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徽因《那一晚》
【最新推荐】那一晚赏析-精选word文档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那一晚赏析篇一:浅谈林徽因《那一晚》浅谈林徽因《那一晚》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湛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各自认取个生活的模样————节选《那一晚》我并不曾懂得古代诗的或平仄或工整,也不懂得近代诗的或旖旎或铿锵。
而我唯一感受的,是那诗中百转千回的少女情怀和如掌心水、指间沙一般逝去的如梦芳华。
风华绝代,一代才女林徽因自拟自己的墓志铭: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一位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作为一位建筑家,她与梁思成夫唱妇随,成就建筑业的辉煌事迹有目共睹。
而作为一名母亲,这更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就林徽因作为诗人而言,留下的诗作却几乎屈指可数。
不得不说,林徽因的诗作很大程度受徐志摩所影响。
《那一晚》这一诗篇在后人的研究中并没有为后人所重视,在林徽因留下的作品中确实也没有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我却偏偏独爱这一首诗,爱那个时候林徽因的无奈,爱她的决绝,爱她的笃定,亦爱她的理性。
1921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欧洲。
也许这正是后来一切结局的开始,遇上徐志摩是偶然或是命中注定。
在伦敦的日子里,他们相识相恋,徐志摩也为了林徽因和妻子张幼仪离婚。
1921年十月林徽因回国,随后被许配给梁思成,而紧接着徐志摩也匆匆回国。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徐志摩也再娶。
1930年左右,林徽因住在香山双清别墅修养的日子里写下《那一晚》这首诗,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身亡。
1932年徐志摩、林徽因的圈内朋友陈梦家主编的《新月诗选》收录了林以笔名“尺锤”发表的《仍然》,但却没有收录《那一晚》,其中的用意大概也不难看出。
这一诗篇的正式发表是在1931年4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二期。
这首诗发表后,徐志摩即以《你去》回应: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叫尘土扬起/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夜晚的荒凉/目送你远去。
含蓄、矜持、和谐——论林徽因诗歌的古典美
含蓄、矜持、和谐——论林徽因诗歌的古典美霍鹏丽【摘要】林徽因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绪的起伏,以及对爱和美的歌颂,对生活的感悟;在艺术手法上,林徽因使古典、浪漫、现代在其诗中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林徽因一生发表诗作不多,却足以代表其最高成就.作为一个钟情于爱和美的女诗人,林徽因诗歌中的美是多方面的.从古典主义理论出发,探求林徽因诗歌对中国古典主义传统的继承以及对西方古典主义的吸纳,并由此来发掘林徽因诗歌的古典美.【期刊名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5)004【总页数】4页(P106-109)【关键词】林徽因;诗歌;古典美【作者】霍鹏丽【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女诗人,她受新月诗派、尤其是徐志摩的影响,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在《诗刊》上发表诗作,并由此进入文坛[1]。
在主题上,林诗多抒发个人情绪的起伏,以及对爱和美的歌颂,对生活的感悟;在艺术手法上,林徽因使古典、浪漫、现代在其诗中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林徽因一生发表诗作不多,却足以代表其最高成就。
作为一个钟情于爱和美的女诗人,林徽因诗歌中的美是多方面的,本文立足于诗歌文本,从古典主义理论出发,探求林徽因诗歌对中国古典主义传统的继承以及对西方古典主义的吸纳,并由此来发掘林徽因诗歌的古典美。
新月派在接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的同时,还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影响,重视意象的营造,追求含蓄美。
自身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加上新月派诗歌理论的影响,使得林徽因在诗歌创作中同样注重意象的使用。
她将个人情绪、感受融于客观景物之中,使景象成为意象。
而当一个个意象串联成一幅满载情绪与情感的心灵画卷时,就营造出了深邃优美的意境,用来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澜。
我们以林徽因的诗歌《别丢掉》为例,在这首诗中,就有很多景物的堆叠:“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持着那真!/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2]这首描写爱情的小诗,用清新隽秀的笔调,将“流水”“明月”“灯火”“星辰”等景物一一串联,营造出一种轻灵、幽远、冷寂的意境。
林徽因诗歌欣赏
林徽因诗歌欣赏(一)白话诗走过近一百年,回头来看,当时曾名动一时产生较大影响的诗人如胡适、郭沫若和徐志摩等一些的作品已渐渐显出其粗糙和单薄来。
而当时未曾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诗人的作品却依然保持其艺术的永久魅力。
林徽因的诗就可以算一个。
林徽因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开始诗歌创作,由于身患疾病并长期从事中国建筑学这门专业的开创性研究和教学工作,其作品产量并不丰厚。
一直到逝世前的五十年代,总共只创作发表了大约六十几首诗。
但这些作品却体现了林徽因独特的艺术风格的非同一般的艺术才华。
林徽因早期受新月派影响写过一些充满比喻的浪漫主义抒情诗。
这些诗虽不象徐志摩的作品那样热情奔放具有冲击力,但却更精练含蓄和玲珑剔透。
下面这首发表于1931年四月《诗刊》第二期的“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就体现了林徽因诗歌的一个特点。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她的行径?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样,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
骄傲的,她奉着那荒唐的使命: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变了相;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虽说千万年在她掌握中操纵,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
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造的谎,来抚慰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
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谁又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幻?……写这首诗时林徽因正因肺病在北京香山疗养。
但从这首诗并不能看到多少痛苦忧伤的影子,而只是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悟。
这种感悟是通过一系列感觉意象的合成来实现的。
这些意象涉及“急雨”,“云霞”,“日影”,“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河流凝成冰雪”,“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等等。
这种表现手法是林徽因诗歌的一个很大特点。
五年后林徽因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一篇“究竟怎么一回事”的随笔,集中阐述了她对诗歌和写诗过程的看法。
“写诗,或可说是要抓紧一种一时闪动的力量,一面跟着潜意识浮沉,摸索自己内心所萦回,所着重的情感——喜悦,哀思,忧怨,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又一方面顺着直觉,认识,辨味在眼前或记忆里官感所触遇的意象——颜色,形体,声音,动静,或细致,或亲切,或雄伟,或诡异;再一方面又追着理智探讨,剖析,理会这些不同的性质,不同份量,流转不定的情感意象所互相融会,交错策动而发生的感念;然后以语言文字(运用其声音意义)经营,描画,表达这内心意象,情绪,理解在同时间或不同时间里,适应或矛盾的所共起的波澜。
林徽因最经典的十首诗
林徽因最经典的十首诗1.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哎呀,这诗就像是春天里最温柔的风,轻轻拂过脸庞。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说美不美呢?2. 《那一晚》,仿佛带我们走进了一个静谧又有些忧伤的夜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是不是很有意境呀?3. 《别丢掉》,真的好有情感啊!“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
”就好像我们心底的那份眷恋。
4. 《仍然》,哇,读起来就感觉有一种坚持的力量。
“你也要忘掉我,曾在这世界里活过。
”是不是很有感触?5. 《深夜里听到乐声》,这就像是深夜里传来的神秘乐章。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难道不会让你沉醉其中吗?6. 《情愿》,那是多么真挚的情感呀!“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像不像我们有时候的固执?7. 《记忆》,像是打开了我们记忆的匣子。
“断续的曲子,最美或最温柔的,夜,带着一天的星。
”是不是让你想起了很多往事?8. 《笑》,多甜美的感觉呀!“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旋涡。
艳丽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
”仿佛看到了那灿烂的笑容。
9. 《莲灯》,就如同黑暗中那盏指引的灯。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枝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是不是特别有力量?10. 《九十九度》,哇,这名字就很特别呢!“来往汽车的喇叭,像被打的狗,呜呜叫号。
”这比喻太绝了吧!我觉得林徽因的诗真的是太美太经典了,每一首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她的情感和才华。
林徽因写友情的诗
林徽因写友情的诗林徽因的诗歌作品中有几首是表现友情的,这些诗歌通过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了林徽因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悟。
下面我们来赏析其中几首表现友情的诗歌。
第一首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好友梁思成、金岳霖等人的,表达了她对友情的感悟和对生命中美好时光的怀念。
在诗中,林徽因用轻灵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将友情比喻为人间四月天般的温暖和明亮。
她写道:“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表现了林徽因对友情的赞美和珍视,以及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留恋。
第二首是《别丢掉》。
这首诗是林徽因纪念徐志摩遇难四周年而创作的怀人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表达了林徽因对逝去友情的怀念和对生命中无法割舍的情感的珍视。
在诗中,她写道:“这一把过往的热情,/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这首诗歌充满了对逝去友人的思念和对曾经那段美好时光的追忆,同时也表现了林徽因对生命、友情和爱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林徽因对友情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她认为友情是一种纯粹的感情,是人们在生活中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的一种情感纽带。
同时,她也将友情视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认为友情能够带给人们温暖、希望和力量。
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林徽因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春天和友情相结合,展现了她对友情的赞美和追求。
她认为友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希望。
同时,她也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留恋,认为那些美好的回忆和情感是永远无法被替代的。
而在《别丢掉》中,林徽因则是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表达了她对逝去友情的怀念和对生命中无法割舍的情感的珍视。
她认为友情是一种珍贵的情感,需要人们用心去经营和维护。
温婉的气韵 独立的灵魂——试论林徽因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吴 正 毅 : 婉 的 气韵 温
独立 的灵 魂— — 试 论林 徽 因诗 歌 中 的女 性 意 识
5 7
中并不 多见。
的每个瞬问, 许多作品都体现出极富女性化的唯美意识, 这也正
这种女性主动把握爱情的姿态在《 一串疯话》 中有着更明显 是邵燕样曾说林徽因是“ 三十年代极富个性, 艺术上渐臻于炉火 的表露。诗中写道:如果你是五月, 百里为我吹开/ “ 八 蓝空上霞 纯青的女诗人” 的原因所在。 彩, 那样子来了春天/ 忘掉腼腆 , 我定要转过脸来 , / 把一串疯话全 林徽因常常通过暗示、 烘托、 对比、 联想等手段来传达内心的
细细读来, 可以发现其冷静独立的现代爱情内 的事, 用完全与男性平等的心态从容处理感情、 家庭与学术上的 缠绵的爱情外壳, 核。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虽然在爱情上也有彷徨 、 忧伤, 遗憾、 但 种种问题, 并以出色的成就与男性学者分庭抗礼。她将这种鲜明 再不是传统诗歌中被动、 柔弱的女性 的性格特征投射到创作中, 从意境古典、 语言唯美的诗歌中体现 始终掌握着爱情的主动权, 仍然》表现的是女性对爱情的拒绝: , 尽管对方非常优 独立自 信的现代女性意识, 令她的作品在中国现代诗坛独树一 形象。如《
果断, 她的爱情诗恰好 现代特质兼备的女性, 她具有温婉优雅的气韵, 举手投足体现大 扰。但林徽因选择爱情的方式始终理性 、 体现了东西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爱情观: 以西式的浪漫真挚为主, 家闺秀的风度, 但又个性极强,一生中很少表现出三从四德式 “ 的温顺, 却不断在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 自由。… 她不曾高喊过 但又不乏东方的含蓄与理性。 ” 林徽因的爱情诗通过清丽的意象、 流畅的句式勾勒出温婉 激进的女权口号, 而是把女性的独立与上进当作一件理所当然
说在你的面前!好一个情窦初开 、 ” 活泼勇敢的女主人公形象。 微妙世界, 并以精美绝伦的比喻和象征来体现女性或是多愁善 或是娇憨顽皮 、 或是婉约细致的情怀。她的《 一首桃花》 这样 她不再像传统诗歌中的女性痴痴等待男性的告 白与肯定 , 而是 感、 主动把情话全对爱人说出, 并且理直气壮地要求对方为 自己“ 吹 写道 :桃花,那一树的嫣红/ “ / 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 / 开蓝空上霞彩” 迎来爱情的美好春天。这样率性勇敢的女性形 , 娇艳 , / 是一些/ 玲珑的字眼, / 一瓣瓣的光致,3是些/ /( 柔的匀的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剖析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廖锺庆一、1798年10月4日是英国近代文学史非常重要的一个日子,这是诗人华兹华斯与诗人科尔律治的诗歌合集《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出版的日子。
两年后,1800年诗集再版,华兹华斯加写了一篇《序文》(Preface),这一集一序,开启了英国浪漫主义的来临,并且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历久不衰。
虽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到了20世纪初叶与中叶,现代主义诗人叶慈(W. B. Yeats)与艾略特(T. S. Eliot)出来各领风骚,但是,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所开创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却依然持续着。
尽管艾略特对华兹华斯诗歌的定义“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与“导源于宁静中回忆所得来的情感。
”(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lity.)”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华兹华斯的说法是“一个不精准的公式”(an inexact formula),进一步,他更指出,诗歌“既不是情感,也不是回忆,更不是(如果不曲解其意义的话)宁静!”诗是什么?艾略特说:“诗是许许多多经验的集中,由于这种集中而造成一件新东西,而对于老练的和积极主动的人来说,这些经验也许根本就不算是什么经验;这种集中的发生,并不是自觉地发生,亦不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发生的。
这些经验并不是‘回忆所得’的,这些经验之所以最终会在一种‘宁静’的氛围中结合起来,只是由于它于事件乃被动参与。
诚然,这并不完全就是这么一回事。
在诗歌创作中,有许多时候是需要自觉和沉思。
”(注一)事实上,艾略特这一整段话对华兹华斯“沉思”理论的批评,严格言之,与其说是对华兹华斯“沉思”理论的批评,倒不如说是对华兹华斯“沉思”理论基本精神的接受。
艾略特摆出这种批评的架式,很可能仅仅反映出他对华兹华斯的一种“影响之焦虑”罢了(注二)。
林徽因作品中的爱情悲剧
泉 ” 。 爱 情 赋 予 了人 类 永 恒 的 理 想 主 义 色 彩 , 它 是 美 好 现 实 中 的 爱 情 是 脆 弱 的 ,在 种 种 因 素 影 响 下 往 往 会 变 得 脆
的 , 至 真 至 纯 、弥 足 珍 贵 的 ,是 值 得 人 们 用 一 生 去 体 验 和 弱 不 堪 : “生 命 早描 定 她 的 式 样 ,/太 薄 弱/是 人 们 的 美 丽
文
林徽 因作品 中的爱情 悲剧
。张 艳
摘 要 :林徽因在 为数不多的作 品中,既细腻地表达 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向往 ,又突出地表现 了爱情无法实现的矛 盾和 忧伤 。本文从具体的文本 出发 ,结合林徽 因的身世和性格 ,探究林徽 因作 品中爱情悲剧的决定因素 ,以便 更 深入 地 认 识作 家作 品 。 关键词 :林徽因 爱情悲剧
情 感 ” , “生 活 必 须 体 验 丰 富 的情 感 ” , “没 有 情 感 的 生 ( 《那 一 晚 》 ) 。 但 是 ,在 深 夜 里 听 到 爱 人 用 乐 声 表 达 相
活 简 直 是 死 !” [1 为 此 ,她 渴 望 体 味 那 些 “极 端 的 、 浪 漫 的 思 时 , 却 只 有 泛 红 着 脸 静 听 , 没 有 回 应 , 也 没 有 太 多 喜
或 者 有 个 人 叩下 门 走 进 来 坐 在 我 对 面 同我 谈 话 ,或 是 同 我 泛 上 了红 ,/静 听着 ,/这 深夜里 弦子 的生动/一声 听从我
同坐 在 楼 上 炉 边 给 我 讲 故 事 , 最 要 紧 的 还 是 有 个 人 来 爱 的 心 底 穿 过 /忒 凄 凉 ,/我 懂 得 , 但 我 怎 能 应 和 ?/…… 除
诗歌 。 《年轻 的歌 ·一 串疯话 》中 ,充满 了对爱情 的呼唤 望 于 梦 中实现 。面对 剪不 断理 还 乱的 缕缕情 丝 ,惟 有用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剖析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廖锺庆一、1798年10月4日是英国近代文学史非常重要的一个日子,这是诗人华兹华斯与诗人科尔律治的诗歌合集《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出版的日子。
两年后,1800年诗集再版,华兹华斯加写了一篇《序文》(Preface),这一集一序,开启了英国浪漫主义的来临,并且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历久不衰。
虽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到了20世纪初叶与中叶,现代主义诗人叶慈(W. B. Yeats)与艾略特(T. S. Eliot)出来各领风骚,但是,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所开创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却依然持续着。
尽管艾略特对华兹华斯诗歌的定义“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与“导源于宁静中回忆所得来的情感。
”(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lity.)”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华兹华斯的说法是“一个不精准的公式”(an inexact formula),进一步,他更指出,诗歌“既不是情感,也不是回忆,更不是(如果不曲解其意义的话)宁静!”诗是什么?艾略特说:“诗是许许多多经验的集中,由于这种集中而造成一件新东西,而对于老练的和积极主动的人来说,这些经验也许根本就不算是什么经验;这种集中的发生,并不是自觉地发生,亦不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发生的。
这些经验并不是‘回忆所得’的,这些经验之所以最终会在一种‘宁静’的氛围中结合起来,只是由于它于事件乃被动参与。
诚然,这并不完全就是这么一回事。
在诗歌创作中,有许多时候是需要自觉和沉思。
”(注一)事实上,艾略特这一整段话对华兹华斯“沉思”理论的批评,严格言之,与其说是对华兹华斯“沉思”理论的批评,倒不如说是对华兹华斯“沉思”理论基本精神的接受。
艾略特摆出这种批评的架式,很可能仅仅反映出他对华兹华斯的一种“影响之焦虑”罢了(注二)。
林徽因《那一晚》赏析
林徽因《那一晚》赏析林徽因《那一晚》赏析林徽因《那一晚》赏析其实,林徽因这首堪称她最美的诗作《那一晚》,早已道尽其中的秘密。
如果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我们相当熟悉的名作,其内容还比较含蓄。
《那一晚》就几乎是指名道姓地在揭开她与徐志摩那一段隐秘的情感,真实、细腻,使其卷入了另一组家庭旋涡的情感表现得极其真切、崇高,是她不多的诗作中艺术质量上乘的作品。
《那一晚》在1931年发表后,徐志摩很快以《你去》一诗给予回应:你先走 /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 放轻些脚步 / 别叫尘土扬起 / 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 / 不断地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 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 / 目送你远去这份感伤、动人、含蓄的情谊在其唱和的诗作中得到了真切流露。
《那一晚》用隽婉、纤丽的笔调敞开了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轻溯这虽已过去但仍萦绕在心的神圣、纯洁的精神边境。
全诗分三节,第一段先扬,柔缓舒放,像小夜曲,讲述两人深爱但理智地“分定方向”,只是因为“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第二段再抑,沉郁迷离,是狂想曲,深情回忆“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第三段又见阳光,宛如轻快的行板,声、光、影、形幻化闪回、游移恍惚的奏鸣曲,希望“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知道这是梦想,但依然企盼相守,能够“私闯入当年的边境”,“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晚文 | 林徽因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月如无恨月常圆_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廖锺庆一、1798年10月4日是英国近代文学史非常重要的一个日子,这是诗人华兹华斯与诗人科尔律治的诗歌合集《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出版的日子。
两年后,1800年诗集再版,华兹华斯加写了一篇《序文》(Preface),这一集一序,开启了英国浪漫主义的来临,并且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历久不衰。
虽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到了20世纪初叶与中叶,现代主义诗人叶慈(W. B. Yeats)与艾略特(T. S. Eliot)出来各领风骚,但是,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所开创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却依然持续着。
尽管艾略特对华兹华斯诗歌的定义“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与“导源于宁静中回忆所得来的情感。
”(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lity.)”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华兹华斯的说法是“一个不精准的公式”(an inexact formula),进一步,他更指出,诗歌“既不是情感,也不是回忆,更不是(如果不曲解其意义的话)宁静!”诗是什么?艾略特说:“诗是许许多多经验的集中,由于这种集中而造成一件新东西,而对于老练的和积极主动的人来说,这些经验也许根本就不算是什么经验;这种集中的发生,并不是自觉地发生,亦不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发生的。
这些经验并不是‘回忆所得’的,这些经验之所以最终会在一种‘宁静’的氛围中结合起来,只是由于它于事件乃被动参与。
诚然,这并不完全就是这么一回事。
在诗歌创作中,有许多时候是需要自觉和沉思。
”(注一)事实上,艾略特这一整段话对华兹华斯“沉思”理论的批评,严格言之,与其说是对华兹华斯“沉思”理论的批评,倒不如说是对华兹华斯“沉思”理论基本精神的接受。
艾略特摆出这种批评的架式,很可能仅仅反映出他对华兹华斯的一种“影响之焦虑”罢了(注二)。
林徽因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林徽因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是诗句?是著述?是未了的夙愿?还是博大的爱以及不老的青春?或者仅仅是对完美的一种想象和渴念?也许在她的故事里我们能够找到想要的答案,即使这道谜题的解答并非惟一。
诗人爱林徽因,并非只因了她的天生丽质和顾盼风姿,世人爱林徽因,也并非只为了她的婉转风流和韵事传奇,因为这个女人,是最后的绝代芳华,是淑女才女的绝唱。
在中国,她之前,只有深宫中的后妃和风尘中的名妓才能以女人的身份进入正史或野史被树碑立传,偶有特例,也多半是为了和某位的才子的曲折情事;而林徽因之后的年代,又逢淑女和大家闺秀的荒年,女人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和责任,行止与顾盼间也少了些韵味与从容,故而,断难以再造一个“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了。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黑夜封锁起重愁”在诸多有关林徽因的传说中,最有趣也最轰动的是她和徐志摩的逸闻。
比如说徐志摩给她父女俩同时写情书,比如说她和徐志摩给来华泰戈尔作翻译,相片登出来便洛阳纸贵,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三友图;再比如说徐志摩惨烈的死……往事说不尽也道不明。
说点轻松的吧。
一天,失意的徐志摩突然收到一封电报,是美国来的,林徽因写的,说吾在美寂寞望发一封长电安慰云云。
于是徐志摩花了一个晚上赶写,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发电报,等到了邮局,有人告诉他,已经有四个人给这位密斯林发电报了,徐志摩拿来一看,原来都是留学时熟识的朋友。
其实这是林徽因开的一个玩笑。
林徐之间的情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神话,人们在津津乐道之余,总是要谴责一下林徽因,认为林徽因对徐志摩态度模棱两可,害得徐志摩一直单相思,还为了听她的讲演赶飞机,丢掉了性命。
这确实是大大误解了林徽因,她曾经解释说,徐志摩爱的不是她,而是一位浪漫诗人想象中的林徽因。
而她是一个受传统教育长大的人,怎么能叫一个男人离婚再跟她结婚。
她连这个念头都没有。
不过,林徽因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念头呢?很难说,林徽因的一首名作《那一晚》,写的就是1920年康桥的“那一晚”,她说“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照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两岸里闪映着灯光;/你眼里含着泪,我心里着了慌。
谈林徽因的《别丢掉》与《忆》二诗
谈林徽因的《别丢掉》与《忆》二诗一、诗人徐志摩在1931年11月19日飞机意外逝世后,让当时文坛中他的朋友、学生们先是惊愕,感叹他英年辞世,继而是悲伤(注一)。
大家为了悼念他,也陆陆续续发表了不少文章。
我们透过这些文章,可以深入地认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最起码,我们可以认识到他的朋友、学生们怎样看待他。
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有两个人,一位是他中学同学郁达夫先生,另外一位就是林徽因。
郁先生在徐志摩逝世后写了一篇悼文,文章名叫《志摩在回忆里》。
而在徐志摩逝世四周年纪念,他又写了一篇名为《怀四十岁的志摩》的文章去追悼他的同窗好友。
无独有偶,林徽因在徐志摩逝世后不久,即12月7日发表了《悼志摩》一文,文末她还特别提到她父亲林宗孟先生意外逝世时,徐志摩即在她发表这篇悼文的同一份报章上撰《伤双栝老人》一文哀悼他的父亲。
与郁达夫先生一样,林徽因也是在徐志摩逝世四周年的纪念日又写了一篇《志摩去世四周年》的文章追悼徐志摩。
郁先生之所以这样做,当然是他与徐志摩在青少年时已建立起友情,后来各自留学后回国又同在文坛活跃引为志同道合有关。
而林徽因呢?我们毕竟异常好奇地兴起了下面的疑问:徐志摩真的就这样让她难忘吗?当然,假如你认定了林徽因与徐志摩曾发生过比一般友情更进一步的爱情关系的话,那么,这个“疑问”对你来说当然只能算是一个假议题!但是,林徽因在徐志摩逝世后不久,也就是1932年正月一日写给胡适之先生的信末有这样的话,她说:“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
事实上太不可能。
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
志摩也承认过这话。
”在这一封信之前,也就是1931年,林徽因一共写了九首诗,我仔细地反复研读过这九首诗,发现林徽因非常委婉、但却很明确地拒绝了徐志摩对她的再度追求,尤其是《那一晚》一诗,更明确地指出,她们两人的感情只能回到“当年的边境”而已(注二)。
然而半年多之后,也就是1932年的夏天与初秋,这时徐志摩已经逝世超过八个多月了,林徽因才开始真正面对徐志摩对她的真情,而连结起自己与徐志摩的不幸早逝种种,渐渐地让她产生了“愧对真情”的心理变化,《别丢掉》一诗便是在这种心理背景下完成的。
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林徽因作文600字
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林徽因作文600字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林徽因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说,你是百年一遇的女子,因为你把所有的优点都占尽了。
人很难两全,要么有外貌,无内在;要么有内在,无外貌,而你便是个例外。
你有事业,有家庭,有丈夫,有孩子,有美貌,有智慧,有学历,有修养,有爱情,有理智。
你还是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国徽就出自你的手笔。
那个集清纯,靓丽,高贵,典雅,书卷气于一身的女子——林徽因。
初识你便是在一本诗歌杂志上读你那篇《你是人间四月天》。
这是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诫的,用来表达你对孩子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你的诗就像四月天刚刚萌发的春意,既不华丽,也不冷峻,但却温柔,却绵软,它深深地吸引着我想去了解更多关于你的故事,关于你的诗作。
后来又读了你的那首《情愿》“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你以落叶自喻,写尽内心那种剧烈挣扎的情愿忍痛割断,唯有不舍但却不能不舍的挣扎决定。
在堪称最美诗作的《那一晚》中,我最喜欢“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没有幽怨,有的只是理智认取分定方向的生活。
纵使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缱绻和物是人非的遗憾,但过往的一切也都已经过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后来的日子迫切想要了解你更多,越了解你,便越发喜欢你。
你“清而不傲,淡而不孤,乐而不纵”。
正是因为你过于完美,才有三个杰出的男人痴迷你一生。
金岳霖“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他为了你终生未娶,一直与你比邻而居,他爱你,却不破坏你的家庭。
你晚年卧病在床之时,他每天给你念诗读书,逗你开心。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他写给你的悼词,在他心中,你永远是最美的四月天,别致,灵动,优雅,深邃。
徐志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那年他二十四岁,你十六岁。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诗《那一晚》,道出多年往事,报社都不收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诗《那一晚》,道出多年往事,报社都不收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诗《那一晚》,道出多年往事,报社都不收“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出自我国第一篇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
东汉末年,刘兰芝知书达理,在年少时期便嫁给了焦仲卿,在家里面日夜操劳,却不为婆婆所容,在经过一番争执之后,还是被赶回娘家,在分别之时,刘兰芝与焦仲卿许下约定。
回家之后,被家里人所强迫刘兰芝不得不嫁给县令之子,后在新婚之时,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被合葬于华山。
这个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到了近代,也有一段爱情故事也让人津津乐道,但却却更加扑朔迷离,连两人究竟有没有真正的谈过恋爱,都没有真正的清楚,只能从文章之中略微窥探一二。
他们就是徐志摩和林徽因,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已经流传了数个版本:一说是徐志摩单相思,只是自己在那里写诗;另一说是两人真真正正的谈过恋爱,甚至已经到达了快要结婚的地步。
但是据林徽因之女梁再冰所回忆,其母亲这样说过:徐志摩只是一个像个哥哥一样的朋友,毕竟徐志摩早已结婚,两个人“不是初恋,是未恋”。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也记得母亲说过:向我这样从小接受旧伦理道德长大的女子,怎么可能会去喜欢一个比自己大了五六岁,并且还结了婚的男人了?外面的那些谣传也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至于真相是何,作为外人不好评判,但从林徽因的作品中或许能够略微窥探一二。
1930年,林徽因正处于创作高峰期,她写了一首关于其情事之诗:《那一晚》,引起了大范围的轰动,所有人都想一窥究竟。
但是却没有报社敢刊登,里面实在隐藏了太多可以挖掘的故事,而且还可与人们谣传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如新月诗派的《新月诗选》仅仅只是刊登了林徽因另一首稍微逊色之作——《仍然》,只有徐志摩的报社《诗刊》敢刊登这首诗。
第一节: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那一晚”是什么?从诗中可以看出,在那一晚,他们已经分手了,是和平分手。
徐志摩林徽因的故事
徐志摩林徽因的故事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很大。
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
下面是徐志摩林徽因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一、康桥之恋“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再别康桥》1920年秋,徐志摩满怀热忱,不惜放弃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转而投奔英国的罗素,为的是想向他学习哲学。
可是事与愿违,罗素早已人去楼空,已赴中国讲学。
无奈,徐志摩退而求其次,决定拜访文学家狄更生。
人生地不熟的他,想到司法总长林长民现在也在伦敦讲学,便决定让他代为引荐。
从此,他的生命里迎来了他的那道“天上虹”,亦是他的初恋——林徽因。
那个情窦初开的美丽的姑娘,像一朵清纯的白莲花,静静地盛开在康河的湖面,开在多雾多雨又多情的伦敦。
17岁的她,也怀揣一颗少女的心,希望能在这个美丽的城市,邂逅一段浪漫的爱情。
“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
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
”然后,一位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青年仿佛听到了她的心声,生生闯入了她的心扉。
而一切,来地又是那么地突然、那么地热烈。
康河的温柔,需要你和它贴得很近,很近。
于是妹妹她船头坐,哥哥他来撑长篙。
两人在康河的柔波里,纵情地游玩。
他们一起看榆树上的夜莺歌唱,看夕阳下绚丽的云彩,看夜空中斑斓的星光。
一起谈天说地,谈浩瀚的文学艺术,谈异域的风土人情,谈多雨的如同伦敦一样浪漫且忧郁的江南。
最让两个人投机的话题还是文学。
雪莱、济慈、拜伦、曼殊斐尔的诗歌让他们如痴如醉。
从此,两人内心的情感,都开始倾向于分行的抒写——诗歌。
我总觉得初恋,得加上诗歌,这样才完美。
美丽的诗歌,就像调味剂,让初恋更鲜,更浪漫。
情到深处难自拔。
为了能扫除在追求林徽因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他决定与张幼仪离婚。
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是徐志摩,而不是林徽因。
从容理智的林徽因,做了人生之中最重要的决定!没有一个拥抱、没有一声告别,匆匆地离开了热情似火的徐志摩、离开这座被徐志摩的热情灼伤的城市。
论林徽因诗歌的生命意识
论林徽因诗歌的生命意识陈小锋【摘要】林徽因一生中经历了亲友的离去、疾病的折磨和社会的动乱,因此她的生命体验极为丰富也很特别,这在她的诗歌中有充分的表现。
在诗人短暂的创作生命历程中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精美诗篇中蕴含着诗人独特的生命意识:一是对以宇宙自然景物的热爱、迷恋乃至崇拜的自然主义生命意识;二是对以时间范畴为核心友情、爱情的回忆以及时间本质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林徽因诗歌生命意识诗人林徽因的诗歌创作期主要在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八年,她留存下来的诗歌数量不多,据陈钟英、陈宇收集整理得:“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只搜集到她的新诗六十三首”①关于这一点,梁从诫说:“母亲爱文学,但仅仅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往往是灵感来临时才欣然名笔,更不会去‘为赋新词强说愁’”②萧乾对诗人诗歌数量不多做了这样的分析:“一方面,这是由于她一生花了不少时间去当啦啦队,鼓励旁人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的兴趣广泛,文艺不过是其中之一。
”③但是这并不影响她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因为“从数量说是少的,若论质量,无疑可以少胜多,尤其是她的新诗。
”④在林徽因的诗歌中始终流露着诗人对宇宙自然本能的热爱和迷恋乃至崇拜,对属于时间范畴的过去的记忆、季节以及时间本身的思索、对爱情和生死永恒主题的追问。
在这量少而质胜的诗篇中把诗人对自然、时间、生死等生命意识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对宇宙自然迷恋和追问的生命本能天地苍茫,万物自然,宇宙自然的奇妙变幻和永恒存在总是吸引着从古至今文人骚客的情思,诗人也从不吝惜笔墨,用自己的才华和生命本能的冲动表达着对宇宙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林徽因于一九三一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上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从一开始就显示出诗人对宇宙自然的迷恋和思考。
“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样,╱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
”、“骄傲的,她奉着那荒唐的使命:╱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变了相;╱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在诗人眼中,天气变化、斗转星移是宇宙自然的“花样”,花开花谢、季节更替带来的景色变化是宇宙自然“荒唐的使命”,对宇宙自然的奇妙变化人类似乎只能“在她掌握中操纵”,顺应自然的变化,处在着宇宙的混沌之中。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廖锺庆一、1798年10月4日是英国近代文学史非常重要的一个日子,这是诗人华兹华斯与诗人科尔律治的诗歌合集《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出版的日子。
两年后,1800年诗集再版,华兹华斯加写了一篇《序文》(Preface),这一集一序,开启了英国浪漫主义的来临,并且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历久不衰。
虽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到了20世纪初叶与中叶,现代主义诗人叶慈(W. B. Yeats)与艾略特(T. S. Eliot)出来各领风骚,但是,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所开创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却依然持续着。
尽管艾略特对华兹华斯诗歌的定义“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与“导源于宁静中回忆所得来的情感。
”(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lity.)”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华兹华斯的说法是“一个不精准的公式”(an inexact formula),进一步,他更指出,诗歌“既不是情感,也不是回忆,更不是(如果不曲解其意义的话)宁静!”诗是什么?艾略特说:“诗是许许多多经验的集中,由于这种集中而造成一件新东西,而对于老练的和积极主动的人来说,这些经验也许根本就不算是什么经验;这种集中的发生,并不是自觉地发生,亦不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发生的。
这些经验并不是‘回忆所得’的,这些经验之所以最终会在一种‘宁静’的氛围中结合起来,只是由于它于事件乃被动参与。
诚然,这并不完全就是这么一回事。
在诗歌创作中,有许多时候是需要自觉和沉思。
”(注一)事实上,艾略特这一整段话对华兹华斯“沉思”理论的批评,严格言之,与其说是对华兹华斯“沉思”理论的批评,倒不如说是对华兹华斯“沉思”理论基本精神的接受。
艾略特摆出这种批评的架式,很可能仅仅反映出他对华兹华斯的一种“影响之焦虑”罢了(注二)。
《那一晚》林徽因
那一晚. 那一晚.赏析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摸样.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摸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在风涛里摇. 细弱的桅杆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得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 红花儿黄花儿生动. 种,红花儿黄花儿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记忆的滋润. 蜜一般酿出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挎上带羽翼的箭, 那一天我要挎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的花园射一个满弦. 望着你的花园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凌乱的花影, 那一天你要看到凌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建筑方面: 建筑方面:
•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 总体设计象征着中国人民如雄狮初醒; 吉海铁路“ 总体设计象征着中国人民如雄狮初醒;“吉海铁路“东北 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三十年代初, 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三十年代初,与夫 第一条人民自建铁路 婿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婿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 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 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 了巨大的学术成就。 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 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 15个省 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 200多个县 实地勘察了2000 多个县, 2000余处中国古代 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 建筑遗构。 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 与丈夫梁思成设计的国徽 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 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 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 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 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林徽因《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湛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各自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节选《那一晚》我并不曾懂得古代诗的或平仄或工整,也不懂得近代诗的或旖旎或铿锵。
而我唯一感受的,是那诗中百转千回的少女情怀和如掌心水、指间沙一般逝去的如梦芳华。
风华绝代,一代才女林徽因自拟自己的墓志铭: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一位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作为一位建筑家,她与梁思成夫唱妇随,成就建筑业的辉煌事迹有目共睹。
而作为一名母亲,这更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就林徽因作为诗人而言,留下的诗作却几乎屈指可数。
不得不说,林徽因的诗作很大程度受徐志摩所影响。
《那一晚》这一诗篇在后人的研究中并没有为后人所重视,在林徽因留下的作品中确实也没有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我却偏偏独爱这一首诗,爱那个时候林徽因的无奈,爱她的决绝,爱她的笃定,亦爱她的理性。
1921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欧洲。
也许这正是后来一切结局的开始,遇上徐志摩是偶然或是命中注定。
在伦敦的日子里,他们相识相恋,徐志摩也为了林徽因和妻子张幼仪离婚。
1921年十月林徽因回国,随后被许配给梁思成,而紧接着徐志摩也匆匆回国。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徐志摩也再娶。
1930年左右,林徽因住在香山双清别墅修养的日子里写下《那一晚》这首诗,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身亡。
1932年徐志摩、林徽因的圈内朋友陈梦家主编的《新月诗选》收录了林以笔名“尺锤”发表的《仍然》,但却没有收录《那一晚》,其中的用意大概也不难看出。
这一诗篇的正式发表是在1931年4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二期。
这首诗发表后,徐志摩即以《你去》回应: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叫尘土扬起/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夜晚的荒凉/目送你远去。
我不禁为两个诗人的爱情唏嘘不已,为了伦理和道德,为了身边所有人的和谐,林徽因选择了放弃。
但是正如我们一般,有哪一段最初的爱情能够忘记?在私心里,林徽因对曾经的美好一定也会怀念不已吧。
正如他们两人心中始终有最炙热的感情,无法消弭。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各自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林徽因这样写道。
大概痛的总是别离,即使林徽因的理性使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但割舍自己的感情又岂有那么容易。
表面决绝的,貌若铁石心肠的,又有哪一个不在暗夜痛心不已。
大概徐志摩也是明白的,所以他回应了,他说:别叫尘土扬起,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地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最爱的就是这两段,平淡的语言,却最使我感动。
大概是曾经经历过,才更会对这些无比感怀。
美丽的初恋和美丽的故事,不得不说,那是以前或是现在都最深情。
大概所有的深情也都显得这样平淡平常,喜欢这首诗的理由大概也是这样。
到如今我还记得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林徽因这样写,可想念的有怎只当年风光,最挂念的是风光中的身边人。
林对徐不言思念,却句句情深。
我在想,动容的又何止是我,当年志摩莫不如是。
那一晚,发生的究竟是别离,还是深情。
那一晚,写下的究竟是回忆,还是深情。
也许,别离也深情,回忆亦深情。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就算说的是别离,读来也深情。
大概所有违背常理的美丽,都是最煽情。
喜欢《那一晚》,或许也是这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