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主要翻译方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2、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文言文好多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逐字逐句翻译,力求忠实原文。
此法适用于字词简单、句式结构相似的文言文。
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原文意思进行翻译,不求字字对应。
此法适用于句式复杂、意境深远、难以直译的文言文。
如: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意译:山不一定要很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气。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添加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增译: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思绪。
四、减译法减译法,即在翻译时省略一些古文中常见的虚词、重复的词语等,使译文更加简洁。
如:原文: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减译: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五、换译法换译法,即将古文中生僻的词语、成语等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成语替换。
如:原文:君子之交淡如水。
换译:朋友之间的交往应该像水一样淡泊。
六、分译法分译法,即将长句或复杂句式拆分成若干短句,使译文更加清晰。
如:原文: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分译: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养万物,圣人的最大宝藏是地位。
七、合译法合译法,即将若干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使译文更加紧凑。
如: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合译:通过温习旧知识,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准确、流畅、生动的效果。
然而,无论何种方法,都应以忠实原文为前提,力求让现代读者领略古文之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组词
文言文,即古代汉语,是我国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
由于历史变迁,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翻译文言文便成为了一项必备的技能。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按照文言文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具体操作如下:1. 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进行直译。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它们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
直译时,应将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相对应的词汇。
2. 对文言文中的虚词进行直译。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它们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辅助等作用。
直译时,应根据虚词的语法功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虚词。
3. 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进行直译。
文言文中存在一些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直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将这些特殊句式还原成正常的语序。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文言文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面意思。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言文中一些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效果不佳的句子。
具体操作如下:1. 对文言文中的难译词汇进行意译。
对于一些生僻词汇或古语,直译后难以理解,此时可采用意译,用现代汉语中相近的词汇表达其意思。
2. 对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意译。
文言文中常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意译时需将这些修辞手法转化为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表达。
三、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地名、官职等进行注释。
具体操作如下:1. 对生僻词汇进行注释。
将文言文中生僻的词汇解释清楚,使读者能够理解其意思。
2. 对地名、官职等进行注释。
对于一些与地理、历史相关的地名、官职等,需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了解。
四、结合上下文法结合上下文法,即在翻译文言文时,要充分考虑上下文语境,使翻译后的句子通顺、符合逻辑。
具体操作如下:1. 分析句子结构。
在翻译前,先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了解其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古文翻译的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古文翻译的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完整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正确达意,必定依照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能够够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看作增补,特别句式的翻译也要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畅达。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正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理解畅达,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饶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添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节余、负担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别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地址,更好地吻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出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矛盾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增添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利害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序次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驾轻就熟一、录“录”,就是把文言词句子中不用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用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又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用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用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说。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古文翻译包括文言文和古诗词翻译,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
所以,“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特别重要。
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总结下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一起来看看吧!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加。
即加字法。
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
如: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二) 同形异义词取古义。
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
(《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
(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
(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二、减。
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
如:(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3)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4) 备盗之出入也。
(完整版)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文言文翻译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方法
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方法一、对译法所谓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文言词的方法。
例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欧阳修《卖油翁》)就可词对词地翻译:“有”译为“有个”、“卖油翁”译为“卖油的老者”、“释”译为“放下”、“担”译为“担子”、“睨之”译为“斜眼看他”、“发矢”译为“发箭”、“十中八九”译为“十次中了八九次”、“但”译为“只”、“微颔之”译为“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然后把上面的所有词连接起来就是准确译文:“有个卖油的老者放下担子站着斜眼看他,很久不离去。
看他发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二、增删法增,就是增加;删,就是删除。
由于文言词大多是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已经成为双音节词了,所以翻译时,就要把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
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就可以翻译为“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
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很明显,括号里的内容是我们为了通顺而添加上的,“也”字删掉了,再加上了“是”字,句子就非常通顺了。
由于有的文言虚词,虚得无一点实在意思,可不译出;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翻译出来,反而会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都应该删去。
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夫”发语词,不译;“也”,表判断的语气词,也可不译出。
三、移位法文言文的语言顺序和现代汉语的语言顺序是很不相同的,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必须将颠倒了的顺序再颠倒过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移位法。
例如:“何以效之?”(《订鬼》)“子何恃而往?”(《为学》)“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这些句子实际上都是宾语前置句(即倒装句)。
翻译的时候,都得把倒置了的宾语提到前面去。
“何以效之?”颠倒过来就是“以何效之?”意思是“用什么来验证它呢?”“子何恃而往?”颠倒过来就是“子恃何而往?”意思是“你靠什么前往呢?”“微斯人,吾谁与归?”颠倒过来就是“微斯人,吾与谁归?”意思是“假如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四、保留法文言文里的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以及古今意思相同的词,都可以不翻译,照录,这就是所谓的保留法。
文言文常见的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语言也。
自汉魏以降,历唐宋而至于明清,文言文成为我国文学艺术之瑰宝。
然而,时代变迁,语言演变,今人阅读古文,往往难以理解其意。
因此,翻译文言文便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常见的翻译方法,以供参考。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按照文言文原句的语序、语法和意义进行翻译,力求忠实于原文。
此法适用于句子结构简单、意义明了的文言文。
例如:原文:昔孟母,择邻而处子。
译文:昔日孟母,选择邻居居住。
直译法优点在于忠实原文,但有时会导致译文生硬,不易理解。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文言文原意,采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翻译。
此法适用于句子结构复杂、意义深奥的文言文。
例如: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译文:山不一定要很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气。
意译法优点在于使译文通顺易懂,但有时会失去原文的韵味。
三、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字、难懂词汇、成语等进行注释,帮助读者理解。
例如:原文:朝三暮四。
译文:比喻说话做事反复无常。
注释法适用于文言文中含有较多生僻字、难懂词汇的句子。
四、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文言文原意,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词汇,使译文更加完整。
例如:原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译文:天地是万物生存的旅舍。
增译法可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五、省译法省译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文言文原意,省略一些不重要的词汇或句子,使译文更加简洁。
例如:原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译文:白天还是田间劳作的农民,晚上就能进入皇宫。
省译法可以使译文更加精炼,但需注意不要遗漏原文的重要信息。
六、综合法综合法,即根据文言文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文言文中句子结构复杂、意义深奥的句子。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力求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同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代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古代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古代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语言特点。
研究古代文言文并进行翻译,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承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古代文言文的翻译时,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和风采。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古代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意译法意译法是对古代文言文进行翻译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强调将原文的意义准确传递出来,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通过理解古代文言文的上下文和语境,译者可以使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在使用意译法时,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古代文言文的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以确保翻译贴近原文的意义。
二、拆字法拆字法是古代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方法之一。
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由多个单独的字组成,通过拆分这些字,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个字的含义和功能。
同时,拆字法也有助于揭示古代文言文中隐含的象形意义或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在使用拆字法时,译者需要了解每个字的基本意义,并结合上下文进行适当的解释。
三、注解法注解法是指在古代文言文翻译中添加注解或注释,以解释原文中的生僻词汇或独特用法。
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和表达方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或不常用,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可以通过添加注解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
注解可以包括对词汇的解释、背景知识的补充等内容,以增加读者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四、转换法转换法是指将古代文言文中特殊的语法结构或句式转换成现代汉语常用的表达方式。
古代文言文中的语法结构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可以使用转换法来使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读者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接受度,使译文更易读。
五、变通法变通法是指译者在古代文言文翻译中,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一定的变通和调整。
这种方法允许译者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要求,进行某些调整和变化。
这种方法要求译者熟悉原文的内容和背景,并能够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古文翻译,特别是文言文翻译,一直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的一大难题。
在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准确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原文意义在进行文言文翻译之前,我们必须对原文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语境、意义和背景等。
只有通过这种深入理解,我们才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翻译。
二、捕捉关键词文言文翻译通常伴随着许多冗长的词汇和繁琐的语句。
为了准确地理解意义,我们需要从中挑选出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和解释。
这样能够使我们更准确的翻译文言文。
三、学会借助现代汉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感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
然而,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结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调整,使翻译更加顺畅和自然。
四、认识典故和常用词汇文言文翻译需要对典故和常用词汇进行认识,因为这些典故和词汇往往体现着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五、结合语境和背景文言文翻译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结构复杂,表达方式独特,需要结合背景和语境,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够完整地呈现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六、善于运用词典和工具为了进行更准确和准确的文言文翻译,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运用词典和其他语言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主题意义。
七、注意文句的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在主谓宾的结构中。
正确的处理这种结构,可以在文言文翻译中获得巨大的优势。
八、了解动词和副词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动词和副词是非常重要的词汇。
了解它们的用法和用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九、分清文言文的修饰关系文言文的修饰关系非常重要,它可以把几个词元连接成为一个意义巨大的词汇。
了解这种修饰关系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十、掌握术语和专业知识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我们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术语和专业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解释和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解词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
其言简而意赅,辞藻华美,韵味悠长。
然今之人,鲜有能通其意者。
故解词翻译,乃学文言文之关键。
兹将文言文解词翻译之法,略述如下:一、字面解释法字面解释法,即根据字面意思来解释词语。
此法适用于一些常见的、基本的意思明确的实词。
如“日”字,本义为太阳,引申为时间、日子等。
在文言文中,“日”字多指时间,如“日暮途穷”,即指太阳落山,天色已晚。
二、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境来解释。
文言文中的词语,往往因语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
如“色”,在“面色如土”中,指脸色;在“色香味俱佳”中,指颜色。
因此,解词时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
三、音韵分析法音韵分析法,即根据词语的音韵特点来解释。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因音韵相近而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如“马”与“吗”,“衣”与“夷”等。
通过音韵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四、词性分析法词性分析法,即根据词语的词性来解释。
文言文中的词语,其词性往往与今文不同。
如“行”,在文言文中多为动词,如“行路”,“行礼”;而在今文中,多为名词,如“行列”,“行踪”。
因此,解词时需注意词性的变化。
五、修辞分析法修辞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来解释。
文言文中,作者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通过分析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六、成语典故法成语典故法,即根据成语中的典故来解释。
文言文中,许多成语都来源于古代的故事或传说。
如“杯弓蛇影”,“画蛇添足”等。
了解成语的典故,有助于我们理解词语的含义。
七、类推法类推法,即根据同类词语的含义来解释。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相近,可以通过类比来推断其含义。
如“青”与“碧”,“绿”与“翠”等。
通过类推,可以扩大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解词能力。
八、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即对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对常见词语的整理,我们可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提高解词的准确性。
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遗泽,虽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
然今之人,鲜有通晓古文者,故翻译之法,遂成吾辈之必备。
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须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严谨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技巧。
兹论及文言文翻译之法,以飨读者。
一、字词翻译1. 直译:以现代汉语中与之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替换古文中的字词。
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直译为:“天地,是万物所逆旅的地方。
”2. 意译: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语境,对字词进行灵活的解释。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意译为:“那青青的衣领,使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3. 音译:对于一些古文中的字词,现代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意义,可采取音译的方法。
如:“蝴蝶”在古文中写作“胡蝶”,可音译为“胡蝶”。
二、句子翻译1. 调整语序:古文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调整。
如:“余闻之也。
”应翻译为:“我听说这件事。
”2. 增删词语:为了使句子通顺,可适当增删词语。
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我的老师。
’”3. 保留古风:对于一些具有古风色彩的句子,可保留其原貌。
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翻译为:“月亮明亮星星稀疏,乌鹊向南飞去。
”三、篇章翻译1. 理解篇章主旨:翻译文言文篇章,首先要理解其主旨,把握全文大意。
如《离骚》一篇,主要表达了屈原忧国忧民之情。
2. 分析篇章结构:文言文篇章结构严谨,翻译时要注意层次分明。
如《岳阳楼记》分为四段,分别描述了楼之高、山之远、水之广、心之旷。
3. 融汇贯通:翻译文言文篇章,要将字词、句子、篇章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翻译。
四、注意事项1. 严谨态度:翻译文言文,必须严谨认真,不可随意篡改原文。
2. 灵活运用:在保证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3. 注重文采:文言文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注重文采,使译文更具韵味。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严谨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技巧。
古文翻译六种方法
熟悉六种方法: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
例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08全国卷Ⅰ)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
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
例如: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04湖北卷)译文: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
(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例如: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07江西卷)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责职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
例如:如古语里面的‘是非’应该翻译成:“这不是”,“设备”应该翻译成“设置防备”。
4、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和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1)句子的省略部分一定要补出来。
例如: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07上海卷)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词类发生活用时候,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例如:郭异之,持以白王。
(07广东卷)译文:郭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5、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例如:盖忠臣执义(07全国卷Ⅰ)译文:忠臣坚持道义。
6、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子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
例如: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麋哺饿者于其下。
文言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八种方法文言文翻译的八种方法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怎样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呢?下面提供的八种方法,在推断和解释文言实词含义上还是非常有效的,对学生复习也会有帮助的。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
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
“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文言文常用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将文言文中的每个字、每个词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力求忠实原文。
这种方法适用于字面意思明确、没有特殊用法的文言文。
例如: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二、意译法意译法是指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文言文的语境、修辞等,将整个句子或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这种方法适用于原文中存在特殊用词、修辞等难以直译的情况。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那青青的衣领,勾起了我悠悠的思念。
三、增译法增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语境和逻辑关系,适当增加一些现代汉语词汇,使译文更加完整、通顺。
这种方法适用于原文中存在省略、省略主语等语法现象的情况。
例如:原文: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译文:楚国人放了一把火,可惜烧成了焦土。
四、删译法删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删除原文中一些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不符的词汇或语句,使译文更加简洁、流畅。
这种方法适用于原文中存在一些陈词滥调、重复累赘的情况。
例如: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老师了。
”五、替换法替换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汇或语句替换成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词汇或语句,使译文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方法适用于原文中存在一些生僻词汇、古语等情况。
例如:原文:吾闻其声,不闻其人。
译文:我听到他的声音,但没看到他的人。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力求做到忠实原文、通顺易懂。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语境、修辞、语法等方面的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对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驾驭了文言文学问的重要标记。
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
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
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假如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殊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干脆译出来,让人觉得稀里糊涂,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当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文言文中很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常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假如原封不动地依据原句依次翻译出来,意思就模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
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出名称干脆留用,不用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
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予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完整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顺序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得心应手一、录“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梦溪笔谈》) 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
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整理
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体系,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种文体,也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翻译工作中,对文言文的翻译是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进行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最为常见的文言文翻译方法之一,即将文言文句子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现代汉语,保持原文句式和语气的翻译方式。
例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译为“这是一个简陋的房间,只有我的品德能沁人心脾”。
这种方法保留了文言文原文的严谨和雅致,但有时会导致翻译文言文的句子表达晦涩难懂。
二、意译法意译法是在尊重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和意境。
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意译为“如何能低下头颅谄媚权贵,使我无法展露快乐笑容”。
这种方法能更好地传达文言文的含义和情感,使翻译更加通顺流畅。
三、释译法释译法是将文言文原文中不易理解或有歧义的部分推敲至原意,并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例如:“飒飒寒风浃浃,携裘与食”释译为“呼啸的寒风刺骨,携带着毛皮和食物”。
这种方法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同时,能更好地解释和阐释文言文的含义,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四、增译法增译法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必要的补充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意思。
例如:“明日隔帘翠幕低,祗云带里放舟归”增译为“第二天逢帘翠幕低垂,只见小船在云带中放归”。
这种方法能通过增加一些必要的解释和补充信息,使文言文的翻译更加全面和清晰。
五、借译法借译法是将文言文中意义相近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借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例如:“翩翩吊儿郎当,于嗟足声”。
借译为“轻轻飘飘地荡漾,唉声叹气”。
这种方法通过借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翻译更加贴近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词汇使用。
综上所述,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释译法、增译法和借译法。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根据原文的含义和情感,选用合适的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准确贴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 ④今以钟磬置 水中。 (省略介词)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更 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运气) 有好(顺利)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 (了解)人才。
三、真题演练(2002年全国卷)
课后作业:翻译下面一段话,注意红字的 用法:
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夜织,吾 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徐吾曰: “妾日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 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 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 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2015/10/24 17
翻译: 齐国有一个叫徐吾的女子,跟邻家的妇女 合伙出钱买蜡烛晚上织布。徐吾家贫,不能 继续出钱买蜡烛,邻家的妇人就叫她晚上不 要来了。徐吾说:“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来, 常常是最后回去,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 等待织布,就是因为贫穷啊。现在整个房子 里边,增加一个人蜡烛不会更加明亮,减少 一个人蜡烛不会因此变暗,何必吝惜照在东 边墙壁上剩余的烛光呢?请把它分给我吧!” 邻家的妇人于是跟她一起织布。
•
文言文翻译方法练习
——多种方法彼此联系,综合应用
一、运用各种翻译方法,翻译下列句子。 1、请略陈固陋。 请让我大略地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 2、至殿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他们)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 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情况。
(三)补(增补法) 即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 (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使译文显豁通顺。
2015/10/24
24
在省略句中,补出省略的成分:
( 你) 度我至 ①沛公谓张良曰:“……
军中,公乃入。”
(省略主语)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 (鼓) (鼓) 三 而竭 。 (省略谓语)
(之) ③竖子,不足与 谋。 (省略宾语)
2015/10/24 18
译文: 管仲说:“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 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运有好 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去做官,结果 三次都被君主罢免,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 为他知道我还没有遇上好的时机。生养我的人是我的 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鲍叔推荐管仲做 了官,却情愿让自己官居管仲之下。因此,人们不赞 美管仲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在这时荆轲就登上车子启程,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删(删掉什么?)
陈胜者,阳城人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夫晋,何厌之有?
删掉:无实际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 结构倒装的标志词、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 虚设成分等。
换(对译法)
单音词
词类活用 词
双音词
活用后的 词
字字落实通ຫໍສະໝຸດ 字字古义本字字今义
对应考点
小结:
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均保 留不译 ; 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 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 , 应删去;偏义复词中陪衬的字也要删去。 句子省略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 容等。 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 把典故、部分 修辞格、各种习惯语、现已不用的词或固定结构等按现代汉 语表达习惯替换 )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句式 , 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
• 补充(后备)知识
(一)留(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 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 号、官名、地名、人名、朝 代名、器物名等。
2015/10/24
21
调(调位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 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翻译时,应 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 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 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文言文的主要翻译方法
肇庆一中 林洁莹
• 我与郡主乃君子之交,并非有所企图。
• 纵然现在自己已七珠加身,荣耀万丈,到 底有何意趣!有何意趣!
• 原以为可以一辈子莫逆相交,可谁料到旦 夕惊变,从此以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你 我天涯路远。
“文言文翻译里考什么?”
2015/10/24
3
明确考点
得分点——关键词语、重要语法现象 A.积累性的:重要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 古今异义) 常用虚词 固定结构 B.规律性的: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直译——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温故知新——请翻译划线句子,并请比较译 文与古文原文有何区别?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 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 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 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 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 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 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 李将军列传》
2015/10/24 13
•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请翻译划线句子并比较译文与古文原文有何区别?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 送别他。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
高渐离敲击着筑,荆轲应和着(节拍)唱歌, 发出变徵的声音,送行的士人都流泪哭泣。
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015/10/24 22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译:尖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夫晋,何厌之有?
译:有什么满足的?
(宾语前置)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 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状语后置)
④“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译:你的不聪明,太严重了!(你太愚笨了!)
2015/10/24
哀:哀悼
15
• 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 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 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 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 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到 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 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 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 “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 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 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 • • • 翻译: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留——李将军; 删——之 换——其:大概、恐怕、差不多/也……吧;
2015/10/24
14
•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 翻译: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
为(他)竭尽哀悼。
• 留——死、天下、为; • 换——及:到、等到 之:的 日:时候 知:熟知、了解 皆:都 尽:竭尽、极力表示、……至极 • 补——知:知之者 不知:不知之者 皆为尽哀:皆为(之)尽哀
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
2015/10/24 11
二、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 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 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 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