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中考对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直译”。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义,确切表达原意,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如去年全国试卷要求翻译的句子中有一句为:“其李将军之谓也。”很多考生没有译出表示推测、估计语气的“其”字,句式与原文不符。所谓意译,是指翻译古文时,为了使句子表达更加通顺流畅,达到“达”和”雅”的高度,可以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或删除一些词语。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运用直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例如:
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弭谤》)
误译: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用今义“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去国怀乡:国都)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没有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异蛇”、“触”也应该翻译,意思才更清楚。这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 3.“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形象、优美自然,能完美地表达原文的风格神韵。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二、古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对、换、留、删、调、补。
1.“对”即对译,就是将文言文按词一个一个地译成现代汉语,对于实词,要译出词义;对于虚词要在译文中反映出它的用法。
例如:
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换”即换词,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去换古代汉语中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使用的词。例如: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译成: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
4、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子;与世隔绝的地方。)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例3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3.“留” 即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地名、物名、国名、朝代名、历史地名、民族名以及官号、年号、帝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4.“删”即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等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还有偏义复词和同义连用的词,及个别虚词都删去不译。
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调”即调整句序,就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词语位置。
例如:
(1)原文:甚矣,汝之不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