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规范训练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第二节鉴赏诗歌的形象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的形象
(时间:150分钟分值:153分)
题组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5分)
野步
[宋]周密
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周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
以清新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塑造了一位悠然沉醉在生机盎然的春景的隐逸者形象。
赵诗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秋风萧瑟中“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风中感叹韶华已逝的老者形象。
答案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注】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
“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本词用“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野蚕
[唐]于泋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春蚕
[明]刘基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①。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②虫不畏人。
【注】①焚身:指缫丝时先把茧投入沸水中烧煮。
②蜚:通“飞”。
这两首诗中的蚕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于诗中的蚕是甘于牺牲的形象:野蚕采食青桑吐丝成茧,甘愿牺牲自己,衣被生民。
刘诗中的蚕是盲目牺牲的形象:春蚕独自辛苦,却不知为谁吐丝成茧,还要遭受焚身之难。
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游月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宁静幽
雅(静谧、幽静)的意境。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
唐多令
邓剡【注】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
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
“雁”的形象寄寓了词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
6.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
春天到了,斑鸠在屋上不时鸣叫,村中的杏花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这一切都透出一种明媚、生机、充满希望的春天的气息。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意象:溶溶的月光、凋残的菊花、疏篱、飘零的桐叶、寒井、急飞的塞鸿、迟鸣的鸡。
(写出四个即可)营造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意境。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苏轼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形象。
首先思考物象“孤萤”在环境描写中的作用,然后由物及人,由“孤萤”联想到诗人。
答案以孤萤夜深自开阖,衬托山居环境的幽静;以孤萤自况,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
题组二综合练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木兰花
韦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1)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主人公在暮春时节登上小楼,遥望边关远人,因问讯无人而回绣户,愁看落花,叹息垂泪。
刻画了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
(2)①由日间的相思到夜里的幽梦,可见相思之深;②因玉关道路未曾走过,所以担心梦中也无从寻觅,可见相思之切。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
苏轼
谁作桓伊②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①熙宁六年十一月苏轼与友人柳子玉一同南下,次年二月于金山送别柳子玉。
②桓伊,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曾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
(1)词中“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典。
表达了作者的愁怨之情。
(2)主人公深夜被笛声惊醒,看到一轮新月,江天茫茫,想到友人也不忍离别,而明天则是花落絮飞的季节,朋友终究要离去,主人公内心充满了离愁。
刻画了一位不忍送别,依依惜别的主人公形象。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潘司马别业①
周瑀②
门对青山近,汀牵绿草长。
寒深包晚橘,风紧落垂杨。
湖畔闻渔唱,天边数雁行。
萧然有高士,清思满书堂。
【注】①别业:别墅。
②周瑀:唐代诗人,镇江丹阳人。
(1)诗歌第三联是如何写景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潘司马是一个怎样的人?全诗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视觉、听觉结合。
(2)是一个清逸萧然的隐士。
诗歌前三联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其寄情山水、潇洒出尘的情怀,最后一联正面描写其埋头书斋、读书思考的清高萧然。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喜李翰自越至
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
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
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简要赏析“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的表达效果。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李翰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江月人格化,融情于景,表现出朋友到来的欣喜、欢悦。
(2)四海泛舟,浪迹天涯;万里来访,重视友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了无心计,物我相融。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清平乐
辛弃疾
柳边飞鞚【注】,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飞鞚:“鞚”是马勒,飞鞚,即纵马疾驰。
★(1)词的上阕着重写景,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象?(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刻画出一位什么样的浣纱女子形象?请简要赏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绘了词人在山道夜行的情景:纵马驰过柳树边,露水湿透了衣衫;及夜行所见:白鹭栖息在沙滩上,窥视沙面。
(2)刻画了一位美丽勤劳、淳朴善良的农家女子形象。
浣
纱女子夜晚还在溪边浣纱,美丽的身影映在地上,说明了其美丽勤劳;她听到孩子啼哭,立即起身回家,“笑背行人”表现其淳朴善良。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
临江仙·暮春
赵长卿①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夜食②,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
别来此处最萦牵。
短篷南浦③雨,疏柳断桥烟。
【注】①赵长卿为宋朝宗室,本词作于“靖康之难”后,宗室南迁,定居临安。
②即是寒食节的夜晚,寒食节,是祭祀先人的时候。
③此处“南浦”,暗用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1)简要分析首句中“征鸿”的具体含义。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的尾句与贺铸《横塘路》词中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说明。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征鸿身上具有传统的捎信使者的特征。
②象征着远离故土的流亡者形象。
③词人南渡后远离故土,看到北归的鸿雁,总有自叹不如之感。
(2)①寄情于景,聆听哗哗啦啦敲打着船篷的雨声,其心境之凄凉。
②视听结合,体会品味词人胸中离情万种诉于雨声烟柳之上。
③以景作结,意在言外,比之用情语,更富有感人的魅力,含蓄隽永,富有余味。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乾道二年(1166)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
①玉瀣:美酒。
②《黄庭》:道家著作。
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写了词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词人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2)全词勾勒出一个生活中闲适而潇洒,旷达而快乐,内心却抑郁不平,满腔悲愤的隐士(落寞英雄或迟暮英雄)。
16.(2017·江苏溧水中学高三暑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虞美人
刘辰翁①
梅梢腊尽春归了。
毕竟春寒少。
乱山残烛雪和风。
犹胜阴山海上窖群②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
唯有华风改。
醉中幸自不曾愁。
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注】①刘辰翁:南宋词人。
宋亡后,词人飘零隐居于深山。
②窖群:地窖、羊群。
指苏武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
★(1)“梅梢腊尽春归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上阕“乱山残烛雪和风。
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结尾两句主人公的形象。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梅梢腊尽春归了”枝头梅花将尽,冬去春又来。
起笔从容,读者可能以为已是春暖时节。
引出下文春寒比之冬寒要好多了。
实际上并非如此。
因为后文提到了“乱山残烛雪和风”的山中景象,使上下文形成强烈对比。
(2)“乱山残烛雪和风。
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
”乱山,写出周围的环境。
残烛,描摹所居室内之情物。
雪和风,词境复推向天地。
上句是写实。
宋亡后,辰翁飘零隐匿于深山。
下句跳宕翻跌,意境无比高远。
阴山,匈奴世居之地。
北海,匈奴极北之地。
窖指地窖,群指羊群。
此句典出《汉书〃苏武传》,词人引苏武故事,表现其对他民族气节的无限景仰。
此句言自己即使身在山中,遭受风雨摧残,但境遇也好过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之苏武。
可见词人以古人为师友,砥砺志节,故国之思不忘。
(3)“醉中幸自不曾愁。
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醉中本想可逃愁。
却忽听得有人唱起了李后主词“春花秋月何时了”,不禁让词人潸然垂泪。
只希望醉中能解千愁,逃脱忧愁,谁料得醉中也无可逃愁,反触起无限伤心,则遗民生涯之,忧伤愁恨,牢不可破,不言而喻。
答案(1)描绘出枝头梅花凋谢,冬天逝去,春天到来的景象。
交代了时令,引出下文“春寒少”的感受,与后文描绘的“雪”和“风”的山中景象形成对比。
(2)山中的环境尽管阴冷恶劣,仍胜过当年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的苏武,运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写出了对故国的思念。
(3)写出了一个借酒浇愁,寻求解脱,却听曲忍不住泪流的亡国忧愁无法压抑排遣的词人形象。
17.(2017·江苏仪征中学高三十月模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1分)
骆谷晚望【注】
韩综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韩综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后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此为失官还乡时所作。
★(1)“秦川如画渭如丝”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岭花多是断肠枝”“无理而妙”。
请赏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联系全诗分析本诗情与景的关系。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秦川沃野千里渭水东流如白练的锦山秀水的美丽画面。
(2)“岭花”是一种自然现象,无所谓断肠枝,而作者却说它断肠,此是“无理”,而“岭花断肠”只是因为作者是个断肠人,深刻地传达作者对失官还乡时的郁结。
(3)乐景衬哀情,首句描写锦山秀水的美丽图景与下文断肠人的悲伤情感形成强烈的对比;以景结情,尾句“岭花断肠”含蓄隽永。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11分)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
地远身孤。
拟将憔悴吊三闾。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
不醉何如。
又看暝色满平芜。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词的前三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看暝色满平芜”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包含了词人怎样的期盼?(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远谪异地、失意孤独、悲愤苦闷的漂泊者(贬谪者)。
(2)词人遥看夜色笼罩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用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词人内心的凄怆。
(3)渴望家书,希望得到朝廷的音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