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二十四节气和四季划分
二十四节气的四季变化
![二十四节气的四季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bf375988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c.png)
二十四节气的四季变化【正文】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描述了中国四季变化的规律。
下面我们就二十四节气的四季变化进行具体探讨。
春季:立春:立春标志着冬季的结束,春季的开始。
在这一节气中,寒气渐退,气温回升,大地开始苏醒,万物开始发芽。
雨水:雨水节气正式进入早春时节,天气逐渐转暖,降雨量增加,有利于春耕,同时也带来了大自然的生机。
惊蛰:惊蛰节气气温回升较快,春雷乍动,蛰伏在地下的动植物开始苏醒,大自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循环。
夏季:立夏:立夏节气是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转热,万物生长迅速,夏季的繁荣正式展开。
小满:小满节气意味着农作物进入生长的小满状态,这个时候气温逐渐升高,夏天的酷暑即将来临。
芒种:芒种节气是农作物灌溉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各种庄稼进入芒种阶段的重要时间点,夏季的农事活动进入高峰。
秋季:立秋:立秋节气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结束,凉爽的秋天即将到来,天气开始凉爽,宜人的秋风吹拂着大地。
白露:白露节气是秋季开始的标志,早晚温差加大,大气中的湿度逐渐减小,露水会渐渐出现,人们感受到了秋天的清凉。
寒露:寒露节气气温逐渐下降,露水开始凝结,意味着秋天真正来临,这个时候收获的农作物也进入了黄金季节。
冬季:立冬:立冬节气意味着秋天的结束,冬季的开始。
此时气温继续下降,大地渐渐进入冬眠状态。
大雪:大雪节气是气温下降最快的时期,降雪量逐渐增加,寒冷的冬天正式到来。
冬至:冬至节气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刻,意味着冬季的高峰期。
从这一天开始,白天逐渐变长,冬季也进入了逐渐回暖的状态。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四季变化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智慧的卓越成果。
它不仅让人们了解到自然界中四季变化的规律,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们应该继承和传承这一智慧,认真对待自然环境的变化,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历法的体系,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通过了解和研究二十四节气的四季变化,我们更能体会大自然的律动,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也能更好地规划和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d16d5d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d.png)
二十四节气简介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自然界中最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而中国传统文化,以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天文现象为基础,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以表示不同季节中特定的天气和物候现象。
这些节气承载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民间传统习俗,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简要介绍二十四节气及其特点。
立春:立春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开始。
天气逐渐回暖,大地开始复苏,万物焕发生机。
雨水:在雨水时节,多雨天气逐渐增多,开始有雨水浇灌农田,助长春作物的生长。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响起,冰雪融化,春意渐浓,万物开始苏醒。
春分:春分是昼夜均匀的日子,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天气逐渐转暖。
清明:清明时节,气温回升,大地一片绿意盎然,人们开始扫墓祭祀,感慨生命的短暂。
谷雨:谷雨时节,是大地迎来丰收的前奏,也是田间农作物生长最为关键的时期。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到来,气温明显升高,人们开始穿上夏装,准备迎接炎热的夏天。
小满:小满时节,作物开始结小穗,草木枝繁叶茂,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芒种:芒种时节,农作物开始抽穗,麦类作物如麦子、高梁等进入成熟期。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时刻,也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气温达到全年最高点。
小暑:小暑意味着酷暑的开始,气温继续攀升,人们开始采取一些清凉降温的措施。
大暑:大暑时节,酷热难耐,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以及防范疾病的发生。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虽然气温还较高,但已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处暑:处暑时节,已经渐渐凉爽起来,人们可以逐渐放下防暑准备,享受凉爽的温度。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逐渐转凉,清晨的露水增多。
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线上,标志着秋季气温不断下降。
寒露:寒露时节,天气渐冷,晨间有露水出现,进入冷秋的阶段。
霜降:霜降意味着初霜的出现,冷空气逐渐增多,天气寒冷,大地开始降温。
立冬:立冬标志着冬季正式来临,气温急剧下降,人们开始增添冬装。
24节气图及相关知识中考必备
![24节气图及相关知识中考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fdb468b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1.png)
24节气图及相关知识中考必备
[春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知识大讲堂
1、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
2、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2016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安编撰的《准南子·天文训》一书中。
4、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5、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6、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月有2个节气。
一年中的四季与二十四节气
![一年中的四季与二十四节气](https://img.taocdn.com/s3/m/a7c9f33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5.png)
一年中的四季与二十四节气我国目前的春夏秋冬四季是以各地侯温(五天的平均温度)作为分季的标准。
这就是:当上半年的候温达到10 ℃以上时,作为春季的开始;当候温达到22 ℃以上时,就是夏季开始了;当夏季的候温下降到22 ℃时,就算是秋季了;候温下降到10 ℃以下,就是冬季开始了。
在我国历法中,有独特的二十四节气,这是其他民族的历法中所没有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代表春季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代表夏季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里则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的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意义。
立春(2月3-5日):一年之中头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万物充满生机。
雨水(2月18-20日):意味着气温回暖,从这以后,我国广大的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惊蛰(3月5-7日):开始雷鸣,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
春分(3月20-22日):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是昼夜相等的季节,这是春秋两季的中间。
这天,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各地的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清明(4月4-6日):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谷雨(4月19-21日):雨量渐增,适应各物生长,有“雨后百谷”的意思。
立夏(5月5-7日):是夏季伊始,气温显著长升高。
小满(5月20-22日):麦类夏收作物,籽粒逐渐饱满,开始结实成熟。
芒种(6月5-7日):芒是代表一些有茫的作物,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种是种子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详解
![二十四节气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15b902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7.png)
二十四节气详解农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则是中国农历所独有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
二十四节气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来确定,每个节气大约相隔15天,在每个节气的时期内,我们可以观察到大自然的变化。
下面将对二十四节气逐一进行详细解析。
立春:每年的2月初,表示春季正式开始的节气。
立春之后,阳光逐渐变长,天气也开始回暖,农民朋友们开始耕作准备新一年的农事。
雨水:每年的2月中旬,表示开始有雨水降下的节气。
雨水是表示冬天即将结束,大地开始解冻的象征,农田也开始准备耕种。
惊蛰:每年的3月初,表示春雷开始惊蛰,冬天的气息渐渐离去。
这个时候,雨水会增多,植物开始发芽,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厚。
春分:每年的3月中旬,表示春天正式开始的节气。
春分之后,白昼与黑夜的时间相等,人们也会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更加浓郁。
清明:每年的4月初,表示清明时节,也是春季的分界点。
这个时候,大地上的万物都开始复苏,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谷雨:每年的4月中下旬,表示谷物将要成熟的节气。
这个时候,天气开始变得湿热,是农民们忙于田间劳作,收割谷物的时节。
立夏:每年的5月初,表示夏天开始的节气。
立夏之后,天气变得更加炎热,人们也开始穿着夏季的衣物。
小满:每年的5月中旬,表示作物开始进入生长的旺盛期。
小满之后,田野里长满了各种绿色的作物,农田的景象一片生机勃勃。
芒种:每年的6月初,表示稻、麦等农作物进入成熟期的节气。
这个时候,农田里一片丰硕的景象,人们开始期待着丰收的季节。
夏至:每年的6月中旬,表示夏季正式开始的节气。
夏至之后,白昼最长,黑夜最短,人们也开始习惯夏季的炎热天气。
小暑:每年的7月初,表示夏季开始进入炎热阶段的节气。
小暑时节,天气会变得更加火热,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大暑:每年的7月中旬,表示夏季最热的节气。
这个时候,气温达到最高峰,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和饮食清淡。
立秋:每年的8月初,表示秋季正式开始的节气。
立秋之后,天气开始转凉,人们逐渐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二十四节气介绍
![二十四节气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4a7253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65.png)
天气逐渐转凉,夜晚露水凝结 ,寒意渐浓。
此时正是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 ,农民们忙于抢收抢种。
人们开始注意添衣保暖,以防 感冒等疾病。
秋分:昼夜再次平分,秋季中点
秋分是秋季的中点,通常在每 年的9月22日或23日。
这一天昼夜时间几乎相等,之 后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变长。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 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 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 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 也一次次地下降。
顺应自然规律
二十四节气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人们应该 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倡导绿色生活
在节气文化中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如春分时节植树造林等。
加强生态教育
通过二十四节气文化加强生态教育,提高人们的 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
二十四节气在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化传播
将二十四节气文化推向世界,加强与国际 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气候特点
小满节气期间,我国南方地区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而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降雨量 很小甚至无雨。
农事活动
小满节气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均气温在22℃以上,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开始 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此时,农事活动也进入了繁忙阶段,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防 治病虫害。
芒种:有芒作物成熟,抢收抢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通常在每年的10月23日左右。
此时正是秋收之际,农民们忙 于抢收农作物以防受冻害。
天气逐渐寒冷,开始出现霜冻天 气,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影响。
人们要注意做好农作物的防寒 保暖工作,并及时收获储存。
05 冬季节气阐释
CHAPTER
立冬:冬季开始,万物收藏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 节气,标志着冬季的 正式开始。
二十四节气表认识时间理解自然
![二十四节气表认识时间理解自然](https://img.taocdn.com/s3/m/9dcc307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55.png)
二十四节气表认识时间理解自然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地球的运动轨迹和太阳的位置,将一年分为24个时段,从而反映出中国气候和季节变化的规律。
通过认识和理解二十四节气,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时间,更深入地了解自然。
一、春季节气春季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和春分。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开始复苏。
雨水时节,雨水的增多使大地湿润,植物开始生长。
惊蛰表明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意味着白天渐长,春天的力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二、夏季节气夏季节气包括清明、谷雨、立夏和小满。
清明时节,春天的繁花凋谢,人们纪念祖先并悼念逝去的人。
谷雨表明春天的雨水继续丰沛,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水源。
立夏意味着夏天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小满意味着作物开始进入丰收阶段。
三、秋季节气秋季节气包括立秋、处暑、白露和秋分。
立秋标志着夏天的结束,进入秋天。
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天气逐渐减弱,人们感受到凉爽的气息。
白露时节,天气转凉,湿气凝结成露水。
秋分时昼夜平分,意味着白天越来越短,进入秋季。
四、冬季节气冬季节气包括立冬、小雪、冬至和大寒。
立冬标志着开始进入冬天,气温逐渐降低。
小雪是指降雪量开始逐渐增多,大地逐渐变成白茫茫一片。
冬至时夜晚最长,白天最短,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大寒表明寒冷达到最厉害的时候。
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我们不仅可以清晰地认识每个时期的气候特点和天气变化,还可以把握时间的流逝。
尤其对农业来说,二十四节气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预防灾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内涵也包含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十四节气的存在,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的力量和规律,进而更好地理解自然。
总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通过认识和理解它,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时间,了解自然的变化和规律。
让我们珍惜二十四节气,保护自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节气知识二十四节气的分类与特点
![节气知识二十四节气的分类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4256b0d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d.png)
节气知识二十四节气的分类与特点节气是指地球运行轨道上对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
中国古代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气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农耕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二十四节气进行分类和介绍其特点。
第一类:春季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季节气是指驱寒春回暖、大地苏醒万物复苏的时节。
其中,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传统上人们认为春天是一年的开始;雨水时期降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惊蛰意味着虫类开始复苏;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清明是对逝去亲人的祭扫时期,也是农耕的重要时间;谷雨时期是农作物的关键时期,需要及时浇灌。
第二类:夏季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夏季节气是指气温升高、阳光强烈的时节。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小满时期是作物花粉飞扬的季节;芒种是农作物开始结穗的时候;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小暑时期热浪袭来,气温逐渐升高;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人们需要做好防暑工作。
第三类:秋季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秋季节气是指天气渐凉,万物开始进入休眠的时节。
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凉爽;处暑时期气温回升,夏天的余热未散;白露时期是露水开始凝结的季节;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气温逐渐下降;寒露时期寒意开始加重,植物开始凋零;霜降时期气温逐渐下降,霜开始出现。
第四类:冬季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冬季节气是指气温极低,寒冷的季节。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寒冷;小雪时期开始下起小雪;大雪时期雪量增加;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各地的气温也达到冬季的最低点;小寒时期寒冷加剧;大寒时期气温达到最低点。
总结: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个季节类别。
每个季节包含六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分类和特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气候规律,合理安排生活和农耕活动。
二十四节气解释
![二十四节气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a01502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9.png)
二十四节气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系统,据说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
每个节气大约相隔15天左右,共分为24个节气。
这一时间系统既能反映季节变化,也能告诉人们农事和气候的变化情况。
下面将对二十四节气进行详细解释。
立春: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天开始了。
雨水:雨水节气指春季来临,雨水开始增多,标志着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到了。
惊蛰: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万物复苏,表示春雷开始惊醒蛰伏的动物。
春分:春分节气表示春天正式到来,昼夜平分。
清明:清明节气,天气晴朗,万物生长,春天之美正当其时。
谷雨:谷雨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播种的时节到了。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天开始了。
小满:小满节气意味着麦类作物将近成熟,夏农有了丰收的希望。
芒种:芒种节气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正是夏季种植作物的关键时期。
夏至:夏至节气是夏季的中点,此时阳光最强烈,白天最长。
小暑:小暑节气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气温已经开始升高。
大暑:大暑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最高,正值盛夏时节。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天结束,秋天开始了。
处暑:处暑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气温已经开始下降。
白露:白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落在草木上,表示秋天的清晨比夏天更凉爽了。
秋分:秋分节气表示秋季正式开始,白昼和黑夜完全相等。
寒露:寒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说明天气已经开始转凉,植物开始凋零。
霜降:霜降节气是秋季的第六个节气,寒露后气温更低,霜降开始结霜。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冬天正式开始。
小雪:小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气温逐渐下降,开始下雪了。
大雪:大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雪花渐大,气温降到最低。
冬至:冬至节气是冬季的中点,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候。
小寒:小寒节气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寒冷天气已经开始。
大寒:大寒节气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骤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反映了气候和农事的变化,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
专题十二-二十四节气和四季划分
![专题十二-二十四节气和四季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efa7ce41c5da50e2534d7f54.png)
二十四节气和四季划分专题一、【学科素养或学习目标】1.掌握四季划分的节点及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和移动趋势2.了解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农时二、【自主学习案】1.四季划分(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2)天文四季⎩⎪⎨⎪⎧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季节: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3)北温带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夏、秋、冬以此类推。
(4)地球运动中关于季节判断的依据北半球冬季(1月) 北半球夏季(7月) 地球公转规律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 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 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 太阳直射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 昼夜长短变化12月22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6月22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 6月22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 太阳升落方位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区域除外) 东北升西北落(极昼区域除外) 日出、日落时间 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晚于6时,日落时间早于18时 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早于6时,日落时间晚于18时2.了解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农时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4节气其实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
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高度较高,冬季时较低,影响一年四季气温与季候。
古代历法学家于是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为24节气的来源。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4节气概述
![24节气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46bae5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5.png)
24节气概述中国的传统节气,是古老而神奇的文化瑰宝。
24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时间观念。
它与中国的古老农耕文化息息相关,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诗词歌赋、农业习俗等。
本文将对24节气进行一个概述,并探讨其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
24节气以农业生产为背景,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分为6个节气。
春季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夏季的节气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秋季的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冬季的节气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和作用。
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节气的划分主要用于农事活动的安排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例如,“立春”代表了春季的开始,是农民们忙于播种的时候;“谷雨”则标志着春季的收获季节,农民们会酿造新酒庆祝。
农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结合经验和传统知识,合理安排农事,以期获得丰收。
除了农事上的意义,24节气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每个节气都有各自的民间传说和习俗。
例如,“立夏”时,人们会进行各种祈福活动,以保佑夏季平安顺利;“小寒”时,人们会煮饺子迎接新年的到来。
节气还是古人们诗词创作的灵感来源,无数经典的诗句都是以节气为题材。
这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也让我们对古代的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24节气仍然保留着重要的意义。
它是我们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纽带,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感悟自然界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人们日益远离大自然,对于自然的观察和理解也日益淡化。
而24节气的存在,让我们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关注,提醒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除了对自然的关注,24节气还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积极影响。
每个节气都有与之相关的养生方法和饮食习惯。
例如,“冬至”时人们会吃饺子、糖葫芦等暖和身体的食物;“大暑”时人们会多喝清凉解暑的饮品。
通过遵循节气的节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持身体的健康,适应自然的变化。
24个节气有哪些
![24个节气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7fc155a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68.png)
24个节气有哪些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和气象现象的观测和记录方式。
它是依据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长度和太阳直射地球不同位置而形成的。
二十四节气可以分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包含六个节气。
这篇文章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春季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
立春代表着春天的开始,雨水表示着生机勃勃的气象现象,惊蛰则是指动物从冬眠中苏醒。
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清明是传统的祭祖节日,谷雨表示着播种的季节。
夏季节气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
立夏标志着炎热的夏天的开始,小满指已经进入盛夏,芒种是小麦成熟的时候,夏至是日照最长的时刻,小暑和大暑则是盛夏的时候。
秋季节气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
立秋是温度逐渐下降的时期,处暑是盛夏已过,温度仍然高。
白露是随着气温的降低,露水出现的现象。
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寒露和霜降表示进入寒冷季节。
冬季节气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立冬是冬天的开始,小雪表示降雪量开始增加,大雪则是降雪量最大的时候。
冬至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的时刻,小寒和大寒是最寒冷的时期。
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和发展在中国的农耕文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决定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和养殖等农业活动,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同时,二十四节气也是人们感知自然变化并庆祝传统节日的重要依据。
总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观测和记录时间和气象现象的一种方式。
它由四个季节组成,每个季节包含六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的农耕文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根据节气决定农业活动,同时也是庆祝传统节日的依据。
二十四节气详解
![二十四节气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05cd9f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3.png)
二十四节气详解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人们根据太阳直射地球赤道位置的变化而设立的。
通过农历二十四节气,人们可以感知季节的更替,了解气候和自然现象的变化,从而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和生活节奏。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和特点。
立春:立春是农历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开始。
大地融冰解冻,万物苏醒,阳光温暖,春风吹拂,万象更新。
雨水:雨水标志着春天的降临,天空阴沉,降水增多,雪水开始融化。
这个时候,江河湖泊开始回暖,水汽气温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震动,蛰伏的昆虫和动物开始苏醒。
农谚有云:“惊蛰打雷,鸡眉起画”。
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季中点,也是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的一天。
此时阳光直射赤道,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
清明: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节日。
人们在清明节去扫墓祭祖,还会进行踏青游玩,感受春天的美好。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全年雨量最多的时期。
谷雨时节,小麦、油菜、青稞等农作物进入了关键生长期,此时雨水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也是农谚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个时候气温渐高,草木茂盛,百花争艳。
小满:小满是表示农作物开始结实的节气。
小满时节,农田的庄稼开始结穗、结荚,进入了丰收的前奏。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小麦、大豆等作物开始成熟打穗结荚。
这个时候昼长夜短,气温逐渐攀升。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点,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此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状态,天空湛蓝,骄阳似火。
小暑: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气温逐渐升高,进入酷暑时期。
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酷热盛夏。
此时气温最高,人们要注意避暑、防暑。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夏季的酷热逐渐消散,凉风习习,阳光变得柔和。
处暑: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离暑最后的一天。
此时夏热消退,凉爽之意临近。
详解二十四节气
![详解二十四节气](https://img.taocdn.com/s3/m/1a1e9bc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2.png)
详解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很普及的历法知识,提起来应该是家喻户晓,她是我国古人计算时令变化的、十分独特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
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分:春分正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管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的时候。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立秋:我国习惯上作为秋季的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实,秋收季节即将来临。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分类和特点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分类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afbf7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0.png)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分类和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独特的时间观念,它标志着四季的更迭和自然界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和发展凝聚了千百年来民族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分类和特点。
一、二十四节气的分类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按照农历和太阳运行的周期进行划分,共分为四个篇章: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二十四节气的特点1. 春季特点:春分和秋分是一年的春季和秋季的分界点。
春分时气温回升,阳光逐渐增多,人们开始进行耕作和播种。
清明和谷雨是春季的重要节气,这时大地万物生机勃勃,是赏花的好时机。
雨水节气对农业生产尤为重要,它标志着雨水的充沛和农作物的生长。
2. 夏季特点:夏至是一年中夏季的最高点,阳光最为充足,气温最高。
此时农作物长势喜人,是田间劳作的季节。
小暑和大暑是夏季的炎热时节,此时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水分平衡。
芒种节气是夏季的重要时期,也是稻谷成熟的时节。
3. 秋季特点:白露和寒露是秋季的特点节气,它们标志着气温的降低和露水的增多。
秋分时昼夜平分,天气凉爽宜人,适合户外活动。
霜降和立秋时,气温进一步下降,人们需要注意保暖,及时收获农作物。
4. 冬季特点:冬至是一年中阳光最少的日子,也是冬季的开始。
小雪和大雪标志着寒冷天气的到来,而小寒和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人们要注意防寒保暖。
立冬和立春是冬季和春季的分界点,它们代表着四季的更替。
总结:二十四节气以其独特的方式揭示了自然界的变化与四季的交替,对中国人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点的节气,既反映了自然界的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这些节气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
一年四季节气你知多少
![一年四季节气你知多少](https://img.taocdn.com/s3/m/a5ea213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4.png)
一年四季节气你知多少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时间的划分有独特的方式——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社会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段,以便于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而这二十四个节气也多种多样,涵盖了每个时刻的变幻,揭示了大自然的规律。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一年四季的节气。
春季立春:春天的开始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它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立春一般在2月3日或4日,意味着寒冬即将过去,大地将会复苏。
这个时期的气候逐渐变暖,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们感到焕然一新。
雨水:雨水的到来雨水节气的开始标志着雨水的到来,一直持续到清明。
正是因为此时气温的逐渐升高,水汽蒸发增多,形成了大量的云层。
这个时候,降水量较多,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好的影响。
清明:春秋之交清明节气恰逢春分前后,是春季和秋季之交,也是万物复苏的时期。
此时昼夜平分,阳光明媚,合适的气温和充足的阳光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谷雨:大地生机盎然谷雨节气来临时,正是春天小麦、油菜等禾苗农作物的关键时期。
此时雨水丰沛,大地湿润,农民们抓紧时机开始移栽、播种,为丰收做准备。
夏季立夏:夏天的开始立夏标志着夏天的正式开始。
在这一时刻,阳光变得更加强烈,气温逐渐增高。
此时正是农作物生长的黄金期,需及时浇灌。
小满:麦类丰收季节小满节气是麦类成熟的时期,也是麦类丰收的季节。
此时天气渐热,阳光充足,对于麦类作物成熟有着重要的影响。
芒种:稻谷插秧季芒种是指夏收作物的季节,此时稻谷插秧,果树成熟,人们开始采摘水果享受丰收的喜悦。
夏至:阳光最强夏至是一年中阳光最强的时期。
到了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此时气温最高,人们要注意防暑和保护皮肤。
秋季立秋:秋天的开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此时阳光逐渐变得柔和,气温适宜。
它标志着长夏的结束,秋天的韵律即将到来。
处暑:炎热的结束处暑是一年中的第14个节气,它标志着炎热天气的结束,天气开始逐渐凉爽。
处暑过后,寒潮南下的几率增加,气温开始下降。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ae89599e0029bd64783e2c92.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篇一: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节气简介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
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
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
二十四节气分类
![二十四节气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d8c0374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6.png)
二十四节气分类二十四节气分类24节气按照所反应的现象不同可划分为以下3类: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因为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所以适用于中国全部地区。
四立便不尽然。
尽管也从天文上反映季节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的季风性和大陆性都极为显著,各地气候悬殊,因此各地四季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四季分明,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
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
青藏高原上流传着:“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
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云贵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无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称。
所以四立虽是从天文上划分得来,却有很强的地区性,它不能适应于全国。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
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
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
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
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和四季划分专题一、【学科素养或学习目标】1.掌握四季划分的节点及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和移动趋势2.了解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农时二、【自主学习案】1.四季划分(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2)天文四季⎩⎪⎨⎪⎧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季节: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3)北温带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夏、秋、冬以此类推。
(4)地球运动中关于季节判断的依据2.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4节气其实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
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高度较高,冬季时较低,影响一年四季气温与季候。
古代历法学家于是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为24节气的来源。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五、【当堂练习】1.2014年11月7日至12日APEC北京会议放假期间,河南省针对北京游客实行景区门票减免优惠。
据此,完成下题。
放假期间,( )A.时值我国立冬到小雪之间 B.太阳直射点向赤道移动C.黄山6点前日出东北方向 D.南极大陆极夜范围扩大下图为某同学“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
2.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①使地轴与公转轨道而夹角成23°26’②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反③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④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3.若黄赤交角为20°,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均减小 B.天安门广场元旦升旗时间提前C.热带和温带范围减小 D.大连气温年较差变大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同一位置、不同季节的三天中的三个时刻拍摄的太阳视运动轨迹(h2这一天学校举行了秋季运动会,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达40°),经合成整理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4—6题。
4.该地位于A.30°S附近 B.赤道附近 C.北回归线附近 D.50°N附近5.拍摄的三天中,该地白昼最短的一天是A.h1 B.h2 C.h3 D.h46.当太阳视运动轨迹为hl时,下列自然现象可能发生的是A.长江流域进入一年中的枯水期 B.东非高原的斑马向赤道以北迁徙C.澳大利亚的小麦进入收获季节 D.加拿大的枫树叶大部分已经脱落“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我国黄河流域,河南登封市(34°N)附近观星台是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最直接文物史证,这里现存有700年历史的“量天尺”(下图),用来测量正午日影,可定节气和一年时长。
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
据此回答7—9题。
7.当图中“量天尺”测得的正午日影长度为一年中最长时A.太阳直射点正向赤道移动 B.泰山6点前日出东北方向C.地球接近公转轨道近日点 D.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8.二十四节气发源于中原,因为这里A.平原地势平坦,牧业发达 B.气候四季分明,循环往复C.人口比较稀少,技术落后 D.处于版图正中,影响较小9.节气与我国习俗对应正确的是A.立春——河南打春牛、勤耕种 B.立夏——吉林腌酸菜、储冬粮C.立秋——广东加棉衣、添厚袜 D.立冬——西北日夜分、忙收割下图为某学校(25°N,1l5°E)教学楼顶层安装的固定式太阳能电池板。
夏至日前后,该县在北京时间5:30看到日出。
据此回答10-11题。
10.该校所在地一年中夏至日的昼长约为A.15小时10分钟 B.13小时40分钟 C.13小时 D.12小时20分钟11.阳光的入射角度越大,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效率越高。
若将电池板由固定式改为可调节式,在春季,要达到最佳发电效果,对电池板倾角调节正确的是A.一直调大 B.一直调小 C.先调大后调小 D.先调小后调大下图为极点俯视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回答12-13题。
12.此时,A.A地的白天比B地短 B.当B地为5日下午7时,A地是4日上午5时C.C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A地 D.A、B、C、D四地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D地13.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至23°21′,则会引起的现象是A.地轴同公转轨道面斜交的角度变大 B.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增大C.北极圈范围缩小,南极圈范围增大 D.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下图中ABC是纬线,BE是昏线,E地所在纬线圈正处于极昼,读图回答4-15题。
14.图中字母代表的各地A.此时E地的地方时为12点 B.此时E地的太阳高度为90°C.该日A地的昼长比D地短12小时 D.该日A地日出时间比B地晚约2小时15.图示季节,下列各地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地中海沿岸国家河流处于枯水期 B.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C.巴西高原上的热带草原一片葱绿 D.我国新疆棉花开始进入采摘季节答案1.A。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解题的关键是“11月7日至12日”这一时间信息。
“立冬”节气为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小雪”为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因此放假期间正值我国立冬到小雪之间,A正确;放假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移动,B错;11月份黄山昼短夜长,日出时间晚于6点且日出东南方向,C错;南极大陆极昼范围逐渐扩大,D错。
故答案选A项。
2.D 3.B4.D。
h2这一天学校举行了秋季运动会,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达40°,即该地与直射点纬度差是50°,秋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约南北纬10°之间。
假设该地位于北半球,该地位于40°N以北,可能是50°N附近,D对,B、C 错;假设该地位于南半球,则位于40°S以南,A错。
故选D。
5.C 结合上题分析,该地位于50°N附近,太阳位于南部天空,结合图示三日太阳运动位置,拍摄的三天中,该地白昼最短的一天是h3,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三日的季节不同,应是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C对。
h1对应的季节是夏季,h2是秋季,h4不存在,A、B、D错。
故选C。
6.B结合前面分析,当太阳视运动轨迹为hl时,北半球是夏季,长江流域进入一年中的丰水期,A错;东非高原的斑马逐水草迁徙,向赤道以北迁徙,B对;澳大利亚正值冬季,小麦进入冬眠季节,C错;加拿大的枫树叶正茂盛,D错。
故选B。
7.C当图中“量天尺”测得的正午日影长度为一年中最长时,即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太阳直射点正直射南回归线,A 错误;太阳直射点正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为冬至日,泰山6点后日出东南方向,B错误;冬至日接近1月初,地球接近公转轨道近日点,C正确;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D错误。
故选C。
8.B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原气候四季分明,循环往复,二十四节气是中原人对周而复始的气候规律的总结,是农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积累的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B正确。
中原地势平坦,耕作业发达,A错误;中原地带是我国古文明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人口比较稠密,当时技术先进,C错误;处于版图正中,影响较大,D错误。
故选B。
9.A立春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自然界万物复苏,在这一天河南有打春牛等习俗,A正确;每年到霜降季节,吉林腌酸菜、储冬粮,B错误;广东纬度低,立秋后气温还较高,不用加棉衣、添厚袜,C错误;秋分西北日夜分、忙收割,D 错误。
故选A。
10.B夏至日前后,该县在北京时间5:30看到日出,此时该县115°E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0分钟,即该县日出的地方时是5:10,则该县夏至日的昼长是(12小时-5小时10分钟)×2=13小时40分钟。
故选B。
11.B太阳能面板中阳光入射角度与电池板倾角互余,电池板固定式是以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角为依据安装的,即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此时电池板倾角最大,因此春季要达到最佳发电效果,对电池板倾角调节正确的是一直调小。
故选B。
12.C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至23°21′,即黄赤交角变小,地轴同公转轨道面斜交的角度与黄赤交角互余,由于黄赤交角变小,故地轴同公转轨道面斜交的角度变大,A正确;黄赤交角的角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范围,黄赤交角变小,则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减小,B错误;极圈纬度与黄赤交角互余,黄赤交角变小,则北极圈范围缩小,南极圈范围也缩小,C错误;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与黄赤交角大小无关,始终等于90°不变,D错误。
故选A。
13.A14.C 。
E点为昏线与极圈的切点,地方时应为0(24)点,太阳高度角为0°,A、B错误;由BE是昏线,E地所在纬线圈正处于极昼,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故图中D点为北极点,A地在B地以东,时间应比B地早,D 错误;D点为北极点,BE是昏线,则B位于赤道上,即弧ABC为赤道的一部分,A位于赤道上、昼长12小时,D位于极圈内、昼长24小时,因此该日A地的昼长比D地短12小时,C正确。
故选C。
15.A由上题可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北半球为夏季。
地中海沿岸国家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A正确;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巴西高原上的热带草原为干季、草木枯黄,我国新疆棉花正处于生长季节,B、C、D错误。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