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原因与对策
当前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议五印乡当前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各种利益冲突日益凸显,导致民间矛盾纠纷数量迅速增加,给社会稳定以及公安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难度。
笔者结合基层工作实践,就如何妥善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纠纷问题浅谈几点认识。
一、当前五印乡社会矛盾纠纷现状和特点(一)表现形式复杂多样。
通过社会调查及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以来,卫辉市16个乡镇因邻里琐事纠葛、土地征用、宅基纠纷等原因产生的矛盾纠纷多达到10余种,其中宅基纠纷占25%、土地征用引起的经济纠纷占13%、工程施工引起的纠纷占25%、邻里纠纷占27%、婚姻家庭占6%、其他占4%,涉及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牵涉范围涉及面广。
目前,矛盾纠纷呈现出多层次性和普遍性,涉及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各个环节,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个人与个人之间、村与村之间、个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个人与政府之间或多或少均有矛盾纠纷存在,关系着两个甚至多个群体的共同利益,涉及范围广,解决难度大,致使依靠某一个部门很难彻底解决,必须依靠多个部门协同处置。
(三)矛盾隐患极易形成。
邻里之间小摩擦、言语不和等问题都可能引发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升级,而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的互动交流日趋便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模式发生根本改变,由此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日趋突出,并形成一种潜在的矛盾隐患。
二、当前矛盾纠纷产生原因(一)部分群众法律法规认识尚不到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深入,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以及注重民权、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群众的人权意识、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在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等方面要求随之提高。
但由于受城乡分布不均,法律法规普及面及受众人群分布不平衡等问题的制约,使得部分群众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只处于一知半解的水平,甚至存在“断章取义”的现象,导致部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一旦遇到自身权益被侵犯的情况,便会以自身所认知的“法律”说事,一旦问题解决得不到自身认可,极易出现聚众上访、无理闹访等现象,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基层调解分析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基层调解分析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汇报人:目录•基层调解的背景和意义•基层调解的现状和问题•有效防范社会矛盾的措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措施•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01基层调解的背景和意义司法资源有限在现实中,司法资源往往有限,而基层调解能够减轻司法系统的压力,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
社区自治与民间组织发展随着社区自治和民间组织的发展,基层调解在解决社区矛盾和纠纷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调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
基层调解能够减少社会矛盾的激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和谐稳定节约成本提高公众法律意识相比诉讼解决纠纷,基层调解能够节约时间和金钱成本,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
基层调解过程中,公众有机会了解法律程序和规定,从而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03020102基层调解的现状和问题目前,基层调解组织已经覆盖了各个乡镇、街道和社区,能够为群众提供及时的调解服务。
调解组织网络日益健全基层调解队伍的构成日益专业化,许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调解队伍中,提高了调解的质量和效率。
调解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基层调解组织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包括调解程序、调解协议的签署和执行等,为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调解工作机制不断完善1 2 3基层调解组织往往采用传统的调解方式,缺乏创新和灵活性,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调解方式单一基层调解组织的工作范围往往局限于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对于一些复杂的案件则难以介入。
调解范围有限基层调解组织所达成的调解协议主要依靠当事人的自觉履行,缺乏法律强制力,容易导致协议执行困难。
调解协议缺乏法律效力03有效防范社会矛盾的措施提高基层群众对调解的认知和接受度通过各种渠道,如社区宣传、媒体报道、公共讲座等,普及调解的相关知识和重要性,使群众了解调解是一种合法、有效的纠纷解决方式。
加强调解员的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调解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和调解技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和解决纠纷。
县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维稳社保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全力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当前我县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县域经济的增速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土地征迁、环境污染、企业改制、重大项目建设等引发的社会矛盾比例明显增多,这是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深刻转换、各种利益格局重新调整时期必然出现的客观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因此,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长效机制,是摆在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面前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社会意义。
一、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发展趋势及特点近年来,我县因社会矛盾纠纷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社会稳定,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对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缺乏了解和掌握,造成矛盾纠纷的化解渠道不畅,群众诉求的问题通过正常途径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致使当事人动辄采取越级上访、聚众堵路等极端的方式,既干扰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又增加了调处的难度。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1.阶层规模扩大。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政策的调整,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既得利益都在不断调整,矛盾纠纷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受利益关系的牵连,矛盾纠纷涉及的范围渐广、人数渐多、规模渐大、密度渐深,容易造成局部性混乱。
2.行为出现对抗。
矛盾纠纷当事人有着利益上的共同性,往往互造声势、协同行动,也容易受到为首者的影响、鼓动或操纵。
受“法不责众”心理的暗示,矛盾纠纷一旦出现,当事人则不惜以聚众闹事等非法方式向政府施压,预想达到某种目的。
3.起因复杂多元。
由于矛盾纠纷针对的是社会经济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几乎涉及所有社会领域,造成矛盾纠纷的起因复杂化、多元化。
除上述列举的拆迁安置、生存状况和经济冲突之外,诸如政策变化、执法不公、自然灾害等偶发事件都有可能引发各类矛盾纠纷,从而加大排查的工作量。
浅议基层派出所如何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
浅议基层派出所如何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公安燕子派出所民警姜黎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繁重艰巨。
基层派出所作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的主力军,如何从根本上预防、化解、处置各种社会矛盾,建立有效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形成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新格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结合基层派出所工作实际,就如何抓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谈一点拙见。
一、当前社会矛盾呈现的主要特点(一)社会矛盾呈“井喷”式凸显。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引发新矛盾愈来愈多,除了传统的邻里纠纷、婚姻纠纷外,土地征用、拆迁安置、交通事故赔偿、劳资纠纷等以经济利益为诉求的矛盾纠纷急剧增加,导致社会矛盾呈“井喷”式凸显。
(二)群体事件呈“聚变”式爆发。
随着市场竞争、人才竞争以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成员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日益严重,仇富、仇官、仇警心理十分突出。
一些矛盾纠纷因化解处理不及时,在特定区域、特殊群体中淤积、发酵,只要遇到小的“火星”,往往一触即发,引发群体性“泄愤”事件,导致小问题引发大事端。
例如我县沙河垃圾焚烧厂、金梦达改制等事件,一旦得不到及时解决和妥善处理,很有可能由个案发展为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大局稳定。
(三)社会影响呈“闪电”式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矛盾纠纷和敏感问题“零距离”直面社会,在网上组织、煽动群体事件变得更加便捷,细小问题极易无限扩大。
这类事件一旦爆发,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极大的社会破坏力,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冲击。
二、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一)群众法制观念淡薄。
一些群众遇到纠纷问题不会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愿按照正常的程序要求处理,而是抱着“法不责众”以及“事情闹得越凶,领导越重视,越容易解决”的心态,错误认为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往往采取堵门、堵路、围攻等方法,阻挠机关正常办公,扩大社会影响,向党委政府施加压力。
浅议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议及对策
浅议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议及对策防范和减少社会矛盾发生是新形势下我们党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巩固,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基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社会矛盾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了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当前社会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总体上说,目前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但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各类社会矛盾纠纷频发,尤其是一些地方发生了由社会矛盾纠纷引发的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
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遗留问题浮现。
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因素。
以双牌县为例,双牌县位于湘南边陲,永州中部,1969年从周边零陵、道县、宁远的"边角废料"拼凑而成。
西还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县接壤,全县总人口18万人,系"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林区县。
一是边界线长,山林权属纠纷多。
该县地域广阔,历史遗留的县际林地勘界不明,加之山区权属纠纷证据固定难、时间跨度久等,此类问题的处理难度非常大,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甚至群体性械斗时有发生,轰动全省,震惊全国的林业恶性案件也曾在此发生。
1979年该县打鼓坪林场双丰村村民闹事,打伤公安干警和保安人员20多人,抢走枪支24支,一万米木材被哄抢一空,一个不足16万人的小县,发案率坐上了全市头把交椅;二是水淹区移民遗留问题多。
双牌水库1961年建成,库区涉及5个乡镇3万多人口,水淹区群众目前生产生活条件差,群众致富的先天条件不足。
因此,涉及移民安置、就医、入学、生产生活、养老等民生问题诸多,此类矛盾纠纷引发的信访问题层出不穷。
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含5篇)
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含5篇)第一篇: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
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对于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上述农村社会矛盾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我认为,要预防和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必须在党委、人大、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干部执政水平1、加强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一方面,对待群众的意见,做到认真负责,不推诿、不失职,对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要坚决纠正。
对出台的政策和改革措施,要通过召开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另一方面要提高依法行政的执法水平,改善作风,增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政策法规处理行政事务,形成浓厚的依法办事氛围。
2、改进作风,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目标管理。
实施“一把手工程”,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广大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坚持组织建设走在前,预测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
职能部门要注意方法,改进作风,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能力,从加强基层调解入手,把民间调解、信访调解、行政调解、治安调解和诉讼调解有机结合,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以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大发展。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1、既要注意快速发展,又要注意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
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由于开发征地和城镇改造、环境污染等涉及到的补偿、搬迁等问题,群众要求条件较高,如解决的结果达不到群众的要求及条件,最终势必引起群众集体上访。
浅析社会矛盾纠纷的成因及预防处置对策
浅析社会矛盾纠纷的成因及预防处置对策积极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公安机关的首要政治任务。
因此,准确把握此类问题的规律特点,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更加有效的应对策略是一个重大课题。
一、现状和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增多,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泛,行为方式日趋激烈,参与人数和规模呈现扩大的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以我市为例,2009年全市发现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苗头和隐患达750余起,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涉及领域广泛呈多元性。
涉及社保、城建、供电、医疗等十多个领域,其中以工资保障、征地拆迁、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停水停电等为主,占到所有苗头隐患的85%左右。
(二)行为过激呈对抗性。
在社会矛盾纠纷中,相当一部分当时群众动辄就扬言或准备要拦门堵路,而且在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进行调解疏导过程中,都表现情绪激动、言语过激,对抗性较强,甚至有的还围攻前来做疏导化解工作的有关领导和民警,往往造成民警受伤。
据统计,2009年,我市就有10余名民警因在处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受到群众围攻而受伤。
(三)化解艰难呈反复性。
一些社会矛盾纠纷,表面看起来很偶然,实际上是各种问题和矛盾的长期积累所导致。
如企业改制引发的工资保障等问题。
在处臵过程中,这些矛盾的化解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少社会矛盾纠纷在化解处臵期间容易反复发生,短期内难以平息。
(四)事发迅速呈突发性。
如停水停电、医患纠纷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在形成之前几乎没有明显的征兆,只要个别人的挑唆就极易引起多数人的共鸣,加之受“造势”心理的影响,很可能会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突然发生。
(五)负面影响呈严重性。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甚至一个普通的社会矛盾纠纷如果化解不当,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进行炒作,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极易迅速放大,损害的不仅仅是当地政府的投资环境和城市形象,甚至会严重损害国家的形象。
基层工作的社会矛盾化解与调和
基层工作的社会矛盾化解与调和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基层工作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作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基层工作既需要解决社会矛盾,又需要促进社会和谐。
本文将探讨基层工作的社会矛盾化解与调和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实践中的经验与方法。
一、社会矛盾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体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社会矛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矛盾是广泛存在的。
社会矛盾贯穿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
其次,社会矛盾是多样化的。
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既有阶级矛盾和群众矛盾,也有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还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
最后,社会矛盾是动态发展的。
社会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的社会矛盾互相交织、相互转化。
社会矛盾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制度因素等。
经济因素是社会矛盾产生的基础,资源的分配不均、产业结构失衡等经济问题都可能成为社会矛盾的产生原因。
社会文化因素则主要包括人们的观念、价值观、习俗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观念差异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
政治制度因素主要指政府的决策和政策的执行,不合理或者不公正的政策可能引起社会矛盾。
二、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基层工作是指在社区、乡镇、村庄等基层单位从事组织、管理、服务等工作的干部和群众。
基层工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层工作是社会矛盾化解的重要阵地。
社会矛盾主要集中在基层,而基层工作是解决社会矛盾的第一现场。
只有在基层工作中,才能及时发现社会矛盾,调查研究问题,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化解。
其次,基层工作是社会和谐的推动者。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而基层工作是推动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
通过基层工作,可以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最后,基层工作是联系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桥梁纽带。
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三十团五连张亚良)化解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能否正确处理、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乃至执政地位能否巩固。
化解社会矛盾需要多方面努力,其中关键一环,就是完善化解社会矛盾机制。
一、完善社会矛盾预防机制化解社会矛盾要以防为主,重在预防,针对容易引发矛盾的因素,加大防范的力度,建立健全相应的预防机制,力求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正确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前提。
一方面,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融入人民群众之中,准确把握社情民意。
既要在形势好、情况熟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或听不进不同意见和建议,又要在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各方面思想比较活跃的条件下,注意冷静分析、正确判断事物的主流和本质,不为非主流非本质的东西所迷惑。
对一些重大的倾向性问题,要明察秋毫地发现苗头,见微知着,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解决于萌芽状态。
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和趋势,以利于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二是增进决策民主。
社会矛盾的发生往往与决策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关系极大。
必须坚持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意使制定的政策能够公平地反映和协调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
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兼顾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当前尤其要在制定解决就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缩小贫富差距等关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政策方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是建立群众工作制度。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一大政治优势,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如何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如何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销售公司当前我们国家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管理方式滞后、社会矛盾复杂多样以及国际对敌斗争尖锐复杂等情况,就必须加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社会矛盾是引发各类案件的主要因素,案件是各类矛盾发展的结果,是最突出、最严重的矛盾。
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特别是基层调解组织,深处基层群众第一线,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排头兵”。
但是,社会矛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全部解决的,还会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如何从源头预防来化解社会矛盾,就成为了基层调解组织的重要使命,怎样才能预防和化解好社会矛盾呢?一、建立1+X立体化解格局,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
为切实化解社会矛盾,应建立以基层调解组织为主,基层调解组织、乡镇司法所、派出所和行政执法单位参与的1+X立体化调解格局,让诉讼调解与基层民调调解、司法机关调解相对接,构建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立体化解格局,让社会矛盾无论到任何环节都能及时化解,防止小矛盾变成大矛盾,大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1+X立体化解格局不仅能化解民事纠纷;也可以就刑事附带民事部分进行调解,达成民事赔偿协议,促使被告人能取得被害人的谅解,使双方仇恨予以化解,也使得被告人能够得到从轻处罚;还可以参与到行政诉讼之中,达成行政赔偿协议,消除官民之间的矛盾。
为此,建立1+X立体化解格局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石,建立一支高效的基层调解组织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
二、创新工作方法,排查矛盾抓苗头面对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出现的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必须不断创新方法,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主动排查,超前防范,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各种矛盾纠纷的详细情况和动态,做到未动预知,异动先知。
以已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问题为重点,详查基本情况、诱发原因、性质类型、表现形式、危害程度、化解难度和潜在趋势,做出分析判断。
以血缘、地缘、业缘、亲缘、情缘为延伸点,详查流动人口、外出打工人员和社会闲散人群等不确定对象的情况并做好登记,防止"盲区"和"死角"。
化解基层矛盾的方法和经验
化解基层矛盾的方法和经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基层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基层矛盾的存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解决基层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一些化解基层矛盾的方法和经验。
一、加强沟通和协商基层矛盾往往源于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因此加强沟通和协商是解决基层矛盾的关键。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基层矛盾的发生和演变情况。
同时,要鼓励各方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协商,寻求共识和解决方案。
二、依法维权和司法保障在解决基层矛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
对于涉及法律问题的矛盾,要引导当事人依法维权,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矛盾。
同时,要加强司法保障,确保公正、公平的司法程序,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任度。
三、加强社会调解和治理社会调解是解决基层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加强对社会调解机构的建设和培训,提高社会调解的专业化水平。
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对基层矛盾的引导和管理,通过社会治理的手段解决矛盾。
四、加强教育和宣传教育和宣传是化解基层矛盾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他们解决矛盾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基层矛盾背后的原因和根源的解读,引导人民群众理性看待矛盾,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五、鼓励创新和改革在解决基层矛盾的过程中,要鼓励各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创新和改革可以为解决矛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和推动创新和改革,为解决基层矛盾提供良好的环境。
六、加强组织和管理基层矛盾的解决需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矛盾的研究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矛盾。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机制和制度,加强对基层矛盾的预警和应对,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七、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了有效解决基层矛盾,需要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队伍。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基层矛盾解决工作。
解决基层矛盾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浅析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
浅析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第一篇:浅析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浅析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当前,我国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
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此时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在发展过程中,因征地拆迁、环境保护、食药品安全、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针对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定稳定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结合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从矛盾纠纷的产生原因及特征,本文从如何从改善民生、构建法治社会、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浅析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
一、持续改善民生,奠定矛盾化解基础。
各级党委、政府应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治本之策,强化源头防范。
要持续关注并切实解决与民众日常生活直接相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要把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并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政绩考评的重要取向,构建政府、社会、民众相结合的考评机制,确保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实处。
1.创新教育体制,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公平。
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此外,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化发展。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工程方案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工程方案一、背景分析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发展快速、变革频繁的时代,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出来。
一方面,社会矛盾现象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和压力,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地规范和管理。
本文旨在对社会矛盾进行防范化解工程方案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社会矛盾的解释社会矛盾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生活诸多因素的制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些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社会矛盾主要包括群体之间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地区之间的矛盾、经济之间的矛盾、政治之间的矛盾等。
三、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思路1.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社会矛盾的根源往往是因为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所导致的。
因此政府应当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切实解决民生困难,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从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
2. 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社会事件和矛盾纠纷中,必须依法处理,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增强法治的震慑力和约束力。
3. 推动经济转型经济问题是社会矛盾的根源之一,政府应当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效化解一些经济问题引起的矛盾。
4. 增强社会和谐鼓励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和谐,减少一些冲突和矛盾的产生。
同时,提倡以和为贵,让人们在相互之间更加理解和信任,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四、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具体措施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力度,提高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2. 改善教育水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所有人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民众的思想品德素质。
3. 促进就业创业政府应当加大对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创业项目等途径,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增加就业机会。
基层工作中的矛盾纠纷化解与维稳
基层工作中的矛盾纠纷化解与维稳矛盾纠纷是基层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会对工作秩序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地化解和预防矛盾纠纷,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基层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策略。
本文将探讨基层工作中的矛盾纠纷化解与维稳的相关问题。
一、认识基层工作中的矛盾纠纷基层工作中的矛盾纠纷主要集中在民生问题、劳动纠纷、社会责任等方面。
这些矛盾纠纷一旦激化,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对基层工作的推进和社会稳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矛盾纠纷的化解原则在基层工作中,化解矛盾纠纷应遵循以下原则:公正、平等、公开和公正裁决。
工作人员应本着公道和公平的原则,秉持公开透明的态度来化解矛盾纠纷,使得各方的权益得到保障和平等对待。
三、基层工作中的矛盾纠纷化解策略1. 多元参与:在矛盾纠纷的化解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一声令下”的做法,而是多听取各方的意见和诉求,并邀请相关专家和社区居民参与,形成多元的参与主体。
2. 建立沟通渠道:建立和完善沟通渠道,及时收集各方反映的问题和诉求,提供便利的沟通途径,促使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矛盾纠纷。
3. 调查研究:在化解矛盾纠纷时,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矛盾的起因和发展,依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并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法。
4. 合法依据:在化解矛盾纠纷时,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依法行事,确保化解矛盾纠纷的合法性和效果。
5. 公共服务:基层工作人员要本着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有效满足群众的需求,降低矛盾纠纷的发生。
四、基层工作中的矛盾纠纷维稳措施1.建立稳定的组织体系:在基层工作中,通过建立稳定的组织体系,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有助于预防和解决矛盾纠纷。
2.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对基层工作的信任和支持,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基层工作的预防与化解矛盾
基层工作的预防与化解矛盾在基层工作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而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就是预防和化解这些矛盾,为社会稳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基层工作的意义、预防矛盾的重要性以及化解矛盾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层工作的意义基层工作是指在社会各个层面中,直接与群众接触、调解矛盾、提供基本服务的工作。
它是社会管理的最前线,是传递政策、解决困难、改善民生的关键环节。
基层工作的良好开展对于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预防矛盾的重要性预防矛盾是基层工作的首要任务。
只有在矛盾尚未激化、冲突尚未发生的阶段,采取及时的预防措施,才能更好地避免矛盾的产生和扩大。
预防矛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预防矛盾是基层工作的根本要求。
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应该具备敏锐的触觉,提前发现矛盾的苗头,并采取措施予以化解。
只有在预防的基础上才能避免后期的矛盾升级。
其次,预防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当我们能够及时预防矛盾,有效解决问题,就能够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最后,预防矛盾是基层工作的职责所在。
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承担着为民服务的使命,预防矛盾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只有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群众解决问题,提供贴心的服务。
三、化解矛盾的方法在基层工作中,我们必须善于化解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化解矛盾的方法。
(一)沟通协商沟通协商是化解矛盾的基本方法。
无论是个人之间的矛盾还是群体之间的矛盾,都可以通过沟通协商来达成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这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商能力,善于倾听各方面的声音,平等对待矛盾双方,推动双方达成妥协。
(二)调解调处调解调处是针对矛盾问题的特定解决方法。
它需要我们扮演中介的角色,审慎选择策略,积极与各方沟通,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在调解调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中立公正的立场,注重权衡利弊,尽量达成双赢的结果。
构建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治理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构建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治理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治理长效机制建设迫在眉睫。
为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一、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断增加,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因此,应当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建设,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具体做法包括:建立健全村(社区)自治组织,完善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基层群众自治能力培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加强对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引导和支持,推动社会治理多元化发展。
二、强化矛盾纠纷预防机制矛盾纠纷的预防是治理的第一步,应当加强矛盾纠纷的预警和预防工作。
具体做法包括: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社会矛盾纠纷动态;加强社会矛盾纠纷分析研究,找出矛盾纠纷的根源和规律;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构,及时化解潜在矛盾。
三、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矛盾纠纷的调解是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应当加强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的建设。
具体做法包括: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发挥调解在矛盾纠纷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矛盾纠纷诉讼化解机制,提高司法审判的效率和公正性;加强矛盾纠纷调解师队伍建设,提高调解专业化水平。
四、推动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创新矛盾纠纷的解决需要不断创新,应当推动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
具体做法包括:加强矛盾纠纷信息化建设,提高矛盾纠纷解决的科技化水平;推动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社会化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矛盾纠纷解决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经验交流和合作,促进不同地区、部门之间的经验共享。
五、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是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治理的重要基础,应当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
具体做法包括: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和责任体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干部和社区民警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科技化水平。
服务基层矛盾化解方案
服务基层矛盾化解方案
背景简介
基层服务是政府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然而,在实际服务中,常常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如服务不到位、服务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服务效果和政府形象。
矛盾分析
基层服务中存在的矛盾,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
1.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政府部门和群众之间交流不畅。
2.政策执行不到位,一些政策被滥用或不落实。
3.基层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态度不好,效率低下。
以上三个方面是导致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矛盾分析,为了解决基层服务中存在的矛盾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政府应该建立起一个与群众沟通的平台,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反馈,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解决服务项目的叠加问题和信息共享不畅的现象。
完善政策执行机制
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流程和制度,使得政策执行
者有明确的职责和义务,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到位。
同时,建立政
策执行的监督机制,有效解决政策滥用等情况。
提高基层服务人员素质
政府应该加大对基层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服务素质、技能和能力。
针对服务能力不足的人员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培训,
同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激励服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结论
服务基层矛盾的解决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全面考虑,从多
个方面入手。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完善政策执行机制、提高基层服
务人员素质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高
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基层矛盾隐患化解方案
基层矛盾隐患化解方案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地区的矛盾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在基层,由于基层干部的能力不足、工作不到位等原因,矛盾问题更为严重。
因此,基层矛盾的化解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基层矛盾隐患的化解方案,旨在为基层矛盾化解提供有益参考。
问题分析在基层,出现矛盾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这些矛盾既有群众之间的矛盾,也有群众与干部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如利益冲突、情感因素、文化差异等。
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矛盾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
方案建议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矛盾的化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干部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的工作技能、业务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使其能够更好地处理矛盾问题。
同时,要实行干部轮训机制,通过轮训不同地区的干部,让他们互相学习、交流,提高整个干部队伍的素质。
注重群众教育和宣传工作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因为一方或双方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而宣传和教育工作恰恰能够弥补这种认识上的不足。
因此,基层干部应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减少矛盾的发生。
设立矛盾处理机构在基层设立矛盾处理机构,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矛盾问题,避免问题的积累和扩大化。
这些机构可以由专门的人员组成,负责处理不同类型的矛盾问题,同时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参与,提供咨询和指导。
处理机构建立后,还应定期举办培训、研讨会等活动,加强干部和群众的沟通交流,提高矛盾处理的水平。
重视技术手段的应用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更好地解决矛盾问题。
通过建立网上举报平台、矛盾处理APP、矛盾处理热线等技术手段,能够让一些具体问题更快地得到解决,为基层矛盾化解提供更多的便捷。
总结基层矛盾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予以解决。
通过干部队伍建设、群众教育和宣传、设立矛盾处理机构、技术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入手,可以更好地解决基层矛盾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5张燕(中共乐陵市委党校 山东乐陵 253600)
预防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原因与对策
摘 要: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大幅调整,基层群众的社会矛盾出现了复杂化、多元化、激烈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已成为社会治理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近年来,山东省乐陵市依托市、乡、村三级网格服务平台,创新管理,化解矛盾,整合资源,完善服务,社会治理调处功能和成效显著,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幸福感明显上升。
关键词:基层社会矛盾;多元化解;预警预防
及时有效预防化解基层矛盾,是加强群众与党委、政府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
特别是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群众的维权意识逐步加强,部分群众利己观念有所抬头,基层群众的社会矛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对此必须主动适应积极作为,创新工作方法,积极预防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
一、当前基层社会矛盾多发的原因
1.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看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劳资纠纷、债务纠纷、劳动保障、征地拆迁、金融诈骗、非法集资、民间借贷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呈增长趋势,另加之涉改、涉军、涉解等历史遗留问题,新旧矛盾碰头叠加、相互交织,处理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2.从社会发展新趋势看
一是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流动性、开放性日益增强,流动人口、刑释解教等特殊人群增多,随之带来的管理压力增大。
二是网络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的组织动员能力、虚拟性和隐蔽性、发酵器和放大镜功能越来越强,并成为涉警、涉法舆情事件的主要发源地和扩散地。
三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呈现多元化转变,部分群众心态浮躁、心理失衡甚至演变为对社会的不满,极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甚至个人极端事件。
3.从人民群众新期待看
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尊严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要求信息安全、隐私安全、环境安全;同时,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追求利益多样化,比如在村级换届选举、村务管理、物业问题中引发的矛盾不断增多,非正常死亡事件已成为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新热点,群众工作凸显了新的特点和新的变化。
4.从主观上分析看
基层社会矛盾多发的根本原因是群众反映的一些合理诉求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一是思想重视不够。
有的不是按照“事要解决”的要求对待信访事项,而是求一时平稳,重一时救急,没有把力量真正放在矛盾化解上,把小事拖大、大事拖难。
二是工作落实层面上存在不足。
一些关系群众利益诉求的部门,没有真正依法依规按政策、诚心实意地去办理,在办理的过程中应付了事、敷衍塞责。
三是社会管理机制存在不足。
在如何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如何落实各个方面权益保障机制,如何健全社会的法治舆论环境,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疏导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
三、当前做好基层信访维稳工作的对策
1.创新管理重心下
依托市、乡、村三级网格服务平台,推进城乡网格化管理。
重点在社区(村),关键在乡镇(街道),核心在党的领导,通过这一载体,发挥基层组织在推动发展、维护稳定和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的核心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社会治理工作下沉到网格,触角延伸到网格,强化网格员和党建特派员的主体作用,促进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2.借势借力化解矛盾
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中各类公共资源整合的优势,分层、分类、分级解决居民所需、所盼、所急的各类社会矛盾问题。
对群众反映的一般问题,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及时调处解决;对反映的重大疑难问题,通过党政领导定期接待群众来访、领导下访、约访和领导包案等形式重点解决。
真正实现群众信访事项“桩桩有人管,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访服务、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社区矫正监管等工作,落实重点人群、社会组织等重点领域管理服务措施,发现重大隐患及时上报,使信访案件、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总量、严重刑事犯罪得到有效控制。
3.排查调处抓好源头
借助“网格化”管理工作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形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全覆盖、无缝隙的信访排查网络,做到“网格随时排、社区(村)日日排、乡镇(街道)每周排、全市月月排”,对各种可能引发信访问题和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纠纷、苗头隐患开展经常性的滚动排查,在重大政治活动期间和重要节庆等敏感时期开展重点集中排查,随时了解、发现、掌握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苗头。
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台账制度,做到任务明、制度严、责任实、台账清。
4.掌握政策依法办事
利用“网格化”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等特点,搭建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一建立上下结合的互动治理机制,第一时间掌握民情民意,把管理和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做到“人到网中去,事在格中办”。
二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和途径,创新公众参与方式,积极引导志愿协会、中介组织、居民协会等力量参与到网格中,逐步实现社会治理“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的转变。
三加强对网格内信访群体的服务和管理,积极教育、引导基层群众以合法理性的方式、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利益诉求。
作者简介:
张燕(1970--)女,山东省乐陵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三农问题。
国内刊号C N61-1499/C 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