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小儿学流行性腮腺炎(中西医)
《中西医结合治疗 1 例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 1 例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一、疾病概述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其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可伴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中医将流行性腮腺炎称为“痄腮”,认为是由风温邪毒侵袭少阳经脉所致。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 腮腺炎病毒:是引起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
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
- 易感人群:儿童和青少年对腮腺炎病毒普遍易感,尤其是未接种过腮腺炎疫苗的人群。
2. 发病机制- 病毒入侵:腮腺炎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和淋巴结中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
- 侵犯腮腺:病毒随血流到达腮腺,引起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
同时,病毒也可侵犯其他器官,如胰腺、睾丸、卵巢等,引起相应的并发症。
三、临床表现1. 腮腺肿胀- 通常先从一侧腮腺开始肿胀,2 - 4 天后可累及对侧。
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红,触之有弹性感和压痛。
- 张口或咀嚼时疼痛加重,尤其是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更为明显。
2. 发热- 多数患者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 39 - 40℃,发热持续时间一般为 3 - 5 天。
3. 其他症状- 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 男性患者可并发睾丸炎,表现为睾丸肿胀、疼痛;女性患者可并发卵巢炎,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压痛。
四、治疗要点1. 西医治疗- 对症治疗:发热时给予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疼痛严重时可给予止痛药,如布洛芬混悬液等。
- 抗病毒治疗:早期可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但疗效尚不确切。
- 并发症的治疗:并发睾丸炎时,可给予阴囊托、局部冷敷等治疗;并发卵巢炎时,可给予止痛、抗感染等治疗。
2. 中医治疗- 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选用清热解毒、疏风散结的中药方剂,如普济消毒饮等。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属于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
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
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
腮腺病毒感染导致颊和颈的唾液腺肿胀疼痛。
罕见的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和脑脊膜炎,还有耳聋、关节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肾、肝脏、甲状腺的炎症,虽然任何人都会感染,但未注射疫苗的学龄儿童最易受染,冬春两季高发。
[病原学]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呈球形,大小约80~300nm。
是单股核糖核酸病毒(SSRNA)。
病毒外膜有血凝素抗原(V),核壳有可溶性抗原(S)。
S抗原和V抗原各有相应的抗体,S抗体有无保护作用尚有争议,V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病毒外膜的血凝素,能凝集鸡和豚鼠红细胞,可产生血凝抑制抗体。
在Hela细胞、人胚肾与猴肾原代细胞上生长良好。
本病毒耐寒,-50~-70℃可活1年以上,在4℃时其活力可保存2个月,37℃时可保持24小时,55~60℃20分钟死亡。
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
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
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
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自然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流行病学]以飞沫传播为主。
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感染。
(一)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
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
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
需要隔离。
患者在症状出现9天内,不允许到学校或去工作。
传染期从症状出现前一个星期到出现症状后9天。
患者在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最具传染性。
中西医儿科课件 流行性腮腺炎
4、预后:大多经过良好;而成人患本病, 临床经过较重,可伴发睾丸炎或卵巢炎。 一般在一次感染后,均可获得终身免疫, 不再感染第二次。
中医学中属于“痄腮”范畴。
中医源流
病名: 《内经》“颌肿” 《诸病源候论》:“卒
至宝丹,助清热镇惊开窍。
(2) 毒窜睾腹 证候特点: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加减法:腹痛甚加白芍10g、救必应15g以缓急止痛; 呕吐者加竹茹6g、法夏8g以降逆止呕。
(二) 外治法
1.生大黄5g~10g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涂患处。 2、青黛散:以醋调外敷腮部,每日3~4次。 3、仙人掌外贴法:取新鲜仙人掌除针剖开,
九、中医治疗
(一)内治法 1、辨轻重: 2、辨常证与变证: 3、治疗总则为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4、分证论治
(一)、常证 (1)邪犯少阳 证候特点: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合柴胡葛根汤加减
(2)热毒壅盛 证候特点: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变证
(1) 邪陷心肝 证候特点: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加服紫雪丹或至宝丹。 加减法:昏迷抽风者加紫雪丹或
肿” 《局言发挥》“时行腮肿” 《医学入门》:“搭腮肿” 民间:“蛤蟆瘟”“猪头肥”
隋代《诸病源候论》曰:“风热 毒气客于咽喉,颌颊之间,与气 血相搏,结聚肿痛。”
论述了卒肿的病因、病位、
病机和病证。
二、中医病因病机
1、痄腮风温邪毒自口鼻而入壅阻足少阳 经脉,郁结于腮部。
2、足厥阴肝经布两胁,循少腹,绕阴器, 邪热亢盛,气血阻滞,疏泄失常,故可 伴有脘腹及睾丸疼痛。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传染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1-3]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流行性腮腺炎mumps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以单侧或双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4~7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多见于学龄及学龄前期儿童,在集体机构中可见暴发流行。
中医学中称之为“痄腮”。
3 诊断3.1 病史[4]未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发病前2~3周可有接触史。
3.2 临床表现[4-6]发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咽痛。
腮腺以耳垂为中心非化脓性肿大,向前、后、下方扩大,边缘不清,表面皮肤不红,触之疼痛,有弹性感。
常一侧先肿大,对侧亦可出现肿大。
同侧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舌下腺肿大。
腮腺局部胀痛和感觉过敏,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
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3.3 实验室检查[4-5]3.3.1血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高,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3.3.2血清和尿液中淀粉酶测定90%患儿早期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
淀粉酶增高的程度常与腮腺肿胀程度相平行。
无腮腺肿大的脑膜炎患者,血和尿中淀粉酶也可升高。
血脂肪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
3.3.3病原学检查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可以早期快速诊断,用于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者。
用PCR技术检测腮腺炎病毒RNA,可明显提高可疑患者的诊断率。
疑有脑膜脑炎者可做脑脊液检查。
3.4 鉴别诊断化脓性腮腺炎,急性淋巴结炎,其他病毒性腮腺炎,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
4辨证[6-8]4.1常证4.1.1邪犯少阳证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触之痛甚,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咽痛、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中医分证可治流行性腮腺炎
中医分证可治流行性腮腺炎*导读: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和疼痛为特征。
本病亦可累及其他腺体、神经系统及心脏。
常见的并发症有脑炎、睾丸炎和卵巢炎,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为多。
好发于年长儿,两岁以下小儿发病者少见,儿童期无明显性别差异。
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和疼痛为特征。
本病亦可累及其他腺体、神经系统及心脏。
常见的并发症有脑炎、睾丸炎和卵巢炎,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为多。
好发于年长儿,两岁以下小儿发病者少见,儿童期无明显性别差异。
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
中医学以其突然发生耳下、腮部漫肿疼痛,故名“痄腮肿”、“鸬鹚瘟”。
辨证论治温毒袭表证证候:发热轻,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大,压之疼痛,有弹性感。
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
主要药物:银花、连翘、豆豉、牛蒡子、荆芥、薄荷、芦根、桔梗、竹叶、甘草。
咽红肿痛去荆芥,加马勃、板蓝根、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恶心呕吐,加陈皮、竹茹清胃止呕;腮肿疼痛,加夏枯草清泻肝火,散结消肿。
热毒蕴结证证候:壮热,头痛,烦躁,腮部漫肿,疼痛拒按。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
主要药物:黄芩、黄连、连翘、玄参、马勃、板蓝根、牛蒡子、僵蚕、升麻、柴胡、陈皮、桔梗、人参、甘草。
腮部漫肿、硬结不散者,去甘草,加夏枯草、海藻、昆布软坚散结;热毒壅盛,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泻火通便;头痛呕吐者,加钩藤、菊花、竹茹清热平肝。
毒陷心肝证证候:腮腺肿胀,高热不退,嗜睡,颈强,呕吐,甚则昏迷,抽风。
舌质红绛,苔黄糙,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方药:普济消毒饮、紫雪丹或至宝丹。
三药共奏清热解毒、息风开窍之功。
呕吐甚者,加代赭石、灶心土、竹茹降逆止呕。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腮腺是涎液腺中最大的腺体,存在于两侧面颊接近耳垂处。
发生腮腺肿大则以耳垂部位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腮腺肿大可以是一侧的肿大也可以是双侧肿大。
导致腮腺炎的病因可以是感染因素、免疫因素、阻塞因素或其他原因不明的因素。
临床最常见的因素是感染引起,多是由于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所致。
细菌性感染的腮腺炎主要的表现为发热、腮腺局部的红、肿、痛、热等,疾病可进入化脓期,挤压腮腺可见导管处有脓液流出。
病毒所致的腮腺炎重要是流行性腮腺炎,其它病毒也可感染引起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疾病,其特征为引起非化脓性肿胀同时累及其他腺组织和神经组织以及重要的脏器官如心、肾、肝、肺等,常会导致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等并发症。
患病后患者可获得持久的免疫能力。
流行性腮腺炎。
病毒性腮腺炎最常见的就是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属于传染性疾病,患病患者或隐性感染者时传染源,传播途径为密切接触和飞沫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起病较急,发病后患者可表现为恶心、发热、头痛、食欲下降等症状。
比较典型的症状是患者的口腔周围的唾液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边缘不清楚。
患者讲话、饮食张大口腔会感觉腮腺部位的疼痛,尤其是进食酸性、质地较硬的食物会加剧疼痛。
腮腺肿大会持续3~5天之后逐渐缓解,相关症状逐渐消失。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诊断的标准依据《传染病学》中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
(1)发病2~3周,患者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有接触史;(2)临床表现为发热、腮腺肿大;(3)没有腮腺肿大的脑膜脑炎、脑膜炎和睾丸炎等,确诊需依靠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
将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给予西药利巴韦林溶液静脉滴注,依据每公斤15mg给量,每日滴注一次,若患者合并睾丸炎必要时加用干扰素治疗。
合并脑膜炎出现颅内高压的患者使用20%甘露醇1-2g/kg静脉推注,每4-6小时1次,直到症状好转。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45例
患者 均 给予 隔离休 息 ,饮 食 宜软 、易 消化 ,避免 酸辣
等刺激 性食 物 。治疗 5 d后 进行疗 效评 定 。 3 疗 效 Nhomakorabea观 察
双侧 睾 丸肿 大 ,病程 长 ,可 能影 响生 育 。笔 者 在西 医
常规 治疗 的基 础上 给 予 口服 自拟 甘桔 丹 当汤 合 五 味消
3 . 1 疗 效标 准 :参 照 《 中医病 证 诊 断 疗 效标 准 》 _ l 2 拟
用忍 冬藤 、天 葵 子 、蒲公 英 、紫花 地 丁 、野 菊 花 、生 甘草 清热解 毒 消肿 ;丹皮 泻 肝 经 之 火 ,凉 血 祛 瘀 ;当 归加 强活 血祛瘀 功 效 ; 以桔梗 引 药 上 行 ,共 奏 清热 解 毒 、活血 消 肿 之 效 。仙 人 掌 味 淡 性 寒 ,有 行 气 活 血 , 清热解 毒之 功 。外敷 则 能通 过 皮肤 黏膜 的吸 收 和渗 透 而发 挥治疗 作用 ,因而 既 有利 于 局 部 ,但 又 能作 用 到
注 :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 *P< O . 0 5 。
4 体 会
2 . 1 对 照组 :给予 利 巴韦林 注射 液 1 0 ~l 5 mg / k g・d
流行 性腮 腺炎 属 中 医学 “ 痄腮” 、 “ 肿腮 ” 、 “ 温
加入 5 葡萄 糖 注 射 液 静滴 ,每 日 1次 。适 当 补充 电
定 ,治愈 :体 温下 降至正 常 ,腮 腺 肿 胀 和 睾丸 肿 痛 消
失 。好 转 :体 温下 降 ,腮 腺 肿胀 明显 缓解 ,睾丸 肿 痛
毒饮 及外 敷仙 人 掌治 疗 ,能 明显 缩 短病 程 ,减少 双 侧
睾 丸肿大 的发生 ,疗 效显 著 。现报 告 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30例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30例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人。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特征无明显差异。
两组患者首先都应用利巴韦林、清热解毒口服液,然后对实验组的30名患者增加去刺的仙人掌、冰片,搅碎伴水调匀后敷在腮腺处。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情况。
结果:实验组的治愈率好于对照组,且无任何副作用。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比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显著。
标签:流行性腮腺炎;儿童;中西药结合治疗;临床研究【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mump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Methods: 6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of 30 peopl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e and sex bod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patient group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first of all Leigh Bhave Lin, Qingrejiedu oral liquid, and 30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creased the cactus, borneol to stab, minced with water and then deposited in the parotid gland. After a course of treatment, observati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cure rate of experimental group i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and without any side effects. Conclusion: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epidemic parotitis than simple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significantly effect.【key words 】mumps; children; treat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linical study众所周知流行性腮腺炎在儿童中极易发生,它属于病毒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4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49例景蔚【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治疗7d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记录7d后临床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效果好,能促进患儿及早康复.【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3(011)008【总页数】3页(P44-46)【关键词】儿童流行性腮腺炎;中西医结合疗法;利巴韦林【作者】景蔚【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平顶山,467000【正文语种】中文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以冬春季多见,传染性强,常在幼儿园与小学流行,以5~15岁较为多见[1]。
本病以腮腺肿大及疼痛、发热为特征,各种腺体组织及器官均可受累,中医学称“痄腮”、“蛤蚊瘟”,因外感风温邪毒而致病。
两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流行性腮腺炎患儿98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4~15岁;均于发病3~5d后来本院就诊。
所有患儿均检查血、尿常规以及尿淀粉酶,符合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标准[2],并排除急性胰腺炎、睾丸炎、心肌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症状体征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对照组49例选择周围浅静脉或头皮静脉进行静脉穿刺,遵医嘱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由石药银湖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1111023),一日10~15mg/kg,分两次给药,每次滴注速度宜慢,20~40滴/min,疗程7d,如有合并细菌性感染迹象者,必要时加用抗生素,进食少者适当补液。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特征。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多呈良性经过并具有自限性的特点。
除腮腺受累外,儿童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青春期后的腮腺炎患者还可出现睾丸炎、附睾炎和胰腺炎等其他腺体炎症。
在中医文献中,早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就有“夫大头病者,是阳明邪热太甚,资实少阳相火而为之也,多在少阳,或在阳明,或传太阳,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经取之……”等有关本病的记载。
根据本病病变部位、证候特征、流行季节及传染性而有不同的名称:《局方发挥》谓之“时行腮肿”、《疮疡经验全书》谓之“痄腮”、《证治准绳》谓之“腮颌发”、《温病条辨》谓之“温毒”等。
民间亦有称为“鸬鹚瘟”、“蛤蟆瘟”。
现中医学多谓之“痄腮”。
一、病原学腮腺炎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呈不规则圆球形,直径约为85~300 nm,平均200 nm。
有脂蛋白包膜,表面有小突起的糖蛋白。
病毒基因为单股负链RNA,长约15.3 kb,可编码7种蛋白:①可溶性抗原(S抗原):核蛋白(NP)、多聚酶蛋白(P)、L蛋白。
②包膜糖蛋白:含血凝素(H)、神经氨酸酶(N)。
③血溶-细胞融合(F)糖蛋白(又称V抗原)。
④基质蛋白(M)。
根据S抗原基因的变异度可将腮腺炎病毒分为A~K 11个基因型,亚洲多为B、F和I型,欧美国家多为C、D、E、G和H型。
基因型对流行病学调查有重要意义。
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V抗原和S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S抗体在病后1周即可出现,无保护性,可用于早期诊断;V抗体一般于病后2~3周出现,并持久存在,具有保护作用。
人类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
病程早期可自患者的唾液、尿液、血液及并发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
该病毒体外可在猴肾、人羊膜等许多哺乳动物细胞及鸡胚中培养增殖,感染病毒后24小时即可出现细胞病变。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临床表现及分型和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临床表现及分型和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痄腮”,俗称“蛤蟆瘟”,中医学认为,它是由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耳下疼痛为特征。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易于流行。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见昏迷、抽搐变证。
青春期后,患本病虽不多见,但感染后,往往出现兼证,男性易并发睾丸肿痛,女性易并发少腹疼痛。
现代医学认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并有波及全身各种组织的倾向,大多有发热及轻度不适,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
病原体:腮腺炎病毒属粘病毒组,核糖核酸(RNA)型,存在于患者唾液、血、尿和脑脊液。
在紫外线照射下迅速死亡,乙醇、甲醇液中2-5分钟即被杀死。
现代医学病理:病毒通过飞沫传染进入口鼻粘膜,经病毒血症定位于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等腺体,有时侵入神经组织。
受累组织有非化脓性炎症状为本病的病理特征,表现为腺体及周围组织充血,肿胀及水肿或有出血点等。
中医学病因病理: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感受风湿邪毒所致。
邪毒从口鼻而入,侵犯少阳胆经,热毒蕴结经脉,郁结不散,气滞血瘀。
因足少阳之脉起于内眦,上抵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故见耳下腮部漫肿,坚硬作痛。
因初起邪犯肺胃,故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肺卫失和症状及咽喉疼痛之胃热上冲见证,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之脉下绕阴器,热毒由少阳传及厥阴,则可见睾丸或卵巢肿痛。
如温毒炽盛,窜入营分,陷于心包,犯胃侵脑,则可发生壮热、头痛、呕吐、痉厥、昏谵、肢强等(脑膜炎、脑炎)。
近年来尚可有气阴耗伤心肾,引起心悸,胸闷,喘促等证(并发心肌炎)。
但大多数病例病情轻,预后良好。
归纳本病的基本病机依次为:风热上攻,阻遏少阳;胆热犯胃,气血奎滞;温毒炽盛,涉及心肝;气血亏损,痰瘀阻留;邪退正虚,气阴亏耗等。
诊断:1.流行病学:当地有流行,并有与病人接触史,以冬春季为多见。
【儿科学文献知识】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
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
中医学称之为痄腮。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易于流行。
多发于3岁以上儿童,2岁以下婴幼儿少见。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少数患儿因素体虚弱或邪毒炽盛,可见邪陷心肝、毒窜睾腹之变证。
感染本病后可获终生免疫。
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为12~22天。
在腮腺肿大前6天至肿后9天从唾液腺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故本病传染期为自腮腺肿大前24小时至消肿后3天。
[病因病机]流行性腮腺炎发生的原因为感受腮腺炎时邪所致。
在气候变化,腮腺炎流行期间易被传染。
当小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时邪乘虚侵入致成痄腮。
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
《疮疡经验全书·痄腮毒》记述:“此毒受在牙根耳聤,通过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症。
”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机特点。
1.邪犯少阳时邪病毒从口鼻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
胆经起于眼外眦,经耳前耳后下行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
邪毒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则致腮部肿胀疼痛;邪毒郁于肌表,则致发热恶寒;邪毒郁阻经脉,关节不利,则致咀嚼不便;邪毒上扰清阳,则头痛;邪毒内扰脾胃,则致纳少、恶心、呕吐。
2.热毒壅盛时邪病毒壅盛于少阳经脉,循经上攻腮颊,气血凝滞不通,则致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不便;热毒炽盛,则高热不退;邪热扰心,则烦躁不安;热毒内扰脾胃,则致纳少,呕吐;热邪伤津,则致口渴欲饮,尿少而黄。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毒炽盛者,邪盛正衰,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见高热、抽搐、昏迷等证,此为邪陷心肝之变证。
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可见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等证,此为毒窜睾腹之变证。
肝气乘脾,还可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证。
[临床诊断]1.诊断要点(1)腮腺炎流行期间,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中西医综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临床体会
室检查 , 本组 患者均符合流行性腮腺炎诊 断标准 。 治疗方案 : 卧床 休 息 , 含维 生素及 富 高营养的流 质或半 流质 饮食 , 食 酸 辣 、 忌 甜 食 , 方 硼 酸 溶 液 嗽 口每 日 2~3次 , 复 双 黄 连 粉 针 6 m / g +5 葡 萄 糖 10 ~ 0 gk % 0 20 l 0 m 静滴 , 病毒唑 1m / g+ %葡萄糖 0 gk 5 10~10 l 滴 ,【 0 5m 静 0一干 扰 素 5 0万 ~10 0 万U /日肌 注 注 射 5~ 7灭 , 热 者 肌 注 高 柴 ^ 或 清 热 解 毒 注 射 液 , 防 感 染 可 选 用 目 预 林 叮霉素或 青霉 素静滴 。 叶药 可用 普济 1 消 毒饮 和 银 翘 散 加 减 治 疗 , 病 初 期 无 并 发 发症者 用以下 方药 : 花 、 翘 、 蓝 根 、 银 连 板
2.
愈 , 任何 后 遗 症 。 无
中 医 治 疗 三 叉 神 经 痛 疗 效 观 察
卜显 利
材 料 与 方 法
120 2 0 0辽 宁朝 阳县 医 院 口腔 科
我 科 自 20 0 6年 以 来 , 诊 治 疗 三 叉 门 神经痛患者 4 8例 , 2 女 3例 , 2 男 5例 ; 年 龄3 8 4~ 2岁 ; 程 2个 月 ~1 病 1年 , 病 部 发
次
参 考 文 献
l 邱蔚六 , 主编. 口腔颌 面外科学. 3版, 第 北
京 : 民卫 生 出 版 社 ,9 3 2 2— 8 . 人 19 ,8 2 3
2
或患者 传 染病 接 触 史 ; 恶 寒 、 有 发热 、 头 痛、 头晕 、 心 、 吐 、 力 、 差 、 身 不 恶 呕 乏 纳 全 适 等 表 现 ; 者 主 要 感 觉 下 颌 角 、 下 部 患 耳
F_中医实用技术-19流行性腮腺炎-中医
【并发症】
· 2. 胰腺炎 发生率约 5% , 多见于年长儿。 以发热 、反复频繁的呕吐 、上腹剧痛和触 痛 、肌紧张为主要症状 。胰腺炎症状多在 一周消失 。血清淀粉酶活力升高不能作为 诊断的唯一依据 , 测血清脂肪酶值超过 1.5
二 、诊断要点
➢ 1 、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 2 、临床表现 : 发病初期可有发热 , 1—2天 后以耳垂为中心漫肿 , 边缘不清 , 局部肤 色不红 , 按压局部疼痛不舒及弹性感 , 通 常一侧先肿 , 继则可见另一侧肿大。
➢ 3 、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
4 ~5天开始消退 ,整个病程约1 2周。
种 。捣烂外敷腮肿处 , 1 日 2 次。 · ( 3) 青黛 、栀子 、荔枝核 、皂刺 、大黄各等分研末 。醋
调或鸡蛋清调敷睾丸处 , 并用丁字托带将肿痛的睾丸托起。
六 、预防调护
➢ 1. 发现患儿应及时隔离治疗 ,直至腮肿完 全消退。
➢ 2. 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隔离观察 , 可用板 蓝根15~30g煎服 ,或服板蓝根冲剂 ,每 次1包 , 1 日3次 ,连服3~5天。
➢ 辨证: 本证为腮腺炎合并睾丸炎或卵巢炎。 ➢ 治法: 清肝泻火 ,活血止痛。
➢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 处方举例: 龙胆草6克 、黄芩5克 、栀子8克 、柴胡 8克 、黄连5克 、当归8克 、川楝子5克 、郁金5克 、 延胡索6克 、荔枝核5克。
(3)邪毒窜腹
➢ 证候: 上腹部疼痛 ,拒按 ,严重者呈突发性剧痛, 伴恶寒 、发热 、呕吐 、腹胀 、腹泻或便秘 ,舌红 , 苔黄 ,脉弦数。
感染性疾病-流行性腮腺炎(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3.病毒分离
●釆集患儿唾液、血、尿或脑脊液,及时接种鸡胚 或人胚肾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试验,阳性标本采用 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进行鉴定。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接触史,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 漫肿、疼痛,诊断一般不困难。对疑似病例需根 据血清学检查或病毒分离试验确诊。
2.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
●中医称之为“发颐”。为细菌感染,多为一侧腮 腺肿大,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局部疼痛剧烈拒 按,红肿灼热明显。腮腺导管口可呈现红肿,挤 压腮腺有脓液自腮腺管口流出。无传染性。血常 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
●本病为感受风温时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足少阳胆 经,邪毒壅阻于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结于 耳下腮部所致。
(1)邪犯少阳
●外感风温时邪,侵于足少阳胆经。胆经之脉起于 目外眦,上行至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下行 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感受风温时 邪,从口鼻入侵,邪犯少阳胆经,邪毒循经上攻 腮颊,与气血相搏结,则致耳下腮部漫肿疼痛、 咀嚼困难;邪毒郁于肌ຫໍສະໝຸດ ,则见发热恶寒、咽红 等风热表证。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4~25天,平均18天。前驱期可无症状,常 以腮腺肿胀疼痛为疾病的首发表现。
●腮腺肿胀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 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及触痛,表面发热但皮肤不红, 张口咀嚼困难,进食酸性食物可促使唾液腺分泌,使 疼痛加剧。腮腺肿胀为1~3天达高峰,持续5天左右, 然后逐渐消退。通常一侧先有腮肿大,继之累及对侧, 有时亦可累及颌下腺或舌下腺发生肿胀,并可触及椭 圆形腺体。腮腺导管口早期常有红肿,有助于诊断。 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睾丸炎或脑膜脑炎 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舌下腺肿胀者。
流行性腮腺炎
表者,配以疏风散邪;热毒入里者,重用清热解毒。 临床上首辨疾病的轻、重证,其次辨常证和变证。
中医称之为“痄腮”,因有传染性又称“时行腮肿”、“温毒”等。 合并脑膜脑炎者可见发热、头痛、呕吐、嗜睡、颈项强直。 玄参、马勃、板蓝根——清热解毒
黄连、黄芩——清热泻火、祛上焦热毒 桑叶、菊花——辛凉疏泄,清热平肝熄风
柴胡——舒畅肝经之气,引诸药归肝经 (1)询问流行病学史。
(3)注意观察患儿神志变化、有无头痛、呕吐等症状以及患儿睾丸部位的检查。 发病早期患者唾液、尿液、脑脊液或血液标本可分离出病毒。
常用药物
黄连、黄芩——清热泻火、祛上焦热毒 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疏散头面 玄参、马勃、板蓝根——清热解毒 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引药上行 甘草、桔梗——清利咽喉
五、辨证论治
3.分证论治 变证 (3)邪窜睾腹 【证候】腮肿渐消,又见发热,一侧或两侧睾丸肿痛
,或见少腹疼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消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医方集解》)
3.中医范畴:
中医称之为“痄腮”,因有传染性又称“时行腮 肿”、“温毒”等。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为外感腮腺炎时邪。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原为腮 腺炎病毒,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主要 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病机:
腮腺炎时邪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 滞腮部 。
〔1〕常证
口
腮腺炎 鼻 时邪
血白细邪胞总数毒和中传性粒变细胞明,显增窜多。睾入腹者,佐以清肝泻火;内陷心肝
者,佐以熄风开窍。常配合外治疗法。
中西医药联合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性聋的疗效分析
为 腮 腺 炎 病 毒 致 聋 提 供 了 有 力 证 据 。临 床 常 见 于 腮 腺 炎 发 病4 5 ~ d出 现 突 发 性 聋 , 以单 耳 全 聋 或 部 分 聋 最 常 见 , 耳 全 双 聋 罕 见 , 聋 多 为 重 度 感 音神 经 性 耳 聋 , 、 频 听 力 下 降 明 耳 中 高 显 。 其致 病 机 制 是 腮 腺 炎 病 毒 通 过 血 循 环 途 径 , 用 于 耳 蜗 , 作
患儿 家 属 要求 治疗 的要 求 。作 者 在 常 规 治 疗 方 案 的 基 础 上 , 加
3 1 流 行 性 腮 腺 炎 是 山 腮 腺 炎 病 毒 引 起 的 急 性 呼 吸 道 传 染 .
病 , 见 于 儿 童 ,5 的 患 者 为 1 多 9 5岁 以下 的儿 童 。 期 症 状 为
检 测 均 正 常 ; 4 实 验 事 检 测 , 腺 炎 病 毒 抗 休 滴 度 增 加 3 以 () 腮 倍
巴迷 路 炎 n j 。对 儿 童 流 行 性 腮 腺 炎 性 聋 , 断 较 为 容 易 , 诊 但 治疗 上 却 没 有 相 应 有 效 的 治 疗 方 法 , 陈益 平 等[ 认 为绝 大 多 数 1 耳聋 为 不 可逆 性 。临 床 上 采 取 r许 多 种 方 法 , : 血 管 , 善 如 扩 改 微循 环 , 素 , 激 神径 营养 等 , 为 常 规 治 疗 原 则 ] 成 。但 疗 效 均 不
破坏 耳 蜗 的基 底 膜 、 细 胞 , 导 致 淋 巴细 胞 的 浸 润 , 毛 并 引起 内 淋
性 腮 腺 炎 性聋 患 儿 共 5 O例 , 龄 7 1 年 ~ 7岁 , 均 1. 平 2 8岁 。诊 断上 均 符 合 :1在 发 现 耳 聋 前 1 , 有 明 确 的 流 行 性 腮 腺 炎 () 周 均 病 史 ;2 ( )到 本 科 就 诊 时 已 出 现 耳 呜 、 聋 、 胀 满 感 、 晕 等 耳 耳 眩 症 状 ;3 纯 音 检 测 :8例 单 耳 重 度 感 音 神 经 性 耳 聋 , () 4 2例 为 双 耳重 度 感 音神 经性 耳 聋 , 域 7 ~ 9d 平 均 8 . d , 阻抗 听 5 5 B, 35B 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发症
2.睾丸炎 青春期男孩发病率为14%~35%, 最小3岁。多发于腮肿后3~10天。临床表现 为高热、寒战、恶心、呕吐、下腹痛,患侧 睾丸明显肿痛、触痛,30%~40%受累睾丸 发生萎缩,13%生育受损,但不育少见。可 伴附睾炎。
3.卵巢炎 青春期女性患者有7%可发生卵巢 炎。表现有发热、呕吐、下腹疼痛及压痛, 但不影响日后生育功能。
隐性感染者)可获得终身免疫力。 5.预后:一般预后良好,少数邪盛正虚者,可
产生变证(内陷厥阴,毒窜睾腹),即使出 现变证,预后也不严重。
概 述—命名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为痄腮。又 称为“鸬鹚瘟”“哈蟆瘟”、
“大头瘟”。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原——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机理: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上呼吸道并增 殖 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 增殖的病 毒 入血 病毒血症 播散入腮腺、颌 下腺、性腺、胰腺、乳腺、中枢神经系 统 病毒再度增殖再入血 引起炎症 不同症状。
实验室检查
3.血清学检查 用补体结合试验或检测 抗V和抗S两种抗体,S抗体早期阳性率 75%,为近期感染证据,6~12个月渐下 降;V抗体起病后1个月达高峰,维持6 个月,以后渐下降,2年后达到低水平并 持续存在。
4.病原学检查 PCR检测简单、易行。
诊断
1.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发热,以耳垂为中心的漫肿,边缘不清,
西医病理变化
病理:受侵犯的腺体出现非化脓性炎症 病变,腺体增大,周围组织的充血、 水肿,其被膜可见点状出血,腺体细 胞发生浑浊,肿胀或坏死,腺体间质 有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和淋巴、单核 及少许中性粒细胞浸润。
病因病机
风温邪毒 壅阻胆经 (腮腺炎病毒)
内窜肝经
凝滞腮颊 邪陷心肝
引睾窜腹
腮部漫肿疼痛 昏迷、抽搐 睾丸肿痛
并发症
1.脑膜脑炎 男女之比3~5:1。发病机制:① 是腮腺炎病毒感染神经元;②是感染后脑炎 伴有脱髓鞘病变。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 嗜睡、颈项强直、呕吐等。脑脊液压力增高, 细胞数大多<500×106/L,亦有1000×106/L者, 以淋巴为主,蛋白正常或增高,糖及氯化物 正常。一般预后良好,大多1~2周内恢复。 脑炎可能留下永久的后遗症或死亡。
咽部红肿,食欲不振,时有呕吐。腮 部漫肿,疼痛拒按。尿少黄赤,大便 干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法 普济消毒饮加减。
分型论治—变证
1.邪陷心肝 证候 腮部肿胀,或腮肿已消,壮热不
退、头痛、呕吐、嗜睡、颈强。甚至 神昏抽风。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 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
3.其他病毒性腮腺炎 流感病毒、副流 感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等也可引起 腮腺炎,可依靠病原学抗体检测鉴别。
辩证要点
❖本病的辩证,以经络辩证为主,根 据全身及局部的症状,区别常证和 变证。
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常证: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主。病初 温毒在表,须配合疏风解表。热毒壅结 者,以清热解毒为主。腮肿硬结明显者, 治疗软坚散结,清热解毒。
变证:邪陷心肝—熄风开窍,毒窜睾腹— 清肝泻火。应配合外治法,促进局部消 肿止痛
分型论治—常证
1.温毒在表 证候 微热恶寒,咽红、咽痛、纳差。以
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疼痛,压之有弹性 感,咀嚼不便。舌尖红,舌苔薄白或薄 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 银翘散加减。
分型论治—常证
2.热毒蕴结 证候 壮热不退,头痛,烦躁,口渴引饮,
触之有弹性感,压痛明显。腮腺管口红肿。 3.血象 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降低或稍
增高,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 4.血清、尿淀粉酶增高。 5.可疑病例作血清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
鉴别诊断
1.淋巴结炎 肿痛不以耳垂为中心,肿 块边缘清楚,质地较坚硬。
2.化脓性腮腺炎 腮腺部位剧痛及触痛, 腮腺管浓液流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 细胞增高。
并发症
4.胰腺炎 发于年长儿,见于腮肿后3~ 4天,亦有不伴腮腺肿大者。主要表现为 体温骤升、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 便秘及中上腹剧痛。局部腹肌紧张及压 痛。血清淀粉酶升高,血清脂肪酶升高。 多数一周内恢复。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多数正常。 2.淀粉酶 急性期血清及尿淀粉酶升
高,其值与腮腺肿胀成正比。合并 胰腺炎者升高更明显。
分型论治—变证
2.毒窜睾腹 证候 腮肿,或肿胀渐退,男性睾丸肿痛,
女性少腹疼痛,疼甚者拒按。舌质偏红, 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泻肝火,活血止痛。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其他治法
1.鲜地龙加白糖、鲜仙人掌(去刺)、鲜马齿 苋、任选一种。捣烂外敷腮部,qd,适用于腮 部肿痛。
2.如意金黄散、紫金锭、青黛散,任选一种, 以水或醋调匀后外敷腮部, qd,适用于腮部肿 痛。
少腹疼痛
常证 变证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2~3周,平均18天。 前驱期症状一般较轻,可有轻、中度
体温升高,头痛、肌痛、全身不适 及纳差。
临床表现
腮腺肿大:前驱期后1~2天腮部肿痛,常一 侧先肿,2~3天后对侧亦肿,或仅有颌 下腺肿而无腮腺肿大。腮腺肿大是以耳 垂为中心的漫肿,边缘不清,表面发热 不红,触之有弹性感,张口、咀嚼特别 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肿痛在3~5 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
3.灯火灸法:取患侧角孙穴,用1支火柴点燃, 迅速按于角孙穴上(火即自灭)。火灸后局 部皮肤呈白色,或发红,别无不适, qd 。
西医治疗—一般治疗
1.休息 应卧床休息 2.饮食 多饮水,以流质半流质
和营养丰富的食物为宜,不给酸 性等刺激唾液分泌的食物。
西医治疗—一般治疗
1、抗病毒治疗:目前尚缺乏抗腮腺炎病 毒的特效药。发病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 注射液,15mg/kg/d,静滴 ,疗程5-7天。
流性腮腺炎
概述
定义: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 发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大、 疼痛为主要特征。
概 述—发病情况
1.发病季节:四季均可发病,冬春易流行。 2.发病年龄:多发于15岁以下儿童,年轻成人
亦可发病。1岁以内婴儿很少发病。 3.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 4.传染性及免疫力:传染性强,患病后(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