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理悟还是事悟都要落实不执着
认识印心宗——心中心
![认识印心宗——心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2a0bfd272b160b4e767fcfba.png)
认识印心宗——心中心一、认识印心宗——心中心【具备何种条件才是传法师?】问:具备何种条件才是传法师?答:现在的传法师都上师生前所委托。
甲问:请问,心中心法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给人灌顶?乙答:要有三个条件:一,彻悟本来(老人讲过传心中心祖位必须八地,最好十地)二,精研教理,博通三藏三,通达世法满足这三个条件,可以传心中心。
老人在世时就能为学人灌心中心顶的老师很多,他们多是代师灌顶传法而非自己可以传法。
有师兄听老人说过,他选择代他传法的师兄的依据主要是看这个人和众生的因缘以及他自己的福报,个人修证也要考虑,但不是主要因素。
上师表态过,如果要登上师位,就必须满足以上三个条件,这样的人方堪为人天师表,方堪能荷担心中心。
若没有这样的条件,就是本人再诚惶诚恐,也没有力量将心中心宏扬起来,毕竟修行人的眼睛是雪亮的,若老师没有道德,就一定会随着时间而湮没掉。
比如上师他自己,就是靠自己的修证来宏扬心中心,若他老人家没有这不可思议的道力,天知道心中心能否宏扬起来。
南无阿弥陀佛!丙:呵呵,上师是不是学六祖慧能,毁法衣,行大道。
答:您说的倒真的有点相象呢。
问:给学生灌顶的老师需要具备什么资格?答:目前的传法老师是老人在世时所委托,老人并没用过“资格”一词。
问:如何辨别真假心中心师傅?答:学人自有“学人眼”,能识鱼目辨珍珠。
问:请问是不是具备阿阇黎资格的人才可以为别人灌顶答:老人在世的时候,就有十多位老人的弟子受老人之托灌顶传法。
老人也不曾用过“资格”的说法。
【老人委托传法的有十多个】问:我很想知道现在老人认可的传法人是谁,我有些问题请教,您若是那再好不过了,你若不是请您告诉我,我不胜感谢!答:受过老人委托传法的,算不算您说的“老人认可的传法人”哪?问:是不是每一个灌过顶的人,都曾受老人委托传法呢?答:受过老人灌顶的太多了。
委托传法的有十多个。
问:lvm兄,听说你是元音老人许可传法的弟子?答:受元音老人委托而传法的师兄很多,我也叨陪末位。
仁德上人 开悟歌二首
![仁德上人 开悟歌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0cb9d93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3.png)
仁德上人开悟歌二首(一)
人人皆是佛,只因多个我。
放下我我我,当下即成佛。
心中执着我,永远难成佛。
佛是常灵知,灵知空无我。
有我必爱憎,烦恼必有我谁能空净我,无我真解脱。
落实空无我,空心无佛魔。
万法与千言,皆为放下我。
通达法界性,性空没有我。
我我造业障,我我烦恼多。
本来空无我,我我是迷惑。
迷人执着我,为我造罪多。
悟人悟无我,无我谁解脱。
众生执着我,诸佛忘掉我。
无我随缘用,处处皆清净。
禅密净教律,皆是对治我。
认知见佛性,灵知空无我。
无我谁要修,无我修什么。
无我谁成佛,无我谁解脱。
千言万语意,皆是说无我。
无我谁在说,说时即无我。
无我随缘用,用时空无我。
有我心烦乱,无我心自安。
(二)
理悟空性事无着,事事无着真解脱。
明理是为透过事,事事透过空无我。
理悟无我事无我,理事无我真成佛。
悟空必须要透事,事事无事空无着。
悟理就在刹那间,透事必须要死磨。
只有死磨能透过,只有透过见真佛。
真佛无相常灵知,灵知是佛空无我。
明白无我名开悟,开悟见性知无我。
真悟不知在何时,一时明白真无我。
悟到无我证空性,事情面对不执着。
真悟明白相本幻,知幻离幻性现前。
明明白白常灵知,灵知知道无私念。
做到无私更无我,事事临头随佛缘。
菩萨修行早开悟,开悟证空无爱憎。
2023.3.16选自《仁德法语》。
经典人生感悟句子摘录88句
![经典人生感悟句子摘录88句](https://img.taocdn.com/s3/m/b0d7feb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78.png)
经典人生感悟句子摘录88句1、每一种灾祸在记忆里留下悲哀,只有最大的灾祸——死亡,不是这样:死亡是把记忆和生命一股脑儿毁灭。
2、在这个稍微努力就饿不死的年代,你有什么可忧郁的,干你应该干的。
3、一点都没有拘束,任意了许多梦想。
4、数不清多少怀念,于皓雪纷飞之际,谨致无限祈愿,祝福给你。
5、碍处非墙壁,通处勿虚空,若人如是解,心色本来同。
6、小乘行者注重断恶,大乘行者重视行善。
出离心,是断恶的起点;菩提心,是行善的动力。
证悟空性,是大小乘的共同趋向。
为个人的解脱而修证无我,是小乘佛法的解脱之道;为普度众生而证得佛果,是大乘佛法的菩提大道。
7、我的抱负就是我惟一的朋友。
8、贪婪,是我们最大的烦恼与障碍,有了钱,还要更有钱;有了房子,还要更多的土地;有了名利,还要更大的权势;有了权位名气,还要更长久的寿命来占有它……9、青年人,我们鼓足勇气,无论现在有人与我们怎样为难,我们的前途一定美好。
10、打折的不是真,褪色的不是善,乔装的不是美。
11、只有无染的真、无求的善、无尘的美,才会经久不衰。
12、太在乎别人看法,那是因为你不够自信!13、要怎么思考,怎么生活,随个人高兴,反正人生在世就是无法事事如意,不如意的时候就只能死心。
14、曾过往,伊颜纯美无暇,如玉般璀璨,许多人像发现了财富,紧抱于怀,怜香般害怕失去。
那时,遇见你的是洗礼过后的悔过者,只懂怜香,而不懂惜玉,再璀璨也掩盖不了他身上久积的灰尘,铸造不了你,也成就不了他,于是乎,迷糊坚固了戏剧化的情谊,疼只是简单的疼。
15、生命中一道道仓促的划痕都会成为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16、尘世之人生从坐标原点出发,向四周各个方向飞奔,直到筋疲力尽,生命终结,也不会到达目标的终点。
17、生命不在于你活了多久,而在于你经历了多少令人砰然心动的瞬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活好自己就好。
早安!18、人生不能靠心情活着,而要靠心态去生活。
学会坦然,你就会在遭遇挫折时收获一份执著,在获得成功时保持一份本色。
明轻重之理悟人生之道作文
![明轻重之理悟人生之道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763aa7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09.png)
明轻重之理悟人生之道作文
得嘛,咱今儿聊聊这轻重之理,悟悟这人生之道。
您瞧这生活里头啊,事儿可不少,大大小小,纷繁复杂。
咱得学会拎得清,分得明,知道啥轻啥重,这样才能活出个人样儿来。
就说这工作吧,有人觉得赚钱最重要,啥都得给赚钱让路。
这话没错,但也不能全对。
赚钱固然重要,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家庭是温暖的港湾。
要是光顾着赚钱,把身体熬坏了,把家人晾一边儿了,那赚再多钱又有啥用呢?所以嘛,工作得努力,但也得悠着点儿,别把自己给累垮了。
再来说说这人际关系。
人活一世,总得跟人打交道。
有些人啊,就爱占小便宜,啥事儿都想着自己,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这种人啊,最后只会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咱得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这样,人际关系才能处得融洽,人生之路才能走得顺畅。
还有啊,这人生里头啊,总有起起落落,有得有失。
有些人啊,一遇到点儿挫折就灰心丧气,一有点儿成就就飘飘然。
这种人啊,心态不行,早晚得栽跟头。
咱得学会宠辱不惊,看淡得失,保持一颗平常心。
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笑对风雨。
说了这么多啊,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是看你跑得有多快,而是看你跑得有多远。
要想跑得远啊,就得学会拎得清轻重,分得明缓急。
只有这样啊,才能悟出人生的真谛,活出个人的精彩。
人生时光感悟:人生如瓢,触着即转
![人生时光感悟:人生如瓢,触着即转](https://img.taocdn.com/s3/m/6685b05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1.png)
人生时光感悟:人生如瓢,触着即转人生如瓢,触着即转道士下山里,如松长老说法:人生如瓢,触着即转。
念念无常。
水无定势,人无常形。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我们说的各种话,兴起的各种念头,都是对当时情景的反应。
逢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
话可以正着说,也可以反着说;事可以这么着,也可以那么着;人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那个样;想法也可以时而这样时而那样。
没有一定怎样的人。
在这里可能是这样,在那里可能就是那样了;现在是这样,过段时间可能就那样了。
有时候人昏昏沉沉,有时候又忽然觉醒过来。
有时候慷慨激昂,过一阵又偃旗息鼓了。
人如滚石,从生滚到死,被各种因素干扰,颠簸,辗转,起伏。
我们说这是无常,也说这是命运。
在祗园精舍,须菩提问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是个大问题。
发心成佛,如何安住这个心愿不妄动,不随类各应,随波逐流?如何清除杂念,降伏妄心?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惠能因这句话得悟。
在《薄伽梵歌》里,这句话有另一种说法:行动而不执著。
这句话好说不好解。
字都认得,字面意思也好理解,一深究,就处处碰壁。
执着于行动算不算执着?为什么要行动?又为什么不要去执着?《薄伽梵歌》里当然有一套逻辑缜密的解释,常人把这话当成箴言,却不知不行。
Just do it!耐克这样激励它的用户。
人贵在知止。
知止,方能定。
有定,才有慧。
知止是结束兜兜转转的开始,是结束无常的开始。
知止,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人不会被带着走,能安住本心。
听闻,李嘉诚办公室里,就挂着“知止”二字。
【本文作者:李日白 (微信公众号:日白匠)】【。
人生只要快乐,你就什么都不缺_人生感悟
![人生只要快乐,你就什么都不缺_人生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5079681401f69e31433294e1.png)
精心整理
人生只要快乐,你就什么都不缺_人生感悟
人生一个梦,生活靠颗心,只要心态不老,只要信念不消,不管多远的路,都会有尽头,不论多深的痛,也会有结束。
选择其实很简单,往自己心里感到踏实的地方走,静下心听自己的心声。
用一颗美好之心,看世界风景。
用一颗快乐之心,对生活琐碎。
用一颗感恩之
平常一颗心,淡然一些事。
与人相处,真诚一点,与人误解,宽容一点。
把尘事看轻些,把人际看浅些,把得失看淡些,把成败看开些。
不和别人比较,不和自己计较,用心去做人,埋头去做事,脚踏实地的走,顺其自然的活,做人如饮酒,半醉半醒最适宜,做事如执笔,半松半紧最自然。
精心整理
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以金钱衡量,而是一生中,你善待过多少人,有多少人怀念你。
生意人的账簿,记录收入与支出,两数相减,便是盈利。
人生的账簿,记录爱与被爱,两数相加,就是成就。
人生,总有路可走,风雨人生,淡然相随。
只要快乐,你就什么都不缺。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UC头条:渐悟与顿悟的区别
![UC头条:渐悟与顿悟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7c28d8c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9.png)
UC头条:渐悟与顿悟的区别1. 渐悟与顿悟之间,有哪些区别?悟道,分为两条路,渐悟与顿悟。
渐悟,必须依照“戒定慧”的次第而行。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先遵守戒律,然后修习四禅八定,最后开悟见法。
此为佛陀当年的修行之路。
顿悟,自古修行者总有误区,认为没有次第,其实是错误的。
禅宗六祖有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从观察到心,到从心悟道,这个过程是有次第的。
渐悟,四禅八定是核心,先把内心的所有念头制心一处,随之再修四念处,清除内心的贪嗔痴。
顿悟,逻辑思辨是关键,在修“心”的过程中,必须明了“心的运行规律”,最后“悟后起修”。
2.“四禅八定”的修行步骤?本人是搞顿悟法门的,是研究“由心入道”的。
虽实修不足,但凭借实证的逻辑思辨,可以把实修推演出来。
鉴于目前一些传法者,渐顿不分,对“四禅八定”的解读偏差过大,所以才梳理一番。
初禅到四禅,可以称为“禅定”。
如念佛、观呼吸等法门,初禅念佛、观呼吸时,还有其他念头的出现,而四禅念佛、观呼吸时,已经没有其他念头,只有一句佛号,或者专注在呼吸之上。
第五定到第八定,可以称为“正定”,只有四个果位的阿罗汉可以进入。
之所以分四个正定,在于入定时,第六识依旧只有一句佛号,而第七识与第八识之中“贪嗔痴”的薄弱程度,是区分第五定到第八定的指标。
正定,只有依靠“止观双修”获取。
拥有“四禅”之后,再依“四念处”修观,可以清除“第七识与第八识”的贪嗔痴。
随之,先经过“初禅到四禅”的“禅定”,以“贪嗔痴”的多少,依次进入“第五定到第八定”,乃至“灭尽定”。
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但拥有“贪嗔痴”的种子,只有拔出种子,才能永断轮回,所以藏传佛教,有“第九识”之说。
以实证来说,证到“第八识”之境,就看到“本心”。
以实修来说,修到“第九识”之境,才算到达“本心”。
这是“修与证”的差异。
南传佛教,探讨的是根基,而汉传与藏传,依自己路线不同,又把“意识”加以细分。
3.渐悟与顿悟,修行之法的原理是什么?渐悟修行,偏重出世间,出世能够更好的修行禅定。
启迪智慧的人生格言警句
![启迪智慧的人生格言警句](https://img.taocdn.com/s3/m/0026fc2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78.png)
【导语】⼈⽣有很多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些机会要你⾃⼰去寻找,去把握,⽽不是等待别⼈给你。
下⾯是⽆忧考为您收集整理的启迪智慧的⼈⽣名⾔警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启迪智慧的⼈⽣格⾔警句 1、别把⽣活当作游戏,谁游戏⼈⽣,⽣活就惩罚谁,这不是劝诫,⽽是规则! 2、没有⼈因⽔的平淡⽽厌倦饮⽔,所以也不要因⽣活的平淡⽽摒弃⽣活。
3、⽣活就像⼀杯⽩开⽔,向⾥⾯放⼀块糖,这杯⽔就会变甜,⼀味地灌进苦⽔,它就会苦不堪⾔。
4、⽣活像⼀团⿇,总有那解不开的⼩疙瘩呀,⽣活像⼀杯酒啊,尝遍了⼈⽣酸甜苦辣的苦乐年华。
5、⽣活在于经历,⽽不在于平⽶;富裕在于感悟,⽽不在于别墅。
6、不想拥有太多情绪。
陪朋友笑笑就可以。
感觉累了就好好休息。
何必苦了⾃⼰。
7、回不去的,不是曾经的我,⽽是曾经的我们。
8、不是不追求,只是不去追求,淡然地过着⾃⼰的⽣活,不要轰轰烈烈,只求安安⼼⼼。
9、世事忙忙如⽔流,休将名利挂⼼头。
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10、频频回头的⼈,⾃然⾛不了远路。
⼈活着,就应该往前看,只留给世界⼀个背影。
11、有时候,你对⼈⽣所有的规划,抵不过命运⼀次不怀好意的安排。
12、⼈的⼀⽣,都有⼀些说不出的秘密,挽不回的遗憾,触不到的梦想,忘不了的爱。
13、真正的忘记,并⾮不再想起,⽽是偶尔想起,⼼中却不再有波澜。
14、如果我放弃,不是因为我输了,⽽是因为我懂了。
15、须交有道之⼈,莫结⽆义之友。
饮清静之茶,莫贪花⾊之酒。
开⽅便之门,闲是⾮之⼝。
16、⽣⽓,就是拿别⼈的过错来惩罚⾃⼰。
原谅别⼈,就是善待⾃⼰。
17、当⼀个⼩⼩的⼼念变成成为⾏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形成性格,⽽性格就决定你⼀⽣的成败。
18、你把周围的⼈看作魔⿁,你就⽣活在地狱;你把周围的⼈看作天使,你就⽣活在天堂。
19、有的⼈活了⼀辈⼦,却没有真正活过完整的⼀天!因为他们不是追忆过去,就是期许未来,从来没有活在当下。
元音老人寓所随缘开示
![元音老人寓所随缘开示](https://img.taocdn.com/s3/m/c2b04eea2af90242a995e583.png)
元音老人寓所随缘开示(一)①人的错误都错在望风捉影呀。
是吧?我知道了,噢,一切法都是假相不可得,我不捕捉,心空了。
心空了,你做人也做得舒服了,不要什么东西嘛,我也不去求人嘛,是吧。
人到无求品自高。
我不求你,我和你一样高,我一求你,坏了。
我就比你矮了一截了。
要你求我,我不求你,是吧。
所以一切事情都是假的,只有佛性是真的。
我说这个真理你们认识了,这个佛法就在里面了,还有什么东西?世说(法),唠唠叨叨,说三藏十二部经文,不过是这样的缘起性空,一切都是假的,不要,不要去执著,是吧。
都是因缘合起来才有呀。
缘合必有分,肯定的。
没有分哪有合?合了必定有分,像你们的家庭,都是一个因缘合成体。
你自己本身也没有,这个身体也没有。
还有身外的你们的夫妇啊?子女啊?这个妻财子禄,都是假的,一场空。
明白这个道理,我一切放,多好!我们平时做人都是背石臼,背着石臼来演戏。
挑着,哎,做这个做那个,总是要这个要那个,都是上当。
你们不要去背啦,都是假的,背什么,我一切放舍!这就行了嘛!所以很简单。
实际上是简单的很。
像临济大师悟道的时候,“哎哟,黄檗佛法无多子!”就这么简单法子。
就是我们思想太多,打我一把,就把思想打掉就是了。
呼!你这么一愣一呆,那时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佛性,多简单。
所以大愚告诉他,与你撤困哉!你都困住了!你背石臼,要这样要那样,一打把你打掉,啊!原来如此简单。
所以佛法很简单,你还求什么?不要求了!放下!所以一句佛号就很好,很恰当。
念头才来,哎,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空了,不著相,就是了嘛。
你时时心空不著相,就出尘劳了嘛!我们自己粘住尘劳不肯放,乃至于身体出家了,剃头了,穿衣裳了,心里也不出家,还是粘着,是吧。
你不要粘着,要出三界家,是真出家,你心空了,欲界,欲望不要有;色界,一切色都是假的,不执著;空界,非空非有,住着空还是有个空,空也没有。
你看,一切解决了。
你就出三界了,所以心空出三界。
有个空在就不行,要空也没有。
勿以人为痴,守愚若大智文言文
![勿以人为痴,守愚若大智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9f1749f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1.png)
勿以人为痴,守愚若大智文言文
“大智若愚”若愚,已人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
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
大智者,愚之极至也。
大愚者,智之其反也。
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
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
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上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
智愚之别,实力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勿以人为痴,守愚若大智可以翻译为不要把别人当做痴呆的人,表面愚笨的人内心是有大智慧的。
或者翻译成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象愚笨。
迷时师度,悟后自度
![迷时师度,悟后自度](https://img.taocdn.com/s3/m/19a3a41e6c175f0e7cd13738.png)
如何见性100条续(1001-1100)
![如何见性100条续(1001-1100)](https://img.taocdn.com/s3/m/e4d8fe2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2.png)
如何见性100条续(1001-1100)1001佛法的宗旨是大慈大悲不舍一个众生,大悲心遍满广利众生,因大慈大悲心中没有污染。
为什么自私自利的心有污染而大慈大悲的心没有污染呢?一个为了自我,一个是为了众生。
1002佛菩萨说法有两种:一种随顺众生心,方便说法;一种是称性说究竟圆满的解脱法。
1003不要小看能够念佛往生的菩萨,的确能够往生净土,非常殊胜。
一念放下,胜过苦修一生。
1004谁能把握住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尽力地修持,忏悔业障,并能时时刻刻安住体性,不动我我我。
1005在临命终时,一生的所作所为,全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显现出来,作为一个总回顾。
只有彻底放下,身心化空,自心不动,坦然处之,无愧任何的人事物,做到心安理得。
1006在一生修行过程之中,要无愧于依止上师,无愧于护法和众生,才能自心坦然安然。
1007这一生所做的好事坏事,临命终时全部显现出来,良心必然发露,对自己的罪恶会忏悔。
1008若能平常放下,不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到临命终时,你的内心会安住正定,不会动乱。
1009每天都要反省,竭诚地忏悔自己每天所犯下的罪恶,千万不能让罪恶留到第二天。
1010要万缘放下,化空身心不动我我我,坦然面对死亡,不为业力牵缠,要时时检讨自己的错误。
1010我们学佛是为了成佛,成佛是为了救度众生,让一切众生全部成佛。
佛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自心,不用心外追求。
能够把自己的身心化空,没有我我我,即可真正地见性成佛。
1012临终一念往生之要旨,口念佛耳闻佛号的声音,心专一在一句佛号上,送自心往生清净心中,这就是一心念佛。
佛在心中显现,一念之间往生极乐世界,没有我我我,清净心现前。
1013能一心念佛求生极乐,往生后乘愿再来,帮助所有的有缘众生都来念佛,求生极乐世界。
1014花开见佛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自己本性本能本具本有本来的清净心,也就是自己本具的大慈大悲心。
1015放下,去除自己心中自我的爱憎取舍之幻心妄心,让自己的真心平等地大慈大悲不舍一个众生的本心现前。
干好工作十八法: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
![干好工作十八法: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https://img.taocdn.com/s3/m/b1b19ef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66.png)
干好工作十八法: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
机关工作性质特殊、地位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才能确保机关高效运转,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提升工作的境界和水平。
最近,一位省委组织部长总结的机关工作十八法流传网络,引发广泛转载。
1、不做差不多先生不要差不多,盯住最完美。
“差不多”心态看似没有什么大碍,但若干个小的“差不多”,集中起来就会导致“差很多”。
世界上的事最需要“认真”,也最怕“认真”,而我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
养成严肃严格严谨地对待工作的习惯,绝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要做就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2、善安排,马上办长计划,就是说要着眼明天、着眼未来、着眼长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光有长期计划还不够,还要善于将其具体化、阶段化,也就是要有短安排,从细从实。
不管是长计划还是短安排,都要立即行动、马上就办,将工作落到实处,否则就只是一句空话。
3、有计划,有条理“今日事,今日毕”。
每过一段时间及时“回头看”,检查审视自己的工作,确保任务不拖延、事情不遗漏。
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打乱仗。
把今天该做的做好,把明天要做的计划好、准备好,努力做到事不过夜、案无积卷,从容不迫、井然有序地应对复杂工作。
4、学中干,干中学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事实反复告诉我们,学习力的高低是人与人之间拉开距离的重要因素。
5、重积累,重调研沉下身来、静下心来、置身事中,广泛了解自身工作所涉及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成为本职工作的通才。
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还要注重调查研究,就是用脑子干活做事,不仅苦干实干,还要巧干会干。
6、善对接,会沟通机关干部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了解上面的要求、左右的情况、下面的进展,就要增强主动沟通的意识,确保上情准确下达、下情及时上传,着力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内外一体、立体交叉的运转体系,实现各方面工作无缝对接,形成“整体一盘棋,同唱一台戏”的良好格局。
有深度有涵养的句子大全
![有深度有涵养的句子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2ae0fa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4.png)
有深度有涵养的句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句子吧,从语气上分,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句子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深度有涵养的句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深度有涵养的句子11、如果真的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索性就先做好眼前的事情。
只要今天比昨天过得好,就是进步。
长此以往,时间自然会还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未来。
早安!2、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淡然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不要轰轰烈烈,只求安安心心。
如此,安好。
早安!3、不要期待,不要假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如果注定,便一定会发生。
用漫不经心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早安!4、生活不能等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早安!5、凡事不必苛求,来了就来了;凡事不必计较,过了就过了;遇事不要皱眉,笑了就笑了;结果不要强求,做了就对了。
早安!6、永远都不为自己选择的道路而后悔,不管是十年前,还是现在。
因为能做的,只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早安!7、人生不能靠心情活着,而要靠心态去生活。
活着不是靠泪水博得同情,而是靠汗水赢得掌声!早安!8、如果有缘,错过了还会重来;如果无缘,相遇了也会离开。
聚有聚的理由,离有离的借口,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
早安!9、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强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会不期而至。
早安!10、不开口,没有人知道你想要什么;不去做,任何想法都只在脑海里游泳;不迈出脚步,永远找不到你前进的方向。
早安!有深度有涵养的句子21、奋斗创新演绎精彩人生。
2、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3、若要言败,当初何必拼搏。
4、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5、揣摩人的心情是件累人的差事。
6、追踪着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
7、成功的速度一定要超过父母老去的速度。
8、正直虽不是行善,却是缺乏罪恶的证据。
迷时师度悟后自度
![迷时师度悟后自度](https://img.taocdn.com/s3/m/eb607859852458fb770b56c9.png)
迷时师度,悟后自度“迷时师度,悟后自度。
”这是六祖大师说的。
没开悟见性,还不识本心时怎么办?这个时候真的是需要师父,需要善知识。
真的明心见性,破了见惑,登初地菩萨了,自己搞定自己就行了。
好好实修、好好观照,做功夫。
初关破了,接着就是除习气,破重关。
但是,现在这个时节明心见性真的很难。
因为习气太重了,业力很深重。
妄想分别没间断过,睡觉做梦时都还在打妄想,没有清净下来过。
但如果真的发心求解脱,这一念顿超百万劫,也是很猛的。
佛经里讲,初发心即成正觉。
就是看你的发心够不够彻底,够不够真切。
这向道之心真能够发到一百二十分,也是可以成就的。
末法时期,成就很难,可是成就的高。
现在障碍很大,要么不成就,要么成就的就很高。
因为时时刻刻面对的境缘都是染污的,都是充满着诱惑、欲望,随时都要调伏自己的心性。
一个妄念、一个杂念,一个很微细的念头生起来,你怎么能瞬间把它化空,怎么能念起不随,这个功夫真的是靠日积月累做起来。
不实修,谁都不行。
你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倒背如流……佛说了,阿难十世都是声闻第一,都是三藏十二部经典倒背如流,佛说什么?你不如一日一夜修无漏功。
就是禅宗里的,参个话头,起个疑情。
看着这个不思善、不思恶时,一念不生、了了常知的境界。
你看着它,你能不能守住、保持住,这就是功夫,这就是无漏功。
现在有谁在做这功夫?没人做了!大多是盲修瞎练,很多人扎堆在一起,喊喊口号,搞搞口头禅,纸上谈兵。
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研究研究。
佛法不是拿来研究的。
佛法是不生不灭法,是究竟法,非得用身心生命去体证不可。
无论你怎么研究也研究不到它,研究来研究去,还是在生灭法里打转转。
你再理解得透彻,那还是个思维妄想。
理悟不是证悟啊!理悟不能了生死,一口气上不来时,到何处去安身立命?要的是心地上的真功夫。
一定要身体力行亲证到才管用。
现在是末法时期,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得其门而入。
想解脱的,没有好的因缘,没有好的善知识。
不想解脱的呢,就扎堆在一起,盲修瞎练,喊喊口号,就把这时光全都错过了。
如何生清净心
![如何生清净心](https://img.taocdn.com/s3/m/d860ad1314791711cc791772.png)
1.我先文章中提过发清净心,素食可以随宜,但不是反对素食的意思,也不是不完全需要素食的意思,首先,我是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素食,而且在书中我也清楚提到,我曾经是连“皮子”做的一类的东西都不用的.所以,发清净心可以通过持戒来获得,但发了清净心持戒可以随宜,注意是“随宜”,如果是“随意”肯定就不行了,我不是在玩文字游戏,但“随宜”是不能理解为“随意”的.放生也是“随宜”,现在许多刻意去放生的人,结果放生的鱼都死在了水库,放生的意义反而成了杀生,因为有许多人特意为放生者准备鱼。
而素食和放生是一定要做的,但你要确定你的放生是否是有效的.而且素食,要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去做.随宜——就是在身体、经济、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去放生、持戒。
随意——如同故意去犯罪。
关键是要从内心发出“清净心”,“以戒为定基”——必需以清净心为修定的基础。
当你从内心发出清净心后,素食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在病难中我相信我的生命磨难都是报应,所以那个时候我一直在尽全力做着发了清净心以后我会做的事情,当然最终的病愈是我努力修禅定的结果,但行善是必须要去做的,实际在今天我们所有的食物都是“营养过剩”,今天的素食条件完全可以供给一个人的身体所需,有谁听过有人说因为吃少了而后悔的呢?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吃的过多而懊悔,如果是因为身体疾病的需要而食用荤食是可以的.在修行中持戒、发心、行善是要做的,这是对今天开篇的一个说明.2.实际的修行是一个“综合修行”,包括修心,还要修禅定.修心——发大慈大悲心——积德行善。
修禅定是得最高“智慧”的工具.度一切众生——是修心。
从金刚经中大家就可以看到修心是非常重要和艰难的,如果单从金刚经中你看只谈修心而成佛,佛说许多经,同时说许多修法,如果比对起来你会发现有许多矛盾之处,实际不矛盾,你只要抓住两个主线就会分得清清楚楚,第一个主线:因禅定而生慧,第二个主线:发大慈大悲心,修善修到极致,至善是生命的本质状态.这里的理悟不是指“辨别各种修法”各种效果,而是指理悟如来本心自性实修和理悟可以并进,这就想两个筷子好夹菜一样。
2024年佛语中经典的语录
![2024年佛语中经典的语录](https://img.taocdn.com/s3/m/fea5c1b0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27.png)
11) 见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12) 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13)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9)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20)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21) 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22) 人生的轨迹不一定会按你喜欢的方式运行。
23) 再烦:也别忘记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语气。
24) 最凄美的.爱,不必呼天抢地,只是相顾无言。
9)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10) 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佛语经典语录唯美
1)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2) 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3)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4) 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5)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6) 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7) 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8)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14) 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15) 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菩提老祖说过的金句
![菩提老祖说过的金句](https://img.taocdn.com/s3/m/b46a530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e.png)
菩提老祖说过的金句
菩提老祖,又称为觉世真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言论被广泛传颂并被视为指导人生的金句。
下面是一些菩提老祖说过的金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思考:
1."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这句话表明了菩提老祖对心灵与佛性的理解。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佛性的存在,只要我们开悟,就能够体悟到佛性的本质。
2."莫执着,心无所住。
"菩提老祖告诫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于物质世界的一切,要明白一切都是虚幻和无常的。
只有放下执着,心无所住,我们才能够获得内心的自在和解脱。
3."放下浮躁,安住当下。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摒弃急躁和浮躁的心态,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和瞬间的感受。
只有在当下的平静中,我们才能够体验到真正的自在和喜悦。
4."行善积德,回向一切众生。
"菩提老祖鼓励我们要行善积德,但同时要将我们的福报和祝福回向给所有众生。
他认为只有我们为他人带来福报和幸福,我们自己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5."修行无止境,菩提无边际。
"菩提老祖强调修行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终点。
只有不断地修行和追求,我们才能够接近无边无际的菩提境界。
以上是菩提老祖说过的一些金句,它们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生活的真谛。
希望这些金句能够引领我们在生活中找到快乐、平静和智慧的指引。
让我们一起学习、领悟并实践菩提老祖的教诲,追求内心的解脱和悟道的境界。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警句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警句](https://img.taocdn.com/s3/m/33652ef381c758f5f61f67cc.png)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经典摘句2007-07-15 18:13:23大中小《大师在喜马拉雅山》摘句1、儿童时期是整个生命结构的基石,在此时播种下的种子日后将绽放出生命的花朵,儿童教育远比大学教育为重要。
人类成长的过程中,适当的指引和外在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让这世界对你而言是渺小的,愿你走上灵性的道路。
3、对自然之爱,对生物之爱和对万有之爱。
4、人一旦学会欣赏自然的奥妙,其意识将随着感官而受到自然界的吸引。
这种灵魂激荡的经验,可以从河流的涟漪、徐徐的风声、树叶的奏鸣及雷雨的怒吼中体会出大自然动人的旋律。
待一切束缚全都解除,自性光明自然显现。
可以登至山顶,觉知那尽入眼底的辽阔,在那寂然处,即是爱的源头。
只有诚信之眼才能见到此中爱的光辉,这天籁在耳边回荡,深深悸动其心弦,成为记忆中美妙的乐章。
5、圣者们的发现,巩固了整个人类在宇宙中的和谐。
他们将智慧、知识传予人们,使他们也能拥有光明、真理和美丽,以走上自由快乐的大道。
他们让人们认清这世上的阴影和幻境,透过他们的慧眼可以见到整个宇宙的一体性。
6、只有内心才能体会到,言语是不足以表达的。
7、贪求名誉是灵修者最大的障碍。
求取名誉的欲望,甚至于在放弃世上的权位后,仍会潜存于无意识之中。
灵修者应籍着将自己的身、心、灵奉献给上主而洗掉根植的欲望,使内在丝毫不带有个人的名利心。
8、使得自己的生命具创造性及向善性是人生很重要的课题,人唯有藉着训练自己,能够控制自己身、语、意,并和他内在的自性接触后方能达到此层面。
一个已经自己作主的人,生活在这世上才能不被世俗的问题和束缚困住,而过得自由自在。
9、少年是生命花朵萌芽的时期,它须要保护,避免心灵受到外界不纯思想的污染。
柔弱的心灵因容易受到扭曲,所以爱心的指导和正确的沟通是很重要的。
父母对他们的孩子若能费神的照料,就可以帮助他们渡过青春期。
这是一个心灵容易受到习惯塑造的时期,也是一个培养良好习惯与正确思想的时期。
10、自私和无私,爱和恨间仅是一线之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论从道理觉悟或是从事相觉悟,都要落实不执着
文/仁德上人
理包括:听理、明理、解理、证理、透理、空理、实理、事理、圆理。
悟包括:领悟、解悟、体悟、深悟、透悟、证悟、小悟、大悟、彻悟、圆悟、究竟悟、不着悟。
证包括:理证、解证、悟证、事证、实证、真证、证证、圆证、究竟证、无所证、证无证。
觉悟有两种方法:一是从理体方面,体悟空不可得的理体,明了通达事事皆空、皆幻、皆不可得之道理。
一个明理、见理、证理、通理的明白人,自然就能达到心空无我不着相,面对事事不执着。
二是从自己面对的事相经验教训中,分析思维研究自己走过来的路、走过来的人生,追求迷恋的几十年最后得到什么呢?抓到了什么呢?除烦恼痛苦折磨之外,还能得到什么呢?这样想如果还是不能想清楚,可以回想这一年的经验教训,自己回想这一年过去之后,自己得到了什么呢?自己如果能如理如法地落实一年,一定会得到这一年的安详自在解脱啊!自己追求执着的这一年,不但什么东西也没得到,反而得到的是烦恼痛苦、业障习气,自己不但没有消除八识田里边的业障习气,反而又造下更多的业障。
无论从道理空性不可得之中悟,还是从事相虚幻不可得中悟,最后悟到的都是一个结果,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所有、一切的人事物皆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论从理体空性而觉悟,或是从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教训中觉悟,最后觉悟的真理只有一个,不可得的就要彻底放下!一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知道不可得之人,还执着眼前
的虚幻假相干什么呢?一个明白一切空幻不可得,还要追求迷恋放不下干什么呢?难道非要让自己痛苦烦恼吗?难道非要与自己过不去、非要折磨死自己吗?自己明知一切不可得,明知一切皆是空幻无所有,明知一切皆是梦幻泡影,自己还要执着这些虚幻的梦幻泡影干什么呢?
佛是对众生而设立的假名,觉悟是对执迷的人而假设的假名,解脱是对有烦恼、有障碍、不自在的人假设的虚名。
若能把众生心空净了,佛心就是空净的众生心。
着相有我有私心时,名之为众生心;在空心无我无私心时,一切的众生心即名之为佛心。
不明白、不见性、执着幻相时,觉即是迷;明白见性时,迷即是觉。
这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最基本原理。
圆觉就是究竟圆满的空性灵知觉性,觉属于悟不属于修。
修行在事相上用功,永远也无法悟到圆满的觉知,只有用身心不着相空心悟理的人,才能真正见到圆觉佛性。
证圆觉者,并没有什么可证,只是心中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皆空、皆幻、皆不可得,从空性不可得中妙用同体大悲心,即是佛心。
圆觉觉悟之后不着相,不着幻相即无烦恼。
无论修禅宗、密宗、净土宗,修行八万四千法门甚至修行无量法门,目的只有一个,尽快地解脱成佛。
如何才能尽快的解脱成佛呢?只有明心见性不着幻相。
成佛之后又要想什么,干什么,做什么呢?没有丝毫的自私自利的心,虽然全心全意的为法界一切的众生工作,而自己的般若智慧心又清清楚楚的明白。
诸佛是假名,众生更是假名,诸佛与众生皆不可得、不可取、不可着。
在空性理体之中游戏人生,大做特做利益法界一切众
生的事,做尽一切理应该做的好事善事,而自己心中不会执着做好事善事的相,不着幻相而又时时不离开做尽一切的善事。
空心之后随缘妙用,有心而不执着有心。
一个开悟见性的人,并不是有心,更不是无心,而是在空心无私无我之时,又能应机随缘妙用平等大慈大悲的心。
这个平等、无私无我、同体大悲心,既不是有心,更不是无心,谁能准确的把握自己的般若大智慧心,谁就是一个真正开悟见性的明白人。
不能有心、不能无心,有心而无心、无心而有心,有而不有、不有而有,时时把握自己的妙用思想心念,这是一个非常科学而又实际的人生。
遇事妙用自己的心,这并没有具体的方式方法,只能告诉你用心的最基本原则宗旨,让你自己随缘应机灵活运用,这个原则标准就是:没有私心不为我,平等慈悲为了一切的众生。
准确地把握好自己的每一个心念,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你心中不明白把握心念的宗旨,又是一件最最为难的事,这正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会的人,就是彻底的明白人生宇宙法界的事实真相,见到宇宙法界的真理实际,真能明理通达空性不可得之人,把握自己的每一个心念是得心应手,不会有丝毫的障碍与困难。
相反,这最最容易的妙用身心之平常事,就会变成比登天还难的大难事。
有人问,是先空心之后再妙用身心,还是在应机随缘妙用身心之中再空净自我的心?这两种方法是平等无二无别的。
明理的人在空心空我、空事空性的当下,即可以随缘妙用身心,在随机应缘待人接物的当下,明了身心空幻不可得,也能达到空性不着幻相。
一个具有真实般若大智慧的人,一定是安住空性,明了通达一切不可得。
从空心、空性、空理、空身空、我、空事、空相,空净一切的清净心中,随缘妙用善巧方便,随缘妙用同体大悲心,随缘妙用通达透彻明了、清清楚楚的智慧心,做尽一切的有为善事,不着一切的善相,虽安住空性,时时觉知心空无我无执着,但不会死在空里边,又能随缘妙用身心做自己应该做的本分事。
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本分事呢?就是为了别人的利益、为了别人的好处、为了众生的利益好处的事,都是自己应该要做要落实的本分事,凡是自私自利的都是不应该做的。
这个具有圆满般若大智慧的人,观察事情、面对事情、看待问题,必定是详细、细微、透彻、深刻、究竟、通达、明了。
在发表个人的言论、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时,直截了当、简练深广、全面透析,能抓住问题的最精要关键焦点的部分,不会离开问题内容,不会转圈,不会说一些与主题无用的废话。
如果能两句说明白不会选择三句,能用一句说明白不会用两句。
表达出来既透彻全面、究竟了义,又能简单明了、清楚直接、简练精要,这就是智慧的力量、智慧的伟大、智慧的殊胜、智慧的高尚、智慧的深广。
智慧又分根本智与后得智。
证到根本智空性不可得,通达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而又能随缘妙用心念思想上的后得智。
后得智就是一切的思想念头、思维、分析、善巧方便的妙用身心,都称之为后得智。
根本智与后得智的圆融贯通,达到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切处无碍。
无论从心里上,还是从事相上,都能想得通、透得过、过得去,即是究竟圆满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