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中国流动儿童教育现状

合集下载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流动儿童指的是那些由于家庭迁移、工作变动等原因而频繁更换居住地的儿童。

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相对复杂,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当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家长教育理念和方法、家庭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接着,本文将深入剖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如家长教育水平不高、家庭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教育环境不稳定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家长教育、优化家庭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等。

本文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推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离开原有的居住环境,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这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家庭教育现状引起了广泛关注。

家庭环境的多元性与不稳定性:流动儿童家庭往往面临着频繁的居住地变更,这种不稳定的生活状态对儿童的成长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造成了挑战。

由于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许多流动儿童家庭居住环境简陋,生活节奏紧张,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流动儿童家庭往往难以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

一方面,他们可能面临入学难、转学频繁等问题,导致教育过程的不连贯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辅导和课外活动机会。

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和教育观念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些家长可能更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社交等能力的培养另一些家长则可能因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流动儿童调查报告

流动儿童调查报告

流动儿童调查报告流动儿童调查报告无法享受与城市同龄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也被排斥于乡村正式的教育体系之外的儿童称之为流动儿童。

本文将介绍流动儿童调查报告。

流动儿童调查报告(1)随着**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我区,**区流动儿童的数量急剧上升,据统计,2015年,**区现有学龄儿童10.77万人,流动儿童已达到11万名,数量已经超过本地户籍儿童。

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就医、就学等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城市活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2009年,常州市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确定为“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保护”项目试点城市。

2012年,**区被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和联合国儿基会“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保护”项目确定为深度试点单位。

三年来,**区坚持高标定位,针对流动儿童教育、管护这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经历了积极探索、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的过程,大力实施“流动儿童关爱工程”,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一、四年来项目工作目标:“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保护”项目工作开展以来,针对我区流动儿童的实际情况,我区相关职能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不断研究、探讨、总结流动儿童管理的经验,制订切合我区实际的政策,落实各相关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责任,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努力推进流动儿童保护项目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年来,我们积极落实项目工作目标——建立健全流动儿童信息采集协作机制,全面开展流动儿童信息登记;推进全体流动儿童平等享受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进程;为流动儿童融入城市、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一)建立健全流动儿童服务管理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成效一是组织显张力。

成立了由32个部门参与的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小组,各地同步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流动儿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保障了流动儿童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是工作聚合力。

2015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2015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一中国由于地理和历史环境的原因,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山区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山里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走出大山去城市务工来改变生活贫苦的状况,由于没有技术紧靠出卖劳力,收入微薄,仅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所需,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山里交通不便,大都是半年、一年、更有甚者几年也不回来看孩子一次。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急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平顶山鲁山、郏县和洛阳嵩县是山区的典型代表,总体而言耕地面积不足,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是留守儿童较为普遍和严重的地区。

调查内容:xx山区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目的:通过对当地部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及生活情况的调查,了解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以及其物质需求同心理需求,进一步针对当地留守儿童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推广调查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鲁山县背孜乡、熊背乡;洛阳市嵩县德亭镇、九店乡;郑州市新密市尖山乡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走访、访谈调查时间:一、调研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中国的农村、乡镇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打工,随之产生了一个群体——留守儿童。

其中0-14岁孩子占据多数,他们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必需的关爱和管教,严重影响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其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俨然成为了建设和谐社会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河南是劳务工输出大省,也是留守儿童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这些劳务工对中原经济的崛起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生活水平也稍有提高,然而仍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社会各界对中原地区的这些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普遍不够,以至于我们不忍看到的悲剧接连发生。

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挑选了河南山区的新密尖山、平顶山的鲁山、郏县,洛阳的嵩县,深入学校对留守儿童做调研活动。

二、调研基本情况说明此次调研我们走访小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新密市尖山乡发放问卷77份,平顶山鲁山、郏县发放问卷347份,洛阳嵩县德亭镇、九店乡发放问卷164份,共计的588名适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

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涌入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这一人口流动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流动儿童的教育。

流动儿童是指那些随父母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学习的儿童。

他们的教育现状复杂多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首先,流动儿童在教育机会方面存在着不平等。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本地儿童同等的入学机会。

在一些城市,公立学校的学位有限,对于流动儿童的接纳存在一定的门槛和限制。

这使得许多流动儿童只能选择就读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的民办学校或者打工子弟学校。

这些学校在教学设施、师资水平、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公立学校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质量。

其次,流动儿童的教育资源也相对匮乏。

在城市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一些重点学校和区域。

而流动儿童所在的学校通常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完善的实验室等。

此外,由于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条件普遍较为困难,他们在课外辅导、兴趣培养等方面也难以得到足够的支持和投入。

这使得流动儿童在综合素质的发展上与城市本地儿童相比处于劣势。

再者,流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适应压力。

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不仅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还要适应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

城市学校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可能与他们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存在差异,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而且,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流动儿童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也可能会遇到障碍,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许多流动儿童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文化水平有限等原因,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他们在孩子的学习、生活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引导,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

同时,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也相对不稳定,频繁的搬家、转学等情况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安和焦虑的情绪,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另外,社会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还不够。

我国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基于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

我国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基于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
2 0 1 5年 l O月
人 口 与社 会
P o p u l mi o n a n d S o c i e t y
Oc t ., 2 0 1 5 V0 1 . 3 l No . 4
第3 1卷
第 4期
我 国 流 动 儿 童 教 育 现 状 分 析
基 于原 国家人 口和 计划 生 育 委员 a c h i l d r e n,a n d p u s h f o r wa r d t h e e d u c 砒i o n a l e q u li a t y .
Ke y wo r d s : l f o a i t n g c h i l d r e n ;e d u c a t i o n l a r e s o u r c e ;e d u c a t i o n l a e q u a l i t y ;f l o a t i n g p o p u l a t i o n
法律 政策 ; 尤其是 经济发达省市 , 需要合理设计 流动儿童 受教 育制度 , 使 之享 受和户籍 儿童 同样 的教 育资源 , 共
同推 动 流 动 人 口子 女 教 育公 平 的 实现 。
[ 关键词 ] 流动儿童 ; 教 育资源 ; 教育公平 ; 流动人 口
[ 中图分类号 ] C 9 1 3 . 5
黄 颖
( 中国教 育科 学研究院 , 北京 1 0 0 0 8 8 )
[ 摘要 ] 使 用原 国家人 1 2和计划生育委 员会 2 0 1 0年“ 流动人 口动 态监测” 调 查原始数 据 , 对我 国流动 儿童群 体教 育现 状及存在 问题进行考察 。研 究发现 : 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有显著改善 , 但仍面, 临着入公 办学校 难 、 教 育 费用偏高等 问题 ; 而且不 同地 区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存在较 大差异 。政府应该 出台公 办学校接 收流动儿童 的相 关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周国峰来源:《文理导航》2015年第02期【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流动儿童家长的问卷,调查了解了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最后结合学校德育实际提出了若干应对策略。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2013年10月,我校“流动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全校579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572份,回收率98.8%。

从中随机抽取了100份作样本分析。

一、流动儿童家庭状况1.流动儿童家长(1)职业情况: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家长为企业人员,百名对象中占到一半,且多数属于单位里的低收入员工。

大部分家长每天正常作息,工作8-10小时,但是也有30%的家长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他们中仅10%的人感觉工作“无压力”。

(2)文化程度: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被调查对象和配偶的学历达高中及中专以上的分别占35%和28%。

(3)年龄情况:流动儿童家长年龄大多处于青年和中年,30~44岁之间的达到90%,他们年富力强,吃苦耐劳,对家庭生活的未来充满希望。

2.家庭经济条件流动儿童家长外出务工,经济收入基本令人满意,有半数家庭月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但百户家庭中也有47%的属于经济“困难型”,月收入千元以内的6人,1000-2000元的17人,2000-3000元的24人。

家庭住房条件相对拥挤,29%的家庭孩子没有独立的房间,家庭成员多人一起居住的达15%。

另外,他们中有一半以上家庭育有两个孩子,13%的家庭有三个及以上孩子。

3.家庭教育情况(1)家长育儿观念相对落后。

从孩子入学看,超过6周岁入小学的共34人,其中5人9周岁以上才入学。

从学生转学看,“随亲就读”是流动儿童的就读的主要形式,32%的学生有过两次及以上的转学经历,就读学校成为孩子一次一次被动适应的“托儿所”。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

03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政策法规层面
完善政策法规
加强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流动儿 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限制,为流动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 机会。
教育资源层面
增加教育投入
加大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流动儿童受教育的质量。
父母的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父母教育程度较 低可能限制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学校教育因素
教育资源
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配备是影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 因素,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育资源等,这些资源 的不足可能限制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也有影响,教师 缺乏对流动儿童特点的了解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可能影响 流动儿童的受教育和成长。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 2
提高儿童综合素质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培养流动儿童的综合素 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社会公平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 ,应给予关注和支持。
3
培养未来人才
流动儿童是城市未来的重要力量,良好的家庭 教育有助于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学业压力
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由 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较低,他们更容易被 贴上“差生”标签,导致心理压力较大。
02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收入水平
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条件不足可能 限制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影响儿童的教育质量和机会。

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

流动儿童是指那些跟随父母或监护人离开户籍所在地,来到其他城市生活和学习的儿童。

他们在教育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往往难以享受到与当地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

在一些城市,公立学校的学位紧张,流动儿童可能无法顺利入学,只能选择就读于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的民办学校或者打工子弟学校。

这些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课程设置单一,无法为流动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

其次,流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由于频繁的流动,他们可能会面临学习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学习进度跟不上,知识体系不连贯。

而且,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通常不稳定,父母工作繁忙,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不够,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辅导和支持。

此外,流动儿童在融入新的学校和班级时,可能会因为地域文化差异、语言不通等原因,产生心理压力和社交障碍,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师资力量也是影响流动儿童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些民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待遇较低,工作条件艰苦,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教学方法和理念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

教材和课程设置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流动儿童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的学习基础和教育背景存在差异。

然而,目前的教材和课程设置往往是统一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无法满足流动儿童的多样化需求。

这使得流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和吃力,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或低收入工作,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而且,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他们无法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和教育支持。

教育部发布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教育部发布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教育部发布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承前启后之年。

全国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调整教育结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一、学前教育全国共有幼儿园22.37万所,比上年增加1.38万所,入园儿童2008.85万人,比上年增加21.07万人。

在园儿童(包括附设班)4264.83万人,比上年增加214.11万人。

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230.31万人,比上年增加22.28万人。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2]达到75.0%,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二、义务教育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4.29万所,比上年减少1.11万所;招生3140.07万人;在校生1.40亿人;专任教师916.08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3]93.0%。

1、小学全国共有小学19.05万所,比上年减少1.09万所;招生1729.04万人,比上年增加70.62万人;在校生9692.18万人,比上年增加241.12万人;毕业生1437.25万人,比上年减少39.38万人。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4]达到99.88%。

小学教职工[5](不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小学段)548.94万人,比上年增加0.05万人;专任教师568.51万人,比上年增加5.12万人。

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6] 99.9%,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

生师比17.05:1。

普通小学(含教学点)校舍建筑面积67352.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54.85万平方米。

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7]情况分别为: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64.5%,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68.9%,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比例67.9%,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比例67.6%,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69.0%。

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这一人口流动现象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教育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儿童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

在一些大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区,而流动儿童大多居住在城市边缘或郊区,这些地区的学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相对薄弱。

许多学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一些接收流动儿童的学校,教师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且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工作压力大、待遇低等原因,一些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到这些学校任教,导致流动儿童难以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此外,由于流动儿童的家庭背景和学习基础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需求,这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流动儿童的学习环境也不容乐观。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流动儿童居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缺乏安静、舒适的学习空间。

而且,他们的父母往往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的学习,这使得流动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同时,流动儿童在学校里也可能会面临同学的歧视和排斥,这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流动儿童的教育还存在着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政府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往往侧重于本地户籍的学生,而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

这导致接收流动儿童的学校在办学条件改善、师资培训等方面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除了上述问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流动儿童教育开题报告

流动儿童教育开题报告

流动儿童教育开题报告流动儿童教育开题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包括大量的流动儿童。

这些流动儿童由于家庭的迁移、务工等原因,常常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学习环境恶劣等问题。

因此,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流动儿童教育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流动儿童教育的现状1. 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由于流动儿童的特殊身份,他们常常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教育资源。

许多流动儿童所在地的学校条件较差,教师素质不高,教学设施不完善,教材和教辅材料匮乏,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困难。

2. 学习环境恶劣流动儿童常常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者是农村,他们的居住条件差,生活环境恶劣。

这种环境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容易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动力,影响他们的学业水平。

三、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影响1. 教育机会不公平由于流动儿童教育资源的匮乏,他们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这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现象的存在。

这不仅影响了流动儿童个人的发展,也对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 社会融合困难由于流动儿童的特殊身份,他们常常在学校和社会中遭受歧视和排斥。

这种情况使得他们在社会中的融合变得困难,增加了他们未来发展的难度。

四、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案1. 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性。

同时,加强对流动儿童学校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教育质量。

2. 学校合作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应加强合作,共享教育资源。

城市学校可以与农村学校开展师资培训、教材共享等合作,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3. 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积极关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

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流动儿童教育,为他们提供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

五、结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支持,才能为流动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
总结词
全面合作、共同发展
详细描述
上海市通过开展“家校合作”项目,将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起来,为流动儿 童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支持。该项目注重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促进教师、 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关注流动儿童的成长发展。
案例二
总结词
多元化、综合性援助
详细描述
北京市推出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援助计划”,通过多元化、综合性的手段为流动儿童家庭提供援助。该计划 包括提供教育资金补贴、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为流动儿童提供心理疏导等多元化内容,从多方面解决流 动儿童家庭面临的教育困难和挑战。
03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完善政策法规,提高政府重视程度
制定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 和权利,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政策宣传与培训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政策法规,提高政策普及程度,同时开展相 关培训,提高家长对政策的理解与执行能力。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着多种挑战,包括社会融入、文化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不 均等问题。
家庭教育对于流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流动儿 童的适应和融入。
政策制定者、学校、社区和社会组织应当合作,为流动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 源。
展望
01
02
03
04
05
加强政策制定 和执行
强调学习成绩
流动儿童家庭的家长往往更加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兴趣爱 好、特长等方面的培养。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部分流动儿童家庭的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可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过分严 格地要求孩子,甚至使用体罚等不当手段。

流动幼儿家庭教育资源的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

流动幼儿家庭教育资源的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

流动幼儿家庭教育资源的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并有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1〕流动幼儿这一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随之产生。

在流动幼儿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无疑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又不能被忽视的重点。

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接受全面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如果流动幼儿家长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随时随地地利用各种家庭教育资源,就能使目前“第二代移民”即流动幼儿群体的教育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一、流动幼儿家庭教育资源现状研究教育社会学认为,孩子的家庭背景是家庭提供的一种教育机会,即由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职业地位和文化水平等共同生成的“代际转让机会”,并且这种“转让机会”是不可加以选择和变更的。

〔2〕流动人口经济上的低收入性、文化上的边缘性以及社会地位上的底层次性加剧了其子女在教育上的弱势地位。

因此,笔者试图从流动幼儿家庭人力教育资源、财力和物力教育资源、时间教育资源三个方面来分析流动幼儿家庭教育资源利用的现状。

(一)流动幼儿家庭人力教育资源方面1.流动幼儿家长的职业地位根据布劳和邓肯的研究,父辈职业对子辈的教育有重要影响。

父亲的职业与子女教育呈正相关,父亲的职业地位越高,其子女越有可能获得好的教育,也越有可能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

〔3〕目前流动幼儿的家长大多在城市中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或知识成分较低的商业活动,其职业多为城市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只是一种谋生手段。

流动幼儿家长的底层职业除了给子女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在其他方面对孩子的帮助是相对较少的,这使他们的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也处于劣势。

2.流动幼儿家长的文化程度流动幼儿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对科学育儿知识的掌握,间接决定着其对孩子的成长指导和帮助程度。

流动幼儿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多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即使一些家长希望利用城市的有利条件为孩子打好早期教育基础,然而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他们大多没有掌握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知识,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所以流动幼儿家长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我国城市流动儿童基础教育问题探析

我国城市流动儿童基础教育问题探析

我国城市流动儿童基础教育问题探析作者:任婷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5期【摘要】一国教育的发展从来都是事关本国未来生死存亡的大题,对此我们应该有明确认识。

审视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城市流动儿童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已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难题,而随着我国组合式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目标的提出,积极探寻这些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就成了全体教育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刻不容缓的工作和任务。

【关键词】社会福利;城市流动儿童;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教育资源一、社会福利相关概念阐释(一)福利和社会福利“福利”一词指向一种人类的美好生活状态,本质是人类满足需要后获得的幸福。

若由国家建立制度帮助社会成员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福利水平,“福利”就演变成了“社会福利”。

广义上的即国际上通用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公民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物品、机会和服务的制度,主要包括收入维持社会福利服务两种形式。

狭义上的“社会福利”则是国家依据法律和相应的社会政策向部分或全部公民提供社会服务的制度,这也是当下中国对“社会福利”的界定。

此意义上的中国社会福利包含于社会保障体制,针对的主要是三大困难群体:老人、困境儿童和残疾人,因此难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和要求,亟待改革,也即构建目前已提出的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二)中国组合式普惠型的社会福利1958年,美国学者威伦斯基和勒博在《工业社会与社会福利:美国工业化在社会福利服务提供和组织方面的影响》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两分社会福利类型:“补缺型社会福利”和“制度型社会福利”。

前者重视家庭和市场的作用,后者重视国家在社会福利提供中的责任。

对其另一种划分是“选择型福利”和“普惠型福利”,核心是:国家是采用家计审查还是公民身份作为福利提供的依据;部分还是全体公民接受;有无社会烙印等。

这两种社会福利类型理论都属于社会福利制度的理念型。

但在现实社会中,社会福利制度往往是以某种为主,其他为补充的多元类型。

数说中国儿童发展状况

数说中国儿童发展状况

数说中国儿童发展状况作者:来源:《环球慈善》2018年第06期儿童是未来,儿童的发展状况构成了未来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基础。

“六一”儿童节前后,社会各界发起了各种各样的与儿童相关的活动,那么,我国的儿童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呢?成年人2.71亿未成年人基于对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历次人口普查和调查数据中关于中国儿童人口的描述分析,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共同发布了《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15年中国0~17周岁儿童人口为2.71亿,占全国人口的19.7%。

从儿童人口的长期变动趋势来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转变,特别是受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长期保持低生育水平的影响,中国儿童人口规模和占总人口的比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减少,但2010~2015年5年间保持了相对稳定。

2015年中国总人口仍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人口的18.9%;儿童人口位居世界第二,占世界儿童人口的12.9%,明显低于其总人口份额。

中国儿童人口占世界儿童人口的比例是从1980年左右开始逐步下降的。

2015年中国总人口比印度多出8800万,但是儿童人口却只相当于印度的65%。

印度儿童人口规模在1991年首次超过中国,成为世界儿童人口最多的国家。

儿童生存环境指数据居首6月1日國际儿童节前夕,儿童公益机构救助儿童会发布了《缺失的童年:排斥的多种形式》全球旗舰报告。

报告显示,中国因持续在改善儿童福祉方面获得显著成效,儿童童年生存环境指数居亚洲发展中国家之首。

在对比全球175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情况下,中国的近邦新加坡排名全球第一,韩国第八。

报告从健康、营养不良、失学、童工、童婚、早孕、战争冲突等维度分析导致儿童过早失去童年的情况和严重性。

救助儿童会连续两年发布了此报告,中国在今年的全球排名中稳步上升至第40位,其他两个世界大国美国及俄罗斯则分别位居36和37。

流动儿童教育难题为何难以破解

流动儿童教育难题为何难以破解

流动儿童教育难题为何难以破解一、为什么中国会有“流动儿童”问题?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只有17.9%的人生活在城市。

但到了2015年,从统计数字上看,已有56%的国人生活在城市,真实数字应该会更高。

在这些生活在城市的人口中,有一大批人虽然在城市生活、工作,但他们的户口不在这里,在统计上被划定为流动人口。

这个群体的存在,是因为有户籍制度。

如果没有这个制度,可能就只有迁移,没有所谓流动。

《中国统计年鉴:人口数及构成》《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中国有2.47亿流动人口。

全国共有儿童(0~17岁)2.71亿人,1.03亿流动留守儿童中,流动儿童有3426万,留守儿童有6877万;留守儿童中城镇留守儿童有2826万,农村留守儿童有4051万。

共计1.03个亿的少年儿童群体受人口流动的影响,这意味着全国每8个儿童中就有3个受人口流动的影响,其中1个流动,2个留守。

基本上每4个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中就有1个流动儿童。

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生活在城镇地区而不仅仅是在农村了。

流动加上留守,才是我们真正面临的问题。

这两个群体没办法完全切割开,很多孩子其实是一段时间留守,一段时间流动,他们不停在两者间转换,哪里有生活空间,他们就会去哪里。

二、“流动儿童”会遇到哪些困难?基本没什么好的方案能把农民工家庭中成人的学历水平提上去,我们只能期待下一代。

但如果下一代还是读不了高中,水平就只能一直停留在这个层面。

虽然政府承诺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农民工子弟入学依然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取决于流入地政府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门槛有多高。

政策没有改变的话,我们很难把流动儿童送进公办学校。

如果公办学校进不去,流动人口家庭只有两个选择。

一是去民办打工子弟学校。

虽然它的硬件条件、教育质量都不好,还需要多支付学费,但这是把孩子留在身边的最后希望。

如果这样的学校也没有,父母只能把他们送回老家,变成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本质上是亲子分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儿童数量持续增长 (单位:万人)
3581
704 2877
2533
1982
577 1405 1938 595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0-17岁城市户籍流动儿童
0-17岁农村户籍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的分布
黑龙江
吉林
新疆 辽宁 北京 天津 河北 宁夏 山西
内蒙古
青海
甘肃 陕西 西藏 四川 河南
山东 江苏
【未来】未来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数量也会进一步减少,但依然会长期存在(5年以上),
除非北京市能够放开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门槛(在《新型城镇化规划》政策转向之前困难重重),短期内北京市政 府也难以新建足够多的学校。
上海: 【准入】2008年启动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三年(2008-2010)行动计划,审批设立162所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
打工子弟学校的情况
管理:
除少量的公益学校之外,绝大多数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举办者都以营利为办学目的,在办学初期通常是举办人自 己管理学校。在学校进入稳定期后,通常会由“执行校长”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举办者则退到幕后,仅从财务上 对学校进行控制。在学校发展上通常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在学校未来的存续有着较大不确定的情况下(比如北京),会更偏向于追求短期利润。在学校未来预期明确的情况下 (比如广东、浙江、成都……),在保持一定利润的基础上,也会对学校的软硬件进行持续投资,尝试通过办好学(通 常以城市公办学校为目标)来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招生的优势,提高学费的机会来获取长期利润。
共有4个区县对暂住证起始时间提出限定
西城区、丰台区、海淀区、昌平区 共有6个区县在父母双方均持有暂住证的情况下, 仍需办理户籍所在地无监护条件证明 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 丰台区、海淀区、昌平区。
共有11个区县对暂住证起始时间提出限定 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海淀区、昌平区、大兴区、门头沟区、怀柔区、 延庆县。
【未来】自2013年12月颁布《关于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本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实施意见》后,大幅提高随迁子女入
学门槛,纳民学校的招生人数大幅下降,未来“纳民学校” 数量将进一步减少。不排除教委未来(3年-5年)会逐步将 其公办化,从而让纳民学校彻底走下历史的舞台。
打工子弟学校的情况
准入、监管、未来: 广东: 【准入】接受了超过50%以上随迁子女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 依然在持续增加中,对于符合办学条件学校全部颁
当下的政策环境
北京: “五证”门槛
—— 入学门槛在提高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4(/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 仍然要求“五证”,但是五证审核门槛不断提高。
2014年
共有4个区县要求在本区务工就业
东城区、丰台区、通州区、大兴区
2015年
共有12个区县要求在本区务工就业 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 门头沟区、 密云县、延庆县 共有13个区县要求社保缴纳证明 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海淀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 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
所,另有超过60所打工子弟学校依然“无证”运转中。
【监管】各区县教委通过民办教育科或者“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所(朝阳区)”一直与辖区内民办打工子弟学校保持联
系,布置工作,但是对于具体的学校管理和教学支持介入甚少,彼此间的关系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最近几年各区 县对于有证打工子弟学校的支持(资金支持、教师学习)和监管(评估)在逐渐增加。
教育统计部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籍登记在外省(区、 市)、本省外县(区)的乡村,随务工父母到输入地的城区、镇区 (同住)并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随迁子女”
教育统计部门:随迁子女是指户籍登记在外省(区、市)、 本省外县(区),随务工父母到输入地(同住)并在校接 受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发办学许可证。
【监管】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全部纳入区县教委的监管范围内,要求参加教委组织的教研活动、统一的学期测试等。
2013年之后逐步开始已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少量的生均补贴(小学 425元/生/学期;初中 725元/生/学期)。
【未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广东地区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数量依然会持续增加,其中部分发展较好的学校会逐
湖北
安徽
浙江
上海
重庆
湖南 江西 福建
200万以上 150万-200万 100万-150万 50万-100万 50万以下
云南
贵州
广西
广东
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0-17周岁流动儿童总量已达
3581万
海南
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情况
流 动 人 口 数 量 ︵ 单 位 亿 人 ︶
2010年——2014年间,流动人口数量仍然持续快速上升。与之相对,2012年——2013年间,义务教育阶段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则首次出现下降,由2012年的1394万人,下降至2013年的1277万人。
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情况
北京:截止2014年9月,124所 打工子弟学校,在校生人数近
打工子弟学校 (在校生超过
9万。 上海:截止2012年底,157所 纳民学校,共计招收随迁子女 13.6万。 广东:截止2013年底,广州、深圳、东莞 798所 民办中小学,在校生人数 132万。 江苏:截止2011年底,全省共有145所 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在校随迁子女11.8万。 浙江:截止2013年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约有35.31万 随迁子女在民办中小学就读。 成都:截止2014年7月,全市有超过60所 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在校生人数超过7万 。 贵阳:截止2014年7月,全市有超过200所 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在校生人数超过15万。
中国流动儿童教育现状
2015年6月
引子…… 谁是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随迁子女”
“打工子女”
引子…… 谁是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
人口统计部门:流动儿童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 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人口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共有5个区县要求租房完税证明 西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大兴区、密云县 所有区县均要求非独生子女计划生育证明
(一)本人在京 务工就业证明
共有4个区县要求社会保险缴纳证明
西城区、通州区、昌平区、大兴区
(二)在京 实际住所居住证明 (三)全家户口簿 (四)在京暂住证
共有1个区县要求租房完税证明 海淀区 所有区县均要求非独生子女计划生育证明
办学,学校有着较强的综合实力。而在贵阳、昆明等西部城市,教委仅仅默许了这些学校的存在,监管、支持方面还存 在很多的不足。
【未来】尽管不同省市之间对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支持政策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未来在除江苏
(一边逐步对现有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提高要求,控制学校数量的增加;对于跨过入学门槛的随迁子女完全以公办学 校为主接收,公办学校无法接受的随迁子女大多不得不返回原籍。)外的其它省市,其总量都会持续增加。
渐成长起来,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而教委方面也将逐渐增加补贴的额度。但短期内(3年-5年)依然难以 全额补贴。
浙江、江苏、成都、贵阳、南宁、昆明……: 【准入】上述省市除江苏外,对于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普遍持开放的态度,支持设立新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
并且颁发办学许可证。
【监管】不同省市之间的监管政策,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浙江民办学校全面纳入教委管理,并且普遍实现集团化
课程:
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受制于教学理念、师资水平和硬件环境,主要精力会放在数学、语文和英语的教学上,能够保证 常规教学。但是对于科学、社会、音、体、美等学科课程,通常很难找到适合的教师,因此开设普遍不足,即使部分学 校能够正常开课,其教学质量通常也大打折扣。
“打工子女”
非正式称呼:基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假设,对于外出打工 者子女们的一种习以为常的一种称谓,没有准确的定义。
流动儿童的数量
3581万
(2010)
全国0-17周岁流动儿童总数,每100个儿童中就有13个流动儿童。
统计数字是3581万,真实数字可能超过5000万,甚至6000万!
流动儿童的数量
成都:《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成教发)〔2014〕2号文件
入学门槛在向“居住证”靠拢、“居住证”在向“社会保险”期限靠拢
打工子弟学校的情况
准入、监管、未来: 北京 【准入】2009年后没有再为“打工子弟学校”颁发过办学许可证,截止到2015年1月全市有证打工子弟学校约有60

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情况
与本省外县迁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相比,随着年级的升高外省迁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迅速下降。
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情况
对同年入学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追踪,发现: 1、与2012年相比较,2013年各年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发生全面下降。 2、外省迁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在持续的流失。
对比 2008年——2013年入学条件:
“凡能提供父母的农民身份证明、在沪居住证明或就业证明的随迁子女均可在上海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深圳:《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条例》
“参加社会保险连续满十二个月或者申领居住证之日前二年内累计满十八个月” “持证人在有效期内的《居民身份证》、《成都市居住证》或《成都市临时居住证》”“《成都市居住证》持有人需提 供截止5月31日,已在本市连续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满12个月的证明(且申请入学当月处于持续缴纳状态)” …… …… …… ……
共有6个区县在父母双方均持有暂住证的情况下, 仍需办理户籍所在地无监护条件证明 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 海淀区、顺义区、昌平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