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土生物及土壤有机质
第3章-土壤生物
主要内容 (重点):
1.土壤生物多样性 2.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重点) 3.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 4.土壤生物活性及表征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土壤中的主要生物种类,认识土壤生物的 多样性;重点掌握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各种 因素;了解土壤细菌、真菌、防线菌、蚯蚓、 线虫等生物的特性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0000-30000 约 250% 约 12% 约 4% 约 10% > 90%
> 50%
自然界中95-99%的微生物种群不能被分离和描述
三 、 土 壤 生 物 空 间 分 布 多 样 性
四、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地衣 •主要作用:
黑钙土 > 棕壤 > 灰壤 > 水稻土 > 砖红壤
用直接测数法测定前苏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
土壤类型 灰壤
森林灰化土
黑钙土
灰钙土
土壤状况 生荒土 生荒土 熟化土 生荒土 熟化土 生荒土 熟化土
1g 土壤中的微生物总数 3.0×108~6.0×108 6.0×108~1.0×109 1.0×109~2.0×109 2.0×109~2.5×109 2.5×109~3.0×109 1.2×109~1.6×109 1.8×109~3.0×109
确定群体结构 系统发育分析
土壤样品 经典方法
DNA 浸提
PCR PCR 扩增
DGGE(变 性土 壤 生 物 的 主 要
类 群 示
意 图
二、数量和种类多样性
微生物
真菌 细菌 病毒 节肢动物 高等植物 昆虫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7、菌根
真菌的菌丝侵入植物根部 后,和植物根组织生活在一起, 称为菌根。
其真菌称为菌根真菌。
8、原生动物(protozoon) 数量有68000多种。一般在每平米15厘米深
的土壤里有10-100亿个(1-10万个/克土)原生动物, 它们的活重在耕层达150-200磅/每英亩。
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低级的。 典型种类有: 变形虫
4、放线菌(actinomycetes) • 放线菌是原核微生物,菌丝比真菌细,菌丝断裂为孢
子每克土壤中的细胞数在104~106变动。
• 链霉菌属,占70%~90%;其次为诺卡氏菌属占10%~ 30%;小单胞菌属占第三位,只有1%~15%。它们的大 部分均属好氧腐生菌。
• 产生抗生素,对其他有害菌能起拮抗作用。
真 菌 菌 落
3、霉菌
• 对土壤通气性非常敏感; • 霉菌在酸性土壤中能生活,在酸性土壤中具有明显的
优势; • 霉菌多数分布在有机质丰富,通气好的表层土壤中; • 较常见的有青霉、毛霉、链霉和曲霉四个属的许种; • 霉菌的数量在正常情况下,每克土壤中有0.1-1百万
个,相当于每平方米100-1000亿个,其生物量可达每英 亩500- 5000磅; • 霉菌是土壤中异养型微生物的重要部分。
腐殖质与矿物质土粒紧密结合,不能用机械方法 分离。
有机质总量的85%-90% 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都有良好作用。 土壤肥力水平主要标志。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
1、化学元素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基本元素组成是C、H、O、N; C/N比大约在10-12之间。
2、有机质的组成(腐殖质)
化合物组成可分为: 腐殖物质(Humic Substance) 非腐殖物质(Non-Humic Substance)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知识点复习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知识点复习绪论、第一章地学基础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二、简答题1.矿物、岩石的类型(按成因)2.具有鉴别意义的矿物物理性质有哪些?第二章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同晶代换;土壤剖面二、简答题1.风化作用的类型2.常见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顺序3.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4.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5.自然/耕作土壤剖面层次*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第三章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一、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二、简答题1.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其作用2.土壤腐殖质的性质3.林木根系对土壤的影响*论述土壤有机质在肥力上的重要作用并详细说明第四章土壤物理性质一、名词解释土壤机械组成;土粒密度/土壤密度(容重);土壤孔隙度;物理性粘粒/物理性砂粒二、简答题1.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2.土壤结构形成的因素3.土壤密度的用途4.适合植物生长的孔隙状况第五章土壤水、空气与热量一、名词解释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土水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热容量二、简答题1.土壤含水量有哪几种表示方法?2.土水势包括哪些分势?3.土壤水分常数有哪些?4.土壤水分输入输出的主要途径5.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与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6.土壤热量的来源第六章土壤胶体一、名词解释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二、简答题1.土壤胶体的组成和来源2.土壤胶体的双电层构造3.土壤胶体的性质4.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5.影响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离子交换在园林土壤肥力上的意义第七章土壤酸碱性、缓冲性一、名词解释土壤活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土壤缓冲性二、简答题1.土壤酸碱性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2.土壤酸碱性的调节3.土壤具有缓冲性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第八章土壤养分与园林土壤肥料一、名词解释土壤养分;肥料二、简答题1.土壤养分的来源及消耗2.大量元素(N/P/K)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其植物吸收形态3.土壤养分迁移到根表面的途径有哪些?4.施肥原则及方式*氮素/磷素的循环(主要过程及条件)第九章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土壤质量、土壤分类、诊断层的概念土壤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的概念各章重点和复习范围第一章、绪论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土壤,土地,土壤肥力,肥料。
土壤学第三章
(二)来源于各种动植物残体及其它们的代谢物
树木、灌丛、草类、和其它植物残体。植物生长量成为土壤有 机质含量的主要依据。 土壤动物:蚯蚓、蚂蚁、鼠类、昆虫等的残体及分泌物。
(三)来源于施入的各种有机肥。
土壤生物
1.土壤动物 2.土壤微生物 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 4.土壤酶
1 .土壤动物
土壤动物:指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 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动物。它们直接 或间接地参与土壤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是土 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线虫可分为腐生型线虫和寄生型线虫
腐生型线虫:主要取食对象为细菌、真菌、低等藻类和土壤中的微小原生动 物,其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的密度和结构起控制和调节作用,另外通过捕食多种 土壤病原真菌,可防止土壤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寄生型线虫:其寄主主要是活的植物体的不同部位,寄生的结果通常导致植 物发病。
蚯蚓:土壤蚯蚓属环节动物门的寡 毛纲,是被研究最早(自1840年达尔 文起)和最多的土壤动物。 蚯蚓体圆而细长,其长短、粗细 因种类而异;身体由许多环状节构 成,体节数目是分类的特征之一 。 蚯蚓是典型的土壤动物,主要集中生活在表土层或枯落 物层,因为它们主要捕食大量的有机物和矿质土壤,土壤中 枯落物类型是影响蚯蚓活动的重要因素,不具蜡层的叶片是 蚯蚓容易取食的对象 。 作用:蚯蚓通过大量取食与排泄活动富集养分,促进土 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并通过掘穴、穿行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提高土壤肥力。因此,土壤中蚯蚓的数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 重要指标。
纤维素分解菌活性明显减弱;纤维分解细菌的活动也受到分解物料C/N 的影响。
自生固氮细菌
固氮细菌
共生固氮细菌
自生固氮细菌是指独自生活时能将分子态氮还原成 氨,并营养自给的细菌类群。
上海交大周丕生土壤学第3章土壤有机质
富
质
啡
部分分解的有机残体
酸
专业基础课程
2019年8月13日星期二12时54分11秒
土壤与植物营养学/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有机物质是指存在 于土壤中的所有含 碳的有机物质,它 包括土壤中各种动、 植物残体,微生物 体及其分解和合成 的各种有机物质。
有机残体是指进入土 壤中尚未分解的各类 植物残体、动物和微 生物遗体。
土
有 于残体机 土物 壤各物质 中微类和是 的生植 微指所物生物存有残物遗在含体遗体、体动。
腐殖物质是经土 壤微生物作用后, 由多酚和多醌类
物胡质敏聚素合而成的 含芳香环结构的胡、
壤 碳的有机物质,它
新形成的黄色至敏
有 包括土壤中各种动、腐土殖壤腐物殖质质 棕黑色的非晶形酸
机 物 质
植物残体,微生物
专业基础课程
2019年8月13日星期二12时54分11秒
土壤与植物营养学/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N 灰分 8%
O 40%
C 44%
H 8%
3.7~4.1%
N
O
3344~~3399%%
C
5522~~5588%%
H
专业基础课程3.3~4.8%2019年8月13日星期二12时54分11秒
土壤与植物营养学/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土
元素组成
壤
主要是C、O、
有
H、N,分别占
机
52%-58%、
质
34%-39%、
的
3.3%-4.8%、
组
3.7%-4.1%,
成
其次是P和S,
C/N10左右。
化合组成 主要是类木质 素和蛋白质, 其次是半纤维 素、纤维素以 及乙醚和乙醇 可溶性化合物。 多数水不溶性, 但可溶于强碱。
3 土壤有机质
有机肥施用很重要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二.土壤有机物质基本组成特点
(一)土壤有机质的物质 组成 依据有机物质的分解阶段 和存在物理形态分为: 1.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原材料) 2.半分解的有机质:成为 暗褐色小片 3.腐殖质:特殊性有机物 质。
(二)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 1.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 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 2.木质素:比较稳定。是形成 腐殖质中心核的原始材料 3.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多肽、 氨基酸 4.脂溶性物质:如树脂、腊质、 单宁等
一.土壤腐殖质组成
土壤腐殖质 Soil humus
非腐殖物质
腐殖物质(humic substances)
(一)非腐殖物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1.碳水化合物:多糖、糖醛酸、和氨基糖组成。主要来源于植 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物。含量占有机质总量15~27%。其中多糖 是主体。含量约为有机质总量的9~22%。多糖多土壤结果影响 研究被受到关注
3.pH:各类微生物最适条件:细菌—中性;放线菌—偏微碱性; 真菌—酸性 (3~6);土壤pH高于8.5和低于5.5,都不适宜微生物活动。绝大多数微生最适 pH条件为中性。 4.有机物的物理状态和组成:新鲜程度、细碎程度,织物组织的C/N比
C/N比( carbon nitrogen ratio )
褐色沉淀 褐腐酸 胡敏酸 humic acid,HA
碱溶后加电 解质NaCL
溶解 吉玛多 美朗酸
水浮选、手挑、静 电吸附或采用比重 1.8或2.0重液浮选 (轻组)
沉淀 灰色腐殖酸
溶液 棕色腐殖酸
以上是依据腐殖酸类物质溶解性进行分类与提取 请注意三大类腐殖组分,尤其是褐腐酸(HA)和黄腐酸(FA)
聚合度
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性质及作用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2.2.1 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多样性
• A、原生动物:单细胞真核生物,104-105 个/g土。鞭毛虫、变形虫
• B、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线虫、蠕虫、 蚯蚓、蚂蚁 疏松土壤,破碎植物残体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C、微生物
细菌 (bacteria)
放线菌 (actinomyces )
真菌 (fungi)
藻类
(algae) 原生动物 (protozoon)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2、微生物营养类型
• 1)化能有机营养型:异养型,需要有机化合
物作为碳源,并从氧化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获得 能量。大多数细菌、几乎全部真菌和原生动物。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不同土壤生态系统的有机质
荒漠,SOM 少,<0.n DT/ha
森林下,SOM丰富
102 DT/ha
土壤生农物业与土土壤壤:有根茬等,n DT/ha 机质性质和作用
农 业
作物根系、残茬 及根系分泌物
土
壤
有
农家肥
机
质
来
源 工业、生活垃圾
三种形态:新鲜土有壤机生质物、与半土分壤有解有机质、腐殖质
• 2)化能无机营养型:自养型,以CO2为碳源,
从氧化无机化合物中取得能量。亚硝酸菌、硝酸 菌等。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 3)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异养型,能量来
自于光,需有机化合物作为氢供体以还原CO2, 并合成细胞物质。
• 4)光能无机营养型:自养型,利用光能进
行光合作用,以无机化合物作为氢供体以还原 CO2,并合成细胞物质。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的物质组成 :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 ( 土壤固相 ) 、土壤水分 ( 土壤液相 ) 、和土壤空气 ( 土壤气相 ) 三相四类物质组成。
2、土壤肥力 : 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 : 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 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4、成土因素 : 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的矿物组成1、矿物 : 矿物是天然产生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 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按矿物的结晶状态 , 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 : 岩石是指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风化作用 :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 , 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物理风化 : 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特点: 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 , 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5、化学风化 : 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 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 , 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 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 产生新的物质。
6、生物风化 :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7、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8、同晶替代 :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高岭组 :1:1型粘土矿物,晶层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而成。
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很强的氢键 , 不易膨胀。
基层内没有或极少同晶替代现象 , 其电荷数量少。
颗粒较粗、总表面积相对较小 , 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都较弱。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本章要点
• 1、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概念、含量范围及 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概念、 测定意义。 测定意义。 • 2、熟悉土壤有机质测定的各种方法的优 缺点。 缺点。 • 3、掌握重铬酸钾氧还滴定法测定土壤有 机质的原理。 机质的原理。 • 4、掌握外热源法和稀释热法测定土壤有 机质的反应条件及注意事项。 机质的反应条件及注意事项。
2. 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 我国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含量一般在50 50g.kg 我国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含量一般在50g.kg-1 以下,其中 以下, • 东北较高,南方水田次之,华北、西北含量较 东北较高,南方水田次之,华北、 低。 • 东北黑土 40 – 50 g.kg-1 • 西北 6 – 20 g.kg-1 • 南方红、 南方红、黄壤 20 – 30 g.kg-1 • 华北 5 – 15 g.kg-1
2Cr2O72-(过量)+ 3C + 16H+ = 过量) 3Cr3+ + 3CO2↑+ 8H2O + K2Cr2O7(余) Cr2O72-(余)+ Fe2+ → Cr3+ + 3Fe3+
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一、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1. 原理: 原理: 常用氧化还原指示剂 滴定过程常用氧化还原指示剂: 滴定过程常用氧化还原指示剂: 邻啡罗啉: 邻啡罗啉: 邻啡罗啉- 邻啡罗啉-Fe3+:淡蓝色 邻啡罗啉- 邻啡罗啉-Fe2+:红色 滴定过程颜色变化: 灰绿-淡绿- 滴定过程颜色变化:橙-灰绿-淡绿-砖红 缺点:易被悬浮土粒吸附,使终点颜色变化不明显。 缺点:易被悬浮土粒吸附,使终点颜色变化不明显。
• • • •
国家标准方法 电砂浴 ml三角瓶 上加简易空气冷凝管) 三角瓶( 150 ml三角瓶(上加简易空气冷凝管) 200-230° 200-230°C。 注意:结果计算时无氧化校正系数1.1 1.1。 注意:结果计算时无氧化校正系数1.1。
03章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的测定主要内容:◎概述◎土壤有机质的测定要求:✧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肥力上的意义✧掌握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计算方法✧了解干烧法、湿烧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掌握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了解比色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了解灼烧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 3-1 概述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组成分之一,尽管土壤有机质仅占土壤重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在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侯光炯教授:土壤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其中矿物质—骨骼,有机质—肌肉,孔隙—血管,水分—血液。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异性大(<0.5%-->30%),通常将表层有机质含量>20%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将表层有机质含量<20%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一、土壤有机质的组成1. 土壤有机质的元素组成主要元素组成为C(52-58%)、O(34-39%)、H(3.3-4.8% )和N(3.7-4.1%),其次为P和S,C/N ≈10。
2. 土壤有机质的化合物组成主要化合物组成是木质素和蛋白质,其次是半纤维素、纤维素、乙醚和乙醇可溶性化合物(其中木质素和蛋白质高于植物组织,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则明显降低)。
3.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很复杂,包括三类物质:(1)分解很少,仍保持原来形态学特征的动植物残体;(2)动植物残体的半分解产物及微生物代谢产物;(3)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而形成的较稳定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酸类化合物。
分析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实际包括了上述全部2、3两类及第1类的一部分有机物质,以此来说明土壤肥力特性是合适的。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1. 矿质化作用矿质化作用(有机质分解过程)——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能量的过程。
矿质化系数(有机质分解速率)——土壤中每年因矿化作用而分解的有机质数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土壤学第3章
三、影响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一) 影响有机质转化的环境因素(有机质分解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凡是影响微生物活动的环境因素均影响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1、水分和空气 2、温度 3、土壤酸碱度 4、有毒物质,盐分浓度,有机质存在状态,土壤质地等
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硝化作用的速率>亚硝化 作用>铵化作用,因此,在正常土壤中,很少有亚硝 态氮和铵态氮及氨的积累。
**
反硝化作用的条件是
1)具反硝化能力的细菌,反硝化细菌现已知有33个属,多数 是异养型,也有几种是化学自养型,但在多数农田都不重要; 2)合适的电子供体,如有机C化合物、还原性硫化合物或分 子态氢;有效态碳的影响最大;
任何一种土壤中,即有胡敏酸,也有富里酸,所以土 壤腐殖质实质上是胡敏酸和富里酸的混合物。
分离步骤:
这两种腐殖酸 在品质上有很大的差异:
胡敏酸(HA)
富里酸(FA)
颜色不同
黑色或棕色
黄色
分子量和功能团不同 大多
小少
带电量和酸不同
多弱
少强
HF/FA:从东--西 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漠土 从北--南 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水田 > 旱地 > 自然土壤
若加入的有机质残体的C/N比过大,如禾本科秸秆类的C/N比高达80-90,则能源 充足,N素缺乏,微生物活动繁殖受限制,有机质分解慢;还会造成C—CO2损失和 与“与植物争N”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如施用少量速效N肥,可以大大促进有机 质的分解,如制造堆肥时,适当浇些人粪尿,稻草还田,还应配合施用化学N肥。
03章土壤有机质的测定(精)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本章主要内容
概述 分析方法列举
本章学习要求 本章学习要求
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在肥力上的意义 掌握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计算方法 了解测定CO2法分析土壤有机质的原理 掌握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原理 掌握高温外热重铬酸钾氧化 —— 容量法的原 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掌握比色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原理 了解灼烧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
§ 3-1 概述 四、分析方法概述
1. 测定CO2法
(1)原理:将土样中有机碳高温氧化后, 测定释放出的CO2的量
干烧法 (高温灼烧) 测定体积(TOC仪)
样品
CO2
碱石灰吸收后称重 标准Ba(OH)2溶液吸收 后,用标准酸滴定
湿烧法 (K2Cr2O7氧化)
§ 3-1 概述 四、分析方法概述
(2)方法评价:
§ 3-1
概述
土壤有机质(OM)的组成 土壤有机质在肥力上的意义 土壤有机质含量 分析方法概述
一、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 3-1 概述 一、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分解很少,仍保持原形态学特征的动植 物残体; 动植物残体的半分解产物及微生物代谢 产物; 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而形成的较稳定的 高分子化合物——腐殖酸类化合物。
6 6
2+ 3+ 3+ Fe + 7 H2O Cl- + Cr2O72- + 14 H+ —→ 2 Cr3+ + 3 Cl2 + 7 H2O
2+
§ 3-1 概述 四、分析方法概述
1927年schollenberger首先提出该方法。 1935年Turin建议使用。(又称丘林法)
第三章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
环的主要过程。包括4个过程: (1)水解过程:蛋白质在水解酶作用下分
解成简单的氨基酸; (2)氨化作用:在氨化细菌作用下,有机
态氮变成无机态氮即氨或铵的过程。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
(3)硝化作用:氨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 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为硝酸。 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温度低、湿度大、通气不良,以嫌气性微 生物活动为主,养分释放少,腐殖质过 程快。
二、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1、单糖的分解: 在有氧条件下彻底分解,形成二氧化碳 和水,在缺氧条件下,形成有机酸类的 中间产物,并产生还原性的甲烷及氢气 等。
2、纤维素的分解: 首先分解为单糖,然后进一步分解。
二、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能是什么? 四、土壤有机质有哪些作用?
第一节 土壤生物
一、树木根系 1、根的种类 根从植物根基发出的根,依据其延伸的方
向,可分为: 水平根、垂直根、斜生根、下垂根、下斜
根。
2、根系类型
水平根型:水平根占优势; 垂直根型:垂直根发达; 斜生根型:主要为斜生根,如刺槐。 复合根型:各类根的发育程度相近。 变态根型:由外界特殊条件如人为的影响
地表藻类能够和土壤 颗粒粘结在一起,增 加土壤表面的强度, 可使土壤侵蚀明显减 轻。
另外蓝绿藻可固定N素。
4、藻类
土壤中的藻类主要是绿藻和硅藻。 土壤藻类是土壤生物的先行者,可通过
光能自养的能力。成为土壤上最先有机 物质制造者之一。荒地和干燥的沙漠土 壤中的腐殖质多来自土壤藻类。 根据藻类的生长状况,可判断出土壤的 肥力状况和性质。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
5、含S有机物的转化
(最新整理)高师:土壤地理学_第三章
2021/7/26
9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三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驱动
力是土壤微生物和酶,因此,凡是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因素都会影
响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一)有机残体的特性
有机物中碳素和氮素总量的摩尔数之比称为碳氮比(C/N)。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碳素和氮素,一般来说,微生物同化 1 份氮和 5 份碳来构成身体,同 时还需要 20 份碳作为能源,即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有机质的 C/N 比约为 25/1。当 有机残体的 C/N 比为 25/1 左右时,微生物活动最旺盛,有机质分解速度最快;如果 C/N 比 <25/1,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分解快,分解释放出的无机氮素除供微生物利用外, 还有多余留存于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如果 C/N 比>25/1,微生物会因缺乏氮素营养 生长发育受到限制,有机物分解速率缓慢,微生物不仅会消耗掉分解释放出的全部氮素,而 且会吸收土壤氮素,用来组成自身。
2021/7/26
17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其意义可概括为如下几点:①复合体具有 较高的团聚能力,所形成的土壤结构比较稳定。肥沃土壤的表层,通 常拥有由团聚度高的复合胶体经逐级结合而形成的团粒结构。②团粒 结构的产生,改善了土壤结构,从而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状况优化, 进而使土壤的一系列理化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③复合体具有集中和 保蓄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可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肥能力。④ 复合体还具有多种功能团,表现出两性胶体的特点,有着明显的缓冲 作用,其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养分转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腐殖酸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一样,由碳、氢、氧、氮、硫、磷等 元素组成,此外还含有钙、镁、铁、硅等灰分元素。但不同的土壤 类型和腐殖酸的组分不同,其元素组成会表现出某些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土壤生物及土壤有機質第一節、土壤生物與土壤的關係一、土壤生物的種類1.大型生物土壤中大型生物如:齧齒類及食蟲動物、昆蟲類、木蝨、蟎、蝸蝓、蝸牛、蜘蛛、百足蟲、蚯蚓、千足蟲等。
土壤中大型生物的活動對土壤的影響包括:(1)齧齒類常搗碎土塊,變成團粒狀,且搬運土塊。
進而使土壤中有機質團結,且促進空氣流通及排水良好,但其害處在傷害農作物。
(2)昆蟲類能搬運或消化土壤,常把地面植物及動物遺體物質帶入土中,對土壤有機質的移動與破壞有很大的影響,其作穴對土壤通氣亦有影響。
此類動物繁殖力大,其遺體對土壤有機物生成頗有影響。
(3)蚯蚓及蝸牛為土壤中最重要的腹足動物,常以腐朽植物體為食物。
蚯蚓常吃食土壤而再排泄出來,據估計每年每英畝有15噸之乾土穿過蚯蚓之體。
土壤之穿過其體不僅是可作其食物之有機質部份,且有礦物成分,均受其體內消化酵素之作用,又能弄碎土粒,使有機質、氮素、交換性鈣及鎂、有效磷、p H、鹽基飽和度及陽離子交換能量,均有顯著增加,故可增進土壤肥力。
土壤中的無機元素對動物的分布和數量亦有一定影響。
由於石灰質土壤對蝸牛殼的形成很重要,所以在石灰質地區的蝸牛數量往往比其它地區多。
2.土壤微生物(1)線蟲:分為雜食性、肉食性、寄生類等。
(2)原生動物:即單細胞動物,土壤中常見者有三種,變形蟲、纖毛蟲、鞭毛蟲等。
原生動物之主要食物為有機物,故對有機物的分解頗有影響。
而有一部份原生動物以細菌為食物,對於限制細菌之繁殖頗有影響。
3.土壤植物土壤植物可分為:土壤藻類、土壤蕈類、土壤放射菌類、土壤細菌等四類。
(1)土壤藻類可分為:綠藻、藍綠藻、黃綠藻、細藻等。
藻類對土壤性質及植物生長可能的影響如下:•增加土壤有機質,因其能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質。
•增進土壤通氣,因其行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氣。
•已知有固氮能力之細菌和藻類(如藍綠藻)很多,稱為「固氮生物」,能吸收氮氣,進行固碳作用(nitrogen fixation)。
•能助長細菌及蕈類之分解有機質及合成有機質。
(2)土壤蕈類可分為:黴菌、蕈菌、酵母菌等。
•黴菌:為土壤菌類中最重要者,對酸鹼適應力甚強,由喜酸性環境,在強酸的土壤環境甚中為依靠其對有機質的分解。
•蕈類:廣見於森林土壤中,對有機質亦有分解功能。
•酵母菌:腐植質中較多,對有機質的分解能力較弱。
(2)土壤細菌類:可分為自營性細菌(autotrophic bacteria)與異營性細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兩種。
•自營性細菌:係利用無機鹽類的氧化作用攝取所需能量。
•異營性細菌:係以有機質為其營養料,有可分為好氣性(Aerobic)與嫌氣性(Anaerobic)兩種,前者分解速率較後者快約10倍;後者對Fe+3的還原成Fe+2(以奪取氧化鐵中的氧氣,並產生土壤斑紋顏色的變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3)土壤放射菌類:其在土壤中最大的作用為分解有機質,適於鹼性環境中繁殖,酸性環境中作用力較差,此外放射菌具有強力的分解有機物能力。
二、土壤微生物對土壤及高等植物的影響1.有機質之分解與降解作用降解作用主要是將大分子量的有機質,特別是腐植質,分化成較小分子量的有機質,有利於後續的分解作用的進行。
有機質經分解後,其中之N, P, S, K, Ca, Mg等植物營養元素都釋放出來成為無機態,可供植物利用。
(1)好氣性(或稱喜氣性)微生物分解有機物過程:作用於土壤表層或排水良好時,氧氣提供充分,土中微生物對有機質分解速度甚快。
其分解速率約為嫌氣性環境的十數倍(圖3-1)。
(2)嫌氣性(或稱厭氣性)微生物分解有機物過程:作用於土壤底層或排水不良,造成缺氧時,嫌氣性微生物的作用仍須消耗土壤中的氧氣,使氧化還原電位降低,將土壤層塑造成還原環境,使土層的有機質發生還原分解,釋放出氧氣供給微生物分解所需(圖3-2)。
2.微生物之合成作用土壤中許多有機化合物,經微生物吸收分解後,在與微生物體內組織合成新的有機質,合成的有機質即成為腐植質的一部份。
此項作用對腐植質的形成關係至為重要。
(郭魁士,1997:115-116)3.固氮作用、硝化作用與脫氮作用土壤中有一部份微生物,如異營性的固氮細菌等,能吸收空氣中之游離氮氣,透過化學能轉化成自由氮原子(N22N),稱為「固氮作用」。
自由氮與氫氣合成氨氣(2N+3H22NH3)或胺類有機質(有機質─NH2),稱為「胺化作用」,兩個過程合併是廣義的「固氮作用」。
含氮有機質分解過程又轉化成無機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和尿酸),這個過程是一種放熱反應,對土壤生物及作物均有益處。
(參:孫儒泳主編,1995:302)「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係指「由氨氧或胺類轉化成硝酸的作用」(第一步亞硝酸鹽化:NH4+NO2-;第二步硝酸鹽化:NO2+NO3-),硝化細菌為嚴格的好氣性細菌,故盛行於排水與通氣良好的土壤。
硝酸在土壤中如遇鹽基離子(鹼金族及鹼土族離子),即形成硝酸鹽。
硝酸或硝酸鹽中之氮,特稱為硝酸態氮(Nitrate nitrogen,NO3-N),能供作物吸收,故亦屬於「有效性氮」。
「脫氮作用」(或稱「反硝化作用」)為與硝化作用相反的微生物(細菌及真菌)轉變作用,把硝酸化合物還原成為NO2、N2O、NO等氣體而揮發出去。
由於脫氮作用是無氧或缺氧條件下進行,這一過程通常是透過較差的土壤中進行的,故容易在排水不良或浸水的底土層中進行。
(參:郭魁士,1997:116-121;孫儒泳主編,1995:303-304)4.S、Mn、Fe等之氧化、還原作用排水良好的土壤環境,Fe、Mn與S透過自營性細菌之氧化作用,攝取所需的能量以維生活。
硫磺細菌產生硫酸,能促進土壤中許多礦物發生分解與溶解而形成硫酸鹽,植物要吸收之硫即為SO4-2,故此作用為對植物營養有利之作用。
但當土壤中所含的硫化鐵礦過多時,硫化鐵礦物被硫磺細菌氧化,會產生過多的硫酸,使土壤p H大幅降低,對作物生長不利。
反之,排水不良的土壤環境,S、Mn與Fe受嫌氣性細菌作用均易發生還原作用。
植物所吸收的鐵,主要為溶解性較大的Fe+2,故鐵之還原對植物營養有益,但溶解性Fe+2過多時(通常發生在土壤長期浸水時),則對植物生長有害。
有機質在排水不良與空氣閉塞情況下,受嫌氣性微生物分解,產生一些對植物生長有害的物質,如CH4, H2, (CH3)2S, H2S等。
故整體而言,還原環境較不利於作物生長。
(郭魁士,1997:121-123)5.微生物之活動對高等植物的影響(郭魁士,1997:123-125)(1)分解有機質及轉換無機質,使土壤及高等植物均獲益處(正面)。
(2)藻類行光合作用增加土壤之有機質及促進通氣(正面)。
(3)土壤微生物之間的相互競爭,產生抗生素之類物質,抑制或殺死外來細菌有淨化土壤及(灌溉)水源的功能(正面)(4)一般而言,在還原環境下,嫌氣性細菌的作用較不利於作物生長(負面)。
(5)脫氮作用使土壤損失氮素(負面)。
C x H y O z+(x+1/4y-1/2z)O2CO2+1/2yH2O (1)n(C x H y O z)(原生質)+NH3+(nx+n/4y-n/2z-5)O2+能量C5H7NO2+(nx-5)CO2+1/2(ny-4)H2O (2)C5H7NO2+5O25O2+2H2O+NH3+能量 (3)隨水排出熱圖3-1、好氣性環境微生物分解過程示意圖(酸性分解)(鹼性分解)有機物+微生物+醇+CO2, NH3, H2S+能+CH4+能2甲烷細菌之作用圖3-2、嫌氣性環境微生物分解過程示意圖第二節、土壤有機質一、土壤有機質的形成與環境1.地球上碳素的來源及變化土壤有機質源自光合作用,有機質即是含碳化合物,主由碳、(氫)、氧二(三)元素所組成。
碳對生物和生態系統的重要僅次於水,它構成生物體重量(乾重)的49%,大氣的平均CO2濃度為0.032%(即320ppm),然而近100年來,大氣中的CO2濃度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
夏天由於植物之光合作用較盛吸收大量的CO2,可使大氣中的CO2濃度降到0.032%以下,冬夏大氣中的CO2濃度可相差0.002%。
白天植物行光合作用消耗CO2;夜晚植物進行呼吸作用增加CO2濃度,因此夜晚的CO2濃度比白天多。
(參:孫儒泳主編,1995:297-280)此外,有很多生長在鹼性水域的中的水生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會釋出碳酸鈣(CaCO3)。
這種純碳酸鈣和黏土混合就可形成泥灰層,泥灰層長期受壓就可轉變為石灰岩,廣泛分布於界各地的石灰岩大都是這樣生成的。
(參:孫儒泳主編,1995:297-280)2.土壤有機質的定義廣義的有機質包括:生物體、有機殘體、腐植質;狹義的有機質常即指「腐植質」。
土壤有機質可分為「有機殘體」(organic residues)與「腐植質」(humus)兩部份,前者包括植物及動物已死部份、動物排洩物等與分解出來呈游離狀態未被「聚合」的有機化合物(如醣類、氨基酸、脂肪、蛋白質、核酸等物質)。
後者為有機聚合物(尤其是酚類聚合物),分子量特大。
3.有機質的分解動植物殘體在土壤內或地面上之分解,其速度與其最終產物為無機鹽類,常依溫度(最重要因素)、水份、空氣、化學物質、p H、微生物種類及本身的抵抗力有關。
(1)溫度:一般而言,溫度愈高則分解速率愈快,合適的溫度為20-30℃,若在10℃以下或35℃以上時分解速率惡化。
所以熱帶地區的丘陵與臺地等排水良好的地區,一般有機質含量甚少。
(2)水份:適量的水份(排水良好)有助於土壤有機質分解,但水份過多且停留過久,會導致排水不良而使空氣(氧氣)缺乏,降低分解速率。
(3)化學成份:有效性(解離)Ca、Mg、Na、K、P、N等元素有助於分解有機質成份之C、H、O。
其中又以N最為重要。
(4)微生物:微生物的作用是土壤有機質分解過程中最重要的機制,可分為好氣性與嫌氣性微生物。
嫌氣性微生物常產生有機酸、醇類、CO2、NH3、H2S、CH4等氣體,好氣性微生物多產生CO2、H2O、NH3、SO4-2、PO4-3等。
(茹至剛,1994,《廢水防治工程》,pp.26-162)(5)土壤p H:視土壤微生物對p H的適應的情形而定,適應良好則分解速率快,反之則反。
好氣性微生物活動適宜的p H為6-9;嫌氣性微生物活動適宜的p H為6.5-8.0間。
(6)化合物對抵抗分解的能力:醣類、澱粉、水溶性蛋白質>粗蛋白質>半纖維>纖維>脂肪類、蠟類、木素等。
(7)時間與生成物:新鮮的生物殘體進入土壤中分解甚速,以後隨時間之增長而趨緩慢,其分解生成物之化學成份近似腐植質者分解甚慢。
4.自然環境與土壤有機質含量(1)多雨地區低窪積水之沼澤地:多雨地區低窪積水之沼澤地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旺盛,其殘體沉積於地面,由於空氣不能進入,有機質分解速率受阻,遂聚積深厚的有機質層(好氣性微生物分解有機質速度約為嫌氣性微生物之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