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刘渡舟医案:姜x x,男,17岁。
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
伴见口渴思饮。
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
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克桔梗6克。
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
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
但腹中有时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
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
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
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
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
先令服六一散10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
厥阴热利,病位在肝。
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
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
所以,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
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久利伤阴案刘渡舟医案:胡x x,女,73岁。
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
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
脉弦,舌质红而少苔。
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解说】白头翁加阿胶汤,原为“产后下利极虚”而设。
因为产后失血伤阴,治疗时可加阿胶养血滋阴之药。
同样,湿热下利日久而伤阴血,也需要加阿胶以调之,如本案已见两目干涩。
舌红少苔等阴伤表现,但湿热病变仍在,所以用白头翁加阿胶汤既清湿热以止痢,又补阴血以益虚。
经方大师刘渡舟治疗各种疼痛医案
经方大师刘渡舟治疗各种疼痛医案【121】头痛1刘,男,48岁。
夏日酷热,夜开电扇,当风取冷,而患发热(39.5)与头痛、气喘等证,急送医院治疗。
西医听诊肺有啰音,诊断为感冒继发肺炎,经用抗炎退热等法,五日后发热与喘已退,而体温恢复正常。
惟头痛甚剧,病人呼天喊地、不能忍耐,须注射“杜冷丁”方能控制,但止痛时间很短。
不得已,邀刘老会诊。
切脉浮弦、无汗、苔白、舌润。
刘老辨为风寒之邪,伤于太阳之表,太阳经脉不利,其头则痛,所谓不通则痛也。
为疏: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荆芥10g、防风10g、川芎10g、羌活6g、细辛3g、薄荷3g、白芷6g、清茶6g此方服至第二剂,头痛全止。
医院主治医某君指方曰:“中草药的止痛作用,比西药杜冷丁为上,值得研究与开发”。
[按语]本案头痛伴有发热、气喘,为风邪袭肺,遏阻清阳所致。
《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即为此意。
若风邪稽留经脉,阻滞不通,则往往头痛剧烈,难以忍受,甚则其痛或偏或正,休作无时,迁延不愈而成“头风”。
川芎茶调散为治疗头痛之名方,方中川芎走而不守,能上达巅顶,下至血海,行血中之气,长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
正如《病因赋》所说:“头痛必须用川芎”。
羌活善于治太阳经头痛;细辛善于治少阴经头痛;白芷善于治阳明经头痛,三药相伍,乃治头痛之良剂也。
荆芥、防风疏散上部风邪;薄荷、清茶清利头目,疏风散热。
服之则使风邪去而清阳升,经脉通而头痛止。
然本方毕竟疏风药居多,升散力强,故凡肝风内动。
肝阳上亢及气血亏虚之头痛,则非本方所宜。
【122】头痛2李,男,38岁,住北京市朝阳区。
患顽固性偏头痛二年,久治不愈。
经友人介绍,延请刘老诊治。
主诉:右侧头痛,常连及前额及眉棱骨。
伴无汗恶寒、鼻流清涕、心烦、面赤、头目眩晕、睡眠不佳。
诊察之时,见病人颈项转动不利,问之,乃答曰:颈项及后背常有拘急感,头痛甚时拘紧更重。
舌淡苔白、脉浮略数,遂辨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之候。
(完整版)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刘渡舟等当归贝母苦参丸医案
刘渡舟等当归贝母苦参丸医案刘渡舟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小便不利(急性泌尿系感染)医案经验。
包xx,女,42岁,住北京朝阳区。
1994年6月22日就诊。
尿急、尿频、小便时尿道灼热涩痛。
尿检:白细胞10~16个,红细胞3~4个。
某医院诊断为:“急性泌尿系感染”,服氟哌酸等西药,效果不佳。
伴腰酸、小腹胀、足踝部略有水肿、心烦少寐、口干不欲饮、微咳,大便偏干、二日一行,小便黄、舌红、苔薄腻、脉滑细。
刘老辨为血虚挟有湿热下注,治当养血清热利湿。
方用《金匮要略》之“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20g、浙贝15g、苦参12g七剂。
服四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小便灼痛消失、排尿通畅。
然足踝处之水肿兼有腿重、乏力为瘥。
转方当归贝母苦参汤与防己黄芪汤合方,清热除湿之中并扶卫气之虚:防己15g、黄芪20g、白术10g、茯苓30g、当归20g、浙贝15g、苦参12g又服七剂,诸症悉除,尿常规化验为阴性。
[按语]本案为血虚湿热下注,又加上上焦肺气不宣,上壅下闭,水道不利,湿无从出所致。
故上有微咳、口干、心烦,下见尿频、尿急、尿痛。
血虚不润,则大便偏干。
此虚实挟杂之证,若使用清利,则必伤津化燥。
刘老以《金匮》“当归贝母苦参丸”养血润燥,清热通淋。
本方原为“妊娠小便难”而设,方中当归养血润肠;贝母开郁结利肺气,通调水道;苦参清利膀胱之湿热。
全方上下并调,标本兼顾。
临床用于治疗妇人小便不利、其色发黄、尿道热涩,或见大便秘结、身发虚弱之证,屡有效验。
尿路感染的备选方:当归苦参贝母丸摘要:苦参,苦寒,尤能除热消炎,《神农本草经》认为有治“溺有余沥”和“逐水”作用。
贝母亦治“淋沥、邪气”。
当归苦参贝母汤方主编/冯世纶【辨证要点】小便灼痛、淋沥者。
【方剂组成】当归、贝母、苦参各12克。
【用法】上三味,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方解】苦参,苦寒,尤能除热消炎,《神农本草经》认为有治“溺有余沥”和“逐水”作用。
贝母亦治“淋沥、邪气”。
刘渡舟医案)
【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
刘渡舟经方医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图:中药茯苓2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1)水气上冲案刘渡舟医案:陈××,女:52.岁。
患头晕,心悸,胸中满闷。
每到夜晚则气上冲胸,诸证随上冲之势而加剧。
伴有面部虚浮,目下色青,下肢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口虽渴但不欲饮水,强饮则胃中痞闷:问其人便反而秘结不通,五六日一次,坚如羊屎。
舌质淡胖,脉滑,脉沉滑无力。
此证为心脾阳气两虚。
脾阳不运,则水气内停,心阳不振,则水气上乖。
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所以头晕,心悸,胸闷;水气不化津液不能布行,则小便不利而大便反秘;水气外溢皮肤则为浮肿。
治疗当用温通心阳,气化津液降冲伐水为主。
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服药两剂后,气上冲胸及头晕、心悸等证得以控制。
上方加肉桂3克,泽泻1O克,助阳消阴,利水行津,又服两剂,口渴止,小便利而大使下。
最后采用脾肾双温之法,又合用真武汤使阳回阴消,精神振奋。
(2)奔豚证案刘渡舟医案:陆××,男,42岁。
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经二个多月治疗,病情没有缓解。
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
每当心痛发作之时,自觉气上冲咽喉,便觉气息窒塞,周身出冷汗,恐怖欲死。
舌淡苔白.脉弦而结,此奔豚发作,属于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闭塞胸阳。
治当通阳下气,利水宁心。
茯苓 18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三剂药后冲气平息,心神得安,但脉仍有结象,并伴有明显的畏寒肢冷。
此下焦肾阳未复,水寒之势尚未平伏。
上方加附子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又服三剂,下肢转温。
但心悸,胸痛偶发,转用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又服六剂后,诸症皆平。
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
(3)鼻不闻香臭案刘渡舟医案:吴××,女,50岁。
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鼻眼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患病已7 年,屡治无功。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名家医案
刘渡⾈应⽤五苓散⽅经验名家医案恩師著名經⽅專家北京中醫藥⼤學劉渡⾈教授,以五苓散⽅治上下百疾得⼼應⼿。
他強調,熟悉和掌握仲景對五苓散證病機的分析和對⽔氣病的認識是應⽤好五苓散的基礎,在隨診的幾年中,劉⽼反復要求我們背誦和理解原⽂,觀⽼師⽤五苓散,⼤致分為以⼩便不利為主癥及兼癥兩種。
⼀、⼩便不利為主要癥狀的病癥 很多患者以⼩便不利為主要癥狀來就診,⼩便不利是五苓散證的⾸要癥狀,最初⾒于傷寒汗后損傷正氣,邪氣由太陽經表傳⾄經府,致膀胱氣化不利,癥⾒⼩便不利,微熱消渴,劉⽼⽤五苓散關鍵是抓住膀胱氣化不利這⼀點最根本的病機,凡⼩便不利同膀胱氣化不利者皆⽤五苓散,與原⽂中⼀樣的外感引起者可以應⽤,其它原因引起的⽼師也同樣應⽤,實際上后⼀情況在臨床上更為多⾒,⽐如⼈⾄中年,正常⼈陽氣會稍有不⾜⽽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這時僅是功能失調,不會有畏寒、肢冷等陽虛癥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滲藥中⽤⼀味⾟溫的桂枝助膀胱氣化,僅輕輕溫通⽽已,藥后氣化功能正常,⼩便即可通利。
這時,⼀般醫家往往⽤腎氣丸治療,⽽⽼師卻⽤五苓散,以病機分析來看,⽤五苓散要更為適宜,腎氣丸顯然過于滋膩厚重了。
⼆、⼩便不利為兼癥的病癥 氣的運⾏直接影響⽔的運⾏,⽼師對仲景⽔氣病的學說有很深⼊的研究,在他的許多著作中都有論述,⽼師認為三焦為⼈之氣⽔通道,有出有⼊⽅為正常,若⽔之通道只⼊不出,⽔無出路,則必致⽔邪逆⽽向上,四處為患,⽔濕之邪上冒清陽⽽為眩暈⽬蒙⾯腫;⽔飲凌⼼可致胸憋⼼悸;⽔飲凌肺可致咳喘;⽔停中焦可致⼼下痞;⽔停下焦可致腿腫,這時讓⽔有出路諸癥⽅能解決。
⽼師⽤五苓散治療上中下諸多癥候意在于此,⽼師曾在他的⼀部著作中記述過這樣⼀個病例:⼀個男青年,患癲癇,雖屢⽤苯妥英那等抗癲癇藥物不能控制發作,⾃述發病前感覺有⼀股氣從下往上沖逆,⾄胃則嘔,⾄⼼胸則煩亂不堪,⾄頭則暈厥,⼈事不知,少頃蘇醒,觀其⾆淡胖苔⽩,⼜詳問知其⼩便頻數,排尿不暢尿量甚少,⽼師診為太陽膀胱蓄⽔,⽔氣上逆,蒙蔽清陽,⽼師以五苓散利⼩⽔,九劑藥后病情⼤減,癲癇竟得以控制,《傷寒論》中有“渴欲飲⽔,⽔⼊則吐者,名為⽔逆”,《⾦匱要略》中也有“假令瘦⼈臍下有悸,吐涎沫⽽癲眩者,此⽔也,五苓散主之”⼀條,此病例正是驗證,⽼師⽤五苓散通過利下竅⽽達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變的功能。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小青龙汤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
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 8—19)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二、百日咳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
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
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
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
因拟小青龙扬与之:麻黄1.5克,桂枝3.4克细辛1.5克半夏3克五味子2克,百部3克。
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三、肺胀(肺炎)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
患者八天前郊游归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
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地医院诊治。
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
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
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谈、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1~50持续更新《刘渡舟经方医案》00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2风疹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3 汗出偏沮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4 口眼歪斜案经方临证指南——桂枝加附子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6 胸闷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07 胸痛案刘渡舟医案:008产后身痛刘渡舟医案009 奔豚病案刘渡舟医案010遗精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验案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 013 久利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4 气胀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5黄芪桂枝五物汤证血痹案麻黄汤证、麻黄加术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7 水肿案(附:头痛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8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类疟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19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类疟案葛根汤证、葛根加半夏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1葛根加半夏汤证二阳合病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2《刘渡舟经方医案》023大青龙汤证溢饮案(附:伤寒高热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5越婢加半夏汤证肺风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6越婢加半夏汤证肺风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7越婢加术汤证溢饮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8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心悸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29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1)水气上冲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0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2)奔豚证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3)鼻不闻香臭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4)眩晕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又附:水气上冲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4 附三变症加减方《刘渡舟经方医案》03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1)奔豚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2)头痛案苓桂杏甘汤证验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8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1)低热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39桃核承气汤证惊狂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0抵当汤证瘀血目障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1栀子豉汤证虚烦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2栀子厚朴汤证虚烦腹满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3大陷胸汤证大结胸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4大陷胸丸证结胸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5小陷胸汤证小结胸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6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五例《刘渡舟经方医案》047附子泻心汤证上热下寒案,附治验二则《刘渡舟经方医案》048半夏泻心汤证痰气痞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49生姜泻心汤证(1)水气痞案一《刘渡舟经方医案》050甘草泻心汤证狐惑病案《刘渡舟经方医案》51~100《刘渡舟经方医案》051旋复代赭汤证呃逆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2黄连汤证上热下寒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3黄芩汤证热利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4白虎汤证高热案热厥案汗多案误用石膏救逆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5白虎加人参汤证消渴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6白虎加桂枝汤证温疟案更年期综合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7白虎加苍术汤证湿温高热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8调胃承气汤证久利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59小承气汤证(1)腑实腹痛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0大承气汤证热利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1麻子仁丸证脾约证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2厚朴七物汤证挟滞伤寒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3茵陈篙汤证(1)黄疸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4栀子柏皮汤证久黄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5小柴胡汤证数例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6二阳并病案数例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7心下坚满案等《刘渡舟经方医案》067大柴胡汤证数例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8柴胡桂枝汤证鼻渊案皮肤发凉案《刘渡舟经方医案》069消渴案《刘渡舟经方医案》51~100《刘渡舟验案精选》【100】水肿1(慢性肾小球肾炎)《刘渡舟验案精选》【99】口腔溃糜《刘渡舟验案精选》【98】口干《刘渡舟验案精选》【97】下利3《刘渡舟验案精选》【96】下利2(慢性菌痢)《刘渡舟验案精选》【95】下利1(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刘渡舟验案精选》【94】泄泻4《刘渡舟验案精选》【93】泄泻3《刘渡舟验案精选》【92】泄泻2(慢性肠炎)《刘渡舟验案精选》【91】泄泻1《刘渡舟验案精选》【90】不能食《刘渡舟验案精选》【89】呃忒《刘渡舟验案精选》【88】呕利痞《刘渡舟验案精选》【87】水气痞《刘渡舟验案精选》【86】火热痞《刘渡舟验案精选》【85】小结胸证《刘渡舟验案精选》【84】心下悸《刘渡舟验案精选》【83】胃脘痛《刘渡舟验案精选》【82】腹痛(肠功能紊乱)《刘渡舟验案精选》【81】少阳病腹痛《刘渡舟验案精选》【80】少阳病气上冲《刘渡舟验案精选》【79】中风后遗症《刘渡舟验案精选》【78】半身不遂《刘渡舟验案精选》【77】震颤(帕金森病)《刘渡舟验案精选》【76】掉眩《刘渡舟验案精选》【75】眩晕2《刘渡舟验案精选》【74】眩晕1(梅尼埃病)《刘渡舟验案精选》【73】耳鸣耳聋(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刘渡舟验案精选》【72】胁痛(胆结石)《刘渡舟验案精选》【71】胁痛2《刘渡舟验案精选》【70】胁痛(无黄疸型肝炎)(一)《刘渡舟验案精选》【69】腹胀痛《刘渡舟验案精选》【68】腹胀(慢性乙型肝炎)《刘渡舟验案精选》【67】臌胀(肝硬化腹水)(二)《刘渡舟验案精选》【66】臌胀(肝硬化腹水)(一)《刘渡舟验案精选》【65】阴虚肝气横逆《刘渡舟验案精选》【64】肝阳虚衰(慢性肝炎)《刘渡舟验案精选》【63】肝脾之积(慢性肝炎肝硬化) 《刘渡舟验案精选》【62】肝血瘀阻(病毒性肝炎)《刘渡舟验案精选》【62】肝血瘀阻(病毒性肝炎)《刘渡舟验案精选》【61】肝胆湿热(乙肝活动期)(二)《刘渡舟验案精选》【60】肝胆湿热(乙型肝炎伴肝硬化)(一) 《刘渡舟验案精选》【59】瘅热病《刘渡舟验案精选》【58】黄疸(五)《刘渡舟验案精选》【57】黄疸(慢性肝炎)(四)《刘渡舟验案精选》【56】黄疸(三)【辨药组方】【茵陈蒿汤】主持:林晓天。
刘渡舟经方医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刘渡⾈经⽅医案——桂枝加龙⾻牡蛎汤证桂枝加龙⾻牡蛎汤证
遗精案
刘渡⾈医案:王××,男(20岁。
患有遗精证半年,⼏乎每夜均有发⽣,屡经医治⽆效,形体疲惫不堪。
病初之时,每因有梦⽽遗精,逐渐发展为⽆梦⽽遗。
⾆质淡嫩不洋,脉弦缓⽆⼒。
辨证属
于⼼肾阴阳不交⽽精关弛废失禁。
桂枝10克⽩芍I0克⽣姜10克⼤枣l2枝炙⽢草6克龙⾻15
克牡蛎15克。
连服五剂后,滑精⽌,饮⾷增进,精神渐振,从此调治⽽愈。
【解说】《⾦匮要略?⾎痹虚劳病篇》说:夫失精家,桂枝加龙⾻牡蛎汤主之。
所谓“失精家”,是指有长期遗精、滑精史的⼈,初起时(往往由于欲⽕内动,⽽⼜不能随⼼所愿,以致⼼⽕内燃,下扰肾精,逼迫精液外泄,所以常常表现为有梦⽽遗精:久⽽久之,肾元下亏,失却固摄功能,导致精关弛废不固,最终发展为⽆梦⽽⾛泄,成为“失精家”。
所以,失精家的病机关键在于⼼肾阴阳上下不交,治法以调和阴阳,交通⼼肾为主。
桂枝汤能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阴阳,
加龙⾻、牡蛎⼀⽅⾯能收敛神⽓,固摄精关,另⼀⽅⾯也起到固护⼼肾精⽓的作⽤。
[国医在线 / ]。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
《渡舟验案精选》〔1-50案〕【1】伤寒表实证××,男,50岁。
℃,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如此发热自退。
即《经》所谓:“体假设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如此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假设麻黄量小,如此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如此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如此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
法当急温少阴,与四逆汤。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多年用方经验,医案整理。
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病例:刘某,女,42岁。
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
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
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
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
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
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
刘渡舟临证妙用小柴胡汤
刘渡舟临证妙用小柴胡汤(一)柴胡加桂枝汤本方治少阳病兼见头痛、发热、脉浮等太阳表证,为小柴胡汤减去人参之碍表,加桂枝微发其汗而成。
又能治少阳证兼有心悸、气上冲之证。
张某,女,59岁。
患风湿性心脏病。
初冬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胁发满,心悸。
时觉有气上冲于喉,此时则更觉烦悸不安,脉结。
辨证:少阳不和,复感风寒,且挟冲气上逆。
治法:两解少阳、太阳,兼平冲气。
处方:用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
服三剂则诸证得安。
(二)柴胡加芍药汤本方治少阳病兼见腹中痛,且有拘挛之感,按其腹肌而如条索状,此乃因肝脾不和,血脉拘挛所致。
为小柴胡汤减去苦寒之黄芩,加平肝缓急而疏利血脉的芍药而成,又能治疗妇女气血不和的月经不调与痛经等证。
郝某,女,学生,22岁。
肝气素郁,经常胸胁发满,胃脘作痛,月经来潮时,则小腹拘挛作痛,脉弦细且直,舌苔薄白。
辨证:肝气郁结,血脉不和。
肝气郁则疏泄不利而胸胁发满,胃脘作痛;血脉不和则痛经而小腹拘挛。
治法:疏肝和血止痛。
处方:柴胡12克赤白芍各6克甘草6克党参6克生姜10克半夏10克当归尾10克泽兰6克。
连服六剂,诸证即愈。
(三)柴胡桂枝汤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
治外有表证而见“肢节烦疼”,内有少阳气郁而见“心下支结”。
故在小柴胡汤中加桂枝、芍药,使其外和营卫,内调气血,而病可愈。
根据《伤寒论》的治疗精神,余用本方治疗下述三种病症每可取效。
1.治早期肝硬化肝病患者,日久不愈,由气及血,由经及络,而出现腹胀,胁痛如刺,面色黧黑,脉来沉弦,舌质紫暗,边有瘀斑等证。
化验检查,见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倒置,麝香草酚浊度指数升高。
临床诊断为早期肝硬化。
用柴胡桂枝汤减去人参、大枣之补,另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土鳖虫等专治肝脾血脉瘀滞、软坚消痞之药,有较好的效果。
2.治关节炎兼肝气郁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肢节烦疼,同时又因挟有肝气郁而胸胁苦满,或者胁背作痛等证,用柴胡桂枝汤疗效满意。
3.治肝气窜肝气窜为民间土语而未见医籍记载。
刘渡舟用经方:真武汤证
刘渡舟用经方:真武汤证(1)头痛案李某,男,32岁。
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因天气炎热,常在休息时畅饮冰镇啤酒或汽水,每日无度。
至秋即觉头痛,每每在夜晚发作,疼痛剧烈,必须以拳击其头部,或服止痛药片始能缓解。
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一月多。
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此属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
附子12克茯苓18克白术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服药六剂后,头痛明显减缓,改服苓桂术甘汤四剂而愈。
(2)房劳伤饮案郝某,男,30岁。
夏月行房事后,因觉燥热而饮凉啤酒近一升,至黎明时忽觉少腹疼痛拘急,不一会疼痛加剧,四肢头面冷汗淋漓,其妻陪同急请中医诊治。
其人面色苍白,询知小便短少色清。
两手脉皆沉,尺部脉尤甚,舌苔白润。
此乃少阴阳虚寒证,水邪不化为病。
附子12克生姜12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服药一剂而安。
(3)腹痛腹泻案孙某,女,60岁。
左上腹部隐隐冷痛如掌大,每于子夜时分疼痛发作,丑时腹泻,完谷不化,有黏液如涕,或如烂柿,腹中雷鸣,出冷汗,纳食减少。
经服胃舒平、酵母片及温胃理气等中药无效。
病程已有三个多月,询知病证起于天寒食冷,因体阳虚弱,以致脾肾俱寒。
先用附子粳米汤,服二剂后胃痛、肠鸣减轻。
再诊时告知后背恶寒而疼痛,改用真武汤温阳利水,以治寒邪。
附子15克生姜15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二剂后腹背疼痛止,恶寒轻,腹泻未作。
因左胁有时作疼,是寒邪犯于厥阴,于上方中加人吴茱萸15克,又服一剂而证消。
[解说]真武汤,又称玄武汤。
玄武为北方镇水之神,因本方有扶阳祛寒镇水之功,所以名为真武汤,用于少阴阳虚有寒,水气不化等证。
《伤寒论》说:“腹痛,小便不利......为有水气”,指出了本证的病机关键所在。
阴虚阳亢者多动风,而阳衰阴盛者每多动水,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阳虚动水,一般用苓桂剂进行治疗,如果病及于肾,阳气虚衰,心悸头眩,站立不稳,振振欲擗地,则必须用真武汤治疗。
刘渡舟经方医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57、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1)湿疹案刘渡舟医案:李x x,男,35岁。
患湿疹,头身泛起庴蕾,红如花瓣,苦搔痒不得释手,皮破水渍,抓痕累累。
伴低热恶寒。
舌苔白略腻,脉浮。
风寒客于营卫之间,郁而蕴湿,外发为庴。
治当发汗祛风,兼以渗湿。
麻黄9克连翘9克杏仁9克桑白皮9克苦参9克赤小豆30克木通9克大枣7枚炙甘草3克二剂。
药后温覆,汗出较多,头身庴疹随之而消。
(2)湿毒外发案刘渡舟医案:王x x,女,8岁。
有慢性肾炎病史。
现症颜面浮肿,色黄芩泽,周身皮肤刺痒颇剧,搔之则泛起小疙瘩。
曾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
舌质红苔白滑,右脉滑左脉略浮。
此证因于小便不利,湿邪内蓄,水毒不化而渗透于肌肤,郁遏阳气不得宣泄而致。
麻黄3克连翘6克赤小豆15克杏仁6克桑白皮6克桔梗3克苦参6克生姜12克大枣5枚炙甘草3克服药一剂,汗出而痒除。
【解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伤寒论》用来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本方有麻黄,杏仁,连翘,生姜以宣散在表之邪,赤小豆,梓白皮(现多改用桑白皮),以清在里之湿毒。
外能解表散热,内能利湿化毒,此乃开鬼门,洁净府两法兼备。
临床用于急性黄疸初起,荨麻疹或其它皮肤搔痒。
脉浮表不解的,效果较好。
此方又治慢性肾炎小便不利续发的皮肤瘙痒有特效。
57、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1)湿疹案刘渡舟医案:李x x,男,35岁。
患湿疹,头身泛起庴蕾,红如花瓣,苦搔痒不得释手,皮破水渍,抓痕累累。
伴低热恶寒。
舌苔白略腻,脉浮。
风寒客于营卫之间,郁而蕴湿,外发为庴。
治当发汗祛风,兼以渗湿。
麻黄9克连翘9...。
刘渡舟经方临证指南96--99
刘渡舟经方临证指南96--9996、半夏厚朴汤证梅核气案刘渡舟医案:张x x,女,41岁。
自觉咽喉部位有异物梗阻难忍,欲吞不下,欲吐不出,堵塞憋闷,或伴胸满,时时嗳气,诸症以午后为甚。
左脉沉右脉弦滑。
此属痰凝气郁,肺气不利之证。
半夏15克,厚朴15克,生姜10克,茯苓15克,紫苏10克,桂枝9克。
服药五剂后,异物梗阻感减轻,因其舌质红绛而减去桂枝,加竹茹12克,竹叶6克。
灯芯草1克,又服五剂而愈。
【解说】半夏厚朴汤主治妇女“咽中如有炙脔luán”,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堵塞憋闷,难以忍受,又称为“梅核气”。
本方解郁化痰,理气开结,确为治疗本病的良方。
案中加用桂枝,有下气降逆散结的作用。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桂枝有三气之功,一、能补中益气;二、能降逆下气;三、能散结行气。
具体地说,例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中桂枝能温补心气;桂枝汤,小建中汤中的桂枝能和脾胃以健中气;而桂枝加桂汤,苓桂术甘汤等方中桂枝又能降逆下气平冲;而桃核承气汤中桂枝则能散结行气以治蓄血,临床实践证明,用半夏厚朴汤治疗痰气交郁的梅核气,如不能取效时,加上桂枝每每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本案中加桂枝,取其散结气,降逆气之功。
97、桂枝茯苓丸证(1)月经淋漓案刘渡舟医案:宋x x, 女,30岁。
患月经淋漓不断,少腹胀痛不堪,妇科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脉沉滑,舌苔薄白。
此瘀血积在胞宫,阻闭经脉,新血不得归经。
桂枝6克,茯苓12克,桃仁6克,红花6克,川芎6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生地10克,三剂。
嘱告病家,服药后当下血块,血来反多,此乃瘀血去而新血方能归经之佳象。
不几日,果然经血自止。
(2)痛经案刘渡舟医案:思x x,女,27岁。
月经前后不定期,每逢月经来潮,腹痛如锥刺,腰痛如折。
舌质紫暗。
此气血失和,宜通而忌补。
桂枝10克,茯苓24克,桃仁12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
三剂而痛止。
【解说】桂枝茯苓丸是仲景治疗妇女妊娠而有瘀积的方剂,具有活血化瘀,散结消癥的作用,所以治妊娠癥zhēng(同症)积,要用蜜制为丸,每服一丸。
经方大师刘渡舟医案3
经方大师刘渡舟医案3【21】咳喘(感冒并发肺炎)(四)刘××,男,33岁,内蒙古赤峰市人。
1994年1月5日初诊。
感冒并发肺炎,口服“先锋四号”,肌注“青霉素”。
身热虽退,但干咳少痰,气促作喘,胸闷。
伴头痛、汗出恶风,背部发凉,周身骨节痠痛,阴囊湿冷。
舌苔薄白、脉来浮弦。
证属太阳中风,寒邪迫肺,气逆作喘。
法当解肌祛风,温肺理气止喘。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12g、杏仁10g、厚朴15g。
服药七剂,咳喘缓解,仍有汗出恶风,晨起吐稀白痰。
上方桂枝、白芍、生姜增至12g。
又服七剂,咳喘得平,诸症悉除。
医院复查,肺炎完全消除。
[按语]本案为中风表虚兼肺失宣降之证。
太阳中风,迫肺气逆,失于宣降,故见咳喘、胸闷、头痛、汗出、恶风,为“表虚”之证。
故治宜在解肌祛风之中,佐以降气平喘之法。
大论曰:“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
本方以桂枝汤解肌祛风,用厚朴、杏子降气定喘,并能化痰导滞,为表里兼治之剂。
临床用于治疗风寒表不解,而见发热、汗出、咳喘,屡屡获效。
【22】咳喘(过敏性哮喘)(五)赵××,男,5岁半。
1993年5月20日初诊。
有过敏性哮喘史,每闻异味后先嚏后咳,继之则发气喘。
近两个月病情加重,咳喘不能平卧。
西医检查:两肺有哮鸣音,并伴有细小的湿啰音,血液白细胞及嗜酸性细胞均有增高,体温37.8℃。
诊断:过敏性哮喘合并肺部感染。
给予抗菌素及“扑尔敏”、“氨茶碱”等药治疗,然气喘不见缓解。
喉中痰鸣,痰不易咳出。
并伴有纳呆、胸闷、腹胀、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不调等症。
舌质偏红,苔白厚腻,脉来滑数。
辨为湿热羁肺,积而生痰,痰湿上痹,肺气不宣,因而发生喘咳。
拟芳香化浊,清热利湿,宣肺平喘为急务。
浙贝12g、菖蒲10g、射干10g、白蔻仁10g、茵陈10g、滑石12g、藿香8g、杏仁10g、苡米12g、黄芩6g、栀子8g、通草10g、桔梗10g、厚朴12g、前胡10g、紫菀10g。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刘渡舟医案:姜x x,男,17岁。
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
伴见口渴思饮。
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
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克桔梗6克。
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
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
但腹中有时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
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
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
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
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
先令服六一散10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
厥阴热利,病位在肝。
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
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
所以,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
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久利伤阴案刘渡舟医案:胡x x,女,73岁。
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
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
脉弦,舌质红而少苔。
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解说】白头翁加阿胶汤,原为“产后下利极虚”而设。
因为产后失血伤阴,治疗时可加阿胶养血滋阴之药。
同样,湿热下利日久而伤阴血,也需要加阿胶以调之,如本案已见两目干涩。
舌红少苔等阴伤表现,但湿热病变仍在,所以用白头翁加阿胶汤既清湿热以止痢,又补阴血以益虚。
当归四逆汤证腰痛案刘渡舟医案:郭x x,男,28岁。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辨证:(1)有水气上冲之候。
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2)胸满,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3)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4)短气。
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治疗“水气上冲”的“水心病”,首选苓桂术甘汤,本方温阳下气而治心悸、胸满,利小便以消水阴而治痰饮咳逆。
药仅四味,但配伍精当,大有干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尤治“水心病”一证,可谓独树一帜。
本方用于临床时,可以随证加减。
如痰多脉滑的,可与二陈汤配合使用;如头眩较重的,可加泽泻;若头面有烘热之象的,可加白薇;若血压偏高的,可加红花、茜草、益母草、牛膝;若脉见结代,则减去白术而加五味子;若湿痰作咳,则减去白术而加薏米;若见惊悸不安的,可加龙骨、牡蛎。
4. 麻杏甘石汤咳喘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18岁。
患喘证颇剧,已有五六日之久,询其病因为与同学游北海公园失足落水,经救上岸则一身衣服尽湿,乃晒衣挂于树上,时值深秋,金风送冷,因而感寒。
请医诊治,曾用发汗之药,外感虽解,而变为喘息,撷肚耸肩,病情为剧。
其父请中医高手服生石膏、杏仁、鲜枇杷叶、甜停苈子等清肺利气平喘之药不效。
经人介绍,延余诊治。
切其脉滑数,舌苔薄黄。
余曰:肺热作喘,用生石膏清热凉肺,本为正治之法,然不用麻黄之治喘以解肺系之急,则石膏弗所能止。
乃于原方加麻黄4克,服1剂喘减,又服一剂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21》按语:肺喘一证,从外邪论有寒、热之分;从内因言则有虚、实之不同。
本案为肺热作喘,以表证已解,舌苔薄黄,脉象滑数而为验也。
本当用麻杏甘膏汤清热宣肺以止喘,可借前医不识本方运用之真谛,一见热象,便弃去麻黄,只用石膏清肺热,不用麻黄宣肺气,肺系之急不得解,则气喘终不能愈。
故刘老于原方中补入麻黄一味,全其仲景之意,故仅服两剂即安。
足见仲景方配伍之奥妙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刘渡舟医案:姜x x ,男,17岁。
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
伴见口渴思饮。
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
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 克桔梗6 克。
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
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
但腹中有时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
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
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
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
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
先令服六一散10 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
厥阴热利,病位在肝。
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
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
所以,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
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久利伤阴案刘渡舟医案:胡x x ,女,73 岁。
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
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
脉弦,舌质红而少苔。
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 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解说】白头翁加阿胶汤,原为“产后下利极虚”而设。
因为产后失血伤阴,治疗时可加阿胶养血滋阴之药。
同样,湿热下利日久而伤阴血,也需要加阿胶以调之,如本案已见两目干涩。
舌红少苔等阴伤表现,但湿热病变仍在,所以用白头翁加阿胶汤既清湿热以止痢,又补阴血以益虚。
当归四逆汤证腰痛案刘渡舟医案:郭x x,男,28岁。
患腰臀疼痛酸麻,入夜尤甚,疼痛难以转侧,诊其脉浮弦而细,证属血虚寒凝。
当归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6 克通草6 克大枣15枚. 服三剂后痛麻俱减。
上方加入桃仁,红花,炒穿山甲各3 克又服三剂而愈。
腹痛案刘渡舟医案:某男,患少腹疼痛,喜热畏寒,舌质淡嫩,脉弦而细,此为厥阴内寒证。
当归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6克通草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生姜12 克吴茱萸10 克. 服药二剂而痛止。
腰腹冷痛案刘渡舟医案:白x x,女,32岁。
深秋季节,在田间劳动时,适值月经来潮,因在野外就厕,当时自觉寒风吹袭下体,冷冽非常。
不久而出现少腹冷痛,腰痛如折,难以忍耐。
舌苔白润,脉弦细。
经期风寒入客厥阴,络脉瘀滞而为病。
当归12克桂枝12克赤芍9克细辛6克通草6克大枣7枚鸡血藤12 克石楠藤12 克. 服药仅二剂而痛止。
【解说】当归四逆汤是治疗厥阴血虚寒证的主方。
厥阴属肝,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液,所以肝虚多以血虚为主。
血虚则失其温煦之能,因而生寒。
用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以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或沉寒冷积,或中焦寒饮,则在方中加吴茱萸,生姜以温散沉寒。
本方在临床上可用来治疗妇女经期受寒的痛经;寒疝腹痛;寒痹关节疼痛;较严重的冻疮疼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雷诺氏综合症而见有肢端厥冷麻木疼痛,以及头目牵引疼痛等。
凡属血虚有寒,或厥或痛,皆可选用,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呕吐案刘渡舟医案:王x x,男,29岁。
夏月炎热时贪食寒凉之物,以致吐泻交作,但以呕吐为主,伴见心烦,口苦等证。
舌苔黄而润,脉滑数。
黄连6克黄芩6克人参6克干姜3克.另捣生姜汁一盅,兑入药汤中服。
只服一剂则吐止而安。
腹泻案刘渡舟医案:杜x X,男,1周岁。
患儿自生下后即大便溏泄,每日数次,吮乳不佳,而且多吐,伴见口舌糜烂等证,久治不效。
舌尖红,苔白,脉缓。
党参4.5 克干姜3克黄连3克黄芩3克白术4.5 竹叶3 克炙甘草4.5 克. 服药三剂。
腹泻与舌糜俱愈。
【解说】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具辛开苦降甘调之法,能调上下之阴阳以解寒热格拒之势。
《伤寒论》中用来治疗上热下寒,寒热格拒所导致的“食人口即吐”。
这种呕吐俗称“火吐”,来势较猛, 人口即吐, 不能停留。
但“火吐”又分二种, 如果是单纯的火热邪气所致的呕吐, 则用大黄甘草汤治疗。
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所治的呕吐是在“下寒” 的基础上产生的。
形成这种病证的原因是误用苦寒的药物伤了阳气, 或多食寒凉食品,导致脾阳虚弱。
脾家虚寒,则脾气不升而成泻,热邪在胃,胃气不降则成吐, 中州不和而不能升降阴阳,最终难免寒自下寒而热自上热, 而成寒热格拒之势, 下寒格热于上, 所以发生呕吐, 同时,也往往伴有腹痛下利等下寒证候。
芍药甘草汤证筋疝案刘渡舟医案:李x x,男,25岁。
又腿鼠溪沟处突出一肿包如鸡蛋大小,表面不红,用探针刺之无物,但疼痛屈腿不能伸,强行拉直其腿则疼痛号叫,夜间小腿肚子痉挛抽搐。
行步走路时必须架扶拐杖,足跟不能着地。
中医外科诊为“鼠溪脓肿” ,但治疗效果不显。
舌质红而少苔,脉弦细而数。
此乃足厥阴肝经血虚不能荣筋,筋挛而成,名为“筋疝”。
白芍24克炙甘草12 克。
服药一剂则疼痛减轻,二剂后肿包消失,四剂服完,足跟着地,弃杖而如常人。
脚拘挛急案刘渡舟医案:贾x x,男,53岁。
左腿肚子经常性拘挛,疼痛不能伸直。
严重时能向外聚起一肿包。
同时,大姆趾向足心处抽搐,疼痛难忍。
脉弦,舌质红而少苔。
阴血不滋,筋脉绌急而使脚拘挛。
白芍24 克炙甘草12克。
连服四剂而愈。
目昏案刘渡舟医案:刘x x,男,68岁。
有高血压病史七、八年。
患两足胫拘挛已一年多,同时头晕而两目视物模糊不清。
舌红苔薄白,脉弦。
辨为肝血虚少之病变。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 。
今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故足胫拘挛,目睛视物不明。
生白芍30 克炙甘草12 克。
服药三剂后,足胫拘挛明显缓解,又服六剂,拘挛消失,视物清晰,但仍头晕,转用平肝熄风之法调治而愈。
髋关节疼痛案刘渡舟医案:周x x,女,12岁。
因与邻儿戏耍,右髓部被踢,从此局部疼痛不可近之。
后又出现低热,37.8 C经西医确诊为“化脓性髋关节炎”,疼痛部位微肿,扪之灼手,且右腿倦屈不能伸。
脉弦细而数,舌质红。
先川芎药甘草汤舒筋缓急。
白芍30 克炙甘草15 克。
服药仅二剂则疼痛减半,又服二剂后右腿已能伸直。
所奇者,服药后小便挟有白浊物甚多,疼痛随之而轻。
服药前,局部穿刺有脓液,服药后再穿刺则无。
因局部仍有红肿热感,遂改用仙方活命饮消肿解毒,祛瘀止痛,又服十余剂而愈。
髋关节疼痛案刘渡舟医案:杨x x ,男,33岁。
开始时右腿髋部疼痛,行步困难;二个月后,左腿也出现疼痛,不能行步。
下肢肌肉逐渐萎缩。
经某医院诊断为”两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诊其脉弦而细,舌质红绛苔薄。
白芍24 克炙甘草12 克。
服药三剂即效,疼痛减轻。
考虑到病程久而血脉瘀滞不利,因而又疏当归,赤芍,花粉。
甘草节,丹皮各10 克乳香,没药,川芎,浙贝,陈皮,山甲珠,皂角刺各6 克银花12 克服三剂后,再用赤小豆当归散与芍药甘草汤交替服用二个多月,则诸证皆消。
经X 光片复查,两侧股骨头血运通畅良好。
【解说】芍药甘草汤在《伤寒论》中用来治疗“脚挛急” 。
本方之药精简不繁,却具有酸甘合化为阴之妙,有柔肝和脾,滋阴养血,缓解筋脉拘急之功,善于治疗血脉不利所致的拘急疼痛。
《朱氏集验方》称之为“去杖汤”,主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
临床经验证明,本方对于因阴血虚少而引起的两足痉挛性疼痛或腓肠肌痉挛性疼痛不可伸直,而见脉弦舌红者,多有良效。
并且,对于化脓性髋关节炎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所引起的局部疼痛或肿痛,先服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然后再用仙方活命饮化瘀散结,疗效甚佳。
如果腿胫挛急,证情象芍药甘草汤证而无效时,酌加羚羊角、钩藤服之即缓。
甘草附子汤证寒湿痹痛案刘渡舟医案:杨x x,男,42岁。
煤矿工人,终年在潮湿阴冷之处劳动,寒湿邪气袭人。
患关节疼痛己3 年,近期加剧。
骨节烦疼,手不可近,伴有心悸气短,胸闷,尤其以夜间为甚。
舌体胖大而淡嫩,脉软弱无力。
附子15克白术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6 克茯苓皮10 克苡米10 克。
服药三剂后疼痛明显减轻。
心悸胸闷等症转佳。
又服二剂,疼痛基本控制。
最后改用丸药长期服用而获痊愈。
【解说】本案的辨证关键是抓住二个方面的证候,一是周身骨节烦疼而不可近的寒湿证;另一方面是心悸气短,胸满等阳虚证。
甘草附子汤由附子,白术,桂枝,炙甘草组成,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功。
其中附子,白术温肾健脾,行于皮内以逐寒湿邪气;桂枝,甘草温补心阳以扶虚,所以特别适用于心,脾,肾阳气内虚,而寒湿邪气外痹关节;或卒然受寒湿邪气,外伤筋骨,日久而致内虚者,多能取效。
所以用治风湿性心脏病则更为理想。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寒湿痹痛案刘渡舟医案:韩x x,男,37岁。
患关节疼痛已有数年,周身关节酸楚疼痛,尤其以两膝关节为甚,屈伸不利,行走困难。
每逢天气阴雨,疼痛加剧。
舌质淡嫩而胖,脉弦迟。
大便反而干燥难解。
此属寒湿邪气外着内困,脾虚不能健运之证。
附子15克白术15克生姜10克炙甘草6 克大枣12枚六剂。
服药后,周身发痒,如虫行皮中状,两膝关节出汗而粘凉,大便由难转易。
改用肾着汤,服二剂后下肢疼痛止。
最后用丸药调理,逐渐平安。
解说】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是桂枝附子汤的变方。
桂枝附子汤即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它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不同的是,桂枝附子汤重用桂、附,意在温经散寒除湿,专治风寒湿三气困阻肌表,郁遏阳气的“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证。
如果湿邪内困脾气,脾不健运,津液不能还于胃中而反大便硬,则去桂枝而加白术以健脾运湿。
因为桂枝走表,与附子合用能耗散津液,而白术与附子合用,则既能行皮内而逐水气,又能健脾气而行津液。
这些细微的机理,正是仲景用药配方精妙之处。
本案所治,形象地再现了仲景方药的无比正确性。
服药后周身如虫行皮中状而痒,即《伤寒论》所谓的“其人身如痹” ,这是正气得药力资助,与邪气相争,湿气欲出之象。
服药完毕两膝汗粘冷,反映了寒湿邪气由皮内而出,邪退正复,其病向愈。
竹叶石膏汤证乳痈术后高热案刘渡舟医案:杨x x ,女,23岁。
急性乳腺炎手术后,高热39C遍用各种抗菌素无效。
兼见口腔粘膜层布满霉菌。
伴有心烦,呕吐不能食,二便自调,精神尚佳。
脉数而无力,舌面因涂龙胆紫无法辨认。
术后耗气伤阴,虚热内扰阳明而胃气上逆。
治当清热滋液,和胃扶虚。
生石膏30克竹叶10克麦冬20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粳米一撮炙甘草10克. 前后共服八剂,热退身凉,呕止胃开而愈。
乳痈术后高热案刘渡舟医案:张x x,女,25岁。
乳腺炎术后发热在38.5 C —39.5 C 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