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研究》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坛上的女性文学研究与评析

现当代文坛上的女性文学研究与评析
互动性与参与性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特点使女性作家能够更直接地与读者沟通 ,及时了解读者反馈,调整创作方向。
传播速度与广度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有助于女性文学作品迅速 传播,扩大影响力。
未来女性文学发展前景展望
创新与实验
跨界合作与融合
随着文学观念的更新和创作手法的多样化 ,女性文学将继续在创新与实验方面取得 突破。
女性作家的作品在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她们关注女性命运和社会问题,通过文学作 品传递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
06
女性文学发展趋势预测与前景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女性文学发展趋势预测
跨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女性文学将更加 注重跨文化交流,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女性经验,拓展创作视野。
多元主题探索
女性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母女关系 既有亲密无间的一面,也有矛盾 冲突的一面,揭示了母女关系的 复杂性和多样性。
女性身份的认同与
传承
通过对母女关系的描写,女性文 学作品探讨了女性身份的认同与 传承问题,以及女性如何在家庭 和社会中定位自己的角色。
情感纽带的独特性
母女之间的情感纽带具有独特性 ,女性作家在描写母女关系时能 够深入挖掘这种情感的内涵和意 义。
多元化的文学体裁尝试
女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勇于尝试多元化的文学体裁,如小 说、散文、诗歌等,展现出丰富的文学创作才华。
05
当代女性作家作品评析及影响研究
代表性作家作品介绍及评价
铁凝
《玫瑰门》、《大浴女》等作品,以细腻笔触刻画女性内 心世界,展现女性生存困境和抗争精神。
01
王安忆
《长恨歌》、《小城三月》等作品,通 过女性视角审视历史变迁和人性复杂, 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 ppt_compressed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 ppt_compressed
女学生是屮国第一群以合法的名义离开家庭进入学堂读书的女性 女性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变化
走出家庭、进女校读书、与同 龄女性交流
出外旅行、参与社会活动、与男性交往 _都是现代 女性写作发生的客观条件。
女学生群体的出现,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女性文化的开始
22
到1919年
中国的初等小学女学生是190882人,高小女生则达
25
四 现代女作家的产生
遂疳,"二.1 :• th-
.f i •- ••品:;•. ■+* •:
….....J •-. • ♦• • •

26
康有为 梁启超号召女性放足进入学校 他们看重的是女性的生产功能
新文化运动也号召妇女们从家庭中逃离 人自由意志的尊重
是为了培养健康的 但看重的是对于个
唧於*宀•二爭不•卩即部二掘
堂正正地做一个人”的目标。
如果说女性走出家庭进入学校只是为女性写作提供了客
24744人
这个数字远远大于十年前女学生数量。官办的师范学堂
为女学生提供学习费用。1922年-1923年间,中国还
由官方出资
当时的政府也
有了两所女子高等学校—北京女高师和燕京女大
开始资助青年女性出国留学
她们在日本、美国、英国学习医学、
师范、艺术史、文学等 。这些进入高等学府就读的青年女性,获得 了更多的阅读、写作、 发表文字 进入社会领域的机会
文学,了解屮国女作家文本屮的女性精神。 屮国现代女性文学是一个 重要的文学史组成部分,从 1917年陈衡哲发表小说开始,百年屮国 文学史上有了屮 国女作家的名字,而从19 19年开始,冰心成为了屮
国现 代文学史上家喻户晓的女作家。也从此开始,百年屮国 文学因 为有了女性作家而更为丰富和多元。

《女性主义文论》课件

《女性主义文论》课件
关注文学中性别角色的塑造和现,以及文 学作品的审美和文化价值。
后现代主义理论
强调多元性和差异性,反对单一的叙事和解 释,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反思和挑战。
02
女性主义文论的主要观点
女性写作与主体性
女性写作
女性主义文论认为女性写作是一种独 特的文学表达方式,强调女性经验、 情感和视角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主体性
女性主义文论主张女性应拥有自主的 主体性,摆脱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和 社会结构的束缚,追求自我表达和自 我实现。
女性形象与社会建构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文论批判传统文学中刻板的女性形象,提倡塑造多元、真实、独立的 女性形象,反映女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社会建构
女性主义文论认为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性别身份和文化背景对个体经验 的塑造和影响。
女性主义文论在教育领域的影响
1 2 3
提高性别意识教育
女性主义文论强调教育应该关注性别平等和多元 文化,提倡在课程中加入性别平等的内容,帮助 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促进女性学的发展
女性主义文论推动了女性学的发展,促使高校开 设女性学课程,培养学生对性别问题的研究兴趣 和能力。
鼓励女性参与学术研究
拓宽文学主题和风格
女性主义文论挑战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传统,提倡多元化的主题和风格,包括对女性经验、性别关系、社会地位等 问题的探讨。
推动文学批评的性别意识
女性主义文论强调文学批评的性别意识,促使批评家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标准和价值观念,从性别的角 度重新评价文学作品。
女性主义文论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女性主义文论鼓励女性在学术领域的发展和参与 ,支持女性学者发表研究成果,提高女性在学术 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04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课件.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课件.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
现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生发展,始终不是一
种孤立的文学现象,而与社会历史的进程和 整个文坛的动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反对 封建压迫,追求个性解放,是中国新文学包 括女性文学创作的基本点,在此前提下,女 作家们的创作又呈现出属于自己的思想品格 和艺术特色。
一、以女性生活为取材重点,着力表现女性
2、在女性解放力量的思考上,她既呼唤女性的自 强自立,也期盼得到先进思想的支持与帮助,同时, 她把女性解放运动同劳动运动相联系。 “妇女解放的事实,大半都是失败了,这是什么缘 故呢?这是因为妇女本身没有觉悟,所以经不起折 磨,终致于失败。”——《“女子成美会”希望于妇 女》 “我们女子不求真正的解放则已,否则我们就不能不 重视劳动运动,因为除此之外,再没有更重要的 了。”——《中国的妇女运动问题》
“五四”女作家的创作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女性
形象系列,扩大了女性问题的题材范围。
二、以自我亲身经历和感受为中心建构作品,使之 不同程度地带有自叙传色彩。 女作家们似乎更着重对外部世界的直观把握和自我 内心体验,倾向于以此为创作的精神源泉,其作品 也就不同程度地带有自叙传色彩,她们偏爱第一人 称的叙述方式,作品中的“我”许多时候近乎作者 的化身,日记体、书信体小说也便成为一些女作家 经常运用的体裁形式。

冯沅君
《隔绝》 空间隔绝 隽华一个人在这间屋子里偷偷地 写这封信,向士轸倾诉她的至死不渝的爱恋, 并希望“我的表妹来,她愿将此信送给你, 并告诉我这间房的窗子只隔道墙就是一条僻 巷,很可以逾越。今晚十二时就可在墙外候 我。”
观念隔绝
华认为:“身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以
牺牲,不得自由我宁死。人们要不知道争恋 爱自由,则所有的一切都不必提了。”

女性文学课件

女性文学课件

1:经验主体
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人类得以认识自身以及外在世 界的理论框架,是建筑在男性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其中,女性经验是缺席的不在者。女性一旦进入到 这一理论框架中,一旦用这一理论框架中的概念, 术语来表达自己的经验,就只能导致女性在向男性 中心文化的认同中失去自身。因此,女性必须在各 种理论构架的召唤、诱惑和冲击下,固守自己的真 实经验。固守住这一真实经验,也就固守住了女性 自身,并使一直被遮蔽和伪饰的人类经验领域得以 澄明。
四:女性文学
1:女性文学作为一种具有文化批判和建设的双重内涵 的文学现象。构成当代重要文化生态之一。
2:女性文学因为涉及文化和性别,所以涉及一切有关 文化和性别的所有学科,是一门博大深沉的综合性学科 (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历史学,教育学, 生理学)
五:正确对待性别与文学的关系
1:在尝试对人类的文学活动加以宏观把握时, 一方面,我们力求避免受制于传统文化关于 男女两性角色的“刻板印象”,陷入性别本 质主义的误区,避免对性别与文学的关系作 简单片面,绝对化的理解和判断;另一方面, 又不应妨碍我们努力从总体上把握既往文学 事实,辨析和指认人们在文学活动中所体现 出来的,时常会带有与自身所属性别群体趋 同倾向的审美特质。
个体经验
三):个体经验:指女性作为一个个体的 不 能相互替代的个体,在自身所处的历史的总 的合力“中的感受和经验,由于受力位置不 一,所以其经验形态是不一样的,对女性个 体经验的肯定,可一打破”女性“是一个完 整的统一体的错觉。
理解女性经验
1:女性经验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与阶 级经验、民族经验等相互渗透的,一方面, 女人不仅是有性别身份的人,也是具有阶级、 民族身份的人,另一方面,女性的生理性别 经验,社会性别经验以及个体经验都与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密不可分,不仅不可相互 取消,相互替代,而且相互联系,相互交织。

女性文学研究

女性文学研究

女性文学研究《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女性文学研究2、课程类别:专题课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人文教育4、课程地位:专业任选课程5、总学时:33学时6、总学分:27、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二、课程目标立足于本土的根基,考察和论析性别关系模式在文学领域尤其是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中的话语实践,研究两性存在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规律及得失,研究开发高师女大学生多元智能的新举措,拓展高等教育社会性别研究的新领域,提高“四自”精神,实现高素质、宽基础、勇实践、善合作、有技能的与基础教育接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分为12讲,共计33课时。

将持开放的、发展的学术观念,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问题的理论为指导,以文学、美学、女性主义理论为支撑点,把中国现当代女性写作置于整个人类发展史和文化发展史的背景中,以开阔的视野关注其从失语——言说——独白——对话的发展轨迹。

从文化与性别维度入手,对两性的存在进行多层面的透视,质疑男性/女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既有历时性的梳理,也有共时性的考察,并由单纯的文学研究转向跨学科的文化批评。

将女性问题纳入更为开放的历史/现实视野之中,在主体身份多样性——诸如阶级、民族、时代等之间寻找适度的结合点,并以男性文本为参照进行比较与诠释,力争更丰富、多元地理解世界、理解作家与文本,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

倡导双性和谐、互动互补,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讲导论:由失语到言说从中西创世神话切入,论述两性关系与社会模式,将女性问题纳入更为开放的历史/现实视野之中,在主体身份多样性——诸如阶级、民族、时代等之间寻找适度的结合点,以开阔的视野关注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话语实践。

第二讲社会性别与话语实践[教学目的与要求]运用社会性别的理论,着重探讨性别与文化生产的关系,考察在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形成中、在历史的书写中、在知识的生产中、在社会结构的组成中、在个体的成长中性别的意义,对性别差异的讨论不再限制于“sex”,即生理、心理等自然层面,而是进入“gender”,即性别角色、性别制度等“文化分析”层面。

《女性主义文论》PPT课件

《女性主义文论》PPT课件
波伏瓦声称,“女性是和男性一样是一 个自由自主的个体。”
(2)朱莉亚·克里斯蒂娃的《论中国妇女》
克里斯蒂娃关注写作主体的政治含义,批 评所谓连贯不变的语言系统,力图打破象征父 权的“象征秩序”,寻求被长期淹没的女性的 声音和心理现实。
精选PPT
16
(3)埃莱娜·西苏的“女性写作”文学理

• A.没有 “女性写作”的明确概念
式纳入社会秩序。
精选PPT
2
3.女性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 妇女解放运动,是对“厌女主义话语” 的反动,同时也是对女性禁忌和等级秩 序的质疑。
4.女性主义的发展阶段
克里斯蒂娃的《妇女的时间》将女性主义历 史发展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40~60年代) 是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女权”阶段。第二 阶段以1968年以后的新一代女性主义者为代表, 她们强调妇女同男人十分不同,以差异为名否 认男性秩序,并颂扬女性本质。第三阶段是进 入80年代,第三代女性主义者拒绝那种作为形 而上学的男女两分法,强调男女文化话语互补 关系。
第二讲 女性主义文论
提要: 女性主义:演变与特色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与旨趣 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及关键词
精选PPT
1
一、女性主义:演变与特色
(一)缘起
1.女性生存文化境况:女性无“史”。
2.父权制是男性支配女性的一种历史性制度, 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
作为“边缘人”的女性丧失了“主体性”,
身不由己地被父系社会以符合其自身原则的方
精选PPT
29
迁移训练
• 1. 请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水浒传》 潘金莲形象。
• 2.如何分析《色戒》中王佳芝人物形 象的性与爱情关系,特别是大量的 性描写。

现当代文坛上的女性文学研究与创作探讨

现当代文坛上的女性文学研究与创作探讨

添加标题
女性主义理论在 女性文学研究中 的应用:通过分 析女性作家的作 品,探讨女性在 社会、政治、文 化等方面的地位 和权益,以及女 性在文学创作中 的角色和地位。
添加标题
性别研究与女性文学的关系
性别研究:研究性别差异、 性别角色、性别认同等
女性文学:以女性视角、女 性经验、女性情感为创作主 题的文学作品
0 4
女性文学的语言特点
细腻生动:女性 文学的语言往往 细腻生动,能够 深入描绘人物的 内心世界和情感
变化。
情感丰富:女性 文学的语言往往 情感丰富,能够 表达出女性特有 的情感体验和情
感表达方式。
形象鲜明:女性 文学的语言往往 形象鲜明,能够 塑造出鲜明生动 的人物形象和场
景。
语言优美:女性 文学的语言往往 优美,能够展现 出女性特有的审 美情趣和审美追
女性文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 分析女性作家的社会背景和创 作环境
女性文学与历史学的交叉研究: 研究女性作家的历史背景和创 作背景
女性文学与哲学的交叉研究: 探讨女性作家的哲学思想和创 作理念
女性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文本分析法:通过对文学作品 的文本分析,探讨女性作家的 创作特点和思想内涵
女性主义理论:从女性视角出 发,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 政治等方面的地位和权益
发展。
丰富文学创作: 女性文学丰富了 文学创作的多样 性,为文学创作 提供了新的视角
和思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女性文学对性别平等的推动
女性文学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 的地位和角色
女性文学促进了性别平等的观 念和意识
女性文学为女性提供了表达自 己观点和情感的平台
女性文学推动了性别平等的社 会变革和进步

女性文学研究课件第三讲(1、2、3)

女性文学研究课件第三讲(1、2、3)

首先, 五四” 首先,“五四”女作家的诞生是社会政 治外力的作用而非女性文学内在力量发展的 惯性。 惯性。 “五四”运动驱使女性走出家门,参与 五四”运动驱使女性走出家门, 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
冰心—“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 五四” 冰心 五四 写作的道路。 写作的道路。 庐隐—被称为 五四”的产儿, 被称为“ 庐隐 被称为“五四”的产儿,她是被 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 “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 醒的女性 冯沅君—带头砸开女高师的大门 带头砸开女高师的大门, 冯沅君 带头砸开女高师的大门,带领同 学们加入游行队伍。 学们加入游行队伍。 陈衡哲等都无一例外地卷入了学生运动中, 陈衡哲等都无一例外地卷入了学生运动中, 五四” “五四”运动强烈地反封建色彩为中国女性解 放扫清了障碍。 放扫清了障碍。
其次, 五四” 其次,“五四”女作家初登文坛之际并 非以鲜明的女性色彩打动读者, 非以鲜明的女性色彩打动读者,而是以各 自对政治、革命、 自对政治、革命、社会的认真思考吸引了 读者。 读者。
“五四”女作家在直面广阔的社会人生 五四” 五四 时首先表达了觉醒女性把握自身命运的自觉 意识,表达了她们服务社会的人生理解, 意识,表达了她们服务社会的人生理解,同 时也真实地袒露了她们追寻这个理想过程中 的种种精神困惑。但总体上偏于感性领悟, 的种种精神困惑。但总体上偏于感性领悟, 惯于人道主义视角,缺乏深入的理性分析。 惯于人道主义视角,缺乏深入的理性分析。
1924年到南京大学任教半年。 年到南京大学任教半年。 年到南京大学任教半年 1930年回北京大学教授历史。 年回北京大学教授历史。 年回北京大学教授历史 1935年到四川大学。 年到四川大学。 年到四川大学 1937年抗战爆发后开始流浪生活。 年抗战爆发后开始流浪生活。 年抗战爆发后开始流浪生活 抗战胜利后到香港。 抗战胜利后到香港。解放后任上海市政协委 员。 • 完成历史著作《西洋史》,多次赴美、日、 完成历史著作《西洋史》 多次赴美、 加拿大学习访问。 加拿大学习访问。 • 1976年病逝于上海。 年病逝于上海。 年病逝于上海 • • • • •

第二讲(1)五四女作家概览与选讲7人2012.2

第二讲(1)五四女作家概览与选讲7人2012.2

爱情是对家长们恪守的封建秩序封建伦理由怀疑而反 抗的文化手段。 《地表》 47 这是一种以爱情为事业、为信仰、为使命,以爱情为 战略的态度,这便是时代儿女的爱情观。 《地表》 48 是男女二人以恋爱方式共同筑起一座反封建叛逆营垒 的故事。 男女主人公相爱的基础植于一种以爱情为标志的时代 精神同盟。 《地表》 49
《女性文学研究》 第二讲 浮出历史地表 ——“五四”十年女性文学(1917-1927)
主讲: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刘文菊 liuwenju@
内容概述
一、五四女作家创作概览 二、五四女作家创作选讲 三、五四女作家创作综述
一 、五四女作家创作概览 (一)大体分为三组
1、探询社会和人生的“问题小说” : 陈衡哲、冰心、庐隐
第一个提出知识女性爱情婚姻与事业矛盾主题
作品主题:
3、对底层妇女寄予同情
《波儿》 《巫峡里的一个女子》诉说的是一个受婆婆压迫与丈 夫逃到山峡里生活,后又失去丈夫的女子的经历, 写出了独处者的孤寂、恐怖和恍惚。 “一种对于世间不幸人们的同情” 表现了人生、妇女、家庭和社会等诸多问题,流露出 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另类才女: 提倡新文化,实践旧道德(悼胡适) 半生骂鲁迅 著作颇丰:小说散文集《绿天》,历史小说集《蝉蜕 集》,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回忆录《我的生 活》、《我与鲁迅》等。
《棘心》(1929年,北新书局出版)是苏雪林的自传体长篇小 说/小说体自传,为纪念她的母亲而创作。“凯风自南,吹彼棘 心”,《诗经》中歌颂母爱的起兴之句 。主人公杜醒秋是一个生在中 国政局蜕变时代,饱受“五四”思潮,以后皈依了天主 教的女知识青年,反映当时家庭、社会、国家及国际各 方面的动荡变化的情形,也反映出知识分子的烦恼苦闷、 企求、愿望的状况;更反映出知识分子对于恋爱问题的 处理,立身处世行藏的标准,救国家、救世界途径的选 择,是采取了怎样不同的方式。

女性文学研究概论

女性文学研究概论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 •
基于上述原因,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有时被人们视为同马克思主义女 性主义大同小异。 n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正统马克思主义缺乏关于性别的理论 和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理论,忽视女性问题,忽视所有非经济性的 压迫。虽然马克思主义将女性的状况视为社会进步的天然尺度,但 在马克思时代,很多人持有这种观点,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关注女 性问题的证据。 n 西方女性主义学者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过于强调 女性解放与无产阶级解放的一致性,忽略了女性的特殊要求和利益。 n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当中,女性的特殊问题和特殊利益一 直处于隐而不彰的地位。虽然从革命的基本理论上看,女性的解放 和女性的利益一直被考虑在内,但是女性主义理论一直被排除在革 命的主流话语之外。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 • • • • • • • • • • • • • 一、第一次浪潮 n 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 n 运动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为女性争取选举权。 第二个争论焦点是:女性受教育的权利 第三个焦点是女性就业问题,尤其是已婚女性的就业问题。 n 代表人物: 沃斯通克拉夫特《为女权辩护》 泰勒 《女性的选举权》 穆勒 《女性的屈从地位》 n 代表流派: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n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以争取妇女选举权为标志,以男女平等— —所有人都有权实现个体自由为最终目标。 n 运动结果:欧美妇女赢得了选举权、财产继承权、受高等教 育权和经商权等基本权利
•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 n 活跃时期:从19世纪到1960年代 • n 主要观点:认为女性问题在工人运动、社会 民主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将得到根本的解决。 女性解放最主要的途径是劳动市场。“阶级统治 将永远消亡,而男性对女性的统治也将随之告 终。”并认为使女性摆脱压迫的道路就是克服女 性的异化和消除劳动的性别分工。 • n 最终目标:使社会上男女阶级的划分归于消 失;解放女性的战略是性别特性的变革和生育的 变革。从根本上说是反对强调男女两性区别的。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政治对男性也造成一种压抑。
西方女性主义者都意识到了性政治给 女性带来的伤害,却很少意识到它对男人 也是一种压抑。就拿“阳物崇拜”来说, 实际上“阳物崇拜”意识并不能真正张扬 男性的阳刚之气。因为社会越是用性的能 力来衡量一个男人是否够格,他在性能力 上的自我期待就越容易给他带来压力。从 某种程度上说,阳物崇拜意识对男性的压 抑比女性更严重(走向极端的都免不 唤醒妇女。
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
反省自我,寻找自我,认识自我,最 终成为自我。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女性主义者 最流行的自我探寻的方式叫“提高意识” (cnsciousness-raising),简称CR。
三、性政治与抗拒性阅读
1、什么是“性政治”?
“性政治”(Sexual politics)这一概念最早 是由奥地利共产党员威海姆·瑞奇提出的,他在《性革 命》一书中把两性关系提到了政治的高度加以讨论, 主张社会主义革命与女权运动相结合。
(二)世界性的妇女文学的蓬勃发展,为女 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也是文学理论自身 发展的结果
二、对女性主义的描述 女权主义运动必须以性别路线为出发点。 性别路线中无法回避的男女对立主要是
一种文化上的对立。 今日的世界本质上还是父权制的。
什么是父权制?
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诗人阿德里安娜.里奇 在《生来是女人》中这样解释:父权就是父亲的 权力,父权制指一种家庭――社会的、意识形态 的和政治的体系,在此体系中,男人通过强力和 直接的压迫,或通过仪式、传统、法律、语言、 习俗、礼仪、教育和劳动分工来决定妇女应起什 么作用,同时把妇女处处置于男性的统辖之 下……或幽居深闺,或驾驶载重汽车,或在北非 的农社里服侍丈夫喝早餐的咖啡,或行进在美国 大学生的队列中,我们处处都处于父权制的控制 之下,不管我们的身份、处境、经济地位或性偏 爱如何,我们都生活在父权之下,只有在我为赢 得男性的许可而付出代价时,我才能在父权制的 许可下享有特权,发挥影响。
“女性主义”(feminism)
199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张 京媛主编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兴起
(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是政治运动深入到 文化领域的结果
(1)20世纪初,女权主义运动出现第一次高 潮(第一次浪潮)。
(2)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出现第二 次高潮(第二次浪潮)。
性别角色的划分本身就是一种性政治的策 略。波伏娃对此有深刻的论述:
社会地位和事业上的成功是代表男人的 雄赳赳一统天下的气质。女人则要表现大家认 为她应该具有的女性气质,处处柔顺,被男人 追求占有,一旦被占有,就必须放弃对独立自 主的追求。 (《第二性》)
男人就不存在公共和私人生活的割裂问题; 在行动和工作上她对世界把握得越紧,他就越 有男子汉气……而女人自主的胜利却与她女人 气质相抵触。(《女性的秘密》)
→ 妒妇、女巫
(二)天使型的女性形象与理想化。 →
1、从圣母到家庭天使。→
2、鼓吹女性取悦男人。 →
3、“杀”了女人。同时,也导致女人 “自杀” →
每一个女人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恶魔型女性形象和天使型女性形象都是男性 作家(特包括很多女性作家)根据自己的需要 创造出来的虚假的女性形象。莱斯利.菲德勒 就非常明确地看到:“事实上并不存在好坏两 种女人,甚至也没有什么最初似乎坏,最终确 证明是纯洁无瑕的女人。存在的只是两种期望 和夹在中间的不完美的女人:实际上只有不完 善的女人,但艺术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却坚持 要把她们当作女神或淫妇,并徒然地寻求,企 图对她们的角色作出满意的界定。” 莱斯利. 菲德勒说出了事实的真相――每一个女人都是 唯一的,不可重复的。这也是女性解放的目的。
带着颜色的情诗/一只一只是写给她的/像三年前她写 给我的一样/也许人人都是一样/也许情诗再过三年他又写 给另外一个姑娘。
往日的爱人为我遮蔽暴风雨/如今他变成暴风雨了。
我幼时有一个暴虐的父亲/他和我的父亲一样了。
以上这些男作家的观念是女性主义者极 为反感并大力批判的。但在对性政治剖析、 批判的过程中,不少女性主义者表现出针 锋相对、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方式。斯皮 瓦克则针对弗洛伊德的“阴茎羡慕”提出 “子宫嫉妒”。这些都表现了强烈的性别 对抗意识和情绪化批评色彩。
德国神学家E·M·温得尔认为,父权制 的实质是人对人的统治、占有,是人与人 之间人格上的不平等,是人的物化、异化、 奴化,是一种“通向存在的深渊”。
父权制的性别体系自古以来就为两性 规定了性别角色,
波伏娃:“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社会 变成的。”
父权制的性别体系以一种文化预设规 定了男女的气质和特性,而这种规定在总 体上是有利于男性的个人发展,而不利于 女性的个人发展。父权制随着历史的发展 也一直在发生变化,具体地说它变得越来 越隐秘。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读者在阅读男性本文 时应该持一种对抗态度,从自我防卫的心理出发, 把男性本文作为批判的对象,提防他的父权意识,
以免跌进美感和诗意的陷阱。
另外,女性主义批评家主张与男性批评家对 垒而立。女性主义批评家尝试从女性立场出发, 力图按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释作品,把自己的生
活与作品中所写的生活联系起来 .
2、“性政治”这一概念存在很大的问 题。
女性主义者提出“性政治”这一概念是 借用、移植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 法,这一借用、移植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方面,性别和阶级是两个相互联系却 不能相互替代的概念范畴。另一方面,女 性主义所反抗、批判的是父权制中男性压 迫女性的二元对立的两性格局,而一旦以 性别取代阶级,必然造成男女两性的敌对, 这就再次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怪圈,背 离了自己的初衷。
女性文学研究
推荐阅读: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 张京媛主编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张岩冰 《女权主义文论》 孟悦、戴锦华 《浮出历史地表》 刘思谦 《娜拉言说》
关于“女性文学”、“女性主义” 、” 女性问需研究“。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初稿自 序》:“夫女性而成为问题,女性之不幸 也”
夫人的情人》也是如此。
关于《查泰来夫人的情人》
米利特的《性政治》指出,劳伦斯 “变 相地把男性的优越表现为一种通行国际的、尽 可能制度化的神秘宗教”。
可以看出,女性主义者并不关心父权制内 部的道德论争。在她们看来,不管是赞美爱情, 还是展览色情,只要是有意美化妇女被支配的 处境,鼓励她们顺从男人,诱使她们欣赏自己 的屈服(这些都是性政治的内容),就是必须 要批判的。所以,对米利特来说,劳伦斯的问 题不在于他笔下的性描写色情到什么地步,而 在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夸大了阳物的威力,在多 大程度上神化了一个区区器官。
笔创造了女人,也禁闭了女人。(“As a creaton
‘penned’ by man,morever,woman has been
‘penned up’ or ‘penned in’.”)”
女性主义批评家指出,文学中的虚假的 女性形象可分为两大类,而这两种女性形象 正体现了男性相关的期望。
(一)恶魔型女性形象与“厌女症”。
写作、阅读、解释向来都被看作是男人独享的 活动,而女人一直都被排除在这个权威领域之外。
(1)公开反对和排斥妇女文学。 (2)对妇女文学在容纳之中加以限制和驯化。
“二度模拟” 胡适 :《三百年中的女作家》
五、文学中的女性:被书写的他者
• 女性主义批评实际上是一种“性别分析”的文
学批评。

“性别分析”就是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对文学
凯特·米利特在她的女性主义批评的经典著作《性 政治》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她认为,所 谓“性政治”,就是从政治的角度看待两性关系,一 般来说,政治泛指为维护一种制度而设计的一套策略, “性政治”就是维护父权制的基本策略。 “性别支配 是当今文化中无处不有的意识形态,它提供了最基本
的权力概念。”
女性怎样走向解放?
托丽.莫依在《性/文本政治》中根据朱莉 亚·克利斯特娃的看法把女权主义的斗争分为三个 阶段(也可以说是三种并存和交错的三个阶段):
1.妇女要求平等地进入象征秩序。自由主义的 女权主义。
2.妇女强调差异,摒弃男性的象征秩序。激进 的女权主义。颂扬女性特征。
3.妇女反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形而上学的 二分法。
在此,女性主义批评家所主张的实际 上是一种与男性批评家审美标准不同的抗 拒性阅读
3、在抗拒性阅读中解构、批判性政治。
女性主义者剖析性政治的首要课题是 解构、批判“阳物崇拜”。女性主义者反 对把性别气质与生理上的性别等同。她们 最反感的是弗洛伊德的“阴茎羡慕” (penis envy)说 .
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中分析了 美国小说家亨利·米勒对女人的蔑视与他对 女性生殖器官丑化联系在一起。《查泰来
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看性政治对 男性的压抑。
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评论 界一度引起很大的争论。这篇小说讲述了 一个被专政的知识分子获得新生的故事, 主人公章永璘成为男子汉的过程是从阳痿 到亢奋的转变中完成的。
四、菲勒斯批评
菲勒斯(phallus)本指男性生殖器的图像, 在生殖崇拜的古代文化中,它被视为生殖力的象 征。通常把它翻译阳物崇拜。
菲勒斯批评充满着偏见――对妇女的歧视。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女作家的言论往往流露出生物学态度。
金伯利·斯诺 :《美国文学中的妇女形象》 玛丽·艾尔曼 :《思索妇女》
(二)提倡男性风格,贬低女性风格。
菲勒斯批评以风格上的男人气和女人气作为判 别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竭力突出男性独领风骚的特权。
本文进行分析。离开了性别视角,女性主义批评几
乎就成了空谈。同时,性别视角又为阐释者创造性
地获得本文崭新的意义提供了一种机遇。从性别视
角切入文学本文,女性主义批评家首先关注的是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