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反思小说..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四)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四)

1、伤痕小说:指的是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

发端于刘心武的《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蓬勃发展时间为1977——1980年之间,短篇小说成就最高。

2、反思小说:指的是1979年开始出现的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20年间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小说。

“反思”小说的开始是以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的发表为标志。

反思小说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上、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了社会谬误上升到了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3、改革小说:指的是反映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的小说创作。

其滥觞之作是蒋子龙发表于1979年的《乔厂长上任计》,改革小说再次显示了中国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寻根小说:是指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向民族文化、历史积淀发掘为特征,以建树民族的新人格、新精神、新思维及审美体系为宗旨的小说创作潮流。

代表作: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张承志《北方的河》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有运用了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5、先锋小说:1985年前后出现的以个性化的感觉方式和独特的话语风格,致力于小说形式的实验小说创作潮流。

在小说中,作家们对故事和意义进行消解。

以话语欲望的表达颠覆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故事模式,以叙述官的设置来刺激读者的阅读期待,这些小说文本具有超前性自我。

代表作:马原《冈底斯的诱惑》、余华《现实一种》6、新写实小说:指的是以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以后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

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2024年羊脂球每章读后感简洁版

2024年羊脂球每章读后感简洁版

2024年羊脂球每章读后感简洁版《羊脂球》是一本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小说,深受读者喜爱。

它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和人性的种种弱点。

以下是2024年羊脂球每章的简洁读后感,希望能够给您带来参考和启发。

第一章唐宛如小学堂《羊脂球》第一章描述了主人公唐宛如童年时期的生活。

这个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宛如作为穷苦人家的子女,生活艰辛、贫困,却依然保持着一颗善良、乐观的心态。

尽管她在学校受到了同学们的欺负和嘲笑,但她依然坚持学习,积极向上。

这种乐观向上的品质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与美好。

第二章唐渐调家《羊脂球》第二章是关于唐宛如整个家族的描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家族观念的重要性。

唐宛如的家族虽然贫困,但却有着深厚的传统和道德观念。

他们虽然面对了各种生活的困难和挑战,但始终保持着团结和互助的精神。

这种家族观念和精神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过时,但它依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角度,让我们思考家庭、亲情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

第三章唐渐河道卖字谋生《羊脂球》第三章描述了唐宛如为了谋生留在北京的故事。

这一章节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与不公。

宛如为了摆脱贫穷生活和为父母谋福,不得不走上了卖字的道路。

然而,她在卖字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包括被人欺负、被人踩踏等。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现实,也让我反思了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象。

第四章唐宛如出嫁《羊脂球》第四章描述了唐宛如出嫁和她与丈夫之间的关系。

宛如的丈夫封信虽然是一个英俊有为的人,但他却是一个势利、虚荣的人。

他对宛如家庭的贫穷和低贱态度让我感到愤慨和心痛。

然而,宛如依然以自己的母亲形象为楷模,保持了对丈夫的包容和理解。

这种对待家庭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反思了我们在婚姻关系中应该如何处理亲情和爱情的关系。

第五章风波闹金陵《羊脂球》第五章是关于唐宛如与丈夫一家在金陵的生活。

在这一章节中,宛如面对了丈夫家族的权谋与欺诈,以及社会上的种种不公。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

《祝辞》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

”这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

这些争鸣活动,既是理论界对新的创作成果的及时评价,又是对新时期文学发展历史的归纳、总结和升华,真实地记录了文艺观念拨乱反正的历程。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楼梯式":是贺敬之在学习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样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融进中国民歌和古诗词的优点,创造的一种诗歌样式。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第一章绪论一、现代化的方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当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化特征。

从革命现实主义一家独尊到走向多元的发展过程。

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50年的基本轮廓建国后27年的文学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

80年代是文学发生全面变革的阶段。

文学的回归与人的回归。

90年代文学的转型。

文学的商品化。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文学观念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

双百方针的贯彻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保证条件。

艺术创新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章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现实主义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原因。

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文学的狂欢时代、文学的丰收时代。

二、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冲击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经受了三轮大的冲击。

1950到1955年开展的半官方性质的文艺批评;50年代末开展的新一轮批判;60年代中前期的第三次挫折。

三、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文革中的“不破不立”原则。

文革中的三类文学。

“阴谋文学”;“跟派文学”;“逆端文学”。

四、台湾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的论争台湾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派诗歌与小说。

台湾乡土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唐文标事件”。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的论战。

第三章解放区文学传统的新发展一、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解放后的创作概说。

长篇小说《三里湾》的思想艺术特点。

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孙犁的小说孙犁生平简介。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美学个性:不同一般的真实美;关注人的分合;浓郁的抒情美。

第四章革命历史斗争小说一、《红旗谱》与《红岩》梁斌与《红旗谱》的创作。

农民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

朱老忠作为新旧两个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和阶级英雄的主要性格特征。

《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红岩》的作者与独特成书过程。

《红岩》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特殊性。

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英雄群像。

二、《青春之歌》与《三家巷》杨沫的生平与《青春之歌》的创作。

当代文学,第7讲80年代小说: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

当代文学,第7讲80年代小说: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

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 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 》、高晓声 造屋》、 路遥《人生》、王蒙《布礼》 》、王蒙 造屋》、 路遥《人生》、王蒙《布礼》 蝴蝶》、张贤亮《绿化树》《 》、张贤亮 》《灵与 《蝴蝶》、张贤亮《绿化树》《灵与 》、茹志鹃 被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鹃《 肉》、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 》、张弦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被爱情 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 》、谌容 》、刘 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刘 黑旗》、叶文玲《心香》、 》、叶文玲 》、张一弓 真《黑旗》、叶文玲《心香》、张一弓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 》、李国文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冬天 里的春天》、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鲁彦周 里的春天》、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四、反思小说
1、王蒙 王蒙的作品涉及文革的有:《蝴蝶》、《春之声》 等。 他的作品很快就离开那种揭露、控诉的题材和情 感方式,也离开当时普遍采用的历史事件的结 构框架。它们表现出更关注人的心灵现实,和 对历史理念、逻辑所做的哲理思辩的倾向。这 些作品的基本主题,是个体,大多是青年时代 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与他所献身的“理想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 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 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 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 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 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伤痕文学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 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 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对文革的批判 主要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 主要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对文革的社会历 史根源、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缺乏深入思考, 史根源、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缺乏深入思考, 主要是在控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直露, 主要是在控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直露,艺术 上比较粗糙。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 上比较粗糙。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 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 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一系 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 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 义文学的性质。 义文学的性质。

反思小说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反思小说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反思小说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反思小说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在文学的世界中,小说是一种以故事情节为核心的虚构作品,通过叙事方式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和情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逐渐演变出多个流派和分类,其中之一便是反思小说。

那么,反思小说究竟是什么意思?它与其他类型的小说有何不同?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对反思小说加以解释和分析。

首先,反思小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社会、人性和历史的反思来探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与一般的小说相比,反思小说更加强调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

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情节的展开,揭示出社会的矛盾、冲突和不公,以此引发读者对现实情况的思考和反思。

其次,反思小说与其他类型的小说在主题和叙事方式上有所不同。

一般的小说往往以故事情节为主线,注重情节的曲折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力求给读者带来一种愉悦和乐趣。

而反思小说则更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和批判,它关注的不仅是单一人物的命运,更关注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以及人性的种种表现。

反思小说的叙事方式往往更加沉重、严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度的分析来唤起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反思。

此外,反思小说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学作品。

它可以通过戏剧化的手法展示社会的黑暗面,让人们认识到存在于生活中的不公和不平等。

反思小说不仅具有娱乐性,更可透过文学的力量激发人们关注社会问题、追求公正与正义的热情。

与此同时,反思小说也挑战传统的思考方式,鼓励人们开放心灵,审视现实,以理性的眼光思考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在当今社会,反思小说的意义十分重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和多元化的世界中,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对现实的认知也变得更加模糊不清。

而反思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更能够唤起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它以独特的方式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想,促使人们对自身和社会进行反思,进而积极参与和改变现实。

总之,反思小说是一种以对社会、人性和历史的反思为主旨的特殊类型的文学作品。

14.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

14.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
“伤痕小说”的出现在政治上也很有意义。它对于人们深刻认识“文革”,继 而彻底否定“文革”,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5、代表作品简析 《伤痕》(卢新华):小说从母女感情亦即中国人最为传统的伦理情感角度入手, 揭露了“文革”给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主要写了封 建“血统论”对一代青年人的巨大伤害。 (王晓华、苏小林) “虽然孩子身上没有像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 也许比我还深得多。” “亲爱的妈妈,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 下的。”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通过一个单纯而善良的女青年对文明的追求而惨遭 虐待的故事,控诉了野蛮对文明的戕害。(王木通、盘青青、李幸福)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通过一个女青年面对爱情而又不敢接受的残酷事 实,控诉了“文革”时代的荒谬,反映了因为文化生活单调而造成的爱情悲剧在一代 青年人心上烙印下的沉重阴影。(沈荒妹、许荣树、沈存妮、小豹子)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通过省劳改局劳改处处长葛翎的遭遇,写了十年动乱对公 检法、正义与良心的破坏,反映了荒谬年代的人心向背。(葛翎、马玉麟、章龙喜、秦副局长) “不要把毛泽东看成神秘的,或者是无法学习的领袖……” “大墙文学”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写了“左”倾路线对农民的巨大伤害。
森林啊,森林,它是孙长宁的乐园:他的嘴巴被野生的浆果染红了;口袋被各种 野果塞满了;额发被汗水打湿了;心被森林里的音乐陶醉了。 陈年的腐叶在他的脚下沙沙地响着;风儿在树叶间飒飒地吹着;蝴蝶飞着,甲虫 和蜂子嘤嘤地哼着;啄木鸟笃笃地敲着。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叫了一声,又停了下 来,从森林的深处传来了另一只鸟儿微弱的啼鸣,好像是在回答这只鸟儿的呼唤。 接着,它们像对歌似的一声迭一声地叫了起来。引起了许许多多不知藏在什么地 方的鸟儿的啼鸣,像有着许多声部的混声合唱。远处,时不时地响着伐木工人放 倒树木的呼声:“顺山倒——”;“横山倒——”。这声音像河水里的波浪似的荡 漾开去:“顺——山——倒——”;“横——山——倒——”。悠远而辽阔。森林 里,一片乐声……

反思小说

反思小说

2、理清结构线索
陈 奂 生 上 城
外在:上城
卖油绳
住招待所
返乡
感冒 内在:追求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奇遇
坐书记车
着因袭重负 走向新生活的小生产者
首先,陈奂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厚道、质朴等的美 好品格。 其次,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左”路线的长期统治造成的 奴性、愚昧,自卑自贱,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和阿 Q式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等弱点。 付5元房钱前后的心理变化。 (1)付钱之前,自卑、纯朴、充满感激之情、受宠若惊。 (2)付钱后,破坏欲、糟蹋东西以泄愤的心理支配了他; 自我安慰:5元白花了,何妨再买个帽子。 “精神胜利法”:转念想,吴书记送去花5元住一晚是一 个不可多得的荣耀,于是“仅仅用五元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 足”。
知青小说: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王 安忆《本次列车终点》;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 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 (七)文化反思
张炜《古船》、陈忠实《白鹿原》等。
3、女性美表现中混杂的性别态度。李秀芝、马 缨花、黄香久等。 4、 “落难公子”叙述模式的呈现 《灵与肉》:许灵均的选择 《启示录》:章永璘 《绿化树》写食欲,《男 人的一半是女人》写性欲 主题:苦难、生命和精神救赎
(五)现实社会反思 理想主义者的困惑
——《人到中年》分析 1、 警世——中年知识分子现状:陆文婷,病倒; 姜亚芬,出走。
第三节
反思小说
一、反思小说:指向历史、现实和人性的理性思 考
反思小说主要是指1979年开始出现的对中国20世 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20年间的社会历史进程 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小说。一些现实社会生活题材的作 品,由于具有鲜明的历史反思的方向性也被视为反思 小说。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延续和深化。

中国当代文学下第二章-1980年代的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下第二章-1980年代的小说

早期:对“文革”悲剧的控诉: 回城后的矛盾和困惑:
分化:否定和批判 剥离和捍卫
?社会政治层面--民间的、人性的
90年代:怀旧心态、对青春的重构 ?人性关怀
局限:?“自己写自己”
2、“知青作家群”:
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 柯云路、李锐、史铁生、张炜、韩少功、王安忆、 阿城、李晓等
3、创作经历和主要作品:
a、70年代末――80年代初,伤痕小说的创 作。《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 弟弟》,这批作品的社会意义要远远大于其文学 意义。 b、80年代初中期,人性人情、市井小说的创 作。《我爱每一片绿叶》。和文化心态:《立体交叉桥》、《公共汽车咏叹 调》、《王府井万花筒》等。作品的社会影响很 大。
三、张贤亮的小说
1、生平和创作: 1936年生。江苏省盱眙县人。中学时即开
始创作和发表诗歌。高中毕业后自愿到甘 肃支边。1957年因长篇抒情诗《大风歌》被 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重返文坛。
“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 碱水里煮三次”。-《苦难的历程》
80年代的作品主要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灵与肉》、《肖尔布拉克》、《河的子孙》、《 绿化树》(1984)、《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社会反 响很大。
--高晓声
揭示农民悲剧命运的自身根源。
“国民性”批判。李顺大。 陈奂生。
“陈奂生性格”:A、农民的传统美德: B、弱者: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 a、奴性。b、惰性。c、“精神胜利法”
2)、艺术风格:
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叙述从容、清晰。平 中见奇、冷中寓热。 “含泪的幽默”。对农民的嘲讽中包含着 浓郁的温情,表现了一种理解。
3. 创作特点:
1) 始终不渝地关注时代风云、国家命运、 思考革命的意义、人生的理想等问题,作 品中有沉重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哲理意味 。

小说阅读总结反思(热门6篇)

小说阅读总结反思(热门6篇)

小说阅读总结反思第1篇一、“以读促讲”是我这节课的亮点之一。

读是理解的前提,要想真正的理解、体会文章,熟读文章尤为重要。

这节课,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所以设计了大量的读。

在课堂上,我采用了让学生多种形式读的方法。

如“指名读”让学生通过对个体的.听与评价,奠定熟读的基础;“快速默读”让学生通过默读,感知文章,对小姑娘走过的地方有大概的了解;“反复读”让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读出诗歌的美感,则是熟读的升华;“全班齐读”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理解诗歌,达到熟读的目的。

实践表明,“以读促讲”在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

二、“教师范读”是我这节课的亮点之二。

在课中我用我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兴趣,为学习诗歌奠定好基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对诗歌的学习,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

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小说阅读总结反思第2篇在学区教研活动中,我为学区的教师上了一节低年级的阅读课《我是你的朋友》。

在讲课之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但是在上课时还是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

总体来说,就是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比较差,需要继续加强。

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对语文的双基教学抓的比较牢。

在本课教学中,我兼顾到了对学生在语文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课前,首先进行了生字的复习,课中,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对课文中出现的“珍贵”、“垂危”、“惊恐不安”等词语进行理解,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在理解蛇被人喜欢和被人怕时的心理感受时,让学生带着感情带着表情去读,设身处地地理解蛇的内心感受;当为人类做出这么多贡献的蛇被人谩骂和捕杀时你想对这些伤害蛇的人说什么?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最后再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想说的话,既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小说阅读总结反思第3篇过去我们反对语文教学中过多的传授知识,但语文本身并非不需要知识,恰恰相反,我们的许多教学目的,都需要知识教学这个载体,以知识教学为渠道来实现。

反思小说的名词解释

反思小说的名词解释

反思小说的名词解释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被广泛阅读和喜爱。

它以虚构的故事情节、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为特点,不仅能够娱乐读者,还能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人类心理和价值观念等问题的思考。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小说这一概念时,我们可能会对它的名词解释进行一番反思。

本文将就小说的定义、起源和发展,以及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拓宽对小说的认知和理解。

一、小说的定义与起源小说一词来源于英语的"novel",最早被引入到中国是在20世纪初。

人们对小说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有的认为它是“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结构合理的虚构故事”,也有的将其定义为“以长篇叙述为主的长形虚构作品”。

无论是哪种定义,小说的核心特征都是对生活的再现,通过客观事实的虚构来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内心的真实。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故事和寓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逐渐从口头传承的方式转化为文字记录的形式,并开始有了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等不同形态。

无论是《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经典之作,还是当下网文、网络小说的兴起,小说以其多样的表现形式和精彩的创作内容,持续为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

二、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关系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诗歌、戏剧还是散文,它们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影响甚至融合。

例如,小说与诗歌在形式上都追求文字与意境的完美结合,只是诗歌以短小精悍的语言、押韵技巧和节奏感来呈现,而小说则更偏向于大量的文字叙述和多样的故事情节。

小说与戏剧在故事表达上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不同的是,戏剧更侧重于通过舞台表演和角色对话呈现故事情节,而小说则通过文字的叙述将故事展现给读者。

小说化剧本、戏剧化小说这种跨界形式的出现,也进一步展示了小说与戏剧之间的相互融合。

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界限则比较模糊,尤其是一些以真实生活经历为基础的小说,或者将散文的自由写作方式融入小说叙事中的作品,更是让小说与散文产生了有趣的碰撞。

反思小说.ppt

反思小说.ppt

刘毛妹是新时期军事小说中最早出现的有着时 代新质的当代青年军人形象。他是一位石破天惊式 的英雄,又是一度迷惘、彷徨的普通青年。他身上 明显地存留着十年浩劫的伤痕——外表冷漠,似乎 看破红尘,有点玩世不恭。但在冷漠的外表下,又 有着内在的火热激情,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的安危, 最终壮烈牺牲在战场上。
3、艺术结构上不追求事件、故事的完整性, 而是将一连串“轶事”巧妙地组接起来,从而获得 了调度的自由,更广阔地反映了生活。
“军事文学的里程碑” ——《高山下的花环》分析
1、敢于写军内矛盾; 矛盾冲突以“卫国”与“为己”为 主线,主要在两个层面展开: 一是以粗线条勾勒雷军长和吴爽的 对立,表现老一辈军人中以爱国爱民的 崇高军魂同特权思想、不正之风的冲突 及其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二是以具体的展示,反映梁三喜等 干部战士与赵蒙生的对立,通过他们不 同的生活境况及其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对 待走与留、生与死的不同态度,表现了 当代军人的神圣职责跟不可避免的流血 牺牲的冲突。
(三)民族性反思: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小人物命运的悲喜剧
_____《陈奂生上城》分析 1、把握情节的基本内容——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住 招待所的故事。
第一部分:交代了卖油绳的背景和目的.反映他的 高兴满意和自卑不满。
第二部分:写了卖油绳的具体过程,同时也交代了 他感冒生病的症状。陈奂生由悲到喜的两次情感变化。 第三部分:写了他住招待所的经过和住进之后的心 态和表现,同时也补充交待了他回家以后发生的事。
1、王蒙《蝴蝶》
1)对干群关系的深入思考;
2)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
3)哲学意识 主题:政治与人性的关系;自我的迷失与回归 2、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鱼水之情”的 断裂。
(二)人性反思:古华《芙蓉镇》

反思小说

反思小说

四、代表作家作品评析
1、王蒙《海的梦》 小说通过主人公缪可言的一段情绪活动的描述,浓缩了 一代人的惨痛经历和沧桑体验,同时又对他们这代人 的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程进行了反思,将个人的坎坷 遭遇和国家民族的历史灾难连为一体,使个人的生命 价值显示了超越性的意义。 在小说表述方式上,作者以大海为中心意象,以简单的 外在动作引发人物丰富的意识活动,把主人公的感情 心态、意识活动真实而生动地描绘出来。此片是王蒙 一系列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反思小说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 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突破了 “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 想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 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 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反映了这一时 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 《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 事》和王蒙的《蝴蝶》等。
2、兴起 1979年《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了茹 志娟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作 品探讨了50年代农村大跃进运动中的灾难 根源,检讨了近40年历史中执政党与群众 之间的关系的演变。 以这篇作品为标志,中国文学领域在 1979到1981年间形成了一股以小说为主体 的反思之潮。
二、反思小说的定义
五、反思小说的意义
1、反思小说表现社会生活的宽广度比伤痕小说大。 从文革可上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远。但基本以 五十年代为主。 2、由伤痕的情感宣泄转为理性思考。 3、由单一的政治批判模式,转为对社会、历史、 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全面反思。 4、逐渐突出文学的主体性,强调文学性,推动了 文学的现代化探索。 5 、伴随着反思小说的出现,文坛上出现了一个 “复出作家群”起背景: (1)、78年党发起“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批判 左的错误,思想出现了大解放。社会都冷静下来开 始思考:文革作为一个历史现象是偶然发生的吗? 如果是必然的话,它爆发的根源是什么?如何避免 类似事件发生。 (2)、文学背景:经历过伤痕小说对文革伤痛的宣泄 后,作家们也开始通过作品参与整个社会对文革的 理性思考。

中国当代文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青岛滨海学院

中国当代文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青岛滨海学院

第一章测试1.中国当代文学历史转型期确定的文学的特征是()。

A:为政治服务B:为工人服务C:为农民服务D:为社会服务答案:A2.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回归期的标志是()。

A:.改革开放B:粉碎“四人帮”C:恢复高考D:文化大革命答案:B3.中国当代文学有()方面的内容。

A:文学发展的趋势B:文学发展的脉络C:文学发展的规律D:.文学发展的不足答案:BC4.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完成的任务()。

A:.解决了建国前的遗留问题B:指明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方向C:成立了培养作家的高等教育D:为中国当代文学划定了机构和机制答案:BD5.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初期在空间上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整合。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新的人民的文艺》是()的报告。

A:周扬B:.郭沫若C:.鲁迅D:巴金答案:A2.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经历的第一轮冲击波是()。

A: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B:电影《武训传》C:文化大革命运动D: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答案:B3.《小巷深处》是()创作的抒写人情、人性的作品。

A:.宗璞B:.李国文C:陆文夫D:王蒙答案:C4.核心主题“如何弘扬双百方针的精神”的会议是()A:新桥会议B:庐山会议C:广州会议D:.绍兴会议答案:A5.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通过了()的报告。

A:郭沫若B:周扬、C:茅盾D:.巴金答案:ABD6.“双百方针”之后产生的新颖作品有()。

A:.突破了长期封锁的人性禁区B:笔触伸向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C: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D:直面现实生活答案:ABCD7.广州会议探讨了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

()A:对B:错答案:A8.毛泽东在六届八中全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A:对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下面属于“黑八论”的是()。

A: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B:离经叛道论C:中间人物论D:写真实论答案:ABCD2.文革文学主要包括()。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
–热 忱 呼 唤 改 革 , 对 改 革 的 进 程 作 了 及 时 快 捷和持续的反映和描写;
–力 图 整 体 反 映 变 革 中 的 时 代 、 社 会 与 人 , 描绘出改革是一个夹杂着挫折、失败、困惑, 但又高扬着理想希望的不可逆转的复杂过程;
–创 造 了 一 批 改 革 家 、 开 拓 者 形 象 为 中 心 的 “当代英雄”。 改革文学调整了文学反思历史,向后 看的视点,使文学“回到当下”。
三、历史反思文学的三个主题分支
1、反思极左政治路线给农村带来的经济破败及农民的悲剧命运;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1979年)——通过李顺大三十年造一座房子的 过程反省三十年的政治动荡给农民生活的干扰和打击。以一位普通农民的视 角展开中国当代农村社会生活的历史。
古华《芙蓉镇》
2、反省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乔厂长上任记》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
小说关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
记录了改革的艰难以及带来的伦理、道德
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
义为主,注重改革者的形象塑造。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50年代开
始创作,已出版《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等小说。
主题意蕴:
代表作《陈奂生上城》(最早发于《人民文学》 1980年第2期)是系列中最为精彩的一篇,使陈奂生这 个形象获得了特殊的艺术生命。
伤痕文学
卢新华《伤痕》写 “文革”时期的 “革命小将”王晓华和“叛徒”母亲的 故事。小说从母女感情,即中国人最为 注重的伦理感情人手,揭露了“文化大 革命”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 的无法弥合的创伤。
伤痕文学
张贤亮,1936年生,江苏人。1957年在 “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分子”在农场劳 动改造长达20余年,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重 要作家。1993年初 “下海” 创办华夏西部影 视,下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成为有名的人文景 观和旅游景点,被誉为“中国一绝”。张贤亮 以“出卖荒凉”获得了文化商业的成功。

第四章-反思小说

第四章-反思小说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1985)
主要内容:右派分子章永璘在压抑禁欲的年 代中,丧失掉性功能,成为半个男人。在他 所遇见的女子、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黄香久的 悉心照料下,性功能逐渐恢复,最终成为一 个真正的男人。章永璘通过不断地读《资本 论》确证自我,而黄香久则是一个离过几次 婚在性关系方面有污点的普通女子。她心地 善良,颇具女性风韵,却无法弥补与章永璘 之间的距离。最终,二者离婚。女方满腔柔 情,男方则满怀愧疚。这是一个女性拯救男 性,男性对女性始乱终弃的现代故事。
3、理想主义精神和历史理性主义态度。他既 执着于对自己青年时代革命理想信仰的坚定 追求,又不断地对这种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 程进行反思,指出它在实现上的艰难和前途 的光明,表现出对历史理性主义的认同。
4、历史感和沧桑感。“故国八千里,风云三 十年”,他的经历形成了其作品的风格。
2、张贤亮
1)作者简介:张贤亮,(1936—),男,祖籍江 苏盱眙,生于南京,成长于宁夏。1957年因发表长 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遂遭受劳教、管制、 监禁,其间曾外逃流浪,讨饭度日。1979年9月获 平反复出,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 事》、《灵与肉》、《肖尔布拉克》、《初吻》等; 中篇小说《土牢情话》、《龙种》、《河的子孙》、 《绿化树》、《浪漫的黑炮》、《男人的一半是女 人》;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 《我的菩提树》等,作品集多种。作品多次获奖并 被改编成电影。
这部小说承续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即现代中 国的知识分子叙事,他将一般性的政治化反 思小说,上升到了文化反思与批判的主题, 使长篇小说创作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大 的思想深度。但遗憾的是,这部小说在艺术 结构与叙述方式上还显得粗糙,历史与人的 命运的描写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戏剧性效果, 与《围城》等前代作家的作品比较起来,还 是略显逊色。但显示了王蒙文化反思的力度。

小说教学反思

小说教学反思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小说教学反思篇一:小说教学反思第四单元的课文精选了4篇外国作品,其中后两篇是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

这两篇课文的形式很相近,都是略读课文,都是由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组成,最后设置了几个开放性的小问题供学生参考。

这两篇小说很多学生之前就看过,对故事内容并不陌生,也谈不上兴趣盎然,这可怎么进行教学呢?实在是有些困惑。

阅读了一些教参书之后,我仍然比较迷茫,决定想办法试试看。

我将两篇课文合并起来教学,与学生一起把故事梗概理清楚。

首先,我们一起概括《鲁滨孙漂流记》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让他们自己拟出小标题,然后找出鲁滨孙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并且要用关键词的形式呈现出来。

然后,对于《汤姆索亚历险记》,我让学生抓住“历险”二字,去故事梗概中寻找出现了哪几次历险,用短语概括出来。

故事梗概之后是精彩片段,我觉得书本上的肯定不够,所以布置学生课后阅读,摘录认为精彩或印象深刻的情节,可以讲故事,也可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还可以参考课后的小问题,下节课进行分享。

后来我花了两节课时间给他们,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先组内分享,再选出代表上台,组与组就有了竞争的性质。

没想到孩子们还挺踊跃的,而且组长反馈回来的信息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分享了一些东西,这让我感到欣慰。

不管怎样,这两篇小说我算是稀里糊涂的上完了,还是感觉差点什么似的,不够理想。

篇二:小说教学反思如何才能使高中小说教学走出这种尴尬的境地呢?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措施:一、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分析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新课标亦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体精神、完善主体人格、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若要调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首先应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水浒传第四章阅读感想

水浒传第四章阅读感想

水浒传第四章阅读感想
(原创版)
目录
一、水浒传第四回的概述
二、阅读感悟
1.书中人物形象的深刻刻画
2.情节安排与主题思想
3.语言风格与文学价值
正文
一、水浒传第四回的概述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宋江、李逵、武松等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

第四回是《水浒传》中一个重要的章节,主要描绘了宋江、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

二、阅读感悟
1.书中人物形象的深刻刻画
第四回中,作者通过对宋江、李逵、武松等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示了他们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宋江的忠良、李逵的粗鲁、武松的勇敢都通过具体的情节和语言得以表现。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笔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2.情节安排与主题思想
在第四回中,作者通过紧凑的情节安排,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并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宋江因忠良而受辱,李逵因粗鲁而惹祸,武松因勇敢而受困,这些情节都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同时,这些情节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反思。

3.语言风格与文学价值
《水浒传》第四回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既有古典小说的优美韵律,又有现实主义的生动描绘。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本充满了诗意和生动性。

此外,第四回的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也展示了《水浒传》的文学价值。

总结:《水浒传》第四回是一部具有深刻人物刻画、紧凑情节安排和独特语言风格的优秀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一方面表现了革命对主人公的磨难;另
一方面又表现其九死不改其悔的革命热忱; 而主人公对革命的理解和宽容的姿态则更能 获得读者共鸣,打动人。这些其实都是王蒙 自己的精神经历和自传。 在艺术上,打破传统小说平面结构,以主人 公心理活动来结构作品,时空倒置、自由, 采用了意识流和蒙太奇表现手法,是一片心 理现实主义作品。
3、理想主义精神和历史理性主义态度。他既
执着于对自己青年时代革命理想信仰的坚定 追求,又不断地对这种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 程进行反思,指出它在实现上的艰难和前途 的光明,表现出对历史理性主义的认同。 4、历史感和沧桑感。“故国八千里,风云三 十年”,他的经历形成了其作品的风格。
《布礼》(1979)
中篇小说《布礼》可以看作是王蒙的精神自叙。主
人公钟亦成有着与王蒙几乎一样的经历:少年时代 就是个布尔什维克,1957年因发表诗歌被划为右派, 下放改造,在接踵而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饱受折磨 屈辱直到文革结束平反。小说一方面着重展示了钟 亦成在这一过程中痛苦裂变的心灵历程,表现了他 对这段历史的深切反思;另一方面贯穿始终的,又 表达了主人公对革命事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忠诚, 体现出王蒙一以贯之的理想主义激情。
二、知青反思小说
主要作品有《桑树坪记事》(朱晓平)、
《飘逝的花头巾》、《轱辘把胡同9号》 (陈建功)、《西望茅草地》(韩少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本次 列车终点》(王安忆)、《南方的岸》(孔 捷生)、《绿夜》(张承志)、《这是一片 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 等。
这部小说承续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即现代中
国的知识分子叙事,他将一般性的政治化反 思小说,上升到了文化反思与批判的主题, 使长篇小说创作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大 的思想深度。但遗憾的是,这部小说在艺术 结构与叙述方式上还显得粗糙,历史与人的 命运的描写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戏剧性效果, 与《围城》等前代作家的作品比较起来,还 是略显逊色。但显示了王蒙文化反思的力度。
二、反思文学的特征:
1、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反思文学超越了“伤痕”文学的文革叙事,历史纵 深感更强,上升到反“右”和解放前各段历史时期, 艺术视点也复杂多样,在表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 有很大拓展。 2、理性思辨色彩浓厚。不同于“伤痕”文学泛滥 式的情感倾诉,反思文学则以冷静的辨证的眼光来 看待历史灾难,从历史主客体双方来寻找原因。 3、文体意识增强,是新时期文学自觉的开始。反 思文学进行了新时期最早的现代小说艺术实验,推 动了新时期小说文体的解放。
《活动变人形》(1986)
这是一篇文化反思的力作,作品以一位出身中国传
统家庭、却又接受过西方教育而怀抱着矛盾的生活 观念的现代知识分子倪吾诚的形象,来揭示东西方 文化冲突下知识分子的身心困境,有些类似于钱钟 书《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都是生活中找不到 自己位置的“多余人”。之所以“多余”,是因为 他们有生不逢时的命运,学到了一点西方文化的皮 毛,但其生活观念与思想意识,在封建文化根深蒂 固的中国却找不到合适的生存土壤,反而显得不伦 不类。
第四章 反思小说
一、反思文学的概念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的又一个文
学思潮,它发生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 先是与“伤痕”文学交错并存但很快取代了 “伤痕”文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的文学 思潮。它是借文学表达对历史悲剧问题的思 考,探究历史悲剧的根源,进而总结现实经 验教训。它表明新时期文学逐步走向深化。
主要作家作品
一、归来者的历史沉思 短篇:《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
《“漏斗户”主》(高晓声)、《月食》(李国 文)、《小贩世家》(陆文夫)、《剪辑错了的故 事》(茹志鹃)、《我是谁》(宗璞)、《小镇上 的将军》(陈世旭)。 中篇:《布礼》、《蝴蝶》(王蒙)、《河的子 孙》、《绿化树》(张贤亮)、《美食家》(陆文 夫)、《人到中年》(谌容)、《犯人李铜钟的故 事》(张一弓)、《洗礼》(韦君宜)。 长篇:《芙蓉镇》(古华)、《活动变人形》(王 蒙)等。
1、王蒙
1)王蒙简介 王蒙(1934-- ),河北南皮人。中学时代参加革命,14岁加入 中国共产党。1956年,王蒙因发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被划为“右”派,下放新疆伊犁劳动,直到70年代 末,才得以复出。新时期初,王蒙以一组历史创伤记忆作 品重新走上文坛,主要作品有《最宝贵的》、《布礼》、 《蝴蝶》、《杂色》、《春之声》、《海的梦》、《相见 时难》等。除了历史反思作品,他的一些反映现实的作品 如《夜的眼》、《深的湖》、《说客盈门》、《风筝飘带》 等和一些寓言哲理式作品如《名医梁有志传》、《坚硬的 稀粥》、《球星奇遇记》、《来劲》等,都取得了很高的 艺术成就。90年代以来,他的“季节系列” 长篇小说 (《恋爱的季节》(1993)、《踌躇的季节》(1997)、 《失态的季节》(2003)、《狂欢的季节》(2003)), 以及2004年的长篇小说《青狐》等,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人物关系:
倪吾诚、 姜静宜、姜静珍、姜赵氏
王蒙小说创作特征
1、对人物心理的关注。他的小说淡化历史创伤记
忆,更多地关注历史灾难过程中人物的心灵现实, 刻意展示人物在特定境遇中的内心情感波动。

2、宽容的历史态度。他没有把历史灾难的责任简
单地归结为某个人或某场政治运动,而是从历史的 主客体双方寻找原因,找到彼此可以谅解的地方。 这种宽容的历史态度,使他对历史不进行简单的道 德评断,而是着意于揭示历史灾难背后所蕴含的深 刻哲理和教训。
Hale Waihona Puke 倪吾诚的一生即是在这样的错乱的逻辑中度过的,
他留学归来,虽然生活足以无忧,好的时候还曾有 两份大学的教职,但持守着传统生活观念的妻子姜 静宜一家,却将他牢牢地捆绑在一种旧式生活中, 使虽屡屡试图反抗,最终却无力挣脱,甚至连自杀 都没有将这个家庭的枷锁拆开。最后他不得不在 1946年投身“革命”,解放后,他以一个“胜利者” 的身份归来,终于得以抛弃了他原来的家庭,但新 的环境很快使他陷入更大的困境,一次次的政治运 动最终将他整垮。失去了他最后的那点自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