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张小龙8小时演讲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张小龙8小时演讲一、微信回顾微信自2010年11月19日启动至今433天,用户数突破1亿,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入口。
二、用户篇(一)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帝是一个建立了简单的规则,然后让这个世界演化。
产品经理和上帝一样,也会俯瞰芸芸众生,知道他们的欲望,建造系统并制定规则,让群体在系统中演化,让他们按照这个规则来运转。
只有简单的规则才可以演化出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出来。
一开始就做一个复杂的规则出来,最后没有任何演化的空间。
我们看到很多的产品,像Twitter之类的产品都非常简单,它的规则简单到你们都瞧不起它,但是这样的东西是最有生命力的。
如果一个产品计划的逻辑,要花一个小时才能看懂,那一定不是一个好的产品。
(二)了解人性作为产品经理来说,一方面是自身要保持饥渴,保持一个觉得自己很无知的状态。
但是对用户来说,要想办法让他们知道他们的饥渴在哪里。
第二点,要满足他们的贪嗔痴。
所以做一个产品的时候,研究人性,而不是研究一个产品的逻辑。
最重要的是产品为什么是这样子,而不是那样子,最后是对于人性的分析。
这个人性不是说产品需要,所有的产品都需要有人性的研究。
1、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电脑屏幕(微博本身,内容)也是环境,微博上follow的人就是你的世界。
产品营造环境,决定用户反应。
2、人是懒惰的。
懒惰导致发明,是创新的动力(例如:语音查找联系人)。
3、时尚是驱动力。
人是跟风的,“因为别人都在用”。
在互联网产品中,“时尚”是重要驱动力,但不要太“工具化”。
4、人没有耐心。
用户没有耐心看你的说明书,让用户一分钟爱上你,产品做好前不轻易拉用户来你的产品。
5、人不爱学习。
微博的衰落,是否是RSS(订阅BLOG,订阅新闻)的原因?马桶阅读理论:不要给用户超过马桶上看不完的内容。
(三)了解群体心理什么是产品体验?总结一个字的话,产品体验就是爽,作为两个字来说是好玩。
群体是有一个趋同性的。
另外一个观点是群体是一个完整的生命。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张小龙-PPT精选文档153页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我的实验:在路上和在电脑前发的微博的区别: 电脑屏幕(微博本身,内容)也是环境
微博上follow的人就是你的世界 朋友圈的拍照和Qzone相册的区别 产品营造环境,决定用户反应
人是懒惰的
懒惰导致发明 懒惰是创新的动力 案例:语音查找联系人
时尚是驱动力
不要从战略分析来逆推需求
Microsoft, Nokia, Google
调研获得需求是骗人的
从大量反馈看出需求是骗人的(群的需求, 用户会告诉你他们需求的是QQ群)
用户反馈能帮助完善体验,但不会告诉你要做什么新东西 从数据统计看出需求更是骗人的
需求来自于对群体效应的好奇
漂流瓶 附近的人 摇一摇
一种比facebook, path更私密的社区 想法比功能重要 为自己要用而做
只抓主场景,不做全功能
做大而全很容易,做少很难 如果没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就克制自己的做多的欲望 做多源于不自信 每天看到几个需求的爽,远大于提出几个需求 案例:朋友圈只能发照片。发140字的难度远胜一张图片
长期在脑袋中酝酿各种可能的特性 重要的需求会在合适的时间自己浮现 案例:附近的人
世界是新的
忘记过去的数据甚至经验 对当前和未来趋势的洞察才重要 PC上的入口在搜索框,手机上的入口在二维码
产品是演化出来的 而非规划出来的
微信的每个版本该做什么,都是等上个版本发布后才确定
需求来自于自身需要和 周边朋友反馈
蓝牙支持 Web微信 待办置顶 换手机迁移
需求来自于对当下生活潮流 的理解
朋友圈:人们需要从和朋友的互动中很安全地找到 存在感,并且很舒适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概述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概述微信作为一款兼具社交娱乐和生活服务功能的手机应用程序,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和广泛的用户群体,成为了现代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代表之一。
作为一款背后拥有强大产品观的应用,微信的成功在于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微信凭借其易用性和简洁的用户界面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它提供了一种即时通信工具,使用户可以通过文字、语音和视频进行私密的沟通。
此外,微信还允许用户在个人和群组聊天中发送图片、表情、音乐和视频等多媒体内容,丰富了用户的交流体验。
其次,微信还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融合了社交媒体、电商、支付和其他服务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生活瞬间、观看朋友的动态,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获取新闻、娱乐和其他信息。
此外,微信还提供了微信支付功能,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支付购物、转账等。
微信还与其他服务平台进行深度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多便利。
例如,用户可以通过微信预约出租车、点餐外卖、购买电影票等服务,不需要离开微信应用程序即可完成各种操作。
这种多元化的功能使微信成为了用户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还体现在其不断创新和引进新功能上。
微信团队通过不断改进用户体验和功能更新,持续满足用户的需求。
例如,微信引入了小程序,允许开发者在微信应用程序内创建轻量级应用,提供更多种类的服务和用户体验。
总而言之,微信作为一款背后有着强大产品观的应用,通过其易用性、丰富的功能和创新的举措,使其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可或缺的社交媒体和生活服务平台。
微信不仅连接了用户之间的交流,还连接了用户与其他服务、品牌和机构之间的联系,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和娱乐。
作为一个产品,微信在不断演进和改进中,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拥有持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微信作为一款背后拥有强大产品观的应用程序,其成功不仅在于其易用性和多样化的功能,还在于其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不断进化的创新思维。
微信的产品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微信提供了简洁和易用的用户界面,使用户可以轻松地进行即时沟通。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_张小龙
宁愿损失功能也不损失体验
• 不为了流量而到处加入口 • 案例:会话界面左上角的编辑按钮,为什么不可以有?
产品,还是运营?
• 做一劳永逸的事情 • 你在做Class(类型),还是在做Instance(实例)? • 好特性不需要不断做加法,一次成型 • 邮箱漂流瓶和微信漂流瓶的不同 • 好产品会召唤用户(pony语)
人是懒惰的
• 懒惰导致发明 • 懒惰是创新的动力 • 案例:语音查找联系人
时尚是驱动力
• “因为别人都在用” • 人是跟风的 • 在互联网产品中,“时尚”是重要驱动力 • 不要太“工具化”
人没有耐心
• 用户没有耐心看你的说明书 • 如果不能让用户一分钟爱上你 • 产品做好前不轻易拉用户来你的产品
世界是新的
• 忘记过去的数据甚至经验 • 对当前和未来趋势的洞察才重要 • PC上的入口在搜索框,手机上的入口在二维码
产品是演化出来的 而非规划出来的
• 微信的每个版本该做什么,都是等上个版本发布后才确定 • 我们不可能知道半年后的产品形态。规划是骗人的
• 每个版本的确定越后越好,取决于当时的整体用户环境, 以及对当下环境的判断
需求来自于建立新系统
• 让二维码普及起来,成为入口 • 通过建立简单规则,创作一个自运行系统,满足人群的某
种心理或经济需要
在最后一刻才决定新版本特性
• 不预先规划版本功能,一个版本做完了,才确定下个版本 的需求
• 长期在脑袋中酝酿各种可能的特性 • 重要的需求会在合适的时间自己浮现 • 案例:附近的人
只抓主场景,不做全功能
• 做大而全很容易,做少很难 • 如果没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就克制自己的做多的欲望 • 做多源于不自信 • 每天看到几个需求的爽,远大于提出几个需求 • 案例:朋友圈只能发照片。发140字的难度远胜一张图片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张小龙8小时演讲-建议PM UI都看看
没有自然增长就不必推广
保持粗放,保持笨拙!!!
• ····~~~~··
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一定是问题错了
案例:视频通话
在每个细节中体现认知 • 每一个细节都做到自己满意 • 满意是否就好:取决于你的水准 • 案例:“来自 iPhone”和来自“深圳”
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就是创新(PONY)
抛弃不人性的创新
【自然篇】
【气质篇】
【UI篇】
谢谢观看! 祝工作顺利!
在每个细节中体现认知 • 每一个细节都做到自己满意 • 满意是否就好:取决于你的水准 • 案例:“来自 iPhone”和来自“深圳”
给用户选择权
• 除了核心功能,都做成可卸载的插件 • 保持简单
尊重用户
• 保护用户隐私(通讯录上传要经过同意,LBS暴露 位置要 告知) •不诱导用户 •在每个体验点上以用户为重。案例:在所有的正文 编辑处, 加上crash后的内容保护 •案例:系统邮件,采用真实的产品经理签名,而非 机器思 维的“系统管理员”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41-优质课件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我的实验:在路上和在电脑前法网微博的区别: 电脑屏幕(微博本身包括其内容也是环境)
微博上follow的人就是你的世界 朋友圈的拍照和Qzone相册去区别 产品营造环境,决定用户反应
人是懒惰的
跨空间的同类好奇,这也是有群体效应的。
重视“屌丝”用户群
日有所思 facebook pinterest instagram path等产品解决了人的“存在感”问题。
存在感是指人离开了SNS就觉得自已与人群脱节 被孤立而不价值。
这些产品在中国不能普及,因为中国人面临的问 题比存在感还第一个层次,是“生存感”。
群体智商低于个体智商 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是群体,不是个体 不用用对待个体的方式来对待群体, 尤其是互联网产品
为群体效应而做:附近的人
案例:附近的人 不是为了与陌生人交友,是为了好奇心 她是有群体效应的,每个人在观察别人,也在被
观察 人们第一次在现实中大规模互相看到 案例:摇一摇 人们喜欢简单的行为动作,对随机产生好奇,对
懒惰导致发明 懒惰是创新的动力 案例:语音查找联系人
时尚是驱动力
“因为别人都在用”(跟风) 在互联网产品中,“时尚”是重要驱动力 不能太“工具化”
人没有耐心
用户没有耐心看你的说明书 如果不能让用户一分钟爱上你 产品做好前不轻易拉用户来人不爱学习 博客的衰落。RSS 马桶阅读理论:不要给用户超过马桶上看不完的
品,包括他们的场景、感受等 忽略评论家意见 从用户讨论中发现灵感 微博上的用户帖子,才是真实场景的反应 案例:石头剪子布的故事
避免战略行为替代真实需求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 张小龙
为群体效应而做:摇一摇
• • • • 人们会喜欢简单癿行为劢作 人们会对随机好奇 人们会对跨空间癿同类好奇 它有群体效应
为惱法而做:朊友圈
• 惱法:人人需要在朊友关注中获得存在想,照片是手机最 佳亏劢载体,人只需要三亐好友,人需要丌暴露好友但又 要扎堆 • 一种比facebook, path更私密癿社区 • 惱法比功能重要 • 为自己要用而做
有DNA癿产品才会演化
• DNA是产品癿价值观,讣知 • 如果将产品比喻为生命体癿话,它是有DNA癿
群体效应是社交产品癿核心
• 通过对人内心欲望癿洞察,建立虚拟社会癿觃则,引发群 体效应,群体在推劢觃则变化 • 案例:如何调戏明星?
将用户分为高中低端是丌道德癿
• 做人人都爱用癿产品 • 通用产品做得低龄化是丌与业癿体验 • 产品面前,人人平等*
需求来自亍建立新系统
• 讥二维码普及起来,成为入口 • 通过建立简单觃则,创作一个自运行系统,满趍人群癿某 种心理戒经济需要
在最后一刻才决定新版本特性
• 丌预先觃划版本功能,一个版本做完了,才确定下个版本 癿需求 • 长期在脑袋中酝酿各种可能癿特性 • 重要癿需求会在合适癿时间自己浮现 • 案例:附近癿人
丐界是新癿
• 忘记过去癿数据甚至经验 • 对弼前呾未来趋势癿洞察才重要 • PC上癿入口在搜索框,手机上癿入口在二维码
产品是演化出来癿 而非觃划出来癿
• 微信癿每个版本该做什么,都是等上个版本发布后才确定 • 我们丌可能知道半年后癿产品形态。觃划是骗人癿 • 每个版本癿确定越后越好,取决亍弼时癿整体用户环境, 以及对弼下环境癿判断
只抓主场景,丌做全功能
• • • • • 做大而全徆容易,做少徆难 如果没有化繁为简癿能力,就兊制自己癿做多癿欲望 做多源亍丌自信 每天看到几个需求癿爽,进大亍提出几个需求 案例:朊友圈只能发照片。发140字癿难度进胜一张图片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为想法而做:朋友圈
7/12/2023
• 做大而全很容易,做少很难 • 如果没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就克制自己的做多的欲望 • 做多源自于不自信 • 每天砍掉几个需求的爽,远大于提出几个需求 • 案例:朋友圈只能发照片。发140字的难度远胜一张
图片
只抓主场景,不做全功 能
7/12/2023
• 从大量反馈看出需求是骗人的(群的需求,用户会告 诉他们需要的是qq群)
• 用户反馈能帮助完善体验,但不会告诉你要做什么新 东西
• 从数据统计看出需求更是骗人的
调研获得需求是骗人的
7/12/2023
• 忘记过去的数据甚至经验 • 对当前和未来趋势的洞察才重要 • PC上的入口是搜索框,手机上的入口在二维码
避免战略行为替代真实 需求
7/12/2023
谢谢
7/12/2023
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 工具甚至省钱
7/12/2023
• 案例:附近的人 • 不是为了陌生人交友。是为了好奇心 • 他们会发生什么? • 它是有群体效应的。每个人在观察别人,也在被观察 • 他们第一次在现实中大规模互相看到
为群体效应而做:附近 的人
7/12/2023
• 想法:人人需要在朋友关注中获得存在感,照片是手 机最佳互动载体,人只需要三五好友,人需要不暴漏 好友但又要扎堆
的
• 产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Steve jobs”
需求是满足人们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嗔 痴
7/12/2023
• 回顾一下,你们做了多少功能,是可以不做的?
大部分新功能是可以砍 掉的
7/12/2023
微信成功背后的产品哲学
微信成功背后的产品哲学微信从2022年诞生以来,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目前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5亿。
正如微信团队曾经期望的那样,微信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微信到底是依靠什么,让其如此火爆?腾讯强大的背景?殊不知腾讯曾经予以厚望的微博、电商、搜索业务均没能做起来。
还是抢占了移动互联网的先机?其实在微信之前,已经有米聊这样的产品出现。
微信成功的原因可能不能单单以某个方面来概括,但是我认为微信的产品哲学,为其打下了成功的基石。
下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微信的产品哲学到底是什么,微信又是如何将其产品哲学体现在产品上。
每个产品的都有自己的调性或者风格,产品的功能在用户层面上体现的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在产品层面上就肩负起了承载产品调性和定位的重任。
微信的风格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极简、去中心化、轻松有趣、自由交流、连接一切。
微信的极简主义首先体现在界面设计上。
微信界面以绿色作为主色调,然后再辅以浅蓝色,让人看起来非常清爽。
在“发现”和“我”模块中微信还做了大量留白处理,不至于让人看到满满的屏幕,感受到视觉压力。
微信的极简主义同样体现在功能上,微信没有太多太复杂的功能,其现有的功能基本上已经简化到满足用户最基本需求的程度了。
在这点上微信比手机QQ对比起来就非常明显了,手Q如今功能已经太庞大,过重的产品让人用起来很复杂,体验也不好。
对比一下同类产品陌陌,微信的极简主义也很明显。
不过也正是因为微信功能的简化,导致很多用户抱怨功能太少满足不了需求,比如要求添加夜间模式,通讯录分组,公众号与聊天窗口切换等功能。
对于一款走简单路线的产品来说,肯定是不会添加太复杂的功能,但是由于产品的发展以及商业化的拓展,产品也不会一直保持很轻的状态,以张小龙的风格,他在这方面应该会把握好一个很好的度。
微信采用去中心化的模式是为了鼓励用户多交流与互动,鼓励用户自己创造更多内容。
腾讯是以做通讯起家的,而微信作为人与人交流的工具,就是要让大家都参与其中。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讲演长达8小时20分。腾讯为此开设17个分会场,同步直播讲座,参加者超过1700人。晚上19:10分听众晚餐,20:30继续进行。恢复演讲时在线直播用户依然有600余人,加上分会场听众,总计有超过800人听完全程讲演。
这一讲座受到腾讯保密协定约束,因此其中令人惊叹的新产品特性演示不可以对外公开。同时,腾讯大讲堂举办的这一公开课的目标群体是腾讯两万余员工中的产品经理,其中涉及大量腾讯公司业务也不宜对外公开。因此,作为唯一的受邀外界自媒体,我只能根据授权部分内容进行阐述。因此,腾讯相关人士请先阅读下一段落的内容:
自然流的产品,它本身就可以可用户交流。针对用户的任意一个动作,给出唯一的、清晰的反馈,并且能让用户没有任何偏差地接受。它没有人造物的冰冷生硬,而有一种温暖的人性存在。例如在IOS中微信朋友圈里的评论按钮,按下之后弹出“赞”和“评论”弹窗。这一弹窗快速向左滑动,然后像碰到什么东西一样 快速向右反弹一个很小的距离,然后才最终停下来。用户可能根本未能意识到这一微小的停顿,但是在潜意识里,他们会感受到这个弹窗并非全然的人造物。因为根据生活经验,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从运动直接变到绝对静止。
尽管开发速度惊人,从立项到产品上线仅仅经过了2个月。但是微信1.0的免费模式在中国并不受欢迎。和欧美不同,中国运营商提供了丰富的套餐服务,正常用户每个月的包月短信根本消费不完。以省短信费为卖点的类KiK产品,在中国完全没有出路。
微信1.2版迅速转向了图片分享。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必然是一个图片为王的时代。人们在有限的载体上没有耐心进行深度阅读,对图片的消费量会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于是,微信1.2的主体功能变成了图片分享。然而市场对此反应冷淡,数据冷酷地证明了用户对手机图片分享没有兴趣,根本无法构成一种基本需求。
干货丨微信之父张小龙:《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货⼁微信之⽗张⼩龙:《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有⼀句话:我们喜欢简单,因为上帝创造宇宙的时候,他定下来的规则也⾮常简单。
很多物理
学家说我们发现宇宙的规律是很简单的,既然宇宙的规律都这么简单,我们为什么要把很多事
情搞复杂化?
为什么说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边的⼈?⼀是我想奉承⼀下产品经理,另外⼀点是觉得⼤家很
像上帝。
上帝是⼀个什么样的⼈?上帝是⼀个建⽴了简单的规则,然后让这个世界演化的⼈。
我这⾥想表达的是,产品经理和上帝⼀样,也会俯瞰芸芸众⽣,知道他们的欲望,给他们制定
⼀些规则,让他们按照这个规则运转。
当你做到了这⼀点,你就会像上帝⼀样的,你会有上帝
的成就感。
微信之⽗张⼩龙经典演讲⼲货:《微信背后的产品观》164
页PPT
声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信之父”张小龙: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正文
∙
年月日
∙
∙
∙
保存到相册
编者按:本文作者和菜头年月日下午:—:,在《腾讯大讲堂》的特别讲座,由微信之父张小龙主讲了《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原文链接: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可能是张小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做公开讲演,在公众面前讨论产品。
在这次演讲中,他把自己年来关于产品的所有经验和心得一次性全部公开,今后将不再做类似公开课。
讲演长达小时分。
腾讯为此开设个分会场,同步直播讲座,参加者超过人。
晚上:分听众晚餐,:继续进行。
恢复演讲时在线直播用户依然有余人,加上分会场听众,总计有超过人听完全程讲演。
这一讲座受到腾讯保密协定约束,因此其中令人惊叹的新产品特性演示不可以对外公开。
同时,腾讯大讲堂举办的这一公开课的目标群体是腾讯两万余员工中的产品经理,其中涉及大量腾讯公司业务也不宜对外公开。
因此,作为唯一的受邀外界自媒体,我只能根据授权部分内容进行阐述。
因此,腾讯相关人士请先阅读下一段落的内容:
作为腾讯前员工,我清楚地知道这一课程的全部视频和资料都储存于腾讯平台,请务必在阅读本文前完整浏览一次小时分的视频资料。
张小龙关于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全部思考和分析,都在这小时分的视频之内。
其中,所有内容都来自张小龙业余时间用手机记录下来的产品心法余条。
经过精炼和分类之后,形成了长达余页的文档。
这是最原始,也是最真实的素材,完整记录了一个产品经理的个人思考和感悟。
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前后文逻辑背反抵触之处,很容易地看到一个真实的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纠结。
它很清晰地给予以下启示:
、一个亿级用户的产品经理,无需做到透彻思考人性和产品的所有方面,得出定性结论,但依然可以做出成功的产品。
、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需要在极端现实主义和极端理想主义之间取得平衡,把它们作为整体一并接受下来,彻底去除其中的相对性,丝毫不会觉得其中的矛盾和冲突之处。
因此,我的体系化阐释和原文相比,完全落到了下乘。
阐释只是为了便于受众接受和理解,但是永远无法和原文素材相提并论。
因为实际操作的产品经理在实践中,并未受到任何体系化阐释的指导和影响。
相反的,这种阐释很可能成为个人理解的障碍。
以下内容和张小龙的内容并非一一对应,完全基于我个人对张小龙的认知和理解衍生而成。
请在完整浏览视频资料之后,再行继续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