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网络设备配置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络设备安全配置规范-总则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络设备安全配置规范-总则

密级:内部文档编号:项目代号: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络设备安全配置规范总则版本:草稿二零零三年十一月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福建移动通信公司版本控制目录第一部分概述和介绍 (5)1 概述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目标 (5)1.3 参考资料 (5)第二部分设备的安全机制 (7)1 访问控制 (7)2 数据加密 (7)3 日志问题 (7)4 自身的防攻击能力 (8)第三部分设备安全配置建议 (9)1 访问控制列表及其管理 (9)1.1 实施原则 (9)1.2 存在问题 (10)1.3 要求配置部分 (10)2 路由协议的安全性 (11)2.1 路由协议认证 (11)2.2 源地址路由检查 (12)2.3 黑洞路由 (12)3 网管及认证问题 (13)3.1 访问管理 (13)3.1.1 限制登录空闲时间 (14)3.1.2 限制尝试次数 (14)3.1.3 限制并发数 (14)3.1.4 访问地址限制 (14)3.2 帐号和密码管理 (15)3.3 帐号认证和授权 (15)3.3.1 本机认证和授权 (15)3.3.2 AAA认证 (16)3.4 snmp协议 (16)3.5 HTTP的配置要求 (17)4 安全审计 (17)4.1 设备的登录信息 (18)4.2 设备异常事件 (18)4.3 SYSLOG服务器的设置 (18)5 设备IOS升级方法 (18)5.1 前期准备 (19)5.1.1 软件的获取 (19)5.1.2 制定升级计划 (19)5.1.3 配置同步 (19)5.1.4 数据备份 (20)5.1.5 其他准备工作 (20)5.2 升级操作 (20)5.2.1 记录升级前系统状态 (20)5.2.2 升级IOS或装载补丁 (20)5.2.3 检查升级后系统的状态 (21)5.3 应急保障措施 (21)6 特定的安全配置 (21)6.1 更改标准端口 (21)6.2 关闭不必要的服务 (21)6.3 防DOS攻击 (22)6.3.1 Smurf进攻的防范。

PON网络规划设计总体技术要求

PON网络规划设计总体技术要求

PON网络规划设计总体技术要求(2013版)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2013年7月目录第1章概述................................................................................................................................. - 1 -1.1 背景介绍 ....................................................................................................................... - 1 -1.2 定义内容 ....................................................................................................................... - 1 -1.3 编制依据 ....................................................................................................................... - 1 -第2章PON系统网络架构 ....................................................................................................... - 2 -2.1 PON系统位置与定界................................................................................................... - 2 -2.2 PON系统配置模型....................................................................................................... - 2 -2.3 PON系统承载业务分类............................................................................................... - 3 -第3章PON系统设计要求 ....................................................................................................... - 4 -3.1 PON系统承载业务方案............................................................................................... - 4 -3.1.1 集团客户业务......................................................................................................... - 4 -3.1.2 家庭宽带业务....................................................................................................... - 12 -3.1.3 营业厅接入业务................................................................................................... - 13 -3.1.4 WLAN热点业务...................................................................................................... - 14 -3.2 PON系统网元部署..................................................................................................... - 15 -3.3 PON系统传输距离测算............................................................................................. - 17 -3.4 PON系统内容量测算................................................................................................. - 17 -3.5 PON系统上联带宽测算............................................................................................. - 19 -3.6 PON系统保护............................................................................................................. - 20 -3.7 PON系统网管设计要求............................................................................................. - 25 -3.8 光分路器设计要求 ..................................................................................................... - 27 -3.8.1 总体原则............................................................................................................... - 27 -3.8.2 分光方案对比....................................................................................................... - 27 -3.8.3 分光器的部署原则............................................................................................... - 28 -3.9 光缆线路设计要求 ..................................................................................................... - 29 -3.9.1 光缆芯数的配置原则........................................................................................... - 29 -3.9.2 光缆线路路由的选择........................................................................................... - 30 -3.9.3 共建共享模式下资源界面................................................................................... - 30 -第4章网络配置要求...............................................................................................................- 30 -4.1 QoS实现方式.............................................................................................................. - 30 -4.2 VLAN划分原则............................................................................................................ - 31 -4.3 IP地址规划原则........................................................................................................ - 32 -4.4 安全和用户认证方式................................................................................................. - 33 -附录.............................................................................................................................................- 33 -附录1:名词解释及相关符号.......................................................................................... - 33 -附录1.1 名词解释 .......................................................................................................... - 33 -附录1.2 相关符号 .......................................................................................................... - 34 -附录2:.............................................................................................................................. - 36 -附录2.1、PON系统传输距离测算............................................................................... - 36 -附录2.2、PON系统内带宽测算................................................................................... - 37 -附录2.3、PON系统上联带宽测算............................................................................... - 38 -附录2.4、光纤链路传输指标 ........................................................................................ - 39 -附录2.5、光纤光缆选用配置要求 ................................................................................ - 40 -第1章概述1.1 背景介绍中国移动在2005年即开始开展基于PON技术的光纤接入工程现场试验,经过近几年的商用网络建设,PON网络已具备一定规模。

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流程

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流程

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流程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流程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是指建立和完善用于无线通信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下面将介绍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一般流程。

第一阶段:规划与设计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第一阶段是规划与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 需求分析:了解用户的需求和要求,包括通信质量、覆盖范围和容量等方面。

根据这些需求确定网络的配置和扩展计划。

2. 地形分析:对网络建设区域的地形进行分析,确定建设难度和可能的挑战,例如山区、森林或城市中的建筑物对信号传播的影响。

3. 网络规划:根据地形分析和用户需求,确定基站的位置、网络拓扑结构、无线资源分配等。

这些规划将指导后续的建设工作。

4. 容量规划:根据用户数量和通信需求,确定网络的容量需求。

这包括频谱资源的规划、无线资源的分配以及网络扩容的计划。

5. 预算和资源规划:根据网络规划和容量规划,确定预算和所需资源,包括设备、人力和时间等。

第二阶段:建设和部署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第二阶段是建设和部署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网络规划和设计,建设基站、传输线路和核心网等基础设施。

这包括施工、安装和调试等工作。

2. 系统集成:将各个子系统(如基站、无线传输和核心网)进行集成和测试,确保它们能够正常工作并互相配合。

3. 网络优化:通过优化网络参数、调整覆盖范围和信号强度等方式,提升网络的性能和用户的体验。

4. 安全保护:对网络进行安全防护,防止黑客攻击和信息泄漏等安全问题。

5. 培训和支持:培训网络维护人员和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故障排除等服务。

第三阶段:测试和验收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第三阶段是测试和验收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 功能测试:对网络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确保它们能够正常工作。

2. 性能测试:测试网络的传输速率、时延、抖动和覆盖范围等性能指标,确保满足用户需求和行业标准。

移动传输专业设计规范

移动传输专业设计规范

设备布局
合理规划设备的布局,使其便于维护 和管理,同时考虑散热、电源、安全 等因素。
设备标识
为设备设置明确的标识,包括设备名 称、型号、编号等,以便快速识别和 管理。
设备兼容性要求
协议兼容
确保所选设备支持所需的通信协议和标准,以便与其他设备或系统进 行无缝对接。
接口兼容
规范设备的接口类型和标准,确保不同设备之间的接口能够顺利连接 和通信。
移动传输网络架构设
03
计规范
网络架构概述
网络架构定义
移动传输网络架构是指移动通信网络中各种设备和设施的布局、连 接和组织方式,包括基站、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和传输线路等。
网络架构的重要性
网络架构是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网络 的性能、安全和可靠性等方面。
网络架构的发展趋势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架构也在不断演进,未来的网络 架构将更加高效、灵活和智能化。
传输协议优化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传输协议 ,如TCP、UDP等,并进行相应的参数调整 和优化,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网络性能优化实践案例
某运营商通过采用负载均衡技术,将网络流量分散到多个节点,提高了网络的整体吞吐量和响应速度。
某大型企业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合理配置网络设备的各项参数,降低了设备故障率,提高了网络的稳定 性和可靠性。
设计规范的目的和意义
统一移动传输网络设计标准
制定设计规范有助于统一移动传输网络的设计标准,确保网络建 设的规范性和可靠性。
提高网络性能和稳定性
通过遵循设计规范,可以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和稳定性, 降低故障率。
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设计规范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可以引导行业技术创新,推动移动传 输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有源室分设计与规划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有源室分设计与规划

有源室分设计与规划结合5G系统特定与要求, 有源室分是5G室内部署的最主要方式。

今天我们就学习有源室分设计原则、有源室分覆盖规划和有源室分容量规划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有源室分的设计原则室分的设计目标主要包含: 覆盖目标、容量目标、对信号外泄的要求等。

覆盖目标一般都是指目标覆盖区域一定比例的位置公共参考信号接接收功率(RSRP)、RS-SINR信号水平满尼某一具体指标要求。

在实际设计时应根据室外信号干扰水平设计合理的RSRP边缘场强, 以满足RS-SINR要求。

容量目标一般是提供一定的流量, 由于有源室分每个远端单元均能提供容量且能根据设计对些小区进行合并, 容量目标比较容易实现。

信号外泄要求主要是避免室内信号过度外泄影响室外区域的覆盖。

二、有源室分的覆盖规划1、根据场景内的覆盖需求, 结合pRRU的覆盖能力统筹规划pRRU的布局。

有源分布系统单天线覆盖能力一般比传统室分强, 应充分发挥pRRU的覆盖能力, 控制远端单元的布放密度, 避免功率和投资的浪费。

2、pRRU选型pRRU选型: 为了满足后续网络的扩容需求, 建议尽量选择多频pRRU, 优先使用pRRU自带的全向天线。

3、对于特殊场景, 如壁挂安装时, 全向天线在覆盖控制、覆盖能力、外泄控制等方面可能都会有问题, 此种情况下建议考虑使用外接定向天线。

4、网线的选型网线的选择: 为了满足5G网络演进需求, 建议网线直接部署超六类线。

三、有源室分容量规划根据各厂商的设备特点, 一个小区可包括单个或者多个远端天线单元。

在实际应用时, 可根据建筑物的容量需求及厂商设备支持的小区分裂和合并能力, 灵活进行小区规划。

针对热点建筑, 初期用户较少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软件将pRRU设置为同一个小区, 减少资源浪费。

随着网络用户数的增加, 当出现容量受限的情况时, 可通过软件配置, 实现小区分裂, 增加系统容量, 而无需重新布放设备。

四、大型场馆的覆盖规划根据场馆使用功能和建设格局, 大型场馆可分为体育场、体育馆和会展中心3种类型。

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与优化

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与优化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7章 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与优化
7.4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设计仿真
7.4.1 通信仿真概述 所谓仿真,就是通过将现实的问题进行抽象,提取出
适当的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进行的一种实验。而仿真技 术是以控制理论、相似理论、数模计算技术、信息技术、 系统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相关技术为基础,利用现代计算 机,借助系统模型,对实际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试验研究 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其特点是它属于一种可控制的、无破 坏性、损耗小的、并允许多次重复的试验手段。而通信发 展到技术越来越复杂、系统越来越庞大的阶段,因此在通 信领域,通信仿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技术正广泛地应用 于通信研究与通信设计过程中。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7章 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与优化
人口普及率法 趋势外推法 回归预测法 瑞利分布多因素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7章 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与优化
3、业务模型
⑴、业务模型构建工程性考虑 一般来说,业务模型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① 每种业务有多少人使用; ② 某业务的使用者使用该业务的频繁程度; ③ 提供的业务种类 ④ 从数据传输的角度,每种业务具有怎样的特性; ⑤ 用户使用某业务时期望怎样的服务质量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7章 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与优化
7.3 无线传播模式及校正
7.3.1无线传播模型 无线传播模型是对无线传输信道的一种模拟和仿真,
在网络规划软件中,用于预测无线传播的损耗,并预测 接收信号的场强。现有的无线传播模型有3大类,即几何 模型、概率模型和经验模型。其中,几何模型是在电子 地图的基础上直接应用电磁理论计算出确定性模式,但 要求电子地图精度高,且计算复杂,因而较少使用;概 率模型是利用数学知识得出接收信号场强的概率分布情 况,主要用于理论研究;经验模型是基于大量测量数据 的统计模型,在工程上应用较多。本节介绍几种在工程 上推荐使用的无线传播模型。

无线移动实验报告

无线移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无线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 掌握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配置和调试方法。

3. 熟悉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组建和优化。

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环境1. 实验设备: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电脑、测试仪器等。

2. 实验软件:无线移动通信仿真软件、网络配置软件等。

3. 实验场地:无线移动通信实验室。

三、实验内容1. 无线移动通信原理(1)无线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无线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在移动终端和基站之间进行信息传输的一种通信方式。

其主要特点是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通信。

(2)无线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1)调制解调技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再通过无线信道传输,接收端再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

2)编码技术:将原始信息进行编码,提高传输效率和抗干扰能力。

3)多址技术:在无线信道中,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信道,实现多用户通信。

4)同步技术:确保移动终端和基站之间的时间同步,提高通信质量。

5)功率控制技术:根据信道质量调整发射功率,降低干扰和功耗。

2. 无线移动通信设备配置(1)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连接将无线移动通信设备与电脑连接,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2)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参数配置1)设置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网络参数。

2)配置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信道、频率、功率等无线参数。

3)设置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QoS(服务质量)参数。

3.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组建(1)组建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拓扑根据实验需求,设计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2)配置无线移动通信网络设备1)配置无线接入点(AP)和基站(BS)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网络参数。

2)配置AP和BS的无线参数,如信道、频率、功率等。

3)配置AP和BS之间的互联,确保网络互联互通。

4.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优化(1)信道优化根据信道质量,调整AP和BS的信道、频率、功率等参数,提高通信质量。

(2)功率控制优化根据信道质量,动态调整AP和BS的发射功率,降低干扰和功耗。

移动通信网络设备配置设计

移动通信网络设备配置设计

移动通信网络设备配置设计在当今高度互联的世界中,移动通信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日常的语音通话、短信交流,到高清视频播放、在线游戏以及各种智能应用的运行,都离不开稳定、高效的移动通信网络支持。

而要实现优质的移动通信服务,关键在于合理且精准的网络设备配置设计。

移动通信网络设备主要包括基站、核心网设备、传输设备以及终端设备等。

这些设备相互协作,共同构建起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通信系统。

基站是移动通信网络的“触角”,负责与终端设备进行无线通信。

基站的配置设计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覆盖范围、容量需求、频段选择等。

在覆盖范围方面,需要根据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以及业务需求来确定基站的位置和数量。

对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可能需要密集部署基站以提供足够的容量和良好的信号覆盖;而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则可以适当减少基站密度,但要确保基本的通信服务。

容量需求是基站配置的另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随着移动数据业务的迅猛增长,特别是高清视频和大容量文件下载等应用的普及,对基站的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在配置基站时,合理选择频谱资源、采用先进的调制解调技术以及增加信道数量等手段来提升基站的容量。

频段选择也对基站性能有着显著影响。

不同频段具有不同的传播特性和可用带宽。

较低频段的信号传播距离较远,但带宽相对较窄;而较高频段则具有更宽的带宽,但传播距离较短且穿透能力较弱。

因此,在基站配置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频段的选择,以实现覆盖和容量的最佳平衡。

核心网设备是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脑”,负责处理和管理整个网络的信令和数据业务。

核心网设备的配置主要包括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

在设计核心网设备配置时,需要充分考虑网络的规模、业务类型以及安全性等要求。

对于大规模的移动通信网络,需要具备强大处理能力和高可靠性的核心网设备来应对海量的信令和数据处理。

同时,随着 5G 网络的发展,核心网逐渐向虚拟化和云化方向演进,这也对核心网设备的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

建筑内移动通信(5G)基础设施设计要点

建筑内移动通信(5G)基础设施设计要点

技术Special TechnologyI G I T C W 专题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频率和发展速度非常快,5G 作为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在通信领域得到了大力研究与发展,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或地区开始商用。

伴随当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5G 移动通信技术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得到大量应用。

现如今,为了更好地应用5G ,我国正在大规模建设5G 通信设施。

此外,在5G 通信技术方面,我国也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

目前,5G 通信设施的建设在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进展很快,5G 信号在城市的一些中心功能区得到了很好的覆盖,依托于5G 通信的新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

在建筑的功能性设计方面,除了现有的2/3/4G 通信信号的覆盖范围外,5G 信号的覆盖范围将提高智能建筑的功能,让人们体验到更加便捷、实用、舒适的工作与生活。

5G 作为通信信号覆盖的刚需,应在技术设计中进行合理分配。

本文对5G 移动通信基础设施设计的主要要点进行了简单阐述,从而对项目建设的需要进行满足。

1 5G 通信技术概述目前,移动通信的技术通常使用4G ,5G 作为一种技术的更新和升级,有最快速度的特点,宽带对比之前更大、更高,并开始发挥巨大作用,在持续、迅速提升的移动通信中,还可以与其他通信技术进行无缝连接[2]。

它的自适应、自检测和智能化的特性可以满足各领域更高的要求。

2 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与机房2.1 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筑物内,移动通信基础设施是满足通信信号2/3/4/5G 覆盖所必需的条件。

设计人员应结合设计情况,考虑安装仪器的这部分构成,并与建筑、结构及装备的专业领域密切合作,包括建筑规模和平面布局等内容,同时提出了对供电和线缆放置条件的要求。

为了保证移动通信网络的有效覆盖,降低建筑布局的不良影响,要求一定通信的基础设施要“同步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的主题建筑。

通信公司网络设备安全配置规范总则

通信公司网络设备安全配置规范总则

“汉语言文学”专业童庆炳主编(修订二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GWCDMA室内覆盖指导4方案模版

GWCDMA室内覆盖指导4方案模版

GWCDMA室内覆盖指导4方案模版(.0)一、项目背景项目位于我国一座繁华的都市,是一座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通信需求,提高室内信号覆盖质量,我们决定采用GWCDMA技术进行室内覆盖。

二、目标需求1.室内信号覆盖范围:覆盖整个综合体,包括地上和地下空间。

2.信号质量:确保室内信号稳定,通话质量清晰。

3.容量需求:满足大量用户同时在线、高速上网的需求。

4.系统兼容性:与现有移动网络设备兼容,便于后续维护和升级。

三、方案设计1.网络架构我们采用分布式基站系统(DAS),将多个小基站组成一个整体,实现室内信号的均匀覆盖。

具体步骤如下:(1)在综合体各层设置分布式基站,每个基站覆盖一定区域。

(2)采用光纤或网线将各基站与核心网连接,实现数据传输。

(3)通过天线系统将信号传输至室内各个角落。

2.设备选型(1)分布式基站:选择具有高性能、低功耗、易于维护特点的设备。

(2)光纤或网线:根据距离和传输速率需求选择合适的传输介质。

(3)天线系统:采用多频段、高增益天线,提高信号传输效果。

3.覆盖策略(1)对综合体各层进行详细勘测,确定基站布点位置。

(2)根据用户需求,合理分配基站功率和天线方向。

(3)采用分区覆盖方式,减少干扰,提高信号质量。

4.容量规划(1)预测用户数量,计算总容量需求。

(2)根据容量需求,合理配置基站资源和传输设备。

(3)预留一定冗余,满足未来业务增长需求。

四、实施步骤1.现场勘测:对综合体进行详细勘测,了解室内结构、信号现状等。

2.设备安装:按照设计方案,安装分布式基站、光纤、天线等设备。

3.系统调试:对基站进行参数配置,优化信号覆盖效果。

4.系统验收:测试室内信号覆盖质量,确保满足需求。

5.运维维护: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处理故障。

五、预期效果1.室内信号覆盖范围:实现综合体各区域信号均匀覆盖。

2.信号质量:室内信号稳定,通话质量清晰。

3.容量需求:满足大量用户同时在线、高速上网的需求。

WCDMA网络架构与设计

WCDMA网络架构与设计

WCDMA网络架构与设计1. 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WCDMA网络的基本架构和设计原则。

WCDMA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之一,主要用于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广域覆盖。

通过了解WCDMA网络的架构和设计,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工作原理和优势。

2. 系统架构WCDMA网络的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2.1 基站子系统(BSS)基站子系统负责实现与手机之间的无线通信。

它包括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器(BTS)两个主要部分。

BTS负责接收手机信号并进行解调和解码,而BSC则负责控制和调度无线资源。

2.2 网络控制子系统(NCS)网络控制子系统是WCDMA网络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处理无线接入和核心网之间的相关协议和信令。

它包括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负责协调各个基站的运行,并与核心网进行通信。

2.3 核心网(CN)核心网是WCDMA网络的主干部分,负责处理数据传输和网络管理。

它包括移动交换中心(MSC),负责处理语音通信;数据服务节点(SGSN),负责处理数据通信;和网关GPRS服务节点(GGSN),负责处理与互联网的连接。

3. 设计原则在进行WCDMA网络的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3.1 覆盖范围和容量根据实际需求,合理确定基站的布局和数量,以确保网络覆盖范围和容量的满足。

在城市区域,密集布置基站以提供更好的信号覆盖;而在农村和偏远地区,适当增加基站的传输能力以提供更大的覆盖范围。

3.2 无线资源管理合理配置无线资源,包括频率分配、功率控制和天线设置等,以确保良好的信号质量和无线资源利用率。

在高密度用户区域,需合理划分信道资源以避免干扰;而在低密度用户区域,可放宽信道资源的分配以提高带宽利用率。

3.3 信号传播优化通过对信号传播特性的研究和优化,改善无线信号的传输效果。

包括选择合适的无线频段、合理选择天线高度和方向、优化建筑物和地形对信号的影响等。

3.4 安全与稳定性确保网络的安全和稳定性,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无线设备参数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无线设备参数

无线设备参数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中,规划设计人员必须了解清楚各厂商的无线基站设备的外形尺寸和性能参数才能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保证移动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达到预期的建网指标。

1、LTE基站设备的一些相关参数4G网络中无线基站设备主要包括BBU、RRU和天线。

我们以中兴为例,了解一下LTE基站设备的一些相关参数。

中兴的LTE基站产品列表如表所示:其中,中兴大容量多模BBU B8300的硬件参数包括如下:最大配置容量、接口类型及数量、设备尺寸、设备重量、同步方式、供电方式、典型功耗值、安装方式等。

详细参数值如表中所示: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兴的RRU产品设备。

中兴的RRU产品类型有8通道RRU,双通道RRU,单通道RRU,一体化微基站,微RRU。

其中,中兴的RRU 型号R8968 S2600是D频段八通道RRU,支持TD-LTE单模应用,与BBU配合主要应用于D频段室外覆盖新建站点。

R8968 S2600的硬件参数包括以下:支持频段、工作带宽、载波数、输出功率、体积、重量、典型功耗值、Ir接口类型和速率、防护等级、供电方式等。

2、5G基站设备的参数介绍5G无线基站设备的硬件组成单元如图所示,主要包括CU、DU和AAU,其中AAU部分射频和天线合一。

国内外主流5G通信设备制造商均巳推出符合3GPP R15版本的“CU和DU合设+AAU"形态的64T 64R Massive MIMO 基站,支持3.5GHz(3400-3600MHz)频段现阶段的设备具体参数如下表,设备功耗参数相比较2018年初有一定的优化提升,远期设备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后续各厂家将推出2.6GHz频段设备,以及微站、室分设备”,实际主流5G通信设备制造商2.6GHz频段设备也已经成熟。

国内外主流厂商64T64R宏站设备参数对比情况如图所示:最后,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中国电信试验网5G设备之中兴BBU V9200 5G基站设备相关参数介绍。

移动通信网基站配套设备配置

移动通信网基站配套设备配置
▪ 为切实贯彻公司标准化建设思路,合理控制配套建设投资,有 效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同时增强基站配套设备的可 靠性和安全性,10年底,网络部启动了移动通信网基站配套电 源、空调、监控等设备配置的标准化工作。
PPT文档演模板
移动通信网基站配套设备配置
总则
▪ 为实现四川移动基站电源、空调、及监控等配套设 备配置的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提高配套设备 的可靠性,有效降低建设成本,特制定本标准化方 案。
PPT文档演模板
移动通信网基站配套设备配置
标配1(63A室内型)交流配电箱
序号
产品
规格(A) 极数(P)
单位
每台标配数 量
备注
10
1
1
微型断路器
16
1
25
3
40
3
2
监测仪表
3 壳体、铜母 线等材料
双电源切换
塑壳断路器
4
(机械互锁) 63A 3

1

3

3

3

1

1

1
断路器原则上使用ABB或施耐 德C65系列产品分断能力6KA 以上(根据集采结果变更)
▪ 高频开关组合电源机架容量按远期负荷配置,整流模块容 量按本期负荷配置,整流模块数按n+1冗余方式配置。
▪ 蓄电池组容量应按近期通信负荷配置,并考虑一定的发展 负荷需要。
▪ 蓄电池组的后备时间应综合考虑基站的重要性、市电的可 靠性、运维部门到达现场的时间、机房楼板可承受的荷载、 机房面积等因素来确定。
移动通信网基站配套设 备配置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4
移动通信网基站配套设备配置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双工技术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双工技术

双工技术一、双工技术概述移动设备间的通信链路会占有两个频率:从终端到网络(上行链路)的传输信道,以及反方向(下行链路)的信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工通信。

数据通常是在两个站(点对点)之间进行传输,按照数据流的方向可分为三种传输模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单工通信只支持信号在一个方向上传输(正向或反向),任何时候不能改变信号的传输方向。

此种方法适用于数据收集系统,如气象数据的收集,广播电台、打印机等,目前这种工作方式很少使用了。

半双工通信允许信号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某一时刻只允许信号在一个信道上单向传输。

因此半双工通信实际上是一种可切换方向的单工通信。

此种方式适用于问讯、检索、科学计算等数据通信系统,传统的对讲机使用的就是半双工通信方式。

全双工通信允许数据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传输,即有两个信道,允许同时进行两个方向传输。

它是两个单工通信方式的结合,要求收发双方都有独立的接收和发送能力。

全双工通信效率高,控制简单,但造价高。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是全双工方式,一般的电话、手机也是全双工的系统。

全双工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时分双工(时间分隔多工)和频分双工。

二、时分双工如图所示,时分双工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分离接收与传送信道(或上下行链路)。

时分双工无论上行传输还是下行传输都只采用一个信道,由于发送机与接收机不同时操作,使用同一频率载波的不同时隙来进行信道承载,采用某段时间进行数据发送,另一段时间进行接收数据,所以收发之间不会产生干扰。

时分双工适合非对称网络(上传及下载带宽不平衡的网络);由于现在频谱资源越来越紧张,使用时分双工可以降低频谱占用率;能够灵活的配置频率,通过调节上下行时隙的转折点,提高下行时隙在整个时隙中的比例,从而达到支持非对称业务的目的;在进行收发数据时不需要添加额外的收发隔离器,只需要一个射频开关即可,从而降低设计的复杂度;同时对于现有技术的互通兼容性很强,比如联合传输技术,智能天线技术等,有效的降低了射频终端的处理复杂度和成本。

基站设计方案

基站设计方案
2.加强基站运行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故障;
3.根据业务发展需求,适时对基站进行升级改造;
4.按照国家及地方政策要求,确保基站合法合规运行。
本方案旨在为基站建设提供一套全面、严谨、人性化的设计方案,以满足通信需求、保障网络安全、实现环保节能为目标,为我国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2篇
基站设计方案
一、项目概述
②采用低噪音设备,提高基站散热效果。
四、实施方案
1.基站选址与审批
(1)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基站选址;
(2)提交基站选址材料,申请相关部门审批;
(3)取得基站建设许可,签订基站租赁合同。
2.基站建设与设备安装
(1)根据设计方案,开展基站土建工程;
(3)开展网络优化,确保基站正常运行。
3.基站验收与交付
(1)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基站验收;
(2)验收合格后,将基站交付运营商使用;
(3)持续监测基站运行情况,及时解决故障。
五、后期维护与管理
1.建立基站设备维护制度,定期进行保养、维修;
2.加强基站运行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故障;
3.根据业务发展需求,适时进行基站升级改造;
①定期对基站设备进行安全检查,防止设备损坏;
②加强基站设备监控,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
③建立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④对基站周边环境进行安全防护,防止非法侵入。
5.环保与节能
(1)基站设计充分考虑环保要求,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采取以下措施:
①合理设计基站外观,使其与周边环境协调;
②采用低噪音设备,降低噪音污染;
②优先选择交通便利、供电稳定、易于维护的地点;
③考虑基站未来升级改造及扩容需求,预留足够空间。

通信基站设计方案

通信基站设计方案

通信基站设计方案
通信基站是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移动终端设备和核心网络的桥梁,为用户提供移动通信服务。

因此,通信基站的设计方案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就通信基站设计方案进行介绍。

首先,通信基站的选址是设计方案的重要一环。

选址需要考虑地理位置、障碍物、地形等因素,以保证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最大化,并且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能够保持稳定的信号质量。

其次,通信基站的天线配置也是设计方案的重要内容。

天线配置需要根据基站所在地的地理环境、用户密度、通信需求等因素来确定。

合理的天线配置可以提高信号质量和网络容量,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同时,通信基站的功率控制是设计方案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合理的功率控制可以避免电磁辐射过大,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可以提升基站的能效,减少运营成本。

另外,通信基站的安全性也是设计方案需要考虑的要素之一。

基站需要具备防护措施,以抵御外部的攻击和破坏。

此外,基站的数据传输通道也需要采取加密措施,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最后,通信基站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也是设计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硬件设备需要具备高性能、高可靠性和低功耗的特点,以满足基站的长时间稳定运行需求。

软件系统需要具备高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网络和不同接入技术的发展和演化。

综上所述,通信基站的设计方案需要综合考虑选址、天线配置、功率控制、安全性以及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等多个方面因素。

合理的设计方案可以提高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提升网络容量,提升用户体验,并且降低运营成本。

5G移动通信的网络构架分析与关键技术探讨

5G移动通信的网络构架分析与关键技术探讨

5G 移动通信的网络构架分析与关键技术探讨张小容(中通服建设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50014)摘要:随着5G 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利用5G 通信网络可以弥补4G 通信网络的缺陷,同时还能提高网络通信的效率,通过对5G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进行分析,详细地探讨了5G 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关键技术5G 技术作为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系统,具有良好的通信速率与通讯效果,还具备超高能效与频谱利用,采用多种新型技术,灵活性较好,在未来的移动通信中,能够适应多种环境的应用,而且5G 技术还采用新型多址接入技术、大规模MIMO 技术,与4G 通信网络相比,5G 具有更好的优势,能够给用户提供良好的体验,在未来通信发展中具有广大的应用前景。

1 5G 移动通信网络构架分析 5G 移动通信的网络是在4G 通信网络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良而设计的网络架构,5G 移动通信网络不仅有高速的网速,还有助于将物联网与互联网综合在一起,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5G 网络的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5G 网络系统架构1.1 网络部署场景5G 网络的部署场景与4G 网络的场景布置差别不大,它可以分为室内与室外两个部分,室外部署一般都集中在人口比较大的场所,例如部署在商业区、住宅区等场所,由于人口密度大,容易出现网络覆盖不足、数据传输中断的情况,利用5G 网络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针对室外5G 网络场景的部署,采用分布式天线与大规模MIMO 技术来配置5G 通信基站与微基站,结合天线的分布情况,在室外场景区域内分散布置与基站连接的天线元件,使得5G 网络覆盖了整个室外场景。

而在室内网络覆盖,主要是通过室外天线阵列与AP 连接进行通信,实现了短距离的5G 通信技术。

1.2 核心网的设计5G 通信网络的核心网的设计是保证网络通信稳定的关键技术,5G 核心网主要是用SDN 和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驱动,能根据网络通信的需求自动控制通信数据的转发与分离、还能实现通信的物理硬件与逻辑分析,并在通信的过程中,能够支持动态数据的传输。

新一代移动通信工程教学PPT第3章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

新一代移动通信工程教学PPT第3章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
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规划目标是指导移动通信工程以最低 的成本建造成符合近期和远期移动业务发展要求,具有 一定服务等级的移动通信网络。具体地讲就是要达到服 务区内最大程度的时间、地点的无线覆盖,满足所要求 的通信概率;在有限的带宽内通过频率复用,提供尽可 能大的系统容量;尽可能减少干扰,达到所要求的服务 质量;在满足容量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系统设备单 元,降低成本等几个方面目标。当然上面的目标有些是 互相冲突的,所以实际的系统实现常常是上述目标折中 的解决产物。
① 了解运营商对将要建设网络的无线覆盖、服务质量和系统容量等 要求,建设单位的经营方针和策略是网络规划的一个重要依据。
② 调查规划区内人口、社会经济、人均收入和消费习惯等发展状况。 人是通信要解决的根本对象,掌握本地区人口的分布和活动情况 才能把握住无线网络规划设计方向。对人口的统计分析通常包括 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一个地区的经济情况与其移动需求量有着 一定的关系,所以对本地区的经济(含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年收 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是无线网络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方法。
划区内在典型传播环境中,不同高度基站的覆盖半径。 ④ 将数字化地图、基站名称、站点位置以及工程参数网络规
划软件进行覆盖预测分析,并反复调整有关工程参数、站 点位置,必要时要增加或减少一些基站,直至达到运营商 提出的无线覆盖要求为止。
8
基站设置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法要点:
① 基站的设置应建立在对基础资料充分分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网 络的容量需求来设置基站解决容量问题;为解决覆盖需求设置基 站改善覆盖;为解决网络存在的问题设置基站改善网络服务质量; 为实现网络建设目标设置实现目标需要的基站。
2
3.2.2移动通信网络规划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过程和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级通信工程专业通信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任务书系(部):电子与通信工程系专业:通信工程长沙学院课程设计鉴定表目录1、概述 (4)2、实训任务 (4)2.1 设计内容 (4)2.2 要求 (4)3、实训基本原理 (4)3.1 3GPP核心网原理 (4)3.2 MSC Server系统结构 (5)3.3 ZXWN MGW系统结构 (7)3.4 电路域呼叫流程 (8)3.5FDD LTE 原理及关键技术 (9)4、实训设计 (9)4.1 TD-SCDMA无线侧数据配置 (9)4.1.1 TD-SCDMA无线侧数据配置步骤 (9)4.1.2 TD-SCDMA无线侧数据配置结果 (10)4.2 电路域MGW网元配置 (10)4.2.1 电路域MGW网元配置步骤 (10)4.2.2 电路域MGW网元配置结果 (10)4.3 电路域MSCS网元配置 (10)4.3.1 电路域MGW网元配置步骤 (10)4.3.2 电路域MGW网元配置结果 (11)4.4 FDD-LTE仿真软件实验 (11)4.4.1 FDD-LTE仿真软件实验步骤 (11)4.4.2 FDD-LTE仿真软件实验结果: (12)4.5 长沙学院E-NODEB配置 (13)4.5.1 长沙学院E-NODEB配置步骤 (14)4.5.2 长沙学院E-NODEB配置 (17)5、实训心得 (19)6、参考文献 (19)1、概述WCDMA、CDMA2000与TD-SCDMA都属于宽带CDMA技术,宽带CDMA进一步拓展了标准的CDMA概念,在一个相对更宽的频带上扩展信号,从而减少由多径和衰减带来的传播问题,具有更大的容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带宽,具有较强的抗衰落能力与抗干扰能力,支持多路同步通话或数据传输,且兼容现有设备,WCDMA、CDMA2000与TD-SCDMA都能在静止状态下提供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但三者的一些典型技术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性能上也有所不同。

虽然3G在全球范围内还处于刚开始大规模部署阶段,但国际上对下一代通信技术(4G)的研发早已争先恐后地展开了。

目前,业界公认的移动无线技术演进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WCDMA和TD-SCDMA,均从HSPA演进至HSPA+,进而到LTE;二是CDMA2000沿着EV-DORev.0/Rev.A/Rev.B,最终到UMB;三是802.16m 的WiMAX路线。

作为4G移动无线技术演进标准之一的LTE(长期演进技术)在未来的技术标准竞争中发展还是很大的,移动在4G方面是领先于联通和电信的。

此次仿真软件的使用使我们更了解各网络的操作配置与维护。

通过本实验,了解并熟知实际工程中设备安装选择的常用机框及主设备各板卡的安装位置。

2、实训任务2.1 设计内容TD-SCDMA无线侧操作与维护,TD-SCDMA核心网CS域操作与维护,WCDMA、CDMA2000仿真软件操作,TD-LTE网络操作与维护2.2 要求能够正确设计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各项配置参数,能正确操作移动网络设备3、实训基本原理3.1 3GPP核心网原理3GPP网络在向全IP演进的过程中是逐步演进的,首先实现电路域的IP化,然后再逐步实现WCDMA全网络的IP化。

R4电路域:引入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将R99 MSC分为MGW和MSC ServerR4分组域:与R99分组域相比没有任何变化信令网关SGW在基于TDM的窄带SS7信令网络与基于IP的宽带信令网络之间,完成MTP3用户的传输层信令协议栈的双向转换 (SIGTRAN M3UA /SCTP/IP <=> SS7 MTP3/2/1)。

MSC Server功能:继承R99 MSC的所有电路域控制面功能,承载面的交换功能由MGW以多种承载方式实现;对外提供纯粹的信令接口;集成R99 VLR功能,以处理移动用户业务及CAMEL相关数据;对电路域基本业务及补充业务涉及的MGW中承载终端及媒体流的控制,是通过3G扩展的H.248协议来实现的;与其他MSC server间通过BICC信令实现承载无关的局间呼叫控制;支持MGW及自身的登记及故障恢复操作,并可要求MGW主动上报其终端特性GMSC SERVER功能介绍:由GMSC的呼叫控制和移动控制组成,只完成GMSC的信令处理功能。

具有查询位置信息的功能。

如MS被呼时,网络如不能查询该用户所属的HLR,则需要通过GMSC server查询,然后将呼叫转接到目前登记的MSC server中。

通过H.248协议控制MGW中媒体通道的接续。

支持BICC与TUP/ISUP 的协议互通。

SGW在物理实现上可与(G)MSC server或MGW合一MGW功能介绍:是R4核心网承载面的网关设备,位于CS核心网通往无线接入网(UTRAN/BSS)及传统固定网(PSTN/ISDN)的边界处;是Iu、PSTN/PLMN接口的承载通道,以及分组网媒体流(如RTP流)的终结点; MGW不负责任何移动用户相关的业务逻辑处理。

而是通过H.248信令,接受来自(G)MSC server的控制命令;MGW可以支持媒体转换、承载控制及业务交换等功能,如GSM/3GPP各类语音编解码器、回音消除器、IWF、接入网与核心网侧终端媒体流的交换,会议桥、放音收号资源等;支持电路域业务在多种传输媒介(基于AAL2/ATM, TDM,或基于RTP/UDP/IP)上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承载控制。

3.2 MSC Server系统结构图1、电路域网络结构 ZXWN MSCS 可实现的功能实体:ZXWN MSC-S 具备的接口:RNS -MSCS/VLR 之间的接口(Iu-CS 接口):实现接入RNS 功能,Iu-CS 控制面接口,基于ATM 或者IP 接口MSCS -MGW 之间的接口(Mc 接口):实现呼叫业务MGW 承载资源的申请、释放、改变等MSCS -MSCS 之间的接口(Nc 接口、MAP 接口):Nc 接口实现出局呼叫业务中呼叫参数协商,承载资源的Node BSC P DNSCGB GHL BSCBTS GM LC SMS控制功能;MAP接口重定位和用户ID等功能MSCS/VLR-HLR之间的接口(MAP 接口):实现位置更新,用户数据插入,补充业务处理,MT呼叫路由等功能,该接口基于窄带No.7信令接口MSCS/VLR/SSP-SCP接口(CAP 接口、MAP I接口):实现智能业务接入、控制等功能,同时实现补充业务调用通知、移动性管理通知功能。

该接口基于窄带No.7信令SW/GMSCS-SC接口:实现MS的MO-SMS提交,MT-SMS投递功能。

该接口基于TCP/IP,为内部接口对于MSC Server系统,主要分成三类单元:接口单元:包括SPB、APBE、IPI,主要实现系统对外的各种接口,同时完成L2的协议处理。

接口单元一般分为L1物理接口和与之相关的L2协议处理处理单元:包括操作维护主处理模块OMP、信令处理模块SMP、业务处理模块SMP,其功能是完成上层协议的处理交换单元:包括UIM,其功能是将接口单元和处理单元连接在一起,同时实现多个机框之间的互连3.3 ZXWN MGW系统结构硬件系统描述:系统工作原理:ZXWN MGW可根据网络规划,配置为端局VMGW、关口局GMGW或两者功能合一的MGW。

信令处理以及控制部分包括:SPB(处理窄带信令二层及以下部分);APBE(处理宽带信令二层及以下部分,与Iu-CS用户面共用);信令SMP以及业务SMP。

T网分为两级,一级T网单独配置一框(BCSN),由64K/128K/256K交换容量单板和光接口板TFI构成,二级T网位于资源框(此处指BUSN)中的UIM单板上。

当系统需要配置一级T网时,则不配二级T网;小容量成局不配置一级T网时,二级T网可实现框内交换。

媒体面包交换部分也分为两级,一级单独配置一框(BPSN),称一级分组交换网,二级由UIM中的24+2媒体面以太网交换构成,通过千兆以太网与一级分组交换网连接,资源框内部的包交换可以由二级交换网自主完成,框间的包交换需通过一级分组交换网完成。

控制面的连接:各单板控制面以太网与UIM上24+2控制面交换相连,经UIM交换后连至CHUB板。

3.4 电路域呼叫流程移动呼叫业务流程:1)基本的呼叫信令过程;2)始呼;3)终呼;4)呼叫承载建立过程(网关呼叫信令流程和RAB指配); 5)Iu侧承载建立过程;6)Nb侧承载建立过程;7)呼叫释放;8)用户发起;9)网络发起短消息业务流程:1)点对点的短消息2)移动台发起3)移动台终止图2、移动台发起短消息业务流程3.5FDD LTE 原理及关键技术LTE (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技术) 是 3G 的演进,通常被称作 3.9G,包括 TDD、FDD两种双工模式。

FDD(频分双工)是该技术支援的两种双工模式之一,应用 FDD(频分双工)式的 LTE 即为 FDD-LTE。

由于无线技术的差异、使用频段的不同以及各个厂家的利益等因素,FDD-LTE 的标准化与产业发展都领先于 TDD-LTE。

FDD-LTE 已成为当前世界上采用的国家及地区最广泛的,终端种类最丰富的一种 4G 标准。

2013 全球共有 285 个运营商在超过 93 个国家部署 FDD 4G 网络。

FDD 模式的特点是在分离(上下行频率间隔 190MHz)的两个对称频率信道上,系统进行接收和传送,用保证频段来分离接收和传送信道。

FDD 模式的优点是采用包交换等技术,可突破二代发展的瓶颈,实现高速数据业务,并可提高频谱利用率,增加系统容量。

但 FDD 必须采用成对的频率,即在每 2x5MHz 的带宽内提供第三代业务。

该方式在支持对称业务时,能充分利用上下行的频谱,但在非对称的分组交换(互联网)工作时,频谱利用率则大大降低(由于低上行负载,造成频谱利用率降低约 40%),在这点上,TDD 模式有着 FDD 无法比拟的优势。

4、实训设计4.1 TD-SCDMA无线侧数据配置4.1.1 TD-SCDMA无线侧数据配置步骤配置无线侧的数据为进入第一个WIN2003操作系统,打开无线侧服务端。

在视图中选中“配置管理”进入配置管理界面。

1)创建子网:用户标识没有固定要求,命名规范一般配置为:[地名]+[]+[机房名]+[]+[RNCX],如长沙学院TD机房RNC6.子网标识与RNC管理网元标识一一对应,根据数据规划进行配置设定。

2)创建RNC管理网元:管理网元标识即RNCID,对接数据,依据规划进行配置,当前网管此参数值与子网标识一一对应。

网元IP:前台ROMB单板OMP的IP地址。

用户标识没有固定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