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医案1
(完整版)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刘渡舟治湿热的医案
刘渡舟治湿热的医案刘渡舟是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的医案在中医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中医理论中,湿热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可以导致人体出现头痛、口苦、口渴、大便黏滞等症状。
下面是刘渡舟治疗湿热的一些医案。
医案一:湿热上攻引起头痛患者张某,女性,25岁。
患者反复出现头痛的症状,痛感严重,伴随着恶心、口苦等不适感。
刘渡舟通过望诊、闻诊和问诊等判断,认为该患者为湿热上攻。
他给患者开具了寄生草、黄连等清热利湿的药物,另外还建议患者饮食清淡,多喝水和白开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头痛症状逐渐缓解,并且伴随着恶心、口苦等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医案二:湿热引起口腔溃疡患者李某,男性,30岁。
患者出现口腔溃疡的症状,溃疡非常疼痛,并且舌苔发黄,口渴不止。
经过刘渡舟的诊断,认为该患者为湿热痰火蕴结所致。
他采用红藤、黄芩等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并加强了患者的口腔卫生护理,提醒患者不要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口腔溃疡逐渐愈合,舌苔也变得清淡了。
医案三:湿热导致大便黏滞患者王某,女性,40岁。
患者多年来便秘严重,大便黏滞不畅,且伴有口干舌燥和腹胀等症状。
刘渡舟的诊断为湿热内蕴,脾胃失调。
他给患者开具了桃仁、大黄等行气活血、祛湿泻火的药物,并建议患者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食油腻和辛辣食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大便顺畅了,口干舌燥和腹胀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在刘渡舟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治疗湿热的方法主要是清热利湿、祛湿泻火。
他注重全面的辨证施治,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念来制定治疗方案。
此外,他还对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进行了指导,以帮助患者改善体质,减少湿热的侵袭。
刘渡舟的医案不仅在当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对后世的医学研究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渡舟经方医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图:中药茯苓2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1)水气上冲案刘渡舟医案:陈××,女:52.岁。
患头晕,心悸,胸中满闷。
每到夜晚则气上冲胸,诸证随上冲之势而加剧。
伴有面部虚浮,目下色青,下肢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口虽渴但不欲饮水,强饮则胃中痞闷:问其人便反而秘结不通,五六日一次,坚如羊屎。
舌质淡胖,脉滑,脉沉滑无力。
此证为心脾阳气两虚。
脾阳不运,则水气内停,心阳不振,则水气上乖。
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所以头晕,心悸,胸闷;水气不化津液不能布行,则小便不利而大便反秘;水气外溢皮肤则为浮肿。
治疗当用温通心阳,气化津液降冲伐水为主。
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服药两剂后,气上冲胸及头晕、心悸等证得以控制。
上方加肉桂3克,泽泻1O克,助阳消阴,利水行津,又服两剂,口渴止,小便利而大使下。
最后采用脾肾双温之法,又合用真武汤使阳回阴消,精神振奋。
(2)奔豚证案刘渡舟医案:陆××,男,42岁。
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经二个多月治疗,病情没有缓解。
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
每当心痛发作之时,自觉气上冲咽喉,便觉气息窒塞,周身出冷汗,恐怖欲死。
舌淡苔白.脉弦而结,此奔豚发作,属于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闭塞胸阳。
治当通阳下气,利水宁心。
茯苓 18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三剂药后冲气平息,心神得安,但脉仍有结象,并伴有明显的畏寒肢冷。
此下焦肾阳未复,水寒之势尚未平伏。
上方加附子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又服三剂,下肢转温。
但心悸,胸痛偶发,转用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又服六剂后,诸症皆平。
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
(3)鼻不闻香臭案刘渡舟医案:吴××,女,50岁。
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鼻眼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患病已7 年,屡治无功。
刘渡舟草本方剂医案
刘渡舟草本方剂医案
概要
本文档记录了刘渡舟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所使用的草本方剂治疗的医案。
草本方剂是一种中医药治疗方法,通过使用多种天然植物草药的组合,以达到治疗疾病或促进健康的效果。
医案1 - 草本方剂治疗感冒
主诉:患者男性,28岁,出现咳嗽、流鼻涕和发烧症状。
诊断:普通感冒
方剂:连床昆布散加味
处方:连翘、板蓝根、金银花、生姜,各10克。
水煎服,分2次服用。
疗效:经过3天的治疗,患者的咳嗽、流鼻涕和发烧症状明显减轻。
医案2 - 草本方剂治疗内分泌失调
主诉:患者女性,35岁,出现月经不调和情绪波动等症状。
诊断:内分泌失调
方剂:调理月经汤
处方: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疗效: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月经周期稳定,并且情绪波动症状有所改善。
医案3 - 草本方剂治疗消化不良
主诉:患者男性,40岁,经常出现胃痛和食欲不振。
诊断:消化不良
方剂:理中丸
处方:白术、茯苓、甘草,各10克。
水煎服,每日2剂。
疗效:经过2周的治疗,患者的胃痛症状明显缓解,食欲也有所改善。
结论
刘渡舟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积极运用草本方剂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草本方剂在中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刘渡舟治疗鼻炎医案
刘渡舟治疗鼻炎医案
刘渡舟是宋代著名的医学家,他针对鼻炎的治疗,提出了以下医案:
医案一:清热解毒法
方药:连翘、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生甘草、黄芩、苍耳子。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用水煎煮,取药汁口服,每日3次。
医案二:理气化痰法
方药:佩兰、陈皮、木香、枳壳、千日红、紫苏叶、薄荷。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末,然后与蜂蜜调成糊状,每日早晚服用。
医案三:温通经络法
方药: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葛根、柴胡、黄连。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末,然后与开水冲泡,每日早晚饮用。
医案四:补肺生津法
方药:麦冬、百合、鸡内金、太子参、桑白皮、玉竹、川贝母。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煎煮成药汁,每日分数次口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法和药物剂量还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而定。
为了确保安全和有效治疗,请在就医前咨询医生的建议。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1~50持续更新《刘渡舟经方医案》00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2风疹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3 汗出偏沮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4 口眼歪斜案经方临证指南——桂枝加附子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6 胸闷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7 胸痛案刘渡舟医案:008产后身痛刘渡舟医案009 奔豚病案刘渡舟医案010遗精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验案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 013 久利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4 气胀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5黄芪桂枝五物汤证血痹案麻黄汤证、麻黄加术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7 水肿案(附:头痛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8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类疟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9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类疟案葛根汤证、葛根加半夏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1葛根加半夏汤证二阳合病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2《刘渡舟经方医案》023大青龙汤证溢饮案(附:伤寒高热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5越婢加半夏汤证肺风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6越婢加半夏汤证肺风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7越婢加术汤证溢饮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8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心悸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9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1)水气上冲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0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2)奔豚证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3)鼻不闻香臭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4)眩晕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又附:水气上冲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4 附三变症加减方《刘渡舟经方医案》03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1)奔豚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2)头痛案苓桂杏甘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8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1)低热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9桃核承气汤证惊狂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0抵当汤证瘀血目障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1栀子豉汤证虚烦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2栀子厚朴汤证虚烦腹满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3大陷胸汤证大结胸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4大陷胸丸证结胸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5小陷胸汤证小结胸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6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五例《刘渡舟经方医案》047附子泻心汤证上热下寒案,附治验二则《刘渡舟经方医案》048半夏泻心汤证痰气痞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9生姜泻心汤证(1)水气痞案一《刘渡舟经方医案》050甘草泻心汤证狐惑病案《刘渡舟经方医案》51~100《刘渡舟经方医案》051旋复代赭汤证呃逆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2黄连汤证上热下寒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3黄芩汤证热利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4白虎汤证高热案热厥案汗多案误用石膏救逆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5白虎加人参汤证消渴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6白虎加桂枝汤证温疟案更年期综合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7白虎加苍术汤证湿温高热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8调胃承气汤证久利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9小承气汤证(1)腑实腹痛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0大承气汤证热利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1麻子仁丸证脾约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2厚朴七物汤证挟滞伤寒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3茵陈篙汤证(1)黄疸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4栀子柏皮汤证久黄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5小柴胡汤证数例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6二阳并病案数例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7心下坚满案等《刘渡舟经方医案》067大柴胡汤证数例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8柴胡桂枝汤证鼻渊案皮肤发凉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9消渴案《刘渡舟经方医案》51~100《刘渡舟验案精选》【100】水肿1(慢性肾小球肾炎)《刘渡舟验案精选》【99】口腔溃糜《刘渡舟验案精选》【98】口干《刘渡舟验案精选》【97】下利3《刘渡舟验案精选》【96】下利2(慢性菌痢)《刘渡舟验案精选》【95】下利1(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刘渡舟验案精选》【94】泄泻4《刘渡舟验案精选》【93】泄泻3《刘渡舟验案精选》【92】泄泻2(慢性肠炎)《刘渡舟验案精选》【91】泄泻1《刘渡舟验案精选》【90】不能食《刘渡舟验案精选》【89】呃忒《刘渡舟验案精选》【88】呕利痞《刘渡舟验案精选》【87】水气痞《刘渡舟验案精选》【86】火热痞《刘渡舟验案精选》【85】小结胸证《刘渡舟验案精选》【84】心下悸《刘渡舟验案精选》【83】胃脘痛《刘渡舟验案精选》【82】腹痛(肠功能紊乱)《刘渡舟验案精选》【81】少阳病腹痛《刘渡舟验案精选》【80】少阳病气上冲《刘渡舟验案精选》【79】中风后遗症《刘渡舟验案精选》【78】半身不遂《刘渡舟验案精选》【77】震颤(帕金森病)《刘渡舟验案精选》【76】掉眩《刘渡舟验案精选》【75】眩晕2《刘渡舟验案精选》【74】眩晕1(梅尼埃病)《刘渡舟验案精选》【73】耳鸣耳聋(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刘渡舟验案精选》【72】胁痛(胆结石)《刘渡舟验案精选》【71】胁痛2《刘渡舟验案精选》【70】胁痛(无黄疸型肝炎)(一)《刘渡舟验案精选》【69】腹胀痛《刘渡舟验案精选》【68】腹胀(慢性乙型肝炎)《刘渡舟验案精选》【67】臌胀(肝硬化腹水)(二)《刘渡舟验案精选》【66】臌胀(肝硬化腹水)(一)《刘渡舟验案精选》【65】阴虚肝气横逆《刘渡舟验案精选》【64】肝阳虚衰(慢性肝炎)《刘渡舟验案精选》【63】肝脾之积(慢性肝炎肝硬化) 《刘渡舟验案精选》【62】肝血瘀阻(病毒性肝炎)《刘渡舟验案精选》【62】肝血瘀阻(病毒性肝炎)《刘渡舟验案精选》【61】肝胆湿热(乙肝活动期)(二)《刘渡舟验案精选》【60】肝胆湿热(乙型肝炎伴肝硬化)(一) 《刘渡舟验案精选》【59】瘅热病《刘渡舟验案精选》【58】黄疸(五)《刘渡舟验案精选》【57】黄疸(慢性肝炎)(四)《刘渡舟验案精选》【56】黄疸(三)【辨药组方】【茵陈蒿汤】主持:林晓天。
刘渡舟医案一
刘渡舟医案一目录小青龙汤............................................................................................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百日咳.................................................................................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肺胀(肺炎).........................................................................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胸痹(冠心病).....................................................................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悬饮(胸膜炎、胸腔积泊).................................................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汗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呕吐(幽门不全性梗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遗尿.....................................................................................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刘渡舟经方医案(桂枝加芍药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桂枝加芍药汤证)10、桂枝加芍药汤证(1)虚利案刘渡舟医案:王××,男,46岁。
因患急性细菌性痢疾未经彻底治疗而转为慢性菌痢。
大便下痢,挟有红自粘液,每日少则三四次,多则五六次。
来势甚急,常常来不及登厕就内污衣裤,但又后重下坠,大使排而不尽。
伴腹中隐隐疼痛,肠鸣作响,病程逾年,曾用真人养脏汤,以及芍药汤等治疗,皆无效可言。
脉沉弦而滑,舌质红,苔白。
再三审证,辨为脾胃阴阳失调,气血不利之证。
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9克。
二剂后,下利次数减为一、二次,腹痛肠呜消失。
原方又进二剂,诸证皆消。
【解说】事案病机要点在于脾胃阴阳失调,中焦气血不利。
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本,气血阴阳之所主。
脾虚则清气不升,胃虚则浊气不降,土气不和。
则必然导致肝木郁滞,疏泄失常。
此类病证非寒非热,介于虚实之间,所以用寒热之法治疗都不能取效。
桂枝加芍药汤能够调和脾胃之阴阳,利血脉消瘀滞,并有平肝缓急之效,于调和睥胃中兼能疏泄肝木。
(2)腹痛案刘渡舟医案:张×,女,32岁。
每当午后即觉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腹肌向内抽掣拘急。
饮食二便基本正常,但月经衍期,每次行经需10天左右,经色黑紫,挟有血块。
脉珐细如按刀刃,舌质绛紫,苔薄白润。
证属脾之气血不和,而肝木横逆克犯脾土。
治宜平肝缓急,调和气血。
桂枝10克白芍3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炙甘草10克。
连服六剂,腹痛止,拘急解。
转方用当归芍药散而愈。
【解说】柯韵伯称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而桂枝汤之所以能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则首先在于其能调和脾胃之气。
众所周知,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所以,脾胃之气旺盛,则营卫生化之源充足。
营卫和调则气血阴阳随之也和。
从桂枝汤组方的五味药物来看,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自古以来都是厨房中常用的调料,有健脾开胃,促进食欲的作用,所以桂枝汤实际上擅能调补脾胃,通过调补脾胃,然后达到启化源,滋营卫,益气血,和明阳的目的。
刘渡舟医案
【121】头痛1刘??,男,48岁。
夏日酷热,夜开电扇,当风取冷,而患发热(39.5℃)与头痛、气喘等证,急送医院治疗。
西医听诊肺有啰音,诊断为感冒继发肺炎,经用抗炎退热等法,五日后发热与喘已退,而体温恢复正常。
惟头痛甚剧,病人呼天喊地、不能忍耐,须注射“杜冷丁”方能控制,但止痛时间很短。
不得已,邀刘老会诊。
切脉浮弦、无汉、苔白、舌润。
刘老辨为风寒之邪,伤于太阳之表,太阳经脉不利,其头则痛,所谓不通则痛也。
为疏:荆芥10g、防风10g、川芎10g、羌活6g、细辛3g、薄荷3g、白芷6g、清茶6g此方服至第二剂,头痛全止。
医院主治医某君指方曰:“中草药的止痛作用,比西药杜冷丁为上,值得研究与开发”。
[按语]本案头痛伴有发热、气喘,为风邪袭肺,遏阻清阳所致。
《素涡绚太阴阳明论》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即为此意。
若风邪稽留经脉,阻滞不通,则往往头痛剧烈,难以忍受,甚则其痛或偏或正,休作无时,迁延不愈而成“头风”。
川芎茶调散为治疗头痛之名方,方中川芎走而不守,能上达巅顶,下至血海,行血中之气,长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
正如《病因赋》所说:“头痛必须用川芎”。
羌活善于治太阳经头痛;细辛善于治少阴经头痛;白芷善于治阳明经头痛,三药相伍,乃治头痛之良剂也。
荆芥、防风疏散上部风邪;薄荷、清茶清利头目,疏风散热。
服之则使风邪去而清阳升,经脉通而头痛止。
然本方毕竟疏风药居多,升散力强,故凡肝风内动。
肝阳上亢及气血亏虚之头痛,则非本方所宜。
【122】头痛2李?,男,38岁,住北京市朝阳区。
患顽固性偏头痛二年,久治不愈。
经友人介绍,延请刘老诊治。
主诉:右侧头痛,常连及前额及眉棱骨。
伴无汉恶寒、鼻流清涕、心烦、面赤、头目眩晕、睡眠不佳。
诊察之时,见病人颈项转动不利,问之,乃答曰:颈项及后背常有拘急感,头痛甚时拘紧更重。
舌淡苔白、脉浮略数,遂辨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之候。
治当发汉祛邪,通太阳之气。
为疏葛根汤:麻黄4g、葛根18g、桂枝12g、白芍12g、诸迨草6g、生姜12g、大枣12枚麻黄、葛根两药先煎,去上沫,服药后覆取微汉,避风寒。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zt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小半夏加茯苓汤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笔者有机会随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侍诊多年,见刘老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方治疗多种疾患而获出奇之效,使我们对小半夏加茯苓汤本身及仲景关于痰饮水气的理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病例:刘某,女,42岁。
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
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
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
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
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
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
《渡舟验案精选》〔1-50案〕【1】伤寒表实证××,男,50岁。
℃,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如此发热自退。
即《经》所谓:“体假设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如此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假设麻黄量小,如此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如此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如此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
法当急温少阴,与四逆汤。
刘渡舟时方医案集锦荆防败毒散案
刘渡舟时方医案集锦荆防败毒散案例1:王某,女,68岁。
1994年12月3日初诊。
患慢性肾炎两年,常因感冒、劳累而发水肿,腰痛反复发作,多方治疗,迁延不愈。
近半月来水肿加剧,以下肢为甚,小便不利、腰部酸冷、纳呆、腹胀,时有咽痒、咳嗽。
视其面色晦暗不泽、舌质红、苔厚腻,切其脉滑略弦。
尿检:蛋白(+++),红细胞(20个),白细胞少许。
血检:BUN:9.2mmol/L,Scr:178μmol/L,胆固醇:7.8mmol/L,Hb:80g/L。
刘老辨为湿热治毒壅滞三焦。
经曰:“少阳属肾,故将两脏”,故三焦为病可累及肺、肾。
治以通利三焦湿热毒邪,荆防肾炎汤主之:荆芥6g、防风6g、柴胡10g、前胡10g、羌活4g、独活4g、枳壳10g、桔梗10g、半枝莲10g、白花蛇舌草15g、生地榆15g、炒槐花12g、川芎6g、赤芍10g、茯苓30g服十四剂。
水肿明显消退,小便量增多,尿检:蛋白(+),红细胞少许。
药已中的,继以上方出入。
大约又服三十余剂,水肿尽退,二便正常。
尿检:蛋白(±)。
血检:BUN:4.9mmol/L,Scr:8.5μmol/L,胆固醇:4.2mmol/L,Hb:110g/L。
舌淡红、苔微薄腻、脉濡软无力。
此大邪已退,正气不复之象。
改用参苓白术散十四剂善后,诸症皆愈。
随访半年,未曾复发。
[按语]本案为湿热毒邪壅滞三焦所致。
邪滞三焦,气化不利,使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失蒸腾,故水肿伴有咳嗽、纳呆、腹胀、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等症。
治以清利三焦湿热毒邪为法,使邪有出路,用自拟荆防肾炎汤。
本方由荆防败毒散加减而成。
方中巧妙运用对药:荆芥、防风发表达邪,有逆流挽舟之用;柴胡、前胡疏里透毒,以宣展气机为功;羌活、独活出入表里;枳壳、桔梗升降上下;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利湿热毒邪;生地榆、炒槐花清热凉血止血;更用川芎、赤芍、茜草、茯苓等药入血逐瘀,以祛血中之湿毒。
本方执一通百,照顾全面,共奏疏利三焦,通达表里,升降上下,溃邪解毒之功。
刘渡舟医案六则
刘渡舟医案六则案一:肩臂痛案于某,男,43岁。
左侧肩背疼痛痠胀,左臂不能抬举,身体不可转侧,痛甚之时难以行走。
服“强痛定”可暂止片刻,旋即痛又作。
查心电图无异常,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痛苦不堪。
自诉胸胁发满,口苦,时叹息,纳谷不香,有时汗出,背部发紧,二便尚调。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辨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
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
方选柴胡桂枝汤加片姜黄:柴胡16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10g,党参8g,炙甘草8g,桂枝12g,白芍12g,大枣12g,片姜黄12g。
服3剂而背痛大减,手举自如,身转灵活,胸胁舒畅。
续服3剂,诸症霍然而愈。
案二:乙肝案刘某某,男,54岁。
患乙型肝炎,然其身体平稳而无所苦。
最近突发腹胀,午后与夜晚必定发作。
发时坐卧不安,痛苦万分。
余会诊经其处,其家小恳请顺路一诊。
患者一手指其腹曰:我无病可讲,就是夜晚腹胀,气聚于腹,不噫不出,憋人欲死。
问其治疗,则称中、西药服之无算,皆无效可言。
问其大便则溏薄不成形,每日两三行。
凡大便频数,则夜晚腹胀必然加剧。
小便短少右胁作痛,控引肩背痠楚不堪。
切其脉弦而缓,视其舌淡嫩而苔白滑。
刘老曰:仲景谓“太阴之为病,腹满,食不下,自利益甚”。
故凡下利腹满不渴者,属太阴也。
阴寒盛于夜晚,所以夜晚则发作。
脉缓属太阴,而脉弦又属肝胆。
胆脉行于两侧,故见胁痛控肩背也。
然太阴病之腹满,临床不鲜见之,而如此证之严重,得非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六腑升降失司所致欤?刘老审证严密,瞻前顾后,肝脾并治,选用《伤寒论》的“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16克,桂枝10克,干姜12克,牡蛎30克(先煎),花粉10克,黄芩4克,炙甘草10克。
此方仅服1剂,则当夜腹胀减半,3剂后腹胀全消,而下利亦止。
按语:在乙肝等慢性肝胆病疾患中,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脾气虚寒的情况。
此时用本方疏利肝胆,兼温太阴虚寒正为相宜。
本方的黄芩用量要少,干姜的剂量稍大。
刘渡舟经方医案(生姜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生姜泻心汤证)42、生姜泻心汤证(1)水气痞案一刘渡舟医案:苏x x,女,28岁。
自1982年生育后得心下痞证,至今已4年。
心下痞而鸣响如雷,伴腹胀,小便不利,干呕不渴,常有低热,大便正常。
他医曾用苓桂剂,柴胡剂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方药治疗皆无寸功,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此属水气凝滞于中,脾胃气机失和。
生姜12克干姜3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0枚五剂。
服药后诸证均有明显减轻,上方加竹茹,陈皮,续服六剂,诸证皆消,数年顽疾告愈。
(2)水气痞案二刘渡舟医案:丁x x,男,47岁。
患心下痞满,时而隆起一软包如鸡蛋大小,按之而痛。
两胁下鸣响不适,嗳气频作,口苦纳减,并见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每日三四次。
舌苔白厚,脉沉弦滑。
证属脾胃不和,寒热之气痞塞于中,兼挟胁下有饮气。
生姜12克干姜3克黄连4.5克黄芩4.5克党参9克茯苓18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仅服两剂则诸证悉减,心下隆起之包块平消未作,小便利而饮食增。
上方又服六剂而安。
(3)呃逆案刘渡舟医案:郭x x,男,46岁。
患呃逆证八个多月,呃逆频作,顽固不休,以致不能坚持工作。
曾服丁香柿蒂汤,旋复代赭汤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无效。
神疲乏力,大便稀溏,每日一二次,脉沉弦无力,舌苔润滑。
上有呃逆之气,下有泻利之情,此必先病其中,脾胃升降失司。
用手按其心下,告知有堵塞之感,当按心下痞证治疗。
生姜12克干姜3克半夏12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刀豆子10克。
连服六剂,呃逆不作,心下痞与便溏均消,从此病愈。
(4)失眠案刘渡舟医案:马x x,女,50岁。
患失眠证,每夜只能入睡二三小时,而且乱梦纷纭,白昼则头晕神疲。
舌苔滑腻,脉弦滑。
初诊用温胆汤不效,再诊时,知其大便稀溏,每日二三次,伴心下胀闷不舒,时有嗳气。
由此而知病根在于脾胃不和。
张景岳曾指出:“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刘渡舟医案(总)
疗。所谓是“有感而通,一拍即合”。
对于这种辨证方法,刘老认为是“按图索骥,照猫画
虎,近于临摹,但毕竟迈进了仲景的辨证大门”。当然,
刘老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伤寒论》既有辨证论治的学
问,也有辨证知机的奥妙。两个层次,则有高下之分、粗
精之别。”
方证相对医案解读———刘渡舟医案(一)
辨证知机 一通百通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刘观涛)
曾治一病人,女,53 岁。每天都有两三次发热、汗
出,患病已1 年。诊其脉缓软,舌淡苔白。查其饮食、二
便、睡眠皆佳。曾按阴虚治疗,服药20 余剂无效。
对于这个疾病,如果熟悉《伤寒论》的医者,有可能
蓦然想起《伤寒论》原著中的一段原文:《伤寒论》第53
也可以出现在阳明病,阳明病里热同样可以出现时发
热、自汗出,难道也可以用桂枝汤治疗吗? (喜欢套用
《伤寒论》原文的医者,可以在《伤寒论》第240 条找到佐
证: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
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如果是阳明病的“时发热,自汗出”,又该如何鉴别
先要从所有症状中抓住主证。
如何能够在临床上准确无误地“抓主证”
呢? 这就需要读者首先要对提纲证(六经、六
证) 的主证、次证有准确的把握;而更高境界则
是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所有方证药证的主
证、次证同样准确把握住。
特别要注意的是,当正面之路走不通的时
候,要学会迂回前进。比如,本例中没有提到
综合分析:为里寒证而有下利,需要用祛除里寒、收
敛利血的方剂。
【刘渡舟:四逆散加减】
【刘渡舟:四逆散加减】2019-04-26 昊晟堂四逆散1、阳痿案一刘渡舟医案:李x x,男,32岁。
李某之妻探亲而来,一路辛劳,李某却欲当夜求欢,被其妻拒绝,因而七情受郁,竟成阳痿之证。
曾多服温补壮阳之品,无济于事。
诊其六脉皆弦,舌质红苔白,更有胸胁痞满。
因而辨为肝气郁结而相火悖逆,疏泄之用废弛而阳气内郁不达。
气有余必化火,则内伤其阴;又屡服壮阳之品,使阳气更壅而气机更阻。
必当开郁理气,兼和其阴。
柴胡12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丹皮10克,获神10克。
服药仅三剂,阳气通畅而愈。
2、阳痿案二刘渡舟医案:张x x,男,20岁。
病人自述阳痿已3年,伴有遗精、滑精,小便黄短不利,少腹闷而不舒。
脉沉弦有力,舌红苔薄黄。
此青年未婚而阳痿不起,病多始于有所思而不能遂愿,久之而成气郁,郁则阳气不达故阳痿;郁而化火,相火妄动,故遗精梦滑。
治宜以开郁为先。
柴胡12克,枳实12克,白芍30克,炙甘草9克。
服药四剂后,少腹觉舒,遗精已止。
原方又服六剂,病人自述晨起时阴茎已能勃起。
此气机已开,改用龙胆泻肝汤以清肝胆之火。
服用六剂后,各方面均已正常,嘱其慎养为宜。
3、女子阴冷案刘渡舟医案:徐x x,女,32岁。
肝郁为病,胸胁胀满,善太息,呕吐酸苦。
月经前后不定期,小腹疼痛。
自患疾以来,性欲冷淡,厌夫独宿,神情抑郁而默然。
脉沉弦,舌苔白。
大凡肝肾同源,其气相通,所以肝郁极易导致肾气亦郁。
肾主二阴而司生殖,肾郁气结,则机能不用,故而春情泯mǐn灭,意志消沉。
当用四逆散开郁舒肝,以开肾气之郁。
柴胡15克,枳实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郁金10克,菖蒲10克。
服药共约七八剂而愈。
4、阳郁挟jiā饮案刘渡舟医案:刘x x,女,33岁。
患脘腹胀满,连及两胁,以小腹为甚,并自觉腹中寒栗lì而冷,大便初硬后溏,有时挟血,病程已一个多月。
平素月经后期,量少色深,脉沉弦,舌苔薄白。
方证相对医案解读——刘渡舟医案(一) 辨证知机 一通百通
对 于 这 个 疾 病 , 果 熟 悉 《 寒 论 》 医 者 , 可 能 如 伤 的 有
方 药 的 终 点 , 不 必 借 助 于病 机 的 “ 筏 ” 而 舟 。
但 是 , 果 想 辨 证 施 治 更 加 严 密 无 误 , 必 须 细 审 如 则
病 机 !有人 会 说 , 么 简单 、 晰 的 病 症 , 这 清 用得 了那 么
且发 热 时 间在 日将 暮 时, 实 ( 脉 缓 软 ) 那 么 , 否 脉 非 , 是
可 以 用 桂 枝 汤 呢 ?“ 发 热 , 汗 出” 可 以 出 现 在 太 阳 时 自 既
病 , 可 以 出现 在 阳 明 病 , 明 病 里 热 同样 可 以 出 现 时 也 阳 发热 、 自汗 出 , 道 也 可 以 用 桂 枝 汤 治 疗 吗 ? ( 欢 套 难 喜
对 于 刘 老 在 其 著 名 的 《 证 相 对 论 — — 兼 论 辨 证 方 知 机 》 文 中 所 提 到 的 “ 证 知 机 ” 笔 者 个 人 的 理 解 一 辨 ,
是 : 于 《 寒 论 》 临 床 应 用 , 果 只 满 足 于 “ 图 索 对 伤 的 如 按 骥 , 猫 画 虎 ”, 会 大 大 缩 小 《 寒 论 》 应 用 范 围 , 照 则 伤 的 极 大 妨 害 经 方 的 灵 活 运 用 。 而 应 该 进 入 “ 证 知 机 ” 高 辨 的
刘渡舟经方医案(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图:中药黄芪13、黄芪桂枝五物汤证(1)血痹案一刘渡舟医案:融×x,男,6,岁。
患头晕病史三年之久,近来自觉左太阳穴处如虫蚁爬行状,左侧肢体麻木不仁。
经多方医治无效。
脉浮大无力,舌苔薄白。
生黄芪40克桂枝12克生姜12克白芍12克大枣7枚六剂。
服药后头晕咀显好转,太阳穴处虫蚁爬行感消失,肢体麻木亦减轻。
乃改用黄芪为50克,另加当归10克,再进六剂后,诸症全部消失。
三个月后追访,没见反复。
(2)血痹案二刘渡舟医案:李×,男,49岁。
一年多前,患者开始发现四肢感觉逐渐迟钝,慢慢发展为肌肤麻木不仁,肢体强直,屈伸不利,行步不稳,头重脚轻如踏棉花,伴见腰痛,腹部拘紧如有束带。
经CT检查,发现C2—C6椎管狭窄,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建议用手术治疗。
由于患者有所顾虑而转请中医治疗。
舌苔白略腻,脉来涩迟。
辨为气虚血滞,“血痹”之证。
生黄芪4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大枣l2枚。
上方服二剂后,各种症状均有减轻。
原方加大剂量,改黄芪为50克,桂枝12克,加牛膝10克,又进六剂后,患者两腿已能行走,不用他人搀扶而来就诊。
在上方基础上加木瓜lO克,另开泽泻15克,白术10克,以利水湿之邪,二方交替服用共约四卜余剂一上述症状全部消退,恢复正常工作。
半年后来信致谢,病情一直没有复发。
【解说】“血痹”病是一种以肌肤麻木不仁为主耍临床表现的病证,其病机在于营卫不足,气血阴阳俱弱,由于外受风寒邪气而使阳气痹阻,血行不畅所以被称为血痹。
该患者的脉象以虚涩微紧或浮夫无力为主。
治疗应采用调补营卫,益气和血的方法,张仲景也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其治疗的主方。
该方有三个特点:其一,以桂枝汤为主调和营卫并能解肌祛风。
其二,加黄芪重在益气,取意于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痹通。
临床上有时加当归同用,目的是为了加强益气活血的作用。
由于黄芪甘温,补卫气而行于表,所以桂枝汤中去炙甘草。
其三.桂枝汤中倍用生姜,取其外散走表,载芪、桂之力而行于外,也是临床取效的关键,不可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脉数、脉实,注意:脉浮除了反映表证,还可以反映热
证) 。由此可见,阳明病的“时发热,自汗出”不但可以用
《伤寒论》条文里的大承气汤治疗,也可以根据具体脉证
用白虎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来治疗。
在临床中,疾病的全部症状绝大多数难以和《伤寒
论》原文“严密无隙”地对应,所以就需要我们必须打破
“套用条文”的投机取巧办法,深入分析探究病机,这才
是《伤寒论》应用的高境界。
再举例说明:假如此病案为“时发热、不汗出”(原病
案中的汗出,变为不汗出) ,那么,又该如何治疗呢? 如
果再“按图索骥,照猫画虎”就不灵了,因为原文上没有
给出特别明晰的答案。只能依靠“辨证知机”: 时发热
也可以出现在阳明病,阳明病里热同样可以出现时发
热、自汗出,难道也可以用桂枝汤治疗吗? (喜欢套用
《伤寒论》原文的医者,可以在《伤寒论》第240 条找到佐
证: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
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如果是阳明病的“时发热,自汗出”,又该如何鉴别
汗证没有达到“身痒”、“面麻黄一汤。
因此,笔者在此呼吁:学用《伤寒论》,初级阶段当然
可以“按图索骥”,遇到“所见之症状(而不是所辨之证
候) ”与方药相合,则放胆使用,甚至与辨证论治冲突也
可置之不顾。但到了高级阶段,则一定要“辨证知机”,
透过个别、典型的症状表象,探索普遍、本质的病机之
病时,照样不能用桂枝汤。
具体到刘渡舟先生的这个病案,如何对其“辨证知
机”呢? 笔者个人理解如下:
常自汗出,或者时发热、自汗出,病机在于“卫气不
和”,需用桂枝汤治疗。刘渡舟先生遂用桂枝汤原方,只
服2 剂则热止汗不出。
因为这个病案非常典型,特征症状非常明显,所以,
通常只要记住《伤寒论》原始条文,就可以一步踏入方药
为桂枝汤证,不汗出为麻黄汤证,故可用桂枝汤、麻黄汤
的合方。而桂枝汤、麻黄汤的合方有桂枝麻黄各半汤和
桂枝二麻黄一汤,到底最终该选择哪一个呢? 这要看
“无汗”的麻黄汤证多还是少,如果无汗证即麻黄汤证
多,达到“身痒”、“面有热色”(病机为: 欲出汗而出不
来) ,那么就是麻黄汤证多的桂枝麻黄各半汤;而如果无
的终点,而不必借助于病机的“舟筏”。
但是,如果想辨证施治更加严密无误,则必须细审
病机! 有人会说,这么简单、清晰的病症,用得了那么小
题大做吗?
如果本病例“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且
发热时间在日将暮时,脉实(非脉缓软) ,那么,是否可以
用桂枝汤呢?“时发热,自汗出”既可以出现在太阳病,
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
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
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伤寒论》第54 条:“病
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所以,如果医者记住张仲景的原话,做到脱口而出,
背诵如流,就能够很轻易地根据“病人脏无他病,时发
对于刘老在其著名的《方证相对论———兼论辨证知
机》一文中所提到的“辨证知机”,笔者个人的理解是:对
于《伤寒论》的临床应用,如果只满足于“按图索骥,照猫
画虎”,则会大大缩小《伤寒论》的应用范围,极大妨害经
方的灵活运用。而应该进入“辨证知机”的高层次,这样
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会之一意”。
比如,对于《伤寒论》第17 条:“若酒客病,不可
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刘老从中
辨证知机,认为这里所说“酒客”的病机不是喝酒嗜
好,而是因嗜酒容易产生的“湿热”病机。如果酒客
患有太阳中风,但却没有湿热表现,那么没有必要拘
泥于《伤寒论》条文上的“不可与桂枝汤”,完全可以
给这个酒客患者用桂枝汤治疗。反之,如果患者不
是酒客,但这个人湿热素盛,那么当他得了太阳中风
证。唯其如此,才能够“以一当十,一通百通”。
方证相对医案解读———刘渡舟医案(一)
辨证知机 一通百通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刘观涛)
曾治一病人,女,53 岁。每天都有两三次发热、汗
出,患病已1 年。诊其脉缓软,舌淡苔白。查其饮食、二
便、睡眠皆佳。曾按阴虚治疗,服药20 余剂无效。
对于这个疾病,如果熟悉《伤寒论》的医者,有可能
蓦然想起《伤寒论》原著中的一段原文:《伤寒论》第53
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宜桂枝汤”而直接用桂枝汤治
疗。所谓是“有感而通,一拍即合”。
对于这种辨证方法,刘老认为是“按图索骥,照猫画
虎,近于临摹,但毕竟迈进了仲景的辨证大门”。当然,
刘老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伤寒论》既有辨证论治的学
问,也有辨证知机的奥妙。两个层次,则有高下之分、粗
精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