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提升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现代法制国家,小到治理一个农村,大到治理一个国家,作为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章程办事。
概括理解就是依法治国的本意。
法制作为人类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在如今社会发展中显示出来或不可缺,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古代开始,每个君王每个朝代都有指定一系列王法律法。
如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就当先提出“法制应该优于人治”的思想,又如战国时代的商鞅,韩非等发展“法治”思想。
虽先贤提出“法治”的思想,但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法治。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批判封建专制的同时,提出了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进而促进资本主义法治的建立,这个绝对是重大的历史进步,然而,资产阶级法治仍然带有和体现了它自身不可超越的阶级局限性。
新中国的建立,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和重要成就。
但是,后来受“左”的干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雪上加霜,致使我国的法治建设一度停滞不前并遭受了严重挫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伟人邓小平提出了坚决加强法治建设,他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我们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随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主意的改变而改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大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996年2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深刻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含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3年通过宪法修正案上明确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把这依法治国的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什么是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障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的意志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内容学习心得体会
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内容学习心得体会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内容学习心得体会一归根朔源,如果说“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方针引导我国进入依靠法律制度开展社会管理的规范之路,可视为依法治国的1.0版。
那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则是从文化之治的全新高度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注入了崭新动力,堪称依法治国理念的2.0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法治建设系统理论构建工作的高度重视,是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提出的更加明确的法治建设战略目标,吹响了当代中国走向法治强国的新号角。
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展示对法治建设深度审视的宽广视角。
审视当代中国法治问题,必须有宽广视角、长远眼光。
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之于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的宽广视角,既体现在从法治历史脉络中探寻大逻辑,更体现在立足时代制高点去把握大格局大趋势。
时代在发展,当代中国的各项改革正在“转型增质”的新常态中全面发力,依法治国要增加新的文化内容,它必须要有时代感,必须要与中国当下的国情相契合!正是基于这种宽广的视角,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都在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发展脉络、司法改革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法治建设新蓝图的再研判与新探索中,不断增进对法治建设重要性与规律性的认识,由“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大维度层层递进,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方针既有经验成果中萃取全面依法治国“十六字”新方针,进一步阐明了法治建设与主体责任之间的深层关联,从保障法治的正当化到反映法治的人民性角度完整阐述了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文化意义,深刻揭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趋势与必由之路。
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体现对法治建设关键领域的深度关注。
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方略
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这一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明确了“法治”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党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保证。
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依法治国的本质,在于揭示了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是运用法律,是崇高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执政党执掌政权方式的重大发展,是执政党政治上的成熟表现。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依法治国所要实现的政治目标。
依法治国包含三项基本原则,是这三项基本原则的有机统一。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之间不存在矛盾,一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依法治国将使党的领导在制度上和法律上得到保证。
二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因此,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保障,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政治基础。
三是严格依法办事。
严格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条件。
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依法治国的精神核心就是: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依据和准绳,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在这一精神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并使以宪法为基础形成的制度和法律。
如何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要求和建议
如何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要求和建议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为了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要求,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1. 加强宪法、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2. 制作宣传资料,开展法治知识竞赛和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公民法律素养。
3. 利用新媒体和社交平台,传播法律知识,提高群众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
二、健全法律体系1. 加强对现行法律的修订和完善,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 完善法律法规的层级体系,明确各级法律的效力和适用范围。
3. 加强与国际法的衔接,提高我国法律的国际化水平。
三、加强执法能力建设1. 提高执法机关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能,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
2. 建立健全执法标准和规范,确保执法公正、透明、规范。
3. 加强执法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执法结果的追责机制。
四、加强司法独立和公正1. 建立独立公正的司法体制,保障人民群众的司法权益。
2. 完善司法人员选拔、培养和考核机制,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公正司法能力。
3. 加强司法监督和审判公开,保障司法活动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五、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1. 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程序,明确行政执法的权限和范围。
2. 完善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和评估。
3. 强化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确保行政执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六、加强法治文化建设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法治精神和法治道德。
2. 加强法治教育和法治宣传,推动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
3. 建立法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机制,培养更多具有法治意识的公民。
七、加强国际法律交流与合作1. 积极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2. 学习借鉴国际法律经验,提升我国法治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3. 加强对国际法律规则的研究和理解,提高国际法律事务的处理能力。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方略及其特点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方略及其特点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方略的背景下,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依法治国被确立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
全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总目标,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是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正在全面推进。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推动法治进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稳定,让法治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的强大力量。
2. 正文2.1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依法治国是保障人民权益的基础。
法律是社会的调节器,依法治国能够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保障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依法治国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全面依法治国能够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2.2 思想方略概述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方略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形成并得到贯彻执行的。
思想方略概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树立法治理念。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方略要求全社会树立法治理念,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将法治观念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依法治国的新阶段新特点和新方向
依法治国的新阶段新特点和新方向依法治国是指以法律为基础,以法治为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方略。
近年来,中国依法治国取得了显著进步,进入了新的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新的方向。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依法治国进入了新的阶段。
经过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这使得中国不仅是法制建设的主体,更是国际法和国际规则的参与者和引领者。
当前,中国正在从依法治国迈向依法治理,从建设法治社会迈向建设法治中国。
这标志着依法治国进入了新的阶段,更高层次的发展。
其次,依法治国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是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
法治观念是一种法律的生态,是一种人们对法律的认同、尊重和遵从。
随着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人民对法治的认同感和积极性日益增强,法治观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其次是法治环境的良好营造。
中国建设法治国家,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形成了“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良好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再次是法治建设的全方位推进。
中国法制建设的速度、广度和深度都是世界罕见的,不仅在立法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也在法律实施、司法公正、宪法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最后,依法治国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方向。
首先是法治政府的构建。
法治政府是一个重要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是现代治理的核心内容。
中国正致力于构建法治政府,通过加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和权力的合法化。
其次是依法治理的加强。
依法治理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治理模式,不仅仅是依法执政,更是依法制定政策、依法解决社会矛盾、依法维护社会稳定。
最后是中国的法治国际化。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法律秩序的构建和规则的制定,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贡献。
总之,依法治国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新的方向。
中国将进一步坚定不移地推动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加公正、公平、公开的法治环境,不断提高法治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迈上新台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2单元第4课夯实法治基础(含答案)
夯实法治基础知能演练提升1.下列对法治的认识正确的是()A.只有我国实行法治B.有了法律制度就有了法治C.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方式D.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2.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为价值追求和以法治规范为基本遵循来思考问题、指导行动的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①认为法治是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③以道德和法律为最高权威④具有稳定性和一惯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A.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B.要求每个公民都成为执法者C.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D.要求对违法行为都追究其刑事责任4.《公安机关办理国家赔偿案件程序规定》中明确规定,在查清事实基础上,对应当予以赔偿的,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充分听取赔偿请求人的意见,可以就赔偿方式、项目和数额在法定范围内进行协商。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我国努力使立法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②我国坚持民主立法旨在更好维护人民利益③有了法律制度就有了法治④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已经实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5.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新的阶段,新的使命。
坚持依法治国不动摇,在法治阳光的照耀下,中国必将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阔步前进。
实行依法治国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最重要、最可靠的保障,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我国为什么如此重视法治建设。
6.为进一步加深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方略的认知,央视微视频工作室推出动画视频《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被称为“史上最接地气”的普法教育。
【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仔细阅读表格文字,根据你的理解,参照示例,在空格中填入相应的内容。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中国建设,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关于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又一经典论断,是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新课题。
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期进一步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战略目标作了重要部署,从而将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
这对于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确立为我国的政治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
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理念载入宪法。
这是中国首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公开向世界表明,中国将逐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任务。
提出从制度上、程序上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关于依法治国要求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江泽民同志今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这一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安邦治国的基本方略的精辟概括,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贡献,对推进我国新世纪的改革发展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最新2018】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推荐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依法治国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
强调要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这些论述和观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特别是“法治中国”,是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新的法治建设目标。
它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经过长期建设和实践,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这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提升,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勾画出了更加清晰的奋斗愿景。
“法治”精神新要求今年1月7日,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法治”精神,综合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立了新的法治建设目标。
法治中国,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结合体;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中国。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之日,便是法治中国建成之时。
总书记于201X年12月4日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201X年2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都反复强调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
依法治国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
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极重要意义的理解?科学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更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名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意义: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
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的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作者:闫越来源:《新长征》 2015年第1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提出,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提升,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勾画出更加清晰的奋斗愿景。
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内涵十分丰富,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是理解《决定》内容的总纲。
它揭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方向、总抓手、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等,我们要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问题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明确的信号,要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讲,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我国的法治建设,在性质和方向上,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这三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总体框架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等五大体系。
依法治国新16字方针内容
依法治国新16字方针引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基本方略,也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新16字方针,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全面领导1.建立健全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制定法治建设的规划纲要和工作方案,确保党在法治工作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加强党对法治队伍建设的统一管理,提高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
2.加强对党内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监督•完善党内法规制定程序,确保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相衔接。
•加强对党内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全面推进科学立法1.加强立法决策和立法管理•加强对立法决策的研究和论证,提高立法质量和科学性。
•健全立法管理制度,确保立法工作依法顺利进行。
2.完善立法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修订机制•加强对现行法律法规的评估和修订工作,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
•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各类法律法规的衔接和协调机制。
三、推动公正司法1.提高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健全独立、公正、高效的审判体系。
•加强司法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司法公正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2.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司法活动监督机制,防止滥用权力和司法腐败。
•加强对司法活动的评估,提高司法公正和司法效能。
四、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1.推动法治宣传工作创新发展•加强媒体和互联网法治宣传,提高法治观念和意识。
•加强对法治文化的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和价值观念。
2.加强法治教育和普法工作•加强法学院校和培训机构的法治教育,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加强普法宣传和社会力量参与,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遵守程度。
五、建设法治政府1.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政府决策法制性审查制度,确保政府行政决策合法、科学、公正。
•加强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培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2.推动政务公开和透明度提升•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务公开程度。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方略 切实提高依法执政能力
坚■持全面依出治国方略•白家强张承武切实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户匕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步己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这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化和拓展,更是对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程的精炼概括。
深刻领会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涵,对于全面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切实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做好新时代党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内涵,为依法执政提供指南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高度概括了这一基本方略的内涵,归纳起来就是“一条道路”“两个体系”“三个同推”“三个一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的总目标部分,重申了“一条道路”俩个体系”“三个同推”“三个一休',同时增加了“五个体系”“四个环节”的内容。
其中,“五个体系”是个体系”的延伸概括,“四个环节”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申,是从整个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完整过程来讲的。
综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对“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涵,可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法治道路更加清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也提到了这一条道路的主要内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行了新的表述和概括,其核心要义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仲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的:’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这是总结新中国70年发展史,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法治建设的全部历程得出来的科学结论,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遵循,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区别于西方“议会制”“三权分立制”的显著特征。
法治体系更加完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o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整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提出咖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五个体系”,完整地搭建起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体系,这“五个体系”吸纳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包括十八届四中全会、十九大以及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法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成果,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规范,涵盖了全面依法治国从源头到实施及监督、完善的全过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境界。
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新成就
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新成就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方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新成就进行全面评估。
一、加强宪法法律实施,推动法治国家建设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依宪法治国,全面加强宪法法律实施工作。
通过多次修宪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加强了宪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宪法意识。
另加强了宪法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增强了法律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这些举措进一步推动了法治国家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正度和效率为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国在司法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加强了人民法院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建立了审判权运行机制和司法责任制度,确保了审判工作的规范化和公正性。
另深化了司法公开和透明化改革,加强了司法信息的公开与传播,提高了审判结果的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
这些改革举措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公正、高效的司法服务,增强了人民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和满意度。
三、推动行政管理依法治理,优化营商环境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推行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通过建立行政权力运行规范、透明和权责一致的机制,促进公正行政,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减少企业的办事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了全国法治环境的整体水平。
这些改革举措巩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基础,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公平的环境。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中国坚持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政策。
通过立法和执行,加强了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了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阶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阶段、新理念、新举措许耀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核心提示:许耀桐教授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阶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理念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举措三个方面为我们全面解读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许教授认为,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作为主题,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到了新阶段,为依法治国绘制了新蓝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论述了执政党与法治、政府与法治、人民与法治、改革与法治和国家治理与法治等五方面的关系;《决定》提出了180多项新举措,重点是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许耀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2014年10月20日到23日,我党隆重的召开了十八届四中全会,这次会议在我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是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召开的全会。
全会在闭会的时候就发表了《公报》,昨天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已经发表了,同时还发表了习近平就《决定》所做的说明讲话,内容非常丰富。
学习四中全会最重要的是学习《决定》。
《决定》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起草组组长,历经8个多月完成的。
分析一下《决定》的结构,主要分为三大板块:第一大板块,由导语和第一部分组成的,阐述依法治国的根本理论。
第二大板块,由第二部分到第五部分组成,阐述宪法、法治政府、司法和全民守法等重大问题。
第三大板块,第六、第七部分加上结束语,阐述立法、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和加强改进党对法治的领导的问题。
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阶段。
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理念。
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举措。
我个人认为理解四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和这个《决定》主要就是围绕这三个“新”,新阶段、新理念、新举措。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阶段怎么理解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呢?有必要对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从“法治”到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伟大创新
内容摘要f“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式,无论从世界范围还是从中国来说,都源远流长。
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作了天才的预测。
列宁又创造性地使其由理论变成伟大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继续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向前进。
党的十五大上,依法治国被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千百年来治国方式的伟大创新和一次理性选择。
但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宏伟目标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工/全文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溯了依法治国的思想渊源。
文章首先探讨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法治”思想,并评析其不足之处。
接着,又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社会主义法制思想,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这为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二部分追溯了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依法治国的探索历程。
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法制的探索,孕育了依法而治的思想。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思想,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石。
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现了治国方式的伟大创新,是我们党在执政治国中成熟的标志。
第三部分通过对依法治国方略的运行模式创新、可行性评析及历史意义的论证,显示了作为治国方式伟大创新的依法治国方略,有着存在的经济、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基础,并且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四部分考察了新时期依法治国方略实施进程中的困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又预测了依法治国方略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法治、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Absract“Thenileoflaw’’asakindoftneansofrulingthecou。
ntry,whetherin也eworldwideorintheChina.areallhavelong-termorigins.111eperiodoftherevolutionaryofProletariat,thefounderofMarxistmadetheoriginalpredictionontheestablishmentoftheSocialist1aw.Under也eleadofLenin,itchangedfromthetheorytothegreatpractice.SincethefoundationofthenewChina,thethreeCentralLeadershipofourpartyhasbeencontrivedtoconnecttheopinionoftheMarxistlawwiththepracticeofourcountry.andcontinuedtopushthedevelopmentof也eestablishmentoftheSocialistIaw.AttheFiflhNationalCongressoftheC11ineseCommunistParty.theRI】leoflawwasregardedasthebasicstrategyofrulingourcountryundertheleadofourparty.T11iswasonegJ‘eatinnovationofthewayofrulingthecountryandwisechoice.However,thepracticeofthestrategyofRuleofLawisnoteasy,thereisstillalongwaytogobeforeachievingthegreatgoalofcons仕ucfingthecountryofSocialistlaw,weneed1iberateouropinion,keepupwiththetimes,buildupthegoodpolitical、economicandculturalatmosphere.Part1ofthisthesisreviewstheopinionoriginoftheRuleofLaw,Atfirst,thearticleelucidatetheancientandrecentopinionoftheRuleofLawofChina,andanalyze血eshortageofthem.ThenmakeamoredetailedillustrationaboutMarx’s、Engels’andLenin’sSocialistlawsystemopinion.TheopinionslaythetheoryandpracticefoundationfortheStrategyoftheRuleofLaw,andareofgreatmeaningforthedevelopmentoftheStrategy.Part2datesbacktotheprocessofinvestigationtotheRuleofLawofthethreegenerationsofCentralLeadershipoftheChineseCommunist.TheinvestigationofthefirstgenerationofourParty,createdtheopinionofrulingthecountryaccordingtothelaw.TheSecondCentralleadershipsopinionofdemocracysystematizationandthelawsystematization.1aidthelandmarkfor也eRuleofLaw.Inthenewhistoryperiod,undertheleadershipofComradeJiangzemin,theRuleofLawwasregardedasthebasicstrategyofrulingthecountry,andso,achievedthegreatinnovationofwayofrulingthecountrypower,alsowasthesignalofthematurityofourpartyduringtheprocessofadministeringthepower.Part3illustratesirmovationoftheoperatingpattern、thepracticableanalysis、thehistoricmeaning,todemonstratethefact:asthegreatinnovationofrulingcountry,theRuleofLaw,hasthefoundationofthemarketeconomypoliticalsystemandthinkingopiniononwhichthestrategyisbuiltup,andthestrategyhastheprofoundtheoreticalandrealmeaning.Part4havestigatesthetroublesduringtheprocessofpracticeoftheruleofthe1awinthenewperiod,andprovidesthepracticablesuggestion,thellpredictsthestronglifeandbroadprosperity.Keywords:TheruleofthelawRulethecountryaccordingtothelawthecountryoftheRuleofLawofSocialist引言“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式,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在新时代下,我国加强依法治国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一、加强立法工作立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和基础工作。
我国已经制定了大量的法律规章,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不断变化,立法工作也需不断完善和发展。
加强立法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优化立法程序:完善立法程序,加强公众参与,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
2.加强对现行法律规章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订完善。
3.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法律规章:如网络安全、环境保护等。
4.推动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适当情况下吸收借鉴外部经验。
二、加强执法工作执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公民权益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加强执法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执法体系:完善执法机构、人员配备和工作规范,提高执法水平。
2.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和处罚。
3.推进司法改革:完善人民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
4.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吸收借鉴外部经验。
三、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增强公众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加强宣传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宣传教育体系:完善宣传教育机构、人员配备和工作规范,提高宣传教育水平。
2.加强对依法治国的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成果,提高公众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和理解。
3.加强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宣传: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知识,提高公民素质。
4.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吸收借鉴外部经验。
结语: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方略和实践
法治论坛法制博览2019年08月(下)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方略和实践武元军谢俊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贵州六盘水553000摘要:当下我国已经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以我国应该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创立新的思想、新的方针。
严格遵守“八个明确”以及“十四个坚持”,并且使其能够合理的运用到我国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方略和实践中。
本文主要讲述了在新时代下我们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方略和实践用来保持法制定力、发展法治理论。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理论;法治中国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4-0147-01作者简介:武元军(1964-),男,汉族,学士学位,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公司法。
在我国党的十九大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大会上指出:“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也是未来我国的发展方向。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标志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运用了“八个明确”以及“十四个坚持”制定了新时代下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方略和实践。
一、保持法治定力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应该保持我国在战略方面、文化方面、政治方面、改革方面的定力。
而党的十九大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强调定力以及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核心的定力就是法治定力,它是我国依法治国、严格遵守法律的坚定信念。
法制定力是在我国出现严重的法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沉痛的反思形成的。
建国之后,由于我国脱离了依法治国的轨道,所以才会在在法治问题上出现颠覆性的失误。
其实在建国之初,我国是非常注重法律对社会的影响的,所以才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且还根据宪法建立了一系列的法治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格执法是法治中国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这是针对当前执法不严导致法律形同虚设等情况,所提出的新要求。执法不严,主要表现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弱作为。地方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执法者的腐败,执法者的执法手段不足,执法者人身安全保障不力,都是导致执法不严的重要原因。
更为关键的是,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切实尊崇宪法和法律,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唯有加快推动全民守法、建设法治社会进程,才能为构筑法治中国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第三,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对于公民的权利,要做到尊重、保护、规范、限制并举。而有的地方还存在“两手软”:对于公民的权利尊重、保护不够,规范、限制也不够;或者“一收就死”、“一放就乱”。
第四,要树立政府的权威。法治政府必须是个严格执法的政府,是有效执法的政府。应该看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不力,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放任,都会导致社会成员安全感的丧失,导致对公民的合法权利乃至社会公众利益的侵害,同时执法者无视公民的合法权利违法执法、粗暴执法,与执法者自身人身安全保障不力,都不是法治状态。
新“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是我们党对30多年来法治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体现,标志着中国的法治建设从基础打造到系统建构的演进。从重点突破向全面展开的战略推进,是实现“中国梦”“法治梦”的重要步骤。
科学立法——法治中国的前提
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要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完备的法律推动宪法实施,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得到落实。国务院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抓紧制定和修改与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
习近平同志于2012年12月4日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2013年2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都反复强调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基本标准。科学立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防线,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四者缺一不可。
公正司法——法治中国的防线
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国的防线。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首次提出“确保”司法“依法独立公正”,体现了党中央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提升
科学立法是法治中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法治中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国的防线,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的基础
文/胡建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依法治国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强调要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依法治国全过程。这些论述和观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全民守法,要继续抓好法治宣传和教育,扎实推进“六五普法”活动。要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氛围。严格规范公民自身行为,引导公民学会在享受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时,尊重别人的权利和自由。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使每一个普通群众都真正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法治”精神新要求
今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法治”精神,综合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立了新的法治建设目标。
法治中国,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结合体;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之日,便是法治中国建成之时。
要实现司法公正,需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实现司法公正,应当让司法成为真正的司法,让司法回归司法,既不能让司法机关变成立法机关以司法解释代替国家法律,更不能让司法机关成为行政机关。让司法机关真正地从事司法工作,实现和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同时,要实现司法公正,需要建立起社会监督机制。要实现司法公正,还要建立司法权威,不让一份判决成为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科学立法,首先要求继续立法。虽然中国于2010年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立法任务已全部完成。有许多重点领域还需加强立法,个别领域尚有“立法真空”。当前,特别要重点加强在深化体制改革、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及网络监管等重点领域的立法。
科学立法,还要求所立之法必须符合“科学性”,追求“立法结果”的科学性,即所立之法必须符合正义性、规律性和可行性。同时,科学立法,要求我们追求“立法过程”的科学性。为了提高立法质量,我国立法法对立法程序作了严格规范,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立法的公众参与。为了科学立法,必须坚持民主立法,拓宽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和途径,广泛听取各种利益群体的意见,建立起事先和事后的立法评估机制。要学会“立法先行”,只要有条件的,都要“先立法、再行为”,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可以预期,让各种社会主体在有序的轨道内各行其道,和谐相处。
比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新“十六字”方针有了三大发展。一是,立法从解决“有无”问题,转变为解决“科学”问题。30多年前,中国面临的是“无法可依”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的今天,其主要问题已是“立法是否科学”。二是,将“司法”列入“法治元素”,将“公正”明确为司法的价值目标。三是,提出和强调了“全民守法”的要求,没有全民守法的基础,法治是空中楼阁。
特别是“法治中国”,是习近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新的法治建设目标。它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经过长期建设和实践,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这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提升,为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推进依法治国勾画出了更加清晰的奋斗愿景。
针对中国的现状,重点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建立交叉执法制度。对于一些重要领域,如食品、药品、环境等问题严重的领域,可以实施异地交叉执法,由外地执法部门来本地执法,本地执法部门到外地执法,以防止地方保护主义。
第二,为执法者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要提高对执法者及其家属的有效保护,对于报复执法者及其家属的违法者要予以严惩,使其不敢想不敢为。
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体现了对立法结果与立法过程的双重要求。
全民守法——法治中国的基础
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高度重视道德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引导公民既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做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一致。”
中国的法治建设,与公民的守法意识、守法程度有关。中国是在13亿人口中搞法治,任务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重。况且,中国人长期以来重礼轻法,法治意识相对薄弱,各种违法犯罪案件、各类不信法不守法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