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人的发展是核心问题。学生的各项素质培养中,学习质量是核心的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数学生活化”、“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等教学理念日益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以后,由于教师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愈加明显。和所有学校一样,我们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困生始终是我们最关心的群体。
2.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校2005年12月通过了省实验小学专家组的评审。2006年9月,我校正式被批准为省级实验小学。作为一所新进入实小队伍的学校,如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在硬件上已远远超过城区学校,但教学质量却不容乐观,特别是学困生,由于各种原因,使我校的学困生的比例比城区实验小学大。我校有三份之一学生路程较远,由校车统一接送,他们的在校时间非常有限,而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学困生比例明显偏高,怎样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质量,是一个一直困惑我们的问题。为了提高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必须对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研究,发现规律,提高指导学困生的有效性。
因此,开展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既针对目前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将教科研工作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从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的角度,在研究实践中寻找一种有实效的、可操作的转化学困生的途径。既满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指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的学生。本课题是所指的学困生:结合本校实际和我们的研究能力,我们将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核心学科中成绩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确定为学困生。为了统计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各班进行研究的学困生人数以不超过班级总数的10%为准。
学习能力:指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本课题所指的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际能力。
有效性: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
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本课题所指的有效性:指针对具体情况,选择的教学方法经济而有实效。
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用经济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提高教师育人水平,从而实现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让学困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2)现代脑科学关于人的潜能的研究理论认为:人一生中储存的信息可达一千万亿个信息单位,而现在人类只利用了自己潜能中的很少部分,可供开发的潜能还十分巨大,学困生的许多潜能有待开发。
(3)心理学关于认识论和动机理论认为: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部(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其知识和能力是可行的。
(4)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具有八种智能,每种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且彼此互补、统整运作。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智组型,并且会以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表征与回忆知识,因此不应以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教材来教育所有的学生,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四、研究的目标和要点、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我们将通过对学困生的调查、分析,选择经济、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能力培养,使学困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最终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将构建符合本校特点,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学困生有效性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我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研究的要点:
1.调查学困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分析学困生的成因,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2.根据调查情况研究转化措施,探讨相关措施的有效性程度。
3.以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为抓手,实施有效的转化策略。
4.跟踪学困生成长轨迹,总结能有效地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工作经验。
本课题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重在“有效性”。我们提出了教学活动“有效性”这个命题。我们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
2.本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在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学困生的转化是每所学校都在做的事,但往往是教师自发的,教师们的转化目标只是让学困生提高考试成绩,应付眼前的考试,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不一致的,以至于最终的转化结果是不尽人意的。我们的研究试图改变这种盲目的转化方式,从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这个源头上解决问题。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学困生“自救”。
3.解决实施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比原先有所增加。如何解决这个新课改中出现的负面效应,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课题将对新课改中出现的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时代意义。
4.解决我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教育科研要深入一线,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在学校由农村中心小学进入省级实验小学行列的进程中,我校的学困生转化工作效果不明显,一直困扰着我们。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有望较好地解决我校目前遇到的困难,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多方的健康发展。
五、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学困生情况,分析学困生成因。
2.分析法:分析各种情况,找出其中的规律,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
3.行动研究法:研究人员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邀请专家诊断指导。
4.经验总结法: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形成经验交流文章,科学概括研究成果。
5.测试法:通过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查转化成果。
6.个案法:剖析学困生个案,从特殊推导一般。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