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人地位看汉朝的兴衰

从商人地位看汉朝的兴衰
从商人地位看汉朝的兴衰

从商人地位看汉朝的兴衰

摘要: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萧条, 再加上政府的抑商政策, 商品经济严重枯萎,西汉国力较弱。西汉中期,惠帝、文、景之时, 实行开关梁, 驰山泽之禁 , 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 商品经济亦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史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出现了繁荣景象,达到了鼎盛的国力。汉武帝后期推行的一系列抑商政策,使工商业大受打击,西汉国力开始衰退。

关键词:汉朝兴衰商人地位经济政策

一、前言

在两汉四百余年中,由于受到国家工商政策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影响,商人社会地位的演变经历了—个起伏曲折的过程,而从商人地位的变化也反映汉朝商业的发展水平。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石,社会经济发展的好,人民生活安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二、汉朝是商人地位转变

西汉前期,经济凋敝,百废待兴。自汉惠帝后,为了恢复经济,政府采取了“惠商政策”,商人经济实力增强,社会地位较前有所改善。汉政府改变了刘邦时的贱商政策,对商人经商采取了某种扶植的态度。因此,汉初商人亦工亦商亦农,不仅促进了商业城市繁荣、丰富了市场上商品的类,而且还增强了本身的实力,并通过各种方式,达到自身地位的改变。

武帝时期,采取严历的抑商政策,在政治上贬低商人,“发天下七科”谪,将商人视为如亡命、赘婿等这一类人,商人遭政府贬斥,社会地位低下,政府还剥夺商人财产。《史记·平准书》载杨可告缗,得民财物以亿计。武帝时期的抑商政策,打击了商贾,使商人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西汉后期迄止东汉末,商人势力重新崛起。由于西汉后期,除王莽时期一度病商以外,抑商政策逐渐松驰,官僚、地主、商人之间互相勾结,商人势力又重新抬头。民众倚市门,趋利经商,背本趋末,于是商贾滋众。如《书》卷9 1《货

殖传》所载的蜀郡大贾罗裒勾结曲阳定陵侯,“赊贷郡国、人莫敢负”过去遭社会贱视的商人,今则与官僚、贵族相伴。这表明东汉商人在商品经济仍然向前发展的新环境下,其社会地位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得到了提高。[1]

三、商人地位与汉朝兴衰

1、汉初商业的发展-国力逐渐强盛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施行授田制度,轻徭薄赋;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极大调动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允许多种贸易方式,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带来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1)允许多种贸易方式共存

贩卖贸易的出现,促进了各地的商品交流,商业行业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大规模的对外贸易的出现,是西汉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批经营出色的富商巨贾,他们凭借雄厚的资财逐渐跻身封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他们购置田地,参与封建地租剥削;借贷货款,取得高利贷收益;进行商业贿赂,获取超经济利润;僭越礼制,显示出对皇权政治的挑衅;资助钱财,为西汉封建地方割据推波助澜。[2]而西汉中后期封建统治者任用富商为吏,使他们有机会参与政事,使他们直接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了。

(2)减免关税政策的实施

关税是各个诸侯政权的一项重要收入,各诸侯国纷纷设立关卡, 相互争夺, 互不相让。而西汉政权的统一,“开关粱,弛山泽之禁”[3],减免关税,无异于解开了捆绑商品经济发展的一根绳索。文帝时, 下放由政府垄断的造币权, 允许私人铸钱,还纵民得冶铁、煮盐,不久就形成了“吴邓钱布天下”的局面,统一的货币体系的日渐成熟加快了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入粟买爵”政策

文帝采纳了晁错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的建议,也就是说包括商人在内的天下富有之人交纳一定的粟米给西汉政府,就会得到相应的爵位,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爵位是政治地位商业象征,商人通过这一途径,使其社会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商人投资和开发的积极性,经商成了当时人们热衷追求的一门职业,以致出现了大量弃农经商者,到元帝时,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成帝时,民弥惰怠,乡本者少,趣末者众。可见西汉时期商

业从业人数之多。

(4)“弛山泽之禁”,允许百姓从事盐铁行业

早在秦汉动乱之际,许多富豪就利用家族的资本和技艺,趁时局混乱占领盐铁资源,经营盐铁生产和销售,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他们的生产与经营已逐渐有了一定的规模,汉政权只得承认既成事实,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当时盐铁商人有齐的刁间,他使用豪逐渔盐商贾之利,或连车骑,交守相起富数千万。大冶铁家有蜀的卓氏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从此可见许多商人通过贩卖盐铁而获得了暴利。

(5)商品集聚,商业性都市的出现和发展

汉代市场经济的繁荣还表现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商业性都市也相继出现。长安城内有东西两市, 两市之内又别为九市, 主街道就有八条, 市区内店铺林立, 商品既有本地特产, 又有从全国各地运来的货物, 既有民营的又有官府的手工业产品, 甚至外族的特产也充斥其间, 应有尽有, 正所谓是“鬻者兼赢, 求者不匮”。此外, 洛阳的商业也发展得很好, 由于其显要的地理位置, 扼关中与山东交通之咽喉, 这里的商人大都转运关中的商品, 西汉时洛阳户数共五万二千多, 故其繁华程度不亚于长安。还有齐鲁地区商业中心临淄, 黄河以北最大商业中心邯郸, 沟通汉水、长江、淮河和南北交通的枢纽和最大商品集散中心宛, 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商业中心成都。总之, 随着西汉时期社会经济和商业的纵深发展, 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大小城市、集市等商业网点。随着商品经济的日渐繁荣与成熟, 西汉时期出现的商业行业也越来越多, 商业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

(6)对外贸易,拓宽市场

随着汉武帝对外扩张活动的展开, 对外贸易也发展起来,汉代商人将商业活动积极推向周边各族甚至延伸拓展到国外市场, 西汉初年,匈奴人民经常以马匹和毛皮向汉族人民换取所需要的手工品和农产品。汉族的缯、絮等日用品为匈奴人民所喜爱, 匈奴的良马和毛皮为汉族人们所珍视; 西汉商贾从西南夷运出笮(地名)马、牦牛和奴隶, 巴蜀的铁器和其他商品如枸酱等也运入西南夷。

汉武帝为了寻找由南边通向中亚的道路, 曾派唐蒙出使作郎, 又派司马相如出使邛、笮一带, 为促进商品交换创造了条件。特别是汉通西域以后, 汉代商

人利用这难得的商机, 在中亚、地中海沿岸寻求商品市场, 汉武帝就曾派遣张骞带领300人, 领着牛羊一万头, 携带金币丝帛巨万去那里进行商品贸易。

2 政府垄断经济,汉朝走向衰败

(1)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百姓流离失所

在汉代末年,庞大的战争消耗,使得汉武帝消耗了前朝所有的积累,使老百姓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国库空虚,政府向商人募捐,收效甚微。于是政府增加收财产税,不断打压资本,压缩资本赚取的利润空间,使得商品经济不能够自由发展,政府不断剥削商人,同时加重对百姓的税收,受到打压的商人利用手中积累的大量财产,购买了大量的土地,社会上出现了土地兼并现象,最终剥削转移到百姓身上。百姓流离失所,社会上流民增多,求生本能被迫加入黑势力,影响社会的安定。[4]

小土地私有制由于受到苛捐杂税、繁重徭役和官吏勒索的迫害, 也愿意放弃土地所有权, 把土地送给豪强并到他们家中当佃农。自耕农逃亡, 使劳动与土地分离, 导致小土地所有制关系的消失,自耕农成为流民。国家强占原来有劳动与之结合的土地建造纯消费的苑囿, 以至土地所有制关系消失——经济基础瓦解。

(2)官府垄断经济,阻碍商品流通

在汉代末年,商业以纺织、冶铁、盐、漆器为主。盐铁贸易由民办转为官营,官营盐铁业虽然也是一种商品生产,但它从生产到流通,都明显违背商品经济的规律而带有自然经济的烙印。“卒徒工匠”是官营盐铁业的主要劳动者,他们大多是官府征发来的农民,其生产劳动带有封建劳役制的性质,由于产品的质量不好,价格昂贵,不受人民欢迎。“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亦即由官府把卖不出去的产品强行向人民配卖。这是一种政府垄断经济的行为,极大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四、总结

汉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经历了一个由逐渐提高到降低到重新崛起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汉初期,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实力增强,不少商人还走上了官场,社会地位较高;西汉中期,由于武帝采取严厉的打击商贾政策,政府垄断市场,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

打压的商人利用手中积累的大量财富,购买大量土地,致使土地兼并现象的产生,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影响社会安定;然而到西汉后期迄止东汉一代,商人势力重新崛起,社会地位也有所回升,但汉朝衰落的趋势仍在继续,这一时期,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制约着汉朝的重新崛起,加之统治者的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加剧汉朝衰落。

参考文献:

[1]朱德贵,邹春生,论汉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商业研究,2006,9

[2]朱德贵,徐绯斐,汉代商业资本在农业、工矿业和贳贷业的经营情况,商业研究, Commercial Research, 2004, 08

[3] 《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4]李正图,论汉代土地所有制的结构和运动, 安徽史学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含课件) 新疆石河子市第五中学陶希宁 832000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主要的基础知识有: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 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 通过学生对诗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采取措施的历史短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 达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时采取措施等历史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 达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通过影像、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诗文来导入新课;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表现汉初经济的发展状况加深学生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理解,通过学生表演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短剧帮助他们记忆“文景之治”这一重点内容。通过影像资料解决武帝实行分封诸侯的背景原因的解释。通过画图的形式解决学生对武帝分封诸侯过程的理 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经过汉武帝大一统有关知识的学习说明了大一统是西汉全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通过学生对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解决方法是通过学生短剧表演再现文景之治时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解决难题“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分封建侯国知识点是通过画图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是通过学生表演和影像资料共同解决。 难点 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方法是通过论由史出的方式,由教师引导,分析再由学生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资源 诗词图片影像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1、阅读能力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本课通过诗词影像,旨在使学生学会和了解使用史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从汉武帝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理 清学生思路,让初一的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依据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过程

唐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本科毕业论文 学院: 专业: 班级: 论文题目:浅析唐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年月 浅析唐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摘要唐代的统一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商人作为商品经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其社会地位可以反映出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唐初,统治者依旧推行重本抑末的思想,商贾被称为“贱类”“杂类”。①商人处于传统的“士农工商”的末位,不为统治者所重视。中唐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统治者不得不正确的对商人的作用进行定位,加之门阀氏族势力的衰弱和均田制的破坏,统治者开始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商人进行扶持,出现了扶商的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出现了变化,中唐以后商人的社会地位慢慢地提高,商人被人们所重视,其社会地位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为唐代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唐代商人社会地位变迁 Abstract The unity of the Tang Dynasty for commercial development provides a relatively stable space,the businessman as a commodity economy ①理绥《试论唐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限度》中国知网

indispensable elements, their social status can reflect the situ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rulers still carry out heavy thoughts at the end of this suppression, merchants are called "cheap" and "miscellaneous". The businessmen in the traditional ", not as the ruler of scholar, farmer, artisan and merchant" attention. Later in the Tang Dynas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rulers had to correct on the merchant's role positioning, coupled with aristocratic clan forces of weakness and land equalization system destruction rulers began aware of commercial importance, and began to support of businessmen and business supporting policies. There is a change in the social status of businessmen, in the Tang Dynasty merchant's social status slowly improve, the merchant is attenti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social statu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commodity economy, has made the indelible contribu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the Tang Dynasty. Key words : Tang Dynasty merchants social status changes 目录 第一章唐代前期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观察法等 一、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原因: 文景之治 采取的措施: 表现: 原因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 措施 思想文化: 意义: 时间: 东汉的建立 建立者: 都城: 盛世局面: 析疑:大一统就是中央政府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自学指导: 1.阅读教材67—68页“文景之治”一目,结合“史料链接”思考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思考) (2)面临这种形势,汉初几代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2.阅读68—69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考: (1)汉武帝是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达到怎样的效果?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可在组内讨论) 3、阅读69—70页小字,了解东汉的统治。

二、小组讨论:汉武帝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即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三、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 1、从人类诞生到今天,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统治地位,都非常注重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听取了下列哪位人物的建议( ) A 孔子 B 李斯 C 韩非 D 董仲舒 2、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使一个民族成为有素质、有礼仪、有教养的民族。儒家思想在我国居于统治地位开始于( ) A 春秋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3、为了宣扬封建正统思想----儒学,西汉时期出现了国家举办的学校,并成为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它是( ) A 大学 B 太学 C 书院 D 翰林院 4、公元纪年法是现在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方法,我国也采用,你知道我国历史上跨公元前后的朝代是( ) A 夏朝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 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 ——《汉书》 请回答:①材料中的其家是指谁的家? ②汉武帝接受此人的建议,在思想文化方面是怎样加强控制的? ③在政治上,汉武帝是怎样削弱诸侯国的势力的? 史料链接 【课后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总第1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 2、掌握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3、了解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及东汉的衰亡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主学习,探求新知】: 一、.阅读教材67—68页“文景之治”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背景:西汉初年,______________,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2、出现原因:汉高祖和_______、_______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负担,注重发展____________;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_______,提倡_________,并以身作则;重视“____________”。 3、表现: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到__________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府库里存有大量的铜钱。 4、文景时期,重视“____________”,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______________”。 二、.阅读68—69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汉武帝重视人才,破格提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政治上:为增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_________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3、思想上:汉武帝还接受董仲舒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把儒家的_________为主要教材,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4、文化上: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创办________,以儒家的 _________为主要教材,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三、阅读69—70页小字,了解“东汉的统治”一目,完成下题 1、建立:公元______,西汉皇族______称帝,定都______,史称东汉。刘秀即______。 2、光武中兴: (1)措施: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____________;惩处____________;任用 ____________ (2)作用:__________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快乐学习】 探究点一:文景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有何关系?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原创参赛】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本帖最后由 werous6 于 2010-6-30 18:30 编辑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原创洮南市万宝镇煤窑中学:李淑芬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汉武帝推行大一统的条件,措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结果。 (2)通过探究“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对比秦皇汉武的主要政策,谈谈为什么秦很快亡了国,西汉却出现了鼎盛局面?”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 )思想教育目标: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教材重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为主 学习方法:以表演法、讨论法为主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秦朝的暴政表现在那几个方面,结果如何? 导言上节课秦朝的暴政令我们触目惊心,为了使今天这节课你和我轻松的走过,我先邀请同学们观看一段音乐电视好吗? 播放汉武大帝主题曲《最后的倾诉》,提问:这是哪部电视剧的恢宏场面? 生答:略 师:这部电视剧展现了汉武帝刘彻长达54年的铁腕统治,由于他的文治武功,是西汉王朝出现了大一统的鼎盛局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大一统的汉朝。 新课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师:我记得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那么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又是站在哪三位巨人的肩上取得的呢?下面同学们找出这三位巨人。 (一) 学生讨论:

屏幕展示:三位巨人即三位皇帝在位时期,西汉面临着一种怎样的经济形势呢?这种局面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师:这三位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是怎样做的呢? 生:略 师:历史上把这种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社会生活,恢复元气的政策,叫做休养生息政策。 (二)学生讨论: 我国现在是否依然执行这一政策?举例说明。 生:略 师:汉初统治者实行的这一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呢?同学们齐读。 屏幕展示:《秦始皇河汉文帝的陵墓》 结论:成由俭,败由奢。 师:汉初六七十年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屏幕展示:《汉武帝》像有学生简介 师:汉武帝刚一上台就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诸侯国问题,那么汉初的诸侯国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呢? 西汉初年,刘邦为了确保六十天下,分封一些同性子弟到各地做诸侯王,随着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封的诸侯王实力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巩固。汉文帝时为了解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些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汉景帝时开始着手削躲诸侯国的封地,但引发了“七国之乱”。视频“七国之乱”片段。虽然被平定了,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困扰。汉武帝时王国问题更加严峻了。请同学们看书举例说明。 生:略 师: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是怎样做的呢? 生:略 师:我们用一幅图来表示刚才同学们的叙述 展示: 作图示意:假如一个诸侯王拥有封地是这么大: 他有四个儿子,根据汉朝的推恩令,他的封地就变成了如下图: (阴影部分)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诸侯王的封地和以前相比有何变化? 生:诸侯国的势力削弱了,没有力量与中央抗衡了。

中国古代商业概况

第一,中国商业的萌发、形成很早。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生产者之间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以后又有了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和居间的商业出现。古代中国商业的起源,就是从物与物的交换开始。 古代中国使用货币始于夏代。司马迁提到夏代的货币有“龟贝”。“龟”在夏代用于占卜,不可能成为货币流通;“贝”作为货币流通完全可能。“货”字从贝从化;化,变化,含交易的意思;而交易则用“贝”。由此可见,“货”字本身暗藏着货币起源于海贝的信息。在汉字中,跟货币有关的字大多带“贝”旁,如贡赋、贿赂、贫贱、買賣(买卖)、赏赐、贮、贪、赈、贩、赊、贷等等。这说明早在汉字形成之前,贝已经作为货币在交换中充当媒介了。这个认识得到考古材料的支持。 夏代既有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玄贝和专供交换的市场,又有专门从事交换,以牟利为已任的商人,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说商业在夏代已经初具雏形,这绝不是无稽之谈。如果保守一些,把古代中国的商业形成推迟到商代早期,在学术界没有疑问。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章中说:“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是在于商品本身,货币分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的那样,货币是交换的结晶,由于交换的扩大与加深,发展了在商品性质中睡眠着的使用值价与价值的对立。为了方便交易,把这种对立外部地表现出来的需要,要求有一个独立的商品价值形态,从而促使某种商品变成其他商品的等价物——货币。换句话说,那就是货币是在交换过程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与其他商品相对立的特殊商品。 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并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情况下也不一样。比如工具——斧、刀、镈、牲畜——牛、羊、猪,外来交换品——珠、玉、贝等,都曾取得过货币形态。这种情况,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古代世界,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充当货币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它们当中,以海贝充当货币的时间为最。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从夏商至秦统一,贝币使用长达1300年;在古代中国边地云南,从春秋晚期到明末清初,贝币使用长达2100多年;而两者衔接起来,在古代中国,贝币使用长达3400多年。 第二,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就是由官府垄断的。商业主要由官办官营是上古中国商业的又一特点。这对后世影响很大。 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见《国语·晋语》。所谓“工商食官”,就是工商奴隶为官府生产商品,从事交换,为操纵工商大权的奴隶主贵族服务;而工商奴隶的衣食由官府供给。这种工商业由官办官营。 官办官营的商业性质,在商周时代体现在商业的所有环节上。据《周礼·考工记》讲,周朝国都建设格局是“面朝后市”。侯国都城也仿效这种制度建设。周天子的王宫位于王城中心,市场设在王宫后面,即北面。市场分三个部分:大市居中间,日中交易,商品是奴隶主贵族所需要的奇珍异宝、奢侈品和奴隶。朝市居东面,早晨交易,供往来商旅和官府商贾进行大宗商品批发贸易。夕市居西面,傍晚交易,供小商小贩经销一般平民所需要的东西。市场的设立,主要是为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提供方便。 官府对市场上经营的商品有严格限制,准许卖什么东西,不准卖什么东西,规定得很详细。凡是体现奴隶主贵族身份品级的礼器,如命服、命车、圭壁金璋、宗庙器物,禁止买卖;凡是武器,如弓、矢、剑、戈等,禁止买卖;凡是没有成熟的瓜果谷蔬不许上市。 总之,商周时期,官府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对商业实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和监督。官办官营的商业占主要地位。 第三,古代中国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出现很晚,而且给私商自由发展的春天非常短暂。 中国商业早在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但是,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到春秋后期才出现。

建国以来我国商人阶层的社会地位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商人阶层的社会地位演变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谢舒婷20120201160 【摘要】1949年后,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的中国,逐步建成了工人阶级为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期间,商人阶层的地位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变。从被取缔到文化大革命的批斗,再到改革开放的空前提高,商人阶层社会地位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的发展轨迹,以及揭示了中国不断谋求发展的决心。 1949年,由工人阶级领导的新中国成立。工人阶级毫无疑问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中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我国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使商人阶层的地位在建国之初被取缔,而后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被抬高,达到空前的高度。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导致商人的社会始终处于社会结构的最底层。这一社会现状,即便是“洋务运动”期间也没有得到改观,近代工商业的开路者李鸿章就曾言“与其病农, 莫如病商, 犹得古人重本抑末之义”。而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和发展,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根本。这一道理看似简单,但在我国,其先后经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改革,才最终被确定。而随着这种观念改变的,便是商人阶层的地位。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沉浮里,商人阶层既有最艰难的时期,但也最终因为国家政策和社会背景,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利益。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商人阶层的地位并没有得到一定的重视,反而由于阶级矛盾的根深蒂固,商人阶层处于被取缔的状态。1949年3月,经过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接近胜利的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对当时的中国阶级力量和由此决定的新中国的建设道路作了进一步阐明。他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或者使他们保持中立,以便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商人

?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商人 1.富甲陶朱--范蠡(前536-前448年) 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2.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前520——?) 端木赐,字子贡,名赐,姓端木.春秋末期卫国人,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3.智慧商祖——白圭(前463年———前385年) 白圭,名丹,战国东周洛阳人,梁(魏)惠王时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国、秦国。《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诸如“人弃我取”、“知进知守”等经商理论至今对现代理财有指导意义。 4.营国巨商——吕不韦(约前292年~约前235年)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5.富可敌国——沈万三 元末明初江南巨富。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他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国际贸易商人。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只可惜其孙卷入蓝玉之案又被朱元璋充军云南,财产没收。 6.第一富翁——伍秉鉴 商名伍浩官。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迅成巨富。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同年在广州病逝。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人教 新课标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重点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能力目标:思考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3、情感目标: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三、学习方法: 比较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合作。 四、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文帝景帝还提倡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文帝、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2、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接受的建议,“”。把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均受到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在长安举办。以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 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3、思考:“动脑筋”: 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铃木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文景之治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措施:奖励________、提倡_______、重视___________ 文景之治 作用:奠定了汉代________的雄厚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原因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大一统政治:削弱________________ 措施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太学

从商人地位看汉朝的兴衰

从商人地位看汉朝的兴衰 摘要: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萧条, 再加上政府的抑商政策, 商品经济严重枯萎,西汉国力较弱。西汉中期,惠帝、文、景之时, 实行开关梁, 驰山泽之禁 , 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 商品经济亦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史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出现了繁荣景象,达到了鼎盛的国力。汉武帝后期推行的一系列抑商政策,使工商业大受打击,西汉国力开始衰退。 关键词:汉朝兴衰商人地位经济政策 一、前言 在两汉四百余年中,由于受到国家工商政策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影响,商人社会地位的演变经历了—个起伏曲折的过程,而从商人地位的变化也反映汉朝商业的发展水平。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石,社会经济发展的好,人民生活安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二、汉朝是商人地位转变 西汉前期,经济凋敝,百废待兴。自汉惠帝后,为了恢复经济,政府采取了“惠商政策”,商人经济实力增强,社会地位较前有所改善。汉政府改变了刘邦时的贱商政策,对商人经商采取了某种扶植的态度。因此,汉初商人亦工亦商亦农,不仅促进了商业城市繁荣、丰富了市场上商品的类,而且还增强了本身的实力,并通过各种方式,达到自身地位的改变。 武帝时期,采取严历的抑商政策,在政治上贬低商人,“发天下七科”谪,将商人视为如亡命、赘婿等这一类人,商人遭政府贬斥,社会地位低下,政府还剥夺商人财产。《史记·平准书》载杨可告缗,得民财物以亿计。武帝时期的抑商政策,打击了商贾,使商人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西汉后期迄止东汉末,商人势力重新崛起。由于西汉后期,除王莽时期一度病商以外,抑商政策逐渐松驰,官僚、地主、商人之间互相勾结,商人势力又重新抬头。民众倚市门,趋利经商,背本趋末,于是商贾滋众。如《书》卷9 1《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的变迁。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市”的变迁及城市职能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和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文,注意在课本上勾划要点,明确答案后立即记忆) (一)阅读教材67—68页“文景之治”一目,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 西汉初年的形式(文景之治的原因): (1)西汉初年,__________ 萧条,国家_________。 (2)形成西汉初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_____的暴政和______长期的战乱造成的。 2、面临这种形势,汉初几代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汉初的统治者(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 (1)吸取_________ 的教训 (2)减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重_________________ (3)提倡________________ (4)重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得的效果:粮仓_____________铜钱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上把汉文帝,汉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68—69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考: 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他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 接受的建议,“”。把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均受到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 ,在长安举办。以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 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三)阅读69—70页小字,了解东汉的统治。 ⑴公元_______年,外戚_________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⑵公元_______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 ________称帝,定都 ______,史称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光武帝。 ⑶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_____” 二、合作交流 1、归纳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哪些宽松的政策才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商业及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商业及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商品流通的人,便是商人了。 “商人”这一名词是怎么来的呢?这得从商朝说起。 商朝公元前1600年建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300 年商王盘庚迁都至殷,所以又叫殷朝。因此商朝遗民就叫商人或者殷人。 武王伐纣,灭了商朝。至周成王时,管、蔡二叔(武王之弟)与纣王之子武庚联兵反叛。周公东征,平叛后,将洛阳建为军事要塞,称为“成周”,“成周既成,迁殷顽民。”殷朝遗民被周朝人叫为顽民,被集中到洛阳,经常被召集训话,不许乱说乱动,过着被监视的生活。他们既无政治权利,又失去了土地,怎么过日子呢?只好东奔西跑做买卖。买卖这一行,周朝的贵族是不耻去做的,当时的庶民要种地,也不能做买卖,而商品买卖又为社会所需要的,久而久之,买卖商品的商业成为殷朝遗民的主要行业了。随着民族融合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周朝的少数贵族也开始做买卖了,这样,商人渐渐地就失去了“顽民”的贬义,成为从事商品买卖的职业专称了。 我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重农思想之下,商业及商人一直是受到打压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排名:士农工商,商业在那时的地位很低,在最后一名。“重农抑商”的传统,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商鞅变法推行了重农政策,重农思想开始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到了秦始皇时期,"大一统"的集权统治需要一种与之配套的

经济政策,集权国家注意到了 "商人"活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所以逐步采取打击政策。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限制商人扩大田地,并不准

“衣丝绸”,商人地位受到限制。汉武帝刘彻时期,推行“算缗告缗”政策,商人地位进一步受到限制,重农抑商思想正式形成。 但是在历史前进的长河中,商业因其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顺应的是时代需要,所以发挥着其掩不住的光芒:春秋时期,郑恒公带一部分周民迁洛水以东,立国于新郑。所以,郑国的商人在当时是很有名的。如富商弦高用12条牛犒劳偷袭郑国的秦军,使其不敢攻郑,上演了历史上富商救国的一幕。郑国地处交通要道,为齐楚秦晋争霸必夺之地,但郑人反而借战争转运各国商品,从中在经济上大获其利,使其国富民强,显示了商业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商人的地位在社会上渐渐提高了,成为后来封建社会仕、农、工、商四民之一。战国末年,濮阳人吕不韦以重金贿赂华阳夫人,使异人被立为秦国太子后成为秦庄襄王。其子即为秦始皇赢政。吕不韦因而官至宰相,获利无数。 “工商业者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宋代的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还能做官。”“这一时期的商业也很发达,像安微、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以前士农工商这‘四民’中,商人排在最后。到明末,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列在‘士’之后,位置升到第二。清朝的雍正帝发现,山西人中最聪明能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第一课 第二课时《商人的地位变了》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课时商人的地位变了 ●课程标准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 1分析富格尔家族来说明商人地位的提高。 2了解伊丽莎白女王的利商政策,理解利商政策的影响。 3了解贵族没落的情况。 4理解新的社会阶层的诞生:手工工场主和手工工场工人。 ●结构分析 从商人的经营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贵族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农民角色的转变,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阶层的变化 教学建议:主张自主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上一节我们学习的手工工场的产生、作用。提问:手工工场出现以后,当 时社会有哪些变化? 二、新课 1、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三部分,分别代表商人、贵族、农民;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分析自己所代表的阶层发生的变化,进行全班交流。) 2、探究:从富格尔的信中你读出了什么? (商人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地位显赫,他们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3、探究:找出伊利莎白女王采取的利商政策。提问:假如你是当时英国一位商人,你对女王的措施抱何种态度,为什么? (利商政策不仅有利于商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你觉得你们地位的改变对社会发展有作用吗? (商人地位的变化,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商业的重视,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4、活动:指导学生看阅读卡“没落的贵族”,说说贵族阶层发生的变化。 5、拓展:哥伦布和莎士比亚都生活在15、16世纪的欧洲,他们关于金钱,都发表过自己的观点: 哥伦布: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的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莎士比亚:金子!闪闪发光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癫痫病的人为众人所

中国古代商人秘而不宣的经商十诀

中国古代商人秘而不宣的经商十诀 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归纳起来为“经商十诀”。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场,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

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三、见端知未,预测生财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终日卧薪尝胆,励精图

明末清初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明末清初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一、明初商人的社会地位 “重本抑末”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长期奉行的一种经济政策。《汉书·食货志上》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在士农工商的“四民”中,商被排在了最末位。朱明王朝建立后,继续奉行“重本抑末”政策。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①洪武十四年(1381)还规定:“农民之家止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穿绢布。如农民家但有一人为商贾,亦不许穿绸纱。”②“重本抑末”,主题在于“重本”,“抑末”是为了“重本”。所谓抑末,主要是政府制定贬黜商人的政治社会地位的政策法令,包括不准商人人仕、限制商人的生活水平,把商业看成“奸伪之业”,把商人看成末等之民。中国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这一经济政策呢中国的“重本”,不同于西欧18世纪的重农学派③,鼓吹理想农业,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大农业,而是重地主制经济的农业,对于土地利有权和封建剥削关系的确认及对封建剥削对象小农经济的讴歌。换言之,中国的“重本”,是重在为封建剥削基础的农业土地关系,抑末的基本出发点是巩固封建经济,因此“重本”就特别强调巩固小农经济。此可谓中国封建重农思想的基本特征。小农经济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并非同义语(如日本的独立经营农户,现仍依附于现代资本主义)。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形式二者达到和谐一致。中国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小农加上家庭手工业,再加上家庭饲养业,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中国……因农业和手工业制造的直接结合而造成的巨大的节约和时间的节省,在这里对大工业产品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④小农经济所以能在中国长期存在,其原因有二:一是自然因素。中国的自然条件宜于发展种植业,由此而形成农户经营农业并力求自给自足;二是社会因素。中国封建社会缺乏严格的土地等级制度,土地的自由买卖和平均析产的继承制,造成了小土地的所有和家户经营农业的持久条件。因此,旧中国主要是封建地主,而很少经营地主。因为封建地主是靠租税、徭役过活,小农经济则很适合其剥削形式。这种“重本抑末”政策的特点,就是重封建生产关系下的小农经济。换言之,就是压低商人的地位来防止农业劳动力外流,以解决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以上可谓“重本抑末”政策产生的第一原因。 其次,民以食为天。中国封建统治者很知道这个道理,《史记》载:“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⑤朱明建国后,朱元璋很注意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从中汲取教训,深恐“民急则乱”。为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在制定统治政策时,主张“四民之业,莫劳于农”; ⑥“农为固本”。⑦认为农业生产如不能恢复和发展,其政权是难以支持下去的。这也是封建统治者制定“重本抑末”政策的又一个原因。 第三,商人的经济实力构成了对统治者的威胁。商人富埒王侯⑧,如进一步将是权倾王侯,专制皇权怎能容忍于是历代有种种贱商的规定,这样就形成一个衡量社会贵贱的标准是权的大小,而不是财富的多少。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皇帝可以让贫贱者富贵,也可让富贵者贫贱,全在皇帝一句话。一贫如洗的仕子,只要一进龙门,马上就身价百倍。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学而优则仕”是通向权力和荣华富贵的捷径,因而仕居四民之首。商人经商获利高,人们趋之若鹜,舍本求末,则动摇了专制皇权的国本一一农业的稳定。要巩固国本,让农民过安于艰苦的农业生活,就必须厉行抑商、贱商。不难看出,商为四民之末,乃是由传统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