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科技成果

合集下载

《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川大科技【2015】6号

《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川大科技【2015】6号

`
,
对我校作为唯一专利权人获得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 、实用新 型专利 ,以 及我校作为专利权人获得授权的发达国家发明专利 给予奖励。具体 奖励如下
:
四川大学授权专利奖励标准
奖励 内容
金额 (万 元 /件 )
∩υ
我校作为唯 一 专利权人 获得授权 的中 国发 明专利 我校作为唯 一 专利权人获 得授权 的中国实用新型专 利 我校作为唯 一 专利权人获得 授权 的发达 国家发 明专利 我校作为共有专利权人 (不 超过 2个 专利权人 )获 得授权 的发达 国家发 明 专利
-5-
第八条 青年人才培养类。 “ 四川大学青年科技人才奖”奖励 当年1月 1日 未满们周岁 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
能成为高层次人才后备人选 的青年学者 ,按 理 、工、 医三类评 选 ,每 年每类授予人数不超过10名 (可 以空缺 ),由 学校颁发荣 誉证书,每 人奖励1万 元。 第九条 科研项 目类。
奖励 内容
一类
金额 (万 元 /项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级特等奖 (第 一 完成单位 ) 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 (自 然 、发 明、进步 ,下 同 )一 等奖 一完成 单位 ) 国家级科 学技术奖励 二等奖 (第 一 完成单位 )
|国 家 级科 学技术 奖励 特 、 一 等奖 (第 二 完 成 单位 )
术奖 。
3,中 国专利奖是指 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 的中国专利金奖和 中国专利优秀奖
j

、 4.中 国技术市场协会 金桥奖是指 经 国家科 学技术 奖励 工 作办公 室 审定 ,中 国技术市场协 会 “ ” 设立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 。 5. 术奖励 工 作办公室批准设 立 ,山 旨 ‘ 中国产

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 (试行)

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 (试行)

附件1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范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保障和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结合《四川大学关于加速发展科技产业的若干意见》(川大校〔2004〕27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四川大学教师、科技人员等所有在职职工和从我校办理退职、退休、调离手续的教职工,其在学校工作期间或利用学校的科研条件完成的科技成果,按国家规定均属职务发明条例界定范围,其成果所有权属四川大学。

第三条凡我校教师、科技人员等所有在职职工和从我校办理退职、退休、调动手续的教职工,不得将利用四川大学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归属于四川大学的职务发明占为已有,不得对外泄露,不得私自转让和私自对外合作,不得变相转让和变相对外合作。

第四条结合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际情况,本管理办法所指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科技成果作价入股。

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是指四川大学所属各单位科技人员以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出资入股参与校外或校内股份制企业合作。

(二)技术秘密转让。

技术秘密是指所有权属于四川大学的、不为公众所知悉的除专利技术以外的职务科技成果,包括:未申请专利的技术、未授予专利权的技术以及不受专利法保护的没有进入公共领域的技术;技术秘密转让是指将前文所涉及的属于四川大学技术秘密的职务科技成果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

(三)专利实施许可。

专利实施许可是指在专利权有效期内许可其他单位或个人实施四川大学职务发明创造。

(四)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

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是指将四川大学为专利权人的专利权或专利申请权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

第五条技术成果作价入股的程序(一)四川川大科技产业集团(以下简称“科产集团”)履行学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与校内外有关单位进行合作、兴办企业的职责,并代表学校持有相应的股份、行使股东权力。

李恩付 建议在我市搭建校院地企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着力打造中西部创新策源地(2)

李恩付 建议在我市搭建校院地企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着力打造中西部创新策源地(2)

搭建校院地企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基于成都科技成果转化实践的思考李恩付,四川省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委员,民建四川省财政金融委员会主任。

知识产权是国家战略资源,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所在。

最近通过深入我市部分高校、企业、科技局和知识产权局等形式,对校院地企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了调研。

目前,成都市科教资源雄厚,职务发明权属改革全国领先,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实践,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题,建议在我市搭建校院地企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创新平台,着力打造中西部创新策源地,以利于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知识产权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优势,有利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具体如下:一、主要情况成都市科教基础较为雄厚,知识产权资源优势与企业比较优势同时并存。

截至2021年末,有大学65所,科研机构222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216个,两院院士33人。

国家超算中心纳入国家序列,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揭牌,金融科技位列全球第44位,“东数西算”西部重要节点;各类市场主体332万户,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800家,位居中西部前茅;软件业风生水起,从业人员约56.9万人,在信息安全、牵引动力、生物治疗、口腔医学、集成电路和精准医学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等方面具较强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中名列第39位,较上年提升8位。

(一)敢为人先。

针对高校职务发明科技成果的国有资产化式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在四川省知识产权局推动下,西南交通大学于2016年出台“西南交大九条”,开展了“职务发明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破解科研人员不愿转和单位不敢转和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难题,获得党中央、国务院认可,推动《专利法》第六条的修订。

科技成果确权激发了科技人员和高校的积极性,2017年西南交大职务发明确权150件、成立科技公司10家,是2010年至2012年转让、许可专利的5倍以上;2021年西南交大对个人的先进股权奖励1.73亿元,单位奖励0.33亿元。

四川大学石墨烯橡胶纳米复材获突破(PDF X页)

四川大学石墨烯橡胶纳米复材获突破(PDF X页)

留 、光 学性 能更好 、环保 等优 点。 茂名石化开发超高抗冲P P 新 品 中 国石化 茂名石 化与北京 化工研究 院合作 ,成 功试产
广 州石化 和 中国石油石油 化工科 学研究 院联合承 担的 聚丙 烯 ( P P) 等规度 在线分析仪研制项 目,通 过中国石油科
技部组织 的技术鉴定 。
抢滩 国内聚丙烯管材料 高端市场。 T 4 4 0 1 产 品2 O 1 4 年先 后完成 并通 过 中国疾控 中心卫 生
台塑表示 ,该项 目的具体工程设 计正在 推进 ,环境许
可 申请 正准备 递交 。不过 当前该项 目的投资额 、产 能 、技 术 、建设 和预期 完成或 开工 时间还 没有对外 公布 。据I HS
中国石化抚 顺石化2 0 1 5 年1~6 月 已开发 出 1 3 种 技术含 量高 、市场潜力大 的聚丙烯 ( P P ) 新产 品。下半 年 ,该公司 还将继续开展7 种新产 品的研 发及 成果 转化工作。
抚 顺石 化研制 开发 的高熔 指抗 冲共 聚新产 品F C 7 3 0 的 熔体 具有流 动性 、加 工性能好 的特点 ,主要用 于大 型薄壁 注 塑 ,应 用 于洗 衣 机 、汽 车 、家 电外 壳 等产 品 的制 造 ;
摩托车配件 以及对其他抗 冲击性能要求高 的塑料制 品。与传 统改性基础树脂相 比 ,K9 0 1 7 H 具 有优 异的抗冲击性 能 ,特
提高 了装 置 的分 析 自动化水 平 ,对提 高产 品质量 控制精度
有积极作用 。
别是低温冲击性能 , 并且 刚性和刚韧平衡性较好。
台塑 将 在 美 新 增 P P 产 能
43 0 .
法 第5 部分 : 有 机化工产 品 中羰基 化合物含 量的测定 [ s ] .

四川大学三十六项高分子材料科技成果推荐

四川大学三十六项高分子材料科技成果推荐

四川大学三十六项高分子材料科技成果推荐
佚名
【期刊名称】《塑料包装》
【年(卷),期】2018(28)6
【摘要】1.高性能与功能化聚合物复合材料,2.阻燃聚合物复合材料,3.新型塑料蜂窝板成型技术,4.轻质木塑复合板成型技术,5.轻质木塑异型材挤出技术,6.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品生产技术,7.大中型薄壳塑料制品焊接技术,8.热致、电致形状记忆聚烯烃材料生产技术,9.塑料加工助剂DOP合成新工艺,10.微纤化方法回收废弃塑料新技术,11.导电(抗静电)泡沫塑料,12.组合式注塑模具,13.玄武纤维与高分子合金塑料共混改性,14.高粘度难输送物料挤出加工装备,15.香味塑料,16.多功能PVC地板(阻燃、抗菌、散香),17.微胶囊复合包装塑料薄膜。

【总页数】1页(P60-60)
【关键词】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科技成果;四川大学;聚合物复合材料;成型技术;塑料制品;塑料加工助剂;挤出技术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324.8
【相关文献】
1.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推荐的行业科技成果荣获4项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 [J],
2.建设部“八五”科技成果推荐推广项目(第一批140项) [J],
3.我省推荐10项科技成果申报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J],
4.铁道部推荐的四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J],
5.1988年内蒙古科技成果喜获丰收——9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发明、星火和科技进步奖,103项科技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J], 云涛;张淑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大学纺织科技成果ppt

四川大学纺织科技成果ppt

应用范围: 适合于纯棉和涤棉短纤纱及其混纺纱、涤纶
长丝的上浆。 该项技术成果拥有的专利情况 : 申请发明专利授权6项,“蒙脱土-丙烯酸系 纳米纺织浆料及其制备方法”、“二组分丙 烯酸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纺织浆料及其制 备方法”、“不同变性程度淀粉混合的纺织 浆料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塑化淀 粉纺织浆料及其制备方法”、“一种三重变 性淀粉的干法制备工艺”、“一种环氧树脂 乳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蓬松型非硅柔软剂


蓬松型非硅柔软剂,由特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 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组成,不含APEO,属 环保型柔软剂。本品用作纯棉针织物、毛巾及袜 子柔软剂,不泛黄、不影响织物的白度、有较好 的吸水性、手感十分蓬松、厚实和柔软。可与聚 乙烯乳液、非离子柔软剂、聚氨酯、有机硅柔软 剂复配使用,以获得不同的整理效果。 本品为白色或浅黄色膏状物,可溶于水,1%水溶 液pH值6-7,有效成分>95%。 生产设备:反应釜

纯棉织物免烫整理强力保护剂



为一种生物可降解水溶性小分子化合物, 用作纯棉织物免烫整理添加剂,可以使免 烫整理后的纯棉织物强力由常规工艺加工 时下降45%以上变为下降24%,免烫整理 后的纯棉织物手感柔软,可不使用或少使 用其他柔软剂,对整理品的抗皱性能、白 度和平整度影响小,提高产品质量。 本品为无色或浅黄粘稠液体,无特殊气味, 可溶于水,1%水溶液pH值6-7,有效成分 >95%。 生产设备:反应釜、溶剂回收装置等

酸性皂洗剂



酸性皂洗剂是以马来酸酐、丙烯酸按适当比例 共聚,并复配特殊增效剂制成的,主要用于纺织品 活性染料染色、印花后的皂洗。该皂洗剂无泡,不 含APEO,去除浮色能力强,皂洗后染色织物的干 摩擦牢度可达4-5级,湿摩擦牢度浅色可达3级,深 色可达2-3级,可以节省酸中和工序和水洗次数, 减少废水排放。 本品为浅黄色、无特殊气味的粘稠性液体,有 效成分30-35%,1%溶液pH值为3.5,阴离子性, 不含APEO,3%染色深度织物皂洗剂用量3g· -1, L 7%染色深度织物皂洗剂用量5 g· -1。 L 应用范围:纺织品活性染料染色、印花后的皂洗。 生产设备:装有回流冷凝器的反应釜。

《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

《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校内各单位:为探索新形势下综合型大学实践教育教学新模式和新途径,加强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的规范管理,结合学校近年来创新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学校组织相关部处、学院进行了认真讨论,制订《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请遵照执行。

附件:1. 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2. 四川大学本科生各类创新教育学分评分表3. 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申请表4. 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审核汇总表四川大学二O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附件1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了强化我校本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大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根据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结合学校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教育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的经历和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审核评定获得的学分。

第三条创新教育学分的申请范围1、参加各种学术性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2、个人自主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参加学院、学校和国家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科学探索、科研训练等“进实验室、进课程组、进科研团队”等活动,达到一定时间,经指导教师和学院审核认可者;3、参加社会实践、创业就业培训或实践;4、参加自主立项或教师的实验技术创新项目,参加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共享仪器设备操作等技能培训,参加小发明、小科研等创新实验活动;5、参加国际合作项目与海外研修计划,参加的学术报告会或学术讲座(包括海外文化讲座);6、参加国际、国家、省市、学校及学院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实验技能竞赛;7、获得计算机证书与外语证书,获得国家级或国际注册资格证书、专业技能(水平)证书或专业认证考试证书;8、获得科技成果、科技发明专利;9、发表论文、作品;10、经学校认定的其他活动或项目。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2017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2017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2017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的
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8.05.25
•【字号】川府发〔2018〕16号
•【施行日期】2018.05.2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学技术
正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2017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川府发〔2018〕16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根据《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经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省政府决定授予四川大学王玉忠教授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授予“磁共振脑网络成像新方法及其对癫痫脑机制的研究”等31项成果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授予“深部岩体工程特性测试技术及应用”等93项成果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授予“FMS63柔性制造系统”等157项成果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希望全省科技工作者以获奖者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科技成果
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2017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项目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8年5月25日。

产学研角度浅析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问题

产学研角度浅析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问题

产学研角度浅析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问题近年来,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从产学研角度出发,可以对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

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是积极向好的。

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需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正在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

四川省的高校积极加强科技创新,加强了与产业界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四川大学与川汽集团合作成立了四川大学川汽科研中心,推动科研成果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四川省还积极推行“双创”政策,鼓励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脱节。

高校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往往更关注基础研究而忽视了产业需求,导致科技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

其次是缺乏产业界与高校的合作机制。

虽然高校与产业界之间有一定的合作,但双方在合作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高校科研人员在技术成果的转化方面缺乏专业的经验,而产业界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市场营销方面存在一定的难题。

资金问题也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难题。

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资金的支持,但高校往往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无法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高校应该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建立一个高效的合作机制。

高校可以借助与产业界的合作平台,了解产业界的需求,让科技成果更贴近市场需求。

高校应该加强专业化的转化团队建设,引进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的人才,提升高校科研人员的技术转化能力。

应该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鼓励政府、企业等各方面增加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

还应该鼓励高校与企业深入合作,建立科技成果共享的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取得一定成绩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从产学研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加强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建立合理的合作机制,加强转化团队建设和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的更好转化和应用。

川大在校生利用教师科技成果参加互联网+比赛或创业活动的办理流程【模板】

川大在校生利用教师科技成果参加互联网+比赛或创业活动的办理流程【模板】

川大在校生利用教师科技成果参加“互联网+”比赛或
创业活动的办理流程
《**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试行)》(川大委〔2016〕66号)明确:支持教师创新创业和“双创”人才培养,鼓励“师生共同创业”:学校职务科技成果,经成果完成人、学生导师、学院(所、中心等)和国家级科研基地书面同意,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院备案后,可免费5年许可给本校在校或毕业一年以内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创业。

免费许可期满后,学生创办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受让。

成果完成人可作为创业导师,并可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办理手续后以自然人身份在公司持股或担任职务。

1. 仅用于参加“互联网+”等创新创业比赛:
本校在校生利用高校教师科技成果参加“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类比赛,需拟定科技成果使用协议或报告,规定使用者的责任和权利,经成果完成人、学院(所、中心等)同意,教务处和科研院备案后即可。

若需要实施专利成果,则需要按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2. 涉及创业活动:
本校在校生利用高校教师科技成果进行创业活动,经成果完成人、学生导师、学院(所、中心等)书面同意,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院备案后,5年期内免费许可使用(实施许可),按成果转化程序办理手续,签订协议实施转化。

除实施许可外,还可采取转让、作价入股的形式进行知识产权转移。

(1)以实施许可、转让的形式进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办理流程:
(2)以作价入股的形式进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办理流程:
**大学科技成果所有权权属认定办理流程:。

201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四川大学

201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四川大学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限 1 页) 二氧化硫(SO2)是形成酸雨、雾霾等大气环境污染物的主要前驱体,又是重要的硫资 源。催化法技术既能脱除 SO2,又可实现硫资源利用。以钒系催化剂为核心的接触法制硫酸 技术仅适用于操作温度 350-450℃、SO2 浓度≥4%的硫酸生产,百年来未有大的改变。对于 量大面广的温度在 50-200℃、SO2 浓度≤1%的各类工业废气,要实现脱硫和资源利用,需 突破低温低浓度 SO2 催化氧化的技术瓶颈。 本项目针对低温低浓度 SO2 催化氧化、 SO2 深度净化、 末端污染治理与生存过程结合三 个关键技术难点,研发了非钒系低温高效脱硫催化剂、SO2 深度处理方法、硫铵(硫酸)生 产与烟气脱硫相结合一体化新工艺,形成了适应钢铁、化工、燃煤工业锅炉等非电行业烟气 的深度脱硫技术,其主要创新点为: 1、研发了 N、S 等杂原子掺杂的炭基非钒系低温脱硫催化剂,提出了其低温催化脱硫 的新机理。 研发了针对不同行业的烟气特性的系列脱硫催化剂, 通过集成多孔碳纳米催化限 域效应和炭材料表面非金属掺杂效应,直接将烟气中 SO2、O2 和 H2O 转化为硫酸,突破了 钒系催化剂 SO2 催化氧化活性温度高的瓶颈,实现了在排烟温度下(50-180℃)低浓度 SO2 (50-3000mg/Nm3)的连续催化氧化并脱硫制酸,解决了低温、低浓度 SO2 催化氧化和 SO2 深度净化的关键技术难题。 2、研发了污染治理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新方法。将脱硫副产硫酸分别作了硫酸生产过 程的工艺水和焦化企业硫氨生产工段的外购硫酸进入生产系统, 有效解决了脱硫副产硫酸的 出路问题,形成了“新型催化法脱硫+副产硫酸综合利用”的新工艺,在解决硫酸、焦化等 非电行业二氧化硫减排问题同时, 实现污染治理过程与工业生产过程有机结合, 突破了传统 末端污染治理技术的难题。 3、研发了新型催化法烟气深度脱硫技术成套装备,重点解决了反应器大型化所带来的 设备结构、 防腐、 气液分布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问题。 设计了由反应器塔体、 催化剂支撑组件、 滤层组件、烟气开闭装置、喷淋组件、回液装置等部件组成的多区式气液固三相反应器;通 过流体仿真模拟计算, 利用填料支撑立柱的合理布置、 陶瓷波纹填料作为催化剂主支撑层等 方式,实现气液均匀分布;开发了专用控制系统,实现了成套装备的智能监测与自动控制。 2014 年,由郝吉明院士和金涌院士分别担任主任委员的项目鉴定委员会认为本技术成 果“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低温、低浓度 SO2 催化氧化和 SO2 深度净化方 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成果列入生态环境部《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大气 污染防治领域,2018 年)、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炼焦化学工业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2018 年)、科技部和环保部《大气污染防治先进技术汇编》(2014 年); 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 年)和化工工程建设科技创新成果特等奖(2014 年)。 本项目共申请专利 96 项,授权 54 项,发表论文 35 篇。国内建成工业化装置 28 套,在 建工业化装置 6 套,技术输出国外建成 1 套,总投资 8.6 亿元。每年消减非电行业二氧化硫 4.2 万吨,每年产生环境效益 8.6 亿元。工程中实现了硫氧化物深度治理(出口 SO2 浓度≤ 30mg/m3, 硫酸雾≤30mg/m3, 优于相关行业特别排放限值) 、 低成本稳定运行 (200 元/tSO2) 和硫资源高效回收利用(100%)。本技术成果还可推广应用于烧结、有色、电力等行业烟气治 理中,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建国以来四川大学学科建设的重大发展成就研究

建国以来四川大学学科建设的重大发展成就研究

建国以来四川大学学科建设的重大发展成就研究作者:张珍辉陈玉峰苟轶向红来源:《时代金融》2020年第05期摘要: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国际化背景下,本项目拟对建国以来四川大学学科建设的重大发展成就进行研究和分析,阐述了四川大学的历史沿革和学科建设发展的时代背景,并依据四川大学的发展历史脉络,按照四川大学发展的标志性时间轴,把研究阶段分为合校前和合校后,即按照建国伊始至强强合并之前,1994第一次强强合并,2000年第二次强强合并之前,第二次强强合并至今等三个时间段进行划分,本文主要解读和研究四川大学在建国70年发展变革中之合校前,学科建设所取得的重大发展成就。

关键词:学科建设; 院系调整; 发展成就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

一所高校的整体水平,直接体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发挥得如何,而这三大功能发挥的基础则是学科建设。

因此,一所高校能否办成国内外一流大学,从根本上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四川大学建校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经历了两次强强合并,特别是建国以来,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很多浓墨重彩的历史经验,无论是高等教育的管理,还是学科建设,都具有代表性和自我特色。

一、历史沿革和时代背景四川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学校,在国际上,也是一所中国知名大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美国百科全书》分别列出的15所、18所中国著名大学中,均把四川大学列入其中。

其建立和发展对四川及西南地區的政治、思想、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四川大学是由三所大学经历了两次强强合并而成。

第一次强强合并是在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开创了新中国高校强强合并的先河。

1998年,四川联合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

第二次强强合并是在2000年,经历了第一次强强合并的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为新的四川大学,成为全国高校大规模并校改革的压轴戏。

川大863技术总结报告[2][1]

川大863技术总结报告[2][1]

国家863计划成果与浙江民营企业对接项目高性能低成本工程塑料制备新技术研究总结报告本项目针对目前国内尼龙用无卤阻燃剂品种少性能欠佳的缺点,在国家863项目支持下,浙江俊尔新材料有限公司与高分子材料科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联合攻关,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无卤阻燃尼龙专用料制备新技术,目前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阻燃材料各项性能指标到达世界先进水平。

1. 高性能无卤阻燃尼龙专用料阻燃性能研究1.1阻燃剂含量对PA6阻燃性能的影响图1和表.1分别为MCA和改性MCA在PA6中的添加量对材料LOI和UL94阻燃性能影响。

可以看到,PA6的LOI仅为23,随着阻燃剂含量增加,传统MCA 及改性MCA阻燃PA6的LOI均迅速增大;当阻燃剂含量增加到一定量,阻燃材料的LOI上升幅度减小。

但在相同阻燃剂含量时,改性MCA阻燃PA6体系的LOI 比未改性MCA阻燃体系大3-4%,表明改性MCA对PA6的阻燃效率远高于传统MCA,因此在满足阻燃要求的条件下,可实现阻燃剂添加量的小剂量化,这对于保持PA6本体材料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改性MCA 优异的阻燃性能主要取决于如下方面:一是阻燃剂与PA6的共混复合过程中可实现超细均匀分散,阻燃剂与树脂基体接触界面的面积大,有利于MCA阻燃效率的提高;二是改性剂可促进MCA的分解产物三聚氰胺的自缩聚反应,加速凝聚相形成并快速释放出NH3而稀释空气中氧气浓度;三是改性剂自身为具有阻燃性质的富炭物质,在材料燃烧过程中可参与成炭,改善炭层结构,形成致密炭层,并可进一步促进PA6热降解,加快熔滴的滴落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关于改性MCA对PA6的阻燃机理将在本章后面部分进行详细讨论。

表1对比了改性MCA 与目前国内外商品化MCA 对PA6的阻燃性能。

可以看到,国内同类MCA 阻燃尼龙6只能够达到V2阻燃级别,国外产品在8%左右 可使PA6达到V0级别,而改性MCA6%添加量即可达到V0级别,表明改性MCA 的阻燃效率明显高于同类产品。

四川省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再创佳绩

四川省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再创佳绩

四川省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再创佳绩
本刊通讯员
【期刊名称】《内江科技》
【年(卷),期】2021(42)12
【摘要】本刊讯近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我省科技战线再传捷报,共有25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3项。

获奖项目有以下特点:一是聚焦科技前沿探索。

四川大学主持完成的"奥利司他不对称催化全合成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电子科技大学主持完成的项目分别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这标志我省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了"0到1"的突破,产生了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切实增强了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

二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总页数】1页(P1-1)
【作者】本刊通讯员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7
【相关文献】
1.湖北文理学院在襄阳市201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评比中再创佳绩
2.四川省召开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申报培训会
3.200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西北大学再
创佳绩4.我院在2010~2011年度蚌埠科学技术奖评奖中再创佳绩5.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2020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获批再创佳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大两学子研制出PVC膜

川大两学子研制出PVC膜

川大两学子研制出PVC膜
卢利平
【期刊名称】《功能材料信息》
【年(卷),期】2005(002)006
【摘要】据报导,在日前结束的四川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
品竞赛活动中,四川大学陈昭军和黎达光合作研制的高收缩聚脂薄膜获得了一等奖,并被直接送往上海参加2005年底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总决定,据悉,现在市面上用的薄膜大多是聚氯乙烯薄膜。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卢利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325.3
【相关文献】
1.川核学子的成长与蜕变r——记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优秀毕业生 [J],
2.“赢”在巴川——2008巴川学子赴美夏令营掠影 [J], 无
3.四川音乐学院学子斩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9项等次奖 [J], 四川音乐
学院电子音乐系
4.川音附中学子刘浩儒斩获国际单簧管比赛头名 [J],
5.我校学子在2020年四川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喜获佳绩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大学成功研制出纳米人工骨

四川大学成功研制出纳米人工骨

四川大学成功研制出纳米人工骨
佚名
【期刊名称】《《新材料产业》》
【年(卷),期】2001(000)001
【摘要】一种全新的骨置换材料将取代现有冰冷的金属和脆弱的塑料等材质,这种高科技产物——纳米人工骨近日由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李玉宝教授研制成功并顺利通过国家863项目组验收。

纳米人工骨作为与人骨特性相当的“类人骨”
【总页数】1页(P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383
【相关文献】
1.清华大学成功研制出高性能碳纳米管导线 [J],
2.清华大学成功研制出高性能碳纳米管导线 [J],
3.北京市成功研制出国际首个碳纳米管室温红外成像探测器 [J],
4.清华大学成功研制出碳纳米管导线 [J],
5.四川大学成功制备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网上合作中心1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5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3个,医疗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4所。

学校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材料、能源、化工、轻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四川大学努力构建科研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科研综合实力大幅度增强。

科研总经费实现了跨越式增加,2001年为2.1670亿元,2002年为2.8980亿元,2003年为4.0475亿元,2004年为5.5111亿元,2005年为7.0154亿元,2006年学校科研总经费已达到7.5亿元,其中理、工、医科研总经费超过7亿元,人文社科科研经费达到4587万元。

每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百余项,经费从2000年的1528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4369万元,其中2004年和2005年,基金项目数均居全国高校前列;2003年、2004年、2005年,谢和平院士、魏于全院士、顾忠伟教授相继成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游志胜教授先后中标两项国防重大项目,杜肯堂教授、李天德教授、隗瀛涛教授(何一民教授)、左卫民教授先后获国家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或委托项目;获准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总数达到30项。

2002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三大奖1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4项),其中,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是17年来四川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获得的该奖项;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213项,其中2004年获教育部一等奖8项,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并列第一;获部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1项。

在医学领域,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和“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等三个“零”的突破,在2010年中国高校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排行榜中,四川大学以获得7项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的显赫成绩名列全国高校第七名。

学校共建设了11个“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其中I类科技创新平台有3个,即:西南资源环境与灾害防治平台、重大疾病生物治疗平台、高分子与特种功能材料创新平台;II类科技创新平台有5个,即: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平台、绿色化学与清洁技术平台、复杂多维信息数字处理技术平台、口腔疾病的生物学机制与防治平台、物理与信息科学前沿中的数学理论及其应用平台;哲学社会科学I类创新基地3个,即:宗教与社会研究基地、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基地、南亚与中国藏区研究基地。

学校通过这些平台和基地建设,力争在多维复杂信息融合关键技术的研发、人类重大疾病的生物治疗及基因治疗技术、创新药物技术的研发、新能源的研发、西南特色资源的研发、工程安全和生态环境理论及技术的研发、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探索及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

2002至今,学校共投入2500万元,用于交叉学科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

经公开申报、专家评审、答辩,于2002年创建了“医学信息技术研究”、“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临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人类疾病生物治疗研究”、“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和“出生缺陷研究”等5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2004年又批准创建了“重大工程安全性与灾害力学研究中心”、“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纳米材料技术研究中心”、“不确定性信息处理研究中心”、“新型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等5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学校师生每年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总数和在核心源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均居全国高校前10位。

仅2005年,发表SCl论文772篇,全国高校排名第9位,国内论文3977篇,全国高校排名第6位,国际国内论文发表总数5458篇,全国排名第7位。

医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2004年全国首例颞浅动脉逆行插管制泵基因治疗,国内首例肝移植术后两年足月妊娠妇女分娩成功,2005年成功开展中国大陆首例活体合成肝移植手术,世界第二例、中国第一例尸体活体合成肝移植和华西医院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取得成功。

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标志性成果方面又有了新进展,2005年率先推出了大型儒学文献丛书《儒藏》首批成果“史部”50册,《儒藏》全书将收书5000余种,分装500余册,约5亿字,预计10年内编成出齐;2006年,历时20余年完成并出版我国最大断代文章总集《全宋文》,共360册,总字数逾1亿,涉及宋人作家9000多位。

2010年,《全宋文》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断代文章总集,创造了四川大学又一项中国之最。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个五年,主要总量指标比如科研总经费、论文总数和科技成果获奖总数等,争取接近或达到全国前列;第二个五年,主要均量指标比如师均科研经费、师均论文数、师均成果及获奖数争取接近或达到全国前列。

第三个五年,主要指标进入世界高校300强。

为达到这些目标,学校将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新建成一批以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国家哲学社科创新基地为核心的高水平科研基地,真正使1~2个研究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时加强学校高水平的科研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按照实体型、开放式、跨学科的要求建设好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教育部哲学社科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继续集中资源,加大支持力度建设好“985工程”二期创新平台/基地。

通过创新平台/基地汇聚国内外优秀人才,通过机制创新和“特区”政策,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创新突击队”,使之率先进入国家创新体系,成为自主创新的国家队,以此带动全校整体学科的发展。

继续贯彻实施“科技跨越行动计划”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中提出的各项优秀人才的激励政策,使学校的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要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增加。

同时,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标准;鼓励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和自由探索,鼓励交叉融合,加强“严谨、求实”的学风的建设力度,营造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宽松环境;尊重学术权利,充分发挥教授在治学方面的主导作用。

人才培养[10]四川大学认真落实进行教育部关于招生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强化管理,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以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为突破口,在招生工作中大力推进“阳光工程”,把切实维护广大考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作为招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了以“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执行招生工作“六不准”,切实做到招生工作的公开、公正、透明,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更加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学校的招生工作面貌一新。

根据教育部的计划安排,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在保持生源质量优秀的同时,连续五年扩大招生规模。

到2006年全日制本科生招生总计划达10200人,比2001年增长了36.5%。

根据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目标的要求,在巩固招生并轨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调整招生层次结构,形成了“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新格局。

学校本科招生工作在注重规模扩张的同时,狠抓生源质量,由于学校声誉提升,在大多数省、市,第一志愿报考川大的考生均大大超过学校在当地的招生计划,从而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平均分提高,高分数段考生增加,第一志愿录取率均在90%以上,新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目前,学校已建设了网上录取的专用机房,购买了专用软件,且每年对招生录取工作人员进行招生工作业务和招生工作制度、纪律培训,实现了网上远程的规范录取,招生录取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了“以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为就业工作重点”的就业工作理念和“一个中心(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两个市场(以用人单位招聘为主体的校内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无形市场)、三个服务(为学生、用人单位、学院服务)、四化建设(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就业工作目标,积极规划建立与用人单位长效联系机制,构建社会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相结合的就业开拓模式,积极完善“两个市场”,加强“四化建设”,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切实为学生、用人单位、和学院服务,实现了就业工作实现向个人、向课堂、向网络、向前、向后延伸的“五个延伸”(即把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到毕业生个人,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入课堂、入教材,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入网络,对低年级特别是大三和研二的学生提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延伸到学生毕业之后),开创了就业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广大毕业生、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2004年和2005年四川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四川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获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科技人才贡献奖”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十五期间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

四川大学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从2000年至2005年以来,四川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0年博士招生规模为479人,硕士招生规模为1479人;2005年博士招生规模为1037人,硕士招生规模为4564人。

从2000年至2005年,博士招生增长了116%,硕士招生增长了209%。

截至2005年底,在校研究生已达到18293人,其中博士生3710人,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14583人。

这为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大学将在稳定本科生规模,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把研究生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扩大研究生数量,大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原四川大学全方位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

先后与30多个国家近百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聘请了外国专家900余人次来校任教、讲学、研究、参加会议,有1200余人次出国留学、访问、讲学、研究或参加会议。

学校设立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国际交流中心、语言培训中心和TOEFL、BEC考点,以及一批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所),为对外合作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原四川大学校园环境优美,占地1400余亩(历史上最高曾达4400余亩),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

其中图书馆馆舍16200平方米,藏书250万册,有不少国内罕见珍本和孤本,是国内41家中心图书馆之一,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文出版物收藏中心、国家教委文科文献信息中心和科技查新中心之一。

博物馆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藏品5万多号,以汉唐文物、石刻,明清书画,少数民族文物,道教文物和民间工艺品最具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