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三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课前演练1.湿地。
(1)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湿地的价值。
①生态价值—“地球之肾”——维护生态平衡。
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②经济价值: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③社会效益: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3)中国湿地现状。
①面积: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②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③分布: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成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
►课堂探究运用相关图示法记忆中国湿地现状。
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成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冻土广布,阻碍地表水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④河流泛滥);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三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点演练1.下列属于湿地的是(C)①纳木错②三峡水库③东海滩涂④日本海⑤尼罗河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解析:海洋不是湿地,滩涂、河湖、水库等属于湿地。
►课前演练1.湿地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沉积物充满湖沼,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
(2)人为原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水灌溉、河流的改向,导致水量减少。
2.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课堂探究用相关图示法记忆湿地减少的原因。
对“围湖造田”问题的认识分两方面:一是为什么要围湖造田,大多情况是因为人多地少,吃饭问题难以解决,为眼前利益而围湖造田,导致人与环境关系的恶性循环;二是如何解决,开源即实行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生存问题,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节流”即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对土地的压力,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对环境的认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高中地理_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学目的:1.理解湿地的概念、湿地的形成原因以及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2.通过国内外实例深刻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1、湿地的概念、形成2、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湿地形成的原因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教学过程:导入:湿地和森林、草地一样都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号称“地球之肾”,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服务价值居于首位。
一、湿地1、定义: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湿地定义的?点拨:对湿地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加以理解。
(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
(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2、湿地的价值:提问:(1)三江平原湿地的形成原因。
(2)青藏高原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点拨:(1)三江平原:•河流较多,植被茂密;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2)青藏高原:•冰雪融水较多;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1、湿地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2)人类活动:——极大地加速湖沼消亡过程A.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加剧,例如土壤侵蚀、围湖造田;B.内部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例如环境污染;C.湿地中水量减少、干涸,例如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截流改向。
2、湖泊面积减少A.原因:让学生读课本表4.1和案例2,让学生探究:近几十年来,我国湖泊减少情况及产生原因点拨:湖泊减少的情况相当严重,其原因主要是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B.产生的影响: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温,增湿)、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化环境(旅游圣地)、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节 湿地干涸及其修复 第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学案
第三、四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1.了解湿地的定义、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数量和分布.2.理解湿地和物种减少的原因.(重点)3.学会分析湿地和物种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难点)教材整理1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阅读教材P61~P65,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湿地(1)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居于首位,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
(3)中国湿地①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②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③分布错误!2.日益减少的湿地(1)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和沼泽.(2)人为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
②环境污染造成入流营养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③围湖(海)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④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
(3)我国湖泊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3.保护湿地(1)湿地的破坏:基础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不注重保护湿地。
(2)危害:割断了河流、湖泊与周围环境的水文联系和生态联系。
(3)湿地保护的措施:签署《湿地公约》,恢复和重建退化和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
填空(1)湿地具有________、调蓄水量、________、释放氧气、________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________,乃至消失;大量________和河流的________,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3)目前,湿地保护已不再局限于________,而是着重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提示】(1)调节气候净化水体美化环境(2)剧减引水灌溉截流改向(3)现状维持恢复和重建教材整理2 生物多样性保护阅读教材P66~P68,完成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学案新人教选修6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湿地的概念和功能———————情景导入先思考———————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hu——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真的很感人。
年轻的生命为了美丽的丹顶鹤,悄悄地离去……思考探究:丹顶鹤栖息的环境属于哪一种生态系统?它的生态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丹顶鹤栖息的环境——沼泽地属于湿地,它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
其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它号称“地球之肾”,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服务价值居于首位。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湿地的概念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在6 m以内的海域。
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
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二、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等功能。
三、中国湿地的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
———————重点难点掌握好———————湿地的功能和价值———————应用体验不可少———————1.(全国卷)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
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湿地变化特点从表中可直接读出;湿地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水源、气候、植被、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答案: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高中地理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以及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2.通过国内外实例深刻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湿地的概念、特点2、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难点:湿地减少的原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导入: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的肺,地球之肾上什么呢?湿地和森林、草地一样都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号称“地球之肾”,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服务价值居于首位。
一、湿地1、定义:顾名思义:潮湿的土地(1)狭义:生态交错带,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
只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沼泽和湖泊、海洋的滨岸部分,而不包括湖泊的开阔水体和海岸外面的浅海部分。
(2)广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世界《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提问:你是怎样理解湿地定义的?点拨:对湿地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加以理解。
(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
(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2、湿地的价值:(1)生态价值——“地球之肾”------- 维护生态平衡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2)经济价值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3)社会效益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提问:狭义的理解湿地概念,对湿地价值的发挥带来什么影响?点拨:狭义的湿地只强调出沼泽、湖泊、海洋的滨岸部分,而忽略了水体部分。
将湿地区域限定为一个相对的狭窄地区,大大减弱其在环境应发挥的巨大价值。
读下列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人们对湿地的生态意义认识的变化。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冲积低平原,是我国最大的以沼泽为主的湿地分布区。
高考地理第四章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精品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其主要原因有( ) 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②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 泥沙淤积
③流域内降水逐年减少 ④气候变暖, 蒸发加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
(2) 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该地区环境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 农业生态遭破坏,增加了旱涝发生频率
B. 削弱了湿地对有害物质的吸收与分解功能
C. 使蒸发量减少,导致土地荒漠化
④土壤肥沃 ⑤单位面积产量高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点拨: 由于该地区纬度较高,导致热量条件较差,单位面
2. 下列关于图中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 响的说法, 错误的是( D )
A.耕地面积扩大,沼泽面积缩小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水旱灾害增多,气候变干 D.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土壤的肥力一定会越来越高
(3)①节约用水, 合理用水;②培育和推广耐旱作物;③调 整产业结构;④科学规划农、林、牧用地, 退耕还林、还牧;
⑤防止过度垦殖、过度放牧;⑥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等。
D. 压缩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原有物种减少
【名师点拨】本题考查我国长江中游湿地面积变化的原因
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第(1)题,长江中游湿地面积减少的原 因主要是人为原因: 围湖造田和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泥沙淤积。
第(2)题,湿地面积减少,使该区域蒸发量减少,影响局部气候, 但不会带来土地荒漠化。
【答案】(1)A (2)C
③___气___候____、调蓄④_______水___量、净化⑤__________水、释体放 氧气 、 美化 ⑥_______环__境_ 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号称
地球之肾
“⑦__________”。
高中地理_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以及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2.通过国内外实例深刻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湿地的概念、特点2.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3.湿地减少的原因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湿地的图片,感受湿地的重要性。
再观察两张湿地干涸的图片,了解目前的湿地受到了破坏。
引入新课。
(教师过渡):上课之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本节课内容了,全体学生把学案展示出来让我检查一下是否完成。
【学生展示】教师提问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回答。
一、什么是湿地1.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 6米以内的海域。
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水量、、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被称为“”。
3.中国湿地面积: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1)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2)代表:东北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是我国几条大江大河的源头,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1.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和沼泽,失去其冲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
2.人为原因(1) ,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
(2)环境污染,造成入流营养物增加,水体。
(3)围湖(海)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4)大量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湖沼缩小、变浅,直至干涸。
3.我国湖泊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和盲目。
三、保护湿地1.湿地破坏的具体表现(1)基础建设:湿地填平、建造楼宇。
(2)水利工程:采取截弯取直、铺砌水泥护坡,天然河流变成人工明渠。
2.危害:割断了河流、湖泊与周围环境的水文联系和生态联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教案设计:4.3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学设计工作单位:海北州第二高级中学作者姓名:任教学科:地理联系电话: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六》第四章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本课的课程标要求是“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标准解析:本条标准要求能够运用实际案例来说明身边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且用地理观点来分析这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其后还要能够说出应才去的保护措施。
这条标准很好的诠释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通过这一教材内容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和本地区域发展等问题,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草原退化及其防治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保护的,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身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本章前面的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中已经学习了通过举例来说明自然界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分析产生的原因的基本方法。
关于湿地的概念,在高一地理必修模块中也有学习,但是高一的学习中,湿地仅作为一般的地理事物出现,对于湿地的概念、湿地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认识不够深入。
遵循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本节课程便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熟悉的案例或者借助图片、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湿地概念并把保护湿地的措施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并感受“学习有用的地理”的学习理念。
三、设计思想(一)教学理念1、探究性学习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上,特别需要在地理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2:4.3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目的:1.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以及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2.通过国内外实例深刻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湿地的概念、特点2、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难点:湿地减少的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用展示我国最大的湿地三江平原景观图,导入新课——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课前自主学习:一、什么是湿地1.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_______、永久或暂时、静止或______、淡水或咸水,由_______、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__________的海域。
2.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居于首位,具有调节气候、___________、净化水体、___________、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被称为“___________”。
3.中国湿地(1)特点:类型多、_____________、分布广、______________、生物_________丰富。
(2)代表:东北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___________是我国几条大河的源头,有世界上 __________的湿地。
思考交流:1.20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垦荒造田,使“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而现在国家明确规定禁止开垦东北地区的沼泽地,为什么?提示:“北大荒”主要是指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在未开发前它以沼泽湿地为主,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旱涝灾害增加,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加重,珍稀动植物减少。
地理人教版高中选修6 环境保护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学案
§4.3湿地干涸及其恢复【学习目标】1.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以及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2.通过国内外实例深刻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学习重点:1、湿地的概念、特点2、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学习难点:湿地减少的原因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探究讨论法等一、湿地1、定义:(1)狭义:生态交错带,是和之间的过渡区域。
只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和、的滨岸部分,而不包括湖泊的开阔水体和海岸外面的浅海部分。
(2)广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6米以内的海域。
”?(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
(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2、湿地的价值:(1)生态价值——“地球之”具有调节、调蓄、净化、释放、美化、保护生物等功能。
(2)经济价值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3)社会效益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读下列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人们对湿地的生态意义认识的变化。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冲积低平原,是我国最大的以沼泽为主的湿地分布区。
本区的资源利用以农业开垦、商品粮生产为主。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加大了对边疆开发和建设的力度,三江平原先后出现过三次开荒高潮。
第一次开荒高潮始于1956年至1960年新建和扩建了32个国营农场,共开荒48.85万公顷;第二次开荒期为1970~1972年,各农场共开荒30.39万公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国家对垦区实行了现代化农业试点,包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补偿贸易贷款建立新的农场和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荒等,其间开荒面积达20万公顷左右,形成了第三次开荒高潮。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第四章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课件(共48张)
湿地干涸
思考:
2、关于湿地的生态意义,你过去是怎样认识的? 现在呢?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 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功能。它号称“地球之 肺”,在各类生态中其服务价值居于首位
3.三江平原大部分沼泽变成商品粮基地后,从 湿地生态意义的角度,带来什么影响?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湿地
(1)狭义:
生态交错带,是陆地和 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
(2) 广义:
“不论其为天然或人 工、永久或暂时、静 止或流动、淡水或咸 水,由沼泽、泥沼、 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 的地区,包括低潮时 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P61思考题,你是怎样理解湿地概念的?
• (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 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 以内的海域。
案例2
• 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 • 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②引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 中亚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②饮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 中国西部湿地比较少的原因:
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
变成商品粮基地后,就失去了其作为湿地的调节气候、涵养 水源、净化水体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作用
三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
• 地理位置
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 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 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 地区,素有"江河源"、"亚 洲水塔"之称。面积按流域 分为:黄河源区面积16.7万 K㎡,长江源区面积15.9万 K㎡,;澜沧江源区面积 3.7万K㎡。
No Image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4.3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以及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2.通过国内外实例深刻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湿地的概念、特点2、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难点:湿地减少的原因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教学过程:导入:湿地和森林、草地一样都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号称“地球之肾”,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服务价值居于首位。
一、湿地1、定义:(1)狭义:生态交错带,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
只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沼泽和湖泊、海洋的滨岸部分,而不包括湖泊的开阔水体和海岸外面的浅海部分。
(2)广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世界《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提问:你是怎样理解湿地定义的?点拨:对湿地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加以理解。
(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
(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2、湿地的价值:(1)生态价值——“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2)经济价值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3)社会效益提问:狭义的理解湿地概念,对湿地价值的发挥带来什么影响?点拨:狭义的湿地只强调出沼泽、湖泊、海洋的滨岸部分,而忽略了水体部分。
将湿地区域限定为一个相对的狭窄地区,大大减弱其在环境应发挥的巨大价值。
读下列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人们对湿地的生态意义认识的变化。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冲积低平原,是我国最大的以沼泽为主的湿地分布区。
本区的资源利用以农业开垦、商品粮生产为主。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三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新人教版高二选修6地理学案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标题知识关键要点方法技巧什么是湿地湿地的生态意义图示法日益减少的湿地湿地消失的人为原因图示法保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措施举例说明►课前演练1.湿地。
(1)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湿地的价值。
①生态价值—“地球之肾”——维护生态平衡。
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②经济价值: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③社会效益: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3)中国湿地现状。
①面积: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②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③分布: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成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
►课堂探究运用相关图示法记忆中国湿地现状。
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成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冻土广布,阻碍地表水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④河流泛滥);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三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点演练1.下列属于湿地的是(C)①纳木错②三峡水库③东海滩涂④日本海⑤尼罗河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解析:海洋不是湿地,滩涂、河湖、水库等属于湿地。
►课前演练1.湿地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沉积物充满湖沼,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
(2)人为原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水灌溉、河流的改向,导致水量减少。
2.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课堂探究用相关图示法记忆湿地减少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错误!1.湿地的概念、类型和我国湿地的现状。
2.分析湿地的生态功能,理解其服务价值。
3.能结合湿地减少的原因及危害,提出保护湿地的措施。
一、湿地的概念和功能1.湿地的概念可以分三个层次加以理解。
层次内容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在6米以内的海域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湿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等功能。
3.中国湿地(1)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
(3)分布错误!二、日益减少的湿地1.自然原因:沉积物充满湖泊和沼泽。
2.人为原因: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和围海造田、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
3.我国湖泊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三、保护湿地1.目前存在的问题填平湿地,建造楼宇;裁弯取直,铺砌水泥护坡;将天然河流变为人工明渠等。
2.危害割断了河流、湖泊与周围环境的水文联系和生态联系。
3.保护措施签署《湿地公约》,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1.湿地能为我国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此外还有观光和旅游的功能,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
(×)2.湿地包括水深200 m以内的海域。
(×)3.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湿地。
(×)4.我国洞庭湖和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都是围湖造田。
(×)5.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A)A.调节气候、净化水体B.吸烟滞尘、防治沙漠化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6.沼泽是重要的湿地,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沼泽区在(B )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D.柴达木盆地知识点一湿地的价值[1.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湿地号称“地球之肾”是由于其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且服务价值较高B.湿地号称“天然水库”是因为湿地就是水库,它包括天然湖泊、人工湖泊C.湿地能为人类提供水源,但是不能发展航运D.湿地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它能降解污染物,故人类可以向湿地中大量排放废物解析:选A 湿地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但是任何对环境具有保护功能的地理事物,对污染物的降解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 m的海岸带等,均属湿地范畴。
有些湿地(如河流)可以通航。
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与水资源管理”。
湿地主要是指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
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不全部为湿地的是()A.1B.2C.3D.43.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应是()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解析:2.C 3.B 第2题,读图可知:1为湖泊附近地区,2为水稻梯田,3为海洋,4为河流沿岸地区。
在此基础上,结合题干中湿地的概念不包括海洋,或根据教材中海洋中只有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才是湿地。
第3题,湿地中的水库、河流、湖泊、沼泽等对径流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促使径流变得平稳,可减轻洪水的威胁,同时在枯水期又能提供较为充足的水源,湿地还能调节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使气候变得温和湿润,因此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
为保护湿地,湿地不再作为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也不是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知识点二湿地减少的原因及保护措施读教材P63图4.10,探究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洞庭湖面积________,形态变得________。
(2)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主要为________和________。
(3)上述变化有何危害?(4)如何改变这种变化?答案:(1)变小支离破碎(2)泥沙淤积围湖造田(3)使湿地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美化环境等的功能丧失。
(4)进行水土保持、实施退田还湖等。
[总结深化]1.湿地日益减少的原因2.湿地的破坏及保护措施[拓展延伸]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对点演练]如图为北京市湿地面积变化图。
读图完成1~2题。
1.北京市湿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建设B.垃圾填埋C.全球变暖D.泥沙淤积2.增加北京市湿地的有效措施是()A.上游山区退耕还林,涵养水源B.水库清除淤泥,扩大库区容量C.加强管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D.合理规划,挖建景观河池解析:1.A 2.C 第1题,北京市湿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建设占用湿地有关。
第2题,加强对湿地的保护与管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增加北京市湿地的有效措施。
3.(江苏高考)渤海湾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红腹滨鹬迁徙途中最重要的营养补给站,21世纪以来,其全球数量不断减少,平均寿命不断缩短。
如图为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及空间分布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0~渤海湾岸线长度变化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渤海湾岸线变化对红腹滨鹬生存环境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保护渤海湾湿地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需要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湿地的功能,湿地可以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自然海岸线变化不大;人工海岸线因围海养殖、填海造陆而总体增加;分析海岸线变化原因可知,海岸线变化造成了红腹滨鹬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第(3)题,保护湿地的措施主要有加强宣传、提高人们湿地保护意识、依法加强管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答案:(1)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2)人工岸线总体增加;自然岸线变化不大围海养殖;填海造地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环境污染加重(3)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等(任答一点)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我国湿地特点的是()A.类型多,绝对数量大B.分布广C.区域差异不大D.生物多样性丰富解析:选C 我国湿地的区域差异显著,不同地区的湿地数量和类型差异较大。
2.下列叙述中会加快湿地消失过程的是()A.湖泊内外的沉积物自然充满其中B.环境污染,造成流入湿地的营养物质增加,导致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C.实施保护湿地的一系列国家政策D.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选B 人类活动加速了湖泊内外沉积物充满湖泊;实施保护湿地的一系列国家政策,能够防治湿地消失。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区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水质清澈、苇草肥美,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
黑龙江省政府将扎龙自然保护区作为全省重要的保护对象。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扎龙湿地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3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4气候寒冷,地下水位低A.123B.234C.134D.1244.对扎龙湿地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A.涵养水源B.调蓄洪水C.美化环境D.保护生物多样性解析:3.A 4.D 第3题,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北部,该地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下有冻土分布,加之地势低洼积水形成,A正确。
第4题,扎龙湿地是世界最大的芦苇、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生物种类繁多,建立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
下图为吉林省湿地面积变化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显示吉林省湿地存在的问题是()A.湿地总面积急剧减少B.天然湿地生态功能下降C.湿地建设得不到重视D.旅游开发导致湿地污染严重6.有利于吉林省湿地保护的措施有()1生态退耕2建立自然保护区3南水北调4建立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5铺设防渗地膜A.124B.235C.125D.134解析:5.B 6.A 第5题,图中显示吉林省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天然湿地面积减小,但湿地总面积增加,所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天然湿地萎缩、生态功能下降。
第6题,湿地保护的措施有生态退耕、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南水北调工程主要为华北、西北供水;铺设防渗地膜影响水循环,降低湿地环境效益。
7.图1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2是洞庭湖1825~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
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价值和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解析:第(1)题,湖泊面积萎缩的原因分析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析,在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主要原因。
第(2)题,湖泊功能在经济效益方面具有供水(蓄水)、水产养殖、旅游、航运等价值,在生态方面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价值。
第(3)题,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主要从保护湿地水域和水质等方面分析。
答案:(1)变小围湖造田泥沙淤积(2)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任选两项)供水(蓄水)水产业航运(任选两项)(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其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曲线是()A.甲和丙B.乙和丁C.甲和丁D.乙和丙2.下列关于三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土壤侵蚀,导致泥沙量大增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向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解析:1.B 2.D 第1题,人类对湿地破坏后,使其气温的年较差变大,使该区域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