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必修一参考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参考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参考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计40分。

)
16.(1)外邦人、妇女和奴隶等。

(3分)
(2)变化:英国不断降低财产要求,成年男子最终获得选举权。

美国黑人从没有选举权到拥有选举权。

英美两国妇女从没有选举权到拥有选举权。

(6分)
原因:①政治方面:没有选举资格的人不断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如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新兴资产阶级争取选举权;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黑人和妇女争取选举权等。

②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方面:启蒙运动和马列克思主义的影响。

(9分)
(3)少数人的民主思想逐渐变为多数人的民主。

(2分)
17.(1)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6分)
(2)(中)内朝制度;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
(3)答案: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8分)。

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附练习题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附练习题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选择题1.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

这反映了(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3.商鞅一人多姓。

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

”其中“商”姓来源于(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4.《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C.等级制 D.世袭制5.“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左传》的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周王室强大 B.郑伯不畏周王C.分封制瓦解 D.诸侯之间不和6.根据《孟子》、《管子》的说法,天子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便是附庸。

这说明分封制度( )A.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B.是“礼制”的表现形式C.扩大了商朝的统治疆域D.便于实行按亩纳税7.《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破坏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8.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

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A.世官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9.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高一必修一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一必修一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一必修一历史试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一历史试题及答案现在这个时候,高一的学生已经快要结束必修一的历史课程了,接下来就要进行必修一的历史考试复习,在复习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做份试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一历史单元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必修一历史单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2.《秦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

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这段材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A.严禁猎杀家犬B.禁止进山伐木C.封闭山林牧场D.保护生态资源3.下列右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D.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长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

该收藏家的时代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元D.明清6.2006年佳士得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在香港举行,有一只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5123亿港元拍出。

你认为这只碗最有可能是哪个朝代的A.宋B.元C.明D.清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叙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由官府垄断B.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C.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D.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8.关于家庭手工业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农户的一种副业B.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自己使用C.剩余部分拿到市场销售D.在自然经济时代中可有可无9.“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高一(必修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必修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必修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到:“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

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父系家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皇帝制度2. 观察下表,在西周时期,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3.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

赵佗、任嚣()A.定期朝觐秦始皇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C.按受秦始皇任命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4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

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军机处5.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宗法制得以恢复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6.下列按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排列正确的是()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B.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六部C.中书省→六部→门下省→尚书省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7.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8.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它负责管理()A.起草政令B.审核政令 C.全国军事D.行政事务9.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恩荫制10.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高一试题(历史必修一)

高一试题(历史必修一)

咼一试题(历史)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一、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就论证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而言,下列哪些方面的证据应该最具有说服力?A、古籍记载 B 、实物史料C、政府的声明D、学者的解释2、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汉武帝时“中朝”的设置④清朝设立军机处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3、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均有座,到宋朝就必须站着,到明朝时则须“众官皆跪”,对这一变化理解不正确的是A、皇权不断加强 B 、相权不断削弱C官僚地位不断下降 D 、人民更加重视礼仪封建社会一些著名的皇帝为了加强皇权,都注重政治体制的改革。

请回答4〜6题:4、汉武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有①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②形成“中朝” “外朝”体制;③建立对地方高官的监察制度;④确定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相同之处有A、极大地削弱相权B、分化瓦解中央和地方事权C、地方上设三司分权D、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6、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A、说明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权力危机境地C、明清皇帝重视文人附庸风雅D、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7、时值孙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之际,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于20XX年4月27日拜谒了中山陵,敬献了花圈,在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生涯中,其最大的贡献是()A、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提出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C、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D、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8、胡锦涛主席在西藏民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的发言中强调: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保证”。

必修一历史复习题及答案

必修一历史复习题及答案

必修一历史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请问夏朝的建立者是谁?A. 黄帝B. 禹C. 汤D. 周武王答案:B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A. 实行郡县制B. 推行分封制C. 建立宗庙制度D. 推行世袭制答案:A3.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哪一科是选拔文官的主要途径?A. 明经科B. 进士科C. 武举科D. 乡试答案:B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什么?A. 贸易往来B. 宣扬国威C. 寻求新航路D. 军事征服答案:B5. 清朝末期,中国面临列强的侵略,其中《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A. 赔款B. 开放通商口岸C. 割让领土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6.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诸侯联军在________之战中打败商朝,建立了周朝。

答案:牧野7.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________制度。

答案:推恩令8. 唐朝的________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印刷术9.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海防,修建了________,这是中国古代海防工程的杰出代表。

答案:万里长城10. 清朝末期,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________,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南京条约三、简答题11. 简述唐朝时期的“开元盛世”。

答案:唐朝的“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713-741年),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对外关系和好,是唐朝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12. 描述清朝末期的“戊戌变法”。

答案: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1898年清朝光绪皇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推动下,试图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改革。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次重大挫折。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篇一】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每小题列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此“制”是指A.嫡长子继承B.分封制C.三公九卿制D.宗法制2、“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3、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

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

”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D.维护皇权,稳定统治4、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5、“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A.国民革命的兴起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D.战略反攻的开始6、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A.增强了民族意识B.推翻了封建帝制C.确立了共和政体D.实现了民族独立7、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

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单选题1.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完全取代门阀政治,形成“文官体制”是在()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2.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

在这一制度下,政治权利的分配主要依据()A.才能的高低B.血缘的远近C.军功的大小D.财产的多少3.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政治时说:“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前后仅十五年。

然开后世一统之局,定郡县之制。

其设官定律,均为汉所因袭。

其在政治上之设施,关系可谓极大。

”以下朝代与秦朝最为相似的是()A.西周 B.唐朝 C.隋朝 D.元朝4.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明显促进了当时社会公平的是()A.郡县制B.三省六制C.科举制D.行省制5.西周政府规定市场中禁止贩卖礼器和兵器;贵族买东西只能通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等人去办,自己不能入市。

以上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限制贵族滥用私权C.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D.防止扰乱社会治安6.2021年8月29日,台湾工dang主席、台湾两岸关系发展促进会理事长郑昭明一行到福建省大田县桃源镇郑成功宗祠——郑氏荥阳祠祭祖。

郑昭明的郑氏荥阳祠祭祖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君主立宪制7.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

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C.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D.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8.《礼记•乐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这表明礼乐制度()A.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C.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9.宋太祖在各州设立的通判的主要职责与汉武帝时期类似的官职是()A.尚书令 B.侍中 C.刺史 D.郡守10.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最终被奴隶制的国家夏朝所取代的史料是()A.《国语》中记载的“防风后至,禹杀而谬之”B.《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C.《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D.《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11.周朝的乐悬制度规定:宫悬,即四面都挂上编钟,此为王之特权;次之,为轩悬,即三面挂上编钟,这是赐给诸侯们的;再次为判悬,即二面挂上编钟,这是赐给大夫们享用的;特悬即一面挂上编钟,这则是赐给士享用的。

高一历史模块考试专题一练习(人民版必修一)

高一历史模块考试专题一练习(人民版必修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模块考试专题一练习、选择题1•在周王分封的时候,被分封的诸侯不包括A.先代贵族B.王族C.平民D.功臣2.右图反映的是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一一诸侯一一卿大夫一一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A.财产B.地域C.某某D.血缘3.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A.大宗、小宗制B.礼乐制度C.嫡长子继承制D.世卿世禄制4•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元朝地方最高行政区是行省,其权力受中央节制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5.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这主要是指他A.继承了秦国王位B.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灭六国统一天下D.修建万里长城6.“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7.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提高了政令执行的效率C.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8.秦朝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

”所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有①建立了秦朝君主专制统治②巩固发展了国家的统一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④便利了郡县制度的推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郡县制下的地方官与分封制下的诸侯王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是A.统治区域的大小B.辖区人口的多少C.权利地位的由来D.与中央政府的关系10.右图反映的是什么朝代的中央制度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11.唐太宗时期若要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工部C.门下省一尚书省一中书省一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工部12.《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代实行A.郡县制B.三省制C.行省制D.三司制13.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废除了丞相职位,但又导致从杂事务集于一身的烦恼。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常考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常考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常考题(加重部分为重中之重)1、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2、郡县制的作用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便利了最高统治者专权。

标志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变革,影响深远。

3、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积极影响4567、明内阁、清军机处性质作用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9101113世纪初,《大宪章》签署,限制了王权;②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确立了统治地位;③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④18世纪,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统而不治,19世纪,两党制形成;⑤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取得更多席位。

12、美国联邦宪法内容13、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评价1415161718192021、十月革命意义22、南昌起义意义、井冈山道路23、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241)对中国:①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促进了民族觉醒,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2)对世界: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2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26、港澳回归意义27、新中国成立的意义:①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③标志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2842、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特点294330443145324633、均田制(北魏——唐中期)473448、罗斯福新政内容、影响3549、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意义3650、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3751385239、海禁政策的背景、影响5340544155。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考试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考试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考试试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A夏B商C周D秦2、周朝的分封制中,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A王族B功臣C先代贵族D以上都对3、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A嫡长子继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以上都不对4、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是()①丞相②御史大夫③太尉④郡守A 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5、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筑长城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6、隋唐时期在中央形成的管理体制是()A中朝与外朝B尚书台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度7、元朝在地方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A行省制度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D派文臣做地方官8、1842年,清政府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南京条约》9、《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③赔款2100万银元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②③④10、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是()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11、抗战以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哪些重大战役()①淞沪会战②太原会战③徐州会战④武汉会战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②③④12、下列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是()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C废除“二十一条”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3、“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这首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南昌起义B井冈山起义C秋收起义D红军长征14、在抗日战争中,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活动,中共采取的方针是()A妥协退让B毫不留情C置之不顾D合理斗争15、假设你是一名导游,你带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下列哪个地点不是你们所选择的()A江西瑞金B贵州遵义C陕西延安D江苏南京16、新中国诞生的意义不包括()A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B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C改变了世界政治制度D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斗争17、“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针对哪一个问题提出,又首先在哪一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A香港、澳门B香港、台湾C台湾、澳门D台湾、香港18、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方案,促进会议进程。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章单元测试题(含答
案及解析)
单选题
1.以下哪个不是考古学家发掘出的最古老的文物:
A.三星堆遗址石斧
B. 河姆渡遗址骨角器
C. 大汶口遗址陶器
D. 贝聿铭发现的“九鼎”
【答案】D
【解析】九鼎是商代后期历代帝王封禅时使用的礼器,而非考古学家发掘出的文物。

2.中国古代的“文物保护”始于哪个朝代?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唐代
D. 清朝
【答案】B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明确规定了“留文物不拣”的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文物保护措施。

填空题
1.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的商贸道路。

【答案】西亚和欧洲
2. 直到21世纪,依然没有发掘出黄帝陵,因此黄帝陵所在地也叫做___
【答案】无定河
判断题
1. 著名的考古学家顾忌是我国的第一位考古学家
【答案】错误
【解析】顾依旧是我国第一位考古学家。

2. 隋文帝杨坚颁布通过了《高宗实录》,所以他被认为是中国
史上第一位编写通史的皇帝。

【答案】错误
【解析】隋文帝杨坚颁布通过了《通典》而不是《高宗实录》,他被认为是中国史上第一位编写通史的皇帝。

历史必修一必备练习册

历史必修一必备练习册

历史必修一必备练习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反映我国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的史料是A.《国语》中记载的“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B.《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C.《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D.《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2.据记载:西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里的“封建”的含义是A.奴隶社会瓦解 B.封建制度C.封建生产关系产生D.分封诸侯国3.山东省常被世人称为“齐鲁大地”,这一说法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寻到A.商朝甲骨文记载B.西周分封制C.春秋战国诸侯国D.秦朝郡县制4.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中,属于异姓功臣的是A.鲁国B.宋国C.晋国D.齐国5.周初分封的①齐②卫③鲁④晋等诸侯国,按黄河流域上游到下游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④②③① B.①②③④ C. ②①③④ D. ③①④②6.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历史现象反映出本质是A.诸侯国帮助周王室巩固统治B.周天子把权力下放给诸侯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D.周王室文化衰败军事落后7.《史记·楚世家》记载了楚庄王向周定王“问鼎大小轻重”一事,这说明了A.楚王关注青铜器的铸造B.楚王想代替周王号令天下C.楚王欲与周王平分天下D.楚王想要兼并其他诸侯国8.关于西周宗法制度性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是一种血缘关系B.是一种宗族关系C.是一种等级制度D.是西周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9.西周实行宗法制,根本上是要A.保证嫡长子一系的特权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C.封邦建国,拱卫王室D.保证王权稳定,避免内部纷争10.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一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一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上述材料反映新中国初期哪个民主政治制度?该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什么会议召开?1954年前后该制度的职能发生什么转变?该制度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中共提出的什么方针?
——摘编自张登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三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识”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媒会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出,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梭伦
材料二:《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违,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它是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是如何解放“他们”的?如何评价梭伦改革?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二铜表法》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
(3)分析材料三,指出罗马法对近代中国带来的历史影响。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又曰:“……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4)单元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4)单元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4)单元测试(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2.‚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说明A.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C.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

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表1C.北伐战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6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7.‚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致事‛的现象反映‎了2A .君主专制的‎消弱B .宗法制的消‎亡C .中央集权加‎强D .分封制的巩‎固 8. 有人这样说‎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A .限制君权B .消弱相权C .实行君主立‎限制D .废除三审六‎部制9.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A .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买‎国B .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国民党从新‎诠释了三民‎主义D .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10.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州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

【材料题】1.(2017·海南高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

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

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

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

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

——据《毛泽东选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历史背景。

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有歧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2.(2016·浙江高考)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

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题】1.(2017·海南高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

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

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

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

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

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

——据《毛泽东选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历史背景。

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有歧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

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2.(2016·浙江高考)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

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1月至8月。

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

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

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材料二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2)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事业:反帝反封建。

说明: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联系材料与所学,请您用一句话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

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3.(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

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

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

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

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

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

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日本: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4.(2013·江苏高考)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见右侧示意图)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光辉业迹,已成定论。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

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

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

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

结局:动摇了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

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

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

※5.(2013·全国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

材料二: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

维护国家独立于安全,巩固新生政权;维护和平;落实“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争取苏联援助,以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