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实习镜下描述
病理学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背景病理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掌握病理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我在xx医院病理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熟悉病理科的基本工作流程,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2. 通过对病理切片的观察,提高对疾病形态学变化的识别能力。
3. 学习病理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病理诊断水平。
4. 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 病理科基本工作流程在实习期间,我熟悉了病理科的基本工作流程,包括标本接收、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染色、封片等。
同时,了解了病理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
2. 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包括细胞学、组织学、胚胎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知识。
3. 病理切片观察通过观察病理切片,我学习了常见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如炎症、肿瘤、感染、变性、坏死等。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切片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学会了如何识别疾病的特点。
4. 病理诊断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病理诊断工作,学习了病理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观察切片,我初步掌握了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
四、实习收获1. 提高了病理学理论知识水平通过实习,我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提高了病理切片观察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大量的病理切片,提高了对疾病形态学变化的识别能力,为今后的病理诊断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培养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同时,也学会了与同事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4. 增强了临床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病理诊断工作,我初步掌握了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为今后的临床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
五、实习总结本次病理学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病理学理论知识水平,还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
病理_实习报告

病理实习报告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在病理科进行实习,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对病理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首先,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病理诊断的过程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诊断的一门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
病理诊断是通过对患者的组织、细胞和体液等进行检查,从而确定疾病类型和性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病理医生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知识,因为他们的诊断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其次,我在实习过程中学习了多种病理检查技术,如切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
这些技术是病理诊断的基础,通过它们我们可以观察到病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在实习中,我亲自参与了这些操作,虽然起初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在老师和同事的帮助下,我逐渐掌握了这些技术,并能够独立完成各项任务。
此外,在实习过程中,我还有机会参与了一些病理讨论和病例分析。
通过这些讨论,我学会了如何分析病例、识别不同的疾病类型以及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这使我认识到,病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知识,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临床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病理学的精髓。
在实习期间,我也深刻体会到了病理医生的责任和压力。
他们需要对每一个病例都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同时,他们还要与临床医生、护士和其他科室密切合作,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这使我认识到,病理医生是一群充满爱心和敬业精神的人,他们为患者的健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总之,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病理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我将把这些知识和经验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也要向病理科的老师们表示感谢,是他们严谨的作风、无私的奉献和耐心的指导,使我能够在实习期间收获满满。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实现成为一名优秀病理医生的目标而努力。
病理切片的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病理切片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23年2月24日实习单位:XXX医院病理科实习内容:病理切片制作及染色一、实习背景作为一名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对病理切片制作及染色这一技能有着较高的理论认识,但实践操作经验较少。
为了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我选择了在XXX医院病理科进行为期一天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 学习病理切片制作的基本步骤,掌握切片制作技巧。
2. 学习病理染色方法,了解不同染色剂的作用及应用。
3. 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严谨的临床工作态度。
三、实习过程1. 病理切片制作(1)取材: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手术刀片取下患者组织的小块,一般厚度为2-3mm。
(2)固定:将取下的组织放入固定液中,固定时间为1-2小时。
(3)脱水:将固定后的组织放入一系列浓度逐渐增高的酒精溶液中,进行脱水处理。
(4)透明化:将脱水后的组织放入透明化剂中,使组织透明化。
(5)浸蜡:将透明化后的组织放入石蜡中,进行浸蜡处理。
(6)包埋:将浸蜡后的组织放入模具中,制成切片。
2. 病理染色(1)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将切片放入苏木精染液中,染色时间为5-10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再放入伊红染液中,染色时间为2-3分钟。
(2) Masson染色:将切片放入Masson染液中,染色时间为15-20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再放入伊红染液中,染色时间为2-3分钟。
(3)淀粉酶染色:将切片放入淀粉酶染液中,染色时间为30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3. 实习心得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病理切片制作及染色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化、浸蜡、包埋等基本技巧,掌握了切片制作的整个流程。
同时,我也了解了不同染色剂的作用及应用,如苏木精-伊红染色可用于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Masson染色可用于观察胶原纤维和肌肉纤维等,淀粉酶染色可用于检测淀粉酶活性等。
病理学实习镜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精品)

VS
详细描述
微血栓形成通常是由于血小板和白细胞等 在血管内聚集形成的。微血栓形成后,会 逐渐增大并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当 重要器官的血管被阻塞时,会导致器官功 能衰竭甚至死亡。
血管扩张与充血
总结词
血管扩张与充血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
详细描述
血管扩张与充血通常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的。血管扩张会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内,增加血管内压力,导 致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和炎症反应。同时,血管扩张还可能影响组织的营养供应,导致组织缺血 和缺氧。
红细胞聚集
总结词
红细胞聚集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 血流不畅和组织缺氧。
详细描述
红细胞聚集通常是由于血流缓慢或停滞引起的,聚集的红细 胞会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不畅。当红细胞聚集过多时,会导 致组织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进一步影响组织功能。
微血栓形成
总结词
微血栓形成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严重 病理表现,可导致血管闭塞和组织坏死 。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化验,了解血液流变 学指标、凝血功能等变化,为
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如抗凝剂 、溶栓剂等,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 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如动脉狭 窄、血栓形成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康复治疗
在治疗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康 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 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局部血液循环 障碍可分为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和静 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栓塞等原因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使组织器 官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
病理科实习自我鉴定小结

病理科实习自我鉴定小结作为一名病理科的实习生,我从这段时间的实习中获益良多。
在此次实习中,我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病理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首先,在实习期间,我主动学习病理科的相关知识,并积极应用于实践之中。
我认真阅读了相关教材和学习资料,了解了病理科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并学会了正常组织和疾病组织的鉴别方法。
在实践中,我积极参与了病理标本的切割、染色和镜下观察工作,通过与医生和技师的交流和指导,逐渐提高了对病理标本的处理能力和观察技巧。
其次,在实习期间,我注重与同事和导师的合作与沟通。
我与同事们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了病理科的日常工作。
我与导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和学习,就一些不明白或不熟悉的问题进行了请教和讨论,并积极接受了他们的指导和建议。
这样的沟通和合作让我更好地融入病理科的团队,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再次,在实习期间,我努力培养了细致认真和耐心的工作态度。
病理科工作需要高度细心和耐心,因为任何一个细微的差错都可能导致结果的错误。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养成了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处理标本的习惯,并且耐心地在镜下查找和比较不同的细胞结构和病变特点。
这种工作态度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准确性,更能培养出对病理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
最后,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不仅积累了专业技能,还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我学会了科学规范的工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思维的能力。
同时,通过与各类患者接触,我培养了良好的医学伦理观念和审慎的职业态度,强化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我的病理科实习经历充实而珍贵,不仅使我对病理科有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更为我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病理实习报告小结

病理实习报告小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在病理科进行实习,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病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习的小结。
首先,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病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诊断的一门学科,对于医生来说,掌握病理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在实习过程中,我看到了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病理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其次,在实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能和操作方法。
我参与了病理标本的取材、制片和染色等过程,掌握了病理标本的处理和观察的基本技能。
我还学习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并且学会了如何进行细胞学检查和病理诊断。
这些技能对于我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将非常有帮助。
此外,在实习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病理学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病理科的面积和设备配置不足,导致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够理想。
同时,病理科的人员配置也不足,病理医生的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高。
这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以提高病理学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我想感谢病理科的所有工作人员,他们对我的实习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实习期间,他们耐心地为我解答问题,指导我进行操作,并且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总之,这次病理实习让我收获颇丰,我对病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我相信这次实习将对我的未来医学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做好准备。
病理实习报告总结

病理实习报告总结病理实习报告总结病理实习报告总结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掌握几种重要作物病害症状的特点及病原物形态特征,了解病情调查方法,提高我们诊断和研究病害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得对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并加深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201X年6月地点:攸县林科所三、实习方法1、外业调查本次外业调查方法包括踏查法和标准地法。
A.踏查沿着攸县林科所道路周边调查,记录观察到的病害名称、分布情况、严重程度等,结果见实习结果与分析中表一。
B.标准地用打标准地的方法调查杉木纯林的病情指数。
在杉木纯林中选5个点,每个点调查20株杉木。
调查时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即每隔一行进行调查。
按照一定的分级标准对调查的每株树进行分级,记录每一级的株数,最后根据病情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出该标准地的病情指数。
结果见实习结果与分析中表二。
分级标准:病情指数 = 各级的株数该级的代表数100 总株数最高级的代表数2、内业内业包括标本的识别与制作,鉴定所采集的标本,对几中严重的病害进行描述,并制作常见的病害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由于条件有限,所以该步骤省略。
四、实习结果与分析1、结果表二病情指数= 31 045 1 10 212 3 2 4 100100 4=27.252、重要病害的描述1. 杉木炭疽病症状:发病时,叶尖变褐枯死或叶上出现不规则黑褐斑。
病害扩展,使针叶完全枯死,并延及幼茎。
通常枝梢顶芽以下10厘米左右的茎叶发病,此现象称为颈枯或卡“脖子”。
秋季,杉木由于生理原因引起新梢黄化,易感染炭疽病。
在枯死不久的针叶上下叶面上,可见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以叶背面气孔带上为多。
湿度大时,在小黑点上可见粉红色分生孢子堆。
医学病理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在XX医院病理科进行了为期四周的实习。
实习期间,我深入了解了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对病理学的临床应用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对医学事业产生了更深的热爱。
二、实习内容1. 病理基础知识学习实习期间,我重点学习了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细胞学、组织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诊断学等。
通过学习,我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疾病诊断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 病理诊断实践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大量的病理诊断工作。
具体内容包括:(1)观察病理切片: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观察病理切片,识别各种病理变化,如炎症、肿瘤、变性等。
(2)病理报告撰写: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病理报告的撰写工作,学会了如何根据病理切片结果,准确、简洁地描述病理变化,并提出诊断意见。
(3)病理讨论:在导师的带领下,我参加了病理讨论会,学习了如何与其他医生、技师等交流,共同探讨病理诊断问题。
3. 实验室操作技能培训在实习期间,我还接受了实验室操作技能培训,包括:(1)染色技术:学习了苏木精-伊红染色、中性红染色等染色技术,掌握了染色操作方法。
(2)制片技术:学习了病理切片的制备、封片等制片技术。
(3)显微镜操作: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了观察病理切片的技巧。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实习,我对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病理诊断水平。
2.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其他医生、技师等共同协作,共同完成病理诊断任务。
3. 培养了严谨的工作态度病理诊断工作要求严谨细致,通过实习,我逐渐养成了严谨的工作态度。
4. 增进了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在实习过程中,我亲眼见证了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对医学事业产生了更深的热爱。
四、实习总结这次病理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实习的总结:1.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自己的病理诊断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1.肝细胞水样变性: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索拥挤;肝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大小不等,肝窦扭曲、狭窄、闭塞。
肝细胞胞浆疏松变空,部分细胞呈球状增大,胞浆透明呈空泡状,为气球样变。
2.肝脂肪变性:肝小叶结构存在,大部分肝细胞体积增大,致肝索拥挤、紊乱,肝窦扭曲、狭窄甚至消失。
大部分肝细胞胞浆内有大小不等得圆形空泡,边缘清楚;有得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向一侧。
3.肝细胞坏死:汇管区周围肝细胞大量坏死,肝细胞或毛细血管内有黄褐色胆色素颗粒或团块,有得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核:固缩、碎裂、溶解。
4.慢性肝淤血:肝脏正常小叶结构存在,肝小叶中央区大量红细胞淤积。
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张充血,该区肝细胞萎缩甚至消失。
小叶周边区肝细胞有不同程度得脂肪变性,肝细胞胞浆内有大小不等得脂肪空泡。
5.肝细胞性肝癌:癌细胞呈多边形,排列成梁柱或片巢状,其间有扩张得血窦或毛细血管。
6.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严重广泛坏死,肝窦扩张充血、出血,库普弗细胞增生、肥大,并出现吞噬现象。
残留得肝细胞无再生。
小叶内及汇管区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为主得炎细胞浸润。
7.门脉性肝硬化:肝脏正常小叶结构消失,增生得纤维组织将肝小叶分割成大小不等得圆形、椭圆形得肝细胞团,即假小叶。
假小叶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如或偏位,肝小叶内肝细胞出现胞浆疏松化、脂肪变性,甚至小灶性坏死。
纤维组织内可见增生得小胆管及淋巴细胞浸润。
8.坏死后性肝硬化:肝小叶正常结构破坏,肝内大量纤维组织增生。
假小叶呈灶状、带状。
在大结节内有得可见几个完整得肝小叶。
假小叶内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可见胆色素沉着,肝细胞再生明显。
增生得小叶间纤维间隔较宽且薄厚不均,其中炎细胞浸润,小胆管增生较显著。
肺9.慢性肺淤血:肺组织呈弥漫一致性实变。
肺泡壁与间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增宽,肺泡腔内有蛋白水肿液、红细胞与吞噬含铁血黄素得巨噬细胞(心衰细胞)。
10.肺出血性梗死:肺组织内可见楔形实性病灶。
病灶内肺组织坏死有出血。
坏死灶内肺泡壁轮廓尚保存。
非梗死区有肺淤血样改变。
11.大叶性肺炎(红肝变):肺泡腔内可见大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间隔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12.大叶性肺炎(灰肝变):肺泡腔内红细胞裂解,内见大量纤维蛋白,呈丝网状,可见炎细胞主要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13.硅肺(硅沉着病):(1)硅结节:早期为吞噬硅尘得巨噬细胞局灶性聚集而成,以后可发生纤维化与透明变性。
(2)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14.小叶性肺炎:细支气管壁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坏死脱落。
肺泡腔内充满脓性渗出物及一些红细胞、脱落得肺上皮细胞。
15.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细胞浆少或无,细胞一端稍尖,似燕麦,故也称燕麦细胞癌。
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无核仁或少见,核分裂易见。
16.肺粟粒性结核:肺组织内散在许多孤立得、大小比较一致得、境界清楚得结节状病灶,由内向外观察其成分依次为:(1)中央为粉红染无结构干酪样坏死。
(2)外围以上皮样细胞与朗汉斯巨细胞。
(3)外周有淋巴细胞浸润及不等量得成纤维细胞与胶原纤维。
脑17.结核性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内可见大量炎性渗出物,主要为浆液、纤维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可见多个散在或集中得结核结节。
18.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发、散在、较小得筛网状软化灶,血管扩张充血,周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形成血管套。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周围被增生得少突胶质细胞环绕,称为卫星现象;被小胶质细胞吞噬,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小血管或坏死得神经细胞附近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结节。
19.化脓性脑膜炎:软脑膜血管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充满大量中性粒细胞、纤维素等。
脑实质内小血管周围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脑皮质有轻度水肿与神经元变性。
肠20.蜂窝织炎性阑尾炎:阑尾粘膜坏死,阑尾壁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
阑尾腔内可见粉染絮状得坏死物及脓性渗出物,阑尾壁增厚、充血、水肿。
肌层内可见大量得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21.大肠息肉样腺瘤:肿瘤主要由大量增生得腺体构成,腺体大小不等,排列紊乱。
细胞为高柱状,多为杯状细胞样,细胞核位于基底部。
细胞及核得形态、大小较为一致。
间质为纤维结缔组织,并有少量得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22.肠腺癌:左侧为正常肠壁,右侧正常结构被癌组织取代。
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态不整得肠管样,并侵及粘膜下层,基层,神识浆膜层。
癌细胞多成柱状或立方状,细胞及核大小不一,核大深染。
并可见较多核分裂与病理性核分裂像。
23.肠伤寒:肠粘膜孤立或集合淋巴小结被大量增生得巨噬细胞取代。
在大量增生得巨噬细胞中,有扩张得毛细血管、淋巴细胞、渗出得纤维素、浆细胞、红细胞及细胞碎片。
增生得巨噬细胞体积大,形状不一,胞浆丰富,核圆形或椭圆形,可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或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
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伤寒性肉芽肿。
24.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处黏膜充血、水肿、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
表浅黏膜坏死,表面有渗出得纤维素与中性粒细胞、坏死物、红细胞与细菌等组成得假膜。
又称假膜性炎。
脾25.脾贫血性梗死:左侧为梗死区,梗死灶内组织已坏死,呈粉红色细颗粒状,交界处可见炎性充血出血带,并见炎细胞浸润。
胃26.印戒细胞癌:无腺腔形成,癌细胞分散存在,以细胞内粘液为主。
因胞浆内产生得黏液将胞核挤压于癌细胞胞浆一侧,形成印戒状,称印戒细胞。
27.慢性胃溃疡:溃疡处正常胃粘膜结构消失,自表层向深部可见到四层结构:(1)渗出层:由不等得急性炎性渗出物构成;(2)坏死层:由坏死得细胞、组织碎片与纤维素样坏死构成凝固性坏死物质;(3)肉芽组织层:由新生得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与炎细胞构成;(4)瘢痕层:纤维性瘢痕组织内可见管壁增厚得小动脉。
溃疡周边黏膜组织可见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及粘膜肌层与粘膜得粘连。
28.胃癌:癌组织浸润性生长至肌层,细胞多形性、层次增多,深染,可见核分裂与病理性核分裂。
生殖29.子宫平滑肌瘤:瘤组织由形态一致得长梭形细胞构成,排列成纵横交错状,有时呈栅栏状排列。
核呈长杆状,两侧略钝圆,胞浆红染。
瘤细胞及核得大小、形态较一致,间质为多少不等得纤维组织与血管。
30.乳腺纤维腺瘤:主要由增生得纤维组织与腺体组成。
腺体大小不等,有得被周围增生得纤维组织挤压呈裂隙状。
增生得先上皮细胞形态大小较一致。
腺体周围间质较疏松。
瘤组织得一侧可见纤维组织形成得包膜。
31.浆液性囊腺瘤:囊壁与乳头间质均由含血管得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浆液性囊壁被覆立方或矮柱状上皮,胞浆红染。
上皮表面可见纤毛。
瘤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整齐,无核分裂像。
局部上皮呈乳头样结构。
32.粘液性囊腺瘤:囊壁内表面被覆单层高柱状瘤细胞,核位于细胞基底部,胞浆丰富、淡染,含清凉黏液。
瘤细胞大小、形态比较一致,无核分裂像。
33.葡萄胎:绒毛间质高度水肿,疏松淡染。
绒毛间质内血管消失。
被覆绒毛表面得两种滋养层细胞有不同程度得增生。
34.绒毛膜癌:有两种瘤细胞,细胞滋养层细胞呈圆形、多边形,细胞界限清楚,胞浆淡染,核圆形、空泡状;合体滋养层样癌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状,胞浆丰富、红染,核浓染、形状不规则。
35.乳腺癌:癌组织分布于间质中,呈浸润性生长,小叶结构被破坏,取而代之大量条索状得癌细胞,癌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仁明显,核浆比例增大,可见丰富得病理性核分裂像。
其她36.肉芽组织:表面一层为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下方为肉芽组织,最深层为瘢痕组织。
肉芽组织中含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数量多,管腔狭窄;血管之间有较多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核椭圆形、染色浅淡,有得可见核仁,可见各种炎细胞。
37.瘢痕疙瘩:可见皮下纤维组织增生,排列紊乱,纤维细胞减少,胶原纤维增多变粗并且相互融合,排列成均质得梁状或片状,染成深粉色得纤维即玻璃样变性。
38.淋巴结转移癌:正常淋巴结结构被破坏,被大量癌细胞代替,组织与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丰富得核分裂与病理性核分裂。
39.淋巴结结核:淋巴结构被破坏,代之以大量不等得结核结节。
结核结节中央为大片得干酪样坏死,周围有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淋巴细胞。
肿瘤40.皮肤乳头状瘤:表面鳞状上皮呈乳头状生长,癌细胞分化较好。
乳头中心为纤维结缔组织与血管。
41.鳞状细胞癌:镜下可见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得癌细胞团(癌巢),与周围结缔组织间质界限清楚,并浸润至深层组织。
分化好得鳞癌癌巢由外向内与正常鳞状上皮相似,癌巢中心可见角化珠。
有出可见细胞间桥。
分化差得癌巢无角化珠及细胞间桥,细胞异型性明显。
间质可见淋巴细胞与浆细胞等。
42.涎腺多形性腺瘤:由腺上皮细胞构成得腺管及由肌上皮构成得瘤细胞呈团片或条索状,可伴有鳞状上皮化生及角化。
染色较淡得就是黏液样组织与软骨样组织。
43.纤维瘤:癌细胞纵横交错排列。
癌细胞与正常纤维细胞相似,呈梭形,细胞及核得大小、形态较一致。
44.纤维肉瘤:肉瘤细胞弥漫分布,与间质纤维组织界限不清。
瘤细胞多为梭形,排列成束状或旋涡状。
核圆形或不整形,核大且大小不一,核分裂像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
45.霍奇金病: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代之以不等量得瘤细胞以及淋巴细胞为主得炎症细胞。
瘤细胞主要有R-S细胞、霍奇金细胞。
R-S细胞为双核或多核巨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大核仁居中。
双核排列、形态相似,称为镜影细胞。
霍奇金细胞为单核瘤巨细胞。
46.毛细血管瘤:瘤组织由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得毛细血管构成,腔小、壁薄,有得尚无管腔形成,而由增生肥大得血管内皮细胞构成。
瘤细胞及核得大小、形态较一致,间质疏松。
心血管47.混合血栓:管腔被血栓堵塞,血栓由淡粉色梁状血小板与小梁之间得深红色丝状纤维构成,梁网之间由大量得红细胞与少量白细胞。
48.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外膜表面有粉染得分枝状、空网状渗出得纤维素,其间有少量白细胞,心外膜下血管扩张充血,炎细胞浸润。
49.风湿性心肌炎:间质尤其就是血管旁见一些梭形细胞团,为Aschoff小体。
50.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瓣膜内见有较大赘生物,由大量粉染得血小板梁构成,混有浅蓝色得细菌团与炎性细胞,底部深蓝色为钙化。
51.主动脉粥样硬化:内皮下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为脂纹;内膜表面为纤维帽,下方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为纤维斑块;表面为玻璃样变性得纤维组织帽,下方淡染区内有坏死物、胆固醇结晶及钙化,中膜受压萎缩变薄,为粥样斑块。
泌尿52.肾水样变性:病变主要分布于皮质区得近曲小管处,近曲小管增粗,上皮细胞肿大并突向管腔,致管腔狭窄而不规则。
上皮细胞体积增大,胞浆淡染透亮,胞核改变不明显。
53.肾脓肿:脓肿处肾组织坏死,见大量变性、坏死得中性粒细胞,中心见少量得细菌菌团。
脓肿灶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有纤维素形成得囊壁包裹。
脓肿周围肾间质充血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