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设计知识目标与评估方式
《中庸》教案设计知识目标与评估方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的定义、意义及其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
涉及教材的章节为《中庸》第一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作者、背景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通过学习《中庸》第一章,使学生掌握中庸的基本概念,提高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古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庸》第一章的词句解析、中庸之道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中庸》教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中庸之道的学习。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庸》第一章的词句,分析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运用中庸之道进行思考,完成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中庸》第一章中庸之道2. 主要内容:a. 中庸的定义b. 中庸的意义c. 中庸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中庸》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中庸之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鼓励学生将中庸之道应用于日常生活,提高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评估性。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和针对性教学。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设计。
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
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
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性和有效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中庸》的教学内容应确保对经典原文的准确解读,同时深入挖掘其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
[小初高学习]《中庸》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中庸》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
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课内阅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024年《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2024年《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以及“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中关于人性、道德和教育的基本观点,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2. 培养学生遵循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中庸》中关于“性、道、教”三者关系的理解,以及“中和”思想的领悟。
教学重点:第一章的核心观点,文言文阅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庸》注解、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的教育故事”,引发学生对教育的思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庸》。
2. 新课内容展示:展示多媒体课件,讲解《中庸》第一章的文言文,分析“性、道、教”三者关系,阐述“中和”思想。
3. 例题讲解:以“天命之谓性”为例,解释文言文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中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性、道、教三者关系2. 中和思想3. 第一章重点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中庸》第一章,并解释关键词。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中和思想。
2. 答案:(2)根据个人理解,合理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中庸》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大学》、《论语》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素养。
同时,关注社会热点,学会运用中和思想分析问题,指导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中庸》中“性、道、教”三者关系的理解。
2. “中和”思想的领悟与实践。
《中庸》教案
《中庸》
连会小学卢少泉
教学目的: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其意义。
2、了解《中庸》是儒家的伦理思想,体验《中庸》(二则)的思想精髓。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其意义。
难点是:了解《中庸》是儒家的伦理思想,体验《中庸》(二则)的思想精髓。
教学准备:了解《中庸》简介,收集《中庸》(二则)的材料及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出示《中庸》(二则)原文图片。
2、学生说理解、了解,你们知道这篇文章吗?师介绍其文化背景。
3、揭示课题:第一单元:经典驿站:3.《中庸》(二则)
二、学生自学标注课本
1、学生自读经典驿站《中庸》(二则)原文。
2、结合注释诵读、理解《中庸》(二则)原文,标注课本,重点记忆
三、小组汇报交流互动
1、《中庸》简介:《中庸》和《大学》原为汉代大儒戴圣所编定的《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两篇,到了宋代,才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一起被称为“四书”。
二书成书于秦汉之际,《大学》的作者至今不明;《中庸》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撰,但其中还有一部分不是子思所写。
中庸,是儒家伦理思想。
“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庸”,有常道、平常等意。
2、小组讨论,结合注释理解《中庸》第一段的文意。
3、指名学生汇报。
4、试背《中庸》第一段。
四、巩固总结
说说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了解儒家认为人性是由上天赋予的,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开发人们心中本有的“道”。
)。
【知识学习】《中庸之道》教案
《中庸之道》教案www.5y【教学目标】.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文本.诵读感知(略)2.整体感知(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中礼(1.12、17.24)中和(13.23)(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二、深入探究文本、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
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
(1)允执其中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
《中庸》18则教案
《中庸》18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十八章,主要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详细内容如下:1. 第十八章全文解读;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3. 分析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第十八章的内涵,掌握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中庸》第十八章打印稿、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案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2. 新课导入:介绍《中庸》第十八章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本章内容;3. 文本解读:详细讲解第十八章的内容,分析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中的作用;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应用;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中庸之道;7. 课堂拓展: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的经历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中庸》第十八章2. 主要内容:修身: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宜家、宜室、家和万事兴治国:仁政、德治、天下为公平天下:和平、共处、世界大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2)举例说明中庸之道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庸》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儒家思想,提高自身修养。
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书》中的《中庸》章节。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本节课将重点解析《中庸》中的名句、道理,以及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实践意义。
详细内容包括:中庸之道的基本理念、中和、平衡、仁爱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思想和核心观念,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特长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融入日常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名句解析:讲解《中庸》中的名句,分析其内涵和现实意义。
3. 例题讲解: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和解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践情景,如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名句解析(15分钟):a.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
”b.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c.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一道实际问题为例,如“如何处理与同学间的矛盾”,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和解决。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在学习、家庭、社交等方面的体现。
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庸之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名句解析:a. 中和b. 平衡c. 仁爱2.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中庸之道的生活场景,并简要说明原因。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之道”、“君子的品质”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观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培养学生具备君子的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君子品质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庸》第一章节,分析中庸之道、君子品质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 例题讲解:以一道道德判断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做到中庸之道。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和而不同2. 君子品质仁爱礼貌诚信智慧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
2. 答案:学生需从自身实际出发,阐述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提出具体实践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中庸》有一定的了解,将中庸之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君子的品质,为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深邃且富有哲理。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师板书课题,简述“中”“和”的本意。
二、初读课文(一)学生借助注音与解释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朗读:1、检查注音:指导读好“位焉”“育焉”这两个词。
2、检查注释:结合注释理解中(zhong):符合。
节:节度法度。
致:达到3、检查课文朗读:指明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
4、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没有注释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5、、齐读课文。
三、朗诵背诵过渡语:读书越读越有滋味,比较古文与现代文不同读法,古文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还会摇头晃脑,体会古人读文的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齐读、男女合作读、赛读)(二)学生填空式背诵。
四、理解意思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五、列举事例“中”“和”所遵循的原则。
六、诵读传唱第二章教学目标:1、熟读《中庸》第二章《天生我才必有用》,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教师出示《中庸》第二章1、老师领学生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正确停顿。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4、试着自己读一读。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庸之道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和起源。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实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第三章: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技巧。
3.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友情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家庭、友情、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人际关系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庸之道。
第四章: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
4.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联。
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的方法。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寻找提升素养的方法。
第五章: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5.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弘扬中庸之道的途径。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第六章: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中庸》选讲教案
《中庸》选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讲选自《四书》中的《中庸》章节。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本讲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首章至第三章,重点探讨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包括仁爱、正义、礼仪、智慧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内容,理解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现实问题,提高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庸》首章至第三章的内容解析,以及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中庸之道在处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1)解析《中庸》首章,阐述中庸之道的定义及其意义。
(2)讲解第二章,分析仁爱、正义、礼仪、智慧等道德品质与中庸之道的关系。
(3)解读第三章,探讨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中庸》选讲2. 内容:(1)中庸之道定义及意义(2)仁爱、正义、礼仪、智慧与中庸之道(3)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中庸之道的定义及其意义。
(2)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是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
2. 答案:(1)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事原则,具有平衡、和谐、适度等特点,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2)示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遵循中庸之道,既不过分亲近,也不过分疏远,保持适当的距离,以维护和谐稳定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四书》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中庸》教案(最新整理)
《中庸节选》教案项城一高——史明才——2015.3.10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讨论、交流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教案设计:知识目标与评估方式
教案设计是教师备课的重要部分,对于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中庸这篇经典的文章,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其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份珍贵的财富。
因此,本文将围绕着《中庸》这篇文章,进行一篇教案设计的文章,探讨知识目标与评估方式的问题。
一、知识目标1.理解“中庸”的概念,掌握其起源和发展过程。
2.掌握“中庸”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弄清各种思想派别的异同。
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学会用“中庸”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4.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掌握古代文章的解读方法。
二、教学过程1.概述《中庸》的背景本课程的开头,教师应该要给学生介绍《中庸》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出现的历史背景。
让学生明白,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思想文献,它的内容和原因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2.讲解“中庸”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在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始讲解“中庸”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中庸含义在《易经》中就已经存在,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表达。
之后,要仔细解读文章内容,对于人的行为,应当注意什么,在思想、行为方面应该做出哪些正确的选择。
通过分析“中庸”的内涵,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让学生领略到“中庸”的深刻思想。
3.分析各方学派对“中庸”的理解在了解了“中庸”的基本概念后,要进一步展开对各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学派对于“中庸”的理解。
每一个学派的理解都有着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这些不同的理解,对于理解“中庸”的内涵和不同学派的思想贡献会有深度的帮助。
4.借助“中庸”思想来指导日常行为通过深刻理解“中庸”的思想,可以很好地指导日常的行为。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中庸”哲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如何借助这种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一环节的讲解可以将学生对“中庸”思想的理解从阅读延伸到生活。
三、评估方式1.阅读测试在课中设计阅读测试,测试学生对于“中庸”思想的理解。
《中庸》教案设计知识目标与评估方式
《中庸》教案设计知识目标与评估方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念,探讨人的天性与教育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庸》中关于天命、性与教育的理论。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能结合现实生活,运用《中庸》的理论进行自我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天命之谓性”的理解,以及如何将《中庸》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重点:《中庸》中关于性与教育的阐述,以及道德修养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引发学生对道德修养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中庸》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
3. 文本解读:详细讲解“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念,分析其内涵。
4. 例题讲解: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将《中庸》的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中庸》的问题,让学生现场思考并回答。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中庸》第一章:天命与性2. 主要内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中庸》第一章的内容,谈谈你对道德修养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直观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启发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中庸》第一章的内容涉及天命、性与教育的关系,需要深入解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含义。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庸之道简介1.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1.2 教学内容:1.2.1 中庸之道的定义: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是一种既不偏激也不妥协的处世原则。
1.2.2 中庸之道的起源:中庸之道起源于《礼记·中庸》一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2.3 中庸之道的发展历程:从儒家思想到道家、佛家思想,中庸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发展完善。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2.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个人生活中的问题。
2.2 教学内容:2.2.1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意义: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个人保持内心的平衡,避免走极端。
2.2.2 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通过自我反省、调节情绪、平衡欲望等方式来实践中庸之道。
2.2.3 中庸之道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一些个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解决问题。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应用的理解。
第三章: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应用3.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
3.2 教学内容:3.2.1 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意义: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个人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避免冲突。
3.2.2 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通过倾听、沟通、妥协等方式来实践中庸之道。
3.2.3 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一些人际关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解决问题。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应用的理解。
第《中庸》教案
第《中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庸》的第一、二章内容。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为人处世原则。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二章“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义者,宜也。
尊贤为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中庸》,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素养。
3. 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文言文阅读技巧。
重点:《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中庸》注释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2. 课堂讲解(20分钟):详细解读《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分析文言文词汇、句式,解释中庸之道的含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道关于中庸之道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翻译《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句子,并解释其中蕴含的中庸之道。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七、作业设计1. 翻译《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句子。
2. 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庸之道。
3. 思考题: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认识。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中庸之道的含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
板书设计:《中庸》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二章二、教学目标:理解中庸之道、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文言文阅读技巧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庸之道、文言文阅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黑板、粉笔、课本、注释本七、作业设计:翻译、举例、思考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学效果、阅读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庸》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化《中庸》教案《中庸》教学规划封开县南丰中⼼⼩学于⽟泉⼀、指导思想为深⼊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意见》和党的⼗⼋⼤精神,努⼒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的⼴东精神,确⽴现代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为本,⽴德树⼈,培养学⽣良好的⾏为规范、优雅的审美情趣、质朴的哲学思想,促进学⽣全⾯发展。
⾯对以往德育⼯作内容的空泛和德育⼿段的⽆⼒,我们通过吟诵中华传统⽂化经典名篇来熏陶学⽣的思想品德。
中华优秀传统⽂化的学习⽬的:不是为了应试,⽽是为了⽴德修⾝,传统⽂化的博⼤精深,以诵读为主,熟读成诵,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经典潜移默化,使学⽣在现在和未来成长的岁⽉中,不断加深认识经典的含义,在诵读中领会中华优秀传统⽂化的丰富内涵,养成良好的思想习惯、⾏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达到浸润⼈⽣,传承⽂明的教育效果。
⼆、学⽣情况分析传统⽂化教育经典课程的开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优秀传统⽂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化教育,不仅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教育的⽬:⼀是要提⾼⼈的道德⽔平,⼆是要提⾼⼈的智慧⽔平。
⽽循序渐进地学习国学经典,能够很好地帮助青少年树⽴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且运⽤智慧,进⾏正确的道德判断,明辨是⾮,从⽽形成健全的⼈格,提⾼整体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化具⾜⼒量和德慧;开展中华优秀传统⽂化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化教育促使⼤众特别是青少年形成完美⼈格。
以《中庸》思想来构建和谐校园,以传统⽂化来熏陶学⽣,以古典之美来陶冶学⽣,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风⽓。
《中庸》开设的对象是五年级学⽣,他们已经学习了《弟⼦规》、《三字经》、《千字⽂》、《孝经》、《⼤学》等国学经典,对国学经典已有⼀定的了解,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开阔了学⽣视野,提⾼思想认识,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的发展。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们⾃觉地进⾏⾃我修养、⾃我监督、⾃我教育、⾃我完善,把⾃⼰培养成为具有理想⼈格,达到⾄善、⾄仁、⾄诚、⾄道、⾄德、⾄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的哲学思想。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篇,主要讲解“中庸之道”的含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包括:中庸的定义、中庸与仁、义、礼、智的关系、中庸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掌握中庸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遵循中庸之道,做到为人处世有度,不偏不倚。
3. 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传统美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与仁、义、礼、智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过犹不及”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庸的定义,阐述中庸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分析中庸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遵循中庸之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中庸的实际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学习、家庭等方面的体现。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定义: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与仁、义、礼、智的关系:相辅相成应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中庸之道的内涵。
(2)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中庸之道在实际中的应用。
2. 答案:(1)中庸之道是指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2)示例:在学习上,不偏科,全面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
但在拓展延伸方面,还可以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和答案解析。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篇的前三章,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 第二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3. 第三章: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观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古典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中庸》中的哲学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重点:掌握《中庸》前三章的核心观点,学会分析、解读文言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a. 逐句解读第一章,分析天命、性、道、教之间的关系。
b. 讲解第二章,阐述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不可离道的原因。
c. 解读第三章,强调君子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
3. 例题讲解:结合前三章的内容,设计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互相交流讨论。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天命→性→道→教2. 第二章:道的重要性3. 第三章:君子的道德修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前三章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阐述,体现中庸之道在实际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中庸之道,提高自己的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中庸之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中庸》中的哲学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例题讲解:结合前三章的内容,设计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中庸》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中庸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庸》的起源和文化背景,并能概括其主要内容。
2. 掌握《中庸》核心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和人生态度。
3. 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能够理解各章节的含义并进行综合分析。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中庸》的核心概念和思想。
2. 学会文本解读技巧,分析各章节的内涵和关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中庸》所表达的复杂道德观念。
2. 运用文本解读技巧进行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本:《中庸》。
2. 讲义:整理好的课件,包括精简的概述和重点内容。
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庸》的了解程度,并引导学生思考中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中庸》的起源和作者,以及其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然后,重点讲解《中庸》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包括中庸之道、人性本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3.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中庸》中的一些关键段落和论点,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和交流。
4. 教师总结: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概括《中庸》的核心思想和道德准则,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中庸》的核心思想和道德准则。
2. 教师讲解:分析《中庸》的各章节和篇章的主题和内涵,并进行深入解读。
教师可以引用相关的例子和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学生练习:要求学生阅读一段《中庸》的原文,并进行理解和解释。
学生可以结合课上讲解的技巧,分析其中的思想和意义。
4. 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通过展示和讨论,加深对《中庸》的理解。
第三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总结《中庸》的核心思想和章节内涵。
2. 教师讲解:进一步解读《中庸》的核心概念和思想,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中庸之道。
3. 学生分析: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结合《中庸》的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1、
《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
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
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课内阅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
位焉,万物育焉。
四、拓展讨论: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
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之道.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
对待其它人要博爱。
对待上司要忠诚。
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
尊重知识。
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
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
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
“时中”、“中正”及“中和”
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
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
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
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
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五、中庸的主要原则(1)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请围绕其中一点谈自己的理解。
六、知识延伸:《中庸》名言积累1、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
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4、
君子和而不流。
【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5、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6、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