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度变迁与绩效

合集下载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时代背景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时代背景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时代背景篇一:制度变迁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而经济绩效则是制度变迁所导致的经济现象的衡量指标。

本文将探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时代背景,并阐述两者之间的关联。

一、制度变迁的时代背景制度变迁是指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制度的变革和调整,旨在达到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中,制度变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其中,制度变迁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化的加速: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逐渐减少,制度变革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需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变革,以适应全球化的要求。

2.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制度变革的速度大大加快。

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这也为制度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制度的规范性和执行力也得到了提高。

这些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可以更好地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制度变革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二、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关联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通过制度变革,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经济绩效。

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关联:1.制度变革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制度变革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经济绩效。

2.制度变革可以降低成本:制度变革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企业可以更好地选择供应商和消费者,从而降低采购成本;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绩效。

3.制度变革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制度变革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例如,通过制定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经济绩效。

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在经济学领域中,制度变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制度是指规定人们在社会中行为规范的一系列规则和组织结构,而制度变迁则是指这些规则和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制度变迁对经济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制度变迁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市场机制和政府效能。

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制度变迁可以改变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提升经济体系的竞争力。

例如,市场准入的限制降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完善等制度变迁可以提升市场的竞争程度,激励企业进行创新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绩效。

另一方面,制度变迁可以改善政府效能,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行政审批的简化、公共资源配置的透明化等制度变迁可以提升政府的效能,减少资源浪费和腐败现象,从而提高经济绩效。

其次,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制度变迁不仅受到经济绩效的影响,同时也能够通过改变制度来影响经济绩效。

经济绩效对制度变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活动的需求和压力。

如果经济绩效不佳,例如经济增速下滑、企业利润下降等,人们对改革和制度变迁的需求将会增大。

而制度变迁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信任积累。

只有当制度变迁能够持续改进和完善,才能够对经济绩效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

再次,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与文化、历史和制度环境紧密相关。

因此,地理、文化、历史等因素都会对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制度环境和市场机制使得制度变迁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更加显著。

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制度环境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制度变迁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

最后,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需要权衡和平衡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

制度变迁通常会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包括国家、企业、社会和个人等。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演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演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演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一直维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然而环境问题也始终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并危及我国经济、社会、政治、健康和生态的安全。

环境问题是典型的“外部性问题”,多为“市场失灵”所致。

因此,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为未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特殊国情,中国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发展的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不足,归纳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并以史为鉴,从环保理念到环保政策以及环境治理措施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为我国未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一、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环境保护是我国最早受国际影响的领域之一。

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以及中日、中美的建交,中国环境保护工作无论是从理念、政策还是防治措施等方面都走上了一条受国际影响的、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颇具中国特色的道路。

(一)中国环境保护的开创阶段:改革开放前建国之初,环境并未成为我国的问题。

“一五”计划时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虽然尽力注意产业布局并有计划地采取防治措施(《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编委会,19943)但是大跃进时期“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同时文革期间受“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政策引导,城市工业开始大规模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显现。

随着国内污染事件的频频发生以及国外环境保护运动的推进,我国开始逐渐重视环境保护。

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

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

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一、环境管理制度的演变我国环境管理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完善。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1979年,我国第一部环境管理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标志着我国开始着手环境管理制度的建设。

此后,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为我国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二、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的原则。

预防为主,意味着强调环境保护的先见之明和主动性,注重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

综合治理,强调环境治理工作的全面性和协调性,注重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协调处理各种环境问题。

依法治理,是指环境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依据法律法规,依法管理,依法处置环境问题。

三、环境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环境管理体制的完善我国环境管理体制主要包括环保部门、相关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等。

各级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环境管理工作,相关行政部门负责协助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管理工作,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环境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社会组织则是通过社会监督等途径参与环境管理工作。

2.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的建立我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和声环境监测等多个方面。

通过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环境保护目标和标准的制定我国明确了环境保护目标和标准,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质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多个方面。

这些标准为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4.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的健全我国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环境领域的法规体系逐渐健全起来,不仅包括基本法律法规的制定,还包括配套的法规和规章。

5.环境管理制度的监督和检查我国建立了环境管理制度的监督和检查体系,设立监督机构,强化执法检查力度,严格落实环境执法责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环境保护标准化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管理制度

环境保护标准化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管理制度

环境保护标准化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管理制度1.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环境保护标准化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管理制度。

该制度旨在帮助组织评估其环境保护绩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持续改进。

通过实施该制度,组织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改善其环境保护行为,提高环境绩效,满足社会和法律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2. 环境保护标准化绩效评定环境保护标准化绩效评定是评估组织环境保护绩效的过程。

该评定应基于一系列准则和指标,旨在量化和评估组织的环境保护行为。

这些准则和指标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能源消耗、废物排放、水资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等。

评定的结果可以帮助组织了解其环境保护绩效的现状,并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3. 持续改进管理制度持续改进管理制度是组织为了改善环境保护绩效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规定。

该制度应涵盖以下方面:3.1 目标设定组织应设定具体的环境保护目标,并确保这些目标与组织的战略和价值观相一致。

目标应具备可量化的要素,便于评估和跟踪。

3.2 责任分配组织应明确定义环境保护相关的责任,并将其分配给适当的岗位和个人。

这些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环境保护培训的开展、环境监测和报告的执行等。

3.3 监测和评估组织应建立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检查环境保护绩效。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组织可以了解其环境保护行为的效果,并及时采取改善措施。

3.4 持续改进组织应鼓励员工参与环境保护改进活动,并提供相关的奖励和激励措施。

组织应建立一个持续改进的文化,通过不断优化环境保护行为和流程,提高环境绩效。

4. 结论环境保护标准化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管理制度是组织管理和改进环境保护绩效的重要工具。

组织应积极实施该制度,通过评定环境保护绩效和持续改进措施,提高环境绩效,履行社会责任,以及符合法律和法规的要求。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制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一套规则体系。

制度的变迁是一种社会的演进过程,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制度的变迁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合适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合理的制度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首先,可以通过制度的变迁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升经济绩效。

在旧的制度下,资源的配置往往是由政府或者官僚机构来决定的,因为它们掌握着资源的分配权。

这样的制度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因为政府或者官僚机构往往缺乏足够的信息和动态调整的能力,无法准确地分配资源。

而在新的制度中,市场机制更加灵活和高效,资源的配置由市场决定,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起到资源调整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绩效。

其次,合理的制度能够激发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

在旧的制度下,创新往往受到限制,因为旧的制度更注重的是维护现状,对新的观念和技术容易产生排斥。

而在新的制度中,创新被鼓励和保护,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够给创新者带来利益回报,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创新活动。

创新的推动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够培养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再次,开放以来,中国的制度变革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开放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通过开放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开放的过程中,中国成功地逐步推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了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建立了现代化的法律制度和产权保护制度,通过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制度变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变迁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首先,制度变迁往往需要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会引发一定的阻力和抵触情绪。

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要有足够的决心和智慧来推进制度变迁,加强对社会的解释和引导,使人们能够理解并积极参与到变迁过程中。

中国的环境管理体系、发展历程和制度

中国的环境管理体系、发展历程和制度

政府应提供公共服务,包括环境监测 、信息公示等,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及 时、准确的环境信息。
加强监管力度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污染排放的监管力 度,严格执法,确保环保政策的贯彻 执行。
企业如何应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
遵守环保法规
企业应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 规和标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环
境污染控制在法定范围内。
缺乏环保意识
一些企业和个人对环保缺 乏认识,对环保行动缺乏 积极性和主动性。
技术水平落后
在环保技术和设备方面, 一些企业存在技术水平落 后、设备老化等问题,难 以达到环保标准。
环境管理体系的解决方案
加强环境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污染排 放的监管,严格执法,对 违法排污企业进行严厉处 罚。
提高环保意识
取措施进行纠正。
改进措施实施
根据反馈和纠正情况,制 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
认真实施。
效果验证与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改进 措施的效果进行验证和评 估,以便于进一步优化管
理体系。
04
环境管理体系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中的挑战
01
02
03
污染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 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 益严重,给环境管理体系 的实施带来很大挑战。
加强内部管理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环境管理制 度,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环境监控和 管理。
推广环保文化
企业应积极推广环保文化,提高员 工的环保意识,引导员工积极参与 环保行动。
05
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01
全球环境治理的紧迫性
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全球环境治理

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度变迁与绩效

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度变迁与绩效

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度变迁与绩效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度变迁与绩效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度变迁与绩效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度变迁与绩效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环境制度分为管制制度和经济激励制度。

理论与实践证明,管制制度向经济激励制度转化是实现环境目标的一个自然结果,在不同国家具体实践历程有所不同。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完善,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落实,未来环境保护制度的趋向必然是激励型的制度安排替代管制制度的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已经确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养护,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环保制度体系,这些战略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实施,使我国从总体上避免了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环境状况急剧恶化的局面,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环境保护的管制制度安排与绩效环境保护的管制制度又称命令——控制型制度,是我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环境制度安排,突出特点是以直接管制与行政命令为主,制度实施过程中政府扮演主角,在宏观政策的制定或微观环境的监督都由政府直接操作,社会力量和市场作用发挥的空间有限;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政府往往采取直接禁止、制定环境标准、限期改进、处以罚款、勒令停工、甚至制裁等行政管制措施,控制经济主体危害环境的行为。

目前,我国管制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放污染物许可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区域限期达标或限期关停企业的命令等,大部分已获得了正式的法律制度地位。

(一)我国环境保护管制制度安排的特点与问题政府主导的管制制度安排为主体。

在我国的环保制度中,环境制度建构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社会公众,政府行政干预和控制为主的管制制度安排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具有经济激励作用的环境制度安排则很有限,市场化程度较低,仅是法规制度和行政命令的补充。

浅谈我国环境保护体制

浅谈我国环境保护体制
《浅谈我国环境保护体制》
2023-10-29
目录
• 环境保护体制概述 • 我国环境保护体制现状 •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 环境保护监督体制 • 环境保护科技支持体制 • 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体制
01
环境保护体制概述
环境保护体制的定义
1 2
环境保护体制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 平衡,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所 建立起来的管理与协调机制。
环境宣传与教育
环境宣传
我国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 识。
教育推广
我国将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青 少年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05
环境保护科技支持体制
环境科学基础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包括环境物理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等,以揭示环境 的基本规律和现象。
环境保护体制的建立可以改善人民 的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的健康和安 全。
维护国家形象
环境保护体制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我 国的国际形象,树立良好的国家形 象。
02
我国环境保护体制现状
我国环境保护体制的构成
政策制定与执行
中国政府制定了多项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包括空气污染控制、 水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等,并设立了环保部门负责监督执行 。
完善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不断完善环境保护体制,加强了环境监 管和执法力度,并逐步推行绿色发展理念。
环境保护体制的重要性
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体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保 护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 破坏。
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体制可以促进经济、社会 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 展。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变化过程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变化过程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变化过程引言环境管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对自然环境进行监测、保护、修复和利用的一系列活动。

环境管理制度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由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利益主体,利用法律、政策、规划、标准、经济手段等手段,对环境进行管理和保护的制度体系。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粗放到精细的变化过程,本文将对我国环境管理制度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无序时期的环境管理制度早期,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环境管理制度相对薄弱,环境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生产生活中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但是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管理。

1.1 环境管理制度缺失20世纪以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环境管理制度相对薄弱。

在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显现,但是政府和社会对环境问题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

1.2 环境污染严重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显现。

以工业污染为主,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

1.3 面临的挑战由于缺乏系统的环境管理制度,我国的环境问题愈发严重。

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环境污染问题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环境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开始重视环境问题,逐步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和管理。

这一时期,我国环境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环境问题得到了更加重视和解决。

2.1 环境管理法律框架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开始加强环境管理,逐步建立环境法规体系。

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确立了环境管理的法律框架。

2.2 政府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加强在制度完善的过程中,政府开始加强对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建立了环境保护部门和环保机构,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管力度,保护环境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成效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成效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成效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的凸显,如水土流失、水污染、酸雨等,并且逐步的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蔓延。

本文主要对我国环境保护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环境保护;发展历程;发展成效引言人与环境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一样,水质不好,受到污染,鱼就失去生存条件,结果是必然死亡。

如果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变得不能满足我们的生存需要,那么人类的结局也注定会和失去生存条件的鱼一样,无法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所以加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至要之事,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环境保护的内容主要有: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液、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改革历史进程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国逐渐推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的改革措施。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此时,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治理污染,防止环境恶化。

政府制定了一些基本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并实施了一些技术措施来监测和治理污染源。

20世纪80年代,我国环境保护政策进一步加强。

政府开始重视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并出台了《环境影响评价法》。

此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减少污染排放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1世纪初,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实现了重大转变。

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发展的全局战略。

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文件和政策措施。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并加强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继续加强。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加强环境管理,如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排污许可制度,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并推动绿色发展。

政府还鼓励企业和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总的来说,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改革历史进程经历了不断的完善和加强。

政府在环境保护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治理污染到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我国的环境状况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以上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改革历史进程的简要概述。

*注意:以上内容未引用任何无法确认的内容。

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制度变迁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制度变迁可以对经济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方面,制度变迁可以为经济绩效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兴起之前,许多国家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和干预。

这种计划经济模式通常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创新缺乏。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制度变迁使得市场的力量能够更加顺畅地发挥作用。

市场机制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自主性和竞争机会,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创新的产生。

因此,制度变迁为经济绩效带来了积极的推动力。

另一方面,制度变迁也可能对经济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

制度变迁可能会导致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的出现,这会对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当制度变迁的幅度过大或过快时,企业可能会面临来自政策和法规方面的调整,这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不稳定。

此外,制度变迁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如失业和收入差距加剧,这也会对经济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进行制度变迁时,需谨慎考虑社会和经济的整体状况,以免对经济绩效造成不良影响。

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关系也取决于制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制度变迁需要建立在对国家具体情况的深入了解基础上。

这意味着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制度变迁方面的选择和调整也会不同。

例如,在某些国家,政府可能需要更多的参与市场调节,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而在其他国家,政府可能需要更多地采用市场机制,以提高资源配置和效率。

换句话说,制度变迁应该是有针对性和差异性的,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情况和发展需求。

总之,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合理的制度变迁可以为经济绩效提供积极的推动力,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创新的产生。

然而,不当的制度变迁可能导致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对经济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制度变迁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以达到最佳的经济绩效效果。

制度环境、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

制度环境、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

制度环境、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制度环境、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引言:制度环境是一个国家或组织内部的各种规则和规范的总和,它直接影响着决策的形成和执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制度环境也在不断地演进和改变。

制度变迁对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决策者需要根据制度环境的变化,灵活地调整决策策略,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制度环境、制度变迁与决策的关系,并分析制度变迁对决策的有用性。

一、制度环境的概念与特征制度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组织内部的各种规则和规范。

它包括法律法规、行政管理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方面。

制度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决策策略会有所不同。

制度环境具有以下特征:1. 复杂性:制度环境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和规则组成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不同的因素和规则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和矛盾,需要权衡和平衡。

2. 动态性:制度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新的规则和规范不断出现,旧的规则和规范不断被废除或改变。

决策者需要及时了解和适应制度环境的变化。

3. 影响力:制度环境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具有深远的影响。

制度环境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也可以制约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二、制度变迁的原因与形式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环境的改变和演进。

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形式有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1. 社会变革: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

当社会出现巨大的变革和转型时,原有的制度可能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2. 政治决策:政府的决策和改革也是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政策制定等手段来改变现行的制度,以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

3. 外部压力: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压力也会促使制度的变迁。

例如,国际经济的变化、国际贸易的规则调整等都会对国内的制度环境产生影响。

制度变迁的形式包括:1. 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指通过政府领导层或权威机构进行全面的制度改革。

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成效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成效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成效文章一:一、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背景1.1 新时代背景下的环境保护1.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二、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2.1 设立环境保护部门2.2 制定环境法律法规2.3 加入国际环保组织与合作2.4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三、我国环境保护的成效3.1 大气污染治理成效3.2 水环境保护成效3.3 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3.4 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四、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4.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仍存在矛盾4.2 能源消耗与环境影响问题4.3 环境意识与法律执行问题五、未来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5.1 强化环境监管5.2 推动绿色发展理念5.3 加强环保教育与宣传5.4 倡导全民参与环保行动六、结语附件:1.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2. 国际环保组织与合作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政部门,拥有环境保护执法权力。

2. 绿色低碳发展:指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

3. 环境监管:指对环境问题进行监测、评估和管理的行为,包括监测环境污染物排放、制定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等。

文章二:一、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起源1.1 古代环境保护观念与实践1.2 近代环境保护的萌芽二、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进程2.1 进入新中国后的环境保护2.2 直面环境灾害的教训与启示2.3 迈向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三、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成果3.1 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3.2 水环境保护的显著成效3.3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3.4 新能源发展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四、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与问题4.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4.2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争夺与保护4.3 环境监测与执法不力问题五、未来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和策略5.1 推进全面生态文明建设5.2 强化污染防治力度5.3 加强环境管理与监管5.4 培育环保产业与技术创新六、结语附件:1. 中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2. 重要环境保护项目及成果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灾害: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或危害的事件或现象,如重大污染事故、自然灾害等。

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度变迁与绩效.(一)

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度变迁与绩效.(一)

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度变迁与绩效.(一)内容摘要: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安排以政府主导的管制制度为主,管制制度安排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合理性。

但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制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继续运行,体制冲突不可避免,制度效率、效力大为减弱,由管制制度向经济激励制度变迁势在必行。

实施制度创新,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是我国今后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的核心。

关键词:环境保护制度,管制制度,激励制度,制度安排,绩效环境制度分为管制制度和经济激励制度。

理论与实践证明,管制制度向经济激励制度转化是实现环境目标的一个自然结果,在不同国家具体实践历程有所不同。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完善,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落实,未来环境保护制度的趋向必然是激励型的制度安排替代管制制度的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已经确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养护,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环保制度体系,这些战略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实施,使我国从总体上避免了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环境状况急剧恶化的局面,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环境保护的管制制度安排与绩效环境保护的管制制度又称命令——控制型制度,是我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环境制度安排,突出特点是以直接管制与行政命令为主,制度实施过程中政府扮演主角,在宏观政策的制定或微观环境的监督都由政府直接操作,社会力量和市场作用发挥的空间有限;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政府往往采取直接禁止、制定环境标准、限期改进、处以罚款、勒令停工、甚至制裁等行政管制措施,控制经济主体危害环境的行为。

目前,我国管制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放污染物许可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区域限期达标或限期关停企业的命令等,大部分已获得了正式的法律制度地位。

环境保护制度发展情况-环境保护制度

环境保护制度发展情况-环境保护制度

环境保护制度发展情况/环境保护制度我国的环境制度大多数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制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继续运行,体制冲突不可避免,制度效力大大减弱。

在经济体制转轨和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环境问题凸显,管制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管理对象行为的迅速变化,而同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先天同质性”的经济激励制度由于灵活弹性的实施方式可以较好地兼顾差异,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的实施,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成为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成为当前环境经济学和环境管理部门研究和实践的新领域。

环境保护经济激励制度安排的特点与问题经济激励制度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经济激励制度种类较多,以税收手段、收费制度和财政手段为主体,但缺乏配套措施,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不符合环保规定的项目不贷款”,由于没有配套措施,这项制度并没有得以实施。

我国也建立了差别税收政策,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差别税收政策种类较少、应用领域较窄;环境税收制度仍处于初创阶段;生态环境补偿费、排污许可证交易、废物加收押金制度、环境资源核算、污染责任保障仍处于起步阶段。

排污权交易制度发放了排污许可证,从1991年开始,排污权交易试点,并未进入到排污权交易阶段;国际上行之有效的押金——退款制度也未实施,这表明,我国环境保护的经济激励制度建设不平衡,市场机制的调节潜力难以充分发挥。

经济激励制度的负激励。

现行的经济激励制度应用面窄,缺乏深度,对污染主体的约束力不够,表现为收费项目不全,收费标准偏低,部分排污收费标准仅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成本的25%左右,某些项目的收费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导致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缴排污费、买排污权”的现象,难以发挥对企业环境保护的激励作用,无法真正实现促进排污单位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经济激励制度的作用发挥主要依赖于行政法规命令,而模拟市场作用方式的经济手段不多,这主要受传统惯性和路径依赖的影响;预防性的经济手段缺乏,末端罚款所占的比重最大。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成效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成效

中国环境发展得成绩及存在得问题班级:应本141姓名:刘梦学号:142601022我国环境保护得发展历程与成效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

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物就是在与环境得对立统一中存在得,而存在决定意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基本观点。

环境问题就是不合理得资源利用方式与经济增长模式得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得矛盾冲突,究其本质就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与消费模式问题。

人类认识与解决环境问题得探索历程从全球视野瞧,人类面对得环境问题特别就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得代价、宝贵得觉醒、奋起得飞跃”3个阶段。

第一阶段:沉痛得代价。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得能力大大增强。

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得发展与工业化得快速推进,人类得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得物质财富得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得代价.1952年12月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产生大量煤烟,引起大面积烟雾,发生严重烟雾事件,能见度突然变得极差,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得臭鸡蛋气味,居民普遍呼吸困难,短短几天就导致4000 多人死亡,此后两个月内又有8000 多人陆续丧生,震惊世界。

第二阶段:宝贵得觉醒.日趋严重得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

第三阶段:奋起得飞跃。

经历了沉痛得代价与宝贵得觉醒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得认识逐步深入,对发展不断进行深刻反思。

主要教训就是:发达国家曾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得老路,我国不能重蹈覆辙,必须努力避免,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

基本经验在于:一就是建立以高违法成本为理念得环境法律体系,环境责任终身追究,严格执法。

二就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发展中找出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三就是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强化环境经济政策激励,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

绩效考核制度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改善与监督

绩效考核制度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改善与监督

绩效考核制度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改善与监督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绩效考核制度逐渐成为监督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

绩效考核制度作为一种评估和激励机制,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改善和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绩效考核制度对农村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一、绩效考核制度对环保意识的培养绩效考核制度引导农村干部和农民注重环保工作,从而培养了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通过考核中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农村干部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农民也会积极参与到农村环保活动中,共同维护良好生态环境。

二、绩效考核制度对环保行为的规范绩效考核制度促使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通过绩效考核,村民的环保行为得到了规范和认可。

比如,农村居民不再随意倾倒垃圾,而是按时分类投放,将有害垃圾送往指定地点处理。

同时,农村干部也会要求农民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农业生产,不乱倾倒废弃物,不滥用化肥农药等,促进了环保行为的养成。

三、绩效考核制度对环保投入的鼓励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环保投入。

通过考核中奖励制度的设定,农民会更有动力投入到环保事业中。

他们会购买环保设备,修建污水处理设施,改善农村环境。

农村干部也会通过奖惩措施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使其真正从行动上支持和参与环保。

四、绩效考核制度对环保工作的协调推动绩效考核制度促进了农村环保工作的协调推动。

通过对环保的绩效考核,农村各级干部之间进行督促与竞争,强化农村环保工作的整体推进力度。

各级干部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协调推动环保工作的开展。

这样,不同地区和不同单位的环保工作可以形成合力,推动农村环保工作的全面提升。

五、绩效考核制度对环保成果的评估绩效考核制度评估了农村环保工作的成果,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通过绩效考核,农村环保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得到了评估。

对于环保成果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可以给予奖励和表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度变迁与绩效.内容摘要: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安排以政府主导的管制制度为主,管制制度安排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合理性。

但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制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继续运行,体制冲突不可避免,制度效率、效力大为减弱,由管制制度向经济激励制度变迁势在必行。

实施制度创新,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是我国今后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的核心。

关键词:环境保护制度,管制制度,激励制度,制度安排,绩效环境制度分为管制制度和经济激励制度。

理论与实践证明,管制制度向经济激励制度转化是实现环境目标的一个自然结果,在不同国家具体实践历程有所不同。

在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完善,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落实,未来环境保护制度的趋向必然是激励型的制度安排替代管制制度的主导地位。

目前 ,我国已经确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养护,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环保制度体系,这些战略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实施,使我国从总体上避免了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环境状况急剧恶化的局面,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环境保护的管制制度安排与绩效环境保护的管制制度又称命令——控制型制度,是我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环境制度安排,突出特点是以直接管制与行政命令为主,制度实施过程中政府扮演主角,在宏观政策的制定或微观环境的监督都由政府直接操作,社会力量和市场作用发挥的空间有限;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政府往往采取直接禁止、制定环境标准、限期改进、处以罚款、勒令停工、甚至制裁等行政管制措施,控制经济主体危害环境的行为。

目前,我国管制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放污染物许可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区域限期达标或限期关停企业的命令等,大部分已获得了正式的法律制度地位。

(一)我国环境保护管制制度安排的特点与问题政府主导的管制制度安排为主体。

在我国的环保制度中,环境制度建构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社会民众,政府行政干预和控制为主的管制制度安排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具有经济激励作用的环境制度安排则很有限,市场化程度较低,仅是法规制度和行政命令的补充。

政府行为贯穿于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与环节,微观经济主体则是环保制度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监督者,民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渠道较少。

消费者和企业缺乏自觉遵守制度的激励,一旦制度出现了漏洞或监管不力,环境保护上的机会主义便会出现。

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兼顾。

我国环保制度属于环境与经济发展兼顾型而非环境优先型,考虑环境保护目标需要的同时,更加关注环境制度对生产系统可能产生的负担,强调经济承受能力及技术可行性,相应治理措施的规范不够严格,对污染损害行为施加的压力不够,在环境制度中表现为环境对经济的妥协或让步。

当然,这一特点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直接相关,在人均收入较低的现实国情下,单提“环境优先”不现实,但当环境与经济发展难以兼顾的,有可能牺牲环境而保障经济增长,即客观上放弃部分环境质量和环境福利保障经济增长。

缺乏正向激励的制度安排。

环境毁坏只是—种表象,毁坏环境的行为主要源于经济利益,现行环保制度重规制而轻激励、重收费而轻防治、重惩罚而轻奖励的特点,致使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利益机制的缺失直接导致了环境资源的恶化。

低额度的收费标准和罚款,使企业交纳排污费等于购买了合法的排污权,不仅没有有效规制排污企业,反而激励了对环境的毁坏。

环境标准整齐划一。

现行环境规章、标准主要以大企业为参照制订,而我国是一个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遍布全国,却被要求执行一个配合的国家环保标准,虽然单个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不多,但总量很大,难以有效管制过于分散的中小企业。

环境标准全国统一,而忽视地区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企业治理成本的差异,从而导致效率不高和社会不公平。

典型的末端治理。

我国在理论上建立了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的治理原则,但实践中只能做到“末端控制”或是“末端控制下的预防”,环境制度安排大多是危害发生后再实施的治理,污染防治与生产、消费脱节,环境保护囿于被动应付,增加了环境执法和环境治理的成本。

同时,生产全过程控制及产品生命周期生态化管理,在发展战略选择中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中依然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

目标的宏伟性、抽象性与操作系统的模糊性。

我国的环保制度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与其说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法律,不如说是一个奋斗纲领。

由于目标过于宏伟及抽象,在实践中很难被有效执行。

(二)我国环境保护管制制度安排的绩效分析环境保护的管制制度安排优势。

管制制度采用行政命令直接控制经济主体的环境行为,制定具有法律强制性的标准,目标明确,具有立竿见影的环境效果。

管制制度在消除外部性方面具有较大的确定性、权威性、直接性、强制性和高效性的特点,曾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对有害物质的控制,在生态敏感地带的禁止开发活动,在污染源数量相对较少情况下的管理,行政手段更为有效和简单。

环境保护的管制制度安排缺乏效率。

管制制度设计的各污染源统一的排污标准,忽略了不同企业间的技术差异和污染控制成本的差异,使之无法在达标的同时实现污染控制成本的节省;政府为制定有效的环境标准、控制污染排放信息,需要耗费大量财力搜索企业排污的信息,大量的信息成本使管制失去了应有的效率,而企业缺乏治理动机,难以提供准确信息,影响了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刚性的标准难以对变化的环境和技术及时作出反应,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不利于促进企业技术革新;企业的经济目标与政府的环保目标并不一致,由于信息不对称,大量小而分散的污染源很难发现,企业可能夸大防治污染的成本而少报排污量,或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规避监管,由此导致环境污染治理的预期效果并不理想。

环境保护的激励制度安排与绩效我国的环境制度大多数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制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继续运行,体制冲突不可避免,制度效力大大减弱。

在经济体制转轨和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环境问题凸显,管制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管理对象行为的迅速变化,而同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先天同质性”的经济激励制度由于灵活弹性的实施方式可以较好地兼顾差异,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的实施, 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成为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成为当前环境经济学和环境管理部门研究和实践的新领域。

(一)环境保护经济激励制度安排的特点与问题经济激励制度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经济激励制度种类较多,以税收手段、收费制度和财政手段为主体,但缺乏配套措施,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不符合环保规定的项目不贷款”,由于没有配套措施,这项制度并没有得以实施。

我国也建立了差别税收政策,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差别税收政策种类较少、应用领域较窄;环境税收制度仍处于初创阶段( 理论研究阶段);生态环境补偿费、排污许可证交易、废物加收押金制度、环境资源核算、污染责任保障仍处于起步阶段。

排污权交易制度发放了排污许可证,从1991 年开始,排污权交易试点,并未进入到排污权交易阶段;国际上行之有效的押金——退款制度也未实施,这表明,我国环境保护的经济激励制度建设不平衡,市场机制的调节潜力难以充分发挥。

经济激励制度的负激励。

现行的经济激励制度应用面窄,缺乏深度,对污染主体的约束力不够,表现为收费项目不全,收费标准偏低,部分排污收费标准仅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成本的25%左右,某些项目的收费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导致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缴排污费、买排污权”的现象,难以发挥对企业环境保护的激励作用,无法真正实现促进排污单位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经济激励制度的作用发挥主要依赖于行政法规命令,而模拟市场作用方式的经济手段不多,这主要受传统惯性和路径依赖的影响;预防性的经济手段缺乏,末端罚款所占的占比最大。

据统计,在国家、省、市级的有关法规中,罚款的项目多达100 多项。

(二)环境保护经济激励制度安排的绩效间接管理的有效性。

经济激励制度以市场为基础,通过改变市场信号,把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从政府转交给环境责任者,同时把环保行为选择的决策权也交给他们,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利益,引导其改变行为,这适合于具有不同条件、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微观经济主体。

对政府来说,修改和调整一种收费总比调整一项法律或规章制度更加容易和快捷,不需要全面监控经济主体的微观活动,从而大大降低了政策执行成本;对污染者来说,可以根据有关的收费情况进行行为选择,使环境管理更加灵活而有效。

利益的有效协调。

经济激励制度实行“污染者付费原则”,可以有效地筹集环境保护所需要的资金,可投资于对环境有利的项目,还可以用于纠正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行为,对于环保资金短缺的国家来说,这一点尤其具有吸引力。

对微观经济主体而言,可以自主选择以最少的成本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使得经济主体有动力改变危害环境的行为。

经济激励制度的有限性。

经济激励制度的制定受到政策可接受性、相关政策的制约、管理的可行性、公平性的考虑、对市场竞争力的担心、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具体的实施,要求具备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相应的法律保障、配套的规章和机构、相应的数据和信息等条件。

由于现阶段我国实施条件的不完善使得环境保护经济激励制度安排的绩效大打折扣。

研究表明,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最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单纯的市场与政府二元化取向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与治理发展的需要,任何单一的制度设计无法适应环境这一公益物品的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多样需求。

因此,实施制度创新,建立复合多样的环境保护激励制度来解决环境问题,势在必行,但在现阶段,现有的环境制度尚不适应市场经济下有效地保护环境资源的要求。

环境保护制度的近期发展趋势是加强对激励制度的运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应是我国今后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的核心理念,通过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有机结合,以经济诱导与惩罚约束经济主体实施环境保护行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和民众参与制度,有效的制订和实施与之相配套的宏观政策、法规和制度,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多方努力,会使环境保护制度真正发挥效力。

参考文献:1.夏光.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正常机制[N].中国环境报,19942.陈杰.论环境保护的制度激励[J].中国环保产业,2004,(2)知识改变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