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合集下载

浅谈古代中外医学交流情况

浅谈古代中外医学交流情况

经》 《 、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 》 《 台秘要》 。朝 鲜 医 《 、外 等
学制度仿效隋唐 , 设医学 , 医博士 , 置 以中国的医书为 范本 ,
用《 问》、难 经》 《 素 《 、 针灸 甲乙经》、 本 草 经》 《 等著 作作 向朝 赠送 《 中 太平 圣
21 02年9月第9 期
中 国民族 医药杂 志
5 9
浅谈古代 中外 医学交流情况
白恒 慧
( 呼和浩特 市中蒙医院, 内蒙古 关键词 : 古代 ; 中外 医学 ; 交流
呼和浩特
00 3 ) 10 0
中 图分 类 号 : 2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6—6 1 (0 2 0 0 5 R9 A 10 8 0 2 1 )9— 0 9—0 2
医 。同时一些 日本医学家 以我 国医著为蓝本 , 写 了不少 编 有关 中国医学 的著作 , 促进 了古 代 日本医药学 的繁 荣。
2 3 中越医药交流情况 。中越 医药 交流历 时弥久 。唐 代 .
时, 医学家兼文学家刘 禹锡 、 沈俭 期 曾赴 越进行 医药交 流。 宋代 中国医生 申光逊去 越南行 医 , 治愈 了脑痛 症等诸 多疑 难病 。元代 以后 , 中越往来 日益频繁 , 如元代针灸医生邹庚
曾到越南 为诸侯 王疗 病 , 当地产 生很 大 的影 响。明 代 , 在
《 医学入门》 《 、 景岳全 书》 医籍传 人越南 , 当地 医学 发 等 对 展有很大的促 进作用。
在 中越文化交流 中, 越南 的一些药物也逐渐输入我 国。 汉代输入 了薏苡仁 , 唐代输入 了沉香等药物 和香料 , 宋代以 后又输入 了丁香 、 苏方木等药物 。此外 , 南的治痢疾药 方 越

中外文化交流史心得体会3000字

中外文化交流史心得体会3000字

中外文化交流史心得体会3000字中外文化交流史是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传播、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各个国家的文化不断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相遇,相互交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貌。

我在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史中深有感触,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始于汉朝时期,由丝绸之路向西传播,为中西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朝大唐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为中国向西方传播文化提供了保障。

唐境外使节曾前往吐蕃、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与当地学者交流,在礼仪、美术、文学、数学、天文、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将汉字等文字传播到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铺平了道路。

随着帝国主义的兴起,西方列强对中国文化进行批判、攻击、诋毁等,西方方面的文化传播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文化进行抨击和贬低。

然而,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反而加强了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宣传。

中国人开始重视本民族文化,将中国文化展示给世界,实现了国家文化自信。

近代以来,在中国不断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中国的文化也被广泛地传播到西方国家。

20 世纪初,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影响了中国思想家和文化人的思想政治觉醒。

他们借鉴西方文化中的新思想和理念,并将其融合到中国文化中,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注入了新的力量。

同时,中国的文化也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的中国文化、哲学、道德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在海外学者与文化爱好者的传承下逐渐得到认知和认可。

孔子学院、中华文化中心,海外华人社团等都在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文化和文化价值观。

中外文化交流是一项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历史进程,它所带来的无限可能与展望也在增加。

中国文化在向世界传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特点,有积极吸纳、有主动推广,保持本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合作。

在此基础上,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文化多样性,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繁荣。

中西医比较1

中西医比较1

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医学
开放进取的头脑 ☆不同体系要用不同方法 ☆区别对待不同体系各自的强项 和弱项。

5、推动中医药学走向世界
●天文数字的医疗费用
●中医药的简便廉验 ●保持传统特色的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的现代化
●中西医优势互补,中西医并重
●中西医结合

看病与对证及对症 病与证分别是西医学和中医学最鲜 明的特色,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最能揭 示中西医学之间的本质差别。 中医辨证和西医辩病,从认识论角 度,都是从疾病现象去认识疾病本质。

二、中西医学的可比性
◆中西医学属于不可通约的理论体

1、中医:有机自然观 整体恒动 功能 天人相应 生成论 概念术语的文学和哲学特征 辨证思维 诊疗技术和手段: 四诊八纲 辨证施治 中药 针灸 养生

2、西医:构造自然观 强调结构
局部 静态 分析 可证伪性 构成 论 概念术语典型的科学化语言 系统的实验 严格的逻辑 尽可能运用科技成果,辨病施治 化学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


意大利医学家莫尔干尼(1682-1771) 创立的器官病理学为疾病分类提供了全 新标准。莫尔干尼把尸体解剖与临床观 察结合起来,将病理解剖成为寻找病灶 的必须手段架起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 之间的桥梁。器官病理学好似按照地理 区域划分疾病,不同器官构成不同地理 分区,因此出现不同疾病。按器官病理 学原则分类疾病,更多关注器官或系统 的疾病研究。
整体观念 1.天人合一,善言天者,必验于人 2.人体本身的有机联系。 意象思维 司外揣内,局部测知整体 全息 黑箱 脏象 脉象 舌象
病因
三因学说
风、寒、暑、湿、燥、火(内外)

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发展简史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形成了医学的雏形。

春秋战国之际,医巫分离,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

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以至元灭宋统一全国,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为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的生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XXX、XXX等等,有力的促进了医药卫生之进步。

明代,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

在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进入新的层次。

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

一百年来,经过了与西方医学的撞击、对抗与结合,中医药在曲折中顽强发展。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

一百年来,经过了与西方医学的撞击、对抗与结合,中医药在曲折中顽强发展。

中外医学文化的交融

中外医学文化的交融

中外医学文化的交融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中外医学文化的交融中医作为国之瑰宝,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几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医学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诞生的一支奇葩。

它以周易为哲学渊薮,以《内经》为理论基础,几千年来,名医辈出、流派纷呈。

从先贤扁鹊、华佗、张仲景到孙思邈、李时珍、叶天士等名医无不受世世代代百姓的敬仰。

有着独特理论体系、诊疗方式和卓越疗效的中医学,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我是传统中医文化的崇拜者,虽然就读的是临床医学。

在吴传城老师的《中日医学文化渊源》的课上,老师纵向地将中外医学交流的肇端上推至神话传说时代,介绍了西王母、嫦娥奔月、徐福东渡日本等等,下至近代西方医学传入和中医文化的外传乃至当今的中西医结合,以及国外的医学起源和相关的医学文化。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然而近现代的科技发展和文化发展,让现代人慢慢地接受了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更加推崇简单粗暴的西医疗法,而与传统中医渐行渐远。

传统文化的断层让中医变成了空中楼阁,名存实亡。

古代祖国医学的对外交流活动,萌芽于远古,肇始于周代,成型于汉代,发展于隋唐,兴盛于宋元明。

比如唐、宋时期中医学传入日本、朝鲜达到高峰,他们把中医学以医理、医技乃至医学教育、医政制度全盘移植于自己的国家。

中国的药物、炼丹术、人痘术更传遍世界,其中人痘术传到英国被改造为牛痘术,为世界当今消灭天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痘术的巨大历史价值则彪柄于世界文化史册之中。

中外医学文化的交流向来是双向的,在交流过程中的选择也是双向的。

比如,唐代是当时世界性大国,首都长安是当时国际大城市,在那里集中了当时世界文化的精英。

唐朝医学就吸取了各国的医学文化,其中西方的一些接骨术的方药传入了中国,并成功地纳入中医骨伤科的学术体系之中。

同一时代的“扬州医生”是第一位在中国实施“钻颅术”这种西方传统手术的医生,从而为《唐书》等所云“能开脑出蛊”找到了实际例证。

医学史考试复习

医学史考试复习

一、古代医药文明医药卫生从史前文化中与人类共同出现。

萌芽( P5 )旧石器遗址:用火:火疗、热熨的可能栏杆式建筑、土木合筑屋坑灶:卫生物质条件兽皮衣:御寒、保健食疗发现陶器制作:医药载体生殖崇拜( P5-6 )岩画石刻、婚姻制度、形象文物。

文明古国经验医学(1)古埃及 (P7-8) (前 3100 年始)纸草医学文献铜质手术刀(前2600 年)——简单手术荷马史诗记录干尸制作——人体结构、外科切割、缝合包扎技术的提高。

认知——类比联想:气象、河水与人体脉管、呼吸名人伊姆贺特普——健康之神(前 2800 年)希波克拉底(前 6 世纪,来此游学)(2)巴比伦( p9-10 ) ( 前 2000 年 )汉谟拉比(前 1792-1750 年)——《汉谟拉比法典》泥板文献按身体部位分类疾病认知——人——小宇宙(3 )古印度( P10-11 )(前 3000 年)婆罗门教——《吠陀》(前10 世纪)(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认知三体液学说——四体液学说(气胆痰血).瑜伽术——统一和谐名人:苏斯拉他(前 5 世纪)——《妙趣集》、鼻成形手术Chrana中医学建立萌芽:阴阳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六气病因学说:阴、阳、风、雨、晦、明针刺、按摩等方法的应用、酒的使用甲骨文中“疒”的出现、对病因观念的体现药物知识、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的建立奠基:战国秦汉时期——系统化、理论化现存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医学专著的问世:张仲景( 150-219 年)伤寒杂病论华佗( 2~3 世纪)麻沸散、腹部手术,外科学鼻祖;五禽戏;中藏经(宋人伪托)针灸家——程高、郭玉扁鹊——切脉诊断淳于意——一师多徒西南亚:犹太:用水清洁、割礼《塔木德》伊朗:《阿维斯塔》、《列王记》古希腊:荷马史诗(前11~ 前 9 世纪);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四体液);恩培多克勒(原子论);德谟克利特(原子论);阿尔克迈翁(健康——和谐状态)医学流派:1.健康——完全和谐2.灵气学说.3.希波克拉底亚历山大里亚亚里士多德(前384- 前 322 )解剖与生理学炼丹术传播(前200 年)古罗马奴隶主卡图;公共医疗设施——医院(家奴、士兵);精密医疗器械塞尔萨斯:运动、饮食和卫生;拉丁文写书方法学派灵气学派折衷学派医圣——盖伦:动物解剖、目的论。

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推荐阅读书目模板

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推荐阅读书目模板

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推荐阅读书目模板上海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推荐阅读书目一、中国思想文化类二、中医药文化、经典类三、外国思想文化类四、中外文学艺术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务处二〇〇七年十月中国思想文化类(一)综合性著作(学生可选择2种)书名著者或主编出版社1、《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著北师大出版社2、《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3、《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著中国社科出版社4、《中国系统思维》刘长林著中国社科出版社5、《南怀瑾著作选》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6、《中国文史百科》张岱年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7、《中华文明传真》刘大韦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8、《话说中国》李学勤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9、《中国通史(彩图版)》白寿彝顾问戴逸主编海燕出版社10、《中华神秘文化》王玉德著湖南出版社11、《中华历史通鉴》李罗力主编国际文化出版社12、《中华文化史》冯天瑜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3、《中西五百年比较》毛磊等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14、《哲学大辞典》冯契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5、《国学基础文库》中国人民大学编辑中国人大出版社16、《佛教哲学》方克立著中国人大出版社、17、《中国科学技术史编》杜石然科学出版社18、《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中华文明史》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中下)薛明扬著复旦大学出版社(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第一部分(学生可选择10种)书名著者或主编出版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兰州大学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共同挑选出版《易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说文解字段注》《道德经》《庄子》《鬼谷子》《左传》《战国策》《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菜根谭》《吕氏春秋》《世说新语》《六韬三略》《闲情偶寄》《围炉夜话》《徐霞客游记》《古文观止》《曾国藩家书》《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史记》《三国志》《正经》《资治通鉴》《容斋随笔》《随园诗语》《阅微草堂笔记》《千家诗》《幼学琼林》《反经》《金刚经》《格言联壁》《坛经》《颜氏家训》《山海经》《声律启蒙》《弟子规》《古诗》《唐宋八大家》《龙文鞭影》《梦溪笔谈》《智囊》《忍经》《劝忍百箴》《忠经》《孝经》《贞观政要》《太平广记》《典故故事》《寓言故事》《经世奇谋》《帝鉴图说》《呻吟语》《养正四要》《饮食须知》《对联》《百战奇略》《茶经》《百喻经》《贤喻经》《浮生六记》《汉书》《后汉书》《孔子家语》《人间词话》《人物志》《冰鉴》《陶庵梦忆》《天工开物》《朱子家训》《千字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唐宋传奇》《歇后语》《俗语》《笑林广记》第二部分(学生可选择2种)1、《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中华书局2、《周易基础》杨维增著花城出版社3、《淮南子》(上下)刘安著赵宗乙注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4、《朱子语类》朱熹著中华书局5、《二程集》程颐程颢著中华书局6、《春秋繁露》董仲舒著中华书局7、《陆九渊集》陆象山著中华书局8、《王阳明全集》王阳明著中华书局9、《孙中山选集》10、《毛泽东选集》(四集)11、《邓小平文选》(三集)12、《江泽民文选》(三集)中医药文化、经典类(一)综合类(学生可选择3种)书名著者或主编出版社1、《中国医学文化史》马伯英文汇出版社2、《中国医学通史》(共四卷)傅维康人民卫生出版社3、《周易与中医学》杨力北京科技出版社4、《中医名言大辞典》刘道清主编中原农民出版社5、《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共三卷)上海科技出版社6、《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大百科出版社7、《医药文化随笔》傅维康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8、《中医与文化漫谈》张建中主编上海中医大出版社9、《中医文化撷芳》张建中金芷君上海中医大出版社10、《中药趣话》王焕华百花文艺出版社11、《中国医道》王君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2、《中医学术发展史》严世芸上海中医大出版社1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李良松厦门大学出版社14、《中华养生宝典》(上下册)汪茂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5、《儒道佛与中医药学》薛公忱中国书店16、《中医学思想史》李经纬湖南教育出版社17、《历史上的炼丹书》蒙绍荣上海科技出版社18、《江湖医术辨析》牟鸣真广西科技出版社19、《医俗史》陈乐平上海文艺出版社20、《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马伯英文汇出版社21、《中国八卦医学》刘杰青鸟出版社22、《道教养生》谭电波岳麓书院23、《性经与岐黄》徐仪明中国社科出版社24、《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何裕民文汇出版社25、《中国养生全书》施杞学林出版社26、《中医文献导读》田代华人民卫生出版社27、《中医与传统文化》曲黎敏人民卫生出版社28、《四书及四库全书总目》刘时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9、《医案助读》黄堭人民卫生出版社30、《中国难字字典》李戎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31、《笔记杂著医事别录》陶御风人民卫生出版社32、《文苑杏林话中医》原所贤科技文献出版社33、《文化中医》常宇科技文献出版社34、《中华医学之最》洪波人民军医出版社35、《中国药史》朱成广西师大出版社36、《品读中医》张存悌人民卫生出版社37、《经方的魅力》黄堭人民卫生出版社38、《御医》赵阳北京科技出版社39、《回归中医》张效霞青岛出版社40、《名医治学录》曾时新广东科技出版社(二)中医药经典类(可选择性阅读)1、《五十二病方》、《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2、《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3、《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新修本草》4、《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5、《小儿药证直诀》、《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杨氏家藏方》6、《素问玄机原病式》、《儒门事亲》、《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7、《妇人大全良方》、《卫生宝鉴》、《汤液本草》、《此事难知》、《世医得效方》8、《局方发挥》、《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医经溯洄集》、《脉因证治》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普济方》、《明医杂著》、《韩氏医通》、《医学正传》10、《内科摘要》、《赤水玄珠》、《医方考》、《万病回春》、《濒湖脉学》11、《本草纲目》、《名医类案》、《杂病证治准绳》、《针灸大成》、《寿世保元》、《外科正宗》12、《医贯》、《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景岳全书》、《慎柔五书》、《温疫论》13、《审视瑶函》、《理虚元鉴》、《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傅青主女科》14、《医方集解》、《辨证录》、《医学真传》、《伤寒来苏集》、《四诊抉微》15、《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医学心悟》、《幼幼集成》16、《成方切用》、《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医学源流论》、《兰台轨范》、《慎疾刍言》17、《温病条辨》、《医林改错》、《冷庐医话》、《时病论》、《血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18、《中华医典》(共含700多部古代医籍)电子版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19、《中世藏书·字库·医部》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20、《中华医书集成》(含210部古代医著)裘沛然主编中医古籍出版社21、《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彩绘孤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2、《中国医学大成》(精选名篇)方春阳吉林科技出版社23、《中国养生大成》(精选名篇)方春阳吉林科技出版社外国思想文化类(一)综合性(学生可选择2种)书名著者或主编出版社1、《世界文明史》[美] A·M·伯恩斯商务印书馆2、《全球通史》[美] 斯塔夫理阿诺斯上海社科出版社3、《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英] 丹皮尔著商务印书馆4、《西方科学的起源》[美] 林德伯格中国对外翻译公司5、《历史研究》[英] 汤因比上海人民出版社6、《西方哲学史》[英] 罗素商务印书馆7、《剑桥医学史》[美] 罗伊·波特吉林人民出版社8、《生命科学史》[美] 玛格纳百花文艺出版社9、《技术史》[英] 查尔斯·辛格科技出版社10、《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美] 墨非商务印书馆11、《医学史》[意] 卡斯蒂摩尼广西师大出版社12、《西方思想史》[美] 理查德·塔纳斯上海社科出版社13、《科学的历程》吴国威北大出版社14、《西方现代哲学》夏基松上海人民出版社15、《科学学基础》夏禹龙科学出版出版社16、《欧美经济史》夏炎德上海三联出版社17、《当代资本主义导论》华民华东师大出版社18、《事物的起源》[德] 利普新四川民族出版社19、《医学方法概论》常青科技出版社20、《科学技术史年表》[日] 汤浅光朝科学普及出版社(二)经典原著(学生至少选读3种)书名著者或主编出版社1、《反杜林论》[德] 恩格斯2、《外国学术名著提要》(1、2)林骧华上海人民出版社3、《大趋势》[美] 奈比斯特中国社科出版社4、《论法的精神》[法] 孟德斯鸠商务印书馆5、《正义论》[美] 罗尔斯中国社科出版社6、《物种起源》[英] 达尔文商务印书馆7、《苏格拉底的审判》[古希腊] 柏拉图商务印书馆8、《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德] 康德商务印书馆9、《美学讲演录》[德] 里格尔商务印书馆10、《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 韦伯三联出版社11、《共产党宣言》[德]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2、《忏悔录》[中世纪] 奥古斯丁商务印书馆13、《工具篇》[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商务印书馆14、《培根论说文选》[英] F·培根商务印书馆15、《社会契约论》[法] 卢梭商务印书馆16、《寂静的春天》[美] 蕾切尔·卡逊吉林人民出版社17、《伊甸园里的飞龙》[美] 卡尔·萨根上海人民出版社18、《新的综合——社会生物学》[美] 威尔逊四川人民出版社19、《数字化生存》[美] 尼格罗庞帝海南出版社20、《后工业社会的来源》[美] 贝尔上海人民出版社21、《猜测与反驳》[英] 卡尔·波普商务印书馆22、《科学革命的结构》[美] 库恩商务印书馆23、《第三次浪潮》[美] 托夫勒三联出版社24、《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俄] 赫尔岑商务印书馆25、《性心理学》[英] 蔼理士商务印书馆26、《精神分析引论》[奥] 弗涤依德商务印书馆27、《权力意志》[德] 尼采商务印书馆28、《西方的没落》[德] 施本格勒商务印书馆29、《小的是美好的》[英] 舒马赫商务印书馆30、《金枝》[英] 弗雷泽新世界出版社31、《自然辩证法》[德] 恩格斯人民出版社32、《国富论》[英] 亚当斯密商务印书馆33、《古代社会》[美] 摩尔根商务印书馆34、《宇宙之谜》[德] 海克尔人民出版社35、《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德] 魏特林商务印书馆36、《狄德罗哲学选集》[法] 狄德罗商务印书馆37、《未来的冲击》[美] 托夫勒中信出版社38、《功利主义》[英] 密尔商务印书馆39、《君主论》[意] 马基雅维利商务印书馆40、《自卑与超越》[德] 阿德勒作家出版社41、《文明论概略》[日] 福泽谕商务印书馆42、《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美]罗斯托商务印书馆4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瑞士]布克哈特商务印书馆44、《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德] 海涅商务印书馆45、《增长的极限》[美] 梅尔斯商务印书馆46、《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德] 赫胥黎科学出版社47、《人论》[德] 卡西尔上海译文出版社48、《人是机器》[法] 拉·美特里商务印书馆49、《发生认识论原理》[瑞士] 皮亚杰商务印书馆50、《人口原理》[英] 马尔萨斯商务印书馆51、《法国革命史》[法] 米涅商务印书馆中外文学艺术类中国文学类(一)概论(学生至少选读1种)书名著者或主编出版社1、《中国文学史》(三卷新版)章培恒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文艺学导论》吴中杰复旦大学出版社3、《美学教程》王一川复旦大学出版社4、《中国美学史教程》王振复复旦大学出版社5、《美的历程》李泽厚中国社科出版社6、《文学基本原理》(修订本)以群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7、《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8、《中国现代文学史》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二)作品(学生至少选读10种)书名著者或主编出版社1、《中国文学作品选读》(四卷)袁行霈主编中华书局2、《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3、《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4、《魏晋南北朝诗选》丁夏选注浙江文艺出版社5、《魏晋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6、《唐诗选》文学研究所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7、《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唐宋词选》文学研究所选注人民文学欻版社9、《古文观止》吴调侯吴楚材选中华书局10、《关汉卿戏曲选》吴晓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1、《西厢记》王实甫(王季思注)北京出版社12、《话本选》吴晓铃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3、《元散曲选注》王季思主编北京出版社14、《三国演义》罗贯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5、《水浒传》施耐庵人民文学出版社16、《西游记》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7、《聊斋志异》蒲松龄人民文学出版社18、《儒林外史》吴敬梓人民文学出版社19、《红楼梦》曹雪芹高鹗人民文学出版社20、《桃花扇》孔尚任(王季思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1、《长生殿》洪升(徐朔方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2、《镜花缘》李汝珍人民文学出版社23、《官场现形记》李伯元人民文学出版社24、《二十年目睹之怪状》吴沃尧人民文学出版社25《老残游记》刘锷人民文学出版社26、《鲁迅小说选》《鲁迅杂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27、《郭沫若剧本选》《女神》(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8、《闻一多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9、《叶圣陶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30、《朱自清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31、《现代诗选》32、《冰心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33、《子夜》茅盾人民文学出版社34、《茅盾短篇小说集》35、《家》巴金人民文学出版社36、《骆驼祥子》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37、《曹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38、《艾芜短篇小说选》四川人民出版社39、《沙汀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40、《夏衍剧本选》人民文学出版社41、《赵树理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42、《王贵与李香香》李季人民文学出版社43、《暴风骤雨》周立波人民文学出版社44、《艾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45、《红旗谱》梁斌人民文学出版社46、《红岩》罗广斌杨益言中国青年出版社47、《红日》吴强中国青年出版社48、《青春之歌》杨沫人民文学出版社49、《林海雪原》曲波人民文学出版社50、《李自成》姚雪垠中国青年出版社51、《郭小川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52、《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人民文学出版社53、《保卫延安》杜鹏程人民文学出版社54、《上海的早晨》周而复人民文学出版社55、《围城》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56、《徐志摩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57、《朦胧诗选》北岛等春风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类(学生至少应选读10种)(一)概论书名著者或主编出版社1、《外国文学简编》朱继之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世界文学史纲》蒋承勇复旦大学出版社3、《世纪外国文学史》郑克鲁复旦大学出版社4、《外国文学名著提要》(四卷)郑克鲁等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二)作品1、《伊里亚特》[古希腊] 荷马傅东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奥德修记》[古希腊] 荷马杨宪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3、《伊索寓言》[古希腊] 伊索周启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4、《神曲》[意] 但丁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5、《唐吉诃德》[西班牙] 塞万提斯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6、《十日谈》[意]薄加丘人民文学出版社7、《莎士比亚戏剧集》[英] 莎士比亚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8、《伪君子》[法] 莫里哀赵少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9、《玩偶之家》[挪威] 易卜生人民文学出版社10、《德伯家的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英] 哈代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1、《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美] 马克·吐温张友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2、《草叶集选》[美]惠特曼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3、《安徒生童话集》[丹麦]安徒生叶君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4、《裴多菲诗选》[匈] 裴多菲孙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5、《老人与海》[美] 海明威海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6、《汤姆叔叔的小屋》[美] 斯托人民文学出版社17、《牛虻》[英] 伏尼契人民文学出版社18、《外国现代派作品选》袁可嘉等选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泰戈尔诗选》(内含冰心译吉檀迦利)[印] 泰戈尔人民文学出版社20、《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纳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1、《叶甫盖尼·奥涅金》[俄] 普希金吕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2、《当代英雄》[俄] 莱蒙托夫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3、《死灵魂》[俄] 果戈里鲁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4、《猎人笔记》[俄]屠格涅夫丰子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5、《奥勃洛莫夫》[俄] 冈察洛夫齐蜀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6、《大雷雨》[俄] 奥斯特洛夫斯基芳信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7、《罪与罚》[俄] 陀斯妥耶夫斯基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8、《安娜·卡列尼娜》[俄] 托尔斯泰周扬谢素合译本高植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9、《复活》[俄] 托尔斯泰汝龙译本高植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30、《契诃夫小说选》[俄] 契诃夫人民文学出版社31、《莫泊桑短篇小说》[法] 莫泊桑人民文学出版社32《简·爱》[英] 夏洛蒂·布朗特祝庆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33、《名利场》[英] 萨克雷杨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34、《欧也妮·葛朗台》[法] 巴尔扎克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35、《包法利夫人》[法] 福楼拜李健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36、《约翰·克里斯多夫》[法] 罗曼·罗兰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37、《大卫·科柏菲尔》[英] 狄更斯董秋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38、《鲁滨逊漂流记》[英] 笛福方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39、《浮士德》[德] 歌德钱春绮董问樵译本(1982)40、《悲惨世界》[法] 雨果李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41、《红与黑》[法] 司汤达罗玉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42、《母亲》[苏] 高尔基夏衍译人民文学出版社4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 奥斯特洛夫斯基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44、《静静的顿河》[苏] 肖霍洛夫金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外文化交流历程及历史意义

中外文化交流历程及历史意义

中外文化交流历程及历史意义交流是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

鱼有了水能够自由生活,大雁有了天空就能展翅飞翔,花有了泥土就能争芳夺艳,交流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就像水、天空、泥土对于鱼、大雁、花朵···交流是国家之间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没有交流,国家之间的矛盾和误会无法调和化解,没有交流,国家之间的文化科技不能传播发扬,社会发展就会停步不前,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因而就会造成战乱起义社会动荡。

因此,无论在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交流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实上,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我们的国家正是因为懂得交流所以才不断的强大,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富裕···在汉朝时期,北方主要是匈奴,匈奴在与汉朝的和亲和战争交替过程中文化互相交融,更多的是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汉文化的很多东西,随着汉朝的强大,汉武帝将匈奴主力彻底击败,一部分匈奴投降,另外一部分向西移动,由于它们是游牧民族,在游牧中也将一些传递到了西方,同时也将西方的一些文化慢慢传到了中原。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丝绸之路也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而由于游牧民族与汉朝的关系时好时坏,在关系紧张的时候游牧民族会攻击丝绸之路上来往的商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不过总体来说,游牧民族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还是起到一个媒介性质的桥接作用。

还有在公元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的方法,从此真正意义上的纸张开始出现。

蔡伦改进造纸方法后,纸张开始被广泛使用,两汉交际之时,大批中国百姓为避乱涌入朝鲜半岛,造纸术随之传入那里,这也是中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时期,诸葛亮把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经西南边境少数民族传入缅甸,诸葛亮因而受到缅甸人民的尊敬,缅甸境内还建有供奉诸葛亮的武侯庙。

这些都使得中国在国外人心中留下了好影响好口碑。

唐初时期,玄奘西行也为中国文化交流添上了辉煌的一笔,玄奘的语言天分很高,在取经之前很可能已初习胡语,由于唐初在中原特别是长安城居住有许多来自西域的胡人,他可以向他们来学习语言。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20
2.骨科学元代战争的频繁客观上促进了骨科的发展,元代太医院为此设立了正骨兼金鏃科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是现存记述骨科最详细的著作,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并且首次运用悬吊复位法这一创举性的方法。对手术中曲针的使用,堪称伤科史上的重要发明。对麻醉法的记述,是我国最早的记录全身麻醉法的文献
21
3.妇产科学宋代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太医局设立了妇产科妇产科专著的出现:杨子建《十产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十产论》详述了横产、倒产、坐产、碍产等各种难产形式和助产方法《妇人大全良方》共24卷,原分8门。前3门对妇产科学的医、诊、治、方诸方面进行较全面的总结。后5门为产科,从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5门对胎儿形成、发育、孕期疾病、分娩、难产、产后护理及治疗、妊娠用药禁忌等均有较详细的叙述。
(七)中外医学交流
唐代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被阻隔。到宋金元时期,由于我国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海上交通的便利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外医药交流的规模也随之扩大。中国与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阿拉伯地区都有广泛的医药交流。
28
中国医学史
明代到近代以前
29
(一)医学书籍的编撰
19
1.外科学辩证施治进一步用于外科治疗,提出“内消”和“托里”等原则,强调外病内治的原则,使外科的处理更加重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治疗手段也日趋于完备。陆续出现了一些外科专著,如李迅的《集验背疽方》、齐德之《外科精义》、陈自明《外科精要》对肿瘤的病因及防治积累了很多合乎科学的知识和经验,宋代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中首创了“癌”字。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最早论述了癌症的特性
13
(四).中药与方剂学的发展
1.中药学的发展北宋统治者重视医药,多次由国家组织本草修订工作。同时,私人本草著作大量产生,使得宋代本草学有很大发展。官方本草著作的诞生:《开宝本草》: 开宝六年,宋政府诏令翰林医官刘瀚、马志等人,在《新修本草》和《蜀本草》的基础上,以《本草拾遗》为参考,编撰了《开宝新详定本草》。第二年经李昉等人重新校勘颁行,形成《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在《开宝本草》的基础上,医书局官员对《开宝本草》加以校正补注,形成《嘉佑本草》

中外医学史-中文

中外医学史-中文
中外医学史-中文
• 中外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 中外医学理论体系 • 中外医学实践与应用 • 中外医学科技与现代化 • 中外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事件
01
中外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传统中医的起源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巫医, 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体系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中医著作 的出现,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 的形成。
病理学
诊断与治疗学
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包括组织、细胞和 分子水平的改变,揭示疾病本质和发展规 律。
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包括药 物、手术、放疗等多种治疗方式。
中外医学理论体系的比较与融合
异同点比较
比较中国医学和西方医学理论体 系的异同点,包括基本理念、学 术范畴、疾病认识和治疗原则等
方面的比较。
动物和矿物等,通过煎煮、熬制、研磨等方式制成各种剂型,用于治疗
各种疾病。
02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国医学的特色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在疼痛缓解、失眠、焦虑等方面具有显著疗
效。
03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中国医学中的一种物理疗法,通过手法按摩身体各个部位,
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和疼痛,对于缓解疲劳和改善身体状况有
学术交流
中外医学学术交流也是促进医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学术组 织等形式,中外医学专家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研究成果,推动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跨国合作研究
跨国合作研究是中外医学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跨国合作,可以整合全球资源 ,共同开展医学研究和实践,推动医学的创新和发展。例如,国际联合实验室、跨国医疗 合作项目等。

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影响分析

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影响分析

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影响分析自从古代以来,传统医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医学是一种基于可操作的经验和理论的医疗实践。

这种医学形式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健康保健方式,也成为了最受青睐的东西之一。

不过,中外医学文化的交流使得传统中医的许多观念得到了改善,也为我国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历史上,中国的先贤们在医学探索道路上忙碌了几千年。

然而,在古代,西方医学也在欧洲演进并发展成为现代医学。

这些文明的交流及相互作用推动着两种医学文化的发展。

传统中医的养身观念、中医镇痛偏方等知识被介绍到世界各地,西方医学在脑神经科、内科、外科等学科上的技术和实验研究,也被中国的医学界人士翻译和参考研究。

在医学交流过程中,对传统中医的一些观念进行了改善。

加强学科和领域的交流使得传统中医更加科学。

传统中医理论从过去的猜想和难以验证的状态中接受了挑战,这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改进和发展。

长期来看,传统中医学接受了现代经验、实践和研究的贡献,并将它们融入到长期的治疗方案中。

中西医学文化交流开启了研究合作的大门。

通过彼此合作探索发现,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支持和完善的合作关系。

这些合作和发现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形成重大的贡献。

通过中外医学文化交流,我国传统医学不仅仅在实践中得到了改进,也在理论层面得到了更新。

这些交流形成的结果,将使我国在传统医学的领域中变得更加专业且有效。

同时,通过向世界介绍传统中医的优势,世界各国正在重视传统中医,并将其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医疗形式。

基于中外医学文化的交流,我们期望将来的传统医学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

医学发展史

医学发展史
古代西方医学
古希腊医学
亚里士多德解剖过不少动物的尸体,较为详细的以图介绍动物和器官,是最早的解剖图谱的制作者。
古希腊有众多的医学学派,其中科斯学派最具影响力。希波克拉底出生于科斯岛的医生世家,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医生,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其主要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是目前研究古希腊医学的最重要的典籍。这书既论述医生的道德修养,行医的经典格言,又对医学技术及某些疾病的发病过程等均有较详细的记载。
书中较详细地记载了外科关于骨折、脱臼、头部损伤等方面的治疗。还观察到一侧脑损伤可引起对侧肢体麻痹。脑卒中的好发年龄是40~60岁;黄疸病人发生肝硬化,提示愈后不良。文集中也记录了数百种药物。
总的来说,古希腊文医学对于后世西方医学以及世界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被公认为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渊源之一。
古罗马的医学
在治疗工具上,基本上都是生产和生活用具。陶器和黏土器的发明,也为原始药物的制备和炮制药物提供了新工具,使药效得以提高。






中国古代医学
夏商西周时期,商朝人对人体已有一定的认识。该时期人们对人体的认识,是处在一个以直观的外部形态为主,并已由表入里,认识到内脏器官的某些结构,由局部认识开始而涉及人身整体及其生理活动的一些现象,反映了当时的医学对解剖和生理学的认识日益深化。
随着狩猎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类积累了不少简陋的创伤救护疗法。部落、氏族之间的斗殴也促进了创伤外科和外伤救治疗法。在原始社会末期,又逐渐创造了断肢术、阉割术、穿颅术等外科手术。也发现了一些植物对动物的作用,加深了对药物学的作用。
随着矿物的开采和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又发现了一些矿物质的治疗作用;又由于长期在矿泉中沐浴,体会到矿泉的疗效,确立了矿物药的作用。

中外医药交流的一些史实

中外医药交流的一些史实

中外医药交流的一些史实1各地区各民族医药的总和祖国医药向来是无私的对外介绍、传播,而且更是善于吸收外来医药文化的,这是祖国医药学的优良传统之一。

查阅祖国医学体系的形成,便是各地区、各民族医药学术和经验的总和,这些在《内经》的“异法方宜论”里,已经记载得很详细,原文说:“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疮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螨,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泾,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趼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在这一段事实里,不但充分反映出祖国医学是各地区各民族医药的总和,而且也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生活经济情况,从而可以理解出我们祖国医药形成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从《本草经》里,也可以看出这一迹象来,如“胡麻、蒲萄”,相传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薏苡仁”是马援从交趾带回来的,很快的就广为种植,广泛应用,并且充分肯定它的用途,吸收为历古相传的本草书藉里去。

2中国医药对外域的传播及其贡献中国医药的对外流传,虽由来已久,具体的记载从汉朝说起。

因为当时物资交流的频繁,外面的有效药物,带进华夏大地;同时中原的药物和医疗方法,也随着交流陆续传播出去,一直深受少数民族和外域人们所欢迎。

到了南北朝,中外医学的交流就更频繁、昌盛,后魏时敦煌人士宋云到西方求法,在宋云行记里曾经有如下的一段记载:“神龟二年(即梁武帝天监十八年,公元519年)十二月初,人乌场国……国王见大魏使来,拜受诏书……王又问曰:彼国(即指中国)亦出圣人否?云具说……管辂善卜,华佗治病;左慈方术,如此之事,分别说之。

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与世界医学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与世界医学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与世界医学的交流与融合中国古代医学理论源远流长,并且与世界医学有着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在探讨这一主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医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综合性和经验性。

综合性体现在古代医学理论中融合了自然哲学、阴阳五行学说、道家、儒家、佛教思想等多种观念。

经验性则表现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国古代医学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部落医术,如巫医、方士等的医疗活动。

随着农耕文明的兴起,医学也逐渐发展为一门学科。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对医疗知识进行整理和系统化,形成了《黄帝内经》等经典医书。

这些医书不仅总结了当时的医疗经验,还提出了阴阳、五行等重要理论,影响了后世的医学发展。

随着交通技术和贸易的发展,中国古代医学与世界医学开始产生交流与融合。

早在汉代时期,中国医学家就已经开始与外国医学家交流,吸收了外来的医疗经验和理论。

著名的《伤寒杂病论》即受到了外国医学的影响,提出了寒热、肝胆、虚实等重要概念。

在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唐代的《千金方》收集了当时中外医学的大量经验,并系统地整理了药性和治疗方法。

宋代的《千金要方》更进一步地整理了前人的医疗经验,并提出了更精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这些医书不仅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世界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与世界医学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仅局限于学术上的交流,还表现在医学实践上。

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草药学为当时的医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的本草学将许多草药的药性和治疗方法整理成书,在欧洲引起了重视。

欧洲的医学家开始学习中国的本草学,从而丰富了他们的草药学知识。

此外,世界医学与中国古代医学还通过经典医书的翻译和传播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唐宋时期,中国医学家将《本草经集注》和《伤寒杂病论》等医书翻译成阿拉伯语,并传入中亚和阿拉伯地区。

中外医学文化的交融

中外医学文化的交融

中外医学文化的交融中医作为国之瑰宝,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几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医学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诞生的一支奇葩;它以周易为哲学渊薮,以内经为理论基础,几千年来,名医辈出、流派纷呈;从先贤扁鹊、华佗、张仲景到孙思邈、李时珍、叶天士等名医无不受世世代代百姓的敬仰;有着独特理论体系、诊疗方式和卓越疗效的中医学,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我是传统中医文化的崇拜者,虽然就读的是临床医学;在吴传城老师的中日医学文化渊源的课上,老师纵向地将中外医学交流的肇端上推至神话传说时代,介绍了西王母、嫦娥奔月、徐福东渡日本等等,下至近代西方医学传入和中医文化的外传乃至当今的中西医结合,以及国外的医学起源和相关的医学文化;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然而近现代的科技发展和文化发展,让现代人慢慢地接受了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更加推崇简单粗暴的西医疗法,而与传统中医渐行渐远;传统文化的断层让中医变成了空中楼阁,名存实亡;古代祖国医学的对外交流活动,萌芽于远古,肇始于周代,成型于汉代,发展于隋唐,兴盛于宋元明;比如唐、宋时期中医学传入日本、朝鲜达到高峰,他们把中医学以医理、医技乃至医学教育、医政制度全盘移植于自己的国家;中国的药物、炼丹术、人痘术更传遍世界,其中人痘术传到英国被改造为牛痘术,为世界当今消灭天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痘术的巨大历史价值则彪柄于世界文化史册之中;中外医学文化的交流向来是双向的,在交流过程中的选择也是双向的;比如,唐代是当时世界性大国,首都长安是当时国际大城市,在那里集中了当时世界文化的精英;唐朝医学就吸取了各国的医学文化,其中西方的一些接骨术的方药传入了中国,并成功地纳入中医骨伤科的学术体系之中;同一时代的“扬州医生”是第一位在中国实施“钻颅术”这种西方传统手术的医生,从而为唐书等所云“能开脑出蛊”找到了实际例证;又如中国医学与印度医学的关系,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印度的一些医学人物、理论可能已到过中国.甚至内经着者也将其作了某种形式的借用,而在本体实质上还是中国医学自己的特色;佛教传入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表现在民俗和公共卫生方面,但金针拔内障术及大复方在千金方中出现,对其影响重大;佛教是中国医学传入和传出的一件中介工具;比如宋代局方等用药燥烈,是与阿拉伯等地香药大量输人中国有关,使它又一次影响了中国医风;由此可知,中医学的历史上就不是一个封闭体系,我国古代的中医学不仅对外进行文化输出为世界传统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产生了不朽的影响,也吸收了外来的某些医药成就,丰富和繁荣了祖国传统医药文化;以上是我国中医学的传出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接下来介绍的是我国现代医学的传入与发展;明末清初及19世纪初开始先后两次西医传入中国,直至现在在中国确立了现代医学体系;自西医大规模传入中国,中西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从开始时的友好相处,到后来的对峙、摩擦、论争,乃至当今的中西医结合和中医文化外传,这是一个典型的异文化相摩相叠并渐趋融合的过程;研究这一段历史,展望中国以至世界医学发展的前景,这是饶有兴趣的;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医学入华,与近代新科学与思潮入华历程一样,国人的接受都是由被动转为主动,并进行了中国式的消化;西方医学以医院为发端,以医科学校为延伸,以传教士为媒介;教会医学事业将新医学的影响范围从治疗疾病扩大到了公共卫生、改善国民素质、妇女解放运动乃至社会近代化;西方医学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对近代中国的西医学科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中医的地位和规范提出挑战,中国的医疗观念、医事活动也随之向近现代医疗卫生方向发生了转变;西医引进以后,中国医疗制度和医院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也引起医疗观念的重大的改变,包括从医家到医院的医疗空间转换、医患关系的变化、医生对患者生理与心理的兼顾关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医疗重视等;这种变化,不只是医疗体系的变革,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义,提升了患者在医疗系统中的地位;医院制度的引入,改变了一医多能、坐堂就诊的习俗,促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除了传统的内外科之分,还出现了更多的如产科、神经科等非常细化的专业分工;医院制度的建立还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的利用率,也为医疗科技的进步营造了良性氛围;新的药理发现、药物发明、治疗手段不断用于临床,从而改变了中医数百年难以更新药物与设备的状况;西医的传入打破了中医一统天下的格局;西医科室齐全、设备先进、分工合理、操作规范、疗效明显、药物便利,有效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西医服务模式的影响和推动下,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西医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医的治疗手段;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比较单一,尤其在外科方面;西医未入中国之前,我国的外科进展极为缓慢;随着近现代西医医疗科技的进步,使得外科这一治疗手段挽救了许多内科无法医治的患者的性命;外科手段在中医学的广泛应用,使得中医突破原有的治疗局限,开拓了更加广泛的治疗领域;受西医东渐的影响,中医服务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全国各地建设了各级中医院,大多数中医进入中医医疗机构执业,形成了像西医那样既分工又合作,既能用其所长、又能补其所短的广泛密切协作的局面;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虽然有曲折但总是前进的,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自从有医药以来,不断发展和前进,以至有了现代医学形成,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飞速发展,但有一些医学问题用生物医学已无法给予满意的解释,从而出现了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客观地反映了医学发展规律;人类对人体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物质,时至信息时代的今日对它的认识还很肤浅,达到真正了解它还需要经过漫无际的时间过程,人们要无穷无尽地一代一代不懈努力;因此对于现代医学的新成就过于夸大是不妥的,有失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精神;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传播、认可和地位确立的过程,对近代中国的医疗体制、医疗事业、医学理论和医学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人们医疗观念发生重大转变,最终使西医在中国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医的思维方法特点是综合的,但这种综合是直观的、表面的,要想发展成为现代的综合必须克服其表面性、直观性;西医是建立在近代分析解剖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实验手段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和各种疾病现象,虽然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注重物质和微观,长于分析是其优点;现代的辨证综合思维要求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才能使医学科学更进一步发展;实践证明,中医西医都是科学,都是客观真理和绝对真理,但也都具有其相对性,即相对真理;为了更好地认识人类生命活动和各种疾病现象,随着现代科学现代医学和中医学自身发展,中西医必须要融汇贯通;微观上充分地利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的分析检测手段,使之对人体的物质的微观的结构方面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量化、丰富中医的检测手段;另外也必须懂得人体本身是整体与部分的对立统一,人与天地相适应,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了高度综合的趋势,医学综合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是医学模式的转变,即当代产生的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这就是现代医学必须从整体人手来研究人体疾病科学的原因,这也是近代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外医学史

中外医学史

中国和西方的医学史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传统,对世界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起源于古老的中华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中关于医疗的记录。

中国古代医学主要包括中医和道家医学两大体系。

中医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为代表,提出了“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腧穴”等理论,并形成了针灸、推拿、草药治疗等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医学史上,中医对世界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医学史: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医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被誉为“医学之父”,他提出了“四体液”学说,奠定了西方医学的基础。

随后,古罗马医学家盖伦对解剖学和病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文化与古希腊罗马医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得到了发展,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兴起,现代西方医学开始崭露头角。

交流与影响:
古代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使东西方医学得以交流,中国的针灸、中药传入西方,而西方的外科手术、药物制备技术也传入中国。

近现
代,中西医学相互借鉴,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为世界医学的发展贡献了新思路和方法。

总的来说,中外医学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了世界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列举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列举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列举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高峰时期,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下面列举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1. 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唐代时期,希腊罗马的哲学、科学、医学等文化在中国得到传播。

东罗马帝国的使者齐美尔将奥古斯都王朝的金属食器作为礼物赠送给唐朝皇帝,表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齐美尔还带来了许多古希腊世界的图书,其中包括荷马史诗、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等。

2. 波斯文化的传播:唐朝时期,波斯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唐朝历代都有波斯商人前来中国贸易,他们不仅将波斯的丝绸、香料、珠宝等商品带到中国,还带来了波斯的文化和艺术。

唐朝官员还曾对波斯进行过多次外交使团,与波斯展开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3. 印度文化的传播:唐朝时期,印度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唐朝皇帝曾派遣僧人玄奘赴印度取经,带回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印度的医学、天文学、数学等文化也在中国得到传播。

4. 阿拉伯文化的传播:唐朝时期,阿拉伯的商人和学者前来中国,他们将阿拉伯的数学、天文学、医学、化学、诗歌等文化带到中国。

唐朝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对阿拉伯数字、天文仪器等进行了研究,推动了数学、天文学等科学领域的发展。

5. 日本文化的传播: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始于隋朝时期,这种交流在唐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唐朝的文化对日本、日本的文化对中国都产生了影响。

例如,唐朝的乐曲、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日本的传播,日本的诗歌、绘画、建筑等文化也深受唐朝艺术文化的影响。

总之,唐朝时期是中国文化最为繁荣和外交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为丰富和深入的时期之一。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和包容态度,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世界文化的进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古代中外医学交流简介_黄栋法

古代中外医学交流简介_黄栋法

古代中外医学交流简介◆ 黄栋法 中国医学和国外的交流,历史悠久,头绪纷繁。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彼此医学水平的提高,而且为中外人民的友谊播下了一批批种子。

一、中国与日本的医学交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中国秦汉以来,两国之间就开始了文化交流。

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医学界,一直由汉医汉药在唱主角。

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就给日本送去了《针经》一套。

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带医书《明堂图》和其他医书160卷漂洋过海,使中医书籍首次直接传入日本。

公元608年,日本推古天皇派遣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来中国隋朝学习医学。

他们于公元623年学成回国,并带回了《诸病源候论》等重要医学书籍。

中日大规模的医学交流开始于唐代。

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日本制定的医药职令———《大宝律令·疾医令》,基本上以中国唐代医药制度作为蓝本。

《疾医令》规定,医学生学习医学药学,都必须以《素问》、《黄帝针经》、《备急千金要方》、《新修本草》等中国医典为必读课本。

公元753年,中国高僧鉴真历尽艰辛之后东渡日本,传扬佛教。

鉴真通晓医学,其弟子法进、法莱也都是中医药学的传人。

当时,找鉴真看病的日本人络绎不绝。

公元805年,又有日本医生营原清到中国学医,学成之后,再一次把中国医学带回日本。

在中国明代,先后来中国学医的日本留学生有曲直濑道三、田代喜三、竹田昌吉等人。

其中竹田昌吉等人先后成为日本著名医生。

公元1607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传入日本,使日本药物学开始发展起来。

在中国的清代,主要是中医中药学知识和治疗技术在日本传播。

清代东渡日本的中国人中,有许多医生和精通医术的人。

去日本的中国僧人独立(戴笠),医术高超。

他把医道传授给日本人池田嵩山正直、高天漪、北山道长等人。

池田嵩山后来成为独立医学的高足。

在日本江户时代,中药成为中国输入日本的大宗货物。

公元1711年,输入日本的中药总量为778860余斤,而到1804年,则达到999218斤,并且药物品种也很齐全。

中外医学文化的交融

中外医学文化的交融

中外医学文化的交融中外医学文化的交融在历史长河中已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中外两种不同的医学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中外医学文化的交融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更包括了医学理念、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医学教育等多个方面。

首先,中外医学文化的交融表现在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交流上。

早在古代,中国就有着世界上最早的医疗文化,如《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医学经典。

而世界各地的医学发展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如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医学和古埃及的埃伯斯医学。

随着文化和贸易的交流,中国和外国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开始相互传播和借鉴。

例如,唐代的李时中学习了印度的医药文化,将其应用到中国的医学实践中。

同时,中医药也在汉朝时期传入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对当地的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中外医学文化的交融还可以在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方面看到。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注重调节和平衡身体的气血阴阳等方面,而西医则注重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研究,强调利用药物和手术治疗疾病。

在中西医文化交流中,两者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为医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例如,现代中医药学中的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方法也被西医学接受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而西医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也被中医所借鉴,为传统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中外医学文化的交融还体现在医学教育和学术交流上。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加强,中外医学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多。

许多国际知名的医学研究机构和医院也积极邀请来自中国的医学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这种交流促进了中外医学教育水平的提高,丰富了医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技术。

同时,传统医学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也增加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医药的价值和疗效。

综上所述,中外医学文化的交融在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促进了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借鉴,也促进了医学思想和方法的革新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自古以来,中外医学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中外医学文化交
流的历史中,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形成了独特的医
学文化。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回顾中外医学文化交
流史。

古代中外医学文化交流
在古代,中医药在中国和东亚多个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西医药则主要在欧洲得到发展。

然而,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海上贸
易的发展,中外医学文化也开始相互交流。

最早的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可追溯到汉代。

公元2世纪,桑乔(Sangjò)匿迹于西域,在回纥(Khitan)治疗牛痘的事迹,为世人
所知。

同时,住在夷洲(今日本)的天竺(印度)医生楼医生(Rupa Vaidya)也获得了中华医学文化的启示,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创造了世界上第一部本草书《本草纲目》(Mulajin)。

随着唐朝的兴起,医学文化更加繁荣。

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伤
寒杂病论》的主要作者张仲景,曾多次和西域医生交流经验。

他的医
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外医学文化在近代的交流
进入近代,中西医学文化交流达到了高峰。

1842年,中英签订
《南京条约》,这也开启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大门。

西方医学随之进入
中国,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华人孙思
邈被誉为中西医学文化交流的传奇人物。

孙思邈生于唐朝,是中药学和针灸学的权威。

他既精通中医药理论,又有着西医药实践经验。

他的著作不仅对中国医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成为西方医生学习中医药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此外,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也有所成果。

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
发展,许多中国医生开始系统学习西方医学,逐渐掌握了西方医疗技术。

在中西医学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在中国产生了一大批综合能力强、学术成就卓著的中西医学家,如:张介宾、王肯堂、胡同生等。

中外医学文化交流的现状
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外医学文化的交流更加活跃。

很多中
外专家在学术交流和实际操作中,互相借鉴对方的经验,取长补短,
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医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医学又是如何在国际上获得关注的呢?自2004年起,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中医药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
将中国中医药正式列入联合国的医学基本保健服务体系。

除此之外,中医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而西医药也受到亚洲和非洲国家的追捧。

现代医生需要具备国际视野
和文化素养,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这样才能更好
地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

总之,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世界医学的水平和质量。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和深入,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