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汉江

合集下载

汉江话题作文500字

汉江话题作文500字

汉江话题作⽂500字 汉江,东⽅⼤地的圣河,古代的先哲以同⼀个神圣的字为她和天上的银河命名,赞美她滋养的⼟地为“天汉”之邦。

以下是⼩编整理的关于汉江的话题作⽂,希望⼤家喜欢。

美丽的汉江作⽂ 在我的家乡安康,有许多美丽的景⾊,但我觉得最美丽的景⾊要数安康的母亲河——汉江。

汉江的⽔真清啊,仿佛是⼀⾯镜⼦,把岸上的美景都映进去了;汉江的⽔真绿啊,再加上岸上的⼭呀,树呀,都映进来了,显得更绿了,微波荡漾,江中的⼭河望江楼微微颤抖,像是⼀幅⽔上画;汉江⾥的⽯头模样真怪呀,想像可爱的兔⼦;像年迈的⽼⼈;像在空中翱翔的鸟⼉。

汉江的环境真好啊,江⾯上没有洗⾐粉的泡沫,也没有垃圾袋,让我们和北京⼈都能喝上⼲净的⽔。

汉江岸边的景⾊也很美。

树⽊茂盛,有的才抽出嫩嫩的新芽;有的树已经长得很旺盛,⼀簇堆在另⼀簇上⾯,不留⼀点空隙。

树上的鸟⼉叽叽喳喳的叫着,声⾳很动听,像是给⼈们唱歌。

晚上的汉江更美丽。

⼤桥上的灯全部都亮了,望江楼也灯⽕辉煌,给⼀⽚漆⿊的汉江撒上了⼀点光亮,那映在⽔⾥的望江楼变得⾦灿灿的了,⼤桥成了五彩的了。

汉江⽔泛着⼀点点⾦光,⼗分美丽。

汉江真是美呀,它供我们安康⼈民的⽔源,让我们没有旱灾的忧患,它让⼤家来观看,使⼈们⼼情愉悦。

于四年级简评:这么美的汉江真让⼈羡慕啊!⽔美,景美,⼈更美。

在你的⽂章中我们读懂了美丽的汉江是你家乡⼈民建设和保护的。

希望我们居住的环境都像你的家乡那样美! 家乡汉江⼤桥 我的家乡是安康,安康有⼀座⼈⼈皆知的⼤桥——汉江⼤桥。

它连接着两岸⼈民的友谊,促进着安康经济发展。

这坐“汉江⼤桥”是由⼗个⽹状梯形的⽯墩⽀撑着。

桥⾯宽三⼗五⽶,南北跨度约三百⽶长。

桥中央有⼀条宽⼀点五⽶、四季长青的绿化带,左右两旁是两个宽敞的车道,紧挨车道的是⼀点五⽶宽的⼈⾏道,⼈⾏道的边缘是⼀⽶⾼,⽤⽔泥建造的护栏。

汉江桥不但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且给安康市增添了⼀处美景。

清晨,太阳公公伸了⼀个懒腰,汉江桥⼗分的安静,花草树⽊都在沉睡着,过了⼀会⼉,太阳公公把第⼀缕阳光洒在了桥⾯上,来往的⾏⼈和汽车也越来越多:起集的、上班的、上学的……汉江桥越来越热闹了。

灿烂多姿的汉水文化

灿烂多姿的汉水文化

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再比如低碳发展试点,既直接有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又涉及到主中心武汉,还与黄石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鄂州综合改革示范等密切相关。

二是动态性。

一元多层次战略是发展变化的,特别是工作平台这一层次在不断的丰富中。

2月11日,省委、省政府在荆门召开现场办公会,提出将“中国农谷”纳入湖北向农业强省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2月25日,省委、省政府在十堰召开现场办公会,提出全力支持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4月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孝感现场办公会,提出将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上升为省级战略。

预计还会有省内区域战略作为“平台”进入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

三是外联性。

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不仅对内是动态的,而且对外是开放的。

如“一红一绿”中,大别山试验区与安徽、河南对接,武陵山试验区与湖南、重庆对接;“两圈”和“一带”,也分别是与外部相连的。

特别是武汉城市圈正与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圈融合”,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更体现了开放性、外联性。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与湖北既有战略不仅不冲突,而且有升华作用。

合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应成为湖北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中之重。

(原载2012年4月18日湖北日报第15版,作者是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这次2011年10月至11月汉水文化和南水北调工程考察,今天下午结束。

实地考察之后,用座谈会的方式大家谈体会、谈思路、谈见解,谈得深刻、中肯,尤其专家们讲了许多经典,我听了很受启发。

本次考察活动是在举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在深入发掘荆楚文化的浓厚氛围里、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关键时期,我们专程、专题考察汉水文化和南水北调工程。

此次考察由省政协几位老同志和省南水北调办、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联合组团。

杨斌庆同志任团长、郭志高同志任副团长,部分文化、水利专家等15人组成的考察团,用15天时间,从汉水源头--陕西省宁强县至汉口龙王庙入江口全流域的考察。

汉江名称的历史演变

汉江名称的历史演变

汉江名称的历史演变作者:胡希朝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7年第02期“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是《诗经·汉广》里的名句。

汉江又名汉水,古称沔水,为长江最大支流,因上游流经汉中盆地故名。

源出陕西宁强县(旧称宁羌县,1942年改为宁强县)大安镇汉王山(嶓冢山)麓。

东南流经旬阳至白河县蜀河镇入湖北境,向东南流经鄂西北部和鄂中部于武汉市注入长江。

全长1577公里,其中陕西境内657公里,湖北境内920公里,流域面积17.43万平方公里(1959年前),后减少至15.9万平方公里。

现代水文认为汉江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

为何有三源,那是由三省而定,甘肃省志以漾水为源,湖北省志以沮水为源,陕西则以玉带河为源,曾有玉带镇,现有汉源村。

实则汉江江源地区水系分布很不对称,北源区海拔较高,一般在2500米以上,流程长,河流发育分布呈羽毛状汇集到主流。

形成沮水等几条北源主流,垂直汇入汉江干流。

南源地区海拔相对较低,海拔1500~1800米,大部分流程短,河流发育分布多呈扇状和平行主流,水系没有北源区发达。

经实地考察和资料对比,玉带河为汉江正源较为合适。

汉江是一条多源的江河,是由其地理位置决定的。

至少有两大来源,北岸有秦岭,南岸有大巴山,两组著名山系无数条小溪共同汇成滔滔不绝的大江。

所以三源之说实乃合情合理。

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湖北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公里,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且沙滩多,长约270公里,钟祥至汉口龙王庙为下游,长约382公里,流经汉江平原,河道蜿蜒曲折逐步缩小,故有“曲莫如汉”之说。

据考证,汉江形成于地球早期的造山运动,早于长江和黄河7亿年。

人类于2500年前认识了汉水,1137年前认识了黄河,400年前还不知道长江源头在青海。

襄樊汉江历史

襄樊汉江历史

襄樊汉江的历史二十世纪中国桥梁的帜树茅以升先生在他的《话桥梁文化》一文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到:“桥梁是这样一种建筑物,它或跨过惊涛骇浪的汹涌河流,或在悬崖断壁间横越深渊险谷,但在克服困难、改造了大自然以后,它便利了两岸的往来,又不阻挡山间水上的原有交通。

桥是为了与人方便而把困难留给自己的。

正当人们在路上走得痛快时,忽然看到前面大河挡路,而河上正好有一座桥,这时该暗自庆幸,果然路是走对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一条宽阔的大河横亘在襄阳、樊城之间,我们没有这样一座永久性的桥梁。

这条大河便是我们的母亲河——汉江(襄江)。

1969年9月,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襄江两岸同时开展。

翌年4月,一座大桥,一座改变襄樊人命运的大桥横空出世。

这座大桥便是襄樊汉江大桥。

从此,一桥飞架襄、樊,天堑变通途。

南北两城依靠渡船来往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因有了长虹大桥(二桥)、襄荆高速公路桥等,我们襄樊老百姓已经习惯把这座桥俗称为“一桥”。

这似乎是一段被尘封的历史。

《襄樊市志》、《襄樊市交通志》、《襄樊地名志》等志书,几乎无一例外的语焉不详。

这本是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1.桥前之“桥”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我们的祖先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因为“行”的需要,跨越江河的需要,道路在江河上延续的需要,发明了桥梁。

原始社会人类就有“横木为梁”的记载。

《诗经》云:“亲迎于渭,造舟为梁”。

人们在较宽的江河上,将多只船并列在一起,系上绳索,联成整体,船上铺上木板。

这就是我国最早真正意义上的桥——浮桥。

襄樊历史上也发生过多次联舟为梁,而且大部分为军用所架。

据《襄樊交通志•大事记》载: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襄樊守将在汉水架浮桥,使襄樊二城为犄角之势,以抗元军。

这是襄樊架桥用于战争记载之始;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5年),都御史沈晖与副史王玹命同知何祥在襄樊架舟桥,以济行人。

每年霜降水落,联舟七十有二,加板于上,首尾有铁环贯以铁索而系于两岸铁柱。

汉水是中国远古最大的江河

汉水是中国远古最大的江河

汉水是中国远古最大的江河汉水,古称天河、天汉、银汉、星汉,意即汉水直通云天,来自银河天汉;汉水又叫沔水。

据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考证,沔、嬭古音同注,沔可读为嬭,嬭即奶,故沔水即奶水,意即沔水浇灌哺育一方苍生,母亲河是也。

汉江发源于我国南、亚热带气候分界线的秦巴山脉西端,它的干流有南源、北源和中源三个源头。

南源名玉带河,出自宁强县境内箭竹岭上天柱峰的玉珠泉、云汉潭;北源名沮水,源自甘肃境内;中源一说为五丁北峡水,但古来一直被视为汉水中源、也是正源的却是嶓冢山石牛洞。

嶓冢山石牛洞位于大巴山系宁强县的烈金坝乡江源村。

在石牛洞口,有座钟乳石,壮如奔牛;牛的臀部有八个莫可辨认的大字,传说是大禹治汉成功、勒石记功的“禹书”。

在牛的腹下有一线清水流出,这便是汉水的源头。

传说:远古时候,嶓冢山(今称汉王山)森林茂密,高入云天,天河水就从嶓冢山腰一石洞中倾泻而出,直冲得巨石翻滚,波浪滔天,水声隆隆,惊天动地。

当大禹治理好了黄河,勘察水灾,来到嶓冢山汉水之源,只见那由天河中涌下的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水到之处,一派汪洋泽国。

要想疏通,两岸悬岩峭壁,却无立足之地,东察西看也无着手之处。

禹正在无计可施之际,忽然那奔波终生、为治水立下汗马功劳的老黄牛,哞地长鸣一声,飞身而起,越过深谷,一头扎入对面山崖岩洞之中,将汹涌的天河堵了回去,并张开大口,将来水吞入腹中,只留一线清水由胯下流出。

禹急忙率领民工掘开谷口,疏通河道。

于是山下渐渐现出陆地供人们居住、耕种。

那堵水神牛也日久天长化为岩石了。

这个山洞就被人称为石牛洞了。

汉江干流全长1577公里,流经陕西、湖北两省,于武汉市龟山以北汇入长江,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的20个地(市)区、78个县(市)。

流域北部以秦岭、外方山及伏牛山与黄河分界;东北以伏牛山及桐柏山与淮河流域为界;西南以大巴山及荆山与嘉陵江、沮漳河为界;东南为江汉平原,无明显的天然分水界限。

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长江历史文化

长江历史文化

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特征12-01-27 作者:佚名编辑:汪怡青汉水又称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74300平方来,跨甘、陕、川、豫、鄂5省79个县市。

丹江口以上为上游,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钟祥以下为下游。

汉水流域地处我国中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之间,靠近秦岭——淮河这条最重要的自然分界线。

这种特殊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汉水流域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明显地具有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的人文地理特征。

一、汉水流域是联系中国南北与东西的纽带汉水流域地处我国中部,介于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之间,秦岭耸立于此,巴山绵亘于南,汉水横贯其中,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壮美地形。

汉水河谷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的走廊;流域内的汉中盆地、南阳盆地和襄樊盆地,又是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南北交往的通道,在它们的周围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几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北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东北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平原,东南是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西南是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

历史上南北对立时期,双方的征伐攻守主要在黄河、长江之间的汉水、淮河流域进行,争夺的焦点是汉中、襄樊、寿春、徐州。

这四个城市分别位于古代中国北方与南方联系的四条主要交通干线上,是所谓“天关”、“地机”、“九州咽喉”。

就山川形势的险要来说,汉中、襄樊又在寿春、徐州之上。

南宋人张浚说:汉中“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

”①晋朝人庾翼说:襄阳“西接益梁,与关陇咫尺;北去河洛,不盈千里;水陆流通,转运无滞,进可以扫荡秦赵,退可以保据上流。

”②仅水流域这种战略地位也受到外国学者的重视。

世界著名学者、已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博士说:“汉水上游是古代盛地,因为汉水发源于秦岭南麓,从这里有道路通往渭河流域、北面的关中地区和西南面的四川地区。

因此,在中国的整个历史上,汉水流域是长江流域和上述几个地区之间的著名通道。

汉江——精选推荐

汉江——精选推荐

汉江汉江,又称汉水,汉江河,为长江最大的支流,现代水文认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

河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959年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位居长江水系各流域之首;1959年后,减少至15.9万平方千米。

干流湖北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km;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km;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km,流经江汉平原,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缩小。

汉江多滩险峡谷、径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航运条件好。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汉江别称:汉水,汉江河所属水系:长江最大支流发源地:陕西宁强县的嶓冢山流经地区:陕西省、湖北省河口: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龙王庙长度:1577千米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千米平均径流量:245亿立方米(陕西)主要支流:任河、褒河、丹江、北河、南河等河长:黄楚平水系构成干流概况汉江,全长1577千米,其中陕西境内干流长657千米,湖北境内长920千米,总落差1964米。

在源地名漾水,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陕西省宁强县大安镇汉江源头之一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河源段汉江干流发源于陕西省境秦岭南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为中源、沮水为北源、玉带河为南源。

漾水,源出陕西省宁强县北嶓冢山,亦曰东汉水。

东经勉县为沔水,经褒城纳褒水始为汉水。

陕西省志以此源为正源。

沮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留坝与凤县交界处的紫柏山(海拔2610米)南麓黄花坪,西南流入勉县张家河、纳入庙河和冷峪河后入略阳县两河口,继续南流至黑河坝流入留白河。

汉江

汉江

汉中,当年的汉江航运848499mm的博客曾经帆船如林的汉江如今早已退出了历史的交通舞台,,即便没有航空陆路的挤压,,生态的恶化生态的恶化,,淘金船和采砂船的狂挖滥采和采砂船的狂挖滥采,也使其失去航运能力了。

解放前,汉江航运多是用帆船从汉中直航汉口,水涨期须十四、十五日可到,水落期须三十日才能到达,航行困难,常须曳舟。

平生爱品紫阳茶历史上,从秦代开始就有了汉江航运的记载。

尤其明代以后,水陆联运更为突出。

因为在明代,船是较先进的运输工具。

当时吞、吐物资,主要是由汉江吞入汉中的。

以棉布为大宗,年约七、八万卷,再由陆路运到川北、关中、甘肃与汉中所属各县去销售。

每年由汉江输入的棉布,价值在百万两左右。

还有沙糖、石油、烟草、染料及日用杂货,也是主要输入的物资。

汉江上游的物资,以汉中为聚散中心,再分别运到安康、老河口、汉口。

主要货物有皮张,年约2000捆。

其次是:生漆、木耳、药材、桐油、竹材、稻、麦杂粮等。

转运的主要有甘盐。

除吞吐外,还开展客运业务。

到了清代——汉中商业繁荣,金融流通,沿江街市栉比。

街上行店林立,市场活跃。

除本地商人悉心经营外,山西、江西、四川、湖北、河南、福建与西安等地的商人,大批前来开设商店,促进了汉中商业发展。

汉江汉中段航道,常有百多艘货船来往不绝。

据统计,仅康熙年间从荆州由襄阳一次共运粮30万石,由汉水上转至长安。

又据清光绪17年(1891年)的海关资料记载,每年在汉水航行的船有23000多条,货运100万吨,乘客16.5万多人。

满清末年,汉江输入汉中城内的货物按年计有川糖约10万斤,茶叶约10万斤,转输甘肃的约占其半,棉纱多为日本纺制(由天津、湖北转输),棉花由汉中输出湖北,约10万斤。

民国初年间,汉江航道依然是汉中货运吞吐的主渠道,民国19年(1930年)统计,邻县由汉江输入的货有木炭20万斤,木柴40万斤,药材20万斤,棉布5000匹,煤油3000箱;汉中输出货有:桐油10万斤,棉花30万斤,牛皮20万张。

大汉之江一条河与一个民族的渊薮|悠悠汉水谣

大汉之江一条河与一个民族的渊薮|悠悠汉水谣

汉江之源:位于陕西宁强县大安镇中国境内的河流,我以为最能牵动我们民族心思的,不是黄河、长江,而是汉水。

据地质学考证,汉江是中国最古老的大河,在自然年龄上比长江、黄河还要早7亿年。

如果说长江、黄河是中华母亲河,汉江则当之无愧堪称中华祖母河!《禹贡》之“九州导山导水示意图”和沈括《禹迹图》里,古老黄河与长江曾多次改道,其流向和如今尤不相同,唯有汉江之地理位置始终未变。

先人在2500年前就认识了汉江,公元1137年才认识黄河,400年前尚不知道长江源头在青海省。

汉江源题刻《毛传》载:"云汉,天河也"。

故《诗经》曰:"维天有汉,鉴亦有光”。

古诗里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之句。

古人将流经秦岭以南、湖北西北部的大江与天上银河对应,命名为"汉水”。

汉中之所以叫汉中,是缘于此境位于古汉水中游矣。

古老传说中,银河也叫"云汉”。

银河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维天有汉”,讲的是唯一与"云汉”相接的地上河流,它就是汉水。

我们熟知的所谓“楚河汉界”,那仅仅是历史的地域切割么?一一不!文化的融合,地域间的阻隔从来都很失败。

水润万物,濒水而居且因水而繁衍生息的民族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汉江是汉朝的发祥地。

“大汉民族”、“汉文化”、“汉学”、“汉语”这些名称,都是因有了汉朝才定型的。

汉朝得名于汉江,发祥于汉中。

刘邦发迹地:汉中市汉江又称汉水,古时曾叫沔水,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

汉江全长1532公里,就长度而言为长江第一大支流其发源地在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宁强县(隶属陕西省汉中市,旧称宁羌)冢山,而后向东南穿越秦巴山地的陕南汉中、安康等市,进入鄂西后北过十堰将丹水纳入后,继续流向东南,过襄樊、荆门等市,在武汉汇入长江。

安康市汉江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的20个地(市)区、78个县(市)。

郧县旅游景区简介

郧县旅游景区简介

郧县旅游景区简介来源:郧阳文化网日期:2009年10月13日(一)郧阳文化旅游开发区(和平岛旅游度假区):郧阳文化旅游开发区位于汉东南岸,郧县柳陂三门处和平岛上,该岛原名叫“光石山”。

2003年,郧县与天津市和平区建立友好区县关系后,该岛被命名为“和平岛”。

总面积5平方公里,与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依山相连,与郧县县城隔江相望,距十堰市区只有20多公里,209国道穿腹而过,银武高速公路在此留有互通,是新修编的郧县县城“一江三镇”三大组团之一,是一处专门作为旅游度假而规划的临江旅游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蓄水后,和平岛周围水域面积将达到30多平方公里,和平岛将成为鄂西北地区最大的一个江中岛,还有10多个小岛与之相望,加之与其相连的道教圣地武当山,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和水天一线,碧波浩淼的汉江,和平岛必将成为一处绝佳的旅游度胜地。

项目内容:和平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滨江公园,高级住宅,休养度假设施,水上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特色岛屿建设等。

(二)郧县国家地质公园郧县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位于郧县柳陂镇,东距县城约8公里,南距十堰市区约23公里。

景区所辖“一园八区”。

主题景区青龙山恐龙蛋化石园,区域面积2.5平方千米,划分为科普游览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观光体验区四大区域,主要建设:郧县国家地质博物馆,主题广场,恐龙雕塑,恐龙蛋化石展示长廊,地质公园标志碑,地质景观墙,恐龙时代餐厅,燕窝群,恐龙游乐园,恐龙湖水上游乐园、办公管理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科普展示中心及恐龙夏令营等互动体验项目。

该区的恐龙蛋化石具有埋藏浅、数量多、种类全、分布集中、保存完好的特点,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

尤其是龙蛋同在一个区域共生,在全世界还属罕见。

目前已由香港华袤控股公司前期投资500万美金开发经营,计划在5年内将其建成国家4A级旅游区。

2008年10月下旬日正式开园接牌.(三)湖北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湖北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汉江以南,堵河西岸、黄龙水库临岸的郧县红岩背林场,距316国道10公里,距十堰市区16公里,平均海拔800米,主峰海拔1827.4米,总面积约78平方公里,境内峰岭峦连,山势绵延,沟壑纵横,植被茂密,气候温和,景色宜人,空气清新,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森林覆盖率达92%,是秦巴山脉一大绿色屏障、是鄂西北的一大天然氧吧、是距十堰市区最近、保持最为完好的一块原始森林。

襄阳汉江

襄阳汉江

三千里汉江,最美在襄阳。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我是来自湖北新神韵汉江旅游公司的导游,我叫郑艺婕,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乘坐豪华游轮来畅游我们的母亲河汉江。

襄阳是一座美丽的古城,清澈的汉江穿城而过,将襄阳分为江南的襄城和江北的樊城,山川灵秀的襄阳正应了这样一句话,“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伴入城”。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看见的这条河流就是汉江。

汉江,又称汉水,古代也称沔水。

孟子说:“水由地中行,江河淮汉是也。

”把汉江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

汉江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东流到褒城接纳褒水后称之为汉江,它过旬阳入湖北省,过丹江进入平原,在钟祥以下河道弯曲,所以有“曲莫如汉”的说法,最后在武汉汉口汇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流域涉及鄂、豫、渝、陕、川、甘,其中在湖北省境内有979公里。

汉江水质优良,常年保持在国家二类水质的标准,是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渠首。

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汉族、汉朝、汉人、汉字、汉白玉等等这些称谓,都源自汉江,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江河中恐怕都绝无仅有。

汉水是中华名族发祥地之一。

史学家章太炎先生认为:“中国又称华夏,就因华山夏水而得名。

”古之夏水即今之汉水。

可见,先秦时代的中国人自称“华夏”就是因汉水而得名的。

中国文学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发源和交汇于此,汉水孕育了荆楚文化,人文资源也非常丰富,曾被无数文人所歌咏。

诗仙李白在《襄阳歌》中写道“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将汉江水的碧绿形容为刚成型的青葡萄。

苏轼父子三人途经襄阳时,苏轼在《汉水诗》中写道:“襄阳逢汉江,宛似蜀江清”。

而在众多赞颂汉江的诗歌中以王维的《汉江临眺》最为著名,留下千古名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将汉江之美与襄阳之魅贯穿其中。

在歌咏汉江的诗歌中,许多诗人都提到了汉水的一个美丽传说,那就是郑交甫遇汉水女神的故事,襄阳本土诗人孟浩然写下了“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来述说这美丽的传说。

汉江历史大洪水

汉江历史大洪水

汉江历史大洪水汉江历史大洪水1、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公元1153年,长江爆发了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据忠县瓦渣地南宋水文石刻记载,当地的洪水位高达158米,有专家估算,对应宜昌站洪峰流量为94000m3/s,是有历史记录以来的第一次特大洪水。

74年后,公元1227年,长江千年一遇特大洪水再次爆发,据石刻记载比前次洪水还“高三尺许",我们估算当时宜昌站洪峰流量在100000m3/s左右。

据《宋史·高宗纪》载:绍兴二十三年六月已卯,潼川大水。

九月甲午,赈潼川被水州县。

《宋史·五行志》载:绍兴二十三年,金堂县大水,漳州府江溢,浸城内外民庐。

明万历《合川志》载:绍兴二十三年,涪江决,州遭巨浸。

又据重庆市博物馆《川江洪水调查报告》,忠县东云乡长江岸石壁有两处宋代石刻,记述“绍兴二十三年癸酉六月二十六日水泛涨。

”这是长江干流上发现最早的洪水题刻。

据洪痕实测,忠县洪峰水位为155.6米。

又据历史洪水调查,宜昌站洪峰水位为58.06米,推算流量为92800立方米每秒,3天洪量为232.7亿立方米。

该年,长江上游干流沿线均为特大洪水,中下游有些支流也发生大水。

中游主要在沅江一带,下游主要在水阳江和太湖流域。

2、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 (1-115) 汉江洪水据《陕西通志》载:“万历十一年癸末夏四月,兴安州(今安康)猛雨数日,汉江溺溢,……全城淹没一空,溺死者五千余人。

”《石泉县志》亦载:“四月大雨汉水溢,居民溺死无算。

”安康下游蜀河镇滨江山崖上洪水石刻记述:“万历十一年水至此高三尺,四月二十三日(即6月12日)起。

”经估算,安康站洪峰流量为36000立方米每秒,为近900年来的最大洪水。

下游黄家港(集水面积95217平方公里)洪峰流量达61000立方米每秒。

沿江千余公里所有城镇均遭受严重灾害,范围之广,灾情之重,为汉江历史上少见。

安康在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洪灾中,这次洪水冲毁老城,溺死5000余人,阖门全溺者、无考者未计算在内,是陕西历史上有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洪灾,灾后被迫在城南赵台山下修建新城。

中国内陆最古老的河流汉江和一个伟大王朝荡气回肠的余音

中国内陆最古老的河流汉江和一个伟大王朝荡气回肠的余音

南 - tE宽 1000米 ,东 西 长 2000米 , 东 南 部 有 10余 座 宫 殿 基 址 ,是 我 国 迄 今 发 现 的 保 存 最 为 完 整 、 时
汉 中 平 原 西 起 勉 县 , 东 至 洋 县 ,东 西 长 1 16公 里 。南 北 宽 5~30公 里 。 在 距 今 120万 年 前 的 lEl石
汉 江 中下 游 的江 汉 平 原 之 后 。 公 元 前 740年 ,楚 武 王 即 位 。凭 借 日渐 强 大 的
国 力 ,楚 武 王很 快 将 势 力 拓展 到 汉 江 以 南 ,并 在 打败 位 于 湖 北 当阳 汉江 西 岸 的 权 国后 ,设 立 了我 国历 史上 第一 个 县 — —权 县 ,成 为江 汉 平 原 名 副其 实 的 霸 主 。
用 紫 贝 缀 砌 的 通 道 , 印证 了屈 原 的 说 法 ,足 见 其 华 丽至 极 。
遗 憾 的 是 ,后 来 在 秦 军 统 一 中 国 的 进 程 中 ,这
楚 庄 王 之 后 。楚 国历 经 15位 国王 ,到 楚 怀 王 即 座 伟 大 的 宫 殿 毁 于 战 火 , 只 留 下 苍 凉 的 遗 迹 。供 后


墨囊 嚼湖霞黥
翻暾




一 一、 ,■
, 商
. t。
“^
瞄一

·I·



嘞 1 ≤
._j目
1I
■—
r_
‘ 一



I 誊
.、 I_ --.
墓 魏隔 _1藩目
I r
一 奇

汉江三峡发源地之一

汉江三峡发源地之一

汉江三峡发源地之一
(宣传页正面文字)
汉江三峡是汉江燕翔洞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点为古今闻名的莲花古渡。

莲花古渡始于春秋西汉,为古时子午道、荔枝道必经之要津,兴盛于汉唐明清时期,担负着入川、进楚、通途关中等地生漆、桐油、木材、蚕丝、棉花及山货的运输任务。

如今,莲花古渡已成为汉江三峡景区水码头及餐饮、观景、娱乐的中心。

由于亿万年的地壳造山运动,汉江流经莲花古渡便自西向东转而由北向南,在莲花古渡形成了“汉江第一湾”。

汉江三峡景区全长33.9公里,观览面积43平方公里。

两岸景色清幽、山势陡峻,形成峡谷,尤以凤凰峡、柳溪峡、香柏峡为胜。

从莲花古渡乘车或乘船南下,第一峡毗邻凤凰山而得名凤凰峡。

第二峡因后柳古镇一带绿柳成荫而得名柳溪峡。

第三峡因著名景点香柏岩而得名香柏峡。

汉江三峡碧波引路、秀山丽水相辉、景色清幽、霜叶如花,河流依山而转,渔歌悠扬,如诗如画。

乘坐汉江游船游览汉江三峡,置身山环水绕之中,只见山山侧列,峰峰相连,两岸群峰形成了两道夹江舒展的天然翠屏,汉江则像一条绿色的绸带在峡谷中飘舞,汉江三峡虽无长江三峡雄浑,但却另有一番秀丽和傲人的气质。

游完汉江三峡后在桂苑服务区登岸,服务区位于汉江三峡景区南端,距汉江喜河水电站仅12公里。

苑内面积3574.29平方米,各类房屋37间,为仿古式装修风格,是汉江燕翔洞景区的重要节点之一,主要为游客提供休闲、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

离开服务区,十几公里车程就到达燕翔洞景区。

(背面为石泉景区游览图和联系地址)。

沧浪亭寻古汉江,又名“汉水”,春秋战国时期又称为“沔水”,是长江最大..

沧浪亭寻古汉江,又名“汉水”,春秋战国时期又称为“沔水”,是长江最大..

沧浪亭寻古汉江,又名“汉水”,春秋战国时期又称为“沔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她穿越秦巴山脉,流经南栈古道,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中九曲回肠,一路欢歌,流到古均州城外,由于地势开阔平缓,水在这里集聚起来,变得平缓了一些,水势平静了,水流声小了,水变深了,也更加澄清了。

在均州城外的汉江河中,有一大片沙洲,沙洲上面长满了芦苇,到了秋天,一片片雪白的苇花萨风摇曳,几只翠鸟吃饱了,落在苇杆上,啾啾鸣叫着。

波光鳞鳞的河面上,一只只红嘴鸥翩翩飞舞,这就是有名的沧浪洲。

从沧浪洲北上岸,顺着一条青石台阶的小路,曲折向上,就会看见一座陡峭的摩崖间有一座六角亭,这就是沧浪亭。

站在亭子上,向沧浪洲望去,古均州城掩映在郁郁苍苍的参天大树里,绿水倒映着青山,河面上漂浮着点点白帆,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遨游,水鸟在河面上徘徊飞旋,不时有鸥鸟一头扎进水里捕食鱼虾。

河面上奔涌而起的水雾模糊了远处的山川河流,好像进入蓬莱仙境。

远眺武当山金顶,重峦叠嶂,汉江河宛若一条玉带,时隐时现。

相传孔子游历诸侯国时,由河南邓县入楚,路过沧浪洲,坐在洲边石崖上休息,听到孩子们歌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听后,对他的随行弟子们说:“你们听着,水清了可以用来洗我们的衣服;水混了,可以洗我们的脚。

不管是清水还是混水,都有适合自己的用途啊!”后来,人们便在孔子坐过的石崖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取名为“沧浪亭”,并在亭下崖壁上凿了斗大的四个字:“孺子歌处”。

这四个字用朱砂镶嵌,鲜红夺目,几里之外都能清晰地看见朱砂的反光。

为了纪念孔子曾经在沧浪洲听孺子歌,历代文人都曾在沧浪亭下的石崖上刻写摩崖。

从沧浪亭下仰望,山边崖壁和岩上碑刻高高低低,错错落落,有秦篆、魏隶、唐楷。

“沧浪”二字为秦篆石碣,直立于沧浪亭遗址之后,在右边的最高石崖上刻有真书,沧浪亭前有“孺子歌处”、“沧浪适情”、“碧玉”、“元览”等石刻摩崖,亭子左边的“拱桥”二字高一米多,向南遥对武当山。

汉江四源各千秋

汉江四源各千秋

汉江四源各千秋汉江亦称汉水、襄河,古称沔水,历史上为'江河淮汉'四大名川之一。

汉江全长1577千米,是长江最长的支流。

汉江是一个多源头河流。

历史上对汉江正源多有争议,有三源或四源之说。

古汉源——嶓冢山。

陕西省宁强县北嶓冢山下漾水为东汉水源头,即为历史上所称的汉水,也有为汉水中源之说。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14′,北纬33°03′,被人们称为古汉源。

河源在宁强县大安镇烈金坝(嶓冢山)汉王山白崖湾,传说汉王刘邦曾在此练兵,有历史遗存石牛洞等。

河源处汉王沟以及青泥湾、五丁关河(宽川)均为泉流小溪,于列金山坝附近汇合后至大安小盆地纳大林河,进入曲折峡谷后至炭场市会南源。

新汉源——水池垭。

箭竹岭水池垭海拔1650米,在距宁强县县城13千米,是汉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的分水岭之一,西北坡水流入嘉陵江,东南坡水流玉带河入汉江,此地既是玉带河之源,也是汉水之源(南源)。

玉带河在水观音(鹅项颈)一分为三,自左到右依次为回水河、马家河和赵家河。

赵家河(玉带河)汉源村,其地理坐标为32°54′东经106°08′,1990年辞源确认其为新汉源。

玉带河干流长101.1千米,流域面积831平方千米,流域内高程800米以上地区属暖温带气候,以下属北亚热带气候,年降水1024毫米。

玉带河源头地处川陕交界处,风光旖旎;玉带河汉源镇赵家河段为汉江源风景区,景区以三瀑三潭最为有名。

北汉源——沮水。

《水经注》记载,汉水北源出自陕西留坝西名为沮水的河流。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汉水词条述:“源出陕西宁强县北之嶓冢山,亦曰东汉水。

东流经勉县为沔水,经褒城纳褒河始为汉水。

” 沔水一名沮水,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阚骃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也。

沮水发源于留坝县西与凤县交界的紫柏山南麓黄花坪沟,西南流入勉县张家河,纳八庙河和冷峪河后如略阳两河口,继续南流,至黑河坝纳白河。

白河以上为上游,也成黑河,长112千米,白河口以下为下游,长18千米,称沮水。

最古老的汉江比长江早诞生7亿年的河流

最古老的汉江比长江早诞生7亿年的河流
历 史 上 第 一 个 为 汉 江 命 名 的 人 ,是 战 国 时期 的 大 思 想 家孟 子 。
公 元 前 326年 ,西 周滕 国 国君 滕 文公 出访 楚 国 , 途 经 宋 国 时 , 曾两 度 慕 名 拜 访 当时 已经 名 震 天 下 的 大 学 问 家 孟 子 孟 子 在 向 滕 文 公 讲 授 治 国 理 政 要 诀 时 ,谈 到 尧 任 用 大 禹治 水 的故 事 孟 子 曰 :“禹 疏 九 河 , 瀹 济 漯 而 注诸 海 ;决汝 汉 ,排 淮 泗 而 注 之 江 ”,其 中 “决 汝 汉 ” 的 “汉 ”。被 《辞 海 》认 定 为汉 江 一 名 的 最 初 来 源
如 果 这 种 说 法 成 立 ,也 就 不 难 理 解 公 元 前 207 年 从 鸿 门宴 上 死 里 逃 生 后 ,刘 邦 被 项 羽 安 置 到 汉 江 流 经 的 汉 中 当 汉 中王 时 ,为 什 么 满 怀 悲 愤 尽 管 刘 邦 到 来 前 ,汉 江 中 上 游 已 经 有 蜀 人 、 巴人 、庸 人 、 濮 人 等 众 多 少 数 民族 部 族 拓 荒 生 存 ,但 在 中 原 统 治
现 在 来 看 ,汉 江 流 域 最 为 美 丽 富 饶 的 地 方 有 两 块 ,一 块 是 位 于 汉 江 下 游 的江 汉 平 原 ,另 一 块 就 是 汉江 上 游 的汉 中盆 地 。萧 何 将 汉 水 比喻 为 “天 汉 之 水 ” 时 ,距 金 文 和 籀 文 赋 予 汉 江 为 流 放 政 治 犯 水 域 含 义 的 夏 商 时 代 过 去 了 两 千 多 年 ,借 助 汉 江 上 游 龙 岗 人 古 老 的稻 作 技 术 发 展 起 来 的 水 作 农 业 ,楚 人 在 汉 江 中游 筚 路 蓝 缕 ,历 经 数 百 年 艰 苦 卓 绝 所 创 造 的社 会 与 经 济 文 明 ,让 汉 江 流 域 成 为 除 关 中 与 中 原 之 外 最 充 满 生机 与活 力 的地 方 。

汉水文化视野下的圣母女娲

汉水文化视野下的圣母女娲

汉水文化视野下的圣母女娲[摘要]竹山这块土地和人民与女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女娲的感情也是非常独特的。

在这里,女娲神话及女娲文化完全被日常化、生活化、世俗化、地域化和节令化了。

其融合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就是女娲神话和女娲文化在这里延续、普及的深度和广度。

综合各种根据,我们似乎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向世人宣布:竹山是最有可能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竹山应该成为女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心之一![关键词]汉水文化;圣母女娲;形象形成;文化英雄;冠名权;冠名权权属Abstract:Zhushan and its inhabitants maintain a close relationship and special feelings toward Nuwa. Here, Nuwa myths and NuwaCulture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people’s daily activities, lives, customs, and local festivals. The integration of Nuwa myths and Nuwa Culture with local culture is profound, and so is its sp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ufficient evidence, we declare to the world: Zhushan is the most credible place where Nuwa refined colorful stones to mend sky, and Zhushan is one of original centers of Nuwa culture.Key words: Han river culture; the goddess Nuwa; image formation; cultural heroine; claiming of nameplate; evidence马克思曾说,要认识一个民族和一个民族文化真正的本性,最好从他的神话开始[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古老的汉江
作者:王若冰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8年第03期
早在2004年考察大秦岭时,我就关注到发源于莽莽秦岭,并紧紧依偎秦岭山脉逶迤东行的古老江河——汉江。

我们现在所说的汉江,其实是古汉水的一部分。

古汉水的源头在甘肃省天水市境内的嶓冢山,后来,由于地质运动,古汉水东西分流,如今的汉江指的就是东汉水。

巧合的是,东汉水的源头在陕西省宁强县的另一座嶓冢山。

汉江从宁强县出发,流经陕西、湖北两省,最后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

历史上第一个为汉江命名的人,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

公元前326年,西周滕国国君滕文公出访楚国,途经宋国时,曾两度慕名拜访当时已经名震天下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在向滕文公讲授治国理政要诀时,谈到尧任用大禹治水的故事。

孟子曰:“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其中“决汝汉”的“汉”,被《辞海》认定为汉江一名的最初来源。

摄/刘忠意
然而,在与汉江一次又一次的相遇中,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孟子将这条流经秦巴山区,最终归入长江的河流命名为“汉”,到底出于什么缘由?
查阅《说文解字》,从“汉”字由金文、籀文、隶书演变轨迹去追溯“汉”字的历史渊源时发现,原来“汉”字一开始就是为一种特殊的河流而创造的。

金文里的“汉”字为上下结构,上面为繁体“难”字,下面则是水的象形,古人解释为流放的水域;籀文在将“汉”字简化为左右、上下结构时,不仅在右边加了一个“火”字偏旁,还在右上加了一个与地域的“域”字相通的“或”字,表示这条以“汉”为名的江水,是专门流放政治犯的地方。

于是,有古文字研究者认为,“汉”字因古代中原朝廷专门安置政治犯的一条江河而诞生,这条江河就是汉江。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也就不难理解公元前207年从鸿门宴上死里逃生后,刘邦被项羽安置到汉江流经的汉中当汉中王时,为什么满怀悲愤了。

尽管刘邦到来前,汉江中上游已经有蜀人、巴人、庸人、濮人等众多少数民族部族拓荒生存,但在中原统治者和刘邦的心目中,汉江流域仍是一块尚待开化的荒蛮之地。

善于审时度势的萧何为了打消刘邦的顾虑,在劝慰刘邦时说汉江乃天汉之水,“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最终促成刘邦忍气吞声,翻越秦岭,来到了他政治生涯的转折之地。

现在来看,汉江流域最为美丽富饶的地方有两块,一块是位于汉江下游的江汉平原,另一块就是汉江上游的汉中盆地。

萧何将汉水比喻为“天汉之水”时,距金文和籀文赋予汉江为流放政治犯水域含义的夏商时代过去了两千多年,借助汉江上游龙岗人古老的稻作技术发展起来的水作农业,楚人在汉江中游筚路蓝缕,历经数百年艰苦卓绝所创造的社会与经济文明,让汉江流域成为除关中与中原之外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

在古人对汉江称谓解释的资料里,也有与萧何同样的说法。

有人在解释《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时说,这里的“汉”指称天汉、银汉、天河,所以人们将汉江理解为天汉之水,除了因古时汉江浩荡,流量在春秋时期占据当时人们认知的中国第一大江河地位外,还有一个原因大抵是在当时已盛行的天地对应哲学观念中,既然天上有银河,那么奔涌在秦岭巴山之间这条浩瀚的河流自然就是地上的银河——天汉之水了。

摄/闭眼缄默
汉江的“汉”字,无论最早是因为命名一条流放者聚集的河流而来,还是我们的先祖为了给一条与天上银河一样浩瀚奔流的江河命名而生,在大汉王朝诞生之前,“汉”也仅仅是一条江河的称谓。

然而,当刘邦在汉水流经的汉中忍辱负重,暗度陈仓,东山再起,创建大汉王朝后,汉江和“汉”字的含义骤然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汉朝、汉人、汉族、汉字、汉文化……伴随众多以“汉”命名的事物出现,“汉”已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集合体。

2014年以来,我先后两次从东西不同方向进入汉江。

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追随汉江在秦岭巴山之间奔走,寻找隐匿在这条古老河流里的历史与文化,而我行走的每一步,都有一个令人心旌飞扬的大字在眼前浮现,那就是因一条大江而诞生的一个字:“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