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学之蒋光慈

合集下载

第二讲 左翼文学创作

第二讲   左翼文学创作



4、丁玲小说的创作特色: (1)丁玲小说具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丁玲曾分析自己写小说的初衷,是因为“对社会不满, 自己生活的无出路,有许多话须要说出来,却找不到 人听,很想做些事,又找不到机会,于是便提起了笔, 要代替自己来给这社会一个分析”(丁玲《我的创作 生活》)。 尽管丁玲的创作道路有过一些变化,但她一直未曾放 弃过社会批判意识,她笔下人物的心态其实就是作家 内心世界之流露,这使得丁玲作品具作家强烈的主体 意识。 因此,她的小说叙述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心 灵世界的流动,而目标则往往指向社会批判,它们是 个人叙事与社会批判的紧密结合。

类似的作品还有:
洪灵菲的《流亡》三部曲(《流亡》、《前线》、 《转变》); 华汉(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 (又称“华汉 三部曲”,包括《深人》、《转换》、《复兴》);


戴平万的小说《丰收》,楼建南(楼适夷)的《挣 扎》、《盐场》,胡也频的《光明在我们前面》、 《到莫斯科去》等等。

茅盾、瞿秋白等对这种文学模式曾给予批评。



莎菲这种迷惘、绝望的心绪甚至在一个乡下女 孩阿毛(《阿毛姑娘》)的身上也流露出来。
阿毛从大山里嫁到山清水秀的湖边,自认为很 “幸福”了,不久又羡慕起那些穿着时髦、举 止高雅的“幸福”的小姐、太太们。


当她最后发现她所羡慕的人们并不“幸福”时, 她没有活下去的动力,她自杀了。
这种女性苦闷彷徨、颓废的情绪在《自杀日记》 中的伊萨身上表现已达极致。






3、丁玲1930年代后的小说创作: 1930年代,丁玲力求突破自身情绪的宜泄,创作了以 革命者为主人公的《韦护》、《1930年春上海之一、 二》。 1931年秋丁玲在《北斗》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 《水》,它标志着丁玲创作的明显转变,受到左翼理 论家热情欢迎。 冯雪峰指出这篇小说“取用了重要的巨大的现实的题 材”,“在现象的分桥上,显示作者对于阶级斗争的 正确的坚定的理解”;该作有了新的描写方法:“不 是一个或二个的主人公,而是一大群的大众,不是个 人的心理的分析,而是集体的行动的开展”,它是左 翼所倡导的“新小说”的萌芽。 茅盾亦曾说这是一篇标志着“过去的‘革命与恋爱’ 的公式已经被清算”的小说。

蒋光慈 介绍简介-蒋光慈 简历-蒋光慈 作品,名人故事

蒋光慈     介绍简介-蒋光慈     简历-蒋光慈     作品,名人故事

蒋光慈介绍简介-蒋光慈简历-蒋光慈作品,名人故事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又名蒋光赤,字号侠僧。

安徽金寨人。

7岁发蒙,14岁入河南固始志成小学,17岁即1917年入芜湖省立第五中学。

五四运动后,主编校刊《自由花》,积极领导芜湖地区学生运动,为芜湖学生联合会副会长。

1920年,经
2月,
1926月,刊》、
1929年11
了不少文学论文。

回国后与鲁迅、柔石、冯雪峰等人组成中国左翼联盟筹备小组。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选为候补常务委员。

11月,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完稿,作品反映了1927年大革命前后农村中尖锐的阶级斗争,是作者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不久,因对当时党内立三路线的“左”倾冒险主义不满,自动要求***。

1931年4月,肺病加剧。

8月31日病逝于上海同仁医院。

主要作品列表:小说:1.《少年漂泊者》2.《短裤党》3.《野祭》4.《冲出云围的月亮》5.长篇小说《咆哮
了的土地》后又改名《田野的风》是他的代表作。

6.《丽莎的哀怨》蒋光慈的创作:蒋光慈早期的创作,都是与其自身的生活同步的:1925年,“五卅”后,他写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通过少年汪中的流浪经历,展现了“五四”到“五卅”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该作品激励了很多年轻的有志爱国青年投入到革命斗争之中,在当时反响很大。

1927年四月,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失败不久,他完成了《短裤党》,、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左翼文学

左翼文学

• 4. 代表作家
• 1) 蒋光慈 • (1901—1931,笔名光赤,安徽六安人)。他 以写情绪激昂的新诗登上文坛,诗集有《新 梦》、《哀中国》。 • “五卅”运动后,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 泊者》 • 1927年4月,完成中篇小说《短裤党》 • 大革命失败后,写了《野祭》、《菊芬》、 《冲出云围的月亮》等作品

• 8月,各路川军将领集议抗战事宜,决心 放弃前嫌,统兵14个师,组成二个集团军。 邓锡侯率领第二十二集团军军,刘湘率领 第二十三集团军开赴抗日前线。 • 为抗日,川军执行了蒋介石“军队国家化” 的指令,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整编。而一心 想插手四川的蒋介石以几道军令,把刚出 川的川军分得个七零八落。从此,川军的 足迹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 对日大会战中,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
• 3. 创作模式 • A、以小说进行革命的鼓动,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 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 并且将革命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 人物摄入了创作视野。
• B、普罗小说中还有一类是侧重反映大革命前 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的,在这 类题材的表现中形成了较有特色的“革命+恋 爱”的主题模式。 • C、 塑造群像。没有单个主人公,目的是为 了表现集体主义思想和群众的革命精神。
• 根据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 公布的数字:四川一省征兵,无论 配额与实征数额,均约占全国总额 的1/5,居全国第一;全国约有15万 知识青年登记从军,四川一省有4万 人以上,居全国第一。全国抗日军 队中每不到10个人中有一个是四川 人,因此,中国军队有了一句俗语, 叫“无川不成军”。
• 抗战爆发后,四川每年向前方输送的青 壮军人,人数令人震撼:一共有350万川 军出川抗战,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余 人的五分之—还强! • 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 国“最糟的军队”,装备不足,缺乏弹 药、给养和医疗设备,冬天在山西打仗 时,士兵脚上穿的还是草鞋。然而,就 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战中进行了无 数次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为中华民 族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革命文学先驱作家蒋光慈简介

革命文学先驱作家蒋光慈简介
爱。他还阅读了较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籍,翻译了一些苏联
文学作品。1929年底回国,他贫病交迫,仍主编《海风周刊》,
写出了他最后一部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咆哮了的土地》(即
《田野的风》)。这是蒋光慈开始趋于成熟的一部作品,比较完整地
反映了大革命前后广大农村中剧烈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反映了党
革命文学的论文。1924年至1926年间写成具有强烈反帝反封建精
神,以争自由求解放为主旋律的诗集《哀中国》。
此后,他以较多的精力从事小说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和短篇
小说集《鸭绿江上》。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作品,表现了在不合理
社会中弱者的挣扎与反抗,有较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青年中
加学生运动。1920年5月到上海,同年8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冬
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时期,他开始了新诗创作,纵情歌颂十
月革命,歌唱自己在新的生活中的欢欣感受。他出版的第一部诗
集为《新梦》。《新梦》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
基础的工作”,为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9年夏,他东渡日本,与日本左翼作家来往甚密,写出长
篇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反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青
年知识分子的分化,并企图指出他们应走的道路。在日本,他还
写出了日记《异邦 与故国》及诗歌《我应当归去》,革命前途
作了新的探索,消极思想有了很大的克服,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挚
和革命者的形象,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尝试。大革命失败后,他辗转沪汉,较多地看到了现实生活中蜕化或没落的方面,心情悲
愤而低沉。这期间写出了《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

蒋光慈

蒋光慈

蔣光慈:《衝出云圍的月 亮》,北新書局,1930年1 月初版。
二、1928:蔣光慈的幸運 年
一九二七年前後,革命文學普羅文學,還沒有現 在那麼流行,光赤的作風,大為一般人所不滿, 他出來兩冊書后,文壇上竟一點影響也沒有…… 到一九二八,一九二九以後,普羅文學就執了中 國文壇的牛耳,光赤的崇拜者,也在這兩年里突 然增加了起來。(郁達夫:《光慈的晚年》) 如果不是20世紀,像他這樣庸劣的人才在中國歷 史上任何時期都絕不可能以寫作出名。(夏濟安:
……他曾寫過一本小說,《麗莎 的哀怨》,完全從小資產階級的 意識出發,來分析白俄,充分反 映了白俄沒落的悲哀,貪圖幾個 版稅,依然讓書店繼續出版,給 讀者的印象是同情白俄反革命后 的哀怨,代白俄訴苦,誣衊蘇聯 無產階級的統治。
據熟知蔣光赤的人說:他因出賣小說, 每月收入甚豐,生活完全是資產階級 化的。對於工農群眾生活,因未接近, 絲毫不了解。他又沒有文學天才,手 法實很拙劣。政治觀念更多不正確, 靠了懂幾句俄文,便東抄西襲,裝出 一個飽學的樣子,而實際他所寫小說, 非常浮泛空洞,無實際意義。……他 已經是成了一個沒落的小資產階級, 顯然已流入反革命的道路云。(《沒落的
莎的哀怨與衝出云圍的月亮》)
《麗莎的哀怨》的效果,只能激起讀者對於俄國 貴族的沒落的同情,只能挑撥起讀者由此同情而 生的對於“十月革命”的憤感,……產生人類因 階級鬥爭所帶來的災害的可怕之虛無主義的信念。 《麗莎的哀怨》對於我的感印,卻絕對不像憲章 所說的那樣。它,不僅不是一種什麼××主義的 ABC,倒反而是一部反××主義的ABC,不僅不是 一種有力的形式,倒反而是一種含有非常危險的 毒素的形式!(華漢:《讀了馮憲章的批評以後》)
《黑暗的閘門》)
书名 少年漂泊者(小說) 鴨綠江上(小說)

左翼文学家教案

左翼文学家教案

第三章左翼文学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一批左翼作家们在艰难探索中前进着。

其中,蒋光慈是一个重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第一节蒋光慈一、生平创作简介蒋光慈(1901-1931),又名光赤,安徽霍邱人,出生于小商人家庭。

“五四”时期参加过学生运动。

1921年赴苏联学习,1924年回国。

在此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后结集为《新梦》、《哀中国》两本诗集出版。

《新梦》收集了作者留苏期间创作的诗歌。

作者以丰盈的激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怀念处于黑暗中的祖国和人民,召唤人民起来斗争。

正如诗人在文中所言,他是用自己的全身、全心、全意识-高歌革命。

《新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中第一部歌颂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诗集,也是中国第一部革命诗集。

出版后,颇受青年读者的欢迎,对他们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哀中国》是作者回国后,目睹中国黑暗现实而发出的悲愤呼喊,基调由《新梦》的热情澎湃变为深沉凝重,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批判成为诗集的最强音。

二、早期创作1925年之后,蒋光慈以较多的精力投入小说创作,《少年漂泊者》是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

他通过主人公汪中漂泊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五四”以后直到“五卅”前夕中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作品中展示了汪中重自发的反抗到自觉斗争的转变过程,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当时青年的苦闷和觉醒。

汪中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在当时的青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短裤党》完成于1927年4月,及时地反映了党领导下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作者站在革命的立场上,描绘了起义从失败到胜利的过程,歌颂了工人阶级的斗争。

其中斗争的领导者杨直夫身患重病而坚持工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如此大的规模正面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证据”,《短裤党》可谓是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

但作品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人物形象不够鲜明,艺术上较为粗糙等。

三、大革命失败后的创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蒋光慈思想苦闷,心绪低落。

第二讲 左翼文学创作 PPT课件

第二讲 左翼文学创作 PPT课件
显有“五四” 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剖析人物内心世界
的感伤情怀的影响;
同时,对女作家庐隐、冯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 的精神内涵——对传统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有 明显的继承;
此外,法国文学尤其是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 泊桑的《一生》等作品对于现代社会虚伪文明的批 判、对女性命远深切关注、对于爱玛式的女子的描 写以及心理分析的技巧,《少年维特之烦恼》浪漫 主义抒情风格,都对丁玲此类创作有重要影响,甚 至《莎菲女土的日记》的日记体形式,也是从该作 中所受的启示。
1940年代的作品主要 有短篇小说集《我在 霞村的时候》和长篇 小说《太阳照在桑干 河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主编《人民文学》、《文 艺报》,并任中国作家协 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宣传 部文艺处处长等职。
从1955年起,被划为“丁、 陈(陈企霞),“文 革”中再次被投入监狱。
2、柔石(1902-1931)的小说创作:
他是在“左联五烈士”中小说成就较高的作家。 他1920年代中期就出版短篇小说集《疯人》、长篇
小说《旧时代之死》、中篇小说《三姐妹》,这些 作品充满着浪漫抒情的色彩,大都以爱情、婚姻为 题材。
而给作家带来较高声誉的作品,是后期的中篇小说 《二月》和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等。
后期从他的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冲 出云围的月亮》、《野祭》、《菊芬》、《最 后的微笑》等作开始描写革命者的恋爱故事, 即 “革命+恋爱”的小说:
其特征为——在革命题材的一贯粗豪的情感中注人 浪漫的柔情,极力为革命者蒙上一层罗曼蒂克的面 纱,内容不是革命如何战胜恋爱、如何为恋爱所累, 就是在革命中情感得到升华,形成了“革命+恋爱” 的概念化、模式化写作,又被称为“革命的罗曼蒂 克”。

蒋光慈、钱杏邨(阿英)

蒋光慈、钱杏邨(阿英)


维嘉先生!我真形容不出来人世间是如何的狠毒,人 们的心是如何的不测!在这一两个钟头之内,我父母双双 地被迫着惨死——他俩永远地变成黑暗的牺牲者,永远地 含冤以终古!说起来,真令人发指心碎啊!当时我还是一 个小孩子,一点幼稚的心灵怎能经这般无可比拟的刺激, 我真不晓得为什么我没有疯癫,我还能一直活到现在。 • 原来我去后不久,刘老太爷派一些伙计们到我家来挑 课租。他们如狼似虎的拿着扁担稻箩跑到我家来,不问我 家愿意与否,就下手向谷仓中量谷。我母亲起初只当他们 是抢谷的强盗,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刘老太爷的伙计。她本 是一个弱女子,至此也忍不得不向他们大骂了。病在床上 的父亲见着如此的情形,于是连气带痛,就大叫一声死去 了——永远地死去了。母亲见着父亲死去,环顾室内的物 品狼藉,以为没有再活着的兴趣,遂亦在父亲的面前用剪 刀刺喉而自尽了。
• 1930年钱杏邨先後当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务 委员﹐这时他继续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和研 究﹐同时﹐开始研究近现代和明清的文学资料。 著有《现代中国女作家》(1931)﹑《现代中国文 学论》(1933)﹑《中国新文坛秘录》(1933)﹑ 《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1934)﹑《夜航集》 (1935)﹑《现代十六家小品》(1935)﹑《小说闲 谈》(1936)﹑《海市集》(1936)等。30年代初期 ﹐他还和夏衍﹑郑伯奇组成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 组﹐参加电影工作。 1937年他编就《近百年国难文学大系》的初稿 5集。 还陆续创作了《碧血花》﹑《海国英雄》﹑《杨 娥传》等宣传爱国主义﹑发扬民族气节的话剧。
• “你为什么不即刻来见我呢?”李尚志插着问。曼 英没有即刻回答他,沉吟了一会,轻轻地说道: • “亲爱的,我不但要洗净了身体来见你,我 并且要将自己的内心,角角落落,好好地翻造一 下才来见你呢。所以我进了工厂,所以我呵,你 的话真是不错的!群众的奋斗的生活,现在完全 把我的身心改造了。哥哥,我现在可以爱你了” • 两人紧紧地拥抱起来。爱情的热力将两人溶 解成一体了。忽然听见有人敲门曼英如梦醒了一 般,即刻便立起身来。 “

蒋光慈

蒋光慈

侠生与侠僧
蒋光慈自号侠生。 他曾说:‚我所以自号‘侠 生’,将来一定做个侠客杀 尽这些贪官污吏‛。 然而在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蒋光慈愤而想当和尚,改为 ‚侠僧‛,他说:‚我当和 尚,也还是做个侠客杀人‛
诗歌和小说
蒋光慈的诗歌完全是诠释性的。 在他的 诗中,愤青、小资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结合 在一起,他写光明就全是美好的,新鲜的。 ‚鲜艳的红花,娇滴的绿柳。‛(《梦中的疑 境》)红军士兵‚放下枪头,拿起锄头;从枪 头上得了自由,从锄头上要栽培这自由‛。 (《一个从红军退伍归农的兵士》)
阿英 --(1900-1977) ,安徽芜湖人。即钱杏邨,原名钱德富,
又名钱德赋。主要笔名还有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1926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从芜湖逃亡到武汉后到上海,长期从事革命文艺活 动,与蒋光慈等发起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抗 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救亡文艺活动,曾任《救亡日报》编委,《文献》杂 志主编。1941年去苏北参加新四军革命文艺工
感谢观看
孟超-(1902—1976),原名宪启,又名公韬,字励吾,笔名有东
郭迪吉、林青、林默、迦陵等。山东诸城城关镇人。中共党员。1926年毕业于 上海大学中文系。1927年在武汉全国总工会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蒋光慈、阿 英等人组织太阳社,创办春野书店及《太阳月刊》,参加左联,与冯乃超、夏衍 等人创办艺术剧社,抗战时期任桂林、昆明文协理事,桂林师范学院、重庆西南 学院教授。1947年赴香港,任《大公报》、《新民报》文艺副刊编辑,1949年 后历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委会委员,总署图书馆副馆长,出版总署图书期刊 部秘书,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 作家协会。

蒋光慈

蒋光慈
蒋光慈
蒋光慈(1901~1931) 原名蒋如恒(儒恒),又名 蒋光赤、蒋侠生,字号侠僧。 安徽金寨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奠 基人 。
“五四”时期参加芜湖地区学生运动。 民国10年(1921)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 学习。 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从事文学 活动,曾任上海大学教授,与沈泽民等 组织春雷文学社。 1925年1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新梦》。 2月,参加创造社。 1928年,与孟超、钱杏邨等人成立革命 文学团体太阳社,主编《太阳月刊》、 《时代文艺》、《海风周刊》、《新流 月报》、《拓荒者》等文学刊物,宣传 革命文学。
1931年,他英年早逝于上 海,陈毅亲笔题写“作家 蒋光慈之墓”,供缅怀 瞻仰。建国后,蒋光慈被 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 命烈士,国内先后出版蒋 光慈传记多本。
主要作品:
新梦(诗集)1925,上海书店 哀中国(诗集)1925,上海新青年社 少年飘泊者(中篇小说)1926,亚东 鸭绿江上(短篇小说集)1927,亚东 短裤党(中篇小说)1927,泰东;1958,人文 纪念碑(通信集)与宋若瑜合著,1927,亚东;后改名《最后的血泪 及其他》,1932,新文艺书店 野祭(中篇小说)1927,创造社 菊芬(中篇小说)1928,现代 最后的微笑(长篇小说)1928,现代 光慈诗选1928,现代 哭诉(诗集)1928,春野书店战鼓(诗集)1929,北新 丽莎的哀怨(长篇小说)1929,现代 冲出云围的月亮(中篇小说)1930,北新 异邦与故国(日记)1930,现代 乡情集(诗集)1930,北新
光慈遗集(诗,小说合集)1932,现代 田野的风,原名《咆哮了的土地》(长篇小说)1932,湖风 夜话(短篇小说集)1936,生活 蒋光慈选集(小说集)1951,开明 蒋光慈诗文选集1955,人文;增订本改名为《蒋光赤选集》,1960, 人文 蒋光慈文集(1—3卷)1982—1985,上海文艺 俄罗斯文学(文学评论集)改编,1927,创造社 失业以后(短篇小说集)编选,1930,北新 现代中国作家选集 编选,1930,上海光华书局 两种不同的人类(短篇小说集)编选,1930,北新 新文艺诗选 编选,19333,上海南强书店 冬天的春笑(新俄国小说集)苏联索波里等著,1929,泰东 爱的分野(小说)苏联罗曼诺夫著,与陈情合译,1929,亚东 一周间(长篇小说)苏联里别津斯基著,1930,北新

蒋光慈

蒋光慈

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蒋光慈作者简介1901~1931。

原名侠僧,笔名光赤,安徽金寨人。

“五四”时期参加芜湖地区学生运动。

民国10年(1921)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从文学活动,曾任上海大学教授。

民国16年与阿英、孟超等人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新流》、《拓荒者》等文学杂志,宣传革命文学。

著有诗集《新梦》、《哀中国》,小说《少年漂泊者》、《野祭》、出重围的月亮》等。

代表作《田野的风》作品推荐《少年漂泊者》作品借一页漂泊者的心史,使人认识了一个可诅咒的时代。

这部小说的意义还在于它反映了20年代我国社会政治领域的斗争,作品倾尽全力讴歌了学生、工人反帝国主义侵略、反军阀统治的斗争,对于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更作了正面的描绘,把这场斗争的壮烈场面写得沸沸扬扬,炙热人心,从而成为我国现代史上早期工人革命斗争的艺术写真。

汪中的形象感召着许许多多不满现实的年轻人走上自觉反抗旧社会的革命道路产生了极为深广的社会影响。

借主人公汪中万感丛集时写给进步文学家维嘉先生的一封长信,在自叙生平中对黑幕高张的社会作了不留情面的剥露。

《咆哮的土地》作品以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湖南农民蓬勃开展的革命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村庄农民的斗争经历。

革命工人张进德和革命知识分子李杰来到家乡,散播了反抗的火种,受苦人的心里开始明白,土地咆哮了。

他们组织农会,动摇了地主豪绅的权威。

不久“马日事变”的消息从省城传来,逃出村庄的地主跟随反动武装回乡,企图解除农会,使旧的枷锁重新架在农民的脖子上,但觉醒的农民在张进德等人的领导下,进行了武装反抗,最后冲出包围,奔向革命力量比较强大的金刚山。

《咆哮的土地》是作者的代表作,艺术成就上有很大突破,有过去主观、空洞的感情宣泄,到客观细致的描画,生活得现实感大大增强,长篇结构也独具匠心。

对于蒋光慈来说,是个不小的突破,是“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的一次攻克,假若不是蒋光慈的早逝,或许以此为转机,更能为社会提供出成功的革命文学力作来。

左翼时期的其他小说

左翼时期的其他小说

城市底层市民向上爬的灰暗人生 艺术上:漫画化的夸张,笔调轻松, 抓住人物富于个性的语言与动作,语 言的诙谐。
后期代表作《华威先生》
华威的形象特征 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天翼创作的独特价值
六、沙汀的创作
沙汀(1904—1992年)原名杨朝熙(杨 子青),四川安县人。 30年代与艾芜一道向鲁迅请教 成名作《法律外的航线》 揭示军阀统治的《代理县长》《凶手》 《兽道》《在祠堂里》
萧红小说特色
1、描写本真原始的文化形态 2、散文诗化的文体 3、忧郁感伤的格调 4、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学价值 5、写实的口语和白描
(三)萧军
萧军 (1907—1988年)原名刘鸿霖,与 萧红并称“二萧” 。 代表作《八月的乡村》受法捷耶夫《毁灭》 影响,反映东北抗联小分队的故事。 对东北特异环境中形成的“胡子”做了精 心的刻画,是这类题材的开山 。
第六章 左翼时期的其他小说
第一节 “左联”青年作家
一、蒋光慈的小说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安 徽六安人,早期中共党员,20年代留学苏 联。主要作品: 诗集有《新梦》(1925)《哀中国》 (1927) 中篇《少年漂泊者》(1926)
《短裤党》(1927)《野祭》(1927) 《菊芬》(1928) 短篇小说集《鸭渌江上》(1927) 长篇小说:《最后的微笑》(1928) 《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 《田野的风》(1932)
第二节 新感觉派小说
一、新感觉派小说的形成 首先崛起于20年代的日本,与德国表现 主义、法国超现实派、英美的意识流都 属于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 追求感觉的新奇是它最高的目的。 二、什么是新感觉派小说
2、新感觉派小说的总体特征
(1)以快速节奏表现现代都市生活。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2)主观感觉印象的刻意追求与小说 形式的花样翻新。 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左翼文学

左翼文学

叶紫的创作
农民出身 933年短篇小说《丰收 丰收》处女作和代表作。 “丰收成灾”主题(茅盾 茅盾《春蚕》、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 丰收成灾》型小说
3
反文化“围剿”的斗争 的斗争 .批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批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新月派,“自由 与“第三种人”,“论语派 论语派”以及“京派” 光潜、沈从文等 .与右翼文学思潮斗争 与右翼文学思潮斗争:“民族主义文学” .文艺大众化运动: 关于大众化问题的三次讨论三、文艺界抗日 关于大众化问题的三次讨论三 统一战线 一)两个口号的论争 国防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 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제4절 좌련의 문예사상투쟁 좌익시가 좌익소설(1) 좌익소설(1) 좌익소설(2) 좌익소설(2)
제1절 좌련의 문예사상투쟁
(一)革命文学的初期倡导 革命文学的初期倡导 1.“五四”时期,革命文学思想的发端 革命文学思想的发端: 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 什么是新文学》。 2.20年代初期,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 倡导: 肖楚女的《艺术与生活 艺术与生活》——邓中夏的《贡 于新诗人之前》—— ——恽代英的《文学与革 命》——沈雁冰的《 《论无产阶级艺术》—— 迅的《革命文学》
(一)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潮 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潮 1.左翼革命作家:茅盾 茅盾、丁玲、张天翼、 青、臧克 家、沙汀、 、艾芜等 2.民主主义作家:老舍 老舍、巴金、曹禺等 (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弱化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弱化 1.创造社向现实主义转向 创造社向现实主义转向 2.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转向 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转向 (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 1.现代诗派崛起:戴望舒 戴望舒、卞之琳等 2.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诞生 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诞生:施蛰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II》(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II》(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II》对照教材来复习第十七章左翼作家小说第一节左翼作家小说概貌一、前期‚左联‛的‚革命的浪漫谛克‛1.‚革命的浪漫谛克‛,是在此之后左翼批评家提出的一个批评术语。

/2452.由此标志着左翼文学前、后期的一个分界。

二、前期‚左联‛小说(一)蒋光慈(1901—1931)1.‚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始作俑者。

创作作品有《少年漂泊者》(1926)、《野祭》(1927)、《丽莎的哀怨》(1929)、《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咆哮了的土地》(又名《田野的风》1930)。

作品多描写20世纪30年代革命青年的革命经历,其中穿插着人物的恋爱生活,但内容狭窄,人物形象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

最后一部长篇《咆哮了的土地》是其代表作。

人物:地主家庭出身的革命知识分子李杰、矿工张进德。

(二)华汉、洪灵菲、胡也频1.华汉(即阳翰笙)作品有:中篇《女囚》、《两个女性》,短篇集《十姑的悲愁》、《活力》,长篇《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三个中篇)。

被认为是‚革命的浪漫谛克‛典型,再版时收到瞿秋白、茅盾的批评。

2.洪灵菲代表作:《流亡》三部曲,包括《流亡》、《前线》、《转变》三个长篇。

3.胡也频‚左联五烈士‛之一。

作品有:中篇《到莫斯科去》(1929)、长篇《光明在我们的前面》(1930)。

《到莫斯科去》:新女性素裳、共产党员施洵白、丈夫徐大齐(国民党官僚)。

长篇《光明在我们的前面》:通过对主人公刘希坚和白华的政治分歧和恋爱过程的描写,表现了白华在‚五卅‛运动的教育下,终于由无政府主义倒向她爱人刘希坚所信仰的共产主义,是很有历史认识价值的。

(三)柔石代表作:中篇《二月》萧涧秋、陶岚(陶慕侃妹妹)、老同学陶慕侃、文嫂短篇:《为奴隶的母亲》母亲、春宝、秋宝三、‚革命的浪漫谛克‛之清算/2471932年,对华汉的《地泉》三部曲进行批判四、后期‚左联‛新人在鲁迅周围,出现了张天翼、沙汀、艾芜、萧军、萧红等。

现代文学史书写的惯性思维——以蒋光慈研究为例及其他

现代文学史书写的惯性思维——以蒋光慈研究为例及其他

汤因比谈到克罗齐著名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时,指出其意思是“每个人都处在时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他只能从其非常短暂的生命的这个移动点上观察宇宙万物”,由此这位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也反思自己,承认有种对他的批评是正确的:“我完全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即我的历史观被染上了我个人生活经验的色彩,它一直受到我本人毕生的公共事务中所发生的各种好事和坏事的经验的刺激,而我则无法摆脱它。

”譹訛汤因比研究兴趣更多在希腊和罗马古史,这种坦诚实际显示了其求真意识与学者胸怀。

而本文所论中国现代(包括当代)文学史书写的惯性思维,不仅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有关,而且正是威力巨大的当代主流意识所导致。

惯性思维,简言之就是对某种立场、某些观点形成习惯性接受甚至依附意识,这与汤因比所说“个人生活经验”不同,甚至恰恰相反。

经验是认识的基础,个体经验虽有时代局限,但能为真相提供更多比较。

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惯性思维则既不认可经验又缺乏个体言说,往往只是服从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

比如,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领导权,我们文学史书写长期遵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定位,即五四前中国新文化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但五四后的“盟长资格”则属无产阶级,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文化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这也成为一锤定音的“元理论”,正如温儒敏所说“几乎覆盖了多数学者的理论视野,此后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大都从毛泽东论述的原点生发出去”譺訛。

以前倒有个人见解,如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运动,其提倡的民主、科学、怀疑精神、个人主义、废孔孟、铲伦常等,就是接受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思想譻訛。

曹聚仁也表示过类似看法:“谈革命文学的,每每强调阶级意识的觉醒,好似五四运动以后,工人阶级已经处于领导地位。

若干叙说新文学演进过程的,也把以农工生活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当做进步的记录。

其实,五四运动所促醒的,乃是知识青年,以及城市一部分资产阶级,领导社会革命的,也就是这一群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革命文学的拓荒者——蒋光慈在大革命时期桂诗新在这所大学负责和任教。

蒋光慈,这位为中国革命文学的发展呕心沥血,以致献出年轻生命的作家,虽然生命短暂,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特别是1931年8月,在特务、军警的追捕下,蒋光慈严重的肺结核得不到治疗,导致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鲁迅、钱杏邨(阿英)等人曾表示了深深的遗憾,郭沫若也深为感慨地说:“可惜死太早了一点,假如再多活几年,以他那开朗的素质,加以艺术的洗练,‘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的呼声,怕是不会被人喊出的罢!”一1924年,蒋光慈23岁,正值风华正茂。

他刚刚于莫斯科东方大学毕业归来,与4年前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派他出国学习相比,他已经在思想上完成了由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从莫斯科飞到北京,未及好好休息,他未及回安徽六安白塔畈故乡探望离别4年的父母,便按照党的负责人之一、好友瞿秋白的安排,风尘仆仆南下上海,在我当领导的上海大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当时,上海大学坐落在西摩路和南洋路口,这个学校从外表看相当简陋,仅只几幢临街二建的普通楼房。

但这里确实一所非常出名的学校,聚集了一大批为寻求真理而从祖国各地用来的热血青年,像瞿秋白、邓中夏、陈望道、沈雁冰、张太雷、恽代英、肖楚女等, 都蒋光慈别是1924年蒋光慈从苏联留学回来之后,到1931年去世,短短的6年间,他以笔为武器,鞭挞黑暗,歌颂光明,召唤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工农大众起来斗争,先后发表了《新梦》、《少年漂泊泊者》、《短裤党》、《冲破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等近200万字的作品。

他的作品,充满了“可以吞蚀天经地义的奔进的情绪”,紧紧和现实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催人奋进,给人力量。

特别是《新梦》、《短裤党》等作为革命文学的奠基作品,第一次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工人领袖的崭新形象,对在黑暗中探索的有识之士,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只不过是一个抱不平的歌者,而不是在象牙塔中慢吟低唱的诗人。

”他正是用自己的歌声,向社会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在这所大学。

蒋光慈来后, 被安排教社会学系的课程, 兼授外语系的俄语。

与这么多社会名流一起在这所“弄堂大学”里主作, 他感到十分高兴。

他预测, 这里将会成为一个革命的摇篮, 涌现出一批革命的生力军。

由于校舍简陋, 师生大都自己在附近找房子住。

初来时, 蒋光慈托人联系, 居住在浙江路皖商公司内, 后因那里环境嘈杂, 于写作不便, 又迁到法大马路明德里一间不到1 0平方米的石库门房里。

他在中间拉了一条炜布, 里面是卧室, 外面是客厅。

除了几件简单家什外, 他又用砖垒了个小台子, 放上煤油炉及碗筷等。

平时生活简单, 一碗面条就算一顿饭。

蒋光慈生活得虽然清苦, 但却注意仪表, 常穿一件黑色西装, 梳着分头, 戴一副近视眼镜。

他性格开朗, 课余总爱和学生交谈, 谈国事, 谈理想, 谈文学。

他那热情诙谐的谈笑, 吸引了许多师生。

平时, 王秋心、杨文华、孟超、刘华和戴霞等学生, 都是他住处的常客。

他也常向他们传赠自己的诗作, 介绍十月革命和苏联文学, 推荐进步文章。

有时还相邀到小酒馆去小酌两杯, 以促膝谈心。

因此, 凭他开朗的性格和渊博的学识, 在师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了基本安定的环境, 蒋光慈便继续进行他的革命文学创作活动。

在苏联时, 他就写了不少诗作寄回国内发表, 如《哭列宁》等, 反响很大。

他说: 作为一个党员作家, 用作品唤起民众觉醒,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1 92 4 年8 月, 整个上海处于燥热之中。

一到晚间, 人们大都摇着蒲扇, 涌到马路边和江边乘凉。

而蒋光慈却不顾炎热的袭击, 躲在亭子间里挥汗如雨地撰写文章。

其著名论文《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便是这时问世的。

这段时间, 他在参加党的活动和教学之余, 不仅致力于革命文学的创作实践, 写出了一批激励人心的诗作, 而且还重视革命文学的理论的建设。

在此之前, 陈独秀曾发表过《文学革命论} , 李大钊提出了“什么是新文学”的看法, 鲁迅发表了“听将令”和“遵命文学”的主张, 以及邓中夏、挥代英等都通过《新青年》、《中国青年》等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文学观。

蒋光慈也先后发表了《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现代中国文学界》等一系列富有远见的理论文章,号召作家进行革命文学创作, 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向前迅进。

他说: “无产阶级革命, 不但是解决面包问题, 而且是为人类文化开一条新途径。

”根据当时的形势, 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无产阶级文学的初步主张: “谁个能够将现实社会的缺点、罪恶、黑暗, 痛痛快快地写将出来, 谁个能够高喊着人们来向这缺点、罪恶、黑暗斗争, 则他就是革命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就是革命文学。

”这些观点, 直面现实, 深人浅出, 无私无畏, 且与党的中心任务联系了起来, 因而十分引人注目。

三1 92 4 年8 月, 整个上海处于燥热之中。

一到晚间, 人们大都摇着蒲扇, 涌到马路边和江边乘凉。

而蒋光慈却不顾炎热的袭击, 躲在亭子间里挥汗如雨地撰写文章。

其著名论文《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便是这时问世的。

1 9 2 4年1 月3 日凌晨。

他起了个大早,给在河南开封的女友宋若瑜写了一封信,说: “我很有意志愿办一个文学刊物, 以振作中国的学界。

接着, 他一连几天同沈泽民等人紧张筹备, 到1 月15 日他主持的春雷文学社的启事, 便刊登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

启事日: “光慈、秋心、泽民……组织了这个文学社, 宗旨是想尽一切力量, 挽一挽现代文学界靡靡之音的潮流。

第二天,(春雷文学)专号就正式创刊了。

为了表明刊物的方向和鲜明的革命态度, 他写了《我们是无产者》一诗, 代“发刊宣言”“朋友们呀, 我们是无产者/ 有钱的既然羞与我们为伍/ 穷人们当然要与我们交悦/我们的笔龙要为穷人们吐气/我们的怒吼能为人们壮气/哦, 我们是无产者!”蒋光慈此时激情昂扬, 深怀优国优民的抱负, 思想、鲜明犀利, 矛头直指黑暗的反动统治者。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 “曾忆起幼时我爱读游侠的事迹, 那时我的小心灵中早种下不平的种子。

”此后,《春雷文学》专号还发表了一大批鞭挞黑暗、同情劳苦大众、号召人们起来斗争的作品。

但由于观点太直露, 戳痛了反动统治者, 春雷文学社不到三个月即被查封了。

四19 2 5 年1 月, 上海的天气一直阴沉沉的, 天空断断续续地飘着稀: 薄的雪花。

一天, 蒋光慈得到通知, 他的第一部诗集《新梦》, 由党领导的上海书店出版发行了。

他兴奋异常, 赶到印刷厂, 亲笔在扉页上题词道: “这本小小的诗集贡献于东方的革命青年。

”诗集收录了《红笑》、《新梦》、《劳动武士》等41 首诗。

诗中表达了他热爱社会主义、追求革命理想的情怀, 歌颂了十月革命和列宁的丰功伟绩; 以昂扬的激情呼唤工农大众同腐朽斗争, 并激励他们: “高举鲜艳的红旗, 努力向那社会革命走。

”《新梦》的出版, 正值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在全国风起云涌, “五姗万运动爆发的前夕, 它传播的革命思想, 反映的时代精神,非常鼓舞人心因此, 钱杏邮称赞《新梦》: “简直可以说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开山祖。

”孟超也说: “老实讲, 在没认识他以前, 我是早已被他的《新梦》等诗歌触发了革命热情的, 而且当时不止我一人受到他的鼓励, 不少青年也因为他昂扬的歌声而得到鼓舞, 迈上了革命的第一步。

”为了创作更多的革命文学作品, 蒋光慈可以说是夜以继日, 呕心沥血。

除了上课,便是写作。

无暇休息, 更谈不上消遣。

连父母多次来信催他回家一趟都未成行, 甚至连同女友宋若瑜见第一面的功夫也抽不出来。

在此之前, 他们仅只是鸿雁传书、互递爱情。

五这年11月, 秋风阵阵, 菊花初艳。

继《新梦》之后, 蒋光慈又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 一时间, 又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小说描述了佃农出身的少年汪中, 在父母双亡后到处漂零, 时代的风雨使他踏上革命道路的生动而曲折的故事。

似一股清泉流向久渴的土地, 滋润了那一颗颗奋进的种子。

该书成为风云一时的进步读物, 在全国广泛流传, 即使反动当局下令各地严加查禁, 也没阻挡住人们争相传阅的潮流。

许多苦恼、优郁、仿徨不定的青,年, 在汪中形象鼓舞下, 纷纷投身于滚滚的革命洪流之中。

许多人给蒋光慈写信, 称他的这部作品似一盏路灯, 为在黑暗中摸索的青年指明了前进方向。

正如陈荒煤说的: “堕入无声的中国, , 真是说不出的迷茫和郁闷, 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使我当时感动得落下泪来。

”陶铸也不无感慨地说: “我就是怀揣着《少年漂泊者》去参加革命队伍的。

”这正是蒋光慈写作此书时的初衷。

他感到无限的欣慰, 因而干劲更大。

在风雨飘摇、警探盯稍的恶劣环境中, 他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 昼夜写作, 即使因积劳成疾患上了肺病, 也不听瞿秋白、钱杏邮等人劝告,不去医院治疗, 此致病情越来越严重,身休虚弱不堪, 他说他舍不得花去宝贵的时间。

当时的文坛上, 直接写革命者的作品很少, 即使有, 也是采用隐讳的笔法, 老百姓不易理解。

所以, 他要以朴实的文笔, 努力写出更多的作品, 唤醒广大工农群众, 激发他们起来斗争。

小说《少年漂泊者》的出版, 正当国共两党建立第一次合作关系之际, 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为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蒋光慈为了更好她从事革命文学的写作, 又要设法摆脱特务的检查和跟踪, 他在这一时期不断更换笔名。

以蒋光赤、光赤、侠生、宣恒、华维素等笔名, 发表了《鸭绿江上》、《野祭》、《纪念碑》等大量的小说、诗歌, 以及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文章。

1 92 6 年9 月, 北伐革命军从南方向中原地带节节挺进, 势如破竹, 将军阀吴佩孚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

为了配合北伐军的活动, 1 9 2 6 年10月、19 2 7年2 月和3 月, 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连续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这时, 蒋光慈奉党的指示,北上张家口, 在冯玉祥部当了一段时间的俄文翻译后, 又赶回上海参加新的革命斗争。

为工作之便, 他从原法大马路搬到了青云路, 居住在静安寺的一个亭子间里。

这间屋只有四五平方米, 蒋光慈自称为“鸟笼室”。

屋虽小但他却住得很舒心。

瞿秋白、张太雷等不少在中央工作的同志都住在附近, 便于再相联系。

2 月下旬的一个晚上, 天又黑又冷。

瞿秋白来到蒋光慈的“鸟笼室” , 告诉他自己暂时要离开上海, 奉中央指示, 到武汉加强党的宣传工作。

蒋光慈的工作, 以后可与浙江省委多联系。

瞿秋白还说, 今晚是特意来看望他的, 因为第二天早晨就要出发。

对于瞿秋白, 蒋光慈一直是很敬重的,他们不但有着上下级工作关系, 而且也是知己。

几年前, 他们在莫斯科相识, 髓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一直携手并进, 互相鼓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