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螯螯虾介绍

合集下载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1. 简介红螯螯虾,又称红足虾或红钳螯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生动物。

其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深受消费者喜爱。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的掌握对于养殖户来说至关重要,它涉及到虾种选择、水质管理、饲料配制、疾病防治等多个方面。

2. 虾种选择选择适宜的虾种对于红螯螯虾的养殖成功至关重要。

市场上常见的红螯螯虾种类有红足螯虾和红钳螯虾等。

在选择时,可以根据虾种的产区、生长速度、产卵量、抗病能力等特性进行综合考虑。

3. 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是红螯螯虾养殖的基础。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水质指标和管理技巧:•pH值:红螯螯虾适宜的pH值为7.5-8.5。

在养殖过程中,可通过投放石灰等物质来调节水质的酸碱度。

•溶氧量:红螯螯虾对氧气的需求较大,水中溶氧量应维持在6-8mg/L。

可通过增加水中氧气供给,如增加曝气设备或增加水体流通,来提高溶氧量。

•温度:适宜的水温有利于红螯螯虾的生长和繁殖。

水温一般保持在20-30摄氏度为宜。

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排除废水,并注意定期监测水质指标。

4. 人工饲料配制红螯螯虾采用人工饲料为主要饲料。

合理的饲料配制能够满足虾体的生长需求,同时降低水质污染。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饲料成分和比例:•蛋白质:提供虾体生长所需的氨基酸和能量。

•脂肪:增加饲料能量,促进虾体的存活和生长。

•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和纤维素,促进消化。

据实际情况确定饲料的比例,同时注意饲料的存储和投喂方式。

5. 疾病防治红螯螯虾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因此疾病防治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方法:•霉菌病: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体清洁。

使用抗菌剂进行药浴。

•白点病: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体清洁。

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软壳病:合理管理水质,保持适宜的温度。

饲料中添加钙和磷等营养物质。

定期检查虾体健康情况,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相应治疗方法。

6. 养殖环境建设良好的养殖环境有利于红螯螯虾的生长和繁殖。

以下是几个关键环境建设方面的注意事项:•池塘选择:选择合适的池塘进行养殖,池塘应具备保水性好、排水良好和土地平整等特点。

红螯螯虾的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研究进展(精)

红螯螯虾的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研究进展(精)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ratus) 的营养需 求与配合饲料研究进展
叶金云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中国 湖州)
2018/10/3
2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

俗称澳洲淡水龙虾,属甲壳纲、十足目、长尾亚目、拟河虾科、光壳虾属, 原产于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和新几内亚南部的溪流中。 生理适应性强,食性杂,喜夜晚黎明前觅食。

试验饲料 采用鱼粉、豆粕为主要蛋白源,以酪蛋白调节饲料蛋白水平,设
计蛋白水平为30.55%、34.13%、36.38%、37.79 % 、 40.49%
的5组配方,制成粒径为1.5mm的硬颗粒饲料。
2018/10/3
16
红螯螯虾蛋白质梯度试验饲料配方和营养成分 (%) 原料
鱼粉 豆粕 虾壳粉 酪蛋白 肝末粉 α淀粉 磷酸二氢钙 多维1 多矿2 大豆磷酯 面粉 鱼油 氯化胆碱 营养成分分析 水分 粗蛋白3 粗脂肪 粗灰分 9.45 27.66(30.55) 5.53 11.08 10.04 30.70(34.13) 5.50 11.44 9.98 32.75(36.38) 5.34 11.55 10.72 33.74(37.79) 5.21 10.65 9.21 36.76(40.49) 5.18 12.82
5
20 30 2 12 1 20 2 0.5 0.5 1.5 7.5 3 0.5
注:1. 多维成分(每kg预混物):维生素A(视黄醇)2000000IU; 维生素D-3(胆钙化固醇)1000000IU;维生素E(生育酚)16500IU;维生素B-12 (氰钴素)125mg/kg;维生素B2 (核黄素)6000mg/kg;维生素B3 (泛酸)40000mg/kg;维生素B5(烟酸)16000mg/kg;维生素K(凝血维生 素)908mg/kg;叶酸(抗贫血因子)1000mg/kg;维生素B1(硫胺素)4587mg/kg;维生素B6(吡哆素)4115mg/kg;维生素C(抗坏血酸)150000mg/kg。 2. 多矿成分(每kg预混物):硒(硒酸钠)0.0454g/kg;钴(碳酸钴)0.147g/kg;碘0.76g/kg;铜(氧化铜)1.46g/kg;铁(硫酸亚铁) 19.20g/kg;锰(氧化锰)22.0g/kg;锌(氧化锌)264.0g/kg。 3. 括号中的数值为占干饲料的百分比。

澳洲淡水龙虾

澳洲淡水龙虾

澳洲淡水龙虾作者:王志明来源:《湖南农业》 2019年第11期王志明澳洲淡水龙虾俗称红螯螯虾,原产于澳大利亚。

该虾终生生活在淡水中,杂食性,生长速度较快,能在淡水中自然繁殖孵化,有较高的成活率和较强的抗病能力,攻击性弱,耐低氧,耐污,适应性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食比率高,耐长途运输,可鲜活上市;易人工繁殖,养殖生产成本低。

一、生物学特性1.外部特征足龄个体为100~250克,体色呈镶嵌蓝绿色,头胸部和腹部均匀连接,外披一层坚硬外壳;胸足5对,第1对胸足特别发达而成强大的螯,雄性螯比雌性发达;触须3对,外缘1对特别粗长,超过体长的1/3;尾扇5片,强大有力。

2.生活习性澳洲淡水龙虾昼伏夜出,喜暗怕光,不善游泳。

白天潜伏在水体可隐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来觅食,喜集群活动,适宜生长温度为13℃~28℃。

该虾在较软的池底泥中,养殖过程很少掘穴,但在越冬过程中会打洞。

该虾在水中溶氧量为1毫克/升时仍能生存,在潮湿微水状态下,亦能存活较长时间,因此易运输。

3.食性在天然条件下主要摄食有机物碎屑、着生藻类、丝状藻类、水生植物的根叶及碎片,特别喜食汁多肥嫩的绿色植物,如水浮莲、绿萍、马来眼子菜、苦草以及瓜果、菜叶等。

动物性食物包括水蚯蚓、蚯蚓、蚌、螺和鱼肉以及水生昆虫的卵、蛹等。

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可投喂配合饲料,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如饼粕类、米糠、麸皮等。

该虾对蛋白质要求低,人工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25%~28%即可达到生长要求。

二、养殖特点1.养殖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土池养殖,一般单季每667平方米产淡水龙虾250千克;利用旧鳗池、鳖池精养,每667平方米产量可达500千克,实现收益万余元。

2.养殖模式多样,容易养殖室内养殖、稻田养殖、设备养殖均可,现有养殖模式有池塘、山塘、河沟、稻田、网箱静养池养殖等。

3.生长速度快,一年多产生长快,个头大,一般养殖160~180天,每只可达到75~200克。

4.经济价值高由于该虾的肉质细嫩鲜美,出肉率高(含肉率42%~47%),营养价值高,因此市场售价一般为每千克120~180元,人工养殖效益显著,深受养殖户青睐。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_王施懿等1 红螯螯虾简介红螯螯虾,主要指澳洲淡水龙虾,隶属拟螯虾总科滑螯虾属。

外壳光滑坚硬,体色呈淡青绿色。

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比一般克氏原螯虾稍大,该虾与同属其他滑螯虾区别的显著特征是其头胸甲背面前部有4条脊突,居中两条比较长和粗,从额角向后伸延;另两条较短小,从眼后棘向后延伸。

澳洲淡水龙虾不喜强光,白天多在水中较深处或者躲在水草、树枝、石隙等隐蔽物中,很少活动。

澳洲淡水龙虾是广食性动物,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吃的东西也不同。

由于澳洲龙虾外表颜值高、个体大、肉质鲜美,所含营养元素较多,蛋白质丰富、胆固醇含量少,虾头的胸甲充满生殖腺,与蟹黄味道类似,因此受到各地人们的喜爱。

2 红螯螯虾生物习性2.1 残杀性红螯螯虾与克氏原螯虾一样,食性极广,食物缺乏时他们也能以同类为食。

在养殖过程中,如果养殖密度过大、缺乏水草等遮蔽物、雌雄比例失调或者饵料没有及时投放时,它们也会出现相互残杀的现象。

因此,池塘养殖通常通过种植水草和控制养殖密度来减少澳洲淡水龙虾相互残杀现象,提高养殖成活率和产量。

2.2 喜温性红螯螯虾是广温性水生动物,喜欢温暖的环境、不耐热不耐寒,适应生长温度为22~36℃,最适生长水温为28~30℃。

温度对于红螯螯虾的养殖极为重要,当水温上升到33℃以上时,红螯螯虾进入半摄食或打洞越夏状态;当水温超过35℃时,在自然环境中会钻入洞底蛰伏,长时间高温会导致其死亡;当水温下降到15℃以下时,红螯螯虾进入不摄食的打洞状态;当水温下降到10℃以下时,红螯螯虾进入不摄食的越冬状态。

此外,温度对红螯螯虾的繁殖也至关重要,其受精卵孵化和幼体发育时期在水温为24~28℃最佳,这关系到红螯螯虾养殖整年的产量。

2.3 穴居性红螯螯虾与小龙虾一样,是穴居动物,喜欢打洞。

其洞穴一般笔直向下或稍倾斜,由于其不喜光,因此红螯螯虾白天待在洞穴中或者洞口,等到夜间再出洞活动捕食,红螯螯虾的繁殖也与其穴居性密切相关,一般为雌雄同居,繁殖和越冬期喜欢掘洞,且多在夜间掘洞。

红螯螯虾俗称澳洲谈水龙虾养殖技术课程

红螯螯虾俗称澳洲谈水龙虾养殖技术课程

外部形态
1、头胸部由13 节组成,头部5 节、胸部8 节,互相愈合,上覆头胸甲。 2、腹部腹部由7 节组成,6个腹节和1个尾节,分节明显。 3、附肢雌雄都只有18对。头部5 对(1~5)。胸部8对(6~13),腹部5对(14~18), 分别着生在18个体节上。 不同的附肢,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执行不同的功能。 (1)、 小触角:位于额角下方,功能是司触角、嗅角和具有平衡作用。 (2)、 大触角:司身体两侧及后部的触觉,也有嗅觉功能,基部有排泄孔,。 (3)、大颚:功能是切碎食物。 (4)、第一小颚:功能是司感觉和帮助摄食。 (5)、第二小颚:功能是帮助摄食,激动鳃室水流。
外部形态
(6)、第一颚足:功能是司感觉,并有固定食物的作用。 (7)、第二颚足:功能是感觉和固定食物。 (8)、第三颚足:功能同第二颚足。 (9)、第一胸足:又称为螯足。第一对胸足具有进攻、防卫、支撑、步行、取 食和辅助交配的功能。
(10)、第二胸足:功能是攝食和步行。也有清洗体表的作用。 (11)、第三胸足:基本同第二胸足。 (12)、第四胸足:功能是步行及清洗作用。 (13)、第五胸足:同第四胸足。 (14-17)、对附肢为腹足。功能是帮助形成呼吸水流,雌虾的腹足还有抱卵 和幼体附着的作用,游泳功能则几乎完全退化。
(18)、第六腹足:又称尾足。其功能为游泳,雌虾的尾扇还具有护卵的功能。
培训课程 红螯螯虾(俗称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技术
外部形态
红螯螯虾整个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共 20 节组成,体表具有光滑的甲壳并有 光泽。体色从幼虾到成虾逐渐变深,幼 体为白色半透明,幼虾从淡黄绿色到淡 监绿色不等,性成熟的成虾以鲜蓝绿 色为底色、杂有较多黄褐色斑点、腹 部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黄褐色斑点及条纹。性成熟 的雄虾在第一对胸足(大螯)外缘有一鲜 红色软膜质斑块。红螫螯虾头胸部比 腹部略粗,但比腹部短,其长度比为 1:1.35,腹部占体重的44.5%。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胚胎营养代谢的研究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胚胎营养代谢的研究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胚胎营养代谢的研究【摘要】:红螯螯虾(Cheraxquadricarinatus),俗称澳洲淡水龙虾,属甲壳纲、十足目、长尾亚目、拟河虾科、河虾属。

它原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东北海岸,是目前世界上最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类之一。

红螯螯虾不仅个体大、食杂性、适应性强、生长快,而且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食比率高、耐长途运输、可纯淡水繁殖、可鲜活上市等优点。

一般情况下红螯螯虾的出肉率高达40%,可食部分达60%。

据有关资料显示:红螯螯虾虾肉的蛋白质含量为16%,脂肪为2.46%,游离氨基酸为18.69mg/g,并含有丰富的Na~+、K~+、Mg~、Ca~+、Cl~-等离子。

尤其因其肌肉蛋白胆固醇含量低,目前被欧美各国作为保健食品开发而颇受睛睐。

美国及南美洲是红螯螯虾需求最旺盛的地区,其它地区如日本、法国及东南亚都存在潜在的消费需求,使之成为一个颇具潜力的养殖品种。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陆续被世界各国引进试养。

我国于1992年引入该种,先后在广东、湖北、福建、江苏、山东、北京等地试养,初步取得了成功。

尽管该虾从国外引进已有多年,也有少量养殖成功的报道,但至今生产上仍未形成规模化养殖。

红螯螯虾规模化养殖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解决苗种的大量供应。

由于其亲虾产卵量低,孵化率和成活率均不高,目前市场上依然无法大量稳定地提供苗种,没有形成规模化育苗,致使苗种价格居高不下。

以2001年为例,1cm左右的红螯螯虾虾苗售价为8000-10000元/万尾,而同期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苗价仅为500元/万尾,两者相差达30倍左右。

由于成本太高,至今市场上仍未能形成稳定的成虾供应,这与潜在的市场需求形成巨大反差。

现在全国各地着手准备养殖红螯螯虾的养殖户日益增多,苗种的供应远不能满足需求,相当一部分仍需从国外调进,导致成本上升,增加了养殖的风险率。

目前在亲体培育、胚胎发育、幼体培育三个育苗生产环节中,对于强化亲体营养、提高产卵量、优化幼体培育的理化因子方面已有许多有效的技术措施;而在降低胚胎的死亡率、提高孵化率等方面却尚无较为完善而有效的解决办法。

澳洲淡水小龙虾

澳洲淡水小龙虾

澳洲淡水小龙虾澳洲淡水龙虾学名红螯虾,是目前世界上最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种之一。

它原产于澳洲北部的热带地区,因粗壮威武酷似海中龙虾,故称为澳洲淡水龙虾。

上世纪,人们所吃的澳洲龙虾必须从澳洲空运至香港再转至内地,价格昂贵。

因澳洲龙虾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和人类必需的钙及多种氨基酸,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陆续引进发展商业养殖。

澳洲龙虾个头比海水龙虾小得多,外壳带有青色。

养殖人员介绍,澳洲龙虾长到75克左右就可食用,最大可长到250克,味道极为香、脆。

它离水后至少还可成活5个小时,最长可达3天,有利于运输。

由于澳洲龙虾产卵少,一只虾母一次只产大约100个卵,而且孵化率低,所以产量一直不高,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生态习性红螯螯虾(REDCLAW),中国称澳洲淡水小龙虾(cheraxquadricarinatus),原产于澳大利亚,自然分布于北昆士兰洲等地区的河流中。

养殖自1985年得予发展,成为澳洲以至全世界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

该虾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抗病力强,食性杂,耐低氧,耐高温,肉质细嫩鲜美,最大的个体为600克(在澳洲被发现)。

世界各国对其生态规律进行完整研究,并初步形成有系统的养殖模式。

中国在近几年也得到良好的发展,扩大了生产规模以供应市场。

特征红螯螯虾隶属十足目,拟鳌虾科,光壳虾属,整个虾体由几丁质甲壳覆盖,外表光滑,由头胸部和腹部共20节组成,体色褐绿,带鲜红色花纹,少部份呈天空篮色。

胸足5对,触须6条,尾部呈扇形,有5片。

成年雄螯虾螯足基部外侧有一层鲜红色的薄膜层,但雌虾没有,胸部有生殖器。

习性红螯螯虾属底栖类爬行动物,喜新水活水,喜群居,喜夜晚出来活动,大多傍晚和及黎明前索食,但白天投喂,该虾也食饲料,常栖息在水体中较为隐蔽的地方,具逆水移动特性。

该虾气温适应性广,生存温度在3°--37°,最适生长温度18°--32°,耐低氧,并可在各种劣质水体中生长。

红螯螯1

红螯螯1

红螯螯虾红螯螯虾整个躯体由几丁质甲壳覆盖,外表光滑,由头胸部和腹部组成,与其他甲壳类相似,全身有20节组成。

但尾节有中间刺,额角上缘有2~3对刺(2对较少见)。

体躯肥壮,较对虾和罗氏沼虾为粗短。

第一对步足粗壮呈螯状。

尤其是雄性。

其他步足,第二、三对步足为螯状,第四、五步足呈爪壮。

其他的形态构造与罗氏沼虾相似。

一、红螯螯虾的生态习性红螯螯虾的生理适应性较强,包括耐低氧和耐高温,卵和幼体除外。

据报道自来水对卵及幼体的影响不太大。

栖息的水体为河流、湖泊、水库和池塘。

白天潜伏在水体中可隐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来觅食,喜夜晚活动,营底栖爬行生活,喜群居。

交配季节所有的虾白天都显得十分活跃。

养殖试验表明,红螯螯虾能够在水温11℃的条件下生存,在水温5℃的条件下存活3周,但如长期生活在水温为9℃的条件下,会产生大量死亡。

该虾在不利的生活条件下会打洞,据观察,在较软的的池底泥中,养殖过程很少掘穴,但在越冬过程中,这种虾肯定打洞。

关于自相残杀目前尚无正式的研究报道,但昆士兰大学的研究表明红螯螯虾会用螯互相攻击,尤其是在饲养密度较大、蜕壳或饲料投喂不足时,有的虾则摄食刚蜕壳或尚在蜕壳中的虾,尤其是附肢部分会被食掉。

红螯螯虾的天然分布区为亚热带和热带,其适宜温度为5~42℃,最适生长温度为24~32℃,当温度下降至9℃时,幼体难以存活,而成虾则有67%的成活率。

红螯螯虾耐低溶氧能力较强,如水中溶氧量为1毫克/升时仍能生存,在潮湿微水状态下,亦能存活较长时间,在养殖或越冬过程中,常发现红螯螯虾出现在堤埂上。

幼体和怀卵虾则不宜在低溶氧中,否则会导致幼虾和卵胚的死亡。

故在养殖过程中溶氧一般不应低于4毫克/升,在孵化过程中溶氧量还应高一些。

红螯螯虾为杂食性动物,在天然条件下,主要摄食有机碎屑、着生藻类、丝状藻类、水生植物的根、叶及碎片,特别喜食汁多肥嫩的绿色植物如水浮莲、水葫芦、马来眼子菜、绿萍和苦草等。

动物性食物喜食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虫的卵、蛹,螺、蚌和鱼肉等。

红螯螯虾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

红螯螯虾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
并 向全 国推 广 。 为 了 对该 虾 的 繁 育 、 养
平秤量 , 规格较大 的个体用放 大镜或 肉
眼观察 。 规格较小 的个体 则在解剖镜下 解剖观察 。
二 、 果 结
殖积累一些生物学方 面的资料 . 我们对 该虾 的外部 形态 和 内部 结构 进行 了解
剖 观 察 , 描述 如下 。 现

( ) 一 外部 形 态
红 螯螯 虾整 个身 体 由头胸 部和 腹
部共 2 0节组成 ,体 表具有光滑 的甲壳
并 有 光 泽 。体 色 从 幼 虾 到 成 虾 逐 渐 变

材 料 和 方 法
解 剖 观 察 所 用 材 料 是 从 澳 大 利 亚
深. 幼体 为 白色半透 明 , 幼虾从 淡黄 绿
红螯螯虾 头胸部 由 1 3节组 成 , 头部 5节 、 胸部 8节 , 相愈 合 , 互 上覆 头胸甲 。 头胸 甲在头部两侧游离形成鳃室 ,头胸 甲背 面前端有一 近似船头 形的额 角 , 水 平 向前延伸 。额 角较长 ,且每侧有 2 3 — 个角刺 。背部额角后有 四条沿身体纵 轴 方 向排列的脊 , 左右对称 , 为鉴定该种 的 重要标志 。 头胸部 中部有一弧形颈沟 , 为
鱼类 的生长速度往往与其规格 和年 龄有关。 当投放重量一定 时, 投放规格越 大, 尾数就越 少 , 其相对增 重率 就低 , 其 密度 相应越小 , 反之 . 养规格 越小 , 放 尾 数就越多 . 其密度相应越大。另外 , 年龄 越大, 其相 对增重 率就越 低 , 之亦 然。 反 这些是最基本 的规律 。同一年龄下所对 应的每一 种规格 , 其生长是有极限 的。 不 同年龄 的同一种规 格生长 差异极 大 , 同

养殖红螯螯虾试验

养殖红螯螯虾试验

养殖红螯螯虾试验红螯螯虾,引进我国后被称为澳洲龙虾,原系澳大利亚的野生种类 1971年澳大利亚才开始进行人工养殖,外形酷似龙虾,是目前世界上优良的淡水养殖虾类之一。

1990年6月广东省新会市牛湾镇从澳大利亚引进繁殖和养殖。

我场1995年4月27日从广东省平山市水口镇引进150—200克/只亲虾554只,7—10厘米虾种86只(死10只),5月25日引进7—10厘米虾种1850只(其中死亡200只)。

雌雄比例 1:1。

现将试验观察情况初报如下:一、生物学特征红螯螯虾隶属十足目,拟螯虾科,光壳虾属,一般个体100—200克,最大个体可达500克。

体色呈镶嵌色褐绿,头胸部和腹部均匀连接,外被一层坚硬外壳。

胸足五对,第一对胸足特别发达特化为强大的螯,雄性螯比雌性发达.螯的外侧顶端有一膜质鲜红带,是雄与雌区别的第二性征。

雄性的外生殖器两个,生在第五对步足的基部,左右各一个,呈透明突起0.5厘米长;雌性的生殖器是在第三对胸足的基部,左右各一个,呈圆形,有一薄膜覆盖口。

澳洲龙虾尾部有五片强大的尾扇,外缘三片。

其中中片较小,母虾在抱卵期和孵化期,尾扇均向内弯曲,把粘附在腹部的卵抱在腹内,母虾在爬行或受敌时保护受精卵和稚虾不受损,这是抱卵与不抱卵母虾的区分。

该虾喜暗怕光.营爬行生活。

在正常条件下,白天隐匿在深水的栖息洞穴中.很少活动觅食;傍晚后开始活动,多数聚集在浅水边爬行觅食。

寻偶时若受惊吓,迅速逃回深水中;觅食和活动时向前爬行.受惊或遇敌时迅速向后弹跳躲避。

喜活水新水,环境不适时会在塘边陆上进行栖息。

它适应性广,能忍耐恶劣环境,水温5—35 ℃都能生存。

杂食性,饲料来源广。

稚虾在离开母体两周内,每隔1.5—2天脱壳一次.以后虾在3—4周内每隔4—6天脱壳一次,脱壳快与慢是随着虾体增长积累、生理条件、环境的适应和水质的好环等因素决定的。

据观察该虾一生脱壳25次。

体长15厘米的成虾,从开始脱壳到壳硬化能逃离现场,共需时间15分钟。

红螯螯虾高效养殖模式分析

红螯螯虾高效养殖模式分析

红螯螯虾高效养殖模式分析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第11期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 von Martens 1868),俗称澳洲淡水龙虾,原产地澳大利亚昆士兰东北部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部,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于1992年引进国内。

红螯螯虾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肉质佳、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

与其他虾类相比,红螯螯虾在养殖方面具有很多明显的优点:一是体大肥厚,一般个体重 100-200g,大的可达500g以上;二是营养丰富,红螯螯虾体内蛋白质含量丰富,胆固醇含量极少,是一种名副其实的低胆固醇营养佳品;三是生长快,产量高,当年放养,当年可收获;四是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该虾在水温5-36℃的淡水或半咸水中都能存活,对恶劣环境耐受度高;五是食性杂,饲料来源容易,养殖成本低;六是病害少,易养殖,可以粗放粗养;七是耐长途运输,可以24小时离水干运,若能稍加湿润措施,则存活时间更长;八是经济效益显著,目前红螯螯虾商品虾100-200g规格价格大约120-200元/kg。

近几年来,红螯螯虾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量大增,养殖红螯螯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为深入分析红螯螯虾高效养殖模式,笔者对安徽省庐江县一养殖公司的养殖池塘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扩大红螯螯虾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提供参考依据,促进红螯螯虾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池塘准备1.池塘清整该养殖户池塘水面总面积为180亩,池塘要求进排水设施完善、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电力系统配套,池塘水深1.0-1.5m。

4月份进行池塘清整工作,需进行干塘和消毒,若池底淤泥较多需要人工清除,用于加固塘埂。

池塘需要曝晒半个月以上,之后加注少量新水,并用生石灰150-200kg/亩或者漂白粉进行清塘,灭杀敌害生物,改善池塘底质。

2.水草种植池塘清整、消毒完成后,注入新水,开始施肥,肥料选择以发酵有机肥为宜,适当搭配少量磷酸一铵。

红螯螯虾

红螯螯虾

红螯螯虾红螯螯虾(Cheraxquadricarinatus)又称淡水龙虾,分类上隶属于甲壳纲、十足自、拟螯虾科、光壳虾属。

原产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也有分布。

我国于1992年由湖北水产研究所引进,并首先在广东和湖北两省试养成功。

1993年4月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开始引种试养成功。

1994年后又逐步推广到江苏、湖南、北京等地。

红螫螫虾其个体一般在50-100克,个别最大者达500~600克,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淡水虾类。

由于食性很广,生长快,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很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特别是西欧、日本和我国港澳台更是十分畅销,养殖前景比较广阔。

红螯螯虾在河流、水库、池塘都能生活,白天潜伏在水体中可隐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来觅食,喜夜晚活动,营底栖爬行生法。

常在砖、瓦、砾石的间隙中爬行或潜伏在池塘的天然洞穴中及人工洞穴中,在较软的池底中有掘穴能力。

有时亦沿池壁上爬或攀伏于水生植物的根和密叶中。

红螯螯虾很少有相互残杀的习性。

在饲养密度较大、隐蔽场所不够的情况下,大个体的雄虾有争占隐蔽处习性。

当蜕壳和饲料投量不足时,有的虾则摄食刚蜕壳或尚处在蜕壳中的虾。

红螯螯虾具有逆水流的习性,可利用此习性用水流诱引其集群而捕获。

但在雨天若有水流进入池塘也易引发外逃。

红螯螯虾的成虾有较强的耐低溶氧能力,水中溶氧含量为1毫克/升时仍能生存,在潮湿状态下,亦能存活较长时间,故能耐长途运输,有利于活虾供应市场。

幼虾和怀卵亲虾则不宜饲养在低溶氧的水体中,易导致幼虾和卵胚胎的死亡。

饲养抱卵亲虾和幼虾的水体,溶氧量一般不要低于4毫克/升为好。

生存水温5-37℃,生长适温21~33℃,最适24~31℃。

PH要求6.5~9.0。

红螯螯虾为杂食性动物。

在天然条件下,主要援食有机碎屑,着生藻类,丝状藻类,水生植物的根、叶及碎片。

特别喜食汁多肥嫩的绿色植物,如水浮莲、水葫芦、马来眼子菜、青萍、面条草等。

动物性食物喜食水丝蚓、蚯蚓、水生昆虫的卵、蛹、螺、蚌、鱼肉等。

红螯螯虾的人工养殖技术

红螯螯虾的人工养殖技术

红螯螯虾的人工养殖技术红螯螯虾是一种垂钓和食用的淡水虾,其肉质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被广泛采用于水产养殖业。

在人工养殖中,掌握正确的养殖技术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红螯螯虾的人工养殖技术,帮助养殖户获得更好的收益。

水质准备在养殖红螯螯虾之前,需要提前做好水质准备工作。

一般来说,红螯螯虾需要在pH值为6.58.0、温度为2025℃、溶氧量在5~8mg/L的水体中生长。

在水质准备方面,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高水质质量:1. 水源选择选择干净的、无污染的淡水作为红螯螯虾的养殖水源,最好是取自山泉或地下水。

对于直接使用水库水源的情况,要采取必要的过滤、沉淀、消毒等措施,确保水体清洁。

2. 净化水体可在水体中投放一些水草等植物,大量的植物可以吸收水质中的有机物和废料,从而净化水质。

定期更换一部分水,避免污秽物质积聚在水体内。

3. 细菌群调节投入适当量的各种有益细菌,如硝化细菌、梭菌等,有助于调节水体中的微生物群,从而提高水质品质。

饲料及投喂红螯螯虾比较耐饥,但如果要获得更好的长势和品质,还是应该适当地投喂一些饲料。

而针对红螯螯虾的饲料,应该注重以下因素:1. 蛋白含量红螯螯虾的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应该在35%以上,可以使用鱼粉、豆腐渣、空心骨等作为蛋白质来源。

2. 碳水化合物合适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红螯螯虾所需的能量,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淀粉、麦麸等成分,有利于增加虾的体重和营养。

3. 维生素和矿物质投喂饲料时,应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详细的添加量可以参考饲料包装袋上的说明。

红螯螯虾的生态环境营造红螯螯虾的生长情况和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如果提供合适的水体环境和适宜的生态气候,红螯螯虾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健康、更顺利地生长繁殖。

1. 水温控制红螯螯虾舒适的生长温度在20~25℃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影响虾的生长和发育。

可以通过电热棒、温度控制器等设备来维持较稳定的水温。

2. 提供足够的栖息地加入足够的适宜红螯螯虾生长的水草、石头、塑料管等,为其提供舒适的栖息环境,增加运动量,有利于生长健康发育。

水产养殖新品种——红螯螯虾

水产养殖新品种——红螯螯虾

翮饥良酏/ 2021.05水产养殖新品种—红螯螯虾红螯螯虾俗称澳洲淡水龙虾、淡水 小青龙,原产于澳大利亚北部的热带区 域和新几内亚南部,具有个体大、生长 快、食性杂、可食部分比例高、适宜长 途活体运输销售等特点,是较为名贵的 淡水经济虾类之一,具有非常好的推广 前景。

1.生活习性。

红螯螯虾喜阴,养殖环境中需要人为地为其提供隐蔽物(如 瓦片、毛刷、虾巢、竹片等)。

它白天 躲藏,夜间摄食,不擅游泳,可利用其 身体前端的大螯展开抵御。

红螯螯虾生 长速度快,长江以北地区每年养殖周 期在5个月以上,当年养成规格可长达 12 ~ 17厘米、重量为70 ~ 150克。

人工养 殖过程中,其食物主要是人工配合饲料 及辅料(动物性和植物性均可)、水体 中的浮游动物和螺等。

养殖环境应保持 水质清新,严格控制亚硝酸盐和氨氮的 含量,水体中的溶氧量应维持在4毫克/ 升以上。

2.繁殖特点。

红螯螯虾当年性成熟,雄虾性腺为白色,雌虾性腺淡黄色,繁殖期间要求水温较高。

红螯螯虾 的卵为黏性卵,初产时嫩黄色,后逐渐 变为黄绿色、橙色直至孵化出黑色幼 虾,体长11厘米左右的雌虾平均可产卵 400粒。

交配后雌虾抱卵于腹部,通过腹 肢的不断拍打来孵化幼虾,孵化初期的 幼虾围绕母虾活动然后散开。

3.主要养殖模式。

红螯螯虾适宜池塘养殖、稻虾综合种养、工厂化集约养 殖等。

池塘养殖模式的亩产量变化大, 一般亩产量为50 ~ 200公斤。

稻虾综合种 养模式可使红螯螯虾和产出的大米的品 质明显提高。

近年来,稻虾综合种养模 式的推广面积逐年增加,平均水稻亩产 量达500公斤以上、红螯螯虾亩产量达50 公斤以上,为水稻种植户提供了稳粮增 收、绿色高效的致富新途径。

工厂化集 约养殖红螯螯虾具有产量更加稳定、智 能化水平更高的优势,也具有很好的发 展前景。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迟美丽邮编:313001 )病,中抗纹枯病,感锈病、茎腐病。

2.栽培技术要点。

黑糯玉米种植容易 和其他非糕性玉米发生串粉,从而影响 玉米品质。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一、红螯螯虾简介红螯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Girard),也称沼虾、玫瑰红螯虾、加州龙虾、南美龙虾等,为马蹄螺目螯虾科的一种,产于美洲,是现代水产养殖业中重要的经济水生动物之一。

红螯螯虾雌雄异体,身体呈近卵圆形或肾形,头胸部分为棕黑色,腹胸节中央有明显的凸起,第一对脚为大螯脚,有很强的捕食能力。

红螯螯虾生长迅速,具有肉质美味、成活率高、原始性强、产卵能力强等优点,成年体重一般不超过50g。

引进国内后,由于其品质优良、观赏价值高,广受养殖爱好者们的喜欢。

当红螯螯虾养殖规模逐年攀升,在不断推动着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

二、红螯螯虾养殖技术(一)选址红螯螯虾的选址应选择水质优良、水位稳定、水量充足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同时适合水产养殖的土地也应当符合相关条件。

(二)建池建池时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池塘类型,具体有混合养殖池、单一养殖池、大型养殖池等。

大型池塘最好选择宽度较小而长度较长、东西向分布的形状。

对于具体的建池操作可以参照相关的水产养殖标准进行频繁的清洗、排水、简化并缩小坡度,以免产生污染,同时安装好进、出水设备,保证水质的流通性和稳定性。

(三)经营方式红螯螯虾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法、钵式养殖法、流水养殖法等。

具体选择什么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而且要随着季节的变化等因素进行调整,以便达到最佳养殖效应。

每种养殖方式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缺点,具体选用哪种养殖方式也应在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再进行安排。

(四)饲料管理红螯螯虾是肉食性底栖动物,一般在水底觅食。

在饲料选择方面应选择含蛋白质高、含钙质丰富、易于消化的饲料,如鱼粉、豆饼、麸皮、蚯蚓等。

在使用上要避免过多,以免污染水质,影响养殖效果。

(五)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红螯螯虾养殖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应遵循稳定原则,发酵处理消耗有机物,用铁材制作“氧散管”,充分增氧,达到维持水质稳定的目的。

此外还要注意控制水时因新建养殖塘,水质不稳定,应经过处理后方可使用。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俗称“澳洲淡水龙虾”,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拟螯虾科、光壳虾属,原产地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近海湾河流。

我国于90年代初引进试养,证实红螯螯虾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养殖产量高、肉质细嫩、出肉率高(可食部分占体重的40%左右)等特点,是一个值得推广养殖的优等淡水螯虾新品种。

下面介绍淡水龙虾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和人工养殖技术。

1 繁殖习性红螯螯虾原产于澳洲的热带地区,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在6个月内可以达到50-80g。

红螯螯虾一般6-12月龄就达性成熟。

性成熟的雄虾的大螯外延有一块明显的红色或橘黄色斑纹,第五对步足基部有一对乳突状生殖棘,雄虾的螯长超过体长。

雌虾在第三对步足的基部有一对生殖孔,雄虾的螯呈蓝色,长度小于体长。

性成熟的红螯螯虾在水温达21℃以上时,在池塘会自然繁殖。

红螯螯虾繁殖时间较长,从4月开始,可延至10月结束。

繁殖适宜温度为22-33℃,最适水温为28-30℃。

成熟的雌虾必须经过一次交配前脱壳才能交配。

一般交配后雌虾24小时内即排卵,然后与精子结合而受精,受精卵呈桔黄色。

产卵受精后,其卵由母体携卵孵化,一般水温在28-29℃时孵化期为30-31 天。

红螯螯虾一年可产卵2-3次。

2 生长环境因子2.1水温红螯螯虾具有适应热带的习性,能耐高温,生长适宜温度范围24-42℃,低于21℃摄食下降,生长速度降低。

低于10℃,成虾停止生长。

9℃以下时间过长成虾成虾也会死亡,因此在冬季气温较低的地区养殖需进行越冬管理。

2.2溶氧红螯螯虾除耐高温外,还耐低氧。

正常情况下,池中溶氧保持在4-5mg/L之间,生长正常。

成虾甚至能忍耐1mg/L的溶氧量,可短时间爬出水面行空气呼吸。

幼虾对低溶氧相对敏感些,虾苗在1.2mg/L的水中不能存活。

2.3pH值适宜的pH值在6.5-9。

孵化期应在7以上,因为酸性水质不利于脱壳生长,会增加脱壳死亡或延长脱壳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澳洲淡水龙虾
中文学名:红螯螯虾/四脊光壳南鳌虾 拉丁学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介绍人:
科学分类 纲:甲壳纲 目:十足目 科:拟鳌虾科
属:光壳虾属
红螯螯虾与克氏原螯虾对比
生物学特性
外形特征
体表被覆几丁质甲壳
大螯 小触角 额剑 螯状 头胸部 13节 全身 20节 爪状 纤维膜 腹部 7节 大触角
蓝色 小于体长
繁殖状况
红螯螯虾繁殖时间较长,从4月开始,可延至10月结束。繁殖适宜温
度为22~33℃,最适水温为28~30℃。成熟的雌虾必须经过一次交
配前脱壳才能交配。一般交配后雌虾24小时内即排卵,然后与精子结 合而受精,受精卵呈桔黄色。产卵受精后,其卵由母体携卵孵化,一 般水温在28~29℃时孵化期为30~31 天。红螯螯虾一年可产卵2~3 次。
地理分布
原分布澳大利亚北昆士兰的河流中。 80年代末,美国、法国、西班牙、南非、日本 和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均引进试养。
养殖根廷、澳大利亚 伯利兹,中国,印尼,以色列,摩洛哥,巴拿马,西班牙和美国也有养殖。
全球年生产统计表
到2011年年产红螯在澳大利亚一直保持在低于400吨。
1.3~1.5两/只……………60
2.0~2.5两/只……………110 2.0~3.4两/只……………120 0.5~1.0斤/只……………198
谢谢大家!
2014.12
繁殖状况
红螯螯虾一年可多次产卵。白昼的长短对其繁殖有一定的影响,产卵 期一般多在春末夏初开始,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则是水温。在水温下 降至20℃以下则不见有产卵现象,当水温由20℃向上时则逐渐发生交 配、产卵现象。 大螯 螯长 生殖器位置
第五对步足 第三对步足
性成熟雄虾 外延有一明显红色或橘黄色斑纹 大于体长 性成熟雌虾
淘宝价格
食用红螯螯虾(元/500克)
0.9~1.1两/只……………75
观赏红螯螯虾(元/只)
2cm……………………30 3~4cm…………………30 9cm……………………40 12~13cm………………25 13~17cm………………100 蓝化9~12cm……………200 蓝化9cm…………………40
尾扇
生活习性
红螯螯虾为杂食性动物。 在河流、水库、池塘都能生活 白天潜伏,傍晚和黎明前出来觅食
生存环境
1.水温 耐温极限5~37°C,生长最适宜水温为24~30°C 2.pH值 适宜pH值范围为6.5~9,繁殖孵化期要求pH为7.0以上。 3.溶解氧 存活低达1mg/L,养殖保持5mg/L升以上 4.总硬度 50~100mg/L 5.盐度 幼虾盐度为3‰,成虾盐度为5‰ 6.水体透明度 30~40cm为宜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0年濒 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生产周期
主要病害
寄生虫病:纤毛虫病、累枝虫病、 聚缩虫病、钟形虫病、切头冲病 真菌病:龙虾瘟疫、水霉病 细菌病:拟态弧菌、弗氏柠檬酸杆菌 其他:类立克氏体病
国内养殖分布
中国于1992年由湖北水产研究所引进,并首先在广东和湖北两省试养成功。 1993年4月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开始引种试养成功。1994年后又逐步推广到江苏、 湖南、北京等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