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医案)
(完整版)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刘渡舟经方医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图:中药茯苓2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1)水气上冲案刘渡舟医案:陈××,女:52.岁。
患头晕,心悸,胸中满闷。
每到夜晚则气上冲胸,诸证随上冲之势而加剧。
伴有面部虚浮,目下色青,下肢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口虽渴但不欲饮水,强饮则胃中痞闷:问其人便反而秘结不通,五六日一次,坚如羊屎。
舌质淡胖,脉滑,脉沉滑无力。
此证为心脾阳气两虚。
脾阳不运,则水气内停,心阳不振,则水气上乖。
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所以头晕,心悸,胸闷;水气不化津液不能布行,则小便不利而大便反秘;水气外溢皮肤则为浮肿。
治疗当用温通心阳,气化津液降冲伐水为主。
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服药两剂后,气上冲胸及头晕、心悸等证得以控制。
上方加肉桂3克,泽泻1O克,助阳消阴,利水行津,又服两剂,口渴止,小便利而大使下。
最后采用脾肾双温之法,又合用真武汤使阳回阴消,精神振奋。
(2)奔豚证案刘渡舟医案:陆××,男,42岁。
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经二个多月治疗,病情没有缓解。
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
每当心痛发作之时,自觉气上冲咽喉,便觉气息窒塞,周身出冷汗,恐怖欲死。
舌淡苔白.脉弦而结,此奔豚发作,属于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闭塞胸阳。
治当通阳下气,利水宁心。
茯苓 18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三剂药后冲气平息,心神得安,但脉仍有结象,并伴有明显的畏寒肢冷。
此下焦肾阳未复,水寒之势尚未平伏。
上方加附子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又服三剂,下肢转温。
但心悸,胸痛偶发,转用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又服六剂后,诸症皆平。
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
(3)鼻不闻香臭案刘渡舟医案:吴××,女,50岁。
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鼻眼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患病已7 年,屡治无功。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
《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
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
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标签:刘渡舟医案【51】肝郁挟痰刘××,女,34岁。
主诉:头晕、胸闷、善太息、心烦、咳嗽、短气,情怀抑郁、默默寡欢。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弦脉主肝,滑脉主痰,此乃气郁挟痰之象。
治当理气以化痰。
柴胡10g、香附10g、青皮10g、白术12g、天麻10g、半夏12g、茯苓15g、陈皮10g、炙甘草6g、全栝蒌9g、杏仁6g。
服药三剂,心胸开朗。
继服十二剂,病告痊愈。
[按语]本案为肝气郁结挟痰邪内阻为患。
肝气郁滞不舒,故胸闷、太息;脾虚则痰浊内生,上蒙清阳,故头目眩晕、舌苔白腻、脉来弦滑。
故治以疏肝理气,兼化痰浊。
方用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解郁;以二陈汤和胃化痰降逆;加白术健运中州,以绝生痰之源;加天麻熄风去湿止晕。
方药切中肝郁痰阻之病机,故获效为速。
应当指出的是:权衡气郁与痰阻孰轻孰重,是治疗肝郁挟痰证的重要一环。
本案痰气交郁,气结痰宁,治当着重疏肝理气,佐以化痰运湿。
只有肝郁得疏,气机条达,一身津液流畅,则湿自化而痰自消。
正如庞安常所说:“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
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52】肝郁挟食刘××,女,28岁,农民。
正值经行之际,因家庭琐事而与丈夫争吵,遂胸胁满闷、时欲太息。
不顾行经而赌气下水劳动,以致发生每次行经之际,先寒后热、寒多热少、有如疟状。
兼见脘腹胀满、倦怠乏力、不欲饮食、强食则嗳腐吞酸。
经色赤黑而暗。
观其舌苔厚腻,切其六脉濡滑。
刘老根据脉滑及舌苔厚腻,辨为:肝气郁结,挟有饮食停滞之证。
遂投柴平煎加减以疏肝平胃,消食导滞为法。
柴胡16g、黄芩8g、半夏14g、党参10g、苍术12g、厚朴10g、陈皮10g、焦三仙30g、炙甘草4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于每月行经之时服三剂。
两月而瘥。
[按语]脾胃消化饮食水谷,需赖肝木之气疏达相协。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小青龙汤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
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 8—19)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二、百日咳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
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
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
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
因拟小青龙扬与之:麻黄1.5克,桂枝3.4克细辛1.5克半夏3克五味子2克,百部3克。
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三、肺胀(肺炎)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
患者八天前郊游归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
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地医院诊治。
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
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
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谈、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
刘渡舟草本方剂医案
刘渡舟草本方剂医案
概要
本文档记录了刘渡舟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所使用的草本方剂治疗的医案。
草本方剂是一种中医药治疗方法,通过使用多种天然植物草药的组合,以达到治疗疾病或促进健康的效果。
医案1 - 草本方剂治疗感冒
主诉:患者男性,28岁,出现咳嗽、流鼻涕和发烧症状。
诊断:普通感冒
方剂:连床昆布散加味
处方:连翘、板蓝根、金银花、生姜,各10克。
水煎服,分2次服用。
疗效:经过3天的治疗,患者的咳嗽、流鼻涕和发烧症状明显减轻。
医案2 - 草本方剂治疗内分泌失调
主诉:患者女性,35岁,出现月经不调和情绪波动等症状。
诊断:内分泌失调
方剂:调理月经汤
处方: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疗效: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月经周期稳定,并且情绪波动症状有所改善。
医案3 - 草本方剂治疗消化不良
主诉:患者男性,40岁,经常出现胃痛和食欲不振。
诊断:消化不良
方剂:理中丸
处方:白术、茯苓、甘草,各10克。
水煎服,每日2剂。
疗效:经过2周的治疗,患者的胃痛症状明显缓解,食欲也有所改善。
结论
刘渡舟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积极运用草本方剂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草本方剂在中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刘渡舟经方医案(小承气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小承气汤证)52、小承气汤证(1)腑实腹痛案刘渡舟医案:陈x x,男,12岁。
过端午节时多吃了几个粽子,第二天胃痛腹胀,啼哭不止。
其父前往药铺购买“一粒丹”与服之,不但无效,腹痛反而加剧。
询知大便已3日未解,解衣观腹,腹胀如合瓦,以手按其腹则叫哭不已。
脉沉滑有力,舌苔黄白杂腻。
此因过饱伤中,食填太仓,胃肠阻滞,气机不利所致。
大黄9克枳实9克厚朴9克藿香梗6克生姜6克一剂服药后约一个时辰,腹中气动有声,旋即大便作泄,泻下酸臭物甚多,连下2次,腹痛止而思睡。
转用保和丸加减善后。
(2)大实类虚案刘渡舟医案:张x x,男,21岁。
患者头晕体疲,不欲饮食,勉强进食则腹中胀痛不已。
自以为体虚而前来求开补药方。
询问先前所服药物,皆人参健脾,十全大补等丸药,不但不见疗效,而反更显体弱无力。
视其舌苔黄腻,切其脉滑而有力,不属虚证,因而再问其二便情况,果然大便干硬而小便黄赤。
此乃大实而有虚候,胃肠内有结滞,胃气不降,燥热上熏。
干扰清阳则头晕;腑气壅滞不通故腹胀疼痛;气蕴于里而不达于外则体疲乏力。
土气太过,则成敦阜,必以泻药平之。
大黄9克枳实9克厚朴9克服药一剂后,大便泻下3次,头晕顿时减轻,周身轻爽如释重负,腹胀愈其七八。
后用平胃散调和胃气而愈。
【解说】小承气汤是为治疗大便已经成硬,但尚未至操屎的程度。
所谓大便已经成硬,指的是大便干硬,但犹能形成条状。
临床所见,腹部胀满,大便干硬,辨为小承气汤证比较容易。
但腑气不通,邪实于内,反见虚赢之象者,却不容易辨认。
曹颖甫用大承气汤治头痛,认为是“阳明燥气上冲及脑”;本案用小承气汤治头晕,辨为“燥热上熏,干扰清阳之位”。
二者方证虽然不同,但其辨证思路及治法的选择则基本一致。
这类情况临床不属少见,应该引起注意。
此外,凡服承气类方剂,临床要注意二个问题:一是辨证明确时,当下则下,若明知腑实当下,而又恐攻下伤正,则延误病情;二是服药后,得大便利则止后服,不可过服求快反而伤正。
刘渡舟医案
【121】头痛1刘??,男,48岁。
夏日酷热,夜开电扇,当风取冷,而患发热(39.5℃)与头痛、气喘等证,急送医院治疗。
西医听诊肺有啰音,诊断为感冒继发肺炎,经用抗炎退热等法,五日后发热与喘已退,而体温恢复正常。
惟头痛甚剧,病人呼天喊地、不能忍耐,须注射“杜冷丁”方能控制,但止痛时间很短。
不得已,邀刘老会诊。
切脉浮弦、无汉、苔白、舌润。
刘老辨为风寒之邪,伤于太阳之表,太阳经脉不利,其头则痛,所谓不通则痛也。
为疏:荆芥10g、防风10g、川芎10g、羌活6g、细辛3g、薄荷3g、白芷6g、清茶6g此方服至第二剂,头痛全止。
医院主治医某君指方曰:“中草药的止痛作用,比西药杜冷丁为上,值得研究与开发”。
[按语]本案头痛伴有发热、气喘,为风邪袭肺,遏阻清阳所致。
《素涡绚太阴阳明论》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即为此意。
若风邪稽留经脉,阻滞不通,则往往头痛剧烈,难以忍受,甚则其痛或偏或正,休作无时,迁延不愈而成“头风”。
川芎茶调散为治疗头痛之名方,方中川芎走而不守,能上达巅顶,下至血海,行血中之气,长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
正如《病因赋》所说:“头痛必须用川芎”。
羌活善于治太阳经头痛;细辛善于治少阴经头痛;白芷善于治阳明经头痛,三药相伍,乃治头痛之良剂也。
荆芥、防风疏散上部风邪;薄荷、清茶清利头目,疏风散热。
服之则使风邪去而清阳升,经脉通而头痛止。
然本方毕竟疏风药居多,升散力强,故凡肝风内动。
肝阳上亢及气血亏虚之头痛,则非本方所宜。
【122】头痛2李?,男,38岁,住北京市朝阳区。
患顽固性偏头痛二年,久治不愈。
经友人介绍,延请刘老诊治。
主诉:右侧头痛,常连及前额及眉棱骨。
伴无汉恶寒、鼻流清涕、心烦、面赤、头目眩晕、睡眠不佳。
诊察之时,见病人颈项转动不利,问之,乃答曰:颈项及后背常有拘急感,头痛甚时拘紧更重。
舌淡苔白、脉浮略数,遂辨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之候。
治当发汉祛邪,通太阳之气。
为疏葛根汤:麻黄4g、葛根18g、桂枝12g、白芍12g、诸迨草6g、生姜12g、大枣12枚麻黄、葛根两药先煎,去上沫,服药后覆取微汉,避风寒。
刘渡舟治疗鼻炎医案
刘渡舟治疗鼻炎医案
刘渡舟是宋代著名的医学家,他针对鼻炎的治疗,提出了以下医案:
医案一:清热解毒法
方药:连翘、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生甘草、黄芩、苍耳子。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用水煎煮,取药汁口服,每日3次。
医案二:理气化痰法
方药:佩兰、陈皮、木香、枳壳、千日红、紫苏叶、薄荷。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末,然后与蜂蜜调成糊状,每日早晚服用。
医案三:温通经络法
方药: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葛根、柴胡、黄连。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末,然后与开水冲泡,每日早晚饮用。
医案四:补肺生津法
方药:麦冬、百合、鸡内金、太子参、桑白皮、玉竹、川贝母。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煎煮成药汁,每日分数次口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法和药物剂量还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而定。
为了确保安全和有效治疗,请在就医前咨询医生的建议。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1~50持续更新《刘渡舟经方医案》00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2风疹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3 汗出偏沮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4 口眼歪斜案经方临证指南——桂枝加附子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6 胸闷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7 胸痛案刘渡舟医案:008产后身痛刘渡舟医案009 奔豚病案刘渡舟医案010遗精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验案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 013 久利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4 气胀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5黄芪桂枝五物汤证血痹案麻黄汤证、麻黄加术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7 水肿案(附:头痛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8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类疟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9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类疟案葛根汤证、葛根加半夏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1葛根加半夏汤证二阳合病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2《刘渡舟经方医案》023大青龙汤证溢饮案(附:伤寒高热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5越婢加半夏汤证肺风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6越婢加半夏汤证肺风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7越婢加术汤证溢饮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8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心悸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9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1)水气上冲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0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2)奔豚证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3)鼻不闻香臭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4)眩晕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又附:水气上冲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4 附三变症加减方《刘渡舟经方医案》03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1)奔豚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2)头痛案苓桂杏甘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8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1)低热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9桃核承气汤证惊狂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0抵当汤证瘀血目障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1栀子豉汤证虚烦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2栀子厚朴汤证虚烦腹满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3大陷胸汤证大结胸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4大陷胸丸证结胸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5小陷胸汤证小结胸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6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五例《刘渡舟经方医案》047附子泻心汤证上热下寒案,附治验二则《刘渡舟经方医案》048半夏泻心汤证痰气痞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9生姜泻心汤证(1)水气痞案一《刘渡舟经方医案》050甘草泻心汤证狐惑病案《刘渡舟经方医案》51~100《刘渡舟经方医案》051旋复代赭汤证呃逆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2黄连汤证上热下寒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3黄芩汤证热利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4白虎汤证高热案热厥案汗多案误用石膏救逆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5白虎加人参汤证消渴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6白虎加桂枝汤证温疟案更年期综合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7白虎加苍术汤证湿温高热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8调胃承气汤证久利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9小承气汤证(1)腑实腹痛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0大承气汤证热利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1麻子仁丸证脾约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2厚朴七物汤证挟滞伤寒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3茵陈篙汤证(1)黄疸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4栀子柏皮汤证久黄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5小柴胡汤证数例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6二阳并病案数例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7心下坚满案等《刘渡舟经方医案》067大柴胡汤证数例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8柴胡桂枝汤证鼻渊案皮肤发凉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9消渴案《刘渡舟经方医案》51~100《刘渡舟验案精选》【100】水肿1(慢性肾小球肾炎)《刘渡舟验案精选》【99】口腔溃糜《刘渡舟验案精选》【98】口干《刘渡舟验案精选》【97】下利3《刘渡舟验案精选》【96】下利2(慢性菌痢)《刘渡舟验案精选》【95】下利1(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刘渡舟验案精选》【94】泄泻4《刘渡舟验案精选》【93】泄泻3《刘渡舟验案精选》【92】泄泻2(慢性肠炎)《刘渡舟验案精选》【91】泄泻1《刘渡舟验案精选》【90】不能食《刘渡舟验案精选》【89】呃忒《刘渡舟验案精选》【88】呕利痞《刘渡舟验案精选》【87】水气痞《刘渡舟验案精选》【86】火热痞《刘渡舟验案精选》【85】小结胸证《刘渡舟验案精选》【84】心下悸《刘渡舟验案精选》【83】胃脘痛《刘渡舟验案精选》【82】腹痛(肠功能紊乱)《刘渡舟验案精选》【81】少阳病腹痛《刘渡舟验案精选》【80】少阳病气上冲《刘渡舟验案精选》【79】中风后遗症《刘渡舟验案精选》【78】半身不遂《刘渡舟验案精选》【77】震颤(帕金森病)《刘渡舟验案精选》【76】掉眩《刘渡舟验案精选》【75】眩晕2《刘渡舟验案精选》【74】眩晕1(梅尼埃病)《刘渡舟验案精选》【73】耳鸣耳聋(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刘渡舟验案精选》【72】胁痛(胆结石)《刘渡舟验案精选》【71】胁痛2《刘渡舟验案精选》【70】胁痛(无黄疸型肝炎)(一)《刘渡舟验案精选》【69】腹胀痛《刘渡舟验案精选》【68】腹胀(慢性乙型肝炎)《刘渡舟验案精选》【67】臌胀(肝硬化腹水)(二)《刘渡舟验案精选》【66】臌胀(肝硬化腹水)(一)《刘渡舟验案精选》【65】阴虚肝气横逆《刘渡舟验案精选》【64】肝阳虚衰(慢性肝炎)《刘渡舟验案精选》【63】肝脾之积(慢性肝炎肝硬化) 《刘渡舟验案精选》【62】肝血瘀阻(病毒性肝炎)《刘渡舟验案精选》【62】肝血瘀阻(病毒性肝炎)《刘渡舟验案精选》【61】肝胆湿热(乙肝活动期)(二)《刘渡舟验案精选》【60】肝胆湿热(乙型肝炎伴肝硬化)(一) 《刘渡舟验案精选》【59】瘅热病《刘渡舟验案精选》【58】黄疸(五)《刘渡舟验案精选》【57】黄疸(慢性肝炎)(四)《刘渡舟验案精选》【56】黄疸(三)【辨药组方】【茵陈蒿汤】主持:林晓天。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图:中药半夏41、半夏泻心汤证痰气痞案刘渡舟医案:张x x,男,36岁。
平素嗜好饮酒,常饮又多饮,日久之后,酒湿内伤,脾胃失运,中气不和,痰从中生,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而成心下痞满之证。
伴见恶心呕吐,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
虽经多方治疗却难以收功。
舌质红,苔白,脉弦滑,此属痰气交阻而成痞,治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9克大枣7枚炙甘草9克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液甚多,呕恶大减。
再一剂,痞、利俱减。
四剂尽而病愈。
【解说】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心下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是指病人感到心下〔相当于胃之上脘)部位有一种痞塞不通的不适感,医生采用触按的方法时,一般没有触痛或按痛感。
所以,这与结胸证的“心下硬满,按之则痛”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不可按者”有明显的区别。
因为病位在“心下”,处于中州,为上下气机升降的交通要道,任何原因,只要能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于心下,都能产生心下痞。
所以,从病机上说,心下痞属于无形之气机痞塞于中焦,与有形实邪凝结于胸中而导致的结胸证濈然不同。
《伤寒论》第151条说:“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指出了心下痞的证候特点及病机关键。
尽管病人自我感觉到心下堵塞,痞闷难忍,但医生按之却濡软而不坚硬疼痛,其主要机理是内无有形之实邪。
根据临床所见心下痞的种种表现,一般来说,心下痞的病人腹部总是柔软的,虽然个别病人亦会有按之疼痛的感觉,但决不象结胸证那样按之石硬,痛不可近。
极少数病人有时会在心下部位鼓起一小包,按之则消,抬手又起,这叫做气包,仍属于心下痞范畴,在临床上均需加以注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心下痞”是一个医学术语,病人在叙述症状时往往诉说为胃脘堵塞,如有物内阻,严重者只能端坐而不能俯身。
刘渡舟医案(二)
刘渡舟医案(二)二、桂枝加芍药汤治愈慢性菌痢一例王某,男,46 岁。
主诉及病史∶病见每日大便作痢,达 3~6 次,不成形,且有红色粘液,兼有里急后重。
诊查∶其脉沉弦而滑,舌质红而苔白。
西医诊为慢性菌痢,粪检有红、白细胞。
病程延续一年而治疗无效。
辨证∶肝脾不调,气血不和,肝木乘脾,脾失运化,则阴阳不得升降,是以腹痛下利而脉弦。
此证非寒非热,介于虚实之间,故补之无功,而寒热之治亦无效。
治法;平肝和脾,调其气血,则虽不治痢而痢亦可止。
处方∶桂枝加芍药汤。
共进药 4 剂,大便即逐渐成形而愈。
【按语】《本草从新》中谓;芍药入肝脾血分,治里急后重、血虚腹痛。
白芍更能于土中泻木,故可调和肝脾。
在桂枝汤中重用白芍则调和、缓急止痛治痢之功更强,故一年顽疾,4 剂即愈。
三、辨证治愈奔豚证两例例一崔某,女,50岁。
诊查∶其证颇奇,自觉有一股气从两腿内踝,沿阴股往上冲动,至少腹则腹胀;至心胸则心悸胸闷,头出冷汗,精神极度紧张,有将死之恐怖感;少顷气下行,则诸症随减。
每日发作三四次,平时常服镇痛片,稍得缓解。
兼见腰酸带下,面色青黄不泽,舌胖质嫩,苔白而润,脉弦数无力。
辨证∶证属"奔豚",因心阴虚于上,坐镇无权,下焦肾之阴邪得以上冲所成。
治法;助心阳,伐阴降冲。
处方∶桂枝加桂汤,另服黑锡丹 6g。
共服药 5 剂,其病即止,不再发作。
【按语】《伤寒论》原文117 条谓;"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本例患者无"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的病史,但其病机属心肾阳虚,加肉桂温心肾之阳,黑锡丹镇纳,活用伤寒辨证,故而收效。
例二郭某,男,56 岁。
主诉及病史∶患奔豚气证,发作时气从少腹往上冲逆,至心胸则悸烦不安、胸满憋气、呼吸不利,头身出汗。
每日发作两三次。
诊查∶切其脉沉弦无力,视其舌质淡而苔水滑,问其小便则称甚少,而又有排尿不尽之感。
刘渡舟经方医案(桂枝加芍药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桂枝加芍药汤证)10、桂枝加芍药汤证(1)虚利案刘渡舟医案:王××,男,46岁。
因患急性细菌性痢疾未经彻底治疗而转为慢性菌痢。
大便下痢,挟有红自粘液,每日少则三四次,多则五六次。
来势甚急,常常来不及登厕就内污衣裤,但又后重下坠,大使排而不尽。
伴腹中隐隐疼痛,肠鸣作响,病程逾年,曾用真人养脏汤,以及芍药汤等治疗,皆无效可言。
脉沉弦而滑,舌质红,苔白。
再三审证,辨为脾胃阴阳失调,气血不利之证。
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9克。
二剂后,下利次数减为一、二次,腹痛肠呜消失。
原方又进二剂,诸证皆消。
【解说】事案病机要点在于脾胃阴阳失调,中焦气血不利。
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本,气血阴阳之所主。
脾虚则清气不升,胃虚则浊气不降,土气不和。
则必然导致肝木郁滞,疏泄失常。
此类病证非寒非热,介于虚实之间,所以用寒热之法治疗都不能取效。
桂枝加芍药汤能够调和脾胃之阴阳,利血脉消瘀滞,并有平肝缓急之效,于调和睥胃中兼能疏泄肝木。
(2)腹痛案刘渡舟医案:张×,女,32岁。
每当午后即觉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腹肌向内抽掣拘急。
饮食二便基本正常,但月经衍期,每次行经需10天左右,经色黑紫,挟有血块。
脉珐细如按刀刃,舌质绛紫,苔薄白润。
证属脾之气血不和,而肝木横逆克犯脾土。
治宜平肝缓急,调和气血。
桂枝10克白芍3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炙甘草10克。
连服六剂,腹痛止,拘急解。
转方用当归芍药散而愈。
【解说】柯韵伯称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而桂枝汤之所以能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则首先在于其能调和脾胃之气。
众所周知,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所以,脾胃之气旺盛,则营卫生化之源充足。
营卫和调则气血阴阳随之也和。
从桂枝汤组方的五味药物来看,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自古以来都是厨房中常用的调料,有健脾开胃,促进食欲的作用,所以桂枝汤实际上擅能调补脾胃,通过调补脾胃,然后达到启化源,滋营卫,益气血,和明阳的目的。
刘渡舟医案【一百二十个】
xx医案【一百二十个】xx医案【一百二十个】【1】傷寒表實證劉××,男,50歲。
隆冬季節,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風寒邪氣。
當晚即發髙燒,體溫達39.8℃,惡寒甚重,雖覆兩牀棉被仍灑淅惡寒,發抖,周身關節無一不痛,無汗,皮膚滚燙而咳嗽不止。
視其舌苔薄白,切其脈浮緊有力,此乃太陽傷寒表實之證。
《傷寒論》云:“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皆緊者,名為傷寒”。
治宜辛溫發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湯。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劑。
服藥後,溫覆衣被。
須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語]麻黄湯為太陽表實證而設。
其病機是因風寒之邪客於太陽之表,衛陽被遏,營陰鬱滯。
因此臨牀癥狀表現為無汗而喘,和惡寒,頭身疼痛的表實證候。
本方能發汗解表,宣通肺衛,暢達營陰,使寒邪從汗外出。
麻黄湯為發汗之峻劑,用之不當,易生它變。
不少臨牀醫生畏懼麻、桂,不敢投用。
一見發熱,便認為是溫熱之證,濫用辛涼之品,反令表寒閉鬱,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燒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蓋表實證之“發熱”,乃由衛陽閉鬱,正邪交争所致,故發熱必伴有惡寒。
这與溫熱病的發熱不惡寒,並伴有口渴傷津之候,有其本質的區别。
風寒閉鬱衛陽,故直須辛溫發汗,寒隨汗出,衛氣一通,則發熱自退。
即《內經》所謂:“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xxxx,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麻黄劑量應大於桂枝、甘草,否則將起不到發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為桂枝、甘草能監制麻黄之發散。
若麻黄量小,則失去發汗解表之意義。
二是應先煎麻黄,去上沫,以免使人服後發生心煩。
【2】少陰傷寒唐××,男,75歲。
冬月感寒,頭痛發熱,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翹解毒丸,感覺精神甚疲,並且手足發涼。
其子懇求劉老診治。
就診時,見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懶於言語。
切脈未久,則側頭欲睡。
握其兩手,涼而不溫。
視其舌則淡嫩而白。
切其脈不浮而反沈。
脈證所現,此為少陰傷寒之證候。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zt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小半夏加茯苓汤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笔者有机会随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侍诊多年,见刘老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方治疗多种疾患而获出奇之效,使我们对小半夏加茯苓汤本身及仲景关于痰饮水气的理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病例:刘某,女,42岁。
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
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
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
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
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
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
刘渡舟经方医案(生姜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生姜泻心汤证)42、生姜泻心汤证(1)水气痞案一刘渡舟医案:苏x x,女,28岁。
自1982年生育后得心下痞证,至今已4年。
心下痞而鸣响如雷,伴腹胀,小便不利,干呕不渴,常有低热,大便正常。
他医曾用苓桂剂,柴胡剂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方药治疗皆无寸功,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此属水气凝滞于中,脾胃气机失和。
生姜12克干姜3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0枚五剂。
服药后诸证均有明显减轻,上方加竹茹,陈皮,续服六剂,诸证皆消,数年顽疾告愈。
(2)水气痞案二刘渡舟医案:丁x x,男,47岁。
患心下痞满,时而隆起一软包如鸡蛋大小,按之而痛。
两胁下鸣响不适,嗳气频作,口苦纳减,并见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每日三四次。
舌苔白厚,脉沉弦滑。
证属脾胃不和,寒热之气痞塞于中,兼挟胁下有饮气。
生姜12克干姜3克黄连4.5克黄芩4.5克党参9克茯苓18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仅服两剂则诸证悉减,心下隆起之包块平消未作,小便利而饮食增。
上方又服六剂而安。
(3)呃逆案刘渡舟医案:郭x x,男,46岁。
患呃逆证八个多月,呃逆频作,顽固不休,以致不能坚持工作。
曾服丁香柿蒂汤,旋复代赭汤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无效。
神疲乏力,大便稀溏,每日一二次,脉沉弦无力,舌苔润滑。
上有呃逆之气,下有泻利之情,此必先病其中,脾胃升降失司。
用手按其心下,告知有堵塞之感,当按心下痞证治疗。
生姜12克干姜3克半夏12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刀豆子10克。
连服六剂,呃逆不作,心下痞与便溏均消,从此病愈。
(4)失眠案刘渡舟医案:马x x,女,50岁。
患失眠证,每夜只能入睡二三小时,而且乱梦纷纭,白昼则头晕神疲。
舌苔滑腻,脉弦滑。
初诊用温胆汤不效,再诊时,知其大便稀溏,每日二三次,伴心下胀闷不舒,时有嗳气。
由此而知病根在于脾胃不和。
张景岳曾指出:“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胃脘痛胃脘痛1年,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其痛使抵心胸,脘腹自觉有一股凉气窜动,有时则变为灼热之气由胃上冲咽喉纳少,腹胀满,少寐,尿黄,大便不燥,舌红绛,脉弦。
为厥阴郁勃之气上冲于胃,胃气被阻,不得通降。
拟寒热并用之法以调肝和胃。
黄连5川楝子10乌梅12白芍15生姜10川椒9当归15陈皮10枳壳10香附15郁金12。
5剂胃痛即止,气窜消失,纳增,腹满微胀,加焦三仙30厚朴10,3剂而安。
本例胃痛伴上冲之气时寒时热,为寒热错杂,脉弦为厥阴之气犯胃。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下痛热,饥而不欲食”,指出了肝热胃寒,阴阳错杂,与本例相符故以寒热并用之法,调厥阴肝气以和胃。
小结胸证胃脘痛,按之痛甚,痛处向外鼓起包,大如鸡卵。
滑软不硬,纳便正常,脉弦滑有力,苔白中带滑。
为痰热内凝,脉络瘀滞。
糖瓜蒌30黄连9半夏10,3剂。
大便下多量黄色粘液,痛止包消。
刘老认为:1、瓜蒌实在本方起主要作用,用量宜大,且先煎。
2、服药后大便泻下黄色粘液,乃痰涎下出之象。
3、本方可治急性胃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肺炎等属痰热凝结者。
兼少阳胸胁苦满,可合小柴胡汤。
火热痞(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下痞满,按之不痛,纳少,尿短赤,大便偏干,心烦口干,头晕耳鸣,舌红,苔白滑,脉沉弦小数。
乃无形邪热痞于心下,当泄热消痞。
大黄3黄连10,沸水泡片刻去滓饮。
3剂而愈。
水气痞心下痞塞,噫气频作,呕吐酸苦,尿少,便稀,日3-4次,肠鸣,少食,体胖,面部水肿,色青黄不泽,心下隆起一包,按之不痛,抬手即起,苔带水,脉滑无力。
为脾胃之气不和,升降失序,中挟水饮,而成水气之痞。
气聚不散则心下隆起,然按之柔软无物,但气痞耳。
生姜12干姜3黄连6黄芩6党参9半夏10甘草6大枣12个茯苓20,8剂而愈。
本案病机为脾胃气虚不运,水气内生波及胁下,或走于肠间。
重用生姜辛散之力,健胃消化散饮。
临床凡见心下痞塞,噫气,肠鸣便溏,胁下痛或见面、肢水肿,小便不利,可用本方。
伤寒大师刘渡舟医案五则
伤寒大师刘渡舟医案五则刘渡舟,中医学家。
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
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
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简介麻黄加术汤证——水肿案高X X,女,37岁。
患浮肿八年,每每因遇寒冷而加剧,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求治无效。
患者全身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寒,肢体沉重疼痛,无汗,胸脘痞满,小便不利,大便常秘。
舌苔白滑,脉浮紧。
处方: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炙甘草3克,苍术10克,三剂每次服药后,均有微汗出。
三剂服尽,肿消,其它各症亦随之而愈。
为巩固疗效,以苓桂术甘汤善后。
【解说】麻黄加术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湿家,身烦疼”的一张方剂,具有发散寒湿的治疗作用。
本案所治的水肿,属于《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范畴。
在《水气病篇》中,张仲景并没有提出麻黄加术汤这一治法,为什么在此却用本方治疗?患者全身浮肿,但以颜面部为甚,张仲景在论治水气病时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麻黄汤为发汗之剂,所以用来发汗以消肿。
此其一;本案除了浮肿外,还见有明显的肢体沉重疼痛,恶寒无汗,舌苔白滑等寒湿在表的症状,符合麻黄加术汤所治寒湿郁遏卫阳这一病机,此其二;服用麻黄加术汤后,不但能够发散在外的寒邪湿气,而且可以宣畅肺气,恢复肺的治水功能,使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驱湿邪从小便而出,此其三。
所以,临床审证施治,贵在证机相符,方证合拍,切不可拘泥而失其变通之义。
大青龙汤证——溢饮案某女,32岁。
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
诊脉时颇觉费力。
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
此证属于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
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年过八旬的刘渡舟先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
从少年时代起,刘渡舟便对中医经典?伤寒论?耳熟能详,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刘渡舟先生已成为当今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作出了突出奉献。
中医讲气,这个气是生命之源,人没有气还行吗?那不行了。
人是一口气,这气在于流通,在于活动,不能郁,气不能郁结,气是流通的,是畅达的,这个人好,这个人就没有病了。
气机论是刘渡舟先生诸多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利用此法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尤其在肝病的治疗方面效果尤为显著。
刘渡舟认为肝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肝主管疏泄旧物,生发新物和贮藏血液,至于肝脏为什么会得病,刘渡舟从中医的角度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我们认为肝炎的病理反响都是湿热居多,湿热是从哪来的呢,就是一个,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天总离不开肉,肝脏就消化不了了,就是代谢不良,代谢不良就形成了废物,就在肝脏堆积了,它排泻不出去,时间一长天长日久,这些老废物就变成了致病的引子。
刘渡舟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而且更重视临床实践。
他治疗肝病虽然也是基于张仲景的方剂小柴胡汤,但是在六经辨证的根底上,刘渡舟更善于抓住主证,对小柴胡汤灵活加减,辨证运用,创制了柴胡鳖甲汤、柴胡活络汤等分别治疗肝硬化和肝腹水,疗效十分显著。
患者:先开始我是大三阳,后来经过刘老的治疗之后现在转阴了。
原来肝区有点刺痛,现在疼痛很轻很轻,原来我没有精神,老睡觉,现在这些病症都已消失了,而且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脸色也红润了,比以前还胖了。
刘渡舟还擅长治疗多种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其中对于肝胆、脾胃、心肾等脏腑病症,如心脏病、慢性肾病、胆囊炎、慢性胃炎、神经肌肉病变等功能性疾病,在辨证诊断方面,虽然刘渡舟是伤寒大家,但他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
我这是叫兼收并蓄,譬如说我是学伤寒的,但是我对温病我也学,我也用,我不排斥,总而言之,医学得要博,但是博之中要有一个见解,得选择,到什么时候用哪一家哪一派的方法治病为好,哪个时候不好,得有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
法当急温少阴,与四逆汤。
附子12g、干姜10g、炙甘草10g。
服一剂,精神转佳。
再剂,手足转温而愈。
[按语]《伤寒论》281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本案患者精神不振,出现“但欲寐”,为少阴阳光不振,阴寒用事的反映。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
今阳虚神失所养,是以嗜睡而精神不振,手足发凉,脉不浮而沉。
故用四逆汤以急回少阴之阳气,亦“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之义。
本方能兴奋心脏,升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并能增强胃肠消化功能。
对大汗出,或大吐泻后的四肢厥逆,阳气虚衰垂危之证,极有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本方宜用文火煎五十分钟之久,以减低附子的毒性。
【3】营卫不和李××,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
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罔效。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
视其舌淡苔白。
切其脉缓软无力。
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
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
为疏桂枝汤:桂枝9g、白芍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12枚,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瘳。
[按语]夫营卫者,人体之阴阳也,宜相将而不宜相离也。
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
若营阴济于卫阳,热则不发;卫阳外护营阴,汗则不出。
今营卫不和,两相悖离,阴阳互不维系,故患者时发热而自汗出。
《伤寒论》第54条说:“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汤发汗而又止汗,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外能解肌散风,调和营卫;内能调和脾胃阴阳。
本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凡由气血失调,营卫不和所引起的发热、汗出等证,均可用之。
使用桂枝汤时还应注意下述几点:(1)桂枝与芍药的用量应一致相等,否则,将起不到调和营卫的作用。
本方凡增减桂枝或白芍用量,都会改变其治疗范围。
(2)服桂枝汤取汗者,必须啜热粥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
(3)发汗不可令如水流漓,以微微有汗为佳。
(4)对无汗、脉浮紧的伤寒表实证,及舌红、口渴、咽痛等温热病,禁用本方。
【4】外感发热(病毒性感冒)赵××,男,28岁,为住院患者。
患病毒性感冒,发高烧持续不退,体温39.6℃,并与恶寒交替出现,类似疟证。
特邀刘老会诊。
经仔细询问,夜晚发热更甚,身疼痛无汗,头痛,眩晕,口苦,咽干口渴,呕恶不欲食,胸胁满闷。
视其舌红而苔黄,切脉则弦数。
刘老辨为邪客少阳之半表半里,正拒邪入而发热,邪进正退则恶寒,正邪分争所以寒热往来而如疟。
然口渴苔黄反映少阳与阳明并病。
当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之热。
柴胡16g、半夏14g、党参6g、炙甘草6g、黄芩10g、生姜8g、大枣7枚,桔梗10g、枳壳10g、连翘10g、生石膏30g、板蓝根16g、玄参14g。
服药三剂,汗出热退,体温降至38℃。
又服两剂,寒热不发,脉静身凉而病愈。
[按语]本案寒热往来为邪在少阳。
少阳居于半表半里之间,为三阳之枢机。
伤寒,邪传少阳,正邪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见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
更有口苦、咽干、眩晕、胸胁满闷、呕恶不欲食等证,则断为少阳病无疑。
其身痛,无汗之症,为邪热壅盛,气机不利所致。
治疗以和解少阳,斡旋气机为主,兼以清解气分热毒。
方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恢复肝胆出入之机转,从而鼓正祛邪。
枳壳、桔梗,一降一升,斡旋上下;石膏、连翘、板蓝根、玄参,消气分之热毒,彻邪外出。
诸药共伍,能和畅气机,宣通内外,调达上下,疏利三焦。
服之则使少阳和畅,枢转气活,自能鼓邪热随汗外出。
本方用于外感发热不退,邪入少阳者,屡获效验。
【5】高热不退孙××,女,3岁。
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与《伤寒论》所说:“濈濈汗出”之证极为相似。
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
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
辨为阳明气分热盛而充斥内外。
治急当清热生津,以防动风痉厥之变。
处方:生石膏30g、知母6g、炙甘草6g、粳米一大撮。
服一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
[按语]本案为《伤寒论》的“白虎汤”证。
该方为阳明之热,弥漫全身,充斥内外的“表里俱热”而设。
临床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患儿疹出之后,续发阳明病的“四大”证候,说明邪热弥漫表里,尚未敛结成实,未见大便燥结。
而用白虎汤大清阳明气分之邪热,故能热退身凉,汗收而病愈。
【6】热厥吕××,男,48岁,农民。
初秋患外感,发烧不止,体温高达39.8℃。
到本村医务室注射“氨基比林”等退烧剂,旋退旋升。
四五日后,发热增至40℃,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而手足却反厥冷,舌绛苔黄,脉滑而大。
此乃阳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不相顺接的“热厥”之证。
治当辛寒清热,生津止渴,以使阴阳之气互相顺接而不发生格拒。
急疏白虎汤:生石膏30g、知母9g、炙甘草6g、粳米一大撮。
仅服两剂,即热退厥回而病愈。
[按语]厥阴病,有正邪交争,阴阳消长的特点。
如果阳热内盛而格阴于外,以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就会形成虽发热却手足厥冷的“热厥”证。
且阳热愈盛,阴阳格拒之势越重,则手足厥冷也就愈深。
张仲景所谓:“热深者,厥亦深;热微者,厥亦微”。
热厥的辨证特点是发热在前,手足厥冷在后。
本案厥冷、发热、口渴、脉滑大,为阳热郁遏于气分,阳气不能外达。
正如《伤寒论》所说:“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大辛大寒,善于清解气分之热,无论伤寒还是温病,凡邪热不解、口渴、脉洪大,或阳热内盛格阴于外,手足厥冷等症,皆可使用。
值得提醒人们注意的是,方中的主药石膏应因证、因时而增损。
临床辨证凡属大热弥漫全身,阳明经腑皆热,汗出、口渴者方可放胆使用。
对于“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则不可应用。
否则,易使外邪冰伏不解,变生诸端,则祸不旋踵。
【7】上热下寒证韩××,男,28岁,未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
患背热如焚、上身多汗、齿衄、烦躁不安。
但自小腹以下发凉,如浴水中,阴缩囊抽,大便溏薄,尿急尿频,每周梦遗二到三次。
在当地易数医治疗无效,专程来京请刘老诊治。
视其舌质偏红,舌苔根部白腻,切其脉滑而缓。
刘老曰:此上热下寒之证,治当清上温下。
然观病人所服之方,率皆补肾固涩之品,故难取效。
刘老处以附子泻心汤:黄芩6g、黄连6g、大黄3g(沸水浸泡十分钟去渣),炮附子12g(文火煎四十分钟,然后兑“三黄”药汤,加温后合服)。
药服三剂,大便即已成形,背热减轻,汗出止,小腹转暖,阴囊上抽消失。
又续服三剂而病愈。
[按语]人体的水火阴阳籍赖脏腑气机运动的升降出入,周济于表里上下,维持着一个相对的平衡。
一般而言,火在上而下行以温水寒,水在下而上升以济火热;阳卫外以守阴,阴守内以助阳。
从本案的脉证分析,显为上热下寒,水火不能上下交济所致。
病变的焦点则在于上交热盛,盛则亢,亢则不下行,则下寒无火以温,故呈现上热下寒的病理局面。
徒用补肾固涩之法,则隔靴搔痒,定难取效。
治当清上热而温下寒,而用附子泻心汤。
黄芩、黄连、大黄用沸水浸渍,在于薄其味而取其轻清之气,治上达下,以泄在上之热;附子熟用,文火久煎,取其醇厚之味,则力大气雄,以温下焦之寒。
诸药合用,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服之则热得三黄而清,寒得附子而温,阴阳调和,水火既济,其寒热错综复杂之证自愈。
【2】【8】气虚发热马××,女,74岁。
1993年7月21日初诊。
午后发热,体温38℃左右,饮食衰减,腹内有灼热之感,并向背部及大腿放散。
手心热甚于手背,气短神疲。
然口不渴,腹不胀,二便尚调。
舌质红绛,苔薄白。
脉大无力。
刘老诊为气虚发热。
其病机为脾虚清阳下陷,升降失调,李东垣所谓:“阴火上乘土位”所致。
对于这种内伤发热,当用东垣“甘温除大热”之法。
疏补中益气汤加生甘草。
黄芪20g、党参15g、炙甘草5g、生甘草5g、白术12g、当归12g、陈皮8g、升麻3g、柴胡6g、生姜3片,大枣12枚。
服五剂,食欲增加,体力有增,午后没有发热,腹中灼热大减。
续服五剂,午后发热及腹中灼热等症均愈。
[按语]本案发热属“内伤发热”范畴。
由脾胃气虚,不能升清降浊,阴阳失调所致。
早在《内经》对本证的病因病机即有了深入的认识。
《素问·调经论》指出:“阴虚生内热奈何?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阴”,在这里是“内”的意思,此为内伤气虚之发热证。
有关气虚发热的机理,李东垣阐发甚详。
《脾胃论》认为,饮食不节,劳倦,七情等所伤,均可损伤脾胃,使脾胃的元气下陷,导致下焦肝肾的相火离位,反上乘谷精的开发之位,干扰心包,袭及心君,将君火取而代之,从而燔焰焦灼,使“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热气熏胸中”,导致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