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浅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1001 徐香 100204136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最终制成了剩余价值理论。

本文从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和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三个方面做出理论分析。

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第一部分:一、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完成,在此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并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二是无产阶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损,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勇敢的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斗争,以争得自身利益,因此社会革命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并加以合理的创新,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二、劳动价值论理论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主要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马克思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分析,提炼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

它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的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多少反映了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关系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关系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关系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劳动价值论是指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中价值的本质和来源,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提供了基础。

剩余价值学说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劳动力的雇佣关系,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支付只是劳动力的价值,而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它解释了商品价值的来源和决定因素,为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提供了依据。

剩余价值学说则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和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本质。

两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浅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的根基。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的秘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经典形态出现了与新情况不能直接相符合的问题。

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继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可追溯到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中世纪著名神学家亚尔贝兹·马格努及其弟子阿奎那的“公平价格”学说。

到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经过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大卫·李嘉图这三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努力,劳动价值理论初步形成了体系。

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劳动价值理论还是粗糙的、不完善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中形成的惟一彻底、完备、科学的价值理论,是人类几个世纪以来对商品经济关系探索和研究的思想结晶,从根本上揭示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特点和矛盾。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的根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正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的秘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经典形态出现了与新情况不能直接相符合的问题。

最近一些年来,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新情况下的地位问题,学术界出现了争议,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主张以西方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替代;二是全盘肯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其经典形态仍然适用于新情况;三是主张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增加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特色的新的观点和内容,以赵凌云教授的《劳动价值论新探》为代表。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引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了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还具有交换价值(通过交换获得其他商品的能力)。

而交换价值则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

二、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与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得的超过工人工资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工人创造了商品的劳动价值,但只能获得其中一部分作为工资,而剩下部分则归资本家所有。

三、劳动价值论的实证研究劳动价值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时间与商品价格的关系、劳动价值转化问题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劳动价值差异等。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学者们发现,总体上符合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然而,在具体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求关系、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商品价格可能与其劳动价值存在一定偏离。

四、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尽管劳动价值论能够解释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形成的基本原理,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商品价格波动和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差异。

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很多产品已不再是简单地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其价值。

还有一些其他经济学派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不同的批评和质疑。

五、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与实践意义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根本原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劳动价值论提醒我们关注工人阶级的权益和劳动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还可以为我们探索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经济制度提供启示。

结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基本原理,并与剩余价值理论密切相关。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首先,我们要了解劳动价值的形成。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两种类型: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是指用于生产劳动者自身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而剩余劳动是指用于生产劳动者之外其他人的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占有。

劳动力价值等于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总和。

其次,我们来看劳动价值的公式。

在劳动价值论中,有几个重要的公式用来描述和计算劳动价值。

其中最基本的公式是:劳动价值 = 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这个公式表明了劳动价值的基本原理,即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而这个劳动时间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标准的,而不是个别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时间。

这个公式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公式,也是理解劳动价值的起点。

另一个重要的公式是劳动价值的等式。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的等式可以表示为:M = c + v + s其中,M代表商品的价值,c代表固定资本的价值,v代表可变资本的价值,s代表剩余价值。

这个等式是劳动价值的核心等式,它反映了商品价值的构成。

固定资本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设备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而剩余价值则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

这个等式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内在构成和形成过程,对于理解劳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们来看劳动价值的应用。

劳动价值的公式不仅可以用来描述商品价值的构成,还可以用来解释商品价格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商品的价值,还受到供求关系、生产成本、生产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然而,劳动价值的公式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另外,劳动价值的公式也可以被用来对比资本主义经济和其他经济形式。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但被资本家占有。

这导致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之间的对立和剥削关系。

因此,劳动价值的公式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理论对比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理论对比
一元劳动价值论:
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意识到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劳动二重性:
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周期的长短、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生产资本的构成,都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社会化生产以社会分工协作为基础,因此顺利进行客观上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剩余价值的分割: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产业、商业、借贷、银行资本家间分割。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都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
意识到新价值创造、旧价值转换问题;个别劳间、社必劳时与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的区别。【极大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将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把商品生产看成是永恒的。【无法理解价值所体现的商品生产者间关系的特殊性】
价值规律:
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长度)、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工作日长度不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生产实质】
阶级结构理论:
首个将资主社会成员划为地主、工人、资产阶级三大阶级。【大致符合资主社会现实,科学揭示三大阶级关系,巨大进步】
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自身价值,即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资本主义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剩余劳动时间内形成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组织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什么是剩余价值?

什么是剩余价值?

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商品新创造的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商品新创造的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也就是劳动力商品新创造的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即雇佣劳动者完成了必要劳动后继续进行的剩余劳动的价值形态。

这里的剩余劳动及其价值形态——剩余价值都是抽象的社会标准。

通俗地说,一个雇佣工人平均每天新创造了300元的价值,扣除他的工资100元,这100元工资就是劳动力商品的自身价值,即必要劳动价值。

剩余的200元就是剩余价值(什么是劳动力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雇佣劳动者是依靠出卖劳动力商品来交换获得工资,再以工资来交换他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劳动力商品化是发展商品经济的二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参阅下图一:百度词条《剩余价值》插图)。

图一:商品价值构成三分图从图一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图中的饼图即商品价值划分为三部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这就是表示:生产的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商品生产是有条件的,必须得有生产要素。

例如,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机器、厂房等。

这些用于生产商品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机器、厂房等统称为生产资料。

还有的把生产资料划分为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与劳动者合计在一起称为生产力的三要素。

发展规模化商品经济必须有雇佣工人也就是雇佣劳动者。

资本家组织商品生产必须得有货币资本,也就是钱。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称为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商品的资本称为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一般是指支付给雇佣工人的工资,以及福利性费用。

用于生产商品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不变资本,变成了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而机器、厂房等可以重复使用的设备、大型工具等,则按照使用年限折旧,也把折旧费用计算进了商品价值中。

由于生产资料价值只能转移而不能增殖,马克思就称为“不变资本”。

例如,生产一个或一套商品使用了价值200元的生产资料,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机器、厂房的折旧等。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劳动的定义,也引发了对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重新审视。

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获取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影响,探讨了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解释,以及未来劳动价值的发展方向。

文章还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劳动关系,指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新时代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劳动与价值关系,为未来劳动价值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劳动关系、劳动的定义、劳动价值的发展、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人工智能对剩余价值论的影响、新的剩余价值获取方式、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新解释、未来劳动价值的发展方向1. 引言1.1 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人们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市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劳动的本质,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概念也面临着挑战和重新思考的机会。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劳动关系和价值观念发生变革的时代。

这一时代的背景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探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重要契机,从而在新的视角下理解和解释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劳动和价值的关系,探索新的劳动价值的定义和剩余价值的获取方式。

这一时代的背景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具有重要意义。

1.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的重要基础。

劳动相关的知识点总结

劳动相关的知识点总结

劳动相关的知识点总结一、劳动的概念劳动是指人类为生产、生活、发展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基本活动形式。

劳动的本质是人类对自然物质的改造和利用,是通过人的手、脑和意志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二、劳动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劳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劳动可以分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

按照劳动形式的不同,劳动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按照劳动性质的不同,劳动可以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三、劳动的价值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只有经过劳动,才能将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出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的价值体现为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价值是劳动者获得的报酬,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超出劳动价值的部分,是资本家所占有的。

四、劳动的权利劳动者享有劳动的自由和权利。

《宣言》中提出了“一切人类生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在当今社会,劳动者的权利不断得到保障和扩大。

劳动者有权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工作,拒绝违法指令和命令,参与集体谈判和维权活动,获得合理的报酬和保障。

同时,劳动者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确保完成工作任务。

五、劳动的伦理劳动伦理是指人们在劳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劳动伦理要求人们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关心他人的劳动条件和权益,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的价值。

同时,劳动者在劳动中还要遵循职业操守,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为他人创造价值。

劳动伦理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伦理观念,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六、劳动的管理劳动管理是对劳动过程进行组织和指导的活动。

劳动管理主要包括生产组织管理、劳动力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等。

生产组织管理是指组织生产活动的过程,包括生产计划、生产编制、生产组织和生产指挥等。

劳动力管理是指对劳动力资源进行管理和配置,包括人力资源招聘、培训、激励和评价等。

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论相关原理

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论相关原理

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论相关
原理
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1. 劳动价值论:
•基本原理: 劳动价值论是指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商品的供求关系或者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价值形成: 商品的价值是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体现,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抽象人类劳动的体现。

因此,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和比较。

2. 价值规律:
•价值转化规律: 价值规律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交换是按照其价值相等进行的。

这意味着在交换中,一定数量的一种商品可以用来交换另一种商品,前提是它们的价值相等。

•市场交换: 市场中商品的交换和价值的实现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即价值决定交换比例。

这也就是著名的“等价交换”的原则。

3.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来源: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超出其工资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自身的工资,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剥削和阶级斗争: 剩余价值的存在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剥削现象,这是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而获取的。

这些概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劳动价值论解释了价值的来源,价值规律解释了市场交换的基本规则,而剩余价值论则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基本矛盾,
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1. 劳动价值论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马克思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重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主要探讨劳动力商品在交换中所体现的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价值如何决定其他商品的价值。

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剥削关系以及社会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2.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当作一种特殊的商品进行交换。

与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具有特殊性和独特性。

首先,劳动力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能力。

其次,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具有使用期限,并且需要通过交换来实现其使用效果。

3. 劳动力商品如何决定其他商品的价值根据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他认为其他一切物品都是通过人类社会劳动创造的。

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其他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主要通过劳动力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平均水平下所需要的时间来创造一定数量产品。

4.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另一个重要理论,与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其工资报酬部分。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剥削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对工人进行剥削获取利润。

5. 劳动力商品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力成为一种可以买卖和交换的商品,并受到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调节。

通过市场交换,雇佣者购买到了工人提供的劳动能力,并将其用于生产过程中获取利润。

6. 劳动力商品与社会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市场机制存在,在劳动力商品交换中存在着不平等和剥削现象。

雇佣者通过购买劳动力商品,将工人的劳动能力转化为商品,从而获取利润。

而工人则只能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

7. 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劳动价值论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分析工具,更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分配关系的深刻揭示。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指通过劳动来创造价值。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是,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是商品的实际质料。

劳动价值论的公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劳动时间这个公式表明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时间是指用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时间,包括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

直接劳动是指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人工劳动,间接劳动是指通过使用生产资料进行的间接劳动。

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大小。

2. 商品交换比例=劳动时间比例这个公式表明,商品的交换比例是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比例决定的。

假设有两个商品A和商品B,如果生产商品A所需的劳动时间是生产商品B所需的劳动时间的两倍,那么商品A与商品B的交换比例就是2:1。

3. 价值转移的公式价值转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产品的价值从一个商品转移到另一个商品的过程。

这个公式表明,劳动价值可以通过商品的交换转移。

假设有两个商品A和商品B,商品A的价值为10个单位,商品B的价值为20个单位,如果商品A与商品B的交换比例是1:2,那么商品A的价值就会转移给商品B,使得商品B的总价值增加10个单位。

劳动价值论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解释商品价格形成和波动的原因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商品价格的波动主要是由劳动时间的变化引起的。

例如,在生产工艺水平低下的地区,同一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较长,价格也会较高。

而在生产工艺水平较高的地区,同一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较短,价格也会较低。

2. 解释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其自身工资的价值。

劳动价值论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在劳动中创造了价值,而只得到自己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

剩余价值的分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配规律,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作为利润。

3. 分析经济危机的根源劳动价值论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商品的生产与消费不一致而引起的。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社会历史意义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社会历史意义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社会历史意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它们在社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两个理论从劳动的角度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剥削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劳动价值论强调了劳动对于商品价值的决定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劳动量。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生产和交换背后的基本规律,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本质。

劳动价值论的提出,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框架,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经济现象。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得利润的内在机制,使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的基本矛盾。

剩余价值论的提出,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社会历史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人们认识和改变社会现实提供了理论武器。

它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使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和不可持续性。

这为人们寻求改变社会现状的出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研究,认识到只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解决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问题。

因此,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推动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和改善。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受到剥削的现实,促使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争取自身权益。

这推动了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的发展,为劳动者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发挥了重要作用。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提出,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的深化提供了基础。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1. 引言1.1 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从制造业到金融业,从医疗健康到教育领域,无一不受到其影响。

在这个新的时代,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劳动生产关系。

许多传统的工作岗位正在被自动化系统和机器人取代,而人类的劳动价值也在逐渐受到挑战。

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劳动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劳动者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地位和权益。

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变得更加引人关注。

人们开始思考人工智能对这些传统理论的影响,以及如何重新理解劳动的本质和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

这些问题将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得到更深入的探讨。

1.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和劳动关系具有深远影响。

劳动价值论指的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的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商品的交换中。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即劳动时间是衡量价值的尺度。

而剩余价值则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自身生活必需的价值部分,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利润。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对劳动与价值之间的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与矛盾的揭示。

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和矛盾,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概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重新思考的空间。

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2. 正文2.1 人工智能如何改变劳动生产关系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劳动生产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理论与我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在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理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似乎不能完全解释现代经济、社会实践,于是各种发展、修正甚至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潮纷起,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辩证发展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说明商品价值由劳动创造和决定的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资本主义制度是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雇佣劳动制度。

按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有两点: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都是商品,尤为重要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因此商品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的一个特征。

资本主义制度是雇佣劳动制度,雇佣劳动制度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

这使资本主义成为一种特殊的、不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新制度。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紧密结合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状态,生产资料属于少数人,劳动力属于大多数人,是通过雇佣劳动把二者结合起来的。

从历史看,劳动价值论对于推动工人阶级革命,获得解放,也产生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然而,正像真理也是相对的一样,今天来看,劳动价值论仍是不完善的,这是我们今天在坚持它的同时,又要深化对其讨论的原因所在。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

它的发现使以往的全部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也为马克思建立系统的无产阶级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全面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和运动规律奠定了基础。

剩余价值本身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作为商品价值构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渗透着鲜明的价值立场,这不仅体现在宏观的含义层面,而且体现在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前提、动力来源和生产方法等微观逻辑层面。

可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价值立场是密不可分的。

剩余价值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经济范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和定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此理论的创立使得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和历史趋势。

从剩余价值理论的切入点、地位和影响方面足显马克思本人的价值立场,这一点不言而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成为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只要资本存在着,就必然会存在剩余价值,它是被规定了的物化劳动或死劳动,其本性、灵魂和唯一的生活本能就是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以增殖价值。

“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

”资本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去了活劳动,它的生命就会终结,马克思在这里也带有一种主体的价值倾向性,旗帜鲜明地表征着主体的价值旨趣和价值偏好。

正因为资本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违背了“善”的道德原则,所以,资本或更准确地说是资本的持有者缺乏一种人道主义关怀,表现为:其一,不尊重人,没有把工人放在与自身等同的条件下给予尊重;其二,对工人缺乏关怀,不是把工人当作人,而是将其视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

对此,《共产党宣言》中也有过相似的论述:“当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都已经使无产者失去任何民族性了。

法律、道德和宗教,在他看来全都是掩蔽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偏见。

”当前中国的社会实践根本不同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也不同于大危机以后的西方社会。

一方面,社会主义长期的建设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是商品经济,价格机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进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计划体制逐步被打破.压抑的生产力迅速释放出来,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贫富分化问题也随之而来,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虽以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但它研究的是特定时期的特殊社会关系——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剥削的含义深入到其理论的最为基础的部分,只能适用于以斗争为主旋律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

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析当前社会状况暗含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悲观态度,其结果必然是否定市场经济。

因此,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同时还要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要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消解社会矛盾,在化解社会矛盾的同时保持经济发展的动力。

解决这个复杂问题的理论不能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也不能是新古典经济学,更不能将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切割成两个部分,分别迎合一个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是落后条件下基于“市场”这一手段,在人对自身本质全面性生产中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特殊历史方式。

在唯物史观中,人的发展是人自我本质全面性形成的过程。

社会关系这一本质的全面性如何又在于生产的分工和交换的发展程度,从而以社会分工和交换建立起来的社会交往就是生产力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20世纪初期和中期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几乎还未完成工业化、市场化,自然经济占着主导地位,苏联、东欧各国和中国都如此。

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实行倾斜性的工业发展政策,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安排,使经济体制形成条块分割的模式,人们之间缺乏联系,人为地分割了人的社会交往,从而破坏了以社会关系为媒介的生产力的形成,生产也就像自然经济那样处于低水平状态。

诚然,以简单消灭所有制追求“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探索因为不符合生产力发展实际而走向失败。

在这一前提下世界发生了社会主义改革,中国也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当前,我国社会实践分化不够,社会关系不发达,生产力还十分落后,藉以市场经济来发展生产力是必然的历史过程。

我国改革开放20年的实践成果,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是现实的证明。

因此,从主体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规定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是特殊时期遵从促进人的本质发展并体现为生产力的提升这一历史规律的运用和表现。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推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经过3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一成就的取得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是显著的,仅就社会生产总值的指标就可见一斑。

我国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71564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如果生产力不迅速提升,这么大的生产规模是无法实现的。

而这种发展的历史基础是改革“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体制,探索实践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的。

针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邓小平理论明确地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作用。

邓小平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中,1984年就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又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里,邓小平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相关论述的。

为此,无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经验的总结,还是对邓小平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把握,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理解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从唯物史观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客观力量,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静态的物质要素及其属性,它的表现只能是由人生产实践的历史积累而形成的并通过现实活动体现出来的一种能动作用,是人作为主体的生产实践能力的规定,必须作为活动着的不断发展的社会客观力量来理解。

生产力是社会历史现象,在生产力中的物质要素必须置于已统一了自然的历史领域去对待,即必须坚持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逻辑原则来理解生产力问题。

这个统一的原则也就是实践观的原则。

一切社会问题必须从实践的立场去解决。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未来中国发展方略的一个重大嬗变,也预示着中国经济将达到新的发展层面。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十八大报告之一:市场经济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开幕。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做主题报告。

对比十八大报告全文和十七大报告原文,发现十八大报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有诸多新的表达和提法。

择其经济要素,列举如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

十八大报告明确,到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具体到经济目标,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要比2010年翻一番。

而五年前的十七大报告,经济性指标只有一个,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这意味着,未来八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年增幅应该在7%—8%。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幅都在8%以上。

如果未来八年中国经济能维持8%左右的增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非难事。

——市场与非公经济。

十八大报告第四部分要求“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报告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同时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