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清单讲解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体液:人体内的总称,分为 (约占 )和 (约占 )。
(2)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等。
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3、用图示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4、血浆的主要成分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①定义:是指溶液中②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约为 KPA,相当于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与缓冲溶液中、有关。
若食物呈酸性,与发生中和反应;若食物呈碱性,与发生中和反应。
(3)温度:正常的温度维持在度左右。
6、列举引起组织水肿的因素:。
7、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
8、9、内环境的稳态:(1)定义: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调节机制:目前认为是机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其中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但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的。
(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
(4)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系统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和。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其中效应器是指。
2. 反射发生的条件:。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变为显著的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形式: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2)过程:①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的电位为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②受刺激时:产生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
③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内,膜外。
④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高中生物必修3通常涵盖了遗传学、进化论、生态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 遗传学基础:- 孟德尔遗传定律: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 DNA结构:双螺旋结构,由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组成。
- 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
2. 遗传变异:-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
- 基因重组: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的基因重新排列。
-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
3. 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如囊性纤维化、镰状细胞性贫血等。
- 多基因遗传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如唐氏综合症。
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 物种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 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
5.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6.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 生态平衡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7. 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基因克隆、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
- 细胞工程: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和干细胞技术。
- 酶工程和发酵工程。
- 生物技术的应用:医药、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
8. 生物伦理:- 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基因隐私、设计婴儿等。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伦理考量。
- 科学研究中的伦理原则。
9. 科学探究方法:- 实验设计的原则:控制变量、重复实验等。
-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 科学论文的撰写和科学交流。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高中生物必修3的主要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这些内容,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生物必修三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一部分,重点涵盖了生态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内容。
1.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子组成。
生物群落指的是同一地点同一时期的所有物种。
非生物因子包括土壤、空气、水和光等环境要素。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的形式进行流动。
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初来源。
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体内元素和化合物不断转化和循环利用。
3.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和生物量是群落结构的主要特征。
群落功能包括产生食物、净化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
4.生态位和生态平衡:生态位是指一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角色。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种群数量和物种组成相对稳定的状态。
5.生态系统的演替: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一个区域内物种组成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演替过程包括先锋群落的形成、气候条件的改变和次生演替等。
二、遗传学遗传学研究的是物质遗传和信息遗传的规律,包括基因的分子结构和功能、遗传的细胞基础和遗传的分子机制等。
1.基因的分子结构: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由DNA序列编码。
基因由密码子决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2.DNA的复制和表达:DNA的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将一份DNA复制为两份。
DNA的表达是指通过转录和翻译将DNA信息转化为蛋白质。
3.基因的突变与变异: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变化,可能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基因变异是指基因座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
4.基因的组合和遗传规律:基因组是一个物种所有基因的集合。
杂交是指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繁殖后代。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显性和隐性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等。
5.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是指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成来获得所需的功能或特性。
生物技术利用生物体的细胞和分子进行实验室操作。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1. 细胞生物学: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等,以及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过程。
2. 遗传学:研究遗传变异和遗传规律。
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如DNA、RNA,以及基因的遗传方式和基因突变等。
3.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了解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位,如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以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4. 进化生物学:研究生物种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了解进化的基本原理和机制,如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以及人类的进化和人类行为的演化等。
5. 植物生物学:研究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植物的组织和器官,如根、茎、叶和花等,以及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6. 动物生物学:研究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动物的组织和器官,如皮肤、骨骼、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等,以及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7.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如发酵过程、免疫反应和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等。
8. 生物技术:应用生物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开展研究和应用。
了解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农业生物技术和环境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9. 生物伦理学:研究生物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道德问题。
了解生物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生物科技的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克隆技术和生殖技术的伦理考量等。
10.健康与疾病:研究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形成和治疗。
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免疫系统、传染病和慢性病等,以及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措施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篇一: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
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
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
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
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成分与血浆相近。
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
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⑵、内环境PH 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二、应会知识点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
生物高三必修3知识点
生物高三必修3知识点生物高三必修3,是生物学的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文将介绍生物高三必修3课程的知识点,包括分子遗传学、细胞的多样性和生物技术。
一、分子遗传学1. DNA的结构和功能DNA是生物体内储存遗传信息的重要分子,由磷酸、糖和碱基组成。
DNA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
2. RNA的结构和功能RNA是DNA的合成模板,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到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作用。
RNA还可以参与转录调控和基因表达的调控。
3. 蛋白质合成蛋白质合成是生物体内的一个重要生物过程。
它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转录是将DNA中的遗传信息转录成RNA,而翻译是将RNA翻译成蛋白质。
4.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变化,可能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常见的基因突变方式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删除突变等。
二、细胞的多样性1. 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等。
细胞的功能包括代谢、生长、分裂等。
2. 原核细胞的特点原核细胞是没有细胞核的细胞,其遗传物质直接存在于细胞质中。
原核细胞的典型代表是细菌。
原核细胞具有简单的结构和功能,能够进行繁殖和代谢。
3. 真核细胞的特点真核细胞是具有细胞核的细胞。
真核细胞的特点是细胞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包括质膜、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等多种细胞器。
4. 细胞分裂与遗传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和生长的重要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方式。
细胞分裂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传递性。
三、生物技术1. DNA技术DNA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对DNA进行研究和应用的技术。
包括PCR扩增、基因克隆、基因工程等。
2.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通过体外培养细胞,使其在一定条件下生长和繁殖的技术。
细胞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医学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3. 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是利用DNA技术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进行改造和转移的技术。
高中生物必修三详细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详细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是我们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必修三是高中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的高中学习生涯中,学好必修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涵盖了我们生活中许多重要的生物学知识,而且也是我们更深入了解生物学本质的基础。
接下来,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包括细胞膜、细胞质、核和细胞器等部分。
2. 细胞的代谢细胞的代谢包括有机物质合成、分解、供能和原料储存等过程。
3. 分子生物学基础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生命的生成和维持、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等问题。
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1. 遗传学的基本知识遗传学是研究基因和遗传现象的学科,包括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变异和表达等内容。
2. 生殖与繁殖的遗传基础生殖与繁殖是生命的重要过程,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3. 进化与自然选择生物的进化包括适应性进化和遗传漂变,自然选择是一种自然力量,推动进化的方向。
第三部分:生态系统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集合体。
2.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圈和生态系统功能等。
3. 生物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间存在着多种相互关系,主要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竞争、共生和捕食等。
以上便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学的本质,并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加全面的帮助。
同时,在学习中我们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和实践应用,不断扩展和更新我们的知识面。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外界环境淋巴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胆固醇3.内环境中可以代谢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存在的物质气体:O2 CO2等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维生素组织胺神经递质4.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消化酶,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
5.消化道,呼吸道及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环境;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能与外界直接接触,它们不属于内环境,也不是体液。
6.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蛋白质。
7.血液 = 血浆 +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8.组织水肿的原因:营养不良性组织水肿: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质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慢。
过敏性组织水肿:过敏反应出现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增多。
淋巴管阻塞性组织水肿:淋巴管阻塞导致淋巴向血浆的回流受阻,同时淋巴管从组织液吸收的液体也减少,导致组织液增多。
代谢性组织水肿: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向组织液释放的物质增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的量增加。
肾小球炎:使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下降,吸水能力弱。
9.细胞生活的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10.外界的O2进入红细胞至少穿过5层生物膜:肺泡壁的一层细胞(2层),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血浆至少穿过5层生物膜:线粒体(2层),肝细胞的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
红细胞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需要穿过6层生物膜:红细胞(1层),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组织细胞(1层),线粒体(2层)。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清单
中学生物必修3复习双基学问清单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的液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推断方法】:独来独往为淋巴;血浆沿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从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汲取进入血浆;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参加血液循环。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整的物质:HCO3-、HPO42-:例NaHCO3/H2CO3 和Na2HPO4/ NaH2PO46、稳态:机体通过调整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干脆参加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加调整的系统:神经系统、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系统。
❖人体稳态调整实力是有肯定限度的.同时调整也是相对的。
❖稳态的调整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整7、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其次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整第一节神经调整一、神经调整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整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的过程: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具神经节)传到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新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并作出应答。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 1)体液:人体内的总称,分为(约占)和(约占)。
(2)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含、、等。
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3、用图示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4、血浆的主要成分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邻近,但又不完整相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许多的,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浸透压:①定义:是指溶液中②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③血浆浸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浸透压90%以上来自于;细胞外液的浸透压约为KPA,相当于的浸透压。
( 2)酸碱度: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与缓冲溶液中、有关。
若食品呈酸性,与发生中和反响;若食品呈碱性,与发生中和反响。
( 3)温度:正常的温度保持在度左右。
6、列举惹起组织水肿的要素:。
7、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
8、9、内环境的稳态:( 1)定义:稳态是指正常机体经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固状态;( 2)调理体制:当前以为是机保持稳态的主要体制,此中在此中饰演了主要角色。
但保持内环境稳态的调理能力是的。
( 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
( 4)参加内环境稳态的系统直接参加物质互换的系统:、、和。
起调理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理)、内分泌系统(体液调理)、免疫系统(免疫调理)第二章第一节经过神经系统的调理1.神经调理的基本方式:;反射的构造基础:;反射弧由五部分构成;此中效应器是指。
2.反射发生的条件:。
3.喜悦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觉外界刺激后由相对变成明显的的过程。
4.喜悦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形式: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类电信号也叫;( 2)过程:①未受刺激时: 神经纤维处的电位为电位,表现为,形成原由:;②受刺激时 : 产生电位,表现为,形成原由:。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高中生物的必修三里有很多考试常见的知识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1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2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等.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组织液淋巴↑淋巴循环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一般人血浆靠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的稳态1.稳态:一般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况。
2.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说明: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类器官、系统合作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规律(一)内环境成分判袂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此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类成分,如血红卵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根蒂根基: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旌旗灯号(神经感动)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内负外正;兴奋时内正外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高中生物必修三重要的基础知识
高中生物必修三重要的基础知识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一、群落的结构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4、种间关系: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结果对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等。
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二、群落的演替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1)定义: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1)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3、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生物多样性的基础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指地球上各类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物种的概念:物种是具有相同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能进行有效交配并繁殖后代的个体群体。
3.生物分类的目的和方法:生物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将生物按照其相似性和进化关系进行分类。
生物分类的方法包括形态分类法、解剖分类法、生态分类法和分子分类法等。
4.生物分类的系统:生物分类系统包括门、纲、目、科、属和种等级,采用称为“六分法”的命名法则进行分类和命名。
第二章细胞和细胞器1.细胞的结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包含细胞器和细胞骨架,提供细胞的结构支持和运动器官;细胞核包含遗传物质DNA,控制细胞的活动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2.细胞器的功能和特点:常见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溶酶体、叶绿体等。
核糖体参与蛋白质合成;内质网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高尔基体储存、转运蛋白质;线粒体参与细胞的呼吸作用;溶酶体消化废弃物;叶绿体参与光合作用。
3.细胞脏器的数量和结构:细胞脏器的数量和结构因细胞的类型和功能而不同。
例如,肌肉细胞具有众多线粒体,以支持肌肉的收缩;叶绿体丰富的细胞通常是植物叶片的细胞。
第三章基因和遗传1.DNA的结构:DNA是由碱基、糖分子和磷酸分子组成的双螺旋结构。
碱基有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四种,通过氢键连接在一起。
2.DNA复制过程: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要进行复制以保持遗传信息的传递。
复制的过程包括解开双螺旋结构、DNA聚合酶合成新的DNA链、连接两条新的DNA链等。
3.遗传的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单因素遗传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单因素遗传定律指出,每个个体具有一对相对独立的因子,并随机地从父母那里继承;自由组合定律指出,不同组合的因子决定着个体的表型。
4.基因突变和基因工程: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变化,包括点突变、插入和缺失等;基因工程是人工改变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以获得所需的性状或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1. 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指生物个体在繁殖过程中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基因:DNA分子中控制特定性状的功能单位。
•染色体:基因在细胞有丝分裂中可见的有形结构。
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定律:包括个体的性状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隐性和显性因子构成、性状的分离与重新组合两个基本规律。
•显性遗传与隐性遗传:显性遗传是指一个基因的表现会掩盖另一个基因的表现,而隐性遗传是指一个基因的表现被掩盖,直到存在两个相同的隐性基因。
进化的基本概念•进化:生物种类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进化主要通过突变、遗传漂变、基因流动、选择等方式进行。
•适应与适应度:适应是指生物对于环境的适应程度,而适应度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相对能力。
进化的证据•同源性与类似性: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在不同种类中有相似性,这表明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比较解剖学: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生化对比: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生化反应和分子结构,可以揭示它们的进化关系。
•可比性的胚胎发育:不同物种的胚胎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具有相似的特征。
2. 生物的分子基础DNA与RNA•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存储遗传信息的分子。
•RNA:核糖核酸,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转录DNA、翻译蛋白质等。
蛋白质合成•转录:在细胞核中,DNA的信息被转录成为mRNA。
•翻译:在细胞质中,mRNA的信息被翻译成为蛋白质。
酶的作用•酶是生物体内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
•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速反应速率。
能量代谢•呼吸作用:生物体通过分解有机物来释放能量,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光合作用: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3. 生物多样性物种与分类•物种:具有相同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殖特征,并能够繁殖后代的生物群体。
•分类:将不同物种进行分类和命名的科学方法。
生物分类系统•生物五界分类法:包括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细菌界。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前言生物必修三作为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遗传、进化、生态和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对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的详细总结,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第一章:遗传的分子基础1.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实验展示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能力。
2. DNA的结构和复制DNA双螺旋结构: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模型。
DNA复制:半保留复制方式。
3. 基因的表达转录:DNA信息转录成mRNA。
翻译:mRNA翻译成蛋白质。
第二章:遗传的基本规律1. 孟德尔遗传定律分离定律:一个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组合定律: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是独立分离的。
2. 连锁与交换定律连锁:某些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遗传时往往连锁在一起。
交换:同源染色体间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交换。
第三章:生物的变异1. 基因突变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
2.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如缺失、重复、倒位等。
染色体数目变异:如整倍体、非整倍体。
第四章:人类遗传病1. 遗传病的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血友病。
多基因遗传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2.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遗传咨询:对遗传病风险的评估。
产前诊断:监测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1. 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显示生物进化的历史。
比较解剖学:不同物种间结构的相似性。
2. 进化理论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现代进化理论:包括基因频率变化、群体遗传学等。
第六章:生态学基础1.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和物质的流动。
2. 生态系统的平衡负反馈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第七章:生物技术1. 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
基因编辑:如CRISPR/Cas9技术。
2. 发酵技术微生物发酵:生产酒精、抗生素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知识分享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知识分享高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中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的生存环境: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C摆布(一般不超过1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是指一般机体经由进程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举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猛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举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根蒂根基:神经系统细胞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突起轴突神经纤维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进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3复习双基知识清单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的液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判断方法】:独来独往为淋巴;血浆沿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从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物质:HCO3-、HPO42-:例 NaHCO3/H2CO3 和Na2HPO4/ NaH2PO46、稳态: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系统。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7、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的过程: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具神经节)传到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新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并作出应答。
3、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受损,反射不能完成。
5、兴奋是指动物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是以电信号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静息电位: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K+外流,其方式为协助扩散。
3、动作电位: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Na+内流,其方式为协助扩散。
4、兴奋的传导过程: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刺激部位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
5、局部电流与兴奋传导方向在膜外相反,膜内相同。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双向传导(要求:离体神经元)。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膨大部分。
2、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结构来实现的。
3、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4、兴奋传递的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经扩散通过突出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若突触后膜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则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若突触后膜变得外更正、内更负,则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5、兴奋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即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说明突触后膜为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2、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3、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4、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血糖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5、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a.感知外部世界(感觉中枢);b.控制机体的条件反射活动;c.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到人类的听、说、读、写。
如果S区受损,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3、短期记忆主要与大脑皮层的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第二节体液调节一、体液调节概述1、体液调节:激素,CO2、H+、乳酸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其中,激素的调节最为重要。
2、激素调节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
3、激素的作用:调节作用,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信息分子。
4、本质:有机物(1)蛋白质、多肽类: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胰岛、垂体、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全为此类)(2)固醇类:性激素(3)氨基酸衍生物类: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二、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1、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作用分别是调节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此外下丘脑还能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垂体:能分泌多种“促激素”,例如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靶器官分别是甲状腺和性腺(睾丸或卵巢);其中,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所以缺碘将出现大脖子病。
此外,垂体还能分泌生长激素,该激素在幼年时分泌过少会得侏儒症,幼年时分泌过多会得巨人症;生长激素在成年时分泌过多会得3、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其主要功能为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它的合成与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控制。
幼年时缺乏这种激素会导致呆小症,成年时缺乏这种激素会导致大脖子病。
三、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2、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水平降低。
(2)升糖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糖糖。
3、血糖调节模型由图可知:胰岛B细胞上既有葡萄糖的受体,也有神经递质受体;血糖调节中最直接的调节方式为激素调节,间接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所以,血糖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调节。
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1、分级调节:寒冷或过度紧张,导致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少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将增加TRH和TSH的分泌,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五、体温调节1、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即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即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
3、体温调节过程:①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②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4、体温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调节。
六、水盐平衡调节1、水盐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2、当饮水不足、失水过多或吃得食物过咸:将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一方面通过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使由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少排尿量,使细胞外液渗透压趋于恢复正常。
七、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八、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第三节免疫调节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吞噬细胞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淋巴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抗体和淋巴因子由免疫细胞产生,溶菌酶不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2、免疫类型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以及体外的溶菌酶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3、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4、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5、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病原体进入体液后,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多数病原体先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迅速增值分化,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消化。
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6、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7、特异性免疫中,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功能。
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其中,吞噬细胞只能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没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
过敏反应:已体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免疫过强)8、免疫失调疾病自身免疫病: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器官。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强)免疫缺陷病:艾滋病(AIDS)-HIV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免疫过强)9、过敏反应的特点: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②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有光或无光都能产生)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①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和叶、发育中的种子,合成原料是色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