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的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的地理名词解释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地理特点和独特地貌的国家。
下面,将对中国的一些地理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概况。
一、黄河(Huang He)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它发源于中国西北地区青海省,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六个省份,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二、长江(Yangtze River)长江是亚洲最长、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它贯穿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路之一。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最终注入东海。
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和工业基地。
三、珠江三角洲(Pearl River Delta)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广东省内,由珠江、江门、台山、赤坎、开平等地区组成,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群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外贸重镇,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之一。
四、西藏(Tibet)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境地区。
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
西藏被誉为“屋脊上的世界”,拥有壮丽的雪山、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
五、丝绸之路(Silk Road)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陆上交通通道,连接了中国、中亚、西亚和欧洲。
它的主要功能是丝绸和其他商品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址之一。
六、长城(Great Wall)长城是中国的一道重要的防御工程,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长城建于中国北方,沿着山脊延伸,总长度超过21,000公里。
它起到了保护中国北方边境的作用,并且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军事和文化角色。
总结:中国的地理名词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每个地理名词都与中国的发展和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国地理1.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12海里以内的水域。
2.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3.青藏高原:位于南侧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中。
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的高原。
4.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我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5.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秦岭之间,由第四纪黄土沉积而成,受流水侵蚀,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地。
6.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温暖,,坝子众多,喀斯特地貌广布。
7.柴达木盆地: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四周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有“聚宝盆”之称。
8.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9.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特沙漠。
10.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间,盆地形态完整,紫红色砂、页岩广布,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
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11.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
12.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为我国第二大平原。
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
地势低平,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华北平原的特色。
13.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分布,是我国第三大平原。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1.梅雨: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
降水丰沛,相对湿度大、云量多、风力、大气闷热。
2.寒潮:冬半年降温幅度较大的大气现象。
标准日降温高于10度,温度天距平高于10度,温度页距平高5度。
3.伏旱:发生在七月下旬,八月上旬,即梅雨过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的干旱天气现象。
4.干湿度地带性:海陆分布及其对比关系形成了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差别,大陆内部和东西两岸各植被类型的差别,以及景观的干湿度差别,这种差别常呈经度分异的方向变化,故习称为经度地带性,或称为干湿度地带性。
5.滩涂:海陆之间的交接地带,其地貌沉积、土壤都与潮汐、海浪及泥沙来源密切相关。
6.黑潮(暖流):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延伸隧道,高温高盐等特征为其特色,其潮流因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故谓黑潮。
7.冷岛效应:绿洲内部防护林和农作物使风速减速,蒸散强烈,使用相对湿度增加,下垫面的改变使温度变幅减小且平均值低于周围荒漠。
这些特点不仅有利于绿洲化过程持续进行,还对绿洲边附近的荒漠侵袭起着某种抑制作用。
8.土地资源:从自然属性看,是指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其性质取决于土地要素的组合关系和综合特点。
从社会属性看,是具有可促使发展农业生产的具有经济特征的社会财富。
9.地域分异规律: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现象。
10.区域文化:形成于一定地区的地理单元内的,以一定地域概念为基础的相对明确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系统文化。
11.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1、垂直地带性(vertical zonality):达到一定高度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及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岁高度增加而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2、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即是可持续发展,包含了五个原则: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主权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3、沙漠化(desertification):在极端干旱、干旱与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结构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4、喀斯特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
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5、城镇化(Urbanization):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6、经济区划(division of economic zones):是指生产力整体布局框架,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征的相似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或者依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分工,对国土进行的战略性区划。
7、纬度地带性(latitude zonality):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8、经度地带性(longitudinal zonality):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9、民族(nation):是指人们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一、名词解释1、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P20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3、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
P334、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5、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
P456、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P407、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8、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10、伏旱: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3m)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2km)所得的值。
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
14、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
1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16、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一、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因此有许多专有名词和术语。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地理名词的解释。
1. 大陆漂移:指地球上大陆板块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
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2. 热带风暴:是一种位于热带地区的低气压系统,其特点是风力强劲、降水量大。
热带风暴包括飓风、台风和热带低气压等种类。
3. 地貌: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各种地形单位。
4. 洪水:指由于降雨过多或河流水位上升等原因造成的大规模涝灾。
洪水常常会导致城市和农田的淹没,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重大影响。
5. 气候:是指长期而稳定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风向、湿度等因素的平均值和变化范围。
6. 土地开垦:指对原本未经开发的土地进行开拓、改造和利用的过程。
土地开垦常常涉及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
7. 污染:是指对地球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或能量的释放。
污染会导致空气、水体和土地质量下降,对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二、地理术语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许多专门用于描述地理现象和研究方法的术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术语。
1. 地球经度: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与本初子午线的角度差异,也称为经度。
通过经度可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空间位置。
2. 地球纬度: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距离地球赤道的距离,也称为纬度。
纬度可以用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纵向位置。
3. 峰谷系:指一块地球上连续的山脉和河谷。
峰谷系通常由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组成。
4. 生物圈:指地球上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生命群落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活动的居住和交互关系的区域。
5. 环境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得子孙后代也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模式。
6.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存储和展示的技术体系。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1. 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与人类活动的学科,关注地球的自然与人文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地球: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
3. 大洲:大洲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区域,有七个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
4. 国家: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具有自己的政府、领土和人民。
5. 首都:首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和行政中心,通常是该国或地区的最重要城市。
6. 山脉:山脉是许多连续的山峰组成的地形,它们通常在地壳板块碰撞时形成。
7. 河流:河流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水流,流经地表到达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
8. 湖泊:湖泊是由淡水填充的地理形态,通常由地壳运动或冰川形成。
9. 海洋:海洋是覆盖地球表面大部分的咸水区域,包括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10. 沙漠:沙漠是干旱地区,缺乏水源和植被,通常有极高的温度和少量降水。
11. 气候:气候是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降水、风向和湿度等因素。
1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13.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地壳震动的自然现象,可能引发地震海啸和地质灾害。
14. 火山:火山是地球表面的开口,通过火山口喷发岩浆、热气和火山灰。
15. 水循环:水循环是水从地球表面蒸发、凝结、降水并流回海洋、湖泊和河流的过程。
16.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单元。
17.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事件,例如地震、洪水、台风和干旱。
18. 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地球历史上古生物的学科,通过化石记录研究生物的起源和演化。
19. 地图:地图是用符号和比例来表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平面图,用于导航和理解地理信息。
20.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大气和海洋系统的长期变化,导致全球气候模式发生变化。
中国的名词解释
中国的名词解释中国,一个古老而庞大的东方国家,这个名词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重的含义。
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指代一个具体的地区,也是一个民族概念,指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同时,中国还是一个历史名词,代表了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和灿烂的历史。
1. 地理概念中国,位于亚洲东部的一个国家,地理辽阔,地形复杂多样。
东临大海,北连蒙古和俄罗斯,西部与中亚国家接壤,南部与东南亚国家接壤。
中国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它的气候多样,山川河流交错,地貌各异,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
2. 民族概念中国这个词语还代表了一个庞大而多元的民族群体。
中国人民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和融合的民族,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但又共同构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
中国人民有着独特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它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礼仪等方面。
孔子的儒家文化、老子的道家思想、释迦牟尼的佛教教义等都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 历史概念中国这个名词还代表了一个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历史见证了农耕文明的形成、封建制度的建立、科技文化的繁荣等诸多重要事件。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记录了中国历代的兴衰和发展。
中国的历史也有着众多的英雄人物和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黄帝、尧舜到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孔子、墨子、孟子、屈原、曹操等,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贡献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总结起来,中国这个名词具有丰富多样的含义。
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指代一个独特的地区,也是一个民族概念,代表了庞大的中华民族。
同时,中国还是一个历史名词,代表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无论是在地理上、民族上还是历史上,中国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这个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东方古国。
中国地理名称解读
【中国】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但在古代文学中,这是一个模糊的短语。
从春秋战国到宋元,曾用来指中原地区。
比如孟子金文事:中国和四种方言也。
司马光赤壁战争:如果吴,更多的公众和中国抗争,尽早。
驱动中国人们远在河流和湖泊之间。
[中国]古代中国四川在黄河流域地区,所谓的中国,常常用来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中国东部的土地,西部通过西部地区。
这已成为中国的昵称。
[九州]我们古代的传说分为九个行政区,国名是:冀,晏,清,徐,杨,静,余,梁,永。
成为中国的昵称。
陆佑世:死了,知道一切空,但悲伤看不到九州。
秦,与八州相同,秦Ju永州,加八州九州。
[池县]古人称为中国神州神舟。
毛泽东的话璇西沙和刘亚子:夜里很难理解赤县。
新奇字词南翔孩子:在哪里看中国,风景秀丽北楼。
[中原平原]又称土壤,中州。
中原的狭义是指河南省的这个地区,中原的一般含义是指黄河中下游或整个黄河流域。
路诗显示儿童诗:王石北中原平日,家人没有忘记信是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我国领土的古老传说被海包围,使海内领海。
王博杜绍福任何蜀州:海记念者,天涯如果邻居。
司马光赤壁战争:海乱,一般军队江东。
【四海】见海。
指世界,国家。
如贾娅沁已经掠过了世界,包括宇玉,包括普遍意义。
红崖战役:然后打破荆州,威震天普遍。
中庭宫:六国王,通用。
五个墓碑:四海,有几个人?[刘和]上下和四方,指的是世界。
如郭琴光尊尊敬系统六合,然后到六合家,骰子信为宫。
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刘和,胡为何熊寨![八废]无处不在的各个方向,仍然叫世界。
在秦代:包括四海的意义,吞并八饥饿的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有成千上万的古,水平八缺。
[河]许多古文是指长江,黄河。
如宴会:河南一般战争,河北内战。
郭琴:那么中国的城市,因为河边的游泳池。
战争战争:另一个例子是九美文在杭州的第一个坟墓,江光河深处,这里江指长江,河指运河。
[西江]也被称为河西,黄河到西部地区。
如连宝麟Hsiang-ju传记:将在西边的米河。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地理1. 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12海里以内的水域。
2. 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3. 青藏高原:位于南侧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中。
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的高原。
4. 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我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5. 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秦岭之间,由第四纪黄土沉积而成,受流水侵蚀,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地。
6. 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温暖,,坝子众多,喀斯特地貌广布。
7. 柴达木盆地: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四周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有“聚宝盆”之称。
8.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9. 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特沙漠。
10. 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间,盆地形态完整,紫红色砂、页岩广布,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
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11. 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
12. 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为我国第二大平原。
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
地势低平,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华北平原的特色。
13.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分布,是我国第三大平原。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2022年中国地理名词解释1 线性构造:只有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线性褶皱、岩体的线性排列、火山链等。
〔2022年、2022年〕2台风: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气旋性涡旋。
台风生成集中于夏秋季。
3后备耕地资源:也称宜农荒地资源,主要指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的天然草地、宜林草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未利用的土地。
〔2022年2022年〕4风景旅游资源: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可以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
5邮电通讯业:P240 通过交通线路、电报、、电视、播送等方式传递语言、文字、图像、数据、函件等进展邮件和信息传递的产业部门,包括、电报、函件、报刊发行、用户、无线寻呼、特快专递等。
6地域分异规律: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
〔2007年2022年〕2022中国地理名词解释1冲积岛:主要是由大陆河流和沿岸流所搬运的泥沙堆积而成的,故多分布在河口和近岸海域。
2黄淮海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面积,为我国第二大平原。
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
3 后备耕地资源:也称宜农荒地资源,主要指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的天然草地、宜林草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未利用的土地。
4旅游: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人们以旅行游览、欣赏风景、消遣娱乐、体育锻炼、度假疗养、探险考察、探亲访友、交流求知、宗教朝拜等为目的旅行于地区、国家和国际之间,非定居的、暂时性移居。
〕5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域消费综合体及其各消费部门,在中国这一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格局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联络规律。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如下:
1. 地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 地图:地图是一种以图形方式表示地理信息的工具,它通过符号、线条、颜色等来表示地形、地貌、城市、交通、人口等地理要素。
3. 经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东西方向的差异,是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地球分成360度,从西向东以度为单位测量地球表面的位置。
4. 纬度:纬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方向的差异,是以赤道为基准,将地球分成180度,从北向南以度为单位测量地球表面的位置。
5. 高程:高程是指某一点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高度,通常是以海平面为基准,表示某地的海拔高度。
6.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现象和气象条件的总和,包括温度、降水、风速、日照等要素。
7.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的运动所形成。
8. 水文:水文是指与水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水体的分布、变化和特征。
9. 土壤:土壤是指覆盖在地表层的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等的混合物,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人类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10. 植被:植被是指覆盖在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各种类型的森林、草原、苔原等。
以上只是部分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如需更多信息,可以阅读地理类书籍或文献。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是一个位于亚洲东部的国家,其领土面积为 9.6 万平方英里 (约 2.5 万平方公里)。
中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洲——亚洲的东部,是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门户。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 56 个民族,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占总人口的近 90%。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沙漠、草原、河流和湖泊等。
中国的气候也非常复杂,包括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等。
中国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厚,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和水资源等。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和钢铁生产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生产国之一。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十分悠久,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总结起来,中国是一个美丽、多元、富有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其领土、地理、气候、资源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中国的主要地理概念与概念解析
中国的主要地理概念与概念解析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地理资源和多样地理特征的国家,具有许多重要的地理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中国的主要地理概念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
一、中华大地中华大地是指中国的领土范围,包括中国大陆和周边海域。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面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华大地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东亚大陆的东部,面临太平洋。
它的边界与14个国家接壤,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缘环境。
二、五大板块中国地理位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这里是地壳构造活动极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中国大陆可划分为五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这些板块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中国地区的地质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等。
三、黄河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的母亲河。
它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九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是多沙河流,因此也被称为“沧浪之水”。
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对中国的农业和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四、长江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运交通干线。
它发源于青海省的唐古拉山脉,流经十个省份,最终注入东海。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区。
长江的地理特点是多险滩河段和深峡谷,被誉为“天府之国”。
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五、中国的高原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等省份。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是海拔高、地势陡峭、气候寒冷。
它是亚洲最大的淡水资源库,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对中国的生态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中国的海洋中国位于太平洋东南沿岸,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域。
中国东海、黄海和南海是中国最重要的海洋区域。
中国的海洋地理特点是海岸线长、海域广、海洋资源丰富。
中国地理
名词解释
1.景观的概念: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相对一致的地域上所呈现的景象。
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
地理景观是指四周为天然界线所围绕的、性质上与其他区域有区别的地球表面的区域。
每一区域是各种物体和现象的完整的、相互制约的总体,并与景观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景观地域分异规律
3.地域分异规律
4.宏观地貌格局
5.国土开发
6.地理工程
7.人口结构
8.人口环境容量
9.胡氏线
10.土地退化(狭义/广义)
11.土地沙化
12.环境污染
13.灾害系列
14.生物多样性
15.遗传多样性
16.森林生态系统五大类
简答
1.。
中国地理 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中国地理——名词解释1、华北地区:指中国北部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
这个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甘肃等地。
黄土高原是由于长时间的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表层为深厚的黄土层。
3、长江流域:长江流经的中国地理区域。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经多个省份,是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4、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南方广东省的一个地区,由于珠江的冲积作用形成了独特的三角洲地形。
这个地区是中国南方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5、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地区,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之一。
青藏高原的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都是草地和荒漠。
6、西双版纳: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这里的植物和动物种类非常丰富,是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7、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的平原地区,由于其平坦的地形和肥沃的土壤,这里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
8、东南丘陵:位于中国东南部的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
这里的山地和丘陵为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传统手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9、中国四大高原:指中国的四大高原,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这些高原各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
10、中国四大盆地:指中国的四大盆地,包括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这些盆地各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资源分布。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简答1、什么是地理国情?答:地理国情是指一国或一地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要素、地表形态、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人口、民族、经济、城市、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2、什么是气候变化?答: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系统长期的变化,表现为气温、降水、风等气象要素的变化。
中国地理大学名词解释地震
中国地理大学名词解释地震
1、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它可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
地震时,同时从震源发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纵波、横波。
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大,所以地震时,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水平晃。
横波的振动很强烈,它是引起建筑物破坏的重要原因。
人们所感受到的振动是多种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2、地震直接灾害
地震直接灾害是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
主要有:地面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地光烧伤等。
3、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次灾害是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或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出的灾害。
主要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
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
4、震级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它是用“级”来表示的。
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是可造成较大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巨大地震。
5、烈度
烈度是表示地面受到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用“度”来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中国地理名词解释:1. 中国:位于东亚的一个国家,国土面积约9.6 million 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2. 华北:中国区域划分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地区。
3. 华南:中国区域划分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市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南部地区。
4. 华东:中国区域划分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等省市自治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地区。
5. 华西:中国区域划分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市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
6. 华中:中国区域划分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
7. 西北:中国区域划分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市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
8. 西南:中国区域划分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贵州、云南、四川、西藏、重庆等省市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
9. 东北:中国区域划分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
10. 长江:中国最长的河流,全长约6,300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流,横贯中国中部的地理界线。
11.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约5,464公里,流经中国的西北地区,素有“中华母亲”之称。
12. 长城:中国古代的军事防线,全长约21,196公里,是中国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13.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部的高原地区,地势平均海拔约4,000 - 5,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14. 东海:中国沿海的一个海域,位于中国的东部,面积约752,000平方公里,是中国重要的渔业和航运区域。
15. 西藏: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是藏传佛教的圣地。
16. 内蒙古: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境内有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中国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大部分)
名词解释中国矿藏资源大冶式铁矿:内生铁矿的一种,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接触交代——热液铁矿床。
大红山铁矿(白云鄂博铁矿):内生铁矿的一种,与中性钠质或偏钠质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铁矿床。
攀枝花式铁矿:内生铁矿的一种,与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晚期铁矿床。
宁乡式铁矿:外生铁矿的一种,属浅海沉积铁矿,以赤铁矿、菱铁矿为主,北方以宣龙式铁矿为代表,南方以宁乡式铁矿为代表。
綦江式铁矿:外生铁矿的一种,属海陆交互相和湖相沉积铁矿,以菱铁矿为主。
鞍山式铁矿:外生铁矿的一种,属前寒武纪沉积变质铁矿,以鞍山铁矿为代表。
石碌式铁矿: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富铁矿类型。
中国地貌与地质构造红层地貌:是指中生代白垩纪—早第三纪,在几乎遍及全国的大小不同、数量众多的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所堆积的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所构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马兰黄土:中国第四纪黄土分期名称之一(华北晚更新世黄土,典型的风力堆积物),标准剖面地点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川北山坡上,因附近清水河右岸有马兰阶地而命名。
雅丹地貌: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
丹霞地貌:暴露地表的为岩性较硬的砾岩、砂砾岩时,受断裂、垂直节理及流水切割等作用,形成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貌(粤北仁化盆地的丹霞山最为发育,故有此称)。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黄土地貌: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风沙地貌:风力作用于地表,风力与沙质地表相互作用的产物。
大尺度的形态有沙丘沙堆,平沙地。
小尺度的形态有沙波纹,沙垄等。
中国近海平原海岸:在沿海冲积平原和潟(xi)湖平原地区发育的海岸。
台湾暖流:黑潮暖流在台湾东北海域分出的一个分支,沿台湾岛向北流向东海北部。
中国地理 赵济 名词解释复习课程
中国地理赵济名词解释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12海里以内的水域。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其所管辖的地区进行有效的和方便的管理而作出的多级行政区的划分。
寒潮:起源于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当迅速南移时,其前缘即为寒潮冷锋,常使沿途剧烈降温、风速猛增、出现霜冻,偶尔伴有雨雪天气。
包括:全国性寒潮、区域性寒潮。
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
大致6月入梅到7月上旬出梅。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为强大深厚的气旋性旋涡。
台风生成集中于夏秋季7~9月。
海岸带: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带(由海洋向陆地过度的地带),包括潮上带和滩涂,被誉为黄金地带。
旅游: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深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风景旅游资源:是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社会变动。
自然变动: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
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机械变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动结果是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改变。
近百年来,人口城市化过程发展迅速。
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指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矿业是开采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包括煤炭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采盐业、建材矿产开采及非金属矿产开采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为辅助核心,正在形成宁(波)、绍(兴)
杭(州)-嘉(兴)、湖(州)-沪(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
-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铜(陵)的巨型城市连绵带。
垂直带谱:在足够高的山体上,自下而上形成一系列垂直的自然带。垂直带的划分,通
并结合热量和水分状况来进行垂直带的数量、顺序等结构
行政区:依据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地理、历史以及国防等多种因素,并便于国家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其所管辖的地区进行有效的和方便的管理而作出的多级行政区的划
经济区:以综合性大中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有全国性专门话职能的经济活动(生
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我国第二大
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间,盆地形态完整,
。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
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积
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
,均带有细腻、恬淡、婉转、雅芝、清新的风格,与北
巴蜀文化: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创造的产物,以四川为中心,由川东巴文化与川西
岭南文化:包括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的一部分地区,古南越族聚居地,域外色彩浓
东北文化:形成于辽、金、元、清时期,在与汉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农耕文化与游
致灾因子:为可能引起人民生命伤亡及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
旅游资源:能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资源、
城市基础设施: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们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
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已形成沈(阳)-抚(顺)-辽(阳)-鞍(山)-
-盘(锦)-瓦(房店)-大(连)城市群。
京津唐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正逐步形成包括北京—天津—唐山—廊坊为内圈、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正在形成包括东莞、佛山、中山、深
文化: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民族:具有共同地域、语言、经济活动、文化和心理特征且稳定的人群。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文化、
齐鲁文化:齐鲁文化:齐文化和鲁文化的总称。受儒学影响深刻,具有文化和政治象征
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秦岭之间,由第四纪黄土沉积而成,受流水侵蚀,大部分地区
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温暖,,坝子众多,喀斯特地貌广布。
柴达木盆地: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四周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资源丰富,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
灾害:因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情况。
减灾:减少由致灾因子形成灾害的全过程。
地理工程: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一种工程行为,通常包括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
低碳经济:具有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达到
交通运输业: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促使客、货沿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物质生产
邮电通讯业: 通过交通线路、电报、传真、电视、广播等方式传递语言、文字、图像、
旅游业:是利用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旅游资源以及各种旅游设施,为旅行
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
黑潮暖流: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
延伸隧道,高温高盐等特征为其特色,其潮流因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故谓黑潮。
台湾暖流:黑潮在台湾东北,黑潮向北分出一股支流,流向浙闽沿岸,称台湾暖流。
对马暖流:黑潮主干流到日本九州岛以南,又一次发生分流,西支称为对马暖流。
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风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
。
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
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
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3m)除以该断面
F,单位:2km)所得的值。
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土地:地球表层,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
土地资源:对人类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有用的土地称为土地资源,包括目前已利用和未
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
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
(通常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
。
草地退化:是自然或人为因素驱动下的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水资源:由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地下水: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岩
风景旅游资源:是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是指客观存在
人口: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
人口过程: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社会变
自然变动: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
地域分异规律性: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
纬度地带性: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
经度地带性: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
。
垂直地带性: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
机械变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动结果是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改变。近百年来,
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指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
人口城市化:由农村大量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急剧上升,城市规模
黑色金属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采盐业、建材矿产开采及非金属矿产开
一次能源:指直接来源于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和转换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
二次能源: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的能源,如电力、煤气、蒸汽、各种石油制品等。
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投
海洋岛:成因上与相邻大陆没有关系,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火山岛由海底喷发物堆积
;珊瑚岛由珊瑚虫的骨骸所构成,在中国多发育于南海。
海岸带: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带(由海洋向陆地过度的地带),包括潮上带和滩涂,
旅游: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深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
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
性别比:指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以女性人口为100%)。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
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
矿业:开采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包括煤炭工业、石油和天然
就地保护:通过区域性生物区系调查和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建立自
迁地保护:就是把物种及其种群迁移到其栖息生境以外的适当地方,例如植物园、树木
离体保存:是迁地保护的一种方式,但考虑到其保存的方法和要求不同,离体保存主要
景观: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人文要素组成的地理综合
地域生产综合体: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是由代表地区经济特点的专门化生产部门、
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中国这一特定空间范围内,社会文化地域综合体及
月。
伏旱: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所致的一种较
(主要发生在沙漠及其临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风暴潮:是指有强烈大风扰动而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使海水漫溢上陆而酿成灾害的现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型生物(通常为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爆发性
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寒潮:来自高纬地区的寒冷空气大规模的向南侵蚀我国,造成大范围的急剧降温和偏北
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大致6月入梅
7月上旬出梅。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为强大深厚的气旋性旋涡。台风生成集中于夏秋季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
东南丘陵:位于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长江以南,南岭以北为江南丘陵;南
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为浙闽丘陵。
线性构造带: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线性褶皱、岩体的线性排列和火山链等。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燕赵文化:指今天河北和山西、陕西地区,胡汉交融,与游牧民族文化关系密切,粗犷
三秦文化:陕西地区,包甘肃、宁夏的东南部,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
楚文化:以两湖和安徽部分为核心地区在上古三苗文化基础上,华夏文化主流汇合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