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第5章透镜及其运用知识点

甲是一束光通过棱镜时的情况,通过棱镜的光向棱镜部偏折。
(填“底”或“顶”)乙是棱镜成像的示意图,棱镜成像(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且像向顶角偏移。
(通过棱镜的光线,向棱镜厚的一端偏折,利用该现象,可解释凸透镜为什么可会聚光,凹透镜为什么使光发散)。
2、两种透镜♥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指光通过凹透镜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补充: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
3、透镜的几个要素(1)光心:透镜的。
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用O表示。
(2)主光轴:通过光心且于透镜平面的直线。
透镜上通过两个球面球心(透镜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者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直线,简称主轴。
(3)焦点:凸透镜可以使跟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用表示。
(4)焦距:凸透镜的焦点到光心的叫做焦距,用表示。
(5)补充:a.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焦距短的会聚作用。
b.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6)实焦点和虚焦点:对于凸透镜来说,其左侧和右侧都有一个关于光心的焦点,这两个焦点都是焦点,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对于凹透镜来说,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后发散,且发散光线的相交于主光轴上一点,其左侧和右侧都有一个焦点,这两个焦点都是焦点,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知识点2:三条特殊的光线1.平行主光轴的光,过凸透镜后过;通过凹透镜后,反向延长线相交于;2.从焦点出发的光,过凸透镜后主光轴;入射光的延长线相交于焦点,通过凹透镜后,必于主光轴。
3.光过光心,方向。
注:三条光中的任意两条,就可确定物体的。
但应注意:像并不仅由这三条光会聚,而是由物体的很多光经透镜折射后的光(或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节光的传播在物理学中,光是一种电磁波,它能够通过传播介质或真空在空间中传播。
光的传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来解释。
光的直线传播:当光通过透明介质(如空气、水、玻璃等)时,它会以直线传播。
光可以沿着一个方向传播,当它遇到障碍物或折射时,会改变传播方向。
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线在垂直入射时不发生折射,而在倾斜入射时会发生折射。
折射的主要特征是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由折射定律决定。
第二节光的反射光的反射是指光遇到光滑表面时,以相同的角度从表面反射出来。
光的反射性质可以用光的反射定律来描述。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三者都在同一平面上,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这意味着当光线从一个介质(如空气)射向另一个介质(如玻璃)时,它们沿着同一平面发生反射。
第三节镜的成像镜的成像是指镜面对光线的反射使得光线聚焦或发散,从而形成影像。
常见的镜有平面镜和弧面镜。
平面镜成像:当光线垂直射入平面镜时,光线将保持直线传播。
当光线倾斜入射时,光线会发生反射,并根据反射定律形成镜中的虚像。
虚像与实物的位置关系是左右颠倒的。
弧面镜成像:弧面镜包括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面镜的中心厚度较薄,边缘薄,能使平行光线聚焦,形成实像。
凹面镜的中心厚度较厚,边缘薄,能使平行光线发散,形成虚像。
第四节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光在经过折射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现象。
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线发生偏折。
色散现象可以通过将光通过三棱镜,使其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线来观察。
彩虹:彩虹是一种自然现象,由太阳光经过水滴折射、反射和内反射形成。
彩虹的颜色在上部是红橙黄绿蓝靛紫,颜色顺序相反。
总结归纳八年级物理第五章主要讲述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镜的成像和光的色散等知识点。
在光的传播方面,我们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现象。
光的反射方面,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定律,描述了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第5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5章知识点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中学阶段的科目之一,物理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世界的规律,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八年级物理第5章的知识点,希望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一、物理量的基本概念物理量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通常用数值和单位来表示。
其中,数值用来描述该物理量的大小或程度,单位则是用来量化该物理量的数值的参照物。
例如,长度的单位可以是米(m),质量的单位可以是千克(kg),时间的单位可以是秒(s),电量的单位可以是库仑(C)等。
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物理量的单位,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物理量的衍生概念在物理学研究中,有一些物理量是由基本物理量经过定义、推导或测量得到的,称为衍生物理量。
例如,速度、加速度、力、功等都是衍生物理量。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物理量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一些规律和关系。
三、质量和重量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是物体所含物质的量大小。
单位是千克(kg)。
而重量是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所受的力,是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单位是牛顿(N)。
在地球上,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其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来计算,即W=mg,其中W表示物体的重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学生需要掌握质量和重量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计算方法。
四、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其中,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位移是指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沿直线路径所走的距离和方向的改变量,单位是米(m);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率,单位是米每秒(m/s);加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计算方法和规律。
五、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用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如果处于平衡状态,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那么它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凸透镜和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焦点和焦距,凸透镜能把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表示焦距,F表示焦点)。
□照相机(构造:凸透镜,暗箱,胶片;工作原理:当u > 2f 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光圈:调节进入镜头光线的多少。
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像距。
快门:控制胶片曝光时间。
)
□投影仪:工作原理:当f < u < 2 f 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构造:实际是一直凸透镜;原理:当u < f 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像和虚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结论: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两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不论实像,虚像,物体离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像离透镜也越远。
(3)实像总是倒立的,能呈现在光屏上;而虚像是正立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显微镜物镜:凸透镜,f<u<2f,倒立,放大,实像;
目镜:凸透镜,u<2f,正立,放大,虚像。
□望远镜物镜:u>2f,倒立,缩小,实像;
目镜:u<2f,正立,放大,虚像。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第五章

《第五章机械运动》知识点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国际单位: ,用字母符号表示;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会认:;(2)会选:根据所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和的刻度尺;(3)会放:把刻度尺刻度线紧贴,不能倾斜;(4)会看:;(5)会读:;(6)会记: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数值和单位)。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化曲为直法、辅助工具法
5.误差:是指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有、选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6.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粗心造成的,错误可以,而误差,只能。
7.机械运动:把叫做机械运动。
同一物体的运动还是静止,与选择的有关,如果物体对于参照物的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反之物体就是。
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
8.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2)(3)
9.速度:路程。
路程用字母表示,时间用字母表示速度用字母表示。
速度的公式是:1m/s= km/h。
10、18 m/s表示
11.匀速直线运动: 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1)和不变;(2)速度的大小与和无关;
(3)时间与路程图像是一条经过的直线;时间与速度图像是一条与横轴的直线。
1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用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13.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必需的器材:和,其中刻度尺用来测量;秒表用来测量。
八年级第五章总结知识点

八年级第五章总结知识点八年级的第五章内容涉及到物理,主要包括电流电阻、电路、电能和电功率四个方面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都是具有实际应用的物理学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科研素养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地总结这些知识点。
1. 电流电阻电流是一种载流子在导体内运动所形成的输运现象。
在导体中,电子等带电粒子不停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记作A。
电阻是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电流流过物体时物体内能量损失的大小。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记作Ω。
2. 电路电路是指按特定的方式把导体和电器件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封闭的,能够让电流流动的路径。
电路分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两种类型。
串联电路指把多个电器件的负极和正极按顺序相连,形成一条电流流动的通路。
这种电路中电流强度相同,总电压等于各电器件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指把多个电器件的负极和正极分别相连,形成多条电流流动的通路。
这种电路中电压相同,总电流等于各电器件电流之和。
3. 电能电能是一种储存在电场中的能量,是电荷所具有的一种属性。
电能的单位是焦耳,记作J。
4. 电功率电功率是每个时刻通过一个电器件的电能的变化速率。
计算公式为P=VI,其中P为电功率,V为电压,I为电流。
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特,记作W。
总结:八年级的第五章内容涉及到电流电阻、电路、电能和电功率四个方面的知识点。
本章的内容都是以实际应用为背景进行讲述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学生们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人教版 初中物理 八上第五章 透镜及应用全章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清

规律
f>u>2f
v>2f
倒立、放大、实像
投影仪原理
u=f
不成像
u<f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原理
晶状体太厚,对光线折射能力强,像呈在视网膜 之前
成因
凹透镜,让光线发散后,再经过晶状体
校正方法
晶状体太薄,对光线折射能力较弱,像呈现在视 网膜之后
成因
凸透镜,让光线汇聚后,在经过晶状体
校正方法
眼睛 近视 远视
4.眼睛和眼镜
器材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1.将蜡烛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调节至同一高 度
正常的眼睛可以通过调整晶状体与角膜使光线在 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成因
晶状体太厚,对光线折射能力强,像呈在视网膜 之前
校正方法
凹透镜,让光线发散后,再经过晶状体
成因
晶状体太薄,对光线折射能力较弱,像呈现在视 网膜之后
校正方法
凸透镜,让光线汇聚后,在经过晶状体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小节知识点思维导图
5.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 望远镜
异同
投影仪加放大镜
照相机加放大镜
相同点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都是放大镜
不同点
显微镜的物镜是投影仪 望远镜的物镜是照相机
凸透镜
定义
透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
对光的汇聚作用
可以将平型光汇聚到凸透镜的焦点上
1.透镜
凹透镜
定义
透镜镜片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的发散作用
可以让平行光以一个焦点为球心,沿球半径方向 向外发散
主光轴
通过形成透镜的两个球心的直线
投影仪加放大镜
照相机加放大镜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1、测量的定义和单位(1)定义: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2)单位:公认的标准量。
2、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1)国际单位制SI:米,符号: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3)换算关系:(4)总结:大单位→小单位,乘以10的正n次方小单位→大单位,乘以10的负n次方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会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或测量范围)量程:一次测量的范围(0-8cm)分度值: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0.1cm/1mm)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
使用前,注意观察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若磨损,可以从其他整数刻度量起。
②会放: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③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④会读: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数值、估读数值和单位组成。
4、长度的特殊测量(1)累积法(测多算少法):测一张纸的厚度、铁丝的直径等(2)平移法:测乒乓球的直径、锥体的高度等(3)化曲为直法:测曲线的长度等5、时间的单位及测量(1)单位:国际单位:秒,符号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2)时间单位的换算1h=60min 1min=60s 1h=3600s(3)机械秒表的读数大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30s,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s。
小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15min,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
注意:读数,先分后秒(先读小表盘,再读大表盘)小表盘中过了半格,则大表盘读第二圈(大圈)6、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2)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②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③改进测量方法。
(3)注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而错误可以避免。
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五花八门物理现象的规矩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2、调查和试验是获取物理常识的重要来历3、长度丈量的东西是刻度尺,长度的世界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联系是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1mm=1 000μn lμm=1 000nm4、长度丈量成果的记载包含精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差错:丈量值和实在值之间的差别叫差错。
差错发生的原因:①与丈量的人有关;②与丈量的东西有关。
任何丈量成果都有差错,差错只能尽量减小,不能肯定防止;但过错是可以防止的。
减小差错的办法:①选用更精细的丈量东西;②选用更合理的丈量办法;③屡次丈量取平均值。
6、丈量时刻的东西是秒表,时刻的世界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联系是1h=60min lmin=60s7、科学探求的首要进程是:提出问题、猜测与假定、指定方案与规划试验、进行试验与搜集数据、剖析与证明、评价、沟通与协作初二物理第五章常识点总结:声响与环境1、发生:声响是由物体的振荡发生的,振荡中止,声响就中止;振荡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传达: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真空不能传达声响。
声响在介质中是以波的方式传达;在不同的介质中传达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达最快,气体中传达最慢。
15℃的空气中声响传达速度为340m/s。
3、声响的三个特性:(1)腔调:人耳感觉到声响的凹凸叫腔调;腔调的凹凸跟发声体振荡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腔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响的强弱,响度的巨细跟发声体振荡的起伏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间隔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名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宣布声响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凹凸决议腔调的凹凸;振幅的巨细决议声响的响度。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1、电荷也叫电,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①电荷只有正、负两种。
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叫正电荷;而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叫负电荷。
②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③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④电荷的多少称为电荷量。
⑤验电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依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
2、导体和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是常见的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橡胶、塑料、玻璃、陶瓷等是常见的绝缘体。
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能变成导体,例如在常温下是很好的绝缘体的玻璃在高温下就变成了导体。
又如常态下,气体中可以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自由电子和正、负离子)极少,因此气体是很好的绝缘体,但在很强的电场力作用下,或者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于气体的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这时气体由绝缘体转化为导体。
所以,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
在条件改变时,绝缘体和导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电路是将用电器、电源、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的电流通路电路的三种状态: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也叫闭合电路,此时有电流通过;断开的电路叫断路也叫开路,此时电路中没有电流;用导线把电源两极直接连起来的电路叫短路。
4、电路连接方有: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是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理解:识别电路的基本方法是电流法,即当电流通过电路上各元件时不出现分流现象,这几个元件的连接关系是串联,若出现分流现象,则分别在几个分流支路上的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是并联。
5、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形。
第六,七章欧姆定律一: 电压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条件,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µV)。
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初二物理第5章知识总结

初二物理第5章知识总结
一、电荷和电场
1.电荷是具有电性质的物体,它受外界电场影响,运动时会产生电场。
2.电场是一种向着电荷发射的力,比如受到外界原子引力的作用,这些作用是电荷之间的电场引力。
3.电场强度是指电场对电荷物体所施加的力,一个电荷物体在某一位置的电场强度称为电场强度E。
4.电场是有特定模式的,特别是外界原子的电场,可以用距离的反比来表示。
二、电容器
1.电容器是用来存储电能的一种器件。
2.电容器由两个平行电极和一层绝缘层组成,电场由电极产生,两个电极之间形成电容。
3.电容可以用电荷和电压之间的关系来计算,即电容C=Q/V。
4.可以把电容器用来储存电能,从而隔离电路的上升拖动和下降时间。
三、电流、电势差和电动势
1.电流是电子在导体中的流动,i=Q/t,单位是安培。
2.电势差就是电荷在不同处的电势的差值,即两个电极的电势差
ΔV=V2-V1,单位是伏特。
3.电动势就是电流在导体中的能量,单位是焦耳,电动势P=iV,表示电流通过电势差所受到的能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知识梳理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1、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 )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3、填表: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 分虚实,2f 大小,实倒虚正,具体见下表:凸透镜成像规律:条件成像光路图成像情况u与v的关系像的位置(与物体在同侧或异侧)像随物距变化的情况U>2f 倒立缩小实像u>v异侧f<v<2f物近像远像变大u=2 f 倒立等大实像u=2f异侧v=2ff<u<2f 倒立放大实像u<v异侧V>2f物近像远像变大条件成像光路图成像情况u与v的关系像的位置(与物体在同侧或异侧)像随物距变化的情况u=f 不能成像U<f 正立放大实像u<V 同侧物近像近像变小当u大于f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当u小于f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的光:凸透镜的三条特殊的光:凹透镜的三条特殊的光:四、眼睛和眼镜(明视距离约25cm)(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近视眼晶状体比远视眼的厚,折光比远视眼强,未矫正前像落在视网膜前。
近视远视成因及矫正图:五、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落在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的一倍f内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复习提纲)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第五章物质、新材料、粒子和宇宙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具有许多不同的性质。
如物质的磁性、物质的导电性、物质的导热性、物质的硬度、弹性、质量等。
物质的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
物质按导电能力的不同分为: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导体是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绝缘体是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如硅、锗等材料。
物质按导热性能的不同分为: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热的量导体:如金属;热的不良导体如塑料等物质的硬度:硬度大的物体能够划破硬度小的物体的表面二、新材料纳米材料:是指纳米尺度的材料,纳米是长度单位大小为超导材料:是指在低温环境下,导体的电阻突然变为零的材料形状记忆合金:是指受热后又会恢复原来合金隐性材料:隐性材料能将雷达发出的电磁波大部分吸收,反射回去的却很少三、粒子和宇宙分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直径的尺度数量级为10-10=0.1n原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组成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发现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间的距离有关。
光年是天文学中的长度单位,它表示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9.4605×1015物理量单位公式名称符号名称符号质量千克g=pv温度t摄氏度°c速度v米/秒/sv=s/t密度p千克/米³g/³p=/v力F牛顿NG=g压强P帕斯卡PaP=F/S 功焦耳j=Fs功率P瓦特P=/t。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因此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
二、基本概念: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2、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如下图: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一、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二.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第五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初二物理第五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力的作用和效果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力的作用和效果主要包括:1.力的作用方向和效果:–平行力的合力:多个平行力的合力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垂直力的合力:多个垂直力的合力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
2.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将多个力按规定的方法合成为一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原来的力相同。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按规定的方法分解为多个力,分解后的力合力为原来的力。
3.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的速度不变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二、机械能和能量守恒1.机械能:物体的机械能由动能和势能组成。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公式:动能 = 1/2 × 质量 × 速度²。
–动能和质量、速度的关系: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动能和物体高度的关系:物体的高度越高,动能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物体在高处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公式:重力势能 = 质量 × 重力加速度 × 高度。
3.能量转化与守恒:–能量转化: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能量守恒:一个系统中的能量总量在没有能量输入或输出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三、阻力和斜面1.阻力:物体运动时,由于与介质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摩擦力:物体在运动或准备运动时,与其他物体接触而产生的力。
–滑动摩擦力: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时,与地面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
–静摩擦力:物体正好将要运动时,与地面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
2.斜面运动:物体沿斜面运动时,既受重力作用,又受到与斜面接触的力的作用。
–斜面上的力: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力可以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
四、弹簧的伸长和压缩1.弹簧的弹性:物体受力后,形状发生变化,去除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五章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五章第五章物理力与速度本章主要讲述了物体受力及其速度变化的相关知识,如力的性质和作用、速度的概念和计算等,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力的性质和作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物理量,用牛顿(N)来表示。
2. 力的性质:a. 向量量: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可以用箭头来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b. 作用于物体上:力是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有物体才能有力的作用。
c. 有杂质:力的大小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改变速度或形状。
3. 力的作用:a. 推力和拉力:推力和拉力都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或停止运动。
b. 重力:是物体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决定物体的重量。
c. 弹力:是弹簧或弹性体受到压缩或伸长后所产生的力。
d. 摩擦力:是物体在接触面上相互作用的力,使物体受到阻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二、速度的概念和计算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是一个矢量量。
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位移 ÷时间速度的单位可以是米每秒(m/s)或千米每小时(km/h)。
3.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平均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b. 瞬时速度:在某一瞬间的瞬时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两个力的合成力等于这两个力相互作用的力的矢量和。
2.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力,分别称为分力。
分力的合成等于原力。
四、力的效果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合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公式为:F = m * a,其中F为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作用力。
五、简单机械1. 机械优势:指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力的改变比,计算公式为:机械优势 = 输出力 ÷输入力。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变大
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知识点2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指光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比原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更偏向主光轴。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是指光通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比原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更偏离主光轴。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又叫会聚透镜。
凡是通过光心的光, 其传播方向不改变
F
F
F
F
1、 通过光心的光线 传播方向不改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虚焦点。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 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对着凹透镜异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 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
三条特殊光线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 透镜
知识点1 透镜的种类
透镜是一种折射镜,是用玻璃、石英等透明物质磨制而成的,其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其光学性质是光照到透镜上,一部分光经过透镜两次折射后改变光路,遵循光的折射规律。 透镜都有一定的厚度,其厚度直接影响其对光的作用,初中阶段主要讲薄透镜,所谓“薄”是指透镜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透镜有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 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光心。
一、透镜的分类:
学到了什么?
二、概念:
凸透镜和凹透镜
三、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1、主 光 轴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
2、光 心(O)
---主光轴上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 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八年级物理第五、六章知识总结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7.弹簧秤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校零;(2)认清分度值和测量范围;(3)弹簧伸长的方向要与被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4)完成上述三步后,即可用弹簧秤来测力了,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0.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N/kg,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1.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1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4.增大有益摩擦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自行车的刹车)。
15.减小有害摩擦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或磁悬浮。
第六章力与运动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汇总第五章物体的运动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汇总》的内容,具体内容: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相对参照物体(一般是以地球或地面为参照物)移动快慢的体现。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有关初二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欢迎参阅!第五章物体的...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相对参照物体(一般是以地球或地面为参照物)移动快慢的体现。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有关初二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欢迎参阅!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s=v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
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 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
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