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石油产品分析教案

合集下载

石油产品分析第二版教学设计

石油产品分析第二版教学设计

石油产品分析第二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石油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利用过程,并掌握新的石油产品分析技术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践和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1.熟悉石油产业的相关知识,理解石油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2.掌握石油产品的基本性质和分析方法,了解石油产品的分类、组成和特性;3.学习分析新的石油产品加工技术,尤其是对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4.掌握石油产品的使用、管理和相关法律政策。

二、教学内容1. 石油产品概述1.1 石油产业发展历程和石油工业现状; 1.2 石油产品的分类及特点。

2. 石油产品基本性质和分析方法2.1 石油产品的物化性质; 2.2 石油产品的分析方法; 2.3 石油产品的特性分析。

3. 石油产品加工技术3.1 石油精炼技术; 3.2 石油化工产品加工技术; 3.3 石油产品环保技术。

4. 石油产品应用、管理和法律政策4.1 石油产品的应用及其市场需求; 4.2 石油产品的管理方法;4.3 石油产品的法律政策。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教学、案例分析、课外阅读等,充分利用现代视听教学手段,例如PPT、视频、网络讲稿等。

四、实验内容本课程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石油化工产品制备实验;2.石油产品分析实验;3.石油产品环保治理实验;4.石油产品管理实验。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平时考务、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报告撰写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六、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5周,具体安排如下:周次内容1-2周石油产品概述3-4周石油产品基本性质和分析方法5-6周石油产品加工技术7-8周石油产品应用及管理9-10周石油产品法律政策11-12周实验教学13-15周期末综合考试和报告撰写七、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柳继明. 石油产品分析(第2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参考书目1.邢元恒. 石油化工过程控制与自动化. 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2.翟柏福. 石油精炼过程技术.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3.康殷谦. 石油油藏工程学.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柳继明主讲,周卫国、蒋丹阳、张志坚等五位助教协助教学,并邀请石油化工行业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解。

油品分析技术教案模板范文

油品分析技术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油品分析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油品分析常用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油品进行基本分析。

4.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一、油品分析概述1. 油品分析的定义和意义2. 油品分析的常用检测技术二、油品分析常用检测技术1. 红外光谱法2. 气相色谱法3. 液相色谱法4. 原子吸收光谱法5. 金属指示剂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对油品进行检测?2. 提出问题:油品分析有哪些常用的检测技术?二、新课讲授1. 油品分析概述- 油品分析的定义和意义- 油品分析的常用检测技术2. 油品分析常用检测技术- 红外光谱法:原理、应用、注意事项- 气相色谱法:原理、应用、注意事项- 液相色谱法:原理、应用、注意事项-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应用、注意事项- 金属指示剂法:原理、应用、注意事项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不同油品分析技术的优缺点。

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油品分析有哪些常用的检测技术?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运用油品分析技术?二、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油品分析实验,选取一种检测技术进行实际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实验操作错误。

三、实验结果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油品中各组分的含量。

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过程。

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油品分析的重要性。

2.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油品分析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石油产品分析课件

石油产品分析课件

石油蜡嗅味试验法 SH/T
0414-2004
• 3 方法概要 • 从蜡块上削下约l0g薄片作为试样,放在无气味的玻璃 纸上,然后由试验小组每位成员评定试样的嗅味,赋 予与嗅味强度最相适应的数字等级号。另一种方法是 把蜡片放入试样瓶中,每位小组成员在样品制备好的 15~60min内作出嗅味评定,试验小组成员嗅味数字等 级的平均值作为样品嗅味评定值。


滴 点/℃ 紫外吸光度(290nm)
42℃~60℃
SH/T 0687 SH/T 0406
稠环芳烃 锥入度(150g,25℃),0.1mm
硫酸盐灰分(质量分数)/%不大于 酸碱度
通过 130~250
0.1 无
通过
SH/T 0655 GB/T 269
SH/T 0131 附录B
异性有机物

附录C
附 录 A
石油产品分析
一、目 录
1、 2、 石油产品及其分类 石油产品的概念 石油产品的分类 石油产品分析及其标准 石油产品分析 石油产品分析标准
一、目 录
3、 石油产品的采样 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取样法(手工法) 固体和半固体石油产品的取样法 石油沥青取样法 液化石油气采样法
石油蜡嗅味试验法 SH/T
• • • • •
0414-2004
5.2 纸:无气味的玻璃纸。 5.3 试样瓶:带盖的250mL广口瓶。 6 试验小组 6.1 嗅味试验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6.2 选择石油蜡嗅味试验小组成员时,应考虑如下重 要因素:a)正确评定的一致性;b)个人的重复性。附录A 中给出了用于检验这些因素的方法。
石油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类分析
• 精制程度越深,其颜色越浅,产品质量越好,但生产 成本越高。根据石油蜡的外观形态,可将石油蜡区分 为液体石蜡和固体蜡。

油品分析技术教案模板及范文

油品分析技术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油品分析技术的概念、原理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油品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 培养学生运用油品分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油品分析技术的概念和原理2. 常用的油品分析方法(1)红外光谱法(2)核磁共振波谱法(3)质谱法(4)色谱法3. 油品分析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油品分析技术的概念、原理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油品分析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

3. 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油品分析实验,掌握油品分析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油品分析技术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油品分析技术的概念、原理和重要性。

3. 讲解常用的油品分析方法,包括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和色谱法。

4.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油品分析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

5. 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油品分析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油品分析技术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油品分析技术的概念、原理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油品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 培养学生运用油品分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油品分析技术的概念和原理2. 常用的油品分析方法(1)红外光谱法(2)核磁共振波谱法(3)质谱法(4)色谱法3. 油品分析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油品分析技术的概念、原理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油品分析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

3. 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油品分析实验,掌握油品分析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门重要的技术——油品分析技术。

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下,油品分析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有什么作用?2. 讲解油品分析技术的概念、原理和重要性油品分析技术是通过对石油产品的一系列理化参数进行检测,以评价其质量的技术。

7-8石油 煤教学设计

7-8石油 煤教学设计

7-8石油煤
2
1、了解石油组成和石油产品的广泛用途
2、了解石油常压分馏与减压分馏以及裂化的的原理
3 了解煤的组成,煤干馏的原理以及干馏后产物的用途
重点:石油分馏的原理及石油产品的用途
] 煤干馏后产物的用途
难点:石油分馏的原理及石油产品的用途
讲授
一、石油的炼制
二、煤的综合利用
(第一课时)
天然气 CH
石油化工是:用石油产品的石油气
4
烃的来源
石油做原料来生产化工产品的工业
一、石油的炼制
1、石油的成分(1)按元素: ;(2)按化学成份: ;(3)按成份状态: 。

预处理: 、。

2、裂化(1)定义:。

(2)裂化的目的:。

(3)催化裂化:。

(第二课时)
二、煤的综合利用 (w(C)> )
1、分类煤 (w(C) )
(w(C) )
元素种类: 等,煤是无机物与有机物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
2、煤的干馏
(1)定义。

(2)煤干馏产物为:、、、。

[巩固练习]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石油
B 汽油
C 甲苯
D 煤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煤的干馏
B 石油的分馏
C 石油的裂化
D 煤的气化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石油中含有C4---C14的烷烃,可以通过石油的分馏得到汽油
B 含有C18以上的重油经过催化裂化可以得到汽油
C 煤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D 煤中有苯和甲苯,可以用先干馏、后分馏的方法把它们分离。

油品分析教学设计

油品分析教学设计

油品分析教学设计前言石油工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产业,与之密切相关的是油品分析,它是石油工业生产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必需的一项基础工作。

而作为油品分析的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吸收并掌握所学知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篇文档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油品分析的教学设计。

教材油品分析的教材应当具有完备性、权威性和实用性,要求关注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全面性与结合性。

在选择教材时,要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所学知识的基础程度。

推荐教材:•《石化分析与检测》——李健•《石油化学分析与检测》——陆元池•《石油化工分析》——李大全教学目标油品分析的教学目标应当明确、具体。

主要的目标包括掌握油品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流程,掌握常见的油品分析方法和常见设备,能够使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和报告撰写。

此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油品分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样品处理、常规性能测试、GC和HPLC分析、色谱彩色分析和光谱分析等。

这些内容是油品分析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当注意:•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实验技能的培养•适当糅合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清晰表述每一步骤,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分析方法教学方法油品分析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知识点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

具体而言,需要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授课法通过PPT等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学习到相关知识。

实验操作法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进行实践能力的提升。

讨论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结语油品分析的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难度,但是只有系统、全面地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七单元 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第七单元 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三、单元教学课时
3
单元教案
一、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⒈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⒉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⒊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⒋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⒌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⒍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⒎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⒏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二烷可燃性实验的同时介绍可燃物组成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鉴定方法——根据燃烧后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⒊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石油产品分析》(第二版)电子教案

《石油产品分析》(第二版)电子教案

主编: 王宝仁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 石油产品分析概述 第二章 石油产品取样 第三章 油品基本理化性质的分析 第四章 油品蒸发性能的分析 第五章 油品低温流动性能的分析 第六章 油品燃烧性能的分析 第七章 油品腐蚀性能的分析 第八章 油品安定性的分析 第九章 油品电性能的分析 第十章 油品中杂质的分析 第十一章 其他石油产品性能的分析
E-mail联系地址:wbrone1@ 编者
2010年6月
上页 下页 返回 帮助
上页 下页 返回 帮助
无机化学(理论篇)(第二版)
课件操作简便,链接灵活;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 增减调整,既为使用该教材的广大教师备课和进行多 媒体教学提供了便利,又为学生自学提供了参考。
课件由王宝仁组织研制。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化学 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研制时间和编者水平所限,课件中不妥和错 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修改。
无机化学(理论篇)(第二版)
前言
本课件是王宝仁 孙乃有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石油产品分析》(第 二版)配套使用的多媒体电子教案。
课件内容紧扣教材,主要包括石油产品分析概 述、石油产品取样、油品基本理化性质的分析 、油 品蒸发性能的分析 、油品低温流动性能的分析、油 品燃烧性能的分析、油品腐蚀性能的分析、油品安 定性的分析、油品电性能的分析、油品中杂质的分 析、其他石油产品性能的分析。

石油分析试讲教案范文模板

石油分析试讲教案范文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石油分析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掌握石油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了解石油中主要组分的性质和检测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石油样品的初步分析。

-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石油分析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石油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常用石油分析仪器和操作技巧。

2. 教学难点:- 复杂样品的分析数据处理。

- 不同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石油资源图片,引发学生对石油的兴趣。

2. 提问:石油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有哪些?3. 引出石油分析的主题,说明其意义。

(二)新课讲授1. 石油分析的基本概念- 介绍石油的定义、组成和分类。

- 解释石油分析的目的和重要性。

2. 石油分析的基本原理- 讲解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基本原理。

- 举例说明这些原理在石油分析中的应用。

3. 常用石油分析方法- 介绍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等。

- 详细讲解每种方法的基本步骤、仪器设备和操作技巧。

4. 实验操作演示- 演示石油样品的预处理、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过程。

- 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石油样品的初步分析实验。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本次课程所学内容,分享实验心得。

2. 教师点评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石油分析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2. 写一篇关于石油分析的科普文章,向同学或公众介绍石油分析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能力。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和完成度。

六、教学资源1. 石油分析教材和参考书籍。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学习计划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学习计划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学习计划第一章:课程概述本课程主要针对石油产品的分析技术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深入了解石油产品的性质、组成和分析方法,具备独立从事石油产品分析工作的能力。

第二章: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内容:1. 理解石油产品的基本性质、组成及其分析方法;2. 掌握石油产品分析工作的基本技能;3. 了解石油产品分析在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分析思维。

第三章:课程大纲1. 石油产品概论- 石油产品的分类及特性- 石油产品的组成和构成- 石油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工艺2. 石油产品的分析方法- 石油产品的理化分析方法- 石油产品的色谱分析方法- 石油产品的质谱分析方法3. 石油产品分析实验- 石油产品的密度测定- 石油产品的粘度测定- 石油产品的热值测定4. 石油产品的应用- 石油产品分析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石油产品分析在能源工业领域的应用- 石油产品分析在化工领域的应用第四章: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方法包括: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形式,对石油产品的基本性质、分析方法进行系统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仪器设备,进行石油产品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 论文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石油产品分析相关的论文研究,加深对研究领域的理解和认识。

第五章:课程考核本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论文研究等方面的表现,占总成绩的20%。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情况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50%。

第六章:教材与参考书目主教材:《石油产品分析技术与方法》参考书目:《石油产品分析导论》《石油化学分析方法》《石油产品分析实验指南》第七章:课程总结本课程以提高学生对石油产品分析技术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为目的,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具备独立从事石油产品分析工作的能力。

第七章石油产品分析教案

第七章石油产品分析教案

第七章石油产品分析教学目标: 掌握石油的组成,油品的基本理化特性;了解油品的理化特性测定基本方法;熟悉油品质量、安定性、腐蚀性等主要指标的表示方法和测定方法。

教学重点: 油品基本理化特性、低温流动性、燃烧性能、安定性及腐蚀性的表示及测定方法。

教学难点: 苯胺点、辛烷值、品度值等系列概念的理解和区分。

§7.1概述一、石油产品分析测定的目的和意义1、油品分析的概念:用统一规定的或公认的标准试验方法,分析检验油品的理化性质、使用性能和化学组成的分析测试方法。

2、油品分析的目的:(1)对石油加工的原料油和原材料进行检测,制定生产方案,为建厂设计提供依据。

(2)对各炼油装置的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控制,系统检验各馏出口的中间产品和产品的质量,从而对各生产工序及操作进行及时调整,以防止事故,保证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

(3)对出厂油品进行全分析,为提高产品质量,改进生产工艺、增加品种,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依据。

(4)对油品使用性能进行评定。

(5)对油品质量进行仲裁。

3、油品分析的意义:油品分析是进行生产装置设计,保证安全生产、提高产量、增加品种、改进质量、完成生产计划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储运和使用部门制定合理的储运方案、正确使用油品、充分发挥油品最大效益的依据。

二、石油的组成1、石油的元素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和H,其中C含量一般为84.0%~87.0%,H含量为12.0%~14.0%,C、H质量比为6.1~7.1。

2、石油的化合物组成(1)烃类有机物(2)非烃类有机物(3)无机物三、主要石油产品的组成和特性我国石油产品按特征分为6类:燃料F、溶剂和化工原料S、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蜡W、沥青B、焦C。

主要的三类产品:燃料类、溶剂和化工原料类、润滑剂和有关产品四、石油产品分析前的准备和数据处理五、石油产品分析的特点和标准化的意义油品分析多为条件性试验方法,即在分析时必须严格按照方法中规定或限制的条件进行测定,所得数据才有意义并具有可比性,才能被公认,否则毫无意义。

石油及石油产品教案

石油及石油产品教案

序 教学 号 环节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要求
1
课 前 通过 QQ 群推送“见习石油及石油产品”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资料、通过 1 知识
QQ 群交流讨论,了解油品的性状、分类和分析方法,及时解答学生问题。 预习 课前 实训 2 器 材 安排值班学生小组配合实训教师,准备本次任务“见习石油及石油产品”所需材料。 准备
一、石油及石油产品的性状与组成 石油又称原油,是一种从地下深处开采出来的黏稠状可燃性液体矿物油,颜色多为 黑色、褐色或绿色,少数有黄色。石油产品是以石油为原料加工生产出来的各种商品的 总称。例如,燃料、润滑油、润滑脂、石蜡、沥青、石油焦炭和炼厂气等。 1.石油的元素组成 世界上各地油田所产原油的性质虽然不同,但它们的元素组成基本一致。石油主要 由碳、氢两种元素以及少量的硫、氮、氧和一些微量金属、非金属元素组成,其中 C 含 量为 83.0%~87.0%,H 含量为 10.0%~14.0%;根据产地不同,还含有少量的 O、N、 5 知识 S 和微量的 Cl、I、P、As、Si、Na、K、Ca、Mg、Fe、Ni、V 等元素。它们均以化合物 储备 形式存在于石油中。 2.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石油是由几百种甚至上千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随着产地的不同,石油的化合物 组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它们主要由烃类和非烃类组成,此外还有少量无机物。 (1)烃类化合物 石油主要是由各种不同的烃类组成的。石油中究竟有多少种烃,至今尚无法确定。 但已确定,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是构成石油烃类的主要成分。天然石油中一般不含稀 烃、炔烃等不饱和烃,只有在石油的二次加工产物和利用油页岩制得的页岩油中含有不 同数量的烯烃。 (2)非烃类化合物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 任 务 课程名称 信

油品分析技术教案模板范文

油品分析技术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石油化工技术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X教学目标:1. 理解油品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油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油品进行质量检验和分析。

4.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油品分析的基本原理。

2. 常用油品分析方法及其操作步骤。

3. 油品分析结果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复杂油品分析方法的原理理解。

2. 油品分析结果的综合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多媒体展示石油化工产品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为什么需要对油品进行分析?分析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二、讲解新课1. 油品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 解释油品分析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 阐述油品分析在石油化工生产、产品质量控制和环保等方面的作用。

2. 油品分析的基本原理- 介绍油品分析的物理、化学原理。

- 分析不同分析方法的工作原理。

3. 常用油品分析方法- 油品组成分析: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

- 油品物理性质分析:密度、粘度、闪点等。

- 油品化学性质分析:腐蚀性、氧化稳定性等。

- 详细讲解每种方法的应用场景、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 油品分析结果的应用- 分析结果在产品质量控制、生产优化、环保等方面的应用。

- 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决策。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油品分析结果。

2. 教师点评,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油品分析技术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一种油品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油品分析技术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油品分析实验,评估其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反思:1. 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石油分析试讲教案模板范文

石油分析试讲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化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石油的组成和性质,认识石油分析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石油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团结协作的实验态度。

教学重点:1. 石油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石油样品的预处理。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石油吗?石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引导学生思考: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其质量和性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如何对石油进行质量检测呢?二、新课讲授1. 介绍石油的组成和性质,让学生了解石油分析的重要性。

2. 讲解石油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样品的预处理、实验仪器和试剂的选择、实验步骤等。

3. 举例说明石油分析在石油开采、加工、运输等环节中的应用。

三、实验操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进行一次石油分析的实验操作。

2.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

3.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1. 学生完成实验后,收集实验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石油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强调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石油分析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了石油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1. 加强实验操作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合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石油产品分析

石油产品分析

四、闪电、燃点、自燃点
1. 闪电及爆炸极限
闪点: 石油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加热到 它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与明火接触, 发生瞬间闪火的最低温度
爆炸极限:可燃气体也空气混合达到一 定浓度就会发生爆炸,该浓度范围即爆炸 极限
2. 燃点和自燃点
燃点:石油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加热到能被接 触的火焰点着并燃烧5S以上的最低温度
2. 测定方法
康氏残炭 电炉残炭 兰氏残炭
3. 康氏法 (1)原理 (2)步骤 (3)残炭值超过5%的测定步骤 (4)测定10%蒸余物残炭的测定步骤
石油产品蒸馏测定法(GB 6536) 石油产品蒸馏测定法(GB 255)
4.计算结果
X m1 100 m0
(7-11)
X —试样或10%蒸余物的康氏残炭值
自燃点:将油品预先加热到某温度,再与温 度接触,不需要点火,油品能发生自动着 火燃烧的最低温度
3.影响油品闪电、燃点、自燃点的因素 (1)与油品的关系
油品越轻,闪点、燃点越低,自燃点越 高,反之亦然
(2)与组成的关系 同族烃类,相对分子质量越大,闪点、
燃烧点约高,自燃点越低,反之亦然
4.测定方法 闪点测定:闭口杯法和开口杯法
(7-12)
t90 —流出体积为90%时所对应的流出温度,C
t10 —流出体积为10%时所对应的流出温度,C
3. 注意事项
温度计必须正确安装
不同油品规格加热速度不同,对馏程测定影 响很大
试样中不允许有水分 放置回收量过多或过少
测量体积时,试油、残油、流出油必须在 20-30℃温度范围内测定
标准相对密度 20℃试油的密度与4℃ 水的密 度之比
2. 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20 t r(t 20) t —视密度,g cm3 20 —标准密度,g cm3

石油产品分析课件

石油产品分析课件

组成及特性
深入探索石油产品的成分和其所具备的特点
石油产品分析技术
1
常见分析技术
介绍常用于石油产品分析的技术方法
2
取样方法
了解采集石油产品样品的合适方法
3
质量分析方法
学习分析石油产品质量的有效技术
石油产品与环境、健康安全
影响环境
研究石油产品对自然环境的潜 在影响
健康安全影响
解析石油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可 能影响
石油产品分析课件
石油产品分析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石油产品的组成和性质,以及其在环境、 健康安全和不同领域的应用。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令人着迷的领域吧!
课程介绍
• 介绍石油产品分析的意义及应用 • 研究石油产品组成及其性质 • 分析石油产品与环境、健康安全的关系
石油产品基础知识
概念及分类
了解石油产品的定义和不同的分类方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发展趋势与前景
展望石油产品行业的未来发展和前景
结束语
通过总结本课程的内容,展望石油产品分析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期待您对 这个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安全使用与管理
探讨确保安全使用和管理石油 产品的方法
石油产品应用
能源领域的应用
发现石油产品在能源领域中的多种应用方式
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
了解石油产品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性
化工领域的应用
探索石油产品在化学工业中的关键用途
石油产品行业现状
1 全球产量与消费
2 价格趋势
解析全球石油产品的产量和消费情况
分析石油产品的价格走势及其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石油产品分析教学目标: 掌握石油的组成,油品的基本理化特性;了解油品的理化特性测定基本方法;熟悉油品质量、安定性、腐蚀性等主要指标的表示方法和测定方法。

教学重点: 油品基本理化特性、低温流动性、燃烧性能、安定性及腐蚀性的表示及测定方法。

教学难点: 苯胺点、辛烷值、品度值等系列概念的理解和区分。

§7.1概述一、石油产品分析测定的目的和意义1、油品分析的概念:用统一规定的或公认的标准试验方法,分析检验油品的理化性质、使用性能和化学组成的分析测试方法。

2、油品分析的目的:(1)对石油加工的原料油和原材料进行检测,制定生产方案,为建厂设计提供依据。

(2)对各炼油装置的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控制,系统检验各馏出口的中间产品和产品的质量,从而对各生产工序及操作进行及时调整,以防止事故,保证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

(3)对出厂油品进行全分析,为提高产品质量,改进生产工艺、增加品种,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依据。

(4)对油品使用性能进行评定。

(5)对油品质量进行仲裁。

3、油品分析的意义:油品分析是进行生产装置设计,保证安全生产、提高产量、增加品种、改进质量、完成生产计划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储运和使用部门制定合理的储运方案、正确使用油品、充分发挥油品最大效益的依据。

二、石油的组成1、石油的元素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和H,其中C含量一般为84.0%~87.0%,H含量为12.0%~14.0%,C、H质量比为6.1~7.1。

2、石油的化合物组成(1)烃类有机物(2)非烃类有机物(3)无机物三、主要石油产品的组成和特性我国石油产品按特征分为6类:燃料F、溶剂和化工原料S、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蜡W、沥青B、焦C。

主要的三类产品:燃料类、溶剂和化工原料类、润滑剂和有关产品四、石油产品分析前的准备和数据处理五、石油产品分析的特点和标准化的意义油品分析多为条件性试验方法,即在分析时必须严格按照方法中规定或限制的条件进行测定,所得数据才有意义并具有可比性,才能被公认,否则毫无意义。

石油产品试验方法标准是指对试验方法的适用范围、方法概要、使用的仪器、试剂、测定条件、试验步骤和方法、计算公式和精密度等所作的技术规定。

石油产品试验方法标准技术等级分为5类:国际标准、地区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7.2原油的评价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新开采的原油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试验,以掌握原油性质,叫原油评价。

一、原油评价的内容常规的原油评价包括:原油性质分析、原油实沸点蒸馏、馏分油和渣油的性质分析。

二、原油的分类现在世界上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是以美国石油学会制定的API度作为指标,将原油分为九类。

按此法对中国原油进行分类时,补充了硫含量的说明,原油硫含量小于0.5%称为低硫;介于0.5%~2.0%的称含硫,大于2.0%称高硫。

三、原油评价的内容分类1、原油性质分析2、简单评价3、常规评价4、综合评价§7.3烃类组成的测定(不要求)§7.4非烃类组成的测定一、石油的非烃组成石油中的非烃化合物主要指含硫、氮、氧的化合物。

大部分集中在重质馏分和残渣油中。

1、含硫化合物硫在石油中少量以元素硫和硫化氢形式存在,大多数以有机硫化物形式存在。

主要危害:腐蚀管线;使油品性能变差;污染环境;在二次加工中使催化剂中毒。

2、含氮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杂环化合物中。

主要危害:储存日期稍久,会使颜色变深,气味发臭。

3、含氧化合物石油中氧均以有机物形式存在,包含酸性和中性两类,酸类具有强烈气味,具有腐蚀性。

4、胶状沥青状物质二、非烃组成的测定(硫的测定)1、测定硫含量的意义(1)从轻质油品含硫量可以看出硫化物在加工时是否发生分解。

(2)硫化物在加工中能腐蚀装置并使催化剂中毒。

(3)硫分过高会使汽车催化转化器中毒,排放不达标,污染环境。

(4)燃料中的硫化物燃烧生成SO2、SO3,遇水变成酸,腐蚀机械,排入空气亦有污染。

(5)部分硫化物对油品使用有好处,改善其性能。

2、硫含量的测定方法GB 380方法;GB/T 387方法;GB 388方法§7.5油品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一、石油产品苯胺点的测定1、苯胺点的概念石油产品与等体积的苯胺混合,加热至两者能互相溶解成为单一液相的最低温度,称为石油产品的苯胺点。

苯胺点具有可加性。

2、测定油品苯胺点的意义苯胺点是衡量轻质石油产品溶解性能的指标。

在石油工业中常用苯胺作溶剂,测定油品或某些烃类在苯胺中的溶解度,当苯胺与试油在较低温度下混合时分为两层,加热之,试油在苯胺中的溶解度增大,继续加热至两相刚好达到完全互溶,这时界面消失,此时混合液的温度即为苯胺点。

由于组成油品的各种烃类的极性不同,按相似相溶理论,烃的结构(极性)与苯胺分子结构(极性)越相似,这种烃类在苯胺中的溶解度就越大,苯胺点越低;相反,烃类结构与苯胺分子结构越不相似,溶解所需温度越高,苯胺点越高。

3、影响苯胺点因素(1)苯胺点与试油化学组成有关根据相似相溶理论,极性与苯胺相似的烃类,在某一温度下在苯胺中溶解度大;反之,烃类极性与苯胺差别大,则在该温度下在苯胺中溶解度小。

各族烃类的极性大小如下(C数相同)。

极性:芳烃>烯烃>环烷烃>烷烃(因为芳烃有大键、烯烃有键)各族烃类苯胺点大小顺序为:烷烃>环烷烃>烯烃>芳烃,所以烷烃的极性小,与苯胺相似程度大,达到完全互溶所需温度高。

(2).苯胺点与溶剂比有关a、溶剂比:溶剂(苯胺)与试油体积比。

如把某一油品分别与不同比例的苯胺混合,可得到各比例混合物对应的临界溶解温度。

以界溶解温度为纵坐标,以溶剂百分体积比为横标作图,可得图5一15。

曲线中最高点是试油在苯胺中的真正临界解温度,称为最大苯胺点,tmax,最大苯胺点处的溶剂比X%对不同油品是个不同的数值,要多次入变溶剂比才能找到,这样测定苯胺点很麻烦,实际应用时是用等体积苯胺点t50代替tmax来表示油品的溶解性。

b、等体积苯胺点t50:试油与苯胺等体积混合所测得的临界溶解温度称为等体积苯胺点,单位℃。

c、t50与tmax的差别:当石油产品中芳烃含量<10%时,tmax - t50 = 0.2~0.3℃,误差小,可通用;当石油产品中芳烃含量>10%时,误差随芳烃含量增加而增大;当石油产品中芳烃含量>50%时,tmax - t50=5~6℃,二者不可互用。

(3)苯胺点与苯胺纯度有关苯胺纯度是测苯胺点的关键。

苯胺在大气中保存易被氧化为黄色或棕色,并吸收大气中水,氧化物增加了苯胺极性使苯胺点上升;吸水也使苯胺极性增加,也可使苯胺点测量结果变大。

原因是氧化物和水进一步增大了苯胺与试油的不相似性,所以使苯胺点上升。

(4)与操作条件有关影响苯胺点测定结果准确性的主要操作条件有:温度计安装位置、加热速度、降温速度、苯胺点的正确读取等。

3、苯胺点测定方法(GB/T262一88)等体积苯胺点的测定按GB/T262一88执行,测定时,不是测定苯胺与试油混合后两相界面消失时的温度(因很难读准),而是把等体积的苯胺与试油混合,按规定速度加热到两相界面消失,然后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让混合物冷却,读透明混合液开始出现浑浊并不再消失时的瞬间温度.即为苯胺点,单位℃二、密度和相对密度1、相关概念密度:单位体积所含物质在真空中的质量。

视密度:把不同温度下直接从密度计上读出的值。

标准密度:我国规定20℃时,石油及液体石油产品的密度为标准密度。

相对密度:指物质在给定温度下的密度与规定温度下标准物质的密度之比。

液体石油产品以纯水作为标准物质。

标准相对密度:我国国家标准规定20摄氏度试油的密度与4摄氏度水的密度之比。

2、密度与温度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温度升高,密度降低,温度降低,密度升高。

3、密度的测定(密度计法)密度计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制成的。

当密度计所排开液体的重量等于其本身的重量时,则密度计处于平衡状态,自由漂浮于液体中。

试样密度越大,密度计浸没越少;试样密度越小,密度计浸没越多。

由于同一支密度计在不同密度的试样中浸没深度不同,因此,在测量时可根据密度计上的浸没分度值读出试样的密度。

4、测定密度的意义(1)测定密度可近似的评定油品的化学组成和质量情况。

(2)密度是石油产品质量指标之一。

(3)用于石油产品的计量。

(4)根据油品密度可以初步鉴定油料的种类。

(5)根据密度调和,掺配油料。

(6)了解石油加工情况。

三、黏度1、黏度的定义及影响因素黏度是石油产品的重要理化性质和质量指标,表示油料的粘稠程度,是油品流动性的一种表征,它反映了液体分子在运动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强弱,作用强(黏度大),则流动难。

黏度的影响因素:a、化学组成。

当碳原子数相同时,正构烷烃<异构烷烃<芳香烃<环烷烃。

黏度随环数的增加及异构程度的增大而增大。

b、温度。

温度升高,所有石油馏分的黏度都减小,最终趋近一个极限值,各种油品的极限黏度都非常接近。

2、黏度的表示方法黏度通常用三种方法表示:动力黏度、运动黏度和条件黏度。

4、黏度测定的意义(1)反映油品流动性能,在油品的流动和运输过程中,黏度对流量和压力降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工艺设计计算中,黏度是不可缺少的物理参数之一。

(2)黏度可决定加工工艺条件,确定馏分的切割范围,及判断润滑油的精制深度。

(3)黏度是喷气燃料油的重要指标之一。

(4)黏度是柴油的重要性质之一。

(5)黏度是润滑油最重要的指标。

(6)在产品标准中,润滑油的牌号大部分是以某一温度下的运动黏度的平均值来划分的。

四、闪点、燃点和自燃点1、闪点及爆炸极限使用专门的仪器在规定的条件下,将可燃性液体(如石油产品及烃类)加热,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与火焰接触,发生瞬间闪火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时,遇火发生爆炸的体积分数范围,称为爆炸极限。

在爆炸极限内,可燃气在混合气中的最低体积分数称为爆炸下限;最高体积分数称为爆炸上限。

2、燃点和自燃点在规定条件下可燃混合气能被外部火焰点引燃,并连续燃烧不少于5s时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将油品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后,再使之与空气接触,无需引燃,油品即可因剧烈氧化而产生火焰自行燃烧,这就是油品的自燃现象,能发生自燃的最低油温,称为自燃点。

3、影响油品闪点、燃点、自燃点的因素均与油品组成相关,各族烃类闪点高低:烷烃>环烷烃、芳烃;各族烃类燃点高低:烷烃>环烷烃、芳烃;各族烃类自燃点高低:烷烃<环烷烃<芳烃。

在同族烃类中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自燃点降低,而闪点和燃点增高。

4、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测定方法闭口杯法:多用于轻质油。

开口杯法:多用于润滑油及重质石油产品。

在测定油品开口杯闪点后继续提高温度,在规定条件下可燃混合气能被外部火焰点引燃,并连续燃烧不少于5s时的最低温度,即为燃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