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质点运动的基本规律 学案(全国通用)
2018版高考物理二轮()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倒计时第8天 质点运动的基本规律 Word版含解析
倒计时第8天 质点运动的基本规律A .主干回顾B .精要检索 一、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重要公式 (1)速度公式:v =v 0+at . (2)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3)位移、加速度、速度的关系:v 2-v 20=2ax .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重要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v =v0+v2.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Δx =aT 2. (3)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公式:v t 2=v =v0+v2. 3.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1)用“Δx =aT 2”判断该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2)用公式v n =xn +xn +12T求打点计时器打n 点时纸带的速度. (3)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即a=x4+x5+x6-x1-x2-x39T2.4.自由落体运动(1)条件:①只受重力作用;②初速度为零.(2)速度公式v=gt;位移公式x=12gt2.二、曲线运动1.平抛运动(1)特点:初速度沿水平方向,只受竖直方向的重力作用,其轨迹为抛物线.平抛运动是匀变速(加速度是g)曲线运动.(2)位移关系:水平位移x=v0t竖直位移y=12 gt2合位移的大小s=x2+y2,合位移的方向tan α=y x .(3)速度关系:水平速度v x=v0,竖直速度v y=gt.合速度的大小v=v2x+v2y,合速度的方向tan β=vy vx.(4)重要推论:速度偏角与位移偏角的关系为tan β=2tan α.平抛运动到任一位置A,过A点作其速度方向的反向延长线交Ox轴于C点,有OC=x2(如图1所示).图12.匀速圆周运动(1)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①v 、ω、T 、f 及半径的关系:T =1f ,ω=2πT =2πf ,v =2πT r =2πfr =ωr .②向心加速度大小:a =v2r =ω2r =4π2f 2r =4π2T2r . ③向心力大小:F =ma =m v2r =m ω2r =m 4π2T2r =4π2mf 2r .(2)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条件①轻绳拉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或小球在竖直圆轨道内侧做圆周运动)时的临界点是在竖直圆轨道的最高点有F +mg =mv2r成立;由于轻绳中拉力F ≥0,要使小球能够经过竖直圆轨道的最高点,则到达最高点时速度必须满足v ≥gr .②由于经杆(或环形圆管)既可提供拉力,又可提供支持力,轻杆拉小球(或环形圆管内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或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双轨道之间做圆周运动)的条件为到达最高点时速度v ≥0. 三、天体的运动 1.人造地球卫星(1)轨道特征:轨道平面必过地心.(2)动力学特征: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有G Mm r2=m v2r=m ⎝ ⎛⎭⎪⎫2πT 2r .(3)运动学特征:轨道半径越大,周期越长,但运行速度越小. (4)宇宙速度: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速度——第一宇宙速度v 1=gR =7.9km/s .物体脱离地球引力,不再绕地球运行所需的最小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物体脱离太阳的引力所需的最小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2.地球卫星的最大运行速度和最小周期 由G Mm r2=mv2r=m⎝ ⎛⎭⎪⎫2πT 2r ,得到卫星绕地球的运行速度v =GM r=gR2r ,周期T =2πrv =2πr3GM=2πr3gR2. 当卫星绕地球表面运行时,轨道半径r 等于地球半径R ,运行速度最大,周期最小.3.地球同步卫星的四定(1)运行周期一定,周期为24 h.(2)距地面高度一定,大约为3.6×104 km.(3)轨道平面一定,轨道平面与赤道面重合.(4)环绕方向及速度一定,环绕方向为自西向东运动,速度大小约为3.1 km/s.C.考前热身1.(多选)某遥控小车在平直路面上运动的v-t图线如图2所示.则关于小车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A.0~5 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3 m B.小车开始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2~3s内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2C.3~5 s内小车的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2D.0~5 s内小车运动的位移为11 m BC [由图知,小车开始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到2 s时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3 s时速度达到4 m/s,然后突然以4 m/s的速度返回,沿反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B、C正确;路程s=2×2 m+2+42×1 m+12×4×2 m=11 m,位移x=2×2 m×+2+42×1 m-12×4×2 m=3 m,A、D错误.]2.(多选)如图3所示,斜面倾角为θ,从斜面的P点分别以v0和2v0的速度水平抛出A、B两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若两小球均落在斜面上且不发生反弹,则( )【:17214220】A .A 、B 两小球的水平位移之比为1∶4 B .A 、B 两小球飞行的时间之比为1∶2C .A 、B 两小球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2D .A 、B 两小球落到斜面上的速度大小之比为1∶4AB [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x 1=v 0t 1,y 1=12gt 21,tan θ=y1x1;x 2=2v 0t 2,y 2=12gt 2,tan θ=y2x2,联立解得A 、B 两小球飞行的时间之比为t 1∶t 2=1∶2,A 、B两小球的水平位移之比为x 1∶x 2=1∶4,选项A 、B 正确;A 、B 两小球下落的高度之比为y 1∶y 2=1∶4,选项C 错误;A 、B 两小球落到斜面上时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1=错误!,v 2=错误!=2错误!,即A 、B 两小球落到斜面上的速度大小之比为1∶2,选项D 错误.]3.(多选)已知地球半径为R ,质量为M ,自转角速度为ω,引力常量为G ,地球同步卫星距地面高度为h ,则( )A .地球表面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ωRB .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为ωhC .地球近地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GMR D .地球近地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大于2πωAC [地球表面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v =ωR ,选项A 正确;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v ′=ω(R +h ),选项B 错误;由G Mm R2=m v21R 得选项C 正确;只有轨道高于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卫星周期才大于地球同步卫星的周期,选项D 错误.]4.如图4所示,设行星绕太阳的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金星自身的半径是火星的n 倍,质量为火星的k 倍,不考虑行星自转的影响,则( )【:17214221】A .金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火星的kn倍B .金星的“第一宇宙速度”是火星的k n倍C .金星绕太阳运动的加速度比火星小D .金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比火星大B [根据mg =G Mm R2得g =GM R2,可知金星与火星表面重力加速度之比 g 金g 火=kn2,故A 错误;根据v =GM R 可知,金星与火星第一宇宙速度之比v 金v 火=kn,故B 正确;根据a =GMr2可知,距离太阳越远,加速度越小,金星距离太阳近,则金星绕太阳运动的加速度比火星大,故C 错误;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r3T2=k ,可知距离太阳越远,周期越长,金星距离太阳近,所以金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比火星短,故D 错误.]5.(多选)如图5所示,两个可视为质点的、相同的木块A 和B 放在水平转盘上,且木块A、B 与转盘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两者用长为L 的细绳连接,木块与转盘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均为各自重力的k 倍,A 放在距离转轴L 处,整个装置能绕通过转盘中心的竖直转轴O 1O 2转动.开始时,绳恰好伸直但无弹力.现让该装置从静止开始转动,使角速度缓慢增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17214222】图5A .当ω>2kg3L时,A 、B 相对于转盘会滑动B .当ω>kg2L时,绳子一定有弹力C.ω在kg2L<ω<2kg3L范围内增大时,B所受的摩擦力变大D.ω在0<ω<2kg3L范围内增大时,A所受的摩擦力一直变大ABD [当木块A、B所受的静摩擦力均达到最大值时,A、B相对转盘将会滑动,kmg+kmg=mω2L+mω2·2L,解得ω=2kg3L,选项A正确;当B所受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后,绳子开始有弹力,即kmg=mω2·2L,解得ω=kg 2L ,选项B正确;当kg2L<ω<2kg3L时,随角速度的增大,绳子拉力不断增大,B所受的静摩擦力一直保持最大静摩擦力不变,选项C错误;0<ω≤kg2L时,A所受的摩擦力提供向心力,即F f=mω2L,静摩擦力随角速度增大而增大,当kg2L<ω<2kg3L时,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F fA+kmg=mω2L+mω2·2L,可知A所受的静摩擦力随角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选项D正确.] 6.如图6所示,用长为l的轻质细线将质量为m的小球悬挂于O点,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大小为7mg.小球在外力作用下静止于A处,此时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撤去外力,让小球由静止释放,摆到最低点B时,细线被O点正下方的光滑小钉子挡住,钉子离O点的距离满足一定条件时,小球能继续运动且细线不松弛.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图6(1)小球静止于A处时所受最小外力;(2)小球运动过程中离A处位移的范围;(3)钉子离O点距离应该满足的条件.【:17214223】【解析】(1)当外力与绳垂直斜向上时,外力最小,由共点力平衡可得,F=mg sin 60°=32mg .(2)钉子和O 点重合时,当小球运动到左侧最高点时,位移最大,根据机械能守恒条件可知,小球运动到左侧最高点和初始位置等高,根据几何关系知,小球运动过程中的最大位移x m =2×l ×32=3l ,所以0≤x ≤3l .(3)①当钉子与A 点等高时,小球运动到最高点的速度为零,h 1=l2.②小球运动到最低点绳子恰好不断裂,设此时小球运动半径为r 1,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7mg -mg =mv21r1,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gl (1-cos 60°)=12m v 21,解得r 1=16l ,钉子距离O 点的距离l 1=l -16l =56l .③小球绕过钉子又能运动到圆周的最高点,设此时小球运动的半径为r 2,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mg l 2-mg ·2r 2=12m v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m v22r2,代入数据解得r 2=l 5,钉子距离O 点的距离l 2=l -l 5=45l ,所以钉子离O 点的距离h 满足的条件为h <l 2或45l ≤h ≤5l6.【答案】 (1)32mg (2)0≤x ≤3l (3)h <l 2或45l ≤h ≤5l6。
2018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曲线运动 学案(全国通用)
第一部分名师综述曲线运动是高考的热点内容,有时为选择题,有时以计算题形式出现,重点考查的内容有:平抛运动的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圆周运动的角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受力与运动的关系,同时,还可以与带电粒子的电磁场的运动等知识进行综合考查;重点考查的方法有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应掌握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处理方法。
第二部分精选试题一、选择题1.如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在斜面底端A点正上方高度为6 m处的O点,以1 m/s的速度水平抛出一个小球,飞行一段时间后撞在斜面上,这段飞行所用的时间为()()A. 0.1 sB. 1 sC. 1.2 sD. 2 s【答案】 A因为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如图所示,由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可知,AQ=PQ所以在竖直方向上有,OQ+AQ=6m所以V0t+gt2=6代入数据,解得t=1s故选B.2.如图所示,一根长为L的细杆的一端固定一质量为m的小球,整个系统绕杆的另一端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且小球恰能过最高点。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细杆的质量不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小球过最低点时受到杆的拉力大小为5mgD.小球过最高点时受到杆的支持力为零【答案】 C3.小明撑一雨伞站在水平地面上,伞面边缘点所围圆形的半径为R,现将雨伞绕竖直伞杆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伞边缘上的水滴落到地面,落点形成一半径为r的圆形,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根据以上数据可推知伞边缘距地面的高度为()A.2222()2g r RRω-B.2222()2g r Rrω-C.222()2g r RRω-D.2222grRω【答案】 A点评:本题就是对平抛运动规律的考查,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在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求解. . .4.如图所示,两物块A、B套在水平粗糙的CD杆上,并用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整个装置能绕过CD中点的轴OO'转动,已知两物块质量相等,杆CD对物块A、B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相等,开始时绳子处于自然长度(绳子恰好伸直但无弹力),物块A到OO'轴的距离为物块B到OO'轴距离的两倍,现让该装置从静止开始转动,使转速逐渐增大,从绳子处于自然长度到两物块A、B即将滑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B受到的静摩擦力一直增大B. B受到的静摩擦力是先增大后减小C. A受到的静摩擦力是先增大后减小D. A受到的合外力一直在增大【答案】 D5.一水平放置的圆盘,可以绕中心O点旋转,盘上放一个质量为m的铁块(可视为质点),轻质弹簧一端连接铁块,另一端系于O点,铁块与圆盘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如图所示.铁块随圆盘一起匀速转动,铁块距中心O点的距离为r,这时弹簧的拉力大小为F,g取10 m/s2,已知铁块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圆盘的角速度可能是.()A .B .C.<ωD.【答案】 D【解析】当铁块匀速转动时,水平方向上铁块受弹簧拉力和静摩擦力的作用,转速较小时,静摩擦力背向圆心,则F -F f =m ω2r ,因最大静摩擦力F fm =μmg ,得,选项B 错误;转速较大时,静摩擦力指向圆心,则F +F f =m ω2r ,因最大静摩擦力F fm =μmg ,解得ω≤.综合以上情况可知,角速度ω的取值范围为.6.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 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 ,以恒定速率v 0顺时针运行。
2018年高考物理全国用二轮复习学案:考前第7天
考前第7天曲线运动与航天动量与能量考点提炼1.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2.天体的运动3.动量与能量临考必做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建成后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包括5颗同步卫星和30颗一般轨道卫星。
对于其中的5颗同步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运行的线速度一定不小于7.9 km/sB.地球对它们的吸引力一定相同C.一定位于赤道上空同一轨道上D.它们运行的加速度一定相同解析同步卫星运行的线速度一定小于7.9 km/s,选项A错误;由于5颗同步卫星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所以地球对它们的吸引力不一定相同,选项B错误;5颗同步卫星一定位于赤道上空同一轨道上,它们运行的加速度大小一定相等,方向不相同,选项C正确,D错误。
答案 C2.如图1所示,光滑水平面上,P物体以初速度v与一个连着轻弹簧的静止的Q物体碰撞。
从P 物体与弹簧接触到弹簧被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A.P物体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大B.Q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C.P物体与Q物体(含弹簧)组成系统的总动量守恒D.P物体与Q物体(含弹簧)组成系统的总动能守恒解析从P物体与弹簧接触到弹簧被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弹簧对P物体的作用力始终向左,则P物体的速度始终减小,同理Q物体的速度始终增大,A、B错误;从P物体与弹簧接触到弹簧被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P物体与Q物体(含弹簧)组成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故系统总动量守恒,C正确;在弹簧被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一直增大,由能量守恒知系统的总动能不守恒,D错误。
答案 C3.如图2所示,竖直面内有一个固定圆环,MN是它在竖直方向上的直径。
两根光滑滑轨MP、QN的端点都在圆周上,MP>QN。
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小滑块a、b分别从M、Q点无初速度释放,在它们各自沿MP、QN运动到圆周上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A.合力对两滑块的冲量大小相同B.重力对a滑块的冲量较大C.弹力对a滑块的冲量较小D.两滑块的动量变化大小相同解析这是“等时圆”,即两滑块同时到达滑轨底端。
2018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复习人教A版第1章 第1节 运动的描述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2018届第一轮运动的描述1.质点(1)用来代替物体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2)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就可以看做质点.(3)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2.参考系(1)参考系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但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都假定它是静止的.(2)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同一参考系.(3)选取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3.坐标系(1)建立目的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2)建立原则建立坐标系的原则是确定物体的位置方便简捷.(2015·浙江10月学考)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如图所示,七架战机保持“固定队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飞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某飞机为参考系,其他飞机是静止的B.以飞行员为参考系,广场上的观众是静止的C.以某飞行员为参考系,其他飞行员是运动的D.以广场上的观众为参考系,飞机是竖直向上运动的A[题干中的“固定队列”表明以某飞机为参考系,其他飞机是静止的,故A正确.以飞行员为参考系,广场上的观众是运动的,其他飞行员是静止的,故B、C错误.以广场上的观众为参考系,飞机是水平运动的,D错误.]1.(2017·宁波联考)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4年8月在南京举行,该届青奥会在“三大场馆区”的15个不同竞赛场馆进行了26个项目比赛,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精彩的青奥会.在评判下列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时,运动员可视为质点的是()A[马拉松比赛时,由于路程长,运动员的尺度可以忽略,可以将其视为质点,故选项A符合题意;跳水时,评委要关注运动员的动作,所以不能将运动员视为质点,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击剑时评委需要观察运动员的肢体动作,不能将其视为质点,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评委主要根据体操运动员的肢体动作进行评分,所以不能将其视为质点,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2.以下情景中,人或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是()A.研究一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的时间B.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发出的旋转球C.研究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出舱挥动国旗的动作D.用GPS确定打击海盗的“武汉”舰在大海中的位置D[长江大桥虽长,但火车长度与之相比不能忽略,不符合“物体的大小或形状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者对研究问题可以忽略时,物体就可以看做质点”的条件,选项A错误;既然是“旋转球”,就是要研究球的旋转的,如果把它看成质点,则掩盖了其旋转的特点,故不能把它看做质点,选项B错误;研究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出舱挥动国旗的动作时,突出的是看清“挥动国旗的动作”,不能把翟志刚看成质点,选项C错误;用GPS确定“武汉”舰在大海中的位置时,突出它的“位置”,可以把“武汉”舰看成质点(船的大小与大海相比,其大小可以忽略),故选项D正确.]3.飞机着地后还要在跑道上滑行一段距离,机舱内的乘客透过窗户看到树木向后运动,乘客选择的参考系是()A.停在机场的飞机B.候机大楼C.乘客乘坐的飞机D.飞机跑道C[乘客看到的树木向后运动是因为他与飞机相对树木向前滑行,他选的参照系显然是他乘坐的飞机,其余选项中的参照物均与树木相对静止.故选C.]4.图1-1-2是为了定量研究物体的位置变化作出的坐标轴(x轴),在画该坐标轴时规定原点在一长直公路上某广场的中心.公路为南北走向,规定向北为正方向.坐标轴上有两点A和B,A的位置坐标为x A=5 m,B的位置坐标为x B=-3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导学号:81370002】图1-1-2①A点位于广场中心南5 m处②A点位于广场中心北5 m处③B点位于广场中心南3 m处④B点位于广场中心北3 m处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D[在直线坐标系中,位置坐标的正负表示在坐标原点的哪一侧,数值代表位置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在此直线坐标系中,坐标原点的左侧代表广场中心的南方,右侧代表北方,故②③的描述是正确的.D对.]考点二| 时间和位移1.时刻和时间(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2.位移(1)定义:表示质点的位置变动,它是质点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2)与路程的区别: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2016·浙江4月学考)某同学绕操场一周跑了400 m,用时65 s.这两个物理量分别是()A.路程、时刻B.位移、时刻C.路程、时间D.位移、时间C[绕操场一周回到原位置,因此位移为零,400 m是路程,而65 s就是这一过程的时间间隔,所以C对.]1.下列关于矢量和标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取定正方向,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位移x甲=3 m,x乙=-5 m,则x甲>x乙B.甲、乙两运动物体的位移大小均为50 m,这两个物体的位移必定相同C.温度计读数有正有负,所以温度是矢量D.温度计读数的正负号表示温度高低,不表示方向,温度是标量D[直线运动中位移的正负号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故选项A错误;两个矢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时,它们才相同,故选项B错误;温度是标量,温度的正负号表示温度的高低,故选项C错误,D正确.]2.下列涉及研究位移的是() 【导学号:81370003】A.高速公路路牌标示“中山20公里”B.汽车行程计量表C.雨滴在3 s内下降10 mD.登山运动员攀登一座高为500 m的高山C[A、B指的是路程,D指的是高度差,与运动员的运动无关,只有C指的是位移,故选项C正确.]3.(2017·奉化市调研)如图1-1-3所示,三位旅行者从北京到上海,甲乘火车直达,乙乘飞机直达,丙先乘汽车到天津,再换乘轮船到上海,这三位旅行者中()图1-1-3A.甲的路程最小B.丙的位移最大C.三者位移相同D.三者路程相同C[三位旅行者从北京到上海,甲乘火车直达,乙乘飞机直达,丙先乘汽车到天津,再换乘轮船到上海,运动轨迹不一样,但首末位置一样,所以位移相同.甲的路程不一定比乙小.故C正确,A、B、D错误.]4.如图1-1-4所示的时间轴,下列关于时刻和时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导学号:81370004】图1-1-4A.t2表示时刻,称为第2 s末或第3 s初,也可以称为2 s内B.t2~t3表示时间,称为第3 s内C .t 0~t 2表示时间,称为最初2 s 内或第2 s 内D .t n -1~t n 表示时间,称为第(n -1)s 内B [此题首先要注意时刻和时间分别对应于时间轴上的一个点和一段线段,其次要特别注意:(1)第n s 末就是第(n +1) s 初;(2)n s 内不等于第n s 内,n s 内指的是从0~n s 末共n s 的时间,而第n s 内指的是从(n -1) s 末至n s 末共1 s 的时间.B 正确.]5.如图1-1-5所示,物体沿两个半径为R 的圆弧由A 到C ,则它的位移和路程分别为( )图1-1-5A.5π2R ,A 指向C ;10RB.5π2R ,A 指向C ;5π2RC.10R ,A 指向C ;5π2RD.10R ,C 指向A ;5π2R C [从A 到C 的直线距离l =(3R )2+R 2=10R ,所以位移为10R ,从A 指向C ;从A 到C 的路径长度为52πR ,所以路程为52πR .C 正确.]考点三| 速度1.速度(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状态量.(2)定义式:v =Δx Δt .(3)决定因素:v 的大小由v 0、a 、Δt 决定.(4)方向:与位移同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2.平均速度(1)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 =Δx Δt ,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2)平均速度反映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与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相对应.3.瞬时速度(1)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是矢量.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2)瞬时速度能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它是在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对应.(3)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它与平均速度的大小没有对应关系.(2015·浙江10月学考)小李乘坐高铁,当他所在的车厢刚要进隧道时,看到车厢内显示屏上的示数为216 km/h ,他立即观察手表秒针走动,经过20 s 车厢出了隧道,则该隧道的长度约为( ) 【导学号:81370005】图1-1-6A .600 mB .1 200 mC .2 160 mD .4 320 mB [显示屏显示该高铁的速度大小为60 m/s ,过隧道所用时间为20 s ,故该隧道的长度约为1 200 m ,选B.]1.汽车启动后,某时刻速度计示数如图1-1-7所示.由此可知此时汽车( )图1-1-7 A .行驶了70 hB .行驶了70 kmC .速率是70 m/sD .速率是70 km/hD [表盘读数为70,单位是km/h ,该读数随着时刻不断改变,是瞬时速率,故A 、B 、C 错误,D 正确.]2.教练员分析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全程录像带,测得运动员在第1 s 内的位移是8 m ,前7 s 跑了63 m ,跑到终点用了10 s ,则( )A .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10 m/sB .运动员在第1 s 末的瞬时速度是8 m/sC .运动员在百米终点的冲刺速度为10 m/sD .运动员在第7 s 内的平均速度是9 m/sA [正确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是关键,百米赛跑位移是100 m ,所花时间是10 s ,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10 m/s.根据已知信息只能求出第1 s 内的平均速度和前7 s 内的平均速度,不能求出第1 s 末的瞬时速度,也不能求出冲刺速度和第7 s 内的平均速度,由此可以判断B 、C 、D 三项说法是错误的,故选A 项.]3.一个朝着某方向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是v ,紧接着t 2内的平均速度是v 2,则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A .v B.23vC.43vD.56v D [分别求出两个时间段的位移,求其和,得出总位移,再除以总时间.故选D.]4.用如图1-1-8所示的计时装置可以近似测出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瞬时速度.已知固定在滑块上的遮光条的宽度为4.0 mm ,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为0.040 s ,则滑块经过光电门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 )图1-1-8A .0.10 m /sB .100 m/sC .4.0 m /sD .0.40 m/sA [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很短,所以可以把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当作滑块经过光电门位置时的瞬时速度,即v =d t =4.0×10-30.040 m /s =0.10 m/s ,A 正确.]考点四| 加速度1.速度变化量(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改变的物理量,是过程量.(2)定义式:Δv =v -v 0.(3)决定因素:Δv 由v 与v 0进行矢量运算得到,由Δv =a Δt 知Δv 由a 与Δt 决定.(4)方向:由Δv 或a 的方向决定.2.加速度(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状态量.(2)定义式:a =Δv Δt =v -v 0Δt .(3)决定因素:a 不是由v 、Δt 、Δv 来决定,而是由F m来决定. (4)方向:与Δv 的方向一致,由合外力的方向决定,而与v 0、v 的方向无关.3.判断物体加速或减速的方法(1)当a 与v 同向时,物体加速;(2)当a 与v 反向时,物体减速.(2015·浙江10月学考)如图1-1-9所示,一女同学穿着轮滑鞋以一定的速度俯身“滑入”静止汽车的车底,她用15 s 穿越了20辆汽车底部后“滑出”,位移为58 m .假设她的运动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从上述数据可以确定( )图1-1-9 A .她在车底运动时的加速度B .她在车底运动时的平均速度C .她刚“滑入”车底时的速度D .她刚“滑出”车底时的速度B [女同学以某一初速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是15 s ,位移是58 m ,初速度未知、加速度未知、末速度未知,唯一可以求的是平均速度,可由v =x t 求得,B 正确.]1.关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和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量越大,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大B .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能为零。
2018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2-5-3-2 质点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五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抓基础,建网络 回归课本补漏缺
三、编织知识网络,回放高考要点
(二)质点运动的基本规律
1 若质点处于平衡状态,则它的受力、加速度、速度有何特点?若只从速度方面看,速度为零是否说 明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自我校对:质点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合外力为零,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速度为零 或保持恒定不变,加速度为零。只从速度方面看,速度为零,而加速度不一定为零,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 状态。
2 在高中阶段我们学习的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哪些? 自我校对:(1)机车做匀加速启动或匀减速刹车运动。 (2)只受重力作用的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3)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由静止开始被加速或带电粒子沿着平行于电场方向射入电场中的运动。 (4)物体、质点或带电粒子所受的各种外力的合力恒定,且合力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平行的运动。
3 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刹车与竖直上抛运动都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它们处理起来有什么不同?竖直上抛 运动有哪些特殊性?
自我校对: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刹车是减速到零就停止的运动,此类问题往往存在时间陷阱,要先计算 从刹车到停止的时间;而竖直上抛运动是减速到零又能反向匀加速的运动,在不涉及路程时全程分析较简 单。
所有与竖直上抛类似的运动,即匀减速到零,又能以相同加速度反向加速的运动,都有以下共同特点: (1)对称性: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具有时间和速度等方面的对称性。 (2)可逆性:上升过程的匀减速运动可逆向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来研究。 (3)整体性:把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视为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
4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其位移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吗? 自我校对:不同,速度偏转角正切为位移偏转角正切的两倍,即 tanθ=2tanα。
教育最新2018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整合突破专题2力与直线运动教案
专题二 力与直线运动—————[知识结构互联]——————[核心要点回扣]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1)速度公式:v =v 0+at . (2)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3)位移速度关系式:v 2t -v 20=2ax .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1)x t 图象是一条抛物线,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2)v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3.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即惯性,揭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5.牛顿第二定律的五个特性:因果性、矢量性、瞬时性、同一性、独立性.考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对应学生用书第6页)■品真题·感悟高考……………………………………………………………· [考题统计] 五年3考:2017年Ⅱ卷T 24 2016年Ⅲ卷T 16 2014年Ⅰ卷T 24[考情分析]1.高考注重考查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基本公式、推论的灵活应用,计算题常涉及追及相遇类为背景的实际问题.2.熟练掌握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及推论,实际问题中做好过程分析及运动中的规律的选取是解题的关键.3.实际问题中要理清运动过程,把握准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4.解决追及相遇问题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如“刚好”“最多”“至少”等). 1.(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及推论的应用)(2016·Ⅲ卷T16)一质点做速度逐渐增大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间隔t 内位移为s ,动能变为原来的9倍.该质点的加速度为( ) A.s t 2 B.3s 2t 2 C.4st2D.8st 2A [质点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v =s t,设时间t 内的初、末速度分别为v 1和v 2,则v =v 1+v 22,故v 1+v 22=s t .由题意知:12mv 22=9×12mv 21,则v 2=3v 1,进而得出2v 1=s t.质点的加速度a =v 2-v 1t =2v 1t =st2.故选项A 正确.](2014·Ⅰ卷T 24)公路上行驶的两汽车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当前车突然停止时,后车司机可以采取刹车措施,使汽车在安全距离内停下而不会与前车相碰.通常情况下,人的反应时间和汽车系统的反应时间之和为 1 s .当汽车在晴天干燥沥青路面上以108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安全距离为120 m .设雨天时汽车轮胎与沥青路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晴天时的25.若要求安全距离仍为120 m ,求汽车在雨天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解析】 本题是追及相遇问题,这类题目要抓住临界条件v A =v B ,从这一条件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设路面干燥时,汽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0,安全距离为x ,反应时间为t 0,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 μ0mg =ma 0① x =v 0t 0+v 202a 0②式中,m 和v 0分别为汽车的质量和刹车前的速度.设在雨天行驶时,汽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依题意有μ=25μ③设在雨天行驶时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为v ,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 μmg =ma④ x =vt 0+v 22a⑤联立①②③④⑤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v =20 m/s(72 km/h).⑥【答案】 20 m/s2.(追及相遇问题)(2017·Ⅱ卷T 24)为提高冰球运动员的加速能力,教练员在冰面上与起跑线相距s 0和s 1(s 1<s 0)处分别放置一个挡板和一面小旗,如图21所示.训练时,让运动员和冰球都位于起跑线上,教练员将冰球以速度v 0击出,使冰球在冰面上沿垂直于起跑线的方向滑向挡板;冰球被击出的同时,运动员垂直于起跑线从静止出发滑向小旗.训练要求当冰球到达挡板时,运动员至少到达小旗处.假定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做匀加速运动,冰球到达挡板时的速度为v 1.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求: (1)冰球与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满足训练要求的运动员的最小加速度.图21[题眼点拨] ①“冰球以速度v 0击出”“到达挡板的速度为v 1”说明冰球的初速度为v 0,匀减速滑动距离s 0,末速度为v 1;②“至少到达小旗处”“最小加速度”说明冰球到达挡板时,运动员恰好到达小旗处,对应运动员的加速度最小,此过程中,冰球和运动员运动时间相等.【解析】 (1)设冰球质量为m ,冰球与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题意可知v 21-v 20=-2a 1s 0① 又μmg =ma 1②可解得:μ=v 20-v 212gs 0.(2)冰球到达挡板时,满足训练要求的运动员中,刚好到达小旗处的运动员的加速度最小.设这种情况下,冰球和运动员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和a 2,所用的时间为t . 由运动学公式得v 20-v 21=2a 1s 0③ v 0-v 1=a 1t ④ s 1=12a 2t 2⑤联立③④⑤式得a 2=s 1 v 1+v 0 22s 2. ⑥【答案】 (1)v 20-v 212gs 0 (2)s 1 v 1+v 0 22s 2在第2题中,若要求运动员到达小旗处的速度为零,(设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加速度大小恒定),则运动员训练时的加速度大小为多少?【解析】 由第2题解析可知,v 20-v 21=2a 1s 0v 0-v 1=a 1ts 1=12a 2⎝ ⎛⎭⎪⎫t 22×2可解得:a 2=s 1 v 0+v 1 2s 20.【答案】 s 1 v 0+v 1 2s 20■熟技巧·类题通法………………………………………………………………… 1.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四种常用方法2.追及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技巧和易错防范(1)解题思路:(2)解题技巧:①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 ②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3)易错防范:①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要注意追上该物体之前它是否已停止运动. ②注意最后对解的讨论分析.■对考向·高效速练…………………………………………………………………..· 考向1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1.(2016·潍坊一模)如图22所示,一长为200 m 的列车沿平直的轨道以80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当车头行驶到进站口O 点时,列车接到停车指令,立即匀减速停车,因OA 段铁轨不能停车,整个列车只能停在AB 段内,已知OA =1 200 m ,OB =2 000 m ,求: (1)列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的取值范围; (2)列车减速运动的最长时间.【导学号:19624014】图22【解析】 (1)若列车车尾恰好停在A 点右侧,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1,距离为x 1,则0-v 20=-2a 1x 1① x 1=1 200 m +200 m =1400 m② 解得:a 1=167m/s2③若列车车头恰好停在B 点,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2,距离为x OB =2 000 m ,则 0-v 20=-2a 2x OB ④ 解得:a 2=85m/s2⑤故加速度大小a 的取值范围为85 m/s 2≤a ≤167 m/s 2.⑥(2)当列车车头恰好停在B 点时,减速运动时的时间最长, 则0=v 0-a 2t ⑦ 解得:t =50 s .⑧【答案】 (1)85 m/s 2≤a ≤167m/s 2(2)50 s(2016·湖南怀化模拟)近几年长假期间,国家取消了7座及其以下小型客车的收费公路过路费,给自驾族带来了很大的实惠,但车辆的增多也给交通道路的畅通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国家规定免费车辆在通过收费站时在专用车道上可以不停车拿卡或交卡而直接减速通过.假设收费站的前、后都是平直大道,长假期间过站的车速要求不超过v t =21.6 km/h ,汽车未减速的车速均为v 0=108 km/h ,制动时小汽车的加速度的大小为a 1=4 m/s 2.试问:(1)长假期间,驾驶员应在距收费站至少多远处开始制动?(2)假设车过站后驾驶员立即使车以a 2=6 m/s 2的加速度加速至原来的速度,则从减速开始到最终恢复到原来速度的过程中,汽车运动的时间至少是多少? (3)在(1)(2)问题中,车因减速和加速过站而耽误的时间至少为多少?【解析】 设汽车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v t =21.6 km/h =6 m/s ,v 0=108 km/h =30 m/s ,a 1=-4 m/s 2(1)汽车进入收费站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距离收费站x 1处开始制动,则v 2t -v 20=2a 1x 1代入数据解得x 1=108 m.(2)汽车通过收费站经历匀减速和匀加速两个阶段,前后两段位移分别为x 1和x 2,时间为t 1和t 2,则减速阶段v t =v 0+a 1t 1t 1=v t -v 0a 1=6 s加速阶段v 0′=v t =6 m/s ,v t ′=v 0=30 m/s 则v 0=v t +a 2t 2t 2=v 0-v ta 2=4 s加速和减速阶段的总时间t =t 1+t 2=10 s.(3)在加速阶段v 20-v 2t =2a 2x 2 代入数据解得x 2=72 m 则总位移x =x 1+x 2=180 m 若不减速所需要时间t ′=x v 0=6 s车因减速和加速过站而耽误的时间Δt =t -t ′=4 s. 【答案】 (1)108 m (2)10 s (3)4 s 考向2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2.如图23所示,物体自O 点由静止出发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径A 、B 、C 三点,其中A 、B 之间的距离L 1=2 m ,B 、C 之间的距离L 2=3 m .若物体通过L 1、L 2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A 之间的距离L 等于( )图23A.34 m B.43 m C.98m D.89m C [由题知“物体通过L 1、L 2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设为T )”,则v B =L 1+L 22T =52T,加速度a =L 2-L 1T 2=1T 2,在A 点速度v A =v B -aT =32T ,于是L =v 2A 2a =12a ·94T 2,L +2=v 2B2a=12a ·254T 2,两式相比,解得L =98 m .] 考向3 追及相遇问题3.(2016·山东潍坊一中模拟)如图24所示,甲从A 地由静止匀加速跑向B 地,当甲前进距离为x 1时,乙从距A 地x 2处的C 点由静止出发,加速度与甲相同,最后二人同时到达B 地,则A 、B 两地距离为( )【导学号:19624015】图24A .x 1+x 2 B. x 1+x 2 24x 1C.x 214 x 1+x 2D. x 1+x 2 2 x 1-x 2 x 1B [设甲前进距离为x 1时,速度为v ,甲和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a ,乙从C 点到达B 地所用时间为t ,则有:vt +12at 2-12at 2=x 2-x 1,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得,v 2=2ax 1,解得t =x 2-x 12ax 1,则A 、B 的距离x =x 2+12at 2= x 1+x 224x 1,故B 正确.](2017·辽宁省盘锦模拟)2016年世界中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落下帷幕,代表中国参赛的河南男队和河北女队取得了优异成绩.五人制足球的赛场长40 m ,宽20 m ,如图所示.在比赛中,攻方队员在中线附近突破防守队员,将足球沿边路向前踢出,足球的运动可视为在地面上做初速度为v 1=6 m/s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 1=1 m/s 2.该队员将足球踢出后,立即由静止启动追赶足球,他的运动可看作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最大加速度为a 2=1 m/s 2,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v 2=4 m/s.该队员至少经过多长时间能追上足球?【解析】 设足球从开始做匀减速运动到停下来的位移为x 1,则有:x 1=v 212a 1带入数据解得x 1=362×1m =18 m 足球匀减速运动时间为:t 1=v 1a 1=6 s前锋队员以最大加速度追赶的加速时间为:t 2=v 2a 2=4 s在此过程中的位移为:x 2=v 222a 2=8 m之后攻方队员做匀速直线运动,到足球停止运动时,其位移为x 3=v 2(t 1-t 2)=8 m 由于x 2+x 3<x 1,故足球停止运动时,攻方队员没有追上足球,然后攻方队员继续以最大速度匀速运动追赶足球,由匀速运动公式得:x 1-(x 2+x 3)=v 2t 3 代入数据解得t 3=0.5 s攻方队员追上足球的时间为:t =t 1+t 3=6.5 s. 【答案】 6.5 s考点2 运动图象问题 (对应学生用书第8页)■品真题·感悟高考……………………………………………………………· [考题统计] 五年6考:2016年Ⅰ卷T 21 2015年Ⅰ卷T 20 2014年Ⅱ卷T 14、T 24 2013年Ⅰ卷T 19、T 21 [考情分析]1.以选择题型为主,重在考查v t 图象的意义及图象信息的提取能力.2.v t 图象斜率及其变化与牛顿第二定律相结合分析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是常见的命题方向. 3.明确图象交点、斜率、截距的意义,并将图象信息与物体的运动过程相结合是解题的关键.4.v t 图象、x t 图象均反映物体直线运动的规律. 5.在v t 图象中易误将交点当成相遇.3.(图象信息的应用)(多选)(2016·Ⅰ卷T 21)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 t 图象如图25所示.已知两车在t =3 s 时并排行驶,则( )【导学号:19624016】图25A .在t =1 s 时,甲车在乙车后B .在t =0时,甲车在乙车前7.5 mC .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 =2 sD .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BD [由题图知,甲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a 甲=10 m/s 2.乙车做初速度v 0=10 m/s 、加速度a 乙=5 m/s 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3 s 内甲、乙车的位移分别为:x 甲=12a 甲t 23=45 m x 乙=v 0t 3+12a 乙t 23=52.5 m由于t =3 s 时两车并排行驶,说明t =0时甲车在乙车前,Δx =x 乙-x 甲=7.5 m ,选项B 正确;t =1 s 时,甲车的位移为5 m ,乙车的位移为12.5 m ,由于甲车的初始位置超前乙车7.5 m ,则t =1 s 时两车并排行驶,选项A 、C 错误;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52.5m -12.5 m =40 m ,选项D 正确.](2014·Ⅱ卷T 14)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在t =0到t =t 1的时间内,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在这段时间内( )A .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B .汽车乙的平均速度等于v 1+v 22C .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D .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A [根据v t 图象及其意义解题.根据v t 图象下方的面积表示位移,可以看出汽车甲的位移x 甲大于汽车乙的位移x 乙,选项C 错误;根据v =xt得,汽车甲的平均速度v甲大于汽车乙的平均速度v 乙,选项A 正确;汽车乙的位移x 乙小于初速度为v 2、末速度为v 1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 ,即汽车乙的平均速度小于v 1+v 22,选项B 错误;根据v t 图象的斜率反映了加速度的大小,因此汽车甲、乙的加速度大小都逐渐减小,选项D 错误.]4.(图象信息的应用)(多选) (2015·Ⅰ卷T 20)如图26(a),一物块在t =0时刻滑上一固定斜面,其运动的v t 图线如图(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及图中的v 0、v 1、t 1均为已知量,则可求出( )(a) (b)图26A .斜面的倾角B .物块的质量C .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D .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题眼点拨] ①利用图象信息求出相关量,如由斜率求出加速度,由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求出上滑高度;②将图线与方程结合起来:根据图线显示的匀变速过程,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列出上、下过程动力学方程,联立求解所求量……倾角、动摩擦因数.ACD [由题图(b)可以求出物块上升过程中的加速度为a 1=v 0t 1,下降过程中的加速度为a 2=v 1t 1.物块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f =ma 1,mg sin θ-f =ma 2,由以上各式可求得sin θ=v 0+v 12t 1g ,滑动摩擦力f =m v 0-v 12t 1,而f =μF N =μmg cos θ,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A 、C 正确.由v t 图象中横轴上方的面积可求出物块沿斜面上滑的最大距离,可以求出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选项D 正确.]在第4题中,若改为如下形式,如图27甲所示,直角三角形斜劈abc 固定在水平面上.t =0时,一物块(可视为质点)从底端a 以初速度v 0沿斜面ab 向上运动,到达顶端b 时速率恰好为零,之后沿斜面bc 下滑至底端c .若物块与斜面ab 、bc 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物块在两斜面上运动的速率v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 =10 m/s 2,则下列物理量中不能求出的是( )图27A.斜面ab的倾角θB.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C.物块的质量mD.斜面bc的长度LC[根据题图乙可求出物块在左右斜面上的加速度大小a1、a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μmg cos θ=ma1,mg cos θ-μmg sin θ=ma2,则可求出θ和μ,但m 无法求出,根据题图乙可求出0.6~1.6 s时间内物块的位移大小,即可求出L,故选项C正确.](2014·Ⅱ卷T24)2012年10月,奥地利极限运动员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乘气球升至约39 km的高空后跳下,经过4分20秒到达距地面约1.5 km高度处,打开降落伞并成功落地,打破了跳伞运动的多项世界纪录.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 m/s2.(1)若忽略空气阻力,求该运动员从静止开始下落至1.5 km高度处所需的时间及其在此处速度的大小;(2)实际上,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受到空气的阻力,高速运动时所受阻力的大小可近似表示为f=kv2,其中v为速率,k为阻力系数,其数值与物体的形状、横截面积及空气密度有关.已知该运动员在某段时间内高速下落的vt图象如图所示.若该运动员和所带装备的总质量m=100 kg,试估算该运动员在达到最大速度时所受阻力的阻力系数.(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题眼点拨] ①“忽略空气阻力”说明运动员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②“f=kv2”说明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③“达到最大速度”说明最大速度时,重力与阻力大小相等.【解析】(1)设该运动员从开始自由下落至1.5 km高度处的时间为t,下落距离为s,在1.5 km高度处的速度大小为v.根据运动学公式有v=gt ①s =12gt 2②根据题意有 s =3.9×104 m -1.5×103 m =3.75×104 m③联立①②③式得t =87 s④ v =8.7×102 m/s. ⑤(2)该运动员达到最大速度v max 时,加速度为零,根据平衡条件有mg =kv 2max⑥由所给的v t 图象可读出 v max ≈360 m/s⑦由⑥⑦式得 k =0.008 kg/m.⑧ 【答案】 (1)87 s 8.7×102 m/s (2)0.008 kg/m■释疑难·类题通法…………………………………………………………………·1.v t 图象提供的信息2.处理力学图象问题的思路(1)明确什么性质的图象,看纵横两轴表示的物理量.(2)分析图线的意义,提取图象的关键信息.(3)将物体的运动过程与图象对应起来.(4)较复杂的图象,可通过列解析式的方法进行判断.■对考向·高效速练…………………………………………………………………..· 考向1 图象的选取4.竖直向上抛出一物块,物块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大小与速度大小成正比,则物块从抛出到落回抛出点的过程中,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设竖直向下为正方向)( )A B C DC [物块在上升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a =mg +kv m,因此在上升过程中,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加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到最高点加速度大小等于g ,在下降的过程中加速度a =mg -kv m,随着速度增大,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加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加速度方向始终向下,因此C 正确.] 考向2 图象的转换5.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a t 图象如图28所示.下列v t 图象中,可能正确描述此物体运动的是( )【导学号:19624017】图28A BC DD [由图可知,在0~T 2时间内a =a 0>0,若v 0≥0,物体做匀加速运动;若v 0<0,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故B 、C 皆错误;由于在T ~2T 时间内a =-a 0,故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与0~T 2时间内相同,故A 错误,D 正确.] 考向3 图象信息的应用6.(2017·马鞍山市一模)两物块A 、B 并排放在水平地面上,且两物体接触面为竖直面,现用一水平推力F 作用在物体A 上,使A 、B 由静止开始一起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如图29甲所示,在A 、B 的速度达到6 m/s 时,撤去推力F .已知A 、B 质量分别为m A =1 kg 、m B =3 kg ,A 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3,B 与地面没有摩擦,B 物体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乙所示.取g =10 m/s 2,求:甲 乙图29(1)推力F 的大小;(2)A 物体刚停止运动时,物体A 、B 之间的距离.【解析】 (1)在水平推力F 作用下,物体A 、B 一起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 ,由B 物体的v t 图象得,a =Δv Δt =62m/s 2=3 m/s 2 对于AB 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μm A g =(m A +m B )a代入数据解得F =15 N.(2)设物体A 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 ,撤去推力F 后,A 、B 两物体分离,A 在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减速运动,B 做匀速运动对A 由-μm A g =m A a A ,解得a A =-μg =-3 m/s 2t =0-v 0a A =0-6-3s =2 s 物体A 通过的位移x A =v 02t =6 m 物体B 通过的位移x B =v 0t =6×2 m=12 m物体A 刚停止时A 、B 间的距离Δx =x B -x A =12 m -6 m =6 m.【答案】 (1)15 N (2)6 m1.(多选)(2017·梅河口市五中一模)如图甲所示,倾角为30°的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个小物块在沿斜面向上的恒定拉力F 作用下,从斜面底端A 点由静止开始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拉力F ,小物块能达到的最高位置为C 点,己知小物块的质量为0.3 kg ,小物块从A 到C 的v t 图象如图乙所示,g 取10 m/s 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 乙A .小物块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是减速时加速度的13B .小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33C .小物块到达C 点后将沿斜面下滑D .拉力F 的大小为4 NAC [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在有F 作用时小物块做加速运动,a 1=7.53 m/s 2=2.5 m/s 2,撤去拉力F 后做减速运动,故a 2=-7.51m/s 2=-7.5 m/s 2,所以|a 1|=13|a 2|,A 正确;撤去拉力后,在沿斜面方向上有-mg sin θ-μmg cos θ=ma 2,解得μ=36,B 错误;因为mg sin 30°>μmg cos 30°,故小物块到达C 点后将沿斜面下滑,C 正确;有拉力作用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 -mg sin 30°-μmg cos 30°=ma 1,解得F =3 N ,D 错误.]2.为研究运动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某研究小组的同学找来一个倾角可调、斜面比较长且表面平整的斜面体和一个滑块,并在滑块上固定一个高度可升降的风帆,如图甲所示.他们让带有风帆的滑块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下滑过程中帆面与滑块运动方向垂直.假设滑块和风帆总质量为m .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风帆受到的空气阻力与风帆的运动速率成正比,即F f =kv .(1)写出滑块下滑过程中加速度的表达式;(2)求出滑块下滑的最大速度,并指出有哪些措施可以减小最大速度;(3)若m =2 kg ,斜面倾角θ=30°,g 取10 m/s 2,滑块从静止下滑的速度图象如图乙所示,图中的斜线为t =0时v t 图线的切线,由此求出μ、k 的值.(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 (1)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μmg cos θ-kv =ma解得:a =g sin θ-μg cos θ-kv m.(2)当a =0时速度最大, v m =mg sin θ-μcos θ k减小最大速度的方法有:适当减小斜面倾角θ;风帆升起一些.(3)当v =0时,a =g sin θ-μg cos θ=3 m/s 2解得:μ=2315≈0.23,最大速度v m =2 m/s ,v m =mg sin θ-μcos θ k=2 m/s 解得:k =3.0 kg/s.【答案】 (1)g sin θ-μg cos θ-kv m(2)mg sin θ-μcos θ k适当减小斜面倾角θ(保证滑块能静止下滑);风帆升起一些(3)0.23 3.0 kg/s考点3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对应学生用书第9页)■品真题·感悟高考……………………………………………………………·[考题统计] 五年9考:2017年Ⅲ卷T 25 2016年Ⅰ卷T 18、Ⅱ卷T 192015年Ⅰ卷T 25,Ⅱ卷T 20、T 25 2014年Ⅰ卷T 172013年Ⅱ卷T 14、T 25[考情分析]1.本考点的考查重在物体的受力分析,整体法、隔离法在连接问题中的应用及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2.整体法、隔离法是动力学中连接体问题的常用方法,在不涉及相互作用力时,可用整体法,在涉及相互作用力时要用隔离法.3.对物体受力分析时易出现漏力、多力的现象.4.应用公式F =ma 时,要注意F 、m 、a 的一体性.5.(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多选)(2016·Ⅱ卷T 19)两实心小球甲和乙由同一种材料制成,甲球质量大于乙球质量.两球在空气中由静止下落,假设它们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与球的半径成正比,与球的速率无关.若它们下落相同的距离,则( )A .甲球用的时间比乙球长B .甲球末速度的大小大于乙球末速度的大小C .甲球加速度的大小小于乙球加速度的大小D .甲球克服阻力做的功大于乙球克服阻力做的功[题眼点拨] ①“同一种材料制成”说明相同的密度;②“阻力与球的半径成正比,与球的速率无关”说明下落过程中加速度不同,但两球都做匀加速运动.BD [设小球在下落过程中所受阻力F 阻=kR ,k 为常数,R 为小球半径,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mg -F 阻=ma ,由m =ρV =43ρπR 3知:43ρπR 3g -kR =43ρπR 3a ,即a =g -3k 4ρπ·1R 2,故知:R 越大,a 越大,即下落过程中a 甲>a 乙,选项C 错误;下落相同的距离,由h =12at 2知,a 越大,t 越小,选项A 错误;由2ah =v 2-v 20知,v 0=0,a 越大,v 越大,选项B 正确;由W 阻=-F 阻h 知,甲球克服阻力做的功更大一些,选项D 正确.]6.(连接体问题)(多选)(2015·Ⅱ卷T 20)在一东西向的水平直铁轨上,停放着一列已用挂钩连接好的车厢.当机车在东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a 的加速度向东行驶时,连接某两相邻车厢的挂钩P 和Q 间的拉力大小为F ;当机车在西边拉着车厢以大小为23a 的加速度向西行驶时,P 和Q 间的拉力大小仍为F .不计车厢与铁轨间的摩擦,每节车厢质量相同,则这列车厢的节数可能为( )【导学号:19624018】A .8B .10C .15D .18BC [设该列车厢与P 相连的部分为P 部分,与Q 相连的部分为Q 部分.设该列车厢有n 节,Q 部分为n 1节,每节车厢质量为m ,当加速度为a 时,对Q 有F =n 1ma ;当加速度为23a 时,对P 有F =(n -n 1)m 23a ,联立得2n =5n 1.当n 1=2,n 1=4,n 1=6时,n =5,n =10,n =15,由题中选项得该列车厢节数可能为10或15,选项B 、C 正确.]在第6题中,若车厢总数为10节,以大小为a 的加速度向东行驶,则第2节车厢受到的拉力与第10节车厢受到的拉力之比为( )A .9∶1B .1∶9C .10∶1D .1∶10A [设每节车厢的质量均为m ,第2节车厢所受拉力为F 1,第10节车厢所受拉力为F 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 1=9ma F 2=ma故F 1∶F 2=9∶1.]7.(动力学的临界极值问题)(2017·Ⅲ卷T 25)如图210,两个滑块A 和B 的质量分别为m A=1 kg 和m B =5 kg ,放在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的木板的两端,两者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5;木板的质量为m =4 kg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某时刻A 、B 两滑块开始相向滑动,初速度大小均为v 0=3 m/s.A 、B 相遇时,A 与木板恰好相对静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 =10 m/s 2.求:图210(1)B 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板的速度;(2)A 、B 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题眼点拨] ①A 与木板相对静止前A 、B 加速度不变;②B 与木板相对静止后以相同的加速度向右匀减速运动;③A 、B 相对地面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A 、B 开始运动时两者间的距离.【解析】 (1)滑块A 和B 在木板上滑动时,木板也在地面上滑动.设A 、B 和木板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f 1、f 2和f 3,A 和B 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A 和a B ,木板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为a 1,在物块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前有 f 1=μ1m A g① f 2=μ1m B g② f 3=μ2(m +m A +m B )g③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1=m A a A④ f 2=m B a B⑤ f 2-f 1-f 3=ma 1 ⑥设在t 1时刻,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其大小为v 1,由运动学公式有v 1=v 0-a B t 1⑦ v 1=a 1t 1 ⑧联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式,代入已知数据得v 1=1 m/s. ⑨(2)在t 1时间间隔内,B 相对于地面移动的距离为s B =v 0t 1-12a B t 21 ⑩设在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v 1后,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a 2,对于B 与木板组成的体系,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1+f 3=(m B +m )a 2⑪由①②④⑤式知,a A =a B ;再由⑦⑧式知,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时,A 的速度大小也为v 1,但运动方向与木板相反.由题意知,A 和B 相遇时,A 与木板的速度相同,设其大小为v 2,设A 的速度大小从v 1变到v 2所用的时间为t 2,则由运动学公式,对木板有v 2=v 1-a 2t 2⑫对A 有 v 2=-v 1+a A t 2 ⑬在t 2时间间隔内,B (以及木板)相对地面移动的距离为s 1=v 1t 2-12a 2t 22 ⑭在(t 1+t 2)时间间隔内,A 相对地面移动的距离为s A =v 0(t 1+t 2)-12a A (t 1+t 2)2 ⑮A 和B 相遇时,A 与木板的速度也恰好相同,因此A 和B 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为s 0=s A +s 1+s B⑯联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得 s 0=1.9 m(也可用如图所示的速度—时间图线求解)【答案】 (1)1 m/s (2)1.9 m(2015·Ⅰ卷T 25)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在木板右方有一墙壁,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4.5 m ,如图(a)所示.t =0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直至t =1 s 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已知碰撞后1 s 时间内小物块的v t 图线如图(b)所示.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大小g 取10 m/s 2.求:。
2018届二轮复习 高考物理秘诀 学案 (全国通用)
题型1直线运动问题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题型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题型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思维模板:(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题型4抛体运动问题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思维模板:(1)平抛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满足x=v0t,y=gt2/2,速度满足vx=v0,vy=gt;(2)斜抛运动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上抛(或下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列相应的运动方程求解题型5圆周运动问题题型概述:圆周运动问题按照受力情况可分为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按其运动性质可分为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多为匀速圆周运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一般为变速圆周运动.对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重在考查向心力的供求关系及临界问题,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则重在考查最高点的受力情况.思维模板:(1)对圆周运动,应先分析物体是否做匀速圆周运动,若是,则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向心力,由F合=mv2/r=mrω2列方程求解即可;若物体的运动不是匀速圆周运动,则应将物体所受的力进行正交分解,物体在指向圆心方向上的合力等于向心力.(2)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可以分为三个模型:①绳模型:只能对物体提供指向圆心的弹力,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态为重力等于向心力;②杆模型:可以提供指向圆心或背离圆心的力,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态是速度为零;③外轨模型:只能提供背离圆心方向的力,物体在最高点时,若v<(gR)1/2,沿轨道做圆周运动,若v≥(gR)1/2,离开轨道做抛体运动.题型6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问题题型概述:牛顿运动定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每年在高考中都会出现,牛顿运动定律可将力学与运动学结合起来,与直线运动的综合应用问题常见的模型有连接体、传送带等,一般为多过程问题,也可以考查临界问题、周期性问题等内容,综合性较强.天体运动类题目是牛顿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及圆周运动的综合性题目,近几年来考查频率极高.思维模板:以牛顿第二定律为桥梁,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可以根据力来分析运动情况,也可以根据运动情况来分析力.对于多过程问题一般应根据物体的受力一步一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直到求出结果或找出规律.对天体运动类问题,应紧抓两个公式:GMm/r2=mv2/r=mrω2=mr4π2/T2①。
教育最新2018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整合突破专题7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专题七 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知识结构互联]——————[核心要点回扣]——————1.动量定理(1)表达式:F ·Δt =Δp =p ′-p .(2)矢量性:动量变化量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相同,可以在某一方向上应用动量定理.2.动量、动能、动量的变化量的关系(1)动量的变化量:Δp =p ′-p .(2)动能和动量的关系:E k =p 22m. 3.动量守恒的条件(1)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2)系统合外力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上合外力为零.(3)系统合外力不为零,但系统内力远大于系统外力.4.爆炸与反冲现象中系统机械能会增加,但碰撞过程中系统机械能不会增加.考点1 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对应学生用书第33页)■品真题·感悟高考……………………………………………………………·[考题统计] 五年3考:2017年Ⅰ卷T 14、Ⅲ卷T 20 2016年Ⅰ卷T 35(2)[考情分析]1.结合生活、生产、科技实际情景考查动量、冲量的概念及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以选择题命题方式较多,难度一般.2.解答此类问题重在理解冲量和动量的矢量性,某一个力对物体的冲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过程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3.应用动量定理时,要注意分析物体的受力,若无特殊说明,物体的重力应当考虑.4.判断动量是否守恒时,要注意所选取的系统,注意区别系统内力与外力.1.(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2017·Ⅰ卷T 14)将质量为1.00 kg 的模型火箭点火升空,50 g燃烧的燃气以大小为600 m/s 的速度从火箭喷口在很短时间内喷出.在燃气喷出后的瞬间,火箭的动量大小为(喷出过程中重力和空气阻力可忽略)( )A .30 kg·m/sB .5.7×102k g·m/s C .6.0×102 kg·m/s D .6.3×102 kg·m/s A [由于喷气时间短,且不计重力和空气阻力,则火箭和燃气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燃气的动量p 1=mv =0.05×600 kg·m/s=30 kg·m/s,则火箭的动量p 2=p 1=30 kg·m/s,选项A 正确.]2.(动量定理的应用)(多选)(2017·Ⅲ卷T 20)一质量为2 kg 的物块在合外力F 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F 随时间t 变化的图线如图71所示,则( )图71A .t =1 s 时物块的速率为1 m/sB .t =2 s 时物块的动量大小为4 kg·m/sC .t =3 s 时物块的动量大小为5 kg·m/sD .t =4 s 时物块的速度为零[题眼点拨] ①“合外力F 的作用下”说明力F 的冲量等于物块动量的增量;②“从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说明物块的初动量为零.AB [由动量定理可得:Ft =mv ,故物块在t =1 s 时的速度v 1=Ft 1m =2×12m/s =1 m/s ,A 正确;物块在t =2 s 时的动量p 2=Ft 2=2×2 kg·m/s=4 kg·m/s ,在t =3 s 时的动量大小p 3=(2×2-1×1)kg·m/s=3 kg·m/s,故B 正确,C 错误;在t =4 s 时,I 合=(2×2-1×2)N·s=2 N·s,由I 合=mv 4可得t =4 s 时,物块的速度v 4=1 m/s ,D 错误.]在第2题中,若物块放在水平桌面上,F 为物块受到的水平拉力,物块与地面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1 N ,则物块在t 1=1 s 时和t 4=4 s 时的速度分别为( )A .0.5 m/s 0B .0 0.5 m/sC .0.5 m/s -0.5 m/sD .-0.5 m/s 0.5 m/sA [由动量定理可得:(F -f )t 1=mv 1,可得t 1=1 s 时物块速度v 1=0.5 m/s ,在t=3 s 时,I 合=(2×2-1×1-1×3) N·s=0,故此时物块速度为零,之后因F =f ,物块静止不动,因此t 4=4 s 时,物块速度为零.]3.(动量定理的应用)(2016·Ⅰ卷T 35(2))某游乐园入口旁有一喷泉,喷出的水柱将一质量为M 的卡通玩具稳定地悬停在空中.为计算方便起见,假设水柱从横截面积为S 的喷口持续以速度v 0竖直向上喷出;玩具底部为平板(面积略大于S );水柱冲击到玩具底板后,在竖直方向水的速度变为零,在水平方向朝四周均匀散开.忽略空气阻力.已知水的密度为ρ,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求:(1)喷泉单位时间内喷出的水的质量;(2)玩具在空中悬停时,其底面相对于喷口的高度.【导学号:19624082】[题眼点拨] ①分析流体问题应利用“微元法”.②“玩具稳定地悬停在空中”:说明水柱对玩具的冲击力与玩具重力相平衡.③“水柱冲击玩具底后,在……速度变为零”可在竖直方向根据动量定理建立方程.【解析】 (1)设Δt 时间内,从喷口喷出的水的体积为ΔV ,质量为Δm ,则Δm =ρΔV① ΔV =v 0S Δt ②由①②式得,单位时间内从喷口喷出的水的质量为Δm Δt =ρv 0S . ③(2)设玩具悬停时其底面相对于喷口的高度为h ,水从喷口喷出后到达玩具底面时的速度大小为v .对于Δt 时间内喷出的水,由能量守恒得12(Δm )v 2+(Δm )gh =12(Δm )v 20 ④在h 高度处,Δt 时间内喷射到玩具底面的水沿竖直方向的动量变化量的大小为 Δp =(Δm )v ⑤设水对玩具的作用力的大小为F ,根据动量定理有F Δt =Δp ⑥由于玩具在空中悬停,由力的平衡条件得F =Mg⑦联立③④⑤⑥⑦式得 h =v 202g -M 2g 2ρ2v 20S 2. ⑧【答案】 (1)ρv 0S (2)v 202g -M 2g 2ρ2v 20S 2 ■释疑难·类题通法…………………………………………………………………·1.利用动量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一般为单个物体或由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以先求每个力的冲量,再求各力冲量的矢量和;或先求合力,再求其冲量.(3)抓住过程的初末状态,选好正方向,确定各动量和冲量的正负号.(4)根据动量定理列方程代入数据求解.2.动量守恒定律的五性(1)矢量性:速度、动量均是矢量,因此列式时,要规定正方向.(2)相对性:动量守恒定律方程中的动量必须是相对于同一惯性参考系.(3)系统性:动量守恒是针对满足守恒条件的系统而言的,系统改变,动量不一定满足守恒.(4)同时性:动量守恒定律方程等号左侧表示的是作用前同一时刻的总动量,右侧则表示作用后同一时刻的总动量.(5)普适性:动量守恒定律不仅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组成的系统,而且适用于接近光速运动的微观粒子组成的系统.3.动量守恒定律的三种表达式及对应意义(1)p=p′,即系统相互作用前的总动量p等于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p′.(2)Δp=p′-p=0,即系统总动量的增量为0.(3)Δp1=-Δp2,即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中,一个物体动量的增量与另一个物体动量的增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对考向·高效速练…………………………………………………………………..·考向1 动量定理的应用1.高空作业须系安全带,如果质量为m的高空作业人员不慎跌落,从开始跌落到安全带对人刚产生作用力前人下落的距离为h(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此后经历时间t安全带达到最大伸长,若在此过程中该作用力始终竖直向上,则该段时间安全带对人的平均作用力大小为( )A.m2ght+mg B.m2ght-mgC.m ght+mg D.m ght-mgA[下降h阶段v2=2gh,得v=2gh,对此后至安全带最大伸长过程应用动量定理,-(F-mg)t=0-mv,得F=m2ght+mg,A正确.]考向2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2.如图72所示,光滑水平直轨道上有三个滑块A 、B 、C ,质量分别为m A =m C =3m B ,A 、B用细绳连接,中间有一压缩的轻弹簧(弹簧与滑块不拴接).开始时A 、B 以共同速度v 0运动,C 静止.某时刻细绳突然断开,A 、B 被弹开,然后B 又与C 发生碰撞并粘在一起最终三滑块之间距离不变.求B 与C 碰撞前B 的速度及最终的速度.【导学号:19624083】图72【解析】 对A 、B 被弹开过程由动量守恒有:(m A +m B )v 0=m A v A +m B v B ,对B 、C 碰撞过程由动量守恒有:m B v B =(m B +m C )v C由题意知三个滑块最终速度相同v A =v C解得最终速度v A =v C =4v 07, B 与C 碰撞前B 的速度v B =16v 07. 【答案】 B 与C 碰撞前B 的速度为16v 07 最终的速度为4v 07考点2 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对应学生用书第35页)■品真题·感悟高考……………………………………………………………·[考题统计] 五年8考:2016年Ⅱ卷T 35(2)、Ⅲ卷T 35(2)2015年Ⅰ卷T 35(2)、Ⅱ卷T 35(2)2014年Ⅰ卷T 35(2)、Ⅱ卷T 35(2)2013年Ⅰ卷T 35(2)、Ⅱ卷T 35(2)[考情分析]1.以动量守恒定律与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进行综合命题,试题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多以计算题的形式命题.2.具体问题中要注意物体间的碰撞是弹性碰撞还是非弹性碰撞.3.理清有几个物体参与运动,并划分清楚物体的运动过程.4.(“碰撞类”动量与能量的问题)(2016·Ⅲ卷T 35(2))如图73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两个静止的小物块a 和b ,其连线与墙垂直;a 和b 相距l ,b 与墙之间也相距l ;a 的质量为m ,b 的质量为34m .两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现使a 以初速度v 0向右滑动.此后a 与b 发生弹性碰撞,但b 没有与墙发生碰撞.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求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满足的条件.图73[题眼点拨] ①“a 与b 发生弹性碰撞”说明物块a 、b 碰撞过程中动量、动能均守恒;②“但b 没有与墙发生碰撞”说明物块b 碰撞后向右滑行的最大位移为l .【解析】 设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要物块a 、b 能够发生碰撞,应有 12mv 20>μmgl ①即μ<v 202gl② 设在a 、b 发生弹性碰撞前的瞬间,a 的速度大小为v 1.由能量守恒有12mv 20=12mv 21+μmgl ③设在a 、b 碰撞后的瞬间,a 、b 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1′、v 2′,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有mv 1=mv 1′+34mv 2′④ 12mv 21=12mv ′21+12⎝ ⎛⎭⎪⎫34m v ′22 ⑤ 联立④⑤式解得v 2′=87v 1 ⑥由题意知,b 没有与墙发生碰撞,由功能关系可知12⎝ ⎛⎭⎪⎫34m v 2′2≤μ34mgl ⑦ 联立③⑥⑦式,可得μ≥32v 20113gl ⑧联立②⑧式,a 与b 发生弹性碰撞,但b 没有与墙发生碰撞的条件32v 20113gl ≤μ<v 202gl. ⑨【答案】 32v 20113gl ≤μ<v 202gl(2015·Ⅱ卷T 35(2))两滑块a 、b 沿水平面上同一条直线运动,并发生碰撞;碰撞后两者粘在一起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从光滑路段进入粗糙路段.两者的位置x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求:(1)滑块a 、b 的质量之比;(2)整个运动过程中,两滑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与因碰撞而损失的机械能之比.【解析】 (1)设a 、b 的质量分别为m 1、m 2,a 、b 碰撞前的速度为v 1、v 2.由题给图象得v 1=-2 m/s① v 2=1 m/s ②a 、b 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两滑块的共同速度为v .由题给图象得v =23 m/s③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 1v 1+m 2v 2=(m 1+m 2)v④联立①②③④式得 m 1∶m 2=1∶8. ⑤(2)由能量守恒得,两滑块因碰撞而损失的机械能为ΔE =12m 1v 21+12m 2v 22-12(m 1+m 2)v 2 ⑥由图象可知,两滑块最后停止运动.由动能定理得,两滑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 W =12(m 1+m 2)v 2⑦联立⑥⑦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W ∶ΔE =1∶2.⑧【答案】 (1)1∶8 (2)1∶2 5.(“冲击板块类”动量与能量问题)(2016·Ⅱ卷T35(2))如图74所示,光滑冰面上静止放置一表面光滑的斜面体,斜面体右侧一蹲在滑板上的小孩和其面前的冰块均静止于冰面上.某时刻小孩将冰块以相对冰面3 m/s 的速度向斜面体推出,冰块平滑地滑上斜面体,在斜面体上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0.3 m(h 小于斜面体的高度).已知小孩与滑板的总质量为m 1=30 kg ,冰块的质量为m 2=10 kg ,小孩与滑板始终无相对运动.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 =10 m/s 2.图74(1)求斜面体的质量;(2)通过计算判断,冰块与斜面体分离后能否追上小孩?[题眼点拨] ①“光滑冰面上静止放置一表面光滑的斜面体”说明斜面体、滑板、冰块运动过程中不受摩擦力;②“冰块在斜面体上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说明冰块在最大高度处时与斜面体速度相同.【解析】 (1)规定向右为速度正方向.冰块在斜面体上运动到最大高度时两者达到共同速度,设此共同速度为v ,斜面体的质量为m 3.由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 2v 20=(m 2+m 3)v① 12m 2v 220=12(m 2+m 3)v 2+m 2gh ②式中v 20=-3 m/s 为冰块推出时的速度.联立①②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m 3=20 kg. ③(2)设小孩推出冰块后的速度为v 1,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 1v 1+m 2v 20=0④代入数据得 v 1=1 m/s ⑤设冰块与斜面体分离后的速度分别为v 2和v 3,由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m 2v 20=m 2v 2+m 3v 3⑥ 12m 2v 220=12m 2v 22+12m 3v 23 ⑦联立③⑥⑦式并代入数据得 v 2=1 m/s ⑧由于冰块与斜面体分离后的速度与小孩推出冰块后的速度相同且处在后方,故冰块不能追上小孩.【答案】 (1)20 kg (2)见解析■释疑难·类题通法…………………………………………………………………·1.三类碰撞的特点2.爆炸与反冲的特点(1)时间极短,内力远大于外力,系统动量守恒或某个方向的动量守恒.(2)因有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系统机械能会增加.(3)系统初始状态若处于静止状态,则爆炸或反冲后系统内物体速度往往方向相反.3.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的选取原则(1)动量观点①对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而涉及物体运动时间的问题,特别对于打击一类的问题,因时间短且冲力随时间变化,应用动量定理求解,即Ft=mv-mv0.②对于碰撞、爆炸、反冲一类的问题,若只涉及初、末速度而不涉及力、时间,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2)能量观点①对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问题,无论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一般都利用动能定理求解.②如果物体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做功而又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问题,则采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③对于相互作用的两物体,若明确两物体相对滑动的距离,应考虑选用能量守恒定律建立方程.■对考向·高效速练…………………………………………………………………..·考向1 “碰撞类”动量与能量问题3.[2017·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卷Ⅰ)]如图75所示,水平轨道AB长L=9 m,光滑倾斜轨道BC足够长.开始时质量为m Q=1 kg的滑块Q静止在AB中点M处;在A 点,质量为m P=3 kg的滑块P以速度v0=5 m/s向右运动;P、Q只会发生弹性碰撞,滑块经过B点时,动能损失不计.已知重力加速度g=10 m/s2,P、Q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求:图75(1)P向右运动的最大位移大小;(2)Q在倾斜轨道上能滑到的最大高度;(3)P、Q都停下后两滑块间的距离.【导学号:19624084】【解析】(1)设P、Q碰撞前瞬间,P的速度为v1,由动能定理有-μm P g L 2=12m P v 21-12m P v 20,解得v 1=4 m/s P 、Q 发生弹性碰撞,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 P v 1=m P v P +m Q v Q由机械守恒定律有12m P v 21=12m P v 2P +12m Q v 2Q 解得v P =2 m/s ,v Q =6 m/sP 继续向右运动的距离x P =v 2P 2μg =2 m <L 2=4.5 m P 向右运动的最大位移x 1=L 2+x P =6.5 m.(2)由动能定理有-μm Q g L 2-m Q gh =0-12m Q v 2Q 解得Q 在倾斜轨道上能滑到的最大高度h =1.35 m.(3)假设Q 从斜面上滑下来后,会与滑块P 发生第二次弹性碰撞.由运动学知识可知Q 与P 碰前,P 已经停下来了.由动能定理有-μm Q g (L 2+L -x 1)=12m Q v 22-12m Q v 2Q 解得P 、Q 碰前瞬间,Q 的速度v 2=22 m/sP 、Q 间一定发生弹性碰撞,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 Q v 2=m P v ′P +m Q v ′Q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12m Q v 22=12m P v ′2P +12m Q v ′2Q 解得v ′P =222m/s ,v ′Q =-222m/s ,负号表示方向向右 碰后滑块P 向左滑动的位移x ′P =v ′2P 2μg=2.75 m 碰后滑块Q 向右滑动的位移x ′Q =v ′2Q 2μg=2.75 m >L -x 1=2.5 m ,所以滑块Q 在第二次碰撞后会冲上斜面后返回x ′=x ′Q -(L -x 1)=0.25 m ,不会发生第三次碰撞 所以P 、Q 都停下后两滑块相距Δx =x ′P +x ′Q -2x ′=5 m.【答案】 (1)6.5 m (2)1.35 m (3)5 m考向2 “冲击板块类”动量与能量问题4.[2017·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卷Ⅱ)]如图76所示,在光滑桌面上置有长木板B 和物块C ,在长木板的右侧置有物块A ,一开始A 、B 处于静止状态.物块A 与长木板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长木板B 足够长.物块A 的质量为2 kg ,长木板B 的质量为1 kg ,物块C 的质量为3 kg.物块C 以4 m/s 的初速度向右运动,与长木板B 碰撞后,与长木板B 黏在一起.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试求:图76(1)C 与B 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2)最终A 、B 、C 的速度大小和A 相对于B 运动的距离.【导学号:19624085】【解析】 (1)设B 、C 碰撞后的瞬间速度为v 1,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m C v C =(m B +m C )v 1解得v 1=3 m/s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为 ΔE =12m C v 2C -12(m B +m C )v 21解得ΔE =6 J. (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m C v C =(m A +m B +m C )v 2解得v 2=2 m/s 根据功能关系:μm A gx =12(m B +m C )v 21-12(m A +m B +m C )v 22解得x =1.5 m.【答案】 (1)6 J (2)2 m/s 1.5 m(2017·衡水市冀州中学一模)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轨道ABCD 的质量M =0.4kg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其中AB 段是半径R =0.4 m 的光滑14圆弧,在B 点与水平轨道BD 相切,水平轨道的BC 段粗糙,动摩擦因数μ=0.4,长L =3.5 m ,C 点右侧轨道光滑,轨道的右端连一轻弹簧.现有一质量m =0.1 kg 的小物体(可视为质点)在距A 点高为H =3.6 m 处由静止自由落下,恰沿A 点滑入圆弧轨道(g =10 m/s 2).求:(1)ABCD 轨道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最大速率; (2)小物体第一次沿轨道返回到A 点时的速度大小.【解析】 (1)由题意分析可知,当小物体运动到圆弧最低点B 时轨道的速率最大,设为v m ,假设此时小物体的速度大小为v ,则小物体和轨道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v m =mv由机械能守恒得:mg (H +R )=12Mv 2m +12mv 2解得:v m =2.0 m/s.(2)由题意分析可知,小物体第一次沿轨道返回到A 点时小物体与轨道在水平方向的分速度相同,设为v x ,假设此时小物体在竖直方向的分速度为v y ,则对小物体和轨道组成的系统,由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得: (M +m )v x =0由能量守恒得:mgH =12(M +m )v 2x +12mv 2y +μmg 2L解得v x =0,v y =4.0 m/s故小物体第一次沿轨道返回到A 点时的速度大小v A =v 2x +v 2y =16 m/s =4 m/s. 【答案】 (1)2.0 m/s (2)4 m/s 考向3 “传送带类”动量与能量问题5.如图77所示,在水平面上有一弹簧,其左端与墙壁相连,O 点为弹簧原长位置,O 点左侧水平面光滑,水平段OP 长L =1 m ,P 点右侧一与水平方向成θ=30°的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在P 点平滑连接,皮带轮逆时针转动速率为3 m/s ,一质量为1 kg 可视为质点的物块A 压缩弹簧(与弹簧不拴接),使弹簧获得弹性势能E p =9 J ,物块与OP 段动摩擦因数μ1=0.1,另一与A 完全相同的物块B 停在P 点,B 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 μ2=33,传送带足够长,A 与B 的碰撞时间不计,碰后A 、B 交换速度,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现释放A ,求:图77(1)物块A 、B 第一次碰撞前瞬间,A 的速度v 0;(2)从A 、B 第一次碰撞后到第二次碰撞前,B 与传送带之间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 (3)A 、B 能够碰撞的总次数.【解析】 (1)设物块质量为m ,A 与B 第一次碰撞前的速度为v 0,则E p =12mv 20+μ1mgL ,解得v 0=4 m/s.(2)设A 、B 第一次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 A 、v B ,则v A =0,v B =4 m/s ,碰后B 沿传送带向上匀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设为a 1,则mg sin θ+μ2mg cos θ=ma 1,解得a 1=g sin θ+μ2g cos θ=10 m/s 2. 运动的时间t 1=v B a 1=0.4 s ,位移x 1=v B2t 1=0.8 m.此过程相对运动路程Δs 1=vt 1+x 1=2 m.此后B 反向加速,加速度仍为a 1,由于mg sin θ=μ2mg cos θ,B 与传送带共速后匀速运动直至与A 再次碰撞, 加速时间为t 2=va 1=0.3 s , 位移为x 2=v2t 2=0.45 m.此过程相对运动路程Δs 2=vt 2-x 2=0.45 m.全过程摩擦产生的热量Q =μ2mg (Δs 1+Δs 2)cos θ=12.25 J.(3)B 与A 第二次碰撞,两者速度再次互换,此后A 向左运动再返回与B 碰撞,B 沿传送带向上运动再次返回,每次碰后到再次碰前速率相等,重复这一过程直至两者不再碰撞.则对A 、B 和弹簧组成的系统,从第二次碰撞后到不再碰撞,满足12mv 2=2n μ1mgL .解得第二次碰撞后重复的过程数为n =2.25,所以碰撞总次数为N =2+2n =6.5=6(取整数).【答案】 (1)4 m/s (2)12.25 J (3)6次规范练高分| 动量与能量的综合应用类问题(对应学生用书第37页)[典题在线] (2017·达州市一模)(18分)如图78所示,质量为M =2.0 kg 的①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小车AB 部分是半径为R =0.4 m 的②四分之一圆弧光滑轨道,③BC 部分是长为L =0.2_m 的水平粗糙轨道,动摩擦因数为μ=0.5,两段轨道相切于B 点.C 点离地面高为h =0.2 m ,质量为m =1.0 kg 的小球(视为质点)在小车上A 点④从静止沿轨道下滑,重力加速度取g =10 m/s 2.图78(1)⑤若小车固定,求小球运动到B 点时受到的支持力大小F N ; (2)⑥若小车不固定,小球仍从A 点由静止下滑: (ⅰ)求小球运动到B 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v 2;(ⅱ)小球能否从C 点滑出小车?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求小球落地时与小车之间的水平距离s . [信息解读]①小车与水平面间无摩擦,小车的初速度为零. ②圆弧轨道光滑,小球与圆弧轨道间无摩擦作用.③小球在BC 段运动时系统有摩擦热产生. ④小球释放时初速度为零.⑤小球沿圆弧轨道下滑时,小球机械能守恒.⑥小球沿圆弧轨道下滑时,小球和小车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考生抽样][阅卷点评]【解析】 (1)小球从A 到B 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mgR =12mv 2B①(2分)在B 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N -mg =m v 2BR②(1分) 解得:F N =30 N .③(1分)(2)(ⅰ)若不固定小车,小球到达B 点时速度为v 1,小车的速度为v 2,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v 1-Mv 2=0 ④(1分)由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mgR =12mv 21+12Mv 22⑤(2分)解得:v 1=433 m/s ,v 2=233m/s.⑥(1分)(ⅱ)设小球能从小车右端C 点滑出,滑出时小球的速度为v 3,小车的速度为v 4,由系统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v 3-Mv 4=0,⑦(1分)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mgR =12mv 23+12Mv 24+μmgL⑧(2分) 解得:v 3=2 m/s ,v 4=1 m/s ⑨(1分)故小球能从小车右端C 点滑出,滑出后小球做平抛运动,小车以速度v 4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 则:h =12gt2⑩(1分) x m =v 3t ⑪(1分) x M =v 4t ⑫(1分) s =x m +x M⑬(2分) 可解得:s =0.6 m .⑭(1分)【答案】 (1)30 N (2)(ⅰ)233 m/s (ⅱ)能 0.6 m[评分标准]第(2)(ⅰ)中,表达式④、⑤正确且计算结果也正确,但将题目要求小车的速度,写成小球的速度大小的减1分.第(2)(ⅱ)中,只计算出小球平抛的水平位移即作为最后结果且计算正确的,减去4分.。
2018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纵谈单摆的衍变学案(全国通用)
第4点 纵谈单摆的衍变单摆的周期公式T =2πlg,在一些情况中会有一些变化,l 为悬点到质心的距离,g 有时不是重力加速度,而是在某些情景中的等效重力加速度g ′. 1.等效加速度g ′的变化引起单摆衍变 等效加速度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1)在其他星球表面g ′=GMr2,M 、r 分别为该星球的质量和半径.(2)单摆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下的等效重力加速度分别为g ′=g +a ,g ′=g -a .在其他复杂物理环境中也可以这样计算:g ′等于单摆静止时摆线的张力除以摆球的质量. 2.摆长l 的变化引起单摆的衍变l 为等效摆长:摆动圆弧的圆心到摆球重心的距离. (1)球的半径为r ,双线摆的摆长l =r +L cos α,如图1所示.图1(2)如图2所示,球在半径为R 的光滑圆弧槽靠近最低点A 振动(球的半径r ≪R ):l =R .图23.摆动过程的不对称引起单摆的衍变如图3所示,有一单摆绳长为L ,在悬点正下方L2处有一个能挡住摆线的钉子,则此单摆摆动的周期为: T =12(2πLg+2πL 2g)=(2+1)π L 2g.图3对点例题如图4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将单摆上端固定在O点,平衡位置在O′点做简谐运动时,周期为________.图4解题指导摆球静止在平衡位置O′时,绳上的张力为F=mg sin θ,所以g′=Fm=g sin θ,故周期为T=2πlg sin θ.答案2πl g sin θ规律总结等效重力加速度g′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都满足:g′等于单摆静止时摆线上的张力除以摆球的质量.1.如图5所示为演示简谐振动的沙摆,已知摆长为l,沙筒的质量为m,沙子的质量为M,M≫m,沙子逐渐下漏的过程中,摆的周期为()图5A.周期不变B.先变大后变小C.先变小后变大D.逐渐变大答案 B解析在沙摆摆动、沙子逐渐下漏的过程中,摆的重心逐渐下降,即摆长逐渐变大,当沙子流到一定程度后,摆的重心又重新上移,即摆长变小,由周期公式可知,沙摆的周期先变大后变小,故答案选B.2.如图6,甲、乙、丙、丁四个单摆的摆长均为l ,四个小球质量均为m ,单摆甲放在空气中,周期为T 甲;单摆乙放在以加速度a 向下加速运动的电梯中,周期为T 乙;单摆丙带正电,放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周期为T 丙;单摆丁带正电,放在电场强度为E 的匀强电场中,周期为T 丁,则( )图6A .T 甲>T 乙>T 丙>T 丁B .T 甲=T 丙>T 乙>T 丁C .T 乙>T 甲=T 丙>T 丁D .T 丁>T 乙>T 甲=T 丙答案 C解析 由题意知T 甲=2πlg;乙处在加速下降的电梯中,T 乙=2πlg -a;丙处在匀强磁场中,所受洛伦兹力始终沿绳方向,对单摆周期无影响,T 丙=2πlg;丁处在电场中,等效重力加速度g ′=mg +qEm,所以T 丁=2πl g +qE m.综上所述有T 乙>T 甲=T 丙>T 丁.。
2018届二轮复习 +地球运动规律学案(全国适用)+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二轮地理复习讲练测之学案专题1 地球运动规律考向一地方时、区时计算和日期变更【一讲高考】1.考纲要求了解地球自转本形式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命题规律以重大时政事件为背景,考查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结合图示有关资料,尤其是日照图,考查地球自转与经度变化、时间计算、昼夜长短。
【例1】(2017•北京卷)大数据显示,城市机动车流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城市的生活节奏。
机动车流量百分比是指某时段机动车流量占当日机动车总流量的比例。
图1为甲城市工作日机动车流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第1题。
图11.甲城市所处时区是A.西二区B.西十区C.东十区D.东二区【答案】1.B考点:地方时和区时计算、城市交通。
【点睛】解答该题关键是理解城市工作时间和城市日机动车流量变化的关系,然后根据甲城市工作时间的北京时间与甲城市当地区时的关系,判断甲城市所处的时区。
注意甲城市是北京时间2时上班,说明甲城市的时区比北京(东8区)早6小时,而不是晚6小时。
【例2】(2017•江苏卷)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
图2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
读图回答3~4题。
3.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A.12点B.15点C.18点D.21点4.该日悉尼和广州A.日出同为东南方向B.正午树影朝向相同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昼夜长短状况相同【答案】3.C 4.A【解析】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点睛】根据图中昼夜分布规律,判断出晨昏线的位置,晨线和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从而可以计算出北京时间。
【例3】(2016²浙江卷)5月23日,当太阳直射墨西哥某城市(103°W)时,北京时间是( ) A.24日2时52分B.24日2时08分C.23日3时08分D.22日2时52分【答案】A【解析】当太阳直射墨西哥某城市(103°W)时,即103°W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120°E位于该市东侧经度相差223°,通过计算得到时间相差14时52分,该市为5月23日12时,根据“东加西减”的规律,需加上14时52分,则北京时间为24日2时52分。
高考物理力学运动的基本规律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物理力学运动的基本规律专题复习教案一、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科学。
二、位移、速度和加速度1. 位移:物体从出发点到终点所经过的路径长度与方向的变化。
2.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与方向的变化。
3.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
三、匀速直线运动1.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恒定,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
2. 公式:v = Δx / Δt,其中v为速度,Δx为位移,Δt为时间。
四、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1. 位移-时间图像:直线图像,斜率代表速度大小。
2. 速度-时间图像:水平直线图像。
五、匀加速直线运动1.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恒定,加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
2. 公式:v = u + at,其中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 为时间。
3. 公式:s = ut + (1/2)at^2,其中s为位移,t为时间。
4. 公式:v^2 - u^2 = 2as。
六、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像1. 位移-时间图像:抛物线图像。
2. 速度-时间图像:直线图像,斜率代表加速度大小。
七、自由落体运动1. 定义:物体受到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运动。
2. 加速度:g = 9.8 m/s^2。
3. 公式:h = (1/2)gt^2,其中h为下落高度,t为时间。
八、斜抛运动1. 定义: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竖直方向上自由落体的运动。
2. 公式:s = ut + (1/2)gt^2,其中s为位移,u为初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t为时间。
3. 公式:h = u * t + (1/2)gt^2,其中h为竖直方向上的位移。
九、动量守恒定律1. 定义:在一个封闭系统内,当没有外力作用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 公式:m1u1 + m2u2 = m1v1 + m2v2,其中m为质量,u为初速度,v为末速度。
十、动能定律1. 定义:物体的动能等于其质量和速度的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2018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相互作用 学案 (全国通用)
专题02 相互作用第一部分相互作用、共点力平衡特点描述相互作用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解题基础,很多类型题都需要受力分析,然后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平衡来解题,其中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考查方式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每个小题中一般包含几个概念。
对受力分析考查的命题方式一般是涉及多力平衡问题,可以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求解,也可以根据平衡条件求解,考查方式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特别是平衡类连接体问题题设情景可能更加新颖。
第二部分知识背一背一、力的概念及三种常见的力(一)力力的基本特征:①物质性②相互性③矢量性④独立性⑤同时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力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者箭尾)画在力的作用点上,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是有区别的,力的图示要求严格画出力的大小和方向,在相同标度下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而力的示意图着重力的方向的画法,不要求作出力的大小(二)、重力(1)重力是非接触力(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3)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以及是否受到其他力无关(4)重力不一定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一部分充当自转的向心力,一部分为重力(5)重力随维度的升高而增大(6)重力随离地面的高度的增加而增大4.重心:重心是一个等效作用点,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比如质量分布均与的球壳,其重心在球心,并不在壳体上(三)、弹力1.弹力产生的条件:一物体间必须接触,二接触处发生形变(一般指弹性形变)2.常见理想模型中弹力比较:类别轻绳轻杆轻弹簧特征轻、软、不可伸长,即绳中各处的张力大小相等轻,不可伸长,亦不可压缩轻,既可被拉伸,也可被压缩,弹簧中各处弹力均相等产生力的方向及特点只能产生拉力,不能产生压力,拉力的方向沿绳子收缩的方向既能产生压力,又能产生拉力,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既能产生压力,又能产生拉力,力的方向沿弹簧轴线大小计算运用平衡方程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运用平衡方程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除运用平衡方程或牛顿第二定律外,还可应用胡克定律F =kx 求解变化情况 弹力可以发生突变弹力只能渐变(四)摩擦力 1.两种摩擦力的比较摩擦力定义产生条件 大小、方向静摩擦力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仍保持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力①接触面粗糙 ②接触处有弹力③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大小:m 0F F <≤摩摩 方向: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两个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的摩擦力①接触面粗糙 ②接触处有弹力 ③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大小:N F F μ= 方向: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2.静摩擦力①其大小、方向都跟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密切相关,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N F 无直接关系.因而静摩擦力具有大小、方向的可变性,变化性强是它的特点,其大小只能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计算,若为平衡状态,静摩擦力将由平衡条件建立方程求解;若为非平衡状态,可由动力学规律建立方程求解.②最大静摩擦力m F 是物体将要发生相对滑动这一临界状态时的摩擦力,它的数值与N F 成正比,在N F 不变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略小于m F ,而静摩擦力可在m 0F ~间变化.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的大小范围(1)两个力合力大小的范围1212||F F F F F ≤≤-+ . (2)三个力或三个以上的力的合力范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120||n F F F F ≤≤⋯+++ 2.正交分解法把一个力分解为互相垂直的两个分力,特别是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把物体受到的各力都分解到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去,然后分别求每个方向上力的代数和,把复杂的矢量运算转化为互相垂直方向上的简单的代数运算.其方法如下.(1)正确选择直角坐标系,通过选择各力的作用线交点为坐标原点,直角坐标系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2)正交分解各力,即分别将各力投影在坐标轴上,然后求各力在x 轴和y 轴上的分力的合力.x F 和y F :123123x x x x y y y y F F F F F F F F ⋯⋯=+++,=+++(3)合力大小22x y F F F +=. 合力的方向与x 夹轴角为 y xF arctan F θ=三、共点力平衡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即0F ∑= .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00x y F F ∑∑=,= . 2.求解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1)选对象:根据题目要求,选取某平衡体(整体或局部)作为研究对象. (2)画受力图:对研究对象作受力分析,并按各个力的方向画出隔离体受力图. (3)建坐标:选取合适的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4)列方程求解:根据平衡条件,列出合力为零的相应方程,然后求解,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 3.平衡物体的动态问题(1)动态平衡:指通过控制某些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一系列平衡 状态中.(2)动态平衡特征:一般为三力作用,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化,一个力的大小变化而方向不变,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变化 . 4平衡物体的临界问题(1)平衡物体的临界状态:物体的平衡状态将要变化的状态.(2)临界条件:涉及物体临界状态的问题,解决时一定要注意“恰好出现” 或“恰好不出现” 等临界条件. 5.极值问题平衡物体的极值,一般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第三部分 技能+方法一、一、受力分析要注意的问题受力分析就是指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情景中所受到的所有外力找出来,并画出受力图.受力分析时要注意以下五个问题:(1)研究对象的受力图,通常只画出根据性质命名的力,不要把按效果分解的力或合成的力分析进去.受力图完成后再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以免造成混乱.(2)区分内力和外力:对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进行受力分析时,这几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为内力,不能在受力图中出现;当把其中的某一物体单独隔离分析时,原来的内力变成外力,要画在受力图上. (3)防止“添力”:找出各力的施力物体,若没有施力物体,则该力一定不存在.(4)防止“漏力”:严格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的步骤进行分析是防止“漏力”的有效办法.(5)受力分析还要密切注意物体的运动状态,运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判定未知力的有无及方向.【例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A放在质量为M的三角形斜壁上,现用大小均为方向相反的水平力分别推A和B,它们均静止不动.则()A. 地面对B的支持力大小一定大于(M+m)gB. B与地面之间一定不存在摩擦力C. B对A的支持力一定小于mgD. A与B之间一定存在摩擦力【答案】 B根据平衡条件可知,支持力等于重力和推力在垂直斜面上的分力,由于不明确F的大小,故无法确定支持力与重力的关系,故C错误;D、由图可知,若重力和推力在沿斜面方向上的分力相同,则物体A可以不受B的摩擦力,故D错误。
精品2018最新版本高考物理二轮复习名师专题教案-Word版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名师专题点津系列――波动问题(附参考答案)一、特别提示1、从受力和运动两个方面分析简谐运动的特点及简谐运动中能量转化。
2、灵活应用简谐运动模型——单摆、弹簧振子。
3、加深理解波是传递振动形式和波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4、注意理解波的图象及波的形成过程。
5、注意横波中介质质点运动路程与波传播距离的区别。
6、波由一种介质传到另一介质中,波的频率不变,波速由介质决定与频率无关。
7、据质点运动方向能正确判断出简谐横波的传播方向。
8、应用f v λ=公式时应注意时间和空间的周期性。
9、波的干涉中,应注重理解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二、典型例题例1 如图5-1,在质量为M 的无底的木箱顶部用一轻弹簧悬挂质量均为m )(m M >>的A 、B 两物体,箱子放在水平面上,平衡后剪断A 、B 间细线,此后A 将做简谐振动,当A 运动到最高点时,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 )A 、MgB 、g m M )(-C 、g m M )(+D 、g m M )2(+解 剪断A 、B 间细绳后,A 与弹簧可看成一个竖直方向的弹簧振子模型,因此,在剪断瞬间A 具有向上的大小为g 的加速度,当A 运动到最高点时具有向下的大小为g 的加速度(简谐运动对称性),此时对A 来说完全失重,从整体法考虑,箱对地面的作用力为Mg ,选A 。
评析 注意应用弹簧振子模型中运动的对称性,及超重、失重知识,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利用理想化模型使复杂的物理过程更加简单。
例2 如图5-2,有一水平轨道AB ,在B 点处与半径R=160m 的光滑弧形轨道BC 相切,一质量为M=0.99kg 的木块静止于B 处,现有一颗质量为kg m 10=的子弹以s m v /5000=的水平速度从左边射入木块且未穿出,如图所示,已知木块与该水平轨道的动摩擦因数5.0=μ,2/10s m g =,试求子弹射入木块后,木块需经多长时间停止?)996.05(cos =︒解 子弹射入木块由动量守恒定律得子弹和木块的共同速度为s m m M mv v /5)/(0=+=子弹和木块在光滑弧形轨道BC 上的运动可看作简谐运动,s gR T π=π=82,s T t π==42/1,子弹在水平轨道上作匀减速运动加速度2/5)/(s m M m f a =+=,s t 11=,s t t t )41(21π+=+=评析 注意子弹击中木块过程中有机械能损失,子弹冲上圆弧及返回过程中,为一变速圆周运动,运动时间无其它办法求解,只能利用简谐运动中的单摆模型;所以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2018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曲线运动 学案(全国通用)
专题四曲线运动考纲解读分析解读曲线运动是高考的重点内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是高考的考点。
抛体运动的规律、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规律及所涉及的临界问题、能量问题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这些规律与实际生产、生活、科技相联系的命题已经成为一种命题趋势。
、命题探究解法一公式法、v y=2gh,某一时间间隔内下降忽略空气的影响时乒乓球做平抛运动。
由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有t=2hg的距离y=v y t+1gt2,由h相同,可知A、B、D皆错误;由水平方向上做匀速运动有x=v0t,可见x相同时t与v02成反比,C正确。
解法二排除法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下降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以及相同时间内下降的距离均与水平初速度无关,因此A、B、D均错,C正确。
五年高考考点一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2016课标Ⅰ,18,6分)(多选)一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对其施加一恒力,且原来作用在质点上的力不发生改变,则()A.质点速度的方向总是与该恒力的方向相同B.质点速度的方向不可能总是与该恒力的方向垂直C.质点加速度的方向总是与该恒力的方向相同D.质点单位时间内速率的变化量总是不变答案BC2.(2015山东理综,14,6分)距地面高5m的水平直轨道上A、B两点相距2m,在B点用细线悬挂一小球,离地高度为h,如图。
小车始终以4m/s的速度沿轨道匀速运动,经过A点时将随车携带的小球由轨道高度自由卸下,小车运动至B点时细线被轧断,最后两球同时落地。
不计空气阻力,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m/s2。
可求得h等于()A.1.25mB.2.25mC.3.75mD.4.75m答案 A3.[2014四川理综,8(1),6分]小文同学在探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时,将一条形磁铁放在桌面的不同位置,让小钢珠在水平桌面上从同一位置以相同初速度v0运动,得到不同轨迹。
图中a、b、c、d为其中四条运动轨迹,磁铁放在位置A时,小钢珠的运动轨迹是(填轨迹字母代号),磁铁放在位置B时,小钢珠的运动轨迹是(填轨迹字母代号)。
2018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整合突破 专题2 力与直线运动教案
专题二 力与直线运动—————[知识结构互联]——————[核心要点回扣]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1)速度公式:v =v 0+at . (2)位移公式:x =v 0t +1at 2.ax . 2图象是一条抛物线,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包围的3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即惯性,4.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5.牛顿第二定律的五个特性:因果性、矢量性、瞬时性、同一性、独立性.考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对应学生用书第6页)■品真题·感悟高考……………………………………………………………· [考题统计] 五年3考:2017年Ⅱ卷T 24 2016年Ⅲ卷T 16 2014年Ⅰ卷T 24[考情分析]1.高考注重考查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基本公式、推论的灵活应用,计算题常涉及追及相遇类为背景的实际问题.2.熟练掌握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及推论,实际问题中做好过程分析及运动中的规律的选取是解题的关键.3.实际问题中要理清运动过程,把握准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4.解决追及相遇问题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如“刚好”“最多”“至少”等). 1.(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及推论的应用)(2016·Ⅲ卷T16)一质点做速度逐渐增大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间隔t 内位移为s ,动能变为原来的9倍.该质点的加速度为( ) A.s t 2 B.3s 2t 2 C.4st2D.8st 2A [质点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v =s tv 1和v 2,则v =v 1+v 22,故v 1+v 22=s t .由题意知:12mv 22=9×22v 1=s t.质点的加速度a =v 2-v 1t =2v 1t =st2.故选项A 正确.](2014·Ⅰ卷T 24)公路上行驶的两汽车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当前车突使汽车在安全距离内停下而不会与前车相碰.通1 s .当汽车在晴天干燥沥青路120 m .设雨天时汽车轮胎与沥青路面120 m ,求汽车在雨天安全行驶的最v A =v B ,从这一条件结合μ0,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0,安全距离为x ,反应时间为t 0,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 μ0mg =ma 0① x =v 0t 0+v 202a 0②式中,m 和v 0分别为汽车的质量和刹车前的速度.设在雨天行驶时,汽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依题意有μ=25μ③设在雨天行驶时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为v ,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 μmg =ma④ x =vt 0+v 22a⑤联立①②③④⑤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v =20 m/s(72 km/h).⑥【答案】 20 m/s2.(追及相遇问题)(2017·Ⅱ卷T 24)为提高冰球运动员的加速能力,教练员在冰面上与起跑线相距s 0和s 1(s 1<s 0)处分别放置一个挡板和一面小旗,如图21所示.训练时,让运动员和冰球都位于起跑线上,教练员将冰球以速度v 0击出,使冰球在冰面上沿垂直于起跑线的方向滑向挡板;冰球被击出的同时,运动员垂直于起跑线从静止出发滑向小旗.训练要求当冰球到达挡板时,运动员至少到达小旗处.假定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做匀加速运动,冰球到达挡板时的速度为v 1.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求: (1)冰球与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满足训练要求的运动员的最小加速度.图21[题眼点拨] ①“冰球以速度v 0击出”“到达挡板的速度为v 1”说明冰球的初速度为v 0,匀减速滑动距离s 0,末速度为v 1;②“至少到达小旗处”“最小加速度”说明冰球到达挡板时,运动员恰好到达小旗处,对应运动员的加速度最小,此过程中,冰球和运动员运动时间相等.【解析】 (1)设冰球质量为m ,冰球与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题意可知v 21-v 20=-2a 1s 0① 又μmg =ma 1②可解得:μ=v 20-v 212gs 0.(2)冰球到达挡板时,满足训练要求的运动员中,刚好到达小旗处的运动员的加速度最小.设这种情况下,冰球和运动员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和a 2,所用的时间为t . 由运动学公式得v 20-v 21=2a 1s 0③ v 0-v 1=a 1t ④ s 1=12a 2t 2⑤联立③④⑤式得a 2=s 1v 1+v 022s 2. ⑥【答案】 (1)v 20-v 212gs 0 (2)s 1v 1+v 022s 2在第2题中,若要求运动员到达小旗处的速度为零,(设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加速度大小恒定),则运动员训练时的加速度大小为多少?【解析】 由第2题解析可知,v 20-v 21=2a 1s 0v 0-v 1=a 1ts 1=12a 2⎝ ⎛⎭⎪⎫t 22×2可解得:a 2=s 1v 0+v 12s 20. 1v 0+v 12s■熟技巧·类题通法………………………………………………………………… 1.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四种常用方法2.追及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技巧和易错防范(1)解题思路:(2)解题技巧:①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 ②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3)易错防范:①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要注意追上该物体之前它是否已停止运动. ②注意最后对解的讨论分析.■对考向·高效速练…………………………………………………………………..· 考向1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1.(2016·潍坊一模)如图22所示,一长为200 m 的列车沿平直的轨道以80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当车头行驶到进站口O 点时,列车接到停车指令,立即匀减速停车,因OA 段铁轨不能停车,整个列车只能停在AB 段内,已知OA =1 200 m ,OB =2 000 m ,求: (1)列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的取值范围; (2)列车减速运动的最长时间.【导学号:19624014】图22【解析】 (1)若列车车尾恰好停在A 点右侧,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1,距离为x 1,则0-v 20=-2a 1x 1① x 1=1 200 m +200 m =1400 m② 解得:a 1=167m/s2③若列车车头恰好停在B 点,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2,距离为x OB =2 000 m ,则 0-v 20=-2a 2x OB ④ 解得:a 2=85m/s2⑤故加速度大小a 的取值范围为85 m/s 2≤a ≤167 m/s 2.⑥(2)当列车车头恰好停在B 点时,减速运动时的时间最长, 则0=v 0-a 2t ⑦ 解得:t =50 s .⑧【答案】 (1)85 m/s 2≤a ≤167m/s 2(2)50 s(2016·湖南怀化模拟)近几年长假期间,国家取消了7座及其以下小型客车的收费公路过路费,给自驾族带来了很大的实惠,但车辆的增多也给交通道路的畅通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国家规定免费车辆在通过收费站时在专用车道上可以不停车拿卡或交卡而直接减速通过.假设收费站的前、后都是平直大道,长假期间过站的车速要求不超过v t =21.6 km/h ,汽车未减速的车速均为v 0=108 km/h ,制动时小汽车的加速度的大小为a 1=4 m/s 2.试问:(1)长假期间,驾驶员应在距收费站至少多远处开始制动?(2)假设车过站后驾驶员立即使车以a 2=6 m/s 2的加速度加速至原来的速度,则从减速开始到最终恢复到原来速度的过程中,汽车运动的时间至少是多少? (3)在(1)(2)问题中,车因减速和加速过站而耽误的时间至少为多少?【解析】 设汽车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v t =21.6 km/h =6 m/s ,v 0=108 km/h =30 m/s ,a 1=-4 m/s 2(1)汽车进入收费站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距离收费站x 1处开始制动,则v 2t -v 20=2a 1x 1代入数据解得x 1=108 m.(2)汽车通过收费站经历匀减速和匀加速两个阶段,前后两段位移分别为x 1和x 2,时间为t 1和t 2,则减速阶段v t =v 0+a 1t 1t 1=v t -v 0=6 sv 0=30 m/s 12若不减速所需要时间t ′=xv 0=6 s车因减速和加速过站而耽误的时间Δt =t -t ′=4 s. 【答案】 (1)108 m (2)10 s (3)4 s 考向2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2.如图23所示,物体自O 点由静止出发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径A 、B 、C 三点,其中A 、B 之间的距离L 1=2 m ,B 、C 之间的距离L 2=3 m .若物体通过L 1、L 2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A 之间的距离L 等于( )图23A.34 m B.43 m C.98m D.89m C [由题知“物体通过L 1、L 2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设为T )”,则v B =L 1+L 22T =52T,加速度a =L 2-L 1T 2=1T 2,在A 点速度v A =v B -aT =32T ,于是L =v 2A 2a =12a ·94T 2,L +2=v 2B2a=12a ·254T 2,两式相比,解得L =98 m .] 考向3 追及相遇问题3.(2016·山东潍坊一中模拟)如图24所示,甲从A 地由静止匀加速跑向B 地,当甲前进距离为x 1时,乙从距A 地x 2处的C 点由静止出发,加速度与甲相同,最后二人同时到达B 地,则A 、B 两地距离为( )【导学号:19624015】图24A .x 1+x 2 B.x 1+x 224x 1C.x 21x1+x 2D.x 1+x 22x 1-x 2x 1B [设甲前进距离为x 1时,速度为v ,甲和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a ,乙从C 点到达B 地所用时间为t ,则有:vt +12at 2-12at 2=x 2-x 1,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得,v 2=2ax 1,解得t =x 2-x 12ax 1,则A 、B 的距离x =x 2+12at 2=x 1+x 224x 1,故B 正确.](2017·辽宁省盘锦模拟)2016年世界中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落下帷幕,代表中国参赛的河南男队和河北女队取得了优异成绩.五人制足球的赛场长40 m ,宽20 m ,如图所示.在比赛中,攻方队员在中线附近突破防守队员,将足球沿边路向前踢出,足球的运动可视为在地面上做初速度为v 1=6 m/s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 1=1 m/s 2.该队员将足球踢出后,立即由静止启动追赶足球,他的运动可看作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最大加速度为a 2=1 m/s 2,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v 2=4 m/s.该队员至少经过多长时间能追上足球?【解析】 设足球从开始做匀减速运动到停下来的位移为x 1,则有:x 1=v 212a 1带入数据解得x 1=362×1m =18 m 足球匀减速运动时间为:t 1=v 1a 1=6 s前锋队员以最大加速度追赶的加速时间为:t 2=v 2a 2=4 s在此过程中的位移为:x 2=v 222a 2=8 m之后攻方队员做匀速直线运动,到足球停止运动时,其位移为x 3=v 2(t 1-t 2)=8 m 由于x 2+x 3<x 1,故足球停止运动时,攻方队员没有追上足球,然后攻方队员继续以最大速度匀速运动追赶足球,由匀速运动公式得:x 1-(x 2+x 3)=v 2t 3 代入数据解得t 3=0.5 s攻方队员追上足球的时间为:t =t 1+t 3=6.5 s. 【答案】 6.5 s考点2 运动图象问题 (对应学生用书第8页)■品真题·感悟高考……………………………………………………………· [考题统计] 五年6考:2016年Ⅰ卷T 21 2015年Ⅰ卷T 20 2014年Ⅱ卷T 14、T 24 2013年Ⅰ卷T 19、T 21 [考情分析]1.以选择题型为主,重在考查v t 图象的意义及图象信息的提取能力.2.v t 图象斜率及其变化与牛顿第二定律相结合分析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是常见的命题方向. 3.明确图象交点、斜率、截距的意义,并将图象信息与物体的运动过程相结合是解题的关键.4.v t 图象、x t 图象均反映物体直线运动的规律. 5.在v t 图象中易误将交点当成相遇.3.(图象信息的应用)(多选)(2016·Ⅰ卷T 21)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 t 图象如图25所示.已知两车在t =3 s 时并排行驶,则( )【导学号:19624016】图25A .在t =1 s 时,甲车在乙车后B .在t =0时,甲车在乙车前7.5 mC .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 =2 sD .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BD [由题图知,甲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a 甲=10 m/s 2.乙车做初速度v 0=10 m/s 、加速度a 乙=5 m/s 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3 s 内甲、乙车的位移分别为:x 甲=12a 甲t 23=45 m x 乙=v 0t 3+12a 乙t 23=52.5 m由于t =3 s 时两车并排行驶,说明t =0时甲车在乙车前,Δx =x 乙-x 甲=7.5 m ,选项B 正确;t =1 s 时,甲车的位移为5 m ,乙车的位移为12.5 m ,由于甲车的初始位置超前乙车7.5 m ,则t =1 s 时两车并排行驶,选项A 、C 错误;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52.5m -12.5 m =40 m ,选项D 正确.](2014·Ⅱ卷T 14)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在t =0到t =t 1的时间内,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在这段时间内( )A .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B .汽车乙的平均速度等于v 1+v 22C .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D .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A [根据v t 图象及其意义解题.根据v t 图象下方的面积表示位移,可以看出汽车甲的位移x 甲大于汽车乙的位移x 乙,选项C 错误;根据v =xt得,汽车甲的平均速度v甲大于汽车乙的平均速度v 乙,选项A 正确;汽车乙的位移x 乙小于初速度为v 2、末速度为v 1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 ,即汽车乙的平均速度小于v 1+v 22,选项B 错误;根据v t 图象的斜率反映了加速度的大小,因此汽车甲、乙的加速度大小都逐渐减小,选项D 错误.]4.(图象信息的应用)(多选) (2015·Ⅰ卷T 20)如图26(a),一物块在t =0时刻滑上一固定斜面,其运动的v t 图线如图(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及图中的v 0、v 1、t 1均为已知量,则可求出( )(a) (b)图26A .斜面的倾角B .物块的质量C .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D .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题眼点拨] ①利用图象信息求出相关量,如由斜率求出加速度,由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求出上滑高度;②将图线与方程结合起来:根据图线显示的匀变速过程,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列出上、a 1=v 0t 1,下降过程中的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f =ma 1,mg sin θθ=v 0+v 12t 1g ,滑动摩擦力f =m v 0-v 12t 1,而f =A 、C 正确.由v t 图象中横轴上方的面可以求出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选项D 正确.]在第4题中,若改为如下形式,如图27甲所示,直角三角形斜劈abc 固定在水平面上.t =0时,一物块(可视为质点)从底端a 以初速度v 0沿斜面ab 向上运动,到达顶端b 时速率恰好为零,之后沿斜面bc 下滑至底端c .若物块与斜面ab 、bc 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物块在两斜面上运动的速率v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 =10 m/s 2,则下列物理量中不能求出的是( )图27A.斜面ab的倾角θB.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C.物块的质量mD.斜面bc的长度LC[根据题图乙可求出物块在左右斜面上的加速度大小a1、a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μmg cos θ=ma1,mg cos θ-μmg sin θ=ma2,则可求出θ和μ,但m 无法求出,根据题图乙可求出0.6~1.6 s时间内物块的位移大小,即可求出L,故选项C正确.](2014·Ⅱ卷T24)2012年10月,奥地利极限运动员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乘气球升至约39 km的高空后跳下,经过4分20秒到达距地面约1.5 km高度处,打开降落伞并成功落地,打破了跳伞运动的多项世界纪录.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 m/s2.(1)若忽略空气阻力,求该运动员从静止开始下落至1.5 km高度处所需的时间及其在此处速度的大小;(2)实际上,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受到空气的阻力,高速运动时所受阻力的大小可近似表示为f=kv2,其中v为速率,k为阻力系数,其数值与物体的形状、横截面积及空气密度有关.已知该运动员在某段时间内高速下落的vt图象如图所示.若该运动员和所带装备的总质量m=100 kg,试估算该运动员在达到最大速度时所受阻力的阻力系数.(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题眼点拨] ①“忽略空气阻力”说明运动员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②“f=kv2”说明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③“达到最大速度”说明最大速度时,重力与阻力大小相等.【解析】(1)设该运动员从开始自由下落至1.5 km高度处的时间为t,下落距离为s,在1.5 km高度处的速度大小为v.根据运动学公式有v=gt ①s =12gt 2②根据题意有 s =3.9×104 m -1.5×103 m =3.75×104 m③联立①②③式得t =87 s④ v =8.7×102 m/s. ⑤(2)该运动员达到最大速度v max 时,加速度为零,根据平衡条件有mg =kv 2max⑥由所给的v t 图象可读出 v max ≈360 m/s⑦由⑥⑦式得 k =0.008 kg/m.⑧ 【答案】 (1)87 s 8.7×102 m/s (2)0.008 kg/m■释疑难·类题通法…………………………………………………………………·1.v t 图象提供的信息2.处理力学图象问题的思路(1)明确什么性质的图象,看纵横两轴表示的物理量.(2)分析图线的意义,提取图象的关键信息.(3)将物体的运动过程与图象对应起来.(4)较复杂的图象,可通过列解析式的方法进行判断.■对考向·高效速练…………………………………………………………………..· 考向1 图象的选取4.竖直向上抛出一物块,物块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大小与速度大小成正比,则物块从抛出到落回抛出点的过程中,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设竖直向下为正方向)( )A B C DC [物块在上升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a =mg +kv m,因此在上升过程中,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加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到最高点加速度大小等于g ,在下降的过程中加速度a =mg -kv m,随着速度增大,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加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加速度方向始终向下,因此C 正确.] 考向2 图象的转换5.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a t 图象如图28所示.下列v t 图象中,可能正确描述此物体运动的是( )【导学号:19624017】图28A BC DD [由图可知,在0~T 2时间内a =a 0>0,若v 0≥0,物体做匀加速运动;若v 0<0,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故B 、C 皆错误;由于在T ~2T 时间内a =-a 0,故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与0~T 2时间内相同,故A 错误,D 正确.] 考向3 图象信息的应用6.(2017·马鞍山市一模)两物块A 、B 并排放在水平地面上,且两物体接触面为竖直面,现用一水平推力F 作用在物体A 上,使A 、B 由静止开始一起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如图29甲所示,在A 、B 的速度达到6 m/s 时,撤去推力F .已知A 、B 质量分别为m A =1 kg 、m B =3 kg ,A 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3,B 与地面没有摩擦,B 物体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乙所示.取g =10 m/s 2,求:甲 乙图29(1)推力F 的大小;(2)A 物体刚停止运动时,物体A 、B 之间的距离.【解析】 (1)在水平推力F 作用下,物体A 、B 一起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 ,由B 物体的v t 图象得,a =Δv Δt =62m/s 2=3 m/s 2 对于AB 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μm A g =(m A +m B )a代入数据解得F =15 N.t ,撤去推力F 后,A 、B 两物体分离,A 在摩擦力μg =-3 m/s 212 mΔx =x B -x A =12 m -6 m =6 m.【答案】 (1)15 N (2)6 m1.(多选)(2017·梅河口市五中一模)如图甲所示,倾角为30°的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个小物块在沿斜面向上的恒定拉力F 作用下,从斜面底端A 点由静止开始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拉力F ,小物块能达到的最高位置为C 点,己知小物块的质量为0.3 kg ,小物块从A 到C 的v t 图象如图乙所示,g 取10 m/s 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 乙A .小物块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是减速时加速度的13B .小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33C .小物块到达C 点后将沿斜面下滑D .拉力F 的大小为4 NAC [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在有F 作用时小物块做加速运动,a 1=7.53 m/s 2=2.5 m/s 2,撤去拉力F 后做减速运动,故a 2=-7.51m/s 2=-7.5 m/s 2,所以|a 1|=13|a 2|,A 正确;撤去拉力后,在沿斜面方向上有-mg sin θ-μmg cos θ=ma 2,解得μ=36,B 错误;因为mg sin 30°>μmg cos 30°,故小物块到达C 点后将沿斜面下滑,C 正确;有拉力作用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 -mg sin 30°-μmg cos 30°=ma 1,解得F =3 N ,D 错误.]2.为研究运动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某研究小组的同学找来一个倾角可调、斜面比较长且表面平整的斜面体和一个滑块,并在滑块上固定一个高度可升降的风帆,如图甲所示.他们让带有风帆的滑块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下滑过程中帆面与滑块运动方向垂直.假设滑块和风帆总质量为m .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风帆受到的空气阻力与风帆的运动速率成正比,即F f =kv .(1)写出滑块下滑过程中加速度的表达式;(2)求出滑块下滑的最大速度,并指出有哪些措施可以减小最大速度;(3)若m =2 kg ,斜面倾角θ=30°,g 取10 m/s 2,滑块从静止下滑的速度图象如图乙所示,图中的斜线为t =0时v t 图线的切线,由此求出μ、k 的值.(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 (1)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μmg cos θ-kv =ma解得:a =g sin θ-μg cos θ-kv m.(2)当a =0时速度最大,v m =mg θ-μcos θk减小最大速度的方法有:适当减小斜面倾角θ;风帆升起一些.(3)当v =0时,a =g sin θ-μg cos θ=3 m/s 2解得:μ=2315≈0.23,最大速度v m =2 m/s ,v m =2 m/s 解得:k =3.0 kg/s.【答案】 (1)g sin θ-μg cos θ-kv m(2)mg θ-μcos θk 适当减小斜面倾角θ(保证滑块能静止下滑);风帆升起一些(3)0.23 3.0 kg/s考点3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对应学生用书第9页)■品真题·感悟高考……………………………………………………………·[考题统计] 五年9考:2017年Ⅲ卷T 25 2016年Ⅰ卷T 18、Ⅱ卷T 192015年Ⅰ卷T 25,Ⅱ卷T 20、T 25 2014年Ⅰ卷T 172013年Ⅱ卷T 14、T 25[考情分析]1.本考点的考查重在物体的受力分析,整体法、隔离法在连接问题中的应用及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2.整体法、隔离法是动力学中连接体问题的常用方法,在不涉及相互作用力时,可用整体法,在涉及相互作用力时要用隔离法.3.对物体受力分析时易出现漏力、多力的现象.4.应用公式F =ma 时,要注意F 、m 、a 的一体性.5.(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多选)(2016·Ⅱ卷T 19)两实心小球甲和乙由同一种材料制成,甲球质量大于乙球质量.两球在空气中由静止下落,假设它们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与球的半径成正比,与球的速率无关.若它们下落相同的距离,则( )A .甲球用的时间比乙球长B .甲球末速度的大小大于乙球末速度的大小C .甲球加速度的大小小于乙球加速度的大小D .甲球克服阻力做的功大于乙球克服阻力做的功[题眼点拨] ①“同一种材料制成”说明相同的密度;②“阻力与球的半径成正比,与球的速率无关”说明下落过程中加速度不同,但两球都做匀加速运动.BD [设小球在下落过程中所受阻力F 阻=kR ,k 为常数,R 为小球半径,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mg -F 阻=ma ,由m =ρV =43ρπR 3知:43ρπR 3g -kR =43ρπR 3a ,即a =g -3k 4ρπ·1R 2,故知:R 越大,a 越大,即下落过程中a 甲>a 乙,选项C 错误;下落相同的距离,由h =12at 2知,a 越大,t 越小,选项A 错误;由2ah =v 2-v 20知,v 0=0,a 越大,v 越大,选项B 正确;由W 阻=-F 阻h 知,甲球克服阻力做的功更大一些,选项D 正确.]6.(连接体问题)(多选)(2015·Ⅱ卷T 20)在一东西向的水平直铁轨上,停放着一列已用挂钩连接好的车厢.当机车在东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a 的加速度向东行驶时,连接某两相邻车厢的挂钩P 和Q 间的拉力大小为F ;当机车在西边拉着车厢以大小为23a 的加速度向西行驶时,P 和Q 间的拉力大小仍为F .不计车厢与铁轨间的摩擦,每节车厢质量相同,则这列车厢的节数可能为( )【导学号:19624018】A .8B .10C .15D .18BC [设该列车厢与P 相连的部分为P 部分,与Q 相连的部分为Q 部分.设该列车厢有n 节,Q 部分为n 1节,每节车厢质量为m ,当加速度为a 时,对Q 有F =n 1ma ;当加速度为23a 时,对P 有F =(n -n 1)m 23a ,联立得2n =5n 1.当n 1=2,n 1=4,n 1=6时,n =5,n =10,n =15,由题中选项得该列车厢节数可能为10或15,选项B 、C 正确.]在第6题中,若车厢总数为10节,以大小为a 的加速度向东行驶,则第2节车厢受到的拉力与第10节车厢受到的拉力之比为( )A .9∶1B .1∶9C .10∶1D .1∶10A [设每节车厢的质量均为m ,第2节车厢所受拉力为F 1,第10节车厢所受拉力为F 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 1=9ma F 2=ma故F 1∶F 2=9∶1.]7.(动力学的临界极值问题)(2017·Ⅲ卷T 25)如图210,两个滑块A 和B 的质量分别为m A=1 kg 和m B =5 kg ,放在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的木板的两端,两者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5;木板的质量为m =4 kg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某时刻A 、B 两滑块开始相向滑动,初速度大小均为v 0=3 m/s.A 、B 相遇时,A 与木板恰好相对静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 =10 m/s 2.求:图210(1)B 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板的速度;(2)A 、B 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题眼点拨] ①A 与木板相对静止前A 、B 加速度不变;②B 与木板相对静止后以相同的加速度向右匀减速运动;③A 、B 相对地面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A 、B 开始运动时两者间的距离.【解析】 (1)滑块A 和B 在木板上滑动时,木板也在地面上滑动.设A 、B 和木板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f 1、f 2和f 3,A 和B 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A 和a B ,木板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为a 1,在物块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前有 f 1=μ1m A g① f 2=μ1m B g② f 3=μ2(m +m A +m B )g③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1=m A a A④ f 2=m B a B⑤ f 2-f 1-f 3=ma 1 ⑥设在t 1时刻,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其大小为v 1,由运动学公式有v 1=v 0-a B t 1⑦ v 1=a 1t 1 ⑧联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式,代入已知数据得v 1=1 m/s. ⑨(2)在t 1时间间隔内,B 相对于地面移动的距离为s B =v 0t 1-12a B t 21 ⑩设在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v 1后,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a 2,对于B 与木板组成的体系,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1+f 3=(m B +m )a 2⑪由①②④⑤式知,a A =a B ;再由⑦⑧式知,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时,A 的速度大小也为v 1,但运动方向与木板相反.由题意知,A 和B 相遇时,A 与木板的速度相同,设其大小为v 2,设A 的速度大小从v 1变到v 2所用的时间为t 2,则由运动学公式,对木板有v 2=v 1-a 2t 2⑫对A 有 v 2=-v 1+a A t 2 ⑬在t 2时间间隔内,B (以及木板)相对地面移动的距离为s 1=v 1t 2-12a 2t 22 ⑭在(t 1+t 2)时间间隔内,A 相对地面移动的距离为s A =v 0(t 1+t 2)-12a A (t 1+t 2)2 ⑮A 和B 相遇时,A 与木板的速度也恰好相同,因此A 和B 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为s 0=s A +s 1+s B⑯联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得 s 0=1.9 m(也可用如图所示的速度—时间图线求解)【答案】 (1)1 m/s (2)1.9 m(2015·Ⅰ卷T 25)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在木板右方有一墙壁,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4.5 m ,如图(a)所示.t =0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直至t =1 s 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已知碰撞后1 s 时间内小物块的v t 图线如图(b)所示.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大小g 取10 m/s 2.求:(a) (b)(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及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2)木板的最小长度;(3)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解析】 (1)规定向右为正方向.木板与墙壁相碰前,小物块和木板一起向右做匀变速运动,设加速度为a 1,小物块和木板的质量分别为m 和M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μ1(m +M )g =(m +M )a 1 ①由题图(b)可知,木板与墙壁碰撞前瞬间的速度v 1=4 m/s ,由运动学公式有v 1=v 0+a 1t 1② s 0=v 0t 1+12a 1t 21 ③式中,t 1=1 s ,s 0=4.5 m 是木板碰撞前的位移,v 0是小物块和木板开始运动时的速度.联立①②③式和题给条件得④v 1的初速度向左做匀变速运动,小物块以v 1的初速度a 2,由牛顿第二定律有⑤⑥⑦(2)设碰撞后木板的加速度为a 3,经过时间 Δt ,木板和小物块刚好具有共同速度v 3.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得μ2mg +μ1(M +m )g =Ma 3 ⑧v 3=-v 1+a 3Δt ⑨v 3=v 1+a 2Δt⑩ 碰撞后至木板和小物块刚好达到共同速度的过程中,木板运动的位移为。
2018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考前第8天 力与运动学案
考前第8天 力与运动[回顾知识]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速度公式:v =v 0+at 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速度与位移关系公式:v 2-v 20=2ax 位移与平均速度关系公式:x =v t =v 0+v2t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1)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v t2.(某段位移的中点速度v x 2=v 21+v 222,且v t 2 <(2)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的运动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或Δx =aT 2.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1v 2v 3=n(2)1t 内、2t 内、31x 2x 3x n =12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比为 x 1Δx 2Δx Δx n =n -1)第一个x 内、第二个x 内、x 内、…第n 个x 内的时间比为:t 1t 2t 3t n=2--n -1)4.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 ①公式:a =F 合m. ②意义: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力和加速度是瞬时对应关系. (2)牛顿第三定律 ①表达式:F 1=-F 2.②意义:明确了物体之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5.平抛运动的规律 (1)位移关系 水平位移x =v 0t 竖直位移y =12gt 2合位移的大小s =x 2+y 2,合位移的方向tan α=y x. (2)速度关系水平速度v x =v 0,竖直速度v y =gt .合速度的大小v =v 2x +v 2y ,合速度的方向tan β=v y v x.β=2tan αOx 轴于C 点,有OC =x2(如=1f ,ω=2πT =2πf ,v =2πTr =2πfr =ωr .=4π2f 2r =4π2T 2r .(3)向心力大小:F =ma =m v 2r =m ω2r =m 4π2T2r =4π2mf 2r .7.万有引力公式:F =G m 1m 2r 2其中G =6.67×10-11N·m 2/kg 2.(1)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关系①在赤道上,有G Mm R 2-mg =mR ω2=mR 4π2T2.②在两极时,有G Mm R2=mg .(2)卫星的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①由G Mm R 2=m v 2R得v =GMR,所以R 越大,v 越小. ②由G Mm R2=m ω2R ,得ω=GMR 3,所以R 越大,ω越小. ③由G Mm R 2=m 4π2T2R 得T =4π2R3GM,所以R 越大,T 越大.[回顾方法]1.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方法 (1)逆向思维法即逆着原来的运动过程考虑.例如,对于匀减速直线运动,当末速度为零时,可转化为一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竖直上抛,逆着抛出方向,就变成从最高点向下的自由落体运动等.利用这种方法,可使列式简洁,解题方便.(2)图象法运动图象主要包括x -t 图象和v -t 图象,图象的最大优点就是直观.利用图象分析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图象与坐标轴交点的意义; ②图象斜率的意义;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④两图线交点的意义.2.“追及、相遇”类问题的分析方法 (1)基本思路(2)常用分析方法①物理分析法:抓好“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这一关键,认真审题,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物体运动关系的图景.②相对运动法:巧妙地选取参照系,然后找两物体的运动关系.③极值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④图象法:将两者的速度-时间图象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然后利用图象求解.3.力的合成法则和正交分解法在牛顿第二定律问题中的应用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时,可用力的合成法来解牛顿第二定律问题,即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合力,它一定与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相同,大小等于ma.当物体受两个以上的力作用时,一般采用正交分解法,依具体情况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各力和加速度往两坐标轴上分解,建立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即∑F x=ma x和∑F y=ma y,然后求解.一种常见的选取坐标轴方向的方法,是以加速度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y轴与加速度方向垂直.此时,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为∑F x=ma,∑F y=0.有时物体所受的几个力分别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且与加速度方向不同.此时也可以沿力所在的两个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这样就不必再做力的分解,而只分解加速度,建立牛顿第二定律分量式,可以简化运算.4.瞬时问题的分析方法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的瞬时问题(1)明确两种基本模型的特点:①轻绳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在瞬时问题中,其弹力可以突变,即弹力可以在瞬间成为零或别的值;②轻弹簧(或橡皮绳)需要较长的形变恢复时间.在瞬时问题中,其弹力不能突变,即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不变.(2)明确解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①确定该瞬时物体受到的作用力,还要注意分析物体在这一瞬时前、后的受力及其变化情况;②由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5.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解答平抛运动问题要把握以下几点:(1)根据实际问题判断是分解瞬时速度,还是分解运动的位移;(2)将某时刻速度分解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由于水平方向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水平分速度等于抛出时的初速度,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满足自由落体运动规律;(3)无论分解速度还是位移,都要充分利用图形中的已知角,过渡到分解后的矢量三角形中,再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列式计算.6.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处理方法 (1)分清两类模型的动力学条件①对于“绳(环)约束模型”,在圆轨道最高点,当弹力为零时,物体的向心力最小,仅由重力提供,由mg =m v 2minR,得临界速度v min =gR .当计算得物体在轨道最高点运动速度v <v min时,物体将脱离轨道,不能过最高点.②对于“杆(管道)约束模型”,在圆轨道最高点,因有支撑,故最小速度为零,不存在脱离轨道的情况.物体除受向下的重力外,还受相关弹力作用,其方向可向下,也可向上.当物体速度v >gR 时,弹力向下;当v <gR 时,弹力向上.(2)抓好“两点一过程”①“两点”指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找出向心力的来源,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②“一过程”,即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用动能定理将这两点的动能(速度)联系起来. 7.处理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把天体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G Mm R 2=m v 2R=m ω2R=m ⎝⎛⎭⎪⎫2πT 2R =m (2πf )2R ,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或计算.[回顾易错点]1.区分静摩擦与滑动摩擦. 2.区分“速度等于零”与平衡状态. 3.区分“绳”与“杆”. 4.区分v 、Δv 、ΔvΔt.5.区分平抛运动中“速度方向夹角”与“位移夹角”. 6.区分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两种模型在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7.区分地面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与环绕地球运行的物体. 8.区分天体运动中的“R ”“r ”“L ”.。
2018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天体和卫星的运行学案(全国通用)
2. 天体和卫星的运行一、基础知识回顾1.卫星的绕行速度v 、角速度ω、周期T 与轨道半径r 的关系(1)由G Mm r 2=m v 2r ,得v =GMr,则r 越大,v 越小. (2)由G Mmr2=mω2r ,得ω=GMr 3,则r 越大,ω越小. (3)由G Mm r 2=m 4π2T2r ,得T =2πr 3GM,则r 越大,T 越大. 2.第一宇宙速度是指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人造卫星环绕地球运动的最大环绕速度.其求解方法是:G Mm R 2=m v 2R.3.同步卫星的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是24 h ,同步卫星只能定点于赤道上空,其离地高度是一定的,速度大小是确定的.二、知识规律(1)一条黄金代换:GM =gR 2. (2)两条基本思路. ①天体附近:G MmR2=mg .②环绕卫星:G Mm r 2=m v 2r =mrω2=mr (2πT )2.(3)两类卫星.①近地卫星:G MmR2=mg =m v 2R .②同步卫星:G Mm (R +h )2=m (R +h )(2πT )2(T =24 h).(4)双星:Gm 1m 2L2=m 1ω2r 1=m 2ω2r 2r 1+r 2=L考向1 卫星的a 、v 、ω、T 与半径r 的关系 [例1] (多选)卫星A 、B 的运行方向相同,其中B 为近地卫星,某时刻,两卫星相距最近(O 、B 、A 在同一直线上),已知地球半径为R ,卫星A 离地心O 的距离是卫星B 离地心的距离的4倍,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则( )A .卫星A 、B 的运行周期的比值为T A T B =41B .卫星A 、B 的运行线速度大小的比值为v A v B =12C .卫星A 、B 的运行加速度的比值为a A a B =14D .卫星A 、B 至少经过时间t =16π7Rg,两者再次相距最近 解析 由地球对卫星的引力提供向心力G Mm r 2=m 4π2T2r 知T =2πr 3GM ∝r 3,而r A =4r B ,所以卫星A 、B 的运行周期的比值为T AT B=81,A 项错误;同理,由G Mm r 2=m v 2r得v =GM r ∝1r,所以卫星A 、B 的运行线速度大小的比值为v A v B =12,B 项正确;由G Mm r 2=ma 得a =GM r 2∝1r 2,所以卫星A 、B 的运行加速度的比值为a A a B =116,C 项错误;由T =2πr 3GM 及地球表面引力等于重力大小G MmR 2=mg 知T =2πr 3gR 2,由于B 为近地卫星,所以T B =2πRg,当卫星A 、B 再次相距最近时,卫星B 比卫星A 多运行了一周,即⎝⎛⎭⎪⎫2πT B-2πT A t =2π,联立可得t =16π7Rg,D 项正确. 答案 BD考向2 宇宙速度[例2] 一些星球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收缩,假设该星球的直径缩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若收缩时质量不变,则与收缩前相比( )A .同一物体在星球表面受到的重力增大到原来的4倍B .同一物体在星球表面受到的重力增大到原来的2倍C .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增大到原来的4倍D .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解析 忽略星球自转的影响,根据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列出等式GMmR 2=mg ,该星球的直径缩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若收缩时质量不变,所以同一物体在星球表面受到的重力增大到原来的16倍,故A 、B 错误;第一宇宙速度是近星的环绕速度,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列出等式,有GMm R 2=mv 2R ,解得v =GMR,该星球的直径缩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若收缩时质量不变,所以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故C 错误、D 正确.答案 D解答卫星问题的三个关键点1.若卫星做圆周运动:根据G Mm r 2=m v 2r =mω2r =m 4π2T2r =ma 分析,可得:v =GMr∝1r、ω=GM r3∝1r3、T =4π2r 3GM∝r 3、a=GM r 2∝1r2,即“高轨低速周期长,低轨高速周期短”. 2.若卫星做椭圆运动: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分析求解.可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分析卫星的速率变化规律,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分析计算卫星的周期.3.注意事项:注意同步卫星与地球赤道上物体的区别与联系,注意黄金代换公式GM =gR 2的灵活应用.三、针对训练1.利用三颗位置适当的地球同步卫星,可使地球赤道上任意两点之间保持无线电通讯.目前,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6倍.假设地球的自转周期变小,若仍仅用三颗同步卫星来实现上述目的,则地球自转周期的最小值约为( )A .1 hB .4 hC .8 hD .16 h解析:选B.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对同步卫星有:GMm r 2=mr 4π2T 2,整理得GM =4π2r 3T2 当r =6.6R 地时,T =24 h若地球的自转周期变小,轨道半径最小为2R 地 三颗同步卫星A 、B 、C 如图所示分布 则有4π2R 地3T 2=4π2R 地3T ′2解得T ′≈T6=4 h .选项B 正确.2. 2016年11月22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一号04星送入太空,天链一号04星是我国的第四颗地球同步卫星数据中继卫星.设地球的质量为M ,自转角速度为ω,引力常量为G ,则( )A .天链一号04星的轨道只能是椭圆,不可能是圆B .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角速度比天链一号04星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大C .天链一号04星的角速度为ω,线速度为3GMω D .相同质量的同步卫星比近地卫星机械能小解析:选C.A.天链一号04星的轨道只能是圆,不可能是椭圆,否则不可能与地球自转同步,故选项A 错误;B.因同步卫星的周期为24小时,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27天,由公式ω=2πT可知,天链一号04星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比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大,故选项B 错误;C.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G Mmr2=mω2r ,解得天链一号04星的轨道半径r =3GMω2,则线速度v =ωr =3GMω2·ω=3GMω,故选项C 正确;D.要将卫星发射到较高的轨道,发射时需要更多的能量,故卫星的高度越大,机械能就越大,即相同质量的同步卫星的机械能大,故选项D 错误.3.(多选)2017年4月12日19时04分,我国实践十三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是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通信总容量达20 Gbps ,超过我国已发射的通信卫星容量总和.假设这颗卫星运行在同步轨道(卫星的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n 倍)上,由此可知( )A .该卫星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大小是地表重力加速度的1n2B .该卫星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大小是地表重力加速度的1nC .该卫星的运行速度大小是第一宇宙速度大小的1n2D .该卫星的运行速度大小是第一宇宙速度大小的1n解析:选AD.卫星运行在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n 倍的圆形轨道上,所受万有引力F =GmM nR 2,F =ma ,在地球表面,m 0g =G m 0MR2,联立解得a g =1n 2,选项A 正确、B 错误;由G mM nR2=m v 2nR,GM =gR 2,解得vgR n ,第一宇宙速度v1=gR,vv1=1n,选项C错误、D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倒计时第8天 质点运动的基本规律A .主干回顾B .精要检索一、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重要公式(1)速度公式:v =v 0+at .(2)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3)位移、加速度、速度的关系:v 2-v 20=2ax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重要推论(1)平均速度公式:v =v 0+v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Δx =aT 2.(3)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公式:v t 2=v =v 0+v 2. 3.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1)用“Δx =aT 2”判断该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2)用公式v n =x n +x n +12T 求打点计时器打n 点时纸带的速度.(3)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即a =x 4+x 5+x 6-x 1-x 2-x 39T 2. 4.自由落体运动(1)条件:①只受重力作用;②初速度为零.(2)速度公式v =gt ;位移公式x =12gt 2.二、曲线运动1.平抛运动(1)特点:初速度沿水平方向,只受竖直方向的重力作用,其轨迹为抛物线.平抛运动是匀变速(加速度是g )曲线运动.(2)位移关系:水平位移x =v 0t竖直位移y =12gt 2合位移的大小s =x 2+y 2,合位移的方向tan α=y x .(3)速度关系:水平速度v x =v 0,竖直速度v y =gt .合速度的大小v =v 2x +v 2y ,合速度的方向tan β=v y v x. (4)重要推论:速度偏角与位移偏角的关系为tan β=2tan α.平抛运动到任一位置A ,过A 点作其速度方向的反向延长线交Ox 轴于C 点,有OC =x 2(如图1所示).图12.匀速圆周运动(1)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①v 、ω、T 、f 及半径的关系:T =1f ,ω=2πT =2πf ,v =2πT r =2πfr =ωr .②向心加速度大小:a =v 2r =ω2r =4π2f 2r =4π2T 2r .③向心力大小:F =ma =m v 2r =mω2r =m 4π2T 2r =4π2mf 2r .(2)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条件①轻绳拉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或小球在竖直圆轨道内侧做圆周运动)时的临界点是在竖直圆轨道的最高点有F +mg =m v 2r 成立;由于轻绳中拉力F ≥0,要使小球能够经过竖直圆轨道的最高点,则到达最高点时速度必须满足v ≥gr .②由于经杆(或环形圆管)既可提供拉力,又可提供支持力,轻杆拉小球(或环形圆管内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或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双轨道之间做圆周运动)的条件为到达最高点时速度v ≥0.三、天体的运动1.人造地球卫星(1)轨道特征:轨道平面必过地心.(2)动力 特征: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有G Mm r 2=m v 2r =m ⎝ ⎛⎭⎪⎫2πT 2r . (3)运动 特征:轨道半径越大,周期越长,但运行速度越小.(4)宇宙速度: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速度——第一宇宙速度v 1=gR =7.9 km/s .物体脱离地球引力,不再绕地球运行所需的最小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物体脱离太阳的引力所需的最小速度——第三宇宙速度.2.地球卫星的最大运行速度和最小周期由G Mm r 2=m v 2r =m ⎝ ⎛⎭⎪⎫2πT 2r ,得到卫星绕地球的运行速度v =GM r =gR 2r ,周期T =2πr v =2πr 3GM =2πr 3gR 2. 当卫星绕地球表面运行时,轨道半径r 等于地球半径R ,运行速度最大,周期最小.3.地球同步卫星的四定(1)运行周期一定,周期为24 h .(2)距地面高度一定,大约为3.6×104 km .(3)轨道平面一定,轨道平面与赤道面重合.(4)环绕方向及速度一定,环绕方向为自西向东运动,速度大小约为3.1 km/s .C .考前热身1.(多选)某遥控小车在平直路面上运动的v -t 图线如图2所示.则关于小车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A .0~5 s 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3 mB .小车开始以2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2~3 s 内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 2C .3~5 s 内小车的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 2D .0~5 s 内小车运动的位移为11 mBC [由图知,小车开始以2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到2 s 时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 2,3 s 时速度达到4 m/s ,然后突然以4 m/s 的速度返回,沿反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 2,B 、C 正确;路程s =2×2 m +2+42×1 m +12×4×2 m =11 m ,位移x =2×2 m ×+2+42×1m -12×4×2 m =3 m ,A 、D 错误.]2.(多选)如图3所示,斜面倾角为θ,从斜面的P 点分别以v 0和2v 0的速度水平抛出A 、B 两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若两小球均落在斜面上且不发生反弹,则( )【导 号:17214220】图3A .A 、B 两小球的水平位移之比为1∶4B .A 、B 两小球飞行的时间之比为1∶2C .A 、B 两小球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2D .A 、B 两小球落到斜面上的速度大小之比为1∶4AB [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x 1=v 0t 1,y 1=12gt 21,tan θ=y 1x 1;x 2=2v 0t 2,y 2=12gt 22,tan θ=y 2x 2,联立解得A 、B 两小球飞行的时间之比为t 1∶t 2=1∶2,A 、B 两小球的水平位移之比为x 1∶x 2=1∶4,选项A 、B 正确;A 、B 两小球下落的高度之比为y 1∶y 2=1∶4,选项C 错误;A 、B 两小球落到斜面上时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1=v 20+(gt 1)2,v 2=(2v 0)2+(gt 2)2=2v 20+(gt 1)2,即A 、B 两小球落到斜面上的速度大小之比为1∶2,选项D 错误.]3.(多选)已知地球半径为R ,质量为M ,自转角速度为ω,引力常量为G ,地球同步卫星距地面高度为h ,则( )A .地球表面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ωRB .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为ωhC .地球近地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GM RD .地球近地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大于2πωAC [地球表面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v =ωR ,选项A 正确;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v ′=ω(R +h ),选项B 错误;由G Mm R 2=m v 21R 得选项C 正确;只有轨道高于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卫星周期才大于地球同步卫星的周期,选项D 错误.]4.如图4所示,设行星绕太阳的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金星自身的半径是火星的n 倍,质量为火星的k 倍,不考虑行星自转的影响,则( )【导 号:17214221】图4A .金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火星的k n 倍B .金星的“第一宇宙速度”是火星的k n 倍C .金星绕太阳运动的加速度比火星小D .金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比火星大B [根据mg =G Mm R 2得g =GM R 2,可知金星与火星表面重力加速度之比 g 金g 火=k n 2,故A 错误;根据v =GM R 可知,金星与火星第一宇宙速度之比v 金v 火=k n ,故B 正确;根据a =GM r 2可知,距离太阳越远,加速度越小,金星距离太阳近,则金星绕太阳运动的加速度比火星大,故C 错误;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 r 3T 2=k ,可知距离太阳越远,周期越长,金星距离太阳近,所以金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比火星短,故D 错误.]5.(多选)如图5所示,两个可视为质点的、相同的木块A 和B 放在水平转盘上,且木块A 、B 与转盘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两者用长为L 的细绳连接,木块与转盘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均为各自重力的k 倍,A 放在距离转轴L 处,整个装置能绕通过转盘中心的竖直转轴O 1O 2转动.开始时,绳恰好伸直但无弹力.现让该装置从静止开始转动,使角速度缓慢增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导 号:17214222】图5A.当ω>2kg3L时,A、B相对于转盘会滑动B.当ω>kg2L时,绳子一定有弹力C.ω在kg2L<ω<2kg3L范围内增大时,B所受的摩擦力变大D.ω在0<ω<2kg3L范围内增大时,A所受的摩擦力一直变大ABD[当木块A、B所受的静摩擦力均达到最大值时,A、B相对转盘将会滑动,kmg+kmg=mω2L+mω2·2L,解得ω=2kg3L,选项A正确;当B所受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后,绳子开始有弹力,即kmg=mω2·2L,解得ω=kg2L,选项B正确;当kg2L<ω<2kg3L时,随角速度的增大,绳子拉力不断增大,B所受的静摩擦力一直保持最大静摩擦力不变,选项C错误;0<ω≤kg2L时,A所受的摩擦力提供向心力,即F f=mω2L,静摩擦力随角速度增大而增大,当kg2L<ω<2kg3L时,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F fA+kmg=mω2L+mω2·2L,可知A所受的静摩擦力随角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选项D 正确.]6.如图6所示,用长为l的轻质细线将质量为m的小球悬挂于O点,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大小为7mg.小球在外力作用下静止于A处,此时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撤去外力,让小球由静止释放,摆到最低点B时,细线被O点正下方的光滑小钉子挡住,钉子离O点的距离满足一定条件时,小球能继续运动且细线不松弛.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图6(1)小球静止于A 处时所受最小外力;(2)小球运动过程中离A 处位移的范围;(3)钉子离O 点距离应该满足的条件.【导 号:17214223】【解析】 (1)当外力与绳垂直斜向上时,外力最小,由共点力平衡可得,F=mg sin 60°=32mg .(2)钉子和O 点重合时,当小球运动到左侧最高点时,位移最大,根据机械能守恒条件可知,小球运动到左侧最高点和初始位置等高,根据几何关系知,小球运动过程中的最大位移x m =2×l ×32=3l ,所以0≤x ≤3l .(3)①当钉子与A 点等高时,小球运动到最高点的速度为零,h 1=l 2.②小球运动到最低点绳子恰好不断裂,设此时小球运动半径为r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7mg -mg =m v 21r 1,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gl (1-cos 60°)=12m v 21,解得r 1=16l ,钉子距离O 点的距离l 1=l -16l =56l .③小球绕过钉子又能运动到圆周的最高点,设此时小球运动的半径为r 2,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mg l 2-mg ·2r 2=12m v 2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m v 22r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