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小故事
[总结范文]关于郑成功的故事
![[总结范文]关于郑成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7c4502ca6c30c2258019e00.png)
[总结范文]关于郑成功的故事关于郑成功的故事关于郑成功的故事(一):郑成功的励志故事郑成功,明清之际收复台湾之名将。
福建南安人,郑芝龙子。
出生于日本,初名福松;七岁归国就学,塾师奇之,为他取名曰森,指为可造之材;十五岁后入太学,为监生;仰慕钱谦益,因执贽为弟子;钱谦益甚重之,乃号其字曰大木,许其将为栋梁之选。
南明弘光元年四月,太学解散,郑森归闽。
同年闰六月,皇裔朱聿键依郑芝龙而建国福州,改元为隆武元年。
郑芝龙即“命其子郑森为隆武帝侍卫”。
当时,郑芝龙的弟弟“鸿逵引其子肇基见于王,王赐之姓。
芝龙闻之,亦引森入见,王奇其貌,与语,大悦之,抚森背曰:‘恨朕无女妻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
赐国姓,名成功,命为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附马都尉,宗人府宗正;自此中外称之为国姓”。
其时,“日本国王闻芝龙贵宠,亦送翁氏至安平”;“田川氏遂痛舍七左卫门,于隆武元年十月得至福建安海镇安平城。
成功还里省母,其母以事君秉诚竭忠教之。
成功因立大志,以中兴明室为己任,乃彻夜写作《恢复大业治兵筹饷锐精兵器之要策》一疏,送上隆武帝阅览”。
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亲征,经延平府至建宁府。
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由建宁府回驻延平。
郑成功“常与隆武帝谈到国家的前途,军事的利弊,说到激昂慷慨的地方,君臣甚至于抱头痛哭”。
此时,“隆武帝知郑氏不足以有为,决心出汀州入赣州与湖南为声援。
二月,帝至延平,芝龙不欲帝出,即率军民数万人遮道呼号以留之,隆武帝遂驻在延平”。
有一天,成功见隆武帝愁坐,因跪奏曰:“陛下郁郁不乐,得毋以臣父有异志耶?臣受国厚恩,义无反顾,臣以死捍陛下矣。
”三月间,“赐姓成功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
隆武叹息”;下旬,“吉安陷,郑彩弃广信奔入关,未几抚州陷……报至行在,大震;上削彩职,戴罪图功”,“命郑成功自延平出兵西上,收拾郑彩余众,进守邵武西之分水岭以阻清军”。
四月,“著国姓、辅臣速约各镇鼓锐前进,铅山告警,必行兼顾,以巩崇关”;“新抚永安、沙县山寇头目一万十三名……听国姓节制”;“敕国姓成功兼顾大安关,仍益兵防扼,恐有清骑突入”。
关于郑成功的的小故事

关于郑成功的的小故事郑成功是名震中外的民族英雄。
他生活在距我们三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
他率领中国人打败了强占中国台湾宝岛的苛兰人,把台湾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为了纪念郑成功,后人也把郑成功的很多事迹写成故事。
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关于郑成功的的小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郑成功的的小故事篇1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小时候,既爱习武,又迷读书。
可是,他的父亲、福建总兵邓芝龙,却一心一意要把他培养成武将,以便将来能承袭爵位。
一次,邓芝龙父子在幕僚宾友的陪同下,乘着一只官船,在五马江上游览。
船内吹箫弹琴,猜拳行令,好不热闹!郑成功却无心玩赏。
他坐在角落里,聚精会神地读书。
郑芝龙看了,不便直说,吆喝一声:“升帆!”帆升起来了,风儿将它鼓得满满的,船就像一支离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飞去。
邓芝龙又叫了声儿子,说:“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看。
”“请父亲出上联。
”郑成功抬起头来。
“你看对面那只舢板,尽管渔民拼命摇橹,可怎么也赶不上我们,所以我以为:‘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就是上联。
”邓芝龙出的这个上联,实在不好对呀!原来他语带双关,表面上说是拼命摇橹不如升起船帆,实际上“橹速”是影射周瑜的谋士鲁肃,“帆快”是隐喻刘邦的参将樊哙,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将”。
要找到两个历史人物,又利用谐音,完成这个对偶句,实在不易呀!但郑成功聪敏过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语音一落,满座叫绝。
原来这也是个双关语,表面上说是笛声清脆但比不上萧声和谐,实际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驾下的大元帅狄青,“箫和”暗指协助刘邦治国平天下的丞相萧何。
其真意是“武将难比文官”。
在众人的赞叹声中,邓芝龙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
从此,他再也不干涉郑成功攻读诗书了。
郑成功一边读书,一边习武,终于成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关于郑成功的的小故事篇2民族英雄郑成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
关于五年级郑成功小故事

关于五年级郑成功小故事我相信大家都听过很多历史人物,也都知道很多历史人物,且每个历史人物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故事。
而我想说的是郑成功,他是南安的英雄人物。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关于郑成功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关于郑成功小故事1满怀激动的心情来到郑成功纪念馆。
一进展馆,一尊郑成功全身雕像昂首挺胸地站立于馆内,威风凛凛,让人心生敬佩。
我真为祖国有这么一位英勇的战士而倍感自豪。
随着人群来到第二展厅,展台上陈列着当时人们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如:双耳罐、釉罐、养马槽等。
看着这些文物,我脑海中浮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
到了第三展厅,墙上挂满了郑成功的荣誉与英勇事迹。
听了这些故事,我对郑成功又多了几分了解,对他的崇敬之情也加深了许多。
下午的体验活动最让我难忘的,是奢石文化馆的一场“玉里看智”的游戏,同学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在刻了文字的石碓中找到最多和“玉”有关的成语组合。
“开始!”老师一声令下,我们便伸出了激动的小手认真地拣着石头。
刚开始,我们组刚要拼好一个,可是却找不着“天”字。
听到其他组也在埋怨缺了字,我们这才稍微放下心来,重新振作精神继续游戏。
在小组的同心协力下,我们很快组好了“金枝玉叶”这个词。
紧接着,我们好像有了魔力一般,又飞快地组好了一个、两个,慢慢地,我们组好了五个成语。
当老师公布第一名的成绩是“五个”之后,我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直呼“耶!”。
这个游戏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团队协作。
更让我意外的是,原来普普通通的石头,当人们赋予它一些文化元素之后,竟然可以变得这么好玩!关于郑成功小故事2郑成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史上极为著名的英雄。
郑成功原名是郑森,号大木。
明朝福建省泉洲府南安县石井村人。
1624年生于日本。
1630年7岁的郑森(即郑成功)回国。
他虽身处奢侈之地,但却能刻苦勤学,兼习武艺。
丝毫没有富家子弟的恶习。
15岁时考取了秀才,他还非常敬佩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
郑成功从未忘记过身处水深火热的台湾同胞们。
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事

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事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儿童故事资源请搜索与你分享!郑成功是明清之际民族英雄。
他的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
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
清兵打到福建,他的父亲郑芝龙贪图富贵,就抛弃了隆武帝,向清朝投降,隆武政权也灭亡了。
郑成功当时是个才二十二岁的青年将领。
郑芝龙投降清朝的时候,郑成功苦苦劝阻他父亲。
后来,他眼见父亲执迷不悟,气愤之下,就单独跑到南澳岛,召募了几千人马,坚决抗清。
清王朝知道郑成功是个能干的将材,几次三番派人诱降,都被郑成功拒绝。
清将又派他弟弟带了郑芝龙的信劝他投降。
他弟弟说:“你如果再不投降,只怕父亲的性命难保。
”郑成功坚决不动摇,写了一封回信,跟郑芝龙决绝。
郑成功兵力逐步强大起来,在厦门建立了一支水师。
他跟抗清将领张煌言联合起来,乘海船率领水军十七万人开进长江,分水陆两路进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
但是清军用假投降的手段欺骗他。
郑成功中了清军的计,最后打了败仗,又退回厦门。
郑成功回到厦门,清军已经占领福建绝大部分地方,他们用封锁的办法,要福建、广东沿海百姓后撤四十里,断绝对郑军的供应,想困死郑成功。
郑成功在那里招兵筹饷,都遇到困难,就决定向台湾发展。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明朝末年,欧洲的荷兰人趁明王朝腐败无能,霸占了台湾的海岸,修建城堡,向台湾人民勒索苛捐杂税。
台湾人民持续反抗,遭到了荷兰侵略军的镇压。
郑成功少年时期就跟随他父亲到过台湾,亲眼看到台湾人民遭受的苦难,早就想收复台湾。
这个回,他下决心赶走侵略军,就下命令要他的将士修造船只,收集粮草,准备渡海。
恰好在这时候,有一个在荷兰军队里当过翻译的何廷斌,赶到厦门见郑成功,劝郑成功收复台湾。
他说,台湾人民受侵略军欺侮压迫,早就想反抗了。
只要大军一到,一定能够把敌人赶走。
何廷斌还送给郑成功一张台湾地图,把荷兰侵略军的军事布置都告诉了郑成功。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郑成功主要事迹7篇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郑成功主要事迹7篇中国古代名人故事郑成功主要事迹【篇1】提到郑成功,相信大家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无疑是著名的历史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
下面我们将聚焦这一事件,回顾郑成功在当时的所作所为。
在1641年,荷兰击溃了西班牙,实现独占台湾岛,台湾人民也因此惨遭荷兰奴役,被迫接受基督教和荷兰语的教育。
郑成功是当时的抗清之志,坚决不降清,但他在大陆缺乏稳定的据点,无法和清朝抗衡,加上自己在军事上频繁失误,导致形势越来越严重。
后来又因为厦门弹丸之地无法自保,于是他将目光放在了台湾岛。
在1657年,郑成功和台湾的旧将何廷斌取得了联系。
何廷斌原为郑芝龙部下,因为不愿意接受朝廷招安而留在台湾,后来担任荷兰的翻译官。
他将台湾的情况告诉给了郑成功,并希望郑成功能够收复台湾。
1659年,何廷斌又将荷兰在台湾的军事部署地图交给了郑成功。
1661年,郑成功在摸清了荷兰在台湾的兵力部署之后,便审时度势,高举民族大义之旗,挥师入台。
这年正月,他在厦门召集诸将,下达收复台湾的命令:“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并可生聚教训也。
”3月,郑成功率大军抵达澎湖,再兵发台湾。
4月,郑成功军队在台湾登陆之后,将荷兰殖民者围困在台湾城(今台南)和赤嵌城,切断两城与外界的联系,在海上击败荷兰的援军。
在岛内同胞的大力支持下,围城数月,迫使敌人签订投降书,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郑成功主要事迹【篇2】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以前,主要致力于抗清复明运动。
为此,他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北伐。
其中,尤以最后一次规模最大,并一度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南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五月,郑成功以舟山为老营,开始了最后一次北伐,矛头直指南明故都南京。
一路上连连得胜,过羊山,入吴淞口,进展神速。
六月初,郑成功亲率水师十余万,艨艟巨舰数千艘,蔽江而上,直抵镇江城下。
镇江为长江下游的重镇,南京的门户,清军横江架木,上筑战楼,楼上满贮矢石、大铳、火药等物,江中并遍布缆索,拦截舟师,耗费了数十万两白银,防守甚为严密。
2024郑成功英雄事迹故事介绍(通用8篇)

2024郑成功英雄事迹故事介绍(通用8篇)郑成功英雄事迹故事介绍【篇1】冬天下了好多好多的雪,春天开了好多好多的花。
很多年过去了,郑成功长成了个大小伙子,郑成功的爸爸终于把他妈妈和弟弟从日本接回来了,郑妈妈头发都白了,郑成功和妈妈抱在一起放声大哭,他们是想起了在日本小郑成功帮妈妈给别人洗衣服的情景,想起了这么多年郑成功每天躲在被窝里偷偷喊妈妈的情景。
爸爸搂着已经长高的弟弟在一旁看着,眼睛里也充满了眼泪。
这一年明朝灭亡了,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在一座高山上上吊死了。
清朝的军队,占领了北平(解释:北平为现在的北京)。
由于郑成功的爸爸他们都是明朝人,后来郑成功的爸爸又当了明朝的大官,所以清朝就派了好多好多军队来福建打他们,他们要把福建也占领让他成为清朝的地方。
清朝的军队在海上派了好多大船,在陆地上又派了好多拿刀的士兵向福建浩浩荡荡地杀来。
郑成功的爸爸也和他的"郑家军"做好了打仗的准备,他们爬上了好多好多的山头,偷偷放上大石头,又偷偷在树上埋伏了好多拿着弓箭的人,只等清军一到就开始打仗。
清军的大队人马刚走到一个山后,就听一声炮响,大石头象暴雨般地砸了下来,树上的弓箭手也嗖嗖的直放箭。
清朝的军队被杀得尖喊成一片,赶紧往回跑。
郑成功的爸爸和他率领的"郑家军"非常高兴,他们吃了好多的菜,喝了好多的酒来庆贺。
清军一看打不过郑家军,怎么办?率领清军的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连觉都睡不着,头发也搔掉了好几根,终于想起了一个坏主意。
他派人去骗郑成功的爸爸说,如果郑爸爸投降,就给他大官做,而且不杀他们性命。
郑爸爸于是就相信了,只带了几个人去了清军大营,谁知道刚进清朝军队的大营,只见贝勒博洛两撇小胡子向上一翘,恶狠狠的喊:"来人呀,快把他们给我绑起来,别让他们跑了"。
郑爸爸他们这才知道上了当。
郑成功一听说爸爸给清军抓去了,非常生气。
因为他最恨不讲信用的人。
他派了好多"郑家军"去救爸爸,但郑爸爸早就被偷偷地给送到北平去了。
10个关于民族英雄的故事

10个关于民族英雄的故事关于民族英雄的故事篇1:郑成功郑成功是中国人,但他却出生在日本。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的爸爸很穷,为了养家糊口从中国去了日本。
接下来在日本结了婚生下了郑成功。
关于郑成功的出生有以下几种传说:一种说法是郑成功的妈妈在怀着小郑成功的时候,一天依在床头睡着了,睡着睡着突然梦见自己站在大海边,她眺望着大海可高兴了,她一会抓只小鱼,一会儿又捡个贝壳,别提多高兴了。
这时候突然看见一只大鱼朝她游过来,郑妈妈慌忙之间就要躲闪,谁知道那鱼一头扎进了她的肚子里。
郑妈妈一下子从睡梦中惊醒了,窗外还没有天明。
这时候睡在妈妈肚子里的郑成功突然动了起来,难道他也醒了吗?另外一种说法是郑妈妈到海边玩,捡了好多好多贝壳,天是那样蓝,海也是那样蓝,郑妈妈可高兴了。
她用一根线把一只只贝壳穿了起来,做成了一条美丽的贝壳项链,她想用这串美丽的项链亲手挂在以后出生的郑成功脖子上。
郑妈妈想,好多人围着郑成功说:"你的贝壳项链真好看,是谁送你的。
"这时候她想郑成功会骄傲地说:"是我妈妈亲手给我做的。
郑妈妈想着想着就睡着了,但一会郑妈妈就被痛醒了。
原来郑成功在妈妈肚子里听见大海的波涛声,心想那是什么啊,哗啦哗啦地真好玩,就想出去,于是就在妈妈的肚子里使劲地跑使劲地踢嘴里喊着:"妈妈,妈妈,我要出去,我要出去玩……"这样郑妈妈就在一块岩石上生下了小郑成功。
这块石头现在还在日本的平户,叫做"儿诞石",意思是指在这块石头上生了个小孩的意思。
以上都是两种传说,特别是前面说的大鱼怎么能一头扎进人的肚子里呢,但是这也说明了好多好多人都非常喜欢和尊敬郑成功,所以把他的出生写成个故事。
下面是几件郑成功真正的故事。
在郑成功很小的时候,他的爸爸决定回中国去做生意,准备一家人都回国。
但当时在日本,幕府将军(解释:幕府将军就是当时日本的大官)不让他们回去,最后郑成功的爸爸一个人回到了中国。
有关郑成功英雄的主要事迹15篇

有关郑成功英雄的主要事迹15篇有关郑成功英雄的主要事迹精选篇1郑成功,明清之际收复台湾之名将。
福建南安人,郑芝龙子。
出生于日本,初名福松;七岁归国就学,塾师奇之,为他取名曰森,指为可造之材;十五岁后入太学,为监生;仰慕钱谦益,因执贽为弟子;钱谦益甚重之,乃号其字曰大木,许其将为栋梁之选。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太学解散,郑森归闽。
同年闰六月,皇裔朱聿键依郑芝龙而建国福州,改元为隆武元年(1645年)。
郑芝龙即“命其子郑森为隆武帝侍卫”。
当时,郑芝龙的弟弟“鸿逵引其子肇基见于王,王赐之姓。
芝龙闻之,亦引森入见,王奇其貌,与语,大悦之,抚森背曰:‘恨朕无女妻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
赐国姓,名成功,命为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附马都尉,宗人府宗正;自此中外称之为国姓”。
其时,“日本国王闻芝龙贵宠,亦送翁氏(即田川氏)至安平”;“田川氏遂痛舍七左卫门(郑成功弟),于隆武元年(西元1645年)十月得至福建安海镇安平城。
成功还里省母,其母以事君秉诚竭忠教之。
成功因立大志,以中兴明室为己任,乃彻夜写作《恢复大业治兵筹饷锐精兵器之要策》一疏,送上隆武帝阅览”(台湾“三军大学”1972年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卷十七》)。
有关郑成功英雄的主要事迹精选篇21565年,西班牙殖民统治菲律宾,菲律宾这个名字,就是来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
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杀在菲律宾的华侨华商,死亡人数达五万余众。
在得知菲律宾华侨的处境后,1657年,郑成功曾经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
郑成功曾多次对菲律宾华侨表示关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惩罚西班牙人。
1662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遣使到菲律宾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
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
2024郑成功将军生平历史事迹(精选7篇)

2024郑成功将军生平历史事迹(精选7篇)郑成功将军生平历史事迹(精选篇1)郑成功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又刻苦学习,所以学业大有长进,十一岁时就能写得一手好诗文,私塾老师对他十分器重。
有一回,老师出了一道《洒扫应对》的题目,叫他作文。
郑成功想了一下,立即挥笔写下:“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
”大意是说,正义的王师征伐邪恶势力,就象荡涤打扫泥尘一样,尧与舜的贤明谦让,有如进退应对的道理。
老师接过卷子一看,深为惊叹,想不到郑成功小小的年纪,竟能写出这样寓意深刻的好文章,不禁连声拍着书案称赞:“我教了大半辈子书,还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小孩子能说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真是奇才呀!”郑成功听了,红着脸谦逊地答道:“老师,我只是靠苦读,其实并不聪明。
我母亲给我取的名字“森”,就是大木头,大木头,还是大木头哩!”这一说可把塾师乐得哈哈大笑,他用手抚着郑成功的头:温厚亲切地说:“好孩子,那是你母亲望子成材心切呀!有道是书山无径勤为路,学海无边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只要你勤奋读书,胸怀远志,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将来定能成为国家中兴大业的栋梁之材。
”郑成功不但勤奋攻读诗书,而且也刻苦勤学武艺,钻研孙子兵法,同时关心天下兴亡与民生疾苦,立志成为一个具有文韬武略的爱国志士。
因此,十一岁时即以文章闻名,受到当时很多儒学大家的赞赏。
有一次,郑成功在《孙子兵法》上走笔题写了“挥尘谈兵效古之英豪,究心天下封侯非所愿”,他的叔父郑鸿逵看到了,喜出望外地赞叹道:“有志气,有出息!这孩子日后必定是一匹驰骋天下的千里驹!”长大后,郑成功实现自己的抱负,成为一位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将军生平历史事迹(精选篇2)南明王朝灭亡的时间,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的军队追杀,走投无路,最后从云南逃到缅甸,吴三桂的兵追到缅甸,最终抓到了永历帝,把他押回云南昆明,南明王朝至此覆灭。
但是,以郑经为首的郑氏家族还是继续延用永历的年号。
2024郑成功事迹故事大全(精选7篇)

2024郑成功事迹故事大全(精选7篇)郑成功事迹故事大全(篇1)英雄之所以能成为英雄,那是有缘由的,缘由就是他从小就有胸怀天下的格局,有成为英雄的志向。
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就流传着他从小勤奋读书刻苦练武、胸怀大志抱负不凡的传奇故事。
郑成功出生在日本,等到他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母亲就亲自教他认识中国文字,还给他讲中华大地的山川风物,这一切让年幼的郑成功对祖国是心驰神往,恨不得早早就回到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
七岁那一年,父亲郑芝龙觉得应该让他回到中国接受正统教育了,于是就派人把成功从日本带回福建南安石井祭拜祖先。
没过多久又让郑成功住在安平镇(即今晋江安海镇),聘请一位当地非常有名的私塾先生来教他读书认字。
当时,正值明末,大明崇祯皇帝内忧外患,内有各地农民起义,外有满清步步紧逼。
私塾老师讲述的古代英雄豪杰的故事,让郑成功听得非常着迷,对英雄们更是崇敬有加。
对屈原、岳飞、文天祥这些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的诗词也是非常感兴趣,常常喜爱吟诵《正气歌》、《满江红》,深深地被那种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所感动。
郑成功事迹故事大全(篇2)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
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
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
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赤嵌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
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其与台湾城的联系。
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
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
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
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长达8个月,荷兰人走投无路,只得投降乞归。
至此,荷兰侵略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宝岛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的英雄事迹五篇汇总600字(精选)

郑成功的英雄事迹范文一冬天下了好多好多的雪,春天开了好多好多的花。
很多年过去了,郑成功长成了个大小伙子,郑成功的爸爸终于把他妈妈和弟弟从日本接回来了,郑妈妈头发都白了,郑成功和妈妈抱在一起放声大哭,他们是想起了在日本小郑成功帮妈妈给别人洗衣服的情景,想起了这么多年郑成功每天躲在被窝里偷偷喊妈妈的情景。
爸爸搂着已经长高的弟弟在一旁看着,眼睛里也充满了眼泪。
这一年明朝灭亡了,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在一座高山上上吊死了。
清朝的军队,占领了北平(解释:北平为现在的北京)。
由于郑成功的爸爸他们都是明朝人,后来郑成功的爸爸又当了明朝的大官,所以清朝就派了好多好多军队来福建打他们,他们要把福建也占领让他成为清朝的地方。
清朝的军队在海上派了好多大船,在陆地上又派了好多拿刀的士兵向福建浩浩荡荡地杀来。
郑成功的爸爸也和他的"郑家军"做好了打仗的准备,他们爬上了好多好多的山头,偷偷放上大石头,又偷偷在树上埋伏了好多拿着弓箭的人,只等清军一到就开始打仗。
清军的大队人马刚走到一个山后,就听一声炮响,大石头象暴雨般地砸了下来,树上的弓箭手也嗖嗖的直放箭。
清朝的军队被杀得尖喊成一片,赶紧往回跑。
郑成功的爸爸和他率领的"郑家军"非常高兴,他们吃了好多的菜,喝了好多的酒来庆贺。
清军一看打不过郑家军,怎么办?率领清军的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连觉都睡不着,头发也搔掉了好几根,终于想起了一个坏主意。
他派人去骗郑成功的爸爸说,如果郑爸爸投降,就给他大官做,而且不杀他们性命。
郑爸爸于是就相信了,只带了几个人去了清军大营,谁知道刚进清朝军队的大营,只见贝勒博洛两撇小胡子向上一翘,恶狠狠的喊:"来人呀,快把他们给我绑起来,别让他们跑了"。
郑爸爸他们这才知道上了当。
郑成功一听说爸爸给清军抓去了,非常生气。
因为他最恨不讲信用的人。
他派了好多"郑家军"去救爸爸,但郑爸爸早就被偷偷地给送到北平去了。
郑成功的英雄事迹

郑成功的英雄事迹郑成功是一位民族英雄,虽中年英逝,但他收复宝岛台湾的丰功伟绩,永远铭(mínɡ)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着名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曾撰(zhuàn)写一副对联,赞颂郑成功的历史功绩:“开辟荆(jīnɡ)榛(zhēn)千秋功业,驱除荷虏(lǔ)一代英雄。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郑成功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郑成功小时候的故事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小时候,既爱习武,又迷读书。
可是,他的父亲、福建总兵邓芝龙,却一心一意要把他培养成武将,以便将来能承袭爵位。
一次,邓芝龙父子在幕僚宾友的陪同下,乘着一只官船,在五马江上游览。
船内吹箫弹琴,猜拳行令,好不热闹!郑成功却无心玩赏。
他坐在角落里,聚精会神地读书。
郑芝龙看了,不便直说,吆喝一声:“升帆!”帆升起来了,风儿将它鼓得满满的,船就像一支离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飞去。
邓芝龙又叫了声儿子,说:“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看。
”“请父亲出上联。
”郑成功抬起头来。
“你看对面那只舢板,尽管渔民拼命摇橹,可怎么也赶不上我们,所以我以为:‘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就是上联。
”邓芝龙出的这个上联,实在不好对呀!原来他语带双关,表面上说是拼命摇橹不如升起船帆,实际上“橹速”是影射周瑜的谋士鲁肃,“帆快”是隐喻刘邦的参将樊哙,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将”。
要找到两个历史人物,又利用谐音,完成这个对偶句,实在不易呀!但郑成功聪敏过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语音一落,满座叫绝。
原来这也是个双关语,表面上说是笛声清脆但比不上萧声和谐,实际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驾下的大元帅狄青,“箫和”暗指协助刘邦治国平天下的丞相萧何。
其真意是“武将难比文官”。
在众人的赞叹声中,邓芝龙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
从此,他再也不干涉郑成功攻读诗书了。
郑成功一边读书,一边习武,终于成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南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率将领百员,水陆士卒2万,乘大小战船百余艘,向台湾迸发,欲收复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
关于郑成功的故事

关于郑成功的故事郑成功诞生公元1624年(也就是明思宗在煤山自缢前二十年)七月十四日,日本九州岛西部长崎县松浦郡(原名平户)河内浦的海滨----千里滨,就像平常一样,海天一色,风景明媚,和相距不远的繁华市镇比较起来,这里算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
一个大腹便便的孕妇,正在海边散步,她蹲下身来,捡拾沙滩上可爱的贝壳。
忽然,乌云四合,下起一阵大雨,平静的海面,顿时波涛汹涌,白浪翻腾。
正在这个时候,田川氏忽然感到肚子一阵阵剧痛,她知道马上就要分娩了,但一时却找不到地方避雨,只好踉跄地倚在一块巨石旁边坐下,就在这里,她平安地生下了一个男孩。
这块石头,因郑成功而成名,被称为“儿诞石”。
现在这块石头,仍在平户千里滨的海滩,高八十公分,宽三公尺。
如今这块石上刻着“郑延平郡王庆诞芳址”九个字,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
据说,目前已经被海沙埋陷,满潮时没入波浪中仅得见其尖端。
在千里滨的东侧,有一块碑文,全文约一千五百字,记录着郑成功母亲田川氏生郑成功之事,以及郑成功一生的功业事迹。
根据传说,在田川氏生产的时候,很多人看到郑家的屋子,红光满天,起先以为失火,大家忙着赶来救火的时候,才知道是添了一个男孩。
随着郑成功的出生,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也许这些传说都是子虚乌有,却可以反映出,在人的心目中,郑成功是一代英雄。
郑成功的故事一:年幼器识郑成功自幼头脑就清楚,读书写文章,绝不拘古人的陈见,他写的作文,往往都是自己的思想,有时候,他老师都会感到惊讶。
现在我们举一个他十一岁的作文,就可以的看出,他在少年时代是多么的特殊了。
有一天,老师给十一岁的郑成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
像这样的作文题目,对现年十一岁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不懂得如何去下笔,即使是叫现在的大学生来写,恐怕也抓耳挠腮,搜索枯肠大半天,还是写不出几句话来。
可是十一岁的郑成功,他不但是一挥而就,而且气势万钧,他在文章中很简洁的说:“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
郑成功的小故事

郑成功的小故事导读:郑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镇,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
以下是“郑成功的小故事”,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郑成功的小故事一】郑成功,明清之际收复台湾之名将。
福建南安人,郑芝龙子。
出生于日本,初名福松;七岁归国就学,塾师奇之,为他取名曰森,指为可造之材;十五岁后入太学,为监生;仰慕钱谦益,因执贽为弟子;钱谦益甚重之,乃号其字曰大木,许其将为栋梁之选。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太学解散,郑森归闽。
同年闰六月,皇裔朱聿键依郑芝龙而建国福州,改元为隆武元年(1645年)。
郑芝龙即“命其子郑森为隆武帝侍卫”。
当时,郑芝龙的弟弟“鸿逵引其子肇基见于王,王赐之姓。
芝龙闻之,亦引森入见,王奇其貌,与语,大悦之,抚森背曰:‘恨朕无女妻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
赐国姓,名成功,命为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附马都尉,宗人府宗正;自此中外称之为国姓”。
其时,“日本国王闻芝龙贵宠,亦送翁氏(即田川氏)至安平”;“田川氏遂痛舍七左卫门(郑成功弟),于隆武元年(西元1645年)十月得至福建安海镇安平城。
成功还里省母,其母以事君秉诚竭忠教之。
成功因立大志,以中兴明室为己任,乃彻夜写作《恢复大业治兵筹饷锐精兵器之要策》一疏,送上隆武帝阅览”(台湾“三军大学”1972年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卷十七》)。
十五字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亲征,经延平府至建宁府(今福建建瓯市)。
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由建宁府回驻延平。
郑成功“常与隆武帝谈到国家的前途,军事的利弊,说到激昂慷慨的地方,君臣甚至于抱头痛哭”。
此时,“隆武帝知郑氏不足以有为,决心出汀州入赣州与湖南为声援。
二月,帝至延平,芝龙不欲帝出,即率军民数万人遮道呼号以留之,隆武帝遂驻在延平”。
有一天,成功见隆武帝愁坐,因跪奏曰:“陛下郁郁不乐,得毋以臣父有异志耶?臣受国厚恩,义无反顾,臣以死捍陛下矣。
”三月间,“赐姓成功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
隆武叹息”;下旬,“吉安陷,郑彩弃广信(治今江西上饶)奔入关(今福建武夷山分水关),未几抚州陷……报至行在,大震;上削彩职,戴罪图功”,“命郑成功自延平出兵西上,收拾郑彩余众,进守邵武西之分水岭(光泽县与其西江西抚州等地交界处即分水岭共有九关十三隘。
关于郑成功的故事

关于郑成功的故事郑成功(1624年-1662年),字规南,字大南,号镇海翁,福建泉州人,祖籍潮阳,出生于古时海洋贸易中心泉州。
他是明末名将郑芝龙的七子,也是明朝抵抗清朝统治的领导者之一。
郑成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英雄的传奇,他的一生都在为恢复明朝的辉煌而努力奋斗。
童年和早年经历郑成功从小就在一个军事世家长大,对于战争和军事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
他在家族中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并且很快显示出了非凡的天赋。
尽管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却十分关心普通人的利益,特别是农民和渔民。
这种对人民的深情厚意在他后来的事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抗清斗争郑成功十分不满清朝入侵中国,他下定决心要为明朝复兴而战斗。
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勇气,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加入他的抗清行列。
郑成功先后在福建和台湾组建起强大的抗清力量,经过多年苦战,他成功地将台湾从荷兰统治者手中夺回。
这次战役中,他表现出的战略眼光和组织能力让人瞩目。
统一台湾郑成功夺回台湾后,他开始致力于统一和发展这片土地。
他积极招商引资,改善农田,扩大渔业和纺织业。
他提倡文化教育,加强民众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水平,为台湾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还修建城墙和炮台,巩固了台湾的防御能力,确保了岛屿的安全。
郑成功的遗产郑成功在台湾的统治只持续了短暂的时间,因为他在恢复明朝统一大业的道路上遭遇了失败。
1662年,郑成功因为粮食短缺和清军的围攻而逝世。
然而,尽管他未能完成自己的终极目标,他留下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郑成功在台湾的政策和建设成就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在抗清斗争中的英勇事迹激励了后来人继续抗清斗争,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语郑成功是一个为了复兴明朝而浴血奋战的英雄,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顽强不屈地追求自由和独立。
他的军事才能、领导能力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人物。
通过他的努力,他将台湾从敌人手中夺回,并且在那里建立起了繁荣富饶的社会。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郑成功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郑成功中国古代名人故事:郑成功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故事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故事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那么你有了解过故事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名人故事:郑成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郑成功简介郑成功(1624~1662) 明清之际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今福建南安东)石井乡人。
本名森,字名俨,号大木。
父郑芝龙到日本经商,娶田川氏(一作翁氏)为妻。
郑成功于明天启四年(1624),在日本平户(今长崎县松浦郡)出生;七岁时返国,在安平(今福建晋江安海镇)从师学习。
自幼才思敏捷,聪明过人。
崇祯十七年(1644),在南京国子监读书。
南明弘光覆亡前夕,郑成功回到福建。
时南明唐王朱聿键建都福州,建元隆武。
郑芝龙领郑成功晋见隆武帝,隆武帝见其少年英俊,便赐姓朱,封忠孝伯,人称“国姓爷”。
又令挂招讨大将军印,镇守仙霞关等军事重地。
2、英勇善战的郑成功郑成功于顺治五年(1648)四月率军攻克同安县。
七年,计杀盘踞厦门的郑联,遂以厦门为抗清基地。
八年,郑成功率兵南下广东,清兵乘虚偷袭厦门。
郑成功星夜赶回,处死留守厦门失职的堂叔郑鹏,复踞厦门。
十年五月,清军攻海澄,郑成功率军死守,击退清军。
十一年二月,清廷遣使携“海澄公”印招抚郑成功;八月,又遣使者及其弟郑渡、郑荫前来劝降;郑成功均坚决拒绝。
十四年,南明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延平王、招讨大将军。
十五年七月,郑成功率兵十余万,大小战船数十艘,联合鲁王部将张煌言的抗清队伍,开始北伐。
八月间,船队在舟山以北的羊山海面遇风,回舟山修整。
翌年五月,再率兵由舟山出发,连克瓜洲、镇江,进逼南京。
张煌言和杨朝栋率领的水师前镇,还上溯芜湖。
长江下游的`太平、宁国、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二县纷纷归附,江南、皖南地区再次燃起抗清烽火。
驻南京的清朝总督郎廷佐见势危,便利用郑成功屡胜后滋长麻痹轻敌思想,写信要求暂缓攻城,待一个月后自动开城投降。
有对于郑成功故事

有对于郑成功的故事郑成功是明清之际军事将领和民族英豪。
你知道郑成功有什么样的故事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对于郑成功的励志故事,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位民族英豪。
郑成功小时候的故事明末民族英豪郑成功小时候,既爱习武,又迷念书。
但是,他的父亲、福建总兵邓芝龙,却全心全意要把他培育成武将,以便未来能承继爵位。
一次,邓芝龙父子在幕僚宾友的陪伴下,乘着一只官船,在五马江上旅行。
船内吹箫抚琴,猜拳行令,好不喧闹!郑成功却没心玩赏。
他坐在角落里,全神贯注地念书。
郑芝龙看了,不便直说,吆喝一声:“升帆!”帆升起来了,风儿将它鼓得满满的,船就像一支离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飞去。
邓芝龙又叫了声儿子,说:“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看。
”“请父亲出上联。
”郑成功抬开端来。
“你看对面那只舢舨,只管渔民拼死摇橹,可怎么也赶不上我们,所以我认为:‘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就是上联。
”邓芝龙出的这个上联,实在不好对呀!本来他语带双关,表面上说是拼死摇橹不如升起船帆,实质上“橹速”是隐射周瑜的谋士鲁肃,“帆快”是隐喻刘邦的参将樊哙,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将”。
要找到两个历史人物,又利用谐音,达成这个对偶句,实在不易呀!但郑成功聪敏过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语音一落,满座叫绝。
本来这也是个双关语,表面上说是笛声洪亮但比不上萧声和睦,实质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驾下的大元帅狄青,“箫和”暗指辅助刘邦治国平天下的丞相萧何。
其真意是“武将难比文官”。
在大家的赞美声中,邓芝龙暗暗感觉自己从前的做法似有不当。
此后,他不再干预郑成功攻读诗书了。
郑成功一边念书,一边习武,终于成为赫赫闻名的文武全才。
郑成功光复台湾的故事民族英豪郑成功,无人不知,无人不知,他一世最大的伟绩就是光复台湾,结束了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国土,但在1624年被荷兰侵犯了,台湾同胞此后受尽了欺凌与打劫,生活苦不堪言。
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身带领二万五千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大荡从金门出发。
郑成功的故事

郑成功的故事1. 郑成功的故事(短一点,50字到100字)郑成功的故事: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1)郑成功的故事扩展阅读: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明朝评价郑成功:王观光:“是儿英雄,非若所及也!”朱聿键:"素闻郑家有匹千里驹,果然名不虚传。
"郑鸿逵:“此吾家千里驹也!”钱谦益:“声调清越,不染俗氛。
少年得此,诚天才也。
”瞿式耜:“瞻瞩极高,他日必为伟器。
”张煌言:“窃闻举大事者,先在人和;立大业者,尤在地利。
……即如殿下东都之役(即攻台之战),岂诚谓外岛足以创业开基?不过欲安插文武将吏家室,使之无内顾之忧,庶得专意恢复。
但自古未闻以辎重眷属,置之外夷,而后经营中原者。
……故当兴师之始,兵情将意,先多畏疑。
”卢若腾:“金陵城,秦、汉以来几战争;战胜攻取有难易,未闻不假十万兵。
闽南义旅今最劲,连年破虏无坚营。
貔貅三万绝鲸海,直沂大江不留行:瓜步、丹徒鏖战下,江南列郡并震惊;龙盘虎踞古都会,伫看开门夹道迎。
一朝胡骑如云合,百战雄师涂地倾!……”2. 郑成功的故事一、故事有:拒降抗清、北伐南京、驱逐荷夷等等。
二、具体介绍: 1、拒降抗清 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八月,郑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成功的小故事一】郑成功的故事郑成功,明清之际收复台湾之名将。
福建南安人,郑芝龙子。
出生于日本,初名福松;七岁归国就学,塾师奇之,为他取名曰森,指为可造之材;十五岁后入太学,为监生;仰慕钱谦益,因执贽为弟子;钱谦益甚重之,乃号其字曰大木,许其将为栋梁之选。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太学解散,郑森归闽。
同年闰六月,皇裔朱聿键依郑芝龙而建国福州,改元为隆武元年(1645年)。
郑芝龙即命其子郑森为隆武帝侍卫。
当时,郑芝龙的弟弟鸿逵引其子肇基见于王,王赐之姓。
芝龙闻之,亦引森入见,王奇其貌,与语,大悦之,抚森背曰:‘恨朕无女妻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
赐国姓,名成功,命为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附马都尉,宗人府宗正;自此中外称之为国姓。
其时,日本国王闻芝龙贵宠,亦送翁氏(即田川氏)至安平;田川氏遂痛舍七左卫门(郑成功弟),于隆武元年(西元1645年)十月得至福建安海镇安平城。
成功还里省母,其母以事君秉诚竭忠教之。
成功因立大志,以中兴明室为己任,乃彻夜写作《恢复大业治兵筹饷锐精兵器之要策》一疏,送上隆武帝阅览(台湾三军大学1972年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卷十七》)。
十五字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亲征,经延平府至建宁府(今福建建瓯市)。
三月间,赐姓成功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
隆武叹息;下旬,吉安陷,郑彩弃广信(治今江西上饶)奔入关(今福建武夷山分水关),未几抚州陷报至行在,大震;上削彩职,戴罪图功,命郑成功自延平出兵西上,收拾郑彩余众,进守邵武西之分水岭(光泽县与其西江西抚州等地交界处即分水岭共有九关十三隘。
其中较著名者为铁关又称铁牛关、杉关、分水关、老关又称山头关)以阻清军。
四月,著国姓、辅臣速约各镇鼓锐前进,铅山告警,必行兼顾,以巩崇关(即武夷山分水关,又称大安关);新抚永安、沙县山寇头目一万十三名听国姓节制;敕国姓成功兼顾大安关,仍益兵防扼,恐有清骑突入。
结婚典礼主持词六月一日,仙霞岭驻军兵哗;守将郑鸿逵,误谓清兵至,弃军徒跣逃跑;三日夜抵浦城。
行在闻知大震,削夺郑鸿逵之封爵。
同时,隆武帝晋封郑成功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印,使移军前往镇守浦城仙霞岭即正北大门。
当时,即将撤离延平的郑芝龙,以清军将要大举入闽,于是遣心腹吏蔡辅前往命成功撤兵。
蔡辅至仙霞岭见成功,成功不待其出语,即厉声责之曰:敌师已迫而粮不继,空釜司饔,吾将奈何耶?速归请太师(指其父郑芝龙)急发饷济军,慎勿以封疆付一掷也。
蔡辅噤不敢言;还报于芝龙,说:假若我提及纳款,我的头早已断了。
郑芝龙说:痴儿不知天命,固执乃尔;吾不发饷,彼岂能枵腹以战乎?无奈之余,郑芝龙因上疏称:海寇狎至,三关饷取之臣,臣取之海,无海则无家,非往征不可;拜表即行。
隆武手敕挽留云:先生稍迟,朕与先生同行。
中使奉敕到江边,芝龙早已挂帆离延平了。
当时,郑芝龙间使密约款于清,随郑芝龙撤兵离延离关回安平的有郑鸿逵、施福(一作施天福)以及郑彩等;隆武即位时有守兵战兵略计二十万,除败降逃亡之外,估计郑芝龙所撤走的应是战兵,大约十万。
诸关、城邑之兵骤然减少,因此产生空关之感。
而郑成功屡次摧粮饷均不得,军中乞食,逃散日众,成功不得已而撤至延平。
郑芝龙撤兵离延离关之后,闽北关防重新作了布置。
当时江西基本上已经失陷,浙南尚有监国鲁王;因此,以御史郑为虹等人守浦城仙霞关,而郑成功则带着些许战兵,主要防御在光泽,甚或还兼督崇关。
七月,清兵已抵闽关;八月初一,从景宁关(在浙南闽东之间)入闽东,郡县望风降附;十三日,清贝勒罗托部已陷衢州,入仙霞关,遂克浦城、建宁(今福建建瓯市)、延平;守浦城的御史郑为虹、给事中黄大鹏、延平知府王士和,皆死焉。
二十三日,清兵至延平。
隆武帝已先两、三日由延平取道顺昌,准备由汀州遁江右(赣南)。
此时,在光泽一带的郑成功,闻报,由光泽经顺昌而下延平,大约廿二日或廿三日,途中遇见已经离延的隆武,入见隆武帝;隆武问之曰:芝龙、鸿逵,朕将焉依?成功跪于榻前泣奏曰:臣父臣叔,皆居心叵测,陛下宜自为计。
与帝相持大哭。
隆武帝遂欲西入赣,成功辞君赴金门,欲联络豪杰同赴赣南寻隆武。
隆武于八月廿六日入汀州城,九月初仍驻汀州。
随后遇害。
郑成功辞别隆武之后,下延平,与入延的清兵猝遇,郑成功交锋不利,率师南下;路遇北上的王忠孝,郑成功告诉王忠孝上已先四日行,剑南(即今福建南平)皆北骑,公将安之?王忠孝之后终老于台湾。
郑成功离延时,有一批闽北抗清义士追随郑成功前往闽南、台湾。
自其随隆武帝出征,于隆武元年十二月中旬进入延平,到次年八月下旬的此时离开,大约在闽北逗留了八个月有余。
郑成功离开闽北后,反对其父降清,树起抗清旗帜,南征北战,威震清军,史称明郑。
离开延平的第二年,二十四岁的郑成功以广东南澳为基地。
所树立的旗帜上方写着明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另一面旗上写着背父救国四个大字。
随即出兵,连破闽南沿海多处,改中左所(即今厦门市)为思明州,以为政治、经济中心;自此时至永历十二年(1658年)郑成功曾三次北伐江浙,九次南征闽粤,其中,永历十一年北伐攻克温州、台州,进入长江,威震清军。
当时,在滇城的永历帝,于永历二年十月封成功威远侯。
三年七月,封成功为延平公,永历十二年春正月,又遣漳平伯周金汤航海至思明,晋成功为延平郡王,给金印(《台湾通史》卷二)。
但是,郑成功因尚未打败清军,谢不受爵;收而藏之,终身不一用(《南明史略》与范咸《台湾府志》)。
郡王是仅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延平在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是一个方法要地。
延平作为建制地名,最早出此刻距今1620年的东晋太元四年(379年),这年改南平县为延平县,到唐武德三年(620年)设延平军,开始突显其铜延平之军事方法要地的地位;元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剑路为延平路,明洪武初(元年为1368年)改延平路为延平府,为闽中八府之一,直至1913年废府设道;其后,在沉默了80余年后于1995年1月撤南平地区改南平市的同时,县级南平市改为延平区,延平才又重登历史舞台。
简言之,延平断续出现四次,存在约1045年,其中第四次即元大德六年以来长达612年之久,建制级别最高,影响也最大。
显然,正因郑成功初出茅庐展现才华于延平,而且隆武帝始封郑成功忠孝伯之爵位也在延平,因此永历帝才封他为延平郡王;同时,正因郑成功抗清所经历的安平、南澳、中左所(思明州)等地,建制级别都不如府级的延平,而古代封爵又常与建制级别有关,因而封他为延平郡王。
由此可见:郑成功的政治生涯和伟大功绩乃至郑成功的英名,都是从延平亦即闽北开始的。
郑成功于永历十三年再次北伐,战败后退回思明,便着手收复台湾。
当时台湾为荷兰殖民者所侵占。
后经过八、九个月的战争,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即1662年2月)迫使荷兰总督揆一投降,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可惜,克台后不到半年,这位年轻的民族英雄就病故了。
【郑成功的小故事二】郑成功小时候的故事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小时候,既爱习武,又迷读书。
但是,他的父亲、福建总兵邓芝龙,却一心一意要把他培养成武将,以便将来能承袭爵位。
一次,邓芝龙父子在幕僚宾友的陪同下,乘着一只官船,在五马江上游览。
船内吹箫弹琴,猜拳行令,好不热闹!郑成功却无心玩赏。
他坐在角落里,聚精会神地读书。
郑芝龙看了,不便直说,吆喝一声:升帆!帆升起来了,风儿将它鼓得满满的,船就像一支离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飞去。
邓芝龙又叫了声儿子,说: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看。
请父亲出上联。
郑成功抬起头来。
你看对面那只舢板,尽管渔民拼命摇橹,可怎样也赶不上我们,因此我以为:‘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就是上联。
邓芝龙出的这个上联,实在不好对呀!原来他语带双关,表面上说是拼命摇橹不如升起船帆,实际上橹速是影射周瑜的谋士鲁肃,帆快是隐喻刘邦的参将樊哙,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将。
要找到两个历史人物,又利用谐音,完成这个对偶句,实在不易呀!但郑成功聪敏过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语音一落,满座叫绝。
原来这也是个双关语,表面上说是笛声清脆但比不上萧声和谐,实际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驾下的大元帅狄青,箫和暗指协助刘邦治国平天下的丞相萧何。
其真意是武将难比文官。
在众人的赞叹声中,邓芝龙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
从此,他再也不干涉郑成功攻读诗书了。
郑成功一边读书,一边习武,最后成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郑成功的小故事三】郑成功与施琅的故事引出的一点小故事从地图上看,从施琅老家晋江深沪湾边的衙口村到围头湾边郑成功老家南安石井,直线距离才20多公里。
同为闽南人的二者,在明末清初这个动荡的年代,纠葛出的恩恩怨怨却对历史的书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最初是作为战友共同进行反清复明的军事斗争,但最终却反目成仇。
他们都收复过台湾,不一样的是,郑成功是从荷兰人手里,施琅是从郑氏小王朝里拿回的台湾。
郑成功死守着闽海一隅顽抗清军,借着南明政权的旗号,打着自己的算盘,在他爹郑芝龙降清后依然如次;由于方法的需要,郑成功出兵收复的台湾,从当时的情境来看,这绝非出于维护大明或大清的版图统一之爱国情愫,正因大清,其所抗也,大明已垂暮流亡,早就没了多少版图;假若清朝没有逼的那么紧,能够让他在闽南粤东回旋开来,那他就没必要跑到台湾。
反过来,如果军事上需要,不是台湾的话,或许也可能跑到是琉球,或者更远的菲律宾。
一句话,收复台湾是现实的需要而不是郑成功的个人大义。
当然,他的举动所产生的历史后果是有好处的。
而施琅先是跟郑芝龙降清,后又叛清跟了少东家郑成功,但由于功高盖主,二人生隙,郑成功诛杀了包括他父亲及弟弟在内的诸多家人;施琅再次降清。
在被闲置十多年后,最后给了他收复台湾的机会,澎湖一战,岛民来降,施琅却没有公报私仇,借机报复郑成功后人,台湾最终又并入版图。
但后人的评价却反差甚大,郑成功魁梧异常,从政府到民间,他是以一个民族英雄的姿态出现,38米铜像挺立在泉州大坪山上,16米石像挺立在鼓浪屿水操台上,名号也挺立在诸多叫成功大道或成功中学的城市村镇,挺立在爱国者的心中。
而施琅,虽然他也收回了台湾,但这功绩似乎都算到了康熙的头上。
做为一个前朝的叛臣,两次降清的举动,这在忠义传统的中国难以被正统话语权所理解。
但事实上,台湾收回后,随即又产生弃还是留的两种主张,两条路线。
清廷多数官员,包括康熙皇帝,认为只要肃清郑氏政权的残余势力,就能够班师回朝,不必在台湾设郡置县,派驻军队。
施琅身处群议的包围,力挽狂澜,他从国防、物产、民心和外患等方面着手,上疏朝廷,陈说利害,施琅指出: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
勿谓彼中耕种,犹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弃之必酿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正是由于施琅的坚持,清廷最后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立台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