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规模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大爱无疆 共同面对——记中国援外医疗队

大爱无疆 共同面对——记中国援外医疗队

大爱无疆共同面对——记中国援外医疗队作者:暂无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5年第5期文|本刊记者李媛矫枫1963年,新中国向非洲的阿尔及利亚派出了首支援外医疗队。

从此以后,两万多名中国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先后前往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6 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艰苦甚至是危险的环境中,救死扶伤、传授医术。

在他们工作的国家里,他们不仅被视为帮人解除病痛的“白衣天使”,更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

在当前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之际,全社会的关注投向了中国援外医疗事业,关注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援外医疗队员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鲜为人知的经历。

在由中国国家卫计委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的“2 015大爱无疆·寻找·最美援外医生”公益活动现场,我们结识了这样几位战斗在国际医疗援助一线的“白衣天使”。

中国首批援非医疗专家卢洪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数据,截至2014年10月底,全球已有130 0 0多人受埃博拉病毒感染,近5千人死亡。

中国疾控中心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迅速组建首批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前往埃博拉疫情最为严重的西非国家塞拉利昂,开展公共卫生师资培训和援非抗疫工作。

塞拉利昂当地时间2 014年11月10日0时左右,经过近4 0小时辗转,卢洪洲所在的首批中国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抵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

这支队伍包括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以及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寄生虫病所、艾滋病中心、健康治疗中心和国家卫计委疾控局的人员。

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位于大西洋岸边,是塞拉利昂的主要出海港和商业中心,汇集了全国1/6人口,是塞拉利昂人口最密集、也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

凌晨2点,弗里敦市中心人声鼎沸,头顶着各种货物的商贩在道路中来回穿行,使人并不会感觉到这里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有什么异样。

然而,卢洪洲深知,车水马龙的背后,是疫情依然失控的现实。

“一般来说,首都是一个国家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城市之一,但弗里敦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中国医疗援非50年

中国医疗援非50年

龙源期刊网 中国医疗援非50年作者:来源:《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年第06期非洲是世界上面积居第二位的大陆,广袤的非洲大陆拥有302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活着7亿不同肤色的居民,其中黑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在这块热情奔放的土地上,无论是老一代还是新一代的非洲人,提起中国医生,大家都充满了无比的感激之情。

1963年,中国应邀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

当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为第一批医疗队员送行,从此开启了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医疗援助合作。

自1963年,我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医疗队以来,已经向以非洲为主的五大洲派出医务工作者2万余人,诊治患者2.4亿人次。

中国援非医疗队中,既有综合队,又有专业组,既有西医,也有中医,以临床科室为主,又辅以卫生检疫、药品检验、预防保健、设备维修等多个方面。

非洲是疟疾、霍乱、艾滋病的高发区,这些致命的疾病对医生来说却是无法避免的职业危险,特别是在外科和妇产科这类出血性较多的手术中,被感染的几率就更大。

但中国医生却不顾自身安危,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为艾滋病患者做了一例又一例手术。

50年来,中国援外医务人员牢记祖国的重托,发扬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克服语言、气候、生活等诸多困难,与当地医务人员密切合作,全心全意地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医疗服务。

中国医生在非洲不仅治愈了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成功地开展了心脏手术、肿瘤摘除、断肢再植等难度较大的技术服务,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

他们不但利用现代医疗技术,还将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医疗技术以及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带到非洲,诊治了不少疑难重症,在所在国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有资料显示,中国医疗队先后有730名队员获得有关国家颁发的总统勋章、骑士勋章等各种荣誉,有47名中国医生因疾病、工伤、意外事故等原因,为非洲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医疗临床技术援助的同时,对医疗管理、医院建设、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相信也会成为非洲医疗界新的需求。

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模板

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模板

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探讨不同政府对非洲的国家政策的文章已有许多。

具体到各国对非洲的援助政策及其成效的文章也有不少。

国内学人对于中国的对非援助进行阐述之时,大多将其放置于中非交往这一大框架之内,继之从对非战略的高度考察国家的对非援助政策,因而文章之中总少不了对中国的非洲援助政策进行一个历时性的梳理,划分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成效进行总结,最后加之以一些建设性意见。

就目前来说,国家间的合作和关联已相当深化,以致于无可分离。

各自国家,无论是从国家利益、外交战略,乃至学术研究本身的需求上,都要求一种双边和多边的交往和对话机制,并发挥作用。

这一点可以从学术研究上,不同国家对非援助之政策比较,经验借鉴中看出来。

本篇论文就是对其他国家借鉴中国的援非经验进行考察的。

一、中国援非概述:背景、方式、原则和成效对非援助是当代中国发展同非洲国家间关系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一环。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始于1956年,至今已经历五十多年的岁月。

纵观这五十多年来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界线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

在20世纪50~70年代这一时期里,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更多的是一种对非整体战略的一个辅助性质的选择,基本上是基于政治上和外交上的需要。

其特点可以概况如下:⑴经济利益服从政治、外交需要,经济关系局限于双边和官方;⑵合作领域狭窄,以中国单方面援助为主,双边贸易为辅。

这样一种性质和特点的对外援助是有一种历史的深刻性在里面的,具体而言,就是:这一时间段内的中国,面对的是一种险恶的国际环境,先是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与包围;而后在1969年中苏交恶,双方发生严重的冲突和对抗。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对非援助是作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的重要内容而被执行的,目的是为了共同的反帝、反殖。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对非援助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无偿赠与或无息贷款的方式提供成套的项目援助。

这一时期,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举,自身的经济发展也非常困难,但仍给予非洲国家大量的无私援助,在1956~1977年间向非洲国家提供了超过亿美元的经援,占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的58%。

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 规模及其影响

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 规模及其影响
70年代末与 80年代初是中国结束“文革 ”开始改革的转型期 。对国际形势的重 新判断 (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和战略思想的转变 (重点转入经济建设 ) ,促使中 国进行战略转型 。1979—1982年 ,中非关系出现短暂波动 ,对非援助减少 ,双方贸易 额下滑 ,医疗队人数下降 。⑤ 这种变化有以下原因 :文革结束 ,百废待兴 ,国内建设需 要资金 ;中国与西方关系缓和 ,中国为引进技术资金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关系 ;与阿尔
自 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医疗队以来 ,中国已向以非洲为主的五大洲派出医 疗队队员 2万多人 ,诊治病人 214亿人次 。2002年以来 ,中国已向 45个国家和地区 派遣了医疗队 ,签订了 46个医疗队派遣议定书 ;目前 47支医疗队分布在 122个医疗 点 。② 这种援助模式为南南合作提供了一个典范 。遗憾的是 ,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 甚少 。③ 近年 ,国际上对中非关系和中国对非政策甚为关注 。④ 因此 ,本文拟以援非 医疗队为重点 ,探讨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 、规模及其影响 ,以期促进对这一专题的 深入研究 。
3 李安山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 (北京 100871) 。 33 本文是在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项目“中国援非医疗队 :历史 、规模及其影响 ”的基础上修改而 成 ,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洲 —中国合作机制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的子课题 。写作过程中得到外交部 、卫生 部相关部门及北京大学医学部 IGH同仁的帮助 , IGH负责人陈鲁新博士邀请本人参加卫生部赴苏丹 、坦桑尼亚 和博茨瓦纳三国考察援非医疗队的情况 ,受到中国驻当地大使馆及援非医疗队的热情接待 。北京大学国际关 系学院的袁明教授 、王栋博士提供过相关资料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博士生伊美娜 (突尼斯 ) 、许亮 、赵光 锐 、曾爱平 、杨廷智 、王亚林 、朱晓琦和硕士生叶嘨林 、蒋华栋 、项尹 、麻永红 、李欣然以及本科生姬晴晴 、李娜等 约 20名同学分别到各省市收集资料 ;部分省市卫生厅的同志热情接待课题组成员 ;两位匿名评阅人曾对本文 初稿提出过修改意见 ,本人在此一并致谢 。

中国援非医疗队浅析

中国援非医疗队浅析

中国援非医疗队浅析作者:樊一源王嘉希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12期首先,中国援非医疗队是中国基于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为了寻求外交突破,打破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外交困境而选择的对外合作方式;第二是中国的“和合文化”和人道主义精神,对世界人民的困境表示同情,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第三则是当时中国执政者的主观意志努力和远见卓识。

中国于1950年开始对外援助,向朝鲜人民无偿提供生活所需的物资。

这是中国第一次对外提供经济援助,也是中国在内政外交步履艰难的情况之下开始对外部世界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政治面临着对外战争和对内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创伤,局势岌岌可危,而社会经济条件混乱而又落后。

国际形势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自然地就走向了西方的对立面,受到西方国家的制约和打击。

而苏联,有援助中国的意向和能力,却也力图将其大党和大国意识强加于中国政府和中国正共产党的头上,在领土方面两国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争端与矛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回了其早先承诺的对中国的援助,开始孤立中国。

所以新中国必须开始探索新的外交手段,打破现存的困难,在发展的同时,在历史相同境遇的情况下,非洲与我国的利益冲突极少,而且与此同时,非洲需要外国势力来支持自己的国家独立和解放。

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原则:(1)不干涉他国外交政策原则:传统的援助国认为受援国之所以贫困落后而得不到发展的原因在于其治理机制和管理能力,从而试图通过外国援助,使受援国接受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将发展中国家的治理模式拉入其所认同的模式中,更严重者可称之为政治文化侵略。

在内忧外患困难重重的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了对非援助的第一步。

顶着本国内部成长滞后的压力,中国政府积极果断地响应非洲国家的号召,向其供给医疗支援,在支援的过程当中,中国政府一心一意的向其供给支援资金、医疗职员、医疗技术和装备等,而且不以任何附加条件的签署为前提。

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

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

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对外援助工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将通过回顾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探讨中国援助的目标、方式和取得的成就。

1. 援助的初衷中国对外援助的初衷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刚刚走出解放战争和经济困境,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剥削。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因此,中国决定通过对外援助来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独立的目标。

2. 援助的方式中国对外援助采用了多种方式,包括技术援助、资金援助、人员培训、医疗援助等。

技术援助是中国对外援助的核心内容,通过向其他国家传授中国先进的经济、农业、工业技术,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经济。

资金援助则通过向其他国家提供贷款、援助基金等方式,支持他们发展基础设施、开展教育、医疗事业等。

此外,中国还派遣专业人员到援助国家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医疗援助,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

3. 援助的成就中国对外援助的成就不容忽视。

首先,在经济领域,通过技术援助和资金援助,中国帮助了一些非洲国家建设了公路、桥梁、水电站等基础设施,提升了他们的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水平。

其次,在农业领域,中国援助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掌握了现代农业技术,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通过教育援助和人员培训,帮助一些人力资源匮乏的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为他们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 援助的原则中国对外援助遵循着一些原则,包括平等互利、无政治条件、尊重主权和非干涉内政等。

中国将援助视为一种友好合作的象征,不会将任何政治条件强加于援助对象,尊重援助国家的主权和发展道路的选择。

5. 未来展望中国对外援助在过去数十年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对外援助的规模和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援助国家之间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对外援助的意义和发展思考

我国对外援助的意义和发展思考

我国对外援助的意义和发展思考摘要:当今时代,对外援助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提升,我国的对外援助规模和范围也不断扩大。

如何科学有效的实施对外援助工作,合理利用资源,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是一个有意义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回顾对外援助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对外援助工作的经验、教训和重要作用和意义,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1.我国对外援助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对外援助,开始于建国后的50年代。

第一批援助的国家,是和我国同处社会主义阵营的越南和朝鲜。

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随着国际影响力提高,对外援助开始惠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1964年提出的“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奠定了我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理论原则。

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后,国际交往进一步深化,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搭起了对外援助的友谊之桥。

尤其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对外援助工作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根据1993年,建立了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1995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开始为受援国家提供优惠贷款;2005年,胡锦涛主席在出席联合国首脑会议时宣布了中国政府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五项新举措;2010年,国家召开全国援外工作会议,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援外工作做出了高屋建瓴的部署。

自此,我国援外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国的对外援助工作成果斐然。

根据商务部网站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我国已经和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了经济和技术援助;帮助受援国建成了2200多个当地急迫需求的各类项目,并派遣了技术人员协助运营和技术指导;累计免除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到期债务391笔;1997年到2011年间,总共提供200次左右的人道主义救援。

从1963年开始,到2011年底,已向69个国家派遣了援外医疗队,派出医务人员21,000人次,有60支医疗队约1300多名医务人员在57个受援国家工作;已经为14万多人提供了来华培训的机会,培训内容涵盖经济、外交、农业、医疗卫生、环保等20多个领域;截止到2012年5月,已经向19个国家派遣了470多名援外青年志愿者。

援外医疗出征发言材料

援外医疗出征发言材料

援外医疗出征发言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援外医疗出征仪式。

在此,我深感荣幸能够代表全体援外医疗队,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慨和决心。

请允许我回顾一下我国援外医疗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投身国际人道主义事业,向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外医疗援助。

据统计,自1978年以来,我国已向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超过2万名医疗队员,用无私的爱心和高尚的医德,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这次,我们即将启程,奔赴一个陌生的国度,肩负起援助医疗的重任。

这不仅是对我们专业技能的考验,更是对我们责任与担当的检验。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信心满满,因为我们深知,这是一场关于生命、关于希望、关于友谊的旅程。

我想,援外医疗工作,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医疗任务,更是一种跨国界的情感交流,一种跨越种族、语言、文化的友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收获宝贵的经验,也将为受援国家带去光明。

正如我国领导人所说:“人类卫生健康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没有国界,没有种族。

”作为一名援外医疗队员,我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我们要以精湛的医术,为受援国家的患者带去福音;我们要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医者仁心;我们要以真诚的关爱,架起中外友谊的桥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将不断提升自己,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这场旅程,我们或许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

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我们要把援外医疗工作,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用心去关爱每一个生命,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希望。

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这一挑战,书写我国援外医疗事业的新篇章!我想以一句话作为结尾:“援外医疗,是一项充满希望的事业,我们用心去爱,用心去付出,就一定能够收获友谊、收获成长、收获生命的光辉。

中国援非医疗惠及非洲民众

中国援非医疗惠及非洲民众

龙源期刊网 中国援非医疗惠及非洲民众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第25期1963年1月,中国第一个向世界宣布派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开创了共和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

56年来,中国共向非洲48个国家累计派遣援外医疗队员约2.5万人次,诊治患者约2.6亿人次。

“我是中国人!”每当遇见中国朋友,坦桑尼亚青年苏莱曼都会这么说。

因为40多年前,苏莱曼的母亲哈桑女士生产时遭遇难产。

在第九批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妇产科医生杨伟文的帮助下,苏莱曼顺利出生、母子平安。

2013年3月,位于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中心的一幢16层的在建楼房倒塌,中国援坦医疗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治伤员,并且连续坚守4天;2016年9月,坦桑尼亚西北部卡盖拉省发生5.7级地震,中国医疗队员作为第一批抵达现场的外国救援队员,同当地医生一起,共诊治超过500例次病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容丽媚参加了中国第九批援助科摩罗医疗队。

在援非的日子里,容丽媚最难忘的是一次半夜值班,急诊来了一名因妊娠期高血压昏迷的患者,她的孩子被卡在产道内情况非常危急。

经过容丽媚与同事们的全力抢救,母子转危为安。

“等我一走出产房门口,一群非洲女性就围着我,跳非洲舞,当时我很惊讶,不知道是干什么。

护士告诉我,她们是以当地最好的方式来表示对我的感谢。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后,中国立即行动派遣近1200名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支持疫情防控。

36岁的塞莱斯廷·金因为感染埃博拉病毒走进中国援利比里亚埃博拉诊疗中心。

当她康复出院时,她用中文向在场的医务人员说:“谢谢,中国!”时任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说,在利比里亚人民遭遇埃博拉疫情时,中国率先伸出援手,为最终战胜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中国医疗队尽自己所能,携带大量的医用器械和物资,帮助受援国改善医疗条件,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和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医疗能力。

国际医疗援助:中国外交的一块金字招牌

国际医疗援助:中国外交的一块金字招牌

国际医疗援助:中国外交的一块金字招牌作者:暂无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5年第5期“在历史上,中国参与国际医疗援助持续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企及。

”文|本刊记者李媛“中国在2 014年引领了全球支持抗击埃博拉的行动。

中国政府派出了近1000人的抗击埃博拉的队伍,对控制西非埃博拉的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的埃博拉病毒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对中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国际医疗卫生合作是南南合作的重要形式,中国政府历来重视与亚非拉国家的医疗卫生合作,并积极参与国际医疗援助。

近日,在“寻找·最美援外医生”公益活动现场,本刊记者就中国参与国际医疗援助事业发展进程专访了国家卫计委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立基。

走过半个世纪的守望相助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派出援助医疗队始于1963年。

当时,社会主义是一个新生的政治制度,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跟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在发展中国家风起云涌。

阿尔及利亚经过长期抗争终于摆脱了法国统治,但随着法国撤走所有的合作项目,阿尔及利亚陷入了缺医少药的社会困境,于是,阿尔及利亚向中国提出请求增援医疗队。

中国第一支医疗队帮助阿尔及利亚人民解决了看病就医问题。

这件事在非洲国家传开,尤其是北非地区,很多国家先后发出请求中国派出医疗队。

在随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在自身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不断向需要帮助的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国家派出医疗队,推动了受援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彰显了一个大国对国际责任的担当。

数据统计,中国参与国际医疗援助52年来,共派出援外医生23000多名,医疗队的足迹遍布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中国在51个国家派有52支医疗队,其中在非洲42个国家派有43支医疗队。

中国援外医生一直奔走在对抗疫情的第一线。

把一流的医术带到受援国“在历史上,中国参与国际医疗援助持续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企及。

中国对非援助之路

中国对非援助之路

国际54 | ECONOMYInternational 中国对非援助始于1956年。

55年来,中国向非洲提供了真诚且力所能及的援助,积极帮助非洲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受到了非洲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赞扬。

近年来,中国对非援助大幅增加,国内外对中国对非援助也日益关注。

回顾中国对非援助发展历中国对非援助之路文/毛小菁程,总结其中的特点以及取得的成效,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对非洲的援助。

中国对非援助的历程中国对非援助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起始发展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的调整改革阶段和21世纪以来的快速增长阶段。

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起始发展阶段1956年,中国向埃及提供无偿援助,支援埃及反抗英法的武装侵略。

中国对非援助由此开始。

之后,中国. All Rights Reserved.| 55先后向阿尔及利亚、几内亚、加纳、马里、索马里等国提供了经济技术援助。

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

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在访问非洲10国期间宣布了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在亚非国家中产生了良好反响,也成为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

到60年代末,中国援助非洲的第一批成套项目建成,其中包括几内亚火柴和卷烟厂,马里甘蔗农场和糖厂、茶场和茶叶加工厂,刚果广播电台、棉纺织针织厂,坦桑尼亚纺织印染厂、广播电台等项目。

1971年,在非洲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毛主席曾动情地说,“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

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对外关系迅速发展,要求中国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国家也迅速增加。

这一期间,中国承担了一批规模大、投资多、技术复杂的成套项目,其中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就是1970年援建的坦赞铁路。

坦赞铁路全程1860公里,所经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

为修建坦赞铁路,中国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出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坦赞两国参加施工的人员先后有10多万人。

新中国第一支援外医疗队

新中国第一支援外医疗队

新中国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作者:罗元生来源:《华声文萃》2021年第05期1962年7月,位于非洲的阿尔及利亚人民赢得了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

新生的阿尔及利亚政府急需医治战争创伤,发展民族经济,解救疾病缠身、求医无门的平民百姓。

当年底,阿尔及利亚政府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向全世界发出了紧急呼吁。

1963年元旦,在西方国家还没有作出反应的情况下,北京向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派出医疗队,支援阿尔及利亚。

经过严格挑选的13名医疗队员,陆续从全国各地集结到北京。

1963年4月6日,第一批着装统一的13名援阿医疗队队员,登上了北京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

4月16日,这支援外医疗队经过长途奔波,终于到达了阿尔及利亚西部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赛义达,开始了他们全新而充满未知的生活。

对于贫穷落后的非洲大陆来说,乡村的状况并非“艰苦”二字所能道尽。

人烟稀少不说,缺医少药非常严重。

中国医疗队决定到边远地区去义诊,下乡做巡回医疗。

他们到达偏远农村后,马上恢复了14个形同虚设的所谓“门诊部”,每星期定时定点问诊两到三次。

在赛义达一个偏远的牧区,当地百姓问得最多的就是“中国医疗队为什么要到这里来”,队员们回答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为广大农牧民治病”。

一开始,许多人半信半疑,认为中国医生比不上欧洲的专家。

医疗队队员魏金元曾经诊断了一个胃溃疡病例,病人不信,专门跑到170公里外的奥兰市作检查,结果,两边的检查结果一模一样。

中国医疗队真正得到认可,是在眼科医生刘钢给患者做好白内障手术以后。

白内障在当地被认为是无法医治的病,那些重见光明的人惊喜交集,奔走相告。

為了继续扩大中国医疗队的影响,医疗队提出“深入农牧区,面向农牧民”,开辟新的巡诊基地。

两名队员被派到梅谢里亚县医院工作,负责门诊和80张病床。

凭借着高尚的医德、医风和过硬的医疗技术,中国医疗队很快赢得了阿尔及利亚民众的心,受到广泛赞誉。

(摘自《党史博览》)。

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的故事

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的故事

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的故事摘要:一、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的组建背景二、医疗队在非洲的工作内容与成果三、医疗队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四、中非医疗合作的意义与展望正文: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的故事近年来,中非医疗合作日益密切,其中中国医疗队赴非开展援助工作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

本文将从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的组建背景、工作内容与成果、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中非医疗合作的意义与展望四个方面,详细讲述这群白衣天使在非洲大地上的感人故事。

一、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的组建背景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政府便开始向非洲国家派出医疗队,为非洲人民提供医疗卫生援助。

这些医疗队由我国顶尖的医疗专家组成,旨在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医疗水平,缓解当地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援中非中国医疗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二、医疗队在非洲的工作内容与成果援中非中国医疗队抵达非洲后,迅速投入到工作中。

他们不仅在当地的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活动,还为非洲医护人员提供培训,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

在医疗队的帮助下,非洲国家的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许多疑难杂症得到了有效治疗。

此外,医疗队还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为非洲国家提供防疫物资和技术支持。

在此期间,医疗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他们成功治愈了数以万计的非洲患者,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为非洲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医疗队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尽管援中非中国医疗队在非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他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非洲地区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医疗设施落后,给诊疗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其次,医疗队成员在非洲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需要克服炎热气候、蚊虫叮咬等困难。

此外,医疗队在非洲开展工作时,还需克服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障碍。

为应对这些挑战,医疗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们与当地政府合作,加大对医疗设施的投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同时,医疗队成员互相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外语水平。

在克服生活困难方面,医疗队成员互相支持、团结一心,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挑战。

医疗援非,中国与非洲人民心连心

医疗援非,中国与非洲人民心连心

医疗援非,中国与非洲人民心连心作者:李菡丹来源:《中华儿女》 2019年第4期56年来,中国共向非洲48个国家累计派遣援外医疗队员约2.5万人次,诊治患者约2.6亿人次,极大地推动了中非友谊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播撒无私的大爱1963年1月,中国第一个向世界宣布派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开创了共和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在非洲大地上,从撒哈拉大沙漠到东非大裂谷,从维多利亚大瀑布到乞力马扎罗火山,都有中国援非医疗队员的身影。

据了解,中国援非医疗队既有综合队,又有专业组,既有西医,也有中医,以临床科室为主,又辅以卫生检疫、药品检验、预防保健、设备维修等多个方面,医疗队员则选择年龄在30至50岁之间、有相当临床经验的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医疗队员在外工作一般为两年一期。

不少非洲国家物资匮乏、通讯不便、断水断电、传染病肆虐,还有的国家政局动荡、战乱频发……面对重重困难,中国医疗队员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人道主义精神克服艰难,为非洲患者提供帮助。

回想援非初期,没有电,医疗队就用手持电筒做电源;没有手术台,就用普通床自制;没有足够的器皿,就拿自己从飞机上带下来的餐盒洗干净消……他们利用简单的检查设备和手术器械因地制宜地开展救援工作。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医疗队引进超声乳化白内障复明、心脏搭桥、内窥镜微创和关节置换手术等先进医疗技术,为受援国患者提供更广泛的医疗服务。

例如,白内障手术已是成熟技术,可在一些非洲国家,能做这种手术的医生极度缺乏,失明的患者在朦胧甚至黑暗中艰难度日。

2014年以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的中国眼科医疗队,在埃塞俄比亚等11个非洲国家共开展15次“光明行”眼科义诊活动,累计实施3969例手术,让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不只“光明行”,为了帮助非洲国家治疗各种多发疾病、提高医疗卫生水平,56年来,中国共向非洲48个国家累计派遣援外医疗队员约2.5万人次,诊治患者约2.6亿人次,极大地推动了中非友谊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播撒无私的大爱。

中国的医疗外交

中国的医疗外交

中国的医疗外交作者:来源:《文化纵横》2011年第01期医疗外交一直是中国走向世界时的先行者。

自1963年应阿尔及利亚政府之邀派出第一支医疗小队以来,中国已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69个国家派出20679名医生。

其中最主要的受援方为非洲,这是中国在1949年后,为在反殖民运动中扩大政治影响力,寻求独立于西方帝国主义的国家联盟的直接成果。

而在过去的50年间,中国全球医疗援助的意图已发生了改变。

如今的中国政府已认识到,参与国际医疗援助可建立中国作为全球福利贡献者的形象。

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也有赖于非洲和拉丁美洲丰富的自然资源。

既然早期基于支持民族解放的医疗外交已有深厚基础,那么现在中国则可借由那些非传统的安全威胁——比如海外疫情,来培养其“软实力”,维持国内稳定和经济增长。

2003年的SARS疫情让中国政府意识到全球性卫生问题的严重性。

自那时起,中国就开始有意识地将其医疗外交的版图向那些可发展紧密经济联系的地区扩展,尤其是东南亚以及非洲、拉美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

中国提供的医疗援助包括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医的传播、对当地医疗专业人员的训练等。

在海地、智利的地震以及尼泊尔、巴基斯坦洪灾时,中国都在人道救援上做出了积极的行动。

中国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了国内卫生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这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是很好的借鉴。

但同样也有很多因素制约着中国在全球医疗事业中的脚步,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就意味着富起来的国民要求更好更多的医疗资源。

同时城乡差距也是前所未见的,如今的中国依然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中国网民认为,比起非洲,这些国民更需要政府的援助。

同时,中国并无一个如美国国际发展中心那样的机构来专门从事医疗外交。

由于医疗援助往往是商务活动的一部分,中国的商务部、卫生部以及省级医疗部门都参与到了这一过程中,这种状态使得中国的医疗援助组织化程度低并难以评估。

尽管中国当前的医疗外交战略已逐渐重视透明和合作,但“不干涉内政”依然是其参与全球健康问题的核心信条。

新中国对外援助70年成效与启示

新中国对外援助70年成效与启示

环球智库008新中国对外援助70年:成效与启示2020年,新冠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给全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中国在做好国内疫情防控的同时,为正在抗疫的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携手赢得这场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

积极对外提供力所能及的抗疫援助,正是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弘义融利,以义为先的对外援助理念的鲜明体现。

2020年是新中国对外援助70周年。

70年来,新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坚持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与时俱进,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对外援助模式,向非洲、亚洲、拉美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担了相应的国际义务。

中国的对外援助,发展巩固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和经贸合作,推动了南南合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通过调整对外援助政策,进一步提升了受援国自主发展的能力,进一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开启了中国对外援助的新局面。

全面梳理新中国对外援助70年走过的历程,总结基本经验,对于继承和发扬对外援助工作的优良传统,廓清新形势下做好对外援助工作思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新中国对外援助的成效与战略意义1950年,中国开始向朝鲜和越南两国提供物资援助,开启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序幕。

70年风雨兼程,中国对外援助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援助双方共同发展、推动“南南合作”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加强中国与受援助国家的战略互信,增进了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秉承国际主义精神,帮助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开展各项建设。

中国的援助范围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渐次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使得中国在亚非国家的影响力迅速增加。

中国通过对受援国的援助争取到多方面的支持,结交了更多的朋友,突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全面封锁,也摆脱了单方面对苏联的依赖。

中国的医疗队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医疗救援

中国的医疗队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医疗救援

中国的医疗队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医疗救援中国医疗队伍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医疗救援,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历史事件。

在那个残酷的战争时期,中国医疗队凭借着卓越的医疗技术和顽强的精神,为战场上的伤员提供了宝贵的救治和关怀。

本文将探讨中国医疗队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和影响。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医疗队伍的规模和组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政府意识到向盟国派遣医疗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实力和友好的机会。

于是,中国逐步组织起一支庞大的医疗队伍,并派遣他们前往欧洲战场。

这支医疗队伍由医生、护士和相关医疗人员组成,他们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以应对战场上残酷的环境和伤病情况。

其次,中国医疗队伍在战争中的救援行动非常卓越。

他们在战场上设立了医疗站和移动救护中心,提供紧急救治和手术。

他们用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物,为伤员提供了最好的治疗。

在缺乏物资和人力的困境下,中国医疗队伍展现出了超凡的勇气和智慧,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同时,中国医疗队伍还为战争中的伤员提供了心理上的关怀和支持。

他们与伤员进行沟通和安抚,以减轻他们的痛苦和恐惧。

这种关怀让战场上的士兵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无私援助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关系的友好发展。

中国医疗队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医疗救援不仅仅是向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和友好,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医疗队伍在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为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他们学习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通过与各国医疗队伍的交流,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医疗水平和专业素养。

总结起来,中国的医疗队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医疗救援可谓是一段令人动容的历史。

他们以高超的医疗技术和顽强的精神,在战场上拯救了许多生命,并为战争中的伤员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同时,他们的贡献也对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该记住这段历史,珍视中国医疗队伍的英勇奉献,以及他们为和平与友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医疗援助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医疗援助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医疗援助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之一,各国纷纷加入战争,血与火之间,无数的生命付出了代价。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虽然并未正式参战,但却积极派遣医疗队和捐赠物资,展示出了中国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和责任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医疗资源成为各参战国争夺的焦点之一。

当时的中国虽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中国政府仍对战争的影响深感忧虑,毅然决定派遣医疗队前往战争受灾的国家,提供必要的援助。

中国派出的医疗队主要包括医生、护士和药剂师等专业人员,他们自愿参加医疗队,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战争的前线。

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医疗技术,还具备忍受痛苦和压力的良好心理素质。

他们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安全,放弃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战火纷飞的战场。

中国医疗队积极参与战地的救援工作,为战地伤员提供急救和救治,挽救了许多宝贵的生命。

他们忍受着艰苦的环境和条件,努力发挥所学的医术,尽最大的努力拯救伤员的生命。

他们在战争受灾地区设立了医院和移动急救站,进行各种手术和治疗,将人道主义关怀传递给那些在战火中奋力求生的人们。

同时,中国也通过捐赠物资的方式向战争国家提供援助。

中国向战地派去大量的药品、医疗设备和物资,支援战地的救护工作。

这些物资的送达,为当地的医院和救援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救治伤员,减轻了战争对当地医疗系统的冲击。

中国医疗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援助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中国医疗队不仅展现了中国医学水平的高超,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坚定支持和担当精神。

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战争受灾国家的人民,并在中外媒体中广为传播。

这些实际行动,让国际社会重新认识了中国,体现了中国国际大国的形象和使命。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医疗援助行动,不仅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践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秉持的和平与合作的价值观。

中国医疗队的援助行动以及其他国家的响应与互助,为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了一份力量。

60_年不是终点,而是整装再出发——“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_周年”热点素材拓展与运用

60_年不是终点,而是整装再出发——“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_周年”热点素材拓展与运用

4每次有危重病人,医院都会找中国医生帮忙1962年,阿尔及利亚刚刚独立,草原上各种疾病传染病流行,人民健康卫生状况亟待改善。

为此,阿尔及利亚政府向中国请求医疗支援。

1963年,我国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出第一支中国医疗队,开启了我国卫生援外的序幕。

24名队员分批陆续抵达坐落在草原深处的赛义达省医院,开启了为期两年的诊疗工作。

面对医院简陋的医疗条件,医疗队几乎承担了这家拥有280张病床的医院所有住院、门诊治疗任务,同时还坚持在广大牧区巡回医疗。

中医针灸是几十年来援阿尔及利亚时间最长的科室之一。

一次特殊的诊治经历,让第二十七批援阿医疗队中医分队针灸医生杨翊记忆犹新。

当地的一名退休护士前来找他针灸时,带来一张27年前与中国援阿医疗队队员的合影。

“真的感谢中国医疗队,多年来我们一直依赖中国医生,遇到颈椎腰腿痛等病症,马上会想到他们。

”她感激地说。

从非洲到拉丁美洲,从大洋洲到中东地区,都可以看到中国援外医疗队员的身 60年不是终点,而是整装再出发60策划 本刊编辑部执笔初隽冉2023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

60年来,中国累计向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60年来,一批批援外医疗人员远离祖国和亲人,在异国他乡克服种种困难,用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爱心救治了当地无数患者,展示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加深了中国人民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友谊。

影。

他们坚守岗位,克服各种困难,赢得了当地医生和学生对中国医生的尊敬和钦佩,“每次有危重病人,医院都会找中国医生帮忙。

”中国医术在他乡落地生花布基纳法索是地处非洲西部沃尔特河上游的内陆国。

2018年7月,时任世纪坛医院医务处处长的王勇,带领我国首批援助布基纳法索医疗队,抵达该国首都瓦加杜古。

医疗资源匮乏是布国人民长期以来的心病,该国平均每3万人只拥有1名医生,每1823人仅拥有1张病床。

在融合与交流中影响世界

在融合与交流中影响世界

在融合与交流中影响世界作者: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22年第01期从向海外派出第一支医疗队至今,中国援外医疗事业已走过55个春秋。

中国向非洲、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71个国家累计派遣援外医疗队员2.6万人次,诊治患者2.8亿人次。

1962年,独立不久的阿尔及利亚百废待兴,医务人员十分匮乏,一些医院面临关门的困境。

阿政府向各国发出请求,希望能向阿派遣医务人员,以解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

让阿国政府没想到的是,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面临西方制裁、经济艰难恢复的中国,在1963年1月第一个宣布,选派优秀医生组成医疗队,援助非洲兄弟。

此举开启了中国医疗援外的发展之路,也改变了亿万受援国民众的命運。

卫生健康状况最差的非洲,成为医疗援外的“主战场”。

这个广袤而神秘的大陆,因为医疗条件落后,常见病诊疗水平低,传染病多发,“小病”变成“大病”、大病夺走生命成为常事,百姓饱受疾患之苦。

白内障手术已是成熟技术,可在一些非洲国家,能做这种手术的医生极度缺乏,失明患者在黑暗中艰难度日。

2014年以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的中国眼科医疗队,在11个非洲国家共开展15次“光明行”眼科义诊活动,累计实施3969例手术,让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不只是“光明行”,为了帮助非洲国家治疗各种多发疾病、提高医疗卫生水平,55年来,中国共向非洲48个国家累计派遣援外医疗队员约2.1万人次,诊治患者约2.2亿人次。

炎热的气候,频繁的停水断电,无处不在的致命病毒,手术室外的枪林弹雨……这就是援外医务人员每天的工作环境。

2014年,一场埃博拉风暴席卷非洲多地,肆虐的病毒导致上万人失去生命。

为了帮助非洲国家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政府派出得力的医疗队伍,到最危险的西非埃博拉疫区救治染病民众、阻断病毒传播。

先后5次启动快速高效的紧急援助,派遣近1200名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支持疫情防控,援建了塞拉利昂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和利比里亚埃博拉诊疗中心……来自中国各地和军队的医疗队员同受援国人民并肩奋战,帮助疫区国家控制了疫情,最终成功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