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史..51页PPT

合集下载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34张PPT)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34张PPT)

法律保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想一想】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方针之间有何关系? 提示:“面向现代化”是其中的主体和核心;是“三个面 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
空间上的扩展;“面向未来”则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
延伸。
【跟踪训练1】1977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
C.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D.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外语人才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A与材料
中的时间“1981—1985年”不符;C不符合史实;D是现象;材
料反映的本质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越 来越迫切和需要。故选B。
请分析: (1)上述材料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提示: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要优先发展教育。
(2)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呈现出哪些特点?面对激烈的国际 竞争,请你对我国加快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提示:特点:教育发展历程是曲折的;成绩是主要的,是主流;
受政治环境影响巨大等。建议: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的 体制等。
资派 活动中,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_____
高考 制度被废止。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 (2)1966年夏,_____ 工农兵学员 始招收“___________”,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各行业专门人才 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 2.影响:造成_______________ 发达国家 的差距拉大。 降,中国与_________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4 人教课标版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4 人教课标版

在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
广州知青去海南农村落户
北京大学红卫兵在批斗北大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3)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 农兵学员”。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 了 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 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 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 教育方针。
二、
1、表现:
(1)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 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 员”。
[例子:张铁生被称为“白卷英雄”] 2、影响: 1.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2、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教育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同学们,再见!
西藏拉萨大学培养的硕士生
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 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 推进教育创新”(2002年9 月8日)
李岚清作关于“科教兴国” 战
略的报告(1998年6月)
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 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1.原因: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
2.措施
(1)整顿教育秩序,恢复高考制度。 (2)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促进了教育改革步伐。 (4)20世纪90年代,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 程”计划。 (5)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启动了“希望工程”。 (6) 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中国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中国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 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次深刻改革,是教育界和 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
第10页/共15页
拓展设问
• 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对今天教育发展的启发? • 隋唐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的启示? • 对明清八股取士、文字狱的认识? •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提出背景
•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 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此轮的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将不再分文理科。
第1页/共15页
解读
• 高考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深化改革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重视。科技发展靠 人才,而人才培养靠教育,因此,要早日实现现代化,教育要先行。
第7页/共15页
专题梳理三:现代教育
• 新中国成立初期:接管改造旧学校,兴办各级新学校,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大动乱,停课闹革命,学校基本瘫痪,招生基本停止,办学条件极差,学校秩序混
乱,教学质量低下,呈现出满目凋零的状况。
第8页/共15页
专题梳理三:现代教育
第3页/共15页
专题梳理一:古代教育
• 隋唐时期:创设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目的:为了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充任国家官员。 发展: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影响:科举制度基本上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是一种比 较合理的选拔制度。加强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 材料二: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1906年)中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 直无异古者废封建,开阡陌。”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5 人教课标版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5 人教课标版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 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 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你觉得当代中国教育还存在 哪些问题?对此你有何建议?
问题: (1)基础教育普及率低,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低 于主要的发达国家、而文盲人数还远远高于发 达国家 (2)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与发达国家和新 兴工业国家差距十分明显 (3)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人均受教育的差距大, 西部和农村教育相对较弱
意义: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
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学思之窗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 比旧中国最 1965年 比旧中国最 校生 多时增长 学校数 多时增长
高等 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 3.3倍
434所
1947年的 1.1倍
中等 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 6.9倍
2.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⑴指导思想 ⑵发展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奠基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 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 (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 技和教育)。
③成就: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 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科学和 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 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中国教育发展史ppt课件

中国教育发展史ppt课件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 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 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 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 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 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 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 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 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 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4、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 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 气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 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
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 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 改革。“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 名翟(dí),汉族,我国战国初期宋 国国都(今河南商丘)。是战国时 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 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 代表人物。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 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天志”、“明鬼”、 “非命”、“非乐”、“节葬”、 “节用”等观点。墨子创立的墨家 学说,并有著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 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 创始人。其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 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

1998年实施“985工程”计划;
大力发展西部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 9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三个面向”“希望工程”“211工程”
“985工程”
1970
1977
1980 1983 1986 1989 1990 1993 1995 1998
恢复高考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科教兴国”
山东蓝翔职业技术学校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小,越来越 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 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 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 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我要上学
苏明娟与她可爱的女儿
“一张照片改变命运”。1991年,一张“我要上学”的照片让中国人记住了那双 大眼睛。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也成为“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后来从安徽大学 毕业,现已是一名银行白领。工作后,苏明娟把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并 且每年都在奉献爱心,帮助有需要的孩子。
课堂检测
新中国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为什么?
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主 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 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 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 人才。
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 教育方针。
二、动乱中的教育
1.教育受冲击的表现
(1)学校停课,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闹“革 命”,批“走资派”; ⑵1966年夏,废除高考制度;
⑶ 70年代初期,高等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张铁生,1968年 中学毕业后下乡插 队。曾任兴城县白塔 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 产队队长。1973年被 推荐上大学,参加文 化考试时交白卷,被 树为“反潮流英雄”。

39681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39681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2.过程
(1)拉开序幕
A.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旧教育;
B.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 主义教育的转变 ;
C.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教育 事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
(2)制定方针
一是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将德育放 在重要位置;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 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教育
——曲折发展
1.原因:
“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2.概况:
(1)大跃进年月,各地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 校,同时大量增加学生的体力劳动,大乱了 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 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3)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 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 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改造,高考废除。
安徽蚌埠第五中学 季长征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背景
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政府的重视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 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 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954年9月全国人大 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 育机会。

用心呵护,塑造金牌品质。2020年10月 17日星 期六上 午9时9分33秒 09:09:3320.10.17

安全不仅关系自己,安全连同国家集 体。2020年10月上午9时9分20.10.1709:09October 17, 2020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的发展过程?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2.制定教育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成就 (1)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2)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 意义: 备的建设人才
当前的高考考场
考生家长们 为什么这么重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视高考呢? 的新风气出现;
2、读书能改变命运 ——自己的、国家的。
步入考场
望子成龙的父母
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 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2002年9月8日)
李岚清作关于“科教兴国” 战 略的报告(1998年6月)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 0.5 0
文革期间,文 盲人数没有减 文盲人数 少,说明在此 期间教育处于 停滞状态。
1962年
1962年
1982年 1999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0年
思考:文革期间,教育是怎么样发展的?
三、教育的复兴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重归正轨 2.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 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 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江泽民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 含义?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不断的改革创新。

在这个回复中,我将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儒家教育、近代教育改革以及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古代儒家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儒家教育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古代,儿童从小就接受家庭教育,学习经典文化和礼仪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教育逐渐形成为了以私塾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士人。

近代教育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教育改革成为了国家振兴的重要任务。

1905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学堂条例》,规定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课程设置。

随后,各地相继建立了现代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这些学校采用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材奠定了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列为国家的基本事业,政府开始大力投资教育领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中国教育体系逐渐完善。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义务教育,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78年,中国启动了经济改革开放,教育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

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考试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中国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教育体制分为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阶段。

幼儿教育普及率逐年提高,义务教育实行九年制,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同时,中国还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职业发展的途径。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代儒家教育到近代教育改革再到现代教育体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20张PPT)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20张PPT)

(3)发展教育的意义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 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 族的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 教育,那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 (如战后日本德国)
小结:
学习了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史,深刻了当20解我09们年到看的教到世育这界张对前 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切记教育是百10年0名大大计学排,名不时,
大学生在农垦农场锻炼
知识青年下乡
大跃进年月,各地不顾客 观条件大办学校,同时大 量增加学生的体力劳动, 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 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二、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1、原因:“左”倾错误 (“文革”)
四旧是指旧思想、旧文化、 旧风俗、旧习惯的合称, 含贬义。破四旧不仅造成 了社会生活的混乱,财产、 文物的损失,可怕的是让 红卫兵从学生循规蹈矩的 行为规范、习惯里挣脱出 来,打破了种种文明禁忌, 把虚妄的阶级斗争从理念 转化为实行践履的狂热。
恢复高考为改革开放奠定了人才基础。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 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 的发展战略
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 素质,在于培养人才。 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1)背景 20世纪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
——出自姜瞿慧《60年教育纪事:恢复高考 历 史制度的变革》
三、人民教育的复兴
70年 代末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 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 次考试。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8 人教课标版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8 人教课标版

对中国教育、科技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思想解放的 先导性作用;直接推动了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 施;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 观的确立
2、春天脚步之——战略创新 (优先发展、三个面向、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 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 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 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 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
经济 教育
1949年
1966年
1978年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历史——古代、近代教育的回眸 二、新途——人民教育的奠基 三、动乱——人民教育的挫折 四、春天——人民教育的复兴 五、展望——人民教育的蓝图
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历史——古代、近代的教育的回眸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
战略? 答案提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 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 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背景 20世纪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 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2)措施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 含义?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 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教育,那 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 (如战后日本德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