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功率电子电路 谐振功率放大器
通信电子线路复习纲要完整答案
PC = PD − PO
I C 0 、I C1 m 分别表示集电极电流 i C 脉冲波平均分量和基波分量振幅,
第三章 正弦波振荡器 1、 平衡条件、起振条件、稳定条件 P117~121 答: 平衡条件:
振幅:T (ωOSC ) = 1 相位:ϕ (ωOSC ) = 2nπ ( n = 0,1,2,.…) 振幅:V f > Vi 或T (ωOSC ) > 1 相位:ϕ (ωOSC ) = 2nπ ( n = 0,1,2,.…)
⎧ f − f L (当f C > f L 时) f I = fC + fL或 f I = ⎨ C ⎩ f L − f C (当f L > f C 时)
6、二极管双平衡稳定条件(了解)
通信 1002 班
-5-
dream-fly
7、混频增益、噪声系数的概念。 答: 混频增益: 混频器的输出中频信号电压 Vi(或功率 PI ) 对输入信号电压 VS (或功率 PS ) 的比值,用分贝数表示,即 AC = 20 lg
绪论 1、 无线通信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P1~2 答:组成:发射装置、接收装置和传输媒质。 发射装置包括换能器、发射机和发射天线三部分。 作用:换能器:将被发送的信息变换为电信号。例如话筒将声音变为电信号。 发射机:将换能器输出的电信号变为强度足够的高频电振荡。 天线:将高频电振荡变成电磁波向传输媒质辐射。 传输媒质是自由空间。 接收装置由接收天线、接收机和换能器组成。要求:能从众多的电磁波中选出有用的微 弱信号。 作用:接收天线:将空间传播到其上的电磁波→高频电振荡。 接收机:高频电振荡还原成电信号。 换能器:将电信号还原成所传送信息 。 2、 无线电波传播方式有哪几种?P2~3 答:中长波: f ≤ 1500 KHz , λ > 200 m (沿地面传播) ; 短波: ; f : 1500KHz ~ 30MHz , λ : 10m ~ 200m (靠电离层反射传播)
高频电子电路参考答案
第1章 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给定串联谐振回路的0 1.5MHz f =,0100pF C =,谐振时电阻5R =Ω,试求0Q 和0L 。
又若信号源电压振幅1mV ms U =,求谐振时回路中的电流0I 以及回路上的电感电压振幅Lom U 和电容电压振幅Com U 。
解:(1)串联谐振回路的品质因数为061200112122 1.510100105Q C R ωπ-==≈⨯⨯⨯⨯⨯根据0f =40212221200111.125810(H)113μH (2)100104 1.510L C f ππ--==≈⨯=⨯⨯⨯⨯ (2)谐振时回路中的电流为010.2(mA)5ms U I R === 回路上的电感电压振幅为02121212(mV)Lom ms U Q U ==⨯=回路上的电容电压振幅为02121212(mV)Com ms U Q U =-=-⨯=-在图题所示电路中,信号源频率01MHz f =,信号源电压振幅0.1V ms U =,回路空载Q 值为100,r 是回路损耗电阻。
将1-1端短路,电容C 调至100pF 时回路谐振。
如将1-1端开路后再串接一阻抗x Z (由电阻x R 与电容x C 串联),则回路失谐;C 调至200pF 时重新谐振,这时回路有载Q 值为50。
试求电感L 、未知阻抗x Z 。
图题1.2xZ u解:(1)空载时的电路图如图(a)所示。
(a) 空载时的电路 (b)有载时的电路u u根据0f =42122120112.53310(H)253μH (2)10010410L C f ππ--==≈⨯=⨯⨯⨯ 根据00011L Q C r rωω==有: 6120101115.92()21010010100r C Q ωπ-==≈Ω⨯⨯⨯⨯(2)有载时的电路图如图(b)所示。
空载时,1100pF C C ==时回路谐振,则0f =00100LQ rω==;有载时,2200pF C C ==时回路谐振,则0f =050L xLQ r R ω==+。
实验2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
通信电路与系统实验实验2、10-18姓名:***学号:********专业:通信工程指导教师:***同组人员:张凡实验2 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一、实验目的1.熟悉电子元器件和高频电线路实验系统;2.熟悉耦合电容对双调谐回路放大器幅频特性的影响;3.了解放大器动态范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二、基本原理1.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原理双调谐回路是指有两个调谐回路:一个靠近“信源”端(如晶体管输出端),称为初级;另一个靠近“负载”端(如下级输入端),称为次级。
两者之间,可采用互感耦合,或电容耦合。
与单调谐回路相比,双调谐回路的矩形系数较小,即:它的谐振特性曲线更接近于矩形。
电容耦合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原理图如图2-1所示。
与图1-1相比,两者都采用了分压偏置电路,放大器均工作于甲类,但图2-1中有两个谐振回路:L1、C1组成了初级回路,L2、C2组成了次级回路;两者之间并无互感耦合(必要时,可分别对L1、L2加以屏蔽),而是由电容C3进行耦合,故称为电容耦合。
2.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实验电路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实验电路如图2-2所示,其基本部分与图2-1相同。
图中,2C04、2C11用来对初、次级回路调谐,2K02用以改变耦合电容数值,以改变耦合程度。
2K01用以改变集电极负载。
2K03用来改变放大器输入信号,当2K03往上拨时,放大器输入信号为来自天线上的信号,2K03往下拨时放大器的输入信号为直接送入。
图2-2 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实验电路三、实验内容1.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幅频特性测量本实验仍采用点测法,即保持输入幅度不变,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测出与频率相对应的双调谐放大器的输出幅度,然后画出频率与幅度的关系曲线,该曲线即为双调谐回路放大器的幅频特性(如果有扫频仪,可直接测量其幅频特性曲线)。
⑴幅频特性测量①2K02往上拨,接通2C05(4.5P)。
高频信号源输出频率6.3MHZ(用频率计测量),幅度300mv,然后用铆孔线接入双调谐放大器的输入端(IN)。
通信电子电路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实验报告
实验室时间段座位号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实验名称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预习报告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加深对丙类功率放大器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掌握丙类功率放大器的调谐特性。
2.掌握输入激励电压,集电极电源电压及负载变化对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
3.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调幅的工作原理。
实验内容1.实验准备在实验箱主板上装上幅度调制与无线发射模块,接通电源即可开始实验。
2.测试前置放大级输入、输出波形高频信号源频率设置为6.3MHZ,幅度峰-峰值300mV左右,用铆孔线连接到1P05,用示波器测试1P05和1TP07的波形的幅度,并计算其放大倍数。
由于该级集电极负载是电阻,没有选频作用。
3. 激励电压、电源电压及负载变化对丙类功放工作状态的影响U对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1)激励电压bE=5V左右(用万用表测1TP08直流电压, 1W05 1K03置“右侧”。
保持集电极电源电压cR=10KΩ左右(1K04置“右侧”,用万用表测1TP11电阻, 1W6逆时针调到底),负载电阻L顺时针调到底,然后1K04置“左侧”)不变。
高频信号源频率1.9MHZ左右,幅度200mv(峰—峰值),连接至功放模块输入端(1P05)。
示波器CH1接1P08,CH2接1TP09。
调整高频信号源频率,使功放谐振即输出幅度(1TP08)U,观察1TP09电压波形。
信号源幅度变化最大。
改变信号源幅度,即改变激励信号电压b时,应观察到欠压、临界、过压脉冲波形。
其波形如图7-7所示(如果波形不对称,应微调高频信号源频率,如果高频信号源是DDS信号源,注意选择合适的频率步长档位)。
实验报告1.认真整理实验数据,对实验参数和波形进行分析,说明输入激励电压、集电极电源电压,负载电阻对工作状态的影响。
2.用实测参数分析丙类功率放大器的特点。
3.总结由本实验所获得的体会。
谐振功率放大器
ic 0 uce Ec U c cos , 位于图中B点,晶体管刚刚导通。 (3)当 t 0时 U
P0 I c 0 Ec
1 1 2 1 U c2 P I c1U c I c1 RL 1 2 2 2 RL
Pc P P 0 1
P1 1 I c1 U c 1 P0 2 I c 0 Ec 2
称为集电极电压利用系数; 称为波形系数。
4)集电极效率
其中, U c Ec
2 工作原理分析
i (1) 集电极电流 c 设输入信号电压:
ub U bm cost
+ ub + u be + uCE C _
ic
Rp
+ L u c1 -
ube ub Eb Eb U bm cost
由晶体管的转移特性曲线可以看出:
则加到晶体管基极,发射级的 有效电压为:
-Eb
EC
c Uce
•
Q
Ucm1
c
uce Ec uc Ec Uc cos t Ec Ic1 RL cos t 外部特性决定,KVL ic gm (Ub cos t Eb Eb ) gmUb (cos t cos ) 内部特性决定 () 当t 1 时:
高频电子线路
内容二、 谐振功率放大器
第3章
高频谐振放大器
第二节 谐振功率放大器
回顾: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
偏置电路优化
设计合适的偏置电路,以稳定放大器 的工作状态,提高其可靠性。
散热设计优化
根据实际散热需求,设计合理的散热 结构和散热方式,以提高放大器的可 靠性。
自动校准与补偿
利用自动校准和补偿技术,对放大器 的性能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以提高 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05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的 应用实例
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放大器设计的基本原则
高效性
放大器应具有高效率,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散 热需求。
线性度
放大器应保持信号的线性放大,避免非线性 失真。
稳定性
放大器应具有稳定的性能,避免自激振荡和 失真。
可靠性
放大器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满 足长期使用需求。
放大器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确定技术指标
根据应用需求,确定放大器的技术指标,如 输出功率、工作频率、带宽等。
分析放大器在不同频率下的稳定性表现,通常通 过测试不同频率下的增益和相位变化来评估。
温度稳定性
分析放大器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表现,通常通 过测试不同温度下的增益和相位变化来评估。
3
电源稳定性
分析放大器在不同电源电压下的稳定性表现,通 常通过测试不同电源电压下的增益和相位变化来 评估。
04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的 设计与优化
输入级是放大器的起始部分, 负责接收微弱的高频信号并将 其放大。
输入级通常采用晶体管或场效 应管等有源器件,通过小信号 放大来提高信号的幅度。
输入级的电路设计需考虑信号 源内阻、输入信号的幅度和频 率等参数,以确保信号能够有 效地传递到输出级。
输出级
输出级是放大器的末级,负责将经过放大的高频信号输出。
01
02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设计
目录1前言 (1)2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 (1)2.1 BJT使用注意事项 (1)2.1.1 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ICM (2)2.1.2 集电极最大允许耗散功率PCM (2)2.1.3 二极管击穿耐量PSB (2)2.1.4 发射极开路,集电极-基极间反向击穿电压U(BR)CEO (2)2.2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 (2)2.3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原理 (4)2.4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分析 (4)2.4.1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输入端采用自给偏置电路 (5)2.4.2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输出端采用直流馈电电路 (5)2.4.3 匹配网络 (6)2.4.4 VBB 、VCM、VBM、VCC对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性能影响分析.. 63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的设计 (11)3.1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设计 (11)3.1.1 晶体管的选择 (11)3.1.2 判别三极管类型和三个电极的方法 (12)3.1.3 电容的选择 (12)3.2 电路设计与分析 (13)3.2.1电路设计基本事项 (13)3.2.2 电路设计与分析 (14)3.3 电路仿真 (15)3.3.1 ELECTRONICS WORKBENCH EDA 简介 (15)3.3.2 基于EWB电路仿真用例 (15)4 对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展望 (17)结论 (17)谢辞 (18)参考文献 (19)1前言电子技术迅猛发展。
由分立元件发展到集成电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基本放大器是组成各种复杂放大电路的基本单元。
弱电控制强电在许多电子设备中需要用到。
放大器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增加。
高频功率放大器是发送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信电路中,为了弥补信号在无线传输过程中的衰耗,要求发射机具有较大的输出功率,而且,通信距离越远,要求输出功率越大。
所以,为了获得足够大的高频输出功率,必须采用高频功率放大器。
高频LC振动电路
高频LC振动电路1 高频LC 谐振功率放大器原理1.1原理电路+– u–i b– + U BB – + U CC – + u ce C – + u c L 输出i e i u be图1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基本电路图1是一个采用晶体管的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原理线路。
除电源和偏置电路外,它是由晶体管,谐振回路和输入回路三部分组成。
高频功放中常采用平面工艺制造的NPN 高频大功率晶体管,它能承受高电压和大电流,并有较高的特征频率T f 。
晶体管作为一个电流控制器件,它在较小的激励信号电压作用下,形成基极电流i B ,i B 控制了较大的集电极电流i C ,i C 流过谐振回路产生高频功率输出,从而完成了把电源的直流功率转换为高频功率的任务。
为了使高频功放以高效输出大功率,常选在丙类状态下工作,为了保证在丙类工作,基极偏置电压应使晶体管工作在截止区,一般为负值,即静态时发射结为反偏。
此时输入激励信号应为大信号,一般在0.5V 以上,可达1到2V ,甚至更大。
晶体管的作用是将供电电源的直流能量转变为交流能量的过程中起开关控制作用。
线路特点:(1) LC 谐振回路作为晶体管的负载起到选频滤波以及阻抗匹配的作用。
(2)电路工作在丙类工作状态以保证电路效率较高;基极负偏压(或零偏压)。
关系式:(1)外部电路关系式: cos cos be BB bm ce CC cm u U U t u U U t ωω=-+=-(2)晶体管的内部特性: ()'c m be BB I g u U =-(3)(半)导通角: 根据晶体管的转移特性曲线可得:'cos 'cos BB BB bm BB BBbmU U U U U arc U θθ+=+= 即集电极的导通角是由输入回路决定的。
必须强调指出:集电极电流ic 虽然是脉冲状,但由于谐振回路的这种滤波作用,仍然能得到正弦波形的输出。
1.2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特性曲线 转移特性i c U ’BB 0 理想化i c maxi cωt 0 –θ +θ 0–θ +θU bm U bm U BEu b –U BB ωt图2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转移特性曲线功率放大器的作用原理是利用输入到基极的信号来控制集电极的直流电源所供给的直流功率o P ,使之一部分转变为交流信号功率1P 输出去,另一部分功率以热能形式消耗在集电极上,成为集电极耗散功率C P 。
谐振功率放大器中谐振回路的作用
谐振功率放大器中谐振回路的作用
谐振功率放大器是一种常见的电子放大器,其核心是谐振回路。
谐振回路是由电容和电感构成的电路,在特定频率下能够产生共振现象,将输入信号放大到更高的功率输出。
谐振回路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放大信号
谐振回路在其共振频率下具有最大的阻抗,并且对于频率偏离共振频率的信号具有很大的反射率。
因此,在谐振频率附近的信号被放大,其他频率的信号则被反射回去。
这就是谐振功率放大器能够放大信号的原因。
2.阻止其他频率干扰
谐振回路的特殊性质使得它能够过滤掉其他频率的信号,只放大谐振频率附近的信号。
这意味着,它可以防止其他频率的干扰信号干扰到正常的信号放大过程,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3.提高系统的效率
由于谐振回路在谐振频率附近具有最大的阻抗,因此输入信号将被最大限度地利用,不会产生浪费。
这使得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效率非常高。
总之,谐振回路是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核心,它可以放大信号,过滤干扰信号,提高系统效率。
谐振功率放大器在无线通信、雷达、电视传输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功率放大器1
• 乙类推挽管安全工作的条件: vCEmax≈2 VCC< V(BR)CEO iCmax= ILm≈ VCC/RL < ICM P Cmax /2= 0.2 PLmax <PCM 同时动态点不能超过二次击穿限定的安全区
交越失真 当输入信号很小,没有达 到管子导通电压 V B E ( o n ) 时 , 管子没有导通,正负周 期交替过零时不能衔接 , 会有非线性失真 , 这就是 交叉失真或者交越失真 。 如果输入信号电压振幅越 小 , 交越失真就越严重 。 为了消除交越失真 , 必须 在管子B-E间加合适的正 向偏置电压 , 其值应该稍 大于两管导通电压之和 。
交流负载线是一条经过Q点,斜率为
1 − R 'L
的直线。
• 性能分析
iC = ICQ + Icmsinωt vCE =VCEQ + (− R'LIcmsinωt) =VCEQ − Vcmsinωt, Vcm=Icm* R'L
N''
输出信号功率: PO=(½)Icm*Vcm = (½)Icm2 * R'L 直流功率: PD= VCCICQ 集电极管耗: PC= PD − PO 集电极效率: ηc = P0 = 1 Vcm I cm PD 2 VCC I CQ • 讨论 当PD一定时,要使不失真的输出信号功率最大,Q点应在交 流负载线的中点,输出交流电压和电流幅值为 Vcm = VCC − V CE(sat) ≈ VCC , Icm = ICQ − ICEO ≈ ICQ 此时 Pomax=1/2 VCCICQ ηcmax =50%
1 2 CEO BE(ON) L i 1 CC L 1 2 L 2 cc L
高频电路小信号谐振放大器
信息工程学院
6
1 BJT、FET器件的混合π型等效模型及其参数
ib
ube
ic
I2
uce
(a) 共发射极接法
b
rbb/ b/
Cb/c
c
ib
ube
r g u C b/e
b/e
m b/e
Au
Uo
(2-3-5)
由图2-3-2 c中 U i
Y L/ 先求T 1
n 1 1 2(gpj 的集电极电压 U
C 1j1Ln2 2Y ie)2
,由图2-3-2 c中
c
IcU cY o1eU iY fe U cY L /
Uc
Yfe Ui Yoe1 YL/
I2
U2
U10
称为输出短路时的输入导纳 称为输出短路时的正向传输导纳 称为输入短路时的反向传输导纳
称为输入短路时的输出导纳
信息工程学院
14
Y11Yie1rb g/b b(/eg b/ejC jb/eCb/e)
Y12Yre1rb/b (gjb /eC b/cjCb/e)
26
1. 放大器的输入导纳
Ib Yre1 U c Yfe1 Ui Ic
n1
3 2
由图2-3-2 b可得到:
Ui
Yie1
Yoe1 Uc
L1 1
g C1
p n22Yie2
1.2 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和工作特性
图 1–1–5
乙类工作时,为在负载上合成完整的正弦波,必须采用
两管轮流导通的推挽(Push-Pull)电路。
第十五页,共二十六页。
实现方案(fāng àn): ① 变压器耦合推挽功放;
② 乙类互补推挽功放。
1.变压器耦合功放 (1) 电路(diànlù)结 构 Tr1:输入变压器,利用二次绕组的中心抽头(chōu 将 tóu) vi (t) 分成两个幅值相等,极性相反的激励电压 vi1 = - vi2 ,分别加在 两管的基 - 射极之间,实现两管轮流导通。
(2)工作原理 vi(t) > 0 时,T1 管(NPN 型) 导 通(忽略射结压降),T2 管 (PNP型) 截止,iC1( iE1)为正弦波的正半周;
vi(t) < 0 时,T2 管导通,T1 管截 止,iC2( iE2)为处于正弦波的负半周。
图 1–2–5(b) 互补推挽
通过 RL 的电流 iL = iE1 – iE2 ,合成完整的正弦波。
相应(xiāngyīng) Po 和 PD 达到最大,即
乙类功放的最大集电极效率(xiào lǜ)
③ 若激励不足
比甲类功放高
Vcm 减小,引入电源电压利用系数 表示 Vcm的减小程度。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六页。
定义(dìngyì)
= Vcm/VCC
集电极管耗:
分析:当输入激励由大减小,即 减小时,Po、PD、 C 均单调减小,而 PC1 和 PC2 的变化非单调,
Tr2:输出变压器,隔断 iC1 和 iC2 到负载的平均分量,并利用 一次绕组的中心抽头将 iC1 和 iC2 中的基波分量在 RL 中叠加,输
出正弦波。
T1 和 T2:特性配对、相同导电类型的 NPN 功率管。
第1节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57页6.9MPPT版
α(f)=H(f ) / H(fo) 1.0
理想
H( f ) 0
0.8
理想的幅频特性应是矩形,既 0.6 是一个关于频率的矩形窗函数。 0.4
0.2
矩形窗函数的选频电路是一 0 个物理不可实现的系统,实际选
频电路的幅频特性只能是接近矩
2Δf0.7
f1 fo f2 2Δf0.1
形 定义矩形系数K0.1表示选择性: K 0.1
①LC 谐振回路:单 LC 谐振回路(串联,并联)
双调谐回路
②各种滤波器: LC 集中滤波器
石英晶体滤波器 陶瓷滤波器 声表面波滤波器
返回
1.1.1 选频网络的基本特性
返回
要求选频电路的通频带宽度与传输信号有效频谱宽度相一致。
理想的选频电路通频带内的幅频特性
dH ( f ) 0
df
通频带外的幅频特性应满足
回路或部分接入并联振荡回路。
1 常用的抽头振荡回路
电感抽头部分接入
电容分压部分接入
L2
C L1
C2 L
C1
L2
C
L1
RL
C2 L
C1
RL
三 回路抽头的阻抗变换
典型实用电路: a
L2 C2
c
d
iS RS
L1 C1
RL
b
c iS RS
a
C2 L2 d
C1 L1
RL
b
2 等效电路:在电路的定量分析中常把部分接入的外电路 等效到并联回路两端。
C
RL'
-
b
b
ua2b
u
2 cb
i
RS ' S ' uab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实验报告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实验报告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实验报告引言: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是一种用于放大高频信号的重要电子元件。
它的设计和性能对于无线通信、雷达系统以及其他高频应用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并进行测试,探究其工作原理和性能。
实验器材和方法:本实验使用的器材包括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频谱分析仪以及示波器等。
首先,我们搭建了一个基于共射极放大器的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
然后,通过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和功率放大器的偏置电压,我们得到了不同频率下的输出信号。
最后,通过频谱分析仪和示波器对输出信号进行测量和分析。
实验结果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以下几点结果和现象。
1. 频率响应特性:通过改变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我们得到了功率放大器在不同频率下的输出功率。
我们发现,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在某个特定频率附近达到最大值,而在其他频率下则显著降低。
这是因为在谐振频率附近,谐振电路对输入信号具有最大的增益,从而实现了信号的放大。
2. 谐振电路的选择: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LC谐振电路作为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匹配网络。
这是因为LC谐振电路具有较高的品质因数,能够在特定频率下实现较高的增益和较低的损耗。
同时,通过调节电感和电容的数值,我们可以调整谐振频率和带宽,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3. 非线性失真:在实验中,我们注意到在谐振频率附近,功率放大器的输出信号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失真。
这是因为功率放大器在工作过程中会引入非线性元件,如晶体管等。
这些非线性元件会导致输入信号的失真和谐波的产生。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以减小非线性失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 功率放大器的效率:通过测量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我们计算了功率放大器的效率。
我们发现,在谐振频率附近,功率放大器的效率较高,可以达到70%以上。
这是因为在谐振频率附近,功率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出阻抗匹配较好,能够最大程度地转移能量。
第1,2章 功率电子电路 谐振功率放大器(1)
一、选择题(将一个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在调谐放大器的LC回路两端并上一个电阻R,可以( C )A.提高回路的Q值B.提高谐振频率C.加宽通频带D.减小通频带2.利用高频功率放大器的集电极调制特性完成功放和振幅调制,功率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应选( C )A.欠压 B.临界 C.过压3.石英晶体谐振于fs时,相当于LC回路的(A)A.串联谐振现象 B.并联谐振现象 C.自激现象 D.失谐现象4.高频功率放大器放大AM信号时,工作状态应选(A)A.欠压 B.临界 C.过压5.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主要工作在( A)A.甲类B.乙类 C.甲乙类 D.丙类6.功率放大电路与电压放大电路的区别是(C)A.前者比后者电源电压高B.前者比后者电压放大倍数大C.前者比后者效率高D.前者比后者失真小7.小信号调谐放大器主要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B)A.发送设备B.接收设备C.发送设备、接收设备8.高频功率放大器主要工作在(D)A.甲类B.乙类 C.甲乙类 D.丙类9.单调谐放大器经过级联后电压增益增大、通频带变窄、选择性变好。
(在空格中填写变化趋势)10.谐振功率放大器与调谐放大器的区别是( C )A.前者比后者电源电压高B.前者比后者失真小C.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在丙类,调谐放大器工作在甲类D.谐振功率放大器输入信号小,调谐放大器输入信号大11.无线通信系统接收设备中的中放部分采用的是以下哪种电路( A )A.调谐放大器B.谐振功率放大器C.检波器D.鉴频器12.如图所示调谐放大器,接入电阻R4的目的是(C)A.提高回路的Q值B.提高谐振频率C.加宽通频带D.减小通频带13.谐振功率放大器输入激励为余弦波,放大器工作在临界状态时,集电极电流为(B)A.余弦波B.尖顶余弦脉冲波C.有凹陷余弦脉冲波14、并联谐振回路外加信号频率等于回路谐振频率时回路呈(C )A)感性B)容性C)阻性D)容性或感性15、在电路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双调谐回路放大器的通频带与单调谐回路放大器的通频带相比较( A )。
高频功率放大器原理详解
(9)
式(9)即为尖顶余弦脉冲旳解析式,
它完全取决于脉冲高度ic max与通角c。
若将尖顶脉冲分解为傅里叶级数
ic =Ic0+Icm1cost+Icm2cos2t+…+Icmncosnt+…
由傅里叶级数旳求系数法得
IC0 iC max 0 C
Icm1 iC max (C )
Icmn iC max n (C )
ic
ic
o
vBE o
t
E
2c
VBZ
谐振功率放大器 波形图
t
4、高频功率放大器与低频功率放大器旳异同之处 共同之处:都要求输出功率大和效率高。 功率放大器实质上是一种能量转换器,把电源供给 旳直流能量转化为交流能量,能量转换旳能力即为功率 放大器旳效率。 功率放大器旳主要技术指标是输出功率与效率 不同之处:工作频率与相对频宽不同;
其中: 0
(c
)
sinc c cosc (1 cosc )
n
1 0
1
0.5
0
0.4 2.0
0.3 0.2 1.0
1 0 2
0.1 0
3100 140
20 40 60 80 120 160180 c
1
(c
)
c cosc sinc (1 cosc )
尖顶脉冲旳分解系数
n
(c
)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in
nc cosc n cos nc sin n(n2 1)(1 cosc )
放大器旳负载不同;
放大器旳工作状态不同。
5、工作状态:
功率放大器一般分为甲类、乙类、甲乙类、丙类等工作 方式,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还提出了丁类与戊类放大器。
《高频电子线路》 题库
《高频电子线路》复习题一、选择题(单选)1、已知信号的频率f 为20MHz,则其波长为 。
( )A .15mB .30m C.50m 2、已知信号的波长为20m,则其频率为 。
( ) A. 10MHz B. 15MHz C. 30MHz3、超外差接收机的电路结构特点是增加了 。
( ) A. 振荡器 B. 混频器 C.解码器4、适宜沿地面传播的电磁波是 。
( )A.中长波B.短波C.超短波5、适宜通过电离层折射和反射进行传播的电磁波是 。
( ) A.中长波 B.短波 C.超短波6、为兼顾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和效率,一般取通角θ为 度。
( ) A .50° B .60° C .70°7、为使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于丙类状态,其基极偏置BB V 应设置在晶体管的 区。
( ) A .饱和区B .放大区C .截止区8、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 状态,输出功率最大,效率也比较高。
( ) A. 欠压 B. 临界 C. 过压9、反馈振荡器的振幅平衡条件是 。
( ) A .B .C .10、若LC 并联谐振回路的谐振频率0f =600KHz,回路的有载品质因数Qe=30,则该回路的通频带BW 0.7= 。
( )A. 5KHzB. 10KHzC. 20KHz11、反馈振荡器的振幅起振条件是 。
( ) A .B .C .12、反馈振荡器产生振荡的相位平衡条件是 。
( ) A .πϕϕn f a 2=+ B .πϕϕn f a 2>+ C .πϕϕn f a 2<+13、下列正弦波振荡器中,频率稳定度最高的是 。
( ) A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B .西勒振荡器 C .石英晶体振荡器14、已知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波形系数()1g θ =1.4,集电极电压利用系数ξ=1时其集电极效率c η为 。
( )A. 50%B. 60%C. 70%15、利用相乘器进行单频普通调幅时,若相乘器的增益系数为Am ,t COS U U c cm x ω=,Y m U U U COS t θΩ=+Ω时,则a m 为 。
大学_《高频电子电路》(王卫东版)课后答案下载
《高频电子电路》(王卫东版)课后答案下载《高频电子电路》(王卫东版)内容简介绪论0.1通信系统的组成0.2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0.3本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1章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1.1LC选频网络1.1.1选频网络的基本特性1.1.2LC选频回路1.1.3LC阻抗变换网络__1.1.4双耦合谐振回路及其选频特性1.2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1.2.1晶体管的高频小信号等效模型1.2.2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1.2.3多级单调谐放大器__1.2.4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__1.2.5参差调谐放大器1.2.6谐振放大器的稳定性1.3集中选频放大器1.3.1集中选频滤波器1.3.2集成宽带放大器1.3.3集成选频放大器的应用1.4电噪声1.4.1电阻热噪声1.4.2晶体三极管噪声1.4.3场效应管噪声1.4.4噪声系数__小结习题1第2章高频功率放大器2.1概述2.2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2.2.1工作原理分析2.2.2功率和效率分析2.2.3D类和E类功率放大器简介 2.2.4丙类倍频器2.3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动态分析----------DL2.FBD2.3.1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动态特性 2.3.2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负载特性2.3.3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调制特性2.3.4高频功率放大器的放大特性2.3.5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调谐特性2.3.6高频功放的高频效应2.4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实用电路2.4.1直流馈电电路2.4.2滤波匹配网络2.4.3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设计举例2.5集成高频功率放大电路简介2.6宽带高频功率放大器与功率合成电路2.6.1宽带高频功率放大器2.6.2功率合成电路__小结习题2第3章正弦波振荡器3.1概述3.2反馈型自激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3.2.1产生振荡的基本原理3.2.2反馈振荡器的振荡条件3.2.3反馈振荡电路的判断3.3LC正弦波振荡电路3.3.1互感耦合LC振荡电路3.3.2三点式LC振荡电路3.4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3.4.1频率稳定度的定义3.4.2振荡器的稳频原理3.4.3振荡器的稳频措施3.5晶体振荡器3.5.1石英晶体谐振器概述3.5.2晶体振荡器电路3.6集成电路振荡器3.6.1差分对管振荡电路3.6.2单片集成振荡电路E16483.6.3运放振荡器3.6.4集成宽带高频正弦波振荡电路3.7压控振荡器3.7.1变容二极管3.7.2变容二极管压控振荡器3.7.3晶体压控振荡器__3.8RC振荡器3.8.1RC移相振荡器3.8.2文氏电桥振荡器__3.9负阻振荡器3.9.1负阻器件的基本特性----------DL3.FBD3.9.2负阻振荡电路 3.10振荡器中的几种现象3.10.1间歇振荡3.10.2频率拖曳现象3.10.3振荡器的频率占据现象3.10.4寄生振荡__小结习题3第4章频率变换电路基础4.1概述4.2非线性元器件的特性描述4.2.1非线性元器件的基本特性4.2.2非线性电路的工程分析方法4.3模拟相乘器及基本单元电路4.3.1模拟相乘器的基本概念4.3.2模拟相乘器的基本单元电路4.4单片集成模拟乘法器及其典型应用 4.4.1MC1496/MC1596及其应用4.4.2BG314(MC1495/MC1595)及其应用 4.4.3第二代、第三代集成模拟乘法器 __小结习题4第5章振幅调制、解调及混频5.1概述5.2振幅调制原理及特性5.2.1标准振幅调制信号分析5.2.2双边带调幅信号5.2.3单边带信号5.2.4AM残留边带调幅5.3振幅调制电路5.3.1低电平调幅电路5.3.2高电平调幅电路5.4调幅信号的解调5.4.1调幅波解调的方法5.4.2二极管大信号包络检波器5.4.3同步检波----------DL4.FBD5.5混频器原理及电路 5.5.1混频器原理5.5.2混频器主要性能指标5.5.3实用混频电路5.5.4混频器的干扰5.6AM发射机与接收机5.6.1AM发射机5.6.2AM接收机5.6.3TA7641BP单片AM收音机集成电路 __小结习题5第6章角度调制与解调6.1概述6.2调角信号的分析6.2.1瞬时频率和瞬时相位6.2.2调角信号的分析与特点6.2.3调角信号的频谱与带宽6.3调频电路6.3.1实现调频、调相的方法6.3.2压控振荡器直接调频电路6.3.3变容二极管直接调频电路6.3.4晶体振荡器直接调频电路6.3.5间接调频电路6.4调频波的解调原理及电路6.4.1鉴频方法及其实现模型6.4.2振幅鉴频器6.4.3相位鉴频器6.4.4比例鉴频器6.4.5移相乘积鉴频器6.4.6脉冲计数式鉴频器6.5调频制的`抗干扰性及特殊电路6.5.1调频制中的干扰及噪声6.5.2调频信号解调的门限效应6.5.3预加重电路与去加重电路6.5.4静噪声电路6.6FM发射机与接收机6.6.1调频发射机的组成6.6.2集成调频发射机6.6.3调频接收机的组成6.6.4集成调频接收机__小结习题6----------DL5.FBD第7章反馈控制电路 7.1概述7.2反馈控制电路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 7.2.1基本工作原理7.2.2数学模型7.2.3基本特性分析7.3自动增益控制电路7.3.1AGC电路的工作原理7.3.2可控增益放大器7.3.3实用AGC电路7.4自动频率控制电路7.4.1AFC电路的组成和基本特性7.4.2AFC电路的应用举例7.5锁相环路7.5.1锁相环路的基本工作原理7.5.2锁相环路的基本应用7.6单片集成锁相环电路简介与应用 7.6.1NE5627.6.2NE562的应用实例__小结习题7第8章数字调制与解调8.1概述8.2二进制振幅键控8.2.12ASK调制原理8.2.22ASK信号的解调原理8.3二进制频率键控8.3.12FSK调制原理8.3.22FSK解调原理8.4二进制相移键控8.4.12PSK调制原理8.4.22PSK解调原理8.5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8.5.12DPSK调制原理8.5.22DPSK解调原理__小结习题8第9章软件无线电基础9.1概述9.2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9.3软件无线电的体系结构 9.4软件无线电的应用__小结习题9附录A余弦脉冲分解系数表部分习题答案参考文献《高频电子电路》(王卫东版)图书目录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将一个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在调谐放大器的LC回路两端并上一个电阻R,可以( C )A.提高回路的Q值B.提高谐振频率C.加宽通频带D.减小通频带2.利用高频功率放大器的集电极调制特性完成功放和振幅调制,功率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应选( C )A.欠压 B.临界 C.过压3.石英晶体谐振于fs时,相当于LC回路的(A)A.串联谐振现象 B.并联谐振现象 C.自激现象 D.失谐现象4.高频功率放大器放大AM信号时,工作状态应选(A)A.欠压 B.临界 C.过压6.功率放大电路与电压放大电路的区别是(C)A.前者比后者电源电压高B.前者比后者电压放大倍数大C.前者比后者效率高D.前者比后者失真小7.小信号调谐放大器主要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B)A.发送设备B.接收设备C.发送设备、接收设备8.高频功率放大器主要工作在(D)A.甲类B.乙类 C.甲乙类 D.丙类9.单调谐放大器经过级联后电压增益增大、通频带变窄、选择性变好。
(在空格中填写变化趋势)10.谐振功率放大器与调谐放大器的区别是( C )A.前者比后者电源电压高B.前者比后者失真小C.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在丙类,调谐放大器工作在甲类D.谐振功率放大器输入信号小,调谐放大器输入信号大11.无线通信系统接收设备中的中放部分采用的是以下哪种电路( A )A.调谐放大器B.谐振功率放大器C.检波器D.鉴频器12.如图所示调谐放大器,接入电阻R4的目的是(C)A.提高回路的Q值B.提高谐振频率C.加宽通频带D.减小通频带13.谐振功率放大器输入激励为余弦波,放大器工作在临界状态时,集电极电流为(B)A.余弦波B.尖顶余弦脉冲波C.有凹陷余弦脉冲波14、并联谐振回路外加信号频率等于回路谐振频率时回路呈( C )A)感性B)容性C)阻性D)容性或感性15、在电路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双调谐回路放大器的通频带与单调谐回路放大器的通频带相比较( A)。
A)增大B)减小C)相同D)无法比较16、已知某高频功率放大器原工作在临界状态,当改变电源电压时,管子发热严重,说明功放管进入了( A)。
A)欠压状态B)过压状态C)仍在临界状态17.功率放大电路根据以下哪种说法可分为甲类、甲乙类、乙类、丙类等(D )A.电路特点B.功率放大倍数C.电流大小D.功放管静态工作点选择情况18.用万用表欧姆档测量小功率三极管的电极时,应该把欧姆档拨到(A)A.R×100或R×1k档B.R×1档C.R×10档D.R×10k档19.丙类高频功率放大器的通角(D)A.θ=180°B.90°<θ<180°C.θ=90°D.θ<90°20、高频电子技术所研究的高频工作频率范围是(A)。
A)300Hz一30MHz B)300Hz---30kHzC)30kHz一300MHz D)300kHz--3000MHz二、填空题1.谐振功率放大器通常工作在丙类,此类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是:当输入信号为余弦波时,其集电极电流为周期性余弦脉冲波,由于集电极负载的选频作用,输出的是与输入信号频率相同的余弦波。
2、某高频功率放大器原来工作在临界状态,测得Ucm=22v,Ico=100mA,RP=100Ω,Ec=24v,当放大器的负载阻抗RP变小时,则放大器的工作状态过渡到欠压状态,回路两端电压Ucm将减小,若负载阻抗增加时,则工作状态由临界过渡到过压状态,回路两端电压Ucm将增大。
3、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根据集电极电流波形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工作状态,分别为欠压状态、临界状态、过压状态;欲使功率放大器高效率地输出最大功率,应使放大器工作在临界状态。
4、通信系统由输入变换器、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以及输出变换器组成。
三、简答题1.无线电广播发送和接收设备由哪些主要部分组成?答:发送设备由振荡器、倍频器、调制器、低频放大及功率放大器等部分组成接收设备由高频放大器、混频器、本地振荡器、中频放大器、检波器及低频放大器等组成2.为什么发射台要将信息调制到高频载波上再发送?答:1)信号不调制进行发射天线太长,无法架设。
2)信号不调制进行传播会相互干扰,无法接收。
3、在谐振功率放大电路中,若U b m、U cm及U CC不变,而当U BB改变时,I c1有明显的变化,问放大器此时工作在何种状态?为什么?答:由右图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基极调制特性知:U bm、U cm及U CC不变,而当U BB改变时,只有工作在欠压工作状态,I c1有明显的变化。
4、丙类放大器为什么一定要用谐振回路作为集电极的负载?谐振回路为什么一定要调谐在信号频率上?答:这是因为放大器工作在丙类状态时,其集电极电流将是失真严重的脉冲波形,如果采用非调谐负载,将会得到严重失真的输出电压,因此必须采用谐振回路作为集电极的负载。
调谐在信号频率上集电极谐振回路可以将失真的集电极电流脉冲中的谐波分量滤除,取出其基波分量,从而得到不失真的输出电压。
5、简要叙述减小混频干扰的措施。
解:减小混频干扰的措施有(1)混频器的干扰程度与干扰信号的大小有关,因此提高混频器前端电路的选择性(如天线回路、高放级的选择性),可有效地减小干扰的有害影响。
(2)将中频选在接收频段以外,可以避免产生最强的干扰哨声,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发挥混频前各级电路的滤波作用,将最强的干扰信号滤除。
如采用高中频,可基本上抑制镜像频率干扰、中频干扰和某些副波道干扰。
(3)合理选择混频管的工作点,使其主要工作在器件特性的二次方区域,或者选择具有平方律特性的场效应管作为混频器件,可减少输出的组合频率数目,进而减小混频干扰。
但这种办法对于减小中频干扰和镜像频率干扰是无效的。
(4)采用模拟乘法器、平衡混频器、环形混频器,可大大减少组合频率分量,也就减小了混频干扰。
5、小信号谐振放大器与谐振功率放大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1)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作用是选频和放大,它必须工作在甲类工作状态;而谐振功率放大器为了提高效率,一般工作在丙类状态。
2)两种放大器的分析方法不同:前者输入信号小采用线性高频等效电路分析法,而后者输入信号大采用折线分析法。
7、某谐振功率放大器,原工作于过压状态,现分别调节Rp、VCC、VBB和Uim使其工作于临界状态,试指出相应Po的变化。
解:调节Rp:减小Rp,可以使谐振功放从过压状态转换为临界状态,对照图8.3 相应的输出功率Po将增大。
调节VCC:增大VCC,可以使谐振功放从过压状态转换为临界状态,此时的集电极电流的将最大值Ic1m增大,而,但Rp并未变化,所以Po增大。
调节VBB:减小VBB,放大器可从过压状态转换为临界状态,但θ值减小,脉冲电流基波分解系数α1(θ)减小,Ic1m减小,所以Po减小。
调节Uim:减小Uim,放大器可从过压状态转换到临界状态,输出功率Po亦减小,其机理与VBB减小相似。
8、谐振功率放大器原来工作在临界状态,若集电极回路稍有失谐,放大器的Ic0、Ic1m将如何变化?Pc将如何变化?有何危险?解:工作在临界状态的谐振功率放大器,若集电极回路失谐,等效负载电阻Rp将减小,放大器的工作状态由临界变为欠压,Ic0、Ic1m都将增大,另外,由于集电极回路失谐,iC与uCE不再是反相,即iC的最大值与uCE最小值不会出现在同一时刻,从而使管耗Pc增大,失谐过大时可能损坏三极管。
9、设两个谐振功率放大器具有相同VCC,它们的输出功率分别为1W和0.6W。
若增大Rp,发现其中Po=1W的放大器的输出功率明显增大,而Po=0.6W的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减小,试分析原因。
解:Po=1W的放大器原工作于欠压状态,当其Rp增大时,放大器将由原欠压状态过渡到临界状态,故Po明显增大。
Po=0.6W的放大器,原工作于临界或过压状态,当其Rp增大时,则相对应的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原临界状态过渡到过压状态,输出功率下降;二是由原过压状态变为更深的过压状态,输出功率下降。
10、若两个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具有相同的回路元件参数,其输出功率Po分别为1W和0.6W。
若同时增加两放大器的电源电压,发现原输出1W的放大器功率增加不明显,而另一放大器输出功率增加比较明显,试问为什么?若要增加输出为1W的放大器的输出功率Po,问还需要采取什么措施(不考虑功率管的安全问题)?解:当VCC增加时,Po1(1W)增加不明显,Po2(0.6W)增加明显,说明输出1W的放大器工作于临界或欠压状态,而输出为0.6W的放大器工作于过压状态。
为了提高Po1还需:或增大负载等效电阻Rp,或增大基极偏置电压VBB,或增大激励信号电压幅值Uim。
10、采用两管并联运用的谐振功率放大器,当其中一管损坏时,发现放大器的输出功率约减小到原来的1/4,且管子发烫,试指出放大器原来的工作状态。
若输出功率基本不变,试问原来又工作在什么状态。
解:谐振功率放大器原工作在临界状态。
若输出功率基本不变,则放大器原来工作在过压状态。
11、一单管谐振功率放大器,已知输出功率Po=1W,现用两管并联代替单管,并维持Rp、VCC、VBB和Uim不变,发现放大器工作在临界状态。
试指出放大器原来的工作状态,估算两管并联运用后的输出功率。
解:假设两管的参数一致,则流过等效负载上的电流Ic1m加倍,因而输出电压幅值Ucm=Ic1mRp也加倍,输出功率为原来4倍,即:=4Po=4W。
对于每一个放大器来说,相当于等效负载Rp加倍,由于现在放大器工作在临界状态,所以放大器原来工作在欠压状态。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每一个放大器来说,等效负载Rp增大,Ic1m略有下降,故<4W。
12、在谐振功率放大电路中,若U BB、U b m及U cm不变,而当U CC改变时I c1有明显的变化,问放大器此时工作在何种状态?为什么?答:由右图谐振功率放大器的集电极调制特性知:U bm、U cm及U BB不变,而当U CC改变时,只有工作在过压工作状态,I c1有明显的变化13.集成宽带放大器L1590的内部电路如图7.5所示。
试问电路中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扩展通频带的?答:集成宽放L1590是由两级放大电路构成。
第一级由V1、V2、V3、V6构成;第二级由V7~V10构成,三极管V11~V16、二极管V17~V20和有关电阻构成偏置电路。
其中第一级的V1、V3和V2、V6均为共射-共基组合电路,它们共同构成共射-共基差动放大器,这种电路形式不仅具有较宽的频带,而且还提供了较高的增益,同时,R2、R3和R4引入的负反馈可扩展该级的频带。
V3、V6集电极输出的信号分别送到V7、V10的基极。
第二级的V7、V8和V9、V10均为共集-共射组合电路,它们共同构成共集-共射差动放大器,R18、R19和R20引入负反馈,这些都使该级具有很宽的频带,改变R20可调节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