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精选文档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异常心理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出现了异常的情况,包括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的异常。
对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以确保准确判断个体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从而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
首先,外部行为表现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个体的行为表现往往可以反映其内心的状态。
比如,情绪异常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怒、焦虑等;行为异常可能表现为自伤、自杀倾向、暴力行为等;认知异常可能表现为思维混乱、幻觉、妄想等。
通过观察和记录个体的行为表现,可以初步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
其次,个体的生活适应能力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指标之一。
个体是否能够适应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环境,是否能够与他人正常交往,这些都可以反映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如果个体出现了生活适应能力下降、社交障碍等问题,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再次,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情绪体验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情绪体验是否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比如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的情绪体验无法控制等,都可能是异常心理的表现。
因此,需要通过与个体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其自我认知和情绪体验,以便更准确地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
最后,个体的心理测试结果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心理测试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客观地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认知、人格等方面。
通过心理测试的结果,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判断异常心理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外部行为表现、生活适应能力、自我认知和情绪体验以及心理测试结果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准确地判断个体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从而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
希望本文提供的判断标准能够对相关工作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包括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对于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和依据。
本文将从心理异常的表现、影响和判断标准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心理异常的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情绪不稳定、情绪低落、焦虑、恐惧、行为异常、社交障碍等。
这些表现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甚至对他人造成伤害。
因此,对于这些表现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进行判断和干预。
其次,心理异常会对个体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情绪低落可能导致个体对生活失去兴趣,影响工作效率;焦虑和恐惧可能导致个体无法正常社交和交往;行为异常可能导致个体做出危险行为,危害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因此,及时判断心理异常,对个体进行干预和治疗,对于个体的生活和健康至关重要。
最后,对于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和依据。
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首先是持续时间,心理异常的表现需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不是偶发或短暂的情绪波动;其次是影
响程度,心理异常的表现需要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
一定的负面影响;再次是自我意识,个体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异常,是否主动寻求帮助和治疗;最后是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异常是
否导致个体无法正常社交和交往,对他人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心理异常的表现、影响和持续时间等因素。
对于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和治疗,帮助个体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也需要加强心
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心理异常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心理异常对
个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7页精选文档
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学校领导层面:缺乏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和大力配合,但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部分领导仍缺乏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1.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首先,学校领导对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教育是一个育人的过程。
育人,首先要育心。
只有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到育心的目的。
但在传统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学校领导往往更关注教学层面,即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的成长和发展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其次,学校领导对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缺少相应要求。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知、情、意三个领域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都应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层面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
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相互交融、并行不悖的。
因而学科渗透方式下的学科教学目标也包括学科教育目标和心理教育目标两方面内容。
但学校领导设定的学科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学科教学进展是具体的,而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则没有相应的要求。
再次,部分学校领导并不鼓励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力度。
众所周知,实现有效的教学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行为参与、认真思考问题的认知参与以及表现为乐趣、成功、焦虑等各种情感的参与。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密切配合,才能促进高层次的思维发展。
因而,学科教师不仅要完成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也要完成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塑造。
但目前的学校乃至社会的评价针对的只是知识和技能,并没有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给出合理的评价标准,甚至忽略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
在此评价体制的指引下,学校领导看重的只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鼓励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力度。
教师心理危机的应对与排查方法【精选文档】
教师心理危机的应对与排查方法【精选文档】1. 引言在教育行业中,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可能会导致心理危机。
为了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本文将介绍教师心理危机的应对与排查方法。
2. 教师心理危机的特点与表现教师心理危机通常表现为焦虑、抑郁、疲劳、失去热情等症状。
了解这些特点与表现有助于及早发现并采取措施。
3. 应对教师心理危机的方法3.1 建立心理支持系统为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同事支持等,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3.2 提高心理素质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3.3 调整工作与生活平衡鼓励教师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培养兴趣爱好,以减轻心理压力。
3.4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优化教育环境,减少不必要的竞争,提高教师待遇,以降低心理压力。
4. 排查教师心理危机的方法4.1 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为教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以便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
4.2 创设倾诉渠道为教师提供一个可以倾诉的平台,如匿名调查、心理咨询等,以便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
4.3 关注异常行为密切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如发现异常行为,及时采取措施。
5. 总结教师心理危机的应对与排查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
通过建立心理支持系统、提高心理素质、调整工作与生活平衡、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等方法,可以有效应对教师心理危机。
同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创设倾诉渠道、关注异常行为等排查方法,有助于及早发现并解决问题。
希望本文能为教育行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精选文档小学生心理健康事例剖析一、详细事例1.个人基本状况凌某某,男,12 岁,五( 1)班学生。
自由涣散, 喜爱闹事生非,讲堂老师上课总爱插嘴,因此大家都不喜爱他。
他也所以常遇到同学们的嘲讽,他感觉自尊心遇到了损害,就会去训骂同学。
一旦家长责备,他就会发性情,对家长的劝告一点也听不进去,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更是讲价还价。
2.事例剖析一次课间,他去楼下捉弄三年级的学生,把毛毛虫塞进一个小男孩的裤子里,人家不肯意,他甚至还扒人家裤子。
作为班主任的我,当时生气极了,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他一顿严苛的责备。
没想到他丝毫没有悔悟的意思,还一副不佩服的样子,还冲我辩驳:“又不是我一个人干的 ......”直到我给他讲明道理,他才逐渐沉着下来。
二、心理剖析经过和凌某某的妈妈谈话,侧面认识到,他爸爸常常跑运输不在家,对他的教育也是空白状态。
有时回来一次,对该生所做的错事也缺少教育管束,常常是一味的训骂,同时他的妈妈对他非常宠爱,爸爸的粗暴造成了他的执拗和率性,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自由涣散的个性。
进入小学后,由于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与同学们不可以友善的而常常遇到老师和家长的责备和谴责,产生了逆反心理。
家长的宠爱,老师的力所不及,更让凌某某贪得无厌。
三、指导策略孩子全部的外在表现,使其心里的反响。
作为班主任,我针对该同学以上的状况,作出以下的对策建议:1.增强与家长的联系。
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其义务,每日以发短信的形式将凌某某在校的表现及当日的作业发送给其家长,家长再反应给老师该生在家的状况,沟通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2.对孩子的评论要多元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小孩”,对孩子的评论要由过去单调的评论体系向多元化发展,家长要与老师一同努力,改良其身上弊端,多发现其长处,多鼓舞多争取。
3.用爱架起桥梁,使他感觉集体的暖和,恢复心理均衡。
利用班会课,我常常点他来讲话,“命令”他多参加班级活动。
异常心理状态的标准
异常心理状态的标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因为它涉及到个体差异、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
然而,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通常采用一些标准来评估和诊断心理状态是否异常。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判断标准:1. 医学标准:根据医学标准,心理异常通常与大脑的生理功能失调有关,可能涉及到神经递质、脑区活动等方面的异常。
这种标准依赖于临床评估、神经心理学测试和生物标志物等。
2. 统计学标准:在统计学上,心理异常通常是指个体的心理特征偏离了正常人群的平均水平。
这可以通过心理测验来评估,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以及使用标准正态分布来判定个体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3. 内省经验标准:内省经验标准涉及到个体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评估。
例如,一个人可能感到焦虑、抑郁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因此寻求帮助。
4. 社会适应标准:社会适应标准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适应能力。
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并能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
如果由于某种缺陷,个体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那么可能被认为是心理异常。
5. 功能受损标准:如果个体的心理或行为功能受损,以至于无法进行日常活动、工作或社交,这通常被视为心理异常。
6. 主观体验标准:个体的主观体验,如幻觉、妄想等,如果与现实严重脱节,且影响到个体的日常生活,通常被认为是心理异常。
7. 行为偏离标准:当个体的行为明显偏离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且无法用正常心理过程来解释时,这可能表明存在心理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
在评估心理状态时,专业人员通常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个体的历史、症状、行为、认知功能、社会环境等,以做出准确的评估和诊断。
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小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中最小的一部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
关注。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一些小学生的心理出现不健康的表现。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心理不健康
的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首先,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焦虑
和抑郁情绪较为明显。
由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原因,一些小学生
常常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出现抑郁情绪。
其次是注意力不集中。
小学
生的注意力本来就比较难以集中,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学习压力过
大等原因导致心理不健康,小学生的注意力就更难以维持了。
此外,
一些小学生可能表现出逃避行为,不愿面对问题、面对挑战,从而选
择逃避,这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之一。
面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家长和老师应该引起重视,及时采
取措施解决。
首先,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陪伴孩子,倾听
他们的心声,给予适当的关爱和支持。
其次,学校应该建立健康的教
育环境,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学习态度。
最后,社会应该倡导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平台,让他们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只
有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小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精选文档】
第1章心理卫生概述第1节心理卫生的内涵(心理卫生概述)一。
心理、卫生与心理卫生的定义1.心理,可人为地分成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心理状态是对某一时刻个体全部心理活动综合水平的描述,反映了心理的时间性、方向性和能动性。
心理过程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个体心理的历程性和动力性.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反映了个体心理的稳定性、独特性、完整性及动力方向性,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2。
卫生:是保卫生命、维护生机的意思。
3。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有两重含义:一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和内容的一种工作,又称“心理辅导”。
二.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1.自我意识良好,核心是自知和自爱;2.社会功能良好;3.良好的人际关系;4。
积极劳动实践。
第2节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心理卫生概述)一.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一)心理卫生思想的渊源:1.在西方,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学说”。
他认为,人的体液按其比例混合不当时,人就会感到痛苦,而改变已经紊乱的体液状态,使人的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是维护人的健康的基本途径。
2.柏拉图认为,形成一个健康人格的决定因素,是理性、精神以及维持生命的食欲能力或“性爱”的协调一致。
3。
在我国,管仲把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此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并提出相应的养心之术。
4。
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心理卫生思想的阐述也极为丰富。
充分认识到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任务有所不同.并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提出诗歌、音乐对陶冶人的性情的作用.(二)古代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观点1。
古代西方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观点:(1)强调生理、遗传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 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心理卫生中的整合作用;(3)重视家庭、学校教育在心理卫生中的作用;(4)认识到正常的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心理保健意义。
中学生心理问题特征
中学生心理问题特征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包括人际交流障碍、品性障碍、行为障碍、心理障碍等。
1.人际交流障碍:表现为与老师或者是同学的交流减少,甚至是不愿交流,多单独行动,不与同学合群。
2.品性障碍:患者会有习惯性的撒谎与偷拿东西等行为。
3.行为障碍:表现为多动症或抽动症等,患者会不由自主的运动,有时可以控制,有时无法控制。
4.心理障碍: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和抑郁,焦虑表现为失眠、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抑郁有心情低落,对周围的人或者事失去兴趣。
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家长与老师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的引导患者,避免疾病的加重,必要时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精选教育文档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项目。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突起,高职院校学生比例占居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之,高职生的心理成长也越来越受关注。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心理层面上呈现什么特点?如求学动机、角色认同、情感困惑、成就抱负等方面,是否具有独特的表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为例,进行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方法参考已有研究,结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自编调查问卷。
二、研究对象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2008级、2009级、2010级学生抽样调查。
三、结果分析1.新生心理普查档案分析每年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软件,以SCL-90和UPI两个测验为主,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
整理2008级、2009级、2010级新生心理普查数据发现,三个年级新生SCL-90和UPI各因子预警比例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新生心理测评指标的动态,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环境、人际变化使新生面临较大心理考验。
独生子女趋于增多,自尊心、虚荣心强,本科情未了,就读于高职无疑被认为是高考失意却又茫然无奈的选择,往往会因此自我否定。
同时生源农村较多,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贫困、家庭结构不完整等客观因素导致自卑心理严重,害怕新环境、新挑战,缺乏自信心。
这是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2.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生活,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的适应了学校的管理、专业学习及人际交往,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模式。
以在校学生为被试,结合日常心理咨询工作中反映出的较为普遍的案例问题,自编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校园适应、学习态度、人际交往、情绪处理、恋爱心理、压力承受能力等6个方面。
问卷共发放350份,收回342份,剔除一份未完成作答的问卷,有效问卷共341份。
采用SPSS13.0做数据统计与分析,由图1和图2看出,现实版的大学生活与内心的憧憬差距悬殊,同时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现实适应能力。
中小学生反常心理行为分析
中小学生反常心理行为分析中小学生反常心理行为是指与正常心理行为相比较出现了异常表现的心理行为,包括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这些问题和障碍可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厌学、孤独、攻击性行为等几个方面分析这些常见的中小学生反常心理行为。
首先,厌学是许多中小学生常见的反常心理行为之一、厌学表现为对学习的兴趣明显降低,学习态度消极、消极对待学习。
厌学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学习内容难度过大、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教师教学方法不合理等。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者长时间没有取得显著的进步时,可能会感到挫败和无望,产生厌学情绪。
同时,家庭教育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家长和教师可以适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采用积极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重建学习兴趣。
此外,攻击性行为是另一种常见的中小学生反常心理行为。
攻击性行为包括了肢体攻击、言语攻击、社会排斥等。
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学生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一种保护机制,是应对问题的一种方式。
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可能与学生遭受欺凌、家庭暴力等环境因素有关。
同时,学生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也会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为了解决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问题,需要加强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教育学生有效应对挫折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提供积极正面的教育环境,减少欺凌、暴力等负面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的反常心理行为包括了厌学、孤独、攻击性行为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家长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同时,也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共同解决中小学生的反常心理行为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分析
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分析小学生阶段是一个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但是一些小学生在这个阶段表现出心理不健康的情况。
本文将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进行分析,并探讨可能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1. 学习焦虑学习焦虑是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常见表现之一。
一些小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会感到焦虑,害怕考试失败或者被同学嘲笑。
这种焦虑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甚至导致身体不适。
2. 社交困难部分小学生有社交障碍,难以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他们可能缺乏自信,害怕与他人交流,导致孤独感增加。
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学习。
3. 情绪波动一些小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因为小事感到沮丧、焦虑或愤怒。
他们可能缺乏情绪管理能力,表现出情绪失控的行为,影响自己和他人。
4. 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是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常见表现之一。
一些小学生无法持续关注学习任务,容易分心或者丧失兴趣。
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同时也给老师和家长带来困扰。
5. 自我否定一些小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自卑。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无法做到某些事情,或者不值得受到他人的关注和肯定。
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
应对措施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家长和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小学生尝试、坚持,勇敢面对困难。
2. 指导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3. 关注小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他们合理表达情感,学会情绪管理。
4.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小学生提高注意力集中的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5. 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就,促进自我肯定和自信心的建立。
总结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家长和老师应该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给予有效的帮助。
通过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社交能力、关注情绪变化等方式,帮助小学生克服心理困难,健康快乐成长。
心理行为异常
心理行为异常
第1页
心理行为异常
一.概述 二.定义(Definition)
•儿童行为与年纪、性别、社会期望不相适合 •不愉快或抑郁情绪 •不能与同伴、老师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 •不能用智力、感觉、神经-生理或普通健康原因 解释学习失效
心理行为异常
第2页
心理行为异常
三.分类(Classification)
心理行为异常
第5页
心理行为异常
五. 评价(Evaluation)
•行为约见(behavioral interview) •问卷(questionnaire) •标准化测试(standardized tests) •行为观察(behavioral observation)
心理行为异常
第6页
心理行为异常
第17页
心理行为异常
七. 常见行为障碍
• 抽动症(tics)
病因:
• 情绪原因—焦虑、担心、心理冲突在运动系统方面反应 • 习得理论 • 突发躯体疾病—眼结合膜炎、喉炎
诊疗:
• 单组肌肉抽动 • 有意识控制数分钟,继之短暂时间更频繁抽动 • 病程 > 2周 • 无其它躯体或精神疾病
治疗:
• 轻型: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抽动”上;主动治疗躯体疾病;分析和去除心理 原因;行为治疗(松弛训练)
六.治疗(Treatment)
1. 1.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2. 2.行为疗法(behavioral therapy)
1. 增加适当行为—正强化 (positive reinforcement) 2. 社会奖赏(social reward) 3. 活动奖赏(activity reward) 4. 物质奖赏(material reward)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调适-精选文档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调适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因不能正常进行交往和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而导致的内心困惑现象。
有研究表明,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作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困惑之一,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而且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因此,了解大提出有针对性的调适方法,有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与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人际关系严重失调, 就说明存在心理障碍。
1.认知障碍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完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1)自傲。
自傲是过高估计自己的一种自我认知。
自傲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在交往中表现为对自身的长处无限夸大,对他人横加指责,挑三拣四,很容易摆出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姿态,而且不愿和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这样的人当然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2)自卑。
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而导致的不良体验。
自卑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作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
自卑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行为中采取逃避方式,消极等待别人的亲近,而不主动接近。
(3)虚荣。
虚荣是指追求虚假荣誉的一种心理状态。
虚荣的大学生爱表现自己,过分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把荣誉和引起别人的羡慕、赞赏,作为一种生活目标追求,因而常常不择手段地去猎取荣誉。
嫉妒任何比自己强的人,把别人取得荣誉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视为对自己的竞争,因此虚荣的大学生总是很难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2.情感障碍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一种好恶倾向,它不仅对交往中的行为有动力功能,推动或阻滞交往行为,同时它也具有重要的信息功能,传达着交往的各种信息。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障碍,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嫉妒与报复心理。
残疾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教育策略-精选文档
残疾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教育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不断增多,残疾学生受教育的比例不断增加,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热点。
一、残疾学生心理特征分析残疾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1.敏感自卑。
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原因,生理上的缺陷使得残疾人各方面都会遇到困难,也更为敏感。
与健全人相比,他们始终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低人一等,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其表现就是不愿在人多广众之下做事。
由于常常受到厌弃与歧视,极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
自卑是个人愉快生活和进步的天敌,它使许多人失去信心和勇气。
所以具有自卑心理的残疾学生就表现为心境消沉,少开笑颜,不愿谈吐,很少交往,拒绝在公众场合露面,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
2.逆反心理。
由于生理上的残缺,造成了其它方面的差别,同时又有部分残疾学生是贫困生,加上社会生活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公正、不公平、不公道的现象,就使得残疾学生把自己的“窘迫”从归罪于“老天”迁移到归罪于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公平。
他们对一切正面的教育不信任,持怀疑态度。
产生逆反心理后,他们会以逆反心态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他们对老师的管理反感,对学校稳定学生思想的教育反感,对学校的政治课反感,认为是骗人的,专拣好的说,现实生活并没有说的那么好。
他们也对所学的专业反感,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反正自己都是个残疾人。
所以他们有时和学校、老师的要求对着干,以发泄心头的不快。
3.冷漠心理。
由于生理上的残缺,在社会群体中,残疾学生处于一种弱势地位。
这样就造成了他们一方面要照顾自己,还要在不同的场合中掩饰自己,以维护自尊;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真诚的关心和帮助。
这样由于自己更多地关注自身和希望他人关注自己,从而变得较少关注他人。
对别人了解少,也就较少有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就是冷漠心理。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精选文档
自测练习:测测你的心理是否健康?
指导语:以下题目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使你更清楚的 认识自己。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选项A、是,B、无法确定, C、不是,中选出和自己最接近的选项,填到后面括号内。 • 1.心情总是闷闷不乐,情绪善变。 ( ) 2.老是担心门没锁好,电源可能有问题,因而多次检查,甚至走了好远 还拐回来看看。 ( ) 3.虽未曾患过恶性疾病,却一直担心会不会染上什么严重的病。 ( ) 4.容易脸红,害怕站在高处,害怕当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言。 ( ) • 5.由于关心呼吸和心脏跳动的情况而难以入睡。 ( ) • 6.每天总是多次洗手,认为公用电话不洁,而不敢使用。 ( ) • 7.总是担心"这样做是否顺利?",以致无法放手去做。 ( ) • 8.有些奇怪的观念总是出现在脑海,明知这些念头很无聊,却又无法摆 脱。( ) • 9.离开家门时,如果不从某只脚开始走,心里总是不安。改变床附近的 东西就无法入睡。 ( ) • 10.尽管四周的人在欢乐的取闹,自己却觉着没有什么意思。 ( )
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专生沉迷电子游戏捅死两位老
王恒超16岁时,因厌学,被父亲安排在郑州一家中等职业学校读书。2019 年春,王恒超迷上了电子游戏。第二个学期开学,他将8000元学费也输给了 电子游戏厅。随后,他欠下巨额赌债,不得不离开郑州。有一次他跟小涛到 其新乡的家里居住时,小涛说他家保险柜里有钱。 2019年5月24日上午,王恒超在封丘县买了一把尖刀,当天下午坐车来到新 乡市。5月25日上午,他坐车来到小店镇踩点,下午他又买了一副橡胶手套, 等待时机作案。 5月26日凌晨4时许,王恒超翻墙进院后在受害人房门外等候。清晨5时许, 当小涛的外婆开门时,王恒超用刀猛刺老人,然后又捅了小涛母亲头部和胸 部十几刀。随后他把尸体拖进屋内,用沙子将大片的血迹掩盖,在杀害两位 老人的过程中,王恒超右手小指受伤,在洗脸盆里洗了洗手。他从小涛母亲 身上找到柜子的钥匙,搜到2000元现金后逃离。 他作案后回了家,在父母追问下,他将逃学进行电子游戏赌博事件告诉了父 母,但隐瞒了在新乡市区杀人抢钱的犯罪事实,并以外出打工为幌子离开新 乡,逃往天津。 2019年6月11日深夜,专案组民警在天津市抓获了王恒超。王恒超交代了在新 乡将同学小涛的母亲和姥姥杀害并抢劫2000元现金的犯罪事实。
不健康思想汇报
不健康思想汇报
1. 引言
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压
力不断增加,很多人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挑战。
不健康的思想往往是导致心理问题的根源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不健康思想的分析,探讨其危害以及应对策略。
2. 主体
2.1 不健康思想的种类
在现代社会中,不健康思想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
•自卑情绪
•恐惧焦虑
•消极抑郁
•妄想幻想
这些不健康思想若不及时处理,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2.2 不健康思想的危害
不健康思想会给个体带来诸多危害,包括:
•影响工作学习效率
•扰乱人际关系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带来自我封闭和孤独感
2.3 应对不健康思想的策略
针对不健康思想的危害,个体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2.进行正向调节情绪的活动,比如锻炼、读书、旅行等
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
4.与朋友家人分享内心感受,寻求支持和安慰
3. 结论
不健康的思想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影响。
只有正确认识和及时应对不健康思想,采取恰当的措施去化解它,才能更好地保障
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应对不健康思想,促进心理健康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基本符合标准的,即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仍有为数不少的心理缺陷入群。
这类人群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不健康表现,但却不属于心理疾病范畴。
对这类心理过渡状态,我们称之为心理缺陷。
一、心理缺陷
所谓心理缺陷,是指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适应等平衡能力,心理特点明显偏离心理健康标准,但尚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
心理缺陷的后果是社会适应不良。
在实际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缺陷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
1.性格缺陷
常见性格却鲜有下列八种:
(1)无力性格。
这种人由于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所以情绪常处于不愉快状态,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
对精神压力和心身矛盾,易产生心理过敏反应,由此诱发心理疾病。
(2)不适应性格。
这种人由于判断和辨别能力有限,因此,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
一旦受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就易发生不良行为。
(3)偏执性格。
固执,敏感多疑,容易产生妒忌心理。
考虑问题常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有责备他人的倾向。
这种心理缺陷如不注意纠正,可以发展为偏执性精神病。
(4)分裂性格。
性格内向,孤独怕羞,情感冷漠。
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很差。
喜欢独自活动。
此种心理缺陷易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5)爆发性格。
平时性格黏滞,不灵活,遇到微小的刺激易引起爆发性愤怒或激情。
(6)强迫性格。
强迫追求自我安全感和躯体健康。
可有程度不同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这类人易发展为强迫症。
(7)癔症性格。
心理发展不成熟,常以自我为中心。
感情丰富而不深刻。
热情有余,稳定不足。
容易接受暗示,好表现自己。
这种性格的人容易发展成癔病。
(8)攻击性格。
性格外向,好斗。
情绪高度不稳定,容易冲动。
往往对人、对社会表现敌意和攻击行为。
2.情感缺陷
常见的情感缺陷有下列八种:
(1)焦虑状态。
对客观事物和人际关系,表现出焦虑、紧张。
忧心忡忡,疑虑不快。
虽然具有强烈的生存欲望,但对自己的健康和疾病存有忧虑。
(2)抑郁状态。
情绪经常处于忧郁、沮丧、悲哀、苦闷状态,常有长吁短叹和哭泣的表现。
这种人缺乏人生的动力和乐趣,生存欲望低下。
(3)疑病状态。
常有疑病情绪反应,有疑病性不适症状,自我暗示性强,求医心切。
(4)狂躁状态。
情绪高涨、兴奋,活跃好动,动作增多,交际频繁,声音高亢,有强烈的欣快感。
这种状态容易发展为躁狂症。
(5)激情状态。
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地出现亢奋状态。
(6)淡漠状态。
孤独、不合群,对外界客观事物和自身状况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7)幼稚状态。
心理年龄明显落后于实际年龄,情绪幼稚化。
(8)反常状态。
情感反常,不协调,甚至出现矛盾的情感状态。
二、变态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人:他(她)每天必须洗固定次数的手才能安心;下班了,要检查3次~5次门锁,否则无法放心。
这些现象表明他(她)出现了心理变态或心理障碍。
(一)什么是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又称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表现出了与其他正常人相反的心理或行为。
(二)变态心理的类型
1.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
(1)行为偏离。
它是指没有智力迟滞和精神失常症状的情况下而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在行为上显着地偏离常态,从而妨碍对正常的社会生活的适应。
如酗酒、吸毒、盗窃、拉帮结派等。
(2)人格障碍。
它是指反映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冲突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行为。
人格障碍一般从幼年开始,持续到成年或终生。
虽然这类人有正常的智力或完整的认识能力,但自我控制能力很差。
(三)性行为变态
(四)不良适应性反应
如果一个人心理发育不健全、人格发展有缺陷,在变化着的或新的环境中,就很容易产生不良的适应性行为,从而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
例如:学生的厌学行为导致休学或退学;成人如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岗位,轻则影响工作和生活,重则造成身心疾病。
三、特殊意识状态
(一)催眠状态下的心理异常
1.神游症
主要表现为患者在意识朦胧的状态下漫无目的地在外面旅行或漫游,持续时间为数小时至数目不等。
2.梦游症
其特点为患者在睡眠状态进入另一种意识障碍状态的表现,且患者对梦游状态发生的事情全然不知。
(二)社会交往剥夺和感觉剥夺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意志力和控制能力下降,思维混乱,情绪烦躁不安等。
(三)练功者心理异常
有些练功者由于心理易受暗示,对练功法盲目狂热地崇拜,以至于漠视现实生活,出现了违背基本规律的行为习惯。
(四)某些导致的心理异常
这类心理行为异常表现大多是属于正常和变态=心理之间的交叉或边缘状态,其表现多为一次性,一旦异常表现状态消失,正常的心理和行为也恢复正常。
四、轻度心理异常
这类心理异常表现为人的整体心理的某些方面受到影响,虽然脑部没有气质性的损害,但高级神经功能活动发生失调。
这类人对人际关系处理上往往不够和谐,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但生活能自理,自知有异常,并要求诊治。
(一)神经衰弱
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敏感、疲劳、易怒、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二)强迫性神经症状
1.强迫性观念
这类人会不由自主的产生某些想法、某些情绪或某些歌词等,经常怀疑自己做过的事情,或强迫自己回忆刚做过或早已做过的事情,或就某一无意义又很难得到答案的问题冥思苦想。
2.强迫意向
表现为被一些异常的欲望和意向所纠缠,容易产生冲动。
例如,走到河边就有跳下去的冲动。
3.强迫行为
表现为强迫自己不断重复做一种行为。
例如,反复检查房门窗户是否锁好、关好,反复洗手,反复记录步行楼梯台阶数等。
(三)恐怖症神经症
这类心理异常往往由某些确实存在但当前明知并无危险的境遇与客体所引起,而自己却难以控制;因而极力回避,其恐惧程度可由轻度的不安到惊恐。
1.社交恐怖
主要表现为害怕在众人面前出现,特别是对于他人的注意比较敏感,容易发抖、脸红或出汗,因此不敢出现在公共场所。
2.广场恐怖
主要表现为对空旷的场所、旷野或街道等产生恐惧,且伴随有强烈的焦虑和不安。
3.闭室恐怖
表现为害怕封闭的空间;如电梯、电影院、汽车、飞机等。
4.高度恐怖
表现为对高处的恐惧,如爬山、上楼梯、乘坐飞机等。
5.动物恐怖
表现为害怕接触或见到某些动物,如老鼠、蛇、狗等。
6.昆虫恐怖
表现为害怕接触或见到某些昆虫,如蜘蛛、蝙蝠等。
7.疾病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