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舍先生《二马》有感
2019-骆驼祥子·二马读后感六篇-精选word文档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骆驼祥子·二马读后感六篇篇一:《骆驼祥子》的读后感_多篇1《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
他年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时代;又勤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
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
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都带来磨难。
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
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
他的这一愿望“象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
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
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
2 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
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
平常他好象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
他在扬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
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
老舍的二马读后感
老舍《二马》读后感
哎哟喂,说起老舍先生的《二马》,那真是一部让人又笑又叹的好书啊!故事里头,二马爷俩在英国伦敦的遭遇,简直是逗乐中带着几分辛酸,让人心里头五味杂陈。
老马,那个老顽固,整天想着怎么把闺女嫁出去,结果自个儿先在英国跟个英国老太太搞起了“黄昏恋”,这事儿,说出来都让人脸红心跳,但又忍不住想笑。
他那个倔强劲儿,跟那英国老太太的直性子一碰,火花四溅,比炒菜还热闹!
小马呢,小伙子心里头装着大抱负,想干出一番事业来,结果在英国那地界儿,文化冲击得跟坐过山车似的。
他爱上个英国姑娘,结果爱情里头还夹杂着民族自尊的较量,那叫一个纠结。
看得我是又急又气,心想这娃儿咋就不开窍呢,爱情哪儿分国界嘛!
整部书,老舍先生用他那幽默风趣的笔调,把异国他乡的生活描绘得活灵活现。
笑中带泪,让人反思的不光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有人性里的那些共通之处。
读完之后,心里头那个舒坦,就像是吃了顿地道的四川火锅,麻辣鲜香,回味无穷。
总之,《二马》这本书,不仅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之作,更是咱们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感受人情冷暖的一面镜子。
读它,就像是跟老舍先生面对面摆龙门阵,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年在英国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多听几句,多品一品其中的滋味。
【2018最新】二马读后感-精选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二马读后感篇一:《老舍散文集》读后感《老舍散文集》读后感老舍写作学英国作家狄更斯,以乐观幽默态度面对人生,这样应该写得都是喜剧,他早期的作品《二马》等并不见佳,一些语调幽默做作,有失油滑,《老舍散文集》读后感.但他写得好的却是悲剧,比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最悲惨的是他笑对人生,人生却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玩笑,文革初期遭受迫害,逼迫得投湖自杀,这是最大悲剧罢.他的一些散文也风趣幽默,能让人开心一笑.比如他著名的自传:“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墓.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六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己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文字简要,幽默风趣,一直为人们称道,到现在也没看到能和这媲美的小传呢.下载了一本《老舍散文集》,书不大,收了十篇散文.有些是写人的,比如《宗月大师》,写这个具有菩萨心肠的和尚在寺庙里是如何不受待见,读后感《《老舍散文集》读后感》.他出家不久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没多久就被赶出来.他借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一般的说,方丈的责任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这段非常深刻.二十三,罗成关,民间对书里的英雄是非常崇拜的.老舍在这个年龄谋了一份相当不错的职业:工作清闲,收入优厚,他就吃喝赌抽,玩得很疯.自己也觉得是在捉死.病了一大场,还得罪了领导.辞职后,工资少了工作忙了,生活反而走上正规了.《习惯》写他的生活方式,一些外来事物他接受不了.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很好.就是那种古董的人罢.写人物的,也有几个短文很精彩.写吴组缃的猪珍贵,“每次去访组缃先生,必附带的向小花猪致敬,因为我与组缃先生核计过了:假若他与我共同登广告卖身,大概也不会有人,出六百元来买!”篇二:骆驼祥子读后感100(共4篇)篇一:骆驼祥子读后感《骆驼祥子》——读书报告合上《骆驼祥子》,心中涌起一股悲凉。
《二马》读后感600字
《二马》读后感600字翻开《二马》,中国屈辱历史的浪潮滚涌而来,人们腐朽的观念昭然若揭,国外对国内的种种歧视和文化偏见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现在的中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处处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
但历史也时时提醒着我们,我们的先辈曾经历过怎样的凌辱。
二马指的是马家父子,他们是当时中国保守派和革新派的代表。
老马自尊自傲,满足于自身眼前的处境,对将来的一切都很茫然,他不去想,也不愿去做,所以他从来就不曾改变过。
小马热爱祖国,试图想着去改变,却又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让祖国变强,只一味的拥有自己的想法。
他们一直生活在英国,而作为贫穷国度的中国人,他们在异国,经常遭受到英国人的羞辱。
只因国家的羸弱,国人便被诬蔑成世界上最阴险,最污浊,最卑鄙的人,那些大鼻子的英国人见了黄皮肤的中国人,都会拉长了脸,一副不屑一顾的鄙夷嘴脸。
马家父子就这样在外国人的冷嘲热讽中艰难过日。
马家父子的遭遇让人觉得可笑的同时更多的还是悲哀,一个民族的深深的悲凉,一个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的华夏竟存有丑陋的奴性和陈腐的观念,眼睁睁地看着别的国家一天天富强起来,而自己,却抱残守缺,墨守成规,还在夜郎自大中昏昏欲睡,致使中国在各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国家,而落后就注定要挨打,国人也注定要受尽别人的冷眼与欺凌。
“民”与“国”本是一体,强国无弱民,弱国之下无强民。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语,“东亚病夫”的称号让国人卑躬屈膝地承受了半个多世纪,面对这种屈辱,老舍用自己的笔给予了深刻的揭露,意在警醒国人。
《二马》的故事结束了,但却让我深深的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中国的少年要用知识的力量改变国运,让祖国变得富强,展示我泱泱大国的雄风。
而此刻的我,有幸生活在强大后的中国,感受着扬眉吐气的骄傲,但我不会忘记祖国曾受过的屈辱,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维护我华夏国威。
《二马》读书笔记
《二马》读书笔记《二马》是老舍的一部早期小说,以其在文学上的独特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而广受赞誉。
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两个身处异国的中国人——马威和马则仁——在英国伦敦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与英国社会的种种冲突和融合。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这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和文化差异的环境。
马威和马则仁作为中国人,他们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与英国人有着显著的不同。
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深入到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观念的层面。
马威是一个年轻、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他渴望在异国他乡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英国社会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他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冲突、种族歧视等。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努力适应环境,学习新知识,结交新朋友,最终赢得了英国人的尊重和友谊。
与马威不同,马则仁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士大夫,他思想保守,注重礼节,恪守传统。
在英国生活期间,他无法适应异国文化,对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感到陌生和不解。
他的种种行为和言论常常引起英国人的误解和嘲笑,使他深感屈辱和孤独。
通过这两个角色的对比,老舍巧妙地揭示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在异国他乡生活,不仅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规则,更需要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融入异国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我也被老舍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人物描绘所吸引。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他也以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为这部小说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和可读性。
总之,《二马》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更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读书感悟:《二马》中的幸与不幸
【读书】《二马》中的幸与不幸读着读着就气了,气着气着又笑了。
——读《二马》感觉1924年,面容清瘦、举止儒雅的舒庆春,应聘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教师,在伦敦居住了五年时间。
1929年,在他回国前,创作了这部小说。
这是他回国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早期扛鼎之作,京式讽刺和英式幽默巧妙糅合在一起。
让人读着读着就气了,气着气着又笑了。
1老马的幸与不幸开始读,我讨厌老马。
他身上那股酸腐味,他的懒惰和不作为,他的北京大爷自以为是的张狂,而且,看到李子荣后,心里一句句的“俗气”,那嘴脸,真想让人抽他!老马的幸运,是有个大方的哥哥,有个不嫌弃的老婆,还有一个懂事的儿子,有个仗义的员工。
有哥哥的帮忙,他不用拉下脸子去做事;有不嫌弃的老婆,他为所欲为不怕麻烦;有个懂事的儿子,才能在英国混下来;有仗义的李子荣,哥哥的铺子才没很快败落。
老马也是不幸的。
不幸在他迂腐的思想左右着他的人生。
“学而优则仕”,他满脑门子都是做官,可命运不济,他想做录事却考不上,让他做教员还满心瞧不起。
到了英国,继承了哥哥的古玩铺,不是内行,也不懂经营,却满心眼儿的瞧不上生意人,一口一个“俗气”充斥心里。
不做生意,还装大爷,真是让人气到无语。
老马的不幸,还在于在异国,竟然瞧上了温都太太。
也许是中年丧妻的空冷,也许是人之本能的需要,也许是想安定下来的想法,他为了迎合这个外国女人,一句一个“好极了!”“棒极了!”可惜,彼时中国,彼时的中国人,在异国,分明被歧视,被污名化,本来文明而规矩的人被无端地当作奸人、强盗。
国之弱,也是彼时流落异国老马的不幸原因。
2小马的幸与不幸我将希望放在小马身上,可是,他竟然也让我失望。
但一直读下去,他的幸与不幸,更大的根源来自青春本能的冲动。
小马这个人物,在整部小说中,让人更多的哀其不幸。
不幸之一,有个凡事充大爷,遇事却不知如何办的父亲。
遇事讲排场,凡事却不管不顾,一切事务都压在了小马身上。
想读书,却时间不够;想做事,却心思不专。
二马读后感
二马读后感二马读后感(一)《二马》是老舍比较早期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迂腐陈旧的马老太爷和正直热情的马威父子俩因亲戚故世,为继承店铺而去往英国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包括马家父子与房东温都夫人和女儿玛丽的交往,马威与铺子伙计李子荣的友谊,还有对李牧师一家的描写等等。
从整体上来说,这部小说在语言风格上已经带有比较浓郁的口语化风格,显得非常“接地气儿”,让人觉得就像海水击打礁石一样真实、亲切。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也显示出不凡的功力,讲“体面”,爱排场,重做官而轻经商的马老太爷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旧中国子民,豪爽干练,深受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在金钱关系上历历分明而从不拖泥带水的李子荣也刻画得栩栩如生。
最特别的是,老舍在本书中除了描写中国人的民族性、劣根性之外,也写到了英国人的民族性与劣根性,比如普遍的英雄主义情结等,在近现代的作家中,写到这一点的很少,因此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
就小的情节而言,最令我动容的一段是马威邀请伊小姐去“状元楼”吃饭,邻桌的中国青年把伊小姐理所当然的视为英国妓女;;因为在英国,也就只有妓女还是看得起中国人的;;而对伊小姐言语轻薄,马威气不过与其争论,引来了其他客人,其中有伊小姐的哥哥保罗,于是争吵升级为斗殴,马威得胜。
因保罗被打,事后马家父子前往伊家道歉,书里描写道,最使他们无法忍受的并非保罗被打,而是保罗居然败给了一个中国人!如同作者在书中一再描绘的那样,作为一个积弱的古国,她的子民在强大的外国是不会有真正的尊严的!作者用含愤的笔触,描摹在外的中国人;;无论是留学还是务工;;所受到的精神上的凌迟:中国人都是杀人放火的狡诈之徒,调侃中国人,丑化中国人是最没有危险的:中国人都是贫穷肮脏的吃老鼠的人,稍有体面的会买“十英镑往上的戒指的”就是日本人;收留一个中国房客是社交上的污点,连最亲近的亲戚也再不登门!从前学近代史,那个富有激情的高中历史老师常常讲的眼角含泪,当时付之一笑,丧权辱国,人格践踏,弱国无外交……这些庞大深奥的词汇对那时的我太空洞了,对具象的苦难尚且懵懂的高中时代,抽象出的历史本质所包含的无数的血泪心酸是遥不可及的。
二马读后感
二马读后感第1篇:二马的读后感读老舍的《二马》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老舍的《二马》,读完以后心里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出离的愤怒!为那个年代英国人的浅薄无知,贬低国人愤怒,为老马先生的愚昧迂腐,劣根性愤怒,为留英的学生受到的歧视愤怒,为伦敦的华工受到非人的待遇愤怒,更为那个时代中国的软弱无能,任人宰割愤怒。
可是愤怒之后呢,平静下来的我又多出许多的情感,为英国人任意捏造中国人的罪名悲愤,为老马和温都太太的难以跨越种族的爱情悲剧感到同情,为小马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活担忧,为李子荣怀着梦想不断奋斗的未来欣喜,为华工留英学生盲目的爱国悲痛,更为丧失了道德尊严的的其他中国人羞耻。
我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感到一种深深地悲哀,为什么勤劳诚恳,老实善良的中国人在英国人的眼中脑中印象中变成了“世界上最阴险,最污浊,最讨厌,最卑鄙的一种两条腿儿的动物”?!老舍一针见血的给出了答案“二十世纪的‘人’是与‘国家’相对待的:强国的人是‘人’弱国的呢?狗!”老舍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同样也是心痛的,他高声呼喊“中国人!你们该睁开眼看一看了,到了该睁眼的时候了!你们该挺挺腰板了,到了挺腰板的时候了!——除非你们愿意永远当狗!”《二马》描述的是北京的市民绅士马则仁因为在伦敦做生意的哥哥去世,带着儿子马威前往伦敦继承兄长的产业——家中国古玩店,从而在异国他乡陷入了一场感情、家庭伦理、人际交往的危机:老马爱上了房东温都太太,但由于种族差异和种族歧视而难以结合,小马暗恋房东太太的女儿玛力姑娘,但玛力却根本看不上这个中国人;老马不懂也不喜欢伙计李子荣的经营方式,但自己又无心无力去经营店铺,小马在李子荣的鼓励与协助之下改革经营方式,却又与父亲的“礼数”、道德观念相悖;马氏父子和温都太太一家、伊牧师一家的交往又是纠结重重。
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尽如人意,但生活又必须进行下去。
小说以老马“没法子,只好去睡觉,在梦里向故去的妻子哭一场”,小马踯躅街头、无所适从而结尾。
读《二马》有感: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读《二马》有感: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读《二马》有感保定人在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选驴肉火烧总是差不了,同理,我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选老舍总是错不了。
最近读了老舍的《二马》,本以为读的老舍的作品已足够多,可看完这本还是有惊喜。
十九世纪初,当时的英国和中国正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二十多岁的有志青年老舍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1924年-1929年)。
漂泊在异国的他不知受了多少屈辱,于是有了这本《二马》。
书中描写了中华民族的暮气、懒惰、不思进取、事事顺人,同时也描写了英国社会中的民族文化偏见,表达了青年老舍朴素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爱国主张。
除了批判和谴责,老舍更多的是反省与分析,书中好多思想都十分先进,即使在过去了将近一百年的现在也同样受用。
比如书中写道:人家看你就欺辱你,看你起革命就讥笑你,国与国的关系本来是你死我活的事。
除非你们自己把国变好了,变强了,没人看得起你,没人跟你讲交情。
这正是“弱国无外交”呀!马老先生代表当时中国的旧思想。
他看不起做生意的人,一心想着做官,却事与愿违,爱上了异国他乡的温都太太,现实使得他选择放弃。
老舍对这种老顽固的态度是:完全消极,至少可以产生几个大思想家。
完全积极,至少也叫国家抖抖精神,叫生命多几分乐趣。
像老马,像老马的四万万同胞,既不完全消极,又懒得振起精神干事。
这种好歹活着的态度是最贱,最没出息的态度,是人类的羞耻!青年马威一直生活在各种纠结之中。
他的新思想与父亲的传统想法发生了碰撞,他想读书却不得已为了生存去经营着一家古玩铺,他被玛力的美丽深深吸引着,可是玛力的眼里从来就没有马威这个中国人,在各种伤心绝望之中,最终选择离开这个让他心碎的地方。
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李子荣。
同样是在外国半工半读留学的大学生,难得的是他看事情十分透彻,无论是爱情、学业、工作都能权衡利弊,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
他独自在异国拼搏着,奋斗着,充满了正能量,看着让人热血沸腾、充满希望。
老舍《二马》读后感
老舍《二马》读后感漂洋过海异乡人——关于《二马》的读书笔记未知全貌,管中窥豹,不足很多,尚请海涵。
传统小说“起承转合”的写法并不曾被作者采用。
一开场,也就是第一段写马威,也就是小马,写他彷徨痛苦、颓唐游荡,最终留了个字条后便如话剧演员匆匆退场,第一场的帷幕也随之落下。
那字条上写的什么呢,“小钻石戒指一个祈交给温都姑娘。
再见!威。
”这不由得使我在心底模糊揣测:这是一出求而不得的恋爱悲剧了。
想迫切了解事情始末的我赶紧翻页,没想到竟然戛然而止并且笔锋一转:言简意赅地写“时间线倒退一年”。
好的,倒叙,老舍先生真的是吊足了人胃口。
小说的现代性也得以增强;就像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一幅长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而这一幅——则名为“北京父子在伦敦”。
老舍先生的绝佳文笔,真是可见一斑了。
本文语言浑然天成、雅俗共赏,有着内蕴独到的“京韵”,就是常见景物也给人以崭新的体验。
比起古典小说动辄“有诗为证”的强调,我还是更喜欢这样由心而发的语言。
大量通俗、平白的文字,显得作品味道醇厚、活灵活现,民情风俗、地方风物也跃然纸上。
写二马去牛津街时的繁华街景,用了好些拟声词:车突突的,车轮磁拉磁拉的,喇叭是仆仆的,还有的是吧吧的乱叫……热烈又喧腾的气息仿佛直朝人脸上扑过来。
老舍先生是旗人,骨子里也已深深打上了“北京人”的烙印,自然形态的方言词汇的确很是“野路子”,接地气而又随意;有些甚至很粗糙。
但语言大师老舍却能从中提炼提纯出精粹,并化为艺术,将北京口语的神韵体现的恰到好处。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算用地道的北京方言描绘英国的伦敦,却也是活泼有趣、质朴自然,具有着独特的魅力。
老舍先生特别幽默,我觉得这篇文章连边边角角犄角旮旯都充斥着诙谐风趣的色彩,例如温都太太抱着她名为拿破仑的宠物犬,讲演着狗的历史——于是乎,作者在下一段调皮地简称其为“狗史”。
精选最新《二马》解读三篇
在老舍的早期创作中,长篇《二马》有其独特的地位.作者强调:“写知这本东西的动机不是由于某人某事值得一写,而是在比较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不同处”.小说通过马氏父子在伦敦的种种屈辱人生遭遇,表现了阿道Q式的国民意识面对“约翰牛”的殖民精神的全面崩溃和破产,暴露了20世纪初叶中国国内民“出窝儿老”的精神痼疾.本文,试图立足文本分析,探讨小说主人公老马——一群“老中国人容”的代表人物——的文化性格.长篇小说《二马》是老舍客居英国期间写的优秀作品,小说揭示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丑陋习性和陈腐观念。
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作家,享有“人民艺术家”的美誉。
《二马》是老舍客居英国期间写的优秀作品,小说借由北京侨居伦敦经营古玩商店的马家父子的生活经历,对中英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作了对比,特别是通过二马父子令人啼笑皆非的爱情纠葛,揭示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丑陋习性和陈腐观念,讽刺了英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同时在开阔的文化视野中肯定和赞赏了英国国民的现代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对此文本的细读与阐释可以让我们体会老舍浓浓的爱国之情、民族之情。
一、缱绻民族情中的反思与批判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已整个儿与他的心灵相连,老舍对北京的依恋与热爱,亦已融入他的血脉中,老舍曾说过,他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京,他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老舍对北京感情上的另一层特殊的内容则因于北京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代表、结晶。
所以他对北京的爱实则已升华为一种民族感情。
在他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往往怀着缱绻的民族深情,抒写着老北京的城,北京的人,北京的事。
《二马》的主人公马氏父子就是地道的老北京人。
老北京市民马则仁(老马)带儿子马威(小马)去英国伦敦继承哥哥的古玩店,老马重官轻商,只会套人情,讲面子,与高度发达的现代商业社会格格不入,闹了不少笑话,最终使古玩店陷入困境。
在老马身上打着明显的北京老派市民的传统文化的烙印,他虽然不能普遍地代表老一辈的中国人,但老舍最熟悉的老人确是他那个样子,他不好,也不怎么坏;他对过去的文化负责,所以自尊自傲;对将来他茫然,所以无从努力,也不想努力。
二马读书笔记
读老舍的《二马》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老舍的《二马》,读完以后心里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出离的愤怒!为那个年代英国人的浅薄无知,贬低国人愤怒,为老马先生的愚昧迂腐,劣根性愤怒,为留英的学生受到的歧视愤怒,为伦敦的华工受到非人的待遇愤怒,更为那个时代中国的软弱无能,任人宰割愤怒。
可是愤怒之后呢,平静下来的我又多出许多的情感,为英国人任意捏造中国人的罪名悲愤,为老马和温都太太的难以跨越种族的爱情悲剧感到同情,为小马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活担忧,为李子荣怀着梦想不断奋斗的未来欣喜,为华工留英学生盲目的爱国悲痛,更为丧失了道德尊严的的其他中国人羞耻。
我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感到一种深深地悲哀,为什么勤劳诚恳,老实善良的中国人在英国人的眼中脑中印象中变成了“世界上最阴险,最污浊,最讨厌,最卑鄙的一种两条腿儿的动物”?!老舍一针见血的给出了答案“二十世纪的‘人’是与‘国家’相对待的:强国的人是‘人’弱国的呢?狗!”老舍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同样也是心痛的,他高声呼喊“中国人!你们该睁开眼看一看了,到了该睁眼的时候了!你们该挺挺腰板了,到了挺腰板的时候了!——除非你们愿意永远当狗!”《二马》描述的是北京的市民绅士马则仁因为在伦敦做生意的哥哥去世,带着儿子马威前往伦敦继承兄长的产业——家中国古玩店,从而在异国他乡陷入了一场感情、家庭伦理、人际交往的危机:老马爱上了房东温都太太,但由于种族差异和种族歧视而难以结合,小马暗恋房东太太的女儿玛力姑娘,但玛力却根本看不上这个中国人;老马不懂也不喜欢伙计李子荣的经营方式,但自己又无心无力去经营店铺,小马在李子荣的鼓励与协助之下改革经营方式,却又与父亲的“礼数”、道德观念相悖;马氏父子和温都太太一家、伊牧师一家的交往又是纠结重重。
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尽如人意,但生活又必须进行下去。
小说以老马“没法子,只好去睡觉,在梦里向故去的妻子哭一场”,小马踯躅街头、无所适从而结尾。
在《二马》中,老马、小马、李子荣,虽然他们生活在国外,但是作者赋予他们具有民族性的个性特征,使他们分别担负起作为老派、新派、正派这三种市民形象的代表的任务。
老舍二马读后感
老舍二马读后感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二马》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老舍对人性、社会和生活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对人性的善良和丑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马》这部小说以北京胡同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的胡同人家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匹马,它的名字叫做二马。
二马是一个老实巴交、勤劳肯干的马,它和主人一家过着平凡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二马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二马被淘汰了,它的主人也因此失去了生计。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通过二马的命运,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和矛盾。
通过对《二马》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老舍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小说中,二马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动物,它对主人忠诚,努力地工作,但最终却因为社会的变迁而被淘汰。
这让我不禁思考人性的善良和丑恶。
在这个世界上,善良的人和动物往往会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而丑恶的人却往往能够从中获利。
这让我感到对社会的不公和无奈,也让我更加珍惜善良的品质,同时也更加警惕丑恶的存在。
在《二马》中,老舍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刻思考也让我深受触动。
通过二马这个普通的胡同人家,老舍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城市化进程中普通人的生活困境。
这让我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同时,我也意识到社会的变革是无法阻挡的,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适应变革,同时也需要更加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让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
总的来说,通过对老舍的《二马》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对人性、社会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这部小说让我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善良的品质。
同时,我也意识到社会的变革是无法阻挡的,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适应变革,同时也需要更加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希望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能够让更多的人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善良的品质。
二马读后感
二马读后感故事一开始,我们见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场景:年轻的二马在一所孤儿院里与他的双胞胎兄弟分别。
这个场景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孤独和无助。
虽然二马表现出了坚强的一面,但他的内心深处隐藏着的伤痛很容易让人感同身受。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与兄弟分离的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从这一刻起,我就开始对二马的人生充满了关注。
在二马被一对夫妇领养后,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的新父母对他不好,不给他足够的食物和关爱。
尽管如此,二马这个小男孩却并没有抱怨或者反抗。
他总是在默默忍受着这些痛苦,屈辱和不公平。
这种坚强和忍耐让我十分感动。
二马深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使他变得野蛮和冷酷。
在高中时,他因为性格古怪和凶恶的形象而被同学们所嫌弃。
社会的压力使二马变得更加叛逆,他仇视社会,并且对同学们显示出强烈的仇恨之情。
我在这里看到了一个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
父母的爱和关怀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果孩子缺少相应的关爱和陪伴,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然而,正是因为受到了父亲的扶持和帮助,二马渐渐开始了自我救赎的旅程。
虽然父亲对他很苛刻,但他对二马的要求都是出于关心和爱护。
尤其是在二马参加高考之前,父亲鞭策他刻苦学习,并且给予了他足够的信心和支持。
就在父亲去世的前夜,父亲对二马说:“我对你的成绩有信心,你是我家可爱的孩子,儿,别辜负我的期望。
”这句话使二马感到心灵的激动,他决定要为了父亲去努力。
这一刻,我深深地触动了。
父亲的关怀和期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如此重要,并且能够影响到他的一生。
在考试的那一天,二马没有让父亲失望。
他顺利地考入了大学,实现了父亲的期望和自己的梦想。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却意外得知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已经离世。
这个消息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他感到内心空虚和孤独,仿佛世界都崩塌了一样。
在这个时候,父亲成为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
尽管父亲已经去世,但他在二马的心中一直存在。
老舍二马读后感
老舍二马读后感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为主,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形象,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其中,他的小说《二马》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深受读者喜爱。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对人性、社会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读完《二马》后,我深受触动,对于小说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马》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老马的农民,他和他的两个儿子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
老马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他辛勤地耕种着自己的土地,希望能够给儿子们一个更好的生活。
然而,在这个社会中,贫富差距悬殊,农民们的生活并不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老马的两个儿子分别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大儿子马二在城市打工,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而小儿子马三则选择了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走上了绝路。
通过《二马》,老舍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的现实面貌,以及农民在这个社会中的处境。
他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表现了农民们的艰辛和苦难。
在小说中,老马一家所经历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触目惊心。
他们的生活艰辛,他们的命运坎坷,他们的梦想渺茫。
这些都是老舍对中国农村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思考,也是他对农民命运的深刻关怀。
除了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老舍在《二马》中还对人性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小说中,马二和马三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马二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年轻人,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最终却发现自己的努力并不能改变现实。
而马三则是一个受尽苦难的年轻人,他在社会的压迫下选择了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两个形象的对比,让我们深刻地反思了社会对人的影响,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处境。
通过《二马》,老舍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的现实面貌,以及农民在这个社会中的处境。
他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表现了农民们的艰辛和苦难。
在小说中,老马一家所经历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触目惊心。
他们的生活艰辛,他们的命运坎坷,他们的梦想渺茫。
读《二马》有感
读《二马》有感我们都逃脱不掉命运,逃离不出这个社会。
它是人性的枷锁,是理想的牢笼。
我们没办法与社会斗争,只能逆来顺受。
这才是人类最大的悲哀。
一种特别的群居动物。
当你与世界格格不入时,人类就会把你看作异类,抛弃你,驱逐你,尽情的嘲讽和发泄。
这是多么可笑,他们只能嘲讽和驱逐。
人类是胆小的,只能把最真实的想法压抑,去满足社会对你的认可,从而争夺一席之地。
《二马》讲述了马老先生的哥哥去世后,老马和小马父子二人去英国伦敦,一年来的纷扰。
以及落后中国的中国人在伦敦的千姿百态。
马老先生一直向往这做官的封建思想与爱国情怀在伦敦的闹市中被埋没,虚荣心和好面子被激起,书中是这样写的,中国人的“讲面子”和“不要脸”手拉手走。
为陪同亚力山大而喝的酩酊大醉,为取得温都太太的欢心而被小孩嘲笑与捉弄,异乡漂泊的孤寂因温都太太的关照而变质。
与此同时,他们成为了彼此眼中的小丑。
小马在伦敦初遇可爱的玛力,便心生爱慕,可造化弄人,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抵不过现实和人们对弱国的歧视;对父亲的无望,因温都母女和事业而争吵,又因为礼,而不能指责父亲的无奈;对事业与学业不能兼顾的烦躁,父亲一心想做官,看不起生意人,无心操持事业,而自己又没法专心学习。
最终在事业,爱情,孝道,交情,学业和责任中徘徊。
感情,自尊,自恨,自怜,全部彼此矛盾着。
李子荣作为在英国学习的一个小人物,却永远积极向上,永远进取,他说外国人最会赚钱,有了钱,文化和思想就会进步。
因此他的人生只有奋发图强,只有积极向上。
可是读完《二马》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愤怒,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悲哀。
为那个年代英国人的浅薄无知,贬低中国人而愤怒,为马老先生的愚昧迂腐,劣根性而愤怒,为留英学生受到歧视而愤怒,为中国人丢失了最基本的骨气和民族骄傲而愤怒,更为中国的软弱无能,任人宰割而愤怒。
中国的微弱是没办法叫外国人敬重我们的;国与国的关系是肩膀齐为兄弟,小老鼠是不用和老虎讲交情的。
所以我们只能为英国人任意捏造中国人的罪名悲愤,为老马和温都太太的难以跨越种族的爱情悲剧感到同情,为小马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活担忧,为李子荣怀着梦想而奋斗感到欣喜。
老舍《二马》读后感范文
老舍《二马》读后感范文老舍《二马》读后感范文老舍《二马》读后感1老婆死了有几年,自己又漂泊海外,寂寞孤零,老马迷迷糊糊地喜欢上了温都太太。
温都太太对这个中国小老头儿开始是满心戒备,渐渐地,觉得他也有殷勤可人的地方,耐不住多年寡居的内心孤苦,终于决定下嫁给他。
临到买结婚戒指了,手饰铺伙计的态度却突然使温都太太看明白,她和老马之间,还横着一道种族和文化偏见的鸿沟,她要是跨不过这道沟去,她和老马就成不了。
她没法跨过去,老马的婚事吹了灯。
这边儿小马更惨,尽管他爱玛力爱得发狂,书没法读,铺子里的生意顾不上做,整天失魂落魄,丧胆游魂似的!可玛力小姐那边楞是一点儿动静都没有。
敢情不是人家没瞧上他,而是人家压根儿就没正眼瞧他。
因为在人家那儿,喜欢上一个中国人,好比天狗吃月亮那么荒唐可笑。
可怜的小马,只是在玛力喝醉了的时候,才得以亲了亲她,人家还把他当成了自己跟人跑了的未婚夫。
伤心绝望之下,小马悄然离开了伦敦,离开了温都太太一家。
从古到今,爱情就是作家们最爱拿它说事的材料。
在《二马》中,老舍借着这么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嘻笑怒骂之间,不仅强烈批判了自身民族的暮气、懒惰、不思进取、事事顺人,同时也谴责了英国社会中的民族文化偏见,表达了青年老舍朴素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爱国主张;除非靠自己的努力变得。
老舍《二马》读后感2故事发生在伦敦,却是满纸的北京腔,一点英国味都没有,连hello都是中文“嘿喽”。
老舍爱国啊!看老舍的小说,能感到他为人真诚,诚恳,真实。
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虚假,或者虚伪的话,全是从心窝子里掏出来的。
老舍的爱国是骨子里的`比爱父亲母亲还要更加的热爱。
他诚恳的告诉我们,中国哪儿哪儿需要向人家英国学习,哪儿,哪儿人家英国又不如咱。
咱们国家现在需要啥,咱得怎样才能让国家富强起来。
爱国,真诚,热情,智慧。
难怪,后来人家评他是“人民的艺术家”,这是名至实归的。
他的心,太纯洁,太高尚了。
想到他在文革中被逼自杀,我觉得就要流眼睛水,这不是虚伪,骗人的。
骆驼祥子二马读后感
骆驼祥子二马读后感祥子刚出场的时候,多有劲儿,多有精气神儿啊,就想着靠自己的力气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他就像一头充满活力的小公牛,一门心思地朝着那个目标努力。
他拉车的时候,那股认真劲儿,我都能想象到他在大街上跑得呼呼带风的样子。
可是呢,这社会就像个大泥潭,祥子再怎么挣扎,也还是被一点点拖进去了。
那虎妞啊,可真是个厉害角色。
她就像个大网,一下子就把祥子给罩住了。
虎妞看上祥子,就使了各种手段要把他弄到手。
这祥子呢,本来单纯地只想拉车赚钱,结果被虎妞这么一搅和,全乱套了。
虎妞虽然也有自己的可怜之处,她爹不待见她,可她对祥子的这种方式,也确实把祥子的生活搅得一团糟。
后来啊,祥子遭遇的事儿是一件比一件糟心。
他的车被抢了,钱也没了,心爱的小福子也死了。
这一连串的打击就像一阵狂风暴雨,把祥子那点希望的小火苗给彻底扑灭了。
祥子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整天浑浑噩噩的,他以前的那股子冲劲啊,全没了。
看到这儿,我就特别恨那个黑暗的社会,把一个好好的、有梦想的年轻人给毁成了这样。
这老舍先生可真是厉害,把旧北京的那些小人物的生活写得这么生动。
我感觉我就像站在祥子身边,看着他一点点堕落似的。
这书啊,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残酷,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咱现在可不用像祥子那样为了一辆车就把命都搭上了。
老马呢,是个老派的中国人,满脑子的旧思想。
他到了英国,就像一只迷失在陌生森林里的老兔子,到处乱撞。
他和英国人打交道的时候,那些文化上的差异就特别好笑。
比如说他对英国的那些礼仪啊,总是一知半解的,闹了不少笑话。
但你又不能光笑他,因为他在英国那种环境下,还努力保持着自己的一些习惯,也挺让人佩服的。
小马呢,就不一样了。
他比较年轻,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一些。
他想融入英国的社会,可也没那么容易。
他在爱情上也是磕磕绊绊的。
他喜欢上了一个英国姑娘,可两人之间横亘着文化的鸿沟。
就像两条并行的铁轨,看似离得近,却很难交汇到一起。
老舍先生写这对父子在英国的遭遇,其实也是在写两种文化的碰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读完了老舍先生的小说《二马》。
老舍先生不愧是现代文豪,小说《二马》被他写得天花乱坠了。
《二马》讲述得马威和他的老爸马则仁在英国伦敦继承经营叔叔的古玩店时发生的一些系列列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那个旧社会国家贫弱的年代,中国人在伦敦受尽了当地人的不屑与白眼。
当时的英国处处充斥着排斥华人的气氛,不管是电影、小说、戏剧,都描述着华人社会的混乱、凶杀、阴谋等等无秩序社会状况。
在那样的背景下,华人被当地人瞧不起,当地人没有愿意和华人交往。
这是一种种族的隔阂。
二马父子俩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和房东温都母女发生了一些系的感情纠葛,以及围绕着这些感情纠葛而派生出来的一些故事。
老舍先生的笔底功力真是十分了得。
在他的笔下刻画了二马、李子荣、温都母女、伊牧师一家等众多的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的遭遇、人物的心理感受把各个人物形格刻画得入木三分:马威性格果断能奋力经营古玩店,而对玛力的暗恋又使其性格不失柔情的一面;通过对老马爱面子、只愿作官、不屑于经营生意以及对温都寡妇殷勤,譬如他的送礼,他的一个劲称奉承别人,让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中国人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对李子荣的就事对事、头脑活络、热心侠义的描写,把受英国社会影响的新一代年青中国人的优良性格完全反映出来;又有对温都母女的柔情描写,使文章一下子灵动起来。
小说还十分注重环境描写,把伦敦各个季节的环境描写得十分详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英国各个季节的社会环境当中。
看了该小说,让人对旧中国时期我华人同胞在外国遭遇唏嘘不己。
同样是人,中国人在伦敦的大街上就会遭到各样的畸视;同样是七情六欲的人,老马和温都寡妇互相仰慕却不能最终不能走到一起;同样是具有许多优秀品格的年青人,可就因为是中国人,马威就没有追求玛力的权力,就只能一个劲地暗恋玛力,而不敢表白;同样的是精明能干又十分优秀的李子荣,就只能娶中国乡下大字识不了几个的姑娘。
这一切都是什么造成的?是因为当时我们国家积贫积弱造成的。
现在我终于理解了每到我们国家遇到困难时,那些国外的华人华侨为什么会慷慨解囊大力资助?是因为他们想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祖国。
只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他们在海外才能扬眉吐气挺直腰板做人。
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我们的海军舰队开到了远洋,我们的二炮可以打到世界的任何地方,我们的经济迅速发展了,连美帝都差我们老多的钞票,我们在国外的同胞利益也确实得到了保护,我们的同胞在海外也可以昂首阔步抬头挺胸做人了。
这一切的实现是多么美好啊!
《二马》这部小说是旧中国时国人在海外艰难生存的真实写照。
现在我们国富民强了,但是我们现在重读该书,就是重温历史。
我们要不忘历史,珍惜现在来自不易的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