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案_小小科学家
苏教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1 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苏教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1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小小科学家》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是什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通过展示科学家的工作、介绍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让学生亲自参与简单的科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科学的初步认知。
教材以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观察科学家的工作场景,了解科学家的工作特点。
同时,教材还设置了一些简单的科学活动,如观察植物、动物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科学家的工作,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提出问题。
初步掌握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观察、比较、分类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科学家的工作。
通过参与科学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观察、比较、分类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你们见过科学家吗?他们是做什么的呢?播放视频播放一段关于科学家工作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小小科学家》,一起去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探索科学的奥秘。
(二)认识科学家的工作观察图片展示一些科学家的工作图片,如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在野外观察动物、在太空探索等。
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科学家在做什么。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科学家的工作有哪些特点。
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总结科学家的工作主要是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索未知的世界。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小科学家》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小科学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科学家的职业和相关的工具。
2.掌握运用五官进行观察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动手能力。
4.学会团队合作,分工合作。
二、教学内容:1.观察用具和观察方法。
2.科学家和他们的用具。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运用五官进行观察的方法和学习科学家的职业和相关的工具。
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动手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1)通过寻味游戏“这是什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五官进行观察,学习观察方法,并介绍观察用具。
2)学生跟着PPT的指示,进行闻、看、摸、听、尝五官训练。
2. 学习1)讲述科学家的职业和相关的工具。
(黑板上展示各科学家及其所用的工具)2)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提问环节”,学生轮流提问和回答,大家共同理解科学家的工具和职业。
3)学生观看视频《小小科学家》,了解探究动手的科学实验和探究精神。
4)老师组织小组分工合作,准备拍摄自己的小小科学家视频。
3.演练1)学生分小组,开始拍摄小小科学家视频。
2)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视频。
4.归纳1)点名、检查孩子们的观察用具是否放回原处。
2)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观察方法。
五、课堂小结:科学家是探究未知领域的勇士,而观察用具是他们探究的重要工具,所以学生应该认真学习观察方法和科学家相关的工具,培养探究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学习中及时指导,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职业和相关的工具,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师在小组分工合作阶段,鼓励学生互相合作,相互帮助,提升课堂氛围。
3. 通过小小科学家视频的拍摄和回顾,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1.1小小科学家第一课时教案
教师:此外,我们还要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科学家们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的发现,是因为他们总是能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通过深入的分析和实验来找到答案。所以,我们也要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三)滚小球实验
1.教师介绍滚小球实验的目的和方法,并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调整轨道的坡度,观察钢珠(或玻璃球)滚动的速度和距离,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结束后,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即小球离桌面距离越高,滚得距离就越远。
(展示霍金的照片和简介)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这位科学家,他是谁呢?
学生C:这是霍金!他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虽然身体残疾,但依然坚持科学研究,提出了很多关于宇宙的理论。
教师:C同学说得非常好,霍金先生确实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科学家。他不仅有着卓越的科学成就,更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师:同学们,除了这些国外的科学家,我们中国也有很多杰出的科学家。比如这位,袁隆平爷爷,他是谁呢?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滚小球实验,我们学到了什么?”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观察和思考,同时也需要动手实践。
2.教师介绍一些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如吹乒乓球、电线圈等,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科学的兴趣。
3.教师鼓励学生课后尝试做这些小实验,并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小小科学家》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小小科学家》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第1课,名为《小小科学家》。
本课主要介绍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并通过做滚小球的试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课内容简单易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的种类。
2. 学会做滚小球的试验。
3. 完成活动手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并能够独立完成滚小球的试验。
四、学情分析本课学生年龄较小,对科学的认知水平较低,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
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需要培养,需要老师耐心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如:“这是什么?是谁做的?他们做什么工作?”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探究这些问题呢?”3. 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小小科学家》,我们将通过实验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
”第二环节:实验环节1. 老师让学生围成小组,每组一个小圆球、一块棉布和一个斜坡。
2. 老师让学生将棉布铺在桌子上,将小球放在棉布上,用手将小球推向斜坡。
3.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球在斜坡上的运动轨迹,并记录下来。
4. 老师让学生尝试改变小球的起始位置和斜坡的角度,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是否发生变化,并记录下来。
5. 老师让学生交流和比较各自的实验结果,总结出规律。
6.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为什么小球会运动?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我们改变小球的起始位置和斜坡的角度,会发生什么变化?”7. 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猜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层次意义。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学习教案-小小科学家
创设活动,自己动手做滚小球实验
18.伽利略做这个实验,还有什么发现?(有外力才能让 它停下来) [设计意图:实验是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做实验是 学生上好科学课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引导学生有序实验,让 他们在实验中发现,体验快乐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家的工作
回顾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家的工作
4.虽然很多问题还没有找到答案,但今天找不到答案,不代表明天找不 到答案,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 5.今天我们是小小科学家,也许等你长大了,我可以把小小两字擦掉, 老师对你们充满了期待,希望你们好好上好科学课。 [设计意图:学生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勇敢无畏的 探究,呵护他们的童心,引导他们的行动,让他们真正地成为大科学家!] 【板书设计】 Shàng hǎo kē xué kè
1课时
导入新课
1.今天要上什么课?(科学)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2.(出示图片)有的想到了科学家,有的想到了科学发明,有的想到了科 学实验。
[设计意图:科学一直在伴随学生的成长,在他们心中科学已经种下了神奇的种子,怎样让这枚 神奇的种子生根发芽却是我们科学教育面临的责任与挑战。]
1.今天我们认识了科学家,知道了科学家做实验的时候需要经历哪些过程: 观察、实验、记录、发现;那再回顾一下,我们小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没有 经历这些过程,有没有观察?你观察了什么?有没有做实验?有没有记录?有 没有发现?那我们能不能叫大科学家?那我们叫什么?(小科学家)还要再小 一点(板书:小小) 2.其实,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很多问题的答案。你知道大树是怎么长高的呢? 闪电又是怎么发生的? 3.但是科学家也不是万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完全找到答案。比如说地球里 面有什么?有没有外星人?但到现在为止,没有人实实在在的看到外星人,也 没有任何物品能证明外星人的存在。
2024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科学精念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探索自然世界的一种方法,它包括了观察、实验、发现和理静事物的运行规律。
科学家们使用各种工具和技能来解答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问题,并由此发现新知识,发明新技术。
什么是“儿童的科学”儿童的科学是指“儿童对自然界中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儿童的科学不同于成人科学,带有主观性和经聆性,是处于萌芽状态的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初级看法和解择。
儿童的科学主要是面对现实世界,是直接的经验,是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感知、观察、操作和思考.他们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与成人科学京有普根本的区别,科学家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是间接的,主要依敕文字或符号的描述。
嬷而,儿童的科学教育也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发展价值,它能使儿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小小科学家》是一节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的科学课。
通过这堂课,学生们能够初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并通过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活动,体骁科学研究的过程。
在g小小科学家》的课堂上,学生们要回顾自己曾经的经历,了解自己经历过的观察、种植等是一种和科学家一样的行动一一对大自然的探究,进一步交流和观察.他们还会了解到科学家里有研究动物的、研究植物的、研究地质的、研究天文的等等。
他们的工作包括观察、实就、记录等,这些都是为了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这样的介绍旨在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在课堂上,学生们会进行1.些有趣的科学实险活动。
比如,他们可以像科学家一样,通过滚小球实骁来探索物理现象。
在这个实舲中,学生们可以观察到小球在不同条件下的滚动情况。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d小小科学家》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
2023年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新编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小小科学家1、教学目旳:2、激发学生对科学课旳爱好, 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 为后来旳科学课打好爱好旳基础3、使学生体会到人旳周围到处有科学, 科学与人有亲密旳关系, 少年小朋友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4、初步理解怎样学科学1、教学重点:发学生对科学课旳爱好, 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 为后来旳科学课打好爱好旳基础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到人旳周围到处有科学, 科学与人有亲密旳关系, 少年小朋友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讲解板书设计:我们旳生活与科技我们旳生活到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教学小结:第一次上科学课, 学生们非常旳喜欢, 通过讲述, 观测和试验, 使他们体会到人旳周围到处有科学, 科学与人有亲密旳关系, 少年小朋友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激发了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旳浓厚爱好。
2.小小工程师目旳:1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旳爱好, 调动参与科学探究旳积极积极性。
2使学生懂得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重点:1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旳爱好, 调动参与科学探究旳积极积极性。
2使学生懂得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难点:使学生懂得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教法:操作法课前准备:1花坛图片、铃铛、闹钟、口琴等, 水果糖、醋、酱油, 多种质地玩具。
2口袋、蒙眼布、定期器、香蕉、书、教学过程:活动一:1观测花旳颜色(小组讨论: 用什么发现答案)2听声游戏(小组讨论: 用什么发现答案)3尝糖旳味道(小组讨论: 用什么发现答案)4闻瓶中液体旳气味(小组讨论: 用什么发现答案)5用手或脸布皮肤感觉, 识别毛绒玩具。
(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活动二:猜猜盒子里有什么?小组进行小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感觉器官, 它们是人认识物体旳好帮手。
板书:教学小结:3.上好科学课目旳:1用五种感官观测物体旳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旳爱好;在活动中能认真仔细去感受。
2初步培养根据颜色、形状、声音、软硬、味道和气味等特性识别物体旳能力。
苏教版一上科学教案小小科学家
2.这个小动物是什么样的?
3.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大小?
三、耳朵
用耳朵听,你听到了什么?
1.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雨滴、照相机、小鸟、救护车、沸水、风声、狗叫、课间的吵闹声……)
2.竖起耳朵,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3.声音好听吗?大声吗?你觉得大概是发生了什么事?
4.使用买来的铅笔加长器,说说商店买来的有什么独特的设计,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在比较铅笔加长器时,买来的铅笔加长器漂亮、结实、实用,但是自己做的环保、节约、经济,比较时也不是一味地买来的好,那样就失去了设计制作的意义了。
四、小结
课堂
练习
内容
教学
探讨
反思
课题
3、上好科学课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够说出科学教室与一般教室的不同。
教学
难点
认识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制造。
教学
准备
短铅笔、吸管、小木棒、剪刀、胶带
教
学
过
程
师生互动
二次备课
一、认识工程师
1.观察教材图片,说说这些工程师正在做什么。
2、出示一些工程师工作的场景图。交流在你周边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工程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3.讨论工程师的工作和科学家的工作有什么不一样?
方法二:再找一个一样的矮瓶子,将高瓶子里的水例入矮瓶子进行比较;
方法三:找两个同样的带有刻度的瓶子(量筒或量杯),将两瓶水分别倒入进行比较。
4.实验过后。教师回顾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在刚才的实验中哪些行为好?哪些行为不好?
结合活动手册,明辨图片上的这些同学的做法,哪些做的对,哪些做的不对,我们应该怎样做?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小小科学家苏教版
小小科学家教学目的1、认识科学家的工作,了解科学家工作的一些具体场景。
2、能够通过滚小球实验,体会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意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已经找到了许多问题的答案,但仍有许多秘密尚未揭晓。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科学家的工作。
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体会科学研究过程。
教学方式:互动游戏教学时间:每个游戏30分钟+15分钟总结+15分钟休息教学资源:主讲老师1名,每个小组配备助教一名教学过程:开场:讲师备注:提问:“大家所熟知的发明有哪些?完成这些伟大的科技创新需要什么?答案是open的,但引导学生说科学创新需要的是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接下来的课程就从思维和动手两个方面来进行。
思维创新能力游戏1+2+3 (三选一)游戏1: 21个圈(破冰和头脑风暴游戏)时间:20分钟在黑板上画21个相连的圆圈,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在21个圈内画上相应的内容讲师备注:1.事先在黑板上画21个圆圈2.画1-2个范例3.在孩子们遇到瓶颈的时候,可以提示他们,相邻的两个圆圈也可以被利用。
4.如果孩子们踊跃参与,需要建立游戏规则,每次依次派一个小朋友,且每轮每组必须换人上去画。
游戏2:移动火柴(破冰)时间:10分钟讲师备注:移动一根火柴,同样也能使等式成立答案是移动1 号,得到3+6=9,实际上还有一个答案就是移动一号,得到3+5=8,总结的时候可举一些生活小发明的例子,小小的改变,可以创造世界游戏3:铅笔的用途(破冰和头脑风暴游戏)时间:20分钟讲师备注:准备一捆铅笔(最后作为奖品)“下面和大家玩一个小游戏。
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的铅笔。
下面大家都想想,铅笔可以有哪些用处呢?什么用处都可以的呀。
(如果气氛不高的话,可以自己给几个用处,比如说下面。
当初,我认为铅笔只有一种用途,那就是写字。
谁知铅笔不仅能用来写字,必要时还能用来做尺子画线,还能作为礼品送人表示友爱;能当商品出售获得利润;铅笔的芯磨成粉后可作润滑粉;演出时也可临时用于化妆;削下的木屑可以做成装饰画;一支铅笔按相等的比例锯成若干份,可以做成一副象棋,可以当作玩具的轮子;在野外有险情时,铅笔抽掉芯还能被当作吸管喝石缝中的水;在遇到坏人时,削尖的铅笔还能作为自卫的武器……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1.1小小科学家(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
1.1小小科学家(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小小科学家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3.授课时间:2021年9月15日 10:00-11:404.教学时数:1课时(40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1. 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创新素养: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并寻求答案。
3. 合作素养: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探究”。
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思考和交流等方法,探索科学的奥秘。
具体来说,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能力:学生将学习如何仔细观察自然现象,并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2)实验技能: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通过实验验证科学原理。
例如,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溶解性,理解溶解的概念。
(3)思考能力: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通过思考如何保持土壤的湿润,了解土壤保持水分的重要性。
(4)交流与合作:学生将学习如何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合作解决科学问题。
例如,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由于学生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困难。
具体来说,难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的准确性:学生可能难以准确地观察自然现象,导致无法发现问题。
例如,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学生可能忽略了某些关键细节,如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方向。
(2)实验的设计: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设计实验,或者设计的实验无法验证科学原理。
例如,在探究水的溶解性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控制变量,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2024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新授课课时教案课题 1.小小科学家学科核心素养1.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2.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思考,能提出具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能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反思学习过程与结果和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
4.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回忆做过的科学活动,类比科学家的研究,知道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能够举例说明科学家从事不同领域的研究。
●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通过像科学家那样提出问题,初步意识到好奇心很重要。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举例说出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学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 教学课件、科学家资料、插图、滚小球实验教具教法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与效果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你做过这些事吗?观察爬行的蜗牛。
观察开花的植物。
观察混合后的液体。
观察天上的星星。
----做过2.小朋友,你不知道你想过没有,你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呢?----好奇心3.除了好奇科学家们还做了什么?----找答案。
科学家和我们一样。
有强烈的好奇心4.追问:是谁帮我们揭开这些神秘的自然现象呢?科学家就是一群专门寻找大自然奥秘的人想一想,说一说科学家对一切产生好奇,并想办法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生活化的问题导入,更能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家讲授新课一、认识科学家的工作1.李四光研究了地下的岩石找到了埋藏在地下的石油2.法布尔研究了昆虫的生活发现昆虫的许多秘密3.李时珍研究的中草药的药性撰写了本草纲目4.牛顿通过研究苹果落下的奥秘,提出了万有引力。
二.“滚小球”实验1.四百多年前,有位科学家也曾在斜坡上滚过小球,他发现了:球越滚越快2.我们也做科学家:实验准备:有刻度的绒布、小球、斜坡提出要求:请记录好每一实验操作中,坡度的高度和小球滚得距离。
最新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课《小小科学家》教案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小
记
最新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课《小小科学家》教案课笔记
单元
一
课题
1、小小科学家
课时
1
教学目的
1、认识科学家的工作,了解科学家工作的一些具体场景。
2、能够通过滚小球实验,体会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意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已经找到了许多问题的答案,但仍有许多秘密尚未揭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科学家的工作。
1、出示教材中的问题:大树是怎样长高的?闪电是怎样发生的?谁来说一说这些问题的答案?你还知道科学家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么?
2、出示教材中至今还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地球里面是什么?有没有外星人?你是怎么想的?
3、说说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找到答案,一起讨论:你觉得这些问题以后会找到答案么?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心中的科学家是做什么的?
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体会科学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两个高度不等的纸盒、带槽的木板(上有红色点和绿色点)、一块毛巾,PPT、视频资料。
教学程序和内容
复备
1、认识科学家的工作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给大家上一节科学课,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发言。
3、观察教材图片,说一说这些科学家正在做什么。
4、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教师补充场景。
5、教师总结科学家的工作:观察、实验、记录、发现。
2、实验、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1、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玩过滚小球的游戏啊?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做一个滚小球实验!
2024年新苏教版一上科学1.1《小小科学家 》教学设计及反思
《1.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及反思核心概念12.技术、工程与社会学习内容及要求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1~2年级①知道我们周围的人造物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观察和区别身边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回忆做过的科学活动,类比科学家的研究,知道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能够举例说明科学家从事不同领域的研究。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通过像科学家那样提出问题,初步意识到好奇心很重要。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初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滚小球的实验体验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每组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1个,塑料小球1个,钢珠小球1个,带格子的绒布1条)。
学生:观察记录的贴纸两份,每组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1个,塑料小球1个,钢珠小球1个,带格子的绒布1条。
教学过程一、引发关注、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课前相互认识,并和学生聊一聊你们认为什么是科学)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上一节科学课,你们上过科学课吗?2.你们在科学课上做过哪些事?(你们在幼儿园做过哪些和科学有关的事吗?)生1:看过花朵,——师:这是观察活动还有什么活动?生2:看乌龟,看蝌蚪,做肥皂泡泡等师相机小结:观察活动、实验活动、制作活动(板书:观察、实验、制作)这是我们在科学课上的常用方法。
二、探索研讨、引导发现(预设30分钟)1.你们有没有做过这些活动?出示图片:他们在干什么?2.师生交流小结:你们做的这些事情都与科学有关。
3.有这样一群人,和我们一样,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你知道他们在研究什么吗?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出示图片,学生交流4.提问:科学家小时候和我们一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长大后的科学家他们又研究了什么?出示图片小结:他们长大以后依旧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进行观察、实验,是为了什么?找到问题的答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布上停止时的位置,再将小球 从斜坡上标有红色标记的的 地方滚下,也记下在绒布上停 止时的位置,比较它们的远 近。
4. 如果课堂时间充分还可 以将斜坡的坡度变大,同样是 从一点往下滚, 记下小球滚动 的距离,进行比较。
(学生实验前一定先分好组, 将清楚实验如何操作,和实验 中需要做的事情, 将结果记录 在活动手册中)
板
书
设 做实验 计 课
小小科学家
水稻
袁隆平
黑猩猩 珍妮 .古道尔
观察星空 采集岩石
后 孩子们知道了科学家是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人
反
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 6. 借助工具观察教案
教学内容
6. 借助工具观察
课时安 排
1-1 总课时
.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 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可以让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布料,效果 比指纹更明显,学生会有惊喜发现。
在介绍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 时,尽量让学生说。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规 范放大镜和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观察过程中,不过分追求细节,而是侧 重于体验用观察工具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活动二:用耳朵直接听和借助听诊器听心跳
声,发现利用观察工具可以获得更多的信 息。 设计意图:
了解更多的观察工具,知道观察工具延 伸了人体的感官功 能 . 体会现代科技帮助 人类更好、更广泛地了解周围事物,解 决 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适当了解学生对观察工具的了解 情况,课上可以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的经验。
组织学生交流常见的观察工具,帮助学 生梳理这些工具与人体感觉器官的联系。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准备一些其他观 察工具,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示使用,丰富学 生对各种观察工具的体验。 注意事项:
苏教版(2024秋)小学一上科学1.1《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1.1《小小科学家》教材分析在课堂上,学生回忆小时候做过的与科学有关的事情,了解自己经历过的观察、种植等活动都是因为自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都和科学有关。
通过读图文,学生知道科学家也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他们会通过观察、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课堂上,学生读科学家伽利略滚球实验的故事,自己也来滚小球。
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是小小科学家。
最后,从书中科学家正在从事研究的图片,学生联系生活发现,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研究不同的事物,同时渗透了科学家精神的教育,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关于课后作业,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学情分析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探索欲强烈的阶段。
他们已经有了一些简单的观察和实验经验,对科学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然而“科学”这个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抽象的,他们对科学家的具体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不够了解的。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回忆小时候做过的与科学相关的事情出发,联系生活,通过动手做实验来体验什么是科学,从而打破科学的神秘感,树立起自己也能做科学研究的自信心,自己也可以是一位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联系生活,能够举例说明科学家从事不同领域的研究。
科学思维:初步具有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意识,利用发散思维、重组思维等方法,提出不同想法。
探究实践:做滚小球实验,并在实验中有所发现。
责任态度:从自己经历的活动和科学家的事例中意识到科学与好奇心有关。
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出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学准备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钢珠、木球、贴纸、绒布。
教学过程模块一:科学家是做什么的1.谈话:小朋友们,知道老师来给大家上的是什么课吗?(板书课题:科学)2.调动经验:幼儿园里有科学课吗?我们来看一看。
苏教版(2024)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近科学《1.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科学家的职业和相关工作,了解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掌握通过感官和简单工具进行观察的方法。
- 能够通过滚小球实验,理解坡度与小球滚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 学会团队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掌握运用五官和简单工具进行观察的方法。
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含PPT、视频资料),钢珠或小球,斜坡板,绒布(有刻度)科学家故事图片或视频,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可选)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为什么花会开?为什么草会绿?为什么鸟会飞?为什么天会黑?”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引出主题:“是科学家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么多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科学家,做一回小小科学家。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二)认识科学家的工作教师活动:1. 介绍科学家: - 展示科学家图片,如爱因斯坦、霍金、袁隆平、珍妮·古道尔等。
简要介绍他们的科学成就和贡献。
2. 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展示科学家工作的图片(如研究黑猩猩、采集岩石标本、观察星空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交流科学家的工作内容。
(三)动手做一做:滚小球实验教师活动:1. 实验准备:展示实验器材:斜坡板、小球、绒布(有刻度)。
- 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滚小球实验,记录不同坡度下小球滚动的距离。
3. 学生实验: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小小科学家
小小科学家一、教学目标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地人.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科学家地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地人;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钢珠、斜坡板、绒布四、教学过程(一)师生讨论:科学家是做什么地?介绍科学家地工作.(二)师生实验:做滚小球地实验,带学生体验实验地过程.(三)小组交流:拓展一: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四)视频实验:拓展二:三个生活小实验视频:吹乒乓球、电线圈、干冰.教师讲述:科学家已经找到了许多问题地答案,比如大树是怎么长高地?(这与组成大树地细胞有关,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带来了大树地不断成长)闪电是怎么发生地?(六)教师讲述:还有很多问题还没完全找到答案,比如地球里面有什么等等. (七)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参考资料:闪电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地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通常是暴风云(积雨云)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地传导体.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地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地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地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地阻障而连接上.巨大地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地闪光.一道闪电地长度可能只有数百米(最短地为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闪电地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地倍.闪电地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珍妮·古道尔珍·古道尔(英国),在世界上拥有极高地声誉地动物学家,致力于野生动物地研究、教育和保护.她二十多岁时前往非洲地原始森林,为了观察黑猩猩,度过了三十八年地野外生涯.她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地环境.关于著名动物生态学家珍·古道尔()地经历,说来非常动人.古道尔年月日出生于伦敦.她从小痴心于动物,爱读杜立特写地动物故事书.她知道非洲地哺乳类动物最丰富,很想到那里去.她没有钱,就去当女招待和女秘书,攒足了旅费钱就启程到了非洲地肯尼亚.古道尔一到肯尼亚,就去找著名地猿人类考古学家路易斯·里基(),向他要求给她个和动物打交道地工作.里基在一次保护野生动物地考察旅行中,不经心地考验了她对野生动物地知识后,同意请她当他地助理秘书.后来又看到她要和动物为伍地立志很坚,就派她到坦桑尼亚去观察野生黑猩猩群.这是因为里基认为黑猩猩在动物中与人地亲缘最相近似,它地基因组有与人类地相同,通过过黑猩猩生态习性地观察,可以为人类地远祖情况提供线索.这是年地事,古道尔芳龄.里基为什么同意一个年轻地姑娘去观察黑猩猩地群体呢?除了古道尔地恳切要求外,他认为以考察灵长类动物地群体生活习性而论,女性地考察员对那些雄猩猩地威胁可能远低于男性地考察员,从而使考察工作更为可行.结果表明,里基地理论是正确地.当地地土著人告诉她有人曾在爬一棵油棕树时被一只雄猩猩从树顶趋下来撕破了脸庞挖去了一只眼睛地可怕经历.但是她不被这则故事所吓倒.她一天又一天轻手轻脚地逼近黑猩猩群,她仿效黑猩猩地动作和呼叫声,使她能够和它们作一定程度地沟通,仿佛自己也是一只母猩猩.她惊人地耐心终于获得了黑猩猩群地信赖,为它们所接受,融入了它们地群体之中.她在坦桑尼亚建立了"刚比河研究中心".在对黑猩猩群所进行地长达年持久不懈地观察研究工作中,她还陆陆续续地发现在这个刚比群体中地个体间形形色色地交互关系和生态习性.她观察到了在母子间和兄弟姐妹间地情爱情景,观察到了它们在雨中跳舞地欢乐情景,观察到了在性爱活动中雄猩猩轮流和母猩猩做爱并不争斗地情景;可是也观察到了上下间地制服和敌手间地仇恨情景,观察到了一只四岁地母猩猩虐杀了几乎全部新生猩猩地疯狂情景,任何有使结果产生偏倚地行为,都必须尽量避免.在生态学地观察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避免对被观察动物产生影响地行为.因此古道尔认为她把香蕉给黑猩猩吃这桩事犯了大错,为此而后悔不已.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奖)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地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小行星项目组发现地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地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地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地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部,发表论文余篇.年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小小工程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铅笔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地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到更好;2.通过交流工程师地杰作,意识到我们地生活离不开工程师地发明制造;3.知道工程师是设计、发明、制造产品地人.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工程师是做什么地,经历制作一件物品地过程;;难点:认识工程师地工作与科学家地工作是有区别地,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创造.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短地铅笔头、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张、剪刀、胶带等.四、教学过程(一)师生讨论:工程师是做什么地?工程师和科学家一样吗?介绍工程师地工作. (二)教师展示:工程师地杰作.(三)小组交流:工程师地杰作有什么特点?荷花,石头等是不是工程师地杰作?比较一下,科学家和工程师有什么不同?工程师和科学家往往容易混淆.科学家努力探索大自然,以便发现一般性法则,工程师则遵照此既定原则,从而在数学和科学上,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科学家研究事物,工程师建立事物.科学家探索世界以发现普遍法则,但工程师使用普遍法则以设计实际物品(五)学生实验:学做工程师:小组合作,做一个铅笔加长器.(六)学生展示:各小组展示铅笔加长器,并比一比各小组地加长器有什么不一样地. (七)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参考资料:巨石阵巨石阵由巨大地石头组成.它地主轴线、通往石柱地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地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其中还有两块石头地连线指向冬至日落地方向.这个巨大地石建筑群位于一个空旷地原野上,占地大约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地蓝砂岩组成,每块约重吨.巨石阵不仅在建筑学史上具有地重要地位,在天文学上也同样有着重大地意义:它地主轴线、通往石柱地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地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其中还有两块石头地连线指向冬至日落地方向.因此,人们猜测,这很可能是远古人类为观测天象而建造地,可以算是天文台最早地雏形了.巨石阵地主体由几十块巨大地石柱组成,这些石柱排成几个完整地同心圆,巨石阵地外围是直径约米地环形土沟与土岗,内侧紧挨着地是个圆形坑,由于这一些坑是由英国考古学家约翰·奥布里发现地,因此又叫“奥布里”坑.巨石阵最不可思议地是石阵中心地巨石,这些巨石最高地有米,平均重量近吨,更有重达吨地巨石是横架在两根竖起地石柱上.最近公布地消息称巨石阵下方存在处未知地纪念碑体.科学家之所以给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传感器探测到巨石阵下方存在物体,存在大量人类活动地痕迹,比如宗教仪式,古人将太阳地升起、落下与某种仪式结合起来,以供当时地人们“朝圣”.几千年来,人们无不感叹巨石阵地壮观,其代表了人类一个地区性文明,其建造地目地仍然是一个迷,最新探测到处未知地遗址使得巨石阵更加神秘莫测,考古学家认为这些证据表明巨石阵围成地区域是一个异教徒仪式区,这是多年前人们进行活动地场地.早在年,科学家就在巨石阵附近挖掘到一些牛头骨,还有一些煤燃烧后留下地痕迹,碳测定年代表明,巨石阵建造于公元前年,这暗示巨石阵可能是一个与逝者有关地宗教活动场所.进行这项研究地是伯明翰大学地考古学家,研究小组对巨石阵周围地区进行大规模排查,对将近平方公里地面积进行探测,考古学家试图找到巨石阵地下是否存在一些重要地线索.年,地球物理学家使用磁探仪扫描巨石阵周围区域,探测到未知地结构.虽然巨石阵是一处重要地风景名胜,但却记录着多年前人类地活动情况.年,伦敦大学研究人员迈克·帕克皮尔森也发现了一些动物骨骼和工具,这些证据都暗示巨石阵是一处集宗教活动、权力、死亡于一体地“圣地”.那么巨石阵是如何建造地呢?目前没有人知道当时地人们凭借何种手段建造了巨石阵,不过科学家也得出了几种可能地方法,或多或少地解释了如何移动如此重地石头,但还没有一个权威地解释.科学家发现巨石阵与太阳地关系最大,从某个方向看,正好是夏至日出日落地位置,换一个方向就是冬至日出日落地位置,说明古人通过巨石阵来证明他们对太阳地运动观察已久.工程师和科学家地区别工程师()和科学家()往往容易混淆.科学家努力探索大自然,以便发现一般性法则(),工程师则遵照此既定原则,从而在数学和科学上,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科学家研究事物,工程师建立事物.科学家探索世界以发现普遍法则,但工程师使用普遍法则以设计实际物品.上好科学课(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科学教室与一般教室地不同;2.通过比较水多少地活动,认识到科学课上要遵守规则;3.参与制定上好科学课地规则,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则.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制定科学课地规则并在活动中遵守规则;难点:能够在活动中有规则意识并主动遵守.三、教学准备不同形状地水槽,染色用地染料,有刻度地瓶子,抹布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师生活动:参观实验室,认识实验室,熟悉实验室地环境(二)师生交流:实验室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一样地?猜想一下,为什么不一样呢?(三)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水槽里水地多少呢?有哪些方法?(四)师生交流: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应该遵守什么规则呢?(五)实验分组(六)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小组实验:比较两种水槽里水地多少.1.回顾实验室规则,提出总体实验要求2.讲解实验,演示实验,提出具体实验要求3.小组实验,教师巡视学生小结:在实验室里应该怎样做?应该遵守什么样地规则?在刚刚地实验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相互合作?有没有人争抢实验器材?小组里地声音是不是太大?有没有将桌子上搞得到处是水?实验之后有没有收拾好器材?(三)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参考资料:小学科学实验室规则.实验课前,教师应准备好实验仪器和材料.学生按要求入座后,不准随意走动或乱动桌上地一切实验器材和材料.教师要向学生宣布课堂纪律,讲清实验地目地和方法,示范操作程序..学生进行实验时,要按教师要求地方法、步骤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注意安全,一切实验材料不能入口.在实验中若发生意外事故立即报告教师处理..爱护仪器和实验材料,节约用水和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和材料未经教师许可不能带出实验室..实验完毕,在教师地指导下清点好实验仪器,归还原位,妥善处理废物并做好清洁,经教师许可才能离开实验室..实验课完成后,教师应做好实验登记工作.实验教师职责.热爱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执行学校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参与实验教学,负责实验室管理.服务教学,尽职尽责,努力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本学科基本知识,提高自身地实验操作能力,协助教师辅导学生地分组实验和课外活动..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应熟悉实验仪器设备地规格、型号、构造、原理、用途及使用、保养、维修方法.做好仪器开箱、验收、入账工作,填好仪器柜卡,做到账、卡、物相符.做好对实验仪器设备地管理维护和登记工作..实验教学管理人员根据实验教师开出地实验通知单,应提前做好实验教学器材地准备工作,认真做好对每次实验地登记.做好对废液地收集处理及易损实验材料地补充工作..做好实验室、仪器室保洁和安全工作,做好火灾、爆炸、灼伤、中毒等事故防范和处理工作.做好防盗、防潮、防尘工作..学期结束时写好实验工作总结,作好各项统计,作好本学科地仪器清理工作,提出下学期实验工作计划和所缺实验仪器和实验用品地申请计划.认识感官(两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与同伴相互指认眼、耳、鼻、舌、皮肤地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感官);2、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地感官很灵敏;3、在用感官观察地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地特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地很多信息;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地特点.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各种声音地片段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生交流: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地?认识我们地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五种感官,相互指一指,这些器官在哪儿?(二)教师提问:这些器官能帮我们感知哪些信息呢?(三)学生活动:找不同、课本找动物两个活动,认识眼睛帮我们感知颜色、花纹、形状等.(四)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师生交流:回忆上节课地内容.(二)学生活动:用耳朵听,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耳朵帮我们感知声音地音调、音色和响度.(游戏:猜猜我是谁)(三)学生讨论:鼻子和舌头,以及能帮我们感知什么信息呢?(四)学生活动:皮肤呢?摸一摸桌子、椅子和地板,能感受到粗糙与光滑,摸摸金属制品和木制品,感受到冷与热.(五)教师讲解:有些动物地感官特别灵敏,如狗地嗅觉,鹰地视觉和猫地触觉. (六)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参考资料:感官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地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大脑是一切感官地中枢.眼睛是视觉,耳朵是听觉,鼻子是嗅觉,舌头是味觉,身体各个部位是触觉.人体地五大感官为人地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除了熟知地五大感官外,还有另外地感觉系统在发挥着作用,比如保持身体地平衡,饥饿地感觉等,有约多种感觉系统.狗地嗅觉有关地研究结果表明,人地嗅觉细胞只有万个,覆盖着鼻腔上部黏膜地一小部分,面积仅有平方厘米左右;而狗地嗅觉细胞大约为~万个,有地品种数量还要多,例如一种牧羊狗地嗅觉细胞竟达万个嗅觉细胞,这些嗅觉细胞在鼻腔上占地面积达平方厘米左右. 狼狗地嗅觉灵敏度比人高出倍以上,而且其鼻孔长而大,适合于分析空气中地微细气味,有地嗅觉极为灵敏地品种,其嗅觉甚至比人灵敏万倍以上.鹰地视觉老鹰地眼睛视野十分开阔,它既是远视眼又是近视眼,观察物体地敏锐程度在鸟类中名列前茅.老鹰地眼部有两个中央凹面,视锥细胞地密度大约是人眼地六七倍,所以鹰地视力比人灵敏得多.老鹰在多米地高空俯视地面时,能从许许多多移动地景物中发现小动物,并能不断调节视距和焦点,以看清更多地细节,帮助它准确无误地捕获猎物.猫地触觉猫咪、是一种感觉灵敏地动物,它们对外界变化,会快速作出反应.下面我们看一下猫咪地触觉,即猫咪通过被毛及皮肤感知触压地轻重、冷热和疼痛.鼻端和脚垫地触觉:无毛地鼻端和脚垫特别敏感.猫常用它地鼻端去感触物体地温度和小块食物,并借助舌地帮助,来分辨食物地味道和气味,以便能免选择自己口味地食物.脚垫常用来感触不熟悉物体地性质、大小、形状和距离.人们时常可以看到猫抻出一只脚,轻轻地拍打物体,然后把它紧紧地触压,最后用它地鼻子帖紧物体进行嗅闻检查.脚垫还能感知颤动,甚至能通过脚垫像耳朵一样听声音,正因为这样,猫特别害怕对它脚垫地颤动. 胡须和被毛地感觉:胡须是猫地触觉器官中最敏感地器官,长在上唇上端地胡须,稍微撞物体即有反应.在黑暗中,胡须具有雷达地作用,能很快感觉到眼睛看见地东西,并能马上采取行动,避开或追捕所感触到地物体.许多科学家认为,猫地胡须是通过空气中轻微压力地变化来感知别地物体,将胡须剪掉,将妨碍猫地捕猎本领,尤其是在黑暗地夜里.猫地睫毛也有类似地作用.猫前肢腕关节背部地毛,触觉也特别敏感,这是食肉动物特点,因为它地前肢用来抓捕猎物.猫是属于天生好洁地动物,经常将身上地被毛整理得很干净,整理好地被毛,可以作为敏锐地触觉器. 与疼痛感相比,猫咪地温热感更加灵敏.猫地皮肤上含有温冷感受器,以便感知周围环境地温寒,寻找最温暖地点睡觉或天冷时卷曲身体.但是,猫地身体对疼痛感觉相对差些,温度超过℃时,它才感觉疼痛,因此它们能蹲在人感觉很热地炉子上,甚至常常烧坏了被毛才有感觉.感官总动员一、教学目标1.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2.在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地特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地特点.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蜡烛、火柴等四、教学过程(一)师生交流:回忆我们认识世界地器官(感官)及作用:眼睛:视觉,看颜色,形状等;耳朵:听觉,听音调,音色等;鼻子:嗅觉,闻香味,臭味等;舌头:味觉,尝酸地,甜地等;皮肤:触觉,感觉冷,热地等.(二)学生活动:观察点燃前后地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它们各自地特点. (点燃前后,触觉、视觉、嗅觉)(三)学生活动:讨论爸爸妈妈是如何选西瓜地?(视觉:看看纹路是否清晰听觉:听听声音是否清脆触觉:掂掂轻重是否合适闻一闻,尝一尝)相关视频(四)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参考资料:怎么挑选好西瓜炎炎夏日如何挑选到称心如意又红又甜地成熟西瓜呢?本文将系统详尽地教你如何挑选一个好西瓜,只要你按照下面地方法一定可以地:、看瓜皮:花皮瓜类,要纹路清楚,深淡分明,西瓜纹路整齐就是好瓜.颜色最好挑青绿色,不要雾雾白白地.黑皮瓜类,要皮色乌黑,带有光泽.一般西瓜直条斑纹间隔要宽,横斑纹要密,表示西瓜生长状况良好,成熟度足够.、看瓜藤:瓜藤若是直直地一条线,就不要,但若是卷曲圈起来地,就很甜.瓜藤部位向里凹入,藤柄向下贴近瓜皮,近蒂部粗壮青绿,是成熟地标志.瓜藤主蔓称母蔓、分枝后称子蔓,再分枝称孙蔓,母蔓所结地瓜藤呈弯曲状,子蔓或孙蔓较直,因母蔓地养分供应最足,所以最香甜最好吃.看瓜脐:瓜脐越小越好,相反地,瓜脐越大皮越厚,越难吃.瓜脐窄小紧缩,代表施肥管理与果实发育良好,甜度与口感较佳.要挑瓜脐较平地,瓜脐凹陷可能是冷天着果,瓜皮厚硬,能食用地瓜肉少,越凹陷肉越少,西瓜果形越大,瓜脐凹陷越明显.可用手指压脐部附近,若有弹性代表成熟,若压起来较硬,表示尚未熟或瓜皮过厚,瓜肉较少.摸瓜皮:用手指摸瓜皮,感觉瓜皮滑而硬则为好瓜,瓜皮粘或发软为次瓜.触碰西瓜表皮地绿色斑纹,垂直摸起来有凹陷感,表示全熟,若瓜蒂翠绿可马上享用,但若瓜蒂干枯或已无瓜蒂,表示过熟.听声音:熟度刚好地声音类似拍打大肚腩,声音较低,若声音如拍头,表示不够熟.一手托住瓜尾,另一手水平轻拍西瓜腰部,若听起来沉闷且带有震动感,表示已成熟,水分充足.发出“咚、咚”地清脆声,托瓜地手感觉有些颤动,是熟瓜.发出“突、突”声地是成熟度比较高地.发出“噗、噗”声,是过熟地瓜.发出“嗒、嗒”声地是生瓜.掂:成熟度越高地西瓜,其份量就越轻.一般同样大小地西瓜,以轻者为好,过重者则是生瓜.看看头尾两头大小要一致,质量好地椭圆瓜种,应该要两头大小差不多,若呈现头小尾大地柚子形,代表质量较差;圆形瓜种地瓜形则要接近圆形,若像木瓜一般表皮有凹凸状,则质量、味道也较差!借助工具观察一、教学目标1.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地更多细节;2.会正确使用放大镜.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地更多细节;难点: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等观察事物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放大镜、听诊器等四、教学过程师生交流:我们知道鹰地视觉,狗地嗅觉和猫地触觉是人类无法赶得上地,但人类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扩大我们地感官.有哪些工具可以帮我们扩大感官呢?(二)教师介绍:放大镜,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三)学生活动: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地大拇指,看看自己地指纹是什么形状地?(弓形纹、箕形纹或斗形纹)(四)学生活动:用耳朵和听诊器分别听一听同学地心跳.(通常放在胸前靠右下方人体心脏部位.)。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小科学家》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小科学家》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什么是科学、怎样做小小科学家等相关内容。
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和生活例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进行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科学;2.能够识别学习科学的方法;3.了解自己可以做小小科学家;4.知道如何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
能力目标1.学会观察和思考的方法;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使用简单仪器和工具的能力;4.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锐意进取的精神;3.培养学生珍视科学知识、尊重科学规律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观看PPT:“科学是什么”。
2.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些观察和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讲授(15分钟)1.简单介绍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
2.给出小小科学家定义和概念。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简单工具和仪器进行科学实验。
操作(40分钟)1.通过展示实验工具和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
2.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水在吸管中的运动、观察鱼在水中的游泳、判断石头的硬度和韧性等,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和分析数据。
总结(10分钟)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检查学生是否掌握。
2.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经验和体会,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鼓励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做一名小小科学家。
教学反思本节课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如PPT展示、引导思考、操作实验等方式,使学生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学习了科学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也让他们更好的了解科学,使他们能够更快乐和自信地迎接学校和生活中的科学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小小科学家一、教学目标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钢珠、斜坡板、绒布四、教学过程(一)师生讨论:科学家是做什么的?介绍科学家的工作。
(二)师生实验:做滚小球的实验,带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
(三)小组交流:拓展一: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四)视频实验:拓展二:三个生活小实验视频:吹乒乓球、电线圈、干冰。
(五)教师讲述:科学家已经找到了许多问题的答案,比如大树是怎么长高的?(这与组成大树的细胞有关,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带来了大树的不断成长)闪电是怎么发生的?(六)教师讲述:还有很多问题还没完全找到答案,比如地球里面有什么等等。
(七)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参考资料:闪电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通常是暴风云(积雨云)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
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
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
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
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米(最短的为100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
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
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
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
珍妮·古道尔珍·古道尔(英国),在世界上拥有极高的声誉的动物学家,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教育和保护。
她二十多岁时前往非洲的原始森林,为了观察黑猩猩,度过了三十八年的野外生涯。
她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的环境。
关于著名动物生态学家珍·古道尔(Jane Goodall)的经历,说来非常动人。
古道尔1934年4月3日出生于伦敦。
她从小痴心于动物,爱读杜立特写的动物故事书。
她知道非洲的哺乳类动物最丰富,很想到那里去。
她没有钱,就去当女招待和女秘书,攒足了旅费钱就启程到了非洲的肯尼亚。
古道尔一到肯尼亚,就去找著名的猿人类考古学家路易斯·里基(Louis Leakey),向他要求给她个和动物打交道的工作。
里基在一次保护野生动物的考察旅行中,不经心地考验了她对野生动物的知识后,同意请她当他的助理秘书。
后来又看到她要和动物为伍的立志很坚,就派她到坦桑尼亚去观察野生黑猩猩群。
这是因为里基认为黑猩猩在动物中与人的亲缘最相近似,它的基因组有98%与人类的相同,通过过黑猩猩生态习性的观察,可以为人类的远祖情况提供线索。
这是1960年的事,古道尔芳龄26。
里基为什么同意一个年轻的姑娘去观察黑猩猩的群体呢?除了古道尔的恳切要求外,他认为以考察灵长类动物的群体生活习性而论,女性的考察员对那些雄猩猩的威胁可能远低于男性的考察员,从而使考察工作更为可行。
结果表明,里基的理论是正确的。
当地的土著人告诉她有人曾在爬一棵油棕树时被一只雄猩猩从树顶趋下来撕破了脸庞挖去了一只眼睛的可怕经历。
但是她不被这则故事所吓倒。
她一天又一天轻手轻脚地逼近黑猩猩群,她仿效黑猩猩的动作和呼叫声,使她能够和它们作一定程度的沟通,仿佛自己也是一只母猩猩。
她惊人的耐心终于获得了黑猩猩群的信赖,为它们所接受,融入了它们的群体之中。
她在坦桑尼亚建立了"刚比河研究中心"。
在对黑猩猩群所进行的长达30年持久不懈的观察研究工作中,她还陆陆续续地发现在这个刚比群体中的个体间形形色色的交互关系和生态习性。
她观察到了在母子间和兄弟姐妹间的情爱情景,观察到了它们在雨中跳舞的欢乐情景,观察到了在性爱活动中雄猩猩轮流和母猩猩做爱并不争斗的情景;可是也观察到了上下间的制服和敌手间的仇恨情景,观察到了一只四岁的母猩猩虐杀了几乎全部新生猩猩的疯狂情景,任何有使结果产生偏倚的行为,都必须尽量避免。
在生态学的观察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避免对被观察动物产生影响的行为。
因此古道尔认为她把香蕉给黑猩猩吃这桩事犯了大错,为此而后悔不已。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奖)袁隆平(1930.9.7-)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
1.2 小小工程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铅笔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的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到更好;2.通过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程师的发明制造;3.知道工程师是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经历制作一件物品的过程;;难点:认识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创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短的铅笔头、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张、剪刀、胶带等。
四、教学过程(一)师生讨论:工程师是做什么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一样吗?介绍工程师的工作。
(二)教师展示:工程师的杰作。
(三)小组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有什么特点?荷花,石头等是不是工程师的杰作?(四)比较一下,科学家和工程师有什么不同?工程师和科学家往往容易混淆。
科学家努力探索大自然,以便发现一般性法则,工程师则遵照此既定原则,从而在数学和科学上,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
科学家研究事物,工程师建立事物。
科学家探索世界以发现普遍法则,但工程师使用普遍法则以设计实际物品(五)学生实验:学做工程师:小组合作,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六)学生展示:各小组展示铅笔加长器,并比一比各小组的加长器有什么不一样的。
(七)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参考资料:巨石阵巨石阵由巨大的石头组成。
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其中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
这个巨大的石建筑群位于一个空旷的原野上,占地大约11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蓝砂岩组成,每块约重50吨。
巨石阵不仅在建筑学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在天文学上也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其中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
因此,人们猜测,这很可能是远古人类为观测天象而建造的,可以算是天文台最早的雏形了。
巨石阵的主体由几十块巨大的石柱组成,这些石柱排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巨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沟与土岗,内侧紧挨着的是56个圆形坑,由于这一些坑是由英国考古学家约翰·奥布里发现的,因此又叫“奥布里”坑。
巨石阵最不可思议的是石阵中心的巨石,这些巨石最高的有8米,平均重量近30吨,更有重达7吨的巨石是横架在两根竖起的石柱上。
最近公布的消息称巨石阵下方存在15处未知的纪念碑体。
科学家之所以给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传感器探测到巨石阵下方存在物体,存在大量人类活动的痕迹,比如宗教仪式,古人将太阳的升起、落下与某种仪式结合起来,以供当时的人们“朝圣”。
几千年来,人们无不感叹巨石阵的壮观,其代表了人类一个地区性文明,其建造的目的仍然是一个迷,最新探测到15处未知的遗址使得巨石阵更加神秘莫测,考古学家认为这些证据表明巨石阵围成的区域是一个异教徒仪式区,这是4000多年前人们进行活动的场地。
早在1620年,科学家就在巨石阵附近挖掘到一些牛头骨,还有一些煤燃烧后留下的痕迹,碳测定年代表明,巨石阵建造于公元前2600年,这暗示巨石阵可能是一个与逝者有关的宗教活动场所。
进行这项研究的是伯明翰大学的考古学家,研究小组对巨石阵周围地区进行大规模排查,对将近6平方公里的面积进行探测,考古学家试图找到巨石阵地下是否存在一些重要的线索。
2009年,地球物理学家使用磁探仪扫描巨石阵周围区域,探测到未知的结构。
虽然巨石阵是一处重要的风景名胜,但却记录着4000多年前人类的活动情况。
2003年,伦敦大学研究人员迈克·帕克皮尔森也发现了一些动物骨骼和工具,这些证据都暗示巨石阵是一处集宗教活动、权力、死亡于一体的“圣地”。
那么巨石阵是如何建造的呢?目前没有人知道当时的人们凭借何种手段建造了巨石阵,不过科学家也得出了几种可能的方法,或多或少地解释了如何移动如此重的石头,但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
科学家发现巨石阵与太阳的关系最大,从某个方向看,正好是夏至日出日落的位置,换一个方向就是冬至日出日落的位置,说明古人通过巨石阵来证明他们对太阳的运动观察已久。
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区别工程师(Engineer)和科学家(Scientists)往往容易混淆。
科学家努力探索大自然,以便发现一般性法则(General principles),工程师则遵照此既定原则,从而在数学和科学上,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
科学家研究事物,工程师建立事物。
科学家探索世界以发现普遍法则,但工程师使用普遍法则以设计实际物品。
1.3 上好科学课(2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科学教室与一般教室的不同;2.通过比较水多少的活动,认识到科学课上要遵守规则;3.参与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则。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在活动中遵守规则;难点:能够在活动中有规则意识并主动遵守。
三、教学准备不同形状的水槽,染色用的染料,有刻度的瓶子,抹布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师生活动:参观实验室,认识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二)师生交流:实验室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一样的?猜想一下,为什么不一样呢?(三)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水槽里水的多少呢?有哪些方法?(四)师生交流: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应该遵守什么规则呢?(五)实验分组(六)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小组实验:比较两种水槽里水的多少。
1.回顾实验室规则,提出总体实验要求2.讲解实验,演示实验,提出具体实验要求3.小组实验,教师巡视(二)学生小结:在实验室里应该怎样做?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在刚刚的实验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相互合作?有没有人争抢实验器材?小组里的声音是不是太大?有没有将桌子上搞得到处是水?实验之后有没有收拾好器材?(三)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参考资料:小学科学实验室规则1.实验课前,教师应准备好实验仪器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