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医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刘渡舟经方医案

(完整版)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刘渡舟治湿热的医案

刘渡舟治湿热的医案

刘渡舟治湿热的医案刘渡舟是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的医案在中医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中医理论中,湿热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可以导致人体出现头痛、口苦、口渴、大便黏滞等症状。

下面是刘渡舟治疗湿热的一些医案。

医案一:湿热上攻引起头痛患者张某,女性,25岁。

患者反复出现头痛的症状,痛感严重,伴随着恶心、口苦等不适感。

刘渡舟通过望诊、闻诊和问诊等判断,认为该患者为湿热上攻。

他给患者开具了寄生草、黄连等清热利湿的药物,另外还建议患者饮食清淡,多喝水和白开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头痛症状逐渐缓解,并且伴随着恶心、口苦等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医案二:湿热引起口腔溃疡患者李某,男性,30岁。

患者出现口腔溃疡的症状,溃疡非常疼痛,并且舌苔发黄,口渴不止。

经过刘渡舟的诊断,认为该患者为湿热痰火蕴结所致。

他采用红藤、黄芩等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并加强了患者的口腔卫生护理,提醒患者不要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口腔溃疡逐渐愈合,舌苔也变得清淡了。

医案三:湿热导致大便黏滞患者王某,女性,40岁。

患者多年来便秘严重,大便黏滞不畅,且伴有口干舌燥和腹胀等症状。

刘渡舟的诊断为湿热内蕴,脾胃失调。

他给患者开具了桃仁、大黄等行气活血、祛湿泻火的药物,并建议患者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食油腻和辛辣食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大便顺畅了,口干舌燥和腹胀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在刘渡舟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治疗湿热的方法主要是清热利湿、祛湿泻火。

他注重全面的辨证施治,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念来制定治疗方案。

此外,他还对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进行了指导,以帮助患者改善体质,减少湿热的侵袭。

刘渡舟的医案不仅在当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对后世的医学研究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渡舟治疗股骨头医案

刘渡舟治疗股骨头医案

刘渡舟治疗股骨头医案刘渡舟是一位中国著名的中医医生,他在治疗股骨头问题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一个他治疗股骨头的典型医案:病人信息:- 姓名:王先生- 年龄:50岁- 性别:男性- 主诉:右侧股骨头疼痛病情描述:王先生自两个月前开始感到右侧髋关节疼痛,疼痛逐渐加重,行走和上下楼梯时痛感尤为明显。

他曾去过多家医院就诊,但经过常规检查和治疗后无显著好转。

最后他听闻刘渡舟医生的名字,决定尝试中医治疗。

刘渡舟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诊断:右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治疗方案:刘医生采用中医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和推拿。

1. 中药治疗:刘医生开具了一个根据病情特点调配的中药处方,主要包括补气活血、调理脾胃和促进骨组织修复的中药。

王先生每天煎煮中药饮用,饭前半小时服用。

2. 针灸:刘医生根据王先生的具体病情,在相关的穴位上进行针灸治疗。

主要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气海、足太阳膀胱经等。

针灸治疗通常每周一次,连续进行十次为一个疗程。

3. 推拿:刘医生通过推拿手法按摩王先生的髋关节和周围的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等症状。

推拿治疗通常每周一次,疗程与针灸相同。

随访情况: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王先生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他的疼痛感减轻,行走和上下楼梯也不再那么困难。

刘医生建议他继续完成两个疗程的治疗,以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医案仅为个案描述,具体治疗方法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如有类似症状,建议尽早就医并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

刘渡舟治婵鸣耳鸣医案

刘渡舟治婵鸣耳鸣医案

刘渡舟治婵鸣耳鸣医案
摘要:
一、案例背景
二、病症分析
三、治疗方法
四、治疗成果
五、案例启示
正文:
【案例背景】
在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的医案中,有一则关于婵鸣耳鸣的治疗案例。

患者,女,因长期遭受耳鸣困扰,影响生活质量。

在寻求刘渡舟医师的治疗后,通过中医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病症分析】
婵鸣耳鸣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病症,多为耳部疾病所致。

根据患者的病情,刘渡舟医师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诊断,发现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肝火上炎,导致窍络阻塞;二是肾阴不足,耳窍失养;三是痰湿阻滞,清气不升。

【治疗方法】
针对患者的病因,刘渡舟医师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法:
1.清热解毒:采用龙胆草、黄芩、当归等药材,清肝火,解热毒。

2.滋阴补肾:选用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等药材,滋养肾阴,充养耳窍。

3.化痰祛湿:使用半夏、橘红、茯苓等药材,化痰湿,通畅窍道。

4.升清降浊:配以升麻、柴胡等药材,提升清气,降浊气。

【治疗成果】
在刘渡舟医师的精心治疗下,患者服药一个疗程后,婵鸣耳鸣症状明显减轻;两个疗程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耳鸣基本消失。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康复良好,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案例启示】
刘渡舟治婵鸣耳鸣医案展示了中医治疗耳鸣的独特魅力。

中医认为,耳鸣病因复杂,需辨证施治。

通过清热解毒、滋阴补肾、化痰祛湿、升清降浊等方法,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积极配合,遵医嘱,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刘渡舟经方医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图:中药茯苓2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1)水气上冲案刘渡舟医案:陈××,女:52.岁。

患头晕,心悸,胸中满闷。

每到夜晚则气上冲胸,诸证随上冲之势而加剧。

伴有面部虚浮,目下色青,下肢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口虽渴但不欲饮水,强饮则胃中痞闷:问其人便反而秘结不通,五六日一次,坚如羊屎。

舌质淡胖,脉滑,脉沉滑无力。

此证为心脾阳气两虚。

脾阳不运,则水气内停,心阳不振,则水气上乖。

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所以头晕,心悸,胸闷;水气不化津液不能布行,则小便不利而大便反秘;水气外溢皮肤则为浮肿。

治疗当用温通心阳,气化津液降冲伐水为主。

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服药两剂后,气上冲胸及头晕、心悸等证得以控制。

上方加肉桂3克,泽泻1O克,助阳消阴,利水行津,又服两剂,口渴止,小便利而大使下。

最后采用脾肾双温之法,又合用真武汤使阳回阴消,精神振奋。

(2)奔豚证案刘渡舟医案:陆××,男,42岁。

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经二个多月治疗,病情没有缓解。

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

每当心痛发作之时,自觉气上冲咽喉,便觉气息窒塞,周身出冷汗,恐怖欲死。

舌淡苔白.脉弦而结,此奔豚发作,属于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闭塞胸阳。

治当通阳下气,利水宁心。

茯苓 18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三剂药后冲气平息,心神得安,但脉仍有结象,并伴有明显的畏寒肢冷。

此下焦肾阳未复,水寒之势尚未平伏。

上方加附子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又服三剂,下肢转温。

但心悸,胸痛偶发,转用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又服六剂后,诸症皆平。

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

(3)鼻不闻香臭案刘渡舟医案:吴××,女,50岁。

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鼻眼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患病已7 年,屡治无功。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

《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

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

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刘渡舟医案全集

刘渡舟医案全集

刘渡舟医案全集【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

刘渡舟草本方剂医案

刘渡舟草本方剂医案

刘渡舟草本方剂医案
概要
本文档记录了刘渡舟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所使用的草本方剂治疗的医案。

草本方剂是一种中医药治疗方法,通过使用多种天然植物草药的组合,以达到治疗疾病或促进健康的效果。

医案1 - 草本方剂治疗感冒
主诉:患者男性,28岁,出现咳嗽、流鼻涕和发烧症状。

诊断:普通感冒
方剂:连床昆布散加味
处方:连翘、板蓝根、金银花、生姜,各10克。

水煎服,分2次服用。

疗效:经过3天的治疗,患者的咳嗽、流鼻涕和发烧症状明显减轻。

医案2 - 草本方剂治疗内分泌失调
主诉:患者女性,35岁,出现月经不调和情绪波动等症状。

诊断:内分泌失调
方剂:调理月经汤
处方: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疗效: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月经周期稳定,并且情绪波动症状有所改善。

医案3 - 草本方剂治疗消化不良
主诉:患者男性,40岁,经常出现胃痛和食欲不振。

诊断:消化不良
方剂:理中丸
处方:白术、茯苓、甘草,各10克。

水煎服,每日2剂。

疗效:经过2周的治疗,患者的胃痛症状明显缓解,食欲也有所改善。

结论
刘渡舟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积极运用草本方剂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草本方剂在中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121】头痛1刘??,男,48岁。

夏日酷热,夜开电扇,当风取冷,而患发热(39.5℃)与头痛、气喘等证,急送医院治疗。

西医听诊肺有啰音,诊断为感冒继发肺炎,经用抗炎退热等法,五日后发热与喘已退,而体温恢复正常。

惟头痛甚剧,病人呼天喊地、不能忍耐,须注射“杜冷丁”方能控制,但止痛时间很短。

不得已,邀刘老会诊。

切脉浮弦、无汉、苔白、舌润。

刘老辨为风寒之邪,伤于太阳之表,太阳经脉不利,其头则痛,所谓不通则痛也。

为疏:荆芥10g、防风10g、川芎10g、羌活6g、细辛3g、薄荷3g、白芷6g、清茶6g此方服至第二剂,头痛全止。

医院主治医某君指方曰:“中草药的止痛作用,比西药杜冷丁为上,值得研究与开发”。

[按语]本案头痛伴有发热、气喘,为风邪袭肺,遏阻清阳所致。

《素涡绚太阴阳明论》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即为此意。

若风邪稽留经脉,阻滞不通,则往往头痛剧烈,难以忍受,甚则其痛或偏或正,休作无时,迁延不愈而成“头风”。

川芎茶调散为治疗头痛之名方,方中川芎走而不守,能上达巅顶,下至血海,行血中之气,长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

正如《病因赋》所说:“头痛必须用川芎”。

羌活善于治太阳经头痛;细辛善于治少阴经头痛;白芷善于治阳明经头痛,三药相伍,乃治头痛之良剂也。

荆芥、防风疏散上部风邪;薄荷、清茶清利头目,疏风散热。

服之则使风邪去而清阳升,经脉通而头痛止。

然本方毕竟疏风药居多,升散力强,故凡肝风内动。

肝阳上亢及气血亏虚之头痛,则非本方所宜。

【122】头痛2李?,男,38岁,住北京市朝阳区。

患顽固性偏头痛二年,久治不愈。

经友人介绍,延请刘老诊治。

主诉:右侧头痛,常连及前额及眉棱骨。

伴无汉恶寒、鼻流清涕、心烦、面赤、头目眩晕、睡眠不佳。

诊察之时,见病人颈项转动不利,问之,乃答曰:颈项及后背常有拘急感,头痛甚时拘紧更重。

舌淡苔白、脉浮略数,遂辨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之候。

治当发汉祛邪,通太阳之气。

为疏葛根汤:麻黄4g、葛根18g、桂枝12g、白芍12g、诸迨草6g、生姜12g、大枣12枚麻黄、葛根两药先煎,去上沫,服药后覆取微汉,避风寒。

刘渡舟乌头汤医案

刘渡舟乌头汤医案

刘渡舟乌头汤医案刘渡舟乌头汤,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中药方剂,其疗效在历史上多有记载。

以下将通过一个真实的医案来介绍刘渡舟乌头汤的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患者王某,男性,45岁,近期出现频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他曾到多家医院就诊,但症状一直没有得到缓解。

最终,他咨询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刘渡舟,希望能够找到解决之道。

刘渡舟经过详细的询问和仔细的观察后,初步判断王某的症状可能与肝阳上亢、肝火炽盛有关。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他为王某进行了脉诊和舌诊。

根据脉象和舌苔颜色等观察结果,刘渡舟的诊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他认为王某的症状属于肝阳上亢,肝火炽盛的范畴。

为了治疗这一病症,刘渡舟决定采用传统的乌头汤进行治疗。

乌头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乌头、生姜、大枣、甘草等药材组成。

乌头具有降肝阳、平肝火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头痛、头晕等症状。

生姜和大枣能够调和脾胃,增强体内的阳气,而甘草则有益气和中的作用。

刘渡舟根据王某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乌头汤的个体化调配。

他选择了适量的乌头,搭配生姜、大枣和甘草,制成了一剂乌头汤。

王某按照医嘱,每日服用一剂乌头汤,连续服用了十天。

经过十天的治疗,王某的症状有了显著的改善。

他的头痛、头晕等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和呕吐的频率也明显降低。

王某感到非常庆幸,他终于找到了解决自己病症的方法。

刘渡舟乌头汤医案是一例典型的中医治疗案例。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脉诊和舌诊等诊断手段,刘渡舟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乌头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较好的疗效。

它可以通过降肝阳、平肝火的作用,缓解肝阳上亢、肝火炽盛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

同时,乌头汤还能够调和脾胃,增强体内的阳气,对身体的恢复和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乌头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使用时需要注意适量和禁忌。

乌头具有一定的毒性,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中毒等严重后果。

因此,在使用乌头汤时,一定要遵循医生的建议,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方法。

刘渡舟治疗鼻炎医案

刘渡舟治疗鼻炎医案

刘渡舟治疗鼻炎医案
刘渡舟是宋代著名的医学家,他针对鼻炎的治疗,提出了以下医案:
医案一:清热解毒法
方药:连翘、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生甘草、黄芩、苍耳子。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用水煎煮,取药汁口服,每日3次。

医案二:理气化痰法
方药:佩兰、陈皮、木香、枳壳、千日红、紫苏叶、薄荷。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末,然后与蜂蜜调成糊状,每日早晚服用。

医案三:温通经络法
方药: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葛根、柴胡、黄连。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末,然后与开水冲泡,每日早晚饮用。

医案四:补肺生津法
方药:麦冬、百合、鸡内金、太子参、桑白皮、玉竹、川贝母。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煎煮成药汁,每日分数次口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法和药物剂量还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而定。

为了确保安全和有效治疗,请在就医前咨询医生的建议。

刘渡舟经方医案(厚朴七物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厚朴七物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厚朴七物汤证)
55、厚朴七物汤证
挟滞伤寒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孩,8岁。

外感风寒,发热头痛,无汗,又内挟食滞,腹中胀痛,大便不通。

脉浮紧,舌苔黄白杂腻。

处方:大黄6克厚朴9克枳实6克桂枝3克昧黄3克杏仁3克甘草3克。

服药一剂,大便通达,汗出热退而解。

【解说】厚朴七物汤见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治疗腹满便秘而又有发热脉浮等证。

本方由厚朴三物汤合桂枝去芍药汤而成,具有表里双解的作用,但此方重用厚朴,轻用桂枝,所以治疗偏重于里,为七里三表之法。

本案由于发热无汗证属表实,所以取厚朴七物汤之法而易姜、枣为麻黄、杏仁,加强了达表散寒的作用,治疗表里各半之证,所以一剂药后则使表里气机畅达,汗出便通而安。

亦可谓师古而不拘泥于古。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图:中药半夏41、半夏泻心汤证痰气痞案刘渡舟医案:张x x,男,36岁。

平素嗜好饮酒,常饮又多饮,日久之后,酒湿内伤,脾胃失运,中气不和,痰从中生,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而成心下痞满之证。

伴见恶心呕吐,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

虽经多方治疗却难以收功。

舌质红,苔白,脉弦滑,此属痰气交阻而成痞,治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9克大枣7枚炙甘草9克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液甚多,呕恶大减。

再一剂,痞、利俱减。

四剂尽而病愈。

【解说】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心下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是指病人感到心下〔相当于胃之上脘)部位有一种痞塞不通的不适感,医生采用触按的方法时,一般没有触痛或按痛感。

所以,这与结胸证的“心下硬满,按之则痛”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不可按者”有明显的区别。

因为病位在“心下”,处于中州,为上下气机升降的交通要道,任何原因,只要能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于心下,都能产生心下痞。

所以,从病机上说,心下痞属于无形之气机痞塞于中焦,与有形实邪凝结于胸中而导致的结胸证濈然不同。

《伤寒论》第151条说:“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指出了心下痞的证候特点及病机关键。

尽管病人自我感觉到心下堵塞,痞闷难忍,但医生按之却濡软而不坚硬疼痛,其主要机理是内无有形之实邪。

根据临床所见心下痞的种种表现,一般来说,心下痞的病人腹部总是柔软的,虽然个别病人亦会有按之疼痛的感觉,但决不象结胸证那样按之石硬,痛不可近。

极少数病人有时会在心下部位鼓起一小包,按之则消,抬手又起,这叫做气包,仍属于心下痞范畴,在临床上均需加以注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心下痞”是一个医学术语,病人在叙述症状时往往诉说为胃脘堵塞,如有物内阻,严重者只能端坐而不能俯身。

刘渡舟炙甘草汤案例

刘渡舟炙甘草汤案例

刘渡舟炙甘草汤案例
刘渡舟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炙甘草汤的运用上有着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他的炙甘草汤案例:
有一位女性患者,年约40岁,数月前曾大汗出,随后则心悸、胸闷,不能平卧。

刘渡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判断为“心阴阳两虚”。

遂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

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方为“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法为上药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日分三次服)。

刘渡舟在此方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减化裁。

他将原方中的人参改为党参,目的是增加补气之力;生地黄减量至30克,目的是防止其滋腻碍胃;阿胶不常用,故改用同样有滋阴作用的白芍;另加黄芪以补气升阳,加酸枣仁、远志、茯苓以养心安神。

经过这一系列加减化裁之后,该方药由原来的九味药变成了现在的十一味药。

通过这种加减变化,使炙甘草汤更加符合患者病情,能够更好地发挥疗效。

通过刘渡舟的精心治疗,患者服用数剂后,心悸、胸闷等症状明显减轻。

最终患者共服药28剂,诸症消失,病告痊愈。

总的来说,刘渡舟运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的经验和案例表明,他非常注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以提高疗效。

他通过对原方的加减变化,使炙甘草汤更加符合患者病情,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疗效。

这种灵活运用经方的做法对于中医药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名中医刘渡舟医案精编版

名中医刘渡舟医案精编版

刘渡舟医案小青龙汤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

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8—19)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刘渡舟医案二、百日咳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

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

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

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

因拟小青龙扬与之:麻黄1.5克,桂枝3.4克细辛1.5克半夏3克五味子2克,百部3克。

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刘渡舟医案三、肺胀(肺炎)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

患者八天前郊游归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

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地医院诊治。

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

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

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谈、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

刘渡舟医案【一百二十个】

刘渡舟医案【一百二十个】

刘渡舟医案【一百二十个】刘渡舟医案【一百二十个】【1】傷寒表實證劉××,男,50歲。

隆冬季節,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風寒邪氣。

當晚即發髙燒,體溫達39.8℃,惡寒甚重,雖覆兩牀棉被仍灑淅惡寒,發抖,周身關節無一不痛,無汗,皮膚滚燙而咳嗽不止。

視其舌苔薄白,切其脈浮緊有力,此乃太陽傷寒表實之證。

《傷寒論》云:“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皆緊者,名為傷寒”。

治宜辛溫發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湯。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劑。

服藥後,溫覆衣被。

須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語]麻黄湯為太陽表實證而設。

其病機是因風寒之邪客於太陽之表,衛陽被遏,營陰鬱滯。

因此臨牀癥狀表現為無汗而喘,和惡寒,頭身疼痛的表實證候。

本方能發汗解表,宣通肺衛,暢達營陰,使寒邪從汗外出。

麻黄湯為發汗之峻劑,用之不當,易生它變。

不少臨牀醫生畏懼麻、桂,不敢投用。

一見發熱,便認為是溫熱之證,濫用辛涼之品,反令表寒閉鬱,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燒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蓋表實證之“發熱”,乃由衛陽閉鬱,正邪交争所致,故發熱必伴有惡寒。

这與溫熱病的發熱不惡寒,並伴有口渴傷津之候,有其本質的區别。

風寒閉鬱衛陽,故直須辛溫發汗,寒隨汗出,衛氣一通,則發熱自退。

即《內經》所謂:“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湯時,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麻黄劑量應大於桂枝、甘草,否則將起不到發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為桂枝、甘草能監制麻黄之發散。

若麻黄量小,則失去發汗解表之意義。

二是應先煎麻黄,去上沫,以免使人服後發生心煩。

【2】少陰傷寒唐××,男,75歲。

冬月感寒,頭痛發熱,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翹解毒丸,感覺精神甚疲,並且手足發涼。

其子懇求劉老診治。

就診時,見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懶於言語。

切脈未久,則側頭欲睡。

握其兩手,涼而不溫。

視其舌則淡嫩而白。

切其脈不浮而反沈。

刘渡舟医案精选

刘渡舟医案精选

麻黄加术汤证--水肿案高X X,女,37岁。

患浮肿八年,每每因遇寒冷而加剧,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求治无效。

患者全身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寒,肢体沉重疼痛,无汗,胸脘痞满,小便不利,大便常秘。

舌苔白滑,脉浮紧。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炙甘草3克苍术10克三剂。

每次服药后,均有微汗出。

三剂服尽,肿消,其它各症亦随之而愈。

为巩固疗效,以苓桂术甘汤善后。

【解说】麻黄加术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湿家,身烦疼”的一张方剂,具有发散寒湿的治疗作用。

本案所治的水肿,属于《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范畴。

在《水气病篇》中,张仲景并没有提出麻黄加术汤这一治法,为什么在此却用本方治疗?患者全身浮肿,但以颜面部为甚,张仲景在论治水气病时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麻黄汤为发汗之剂,所以用来发汗以消肿。

此其一;本案除了浮肿外,还见有明显的肢体沉重疼痛,恶寒无汗,舌苔白滑等寒湿在表的症状,符合麻黄加术汤所治寒湿郁遏卫阳这一病机,此其二;服用麻黄加术汤后,不但能够发散在外的寒邪湿气,而且可以宣畅肺气,恢复肺的治水功能,使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驱湿邪从小便而出,此其三。

所以,临床审证施治,贵在证机相符,方证合拍,切不可拘泥而失其变通之义。

大青龙汤证——溢饮案某女,32岁。

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

诊脉时颇觉费力。

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

此证属于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

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

麻黄10克桂枝6克生石膏6克杏仁10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炙甘草6克服药一剂,得汗出而解。

【解说】“溢饮”是水饮病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以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为特点。

用大青龙汤治溢饮,这在《金匮要略》中已有明确论述。

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有关于用大青龙汤治疗“溢饮”证的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医案1.呕利刘渡舟医案:王某某,男,28岁。

初夏迎风取爽,而头痛身热,医用发汗解表药,热退身凉,头痛不发,以为病已愈。

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呕意,而大便下利粘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

切其脉弦数而滑,舌苔黄白相杂。

辨为少阳胆热下注于肠而胃气不和之证。

黄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甘草6克。

服3剂而病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犯984;123》按语:本案以邪郁少阳为主。

少阳有邪,则胆气郁滞,横犯肠胃,上逆于胃则呕吐,下迫于肠则下利。

少阳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正合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之证机,故三投而愈。

2.奔豚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54岁。

主诉脐下跳动不安,小便困难,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则心慌气闷,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

每日发作四、五次,上午轻而下午重。

切其脉沉弦略滑,舌质淡,苔白而水滑。

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枣甘汤证。

疏方:茯苓30克,桂枝10克,上肉桂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用甘澜水煮药。

仅服3剂,则小便畅通而病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115》按语:此证气从少腹上冲于胸,名曰“奔豚”,乃固心阳上虚.坐镇无权,使下焦之邪得以上犯。

仲景治此有两方,若气冲而小便利者,用桂枝加桂汤;气冲而小便不利者,则用苓桂甘枣汤。

今脐下悸而又小便困难,与苓桂甘枣汤之证机合,用之果获捷效。

3.苓桂术甘汤水心病(冠心病)刘渡舟医案:陆某某,男,42岁。

形体肥胖,思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抢治两月有余,未见功效。

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

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

颈旁之血脉又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

视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脉沉弦,偶见结象。

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

”处方: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l0克。

此方服3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

但脉仍带结,犹显露出畏寒肢冷等阳虚见证。

乃于上方加附子9克,肉桂6克,以复心肾四气。

服3剂手足转温,而不恶寒,然心悸气短犹来全愈,再与上方中加党参、五味子各l0克,以补心肺脉络之气。

连服6剂,诸症皆瘥。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30一31)按语:本案冠心病由水气上冲所致,刘老名之为“水心病。

”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短气等心病证候,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效果堪优。

[补述]刘渡舟教授认为,苓桂术甘汤证发病关键是“水气上冲”,极易引起心悸、胸闷、短气,刘老谓之“水心病。

”临床辨识此病名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

望色: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

”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围、下额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班,名为“水斑。

”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辨证:(1)有水气上冲之候。

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2)胸满,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3)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4)短气。

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治疗“水气上冲”的“水心病”,首选苓桂术甘汤,本方温阳下气而治心悸、胸满,利小便以消水阴而治痰饮咳逆。

药仅四味,但配伍精当,大有干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尤治“水心病”一证,可谓独树一帜。

本方用于临床时,可以随证加减。

如痰多脉滑的,可与二陈汤配合使用;如头眩较重的,可加泽泻;若头面有烘热之象的,可加白薇;若血压偏高的,可加红花、茜草、益母草、牛膝;若脉见结代,则减去白术而加五味子;若湿痰作咳,则减去白术而加薏米;若见惊悸不安的,可加龙骨、牡蛎。

4. 麻杏甘石汤咳喘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18岁。

患喘证颇剧,已有五六日之久,询其病因为与同学游北海公园失足落水,经救上岸则一身衣服尽湿,乃晒衣挂于树上,时值深秋,金风送冷,因而感寒。

请医诊治,曾用发汗之药,外感虽解,而变为喘息,撷肚耸肩,病情为剧。

其父请中医高手服生石膏、杏仁、鲜枇杷叶、甜停苈子等清肺利气平喘之药不效。

经人介绍,延余诊治。

切其脉滑数,舌苔薄黄。

余曰:肺热作喘,用生石膏清热凉肺,本为正治之法,然不用麻黄之治喘以解肺系之急,则石膏弗所能止。

乃于原方加麻黄4克,服1剂喘减,又服一剂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21》按语:肺喘一证,从外邪论有寒、热之分;从内因言则有虚、实之不同。

本案为肺热作喘,以表证已解,舌苔薄黄,脉象滑数而为验也。

本当用麻杏甘膏汤清热宣肺以止喘,可借前医不识本方运用之真谛,一见热象,便弃去麻黄,只用石膏清肺热,不用麻黄宣肺气,肺系之急不得解,则气喘终不能愈。

故刘老于原方中补入麻黄一味,全其仲景之意,故仅服两剂即安。

足见仲景方配伍之奥妙也。

刘渡舟教授认为,麻黄为治喘之良药,寒热咸宜。

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则治寒喘;与石膏、桑皮配伍则治热喘;与杏仁苡米相配则治湿喘。

除心、肾之虚喘必须禁用外,余则无往而不利。

5. 栀子厚朴汤烦满(神经宫能症)刘渡舟医案,曹某某,女,72岁,l995年10月26日初诊,心烦持续2年,近有逐渐加重之势。

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末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

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斥呵。

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打胸腹方略觉舒畅。

脐部筑动上冲于心.筑则心烦愈重,并有皖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

伴失眠,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

舌尖红,苔腻,脉弦滑。

辨证:火郁胸膈,下迫胃肠。

立法:宣郁清热,下气除满。

处方:栀子14克,枳实10克,厚朴15克。

7剂药后,心烦减半,心胸霍然畅通,性情渐趋平稳安静,夜能寐,食渐增,获此殊效,病家称奇,又自进7剂。

复诊时仍有睡眠多梦,口舌干燥,口苦太息,小便黄赤等热末全解之症。

转方用柴芩温胆汤合栀子厚朴场,清化痰热,治疗月余而病除。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47)按语:本案以心烦懊依,脘腹胀满为主要表现,为热郁胸膈,下及脘腹。

虽腹满,但无疼痛拒按,大便不通等实证,犹为无形邪热之郁结,非阳明可下之证。

故治以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6.桂枝二越婢一汤刘渡舟医案:刘某某,女,10岁。

深秋感受寒凉之气,发热恶寒,每日发作好几次,拖延数月末愈。

脉浮无力,舌质红,苔薄白。

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此乃风寒郁表,日久不解,寒将化热之轻证。

治用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3克,桂枝5克,白芍5克,生姜3克,大枣4个,石膏6克,炙甘草3克,玉竹3克。

共服2剂,得微汗出而解。

按语:本案发热恶寒,一日数发,表示太阳之邪未解;舌质红,反映表邪有入化热趋势。

脉本应浮紧而反无力,这是寒邪欲离肌表之征,即原文所谓“脉微弱者,此无阳也。

”所以治疗不用单纯辛温的麻佳合方,而用桂二越一汤另加玉竹以解表清里,生津养液为治。

[补述]关于本条“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一句,不少注家认为这是“亡阳”之象,所以将本条经文截为两段,“把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接于“热多寒少”句下,笔者认为此说不要。

这里的“脉微弱”是与脉浮紧相对而言,脉由浮紧转为微弱,表示表邪欲罢而有入里化热趋势,而非亡阳证之脉微欲绝。

所以这里的“无阳”.即是指邪气欲离于表而言,正如成无己所说:“表证罢为无阳。

”邪气有离表入里化热之势,故不可单纯用麻桂发汗,而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解表兼清其里。

见呕吐。

治当清宣郁热为大法,用栀子豉汤为主7.、桂枝二麻黄一汤刘渡舟医案:刘某某,女,12岁。

初春感受风寒邪气,头痛发热,家人自购“平热散”,服药后汗出较多,随后发热消退。

但第二天发热恶寒如疟疾之发作,上午一次,下午二次。

脉浮略数,舌苔薄白而润。

究其原因,属于发汗太过,在表之邪气反而稽留不解,当用桂枝二麻黄一场小汗之法治疗。

桂枝5克,白芍5克,生姜5克,大枣3枚,麻黄3克,杏仁3克,炙甘草3克,1剂。

药后得微汗出而解。

(《经方临证指南》l 993:19)按语:大凡先发热而后恶寒,或发热恶寒同时并存,寒热一天发作两次或数次,如疟状,大多属于太阳病变,多由表证发汗太过,损伤营卫,而邪气又得不到彻解所致,此类病证,或用桂麻各半,或用桂二麻一,效果理想。

8.小青龙汤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

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8—19)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补述]刘渡舟教授指出,临床运用本方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9.大青龙汤(溢饮)刘渡舟医案;某女,32岁。

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

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

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绎,苔白。

此乃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

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