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
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哲学研究思考
间 的关 系 , 社会 和人 类 的关 系 ; 当 代及 以 前 的 问题 , 如 科 学
从 当代 科 学 哲 学 思 想 的 角 度 来 看 , 包 括 以下三 个方 面 :
技术 的社会功 能 , 技 术与伦理 之 间 的关 系 ; 当 代 科 学 的 新 问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和 科 技 伦 理 之 间 的 关 系 的 正 确 认 识 ; 正 确 理 科 学 精 神 和 科 学 方 法 正 确 题和 技 术 发展 , 如 核 技术 , 克 隆技 术 , 网络 问题 , 虚拟空间, 解 虚拟 空间和现 实空 间 的关 系 ;
完整 的, 明确 的 , 有 基本 的 了解 ) , 也 可 能 有 隐 性 的 对 于什么是 当 代科 技 发 展前 沿 问题 , 学 界 有 一 致 的 定 显 性 的 ( ( 原 因 尚 不 清 楚 ) 。 有 可 能 是 主 要 的 原 因 , 可 能 还 有 次 要 原 位 。首先 , 这 些 问 题 必 须 是 决 定 人 类 的前 途 和命 运 的 ; 其 第一, 问 题 是 一 些 难 次, 这 些 问题 必 须 与 人 类 的生 存 和 发 展 有 着 紧 密 的 联 系 ; 再 因。复杂性科 学和技术 的发展 表现 在 : 以 发 现 的 , 间 接 的 , 隐 藏 的 。 有 许 多 具 体 的 作 用 是 不 容 易 知 次, 这 些 问题 是 需 要 人 们 进 行 哲 学 反 思 的 重 大 问 题 ; 最后, 不 同的人 是 不一致 的 , 即 使 是 这 些 问题 必 须 得 到 广 泛 的 认 可 , 其 原 因 和 后 果 有 社 会 的 根 道 每 一 个 原 因 因 素 的 。第 二 , 对 于同样 的问题 。一 是值 得 关 注的 出发点 是 不 同 的 ; 二 是 源。 三 是 关 注 的 具 体 内容 ; 四 是 注 重 目 的 或 不 科 技 发 展 带 来 的前 沿 问 题 , 从横 向静 态视 图 , 在 当代科 关 注的程度 不同 ; 这 些 问 题 的 解 决 比 较 复 杂 。对 科 学 技 术 学 的 发展 和 前 沿 问 题 上 , 对新 问题在 各个 领域 产生 , 每 一 种 同 的 期 望 。第 三 ,
对哲学前沿的理解
对哲学前沿的理解
哲学前沿是指当前哲学领域中最活跃、最具创新性和最受关注的研究方向和问题。
它反映了哲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代表了哲学研究的前沿水平。
哲学前沿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众多领域和议题。
其中一些重要的前沿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认知科学哲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环境哲学等等。
在认知科学哲学领域,研究者关注人类认知和思维的本质、意识和自我意识的问题、认知过程的建模和解释等。
形而上学领域则探讨存在的本质、实体与属性、时间与空间等基本问题。
伦理学关注道德原则和价值、伦理决策和行为的理由、正义和人权等问题。
政治哲学研究政治权力、正义、民主、自由等政治概念和价值。
科学哲学关注科学的本质、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认识论等问题。
环境哲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等。
哲学前沿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哲学研究采用了多种学科交叉的方法,如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以深入探究哲学问题。
同时,哲学前沿也注重实践应用,将哲学思考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政治和社会问题。
总之,哲学前沿代表了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它不断推动哲学学科的进步和拓展,为我们理解世界、思考人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与前沿理论
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与前沿理论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都在探究人类的本质和宇宙的真相。
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哲学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变革。
本文将会介绍一些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和前沿理论。
1. 新唯实主义新唯实主义是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强调客观实在的存在性,并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描绘、反映和解释,而不是创造并构造。
新唯实主义与旧唯实主义相比,更加关注实在的本体性和客观性,强调真实存在是不受主体思想影响的。
2. 转态现象学转态现象学是由法国哲学家默里·梅洛·庞蒂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认为知觉、身体和语言无法被简单地分割开来,因此认为身体、主体和世界之间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转态现象学强调身体是理解存在和世界的重要参照点,而语言只是描述身体和存在的工具。
3. 边缘学派边缘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主张突破传统哲学对于主体和客体、本体和存在这些二元对立的刻板观念,强调哲学应该倾听被边缘化的声音,并关注社会和政治的真实情况。
边缘学派认为哲学应该体现人类共同的关怀和为社会弱势群体发声的责任。
4. 新唯心主义新唯心主义是一种当代哲学思潮,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存在只是对意识的认识。
新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唯一的真理,对物质的存在和宇宙的本质没有真正的了解。
与传统唯心主义不同,新唯心主义强调意识是一种能动的力量,能够引导和改变物质的存在和世界的本质。
5. 线下哲学线下哲学是一种新兴的哲学思潮,它强调哲学的反思和思考应该超越虚拟空间和社交媒体的束缚,回归到真实世界中来。
线下哲学认为哲学应该直面人类面临的问题,关注社会和人类的本质,而不是在虚拟世界和互联网上消耗时间。
这是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旨在消除虚拟和真实之间的隔阂,让人类重新认识到真实和现实的重要性。
6. 生态哲学生态哲学是一种关注生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潮。
它认为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探讨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热点问题介绍(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热点问题介绍(三)第三部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理论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对历史脉动作出敏锐的反映。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亲历着两场深刻的转变:一是国内的社会转型,即从封闭停滞到改革开放,从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世界的格局转变,即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以对话代替对抗,在政治多极化转变过程中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要求理论研究必须紧扣“时代性”,只有这样才能跟上世界历史前进的步伐;国情认知的新特点,要求理论研究必须立足“民族性”,唯其如此才能准确把握本民族在世界历史格局中的定位。
将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需要一种深透的世界历史眼光。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勾画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蓝图,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既避免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历史挫折,又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民族精神的瑰宝“,她作为社会转型期理论的自觉要求与积极成果,代表着改革开放20年来中华民族最大的理论收获。
一、世纪之交的理论视点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理论成为国内理论研究的视点中心,党的十五大以来,以邓小平理论为母题的研究工作更臻热烈,表现为主题更广泛,内容更深刻,成果更丰富。
究其原因,概要述之,主要基于下列三个条件。
(-)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开创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境界。
党的十五大的历史性贡献是把邓小平理论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对之作出了历史的科学的评价。
十五大之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实践过程中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回响。
以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以及邓小平理论的科学评价为起点和指针,邓小平理论研究在各个领域普遍展开,诸多研究、探索、阐发邓小平理论的作品纷纷面世,这其中既有郑必坚、龚育之、石仲泉等老一辈理论家的理论贡献,也有众多中青年学者的理论成果。
一、当代科学技术革命
• 7.空间和海洋科技为人类开辟新的疆域。 • 空间科技带动高技术的发展。在经历了半 个世纪的发展后,航天技术将进一步加快 拓展应用领域和市场;开发月球资源和发 展太空生产能力将在21世纪初成为现实; 外层空间微重力和超真空环境的利用将使 人类在21世纪初生产出超纯材料、新的药 品和优质抗逆农作物品种等;空间通信, 遥感和导航已经或正在形成新兴产业,多 层次,多用途,实时性,天地衔接的天基 信息系统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 供有力的保障。
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 CPU设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制呈 现群体突破态势,“龙芯”系列通用 芯片研制成功,多媒体专用CPU方舟3 号等研究取得进展,为我国结束信息 产品“无芯”的历史迈出了坚实步伐, 采用深亚微米CMOS工艺研制的光集 成芯片,最高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0Gb /s,已进入世界前列:
• 在空间科技领域:我国“神舟” 六号载人 航天取得圆满成功,成为我国科技事业发 展的又—个里程碑,探月工程开始启动, 标志着我国的航天科技已经进入世界先进 行列。我国在应用卫星和应用小卫星研制 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加强了我国的对地 监测能力和空间通讯服务能力,“双星计 划”探测1号与探测2号顺利升空,获得了 空间环境一批重要数据,成为建国以来第 一个大型空间科技国际合作项目。
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与 马克思主义
主讲人:殷正坤
目录
一、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 三、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世界主要国家科技发展的政策 五、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六、科学技术前沿哲学问题
一、当今世界科技发 展的现状与趋势
•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 力”,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科 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进入新 世纪之后,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 突破以及重大的集成创新不断涌现。 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发展。科学与技 术不断更新,科学传播,技术转移和 规模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发 挥了更加明显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
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
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以下科学攻坚难题实际上几乎全部集中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生命的起源人的起源地球的起源宇宙的起源物质的本质精神的本质等,这些问题在两三千年前都已经在所有原生(相对于次发文明)文明的社会中被提出来了。
这个时代的提出的不同在于可借助于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计算机电子望远镜分子频谱仪等在更深层次上(分子、DNA,RNA,神经细胞)、更广范围内(从宇宙到中微子)上予以穷究并且有了更完美的理论支持:复杂性思维方式,系统论与整体观等。
在以西方逻辑思维为基础的现代科学中,这个理论是新颖的,但在中国古代科学中,是一直严格自觉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来探究天道人伦,且在历法、算术、人体科学与医学、宇宙探测、建筑力学与美学、地理与生态、化学化工冶炼等等方面获得丰硕的成果,而且是不以损害人的异化与环境的负载开发为代价的情况下取得的.中国文明发展的节奏是中和,社会文明发展项度取舍的衡量标准是人们心灵上的满足.进行科学探测的主要动机是满足人的求知欲(而不是功名或物质利益或其它的欲望,奇巧淫技被持为机心为君子所不耻),并最终都须返回到道德生命这一根本上来.所以一切都是整体综合推进的,中和的,和谐的,与人的精神进化的节拍是相吻合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在于人类的急功近利.以及被工商业竞争刺激起来膨胀变异的欲望造成的身心疾病.整个社会变革发展的节奏与人类心理适应变迁的节奏不一造成的人的异化。
资本运作与工业化大生产割裂了劳动者、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人们失去了劳动的乐趣而沦为工具,劳动分工的琐屑细化让劳动技能成为一种谋生手段而不是一种技艺,手工劳动的被取代并没有减轻绝大多数人的劳动强度,反而剥夺了他们劳动中创造的乐趣与原本休闲健康的生活方式(从农民到工人或农民工)。
人与自然的远离与割裂造成的非平衡发展与全球生态危机.(一年前,去年的11月15日,地球上太平洋第一个国家因为地球变热,海平面上升而被迫举国迁居.)李约瑟云:欧洲人所特有的精神分裂或分裂人格只能以德模克利特的机械唯物主义或柏拉图的神学主义进行思考.可叹的是,中国的科学家们现在却仍然采用西方已经开始反思的思维模式去邯郸学步,而不知从思维方式上探索究竟,如何能够成功?现把科学界提出的100个前沿问题整理如下,希望民间思想家与自由思想家们也可就以下问题展开自己的探索。
【自然辩证法】学习指导
导论学习要点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一词是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
1873年5月,恩格斯开始构思撰写《自然辩证法》一书,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断断续续撰写该书,但直到1995年去世时都未能完成全书。
1925年苏联出版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遗著,在西方科学史界引起强烈反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三大块: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既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遵循的规律,科学和技术无论是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或者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具体、生动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并揭示各种科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2.自然辩证法的作用关于自然辩证法的作用问题,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自然辩证法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理论证据和基础。
哲学和某项具体前沿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某项具体前沿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前沿科学,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实际上却能擦出不少火花。
想想看,哲学就像是一个大锅,里面炖着人类最深刻的思考,像是“我是谁?”“我来这里干嘛?”这样的老问题。
而前沿科学就像是一条新鲜出炉的热气腾腾的面条,随时准备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你可能会想,哲学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东西,而科学则是脚踏实地的,没错,可是这两者之间的对话,简直就像在一起跳舞,时而优雅,时而疯狂。
咱们先从哲学说起。
它可不只是呆板的教条,更多的是一种探索的态度。
像是一个无底洞,总能挖出新的问题和思考。
哲学家们总是问“存在”这个词的意义,他们不仅在探讨万物的本质,也在追问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
哦,想象一下,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现代的实验科学家面对面,一边喝着酒,一边探讨什么是“真实”。
这场景简直太有趣了,对吧?哲学家的问题像是撒网,希望能捕到更多真理,而科学家则是拿着鱼竿,直面实验,一步步揭开自然的神秘面纱。
科学,尤其是像量子物理这样的前沿领域,简直是个神秘的盒子,打开的时候,能让你惊掉下巴。
你知道吗?在量子世界里,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状态,这就像一只猫,既在生又在死,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这个时候,哲学就来了,搭上了这趟神秘的列车。
科学在讲述“是什么”,而哲学则在探讨“为什么”。
就像是一起在电影院看一部超现实的电影,科学是那炫酷的特效,而哲学则是深邃的情节分析。
再说说科学家们的实验,简直就像是魔法师的表演。
他们用一套套的方法去解构世界,用数据和理论构建起大楼。
可是,有时候这些实验的结果却让人哭笑不得,完全颠覆了我们的常识。
比如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简直让人觉得时间可以弯曲,空间可以扭曲,这感觉就像是进入了科幻小说的世界。
而哲学则像是一个静静坐在一旁的老者,慢慢捻着胡子,思考这些新发现对我们的意义和影响。
哲学和科学之间的互动,可以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启发”。
当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奋战,哲学家的思考则可能为他们提供新的视角。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扫描论文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扫描论文摘要:本文描述了近5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包括基本原理的内容与拓展、中国化、经典文本的研究、学科建设、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等方面。
这些方面代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向和最新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文本研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及其面临的挑战1、关于马克思主义体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理论体系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有学者认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首先要承认哲学是一门学科,哲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应当有许多经过实践检验而成立的原理且构成了一个前后一贯的完整严密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宇宙、人类社会、精神活动。
而有的学者希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能够消除以往教科书的“板块结构”,有意识地涉及自然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美学、辩证逻辑以及中外哲学史研究等分支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从而建构一个以实践观点贯穿始终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
还有学者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区分为“内核”和“外围”两个部分。
一方面,适当放宽和调整对理论之外围的理解;另一方面,坚守对理论之核心内容的信念。
2、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虽然这不算一个新话题,但依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
有的认为应急需纠正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某些简单化、绝对化倾向,需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观点,把握其基本精神,吸纳研究的新成果,搞清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思想路线。
有的指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性,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前提。
另外,学者们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模式、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的关系。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如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风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财政投入不足、管理运行机制落后、队伍建设滞后、理论创新不足等问题,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保障制度、组织管理机制、学术评价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
标签:哲学社会科学;机制;创新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未被充分认识多年来,尽管党中央反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但轻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现象在社会实际中仍普遍存在。
从理论上讲,一般都承认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但实际状况则是二者所受待遇不同。
在管理机构设置、资金供给、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成果鉴定、评奖体系等方面,哲学社会科学都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从上到下正规化、规范化,造成两者的发展极不平衡。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部门和基层单位,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更是令人担忧。
中央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指示被束之高阁,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遭到冷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关重大问题的决策往往缺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参与。
此外,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艰辛劳动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宣传不够,社会公众对哲学社会科学也缺乏了解。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错位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最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模仿苏联模式设置的。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部门设置、专业编制、干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课题计划安排、科研成果的评定和运用、职称的评定和晋级等都是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的作用导致的结果之一便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非科学化”倾向。
其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多的是服从于政治的需要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存在着注疏化、宣传化、学究化倾向。
所谓注疏化,就是一味注疏导师经典,图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不是探讨研究有关问题,积极提出有关建议和对策;所谓宣传化,就是只注重意识形态的宣传功能,把科学研究简单地降低或停留在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功能上;所谓学究化,就是逃避社会现实问题,躲进小楼,闭门造车,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引经据典,无以创新。
2011年全国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2 8卷 第2期2 0 1 2年 2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28,No.2Feb.,2012·学术动态与信息· 文章编号:1000-8934(2012)2-0126-022011年全国“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1年全国"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问题"、"物理学前沿与哲学问题"学术研讨会、广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年会于10月22-23日在广东省梅州市嘉应学院隆重召开,会议主题是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问题、物理学前沿与哲学问题。
本次会议由广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嘉应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嘉应学院承办。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张明国副秘书长和嘉应学院邱国锋校长等参加了会议并讲话。
来自全国14个省、直辖市,60多所科研院校的8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盛会。
科学哲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复旦大学张志林的报告是《科学哲学往何处去?》。
他指出科学哲学中的核心问题有:科学哲学独特性问题、科学研究对象实在性问题、科学研究方法规范性问题、科学理论评价合理性问题。
对这些问题,张教授立场是:坚定地站在科学实在论一边,持守科学理论的求真取向;坚决反对自然主义,持守科学哲学的自主性。
为抵达这一目标,他提出三大路标:逻辑-语言分析、先验哲学论证和柏拉图式的实在论立场。
中山大学张华夏在《复杂系统科学哲学的意义》中指出,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并不是科学哲学,它并没有说明和反思科学哲学的主题。
他指出,科学哲学的一种新趋势是走向一种学科专门化和学科分化的发展。
只有将具体科学的哲学研究做好了,才有具体的论点、论证和论据来讨论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
复杂性与系统科学的前瞻思考 武汉大学桂起权以《生命科学哲学》为题,提出生物学哲学的奥秘就在于系统科学,复杂性系统科学是生命科学理论背后的元理论。
与哲学哲学有关的科技前沿
与哲学哲学有关的科技前沿哲学和科技是本质上没有区别的两个领域。
哲学致力于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而科技则从具体实践出发,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当今时代,科技和哲学已经密切相关,而科技前沿更是与哲学紧密相连。
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当今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
随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将变得越来越广泛。
然而,人工智能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智能”和“人类自由意志”的讨论。
传统哲学认为,人类具有自由意志,即个体自主选择的权利。
而在人工智能领域,人类在无法掌控机器学习过程的情况下,机器选择的结果是否符合人类的自由意志,这一问题成为了哲学和伦理学探讨的重点。
二、生命科学生命科学是当前科技领域的另一热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基因编辑、干细胞研究等前沿技术也被广泛应用。
然而,生命科学的发展也引发了对于“生命的本质”和“生命伦理”的讨论。
伦理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生命伦理是对于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在生命科学领域,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确保基因编辑和干细胞研究是在人类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的框架下进行的。
三、永生技术永生技术是指通过生命科学和其他科技手段,延长人类寿命或是实现永生。
在哲学领域中,永生技术一直被当作人类奋斗的目标之一,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永生技术也引发了诸多的哲学和伦理问题。
作为人类的终极目标,永生技术及其应用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和风险也需要人类深入思考。
例如,永生技术的实现是否使人类的选择偏向于物质生存?人类是否会在追逐永生的过程中失去对于人类社会、对于社会变革的主动权?四、量子计算量子计算是当前科技领域的另一热点。
相对于传统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大幅度提高,这为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前景。
然而,在量子计算机领域中,哲学问题和思考也愈发重要。
传统计算机有着符号逻辑的基础,而量子计算机则更倾向于模糊性,并且容易受到观测结果的影响。
这意味着,量子计算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执行“退出规则”的计算方式,这与传统计算机的设定、操作方式会有很大的不同。
当今自然、社会科学前沿理论热点的哲学评析
当今自然、社会科学前沿理论热点的哲学评析发布时间:2021-05-19T11:56:21.79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4期作者:韦先晓[导读] 此文梳理人类对客观规律探索的历史,基于现代科学成就尝试为具体科学提供有效的哲学思维模式韦先晓中科院心理所北京 100101摘要:此文梳理人类对客观规律探索的历史,基于现代科学成就尝试为具体科学提供有效的哲学思维模式,并直面时代的理论焦点阐述了独到的哲学反思。
关键词:量子效应关系实在唯物辩证哲学解析2020年或更早以来,新冠瘟疫相继在全球肆虐,人类措手不及,巨大灾乱突发,世界一片乱象,匪夷所思现象接连发生,新冠瘟疫的深远影响将随时间推移愈加显现,历史积淀文明,灾乱引人深思,为什么概率极低的事件可以左右历史进程?百年大变局之际亟待重估一切价值,科学应该审视,生命需要反思!人类文明的积淀启示,瘟疫爆发的概率极低,虽然有些影响甚至左右了历史,但从支配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面性、持久性、反复性来看,毕竟不是主因,那么主导秩序是什么?随科技发展,意识与物质界限愈加模糊,理论上讲凭籍精巧的技术系统意识是可操控物质的,但漫长的演化中,须清晰界定主观与客观,这是思维的逻辑起点,人类是以“人”的思维系统来摹写宇宙的运行模式,人的感官是工具,思维是途径,检验的方式只能是实践,即主体与客体的真实的、具体的相互作用。
基于斯,追述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一、自然科学评述(一)科学历程的综述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一方面是以内省思辨、逻辑手段触及宇宙本体博大精深哲学体系构建,另一方面是立足于生存、发展具体科学知识累积。
直至今天,自然界各层次运动可分为四种类型或四种相互作用,即:引力作用、电磁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针对自然的运行,可用九组物理数学方程简洁描述,即:牛顿的的运动与引力方程牛顿三定律,热力学第一二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统计力学基本方程,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薛定谔方程,狄拉克方程,扬·米尔斯方程。
科学问题与哲学
一、科学出了什么问题从婴儿呱呱坠地起,就开始好奇的张望、聆听这个新奇的世界,我们人类求知的欲望,原始的动力就起源于婴儿时期的好奇。
现在,我们已经是成人了,思维也变得成熟理性,可是,对这个不再陌生的世界,我们又了解了多少呢?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莫大的便利,交通、科技、资讯等空前发达,在火星上拍点照片,在太平洋底游弋一番,这些都已不在话下,我们似乎已成了这个世界的主人,还有什么不能征服呢?然而,对于这个世界的本质,即使是现在最前沿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疑惑也不会比人类有史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的人更少。
这个结论并不为过,在微观领域,我们对粒子的行踪摸不着头脑,甚至对粒子到底是什么都莫衷一是,小于普朗克空间是什么概念?为什么光是一份一份传播?在宏观领域,人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思维是怎么形成的,这些问题仍然是个迷。
在宇观领域,宇宙的尺度大得令人咂舌,光从这头到那头要走几百亿年的时间,现在较为统一的说法是这样尺度的宇宙是起源于一个没有体积的质点的大爆炸,时间、空间都是从那个起点开始的,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质点之前呢?这时,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就会说,这个问题是不允许问的,因为在那个质点,所有的规律都失效了,所以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如果我们对科学的进展了解得越深入,我们乐观的情绪就会一点点消失。
因为,很多问题无法解答,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科技不够发达,手段不够先进造成的,而是在理论上,科学家们用自己编织的绳索缚住了手脚。
比如在质点处,所有的理论失效,这就意味着探索的终结。
在微观粒子方面,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想要准确的知道粒子行踪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这表明在表面有规律的世界里,其实本质上是根本无法捉摸的。
如果这些还不算什么的话,最致命的是,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最强有力的武器——数学也出了问题,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哥德尔已经证明,一个具有公设的系统,必定是不完备的。
也就是说,如果想找一个终极的真理,绝对不能依靠逻辑和数学,因为如果使用逻辑和数学,则必定会有一些结论是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
发展哲学的五大前沿问题
是: 其一 , 尊 重 和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差 异 ,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
二 、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相 关 原 理 及 国 外 发 展 理 论 的 进 一 步 挖 掘 利 用 问题
发展哲学既是社会发展理论 的最高层次 , 又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一个 分支 学科 , 它 的兴起 , 反映 了马 克思 主 义哲 学 发展 的基本 走 向 , 为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特别 是 历史 唯 物主 义 与现 实 实践 的结合 , 提供
作为一 门具体 的应用性哲学 , 发展哲学 的研究 对象是社会发展整体 , 它要对社会发展这一特殊 的
运动 形 式进 行科 学 的抽象 和 概 括 , 透过 极 为 复杂 的 发 展 现 象揭 示 出深 藏其 中的 发展 的本 质 、规 律 、 意 义、 价值 目的等 。 发 展 哲学 有 着 丰 富的 涵义 , 从 发 展 哲 学 和 发 展 观 的关 系看 , 发展哲学是理论化 、 系 统
发展知识 的概括 和总结 ; 从发展哲学在社会生活 中 的地位看 , 发展哲学是 以最一般 的概念 、 逻辑 的形 式 反 映社会 发 展存 在 的特 殊 的社会 意 识形 态 。 国 内发展哲学兴起 于 2 0 世纪 8 0 — 9 0 年代 , 演 进到今天 , 其学科框架 已相对成熟 , 学科 内容也 日 臻系统 。 当前 , 人们在将发展哲学运用于发展实践 的过 程 中 , 出 现 了两 种值 得 注意 的趋 向 : 一 是 发 展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0 4 — 1 0
基金项 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整体性发展研究” ( 1 5 B K S 1 2 8 ) 的阶段性 成果。 作者简介 : 邱耕 田,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学术研究的创新方向与前沿问题
学术研究的创新方向与前沿问题学术研究一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学术研究的创新方向和前沿问题也在不断涌现。
本文将探讨一些当前学术研究领域的创新方向和前沿问题。
一、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和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是当今学术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自动驾驶、智能语音助手和医疗诊断。
然而,当前的人工智能还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隐私和伦理道德问题。
因此,如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同时解决相关的问题,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生物技术与基因编辑生物技术和基因编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
通过研究基因、细胞和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科学家们可以开发新的药物、改良农作物和治疗疾病。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使得人们可以对生命进行精确修改,但同时也引发了伦理和安全方面的争议。
未来,如何更好地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命和生态环境,以及解决相关的道德问题,将是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
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学术研究应该致力于寻找新的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方法,以及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如何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取得平衡,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是当前学术研究的创新方向。
四、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学术研究不仅限于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全球化、城市化和社会不平等等。
学者们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历史研究和哲学思考等方法,深入探讨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
同时,如何将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与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综合性的学术研究,将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总结:学术研究的创新方向与前沿问题涵盖了众多领域,从人工智能到基因编辑,从可持续发展到社会科学,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当代心灵哲学中的前沿问题研究(三篇)——科学成果的新解读与神秘主义的二元论
科 学成 果 的新 解 读 与神 秘 主 义 的 二 元 论
高新 民
( 华 中师范大学
提
政法学院, 武汉 4 3 0 0 7 9 )
要 : 现 当代 是科学至上的时代 , 只有一致 于科 学的理论 才有存在 的资格。热衰 于心灵哲 学研 究 同时叉有神秘主 叉
主持 人 : 高新 民
( 华中师范大学政 法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主 持人 语 : 当代 心灵 哲 学研 究 出现 了众 多前 沿 问题 。这 些 前 沿 问题 使 得 心 灵哲 学 的研 究开辟 出 许 多新领域 和 产 生许 多新 问题 , 而对 这 些 问题 进 行 深 入研 究 , 可 以把 当代 心 灵哲 学的研 究 引 向纵 深
点之 外 , 心灵哲学的新神秘主 义还有不 同于 别的领域 的神秘 主 五状态 , 其表 现是人们 在三昧 ( 即佛教 所说 的正定 )、 开悟和 清
哲学中反对物理主义的典型理 由之一, 它的提 出遭到各种物理主义的强烈反对, 但到后期杰克逊本 人的思想却发 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放弃知识论证转而支持物理主义。第三个是 当代心灵哲学中的 自 然主义理论究竞融合还是冲突问题 。随着 自然主 义成为 当代 西方心灵哲学家们共 同的理论选择之 后, 但 由于对 自然主义概念的理解上存在 着分歧 , 导致在 心灵 自然化的过程 中哲学 家们分裂成科学 自然主义与 自由 自 然主义两大理论阵营。他们在面对“ 意识的 困难 问题” 时, 既怀有寻 求某种融合 的、 统一 的 自然主 义理 想 的 美好 愿 望 , 又不得 不 面对 当前各 种 不 同 自然 主 义理 论 形式 之 间 内在 冲 突 、
论形 态中的一种 ) 为个案 , 探讨 西方心灵哲学的现状和走 向 , 尤 所以是新 的, 是因为围绕心身问题而 出现 的各 种神秘 主义 理论
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研究——孙正聿主讲
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研究——孙正聿主讲一、1. 哲学是思想中把握到的时代。
2. 真正的哲学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
3. 对于时代课题,注意四点:1)感觉;2)领悟;3)把握;4)探索。
二、1. 辩证法是与概念联系在一起的。
2.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对概念把握经验对象的。
3. 当前时代的社会思潮: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理性主义权威的弱化、人类精神家园的困惑。
4. 优秀的博士学位必须有两个前提:文献前提、思想前提。
要做到这两个前提必须苦读和笨想。
5. 恩格斯:哲学就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基础之上的理论思维。
由于对哲学史的不熟悉,人们往往把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在哲学史上被废弃的哲学命题当作全新的、时髦的东西拿了出来。
6. 区分一个历史时代,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而在于它用什么生产。
7. 对于人类的历史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技术上实现的革命。
三、1. 宗教的本质在于对神的信仰。
2.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一切批判的前提。
3. 神圣形象就是人的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
4. 当代哲学的前沿问题就是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5. 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6. 世界观的"世"不是与人无关的自然而然的世,而是人生在世的世;世界观的"界"不是与人无关的无始无终的界,而是人在途中之界;世界观的"观"不是超历史的或者与历史无关的神的目光,而是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目光。
7. 人的目光是有限的目光。
8. 世界观不是与人无关的、无始无终的神的目光,而是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
9. 后形而上学把神的目光变成了理性的目光。
10. 没有选择的标准是生命中不堪忍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没有标准的选择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
四、1. 没有经过分析哲学的炼狱,则不能上升到当代哲学的殿堂。
2. 语言的世界是对人来说的真正的世界。
量子纠缠现象说明了哲学问题
量子纠缠现象说明了哲学问题当前,大力推进量子技术的研发和相关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利器之一。
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博格甚至估计,在当代经济发展中,有三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某种方式来自以量子力学为理论基础的高科技要素。
21世纪将是量子技术全面崛起的量子时代。
我国在量子息领域的研究处在世界前列,已经成为量子息世界版图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物理学家费曼说过,“没有人能理解量子力学”,这种说法充分表达了人们立足于常识或经典观念来理解或领会量子理论的困难所在。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是量子力学理论的内在特质,是物理学家在认知微观世界的量子化道路上所揭示出的一种极其奇特的量子现象。
物理学家们对量子纠缠概念的理解与接纳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是观念质疑与概念辨析阶段;其二是实验证实与技术应用阶段。
目前,关于量子纠缠的测量、转换和纯化等研究已经成为21世纪量子科学技术的前沿热点。
然而,当科学家们不得不承认如此不可思议的量子纠缠确实真实存在时,这是令他们既向往又烦恼的一件事。
他们之所以向往,是因为量子科学已经带来了令人向往的技术应用;他们之所以烦恼,是因为如果接受量子纠缠的存在,就意味着不得不承认量子力学是正确的。
然而,如果量子力学是正确的,那么,接受量子力学的基础假设,就必须放弃建立在常识和经典物理学基础之上形成的哲学框架。
因此,对于当代科学哲学研究来说,量子纠缠引发的哲学问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尖锐与深刻。
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不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细枝末节的修正或补充,而是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哲学观念中脱胎换骨式地带来一场哲学革命。
第二,理论可能是在谈论世界而不是在描述世界。
量子理论描述的量子实在只是对“对象性实在”的描述,而不一定是对作为“自在实在”的微观粒子本身的直接描述。
第三,包括人类在内的微观世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
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性颠覆了决定论的因果性观念,确立了统计因果性的观念,这种统计因果性是一种形式的统计决定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
学号:姓名:专业: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是具有整体性的。
从诸子百家到明清小说,从《史记》到明史,从炎黄文明到康乾盛世,数千年不断,这完全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这一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可以通过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精神、道德,审美,思维等很多方面体现出来,它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之中。
然而,现今却有很多人片面的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唐诗宋词等一些东西,这严重地误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她是具有整体性的。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整体性浅谈
正文
中华文化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为她而骄傲,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强大而富有生命力的整体。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也正是得益于此。
所以,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对于我们国家而言非常重要。
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有整体性的把握,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获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文化认同。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树的文化全才。
世界级文化大师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政治管理经验以及艺术、体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技艺。
孔子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伟大人物。
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孔子对于音乐等艺术领域、射御之类技能甚至烹饪与服饰的原则等,都曾提出过非常精妙的见解。
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教育上。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对人的思想、观念乃至习俗行为的全面改变,这在传统文化中对应着“教化”这一概念。
孔子认为在社会教育中能不能实现“教化”,是文明开化与不文明的根本区别,把这种教育表述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而且他还认为各种知识和道理之间关系是相通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因此,司马迁将孔子的教育方法总结为具有整体性的,“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正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教化”整体性表现出来的。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我们的思维上。
中国人强调整体,我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我们会首先从整体的角度去看问题。
这一点,我们和很多其他国家不同。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以前看过的小故事: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外国人同时看到了一幅画,画上画的是六个苹果,外国人立马会说“苹果”,而中国人则是说“六个苹果”。
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自然、社会与人际关系是相通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基本元素,可以对应为人体内脏中的“肺、肝、肾、心、脾”,人的情感中的“忧、怒、惧、喜、思”乃至道德行为的“仁、义、礼、智、信”。
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不仅仅在形而上的“道”之中,也体现在形而下的“器”中,并且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例如颜色(青、黄、赤、白、黑),味道(咸、酸、辛、甘、苦),方位(东、南、西、北、中)等都可以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整体性。
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不应当与生活、科学脱离,不要局限于那些形式上的东西,应当有机地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还表现为在不断追求最高境界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由外在的事物转变为人的内在性格,融入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而且不断趋向于真、善、美的统一,直到一定年龄之后,他随意所做的事情都不会违背这个原则了,这就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正是一个人人格整体自我完善的过程:“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而且是可以成为人的终生爱好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子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孔子认为在社会现实中,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富而好礼”(《论语•学而》)。
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一个生命力顽强的中华传统文化,她是一个整体,是我们民族的根本。
可是现在,我们的根本却正在遭受破坏,在被割裂,在走向覆亡。
今天,消费文化在使人们解除了各种束缚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感官膨胀,如飞蛾扑火一样追逐点滴的感受享受,对于历史传统客观性的尊重也在“娱乐至上”的文化逻辑中变为笑谈,中华传统文化要在这个时代存身的必然代价就是割裂式的存在,取其表面符号,遗其深层意蕴,填充一己之私。
虽然,当人们这样做的时候,没有多少人是抱着毁灭一种文化传统的念头有意为之,他们只是抱着“消费主义”的实用态度各取所需,殊不知,在这种浅层感官支配下的“各取所需”,已在无形中使中华传统文化整体的表层涨大,内蕴萎缩,在无意之中引领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了覆亡之路。
所以,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她,传承她,让她完整地存活下去。
而要中华传统文化实现整体传承的关键就在于,祛除消费主义的轻浮短视,增强当代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超越实用,放宽眼量,使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实现立体性再生。
参考文献
梁劲泰,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西安日报(电子版),2006.
耿波,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应是一个整体工程,社会科学评论,2008.
韩震,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