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医案[1]
(完整版)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刘渡舟医案
xx医案年过八旬的刘渡舟先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
从少年时代起,刘渡舟便对中医经典《伤寒论》耳熟能详,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刘渡舟先生已成为当今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医讲气,这个气是生命之源,人没有气还行吗?那不行了。
人是一口气,这气在于流通,在于活动,不能郁,气不能郁结,气是流通的,是畅达的,这个人好,这个人就没有病了。
气机论是刘渡舟先生诸多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利用此法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尤其在肝病的治疗方面效果尤为显著。
刘渡舟认为肝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肝主管疏泄旧物,生发新物和贮藏血液,至于肝脏为什么会得病,刘渡舟从中医的角度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我们认为肝炎的病理反应都是湿热居多,湿热是从哪来的呢,就是一个,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天总离不开肉,肝脏就消化不了了,就是代谢不良,代谢不良就形成了废物,就在肝脏堆积了,它排泻不出去,时间一长天长日久,这些老废物就变成了致病的引子。
刘渡舟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而且更重视临床实践。
他治疗肝病虽然也是基于张仲景的方剂小柴胡汤,但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刘渡舟更善于抓住主证,对小柴胡汤灵活加减,辨证运用,创制了柴胡鳖甲汤、柴胡活络汤等分别治疗肝硬化和肝腹水,疗效十分显著。
患者:先开始我是大三阳,后来经过刘老的治疗之后现在转阴了。
原来肝区有点刺痛,现在疼痛很轻,原来我没有精神,老睡觉,现在这些症状都已消失了,而且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脸色也红润了,比以前还胖了。
刘渡舟还擅长治疗多种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其中对于肝胆、脾胃、心肾等脏腑病症,如心脏病、慢性肾病、胆囊炎、慢性胃炎、神经肌肉病变等功能性疾病,在辨证诊断方面,虽然刘渡舟是伤寒大家,但他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
我这是叫兼收并蓄,譬如说我是学伤寒的,但是我对温病我也学,我也用,我不排斥,总而言之,医学得要博,但是博之中要有一个见解,得选择,到什么时候用哪一家哪一派的方法治病为好,哪个时候不好,得有选择。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经方大师刘渡舟医案
经方大师刘渡舟医案【1】心悸(室性早搏)(一)杨××,男,33岁,工人。
1993年9月15日初诊。
患者于一年前因连续加班,过于劳累,忽觉心悸不安、少寐、周身乏力。
做心电图,提示“频发性室性早搏”,经服用培他乐克,肌苷等药物,心悸减轻,但停药后其证复作。
现心悸频发、胸中发空、气短而不接续、动则汗出、倦怠乏力、睡眠不佳。
观其舌质淡嫩,脉弦细而带有结象。
刘老辨为心胸阳气不足,导致水气上冲的“水心病”之证。
治法:通阳化饮,补益心气。
疏方:桂枝14g、茯苓20g、白术10g、炙甘草10g、丹参15g、党参15g、沙参12g。
服至七剂后,心悸明显减轻,胸中已不觉发空。
守方又续进十余剂而病愈。
[按语]有关刘老指定的“水心病”的成因和证候已见于前。
本案加入“三参”之意义,因兼宗气虚弱之故。
《灵枢·邪客篇》曰:“宗气者,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如果宗气虚弱,无力推动血脉运行,心脉迟缓,则必然加重“水心病”的病情。
故在用苓桂术甘汤的同时,加上党参、沙参、丹参以补益心脏之气,并通心脏之脉,名之为“三参苓桂术甘汤”,临床疗效为佳。
【2】心悸(心房纤颤)(二)赵××,女,54岁。
发热已两月余,经中西药治疗,发热渐退,但从此出现心悸不安,每日发作数次之多。
西医诊为“心房纤颤”,多方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迁延不愈。
患者为工薪阶层,不免债台高筑,生活拮据而令人忧愁,从此病情逐渐加重,精神抑郁,整日呆坐,两目直视,寝食俱废。
主诉:心中悸动、失眠少寐、时发低热、月经量少、血色浅淡。
视其舌淡而苔薄白,切其脉细缓无力。
刘老辨为忧思伤脾,心脾气血不足之证。
治当益气养血,补益心脾。
此病进归脾汤加减为宜。
红人参8g、白术10g、黄芪10g、炙甘草10g、当归10g、茯神10g、远志10g、酸枣仁30g、元肉12g、木香3g、夜交藤15g、白芍15g、生姜5片、大枣3枚。
服药气剂,心悸大减,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夜间能睡眠。
刘渡舟草本方剂医案
刘渡舟草本方剂医案
概要
本文档记录了刘渡舟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所使用的草本方剂治疗的医案。
草本方剂是一种中医药治疗方法,通过使用多种天然植物草药的组合,以达到治疗疾病或促进健康的效果。
医案1 - 草本方剂治疗感冒
主诉:患者男性,28岁,出现咳嗽、流鼻涕和发烧症状。
诊断:普通感冒
方剂:连床昆布散加味
处方:连翘、板蓝根、金银花、生姜,各10克。
水煎服,分2次服用。
疗效:经过3天的治疗,患者的咳嗽、流鼻涕和发烧症状明显减轻。
医案2 - 草本方剂治疗内分泌失调
主诉:患者女性,35岁,出现月经不调和情绪波动等症状。
诊断:内分泌失调
方剂:调理月经汤
处方: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疗效: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月经周期稳定,并且情绪波动症状有所改善。
医案3 - 草本方剂治疗消化不良
主诉:患者男性,40岁,经常出现胃痛和食欲不振。
诊断:消化不良
方剂:理中丸
处方:白术、茯苓、甘草,各10克。
水煎服,每日2剂。
疗效:经过2周的治疗,患者的胃痛症状明显缓解,食欲也有所改善。
结论
刘渡舟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积极运用草本方剂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草本方剂在中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1~50持续更新《刘渡舟经方医案》00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2风疹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3 汗出偏沮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4 口眼歪斜案经方临证指南——桂枝加附子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6 胸闷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7 胸痛案刘渡舟医案:008产后身痛刘渡舟医案009 奔豚病案刘渡舟医案010遗精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验案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 013 久利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4 气胀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5黄芪桂枝五物汤证血痹案麻黄汤证、麻黄加术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7 水肿案(附:头痛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8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类疟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9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类疟案葛根汤证、葛根加半夏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1葛根加半夏汤证二阳合病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2《刘渡舟经方医案》023大青龙汤证溢饮案(附:伤寒高热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5越婢加半夏汤证肺风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6越婢加半夏汤证肺风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7越婢加术汤证溢饮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8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心悸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9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1)水气上冲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0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2)奔豚证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3)鼻不闻香臭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4)眩晕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又附:水气上冲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4 附三变症加减方《刘渡舟经方医案》03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1)奔豚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2)头痛案苓桂杏甘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8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1)低热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9桃核承气汤证惊狂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0抵当汤证瘀血目障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1栀子豉汤证虚烦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2栀子厚朴汤证虚烦腹满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3大陷胸汤证大结胸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4大陷胸丸证结胸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5小陷胸汤证小结胸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6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五例《刘渡舟经方医案》047附子泻心汤证上热下寒案,附治验二则《刘渡舟经方医案》048半夏泻心汤证痰气痞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9生姜泻心汤证(1)水气痞案一《刘渡舟经方医案》050甘草泻心汤证狐惑病案《刘渡舟经方医案》51~100《刘渡舟经方医案》051旋复代赭汤证呃逆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2黄连汤证上热下寒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3黄芩汤证热利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4白虎汤证高热案热厥案汗多案误用石膏救逆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5白虎加人参汤证消渴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6白虎加桂枝汤证温疟案更年期综合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7白虎加苍术汤证湿温高热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8调胃承气汤证久利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9小承气汤证(1)腑实腹痛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0大承气汤证热利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1麻子仁丸证脾约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2厚朴七物汤证挟滞伤寒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3茵陈篙汤证(1)黄疸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4栀子柏皮汤证久黄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5小柴胡汤证数例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6二阳并病案数例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7心下坚满案等《刘渡舟经方医案》067大柴胡汤证数例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8柴胡桂枝汤证鼻渊案皮肤发凉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9消渴案《刘渡舟经方医案》51~100《刘渡舟验案精选》【100】水肿1(慢性肾小球肾炎)《刘渡舟验案精选》【99】口腔溃糜《刘渡舟验案精选》【98】口干《刘渡舟验案精选》【97】下利3《刘渡舟验案精选》【96】下利2(慢性菌痢)《刘渡舟验案精选》【95】下利1(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刘渡舟验案精选》【94】泄泻4《刘渡舟验案精选》【93】泄泻3《刘渡舟验案精选》【92】泄泻2(慢性肠炎)《刘渡舟验案精选》【91】泄泻1《刘渡舟验案精选》【90】不能食《刘渡舟验案精选》【89】呃忒《刘渡舟验案精选》【88】呕利痞《刘渡舟验案精选》【87】水气痞《刘渡舟验案精选》【86】火热痞《刘渡舟验案精选》【85】小结胸证《刘渡舟验案精选》【84】心下悸《刘渡舟验案精选》【83】胃脘痛《刘渡舟验案精选》【82】腹痛(肠功能紊乱)《刘渡舟验案精选》【81】少阳病腹痛《刘渡舟验案精选》【80】少阳病气上冲《刘渡舟验案精选》【79】中风后遗症《刘渡舟验案精选》【78】半身不遂《刘渡舟验案精选》【77】震颤(帕金森病)《刘渡舟验案精选》【76】掉眩《刘渡舟验案精选》【75】眩晕2《刘渡舟验案精选》【74】眩晕1(梅尼埃病)《刘渡舟验案精选》【73】耳鸣耳聋(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刘渡舟验案精选》【72】胁痛(胆结石)《刘渡舟验案精选》【71】胁痛2《刘渡舟验案精选》【70】胁痛(无黄疸型肝炎)(一)《刘渡舟验案精选》【69】腹胀痛《刘渡舟验案精选》【68】腹胀(慢性乙型肝炎)《刘渡舟验案精选》【67】臌胀(肝硬化腹水)(二)《刘渡舟验案精选》【66】臌胀(肝硬化腹水)(一)《刘渡舟验案精选》【65】阴虚肝气横逆《刘渡舟验案精选》【64】肝阳虚衰(慢性肝炎)《刘渡舟验案精选》【63】肝脾之积(慢性肝炎肝硬化) 《刘渡舟验案精选》【62】肝血瘀阻(病毒性肝炎)《刘渡舟验案精选》【62】肝血瘀阻(病毒性肝炎)《刘渡舟验案精选》【61】肝胆湿热(乙肝活动期)(二)《刘渡舟验案精选》【60】肝胆湿热(乙型肝炎伴肝硬化)(一) 《刘渡舟验案精选》【59】瘅热病《刘渡舟验案精选》【58】黄疸(五)《刘渡舟验案精选》【57】黄疸(慢性肝炎)(四)《刘渡舟验案精选》【56】黄疸(三)【辨药组方】【茵陈蒿汤】主持:林晓天。
刘渡舟病案
刘渡舟病案发表者:赵东奇韩某,男,28岁,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患者背热如焚,上身多汗,齿衄,烦躁不安。
但自小腹以下发凉,如浴水中,阴缩囊抽,大便溏薄,尿急尿频,每周梦遗二到三次。
在当地易数医治疗无效,专程来京请刘老诊治。
视其舌质偏红,舌苔根部白腻,切其脉滑而缓。
刘老曰:此上热下寒之证,治当清上温下。
然观病人所服之方,率皆补肾固涩之品,固难取效。
刘老处以附子泻心汤:黄芩6克,黄连6克,大黄3克(沸水浸泡十分钟去渣),炮附子12克(文火煎四十分钟,然后兑“三黄”汤药,加温后合服)。
药服三剂,大便即已成型,背热减轻,汗出止,小腹转暖,阴囊上抽消失。
又续服三剂而病愈。
【按语】人体的水火阴阳籍赖脏腑气机运动的升降出入,周济于表里上下,维持着一个相对的平衡。
一般而言,火在上而下行以温水寒,水在下行而上升以济火热;阳卫外以守阴,阴守内以助阳。
从本案的脉证分析,显为上热下寒,水火不能上交所致。
病变的焦点则在于上焦热盛,热盛则亢,亢则不下行,则下寒无火以温,故呈现上热下寒的病理局面。
徒用补肾固涩之法,则隔靴搔痒,定难取效。
治当清上热而温下寒,而用附子泻心汤。
黄芩黄连大黄用沸水浸渍,在于薄去味而取其轻清之气,治上达下,以泄在上之热,附子熟用,文火久煎,取其醇厚之味,则力大气雄,以温下焦之寒。
诸药合之,则“寒热易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服之则热得三黄而清,寒得附子而温,阴阳调和,水火既济其寒热错杂之证自愈。
刘渡舟教授医案精选发表者:赵东奇 1040人已读麻黄加术汤证——水肿高X X,女,37岁。
患浮肿八年,每每因遇寒冷而加剧,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求治无效。
患者全身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寒,肢体沉重疼痛,无汗,胸脘痞满,小便不利,大便常秘。
舌苔白滑,脉浮紧。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炙甘草3克苍术10克三剂每次服药后,均有微汗出。
三剂服尽,肿消,其它各症亦随之而愈。
为巩固疗效,以苓桂术甘汤善后。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zt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小半夏加茯苓汤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笔者有机会随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侍诊多年,见刘老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方治疗多种疾患而获出奇之效,使我们对小半夏加茯苓汤本身及仲景关于痰饮水气的理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病例:刘某,女,42岁。
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
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
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
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
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
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
刘渡舟医案六则
刘渡舟医案六则案一:肩臂痛案于某,男,43岁。
左侧肩背疼痛痠胀,左臂不能抬举,身体不可转侧,痛甚之时难以行走。
服“强痛定”可暂止片刻,旋即痛又作。
查心电图无异常,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痛苦不堪。
自诉胸胁发满,口苦,时叹息,纳谷不香,有时汗出,背部发紧,二便尚调。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辨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
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
方选柴胡桂枝汤加片姜黄:柴胡16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10g,党参8g,炙甘草8g,桂枝12g,白芍12g,大枣12g,片姜黄12g。
服3剂而背痛大减,手举自如,身转灵活,胸胁舒畅。
续服3剂,诸症霍然而愈。
案二:乙肝案刘某某,男,54岁。
患乙型肝炎,然其身体平稳而无所苦。
最近突发腹胀,午后与夜晚必定发作。
发时坐卧不安,痛苦万分。
余会诊经其处,其家小恳请顺路一诊。
患者一手指其腹曰:我无病可讲,就是夜晚腹胀,气聚于腹,不噫不出,憋人欲死。
问其治疗,则称中、西药服之无算,皆无效可言。
问其大便则溏薄不成形,每日两三行。
凡大便频数,则夜晚腹胀必然加剧。
小便短少右胁作痛,控引肩背痠楚不堪。
切其脉弦而缓,视其舌淡嫩而苔白滑。
刘老曰:仲景谓“太阴之为病,腹满,食不下,自利益甚”。
故凡下利腹满不渴者,属太阴也。
阴寒盛于夜晚,所以夜晚则发作。
脉缓属太阴,而脉弦又属肝胆。
胆脉行于两侧,故见胁痛控肩背也。
然太阴病之腹满,临床不鲜见之,而如此证之严重,得非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六腑升降失司所致欤?刘老审证严密,瞻前顾后,肝脾并治,选用《伤寒论》的“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16克,桂枝10克,干姜12克,牡蛎30克(先煎),花粉10克,黄芩4克,炙甘草10克。
此方仅服1剂,则当夜腹胀减半,3剂后腹胀全消,而下利亦止。
按语:在乙肝等慢性肝胆病疾患中,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脾气虚寒的情况。
此时用本方疏利肝胆,兼温太阴虚寒正为相宜。
本方的黄芩用量要少,干姜的剂量稍大。
刘渡舟医案(总)
疗。所谓是“有感而通,一拍即合”。
对于这种辨证方法,刘老认为是“按图索骥,照猫画
虎,近于临摹,但毕竟迈进了仲景的辨证大门”。当然,
刘老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伤寒论》既有辨证论治的学
问,也有辨证知机的奥妙。两个层次,则有高下之分、粗
精之别。”
方证相对医案解读———刘渡舟医案(一)
辨证知机 一通百通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刘观涛)
曾治一病人,女,53 岁。每天都有两三次发热、汗
出,患病已1 年。诊其脉缓软,舌淡苔白。查其饮食、二
便、睡眠皆佳。曾按阴虚治疗,服药20 余剂无效。
对于这个疾病,如果熟悉《伤寒论》的医者,有可能
蓦然想起《伤寒论》原著中的一段原文:《伤寒论》第53
也可以出现在阳明病,阳明病里热同样可以出现时发
热、自汗出,难道也可以用桂枝汤治疗吗? (喜欢套用
《伤寒论》原文的医者,可以在《伤寒论》第240 条找到佐
证: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
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如果是阳明病的“时发热,自汗出”,又该如何鉴别
先要从所有症状中抓住主证。
如何能够在临床上准确无误地“抓主证”
呢? 这就需要读者首先要对提纲证(六经、六
证) 的主证、次证有准确的把握;而更高境界则
是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所有方证药证的主
证、次证同样准确把握住。
特别要注意的是,当正面之路走不通的时
候,要学会迂回前进。比如,本例中没有提到
综合分析:为里寒证而有下利,需要用祛除里寒、收
敛利血的方剂。
刘渡舟医案
不寐(一)--按语
思虑过度,暗耗心阴,致使心火翕然而动, 不能下交于肾;阳用过极,则肾水难以上 济于心。又饮咖啡,助火伤阴,使火愈亢, 阴愈亏。观其舌尖赤如草莓,舌光红无苔, 脉细而数,一派火盛水亏之象,辨为心肾 不交之证。
不寐(内扰,有动风之象, 治疗宗“火郁发之”、“木郁达之”之原则 一疏肝开郁为大法,兼以清火化痰,安神为 佐。本方由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温胆汤三 方加减而成,
不寐(二)
小柴胡汤以疏利肝胆气机; 栀子豉汤则清热除烦; 温胆汤而化痰安神。 枢转气活,热退痰化,则一身之气机通利
刘渡舟医案
不寐(一)
李××,男,49岁,编辑。 患失眠已两年,西医按神经衰弱治疗,曾服多 种镇静安眠药物,收效不显。自诉:入夜则心 烦神乱,辗转反侧,不能成寐。烦甚时必须立 即跑到空旷无人之地大声喊叫,方觉舒畅。询 问其病由,素喜深夜工作。疲劳至极时,为提 神醒脑起见,常饮浓厚咖啡,习惯成自然,致 入夜则精神兴奋不能入寐,昼则头目昏沉,萎 靡不振。视其舌光红无苔,舌尖宛如草莓之红 艳,格外醒目。切其脉弦细而数。
但欲寐
辨证为少阴寒化之证 治法:急温犹宜。 选方:四逆汤加减 用药:
附子12g、炙甘草10g、干姜10g、 党参14g。
但欲寐
服药三剂,患者精神大增,神志明多昧少, 言语不乱,能答复问题。仍手足逆冷,腹 满下利。再以四逆汤与理中汤合方振奋脾 肾之阳。服药近二十剂,手足转温,腹满 消失,二便正常,渐至康复。
不寐(一)--按语
【刘渡舟:四逆散加减】
【刘渡舟:四逆散加减】2019-04-26 昊晟堂四逆散1、阳痿案一刘渡舟医案:李x x,男,32岁。
李某之妻探亲而来,一路辛劳,李某却欲当夜求欢,被其妻拒绝,因而七情受郁,竟成阳痿之证。
曾多服温补壮阳之品,无济于事。
诊其六脉皆弦,舌质红苔白,更有胸胁痞满。
因而辨为肝气郁结而相火悖逆,疏泄之用废弛而阳气内郁不达。
气有余必化火,则内伤其阴;又屡服壮阳之品,使阳气更壅而气机更阻。
必当开郁理气,兼和其阴。
柴胡12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丹皮10克,获神10克。
服药仅三剂,阳气通畅而愈。
2、阳痿案二刘渡舟医案:张x x,男,20岁。
病人自述阳痿已3年,伴有遗精、滑精,小便黄短不利,少腹闷而不舒。
脉沉弦有力,舌红苔薄黄。
此青年未婚而阳痿不起,病多始于有所思而不能遂愿,久之而成气郁,郁则阳气不达故阳痿;郁而化火,相火妄动,故遗精梦滑。
治宜以开郁为先。
柴胡12克,枳实12克,白芍30克,炙甘草9克。
服药四剂后,少腹觉舒,遗精已止。
原方又服六剂,病人自述晨起时阴茎已能勃起。
此气机已开,改用龙胆泻肝汤以清肝胆之火。
服用六剂后,各方面均已正常,嘱其慎养为宜。
3、女子阴冷案刘渡舟医案:徐x x,女,32岁。
肝郁为病,胸胁胀满,善太息,呕吐酸苦。
月经前后不定期,小腹疼痛。
自患疾以来,性欲冷淡,厌夫独宿,神情抑郁而默然。
脉沉弦,舌苔白。
大凡肝肾同源,其气相通,所以肝郁极易导致肾气亦郁。
肾主二阴而司生殖,肾郁气结,则机能不用,故而春情泯mǐn灭,意志消沉。
当用四逆散开郁舒肝,以开肾气之郁。
柴胡15克,枳实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郁金10克,菖蒲10克。
服药共约七八剂而愈。
4、阳郁挟jiā饮案刘渡舟医案:刘x x,女,33岁。
患脘腹胀满,连及两胁,以小腹为甚,并自觉腹中寒栗lì而冷,大便初硬后溏,有时挟血,病程已一个多月。
平素月经后期,量少色深,脉沉弦,舌苔薄白。
经方大师刘渡舟治疗各种疼痛医案
经方大师刘渡舟治疗各种疼痛医案【121】头痛1刘,男,48岁。
夏日酷热,夜开电扇,当风取冷,而患发热(39.5)与头痛、气喘等证,急送医院治疗。
西医听诊肺有啰音,诊断为感冒继发肺炎,经用抗炎退热等法,五日后发热与喘已退,而体温恢复正常。
惟头痛甚剧,病人呼天喊地、不能忍耐,须注射“杜冷丁”方能控制,但止痛时间很短。
不得已,邀刘老会诊。
切脉浮弦、无汗、苔白、舌润。
刘老辨为风寒之邪,伤于太阳之表,太阳经脉不利,其头则痛,所谓不通则痛也。
为疏: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荆芥10g、防风10g、川芎10g、羌活6g、细辛3g、薄荷3g、白芷6g、清茶6g此方服至第二剂,头痛全止。
医院主治医某君指方曰:“中草药的止痛作用,比西药杜冷丁为上,值得研究与开发”。
[按语]本案头痛伴有发热、气喘,为风邪袭肺,遏阻清阳所致。
《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即为此意。
若风邪稽留经脉,阻滞不通,则往往头痛剧烈,难以忍受,甚则其痛或偏或正,休作无时,迁延不愈而成“头风”。
川芎茶调散为治疗头痛之名方,方中川芎走而不守,能上达巅顶,下至血海,行血中之气,长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
正如《病因赋》所说:“头痛必须用川芎”。
羌活善于治太阳经头痛;细辛善于治少阴经头痛;白芷善于治阳明经头痛,三药相伍,乃治头痛之良剂也。
荆芥、防风疏散上部风邪;薄荷、清茶清利头目,疏风散热。
服之则使风邪去而清阳升,经脉通而头痛止。
然本方毕竟疏风药居多,升散力强,故凡肝风内动。
肝阳上亢及气血亏虚之头痛,则非本方所宜。
【122】头痛2李,男,38岁,住北京市朝阳区。
患顽固性偏头痛二年,久治不愈。
经友人介绍,延请刘老诊治。
主诉:右侧头痛,常连及前额及眉棱骨。
伴无汗恶寒、鼻流清涕、心烦、面赤、头目眩晕、睡眠不佳。
诊察之时,见病人颈项转动不利,问之,乃答曰:颈项及后背常有拘急感,头痛甚时拘紧更重。
舌淡苔白、脉浮略数,遂辨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之候。
《刘渡舟验案》(1-59案)详解
《刘渡舟验案精选》(1-59案)(2011-01-30 20:57:45)转载▼分类:当代名医标签:刘渡舟验案精选【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
刘渡舟医案【一百二十个】
刘渡舟医案【一百二十个】刘渡舟医案【一百二十个】【1】傷寒表實證劉xx,男,50歲。
隆冬季節,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風寒邪氣。
當晚即發髙燒,體溫達39.8 C,惡寒甚重,雖覆兩牀棉被仍灑淅惡寒,發抖,周身關節無一不痛,無汗,皮膚滚燙而咳嗽不止。
視其舌苔薄白,切其脈浮緊有力,此乃太陽傷寒表實之證。
《傷寒論》云:“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皆緊者,名為傷寒” 。
治宜辛溫發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湯。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劑。
服藥後,溫覆衣被。
須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語]麻黄湯為太陽表實證而設。
其病機是因風寒之邪客於太陽之表,衛陽被遏,營陰鬱滯。
因此臨牀癥狀表現為無汗而喘,和惡寒,頭身疼痛的表實證候。
本方能發汗解表,宣通肺衛,暢達營陰,使寒邪從汗外出。
麻黄湯為發汗之峻劑,用之不當,易生它變。
不少臨牀醫生畏懼麻、桂,不敢投用。
一見發熱,便認為是溫熱之證,濫用辛涼之品,反令表寒閉鬱,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燒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蓋表實證之“發熱”,乃由衛陽閉鬱,正邪交争所致,故發熱必伴有惡寒。
这與溫熱病的發熱不惡寒,並伴有口渴傷津之候,有其本質的區别。
風寒閉鬱衛陽,故直須辛溫發汗,寒隨汗出,衛氣一通,則發熱自退。
即《內經》所謂:“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湯時,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麻黄劑量應大於桂枝、甘草,否則將起不到發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為桂枝、甘草能監制麻黄之發散。
若麻黄量小,則失去發汗解表之意義。
二是應先煎麻黄,去上沫,以免使人服後發生心煩。
【2】少陰傷寒唐XX,男,75歲。
冬月感寒,頭痛發熱,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翹解毒丸,感覺精神甚疲,並且手足發涼。
其子懇求劉老診治。
就診時,見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懶於言語。
切脈未久,則側頭欲睡。
握其兩手,涼而不溫。
視其舌則淡嫩而白。
切其脈不浮而反沈。
脈證所現,此為少陰傷寒之證候。
腎陽已虚,老怕傷寒,如再進涼藥,必拔腎根,恐生叵測。
刘渡舟医案一
刘渡舟医案一目录小青龙汤 (4)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4)二、百日咳 (4)三、肺胀(肺炎) (5)四、胸痹(冠心病) (5)五、悬饮(胸膜炎、胸腔积泊) (6)六、汗出 (7)七、呕吐(幽门不全性梗阻) (8)八、遗尿 (8)九、痛痹(类风湿性关节炎) (9)十、泄泻 (9)十一、闭经 (10)刘渡舟《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12)桂枝汤 (12)桂枝加葛根汤 (22)一、项背拘急 (22)二、痢疾 (22)三、落枕 (23)四、斜颈(痉挛性斜颈) (24)五、痉证(僵人综合征) (24)六、面肌颤动(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25)七、睑废(重症睑下垂) (26)八、风隐疹(荨麻疹) (26)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7)一、喘息 (27)二、咳喘(感冒并发肺炎) (28)三、奔豚 (28)桂枝加附子汤 (29)二、汗出畏寒 (29)三、大汗亡阳 (30)四、房后伤风 (30)五、鼻衄 (31)六、乳漏 (31)七、寒疝 (32)八、疹出不透 (3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33)一、胸闷 (33)二、胸满痛 (34)三、伤寒阴结 (34)桂枝新加汤 (35)一、阳虚感冒 (35)二、头身剧痛 (36)三、阴阳易 (36)四、便秘 (37)五、妊娠恶阻 (37)六、产后高热 (38)麻黄汤 (38)一、伤寒表实 (38)二、咳喘 (39)三、水肿(急性肾炎) (39)四、风隐疹(荨麻疹) (40)五、寒闭失音 (40)六、呃逆 (41)七、急性黄疽 (42)八、癃闭 (42)九、遗尿 (43)十、痛经(膜样痛经) (44)十一、难产 (44)十二、暴发赤眼(急性结膜炎) (45)葛根汤 (45)一、偏头痛 (45)二、口眼歪斜 (46)三、痉病 (47)四、口噤(咀嚼肌痉挛症) (48)六、胃脘痛(慢性胃炎) (48)七、气喘 (49)八、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49)五、眩晕 (50)九、失音 (50)十、小儿腹泻 (51)十一、小儿遗尿 (51)十二、座疮 (52)葛根加半夏汤 (52)一、感冒呕吐 (52)二、胃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53)三、泄泻 (53)大青龙汤 (54)一、伤寒烦躁: (54)二、夏季伤寒 (54)三、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55)四、溢饮 (55)五、崩漏 (56)六、产后浮肿 (57)小青龙汤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刘渡舟等当归贝母苦参丸医案
刘渡舟等当归贝母苦参丸医案刘渡舟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小便不利(急性泌尿系感染)医案经验。
包xx,女,42岁,住北京朝阳区。
1994年6月22日就诊。
尿急、尿频、小便时尿道灼热涩痛。
尿检:白细胞10~16个,红细胞3~4个。
某医院诊断为:“急性泌尿系感染”,服氟哌酸等西药,效果不佳。
伴腰酸、小腹胀、足踝部略有水肿、心烦少寐、口干不欲饮、微咳,大便偏干、二日一行,小便黄、舌红、苔薄腻、脉滑细。
刘老辨为血虚挟有湿热下注,治当养血清热利湿。
方用《金匮要略》之“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20g、浙贝15g、苦参12g七剂。
服四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小便灼痛消失、排尿通畅。
然足踝处之水肿兼有腿重、乏力为瘥。
转方当归贝母苦参汤与防己黄芪汤合方,清热除湿之中并扶卫气之虚:防己15g、黄芪20g、白术10g、茯苓30g、当归20g、浙贝15g、苦参12g又服七剂,诸症悉除,尿常规化验为阴性。
[按语]本案为血虚湿热下注,又加上上焦肺气不宣,上壅下闭,水道不利,湿无从出所致。
故上有微咳、口干、心烦,下见尿频、尿急、尿痛。
血虚不润,则大便偏干。
此虚实挟杂之证,若使用清利,则必伤津化燥。
刘老以《金匮》“当归贝母苦参丸”养血润燥,清热通淋。
本方原为“妊娠小便难”而设,方中当归养血润肠;贝母开郁结利肺气,通调水道;苦参清利膀胱之湿热。
全方上下并调,标本兼顾。
临床用于治疗妇人小便不利、其色发黄、尿道热涩,或见大便秘结、身发虚弱之证,屡有效验。
尿路感染的备选方:当归苦参贝母丸摘要:苦参,苦寒,尤能除热消炎,《神农本草经》认为有治“溺有余沥”和“逐水”作用。
贝母亦治“淋沥、邪气”。
当归苦参贝母汤方主编/冯世纶【辨证要点】小便灼痛、淋沥者。
【方剂组成】当归、贝母、苦参各12克。
【用法】上三味,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方解】苦参,苦寒,尤能除热消炎,《神农本草经》认为有治“溺有余沥”和“逐水”作用。
贝母亦治“淋沥、邪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炙麻黄、甘草、干姜、桂枝备6克,细辛5克,石膏(打碎先煎半小时)45克,五味子l0克
,法半夏、杏仁、芍药各12克,苡仁15克。
服一剂,热减,咳喘皆减,胸部仍觉闷病,连服三剂,热退神爽,咳喘已平,胸病亦消
,唯口淡,偶有稀白痰;前方去石膏,续进3剂,诸证若失,唯纳食欠佳。胸透双肺野清,有
,脉紧而滑。余以为当务之急,乃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大法,投以小青龙汤;麻黄、桂枝
、半夏、干姜、白芍、五味子各10克,细辛4.5克,甘草5克。1剂。次日到病人家中,迎见
病扫在厅堂打扫,与卧床就诊时判若两人。其述服药后汗出热迟喘平,思食,服稀粥已两次
。当晚并见月经来潮,经量中等。(新中医1987年;(1z>;17)按语;本案闭经,以其病史及
下肺炎病灶影完全消散;白细胞6,8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z6%。予陈夏六君丸调
理善后,病去人安。(新中医l 989;(4>:按语:本案感受外邪,胸闷咳喘,痰多质稀,脉
浮滑数内饮,兼有郁热,故用小青龙加石膏法取效。
四、胸痹(冠心病)刘景棋医案:马某某,男,59岁,1979年5月18日初诊。胸憋气短,微
冬夏,稍动则汗出浸衣,甚以为苦,医作表卫不固,迭进益气固表药,乏效。诊得患者汗出
清冷,背部常有恶寒感,头晕,乏力,口中和,胃纳一般,二便自调,舌苔薄白滑,脉沉弦
。证属饮邪阻肺,治节失职,汗孔开合失司。治拟温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味:麻黄、细辛各
3克,桂枝8克,白芍12克,干姜、五味子各7克,茜草5克,麻黄根、法半夏各10克。服2剂,
小青龙汤
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
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
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
所致。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二、百日咳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
,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
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
白喉干,脉紧而滑。因拟小青龙扬与之:麻黄1.5克,桂枝3.4克 细辛1.5克 半夏3克
五味子2克,百部3克。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
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三、肺胀(肺炎)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患者八天前郊游归
亦随之消失。年后复查末加重。 (《经方验犯987;18)按语:寒饮相搏,阻于胸府,胸阳
痹阻,而病胸痹。用小青龙汤温化寒饮,治本之措也。据报道,冠心病患者表现有痰饮证候
者,本方有较好疗效。
五、悬饮(胸膜炎、胸腔积泊)熊曼琪医案:陈某某,女,59岁,美国华侨,1986年9月l
7日诊。咳喘痰多反复发作四月余,伴胸痛一周,入院前曾在美国多方求治数家医院,用多
尽拔。
七、呕吐(幽门不全性梗阻)王新昌医案:赵某某,男,48岁,1985年9月4日初诊。半年
来经常在饭后2—3小时发生呕吐,吐物为涎沫夹杂食物残渣,遇寒加重,时发时止,伴院腹
闷胀,吸气纳呆,消瘦乏力,头晕心悸。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沉细。钡餐透视:胃蠕动
增强.幽门钡剂通过缓慢。西医诊为幽门不全性梗阻。病机为寒犯胃腑,水饮内结,宜温阳
去饮化则经脉自通。当然.本方虽温散有余,但祛风通经不足,故加二活、附子、木瓜、防
己等以弥小青龙之不足也,终令病愈。可见,小青龙非只月于寒饮咳喘之疾,经过辨证加减
,其用广泛。
十、泄泻张育清医案:李某某,男,50岁,1985年3月6日初诊。自诉昨晚起腹泻,至今
晨已七次,泻物如水下注,无臭秽,腹中雷鸣,脐中隐痛,微恶风,头晕,泛恶,小便量少
,使其传导失职;且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液不走膀胱而偏渗于大肠,故见大便下注
如水。治以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待风寒去,肺治节有权,大肠传导复职,则泄泻自止。此下
病上取之例也。
十一、闭经罗国良医案:戴某,女,30岁.1975年10月20日诊。病恶寒发热无汗,卧床
2日。询病史一年来常吐痰涎,咳引胸痛,且闭经—.年。病者前额肌肤灼热而躯体覆以棉被
叩诊过清音,左下肺呈浊音;右侧语额强,左侧语颤减弱,双肺呼吸音减弱,以左侧为甚;
有下56闻及湿性哆音。痰培养:肺炎双球菌;白细胞11,400/立方毫米冲性77%,淋巴22%
。胸透及x光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左胸膜增厚粘连,左肋膈角变钝,见有移动性液体,左膈
活动受限,右肋膈角稍钝,密度增高,左上肺陈旧性肺结核。中医诊为悬饮。届饮停胸胁,
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
地医院诊治。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
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
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谈、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予小青龙加石膏汤
、色清,舌苔薄白,脉弦细。肺与大肠相表里,此届风寒犯肺,致大肠传导失司之证。治拟
温肺散寒,以复大肠传导之职,小育龙主之。处方:麻黄、干姜、五昧子各7克,桂枝、法半
夏各10克,白芍12克,细辛、甘草各5克,1剂。药后,激汗出,风寒去,泻止而愈。(新中医
1987;(U):46)按语:本案辨证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考虑。风寒闭肺,肺气不宣,则下走大肠
节:(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
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
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
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
汗出减少。再进2剂,自汗止。续服玉屏风散,以善其后。按语:自汗以卫阳不因者多,然本
案久服益气固表之剂乏效,因究肺主皮毛,汗出不时,乃废理开阅不利之故。今肺有饮邪内
阻,治节失职,不主宣发,致汗孔开合失常。予小青龙沥温肺化饮,以绝病本,加麻黄根一
味,不仅收敛止汗治标,而且与麻黄相配,一开一圃,以助废理开因复常。辨治得当,顽疾
种抗菌素及止咳药无效,咳嗽渐甚,痰多质稀,近一周伴石侧胸胁疼痛,咳嗽气促,病情加
重,故专程从美国回相国治疗。诊时神疲乏力,咳嗽痰多,质稀色白,卧则气短,右胸胁疼
痛,咳唾转侧左侧亦有引痛,口渴喜热饮,舌谈偏暗、苔白略滑,脉细滑。体温37.1。一3
7.5℃,脉搏:96—10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00/60毫米汞柱。右胸稍隆起,
脉络受阻,肺气不利。治悬饮,常用十枣场类方。患者病久体虚,恐不堪峻逐,故拟温肺化
饮,给予小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五味子、桂枝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细辛3克,法半夏、杏仁各12克,
白芍、桃仁、云茯苓、丝瓜络各15克煎服,每日1剂。
服药3剂,咳嗽、胸痛等症明显减轻,咯痰少,可平卧。以此方加减进服20余剂,呼吸平
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
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
;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六)
化饮:桂枝9克,白芍12克,甘草6克,干姜8克,麻黄6克,细辛3克,半夏15克,五味子9克
,枳壳12克,厚朴12克。两煎台和约250毫升,一日分3—4次空腹服之。3剂后呕吐基本消失
,惟腹胀明显,上方加炒莱服子30克仁6克,连服6剂,诸症尽愈。半年后随访,未再发作。
(河南中医1987;(5):45)按语:本案呕吐虽无表证,但却遇寒加重,伴院闷纳果,苔白腻,
脉证,乃痰饮为思也。迫其病初,必有感寒,寒湿不化,聚而成痰成饮,阻塞冲任,使胞络
闭阻而月事不行。《金厦要略》云:“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经水断绝。”《妇科大
全》亦有“痰涎壅滞而经不行”者。小青龙汤发汗解表,温化寒饮,辛开通闭,故在饮去表
解之时,一稳闭经,亦随之而愈。[补述]刘渡舟教授指出,临床运用本方要抓住几个关键环
咳,心前区经常疼痛,背部发凉疼痛巳四年。发作时,出汗,口渴,服硝酸甘油片后始能缓
解,电图检查为心肌劳损。舌红苔薄白,左脉沉弦,右沉。印象:胸痹。辨证:饮犯胸鹰,
胸阳被遏。治则:解表散寒,温化痰饮*处方:麻黄9克,桂枝9克 白芍9克,甘草9克,干姜
9克,细辛9克,半夏9克,五味子9克,一剂。服药后稍有烦躁,两小时后缓解,心前区疼痛
脉沉细,本寒饮伏聚于胃皖之证,放每受外寒引动而发,以小育龙汤温化内伏之寒饮,则呕
吐得止。
八、遗尿黄道富医案:龚某,男,66岁,1991年4月26日初诊。素有慢性气管炎及习惯性
便秘史。3个月前有口鼻气臭,头目昏眩,心下痞满不舒,咳吐涎沫不止。4月3日始小便次数
增多,夜间遗尿,有时达3—4次,经多处治疗无效。近日又因外感风寒,咳嗽加重,不能乎
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
,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