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古诗鉴赏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古诗鉴赏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古诗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作者是李清照,被选入《全宋词》。
这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古诗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原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者: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疏:指稀疏。
(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4)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翻译】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赏析】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原文: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6]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 。
注释:
[6]卷帘人:指侍女。
[7]绿肥红瘦:绿叶多红花少,绿暗红稀之意。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评析:
词写暮春景物,把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和对自然的敏感观察,极为生动地表现出来。
不言“多”“少”,而言“肥”“瘦”,天然工巧,状景入神,真成妙诣。
以问答形式展示物象、情节,如此精炼,不愧为“圣于词者”。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左右),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
李格非之女,赵明诚室。
幼有才藻,工古文诗词,富金石文物收藏。
建炎三年(1129)夫卒,流寓越州、杭州,晚居金华。
国破家亡的巨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她的人生与创作的道路。
前期词作,以闺情为主,词风清丽;后期忧患余生,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重要代表,善于提炼口语,富有生活气息,被称为易安体。
婉约之中,时杂豪放,是一位有重大影响的词家。
有《漱玉词》。
如梦令 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宋代〕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这两首《如梦令》是南宋诗人李清照所写的。
这两首小令,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背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梦令(一)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疏:指稀疏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译文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
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
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作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女词人,她的作品以清新、婉约而脱俗的风格而著称,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其中,《如梦令》被誉为她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简洁而优美的文字展示了女子豪情、哀婉的情感。
这首词共有三个句子,描绘了作者在梦中回忆与思念某个人的心情和场景。
从词的内容和前后衔接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个人可能是极度思念和牵挂的。
通过读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情而略带忧伤的情感。
下面是本文所翻译的《如梦令》译文:昨夜,雨稍微停歇了,风吹得很猛,我熟睡得很沉,酒意不消。
试问瞬间掀起帘来的人,只听见她说这樱桃花依然如故。
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也许是翠绿的草木长得茂盛了,而红艳的花却变得瘦弱无力了。
这个译文尽量保持了原作的意境和语感,同时在细节上进行了一些补充和联想,以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
从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作者的梦中,她深深思念着某个人。
昨夜的雨虽然下得不多,但风却很猛,作者喝了一些酒,因此睡得很沉,酒意也未完全消散。
她试问起掀起帘来的人,也就是看护她的人,希望得到一些消息。
然而,她得到的回答是,樱桃花还是依然如故,也就是那个她深深思念的人依然如故。
最后几句诗,借用了一种素描式的手法,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觉通过绿肥红瘦来表现出来。
绿肥表示草木繁盛的景象,红瘦则表示花变得柔弱、不再昂扬。
这里的"知否,知否?"则是作者询问对方是否明白她内心的情感,是否能理解她对那个人的思念之情。
总之,《如梦令》以其简约而富有内涵的文字,展示了李清照独特的词艺。
她通过如梦般的情境,表达了对爱情、生活和命运的感慨,令读者百转起伏,回味无穷。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词鉴赏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词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词鉴赏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疏:指稀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鉴赏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李清照著名诗词及赏析
李清照著名诗词及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一起来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何况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并言,并言?应当就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双数两句,言面上虽然只写下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毕宿酲尚未天下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醉酒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心看见明朝海棠花胡,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尝了过量的酒,直至今朝尚有余醉酒。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并言?并言?应当就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馈电,也像自言自语:这个贪玩的丫头,你晓得不晓得,园中的海棠必须就是绿叶茂盛、红花稀疏才就是。
文学_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一起来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2如梦令【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译文】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译文及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李清照【朝代】:南宋【体裁】:词【格律】:○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本作的韵脚是:二十六宥;可\'二十五有 / 二十六宥\'通押。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赏析】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是一首灵感独特、优美动人的唐诗。
通过诗人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表达了爱情的甜蜜与刻骨铭心。
《如梦令》的原文如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杨柳岸,晓风残月。
桂林楼,夜色闲深。
怕人看,分付只须深锁门。
眼底事,又作风情。
《如梦令》以诗人回忆的形式展开,描绘了雨后清晨的景色。
诗人在庭院里醉卧,感受到雨水洗净了空气,欣赏着窗外绿意盎然的景象,心情愉快而宁静。
通过描绘细腻而生动的画面,李清照将读者带入了她的内心世界。
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表达了诗人昨晚酣醉入睡,清晨醒来时,仍有余醉未消。
第二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中的“卷帘人”指的是与诗人相伴的爱人,表示诗人对爱人的疼爱与思念。
而“海棠依旧”则意味着昨夜经过雨水洗礼过的景色依然美丽动人。
作品中的“知否?知否?”两句,是通过反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浓情蜜意,传递了爱情的甜蜜与感动。
这两句中的“绿肥红瘦”形容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也可借喻出爱情的美好与悲伤。
接下来的两句“杨柳岸,晓风残月。
桂林楼,夜色闲深。
”通过景物的描写增加了诗歌的唯美氛围。
透过杨柳岸边晓风下的残月和夜色静谧下的桂林楼,表达了诗人忍受离别之痛的感受。
最后两句“怕人看,分付只须深锁门。
眼底事,又作风情。
”则以命令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并透露出诗人内心世界和外界的对比,表现出诗人苦苦思念的心情。
通过对《如梦令》原文的分析与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清照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爱情的琢磨与追求。
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她的内心世界,并流露出情感真挚而深沉的态度。
这首诗堪称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也展现了唐代女子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婉约风格。
总之,《如梦令》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也为李清照赢得了卓越的文学声誉。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使其成为唐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疏:指稀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鉴赏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 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以及赏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鉴赏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比较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
下面试赏析比较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来理解其词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
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
两词的共同之处是:1.从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
2.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
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不同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用语、造句一“平” 一“奇” 。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常记”表明所叙是一件时常引起词人回忆的往事,是少女时代一次郊游活动的剪影。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如梦令李清照赏析引导语:李清照《如梦令》二首,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原文赏析,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文及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作者是李清照,全文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的意思是: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刮得很急很大,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这首词通过对雨后海棠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展现了李清照独特的词作风格。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这首词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手法:
借景抒情:词中通过对昨夜雨疏风骤以及今早海棠花谢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白描手法:作者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雨后的情景,以及自己与侍女的对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雨后清晨的氛围和作者的情感。
对比手法:词中通过“雨疏风骤”与“海棠依旧”的对比,突出了海棠花的坚强与不屈,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尊重。
反复句式:“知否,知否?”的反复使用,不仅增强了词的节奏感,也强调了作者的情感,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活动。
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语言、独特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美的享受。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如梦令》及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如梦令》及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注释】《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①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②【注释】①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这两句是作者与侍女的问答。
②绿肥红瘦:绿指绿叶,红指红花,风雨过后,绿叶更见青翠,红花却见零落,故说“绿肥红瘦”。
以上三句是纠正侍女的答话。
【译文】昨天晚上,风儿紧,雨儿疏。
我一夜浓睡,尚未消除残醉。
清晨早起,问卷帘的侍女:“花草是否被风雨摧?”侍女答:“海棠花依旧很美。
”“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绿叶更加葱郁繁茂,红花却零落憔悴。
”【集评】宋·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
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此语亦妇人所难到。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宋·陈郁:“李易安工造语,故《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余爱赵彦若《剪绿花》诗云:‘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
’ ‘绿情’‘红意’,似尤胜于李云。
”(《藏一话腴甲集》卷一) (按:赵彦若诗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题作《立春日侍宴别殿内出彩花应制》。
)明·杨慎:“此词较周词更婉媚。
”(杨慎批点本《草堂诗馀》卷一)(按:周词指秦观《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及谢逸《如梦令》“花落莺啼春暮”,《类编草堂诗余》误作周邦彦词,杨慎仍之。
)明·张綖:“韩偓诗云:‘昨夜三更雨,今朝(《香奁集》作‘临明’,此误引)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此词盖用其语点缀,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可谓女流之藻思者矣。
”(《草堂诗馀别集》)明·蒋一葵:“李易安又有《如梦令》云:‘昨夜雨疏……绿肥红瘦。
’当时文人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明·茅暎:“易安,我之知己也。
今世少解人,自当远与易安作朋。
对床夜雨的文言文翻译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如下:
昨夜雨点稀疏,风势猛烈,我浓重的睡眠却无法消解酒意。
我试着询问那卷帘的女子,她却告诉我海棠花依旧。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这海棠花应该是绿叶繁茂而红花凋零了。
《对床夜雨》原文赏析:
此诗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之手,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春夜雨中的思妇之愁。
诗的开头“昨夜雨疏风骤”便勾勒出一幅雨夜的画面,雨点稀疏,风势猛烈,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浓睡不消残酒”一句,表现了主人公因雨夜而引起的愁绪,使得她浓重的睡眠也无法消解心中残留的酒意。
这里的“残酒”不仅指酒,更隐喻了主人公心中的愁绪。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主人公试图询问卷帘的女子,了解外界的变化,但得到的回答却是海棠花依旧。
这里的“海棠依旧”实则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接受,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失落和忧伤。
最后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春天易逝、美景不再的感慨。
绿肥红瘦,形容了海棠花的绿叶繁茂而红花凋零的景象,寓意着时光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短暂。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充满了浓郁的忧愁色彩。
李清照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融入诗词之中,使得这首《对床夜雨》成为千古传颂的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赏析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
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
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
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
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
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
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