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的发展史
中国证券业发展历史
中国证券业发展历史自1980年开始改革开放担负了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使命,证券市场开始初步形成。
1872年,由李鸿章发起的“官商督办企业”——轮船招商局成立,是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
民国时期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推动证券交易所的建立。
1917年,北洋政府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设证券经营业务。
1918年,经北洋政府批准,成立了“北平证券交易所”,这是全国第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证券交易所。
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决定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
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1949 年6 月1 日,经过改造的天津证券交易所正式营业。
1950 年1 月30日,经过改造的北京证券交易所重新开业。
国民经济恢复以后,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贯彻,天津市证券交易所于1952 年7 月22 日关闭,并被并入天津投资公司,北京证券交易所于1952 年10 月关闭。
1984年11月,飞乐音响公开发行了我国第一只股票,由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开始代理发行,发行市场逐步开始形成。
1986年9月,沈阳信托投资公司和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先后办理股票的柜台交易,标志着二级交易市场也开始慢慢形成,是中国证券正规化交易市场的开端。
1988年,上海先后成立海通、万国和振兴等3家证券公司。
1990年11月26日,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并于1990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成为我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1991年4月11日,我国另一家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宣告成立,并于同年7月3日正式营业。
1990年至1991年,相继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标志着我国全国性证券市场的诞生。
全国统一监管市场的形成1993年12月29日,《公司法》颁布。
1995年《商业银行法》以及1999年7月《证券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的金融业正式由混业经营进入到分业经营的阶段,四大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开始脱钩。
中国证券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发展历程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中,政府开始探索建立一个资本市场来促进企业的融资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以下是中国证券发展历程的主要里程碑:一、1988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开始迈出第一步。
当时成立了中国股票交易所,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先驱,开始进行证券交易和资金融通。
二、1990年代初,中国证券市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形成了中国的主要证券交易所体系。
同年,中国首家招股上市的公司——神华煤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三、1992年,中国推出了第一部有关证券市场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立法的重要里程碑。
该法律为证券市场的规范运作提供了法律框架,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四、2001年,中国证券市场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当时中国开始推行股权分置改革,即将国有企业的流通股份从国有股东手中划归上市公司流通。
这一改革措施促进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增加了市场活跃度,并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
五、2005年,中国证券市场再次迎来重大改革。
当时中国启动了股指期货试点,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创新之一。
股指期货的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交易品种,同时也增加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六、2014年,中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开放。
当时中国推出了沪港通和深港通,允许国内投资者和境外投资者通过港股交易所进行交易。
这一举措促进了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提高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七、2016年,中国推出了科创板,这是为了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而设立的交易板块。
科创板的设立旨在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便捷的融资渠道,并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
综上所述,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推动,使得证券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和投资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相信中国证券市场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和具有活力。
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
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一、概述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概述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中国金融业的起点可追溯到公元前 256 年以前周代出现的办理赊贷业务的机构,《周礼》称之为“泉府”。
南齐时(479~502)出现了以收取实物作抵押进行放款的机构“质库”,即后来的当铺,当时由寺院经营,至唐代改由贵族垄断,宋代时出现了民营质库。
明朝末期钱庄(北方称银号)曾是金融业的主体,后来又陆续出现了票号、官银钱号等其他金融机构。
中国明朝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比较缓慢,其中出现的各大商帮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出现的著名的有徽、晋、陕、鲁、闽、粤、宁波、洞庭、江右、龙游等十大商帮,其中以徽商和晋商规模最大、实力最为雄厚,纵横商界500 年,最后却在清末民国时期,被宁波帮后来居上、取而代之。
晋商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它绵延繁荣达500 年之久;商路踪迹遍布全国和近邻俄罗斯、日本、蒙古等国;从晋商中产生的金融机构票号,执晚清中国金融牛耳百余年,号称“汇通天下” 。
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陕西商人。
明洪武(1368-1398)初年为了供应北部边防粮食供应而实施纳粮中盐的开中法,山西商人凭借地理之便迅速崛起。
明代山西商人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各大盐场及四川地区。
随着清代国家的统一,版图的拓展,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更加扩大,成为东北、蒙古、新疆的主要商人力量,其活动范围甚至远至*** ,山西商人还垄断了对俄国恰克图的贸易,并从事东南、两湖至西北的长途贩运贸易。
山西商人除经营盐业外,还经营茶、粮、棉、布、丝绸及高利贷等,晋商的典当业及高利贷很有名,被称为“西债”。
明清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据说明代徽商的资产达到百万两,山西商人之富超过徽商,清代山西不但“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资产达到千万两的也不乏其人。
道光年间山西商人创造出经营汇兑业的票号,汇通天下,显赫一时。
但票号在晚清的晋商行业中几乎是一枝独秀。
由于晚清金融倒帐风波不断、票号顽固守旧,加之辛亥革命中战乱的影响,票号在辛亥革命后不久彻底衰败。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历程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历程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初期。
当时,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开始尝试建立证券市场和证券公司,以促进资本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发展初期,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着许多挑战。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和经验相对较为薄弱,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投资者保护意识较弱等问题都对证券公司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制度建设的逐步完善,我国证券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
1990年代初期,中国证券公司开始实行分公司制,同时引入了一些外资企业,并开始推行IPO(首次公开发行)机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在2001年以后,我国证券公司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合并重组、股权分置改革、扩大证券公司经营范围等。
特别是2006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证券公司加快了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发展势头迅猛。
一些证券公司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融资,进一步增强了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我国证券公司还积极参与境外市场的开拓与合作,推动了国际业务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证券公司进一步加强自身管理,提高风控能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特别是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证券公司积极调整股权结构,加强内部合规管理,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并加大对投资者教育和风险提示的力度。
当前,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我国证券公司仍然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其中包括市场竞争加剧、监管要求提高、技术革新带来的变革等。
因此,我国证券公司需要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此,我国证券公司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自身管理,提高风控能力,确保市场稳定和投资者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技术应用,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同时,积极推动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建设,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和公平性。
最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试论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
作者: 刘毅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徐州分行
出版物刊名: 武汉金融
页码: 33-34页
主题词: 证券业务 银行业 商业银行 证券市场 中央银行 两业融合 证券公司 历史沿革 金融业 分业经营
摘要: 试论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刘毅一、银行业和证券业分离与融合的历史沿革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两种模式,一种是综合银行模式,即银行业和证券业始终是相互融合的,德国最为典型;另一种是美、日模式,即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关系...。
投资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发展战略
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选择适应中国发展阶段的投资银行体制模式。 在考虑选择与转换体制模式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国际接轨 市场实践的发展 管制的可操作性 时代特点 调整修正建造投资银行旗舰,扶持集团化发展建立健全法律环境,不断完善监管模式按照国际从业标准培养跨世纪专业人才加快引进先进金融管理技术,加强风险管理发现市场需求,加所著《投资银行学》中将投资银行的定义按业务范围大小划分为以下四类:最广泛的定义。投资银行包括华尔街大公司的全部业务,从国际承销业务到零售交易业务以及其他许多金融服务业(如不动产和保险)。第二广泛的定义。投资银行包括所有资本市场的活动,从证券承销、公司财务到并购及管理基金和风险资本。但是,向散户出售证券和抵押银行、保险产品等业务不包括在内。如果是投资银行家为自己的账户而投资和经营的商人银行(不同于英国的商人银行概念),则应包括在内。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国际化
及管制放松下的投资银行
这一时期参与竞争的成果主要可归为两类:(1)金融创新带来的业务拓展及与商业银行的互相渗透;(2)海外业务的拓展。
华尔街一景
第三节 投资银行的业务与特点投资银行的业务投资银行的特点
证券承销证券交易证券私募兼并与收购基金管理风险资本金融工程金融咨询
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在证券市场及证券公司的成长壮大中已奠定了证券承销传统业务的基础。
我国投资银行的主体和业务的运作与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还存在相当的距离: 证券机构资金规模普遍较小业务范围狭窄投资银行家的缺乏
21世纪前10多年,是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极其重要的时期,必须着眼于国际化现代投资银行的竞争要求,及早确定明智的发展战略。
投资银行的业务
投资银行业鲜明的特点:
业务广泛,适应性强。勇于开拓,善于创新。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含量高。面向各类特殊客户,专业性强。拥有大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精英。
中国证券业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证券业历史发展脉络2004年7月16日15:49 来源:[ 搜狐财经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向大户的举贷和王侯给平民的放债,形成了最早的债券。
◆明后清前,在一些投资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如上海沙船业,四川井盐业,云南、广东矿冶业和山西金融业,已经较多地采用"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组织形式。
◆十九世纪初,……开始签发庄票,代替现金在市面流通,起着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作用。
◆ 1840年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相继对外开埠通商,有价证券及其交易,就跟着第一批最先进入所开商埠的外国洋行在中国出现。
◆ 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诏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
随着该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认定和筹集,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
如仁和保险、济和保险、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等都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华商股票。
◆ 19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创办的新式工矿企业就有十五六家,这些矿业公司都发行了股票。
至此,华商证券的发行已小有气候。
1882年前后,先前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荆门煤铁矿、长乐铜矿及鹤峰铜矿等十几种刚上市不久的矿业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很快超过其面值。
◆ 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泾桥北,出现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有价证券的英商长利公司,后来又有几家这样的公司相继设立。
◆ 1882年9月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
它的设立首开中国有组织的证券市场的先河,成为中国自设证券交易所的权舆。
◆ 1883年10月,中国……爆发倒账金融风潮。
一度空前兴盛的股票市场低落至极点。
直至10年之后,一般商人仍"视集股为畏途"。
◆ 1891年,……联络同业,组织上海证券掮客公会即上海股份公所,买卖外商在华所设各事业公司的股票。
第8章 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管理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演变
❖ 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经历由严格的分业经营向混业经 营(综合化经营)模式的转变。
❖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陆续恢复或成立了工、农、中、 建四大国有银行,建立起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股份 制商业银行,银行业务逐步实现专业化。此后,中 国银行业经历了混业、分业再到综合化经营的转变。 1993年前的混业经营阶段 1994年后的分业经营阶段 大资管时代的综合化经营
R —期望收益率。
13
❖ 标准差反映了不同证券风险的大小,既包括 系统风险,也包括非系统风险。
❖ 标准差越大,其所对应的概率分布的离散程 度也就越大,投资组合的可能收益就越偏离 期望收益,预期收益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投资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标准差越小,其 所对应的概率分布的离散程度就越小,投资 组合的可能收益就越接近期望收益,预期收 益实现的可能性越大,投资损失的可能性就 越小。
16
六种情况及银行对策
❖ 风险不变,收益变动:尽可能增加收益 ❖ 收益不变,风险变动:尽可能降低风险 ❖ 风险上升,收益增加:收益 > 风险 ❖ 风险降低,收益减少:风险 > 收益 ❖ 收益增加,风险降低:积极寻求 ❖ 收益减少,风险上升:避免投资
17
第三节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一般策略
❖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一般策略
2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种类
❖ 大多数西方国家在法律上都禁止商业银行投资工商 企业股票,只有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少数国家允 许。但随着政府管制的放松和商业银行业务的综合 化发展,股票作为商业银行的投资对象已成为可能。
❖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2015年8月29日修订版) 的规定,商业银行可以发行金融债券并买卖政府债 券、金融债券等,但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 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向非银行金融机 构和企业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证券业发展史
证券业发展史1、中国证券业发展史1995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金公司成立,其参股股东包括摩根士丹利国际公司。
2002年3月,长江证券与法国巴黎百富勤签署设立中外合营证券公司的框架协议,这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建立的第一家合资证券公司。
2002年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设定外资最高持股比例为33%,并于当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04年,高盛集团曲线进入中国,与高华证券合资成立高盛高华证券。
2005年9月,瑞银集团重组北京证券方案——筹建瑞银证券获国务院批准。
这是中国首次准许外资机构拥有内地证券公司的管理权,也是外资拥有全面证券经营牌照的首例。
2006年9月,证监会在“《证券公司设立审批》行政许可项目特别说明”中明确暂停批准新设证券公司(含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及营业性分支机构。
2007年5月,在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中,我国政府承诺在下半年恢复对新证券公司设立的审批,并同意在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前宣布逐步扩大符合条件的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
2007年12月,监管部门宣布恢复合资证券公司的审批工作,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都可申请设立。
2、美国证券业发展史美国的证券业可以说是起因于1790年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所主张发行的8500万美元的“公共股票”。
这些股票后来成了众所周知的政府公债,它们实际上是一种期票,政府不但在借贷期内按规定付息,而且还保证在特定时日偿还所规定数额的本金。
当时美国两磅重的面包还用不了5美分(如今1美元左右),8500万美元无疑是一笔巨款。
它给华尔街靠河口那头的“拍卖商”们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机会。
这些拍卖商常年注视着从食糖到香料等各种舶来品,对于任何微小的机会都有强烈的兴趣。
尽管他们对这批股票的机会收益不甚了了,但直觉诱使他们迅速认购。
这实质上构成了美国建国后最早的政府公债一级市场,而其发行方式则不过是在华尔街附近遛达,寻求一切可能的买主。
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古希腊,当时希腊城邦出现了一种类似于股票交易的制度,称为“合众制”。
在这个制度中,市民可以购买城邦内的企业股份,并分享企业的利润。
随着时间的推移,证券交易的概念传播到了其他地区。
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些贸易中心如意大利的维罗纳和佛罗伦萨开始主办期货交易。
这些期货合同允许商人在未来某个时间以预定价格购买或出售商品。
这也可以看作是最早的衍生品交易形式。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现代证券市场开始萌芽。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英国,一些企业开始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
伦敦证券交易所于1801年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组织化的证券交易所。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证券市场发展迅速。
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817年,华尔街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
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证券交易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20世纪以后,全球证券市场蓬勃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自己的证券交易所,并且相互之间开展了国际合作。
电子交易平台的引入使得交易更加便捷和透明,高频交易和其他衍生品交易策略也逐渐兴起。
然而,证券市场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金融危机和股市暴跌时期的投资者损失引发了对监管和风险控制的关注。
针对这些问题,各国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证券市场的监管和稳定性。
总结来说,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从古代的股份制到现代的电子交易平台,从初期的筹集资金到如今的全球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证券公司的发展历程
证券公司的发展历程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之一,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美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逐渐兴起,证券公司的发展也逐步迅猛起来。
证券公司的起步是在美国的股票经纪公司之中。
19世纪末期,美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最初的股票经纪公司一度将资金集中在自身,然后才分散到市场。
这种集中交易的形式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也加速了证券公司的发展。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涌入市场,股票交易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证券公司开始发展起来。
他们提供了购买和销售股票的服务,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股票分析和研究报告,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证券公司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实体,不再依赖于纽约股票交易所来提供股票交易服务。
他们开始发展自己的交易平台,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交易渠道。
同时,证券公司还开始发展起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和投资顾问,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20世纪上半叶,证券公司的发展得到了更大的推动。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成立后,证券市场得到了更加规范和监管。
这使得证券公司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并保障他们的权益。
证券市场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投资者开始将更多的资金投入股票市场。
到了20世纪后半叶,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证券公司开始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
许多证券公司开始参与到跨国交易中,为投资者提供全球投资的机会。
他们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将目光放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证券公司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快了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步伐。
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公司的在线交易平台,随时随地进行股票交易。
同时,证券公司也开始通过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信息和服务。
展望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证券公司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证券公司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转)证券业发展史
恢复阶段和加速发展阶段
恢复阶段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 加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证券市场
美国证券交易市场 ——NYSE NASDAQ
香港证券交易市场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一)
1978年——中国当代证券市场应运而生 1981年——财政部首发国库券,揭开新 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 1984年11月——国内第一只股票诞生 1986年9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 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 1988年——深圳发展银行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二)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2年1月20日 1992年5月21日 1993年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三)
1998年4月、12月 1999年7月1日 2001年6月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四)
初步发展阶段
20世纪初至1929年 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英国90.5%的 资本处于股份公司控制之下,金融公司, 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证券 经营机构都获得极大发展,公司股票和债 券替代了政府债券。
停滞阶段
0月29日 18.5% 1932年6月30日 1932年 1933年
2004年1月31日 2004年8月和2005年11月 2004年5月 2006年 2007年
证券市场的发展
萌芽阶段 初步发展阶段 停滞阶段 恢复阶段 加速发展阶段
萌芽阶段
最早的股票买卖市场:荷兰。 1602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股票交易所。 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 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 馆中,组织了第一个证券交易所。 美国最早的证券交易所——费城交易所。
介于银行与证券之间的行业简介和发展史
目录1. 产生背景2. 行业发展历程3. 银行与证券行业的区别4. 行业发展趋势5. 行业未来展望一、产生背景银行与证券行业是金融行业的两大支柱,它们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银行主要从事吸收储户存款、发放贷款和提供支付结算等业务,为社会提供融资、结算和储蓄等服务;证券公司则主要从事融资、投资、证券经纪和交易等业务,为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提供股票、债券等证券类产品的发行和交易。
银行和证券公司在金融体系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们的发展也与国家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二、行业发展历程1. 银行行业的发展历程银行行业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钱庄、钱商和金铺,他们主要从事金融媒介交易和贷款业务。
随着我国现代银行业的诞生,银行业开始逐步规范和完善,实现了从传统银行到现代银行的转变。
我国银行业始于清朝末年,最早的银行可以追溯到1897年的光绪银行,随后陆续成立了交通银行、我国银行等银行机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有银行成为主导,银行业开始从规模扩张、业务范围拓展到多元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银行业经历了股份制改革、商业银行改革等重大变革,实现了国有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多元发展。
目前,我国银行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业之一,拥有充裕的金融资源和强大的市场影响力。
2. 证券行业的发展历程证券行业的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发展速度迅猛。
我国的证券市场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是在1981年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
此后,深圳证券交易所、我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等证券行业的配套机构相继成立,证券行业开始逐步规范和完善。
1990年代初,我国证券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为我国证券市场的稳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0年代初,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证券行业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我国的证券市场规模和交易额逐年攀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证券市场之一。
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我国投资银行业是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没有资本市场,当然更谈不上投资银行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产生和证券流通市场的开放,产生了一批以证券公司为主要形式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也可经营证券业务1997年以后,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实施,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及管理的体制逐步形成,银行、保险、信托业务与证券业务脱钩,因此诞生一批金融集团附属的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光大证券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位于世界前列,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3.7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2.6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92%与此同时,我国国债及企业债券规模达到7251亿元,股票市场流通市值为11688亿元,占GDP的比率为8.6%,最高时曾达到18%1993年至2004年期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占GDP的比率年均69%,而同期股票市场流通市值占GDP的比率为年均8.3%可见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并没有有效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尚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尽管受到分业经营体制的约束,国内各商业银行并没有放弃参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努力中国建设银行1994年与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合资创办了中国境内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机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银行于1998年在香港成立了全资附属区域性投资银行—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如招商银行也在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目前,金融监管当局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如2001年央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应该说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是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然而现实表现却强差人意作为资本市场核心的股票市场,如沪市上证指数从2001年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时的2245.44点跌到目前的1300点以下,跌幅高达45%,投资者财富大幅缩水随之而来的是投资银行业的全行业亏损,一些证券公司在持续低迷的行情中倒下,更多的是处在苦苦挣扎中,整个投资银行业举步维艰造成投资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国民财富增长脱节,并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有:我国资本市场存在重大缺陷,严重影响投资银行功能的发挥一是功能定位缺陷,资本市场应当具有企业融资、资源配置和风险分散等基本功能,然而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过分强调融资功能而忽视其它功能,功能不全的资本市场,降低了企业对投资银行的业务需求二是股权分置缺陷,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置身股市涨跌之外,导致非流通股股东恶意圈钱、占用资金、内幕交易等股市腐败行为盛行,肆意侵害流通股股东利益,极大的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监管模式分业经营虽然有利于防止和控制银行、证券、保险业的风险在行间交叉传递和扩大,便于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却客观上限制了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目前,金融混业经营的国际趋势,塑造了如花旗集团、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一批新型投资银行,充分发挥了金融业务间的协同效应,对独立型投资银行造成很大冲击我国投资银行绝大多数为国有或国有控股,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一方面没有从本质上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导致投资银行缺乏创新动力,业务范围狭窄,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手续费收入,自营业务收入和证券承销业务收入方面另一方面,难以在资本市场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在货币市场上的短期融资也受到各种限制,导致我国投资银行融资渠道狭小,资产规模普遍偏小不解决这些问题,即使拥有巨额的国民财富和强烈的投资理财意愿,由于人们对资本市场缺乏信心,也不会把财富投入到各种风险资产中,即使投入也不可能实现财富的增值,从而使提供专业化投资理财服务的投资银行难以获得正常发展促进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建议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由于资本市场的缺陷以及金融监管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目前投资银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国民财富增长相脱节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财富的积累,以及人们投资理财欲望的日趋强烈,都使投资银行业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尽快采取措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重塑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投资银行业必会实现快速的发展具体建议如下:完善资本市场建设,解决股权分裂、激活股市,为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全流通能抑制上市公司不受节制的扩张冲动,并能从市场环节制约上市公司的规范重组,重塑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在完善股票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债券等其它资本市场,塑造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适应混业经营趋势,逐步放松金融管制实行混业经营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资金和客户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提高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金融监管当局应当适应这一潮流,逐步适时放宽金融管制,鼓励金融创新,促进新兴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实现投资银行股份制改造对符合条件的投资银行应通过股份制改造或其它形式,引入各种性质的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本结构,拓宽融资渠道,为投资银行筹集长期稳定的发展资金同时,可逐步完善投资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为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创造制度前提。
分业与混业的历史
花旗银行(Citibank)成立于1812年。
之所以叫花旗银行,是因为当初它的标志是美国国旗,国人当时见到这布满星星的旗,觉得很花哨,就随口称其为花旗。
而银行方面也很聪明,见中国民间都很接受这个名字,就正式把中文名称作花旗银行了。
花旗这个名称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不仅迎合了本地民众的想法,而且生动地点明了品牌的来源国- 美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其金融优势。
汇丰银行的英文全称是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于1865年3月及4月在香港与上海同时成立,是现今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
那么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为什么会被译作汇丰银行呢?原来汇丰取自“汇款丰裕”的意思,当时汇丰银行以国际汇兑业务为主业,所以起名“汇丰”寓意汇兑业务昌盛繁荣。
具体分析起来,汇有累积,汇集的意思,同时也是银行业务汇兑,汇款的首字;丰意味着丰收,收获,昌盛繁多。
两个字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积极的印象,符合中国人好彩头的说法。
关于银行混业和分业(主要针对银行和证券业而言)的争论,在理论和实践上争论最多的莫过于美国的银行业了。
原因很简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过像美国那样痛苦的历史。
《1933年银行法》:分业的确立现代商业银行业在美国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782年。
那一年北美银行在费城注册成立,之后,其他银行纷纷开办。
当时的银行并没有和证券业分离,而且,由于监管不力,欺诈行为时有发生。
银行恐慌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频频发生。
从1837年到1930年,大约每隔20年就会发生一次大的银行恐慌。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
据统计,在大萧条期间,大约有9000多家银行倒闭,商业银行无数储户的储蓄化为乌有。
金融体系的崩溃进一步加剧了萧条的深度,并延长了之后恢复的时间。
银行的特殊性和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使得对银行的监管尤其重要。
我国证券行业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
我国证券行业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一是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证券业的起步和摸索阶段。
市场的法律、规则相对模糊,存在大量的“飞地”,单个的证券公司甚至整个市场的抗风险能力都相当薄弱,处于不断试错和纠正的时期,证券T+0交易、无涨跌停限制、权证、国债期货都做过尝试,用小平同志的话说,不行就关了。
这个阶段,出现了国债3·27事件,行业经历了最初一轮洗牌,由于市场规模不大,参与主体有限,很快恢复了生机。
但是,最初的摸索和试错过程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很多系统性的风险隐患。
证券公司治理层面,最初实行混业经营,大多是银行办证券,证券公司内部治理普遍存在严重缺陷,所有权主体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缺乏有效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在投资者的保护层面,缺乏最起码的资产隔离机制和客户资产保护意识,自营账户与客户账户混淆不清,客户虚假账户比比皆是,硬件、软件都缺。
二是1990年代中后期,第一次清理整顿阶段。
伴随着证券法的出台,中国证监会被赋予法定的行业集中监管职能,在集中监管、分业经营的总体思路下,行业内大范围实施了由政府主导的并购重组和清理整顿。
这一阶段的典型事件包括:证券公司从人民银行分离,信托公司强制清理,信托业整体退出。
在初步清理整顿后,证券公司的资产规模普遍得到了壮大,随着1999年中期之后市场行情走强,证券公司第一次全行业大规模的扩张运动开始。
但是,在初始阶段埋下的隐患并没有得到根治,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被表面的繁荣所掩盖,非法的债券回购交易、账外自营、非法融资和对外担保等时有发生。
三是2001年中期到2004年,行业系统性风险充分释放、集中爆发阶段。
2001年6月,市场开始步入熊市,行业对外开放逐步展开,全行业系统性风险充分暴露、大规模集中释放和爆发。
这一阶段的典型事件包括:2002年开始实施浮动佣金制;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推出开放式基金;对外开放正式起步,QFII、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开始设立。
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市场经济条件下 , 中央银 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 是通过“ 三大法宝” 来实现 , 即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 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因此 , 商业银行业务覆盖如果商业银行介入证券业 , 中央银行 的政 则 策效力就可直接渗透到证券业 , 并影响证券市场及 其它投资者 的行为, 而更好地实现 中央银行调控 从 宏观经济 之 目的 。 4 两业 融合 有 利 于 分散 风 险 。美 国学 者 本 森 .
竞争。19 年 l 月 , 99 1 美国政府 宣布实施《 金融业金 融服务现代化》 法案 . 实行混业经营制度。
与 美 国的发展状 况 相似 , 日本 14 97年 3月 颁布
了《 证券交易法》 明确规定 了银行业与证 券业相分 , 离的原则。2 0世纪 7 年代 中期 以来 , 0 这种分离原 则阻碍了金融市场 的发展 。18 9 1年 5 . 月 日本也修
壹查壁:
茎 塑 圈
维普资讯
・
观 察与思 考 ・
市场发展 的大趋势 , 融合——分离——薪 的融 即: 合。 至于以德 国为代表 的一些西方国际则一直是实 行银行业与证券业始终相融合的混业经营模式。因 其无两业相分离的历史, 也就不存在再融合的问题。 二 、 行业 与证券 业 融合原 因分 析 银
改了银 行法 、 证券 法 , 定 银 行 可 以经 营 证券 业 务 。 规
19 年 . 92 日本又进行 了金融改革 , 其核心 内容是银 行和证券公司可 以相互收购, 业务也可以相互交叉 。 纵观美 、 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发展史 , 日 我们可以 看 出, 虽然各个时期有其复杂的经济与历史背景, 但 美、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新融合也反映 了国际金融 日
证券投资业务
缺点在于:
一.容易形成金融市场的垄断, 产生不公平竞争;
二.过大的综合性银行集团会 产生集团内竞争和内部协调 困难的问题;可能会招致新 的更大的金融风险。
分业经营也不利于银行 进行公平的国际竞争, 尤其是面对规模宏大, 业务齐全的欧洲大型全 能银行,单一型商业银 行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 据有利地位。
二.混业经营模式
混业经营是证券业和银行业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一种经营方式, 混业经营以德国、瑞士、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为典型代表。
这种混业经营模式又被称为 “全能银行制度”,它与美、日、 英的分离型模式完全不同。在此种模式下,没有银行业务之间的 界限划分,各种银行都可以经营存贷款、证券买卖等业务。每家 银行具体选择何种业务经营则由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各种主客观 条件及发展目标等自行考虑,国家对其不作过多干预。
二. 公司债券
三. 股票(我国现行法律不允许银行投资)
1. 商业票据:由一些信誉卓著的大公司发行,其安全性可能比企业贷款高。
2. 银行承兑票据:银行对从事进出口等业务的客户提供的一种信用担保,银行承诺 在任何条件下都会偿付其 客户的债务。
3. 回购协议 4. 央行票据:央行债券
5. 创新的金融工具
证券的收益率一般可以用三种方法表示: 1、票面收益率 2、当期收益率:票面收益额/市场价格 3、到期收益率:
每期利息+(售出价格-购买价格)/持有期间
(售出价格+购买价格)/2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风险
•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是指对整个证券市场产生影响的风险。
○ 其来源可能是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等多种外部因素。 ○ 系统性风险波及市场上的所有证券,所以是不可能采用投资组合法加以分散的。 •非系统性风险是指存在于个别投资证券或个别类别投资证券的风险。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的发展史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的发展史•从起源来看,银行业与证券业有着共同的经济基础——国际贸易和共同的组织基础•四个阶段的发展历史•分离-融合-再分离-再融合1.早期的自然分离阶段2.20世纪初期的融合阶段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的分离阶段4.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现代融合阶段第一阶段典型代表: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特点:这种分离并不是依靠法律规定的,而是一种由历史自发形成的自然状态第二阶段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的贷款和股权投资,参与竞争企业债权、股票发行的主承销权,并从银行的信贷和股权参与部门中划出证券推销部门来专门从事证券业务第三阶段经济危机中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是银行从事高风险的证券业务。
1933年,美国《格拉斯-斯第格尔法》1948年,日本《证券交易法》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的各国对本国金融体制的重大改革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现代融合阶段•背景:新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浪潮风起云涌,国际资本流动日趋活跃,金融市场的全球联系日益增强,各国金融管理当局在内外压力的推动下,纷纷对本国金融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打破商业银行与证券业之间的分离界限,出现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融合趋势。
•这一时期的金融改革:•美国:1991年,美国财政部提出《金融体制现代化:使银行更安全,更具竞争力的建议》——允许银行与证券公司合并,允许银行成为工商控股的子公司,允许银行跨州经营,以消除美国银行业在地理、业务、所有权方面的所有障碍,使其成为类似欧洲模式的全能银行。
•英国:1986年《金融大改革方案》——允许本国和外国银行,投资基金申请成为交易所会员,允许交易所以外的银行或投资基金甚至外国公司可以百分之百地购买交易所会员的股份。
•日本:1981年《新银行法》和修改后的《证券交易法》也规定银行可以经营证券业务。
•欧洲大陆:法国于1988年进行改革,许多大银行拥有自己的证券公司。
这一时期西方各国金融改革的基本特征:1、业务更趋“自由化”和“国际化”2、银行业与证券业的高级融合阶段3、发达生产力的金融体制具体表现为:高度社会化、电子化、大型化及业务综合化美国限制银行跨业经营相关金融法规之演变历程:•1933 《格拉斯-斯第格尔法》禁止银行与证券公司形成关系企业。
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我国投资银行业是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没有资本市场,当然更谈不上投资银行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产生和证券流通市场的开放,产生了一批以证券公司为主要形式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也可经营证券业务1997年以后,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实施,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及管理的体制逐步形成,银行、保险、信托业务与证券业务脱钩,因此诞生一批金融集团附属的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光大证券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位于世界前列,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3.7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2.6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92%与此同时,我国国债及企业债券规模达到7251亿元,股票市场流通市值为11688亿元,占GDP的比率为8.6%,最高时曾达到18%1993年至2004年期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占GDP的比率年均69%,而同期股票市场流通市值占GDP的比率为年均8.3%可见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并没有有效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尚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尽管受到分业经营体制的约束,国内各商业银行并没有放弃参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努力中国建设银行1994年与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合资创办了中国境内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机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银行于1998年在香港成立了全资附属区域性投资银行—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如招商银行也在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目前,金融监管当局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如2001年央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应该说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是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然而现实表现却强差人意作为资本市场核心的股票市场,如沪市上证指数从2001年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时的2245.44点跌到目前的1300点以下,跌幅高达45%,投资者财富大幅缩水随之而来的是投资银行业的全行业亏损,一些证券公司在持续低迷的行情中倒下,更多的是处在苦苦挣扎中,整个投资银行业举步维艰造成投资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国民财富增长脱节,并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有:我国资本市场存在重大缺陷,严重影响投资银行功能的发挥一是功能定位缺陷,资本市场应当具有企业融资、资源配置和风险分散等基本功能,然而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过分强调融资功能而忽视其它功能,功能不全的资本市场,降低了企业对投资银行的业务需求二是股权分置缺陷,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置身股市涨跌之外,导致非流通股股东恶意圈钱、占用资金、内幕交易等股市腐败行为盛行,肆意侵害流通股股东利益,极大的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监管模式分业经营虽然有利于防止和控制银行、证券、保险业的风险在行间交叉传递和扩大,便于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却客观上限制了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目前,金融混业经营的国际趋势,塑造了如花旗集团、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一批新型投资银行,充分发挥了金融业务间的协同效应,对独立型投资银行造成很大冲击我国投资银行绝大多数为国有或国有控股,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一方面没有从本质上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导致投资银行缺乏创新动力,业务范围狭窄,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手续费收入,自营业务收入和证券承销业务收入方面另一方面,难以在资本市场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在货币市场上的短期融资也受到各种限制,导致我国投资银行融资渠道狭小,资产规模普遍偏小不解决这些问题,即使拥有巨额的国民财富和强烈的投资理财意愿,由于人们对资本市场缺乏信心,也不会把财富投入到各种风险资产中,即使投入也不可能实现财富的增值,从而使提供专业化投资理财服务的投资银行难以获得正常发展促进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建议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由于资本市场的缺陷以及金融监管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目前投资银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国民财富增长相脱节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财富的积累,以及人们投资理财欲望的日趋强烈,都使投资银行业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尽快采取措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重塑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投资银行业必会实现快速的发展具体建议如下:完善资本市场建设,解决股权分裂、激活股市,为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全流通能抑制上市公司不受节制的扩张冲动,并能从市场环节制约上市公司的规范重组,重塑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在完善股票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债券等其它资本市场,塑造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适应混业经营趋势,逐步放松金融管制实行混业经营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资金和客户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提高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金融监管当局应当适应这一潮流,逐步适时放宽金融管制,鼓励金融创新,促进新兴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实现投资银行股份制改造对符合条件的投资银行应通过股份制改造或其它形式,引入各种性质的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本结构,拓宽融资渠道,为投资银行筹集长期稳定的发展资金同时,可逐步完善投资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为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创造制度前提2015中国投资银行排行榜希财网整理了2015中国投资银行的排行榜,进入排行榜的投资银行一共有13家包括中金公司、招商证券、海通证券、国元证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的发展史•从起源来看,银行业与证券业有着共同的经济基础——国际贸易和共同的组织基础•四个阶段的发展历史•分离-融合-再分离-再融合1.早期的自然分离阶段2.20世纪初期的融合阶段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的分离阶段4.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现代融合阶段第一阶段典型代表: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特点:这种分离并不是依靠法律规定的,而是一种由历史自发形成的自然状态第二阶段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的贷款和股权投资,参与竞争企业债权、股票发行的主承销权,并从银行的信贷和股权参与部门中划出证券推销部门来专门从事证券业务第三阶段经济危机中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是银行从事高风险的证券业务。
1933年,美国《格拉斯-斯第格尔法》1948年,日本《证券交易法》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的各国对本国金融体制的重大改革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现代融合阶段•背景:新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浪潮风起云涌,国际资本流动日趋活跃,金融市场的全球联系日益增强,各国金融管理当局在内外压力的推动下,纷纷对本国金融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打破商业银行与证券业之间的分离界限,出现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融合趋势。
•这一时期的金融改革:•美国:1991年,美国财政部提出《金融体制现代化:使银行更安全,更具竞争力的建议》——允许银行与证券公司合并,允许银行成为工商控股的子公司,允许银行跨州经营,以消除美国银行业在地理、业务、所有权方面的所有障碍,使其成为类似欧洲模式的全能银行。
•英国:1986年《金融大改革方案》——允许本国和外国银行,投资基金申请成为交易所会员,允许交易所以外的银行或投资基金甚至外国公司可以百分之百地购买交易所会员的股份。
•日本:1981年《新银行法》和修改后的《证券交易法》也规定银行可以经营证券业务。
•欧洲大陆:法国于1988年进行改革,许多大银行拥有自己的证券公司。
这一时期西方各国金融改革的基本特征:1、业务更趋“自由化”和“国际化”2、银行业与证券业的高级融合阶段3、发达生产力的金融体制具体表现为:高度社会化、电子化、大型化及业务综合化美国限制银行跨业经营相关金融法规之演变历程:•1933 《格拉斯-斯第格尔法》禁止银行与证券公司形成关系企业。
•1956 《银行持股公司法》规范多头控股的银行持股公司。
限制银行持股公司从事非银行业务。
•1970 《银行持股公司法修正案》规范单一或多头银行持股公司。
限制银行持股公司从事保险业务。
•1970-86 《Y条例修正案》美联储允许银行持股公司拥有投资顾问公司及证券经纪子公司。
1987-89 《美联储行政命令》美联储允许银行持股公司依据G-S法第20条设立“第20条子公司”(Section 20 Subsidiary),从事一定的证券业务,且证券业务收入比重由原先的5%提升到10%•1996-97 《Y条例修正案及美联储行政命令》美联储提高“第20条子公司”证券业务收入比重限制•至 25%。
1999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允许组建金融持股公司。
允许美国银行、证券及保险公司形成关系企业。
以日本为代表的异业子公司模式•1998年《金融体制改革法》允许日本银行可以异业子公司的形式从事全能化金融业务,并对该模式作了详细的法律规定:•1、日本的异业子公司模式既不同于美国式的银行持股公司制,也有别于德国的全能银行制,是一项独特的银行跨业准入模式。
母行须建立子公司并控制子公司50%以上的股本方可参与其它业务。
•2、新设异业子公司的业务活动范围须受一定限制。
例如银行的证券子公司在设立之初不得从事证券经纪业务。
•3、建立“防火墙”制度,例如要求银行与其证券子公司或证券公司与其银行子行在进行交易时贯彻“无关联”原则。
•4、商业银行可从事资产抵押类的证券交易及私募发行业务。
•5、扩大解释对“证券”的法律定义,以涵盖股票、公司债券、商业票据等诸多领域,适应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需求。
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德国的全能银行最具开放性和自由性,它可以涉足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不仅包括商业银行的存、贷、汇业务,投资银行的债券、股票、外汇、期货、衍生性金融产品业务,还包括保险、项目融资、投资咨询、证券经纪、基金管理、抵押、租赁等金融业务。
德国也因此成为混业经营体制的典范。
19世纪时新统一的德国对证券转让征收转让税,为了逃避税负,股票所有人大多将股票存托于银行,由银行代其进行交易,从而形成根深蒂固的银证融合传统。
我国两业经营的现状对我国现阶段分业管理的思考•分业管理是否是证券与银行的唯一选择。
判断一种金融管理体制的好与坏,关键是要看其能否促进金融业有序高效地运转。
在市场经济中特别要把怎样通过分业管理促进银行与证券的规模经营、公平竞争、减少风险、提高效益,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而不能把它仅仅当作行业进入的壁垒。
•证券业与银行业局部分离抑或整体分离。
两业协调发展、逐步融合的措施•首先以完善的立法、司法和金融行政监管作保证,这是关键之关键。
•确立中央银行在金融管理上的地位,并对证券业进行适时调节。
•对于证券业的地位与作用给予客观评价。
•逐步放宽银行从事证券投资业务的限制。
•逐步推行贷款证券化,活化贷款银行资产。
•利用银行储蓄微机的投入和联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证券交易结算,通过包销、承销、分销证券、股票,拓展银行业务辐射面,促使其向证券业的渗入。
•两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推动我国国企股份制改革,实现我国直接融资机构和间接融资机构长期并存、共同发展、适当分开、逐步融合的长期目标,不仅存在客观可能性、必要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混业经营条件下不同的监管模式•英国的“统一监管”模式20世纪90年代,英国混业经营步伐加快。
1997年,英国政府整合了原有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成立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对金融业行使统一的监管权。
200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金融服务和市场法》,进一步强化了金融服务局的职能,使其成为“超级监管者"。
•美国的“功能监管”模式1999年,美国政府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取消了对混业经营的禁令。
但是,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拒绝了英国的“统一监管”模式,选择了“功能监管”方法,即对于拥有银行、证券和保险子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由银行监管机构、证券监管机构和州保险监管机构分别对其相应的业务或功能进行监管,包括制定各自的监管规章、进行现场和非现场检查、行使各自的裁决权等;同时,由美联储担任“牵头监管者”(leadregulator),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总体监管。
一般情况下,美联储只负责对控股公司层面的监管,必要时才能对其银行、证券或保险子公司进行有限监管,不过,如果各功能监管机构认为美联储的有限制监管失效时,可以优先行使自己的裁决权。
•一、银证分合的历史和发展趋势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离或融合是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纵观世界各国,银行业和证券业的经营关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两业始终融合的模式;另一种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两业分离模式,并且在经历了融合、分离的过程之后,现又有走向融合的趋势。
本世纪30年代以前,证券市场体系处于初创阶段,银行业被证券市场的超额利润所吸引,涉足证券业务;同时,证券业为了网罗资金,也涉足银行业务。
这一时期的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实行的是混业经营。
1929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导致美国证券市场的崩溃。
在随后的4年中,又有近万家银行倒闭,金融体系全面崩溃。
美国国会银行调查委员会将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银行业和证券业的混合经营。
该委员会认为,银行业和证券业的混合经营会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银行一方面让自己的证券公司包销经营不良企业发行的证券,另一方面要求该企业将通过发行证券筹集起来的款项用于偿还银行以前发放的不良贷款,结果是通过牺牲投资者的利益来保护银行和银行存款人的利益;二是银行对证券市场的过度介入,会形成证券市场的“泡沫”。
一旦证券市场崩盘,将大量资产投资于证券市场的银行必然会随之发生巨额的亏损,甚至破产倒闭,支付系统危机的“多米诺骨牌”连续不断倒下。
为了消除银行业和证券业混合经营给银行体系造成的不稳定,减少金融系统的风险,1933年9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在大萧条的凄风苦雨中的诞生,标志着银行业和证券业分业经营的模式正式确立。
此后,不少市场经济国家都借鉴美国的做法实行了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业经营。
实行银证分离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日本、比利时、加拿大、英国、瑞典。
这些国家的证券业务活动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投资银行型证券业务和商业银行型证券业务。
前者指所有证券代理发行、证券包售、证券分售、证券经纪业务;后者指政府公债、国库券、一部分地方政府公债以及一定限额内的股票和债券的买卖。
这些国家的投资银行业务不同程度地限制和禁止商业银行进入 (有些国家,如英国,这种分工更多的是业务惯例) 。
银证分离制度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使得银行倒闭率大幅度下降。
发展到七八十年代,金融界掀起了经济自由化的狂潮,新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风起云涌,又使得法律用来隔离和保护银行业务的规定常常被规避,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银行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变得模糊,属于银行独有的业务已寥寥无几;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大量渗入商业银行业务,导致商业银行从事传统的银行业务所获收益日益减少;商业银行为了增强与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竞争的能力,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也想方设法避开不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法规限制,从事更多的证券业务;投资银行通过创新金融工具达到融通资金的目的,也进入了商业银行业务领域。
例如:在美国,从1980年开始,商业银行利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非完全分离进行票据贴现经纪业务和保险业务;同时证券公司也通过建立非银行的银行而经营商业银行业务。
在日本,《1981年新银行法》和修改后的《证券交易法》规定银行可以经营公债,同时,允许证券公司从事大额可转让存单的交易,允许其设立中期债券基金,并用这些基金开设现金管理账户除此之外证券公司还获准向顾客发放以公债为担保、不限用途的贷款,这样证券公司就具有了部分银行职能。
在英国1986年10月27日,伦敦股票交易所允许本国和外国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申请成为交易所会员,允许交易所以外的银行或保险公司甚至外国公司100 %地购买交易所会员的股票,此次改革被称为金融“大冲击”。
从银行业和证券业融分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两业合分的具体选择取决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
发展到目前阶段,许多国家的司法机构、金融管理机构对有关银行业和证券业分离的法律条款的解释日益宽松,新修订的银行法规或证券法规都不同程度地对原先严格分离的制度有所放松,理论界、管理层、金融业者要求放松监管、融合经营的呼声日益高涨,银行业和证券业有走向融合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