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张衡的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之一。
小编整理了《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欢迎阅读。
1中国历史故事:张衡发明地动仪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
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
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
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
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
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
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幺,它是怎样移动的呢?”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
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幺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幺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幺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
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
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幺好啊!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张衡数星星的故事张衡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在地理学、天文学和数学领域的贡献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科学的巅峰之作"。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便是关于他在天文学领域的一次聪明才智的展示。
据传,有一天晚上,张衡正在观察星空,他看到了一颗几乎与其他星星相同亮度的星星。
他觉得非常奇怪,因为一般来说,星星的亮度是不同的。
他决定仔细研究这颗星星,并用他的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天清晨,张衡找到了朝廷的学士,并把这个问题告诉了他们。
学士们都被他的发现吸引了,他们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他们讨论了很长时间,依然不能找到答案。
就在大家都感到困惑时,张衡突然悟出了其中的奥秘。
他告诉学士们,星星的亮度是由于星星的距离而决定的。
他解释说,这颗星星看起来与其他星星亮度相同,是因为它离地球非常远,所以光线经过长时间的旅程后变得昏暗。
学士们听后非常惊讶,并纷纷称赞张衡的聪明才智。
大家都意识到,这个发现对于天文学的发展非常重要,并决定把这个发现记录下来,以便后人可以学习和研究。
这个故事展示了张衡在天文学领域的聪明才智和富有洞察力。
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发现了星星亮度与距离之间的关系,为后代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张衡的故事不仅在古代备受赞赏,而且在现代也备受尊敬。
他的贡献和智慧不仅在中国享有盛誉,而且在国际科学界也被广泛传播和尊重。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是一次展示聪明才智和洞察力的故事。
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张衡的卓越才智,还启发了后人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探索和思考的精神。
张衡小故事简短版50字
张衡小故事简短版50字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名叫张衡的科学家。
他以聪明才智和对科学的热爱而闻名于世。
张衡年轻时就对自然界的奥秘充满好奇心,他观察山川河流,研究星辰运行规律,探索天地之间的神秘力量。
一天,张衡正沉思着如何解释地震的原因。
忽然,他灵光一闪,想到了用浮力原理解释地震的可能性。
于是,他制作了一种名为“地动仪”的仪器来观测地震的发生。
地动仪由水驱动,内部设有一系列杆和指针,当地震发生时,水的流动会导致指针产生变化,从而能够准确测量地震的强度和方向。
张衡的地动仪在当时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不仅为地震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还为后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除了地动仪,张衡还对气象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研究云的形成和变化,观察风向和风力,总结出一些与天气变化相关的规律。
通过观察和实验,张衡发现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他提出了“云形带雨,云的形态与雨水的降落有关”的观点,为后来的气象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张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
他写过许多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归田赋》和《神奇经》。
《归田赋》讲述了张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观的思考。
《神奇经》则是一本关于道教哲学和修行的书籍,对后来的道家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衡以他的卓越才华和对科学的热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的杰作和贡献被后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瑰宝,他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新一代的科学家追求真理和创造力。
以张衡为榜样,让我们一同努力,探索未知的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数星星的孩子张衡的故事
数星星的孩子张衡的故事张衡是一个生活在古代中国的孩子,他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个村庄周围环境优美,四季如春,是一片美丽的乐土。
张衡的家人都非常喜欢观星赏月,他的祖父曾经传授给他一些简单的天文知识,让他对星星和宇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星星的认识非常有限,他们把星星看作是神秘的存在,每当夜晚来临时,村民们就会一起围坐在一起,仰望星空,讨论星座和传说。
张衡也常常和其他孩子一起躲在树丛中偷偷观察星星,他对星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他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星星的奥秘。
有一天,张衡在祖父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关于星座和天体运行规律的知识。
祖父告诉张衡,观星需要耐心和细心,需要不断地观察和思考,才能够领悟其中的奥秘。
张衡对此非常感兴趣,他决定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星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衡每天晚上都会静静地躺在田间观察星星。
他发现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有的星星会划过天空留下一道光轨,有的星星则会闪烁不定。
张衡观察了很久,他发现这些星星的运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画出了星座图。
有一天,张衡观察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他看到了一个明亮的天体,它的亮度非常高,而且在短短几天内就消失了。
张衡非常好奇,他开始查找有关这个天体的资料,最终他发现这个现象被称为“超新星”,是一种非常短暂的现象,可能是恒星爆炸所引起的。
张衡深深地被这个现象震撼了,他意识到自己对于星星的认知还远远不够,他需要更多的学习和研究。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星星和宇宙,张衡开始阅读各种天文书籍,他在书中了解到了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了解了天体的运行规律,也了解了星座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
虽然这些知识非常复杂,但是张衡还是努力地学习,他发现随着自己的知识增加,对星星和宇宙的理解也逐渐加深。
在学习天文知识的过程中,张衡还在家乡做了一些关于星星的观测实验,他利用简单的望远镜和测量工具,记录了星星的亮度、位置等数据。
通过这些实验,他逐渐发现了一些关于星星性质和运行规律的新颖现象,这些发现让他更加兴奋和自豪。
关于张衡的历史故事_历史典故素材
关于张衡的历史故事人物介绍张衡,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东汉年间的天文学家(或者说地球科学家)、数学家、文学家、艺术家。
他精通天文历法,观察并记录了2500多颗恒星(肉眼可见的恒星约6000多个,在同一地点能观测到的不超过3000个);制作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地动仪,以及候风仪、指南车等多项器具。
张衡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他曾经花了十年的时间写成《二京赋》,包括《西京赋》和《东京赋》两篇。
《二京赋》运用文学手法进行社会剖析,其中有政治方面的讽谏、社会事物的描述,历史的反思、哲理的寓含,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他的诗、赋有《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等,其赋一扫汉赋铺排、堆积、仿真的恶习,以平浅清丽的字句,抒写个人的胸怀、人生的理想、田园的生趣、道家的哲学,使人感到活泼、亲切。
拒绝学习古文的叛逆少年公元78年,张衡出生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南阳西鄂(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夏村)。
少年时期,由于父亲的早逝,家里的生活十分清苦。
贫困的生活,不仅没有影响他的求知欲望,反而更加激励他刻苦忘我地学习。
张衡十多岁的时候,就读了很多书,写一手好文章,在远近已经小有名气。
好学多闻的名气传到地方官那儿,地方官找来张衡说:“我看你才学出众,想推荐你去做‘孝廉’‘博士子弟’,怎么样?”17岁的张衡,拒绝了地方官的推荐。
他认为不能成天待在家乡读那些古文经传,更不能去追求做官发财,他要到实践中去探求科学的真理。
于是,张衡收拾好行装,离开家乡,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城、访师求学、探索科学真理的征途。
骊山脚下的不朽名篇公元94年,张衡来到关中观览西京(长安)名胜,游览了西汉时最高学府所在地三辅(现在的陕西中部地域,包括今陕西省西安市往东到华阴、蓝田一带,加上长安临近的“左冯翊”和“右扶风”,合称三辅)。
他跋山涉水,往来游息于坦荡肥沃的渭河平原上,观览了巍峨青翠的终南山和奇险峻峭的华山,接触了关隘和城镇,考察关中的民间风俗习惯、土质和物产以及古代的遗迹、当代的事物,尤其对长安城郊的宫阙规模、市井制度,远近商贾财货的集散,富豪、游侠、王侯的故事等等,都有较深切的认识。
【名人故事】名人成长故事:张衡_1500字
【名人故事】名人成长故事:张衡_1500字张衡,字辅之,东汉末年的著名科学家、发明家和文学家,被誉为“天文学家、地动仪制造者、自动装置科学家”。
张衡的成长故事始于他的父亲张蒙,张蒙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士,为官廉洁公正,并重视教育。
张蒙常常与儿子谈论天文地理和人文知识,为他开阔了思维的广度。
张衡初生不久,父亲便开始教他识字,从小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热爱。
张衡从小聪明好学,才思敏捷。
他热爱观察自然现象,对天文、地理等各种知识都有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他看到空中有黑色的云团飘过,他猜想那可能是乌云,于是找来一只装满烟的陶器,看到烟从陶器里弥漫出来,他明白了乌云的原理。
他从小学习技艺,尤其是熟练地掌握了制造模型波纹尺的技巧。
在文学方面,张衡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尤其喜欢写诗,他的诗才有目共赏,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
一次,他和几位同学一起创作了一首名为《大地之诗》的诗歌,这首诗歌后来成为许多学者传颂的经典之作。
张衡小时候的兴趣和天赋引起了他父亲的注意。
他认为儿子具备成为一位著名学者的潜力,于是决定把他送到京城学习。
张衡在京城学院学习期间,师从了当时的一位知名学者,深入学习各种科学知识和文学作品。
在学院期间,张衡精力充沛,学业成绩优异。
他的天文学知识得到了大量的实践锻炼,他常常在夜间观察星象,研究天体运动规律。
“日月经照岂能昧,晨夕悬望若有期。
”这是他在一次观察完日月星辰后所写下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除了天文学,张衡还对地理、机械制造等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发明了一种称为“浑天仪”的天文观测仪器,可以精确测量天体位置和运动。
他还发明了一种称为“地动仪”的装置,可以侦测地震并显示震源的方位。
这些发明标志着张衡在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对后世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衡的文学创作也是他的一大亮点。
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他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的作品以其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而广受赞誉,被后世称为“东汉最杰出的文人”。
张衡的故事_张衡小时候的故事
张衡的故事_张衡小时候的故事张衡,公元78年出生,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发明家,天文学家。
关于张衡,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衡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衡的故事张衡小时候特别聪明,而且刻苦好学,所以六岁的时候就能做出漂亮的文章。
当时乡人都对张衡赞叹有加,这就招来了王充的嫉妒。
王充是屠户家的儿子,平时不喜欢学习,整天带着一群小孩乱跑,今天拿土坷垃砸张家狗,明天拿碎石头砸王家鸡。
有次他看到张衡坐在门口看书,捡起一个石子就砸过去。
全神贯注的张衡丝毫没有防备,被石头砸了个正着。
张衡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拿起小板凳要打王充。
闻声出来的奶奶制止了张衡,听完张衡哭诉后,奶奶平心静气的说,孩子,不管别人做了什么,咱都不要丧失理智。
你拿个板凳会打坏人的。
张衡满肚子委屈,依旧哭个不停。
奶奶把张衡拉到家里,关上门,耐心的对张衡说,读书使人明理,你可以教王充读书呀,这样王充就变成好孩子了。
几天后,张衡主动找到王充。
王充吓了一跳,以为张衡到门上寻仇,往后面一退,摆出一副打架的样子。
张衡笑了,说,我不是来找你打架的,我看你整天怪无聊的,你到我家我们一起读书吧。
王充脸上的紧张一扫而光,变成了难以置信,让我去你家读书?我跟个野孩子一样。
张衡上前拉住王充的手,笑眯眯地说,走吧,看书可比打架有意思多了。
张衡小时候的故事公元78年,在河南南阳西鄂,今天南阳的石桥镇,有个男孩呱呱坠地。
邻里们闻讯前来道贺。
在这些道贺的乡邻中,大概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个哭喊乱踢的小孩日后会成为一个大名鼎鼎的发明家。
张衡七岁时就对机械充满了兴趣。
看到田里的水车,他特别好奇。
水车是怎么把水送上来的呢?那么大的轮子是怎么转动起来的?他为了看懂水车的工作原理,每天都要到田边坐很久,常常忘记了吃饭时间,周围人都觉得这个孩子很怪。
张衡简直对水车着了魔,每天写完字看完书后,就用个小树枝在地上划来划去,可是他怎么也研究不出来水车的具体工作原理。
中国古代传奇人物故事-张衡
中国古代传奇人物故事-张衡张衡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对现在的地震学影响深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他的一些传奇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张衡简介: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
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张衡的故事:张衡是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他从小就聪明伶俐,爱思考问题,对大自然中的一切充满兴趣。
一次,母亲带张衡去田野里挖野菜。
刚到田野里的时候,红红的太阳刚刚从东边升起,张衡低头一看,啊,地上的影子真长!他问母亲:“娘,地上为什么会有影子呀?”母亲说:“那是因为有太阳光射下来呀!只要有光线就会有影子。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挖了满满一篮子野菜准备回家。
张衡跟在母亲身后,一蹦一跳地往回走。
突然,他发现自己没有影子了。
张衡尖叫起来:“娘!我的影子不见了!”母亲笑着说:“傻孩子,你看看脚底!”张衡低头一看,影子缩成了小小的一团,正在自己的脚底下呢。
“娘,我的影子会变形!”张衡感到很好奇。
母亲摸了摸他的脑袋,说:“孩子,中午太阳升得高高的,阳光从我们的头顶照下来,影子就会缩成一团。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篇1东汉时期的张衡不仅是古代为数不多的数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张衡出生在位于中国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南阳县. 他年少时好学,善于写作在十七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来到长安,也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首都的西安. 张衡在这里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 后来年轻有为的张衡被当时的朝廷选中,几次请他做官,张衡在当时的首都洛阳,担任太史令,后又做过侍中、河间相等官。
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感兴趣. 他淡薄名利,曾经两次辞去官职,用三年的时间研究哲学、数学、天文,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并开始著书立说。
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中国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就非常丰富,当时主要有三个学派,即盖天说,浑天论和宣夜说,张衡就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天就象一个鸡蛋,地好比鸡蛋黄,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这个理论在当时是很进步的. 另外,张衡关于天、地起源和演化的回答也是具有辩证思想的,他认为,天地没有分开之前,混混沌沌,分开以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结为地. 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互相作用,创造万物. 张衡还用距离的变化来解释行星运行的快慢. 近代科学证明,行星运动的快慢是和它同太阳距离的近远相关的. 可见张衡的解释有合理的因素.。
张衡不但注重理论研究,而且注重实践,他曾亲自设计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公元138 年,张衡用它成功地记录了在陕西发生的一次地震. 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地球仪,它原是另外的一位科学家发明的,张衡作了一些改进,他用齿轮系统把浑象----类似现在天球仪和计时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转好一周,这样,人在屋子里看浑象,就可以知道什么时间哪颗星在什么位置上。
有关于天文学家张衡的小故事
有关于天文学家张衡的小故事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是中国古代知名的人物,在天文学,研究地震仪上做出巨大贡献,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于天文学家张衡的小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张衡是南阳人。
十七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读书。
当时洛阳和长安都是很繁华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贵族过的是骄奢淫逸的生活。
张衡对这些都看不惯。
他写了两篇文学作品《西京赋》和《东京赋》(西京就是长安,东京就是洛阳),讽刺这种现象。
据说他为了写这两篇作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修改,前后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见他研究学问的精神是很认真严肃的。
但是张衡的特长还不是文学,他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研究。
朝廷听说张衡是个有学问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察天文。
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兴趣。
经过他的观察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来。
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
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精确,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说出这种科学的见解来,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钦佩。
不光是这样,张衡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
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现象。
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
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
有时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
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发生倒坍,还死伤了许多人畜。
当时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趁机宣传迷信、欺骗人民。
但是,张衡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像一个酒坛,四围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
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
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
关于张衡的小故事
关于张衡的小故事【篇一:关于张衡的小故事】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这不仅在当时,就是今日来看,也是很大的成就。
张衡能取得这些成就和他小时候的立志追求是分不开的。
张衡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
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东边的,偏到西边去了。
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
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
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
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很容易找到......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兴奋地又问道: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上面,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好几次爬起来看北斗星。
当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样的北斗星果然倒挂着,他非常高兴!心想:这北斗星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
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
他创立了浑天说,并根据浑天说的理论,制造了浑天仪。
这个大铜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
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的星象。
张衡从一个对着天空数星星的孩子,成长为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他大胆追求自己的目标,不为其他世俗的名利束缚,兴趣为师,潜心科学,终成一代大家。
描写张衡的故事
描写张衡的故事张衡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震学和机械力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小编收集关于张衡的故事,欢迎阅读。
东汉时期,也就是距今约一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动自动运转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浑象”(连接到科学里程碑漏水转浑天仪)在东汉的京都洛阳制造成功了。
仅仅相隔了二十年(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阳的又一台仪器――“候风地动仪”准确地报告了西方千里之外发生的地震。
这标志着人类开始了用仪器记录研究地震的新纪元。
这两台着名仪器的发明者就是张衡--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
张衡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震学和机械力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传说他还制造过指南车、记里鼓车等,因其机械制造水平很高,被尊称为“木圣”。
张衡小传张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诞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今河南省南阳市城北五十里)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
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渔阳(今河北省蓟县一带)太守。
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
“自古英才多贫贱,从来纨绔少伟男” ,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当时的南阳是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地区,有“南都”之称。
张衡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加上他自幼刻苦好学,在青少年时代就已经为后来从事文学和科学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家中的经卷典籍慢慢地不能满足张衡的求知欲望了,于是从十六岁开始,他便离乡游学,广结学者名流。
他曾到汉朝故都长安一带,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世态人情。
后来他又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就读于最高学府―大学。
并成为学识比较渊博的学者。
当时,地方上曾经推举他做“孝廉”,公府也多次招聘他去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
张衡自幼就对文学有特殊的爱好和研究。
他的文学作品很多,风格也各不相同。
有的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如《归田赋》。
有的气势磅礴,广写景物,如《二京赋》;有的特色突出,独树一格,如《四愁诗》、《同声歌》等。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科学家的故事
东汉天⽂学家张衡-科学家的故事 东汉天⽂学家张衡是中国古代知名的⼈物,在天⽂学,研究地震仪上做出巨⼤贡献,⼩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科学家的故事,欢迎⼤家阅读! 东汉天⽂学家张衡 在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位创制天球仪、候风仪、地震仪的天⽂学家张衡。
张衡于公元78年出⽣在河南南阳,家境贫苦。
但他⾃幼喜欢读书,成年后曾在南阳郡做了⼏年⽂官,后来辞职回乡,潜⼼天⽂研究。
中国汉朝先后出现了三种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这就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个半圆形的罩⼦,⼤地像⼀个倒着的盘⼦。
”“浑天说”主张天是浑圆的,⽇⽉星⾠会转⼊地下,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地是平的,改进的浑天说认为⼤地是球形的。
“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定形状,⽽是⽆边⽆际的充满⽓体的空间,⽇、⽉、星⾠都飘浮在⽓体中。
张衡根据⾃⼰对天体运⾏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为“浑天说”⽐较符合观测实际。
他还制作了⼀个能够精确演⽰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张衡的另⼀发明是制作了⽔运浑象,它是世界上第⼀架⽤⽔⼒发动的天⽂仪器。
⽔运浑象实际上是个天⽂钟,通过它的等速旋转,可以报告时刻。
世界上第⼀个可以测定地震⽅位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
张衡还在《灵宪》等天⽂著作中,阐述了⽆限宇宙的思想,解释了⽉亮反射阳光和⽉⾷发⽣的原因。
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五度⼜四分之⼀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学⾮常接近。
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12岁开始研究相对论 雅各布·巴内特(Jacob Barnett)喜欢坐在起居室的⼀⾓,在⼀块⽩板和落地窗前涂涂画画,那些涂画并不是⼀个12岁男孩的幻想,⽽是围绕现代物理学中许多难题的演算。
记者、著名物理学教授蜂拥⽽⾄,⼈们沉浸在发现天才的狂喜中,但雅各布从不理会这些⽤复杂眼神盯着他的陌⽣⼈——爸妈会应付他们,他只需考虑是去玩会⼉电⼦游戏,还是继续玩眼前的⽅程。
【名人故事】名人成长故事:张衡_1500字
【名人故事】名人成长故事:张衡_1500字张衡,字南阳,汉朝末年著名科学家、天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数学和力学的开拓者。
他在中国科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绩,成为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张衡的成长故事,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冒险的史诗。
张衡出生在南阳郡宛陵县,他的父亲是一位师傅,家境虽然清贫,但是温馨幸福。
从小,张衡就显示出了非凡的聪慧和求知欲,对天文、地理、数学等领域特别感兴趣。
他经常乘坐船只,去远方的城市学习知识,认识各种君子士人,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张衡十五岁时,他离开家乡,前往长安学习。
在长安,他结识了一些学识渊博的老师,深受他们的影响。
张衡在长安读书期间,就对天文学和地理学表现出深厚的兴趣,并开始了他强大的智慧和学识的征途。
成年后,张衡将目光转向了科学研究。
他以振聋发聩的天赋和意志,进行了关于地理、测绘学和天文学的研究,探索了科学的局限和发展,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倡导以真实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家之一。
张衡最为人所知的贡献之一,是他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他根据日月食和地震现象,提出了一个原理,即“地动仪”。
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用水力运转的测量地震仪器,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他还设计了一种可以自动指示方向的天文测量仪器,被后人称之为“伯益”,取得了极大的荣耀。
在地理学方面,张衡也有着杰出的贡献。
他编纂了一部《海岛志》,详细记录了中国各地的地理情况和人文风貌,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经典之作。
他还在数学和力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开创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先河。
张衡一生追求科学发展,创造了许多不朽的成就。
他以崇高的意志、聪慧的头脑,无畏的勇气,为中国古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被后人尊崇为“科学家之父”,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先驱者之一。
张衡的成长故事,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冒险的传奇。
他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以他卓越的学识和勇气,开创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先河,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历史科学家张衡的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历史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历史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字平子(公元78年——139年),东汉南阳西鄂(今河南召县石桥镇)人。
杰出的科学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测验风向的候风仪等,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衡幼年时代,家境贫寒,但他年幼好学,天资聪慧。
汉名士崔瑷说他“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
他十几岁时,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
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张衡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离开了家乡,开始游历名都大邑,求师问业,曾游于三辅,入京师,观太学,遂诵《五经》,贯六艺,十八岁便写成了第一篇文学作品——《温泉赋》。
张衡二十三岁时,受聘于南阳郡太守鲍德门下当主薄。
此后他花了十年功夫,写成了著名的《二京斌》(即,西京斌》、《东京斌》),讽刺“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的不良风气,并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名都故城的盛大场面,表现了他在文学方面的较高成就。
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张衡由鲍德举荐,进京作了郎中,在任三年,迁升为尚书侍郎,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又调升,太师令,掌管天文、历法、预报天象气候。
从此,他潜心钻研文学,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张衡的宇宙天体观是“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和地的关系就象蛋壳包蛋黄一样,天外地内。
他所著《灵宪》一书,用赤道、黄道、南极、北极等名词,并画出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共有2,500颗恒星。
公元117年,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铜壶滴漏带动的浑天仪,浑天仪分内外两圈,可以转动,上面刻有南北极和赤道、黄道。
二十四节气以及日月星辰等,日月星辰位置和出没情况与宇宙间的情形完全一致。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张衡调任司马令,后上日蚀表。
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再转任太史令旧职。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又创造了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之,状似酒樽,四周镶有八条龙,龙头对着东、南、西、北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龙嘴各衔铜丸一个,每个龙头下面各蹲一只青蛙。
东汉科学家故事:天文学家张衡
东汉科学家故事:天⽂学家张衡 在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出现了⼀名很著名的天⽂学家,你们知道是谁吗?下⾯是由⼩编为⼤家整理的东汉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希望⼤家喜欢。
古代科学家故事:天⽂学家张衡 在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位创制天球仪、候风仪、地霆仪的天⽂学家张衡。
张衡于公元78年出⽣在河南南阳,家境贫苦。
但他⾃幼喜欢读书,成年后曾在南阳郡做了⼏年⽂官、后来辞职回乡、潜⼼天⽂研究。
中国汉朝先后出现了三种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这就是“盖天说 "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个半圆形的罩⼦,⼤地像⼀个倒着的盘⼦。
浑天说”主张天是浑圆的,⽈⽉星⾠会转⼊地下,早朗的浑天说认为⼤地是平的,改进的浑天说认为⼤地是球形的。
宣夜说H⼈为天没有⼀定形状,⽽是⽆边⽆际的充满⽓体的空间,⽈、⽉、星⾠都飘浮在⽓体中。
张衡根据⾃⼰对天体运⾏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为"诨天说'⽐较符合观测实际。
他还制作了⼀个能够精确演⽰浑天思想的1军天仪' 张衡的另⼀发明是制作了⽔运浑象,它是世界上第⼀架⽤⽔⼒发动的天⽂仪器。
⽔运浑象实际上是个天⽂钟,通过它的等速旋转,可以报吉时刻。
世界上第⼀个可以测定地霆⽅位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
张衡还在〈〈灵宪》等天⽂著作中,阐述了⽆限字宙的思想、解释了⽉亮反射阳光和⽉⾷发⽣的原因。
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五度⼜四分之⼀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学⾮常接近。
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故事点评 张衡的另⼀发明是制作了⽔运浑象,它是世界上第⼀架⽤⽔⼒发动的天⽂仪器。
⽔运浑象实际上是个天⽂钟,通过它的等速旋转,可以报吉时刻。
世界上第⼀个可以测定地霆⽅位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
张衡还在〈〈灵宪》等天⽂著作中,阐述了⽆限字宙的思想、解释了⽉亮反射阳光和⽉⾷发⽣的原因。
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五度⼜四分之⼀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学⾮常接近。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张衡的故事》
嘿,你知道张衡吗?那可是咱中国古代超厉害的科学家呀!
有一天,张衡和他的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儿。
突然,张衡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天上,嘴里还嘟囔着:“为啥星星会发光呢?”小伙伴们都笑话他,说他净想些没用的。
可张衡才不理会呢,他下定决心要弄明白。
他整天埋头苦读各种书籍,那认真劲儿,就像沙漠里的人看到了水一样!他不断地思考、研究,连吃饭睡觉都在琢磨那些天文现象。
他还自己动手做各种仪器,那专注的模样,不就像个小工匠嘛!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他终于发明了地动仪。
这地动仪可神奇啦,就像个能预知地震的小精灵!有一次,地动仪的一个龙头突然吐出了铜球,大家都不相信会有地震,结果没多久,远方真的传来了地震的消息。
哎呀呀,这可把大家都惊呆了!
张衡的成就难道不值得我们惊叹吗?他不就是我们古代的科学之星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好好学习吗?。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优秀5篇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优秀5篇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篇一1956年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政府重新修整了一座庄严巍峨的古墓这就是有名的张衡墓。
张衡于公元78年出生在南阳西鄂,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是我国东汉时期有名的科学家、文学家。
他从小就博览群书,十五岁的时候,便告别家乡出外游学。
他先入武关,游三辅。
十七岁的时候,他去洛阳的途中,登上了骊山峰顶。
面对广阔的天地和壮丽的山河,他感到了前所来有的自豪与无限的感慨。
下山的时候,他又去神进温泉游泳。
此次游览,张衡对京都附近的自然景观、历史风貌、社会人情、学术情况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不久,张衡到了都城洛阳,进入朝廷办的太学堂读书。
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钻研典籍和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讨论问题上。
张衡的家庭很贫困,平时的吃、穿、用都十分节俭。
冬夜里,他只盖一条破被子,蜷曲着身子在灯下读书。
因为没有鞋穿,他的脚时常冻得红肿,乃至化脓溃烂,但他都咬着牙坚持。
张衡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探索它们在天空里运行的规律。
他把研究的结果写在一本书上,叫做《灵宪》。
在这本书里,他已经用了赤道、黄道、南极、北极等名词。
张衡记录了二千五百颗恒星,并且画出了我国一幅较完备的星图。
那时候他已经知道,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是受了太阳的照射才反出光来;月亮的黑暗部分,就是没有照射到太阳光的部分。
所以月亮的位置和太阳相对的时候,是满月;月亮运行到跟太阳同一个方向的时候,人们就看不见它了。
他还根据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规律,解释了冬天日短夜长、夏天日长夜短的道理。
他说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
这种假设叫做“浑天说”。
在张衡以前,多数人都相信“盖天说”,认为地是平的,天像一只碗,反扣在地上。
张衡的“浑天说”虽然不符合实际情形,但是比“盖天说”大大前进了一步,并且对计算历法有实用的意义。
公元117年,张衡在东汉都城洛阳研制成功了一台利用水力带动的天文仪器,也是世界上较早的机械转动计时器。
关于张衡的历史故事
关于张衡的历史故事关于张衡的历史故事导语: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下面是yuwenmi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张衡的相关材料,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人物介绍张衡,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东汉年间的天文学家(或者说地球科学家)、数学家、文学家、艺术家。
他精通天文历法,观察并记录了2500多颗恒星(肉眼可见的恒星约6000多个,在同一地点能观测到的不超过3000个);制作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地动仪,以及候风仪、指南车等多项器具。
张衡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他曾经花了十年的时间写成《二京赋》,包括《西京赋》和《东京赋》两篇。
《二京赋》运用文学手法进行社会剖析,其中有政治方面的讽谏、社会事物的描述,历史的反思、哲理的寓含,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他的诗、赋有《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等,其赋一扫汉赋铺排、堆积、仿真的恶习,以平浅清丽的字句,抒写个人的胸怀、人生的理想、田园的生趣、道家的哲学,使人感到活泼、亲切。
拒绝学习古文的叛逆少年公元78年,张衡出生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南阳西鄂(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夏村)。
少年时期,由于父亲的早逝,家里的生活十分清苦。
贫困的生活,不仅没有影响他的求知欲望,反而更加激励他刻苦忘我地学习。
张衡十多岁的时候,就读了很多书,写一手好文章,在远近已经小有名气。
好学多闻的名气传到地方官那儿,地方官找来张衡说:“我看你才学出众,想推荐你去做‘孝廉’‘博士子弟’,怎么样?”17岁的张衡,拒绝了地方官的推荐。
他认为不能成天待在家乡读那些古文经传,更不能去追求做官发财,他要到实践中去探求科学的真理。
于是,张衡收拾好行装,离开家乡,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城、访师、探索科学真理的.征途。
骊山脚下的不朽名篇公元94年,张衡来到关中观览西京(长安)名胜,游览了西汉时最高学府所在地三辅(现在的陕西中部地域,包括今陕西省西安市往东到华阴、蓝田一带,加上长安临近的“左冯翊”和“右扶风”,合称三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张衡的故事
张衡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震学和机械力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收集关于张衡的故事,欢迎阅读。
东汉时期,也就是距今约一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动自动运转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浑象(连接到科学里程碑漏水转浑天仪)在东汉的京都洛阳制造成功了。
仅仅相隔了二十年(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阳的又一台仪器――候风地动仪准确地报告了西方千里之外发生的地震。
这标志着人类开始了用仪器记录研究地震的新纪元。
这两台着名仪器的发明者就是张衡--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
张衡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震学和机械力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传说他还制造过指南车、记里鼓车等,因其机械制造水平很高,被尊称为木圣。
张衡小传
张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诞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今河南省南阳市城北五十里)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
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渔阳(今河北省蓟县一带)太守。
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
自古英才多贫贱,从来纨绔少伟男,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当时的南阳是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地区,有南都之称。
张衡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加上他自幼刻苦好学,在青少年时代就已
经为后来从事文学和科学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家中的经卷典籍慢慢地不能满足张衡的求知欲望了,于是从十六岁开始,他便离乡游学,广结学者名流。
他曾到汉朝故都长安一带,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世态人情。
后来他又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就读于最高学府―大学。
并成为学识比较渊博的学者。
当时,地方上曾经推举他做孝廉,公府也多次招聘他去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
张衡自幼就对文学有特殊的爱好和研究。
他的文学作品很多,风格也各不相同。
有的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如《归田赋》。
有的气势磅礴,广写景物,如《二京赋》;有的特色突出,独树一格,如《四愁诗》、《同声歌》等。
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二十三岁的张衡应邀回乡出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
并在办理政务之余,潜心于文学创作。
他以游学长安和洛阳的见闻作为素材,先后花了十年功夫,于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写成着名的文学着作《东京赋》和《西京赋》,总称为《二京赋》。
文中,张衡以很大的篇幅无情揭露讽刺了当时京师中帝王贵族取乐今日,遑恤我后,既定且宁,焉知倾的腐败寄生生活,受到人民的欢迎而传诵于世。
后来,鲍德调任,张衡便辞职回家。
掌握朝政的皇亲邓骘为了笼络士人,几次派人邀请张衡作他的幕僚,以增强自
己这一派的势力。
但张衡一方面厌恶外戚专权,一方面想专心钻研学问,都坚决地拒绝了。
在张衡三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到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
他很喜爱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的哲学着作《太玄经》。
《太玄经》的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
《太玄经》里的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也给了张衡以很大的启发。
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1年),张衡应征进京,先后任郎中、太史令、公车司马令等低、中级官职。
其中担任太史令时间最长,前后达十四年之久。
太史令是主持观测天象、编订历法、候望气象、调理钟律(计量和音律)等事务的官员。
在他任职期间,对天文历算进行了精湛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汉朝时,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已经出现了三种: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创立最早,它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象一个半圆形的罩子,大地是平的,或者象一个倒扣着的盘子。
浑天说主张天是浑圆的,日月星辰会转入地下。
至于大地,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平的,东汉三国时期的陆绩(公元187-219年)等进一步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概念,使浑天学说臻于完备。
宣夜说却认为天没有一定的形状,而是无边无际的充满气体的空间,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等都飘浮在气体中。
张衡根据自己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真研究了这三种学说,认为浑天说比较符合观测的实际。
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浑天理论,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创制了一个能够精确在表演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他精通天文、历算,具有很强的革新思想,先后写出了《灵宪》、《灵宪图》、《浑天仪图注》等天文学着作,成为东汉中期浑天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衡之所以能够在科学上做出杰出成就,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和他坚持唯物观点、反对唯心主义和迷信思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张衡一生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他谦虚谨慎、勤学不倦,在所从事的事业中表现出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畏强权、勇于进取的研究风格。
而他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更值得我们学习。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张衡请求告老还乡不准,又被调到朝中做尚书,但只任职一年就与世长辞了,终年六十一岁。
《灵宪》
张衡一生所着的天文学着作,以《灵宪》最为着名。
这是一部阐述天地日月星辰生成和它们的运动的天文理论着作,代表了张衡研究天文的成果。
它总结了当时的天文知识,虽然其中也有一些错误,但还是提出了不少先进的科学思想
和独到见解。
例如,在阐述浑天理论的时候,虽然仍旧保留着旧的地平概念,并且提出了天球的直径问题,但是张衡进一步明确提出在天球之外还是有空间的。
他说: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
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就是说,我们能够观测到的空间是有限的,观测不到的地方是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宇宙。
这段话明确地提出了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穷无尽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张衡在《灵宪》中指出月亮本身并不发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
他说:夫日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
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
(景就是影,魄指月亮亏缺的部分。
)他生动形象地把太阳和月亮比做火和水,火能发光,水能反光,指出月光的产生是由于日光照射的缘故,有时看不到月光,是因为太阳光被遮住了。
他这种见解在当时是十分新鲜的,也是正确的。
同时,张衡还进一步解释了月食发生的原因。
他说: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
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
这段话的意思是:望月时,应该能看到满月,但是有时看不到,这是因为日光被地球遮住的缘故。
他将地影的暗处叫做暗虚,月亮经过暗虚时就发生月食,精辟地阐述了月食的原理。
至于在星则星微一句,说的是星星碰上暗虚就隐而不见了。
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由于星星距地球
极为遥远,又大都是发光的恒星,不象月球一样属于行星,因此没有任何一个星星会进入地球的影子之中而失去了光芒。
这是张衡的不足之处。
这也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水平下,古人的研究不可能作到尽善尽美。
今人也一样,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可能将事情作的绝对正确,但一定要最大程度的正确反映客观现实。
此外,张衡在《灵宪》中还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径,记录了在中原洛阳观察到的恒星二千五百颗,和近代天文学家观察的结果是相接近的。
在他的另一部天文着作《浑天仪图注》里还测定出地球绕太阳一年所需的时间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和近代天文学家所测量的时间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的数字十分接近,说明张衡对天文学的研究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和迷信作战
东汉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他们的统治地位,把谶纬神学作为正统思想,强迫人们信奉。
谶纬是以封建迷信来解释经书典籍,穿凿附会、用来预卜吉凶的一种学说。
它的基本思想是宣扬王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唯心思想,因此很受统治者推崇,被尊为朝章国典。
这些腐朽的唯心主义思想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当时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如扬雄、桓谭、王充等人的坚决反对。
之后,张衡也积极投入到了反谶纬神学的斗争。
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一场关于历法的大辩论掀起了:
梁丰等人借口当时实行的四分历不合图谶,提出废除四分历,恢复太初历。
四分历源于太初历,是对旧历在根据天体运行的实测资料修改后得来的,自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开始使用,是当时比较精密的历法。
张衡和另一天文学家周兴坚决反对恢复古历。
他们根据自己多年对天象的观测,对各种历法作了深入的研究、比较,认为四分历比较精密。
在辩论中,他们所就观测到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讲解,驳得梁丰等人张口结舌,或不对,或言失误,终于使四分历得以继续沿用。
这是我国历法史上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斗争的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