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实用word文档 (40页)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f7371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07.png)
《临证指南医案》癫痫孙(十八)神呆脉沉。
因惊恐以致痫疾。
语言不甚明了。
此痰火阻其灵窍。
深戒酒肉浓味。
静室善调。
经年可愈。
(惊恐痰火升)黄连黄芩山栀枳实橘红胆星菖蒲远志陈动怒惊触。
乃外加扰内。
致五志阳越莫制。
古人集癫痫狂辨。
以阳并于阴。
阴并于阳。
互异。
今以阳逆狂乱。
非苦药之降。
未能清爽其神识也。
当归龙荟丸三钱。
倪骤然惊惕。
阳气上逆。
遂神呆不寐。
倏尔叫喊。
不食不饥不便。
有癫痫之象。
龙荟丸二服。
卢(十四)痰病已成痫疾。
难愈。
竹节白附子天竺黄陈胆星石菖蒲川连郁金茯神橘红汪惊恐。
阳升风动。
宿痫遂发。
吐痰呕逆不言。
络脉失利也。
(阳气郁窍络阻)羚羊角石菖蒲胆星远志连翘钩藤天麻橘红曹(十四)春病及长夏。
痫厥屡发。
前用龙荟丸意。
苦泄肝胆。
初服即泻。
此久病阴分已虚。
议理阴和阳。
入酸以约束之。
生鸡子黄阿胶川连黄柏生白芍米醋金(二十)痫厥。
神呆肢强。
犀角羚羊角元参菖蒲炒半夏炒远志郁金橘红吴惊狂。
乃木火扰动。
虽得平静。
仍心悸怔忡。
夜卧不寐。
诊脉虚细如丝。
已非痰火有余。
议补心丹。
以理心之用。
(木火动心神虚)人参茯神枣仁元参丹参天冬麦冬生地川连柏子仁菖蒲桔梗远志叶(氏)每遇经来紫黑。
痫疾必发。
暮夜惊呼声震。
昼则神呆。
面青多笑。
火风由肝而至。
泄胆热以清神。
再商后法。
(木火郁血滞)丹皮丹参细生地黑山栀茺蔚子胡黄连调入琥珀末张(二二)入冬不寐。
痫疾遂发。
此阳不潜藏。
治在肝肾。
(肝肾阳升)用虎潜法。
某癫疾。
脉不鼓指。
议交心肾。
益神志。
(火郁心肾不交)生地龟甲黄柏川连(酒炒)菖蒲茯神远志山栀竹叶叶(二九)五志阳升。
神识迷惑。
忽清忽甚者。
非有形质之邪。
乃热气化风上巅。
致于竟夜不寐。
攻痰疏利。
决不效验。
先以极苦之药。
冀其亢阳潜降。
(风阳阳亢)生地龙胆草丹参木通山栀芦荟青黛薄荷某平昔操持。
身心皆动。
悲忧惊恐。
情志内伤。
渐渐神志恍惚。
有似癫痫。
其病不在一脏矣。
医药中七情致损。
二千年来。
从未有一方包罗者。
然约旨总以阴阳迭偏为定评。
凡动皆阳。
当宗静以生阴是议。
【精品文档】临证指南医案读书心得-范文word版 (20页)
![【精品文档】临证指南医案读书心得-范文word版 (20页)](https://img.taocdn.com/s3/m/d94d7844b84ae45c3b358c83.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心得篇一:中医学习心得3中医学习心得学习中医不同于学习现代医学,它的观点与现代医学有很大的不同。
系统的观点和辨证的观点是它的特点。
整体观点也是其特色。
学习中医,入门不难,一般经中医学院四年的学习,可知其概要。
然入精则不易。
自古以来,医书充栋,立论繁琐。
将我之所学习的中医心得如下阐述。
一.从伤寒论从门,先难后易本人意见,伤寒论是学习中医的内功根基,一定要狠下功夫。
1.背诵《医宗金鉴.伤寒心法》和《长沙方歌括》。
2.看《伤寒论》白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
3.看注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方解〉。
徐大椿〈伤寒论类方〉,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金匮心典》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钱璜〈伤寒溯源集〉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刘渡舟的<伤寒论十四讲>. <伤寒挈要> 郑钦安的<伤寒恒论>等。
重点学习对象:郑钦安及陈修园二.学习好辩证,明病因病理。
本人推荐:《内经》《难经》《四诊抉要》《温病条辨》重点:内经。
三.学习好本草及方剂,用药如神。
本人推荐:《施今墨对药》〈虫类药的应用〉〈中药学〉〈方剂学〉〈删补名医方论〉四.学习名家医案,以广见识〈章次公医案〉〈叶天临证指南医案〉〈朱进忠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朱良春的有关医论《疑难病证思辨录》〈经方实验录〉其他如《医学心悟》《医门法律》《医宗必读》《傅青主男女科》《秦伯未医书系列》等等。
五.勤于实践,不断提高。
篇二:络病学心得体会络病学——一个古老又极富创新魅力的理论,千百年来一代代华夏中医英才在络病理论研究领域探寻、追求,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络病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现代疑难病治疗注入了生机。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二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二](https://img.taocdn.com/s3/m/113e449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9.png)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二对叶天土治疗脾胃病的医案、医理、各家注释、以及个人所见所闻所学所忆所感做如下总结,文虽未尽善,尽心矣!1.关于对脾胃病的论治法则提炼:脾胃分治、胃阴学说、营卫交损建其中、通补阳明、胃络理论、肝胃同治。
2.经典原文引用:〃脾胃乃后天之本〃,“人以胃气为本〃内经,〃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李东垣,脾胃为病,最详东垣;〃脾胃当分析而论,温运脾阳、敛养脾阴、运化为主〃以及〃濡养胃阴、温理胃阳、养通结合"一叶天土。
3.东垣认为元气不足导致的清阳不升、阴火不降是脾胃损伤的主要原因,故治疗时尤其重视脾阳的升发。
东垣详于脾而略于胃,叶天土补充了胃病治法理论。
4.营卫交损所致脾胃病:《灵枢•营卫生会》所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个人认为营卫失和应该两层意思,在表之营卫,在里之脾胃。
皆可选用桂枝汤调和营卫。
叶天土用小建中汤(桂枝汤变化)加减治疗脾胃虚弱营卫失和,症状依据:饮食减少、畏寒汗出。
5.胃阴虚损致病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燥者濡之。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诸方都考虑到肺胃阴伤的层面。
〃胃喜润喜降〃--创制益胃汤-叶天土。
6.阳明虚证:我们知道阳明多实证,常用承气白虎类;叶氏认为阳明也有虚证,采用〃通补阳明〃法〃若非温而通者,不能复其阳;非补而走者,不能兴其衰〃,所以在补胃阳时,常以通补法,叶氏常用大半夏汤加茯苓。
理中汤,常去白术加茯苓。
具体细分为三大类:胃阳虚纳呆:人参、益智仁;胃阳虚气滞的胀痛:乌药、高良姜、香附、吴茱萸、干姜;胃阳虚重者:附子、桂枝、川乌、革芨。
7,白术和茯苓辨析:白术守而不走,归脾;茯苓走而不守,归胃。
8.络病治法:化痰通络、活血通络、辛散通络、虫蚁通络。
无论络病虚实,治法上都是通、补并用,孰轻孰重差异。
9.络病用药:叶天士认为〃非辛香无以入络〃:丁香、檀香、木香、沉香、乳香、凝白、细辛、桂枝;活血化瘀通络也要配合辛香:桃仁、红花、元胡索、当归、姜黄、桂枝、旌白。
临证医案笔记
![临证医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d00cca4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c.png)
临证医案笔记
临证医案笔记是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记录患者病情、治疗过程和疗效的笔记。
它对于医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关于临证医案笔记的要点:
1. 详细记录: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主诉、病史、症状、体征、检查结果等,尽可能详细地描述病情。
2. 治疗过程:记录所采用的治疗方法、药物使用、剂量、疗程等,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和反应。
3. 疗效评估:记录治疗后的效果,包括症状改善、病情变化、康复情况等,以便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4. 随访记录:如果有随访,记录患者的后续病情、康复情况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或复发。
5. 思考与分析:在笔记中加入自己对病例的思考和分析,包括对病因、病机的判断,治疗策略的选择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
6. 经验总结:总结在治疗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思考如何更好地处理类似病例。
7. 学习与参考:将临证医案笔记作为学习和参考的资料,与同行交流分享,从中汲取经验和知识。
8. 规范整理:定期整理和归档医案笔记,便于查阅和回顾。
通过认真记录和分析临证医案笔记,医生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同时也为医学研究和教学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这样的笔记对于医生的职业发展和患者的治疗效果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6f4989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62.png)
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主要记载叶天士的方脉类医案,很多先贤总结过《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奇经八脉用药,此处采自近现代医家沈庆法的总结:督脉:鹿茸、鹿角、鹿胶、羊骨髓、牛骨髓、猪骨髓、生雄羊内肾(区别于外肾,外肾即生殖器)、枸杞子、肉桂、藁本。
任脉:龟甲、紫河车、覆盆子、丹参。
冲脉:紫石英、当归、紫河车、鳖甲、肉苁蓉、枸杞子、杜仲、山药、丹参、巴戟天、白术、莲子、川芎、附子、香附、甘草、木香、吴茱萸、黄芩、黄柏。
带脉:当归、熟地黄、龙骨、牡蛎、莲子、莲须、白芍、甘草、五味子、乌贼骨、黄柏、黄芩、艾叶。
阳维脉:白芍、桂枝、黄芪。
阴维脉:龟甲、鳖甲、山萸肉、五味子。
通入八脉:茴香、泽兰。
这些归经药物是有规律可循的。
督脉最多血肉有情之品,因为督脉循行之处包含脊柱和脊髓,脊椎和脊髓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并不是中医常说的“功能”所能涵盖的,当物质基础被破坏,出现形体的改变时,不是简单的补养气血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填补”,而填补作用最强的则是血肉之躯了。
至于枸杞子,乃阴阳双补。
藁本也只是善走巅顶,疗巅顶冷痛之疾,而督脉循行至巅顶,所以归于督脉了。
冲脉则主要集中了养血、降逆、理气的药物。
因为冲为血海,冲气容易上逆,当归、紫河车、鳖甲、肉苁蓉可养血;香附、木香、甘草、紫石英、吴茱萸,能理气缓急降逆;黄芩、黄柏能清热安胎,防止热迫血妄行。
带脉则在补养中多兼收敛,黄柏、黄芩的解释同冲脉。
阳维乃黄芪桂枝汤义,调和营卫以祛寒热。
阴维则是养阴收敛了。
通入八脉的茴香和泽兰,被解释为茴香从气分走八脉,泽兰从血分走八脉,这两味药不好用中医的理论牵强解释。
由以上分析可知,叶天士的八脉用药是由《难经》论八脉的生理病理而悟出的。
他对奇经八脉理论的运用足以启人思路,尤其是放在医案中,更切合实际,可谓古今第一个善用奇经理论之人。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一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一](https://img.taocdn.com/s3/m/81c36272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a.png)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一
叶天士,清代江苏吴县人,师从17人,取诸家之长,融会古今,变通成法,自出机杼。
1.咳嗽:湿聚气阻选用三仁汤加减。
脾肾两虚咳:异功散合熟地、五味子、枸杞、都气丸等,久病虚人慎用清降消痰。
久嗽忌生姜。
再次提醒,肾虚咳嗽切忌消痰清燥。
2.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外饮治脾(桂苓甘味汤),内饮治肾(都气丸)
3.胃热易灼肺,治肺贵乎理燥,理燥在乎气轻。
(枇杷叶、苏子、薏苡仁、桑叶、茯苓、降香)
4.男,24岁,脉左搏尺动,肝肾阴伤。
------脉理深微。
5.劳嗽大忌香燥,诸香泄气,沉香入少阴肾,为劳怯忌用。
6.凡治劳伤,须先查有无外邪。
7.两寸脉大,木火犯肺,连翘、栀子、薄荷、苦丁茶、杏仁、瓜蒌皮、菊花。
8.气顺则治,气逆则病,无论内伤外感皆适用。
9.咽喉不适引起的咳嗽:马勃、射干、蝉蜕、葶苈子、麻黄。
燥咳:桑叶、玉竹、沙参、杏仁、薏苡仁、甘草。
10.诸药皮皆凉,子皆降。
读书笔记(19)
![读书笔记(19)](https://img.taocdn.com/s3/m/2a8933a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d.png)
读书笔记(19)《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按语》观叶天士医案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治以滋阴息风,濡养营论,补阴潜阳,如虎潜丸固本丸复脉汤之类是也。
若阴阳并损,无阳则阴无以化,,故以温柔润濡之剂如地黄饮子还少丹之类是也。
更有风木过动,中土受残,不能御其所胜,如不寐不食,卫疏汗泄,饮食变痰,治以六君子玉屏风茯苓饮酸枣仁汤之属。
或风阳上僭,痰火阻窍,神识不清,也有至宝丹芳香开窍或者辛凉清上痰火。
法虽未备,实足以补前人之未及,至于审症之法,有身体纵缓不收,耳聋目瞀眼合撒手遗尿失音酣睡,必本实,先拨阴阳,枢纽不交与暴脱无异,非是中外邪之风,乃纯虚症也。
故先生急用大剂参附回阳,恐纯刚难受,必佐阴要以挽回万一。
所身体拘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蹇二便不爽,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壅塞,以致营卫脉络不和,治法急则先用开关,缓则益气养血,佐以消痰清火,宣通经隧之药,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愈。
至于风痱风懿风痹瘫痪,乃风门之病,理亦相同。
先生于是症,独重在肝,肝者,将军之官,善干他脏者也。
肝风一逆,则诸气皆逆,气腻则痰盛,遂火沸等旋神迷魂荡,无所不至矣。
气若犯上者不免凌金烁叶有麦门冬以及琼玉膏之补金柔制法。
若犯于中而为胀者,用六君子去白术加木瓜姜芍之类以及附子粳米汤加人参为补胃凝肝法。
若震及心脾而为心悸为消者,用甘麦大枣汤合龙骨牡蛎之属,为缓急重镇法。
若挟少阳之威二乖巅摇络者,用羚羊角钩藤元参连翘之剂,为息风清络法。
若本脏自并而体用失和者,以椒梅桂芍之类,为益体宜用法。
若因母脏之虚而扰及子脏之位者,用三才配合龟甲磁朱以及复脉减辛味服入鸡蛋黄之属,为安摄子母法。
至于痿厥之治,犹觉神奇。
取血肉介类改汤为膏,谓其力味重实,填隙止厥最速,此岂非补前人之胃备,开后学之法门哉。
中医学对疾病之认识都是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基本理论上加以发挥的,扶正祛邪也是立足于这一基本观点的。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25e807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63.png)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古籍
科
读者
原文 肺
血 室
临证指 南
版
医案
痉厥
噎膈
医案
痿 头风 眩晕
九调 崩漏 胎
内容摘要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自面市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认可,本次是我们从106种古籍中选出30种进行修订。 修订原则是:1、本次选出的古籍为临床上常用、读者需求量大的品种,上版多次重印。2、本次修订力求原文准 确,每种医籍由专家严谨校勘,为读者提供精确的原文。3、原则上只做原文,不做校记和注释。4、在装祯形式 上在保持上版风格的基础上,以精装版面市,在版式上也为了方便读者而重新设计。该书共十卷。卷一至卷八以内 科杂病医案为主,兼收外科及五官科医案。卷九和卷十为妇科、儿科医案。全书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于学术多 所体悟,于后学启迪甚多。
03
腰腿足痛
05
咽喉
06
疮疡
1
调经
2
淋带
3
崩漏
4
胎前
5
产后
癥瘕
热入血室
幼科要略 痧疹
吐泻 痫痉厥
作者介绍
这是《临证指南医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临证指南医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临证指南医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目录分析
中风
肝风
眩晕
头风
虚劳
咳嗽 吐血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0a8f3b5a8102d276a22f71.png)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初诊处方的用药分析【摘要】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初诊处方录入,进行频数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索叶天士治疗中风的常用药物和配伍规律。
频次分析结果显示枸杞子、天麻、石斛、归身、远志、人参、苁蓉、白术、熟地黄、牛膝、羚羊角、菊花、黄芪、茯苓等为常用药物。
相关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了治疗本病常见的处方配伍规律。
用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分析叶天士的用药处方规律,有利于学习和研究叶氏治疗中风的用药,及其“阳化内风”的学术思想,处方配伍规律可以用于指导临床。
【关键词】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中风药物配伍规律《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为叶天士门人辑录叶天士临证积案而成。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详细论述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在中风的论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研究和挖掘叶氏关于中风的学术思想及其治病用药规律,对丰富中医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均有积极的意义。
对《临证指南医案》的研究历来不乏其人,研究其用药规律对深入了解叶天士的学术思想有积极意义。
纵观各家研究报道,对其用药规律只是描述性的分析。
本文对其用药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筛选有效单味中药,分析配伍规律。
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临证指南医案•中风》[1]篇中的32个病案,本研究仅纳入初诊的用药。
因考虑到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发展,其证型可能会出现变化,治法方药也可能改变,所以不将复诊病案纳入其中。
2. 录入与分析方法对药名上存在的差异,按第六版《中药学》[2]教材进行规范化处理,如明天麻统一为天麻。
各类成药如至宝丹、虎潜丸、人参丸、三汁膏、虎锁丸等均按单味药记录。
将32个初诊病案的用药进行整理,各病案出现的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编码。
采用Excel录入数据,数据分析使用SPSS11.5进行。
分别进行单味药的频次分析;出现频次较高的常用药物进行两两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相关系数,并作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对出现频次较高的常用药物进行探索性的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Hierachical Cluster)的指标聚类(Q型聚类),采用组间结联法(Between-group linkage),变量的距离测量采用欧氏距离。
(精选)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精选)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5d510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3.png)
lt篇名gt临证指南医案书名:临证指南医案作者:叶桂朝代:清年份:公元1746 年lt目录gt卷一lt篇名gt中风属性:钱偏枯在左。
血虚不萦筋骨。
内风袭络。
脉左缓大。
(肝肾虚内风动)制首乌(四两烘)枸杞子(去蒂二两)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淮牛膝(二两蒸)明天麻(二两面煨)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黄甘菊(三两水煎汁)川石斛(四两水煎汁)小黑豆皮(四两煎汁)用三汁膏加蜜。
丸极细。
早服四钱。
滚水送。
陈(四七)肝血肾液内枯。
阳扰风旋乘窍。
大忌风药寒凉。
炒杞子桂圆肉炒菊花炙黑甘草黄(去心)牡蛎金失血有年。
阴气久伤。
复遭忧悲悒郁。
阳挟内风大冒。
血舍自空。
气乘于左。
口肢麻。
舌喑无声。
足痿不耐行走。
明明肝肾虚馁。
阴气不主上承。
重培其下。
冀得风熄。
议以河间法。
熟地(四两)牛膝(一两半)萸肉(二两)远志(一两半炒黑)杞子(二两)菊花(二两炒)五味(一两半)川斛(二两四钱)茯神(二两)淡苁蓉干(一两二钱)加蜜丸。
服四钱。
沈(四九)脉细而数。
细为脏阴之亏。
数为营液之耗。
上年夏秋病伤。
更因冬暖失藏。
入春地气升。
肝木风动。
遂令右肢偏痿。
舌本络强。
言謇。
都因根蒂有亏之症。
庸俗泄气降痰。
发散攻风。
再劫真阴。
渐渐神愦如寐。
倘加昏厥。
将何疗治。
议用仲景复脉法。
(液虚风动)复脉汤去姜桂。
又操持经营。
神耗精损。
遂令阴不上朝。
内风动跃。
为痱中之象。
治痰攻劫温补。
阴愈损伤。
枯槁日甚。
幸以育阴熄风小安。
今夏热益加发泄。
真气更虚。
日饵生津益气勿怠。
大暑不加变动。
再商调理。
固本丸去熟地加北味。
天冬生地人参麦冬五味金(六九)初起神呆遗溺。
老人厥中显然。
数月来夜不得寐。
是阳气不交于阴。
勿谓痰火。
专以攻消。
乃下虚不纳。
议与潜阳。
龟腹甲心熟地炭干苁蓉天冬生虎胫骨淮牛膝炒杞子黄柏卢嗔怒动阳。
恰值春木司升。
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
上凌咽喉。
环绕耳后清空之地。
升腾太过。
脂液无以营养四末。
而指节为之麻木。
是皆痱中根萌。
所谓下虚上实。
多致巅顶之疾。
夫情志变蒸之热。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6f82e00242a8956bece459.png)
计(四十) 能食善饥渴饮,……。(郁火) 生地 知母 石膏 麦冬 生甘草 生白芍
生 地
知 母
石 膏
麦 冬
甘 草
白 芍
郁火消灼,津亏液涸,治当滋阴清热,酸 甘化阴。方用石膏甘寒清热,除烦止渴; 生地,麦冬,知母,滋阴清热生津;白芍, 甘草,酸甘化阴,白芍酸收可防津液再伤, 又可柔肝以疏通血脉。
强调消渴病因乃“五志化火”
消渴的病因多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 过服温燥、房劳过度、情志失调等有 关。而叶天士则强调“五志化火”是 主要病因。
计(四十) 能食善饥渴饮,日加瘪瘦,心 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王(五八) 肌肉瘦减,善饥渴饮,此久 久烦劳,壮盛不觉,体衰病发,……
姜(五三) 经营无有不劳心,心阳过动, 而肾阴暗耗,液枯,……
叶天士
叶桂,字天士,号 香岩,晚年又号上 津老人。江苏吴县 (今苏州)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 四大温病学家之一, 与薛雪等齐名。
叶天士毕生忙于诊 务,无暇著书立说, 世传《温热论》 《临证指南医案》 《叶案存真》《未 刻本叶氏医案》等, 大多出自后人、门 生之手。
《临证指南医案》 是记录我国清代著 名医家叶天士临床 经验的名医医案专 著。
三味药性皆甘缓,都能滋阴生津,入中焦 脾胃为甘寒之品。
麦冬:入肺、心、胃经,甘,润肺养阴, 益 胃生津,清心除烦。 石膏:归肺、胃经,辛甘,清热泻火,除 烦止渴。 生甘草:归心、肺、脾、胃经,甘,补益 脾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皆为甘味药,入肺脾胃经,都具有滋阴清 热的作用。
3.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 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 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 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 三消》说: “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7e4341852458fb770b56bf.png)
吴医双璧医案精讲总结1.历代名医论中风。
唐宋之前:从真中立论,多由外风所致。
例:《灵枢经》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者,内居荣卫,荣卫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偏枯者,半身不遂也;《素问》曰:风中五脏六腑之俞,所中则为偏风;张仲景曰:夫风之为病,当令人半身不遂。
三书立论,本源皆专主于风。
唐宋之后:多从类中立论,由内风所致。
刘完素:中风者,非肝木之风内动,亦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内火暴甚,水枯莫制,心神昏昧,卒倒无所知。
其论专主于火。
李东垣:中风者,气虚而风邪中之,病在四旬以后,壮盛希有,肥白气虚者间亦有之。
论中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中经络之分,立法以本气虚外受风邪,是其本也。
朱丹溪:西北气寒有中风,东南气湿非真中风,皆因气血先虚,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其论专主于痰,湿痰是其本也。
张介宾:论半身不遂大体属气虚,易中风之名,着非风之论,惟引用《内经》厥逆,井辨论寒、热、血、虚,及十二经之见症与症不符。
多由内伤积损导致昏聩而猝倒。
缪希雍:中风多由内虚暗风,阴阳两虚,且阴虚者多。
叶天士:阳化内风说。
内风动越,肝阳化风。
肾液少,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怒劳忧思,五治气火并交于上→肝胆内风鼓动盘旋肝血肾液两枯→阳扰风旋中阳不足,阳明络脉空虚→内风暗动。
2.叶天士的学术成就。
①创立温病学说,建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②创胃阴学说,开养胃阴法治疗内伤杂病的先河;③倡肝风内动为中风首要病机,并制定相应治则;④阐发络病机理,建立系统完整的络病治疗方法;⑤发展奇经学说,创立调补奇经的治疗法则;⑥擅用经方,并根据病情灵活变通。
3.风寒伤于肺卫的主证?寒热、畏风、发热、脘闷4.叶天士辨治外感风寒上焦的用药特点。
叶天士临证极少应用麻黄、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等辛温发汗重剂,而选用豆豉、桔梗、苏梗、杏仁、厚朴、橘红等药性较缓之品。
淡豆豉、苏梗:辛温,祛风散寒,取微汗之意;连翘、通草、滑石:寒凉,散中上焦郁结热邪。
《经方临证指南》随笔
![《经方临证指南》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f0d2922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1.png)
《经方临证指南》阅读札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作者与背景 (2)1.2 研究动机与目的 (4)二、经方概述 (4)2.1 经方的定义与特点 (5)2.2 经方的发展与应用 (6)2.3 经方在现代临床中的地位 (7)三、经方理论体系 (9)3.1 阴阳五行与经方 (10)3.2 脏腑经络与经方 (11)3.3 气血津液与经方 (13)四、经方临证思维 (14)4.1 整体观念与经方 (15)4.2 辨证论治与经方 (16)4.3 方证对应与经方 (17)五、经方实践应用 (19)5.1 内科疾病与经方 (20)5.1.1 呼吸系统疾病 (21)5.1.2 消化系统疾病 (23)5.1.3 循环系统疾病 (23)5.2 外科疾病与经方 (24)5.2.1 乳腺疾病 (25)5.2.2 肿瘤疾病 (26)5.2.3 创伤康复科疾病 (28)5.3 妇科疾病与经方 (29)5.4 五官科疾病与经方 (30)5.4.1 目赤肿痛 (31)5.4.2 耳鸣耳聋 (33)5.4.3 鼻渊头痛 (34)六、经方临证心得 (35)6.1 学习经典与经方 (36)6.2 临床实践与经方 (37)6.3 传承创新与经方 (38)七、结语 (40)7.1 经方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41)7.2 未来经方研究的展望 (42)一、内容综述《经方临证指南》为我们揭示了经方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与指导。
黄煌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我们详细阐述了经方的用药规律、病症特点以及辨证施治的思路。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经方治疗的严谨性和灵活性。
黄煌教授强调,经方治疗的关键在于方证对应,即通过把握病人的特定症状和体征,选用合适的经方进行治疗。
他也提醒我们,在应用经方时,要注重辨证施治,避免“方症对应”的简单化理解。
本书还介绍了许多经方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实例,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临床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临证指南医案心得
![临证指南医案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0cbe2ad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7f.png)
临证指南医案心得读《临证指南医案心得》,那叫一个受益匪浅,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医学智慧的大门。
这本书,它不只是简单记录了医生看病的故事,更像是一本秘籍,藏着中医治病的精髓和医者仁心。
里面的医案,一个个都活灵活现,就像是看电视剧一样,医生们面对各种疑难杂症,沉着冷静,运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一步步抽丝剥茧,找到病因,然后对症下药。
每次读到一个医案被成功解决,心里那叫一个痛快,就像是自己也参与了一场胜利的战斗,那叫一个过瘾。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对病情的细致描述。
书上说,有的病人面色苍白,像是被霜打过的茄子;有的则是咳嗽连连,好像肺都要咳出来了;还有的浑身无力,走路都像踩在棉花上。
这些描绘,真是生动形象,一读就懂,仿佛那些病人就在眼前,让我对病情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而医生们的诊断过程,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他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就像是侦探在破案,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
有一次,看到一个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和脉象,再结合病人的症状,就准确判断出了病因,那叫一个精准,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充满了敬佩。
在治疗上,医生们也是各显神通。
有的用针灸,那银针在穴位上一扎,病人就感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病痛立马减轻;有的开中药,那些药材看似平常,但经过医生的巧妙搭配,就变成了治病救人的良药。
每次读到这些,我都忍不住感叹,中医真是神奇,那些草药就像是有魔力一样,能治愈人的疾病。
除了医术高明,这些医生还特别注重医德。
他们对待病人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耐心细致,不厌其烦。
有的病人病情复杂,治疗周期长,但医生们从不放弃,总是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
这种医者仁心,真是让人感动。
读这本书,我还学到了很多养生知识。
书上说,要想身体健康,就要顺应自然,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
看来,要想身体好,还真得学学古人的智慧。
总之,《临证指南医案心得》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推荐下载】临床指南医案,读书笔记-精选word文档 (16页)
![【推荐下载】临床指南医案,读书笔记-精选word文档 (16页)](https://img.taocdn.com/s3/m/463fbbbe71fe910ef12df891.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临床指南医案,读书笔记篇一:中医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走近中医》俗语讲:久病成医,这也是我能进入中医这条艰涩诲深道路的因缘。
关于中医的多条名言至今听起来也是铿锵作响,从医者“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人命贵于千金”等等。
虽没入此行门,但这些良言鞭策着我这个门外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般地谨尊生命。
历史可追溯数万年前的祖国医学传承到民国时受到西化风习的诋毁,鲁迅、余云岫、梁启超等人对中医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所不解,同时也愤怒庸医误人,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祖国医学彻底推翻,国人不懂得刨根问底细细研究中医,就对这股浪潮一呼百应,西医科学的认知也随着占据正统位置。
同时五四运动以来国人对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视为糟粕彻底将其遗弃,如易学、儒家学说和道经等,而这些正是中医的根基,正如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悲哉悲哉!随着国人数千年的信仰体系的瓦解,从医者失去了信仰与理念,不曾明了生命的真谛,造成现在医者医德和伦理的堕落。
初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唐云医师的《走近中医》是两年前,那时自己的傲慢心作祟,加上生性粗糙,只是粗略浏览一番。
今日得闲又将此书阅读了一番,收获甚多。
唐云医师中医基础理论扎实,将此书写的面面俱到,再加上作者通过严谨的辩证逻辑思维,对中医知识归类和诠释,同时书中对药理知识和各类验方进行细致讲解。
最难为可贵的是这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诠释中医,而又不离中医的精髓,这是一本上乘的接引初学者入门的书。
读之,幸甚!在此,我从自己的角度和广大读者分享文中一些内容和我个人生活中践行中医学的体悟。
一、五行中医学的基本思路是五行和阴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古人通过对各类物质基本特性的分析和归纳,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组成。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十三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十三](https://img.taocdn.com/s3/m/c120f73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0.png)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十三读《临证指南医案》感悟天人合一: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自然(天地)同人是相通的,并有从人到地、天、道、自然这样一个升维度的过程。
存在于《黄帝内经》和《道德经》中间时期的《太一生水》认为“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热,湿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太一、天、地、阴阳是相通的,并且同样认为几者之间也是一个降维的存在。
这样就使得“天与人”能够“合一”有了哲学的基础。
所以“天人合一”就可以理解为古代先贤为了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创立的一个哲学概念。
对于天人合一的相关论述散见于众多古籍之中,如比较出名的《春秋·繁露》“天人之际,合二为一”;《易经·细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息备。
有天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众多古代先贤一直强调天人合一,那么其目的又是什么呢?在《易经·乾卦》用卦辞进行描述的较为妥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即说明天人合一是为了“利贞”,即大吉大利,诸事顺遂。
那么放置于医学中,就是为了追求长寿健康之道。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对于天人合一描述甚详,详细描述了上古真人、圣人、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方式。
临床医生通过掌握天人相应的规律正确的认识疾病,更好的治疗疾病已到达却病延年的目的。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有记载利用五运六气理论分析患者病情指导确立治法思想的相关医案,也是一种对天人相应思想的实践。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强调了人与四季的相处方式,只有顺应四时才能够健康,叶天士在医案的论述中也对人体内环境(五脏虚实)和外环境(四时气候变化)的失常变化后所出现的疾病给出了治法。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载: “故至高之地,名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察之”。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十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十](https://img.taocdn.com/s3/m/ecf49b3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9.png)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十1.吐酸:黄连、吴茱萸;温胆汤。
吴茱萸能泻肝。
花椒、葫芦巴助肝燥烈之性。
2.呃逆:中焦脾胃虚寒---丁香理中汤;下焦虚寒、阳虚---景岳归气饮(熟地、茯苓、扁豆、炮姜、丁香、藿香、甘草、陈皮);食滞--二陈汤焦三仙;肺气郁痹---枇杷叶、川贝、郁金、射干、通草、豆豉;朱丹溪肝肾阴虚---大补阴丸制约相火;李东垣阴火上冲---滋肾通关丸泻阴中伏热。
3.厥阴以风木主令,胎于癸水,而孕丁火,协子气则上热,秉母气则下寒。
这是黄元御说的,提示肝脏可寒、可热,治法寒热错杂更容易见到。
如乌梅丸。
4.呃逆用药: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乌梅丸、花椒、附子、半夏、茯苓。
刘河间有桔梗汤(桔梗夏杏蔻三香,代赭梅术槟沉霜)。
5.嘈杂:真嘈杂:治脾阴、胃阴;伪嘈杂变种:痰火和阳虚水凌。
6.腹痛之脾胃不和,白芍。
7.嗳气:旋覆代赭汤+开肺(杏仁桔梗)+散中满(厚朴、益智仁)+和胃(白芍、甘草)。
扶正、祛邪、疏通并用。
8.冲脉呕吐:“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冲脉上犯,犯胃为呕,攻胸痞塞,升颠则昏厥。
”,多种病机都会导致冲脉逆气,所以平冲治法较多,主要还是以治疗基本病机为主,不必单治冲脉,如泻木和土、温阳、滋阴等法。
(它经病影响冲脉而已,不是冲脉自病,这条是理论解释,对我们治病有逻辑推理的帮助)9.诸经之气上逆,填胸聚脘,先治肺经,“肺主一身之气”。
这种治法可以治疗多种病,气机逆乱,无从下手时,可以治肺。
(枇杷叶、杏仁、桔梗、枳壳)。
10.呕吐主要治法:泄肝安胃,用药苦辛为主,酸佐之。
另有清上焦以通中焦治法(宣肺)、芳香化浊、养阴熄风法、辛热泄浊法等。
总之重在肝脏,不忘扶阳,寒热虚实,辨证论治。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七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七](https://img.taocdn.com/s3/m/c8652f3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3.png)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七近期所见,记于下:1、失眠:外感易辨易治,里病难辨难治。
外邪治法,攘外即可安内。
2、失眠和焦虑烦躁治法有相似之处,可以互参。
3、叶天士失眠病机汇总:心火:补心丹、酸枣仁汤;劳伤心脾:归脾汤、养心汤;胡思乱想、龙雷震荡:当壮水之主,以静治动。
胃病阳蹻穴满:半夏秫米汤(痰阻中宫阴阳不交的失眠);胆热口苦心烦:温胆汤、桑叶、丹皮、栀子以轻清少阳法;营阴不足:人参、乳;阳亢不敛:七味、八味;其余治法:惊则镇之,怒则疏之,饮食痰火为实宜消宜导宜攻之,新产病后为虚宜轻补之。
肝阳不降:酸枣仁汤。
4、中年以后,男子下元先损,宜八味丸(肾气丸)。
5、天人相应:天地,一阴阳也,阴阳和则天清地宁,一有偏胜遂有非常之变。
人身亦一阴阳也,阴阳和则神清气定,一有偏胜,自致不测之病。
(P89--龚商年)6、痰引发的情志病:胆南星、橘红、菖蒲、远志、郁金、半夏、陈皮、竹沥,有热用芩、连、栀、翘、水牛角、竹叶。
7、脾病:脾气下陷可为病、脾气不运亦可,轻重差异。
胃病:胃气上逆为病,不能通降也可致病。
当然四种病机也可以同时兼杂出现。
8、叶天士胃脘痛治法思路:吃点东西胃就舒服,治疗用甘温填补之法。
滋阴药和燥湿药的选择,可根据大便干还是溏来辅助诊断。
寒温药选择,可根据喜暖喜凉判断。
饮停则吐酸,食停则嗳腐,可以选择去留饮药还是导食药。
痰湿病机,脉滑易呕吐。
淤血痛,固定位置。
厥(肝)气痛,乱跑散漫无形。
肝阳上逆,烦渴呕。
另外还有郁火、阴邪、营气亏虚。
气滞血瘀,辛香、辛柔药的选择,治气治血药物的选择。
9、徐大椿认为:胃久痛,不适合补,不适合热药,人参、干姜之类。
因为痛久则必热,痛必有外邪内积。
重点在于一个“胃”不是脾,重点在于“久”,不是新字。
10、胃痛:阳微痹结(痛、胀、瘕、冷爪甲紫色)证:通阳治法:薤白、桂枝、半夏、茯苓、生姜、瓜蒌,当归须、桃仁元胡、川楝子。
这种症候用消导药和补法常常无效。
反过来推导,消导补法无效时,可予以考虑通阳活血法。
《临证指南医案》湿热证医案辨治特色分析
![《临证指南医案》湿热证医案辨治特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212ae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86.png)
《临证指南医案》湿热证医案辨治特色分析编辑推荐语《临证指南医案》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湿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
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统计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湿热证医案,指出叶天士辨治湿热证擅长从三焦论治,以祛湿为主,清热为辅,同时兼顾理气,并注重顾护脾胃。
【摘要】目的: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统计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湿热证医案,总结叶天士辨治湿热证的特色。
方法:收集《临床指南医案》中167例湿热证相关医案,将医案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分析其用药规律。
结果:收集167首处方,涉及中药163味,出现频次≥30次的药物依次为苦杏仁、滑石、茯苓、厚朴、通草、黄连、陈皮、泽泻、黄芩;频次≥15次的药物组合有12组;多用苦、辛、甘味药;药物归经以肺、脾、胃经为主;推演得出核心组合2组、新处方1首。
结论:《临证指南医案》湿热证医案擅长从三焦论治,以祛湿为主,清热为辅,同时兼顾理气,并注重顾护脾胃。
《临证指南医案》是叶天士门人华岫云等收集其临床治案分类整理而成,共10卷,收载医案2576例,共3137诊次。
全书共分89门,涉及病证86种,征引广博,按语精当,实用性强,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湿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同时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融汇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
因此,挖掘研究《临证指南医案》湿热证医案对总结湿热类疾病用药规律与特点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选取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167例湿热证医案,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其处方用药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治疗湿热证型疾病提供诊疗思路。
1 研究资料1.1 医案来源医案主要来源于《临证指南医案》。
1.2 纳入标准①明确辨证为湿热证型的医案,主要包括湿热、湿温、湿火、暑湿、伏暑等;②医案中方药记载完整的病例;③内容重复、方药重复的医案仅选用1次;④只记载处方名的医案,能查出药物组成者一并纳入。
《临证指南医案》研读笔记——乌梅丸专题研究by 陈子
![《临证指南医案》研读笔记——乌梅丸专题研究by 陈子](https://img.taocdn.com/s3/m/d7d2390ea21614791611280d.png)
《临证指南医案》研读笔记——乌梅丸专题研究by 陈子临证指南呕吐===安胃丸安胃丸乌梅川椒附子桂枝干姜(各一两)黄柏(二两)黄连(五钱)川楝子肉广皮青皮(各二两)白芍(三两)人参(量加如有邪者可勿用)再用川椒乌梅汤法丸。
一方无广皮。
有当归细辛。
内经与金匮论之详矣。
乃后人但以胃火胃寒痰食气滞立论。
不思胃司纳食。
主乎通降。
其所以不降而上逆呕吐者。
皆由于肝气冲逆。
阻胃之降而然也。
故灵枢经脉篇云。
足厥阴肝所生病者。
胸满呕逆。
况五行之生克。
木动则必犯土。
胃病治肝。
不过隔一之治。
此理浅近易明。
人乃不能察。
而好奇之辈。
反夸隔二隔三之治。
岂不见笑于大方也哉。
试观安胃丸。
理中安蛔丸。
所用椒梅。
及胃虚客气上逆之旋复代赭。
此皆胃药乎。
抑肝药乎。
于此可省悟矣。
今观先生之治法。
以泄肝安胃为纲领。
用药以苦辛为主。
以酸佐之。
如肝犯胃而胃阳不衰有火者。
泄肝则用芩连。
楝之苦寒。
如胃阳衰者。
稍减苦寒。
用苦辛酸热。
此其大旨也。
若肝阴胃汁皆虚。
肝风扰胃呕吐者。
则以柔剂滋液养胃。
熄风镇逆。
若胃阳虚。
浊阴上逆者。
用辛热通之。
微佐苦降。
若但中阳虚而肝木不甚亢者。
专理胃阳。
或稍佐椒梅。
若因呕伤。
寒郁化热。
劫灼胃津。
则用温胆汤加减。
若久呕延及肝肾皆虚。
冲气上逆者。
用温通柔润之补。
下焦主治。
若热邪内结。
则用泻心法。
若肝火冲逆伤肺。
则用养金制木。
滋水制火。
总之治胃之法。
全在温通。
虚则必用人参。
药味皆属和平。
至于治肝之法。
药味错杂。
或寒热互用。
或苦辛酸咸并投。
盖因厥阴有相火内寄治法不得不然耳。
但观仲景乌梅丸法。
概可知矣。
案辑六十有余。
大半皆由肝邪为患。
非先生之卓识。
安能畅发此理乎哉。
(华岫云)徐评所录诸方。
属蓄饮者四五。
属反胃者二三。
反胃自有主治之法。
蓄饮亦有成方可用。
乃全不分别。
惟以治肝胃之药参错成方。
又用人参及姜附者七八。
皆与反胃蓄饮相反。
则呕吐一症。
此老全未梦见也。
患诸病者。
亦大不幸矣。
【中风】今年天符岁会。
上半年阳气大泄。
见病都属肝胃。
以厥阴为风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1、肺虚
方药:定喘汤 治法:补肺固卫
3、浊哮 方药:玉屏风散
治法:化浊除痰,降气平喘 2、脾虚
方药: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治法:健脾化痰
4、风哮 方药:六君子汤
治法:疏风宣肺,化痰平喘 3、肾虚
方药:华盖散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喘证:
1、风寒袭肺 1、痰湿蕴肺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风热犯肺 2、痰热郁肺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3、风燥伤肺 3、肝火犯肺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方药: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分证论治:
1、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4、体虚感冒
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⑴气虚感冒
2、风热感冒 治法:益气解表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方药:参苏饮加减
方药:银翘散加减 ⑵阴虚感冒
3、暑湿感冒 治法:滋阴解表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加减葳汤化裁
方药:新加香薷饮
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历史沿革: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病因病机:风。
辨风寒风热:风寒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质,冬季为多,症见:恶寒
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白,脉浮紧。风热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盛之体,春季易发,以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黄涕,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特征。
4、肺阴亏耗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哮病:
病名: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
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历史沿革:朱丹溪《丹溪心法》首创“哮喘”病名。
《证治汇补· 哮病》曰:“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病名: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
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发生喘脱。
历史沿革:《临证指南医案·喘》云:“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机关键: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至,肾失摄纳。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治疗以虚实为纲
分证论治
二、血的生理: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
血。另外,血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水
脏,主藏精而化血”之说。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目之
视,三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
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
各论:
感冒:
病名:感冒: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
咳:
病名: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
历史沿革:有声无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病因病机: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机关键: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治法:扶阳固脱,镇摄方药:桑白皮汤 枣泻肺汤 肾气
方药:参附汤加紫石英、 灵磁石、沉香、蛤蚧等。
4、痰浊阻肺 虚喘
治法:化痰降逆 1、肺气喘
肺痈:
历史沿革:《金匮要略》首先提出肺痈病名
实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治法:补肺益气
1、风寒闭肺 亲汤 方药:补肺汤合玉屏风治法:宣肺散寒 5、肝气乘肺 散
方药:麻黄汤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2、肾气散
2、表寒里热 方药:五磨饮子 治法:补肾纳气
治法:宣肺泄热 6、水凌心肺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方药:麻杏石甘汤 治法:温阳利水,泻壅蛤散
3、痰热遏肺 平喘 3、喘脱
病机关键: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
哮病的诱因:宿痰内伏于肺,复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引触,以致痰阻气
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
夙根: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根本,痰的产生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转
输精微,
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哮病发生的“夙根”。此后每遇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诱因导致气机逆乱而发作。以上各种病因既是生痰聚浊之原因,又是引起哮病发作的诱因。正如《景岳全书·喘促》所云:“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鉴别诊断:
喘证:喘证与哮病的病因病机不同,喘证由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或劳欲、
久病,致
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所致,或肺不主气,肾失摄纳而成;哮病乃宿痰伏肺,遇诱因引
触,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而成。临床表现亦有明显区别,正如《医学正
传·哮病》指出:“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谓之哮,气促儿
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
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
复发作,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
治疗原则:外感咳嗽以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扶正,
标本兼治。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内伤咳嗽: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
篇一: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
总论:
一、 气的生理:气的来源,一为禀受先天父母之气,称为元气,入藏于肾;其二源于后天
水谷之气,此气承脾胃之输布,充泽于五脏,而成为个脏之气。两气相合,即成为人 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哮病与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
兼哮。哮指声响而言,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
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哮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分证论治:
发作期:
1、寒哮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